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菩薩品 第四卷
菩薩品 第四卷
光嚴童子─何處是道場
持世菩薩─如何修行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xiàn)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xiàn)在生,現(xiàn)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圣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愿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fā)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xiàn)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喙。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余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于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fā)道意。復言:汝等已發(fā)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yǎng)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養(yǎng)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凈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于非同學中,心無罣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凈。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于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愿具足。于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于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shù)天子天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xiàn)。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yǎng)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施會者,無前無后,一時供養(yǎng)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攝智慧,行于舍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教化眾生,而起于空。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xiàn)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財,起三堅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于凈命。心凈歡喜,起近賢圣。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說行,起于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凈佛土,起福德業(yè)。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yè)。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慧業(yè)。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yè)。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凈,嘆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xiàn)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彌勒菩薩─什么是菩提
上一品是佛的出家弟子五百羅漢,這一品輪到了佛的大乘弟子大菩薩們。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
說不退轉地之行。」
在家眾的首座彌勒菩薩,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下一次到這個世界成佛,稱彌勒佛。有一部經(jīng)叫《彌勒下生經(jīng)》,中國的外道如一貫道等,都假借這部經(jīng),號稱彌勒佛已經(jīng)快要來了。其實彌勒下生還早得很呢!彌勒佛不是大肚子。∧鞘撬化身,是五代宋朝初年在安徽的布袋和尚,他涅盤后大家才曉得他是彌勒化身,所以中國后來造彌勒佛的像,其實是布袋和尚的像。彌勒菩薩的本像,同觀世音菩薩一樣,非常莊嚴。他現(xiàn)在在哪里呢?在欲界的兜率天當天王,在那里享福。那兒有個彌勒內院,就是禪堂,是清修的地方。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如此,每一個佛一生補處,在來到這個世界成佛的前一生,是在六欲天中作天主。六欲天的天人,男女飲食同我們一樣,欲望享受是很嚴重的,但在這個中間能夠自己超脫,這就是菩薩的境界。
彌勒佛在兜率天說法,無著菩薩夜里入定,去聽法作記錄,早晨出定把記錄整理好,就成了《瑜伽師地論》。有許多出家法師和居士們發(fā)愿,不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根據(jù)《彌勒下生經(jīng)》,發(fā)愿往生彌勒內院,隨彌勒佛下生人間,在他手下當場悟道,這叫做「螞蝗叮到鷺鷥腳,你上天來我上天」。例如近代太虛法師帶領的弟子,都是發(fā)愿往生兜率天,大概這里近,飛機票便宜一點,極樂世界比較遠,不過這兩邊都要一心不亂,這也是先決條件。
現(xiàn)在佛要彌勒菩薩替他去探維摩居士的病,彌勒菩薩也不敢去,他說,因為彌勒菩薩前一生在欲界天中心的兜率天里,為天王和他 的眷屬,就是天兵天將們,「說不退轉地之行」,為他們說第八地菩薩境界,就是不動地,不退轉就是《阿彌陀經(jīng)》上講的阿鞞跋致。 修道到了第八不動地以上,才不會退轉,第七地之前的菩薩都還是會倒退的,就是會墮落的。到了第八地的菩薩,住胎出胎還有一點把 握,要到十地以上菩薩,住胎出胎就不迷了。否則,即使是大阿羅漢,住胎出胎都有隔陰之迷。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xiàn)在耶?若過 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xiàn)在生,現(xiàn)在生無住!箯浝掌兴_正在兜率天說法時,維摩居士來了。對彌勒菩薩說, 彌勒,據(jù)說釋迦牟尼佛當時給你授記,盡此一生大徹大悟而證道,我問你,你用哪一生得釋迦牟尼佛受記呢?
授記是佛的規(guī)矩,跪著由佛摸著頭頂,宣說你來生會生在什么時代,什么地區(qū),生在什么家庭環(huán)境。佛給彌勒授記,他三大阿僧祇 劫的修行,現(xiàn)在這一生是補處菩薩,當下一生再來到這個世界時,繼承釋迦牟尼佛的衣缽,登上佛位,那時候天下太平,人的壽命為八萬四千歲。所以彌勒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幸福的時候,而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是世界最痛苦的時候。因此我也說他二位是同參道友,但是彌勒佛作功德善事比釋迦牟尼佛偷懶一點,所以比他慢一步。佛是難行能行,吃不了的苦我來吃,比較精進,所以先他一生成佛,是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到底是用過去生,未來生,還是現(xiàn)在生來得佛受記呢?如果你說是過去生,過去生已經(jīng)過去了;是未來生的話,未來生還沒有來;如果是現(xiàn)在生的話,現(xiàn)在生也無從把握住。因為正如佛對一些比丘說過,所謂人生的幾個階段:生、老、滅。這里病不算了,病就是衰老的一個過程,人感冒一次就衰老一次,胃痛一次也衰老一次,哈哈大笑一次、哭一次也衰老一次,這些都是病。生活四大威儀,實際上都是病,這個病算在老里。喜怒哀樂起心動念皆是病,是心病。身體的苦痛是身病,都會使你衰老,最后死亡。生老病死在哪里?注意!就在這一剎那,《莊子》講的「方生方死」也是這個道理。當人生下來就是開始死亡的那一剎那,出娘胎的那個我已經(jīng)死掉了,不是長大的那個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那個我,今年的我不是去年的那個我,早就變去了,F(xiàn)代醫(yī)學說,一個人身上的細胞不斷老死又生出新的,新陳代謝,每十二年為一周期,全身細胞都換了。我們自己覺得如生,其實也是如死。一切都是如夢如幻。
僧肇法師《物不遷論》說:「回也見新,交臂非故」,這是引用《莊子》里孔子告訴顏回的道理。兩人對面擦臂而過,就這一剎那,兩人都變去了,你已經(jīng)不是剛才的你,我也不是剛才的我了,一切皆在生滅變化中。所以生老只有一時,佛經(jīng)所以不記時的,只有一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都了不可得;現(xiàn)在的才說現(xiàn)在就過去了,也了不可得。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狗鹪鴮Ρ惹鹫f,你的生、老、滅都在這一念、這一剎那,沒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假如懂得這個,悟了這個就叫悟道。所以禪宗不是道理懂了,是要證到那個境界,得無生法忍,當下生而不生,滅而不滅,現(xiàn)在就是,哪里去找得到?現(xiàn)在是什么?現(xiàn)在是一念轉空,不要你去空它的,你造出來一個空,是第六意識境界。是它來空你的,你想停留也停留不住,過去不可留,未來還沒來,一來變現(xiàn)在,現(xiàn)在也不可留。所以本空,不要你去空它,本來空你的。懂了這個,可以得無生法,懂了無生法,才真可以得到佛菩薩的授記。
無生法是真正學佛的正位,不得無生法,你一切的修持都沒有入正位。所以菩薩在正位中,也無所謂受記,也無所謂得到了什么大徹大悟。我們上午講藏密的方法,把佛像都壓在下面去了,這是什么道理?是表法,破了人的法執(zhí),不但無我執(zhí),也沒有法執(zhí);有一個佛,有一個法在,你還沒有真解脫。真正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了大徹大悟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覺得自己是悟了的。覺得自己已經(jīng)大徹大悟了,他就已經(jīng)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為無我相也就無所得。
「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維摩居士講了這個道理,然后問彌勒菩薩:你,據(jù)說是得了釋迦牟尼佛的授記,你拿什么來受記的?這個問題真是雞蛋里挑骨頭!真莫名其妙,很簡單嘛!佛明明告訴他是下一生,卻偏要問受一生記乎?大家看文字好像很容易,你想想看容易懂嗎?不容易!我們不要說前生后世的事情,太麻煩。在座各位現(xiàn)在在聽經(jīng),你知道自己現(xiàn)在聽經(jīng)的這個心,是昨天的,明天的,還是現(xiàn)在的?還是過去的,是將來的?想想看。在座的各位都有相當?shù)膶W歷,還有到博士程度的,你這些知識程度,是當初媽媽生你下來所帶的那一點呢?還是后來加上許多?從你有記憶到現(xiàn)在這么多的學問,又懂了吃素、拜佛、念咒子、結手印,現(xiàn)在有了這些本事的心靈,和你剛懂事時的心靈,是一個還是兩個?說說看。
佛在《楞嚴經(jīng)》上為波斯匿王講八還辨見,佛問波斯匿王幾歲了。王說:「六十二了!狗饐枺骸改闶菐讱q才看到恒河的水?」王說:「記得是二歲時,母親帶我去拜祭時看到的!狗鹫f:「你現(xiàn)在六十二歲,由小孩變成壯年,又變成老年,雖然你的外形轉變那么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恒河的水,那個能看的,同二歲時能看的是不是一個?」王說:「當然是一個!狗鹫f:「能見之性沒有因年齡而有差別,見性是常在的!顾裕悻F(xiàn)在能思想能記憶的心,這一念,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要把握這個道理。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說法,維摩居士問彌勒菩薩,你是一生受記嗎?換句話說,你受記是下一生嗎?真的有過去有現(xiàn)在有未來嗎?過去現(xiàn)在未來,昨天今天明天,是人因為物理世界晝夜的不同,自己劃分出來的。你昨天知道肚子餓了吃飯,今天也知道,明天也知道,這個能知之性沒有時間,沒有前生后世,緣起性空。
「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大家現(xiàn)在活著覺得自己是生,實際上是假的,假有之生!是假有偶然暫時的存在,縱然活到一百歲,這一百年從宇宙的觀點來看,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活了幾十歲的人,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好像就是昨天一樣。我們走路去某個遠方,向前看覺得還有很遠,等走過去了,再回頭看,非常短,對不對?人生就是這個道理,走過了幾十年,回頭一看,非常快,所以年輕人看前面,覺得前途茫茫,而老年人回頭看卻覺得很短嘛!所以我們活著,不管是前看后看,一切皆空,都是偶然暫時的存在。維摩居士這里講「如生」、「如滅」,要特別注意,我們活著是好像活著,那個真我在哪里?你始終沒有掌握到,那么這一生就都是假的,不是你的。那么死了是真死了嗎?也不是的,因為如滅。如生也如滅,如去也如來,所以叫如來,也就是自性。如來這個翻譯很妙,也可以說來如,好像來了,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釋迦牟尼佛好像現(xiàn)在不在這個世界上,走了嗎?沒有,無所去,無所不在叫如來。另外一個高明的翻譯是真如,真如并不是有個真,好像真的,也沒有假的。
「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咕S摩居士接著說,當下即是,如沒有生過。
「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谷鐩]有死。就是大家現(xiàn)在坐著,我講,你聽,如生如滅,前一句話過了已經(jīng)沒有了,空了。你說空了嗎?再說,還有,你還是會聽見。但是此中能聽之性不生不滅,緣起性空。要在這個地方體會,那你可以學佛了,可以參禪了。
「一切眾生皆如也」,皆如也,眾生還求什么了生死?本來就無生無滅可言。(師敲桌面一下)咚的一下就得定,這就是如如不動,你要注意!就是這一刻,誰叫你動啊?可惜你又錯過了,還好像是,哼!也是如也!再叫你就不是了。
這就是如的道理,所以一切眾生皆如也。眾生覺得都活著,好像這宇宙中有這一段,有那么多人經(jīng)過,有唐、宋、元、明、清朝,又到現(xiàn)代......好像好多人都來過這個世界,也都過去了。
「一切法亦如也」,不是你去不動不搖,不是你去求的造的如如不動,它本來是不動而如如,好像來了而沒有來,你活了二三十年,覺得只像是昨天的事,一切諸法皆如昨夢,皆了不可得。
「眾圣賢亦如也」,觀世音菩薩、孔子、耶穌、釋迦牟尼佛一切圣賢亦如也,好像來過了,在哪里呢?如去亦如來。
「至于彌勒亦如也!咕褪菑浝漳阋踩缫,你覺得存在嗎?只像水上浮萍飄一下,在歷史宇宙中一彈指就過去了。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如果彌勒你受記了,未來成佛,我告訴你,一切眾生也應該受記,也都成佛!如果我是彌勒,就會反駁維摩居士說,「這當然如此!十方三世佛早就給眾生授記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嘛!」
維摩居士繼續(xù)說,「所以者何?」什么理由?
「夫如者,不二不異!鼓憧此麑iT在「如」上面作文章。什么叫如?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不異就是沒有變,沒有二樣。如來的「如」字你懂了,幾萬年的宇宙就是一時,沒有時間空間的差別。你今天證得菩提了,就同過去佛未來佛一樣,等無差別,他悟的是這個,你悟的也是這個。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谷绻麖浝漳愦髲卮笪蛄,一切眾生也應該都大徹大悟,個個是佛。
「所以者何?」什么理由?「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蛊刑岵皇悄愦念珠的菩提子,菩提者覺悟也。我們本身就是大徹大悟,就是道,但是道的相分,不是見分,所以有各人不同的相貌,都是道變出來的現(xiàn)象。能變一切相貌的是菩提自性,但誰也沒有迷過,哪一個不悟!哼!可惜你彌勒不悟。這好像當年有和尚問我為什么不出家,我說我從來也沒入過家,從哪里出。恳怀鲆蝗胫皇潜娚约旱姆謩e而已。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當滅度!谷绻麖浝漳銓淼昧四P,一切眾生同你一樣,也可以得涅盤。
「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盤相,不復更滅!棺⒁忄!真正佛法在哪里?涅盤是這個道的果,你現(xiàn)在正在涅盤中而不知啊!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萬念皆生也全體現(xiàn),現(xiàn)有的現(xiàn)量境就是這一點境。一切眾生從出生到現(xiàn)在,本來是不生不死的在寂滅中,哪里還要求一個涅盤滅度呢?學佛求道最后的果位是證得涅盤。
涅盤很難翻譯正確,所以不翻,普通解釋成圓寂、滅度或寂滅都不全對,都只是片面的。譬如極樂世界,極樂、光明、清凈也都是涅盤境界。涅盤是本來清凈,本來至善至美不生不滅的,其中包括的意義太多了。如果翻成中文的圓寂、滅度或寂滅,結果我們就把人死掉,當作涅盤。死是生死,不算涅盤。人死了,自性沒有死!〈心經(jīng)〉上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就是涅盤。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咕S摩居士就罵彌勒,你在這里給天人說什么法。≌嬲姆鸱ú豢烧f不可說,個個都是佛,你不要在這里誘騙天人了,你勸他們發(fā)大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實在無心可發(fā),一切眾生此心本是大乘心,心性之體本來不生不滅,哪有退掉道心的人?但是我補充一點,他這是講心性的體,至于我們這些眾生,并沒有證得心性之體的,就不要吹了。發(fā)心是佛教的名詞,悟道了才真叫發(fā)心,是發(fā)明心地,不是叫你出兩個錢,那個是發(fā)的出錢心。真正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發(fā)明自己的心地,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講到這里,我特別要岔進來一個話題,同學們平常學習或是聽修證方面的課程,像是禪觀、唯識,這些修證成佛的功夫是如此之難,為什么《維摩詰經(jīng)》說得那么容易,大家也覺得一看就懂了?首先要注意這個問題,不然都搞錯了!毒S摩詰經(jīng)》所講的都是第一義,用現(xiàn)代話講,是形而上道最高的一點,等于是禪宗所講的頓悟成佛法門。在這部經(jīng)里,佛的十大弟子,都已成就了阿羅漢果位的,他們還都受維摩居士的訓斥,挨了罵,道理在哪里?是見地的問題。
我們學佛有見惑和思惑的問題,思惑是思想的結使,是障礙迷惑我們的,有貪、嗔、癡、慢、疑。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是靠做功夫修持,漸修而斷的。見惑有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就是見解上、理上不透徹,不是修所能斷的,是要靠慧來斷。不是你功夫修得好,佛念了多少,打坐坐了一萬劫,只要智慧、見地不到,是沒有用的,所以見思二惑怎么才能斷除,要搞清楚。
有的人功夫修得很好,學佛也學得很誠懇,都很對,但是不能算他悟了,因為見惑沒有斷,智慧沒有成就,就不可能證到菩提。思惑靠修所斷的,雖然有功德有善行有禪定?v然修到四禪八定,境界之好,當然是很不簡單了,但是并未究竟超越三界;再進一層來說,修到現(xiàn)生小乘阿羅漢入滅盡定,幾乎是超出了三界,但還非究竟,最后還要回轉來,回身向大乘再學。所以大乘的經(jīng)典,像《金剛經(jīng)》《楞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等,多半的記載是偏向于見地方面的事。
見地要高是可以,但我們是根本還沒有登地,一點修持成就也沒有的凡夫,就是所謂博地的凡夫。地就好像是一層一層的樓,要想進入菩薩地,聽了這個佛法很簡單,好像都理解了,然而思惑的貪、嗔、癡、慢、疑結使根根,一點沒動搖,那是一點用都沒有,依舊在六道輪回打滾。甚至更慘的,有狂見而沒有真修持,見所斷的沒有到,不要談修所斷。即使你三藏十二部都背得出,生死來的時候也抵不。∧欠N四大分離的痛苦,你沒有修持是毫無辦法的。我年輕的時候也自以為都懂了,慢慢曉得嚴重就不敢狂妄了。我用自己吃過苦頭的經(jīng)驗教訓你們,要求證到了,才是真懂,你思想理解到了沒用的。
《維摩詰經(jīng)》是對已經(jīng)有成就者在見地上的呵斥,我們要特別注意到這一點,否則也不用講這本經(jīng)了。我們學佛的人,曉得悟道成佛是如此之難,不如走條快捷方式,好好念佛去。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免得自己在輪回中迷了路。到極樂世界并不是成佛了,是好好去留學,在那個環(huán)境有諸佛菩薩隨時講法,也不要交學費,也無風吹雨打,多好多方便。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清楚,否則聽了《維摩詰經(jīng)》只有壞處沒有好處!學禪的人離不開《維摩詰經(jīng)》,但是一兩千年來,多少學禪的人,修持不到家的,最后還是要入輪回。我特別提出這一點,要注意!現(xiàn)在回到《維摩詰經(jīng)》原文。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咕S摩居士告訴彌勒菩薩,你教化別人應該曉得教育路線,你要教他們舍離心理意識的分別心,分別菩提之見,什么是分別菩提?我們大家總認為自己是凡夫,那個菩提道是不可想象的,不知哪一天才能見到那個東西,好像窮人想得寶,一直苦到老,也沒看見個寶。寶在哪兒。繉氃谀阕约耗抢,并沒有掉,個個都有寶的!斗ㄈA經(jīng)》比喻為「貧子衣中之珠」,我們的自性菩提大道寶就在我們這件衣服里,不是身上穿的衣服,是媽媽給我們的這個皮囊里。妄念與菩提本來是一體之兩面,所以維摩居士說要舍于分別菩提之見,當下即是菩提。煩惱即菩提,你一念放下煩惱,煩惱就變清涼了。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不對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我要打你了,手舉起來了,心里想,不對,手就放下來了,這一知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在「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惯@里是關鍵之處,你打坐時閑著眼睛在那里,禪宗祖師罵你是在鬼窟里作活計!你感到黑洞洞的,沒有念頭,晃啊晃的,很清凈,嗯,自己大概差不多了。我看是差不多該死了!那都是分別心意識境界,都在身體里找道。維摩居士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在身體上。那你說我都不管身體了,搞氣脈守竅是外道,我不是外道,那你是哪一道?內道還是食道?他又說「不可以心得」,這一下完了,在哪里?維摩居士留了一手,說了一半,他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我給他補充另一半:菩提也不離身,也不離心,都不在也都在。他罵彌勒菩薩,我還要罵他呢!你為什么只講一半?你罵彌勒菩薩騙人,你自己也騙人,不過手段高點罷了。
下文來了,一大堆,這才告訴你菩提是無所不在的。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惯@話沒有錯,我們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質世界無一不是相。我們此心不跟著外面現(xiàn)象走,當下就清凈,清凈就寂滅,寂滅就是菩提!独銍澜(jīng)》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個人肯狂心頓歇呢?你說,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這修佛的心還是狂心,狂得還更利害,一切心都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鼓阏f我打起坐來一片光,有時氣在背上轉,這都是你的意識在觀察。放下就是,不觀是菩提,菩提大道沒有一切緣慮之心。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蘊的那個行。像你們打坐都在憶念,在想昨天那個境界怎么掉了?我現(xiàn)在是不是到了老師說的初禪邊上了?都在憶念佛經(jīng)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何以我們清凈不了?因為行蘊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所以叫你們要研究唯識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那個動、勢、時間,你想空它也空不了,這些屬于行蘊。譬如你打坐時再清凈,你的血脈還在流通,心臟并沒有停下來,那是肉體上行蘊的作用。五蘊皆空談何容易。∷哉f「不行」,行蘊清凈了,才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剐〕朔ㄩT告訴我們斷惑證真,就是斷見惑思惑,思想觀念上有任何一點懷疑都要把它斷了,貪嗔癡慢疑都要斷。斷惑證到真如,得道了。你看,《金剛經(jīng)》的另一個名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就是能斷,切斷了。你說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斷了。談何容易!念念之間念念斷,斷就是放下,就是菩提!干嶂T見」就是一切主觀成見都沒有了。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篂槭裁粗v離,離什么?真正學佛的人先要發(fā)出離心。出離什么地方?出離三界,是跳出塵網(wǎng)之心,如果連出離心都沒有發(fā)起,還自稱在學佛,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發(fā)起出離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對燈紅酒綠沒有任何留戀了,但是還喜歡山水風景,雖然風景清凈,這仍然是著迷,一念有情已經(jīng)被捆縛住了。
愛清凈同愛燈紅酒綠一樣是愛,一有愛念就被黏住了。你說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廟子。你還有廟子的觀念就應該丟掉了,哪里不是廟子?有些同學抱怨沒有地方打坐,我告訴你,廁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時間環(huán)境不好,只有一張辦公桌,寫東西在桌上,要打坐時把書搬開坐上去,吃飯也在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連辦公桌都沒有了,你站著總可以吧?非坐著才能證菩提嗎?你不能發(fā)起出離心,對世間有分別,這樣是離塵嗎?那樣是沒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離,哪個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諸愿故!拐系K就是菩提,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擋開了,當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沽步凶髁,人隨時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進入情境,能一切處不入就證得菩提了,因為于一切處不貪。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順道而行,自然而然進去了,一切處一切時皆是如來。剛才講,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動,一切處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巩斚录词蔷褪亲。f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斷,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來空你。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至」是到,「實際」用現(xiàn)代語言講是本體,佛學叫實際。哪里是本體?一念到了就是,本體還另外有個體嗎?就在你這里,當下就是實際。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刮覀兤胀ǘ及逊鸱ó敵鍪婪ǎc世間法是兩樣,其實是一樣。不二就是一。你以為修道才會有道,不修就沒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滅,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與不修都是你意識思想上的差別。所以你能離開意識的法則,就是不二法門,處處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虛空一樣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虛空,虛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挂磺蟹ū緛矶际菬o為,本來無生無住也無滅,你不要去找一個「生住滅」的觀念。
「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刮椰F(xiàn)在講話,你聽了知道了,懂了,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謂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眾生的心行。我們心理的行為,是非善惡都自己知或不知。老子也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人,了解別人,算是有點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夠自知才算真是個明白人。世上明白人難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別人卻都清楚得很。最可憐的是人人苦不自知,總覺得自己了不起。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鼓阏媸裁炊疾粫脑挘畈欢嘁彩瞧刑崃,世人都太會了。會是會攏,諸入是六入,諸入都不會攏,像是眼睛看外界,見而不見就是不會,耳朵聽聲音,聽而不聽是不會,那就是出離了。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埂负稀古c「會」不同,不合是不黏著。例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就氣,那你是又會又合了。你看到人如夢如幻,不配合攏來,就是有出離感,解脫了。于一切法不黏著就是菩提,離一切煩惱習氣的緣故。你對境無心,就是不會也不合,但怎么樣可以修持到對境無心呢?
煩惱不單是痛苦,你看見一件事快活,這快活就是煩惱,你覺得舒服也是種煩惱。擾亂你的叫做煩,使你困惑的叫做惱。世間一切事都是煩惱,沒有一件事是不擾亂、不困惑的,眾生習氣又偏偏喜歡找煩惱。我們有人不找煩惱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書讀經(jīng),很好吧?還是自找煩惱!同我一樣,看什么書讀什么經(jīng)?不是本來清凈嗎?你說這一切我都不要,只學佛,還是煩惱!你沒有成佛之前都煩惱死了。所以離一切煩惱習氣,徹底離開了,就畢竟菩提。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蛊刑崾菦]有一個地方的,不像外道說道在肚臍,這個竅那個竅。菩提道無所不在,沒有形相色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辜倜瞧刑幔袊捳f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挂磺惺挛锒枷袷请娪,例如現(xiàn)在聽《維摩詰經(jīng)》,我們自己就是演員,自己也在欣賞這部電影,再過二十分鐘這場電影也散了。一切是如夢如化,都在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我們學道常常求個清凈,你以為打坐就清凈了嗎?其實你亂得不得了,又想數(shù)息,又想結手印,又想念阿彌陀佛,你看多亂。≌嬲o了就什么都沒有,本來空,亂也黏不住了。不散亂就是菩提,永遠在清凈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凈故。」善于寂滅,寂滅比凈還要進一步,本來寂滅就是菩提,自性本來清凈嘛!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谷【褪菆(zhí)著,我們做人一輩子沒有哪一點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屬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講話你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你的東西不見了就痛苦,因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緣的一個,取是最麻煩的。蘇東坡自以為悟道了,一切無取,〈赤壁賦〉里他還是要取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自以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經(jīng)取了,已經(jīng)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緣都是在攀緣,人生都在攀緣,離開攀緣就無所取,就是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埂府悺咕褪亲兓覀冃睦矶加袀變異,認為佛堂才有佛,鬧區(qū)就沒有,山林才有道,廁所就無道。這都是心念在變異,心念一清凈就無往不是。所以不變異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挂磺蟹]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當下即是就是現(xiàn)量。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棺詈,總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議,當下即是。你只有證到菩提,才可以徹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則你用世間的心量是永遠無法求知的。
你看這一大段,難怪維摩居士叫作辯才無礙,抓住一個題目嘩啦嘩啦說下來,這還沒說完呢!他算客氣了,要是佛來說的話,還要說下去。佛在《華嚴經(jīng)》上說個不停,說得你暈頭轉向,維摩居士還只提了一點。維摩居士雖然講了那么多,我們可以用兩句話歸納:「無往而不是菩提,無處而不是菩提」,菩提大道當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這個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彌勒菩薩報告到這里,告訴佛說,維摩居士說了這一番話的時候,當場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沒資格代表你去探病。
彌勒菩薩這一段,為什么講菩提講了這么多?因為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同學,佛因為比彌勒菩薩精進,所以先成了佛。佛給彌勒菩薩授記,來生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彌勒菩薩難道沒有悟嗎?當然他悟了。但是他最后一點尾巴脫不掉,在哪里?就是沒證得菩提,當下成佛。什么是菩提?現(xiàn)在告訴大家,哪里不是菩提?一切都是菩提,世間法沒有哪一點不是菩提,只要當下能夠悟了就是。所以《維摩詰經(jīng)》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為道理懂了就對了,我再告訴大家一次,只懂道理是沒有用的。
光嚴童子─何處是道場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現(xiàn)在輪到光嚴童子這位菩薩登場,所童子不見得是小孩,菩薩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動地的境界,都稱童子,表示無漏。開場白也是一樣,光嚴童子推辭了去探病的任務,他有什么理由呢?
「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顾f,「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這句話有個重點,毗耶離大城是維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據(jù)佛經(jīng)記載是一個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的地區(qū),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維摩居士在當?shù)氐牡匚,有點像是現(xiàn)代說的主席。光嚴童子同我們一樣,喜歡到處趕道場,他正要出毗耶離大城,大概是覺得城里太鬧,要找個清凈的道場。那時,維摩居士剛好要進城,他二人一個要離開鬧熱找清凈,一個正要進來鬧熱的地方。
光嚴童子就向維摩居士頂禮,問:「居士從何所來?」我們以前講過,能稱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財、德行的在家菩薩才夠得上。維摩居士回答:「吾從道場來」,他曉得光嚴童子要去找道場。光嚴童子就問:「道場者何所是?」怎么才夠稱得上是道場?「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咕S摩居士開口就一棒打過來,你還想去哪里找道場。烤驮谀阈闹邪!哪有清凈煩惱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搗鬼。與直心相對的是我們都有的諂曲心,喜歡轉彎的心。譬如我們與人講話前先笑一下再講,這個心態(tài)動作就是諂曲,諂媚,怕人不喜歡聽,先給人一個笑臉,很自然地做出來,是眾生的習氣。當然不是說笑是不對的,是舉例子。直心是很難的,也不是說要罵人就罵,要打人就打。所謂直心者是無心,無心無念不加任何意識就是道場。換句話說,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識的分別就是道場,心里沒有虛偽。
「發(fā)行是道場,能辦事故。」發(fā)行是讓心修一切善行,當我們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動了構成行為就是發(fā)行。發(fā)行是道場,直發(fā)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場,因為能辦事的緣故。不要學了佛就萬事放下不管,離開家庭社會,找個廟子清凈地方修行,那已經(jīng)沒有慈悲心了。學佛要度一切眾生,你的家人不是眾生嗎?你度得了嗎?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還要度誰。课页Uf,本欲度眾生反被眾生度,這類的情況太多了。什么是真發(fā)心善行?能辦事,自己能為眾生盡心做事。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股钚姆浅ky,前面已經(jīng)講過深心,你們作早晚功課要念《楞嚴經(jīng)》中阿難作的偈子:「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沟且话闳擞眯亩己苣w淺,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譬如大家覺得唯識就很難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體相,作深刻的分析。心在哪里?心臟不是心,頭腦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這個心王不可知,禪宗講明心見性,你就見不到。真明白了深心,這就是道場,因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大家不要以為捐了錢是作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來作,很難啊!有時幫助一個人,以為是善事,結果是壞事;有時不幫助一個人,看起來是壞事,反而是善事。這個處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道場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廟子是道場。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箤W佛發(fā)心是發(fā)菩提心,菩提就是覺悟,能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菩提心也是大悲心,愛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為根本,以見道為菩提,是悲智雙運,是大悲心與大智慧的成就。真正發(fā)了菩提心才沒有錯誤的觀念。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拐娌际┦且磺卸忌岢鋈チ耍瑸槭裁床际┎磺福報呢?布施而不希望有回報是很難的,我們可以很慷慨的布施,過后碰到利害關系時又會后悔的。布施出去了就應該丟下,心中沒這個事了,不期望什么回報。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埋怨:自己不是壞人,做了很多好事,為什么結果卻有這樣遭遇?我們有沒有檢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會這樣?例如你對某人好,這是布施,如果你又認為某人應該也對你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菩薩發(fā)心布施是不求回報的,我對你好,你對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沒有計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場,得愿具故。」學佛的人由三皈依開始,五戒、八關齋戒到沙彌戒、比丘成、菩薩戒,這戒行修持是硬性規(guī)定的,是由外面打進內心,由外形的管理改變自己的內心。智慧不一定要依賴戒行而發(fā),那是由內心的發(fā)動打到外面來。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嚴肅的。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為了修持得到羅漢的不漏果。我們講禪規(guī)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內心不漏的開始。大乘的持戒,是為了達到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圓滿成佛,悲智雙運,悲不入涅盤,智不住三有(三界)。這是佛法的究竟,本來地無涅盤可入,涅盤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礙故!刮医(jīng)常講一句話,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氣不受,不受人家的氣。你們什么都可以學我,這一句不要學,學了就變毒藥。不受氣這句話,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實上并沒有人拿氣給我受。大家學佛好像越學氣越大,都用圣賢菩薩的標準看人,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卻不去反省自己。因為不反省,忍辱也沒有作。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須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別人侮辱你。我們人生遭遇環(huán)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屬于辱,都是忍辱的范圍,真學佛就會無所謂,該如何處理就如何。真做到這樣大乘的忍辱,就不會覺得受辱,也就是道場。心里對于一切眾生都沒有罣礙,看你和我是一樣的,看仇人如親人一樣,這樣自然就不會煩惱了。換句話說,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就是「于諸眾生心無礙,是名忍辱是道場」,這也是一副很好的對聯(lián)。
「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學大乘道的人于法隨時精進,精進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諒自己的偷懶。真精進的人是不會懈怠的。
「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苟U定的修法始終離不開四個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緣。但是大乘菩薩道的禪定,用不著系心一緣。系心一緣是為了調伏我們剛強的第六意識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聽你的,你叫自己不發(fā)脾氣也辦不到。有禪定修養(yǎng)的人,可以把剛強的心念慢慢調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禪定是道場。
「智慧是道場,現(xiàn)見諸法故。」這個智慧就是般若。這一段都在說六度,簡單一句話就是:六度是道場。可是他把六度分開講。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場,當下就了解,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tǒng)統(tǒng)是道。
「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喙!勾群捅莾煞N不同的心態(tài)。慈就是愛,看一切眾生平等,看別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這一點,就是慈,也就是道場。如果說,我看一切眾生平等,已經(jīng)不平等了,因為你有個「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淚,是憐恤一切眾生,因此犧牲自己,為了有利于眾生,為了救度眾生,能忍受各種疲勞苦難,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故篱g的歡喜不是喜,因為沒有真正的歡喜。真正的歡喜是得到法樂,真達到那個境界,就是道場。舍與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種,外布施是金錢財物的布施;內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獻出來;無畏布施是給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幫助和支持。舍是放下,是能切斷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場。外布施的舍,放掉財物,沒有什么了不起,能夠把心理上所憎愛的切斷放掉,才了不起。憎是討厭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愛,就是喜歡。你們年輕同學讀過蘇曼殊,事實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個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詩:
禪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
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憎
他用的就是這個憎。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勾蟪说纳裢ú皇鞘裁囱劬吹焦磉@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因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我們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過去未來一切事?因為我們不通,阻礙了。是被什么阻礙了?是我們心理上的結使:貪瞋癡慢疑等等。把這些壞的心態(tài)洗刷干凈,就打通了。六通很容易的,并不難。我們年輕讀書沒有人會問你念畢業(yè)沒有,而是問你讀通了沒有。以前我們作文章,老師用紅筆批兩個字「不通」,就丟回來。智慧沒有開嘛!拿支筆會寫,但是道理不對。如果能有長輩贊你書讀通了,那就已經(jīng)了不起了,這是通的道理。你們不要迷信神通,我們本來是通的,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我們常說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學到解脫,把煩惱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鈕扣解開脫掉,就舒服了。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國的石達開,最后兵敗逃入四川,上了峨嵋山頂,說了句話留在日記里:人生到此解脫為難,只有放聲大哭。這是時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個階段,作了領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這個經(jīng)驗你們年輕人是不能想象的。
前幾年有位工商業(yè)的巨子,逢到生意不好的時候,我說你可以結束嗎?他說結束不了,我說對。他知道如果把工廠關了,所有員工連家屬幾萬人的生活就會有問題,想想只有扛下去了。我說這就是大菩薩心境,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為當頭子好,當頭子也很痛苦,解脫為難!
學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脫,學道家的第一步是學《莊子》的逍遙,但是我看了許多學佛學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脫又不逍遙,人生本來已經(jīng)有很多條繩子綁得你解脫不了,因為學佛又加上些繩子,真是越學越可憐。所以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背是違背,背舍是指八種背舍(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內無色相觀外色解脫、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身作證具足。,名詞就不解釋了。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要宏法教化眾生很難!每個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薩的方便,才能教化眾生。
「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顾臄z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學大乘菩薩道只有犧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報。愛語第一是要關懷別人,要跟人家講話,不是不講話。第二是所講的話要別人聽得進。利行是所作所為都是利于人家的,不是利于我的。同事更難,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只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歡做的事你陪著他做。四攝法是菩薩的道場,由此才能包容眾生。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苟嗲髮W、多聽、多研究就是多聞。有人聽經(jīng)一耳進一耳出,自己覺得已經(jīng)懂了,但是不能如聞行,聽到的道理,不能變成自己內在的心性行為。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挂磺行扌惺且捣覀兊耐肟裥,伏心就是《金剛經(jīng)》的第一段,須菩提問佛要怎么樣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煩惱。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場。把妄心分別心真降伏了,智慧就開發(fā)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觀,不會得邪見。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狗饘W的重點就是三十七個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礎,我們同學一定要搞清楚,剛開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數(shù)字記清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我反復講過很多次了,名數(shù)都記不得是很嚴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處上,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禪定都從這里來,我們都講過了。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屬于有為法,但是佛法是講無為,講空,《金剛經(jīng)》上佛說:「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你怎么空,怎么達到無為呢?古來要數(shù)明朝的栯堂禪師講得最徹底了,他有句詩:「有為須極到無為」,意思是說,把有為法修到家了,自然達到無為法空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自認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為,那就錯了。
「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顾闹B是苦集滅道,是學佛的第一步。世間皆苦,是苦諦;眾生以苦為樂,抓住痛苦當快樂,是集諦;要解決痛苦,滅盡苦、集就得道了,是滅諦和道諦。人類,甚至說一切生命,有個共同的目的是離苦得樂,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樂,事實上三界眾生都是以苦為樂,把輕微的痛苦當成最高的享受,這就是所謂眾生的顛倒。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實按摩是輕輕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說世間一切皆苦,沒有錯,沒有說謊,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脫得道,離開一切苦得究竟樂,這是佛法的真義。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谷绻槌觥毒S摩詰經(jīng)》這一句話來考試,同學們要吃苦頭了。大家都會念《心經(jīng)》,對不對?其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同這句話一樣,包括了十二因緣。你們十二因緣記得清楚嗎?高級班的同學應該一問就答得出來。如果連這些基礎的名詞次序都背不出,還覺得自己學問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緣,我們再把它寫出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F(xiàn)在黑板上寫成橫的一條,其實應該寫成圓圈,以無明作起點,這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管三世,前生、現(xiàn)在、來生。大家誰記得媽媽沒有生你之前在哪里?都記不得了。現(xiàn)在把過去切開,一個人一念之間來投胎,生不知從哪里來,死了會去到哪里,有沒有把握?也不知道,統(tǒng)統(tǒng)是無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胡涂。不要說生死哪里來去了,你們明天早上醒來的第一念會是什么,你有把握沒有?絕對沒有把握!那個念頭怎么來怎么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無明,這是道理上的無明,什么都不知道,沒有光明,沒有智慧,一團黑暗。
一切眾生是怎么來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動,念頭一動就來了。這個動力的前面是無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樣動的。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緣,是得菩提了。貪瞋癡慢疑,一切大煩惱、小煩惱、隨煩惱,統(tǒng)統(tǒng)是一念無明。有念,生命這一念不知道何處來就是無明。佛經(jīng)說:「一念瞋心起,八萬障門開!谷税l(fā)了脾氣,起瞋心,就有障礙了。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乖固煸沟,憤世嫉俗,對任何人都不滿,對環(huán)境也不滿,種種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學佛,佛經(jīng)讀得很熟,佛學也講得很好,文章也寫得很好,樣樣都會,但是事情來了就不行了,結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貪瞋癡當中,瞋是最大的無明。
小說《濟公傳》中寫到,濟顛和尚有天喝醉了,半夜里起來就大叫,「唉喲!不得了!無明發(fā)啰!」把大家都吵醒了,眾和尚要追打他,他就跑,結果回頭一看,廟子失火燒光了。原來他是要告訴大家,火要來了,又不好明講。
火就是瞋心,瞋心就是無明。無明緣行,我們投胎的動力是行陰。你們打坐念佛為什么雜念妄想去不掉?現(xiàn)在應該知道了吧!我已經(jīng)講明了嘛!因為行陰沒有停止!它永遠都在動,沒有辦法,等于我們睡覺時血液循環(huán)沒有停止。我們不能得定,不能專一,就因為行陰的力量大得很。
無明緣行,一念無明引起這一股念力,它動性不停。行緣識,一有行動又引起中陰的意識,我們思想意識不能停,因為行陰動了,緣就是連鎖的關系,一個抓住一個,一個抓住一個。中陰意識看到男女兩個有緣的,三緣和合入胎了。識緣名色,一般人稱名色就是胎兒,因為四大就是色,變成了有形的肉體。名色緣六入,胎兒在母體中起變化,有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有了生命。六入緣觸,觸是內外接觸起了知覺感覺的作用。觸是身根來的,有了身體就有感受,譬如穿了衣服覺得冷或熱,是觸。觸緣受,這兩個有什么不一樣?觸是講起作用,你兩手合攏來感覺到是觸,你手合攏覺得暖還是冷,到心里頭去了,身心兩個發(fā)生關系,那是受。
感與受不同,那能夠感的是觸,受是連到心理。觸法有時不一定連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觸,可以說是醫(yī)學上講神經(jīng)的反應。如果我們某一部分神經(jīng)麻痹,神經(jīng)反應我們感覺不到,但那沒有麻痹的神經(jīng)還活著的,觸法還在,只是你心里可沒有受了,所以觸跟受是不同的,否則會覺得差不多。因為受,好受的就愛,受緣愛,愛得要死就要抓住。愛緣取,我要這個茶杯、這個手表,要抓。這世界上越抓緊就越會飛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厲害,同物理一樣,向心力有多強,離心力就有多強。天下事有時你不想抓它,它偏跑來了。
愛別離苦的背面就是怨憎會苦,你不要的它偏來,你不愿意見的人,一轉彎就碰見,跑到廁所里還碰見哩!喜歡看到的人偏偏寫信不回,電話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這樣。
取緣有,因為抓住有,所以構成了偶然暫時屬于你的,這就是有。其實沒有真的有,一定會散去的。所謂「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爬高了一定要下來的。東西!錢啊!累積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錢也是替別人累積,兒女也是別人啊!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只要有生命,總有一天會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緣生,生緣老死。死了呢?一念無明,無明緣行,又來投胎了,這叫十二因緣,是圓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斷無明,也就是要斷見思二惑,斷惑就證真,證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來講就得阿羅漢了。大乘的菩薩還要進一步做到《心經(jīng)》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你以為切斷就得道了嗎?錯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于「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薩畢竟空,不須要斷去無明。所以斷惑證真是小乘法門,大乘菩薩沒有講斷,非斷非常。無明沒有斷,而是轉無明而成真如,轉識成智。因為無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著斷它。所以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盡就是斷,不須要斷就空了。《心經(jīng)》這一段一路無到底,「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就是菩薩境界。
維摩居士這里也講:「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你這才會曉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念無明怎么樣緣起而來?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來不存在。所以「緣起是道場」,十二因緣同無明,乃至最后老死皆無盡,不須要你去斷它,是它來空你。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剐〕说男薹ㄊ且獢嘁磺袩⿶,斷惑證真。維摩居士說煩惱本身就是道場,因為煩惱本空嘛!煩惱是心態(tài)的相狀,你不被現(xiàn)象所述住,那個心態(tài)是本來清凈,本來是實相,你知道如實。所以「煩惱即菩提」這句話,也在《維摩詰經(jīng)》里。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他說,不用離開一切眾生,眾生主要指人類社會。你要跳出紅塵,離開這個社會,你想躲到哪里去?你說自己什么都不要了,只要青山綠水,自以為很解脫,但是都被這些顏色困住了,是更紅的紅塵。眾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場,用不著逃
避。如果沒有眾生,也不須要成佛了。既然沒有眾生,自然不須要度眾生了,何必成什么佛呢?有人感嘆這個世界太亂,我說就因為世界亂你才有事可做,世界不亂你還有屁用?因為有眾生所以才要成佛度眾生嘛!沒有眾生你成佛干什么?沒有對象了嘛!
「一切法是道場,如諸法空故!挂磺蟹ò四Хā⑼獾婪。如果魔法、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內,邏輯上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善法、惡法、有為法、無為法......無法而不在內,才叫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是道場,因為一切法自性本空。
「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箤W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講有魔!有鬼!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丈,說得像真的一樣。實際上魔在哪里?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搗鬼。所以說起心動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壓下念頭,不起心動念就是陰魔;蚱鸩黄,有時有念有時又好像無念,就是煩惱魔。什么是或起不起?就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清代有個文人蔣坦,有天聽見雨打芭蕉,心緒凄迷,就在花園的芭蕉葉上寫了一個句子:「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褂形恍〗憧吹搅,就接著寫:「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其實,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種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游記》中描寫孫悟空頭上被觀世音數(shù)了個金箍,最怕唐僧念緊箍咒,一念咒孫悟空就頭痛,只好聽話了。最后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經(jīng)了,孫悟空一想,頭上的金箍還沒取下,就跑去找如來佛,請佛幫他取下來。佛就笑了,問他:「猴子,是誰給你戴上這個金箍啊?」孫悟空答:「是觀世音啊!」佛要他摸摸自己的頭上是否有個金箍,孫悟空一模,真的,本來就沒有戴上。這就是「種了芭蕉,又怨芭蕉」。孫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人生這個頭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個人沒事還要想個辦法,找個圈圈戴到頭上,戴上之后,頭痛極了,好煩惱。∪缓笙氡M辦法把這圈圈脫掉,還告訴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脫下這個圈圈。脫掉了不到三天,頭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來一個圈圈把頭套上去。
講回到降魔,哪里是魔?你以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嗎?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個魔要吃你,你給它吃下肚,兩手一摳,不就摳了個窟窿出來了嗎?孫悟空最慣用這個辦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來了。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變鬼跟他打一架。這沒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煩惱魔。唉!種了芭蕉,又怨芭蕉。這個很難辦。所以維摩居士說「降魔是道場」,什么是真降魔?就是不動念,「不傾動故」。你不去種芭蕉,當然就不怨芭蕉了嘛!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固鋈纾闳ツ囊唤绨?是第四界、第五界,還是第六界?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盤。已經(jīng)跳出來的人自由自在,來去自由。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怪T佛菩薩說法如獅子之吼,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都為之頭痛腦裂,所以常比喻諸佛菩薩的說法是獅子之吼,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說法說真理講正道都沒有恐懼。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狗鹩惺Γ臒o畏,十八種不共法,都是道場,這些名詞前面已經(jīng)講過了。
「三明是道場,無余礙故!钩煞鸬玫饺髁,六通前面講過了,三明是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明比通還厲害,通不過是打通了,像陰溝一樣通了;明像太陽出來,無所不照。三明是道場,沒有殘余的障礙。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惯@就統(tǒng)統(tǒng)告訴了我們,什么叫真正的學佛。道場不在山上也不在廟子,就在你心中。講了那么多,你隨便從哪一點悟道都真是道場了。「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根本大徹大悟就是道場,到了這個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
成佛了。
維摩居士對光嚴童子一路棒子打下來,都打光了,掃光了一切。他接著說: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他說,你應該悟到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講的,一切學佛的人假定都懂了這個道理,應該依六波羅蜜教化一切眾生。菩薩在世間所有作為,「舉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腳走路一樣,統(tǒng)統(tǒng)都是道場。你哪里去找個清凈道場?菩薩道在世間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狗鸱ň驮谶@里,哪里有道場?一念清凈,當下就是道場,你又何必「種了芭蕉,又怨芭蕉」?
維摩居士給光嚴童子說法,這位菩薩名光嚴,智慧光明的莊嚴,這一段法都是說智慧莊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咕S摩居士講完時,在場同時聽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徹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嚴童子也表示,自己沒有資格代表佛。
《維摩詰經(jīng)》到這里,由十大小乘阿羅漢弟子開始,一直到大菩薩彌勒菩薩、光嚴童子都不敢當代表。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認為他們是不敢去見維摩居士,那同我們世間人一樣,何必學佛呢?這一班人也太不偉大了。其實他們是不敢作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識問法是很愿意的,就是愿意當學生。所以最后只有文殊菩薩去了,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一切佛都是他教出來的,只有靠他的智慧帶領大家一齊去,這是《維摩詰經(jīng)》的故事。
我們知道,《維摩詰經(jīng)》這一品,講的是大乘菩薩境界,重點在每一位大乘菩薩的見地。第一位彌勒菩薩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徹大悟,悟的是什么東西。第二位光嚴童子所代表的見地是,如何是道場。道場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顯教和密教將修道的地方都稱道場,例如廟子、佛殿、佛堂等。有稱庵或堂的,過去習慣將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稱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稱堂。稱寺的,就是叢林、大禪林,例如滿清末年留下來的叢林,江蘇揚州高旻寺。稱廟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稱為廟,但是近世大陸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稱廟的,廟代表了一切神廟。道士們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廟,而叫觀,讀音如灌。這些都算是道場。佛堂是道場,大殿是道場,佛的塔廟是道場。有時候在家人請法師們來念經(jīng)或是放焰口,臨時搭個棚子,掛個佛像,那個地方就叫道場。中國佛教的習慣,在念經(jīng)作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場。今日的閩南語、廣東話大概還有的,說某某法師作道場去了。中國的民俗觀念上,一個念經(jīng)、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場,這是宗教形式上的觀念!毒S摩詰經(jīng)》卻告訴我們,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場在心,不在外形,不著相的。他還講得客氣:「緣起是道場,無明是道場」;換句不客氣的話,廁所也是道場,天堂也是道場,不垢不凈。只要心一念清凈了,當下就是道場,就是修道的場所。
順便告訴你們年輕的同學一個故事,現(xiàn)在東方的文化,尤其是禪、佛學,流通到外國,尤其美國,已經(jīng)很久了。這件事算算不止二十年了,當時在美國有一位中國的老教授,他沒有學過禪。在美國當教授也很可憐,隨時要有新的東西補充,如果三五年沒有新的著作、新的報告發(fā)表,就落伍了。其實在中國也一樣,每一個讀書人到老都在用功,不斷的上進。因為禪開始在美國流行了,所以大學里要他把禪宗的東西翻譯出來,他接受了這個任務,翻禪宗的《指月錄》《五燈會元》等等。那時他跑到日本東京去翻,碰到很多問題,日本佛教界也不能完全滿足他,最后不知怎么打聽,到了我這兒。我因為他是中國人,希望翻譯到外國去的東西不要給中國人丟面子,就答應幫忙了。
后來才知道他原來也沒有學佛、學過禪的。其實現(xiàn)在也很多這樣的人,這些在國外的中國教授,每位都懂禪,唉!真是可笑!他把翻好的東西寄來要我審查,我要他一部分一部分寄過來,全文一次送來我沒有時間。那時有位老道友黃居士,他現(xiàn)在都有九十多歲了,他英文程度很好,我那本《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就是他翻的。我就請他審查,看看翻對了沒有,有問題就來問我。結果看到那位教授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黃老居士很生氣,就講:這種錯誤怎么得了?我不改了!唉呀!我就講,千古以來翻譯的東西各種錯誤是很多的,你也不要生氣了,還是給他改過來吧!何況,他把道場翻譯成墳墓還有道理的。什么道理?中國人過去要和尚去墳上放焰口念經(jīng),蓋一個棚子,就說作道場了,習慣了。這教授小時候在國內,大概看過和尚在墳上念經(jīng)作道場,因此他想道場就是墳墓嘛!但是你們同學千萬要注意!不要因為常識不夠在外頭鬧笑話,你外出弘揚佛教不要變成黑揚佛教了。過去的鳩摩羅什、達摩祖師,這些大師們到中國來翻譯佛經(jīng),翻得那么好,那么準確,可不簡單。過去因為有政府、皇帝的提倡,每一個翻譯的地方都有千把人,這些很高明的人集中在一起,一個名詞、一句話都研究了好幾個月才確定。不是像你們現(xiàn)在學了幾句外文,中文又只僅一點,然后就亂翻一遍,牛頭不對馬嘴!這是講到道場,特別插進這一段。
我們學佛的兩大觀念在這兒了,怎么樣才是道,就是菩提,由彌勒菩薩代表,這講過了。第二個問題,怎么樣才是修道的地方,也就是道場,由光嚴童子代表。修道的地方不在哪里,一切在自己的心中。前幾年我要閉關,到處看地方,好多同學、老朋友都要我去他們那里,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們說不行。也有人要送我地,那我還要蓋個房子,等蓋好了,也許我閉關都該改成閉棺了。忽然想想,自己也傻,還找什么地方,都市里就可以閉關,我住的地方門一關就閉關了嘛!心關了就關了,到哪里才叫閉關啊?所以人家以為我去了一個山頂上,其實我就在都市里關了三年。自己把門一關,當天就開了。不要特意找什么清凈地方修道、出家,你心不清凈,哪里都不清凈,去哪里都沒有用!道場就是這個道理。你們去找什么廟子?到廟子你才不妙呢!一樣的煩惱,一樣的痛苦。你真妙了以后,嘿!什么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場。注意!這是大乘佛法的要點。
彌勒菩薩代表菩提,把道是什么搞清楚了。悟了道以后,找個地方行道,道場也搞清楚了。悟道、行道,地點也有了,現(xiàn)在開始學道。
持世菩薩──如何修行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于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現(xiàn)在《維摩詰經(jīng)》的主角換成了持世菩薩。我們要注意,每一位菩薩的名號同佛法都有密切的關系。持世是保持這個世界,世間一切法就是佛法,在家在俗是世間,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沒有兩樣。做到這樣才能夠修持、行道。
佛轉向持世菩薩,要他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持世菩薩向佛表示他沒有資格去,因為他從前住在靜室修道,大概不曉得是在哪個山里,又蓋了個茅棚或修個廟子,廟子里也不清凈,就再找個房間,房間修成關房,什么人都進不來,就清凈了。當時,大魔王波旬帶了一萬二千名天女來了。
你可能想,魔王為什么要帶著天女?要知道,大魔王是所謂的天阿修羅,還是有功德的,有相當?shù)?a href="/remen/shanxi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善心,但是嗔心煩惱不斷,一切業(yè)習的種子不斷。魔在古時是寫成磨,就是磨難、折磨的意思。挫折、煩惱都是磨。你肚子餓沒飯吃,飯就是磨。夫妻吵架,彼此就是對方的磨。后世把石改成鬼字變成魔,你就把魔想成鬼了。實際上修道人都有魔。譬如我常說自己一天到晚還受魔,但是什么天魔、陰魔我都不怕,最怕人事魔。人找你麻煩,看到真煩死了。你不要以為看到什么三頭六臂、牙齒露出來的、青面的,那些一點不可怕。人事魔最可怕了,我覺得人變魔可怕多了,這是真話,你們要注意這個道理。
另一個道理,魔跟佛是有同等力量的;浇陶f上帝萬能,但是為什么卻不能降魔?上帝與魔鬼并存,上帝的本事有多大,魔鬼也有多大,那上帝就不見得萬能了,這個最重要了。佛法也是同樣道理,佛能夠降伏一切,最后還是降伏不了魔。在《涅盤經(jīng)》上說,佛要涅盤了,就問這個魔王波旬,好了,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你總該高興了吧?魔王說,差不多,高興,但是也不高興。佛說,我走了五百年后,還有我的弟子,正法還可以住世,五百年后你還有什么辦法來破壞佛教?這些在《涅盤經(jīng)》里都有。魔王波旬回答,你老人家安心去吧!我有辦法的,我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飯,講你的經(jīng)。佛說,!你行!你厲害!這是魔破壞佛教的愿力,我們眼看著這個時代都快要來了。中國老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力量比你大。作人的道理也一樣,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好事沒有兩樣一起來的,可是壞事一來就好多接著來,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那么痛苦。
魔鬼不稀奇,處處都是魔,人生境界能不被魔所魔住就了不起了。魔王波旬是天界的大魔王,佛在《華嚴經(jīng)》也說過,大魔王是十地大菩薩的轉變,他故意走魔王的路子來磨練人,看你能不能過關而成道。所以修行人并不必一定怕魔,經(jīng)過一番魔障,道理進步一番,過了這一關你就躍進一步。
所以魔王波旬是天人境界,這是看不出來的。他帶了一萬二千個漂亮的天女,自己變成了帝釋的樣子。帝釋是欲界天的天主,住在仞利天又叫三十三天的中心,就是中國所講的玉皇大帝。持世菩薩正在靜室中修道,當時不曉得是魔王來了,以為是玉皇大帝帶著天人來了,還吹打著音樂。經(jīng)上沒有細說,但是一定還帶著五彩祥光從空而降,到了持世菩薩那里。帝釋率領隨從向持世菩薩恭敬行禮,然后站到旁邊,是那樣的崇拜他。你看一個人修道到這樣,你們假使打坐或念經(jīng)時,不要說來了那么多天人,就來個土地公公或城隍爺給你磕頭,我看你不曉得要多高興了。老師!我功夫進步了,那個城隍爺土地公都來拜我了。你一定高興得發(fā)魔了,不只是發(fā)瘋。
「我意謂是帝釋。」你看,修行多難,持世菩薩是大菩薩了都分辨不清,以為是天人玉皇大帝來護法了。
「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就對他說,憍尸迦你來得好。憍尸迦是帝釋的梵文發(fā)音,有人說天主教基督教的上帝的英文是God,就是玉皇大帝憍尸迦的名字,我說這不一定,很難講,音是相近,但不要隨便牽強附會。
「雖福應有,不當自恣。」持世菩薩接著批評他。你雖然福報大,是玉皇大帝,不要太驕傲放恣。古時中國的帝王權力多大,但是只敢說是天子,祭天時一樣要跪下來,自稱臣,這一套天人觀念看似神話,但它構成了宇宙觀念的制度,所以天人的福報比世間的帝王還要大。但是持世菩薩告訴他不要放恣,你看他帶了一萬二千天女,而且又有那么多音樂,排場不得了。
「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財,而修堅法!钩质榔兴_接著對他說法,他教訓玉皇大帝,你還要進一步修行才行。我們出家修行的人不敢享受五欲的快樂。五欲是色、聲、香、味、觸,是修道人要遠離的。你又有天女,又聽音樂,又唱歌又跳舞。五欲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的,你雖有善報做了玉皇大帝,這個并非究竟,更應進一步修道向善。向上修到色界就要走禪定的路線,戒定慧的路線。你這樣可不行。
修道的人要把四大肉身看空,觀身無常。這個世間的命,欲界的命沒有什么了不起,分段生死的命非究竟。就算到了色界、無色界,變易生死的命也沒有什么了不起。這些不是真的命,真的命是悟到菩提證道。至于財,古代人間皇帝擁有四海,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當了玉皇大帝,人世間乃至于欲界天里面都屬于他的。人的生命身體是正報,財產(chǎn)物資是依報。譬如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光壽無量是正報,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琉璃為地,七重行樹等等,是他的依報。我們世上人有的身體有缺陷,有的特別健康強壯,這是正報。如果沒有房子沒有錢,那是依報不莊嚴。我們修行人要正報莊嚴、依報莊嚴,就要行一切善、修一切功德才能做到。有人這一生雖然生得端正,一切很好,就是沒有錢,因為前生不布施的關系。
有人這一生功業(yè)大,錢也有,但是身體有缺陷,例如清朝的曾國藩,是中興名儒,出將入相,那還得了!可是他一生受皮膚病所苦,身上像有鱗甲似的,一抓要出血的,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是大蟒蛇投胎的。又我們曉得的有位第一等的貴婦人也是有皮膚病,一輩子治不好,沒有辦法。這就是前生持戒不清凈所致。又比方常用花供養(yǎng)佛,可能他生來世會長得莊嚴漂亮,像花一樣好看。不過你小心,好看也會找來很多麻煩,因果要注意!供養(yǎng)在不要發(fā)求好看的愿,這個因一不對,果就不對了。供養(yǎng)花的時候要求一切為眾生的福報,就是使人一見起恭敬心,不要只為自己。
回過來說,生命是正報,財物是依報。持世菩薩勸魔王波旬假扮的玉皇大帝,當然他不知道這是魔王,魔王的威力同玉皇大帝一樣的,天人沒辦法消滅魔王,魔王沒辦法消滅天人。我們這個亂世,在佛經(jīng)上來說是劫數(shù),這時三界里天人和魔王在作戰(zhàn),佛經(jīng)上描寫開始時天人容易失敗,最后天人反攻,魔王敗了,就帶領了無數(shù)的魔兵魔將,躲到蓮藕的一個洞里。魔王用他的神通,把蓮藕的一個小洞變成了另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天帝就找不到他了。這蓮藕的洞在哪里?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房里也有個蓮藕的洞,這是表法的道理。
像持世菩薩這樣的大菩薩,事前都看不出來這是魔王,他對魔王扮的玉皇大帝說,你應該看空了,「而修堅法」,堅就是修定,再進步上進,堅固。
假如持世菩薩看出是魔王的話,他會不會還坐得住,會不會起恐怖心,這還是個問題。所以這魔王對他還留了一手,化成帝釋,正面來誘導。魔對膽子小的來嚇唬他,對膽子大的,像菩薩境界的嚇不住,他就現(xiàn)出可愛的面貌。這持世菩薩對魔王的說法,是正法,講得都很對,是善的一面。修行人行善業(yè)道,一切清凈放下。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蛊兴_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菩薩覺悟什么?覺悟是悟道,有情是利他,自利利他是為菩薩。菩提薩埵在中國文化就是道人,有道的人。菩薩在中國古代有幾種翻譯名稱,有叫開士、正士、大士。開士是開悟者。觀世音菩薩又稱觀音大士。
魔王化身的玉皇大帝就勸持世菩薩,接受這一萬二千天女作供養(yǎng),可以幫你掃地啊、燒水啊、抹桌子啊。中國后來送人丫寰說是「可備掃灑」,就是引用自鳩摩羅什翻的《維摩詰經(jīng)》。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持世菩薩一聽,就說,憍尸迦,你不要誘惑我破戒,我是沙門,出家人,佛的弟子。∵B妻子都不娶了,還要給我一萬二千個天女!我的媽呀!怎么得了!怎么拿這非法之物,要我收下作供養(yǎng)!沙門是譯音,漢朝時譯作桑門。唐朝以后就都不用了,只用比丘,因為印度不論那一道的出家人都稱作沙門,是通稱,等于中國人將修道的都稱道士,不管你是那一道的。比丘、比丘尼就是特稱,后來用習慣了,叫沙門也可以,可是根源要搞清楚。
持世菩薩持戒很嚴謹,尤其出家沙門是比丘,修苦行(頭陀行)的比丘衣服不超過三件。所謂三件不是說天氣冷了,你穿百件不可以,三件是以袈裟為標準,披上袈裟還要露出膀子,在印度天氣熱可以,到了中國,尤其在天冷的地方,你怎么能只坡一件呢?所以就有了海青,海青是漢朝衣冠,大袖。頭陀日中一食,零碎的東西都沒有了,只帶個缽和凈水瓶,凈水瓶的梵文音譯為軍持。中國古代有一句名詩:「空街夜雨注軍持」,就是夜里下雨,拿個凈水瓶在外面接雨水。天落雨在中醫(yī)學上叫無根水,醫(yī)書上寫熬藥用無根水,就是下雨時半空中接來未落地的水叫無根水。這些都是常識,不告訴你們將來書都讀不懂。
「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钩质榔兴_責怪魔王的話還沒講完,維摩居士這老兄就出現(xiàn)了,對他說,這不是玉皇大帝,是魔王,來擾亂你的!連是不是魔都搞不清楚!所以維摩居士第一句話就罵了他。
「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咕S摩居士氣派大,就對魔王說,你怎么把這一萬二千天女送給和尚?他怎么行?統(tǒng)統(tǒng)送給我才對!他照單全收了。
「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魔王一看到是維摩居士來了,就嚇死了,心想,糟糕,碰到他了,這下完了,魔王這下要賒本了,就像《三國演義》說的,賠了夫人又折兵。
「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鼓醍敃r就想隱形,不靈,又把所有的神通使出來,仍然逃不掉。
「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惯@些鏡頭連電影都演不出來的,當時空中有個大聲音就來了。波旬!叫魔王的名字,你趕快聽話,把一萬二千天女給他,你才走得了。
「魔以畏故」,魔王聽了空中聲音的警告,大概是魔王老祖警告他,沒有辦法,害怕了。
「俛仰而與!惯@個文字用得非常美,俛仰是形容低下頭又抬起頭想了半天,舍不得,又不得不給的樣子,最后只好把天女給了維摩居士。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咕S摩居士就對這些天女說,你們的老板把你們送給了我,就屬于我的了,第一個條件,給我聽話,先要發(fā)菩提心。
「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fā)道意。」下了第一道命令,然后維摩居士當場把一萬二千天女作了處理,教育他們。一萬二千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維摩居士用大神通力,根據(jù)每一個人過去的業(yè)力,現(xiàn)在的個性,對每一個人分別作不同的教育說法,每一個天女都覺得維摩居士在自己面前作單獨教育,使得一萬二千天女,每一個人都發(fā)心修菩提正道。這兩句話可不要隨便看過去了。
「復言:汝等已發(fā)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菇逃炅,維摩居士說,你們現(xiàn)在肯修道了,有佛法清凈的法樂可以享受,再不要去享受世間五欲的快樂了。我們欲界是以五欲為享受,有學佛的道友說,這個或那個是種享受。我一聽,這還在魔境界里,說是信佛修道,老實講,資格不夠,只能說像那個樣子。講一句話你們出家人不要多心,大陸江浙一帶,在家人有時故意稱和尚為和樣,和尚的樣子,南方話尚、樣同音。和尚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為人師可以讓弟子道力生起,叫人和尚是真正尊敬的稱呼。你們不懂,看我叫住持法師為和尚,還以為我不尊重他。
「天女即問:何為法樂?」能夠懂什么是法樂的,才夠資格稱作居士。這里天女就問維摩居士,什么叫法樂?注意!這里正題來了。
「答言:樂常信佛。」維摩居士回答,常常處處要恭敬佛,不是只有到了佛堂才如此,自己內心恭敬,才是信佛。不是叫你拜佛像,佛教不崇拜偶像的。那些泥巴塑的,木刻的,都不是真的佛菩薩,那是表法。真正的佛在哪里?在你心中。佛經(jīng)告訴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三位是一體的。佛是化身,心是法身,眾生是報身。也可以說,佛是報身,眾生變成化身,這個無定位的。怎么叫常信佛,怎么是真正信佛?你現(xiàn)在懂了吧!不是迷信,不是去廟子燒香磕頭,你隨時恭敬自己的心,隨時恭敬一切眾生,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才是信佛。所以說,佛以佛眼看眾生,以慈眼看眾生,不是以怨恨輕視的眼光看別人,才是信佛,信自己的心。你們都是信佛的,但是嚴格來說,諸位都不夠資格。要隨時恭敬自己、恭敬別人!
「樂欲聽法!箻酚谘芯俊⒙牻(jīng)、聽說法。你說佛已經(jīng)不在了,那我聽誰說法呢?我們這里有五六部大藏經(jīng)呢!你們要看。∥視堪割^上也堆著好幾本大藏經(jīng),我每天有問題就抽出來看,隨時研究。你們沒有我這樣用功吧!可見你們不樂欲聽法。你說讀書、看經(jīng)沒時間,好苦,那就不樂了。讀書求學問是樂趣,談何容易!
最近好多同學勸我,老師你不能這樣搞。∷闼阋粋禮拜有十幾堂課,老命不能這樣拚啦!完了以后你還要看書、做事,每天能睡上幾個鐘頭呢?怎么得了!我說,放心吧!我的業(yè)報還沒完,死不了的。前天晚上我還告訴一位同學,我看東西處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擔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學問、研究佛法是一種快樂,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你們看書讀經(jīng)記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有朋自遠方來,如果家里沒錢買菜招待,不亦慘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要這樣我寧可作小人。
「樂供養(yǎng)眾!勾蠹乙词,這就是戒律,你們供養(yǎng)眾做到了嗎?你處在團體中,滿臉的怨氣,滿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這就沒有守樂供養(yǎng)眾的戒律。據(jù)我所知,這里有一位同學答應為大家講《莊子》,講了之后大家頗有怨言,認為這位同學好高騖遠,好為人師。你們沒弄懂《莊子》,人家?guī)湍銈兣,是好事,是法供養(yǎng),你們竟然這么小器。這個就要罵你們!這是犯了沒有樂供養(yǎng)眾。
假如別人也有過錯的話,應該勸導,或者觀過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這個過錯。因為別人犯過,就吱吱喳喳的,這是犯了口業(yè)。因為講樂供養(yǎng)眾,觸動我對這件事的感想,才告訴你們。你們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學佛人的心理。自古文人相輕,千古以來文人都看不起別人。老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別人的好,這是中國人的通病。人的心理都如此,不只是知識分子,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評這個法師那個居士不對,甚至罵人。佛教怎么會興起來?都不團結。所以你們問我,某某人這么講的,對不對?我從不答復。你不提人名,說有件事這么說對不對,我或許會答復你。
文人千古相輕,我說,宗教是千古相仇。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還厲害。越是信教的,那個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結果宗教團體的人我是非特別多,我聽了就煩。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忌。文人千古相輕,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這幾句把世故人情都說完了。
你們在這里號稱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一個學佛的胸襟氣派一定要大,能夠包羅萬象,對的就對,不對就不對,這種小事有什么了不起。話說回來,同學們固然不對,作者聽了這些閑言閑語心中煩惱,也太沒有程度了。叫你們讀的《昔時賢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歲時就背了:「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鼓膫人背后沒有人批評?兩個人碰到了,不講別人的事,講什么?這就是人。老夫妻倆在房中講媳婦怎樣、兒子怎樣,也是在講人。所以把人世間這些東西看通了,聽了那些話都是狗屁不如,這樣你就胸襟大了。
我以前作過領導的,部下在我面前,我講什么,「是」都喊得很大聲,背著我可就有花樣了。任何人對你喊萬歲,將來叛變的就是他。越恭維得厲害,越靠不住。我經(jīng)常同那一班在做事的人說,絕對喊服從的人問題最大。有些翹頭翹腦的,你吩咐他就這么辦,他不同意,真是討厭,可是他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對的。這時候你坐在上面的人,意志就要像刀一樣,把自己這個不快的心理硬是切下來。桌一拍,好!就照你的辦!這樣才可以作上面的人,很痛苦!
本來上佛法課不跟你們講這些的,這些課不是跟你們上的,把你們教會了也沒有用。這些是給真要為人上者,或者將來能當師父的時候就有用了,作師父也要包容徒弟!不要說徒弟了,你的兒女也是有自己意見的,都是乖的嗎?兒女、學生、徒弟都一樣,只好包容,該罵的罵兩句,好的要獎勵,過后呢?講句不好聽的,管他媽的!反正我要死的。你曉得自己總要死的不就好了嘛!沒得氣了嘛!你不要以為我這不是佛法,這就是咒,即說咒曰:管他媽的!就好了。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不是笑話,你真學了這一法就行了。
「樂離五欲!勾蠹覍W佛能真的樂離五欲嗎?離不開吧?我有個最新型的彩色電視機,大概這兩三年沒有看過兩次。過去我天天看電視,不是為了看電視,而是學生作了某某電視臺的總經(jīng)理,他要我?guī)退囱輰α藳]有,F(xiàn)在根本沒有時間看,而我看你們有時候看得兩個眼睛比入定還厲害。那喜歡聽音樂的,也沒有離開五欲。這個時候要考驗自己能不能樂離五欲。其實,你們在看電視,我撞見了也不出聲,就悄悄地來,悄悄地走。你們將來作人父母、作人婆婆的要懂這個,唉呀!小孩子們有時要讓他玩一下嘛!不要管得太嚴了。你們喜歡看就讓你看,萬一發(fā)現(xiàn)了,唉喲老師!請坐啊......那不是味道,不給他知道,他也省力氣,我也沒煩惱,溜開了就好了,這也是為人上者要學的地方。叫你們絕對離五欲,那是煩惱的事情,要自己修到離開了五欲,然后覺得是快樂境界時,你就夠得上修行了。所以要注意第一個字,是「樂」離五欲。
「樂觀五陰如怨賊!刮尻幨巧芟胄凶R,若這個身體像冤家一樣,不迷戀它,把它放下。你們在理論上可以看這個身體像冤家,在情感上可親得很,這個身體你能空得了嗎?空不了的。眾生享受的都是屬于五欲之樂,佛享受的是清凈涅盤之樂,但是如果貪圖清凈,被享受困住了,一樣是魔境。要搞清楚這個道理,才能明白維摩居士為魔女說法的道理。
什么叫魔女?貪圖享受之樂。什么叫魔境?貪圖享受之樂,凡有所著,所執(zhí)著、所貪著的,統(tǒng)統(tǒng)是魔。了解這個道理,才能了解真正大乘佛法的精義。魔女悟到了這個道理,能轉過來,煩惱即是菩提,那就不叫作魔女了,成了空行天女,也是密法所稱的空行母,是女性成就佛的境界。修密法空行母成就的,同留形住世,身體永久存在,隨時來去。但是這可不是隨便能修的,如果自己沒有程度,算不準修來的是妖魔鬼怪,不是真正的空行母。
「樂觀四大如毒蛇。」這個身體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合的。這四大如毒蛇一樣在咬我們,在吞噬我們的生命。生命的本身不是這個肉體,我們每天,為了這個身體忙碌、為了身體而消耗精神:占去生活十分之九以上的時間,三頓吃飯,大小便,穿衣脫衣,睡覺等事,都不是為了生命所需要,是身體所需要。這身體是四大組合而成的,中國俗語說學佛的人四大皆空,就是看這身體不是我,我現(xiàn)在只是有幾十年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我不可能擁有身體的,它隨時變去。雖然是暫時使用,這四大的身體還是很麻煩。等于聰明的人不肯買房子,寧肯用租的,因為買了房子麻煩多。我們智慧不能成就,菩提不能證得,都是被四大所困擾。各位每天晝夜二十四小時中,大部分是被身體困擾,不是不舒服了,就是餓了冷了,或者是身體的變化,荷爾蒙分泌失調引起情緒好壞,所以要觀四大如毒蛇。
可是誰能做到「樂」觀四大如毒蛇?事實擺在這里,這邊的同學都學過白骨觀,十個人中能觀得起來的有半個吧!真觀得起來一個都沒有。你光觀得起來有個白骨的影子不算,能定得住的十個人中有零個。講學識、理論都吹得蠻好,功夫統(tǒng)統(tǒng)沒有做到。白骨觀就是觀四大如毒蛇,凡是修大小乘佛法,這個修持的方法是基本的。假如有人觀白骨,你問他樂不樂,很苦的。≡谀莾簴|搞一下,西搞一下,腿又發(fā)麻,修久了營養(yǎng)又不夠。佛也說修白骨觀要注重營養(yǎng),釋迦牟尼佛這話,絕對是修持經(jīng)驗來的。
若四大能夠觀空,再進一步,進入妙樂境界,那才是觀四大如空而得定。得定的人在定中是樂,是享受。為什么人肯入定?定是一個絕大的享受。不過,如果大乘菩薩「耽著禪悅」,貪著禪定的境界是犯菩薩戒的,因為他不能起而行之,不能行六度萬行的布施法門。話雖這么說,你們年輕同學沒得到禪定,腿也熬不住,就不要拿這句話來講,自稱走大乘路子,不耽著禪悅,看不起這小乘法門。哼!不要自欺了。先要能夠修到禪定,才發(fā)大心而舍棄禪悅,那才可以談菩薩戒,否則不能談的。
所以說觀四大如毒蛇,然后達到四大皆空,在這個境界得妙樂,得享受。據(jù)我所知,在座有些年紀大的同學,有的已有二十年以上的修持經(jīng)驗,你聽了這個話不要以為自己已經(jīng)做到了,因為你坐起來非常舒服。其實你還是在四大中,你感覺到的是身體受陰的快感,你正在被四大毒蛇吞沒而不自知,不要自以為是。要四大完全觀到空,沒有身體存在,沒有受陰的感受了,然后在空的境界生起空性的妙樂,這才是觀四大空以后的妙樂。維摩居士告訴這些魔女,你們所貪圖的身體上、心理上的快感,都非究竟。要得到究竟的享受與快樂,必須能樂觀四大如毒蛇。
「樂觀內入如空聚。」什么叫內入?我們身體外面有六根,大概我們所了解的,只有五根,有一根也在身體上,不過在身體表層以內。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很清楚,意根你就看不見了。有人說意根所在,是從心臟連到腦的部分,他們不知《成唯識論》說「第六意識不住身,又偏寄身中」。我們一接觸到外界的東西,內在就會有反應,所以叫做內入,這就是六入:色、聲、香、味、觸、法,法就是思惟。六入進入到身體內部,便產(chǎn)生了思想、情緒各種的變化。我們閉上眼睛,好像自己內部有個東西,在想,在作用,就把這個東西守得牢牢的,一般打坐都是在這里搞。其實你覺得很清凈、很空,那是外法塵進入內在意根上所徘徊不去的影像。
所以我們覺得內在有個思想,來來往往,這就是意根停留了法塵的影像,就是所謂六入進到內部來。但是一般人沒有觀察到,現(xiàn)在維摩居士提出來,教他們觀,所謂止觀,你要觀察清楚,一切六入進入內部,你以為內部有個東西能夠思想,維摩居士告訴你,如空聚,假的。看起來有個東西住在里面,好像有個生命的東西,實際上是空洞的。所有的感受,一切的聲光變化,到內部來,一下就過去了。假使我們死了,六入不能內聚,就是人體的死亡,我們活著時是六入內聚。但是這個六入內聚有沒有個東西呢?畢竟沒有東西的,是空聚,假的。
我們身體四大也是這樣,感覺死人比活人重,我們抱起一個活人容易,抱起死人就比較難,為什么?他四大中的風大沒有了,所以就感覺重了。譬如氣球充了氣比重就輕了,如果扁了的話,這氣球比重就比較沉重了。所以這身體內部是空聚,空空洞洞的。我們活著覺得內部有個思想,有個感受,這是假的,不要受它的欺騙。上一句「樂觀四大如毒蛇」觀身空,下一句「樂觀六入如空聚」觀心空。身心皆空,達到樂的境界,得禪定的妙樂,那是真修行,真享受。
這里每一句話都是大乘的修行法門,我們要好好觀察牢記。
「樂隨護道意!乖趺礃幽茈S時隨地保護修道最初發(fā)心的意念?我經(jīng)常告訴你們,上課時不要打坐,要看經(jīng)本,不然自己在自欺。為什么?你說喜歡聽課,心很清凈,那同玩弄聽收音機是一樣的。你們自己不觀察,現(xiàn)在年輕人作功課喜歡開收音機聽,就是這個道理。你心以為在打坐,其實是大散亂,結果用這個時間好像在聽課,也不看書本,在那兒打坐,聽得很有意思,這叫作秋風過驢耳,秋天風吹過驢子,驢子同豬一樣的,這個耳朵吹進來,那個耳朵吹出去了。所以智慧永遠不能成就,結果這個經(jīng)典也聽了,那個道理也聽了,一問他,寫都寫不出來,記也記不住。
智慧的成就,能知過去未來,是靠「隨護道意」這一念。要你們看《華嚴經(jīng)》凈行品,依著意思做到就是道意。所以為什么一直要你們依《華嚴經(jīng)》凈行品來修行,可是誰做到了?我看是做到了「倒」意,不是道意,統(tǒng)統(tǒng)在顛倒中。
「樂饒益眾生!惯@更難了,是菩薩行,樂于在一切作人做事中修菩薩道,處處是利益他人。我們這里都標榜是學佛的人,有沒有利益眾生的思想呢?理論上有。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會想,!今天我行了菩薩道,幫忙了人。告訴你,越是書讀得多、佛法聽得多、佛學了解深的人,計較心就越大,簡直沒辦法收拾。中外都一樣,知識分子的作人,比愚夫愚婦更壞,因為有了知識,計較心也大,就容易意見相爭,認為只有我的才對。沒有知識的幫忙,人對于是非善惡的分辨就很平淡。所以有時候不用菩薩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識學問反而墮落得越快。這是講樂饒益眾生之難,也是戒行。
「樂敬養(yǎng)師,樂廣行施!箻酚诠Ь垂B(yǎng)師長,這很難。中國的孔孟之道講尊師重道,但是普通社會對尊師重道做得是不夠的,最注重尊師重道的是宗教。所有的宗教都非常尊師的,注重傳承,但是多半只是形式上的,沒有尊師的行為,F(xiàn)在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美社會,都不重視師道尊嚴,F(xiàn)在還有些中國的讀書人,想保留過去的文化,要求別人尊師重道,真是笑話。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變成了學校制度了,不是從個人來師承學習,而像去到百貨公司的商業(yè)行為,老師上課是販賣知識,學生念書是選購進貨知識。尤其將來聲光科技發(fā)達,計算機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更不靠個人傳道,所以尊師的精神只會更薄弱。
但是這個尊師的道理還存在嗎?是存在的。有兩點要注意,第一點,尊師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識學問本身。所以佛學里對于傳法的老師視為是法身父母,給人慧命,智慧的壽命。肉身父母給的肉體,壽命只有幾十年,慧命可是永遠的不生不滅。例如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連釋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學生,他早已成佛了。因為學生要到這個世界來成佛,就來幫忙,應化成為釋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薩,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所以樂敬養(yǎng)師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識。
第二點,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師重道最嚴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嚴重是密宗。密教對于敬養(yǎng)師父,有馬鳴菩薩著的「事師五十頌」,講如何對老師敬養(yǎng)。照那個規(guī)矩,我們一般作弟子的沒有一個夠資格。那規(guī)矩非常嚴重,幾乎可以說比盲目迷信還嚴重。東西是白的,如果老師說是黑的,就跟著老師當成是黑的,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佛教的尊師精神,影響到后來的宋明理學家們,我主張你們年輕人一定要看宋、元、明、清四朝學案,可以看到儒家在宋明以后對于師道的尊嚴,好多地方值得效法。例如明代大儒羅近溪,學問很好,他把老師嚴山農(nóng)接到家中,他的兒孫要為太老師招呼茶,他不準,因為是他的老師,他必須自已來,兒孫輩還沒資格?上銈儗W佛的人不看儒家東西,這門戶之見很嚴重。我常說宋明理學家等于是佛家的律宗,真講戒律你要看四朝學案。老莊等于是佛家的禪宗。這羅近溪在明儒學案只寫了一半,他要死的時候,學生們都趕來了,來了跪在老師前面,請老師多留一下。他給學生吵煩了,就同意多活一日,時間一到他就走了。明儒學案只記到這里,但是你就知道他可以預知死至,而且生死來去自在。明儒學案不愿意記載神秘的一面,根據(jù)我看到其它文獻的記載,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家人還收到他自外地托人捎回的口信,家人一問,帶信人和羅近溪在外地相遇的那一天,正是他老先生走的那一天。你看,他還有化身呢!儒家諸如此類有成就的人還很多。
回頭再說「樂敬養(yǎng)師,樂廣行施」,于上而言要樂于敬養(yǎng)師,于下而言要樂廣行布施一切眾生。這里尤其要注意這個廣字,是我們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們偶然有點善心,都是像俗語說的:強盜發(fā)善心。大家像強盜土匪,偶然發(fā)一點善心就很了不起了。為什么這一篇都要抓個樂字?是對魔境界而言,與世俗追求的快樂享受不同。學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樂,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這就是佛法。
「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箤W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沒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說呢?它是個生活的規(guī)范,生活的藝術。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團生活的規(guī)范、道德、藝術,是一種民主社會的自我約束。因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沒有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這個集團怎么樣帶領?除了根本戒律是屬于道德性質的規(guī)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須有的規(guī)律。能堅持遵守戒性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難了。我們每一個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個戒律可不是教主規(guī)定的,你知道嗎?例如兒女或丈夫、妻子,違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又例如你的東西習慣這么擺的,旁人給你擺得不對就不高興,也是你的戒律。所以你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犯了你的戒律。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團體的行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殺盜淫,這不只是一個人認為是罪過,而是一切眾生都害怕這個行為,是根本戒。其它的生活戒律是為了團體的安全。普通的戒律是什么?就是公交車后面寫的,「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你懂了這個,就懂了戒。你們同學們不懂生活的藝術,都覺得自己是特殊的,常來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錢了,不懂事。對老師也好,對團體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規(guī)矩,給人家作榜樣,聰明的領導人一看,心里有數(shù),知道這個人可以。假使有人在團體里,不要人家告訴他戒條,自己處處嚴謹,保持道德規(guī)范,沒有不成功的。所以禮儀的戒律是這樣。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經(jīng)典就是戒律。你們沒有研究律宗,律宗的根據(jù)是:所有經(jīng)典就是戒律,每一條都是戒律。你以為受了二百多條的戒是戒律?那個行為太有限了,那二百多條戒,大部分的行為與印度當時的環(huán)境有關,我們不會犯的。有許多根本沒有辦法,我們早就犯了,連祖師爺都犯了。環(huán)境不同,時代不同,那些戒早應該改了。所以到了中國來,百丈禪師就把它改了,叫作叢林規(guī)矩。但是叢林規(guī)矩到了現(xiàn)代,又應該改了。要改的地方很多,時代不同了,過去是點青油燈,現(xiàn)在是電燈;過去吃飯時蒼蠅蚊子一起來的,現(xiàn)在沒有;現(xiàn)在有自來水,過去叢林,早上四點鐘幾百和尚起來,一起在院子排隊,手里拿了洗臉帕,輪流去巡堂和尚抬出來的熱水桶中,沾點熱水,擦把臉就下去,你現(xiàn)在講叢林,也這樣擦嗎?怕都擦成花臉了。過去叢林半個月排隊洗一次澡,現(xiàn)在行嗎?這些都是生活行為,很多需要變動,這個不是真戒。真的戒是什么?此心隨護道意是真戒,念念隨護道意,念念隨護行為。
進一步說,真正的戒是「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尤其在團體生活中,幾個人能夠修到忍辱?反而是狠心的侮辱人家,給人家好看,認為這樣才夠英雄,其實處處在造孽。性情要柔和,做得到嗎?性情柔都很困難,和就更難。我常觀察同學們,一有什么達不到他的所望,那個眼神都橫起來變成毒蛇了。告訴你們,眼跟心是連在一起的,就是起了這一念的因,在你的阿賴耶識就有了嗔毒的種子!就不得了啊!所以,學佛不是光盤腿盤得好,這些行都是戒,做不好都不行。而且不只是忍辱柔和,要樂于忍辱柔和,做到了就是樂堅持戒的成果了。
「樂勤集善根」,這個和上面都是連著的。堅持戒做到了,修養(yǎng)由外再打進來,由忍辱達到內心的柔、和,沒有任何地方不使人有祥和之氣,個個喜歡。學佛的人有一句話,未曾學佛先結人緣,就是學佛第一步要廣作布施,先結人緣,然后結一切眾生緣。但是許多人不自我反省,看到任何人都討厭,人家看他也討厭。為什么不得人緣?因為他心地上道德根基不夠,多生累世不修忍辱,不得柔,不得和,因此在輪回中慢慢打滾吧!功德不會圓滿。心性能夠修養(yǎng)到柔,柔而到達祥和,那就人見人愛,是人人都喜歡的菩薩境界,功德圓滿。要樂于在這一方面修,才是佛道。
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平常日用之間,動壞念頭比好念頭多得多。前面講過儒家等于是佛教的律宗,都講戒律的。我們年輕的時候一定要讀《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這兩本書。你們年輕人沒見過,我們小時候讀書,書桌子旁邊有一張紙,叫作功過格,這個紙上有很多圈圈,一個月一張。每天檢查自己的心念行為,有不好的,就拿黑筆在圈圈里點一點,有好的,就拿紅筆在圈圈里點點一點,然后定期檢查,到底是黑點多還是紅點多。我小時候家里請了位前清的秀才先生,按那時的說法,我家是東家,他是西席。他留過洋,可是從不說洋文,每天除了教我們讀書就自己讀《金剛經(jīng)》。他是吃素的,所以我母親每天都為他準備齋食。我常常覺得這先生的嘴中有香味,覺得奇怪,就問我母親,她說一定是先生的牙齒松了,素菜中的芝麻落在牙縫里我才閑著香。我后來上課時仔細觀察先生的牙,果然如此!這是一笑。但是他很誠心,有一年他留在我家中過年,他在自己房間里讀過經(jīng)之后,供上祖宗牌位,供上菩薩,拿出功過格,很緊張地看著,就跪著一面打自己耳光,一面罵該死!該死!我看是黑點比紅點多的緣故。我那時好奇,是從門縫偷看先生才看到的,這是確確實實的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國民道德教育,它有自己的一套,F(xiàn)在學校里有什么訓導處,越訓越盜,訓得了嗎?《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我現(xiàn)在都還保存著。像這樣修持,叫勤集善根。
善要下根!我們有時候也動了善念,動了善心,但是不入根。剛要對人好一點,善事做了一點,忽然另一種刺激環(huán)境來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恨起來比不行善的時候還要恨,這是善根沒有成就,所以修道不會有成果的。要「勤集善根」,這就是你們同學經(jīng)常不大注意的三十七菩提道品,那里頭特別注重這東西,可惜你們只把它當作佛學的名詞。修道學佛,戒、定、慧,不能完成就是功德不能圓滿,功德如何圓滿呢?就要勤集善根,行善要種下根基,深深埋根下去才能成就。
「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棺⒁!要樂勤集善根以后才真正得到禪定。你們有的經(jīng)文本子把這兩句圈點成上下句,等于一正一反。所以我們修道打坐為什么不能到達禪定的境界呢?因為善根的根基不深。根基不深不能成長的,所以你們打坐做功夫有時候好、有時候壞,進一步退三步。有時好個幾天就不得了,窮人得寶,「抖」起來了,結果窮人抖起來進了精神病院,因為善根不深。”仨氁诩聘院螅拍苷嬲玫蕉U定之樂,永遠不散亂了。實際上什么是禪定呢?行善就是禪定。禪定到了,必然念念行善。所以看你真有沒有定力,只要看你有沒有行善就知道了,不是看你能盤腿多久。但是盤腿也是要的,這是習定,練習定的基本功夫。真得定了,盤腿、放腿、走路、睡覺,無一不在定中,這要善根成就才做得到的。
有了禪定以后,「樂離垢明慧」,才能發(fā)起智慧。智慧是什么?是離一切心理上的染污,唯識學心所上的染污都離開了,心中明凈。這明凈不是理論,是功夫,內外光明清凈。這個時候,真正的智慧不思而得,不勉而中,發(fā)動了。得了智慧干什么?大徹大悟而證得菩提,所以「樂廣菩提心」,菩提是翻譯名稱,意思是覺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這里為什么要加一個「廣」字?表示不是我們一般小智慧小聰明境界。所以我這一次跟著去年講的《瑜伽師地論》連貫下來,要你們研究《成唯識論》,就是要開發(fā)開廣你們的智慧。真了解了菩提心,就知道它的體是性空緣起,而以大悲心為用。真得了菩提心,一定發(fā)大慈悲心。
「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故裁词悄В坎皇悄阋估锟吹搅斯,煩惱就是魔,一切眾生心中皆有煩惱。我常說佛學比一切學問都高明,例如佛法用的煩惱二個字,或者翻譯成煩惑,每人每天沒有哪個時候不在煩,惱是討厭。煩惱不是痛苦,痛苦就很嚴重了。沒有一個人不煩惱,《維摩詰經(jīng)》說「煩惱即菩提」,看你能不能把煩惱轉過來,煩惱轉了,就清凈了,就大徹大悟了,就離垢明慧了。煩惱就是塵垢染污,一切心態(tài)心所所起的,都是染污心理。魔有很多種,煩惱也有很多種,所以佛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呼吸一進一出叫一念,這一念之間就有那么多煩惱,自己沒有檢查出來。
你們愛寫文章的就可以體會,當你拿著筆在寫字的時候,你觀察一下(這就要有定力了),我們的思想來得快,筆跟不上,你用電腦打字也跟不上。思想很快,一把握不住就溜過去了。你想記錄自己一剎那之間有多少思想,是沒有辦法的,尤其是思想敏捷的人。你們跟我久的同學都知道,我寫東西的時候,要擺三支筆在那,寫得快起來都來不及再找筆,過去了就懶得動了。你就發(fā)現(xiàn),如果寫不快的話,你最好的觀念一下就溜過去了,過去心不可得啊。這里告訴你什么?不要當鬧熱聽了,這是叫你檢查自己的一念。你從這里坐電梯下去,只有十一樓,不要一分鐘就到了,可是你在電梯里想了多少事了?你看有人坐在那里織毛線,你以為是織毛線,其實在搞煩惱,腦子里都在想別的,心都是散亂的,不得禪定。很多年輕人看書根本看不進去,你們都有這種經(jīng)驗了。如果你每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讀下來,中間沒有岔過別的思想,那就叫讀書了。能這樣專一的話,修行也能夠專一。但是你做不到,都是一面看,思想一面在那里跳動,這叫煩惱。所以禪定也做不到,智慧也做不到。定就要在這個地方體會,否則你打坐都是在搞昏沈,修亥母定,亥屬什么?亥屬豬,要注意。
「樂凈佛國土。」煩惱清凈了,就一念之間煩惱不生,叫無生法忍,離染污心而明凈,此心就是凈土,凈土就是佛土!毒S摩詰經(jīng)》說「心凈則佛土凈」,內心一凈了,佛土境界就清凈了。道家張紫陽真人講過: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
頂后有光猶是幻云生足下未為仙
不須要往生,已經(jīng)生了,也不要往,自然生,也不住,自然去。西方就在你心田中。你縱然修禪定到全身放光,也還是幻境界。你身體可以飄起來,站在白云上,還是妖魔境界,仍然是由妄想心生出來的,并不稀奇。換句話說,你心還沒有清凈,還在著相。不著相煩惱就轉菩提了,就達到樂凈佛國土。
「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惯@是修大乘道學佛之路,為什么要修諸功德,修一切功德?我們若持小乘戒、比丘比丘尼戒,走的是消極的修善,沒有積極的修功德。大乘菩薩戒除了消極的為善,還要積極的修功德。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積極的,修一切功德圓滿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大家早晚作功課都念「皈依佛兩足尊」,哪兩足?福德和智慧都滿足了。福德怎么來的?修功德來的。功德成就,福德就圓滿。大家學佛往往重修慧而不修功德,但是慧也沒有修到,聽了又忘了就是沒有慧根,要能一入即三世不忘,即使是讀書的博聞強記,也都是修得的。
你們同學在現(xiàn)代教育之下老是靠筆記本、原子筆、靠計算機,腦子永遠是空白的,我最反對。我有時也靠筆記本,這是因為腦子暫時先管下面重要的,臨時拜托這筆記本先幫忙記下來,等下我還是要把它記到第八阿賴耶識心田里的,這樣可以拿起來就用。我不相信年紀大的記憶力就退步了,至少在我現(xiàn)在這年紀還否認,記憶力反而此以前還好。為什么?年紀大了功力越來越深,頭腦就越冷靜,記憶力就越強。所以年輕人談不上,年輕人能博聞強記,除非他修定力有成就,或者是過去生的定力帶來的。歷史上講白居易生下來就能認字,還有很多人也是這樣,那都是真的。
這是講修功德的重要,功德不成就,智慧是不會成就的。善根成就的人是有真智慧的,真智慧是真神通,真智慧是真善根。過去我們中國人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十幾年以前我在大學教書就講,萬般皆上品,唯有讀書低。這個世界每一樣東西都值錢,只有知識不值錢,但是知識的代價,它的成本,比什么都高。一篇文章寫下來,稿費沒有幾個錢,但是真正的好文章,要累積了許多時間,收集攏來許多智能,不過寫一二千宇,那個成本的確很高。
幾十年前我有個不識字的老鄉(xiāng),發(fā)了財,找我?guī)退麑懸环饧視N沂虑楹苊,他就坐在旁邊等,等急了要催我快點,就說:求你真難!你這寫信不過就拿起筆畫個兩下嘛!言下之意好像我有意為難他。這一下我有點火了,也想教訓他,就說:「寫信就拿起筆畫個兩下,那你來畫!」他說:「我就是不會寫才求你嘛!」我說:「你曉得我給你寫封信,成本多少錢嗎?」他說:「這就一張紙有多少錢?」我說:「告訴你,從我媽媽懷胎那一天算起,生下來,從小養(yǎng)大,又讀了幾十年書,現(xiàn)在不過會替你寫信,這要多少成本。磕阃乙黄鹱x書的,你怎么不會寫!」他被我罵得只好說:「是啊,我小時候不努力,我笨嘛......!
你看,智慧是不值錢,但是財富再大你買得到智慧嗎?譬如你想悟道,你可以花錢請人替你去打坐嗎?你可以悟道嗎?所以要想悟道,還要修諸功德。不要以為你只打坐,什么事不管就可以了,現(xiàn)在有好多同學走上這個錯誤的路子。我真要罵人了,你能修得好我頭都給你!我同你賭這個頭。我不要打坐嗎?我這個老頭子一天到晚為你們忙得要死,什么事都要我管,連草紙都要我管,天氣冷了,還要打電話上來提醒你們把窗子關好,不要著涼。我這是什么禪定功夫。∥以诋斈銈兊膶O子。∵@是干什么?修諸功德啊!你為什么不在這個地方去參究呢?光會在那里自己當老太爺,要讀書寫文章打坐,你那個文章,哼!叫作文臟!打坐叫作打墮!學佛注意啊!要修諸功德!
能修諸功德才能做到上一句「樂成就相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是怎么修來的?不是他六年在雪山中冰雪靠背來的,如果這樣可以成佛太簡單了,你打開冰箱靠個六年不就成佛了嗎?不行的。∫抟磺泄Φ虏懦删拖嗪们f嚴。這不是我講的,是維摩居士對魔女們說的,我不過是個傳話的。
現(xiàn)在繼續(xù)講維摩居士為魔女說法,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樂、求享受、求快感。維摩居士一連串說下來,說明世間的快樂并非究竟,那究竟的快樂是什么?現(xiàn)在繼續(xù):
「樂莊嚴道場!箘偛胖v的是個人的莊嚴體相,現(xiàn)在講到道場。我們的身體是正報,我們長得白、黑、胖、瘦,不同的健康情況,都是因果報應問題,這是正報。時代社會的環(huán)境、有沒有財產(chǎn)、住的環(huán)境,甚至一切的遭遇等等,是依報。例如阿彌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他的正報莊嚴。因為他的四十八個大愿,愿一切眾生成就,所以他成就的道場是西方極樂國土,依報也莊嚴。
我們人也一樣,有人一生正報莊嚴,現(xiàn)在看到這種人很少。過去在大陸上,地廣人多,我看過很多例子,許多叫花子相貌蠻好的,臉孔長得像佛像,有的幾乎兩耳垂肩,如果他去拍電影一定是一流的。但他是個討飯的,什么道理呢?耳朵大了是長壽相,但長壽不一定好。如果看相的說你可以看到曾孫子,你先不要高興,你可能很孤苦,兒子活得沒你那么長。人要靠兒女過生活已經(jīng)不是味道了,尤其是現(xiàn)代的人,養(yǎng)兒女是責任,不要有做買賣心理,期望他們還你債來養(yǎng)你。時代不同了,這觀念要改了。我常講,兒女向父母拿錢用,是躺著拿的,太太向先生或先生向太太拿錢用,是站著拿的,要想向兒女拿錢用,就要跪著拿了。
再說有的人正報莊嚴,但是依報不好,環(huán)境不好,窮苦一生。何以依報不莊嚴呢?多生累世不修功德之故,不作善事。所以真正之樂,前面講要正報莊嚴,現(xiàn)在講依報也莊嚴是人生最樂,是菩薩之樂,樂莊嚴道場。
「樂聞深法不畏!瓜矚g聽聞高深的佛法而不怕。為什么要怕?聽起來很奇怪,如果你從事教育時間夠久,就一點也不奇怪。如果你從事宗教教育、佛法教育時間夠久了,更一點不奇怪。一班上課有幾十個學生,其中那個笨的,你真想跪下來叫他爸爸,希望他聰明一點都沒得辦法。而且他真的怕,怕接受教育。一班同學有時上百人,畢業(yè)了能夠在社會上成功,對家庭有好的貢獻的沒有幾個。樂聞深法而不怕,還肯追求是很難得的。你拿真正好東西教人家,人家不一定肯接受。所以我上課能有這么多學生肯來聽課,真想給他們跪下謝謝。能真正聞深法而不畏,并不容易。譬如你們想悟道,悟道并不難!真的!為什么人不能悟道呢?因為有一天真有那個道來到你面前,你會怕的。
我上午告訴你們,我實在很佩服那位《外婆禪》(老古出版,新版書名更改為《參禪日記》)一書的作者,以一個在國外定居的七十歲老太太,沒有一個老師在身邊,能夠自己有這么多境界,不單是了解,而且都過得去,不斷地有進步,全靠自己摸索,真不容易。昨天下午接到她的信,她每半個月定期要向我報告一次,這一次她說打坐時突然好像碰到了臺風境界,風聲極大,但是她曉得是自己里面的風動。風一過了就覺得大水來了,如汪洋大海浪潮波動,她曉得是水大動了?偠灾,地、水、火、風都經(jīng)歷過了,最后不只覺得自己身體沒有了,她早有這個境界了,而是氣從每個毛孔出去了,充滿了虛空,大得很,萬物皆無,自己這個人沒有了,什么都是云、氣,自己覺得在若有若無之間,好像只有一點靈光在虛無飄渺中。我們講得很容易,她一個人在國外家中做功夫,家里人都不在,碰到這些境界沒人可問,也沒有人可商量,自己會曉得這是什么,不恐懼,真是非常難。這是「樂聞深法而不畏」的道理,何況還不算是深法。
所以有的人用功修禪,有時候說入魔了,哪里有魔?不過是自己害怕畏懼,或者是一念貪著七情六欲境界,就走上岔路了。想起來這位《外婆禪》老太太的日記提到,她的鄰居住的是位美國教授,有一天從精神病院出院回家了。一個人進了精神病院就是入了地獄,那是不可想象的,你們沒參觀過,不知道的。所以你們學佛修道,千萬不要把自己弄神經(jīng)了,被送進了那個地方就不好辦了。什么病都可以生,精神病可不要生。不只是學佛的,任何宗教都有年輕人信得害精神病了,沒有正知見是很可怕的。這是所謂樂聞深法而不畏,不但不畏,聽到高深的佛法變成了十善道,變成快樂。
「樂三脫門,不樂非時。」三解脫門之樂是貪、嗔、癡都轉了,聲聞、緣覺菩薩到這個境界,就不樂非時之樂,是正樂。
「樂近同學!箻酚谟H近同道修行的同學,過團體生活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真要做到也很難。在團體中一起修行久了,同學在一起是會不舒服的,不但環(huán)境不舒服,而且天天會有煩惱是非的。
「樂于非同學中,心無罣礙!鼓軌驑方瑢W已經(jīng)不容易了,而能夠和志不同道不合、乃至相反意見的人相處,心里面卻沒有煩惱。不要說別的,即使是家里面住在一起的兄弟姊妹相處,都會心里罣礙,隨時會起煩惱,何況團體中的同學!各人意見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障礙就更大。
「樂將護惡知識!箰褐R與善知識是對立的,佛法講善知識是最好的,是得道的人、有道德的人、可以指導我們不會走錯路的人。即使學問好道德高,如果使我們走錯路,就不是善知識,是惡知識。惡知識是壞人,但是為什么仍然要保護壞人?這就是菩薩道,即使是壞的,還要保護他、照應他。
「樂親近善知識!褂H近善知識當然是應該的。
「樂心喜清凈。」維摩居士為什么在這兒講這一句話?我們會覺得奇怪了。我們學佛修道就是想求個心清凈,大家都這么想。事實上,真正到達心念空了、心清凈的時候,你就不會干了。剛才講過,其實悟道很容易,求道求到涅盤境界,到那個時候恐怕你就不干了。我們天天要求清凈,真到清凈了,不做了。
剛才吃晚飯時跟老朋友們談話,談到人生的境界。有一對學佛幾十年的夫妻,在家中供養(yǎng)一位禪宗的老師跟著他學,過去很多學佛的人是這么學的。這老師最后在他家里面涅盤了,他還親自給老師收拾辦后事。他道家、密宗都學的,現(xiàn)在年紀也到了古稀的七十開外,正報依報都不錯,子孫滿堂。這位太太在大陸上的妹妹最近過世了,先生得到了消息沒有立刻對太太講,怕她心情不好,現(xiàn)在當?shù)轿以趫霾艑μf了。我就說他,「這個也看不開!生來死去普通得很。別人可以,你學佛一生,修道一生,這個情字舍不掉,什么都不要談!惯@話是說,講理論容易,勸人的時候好聽得很,臨到自己頭上,鼻子就變成眼淚了,就受不了了。講心清凈,人到了老年清凈很容易,什么都沒有了,返老還童了,像當小孩的時候,什么都沒有,光屁股來到世界上,老年又要回到那個光光的境界去了。修道的人到了什么都沒有的境界,嘿!還正好享受。寂寞,在一般人叫凄涼,你如果一知道這個寂寞是享受,就變成真清凈了,那無比的舒服,一無牽掛?墒钦媲鍍魜砹四闶艿昧藛?老實講,你們年輕人學佛是追求好奇,清凈寂滅的理論都會講,給你寂滅一下看看,真到那個境界你受不了的。所以「樂心喜清凈」,并不容易,不但清凈,還變成樂。清凈哪里有?處處有清凈,你做不到而已。
「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要樂于修行無量道品之法,不只是三十七道品而已。我們學佛,三十七道品一樣都沒有做到,要真正做到三十七道品之法,包括我們上兩個禮拜累積所講的這一大堆,這叫作菩薩境界,大乘的法樂。我們查佛學字典,什么叫法樂,只是很簡單的一個觀念。現(xiàn)在《維摩詰經(jīng)》記載維摩居士所講的,只列舉了一小部分的法樂,還不是全體。全體是三藏十二部,小乘、大乘、佛道、外道、魔道等等,一切的修持轉成菩提的境界,叫作菩薩道的法樂?偨Y這一段,維摩居士是給落在魔境界人說法,魔境界是貪圖世間五欲之樂,他勸他們放棄,轉修出世的法樂。
「于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講到這里,這個魔王波旬就對魔女們說,我們可以回去了。大家要注意!天人也還是魔,佛學里頭的魔并不是壞的,凡是貪著身心愛樂的都是魔。所以有感情是情魔,有愛魔,還有更大的欲魔,這三樣是人世間大魔。天人境界就是魔,六欲天中的天人都在魔境界中。我們是不是呢?我們也是,我們就是魔,而且彼此相磨。
「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鼓f,對不起了,現(xiàn)在我們同維摩居士一起,得到了法樂境界,不想要世間的五欲之樂。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為菩薩。」這魔王看到他的一萬二千天女眷屬,被維摩居士一個人哄走了,就請維摩居士行個好,放棄天女。還說,一切東西可以布施給別人的,才叫作菩薩。你怎么占有我這些眷屬呢?
「維摩詰言:我已舍矣!汝便將去!咕S摩居士說,我本來沒有執(zhí)著抓住他們,早就布施啦!你就帶回去吧!
「令一切眾生,得法愿具足!惯@句話就是菩薩境界,學菩薩道的人要能滿足一切眾生合理的欲望。
「于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于魔宮?」于是一班魔女問維摩居士,我們跟著魔王回去了,今后怎么樣在魔的境界里修行菩薩道?要注意!這是代表我們問,不管在家出家,在這個世界上就還在欲界中,餓了要吃,冷了要穿,病了要吃藥的,一切都是魔境界。人怎么樣在魔境界里修行?不在魔境界內修,不叫修行。
「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維摩居士回答,有一個法門叫作無盡燈,你們要學。什么叫無盡燈呢?譬如一個燈,一支蠟燭,可以點亮千百支蠟燭,一千一萬支都點得亮。只要點亮了,光明永遠不盡。這個道理就是無盡燈。維摩居士繼續(xù)說,各位大姊回去吧,在魔宮里修法,就是修無盡燈法門。這個道理有兩個意義,第一個意義,真正的佛法在世間,不一定要出世,在這個世間留著一點佛法種子的光明,影響更大。所謂一燈可以點亮千萬燈,「心燈無盡」就是這個道理。第二個意義是內在做功夫的,只要我們自已心中明白了,即使在魔境界也是好的道場,這個痛苦的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還去哪里找個清凈道場?這里就是了。所以一燈可以點燃百千萬燈,只要一點靈光不昧,隨處都是道場,魔宮里正好修行。沒有魔的地方是不能修行的啊,沒有魔的地方你修行修不成的,因為你不需要修行了嘛,對不對?沒有魔哪需要修行?譬如夫妻相處,互相是對方的魔,在這里受得了、空得了、悟得了就是修道。家庭中各分子在一起都是魔,你磨他,他磨你。有好魔的,大家相親愛的,這個魔是看不見的。不好的魔呢,天天吵,吵死為止。修行在魔宮里修,是大乘道,在魔法里打得過,才是成就。修道人經(jīng)過一層魔障,就跳過一層道業(yè)。俗話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能跳得過一丈,就更厲害了。
所以修行不是跑到廟子、跑到山里去,山里誰磨你,算什么修行?有年輕出家人要去住山洞閉關我都供養(yǎng),但是我都告訴他們,你修不好的,你去三年再下山跟我做事看看。他三年打坐,跟我做事一天就垮了,就受不了。尤其我這個大魔,天天罵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他在山上受人恭敬禮拜,到了這里挨老師罵就受不了,這個魔境界過不去你不要修道。《維摩詰經(jīng)》這一段就是告訴你,受得了魔才是道。尤其你們這些剛剛找上魔境界的,要多注意啊!古人作的一副對子:「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一個人出來做事如果沒人嫉妒你,那這人是個笨蛋。又能干又有本事的,一定有人吃醋被人討厭,在團體里沒有人討厭妒嫉的,就曉得這家伙一定是無用的東西。有你不多,沒你也不少,這樣一個人一定是個閑家伙。人做到這樣一點價值也沒有,這是普通的道理,不是佛法。你不要以為這兩句話簡單,我是一輩子拿來當咒子念的。年輕時我風頭之健,各方面要打擊我的很多,心里很煩,一想到這兩句,就哈哈一笑,不理了,真解脫了很多痛苦,「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不是給你們說笑話,你以為一定要什么咒語,這就是好咒語。你哪天夜里碰到鬼,把這兩句一念,那鬼都跑掉!如果鬼要來迷你,證明你這個人還有點好處。如果鬼都不理你了,你這個人還有什么用處!對吧?
「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鼓銈冊谀Ь持行薹,要把自己點亮,把智慧打開,你就是一盞心燈,在這個世間可以開導教化一切眾生,可以影響多少人,都能夠發(fā)無上正等正覺心。一盞燈點亮了,可以分燈千百萬盞。一個菩薩自己悟道了,可以教化人家,不但對自己沒有損害,自已的道理越布施出去,智慧越增加,這個道理就叫無盡燈,你們同學就要學。我這里給你們講明,因為你們不亮,你們雖然也是燈,是熄滅的燈。
我從上個禮拜起,喉嚨不舒服,發(fā)聲困難,好多同學就勸我休息一陣子不要講課了。但是我不肯停,因為同學們要學。∵管它有沒有聲音,照樣要它講出來,這要點本事的!我吃了一大堆中藥西藥,一點用也沒有,只有不理。學佛的人,犧牲自己照亮別人,所以我不肯停,還不是講下來了!這是告訴你們,不要自私,不要為名,不要為利,只有一番弘揚佛法的心,不要管自己,你充其量講死了嘛!假如在這里就是講死了也蠻好的,你們把油漆一漆,打上防腐劑,就算肉身不爛,還可以給你們賣門票收點錢,也不錯,對不對?不要當笑話,就要下這個決心,無私無我,傾你所有布施出去,沒有什么艱難的。學佛修道就是這么一條路子,這就是無盡燈。我看你們來學佛學道,年紀輕輕,非常照顧自己,又懶,又不肯助人,但要求起別人卻非常嚴格,看看這個不對,那個也不對,覺得別人都不是圣賢,難道你就是圣賢嗎?我看你是剩閑,是剩下來沒有用的閑人,有你也不多,沒你也不少的人。你們在家里、在社會都要幫助別人,犧牲自我沒有要求,就是無盡燈的道理。當然要點亮了自己,這也重要。
「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shù)天子天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所以維摩居士對魔女說,你們回魔宮去,以這個道理去修持,自已作一個照亮的明燈,影響無數(shù)天人天女都發(fā)無上菩提道心,這樣才是報佛的恩。什么是報佛恩,就是大大地利益一切眾生。
「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xiàn)。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講到這里,這些天女頂禮維摩居士,就跟隨魔王回去了。持世菩薩本來在道場入定,天魔就帶了魔女來玩了這個花樣,他的處理方式就是對魔王說,我們是出家修道的人,不可以這樣。這就是一般學佛修道人的作法,鐵青著面孔教訓人。維摩居士就在魔境界里游戲人間,你們千萬不要帶著一個宗教徒那副死相,大菩薩道要度一切眾生,魔就不是眾生了嗎?外道就不是眾生了嗎?你就度不了嗎?你把他們排開了,那你還算是菩薩道嗎?他是壞人更要照亮他,你這個燈就要點。∷苑鸱ㄐ薜涝谑篱g,不在出世間,就在魔道里修佛道,成就了才是真佛道。既然持世菩薩也吃癟了,佛就找另一位菩薩。
長者子善德──布施與供養(yǎng)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長者子是世家公子,善德顧名思義,這菩薩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佛要他代表去問候維摩居士的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但是善德菩薩同諸位菩薩一樣,表示自己也沒有資格去。什么理由?
「憶念我昔,自于父舍設大施會,供養(yǎng)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股频缕兴_向佛報告,以前為了紀念自己的父親,要做功德,就設了一個大布施的法會,供養(yǎng)一切出家人、婆羅門貴族、外道、下賤階級的人、孤獨的人、討飯的,布施了七天。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那時維摩居士來了,他對我說,公子,真開一個大布施會,不應該像你這樣辦的,只拿錢和食物來布施是不夠的,真布施是法布施。佛法講法布施是智慧的布施,教育就是智慧的布施。我可不是在布施。∥疫@是叫出賣。布施不容易的,我是做不到的,那硬是要犧牲自己,不論是什么人你硬是要教化他。連迦葉尊者、須菩提都做不到,都有偏向。迦葉尊者只教化貧窮的人,富貴人他不理,須菩提正好相反。所以我說我做不到,我的做法、教法只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不能做到無遮大會的法布施,人要有自知之明啊。菩薩道法布施可不容易,法布施真做到了,才是十地菩薩的法云地,說法如云如雨似的普遍灑下來,等于古代所說,「龍行一步,百草沾恩」,那才夠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薩,我們只算是開始在學習而已。
所謂法布施有時也稱法供養(yǎng),但是嚴格講來,這兩個名詞是有差別的。法布施是已經(jīng)有成就的菩薩,自利而后利他,為人說法,使一切眾生,是布施的精神。供養(yǎng)是以下對上而言,例如供養(yǎng)諸佛菩薩。但是一切眾生皆是菩薩,是因地上的菩薩,都具有佛菩薩的種性,只不過是善根沒有發(fā)現(xiàn)。所以用謙和的大菩薩境界心理來說,法布施就是法供養(yǎng)。學佛的人必須要修供養(yǎng),在修持法門里,供養(yǎng)不光是理論而已。一個學佛的人隨時要起供養(yǎng)心,也可以說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實際的布施,還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觀念來講法布施,是看不見的,好像不花本錢,我心里想一想就是了。如果是這樣,就變成戲論了。法供養(yǎng)、法布施要隨時隨地培養(yǎng)自己的心田,以清凈法,供養(yǎng)一切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圣賢、有成就的僧伽、眾生。所有的供養(yǎng)中,如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是佛經(jīng)歸納為四種供養(yǎng)。學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場是最好了,如果沒有,家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場,念念有佛、法、僧三寶在心中道場。開始你觀想一個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個自己理想中的道場,用這個理想的道場,隨時修供養(yǎng)法。
講飲食的供養(yǎng),像我們當年學佛,不論如何,身邊總想辦法有個佛,因此就弄個佛像,是象征的作用,畫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論吃任何東西,沒吃之前都先拿起來供養(yǎng)佛,然后才自己吃。據(jù)說我們這里有位同學,他買回來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后才吃,不論他是不是學過,以此發(fā)心就是對的。實際上諸佛菩薩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養(yǎng)自己的恭敬心,上供養(yǎng)一切三世諸佛,同樣地也是供養(yǎng)你的父母。我看過很多信宗教的人,對于他們的教主,不論是佛還是上帝,很有恭敬供養(yǎng)心,對于自己的父母卻好像是冤家一樣。你對一切眾生都要供養(yǎng),何況是父母?很多學佛的人,和自己的家人相處不好,覺得家人是拖累,覺得煩。這些人連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里來,還說什么要度一切眾生,簡直是犯罪!佛經(jīng)上說,事父母如佛一樣的人,必定得福報的。飲食的供養(yǎng)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雖窮得沒有辦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養(yǎng)。你們佛堂泡的茶葉,每天也要換幾次,心情要像佛菩薩就在這里似的,不要以為今天已經(jīng)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這是自欺。衣服也是供養(yǎng),乃至自己買了一塊布作新衣服都要供養(yǎng)。
供養(yǎng)不只是供佛菩薩,連善知識、上師也要同樣供養(yǎng)的,當年我們學佛都是這樣做的,F(xiàn)在時代變了,我早就說過,現(xiàn)在不供養(yǎng)佛也不供養(yǎng)上師了,是我們要供養(yǎng)眾生。不是他們來求法,是我們要跪著,求他們接受法。各位同學,現(xiàn)在有這樣的環(huán)境供養(yǎng)諸位,吃住學一切都不需要顧慮,是何等的福報啊!我常告訴你們,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養(yǎng)?所以我常常講戒律有兩句:「忖己功德,量彼來處」,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接受人家的供養(yǎng),要反省檢查自己所作所為有什么功德,要估計這個人對我的布施供養(yǎng),該不該接受。這些地方你們不是沒有榜樣,活的榜樣都有,但是你們不知道。有時候高興起來要罵你們,不高興只有感嘆,此乃佛所說,至可憐憫者,愚癡得可憐。
如果你們的福德智慧資糧夠了,才可以修上乘大法。上乘大法說,「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剛才講的飲食、衣服、臥具、湯藥還容易理解,怎么叫法供養(yǎng)?就是你本身悟道啊,你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就是法供養(yǎng),也是真正的法布施。有人用世俗的話講,法供養(yǎng)是精神供養(yǎng),但是這樣說并不對。最好的法供養(yǎng)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時中無雜念、妄想、煩惱。是不是做得到,這是個問題。所以維摩居士對長者子善德,講法供養(yǎng)的道理,他說開布施大會最重要的,不是拿財物布施,法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長者子善德就問維摩居士,怎么樣叫做法布施的法會呢?
「法施會者,無前無后,一時供養(yǎng)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惯@文字容易懂,你一念就過去了。所以后人叫念經(jīng)是背書,背書并沒有錯,我已經(jīng)講過了,現(xiàn)在你們年輕人讀書都是靠筆記,哪一個背得來?書背不來智慧啟發(fā)不了。佛教的背書的方法非常好,叫做誦經(jīng),誦就是讀,嘴里念出來。念經(jīng)為什么敲木魚呢?木魚是作什么用的?古人認為魚是不睡覺的,其實魚也是會睡覺的,但是因為魚始終不閉眼,所以木魚是提醒我們晝夜要清醒,不要無明,不要昏沈,不要胡涂,心目都要保持清明。敲木魚為的是,念經(jīng)時每一個字都不散亂,念念清楚,這叫念誦。
維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講,法布施的法會,連在宇宙中過去和將來生存的人都要布施,這是無前無后,同一個時間就供養(yǎng)了一切眾生,這叫法布施。這樣講你們聽懂了嗎?哼,全不懂!這叫作「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如果只照著文字解釋經(jīng)典的意思,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下面還有兩句:「離經(jīng)一字,允為魔說。」如果你說,那我不照著經(jīng)典來說,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說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說的和經(jīng)律論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說,不是佛說。所以真正學佛的人,經(jīng)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還要到,樣樣要俱到。再嚴格講,內明要通,自己內在要得道,外學也要通,世間一切學問要通,才夠得上是學佛。如果你只管自己一個人,那學佛干什么?真正學佛的人不會只管自己一個人,一定隨時作利益他人之想,F(xiàn)在寫佛學論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義,抓住一個題目,東一條西一條兜攏來,再寫一些批注引證,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維摩居士講的法布施,在同一時間供養(yǎng)一切眾生,沒有前沒有后,你做得到嗎?可能嗎?就算你是神經(jīng)病會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來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證你幻想成就菩薩。你絕對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間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養(yǎng)人而已。所以你以為文字看懂了,這不算佛法,還沒有深入懂得內義。
「無前無后」是要你前后際斷。我們把起心動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際,譬如我一講話,你們一聽到就沒有了,這是前際,下面要講的你還沒聽到,這是后際。前念已滅,后念不生,當體即空。這是《金剛經(jīng)》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鼓隳馨炎约旱纳硇臒⿶浪枷胪睿幌虑昂箅H斷,無前無后,當下即空嗎?不空,怎么不空呢?無前無后沒有說中間啊!中間非空非不空。說空的,前面念頭過去了,沒有了,后面念頭沒有來,中間一定是空。這個空的就是自性現(xiàn)前,正是有。這個有不是世間的有,所以唯識法相叫這是勝義有。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門。能做到一切煩惱妄念前后際斷,無前無后,念念當下即是,當現(xiàn)前的一念清凈空念,就是供養(yǎng)一切眾生,這叫作法布施。我們做得到嗎?
我們作個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圍。我們這個身體也是一個世界,身體上有很多眾生,因為身體內部和皮膚上,有很多寄生蟲和細菌。身上的細胞是不是一個單獨有靈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學還不敢斷定不是。假使你念念之間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后念不起,當體皆空,一時之間至少供養(yǎng)了身上所有眾生得清凈、安樂,這也是法供養(yǎng)、法布施。
我們過去學佛的,進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個禮,不只行禮而已,五體投地之后要站起來,合掌去供桌前靠一下頭,還要有響聲,表示額頭碰到佛的腳了,這些你們沒有看過。當然我現(xiàn)在也自然了,不過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也收拾得非常干凈。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擺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論是修觀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眾生,不屬于自己的。這個愿發(fā)了以后,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開始念佛。要隨時隨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養(yǎng)、法布施,一個人幾十年當中能夠念念如此,才算是學佛。我們做得到嗎?恐怕法供養(yǎng)做不到,倒是在氣供養(yǎng),氣人家擾亂你打坐,這個那個的。
「曰:何謂也?」維摩居士講的,善德菩薩聽不懂,就請維摩居士解釋。
「謂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攝智慧,行于舍心!鼓憧,維摩居士一講就又是一大堆,如銀瓶瀉水一般,嘩......就下來,你接都來不及接。難怪十地菩薩叫法云地,說法如云如雨,蓋滿虛空。維摩居士是在家佛,超過十地境界,他說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這里他開始為善德菩薩說,什么叫法布施。他說,「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普通經(jīng)典說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這里怎么說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覺悟,換句話是悟道,是明心見性。悟了道以后從內心起慈悲心,看一切眾生如子女一樣,如慈父愛護一切眾生,這個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種。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隨時隨地心理上念念之間在如何救眾生,眾生有煩惱,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這個大悲心,這樣叫做法供養(yǎng)。我們學佛的人自己要反省!你什么時候想過要救眾生?很多人對我說,「老師你發(fā)愿在度人哪!」我說,「去你的!什么發(fā)愿?我為了吃飯!我不愿度眾生,現(xiàn)在是反被眾生度!鼓銈兟犞t虛話聽不懂,其實是罵人的話,你們學什么佛!哪里想度眾生,你度了誰啊!念念想眾生來度你,裝個學佛的樣子。所以外邊人問我信什么教,我就說信睡覺,因為跟他們講不通嘛,省得啰嗦。你說我不慈悲嗎?我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我是看對方什么人,毫無根器的人,我就先跟他來這個,你拒之越遠,他求之越切。你如果拉著要教他,跪下來叫他祖宗,他也不聽的,人就是這樣的,這是方便法門。
我們反省自己是不是隨時有救人的心?不要說救人了,就連肯幫助人的心有沒有?只要人家一點不肯幫你,只要眾生不供養(yǎng)你,就起了大瞋心。所以讀經(jīng)典不是容易的,你看這文字很容易,我們幾時做到隨時隨地以救助一切眾生的心情來發(fā)起大悲心?這不是要你起個念頭:「我要慈悲去救助這些眾生」,你有個「我」就錯了,要忘我,以救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養(yǎng)。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來生起喜心,這里都是講菩薩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是學大乘菩薩必須要培養(yǎng)的心情,也就是我們必須培養(yǎng)的情操。我們讀佛經(jīng)真應該一邊研究,一邊掉眼淚,自己感到很難過。為什么?就拿喜心來說,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煩,別人看到你也煩死了,臉孔像討債的冤家,一點喜心都沒有,你還能度眾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來。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悅之心,真學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個神情,臉上的細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歡的,即使他在罵人打人的樣子都是慈愛的。
喜心怎么起呢?維摩居士說要持正法。問題來了,什么是正法?哪個法不正?尤其現(xiàn)在末法時代,每個老師每個善知識都說自己是正統(tǒng)的,別人都是旁門左道。昨天才有個同學打電話給我,談起這個問題,他有一陣子沒有來我這兒了,他說最近參加了很多這位法師那位居士的法會,本來以為去聽一些法,結果光聽到他們在批評別人,也有批評我的。他就問我,這是怎么搞的?我說:「唉!如是如是,善哉善哉!姑總人都說自己的是正法,譬如這本《維摩詰經(jīng)》,大家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學習正法,末法時代哪里去找明師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兒!他的經(jīng)教都在,都是正法,為什么不好好研究?因為信不過人。
我們后世學佛的人要記得幾點一定的道理:「依經(jīng)不依論」,一切道理以佛經(jīng)為標準,乃至《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大智度論》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現(xiàn)代人的著作根本連看都不看了,因為他有沒有修證到,都有問題。其次,「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研究大乘了義經(jīng)典,譬如《楞嚴經(jīng)》,是徹底的經(jīng)典,有些佛說的經(jīng)典是不了義,是對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說法,是不了義教。「依法不依人」,你們同學常常說我這個老師很難辦,脾氣又大,拍馬屁拍不上,的確是的。講到佛法,不管你對我感情如何,我始終保持一個態(tài)度,「寧將此心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這就是所謂四不依的法門,也可以說是四依法門,不然怕走錯了路。這個四不依,在本經(jīng)最后也會提到,就不先詳細說了。
所以我們求師訪道學佛不要情感化,絕對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門來檢查。什么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經(jīng)教,像《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楞伽經(jīng)》《解深密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絕對是正法,不會有錯。古人說通一經(jīng)一論才真正夠資格學佛。唐宋時代是不能隨便出家的,要通過佛學的考試,自已可以指定一本經(jīng)或是一本論,他就考你這本經(jīng)論,通過了,國家就發(fā)你一個證明文憑,就是度牒,不是像現(xiàn)在這么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規(guī),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來。到了唐明皇以后,有一度國家的財政出了問題,同外國打仗經(jīng)費不夠,也曾經(jīng)出賣過度牒。
所以經(jīng)論不通,就不會了解正法。大體來講,《大般若經(jīng)》《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都屬于般若系統(tǒng),在中國的佛學系統(tǒng)里是屬于性宗,直接講形而上道、明心見性。另有由科學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識系統(tǒng),中國叫相宗。這兩大系統(tǒng),都屬于正法。還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緣都是。再簡單點說,佛法說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的都是。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滿,這個是菩薩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換句話說,你要度一切眾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門,「寧將此心下地獄,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們不要搞錯變成慳吝心,跟你學法還要拿紅包來皈依,否則不將佛法送人情,那就變成邪法了,不要借這句話隨便用啊!
「以攝智慧,行于舍心!股,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么叫放下,就是丟得開。佛法講慈、悲、喜、舍,我們反省每一個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沒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舍心做不到,怎么學佛?你說你什么都舍掉了,唉呀!就是還有個身子!哼!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訴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丟開家庭兒女,家庭兒女就是道場,去哪里找清凈地方?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就是眾生,就為他們犧牲不就好了嗎?雖然人少,有幾個就幾個嘛!連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犧牲自我,還說要學佛度眾生?你連個鬼都度不了!
什么才是舍心?以攝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攝,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包括進來。亂攝可不是智慧,譬如講布施,好多同學都有經(jīng)驗的,大家說起有什么人很可憐,我就同意出點錢。旁邊同學勸我為什么要出錢,我說我?guī)ь^。撟龅氖戮褪巧。但是有時同學提到要去幫助某人,我反而說不能,你連一毛錢都不能給,要出問題的,你幫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業(yè)反而更重了。同學表面同意,背著我還是去幫他了。事后回來對我說,老師,還是你對了。這就是作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們心里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后空的智慧就發(fā)起了。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發(fā)不起。你們打坐要想清凈就是舍心,想把煩惱妄想丟開,但是丟不掉,因為沒有攝智慧來修行。放不放得開,丟不丟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問題,不是你說想硬放開就放開了。你丟不掉的啊!實際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開了,那個定的境界多舒服。《ň头挪坏袅恕_@個中間的道理要搞清楚,就是攝智慧修行。佛法的智慧是空,你空得了一分,你的舍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個不能舍的心就加大一分。
「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固床_蜜就是布施波羅蜜。修菩薩道要起布施心,這是大乘菩薩道六波羅蜜的第一條。為什么要起布施心?是為了攝慳貪。我們人都有慳吝的習慣。慳吝不是節(jié)省,節(jié)省是道德,是對自己的節(jié)儉,對人家的寬厚。如果因為我自己節(jié)省,對人家也節(jié)省,就不是道德,而是慳吝,是舍不得。慳字是心字邊上有個堅字,把心抓得牢牢地,一點都舍不得。貪,是有了還想更多。
凡是眾生一定慳貪,你說自己能不慳資,不容易的。譬如我,什么都能舍,就是書不能舍,所以人家問我借書我都不借,因為常常有去無回,乃至一套書借出去,回來少了一本變成殘書了。這個心理就是慳,我將自我反省講給你們參考,大家自己要警覺。不過現(xiàn)在我不怕人家來找我借什么秘本了,因為我把它都印了,公諸天下,你來借十本也可以,我有幾百本呢。但是,你看,這還是慳吝心。
所以修菩薩道要先修布施道,前面講過有三種布施:除了財布施、法布施,還有無畏布施。無畏布施不花本錢的,但是大家做不到。譬如有人怕鬼,你就教他一個法子不怕鬼,雖然你的法子可能是扯謊的,但是只要他不怕了,也就靈了,這也是無畏布施。又比方有人到了極困難的地步,你沒有錢幫他,就告訴他一句話:「我支持你!欠了賬我替你還!」其實你比他還窮,但是,嘿!這一句話就救了他。給他精神支持,就是無畏布施。又比方有的人生病快要死了,醫(yī)生說他的病是絕癥,我就對他說:「你怎么相信這些醫(yī)生,他懂個屁!我?guī)湍憧戳讼,現(xiàn)在一摸你的脈,你起碼再活十年!沒有事的!」其實我是亂說的,他聽了居然就好了,我這個咒就靈了。
但你給人家無畏布施可要懂得智慧,懂得方便才行。前陣子有個老朋友打電話給我,「不好了,出大事了!我生病要死了,你不知道嗎?某人某人都來看過我了!刮沂钦娴牟恢,他心理上也在希望我能去看他。他接著告訴我,自己住院了,自己家的屋子又被一輛車子撞進來,家人幾乎送命。我聽他的電話,差點脫口而出:「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話到了嘴邊咽了回去,就說:「你全家人趕快懺悔,念《地藏經(jīng)》,我明天送過來,立刻就開始念。你那個面相可以活到九十歲的,不要擔心!惯@都是現(xiàn)成的故事,給人無畏布施,法供養(yǎng)。
「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故_波羅蜜就是持戒,尸羅是戒律的梵文音譯。因為防止不道德的心犯罪,所以佛制定了一切戒律。戒律的修行法門,就是在感化一切犯戒的眾生,使他不犯戒,度他到彼岸。我們對于慳吝的人要教他布施,對于容易犯戒的人,要教他持戒,這樣對不對?對?你將來作法師時,可不一定要這么認為。∧阋欢ㄒ梅奖,要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慳吝的人你要他布施是要他的命,他不會聽的!本來還相信佛法的,你教錯了他就不相信了。
對慳吝的人,你干脆教他持戒,一毛錢不要亂花,不義之財也不茍取,他會非常聽得進,就信佛了。學到某一個程度,他功德有了,智慧開了,自然肯布施了。如照佛經(jīng)那么講,教慳吝的人去布施,絕對行不通的!我的經(jīng)驗很多很多。
倒是教愛犯罪的人作布施還容易,他天天去聲色場所,往往一擲千金,你要他在某個地方出點錢,他就干,這樣慢慢引導他,使他自然不會犯戒。教育要懂方便,不要刻板,抓住「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你還檀呢!他早就彈跑了!幾十年前我講《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也講布施的,有個有地位又有學問的朋友本來天天來聽,后來就不來了,后來跟其它同學聊起,他們說這個人認為我上課指著他罵,因為他有幾個錢,認為我講布施就是要他把錢拿出來給我。唉!你說,我這有什么辦法!這就是眾生。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瑰裉峋褪侨倘瑁倘杩刹荒苡踩贪。∮踩桃坛龈尾淼。我經(jīng)常講,凡是傲慢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世界上最傲慢的人是當皇帝的,而當皇帝的人自卑感最重。因此他多心病最重,這個人靠不住,那個人靠不住,這個人對我不恭敬,殺了他。一個人真做到無我也就無所謂自卑。真正絕對傲慢的人不會懷疑一切人,你看得起我要聽我的,看不起我也要聽我的,那是只有諸佛菩薩才做得到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古嬉蔷M的意思。我現(xiàn)在深深體會,自己年紀大了,有時候就懶啰。最大的痛苦是批改你們的文章和日記,尤其是過年到了,國內外的來信、賀卡,一個禮拜就成厚厚的一堆,一天拖一天,看了心里煩,可是手邊事情又多得不得了,只好倚老賣老,在來信上用紅筆一劃就寄回去,也算答復了。同學們也不見怪,我老了嘛。這我還算下筆快的,每封信只能用上一兩分鐘把問題解決了就好?墒蔷退氵@樣,每次一搞都是一兩個鐘頭。∫窍衲銈兡菢勇、慢慢寫,那我的媽呀!早就急死了。
為什么要講這個事?你注意這個話:「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雖然事情辦不完,可是大家這么愛護我,怎么辦?有時同學們也勸我,你太累了,年紀大了,要多保重一點。我說,算了,早死早了。他們又說,你也要為我們多留一些日子好不好?道理不錯,就聽你們的吧,好像我還要賣個交情似的。但是,真老了嗎?真是事做不完嗎?不是的,還是偷懶。懶是怎么來的,有身相!有的時候,一看是重要事情,非做了不可,忘掉自己,一下也就做完了。
如果我坐下來,雖然我也沒有定,但是我們總喜歡學個定,這一定就不想動了,這一不想動,世俗的事就堆了一大堆。有時只好犧牲所貪圖的舒服,只好起來吧!做吧!這一下就做完了。今天早上跟他們開會還在講這事,有位同學早上七點鐘上來,看見我坐在書桌前,就說,老師那么早起來!其實,我昨天坐在那兒看書做事一夜。我一看快天亮了,然后接著九點鐘就有事,這就不能睡了,一躺下去一定會睡個無天無地,干脆不睡!一直到中午吃過飯,我還覺得精神好得很。如果今天再不睡,一夜下去還可以到三點。身相沒有什么了不起!
我看你們同學真是好懶,年紀輕輕還不如我這個老頭,真不精進哪!腦子更不精進,經(jīng)看了記不得,精進一點嘛!不就記得了嗎?連我現(xiàn)在都還在記東西,要緊的東西靠翻筆記本多麻煩,多用幾次腦筋就背來了。要背到第八阿賴耶識去,不要在腦里想,那不是背!背到不用意識就背來,嘴里就念出來,腦子里就反應出來,那就背來了。
「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箒砹!你們不是最希望學禪嗎?怎么打坐?打坐不是禪啊!但是要學禪定的禪,非從打坐開始不可。大乘的禪固然不在于坐,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即使你不學禪定的禪,學這個如來禪,也是以打坐為基礎。修禪定打坐要「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菩提者正覺也,你打起坐來在身體上搞氣脈、搞感受、搞境界,根本離菩提越來越遠。學佛是修菩提!菩提者覺悟智慧之道,要參究。所以要你們研究《成唯識論》,這是參究菩提的正路。要用正思惟的,不是不思惟的。
你們有一點點問題,乃至用功的心理上、生理上一點點問題,就來「老師!老師!」我告訴過你們,不要問我啦!你有依賴性始終不會成功的,我死了你怎么辦?你自己先參究,有了結論再來問我,那就好辦了。媽媽生給你一個頭腦為什么不用!智慧是正思惟來的,菩提是參來的。你打坐腿麻腿痛也來問我為什么,你坐久了,腿當然會痛。你真要問,就要問自己,究竟是腿在痛腿在麻,還是心在痛心在麻?去參!
有位老同學都七十幾了,二十年來,每天功課不停,一定讀一卷《地藏經(jīng)》,早晚一定打坐。昨天還問我,「這個真要命的!半個鐘頭嘛,腿一定發(fā)麻,怎么熬也熬不過去,是啥個道理?」我說,「這沒啥道理,你熬一熬就過去了,熬不過去是心的問題,你好好參,F(xiàn)在如果有人用槍指著你,你一動就開槍,包你一天都熬得下來。命要緊時哪還會管腿?」不過要注意!老年人不要死熬,你出了問題去看骨科、神經(jīng)科,可不要怪我啊!但你們年輕同學這一關都過不去嗎?你真熬過去了,氣脈走通了,舒服透頂就真不想下座,寧可殺頭也不愿意放腿。這些道理你要參啊!要求菩提、求覺悟,起禪波羅蜜,處處要講智慧,不要有依賴性!這每一句經(jīng)都是話頭,都要好好研究,都要參,每一句里頭都有深義在,你多用腦筋,多想一下就懂了。
現(xiàn)在接著再講法布施,這法布施拿現(xiàn)代話講,就是智慧文化的布施、供養(yǎng),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眾生,而起于空。」「空」「無相」「無作」是大乘的三解脫,「無作」在有些經(jīng)典翻譯成「無愿」,修大乘佛法這三點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揚佛法,都是境界。譬如我們坐在這里,我們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體上的感覺,這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薩,他們雖然在教化眾生,卻不覺得自己在教化眾生,不著教化的觀念,不著教化的相。行無所事,過了就算,如夢如幻,這是講自己本身。第二點,在境界上得道的人,教化眾生而起于空。諸佛菩薩證道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夢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如果貪著于定,認為定就是道,是錯誤的。所以定也空,動也空,無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所以諸佛菩薩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憐憫眾生,為教化眾生而出這個空的定,就是「教化眾
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剐〕说牧_漢最怕有所作為,什么事情都躲開,世間法什么都不管。講小乘是客氣話,講不客氣是逃避現(xiàn)實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間的責任一切不管,好像別人都該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乘最后被認定是外道,是錯誤的路線。小乘人偏于空,認為空是究竟,實際上他沒有懂空。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靜固然是空,動也是空啊!為什么怕動而專取靜?大乘菩薩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眾生,而起于空」。小乘怕一切有為法,怕有所作為。有為法包括了世間法,世間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門,任何一切世間法門都屬于有為。無為法只有一樣:證得涅盤,就是空。
如果你認為有個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這個空,就像小乘的羅漢們,天天定在這個空上,動都不敢動,起心動念都不敢,他認為這就是空,實際上是偏空。你知道自己定在空境界上,這不還是有為法嗎?還是一樣沒有在修無為?墒撬麄儏s自以為在修無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識所造,哪一樣不是有為法?唯有大乘菩薩不舍有為法,因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薩徹底悟道的,「不舍有為法,而起無相」,不認為無相是究竟,起無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這種度世之行!斗ㄈA經(jīng)》說:「一切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世間一切有為法,做生意、種田、做任何事,統(tǒng)統(tǒng)與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現(xiàn)受生,而起無作。」小乘的羅漢們,什么都不敢動,認為一切空了就是究竟,所以沒有愿力。大乘的菩薩們發(fā)愿生生世世永遠在世間度一切眾生。發(fā)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無作。大乘菩薩了解生死涅盤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間經(jīng)常來,照樣投胎長大成人,照樣遭遇人世間許多事,照樣學道、出家、入世,「示現(xiàn)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輪回中!付馃o作」,而離開了無愿無作那個偏空的境界。這些,都是佛菩薩的境界,都是佛菩薩的法布施、法供養(yǎng),是真正佛法的道理。所以學佛的人了解三解脫既然是空的,當然更不會執(zhí)著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個空的境界,給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為是道,這樣是錯誤的。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勾蟪似兴_掌握了「空」「無相」「無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護持正法,使之在世間永遠留傳下去。什么是護法?現(xiàn)在出家人客氣地稱呼我們捐獻金錢的在家人為護法,這實在不敢當。要真正作個護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羅蜜中的方便波羅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譬如佛教、佛法、佛學是一個東西,我們把它分成三個來講。
現(xiàn)今人類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時期,沒有辦法可以挽回。為什么沒有辦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中的「勢速」,是社會趨勢的關系。在這樣的潮流時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薩們,不論是果位上還是因位上的菩薩,都在維持正法,使它住世。我常跟年輕同學講,佛教的這個教,不跟著時代變是絕對維持不住的,世界的趨勢太厲害。像我每天不斷地接觸到國內外新的消息數(shù)據(jù),所以天天有新的觀念和想法,看見人類社會的轉變太快了。所以我說,宗教的形式不變的話,是沒有辦法的。
但是佛法不會跟著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F(xiàn)在全世界的人類,正不斷地用各種方法,來追求人生的究竟。因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價值、佛法的光輝,就會越來越高。在過去,這個護持正法的擔子,純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眾身上。但是這幾百年來起了蛻變,擔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這問題是非常非常的嚴重。至于佛學,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地的最高教育機構里,佛學的課程越來越普遍,但是對于佛教,這個并不是一個好現(xiàn)象。能夠把佛教、佛法、佛學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就要如維摩居士所講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學問,懂得一切方法。你光有方法而沒有力量,就像年輕人做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來沒有力量。所以要得方便波羅蜜的力,那個方法用出來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作什么用?「以度眾生,起四攝法」,這很難了。四攝法大家聽得多了,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樣。這個「攝」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別人。我們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內,沒有時間也沒有精神來跟你說空話,這就不是愛語的精神,放棄了方便教化的機會。我雖然跟同學講佛法幾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應該打零分的。從教育的方法來講,我不夠資格護持正法,因為我沒有耐心。怎么說呢?假如碰上了學識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輕松地用禪宗的方法,機鋒轉語,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羅蜜,還要在那邊張家長李家短的,我的媳婦不好啊......我看了就煩,就沒耐性了,可以說是水太清則無魚。你們年輕法師學四攝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F(xiàn)在有好多年長的法師,我看了他們真是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他們有這么大的耐心,能夠包容,這是非常難的。要聽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說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做許多厭煩不愿意做的事,這就是忍辱波羅蜜。我可一樣做不到。所以你們青年同學有志弘揚佛法,就要做到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們做事就沒有這個精神,事情一多就煩死了,同我一樣。我的毛病你們都有,我的好處你們一樣沒有。甚至還學了我罵人的口氣,這只有我能玩,別人可不能玩的。歷史上有祖師把七佛的名字寫在褲檔里,有徒弟也學了玩,結果下半身就爛死了。所以你們沒有這個道,沒有這個德,不要學這些。
大家千萬對四攝法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讓人家原諒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諒別人,才是第一等人。學菩薩道的人,更應該如此。布施不只是錢財,要有精神布施。你們經(jīng)常學到我的缺點,我的布施你就學不到,我雖然把自己批評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錢的地方,你不要好的不學,都學壞的。
「愛語」,我雖然不耐煩說空話,可是還時時在說空話,譬如我講經(jīng)也在說空話。我其實連經(jīng)也不愿意講了,還講個什么?你們老早就應該自己懂了。可是有什么辦法?不懂只好講了。這種精神布施你要學。
「利行」,有利于別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機會就應該幫助。
「同事」就是世間法的同事,同事之間相處不易,你去到社會上做事,每一個地方,不論是公司、政府、乃至廟子,都有同事,兩個人往往弄成三派。你看我不慣,我看你討厭,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偉大。每一個人都這樣,不能與人相處。
所以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自己反省,哪一點做到了?這每一點拿來寫文章的話,都可以寫成一部書了。中國古人所說的敬業(yè)樂群,就是菩薩道的四攝法,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專心一致,沒有推諉、沒有煩惱地做到底,是敬業(yè)。樂群是團體群眾的人與人之間,彼此很快樂地相處,我們幾千年都這么教育,結果幾千年都沒有做好,都是不合作不團結。菩薩道的四攝法是這么難,所以維持正法的人才這么少。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埂妇词乱磺小沟木词敲~,是說我們的心理狀況和行為要隨時恭敬。恭敬不只是心理的,是對任何一件事認真去做,非常謹慎、慎重,謂之敬。要敬重自己,把自已當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當人看。譬如讀書,總想把學問搞好,可是一讀書就東想西想,不專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時間把問題研究清楚,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之外還要敬重別人,與人相處不尊重人,就是不敬。至于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嗎?幾時心中有佛?學佛的人心中隨時隨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著相,隨時把佛法的精神擺在心中就是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動詞,一切的作為行為叫做事!敢磺小拱松品ā悍、不善不惡法,世法、出世法。學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沒有我,也可以說,一切人、一切事都變成我,我應該替大家服務的。
大家學佛那么久,我慢的心理可能還檢查不出來。連一個白癡都有我慢,但是知識低的人,我慢心還差一點,學識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為了不起,自己就算錯了,也還是對的。所以學菩薩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驕傲,慢在內心你 看不出來,人的慢心擋住了自己不能成道。我?guī)资杲?jīng)驗看人,有的人對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沒有真的學法?沒有,都在我慢中,總找一個理由解釋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進、心行錯誤。
所以大乘佛法要我們「敬事一切,起除慢法」,像今天晚上吃飯時大家說笑,有一位醫(yī)生的老同學,昨天在醫(yī)院忙了整晚,救活了一個病人朋友,病人醒了,第一句話就說:「感謝主啊」,根本不提醫(yī)生。我們就說這老同學應該用個方便手法對病人說:「對!感謝主把你救回來,不過主命令我代表主來救你!刮艺f,對的,當一個人信宗教信得發(fā)瘋時,他就得救了。但是這個不是得解脫,他只是心理上得安慰。一個人不論男女,晚年若能夠安排好自己,不要人家來服侍你,是世界上第一等人。
再講回那個病人,他感謝主,就是慢,是宗教的增上慢,完全不感謝醫(yī)生朋友幫了那么大忙。這種慢,不論信哪種教、有沒有信教,都是有的。人的慢很難去除,因為自己這樣的心理狀況很難檢查出來,要是能檢查出來的話,這個人雖然沒有得道,也差不多了。
「于身命財,起三堅法!谷俗サ米罾蔚娜龢訓|西,叫做三堅,就是身命財。身就是身體,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體還不要緊,命最要緊,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則就會沒命,那你只有割了,身體不如命要緊。財也一樣要緊,要割的時候,趕快去繳費,割完以后會想,真可惜,花了那么多錢。這三樣東西,一切眾生都抓得很牢。要能舍,就是真正的三堅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勾笮〕诵扌蟹ㄩT十個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六念就是十念的前六個,請問我們有念念在這中間嗎?才沒有。就坐在這里聽經(jīng),心中也沒有念佛法僧,都在思念別的事,沒有在這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質直心!沽途词俏覀冊趫F體中最重要的相處之道。和尚是僧,有時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僧伽就是僧團,出家人謂之僧,修道的謂之伽,出家的團體總稱叫僧伽。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僧團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發(fā)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團。僧團相處有六和敬,就是六個條件,彼此和平相處,沒有鬧意見,互相尊重。這個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我們從經(jīng)驗知道,只要幾個人相處,乃至兩個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別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個好蛋。人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擴充到這個社會,就天下太平了。
什么叫六和敬?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釋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沒有一個生病的,四大調和,每人都精神飽滿,無病無痛,彼此客客氣氣。身也包括面孔,沒有壞臉色給人看也是身和。中國的大廟子一進山門就看到彌勒菩薩的笑臉,學佛就先學拉開嘴巴笑,先學假笑也好,慢慢神經(jīng)拉開了,看到人就笑,總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學整個人繃在那兒,這是學佛的樣子嗎?一點都不能使人喜歡,我看了就討厭,笑臉總可以學吧?學佛第一步先學中國的彌勒菩薩,肚子大包容大,臉在笑。這個都學不會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身和還要注意衣冠整齊,生活整潔,自己生理行為每一點都要搞得干干凈凈,不使人家討厭我。最難的是,即使別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納他,能做到就不得了。不但學佛,與同事之間也能夠做到才行。人與人之間就是相處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學六和敬。
居士也一樣,自己既然曉得缺點,就自己找一個山頭,孤峰頂上,氣吞諸方,不要說人來不到,就連鬼也來不到,那連八和敬都做得到,要發(fā)脾氣可以一個人對著樹發(fā),那氣地出了,多舒服啊。這樣你也做不到!我那時一個人住峨嵋山頂,「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那個境界就是如此,連一和敬他不用。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做到了!干砗凸沧 刮覀冋l做到了?每個人身體都不調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別人照應你,你照應不了別人。所以佛說多拿醫(yī)藥布施,他生他世就無病無痛。我就有這種朋友,活了七八十歲,從來不知道什么叫傷風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學佛學道。不知道多值得羨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無諍」,不講傷害人的話,即使罵人也要有罵人的藝術,而且還要看對象。像我罵這位陸居士幾十年,他從來不生氣,再怎么大聲罵他,還是一張笑臉,我真佩服他。他對我是口和無諍,這難啰!你觀察這世界上很多人的長處是值得學習的。在團體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來很好聽的話,他講的就不好聽,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厲害的故意找些好聽的話說,但是那些話一聽就曉得,很討厭。這口要和是要會講話,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見調和了,這是高度的道德修養(yǎng),是很難的。但是這個口業(yè)也是修來的,你前生沒有修口業(yè),口德不好,你越勸,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來,罵個兩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樣子!吵個屁!我請你們吃飯去」,別人就不吵了,毫無道理的幾句話,也就解決了。這就是他前生修口業(yè),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這是其一。
其二,嘴巴上吵來吵去沒有什么事,一句話空的嘛,卻抓得好緊,心里生氣好幾天,不只把臉氣綠了,還氣烏了。尤其兩夫妻之間的爭吵,到我這兒來訴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數(shù)了,兩個都不是好東西,為什么?口和就無爭論嘛!不過你們在勸夫妻不和的時候要注意,他們講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們回頭和好了,就會說起你這個中間人的不是了,這是實際的例子?谝筒艧o諍,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為是空話,你只會南無南無有什么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幾個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樣,一開口就使人討厭就糟了
。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們處在團體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還容易,有時口里說點假話,唉呀!我對不起,抱歉......可是肚子里卻梗著,這會梗出癌癥來的,真的喲!癌癥就是與生悶氣有關的。非常內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個屁的人,然后臉上發(fā)青發(fā)烏,在里面生氣,將來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種是脾氣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國人肝病特別多,肝癌特別多,就是喜歡在心里頭生悶氣。因為這個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個假面孔的,裝作沒事,心里卻生悶氣。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與人同事,能與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意見會相同嗎?絕對不會,F(xiàn)在講代溝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沒有代溝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這個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習慣。譬如愛干凈的同不愛干凈的,就不容易處在一起。像我是非常愛干凈的,而且愛整齊,我的東西不喜歡別人亂動亂放,有同學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討厭,這就是一種戒不和。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樣呢?真把我東西搞亂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這東西最后是會壞、會沒有的,就沒有事了。所以戒和才能夠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釋是大家的戒律一樣的好,這怎么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點。差一點好一點要能和最難,你看六和敬除了和還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樣才能共同修行。
第五是「見和同解」,見就是意見觀念,人與人之間意見會不同。不要講別的,沒有一對夫妻的意見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為兩人的面貌不同、個性不同,才能結婚,完全一樣是不能結婚的,結了婚會早死一個。吵吵鬧鬧的反而可以吵一輩子,吵完了又沒事了。這種情況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個沒有吵的對象也就差不多了。見和是見解相同,如何溝通來達到見和是很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錢,連睡上下鋪的人之間也有利的問題,這是個比方。利害關系之間能夠和平相處是同均,平等平等。發(fā)揮起來也包括社會經(jīng)濟問題,這六和敬在佛經(jīng)中是應用在僧團的生活上,實際上你們想想看,擴充起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其中。你們天天要寫佛法的文章,就不曉得發(fā)揮,把六和敬這么偉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團中,太可惜了,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
現(xiàn)在考你們一下,六和敬從哪里做起?......算了,我?guī)湍銈兇鸢!六和敬有兩層意義,要先從內心做起,身、口、意從個人自我做起,戒、見、利從行為擴大,由內而到外,人人自動自發(fā),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這些大文章不去寫,一天到晚鉆牛角尖,做什么學問?世界不能和平,主要問題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學術文化,而是在每個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會、國家、天下能夠和平,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這是人類文化的大問題,所謂人類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學、政治、社會、經(jīng)濟、軍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館的古書,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個人類的生活和習慣。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許這個世界就能夠太平。但是很難,坦白地說,連所有的宗教團體,人與人之間相處,都做不到六和敬。如果有任何的團體可以做到六和敬,他們就值得我們頂禮膜拜,可以稱作是真正的僧伽。
《維摩詰經(jīng)》上告訴我們:「于六和敬,起質直心」。人怎么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維摩詰經(jīng)》說:「起質直心」,質是樸實,老老實實,不虛偽不作假。直,是不轉彎,不整人,不害人。質直心就是樸實、不彎曲的心。有些同學講話常挨我的罵,他說起事情來不直,轉了半天的彎,本題都沒說到,我又忙,其實一句話就說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歡講些討好的話,有彎曲心,我一聽就知道。不需要向長上討好,因為要討好,常常會做錯了事。什么是質直心?你們自己的心理都檢查不出來,常在起心動念的下意識里另有目的,這是阿賴耶識帶來的,也就是業(yè)力,自己都不知道,因為無明嘛!假使你能找得出來,就是修行人了。「于六和敬,起質直心」,你因為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為,就能漸漸地生起道心。
「正行善法,起于凈命!挂绱俗蕴,如此處于團體中,才是正行善法,這叫作正行法門。你們早晚課一開始都叫你修《華嚴經(jīng)》的凈行品,凈行做到了才是凈命,生命才是清凈莊嚴。這些都是道德的完成,都是法布施、法供養(yǎng),都是修法啊!你以為要用密宗的方式傳你個咒子,教你個手印,你嗡啊嗡的念才是嗎?這些密宗方法我多得是,但是我一概不用,也不傳,這都是小法,大法都在這兒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密法?告訴你也做不到,告訴你也聽不懂,就是大法。有形的密法很容易,像我們把千古不公開的密宗手印都印出來了,每個手印都是手語,就像是聾啞人使用的,我們用來和菩薩通話,但是這些是密教,而不是密法。真正的密法就在顯處,在明顯的地方,可是你不懂。手印是修法,結了手印,至少你的手被拉住,就不做壞事了,十根指頭就是自己生命上十條大的雷達網(wǎng),可以跟法界菩薩相通的。當然有些人指頭生得短,有的手印把指頭扳斷了也結不起來,這也很苦。
那什么是正行?以大乘菩提道來講,正行是很難的。你拜佛算是正行嗎?不是。吃素算是正行嗎?不是。守戒算是正行嗎?不是。六度萬行算是正行嗎?也不是的。戒定慧算是正行嗎?都不是的。三十七菩提道品算是正行嗎?都不是!沒有一樣是的!什么才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悟到了本來自性清凈,無修無證,那才是正行。退回來說,什么是正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八正道才是正修行。大家不要以為自己在修行,誰在正修行?除了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以外,沒有的。我們只不過能說是在學習正行,譬如拜佛、吃素、六度萬行、戒定慧都是修行的加行法,一切都是加行法而已。
再講善法,善法是證得菩提,起心動念無一而不善。真正的善法是凈土,內在心的凈土,外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凈土。「正行善法,起于凈命」,因為正行善法,我們的生命活在世界上才算是凈命。這個世界叫作五濁惡世,五濁中有一濁是命濁,所以不是凈命。能把我們的生命,還不只是這個身體而已,轉成凈命,只有靠正行善法。五濁惡世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心凈歡喜,起近賢圣!菇又厦嬉痪,「正行善法,起于凈命」,能做到心念清凈,于心念清凈中起歡喜心,親近善知識,就是親近一切有成就的圣人、賢人。在中國的儒家文化里,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賢人。佛法的圣賢有三賢十圣,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做到這三位才夠得上佛法所稱的賢人。十圣是初地到十地菩薩,十住之前有十信,那還是預備班。三賢是修菩薩道的資糧,有了累積資本才可以開始修行。十地是正位。好了,這個里頭一共分五十幾位,等于是五十幾層樓,我們還在門口沒進來,十信都不夠。不要才學了幾天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傲慢起來了,那是釋迦牟尼佛,不是你。
要想親近善知識有一個條件,要心凈。但你的心不凈,不是上面所說的「質直心」,是說你的心都有所夾帶。好像很多人學佛打坐,目的是為了身體好,那你去吃藥去運動不更好嗎?動機不對,有所夾帶,認識不清,做不到心凈。怎么樣叫凈心?就是善念不起,惡念也不生,念念清凈,念念在空,修凈與空的三昧,引起自心歡喜。我常說你們不要成天繃緊著臉,要學中國的彌勒菩薩像,一臉笑容。有一副對子最好的,你不要只把它當文學,它就是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你做得到嗎?「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我們就可笑!講什么《維摩詰經(jīng)》!道家也有兩句話值得參考:「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歡喜的,自然陽氣充滿。
你縱然好像是起了歡喜心,只是凡夫的歡喜心,是親近不了善知識的。在心境中有充滿法喜的歡喜心境界,才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善知識、親近圣賢。很多同學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諸佛菩薩都沒有感應。當然不會有感應,因為你沒有做到心凈的關系,好像電線的插頭沒插進去,接不上電。就是子女向父母親討點錢,也得說幾句好聽的,俗話說,「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嘛!這雖是笑話,但是我們自己反省,一天之中能有幾分鐘幾秒鐘,對佛法起了歡喜恭敬心?沒有吧!可能在家人反而比專門修的人還恭敬一點,為什么?在家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他忙了一天然后燒枝香,那一下是很誠心的,要發(fā)財、兒女好......三毛本錢一枝香,再加磕一個頭。我要是菩薩就不理他,本錢花得太少了嘛!用不凈的心理來求感應是行不通的。
「不憎惡人,起調伏心!箤W菩薩道的人,上要親近善知識,下要「不憎惡人,起調伏心」。對壞人也要慈悲他,憐憫他,即使這個人真正不好,也不要憎恨他。學佛不是要度一切眾生嗎?善人固然要使,惡人更要度了。好人要愛護,不好的人更值得憐憫。調,是協(xié)調,伏是降伏,使他轉成善心。你看在大叢林下,佛菩薩的蓮花座下是些什么人在扛?當然它是表法,都是些金剛、餓鬼、死尸、毒蛇,尤其是密宗的畫像更是如此,蓮花寶座都靠它們扛的。萬一我成佛了,這可是假定這么說的,我都不忍心讓你們這些弱不經(jīng)風的善人來扛蓮花座,我就需要他們這群很勇猛很壞的來扛。你看佛像就懂了,就悟道了,因為世界上有壞人,所以要佛來教化他們。沒有壞人,要他來成佛干嘛?要了解這個精神,佛菩薩的寶座下面都是惡鬼扛住的,決不是善人來背的,你們善男子善女人還是回去吃飯,打坐睡覺吧!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钩黾沂菫榱俗C得菩提成佛,因為出家所以能擺脫世俗很多的障礙和拖累,能夠專心一致去修法,找出自己的本心,而起深心?墒谴蟛糠秩顺黾沂峭祽蟹ǎ颖墁F(xiàn)實,當然偷懶法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法,真的,不是說笑,你看有好幾個禪宗祖師都是以懶法成道的,但是你沒有那個本事學。為什么要出家?是為了起深心。這個深心在佛典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楞嚴經(jīng)》的偈子:「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钩黾也皇亲屇銇硗祽械。
什么是深心?非常值得研究。一般在家的大學者,好像歐陽竟無、熊十力師徒,我與他們是忘年之交,還有好幾位,包括王恩洋、呂秋逸等人,他們雖然是在家人,可是終身不娶,所以他們學問成就是這樣扎實。出家法不要講戒律了,用中國道家的觀念,黃石公的《素書》所講:「絕嗜禁欲、所以除累」,為什么要出家?也就是要離情棄欲,離開世間一切情感的困擾,拋棄世間一切的欲望,這樣就擺脫了一切拖累,可以專心一致用功。
講到出家的大師,像是太虛法師、印光法師、虛云老和尚,我年輕時都見過的。當年我們學佛,比你們這些大專學生調皮多了,你們這「散」男子、「散」女人,是散開的散,是希望他們離開遠一點。我們當年碰到這些真修行的法師,不顧一切,敢在大街上就跪下來拜。但是當時對太虛法師,雖然他盛名傳遍世界,我們看到他卻是不理的,覺得他只是講講佛學的,沒有修持。一直到了后來,我才跟我的老師講,「先生。∥覀兛村e他了,太虛法師是有修持的。」老師還把胡子一拉,「哦?真的?你有何所見?」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太虛法師坐火車回首都南京,南京火車站歡迎他的人真是人山人海,很多還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這就像當年虛云老和尚,他威風也大了,連國府主席林森都親自拿著香,率領文武百官跪在碼頭迎師父下船。這些大法師受人尊敬擁戴,真是菩薩各有各的眷屬。話說太虛法師,乘火車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車尿急了,不管前面的軍民男女人等,轉過身把袍子拉開就小便,狀若無人,尿完了旁邊跟著的人就對他說:「師父,他們都來歡迎你的!顾f:「噢!好!阿彌陀佛!刮铱吹竭@一點,心想,唉喲!這位和尚不得了。∷麑@所謂的榮耀沒有動過念頭,他無所謂,管你那么多男的女的,袍子拉開來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說他得什么大定,就算是個昏沉定也不得了啊!目中無人,都空了。這是一,因此我就開始注意了,覺得過去多年對他的成見太深了。
太虛法師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擺威風,他一輩子那么多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經(jīng)上,真是發(fā)起深心的。他旁邊只用兩個在家人,那時候叫茶房,現(xiàn)在叫服務生,他給人家薪水的。那么多人來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給供養(yǎng),他一輩子持戒律不摸錢的,都是由茶房捧進去了,太虛法師決不會到后面問茶房收了多少錢,用出去的也問都不問,這都是我們所見到的。
講這些故事給你們聽,不要說他的修持如何,就算不修持,他晝夜都在經(jīng)典上,在佛學的學理上專修,就了不起了。所以,「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啊!不只是你們,許多國內外的教授來了這里,我都把他們當小孩子,不只是年齡上的小孩子,也是學識上的小孩子,為什么?現(xiàn)在人讀書作學問,都沒有發(fā)起深心。學佛更是要起深心,也就是戒定慧三學都要深入。例如你們都受過戒的,我只要一考你戒,就絕對答不出來,你二百五十條戒都背得出來也還是不懂戒,為什么不去研究大藏經(jīng)的律藏?古人說:「為求無事披袈裟,披了袈裟事更多」,為什么事更多呢?更要精進,晝夜專心一致在求道,找出這個深心來。出家人不清楚這個觀念的,就是在逃避現(xiàn)實,非出家法也。
「以如說行,起于多聞!苟嗦勈侵R學問淵博,佛法淵博,不是你多聽就是多聞啊!要怎么樣求得多聞呢?要如說行。什么叫如說行?就是佛在各種經(jīng)典上講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無諍法,起空閑處!惯@句話難懂!不要以為文字好懂。根據(jù)《金剛經(jīng)》,佛的弟子中,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真正清凈修行。無諍三昧是身、口、意無諍。人和人相處都有相爭的地方,真能做到無諍,只有證得到了空,無相三昧才做到。須菩提得了無諍三昧,佛送什么學位給他?樂法。得了無諍法門的人愛清凈,但還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閑處,不要怕入世,入世也無諍。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寡缱褪谴蜃,習定。打坐是土話,例如說打水洗臉,水怎么可以打?打坐就是坐,有學生告訴我也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講坐。當然有許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的打是打麻將,麻將打疲勞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說是打坐。但是你們專門打坐的為什么要講打得很好?明明應該說坐得很好,連話都不會講!言語表達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們打坐通常是依身,歪著脖子、皺著眉的......都被身體困住了。再不然就依心,就連依個空也不對。你們都沒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那么你說我不熬也不依,算是得定了吧,這算是佛法嗎?不是的,那是定相。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徹大悟了。你要大徹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離宴坐,動也對,靜也對,就徹悟了,所以說「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經(jīng)常對你們愛打坐的同學說,不要貪圖打坐了,多去做點事培養(yǎng)福德吧。你福德不夠想開發(fā)智慧?沒有這回事啊!真正的福德是智慧!你不信嗎?父母有幾百億家財,能夠幫子女買到個聰明的頭腦嗎?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財產(chǎn)或世間福德所能換來的,是要多生累積福德來的。不要講菩提智慧,就講普通學問,那笨的就沒辦法,為什么頭腦如此笨?因為不修福德。智慧是福德中來的,要想證得佛道,沒有習過定的人不成的。我常罵你們不打坐不修定,你們奇怪我為什么經(jīng)常說來說去,我哪有說來說去?是你顛倒胡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實的人教你開放,你太開放的人教你規(guī)矩,你笨蛋才聽不懂?蠢蠋熒衔邕@樣講,下午那樣講,我又不是神經(jīng)!我教育的方法是開個藥,你有這個病就吃這個藥,你沒這個病就別吃這個藥嘛,怎么這樣笨!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能做到無一切心嗎?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徹大悟了。所以對那些只貪圖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為上去修的人,我就喝斥。要修得夠了,智慧才開。我自己一生的體會,有時忽然智慧開朗,心想這個道理怎么會參透的,再想,原來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報應,智慧就開了一層。就有這樣嚴重。我告訴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樣樣好,然后還想開智慧,智慧有這樣容易開嗎?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來修行。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解眾生縛是自己得解脫不算數(shù),要幫忙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如此者晝夜不斷地為人而修道,幫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教育上都曉得「教」「學」相長,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老實講,天下沒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處處利己,你們自己去體會這個道理吧。
「以具相好及凈佛土,起福德業(yè)。」剛才講過,一個人要想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莊嚴,是要靠修來的,要前生福德修來的。你這一生多用笑臉迎人,他生來世長一個人人都喜歡的面孔。見到人用那個討債的死相,他生來世長一個處處惹人討厭的臉。要相貌莊嚴,甚至于依報好的環(huán)境,進佛國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福德和功德有差別,譬如你修苦行,這是勞苦功高來的功德。福德不同,是犧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讓給人家。行四攝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進。『芏嗤瑢W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為什么?你福德不夠!例如有年輕同學要求馬上閉關,我雖然答應他,但是也同時罵他,你當心會消去了福報!閉關要有人護關,護關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報。你在里頭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個什么東西來?磨不出來的!你的福報受得了嗎?尤其是我給你護關,因為是我找人去護關的,你何德何能!要注意啊!學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實際行為幫助別人,不要只圖自利。
我們現(xiàn)在繼續(xù)講法布施、法供養(yǎng)。一切布施以法布施為第一,一切供養(yǎng)以法供養(yǎng)為第一。上面已講過「于六和敬,起質直心」,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于智業(yè)。」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各位將來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別注意自己的修養(yǎng)、自己的修持,要到達能夠了解一切眾生心念的地步,當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你都了解,不過裝胡涂不說而已,然后才好教化。了解眾生的業(yè)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應該教他修什么法。有所謂逆性順性,鬼神所不能知。逆的教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來教化;順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為善學佛。「如應說法」的應,是感應相應,也勉強可以說是應該!钙鹩谥菢I(yè)」,起于智慧的業(yè)力,使一切眾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學相長。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門,起于慧業(yè)!共蝗〔簧崾侵械烙^,譬如你學空,學偏了就成為小乘的空,就是舍。一切放下是舍法,真正一切放下是不是佛法還是問題。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們這次寒假專修要注意這個問題!溉胍幌嚅T」,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這也是《楞嚴經(jīng)》教我們的修持法門,要一門深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樣的。「起于慧業(yè)」,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來越增加。我們經(jīng)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如果有功利的話,就是智慧的功利。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后智慧的成就是無上果。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yè)!惯@每一條都是戒律,為什么出家?為什么學佛?是不是能斷一切煩惱?以我的經(jīng)驗,很多人不學佛還沒有多大的煩惱,真正出家學佛以后,反而不是斷一切煩惱,好像被一切煩惱所斷,像斷了善根似的。學了佛煩惱更大,這是非?杀囊患。佛經(jīng)中文翻譯「煩惱」這兩個字非常好,煩惱不是痛苦,痛苦有時有,有時沒有;煩惱是隨時離不開的。今天你一點脾氣沒發(fā),喜怒哀樂一點都沒有,心里頭悶悶的就是煩惱,今天情緒特別高興也是煩惱。煩,有惑亂之意,是迷惑你的。惱,是擾亂你的思惟,令心不清凈。
因為對這些翻譯的名詞沒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煩惱解釋成痛苦,是錯的。痛苦在佛學上是苦集滅道的苦,痛苦容易解除,煩惱不容易解除。喜怒哀樂一切情緒變化,都屬于煩惱!笖嘁磺袩⿶,一切障礙」真難,譬如我們打坐,第一個障礙是兩腿不聽指揮,坐久了發(fā)麻,屁股也坐不住了。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礙還是生理障礙?這要參究。為什么腿會麻?因為坐久了氣血不流通。為什么不流通?因為壓太久了。再推究下去,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的種子業(yè)力所變的,那就是業(yè)力的障礙了。所以要除掉一切障礙,甚至除掉一切不善法,生起一切善業(yè)。這都是法布施、法供養(yǎng)。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惯@是最后的結論,我們所有的學習,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課的四弘愿:「法門無量誓愿學」,請問大家懂了哪幾個法門?不要認為你在這里跟我學禪宗啊,我不承認的,我沒教過禪宗,因為這里沒有人夠資格學,你只能算是在學禪定,但連禪定都沒學好。天天念「法門無量誓愿學」居然不臉紅,我覺得你們的定力怕是太高了。這種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發(fā)抖,打寒顫,難過極了!笩⿶罒o盡誓愿斷」,斷得了嗎?至于「眾生無邊誓愿度」,不要吹牛了。我?guī)湍忝恳痪浼觽批注:「法門無量誓愿學」─太偷懶;「煩惱無盡誓愿斷」─心里想;「眾生無邊誓愿度」─吹大牛;「佛道無上誓愿成」─慢慢來。
你注意!縱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過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學佛的助道品而已,幫助的法門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還不是佛,還差得遠。千萬不要傲慢,不要懂一點點佛學就傲慢起來,這是最障礙道的。
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來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了。這一篇佛經(jīng),就是他當時對善德菩薩的訓話,現(xiàn)在他作個總結: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顾谶@里告訴善德菩薩,像我剛才講的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養(yǎng)。學大乘菩薩道的人,能夠隨時做這樣的法布施法會,才夠得上是大施主。注意!不是你出兩個錢,甚至于捐個一百億美金也不算,那只是財布施,是世間法的施主。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真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間的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股频缕兴_說,維摩居士教訓我這一頓之后,在當場的婆羅門眾,就是印度的最高階級的種姓,有兩百人受他感化,發(fā)了無上大徹大悟求佛道的心。
「我時心得清凈,嘆未曾有!股频缕兴_自己聽了維摩居士所說的法,就心得清凈。一個人學佛第一步,就是要心念清凈,這很難。大家學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夠常清凈嗎?
「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股频缕兴_當時得了利益,心得清凈,就跪下禮拜維摩居士,把身上掛的很貴重的瓔珞珠寶,解下來供養(yǎng)維摩居士。當時印度規(guī)矩,身上掛了許多寶貝,你看菩薩的塑像,身上都掛滿了,中國就不掛,俗不同。可是維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納受,隨意所與!乖僬f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師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學問好,相貌莊嚴,樣樣條件具備,才夠得上稱居士,F(xiàn)在有些年輕人給我寫信,都自己稱起居士來了,我看了就往邊上一擺,一點道理都不懂,不管他信里寫得再客氣也都沒有寫通。善德菩薩就求維摩居士接受珠寶供養(yǎng),而且隨便他怎么處置。
「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櫻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股频缕兴_說,維摩居士見我那么樣懇求,才接受我的供養(yǎng),拿到手就分成二份。首先拿一半供養(yǎng)給法會上最窮的窮人。另外這一半,維摩居士把它供養(yǎng)給他方世界的難勝如來,這是八十八佛中的一佛,最殊勝的佛。當時在場的大眾,馬上看到上方出現(xiàn)光明國土的難勝如來,維摩居士供養(yǎng)在佛身上的瓔珞,這時變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寶臺,這宇宙沒有阻礙,大眾都看到了佛國土。
這里不是述說神話,尤其你們出家的同學,更要注意這一段!佛遺教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八大人覺經(jīng)》是佛法傳入中國最早的三部經(jīng),你們要去看。《四十二章經(jīng)》有講,供養(yǎng)十億個羅漢,還不如供養(yǎng)一個緣覺,供養(yǎng)百億個緣覺,還不如供養(yǎng)一個佛,供養(yǎng)千億個佛,還不如供養(yǎng)一個無修無證的道人,根據(jù)本經(jīng)我說供養(yǎng)一個無心道人,還不如供養(yǎng)一個世界上最窮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還是入世的?佛法注重社會的救濟。在本經(jīng)中,維摩居士在法會中供養(yǎng)一個最窮苦的人。你能供養(yǎng)世界上最窮苦的人,就比得上供養(yǎng)一個佛。所以不要搞迷信,為什么要燒什么、化什么東西?這錢為什么不能拿去社會上多做一點好事?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為你能供養(yǎng)下方世界這樣窮苦的人,就等于供養(yǎng)了上方世界的難勝如來,上下是一樣的。往往很多宗教徒只會向上供養(yǎng)佛,對于社會貧苦的人理都不理,這根本不是佛法。這里維摩居士作個榜樣給你看。
「時維摩詰,現(xiàn)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維摩居士現(xiàn)神通,給眾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訴與會大眾說,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養(yǎng)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養(yǎng)了佛,是真正種了福田。我常講,學佛的人決不能起攀緣心,例如看到人時心想,也許這人用得著的,也許這人可以幫自己忙的,這都是攀緣心,要無條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過年時,有些同學想來供養(yǎng)我,名字也不寫,紅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這么做!當然我很感謝你的誠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學佛,真的行菩薩道,乃至把這點錢去社會上做些有意義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錢,我是最要錢的人,我要做很多的事,沒有錢怎么做?我寧可上課收費,出賣知識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學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錢,還要幫他。但是對有慳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錢出來不可,即使勉強他,他不高興我也要做,這是為了使他養(yǎng)成布施的習慣。
維摩居士接著說,能這樣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為了求果報才去法布施。你一求果報,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錯誤的。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巩敃r毗耶離城中有一個最可憐的人,看到維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聽了他的說法,也發(fā)起了無上的道心。要注意,現(xiàn)實的社會中,最富貴的人不會發(fā)心學佛學道的,因為他的環(huán)境沒有痛苦,沒有這個刺激嘛。再者,富貴中人沒有時間跟你學佛的,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的有錢人太忙,可以說他們一分鐘都不得空。不要說富貴的人,像我的忙碌你們就想象不到,有時眼睛在看東西,嘴里吩咐人做事,耳朵還聽電話。所以我最受不了講電話長篇大論的不停,尤其許多女性都如此,兩三句話就解決的事,非要拖著講,這都是一種習氣。同樣地,最下等人也不會發(fā)心跟你學佛,因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沒有一秒鐘清凈。所以一個病到極點的人,你還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話,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脫了,他才有時間和精神念佛。你們這些佛婆婆佛媽媽去探病,不要亂講外行話,病人痛得要死還能念佛的話,這個人也不用你勸了,他能把病痛丟得開,已經(jīng)成功解脫一半了,他還要聽你勸?他不勸你念佛已經(jīng)是客氣了。
記住,布施下等人、困難中的人,同供養(yǎng)佛一樣,這是《維摩詰經(jīng)》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挂虼耍频缕兴_也表示,他不夠資格代表佛去探維摩居士的病。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其它每一位菩薩也都不敢去。
《維摩詰經(jīng)》的經(jīng)題是《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是這一部經(jīng)的全稱。怎么叫做不可思議解脫?我們到最后再作結論。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當然并不是說出家不對,出家解脫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樣可以得成就,得解脫,真正得解脫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維摩居士以生病作為說法的因由,一個人有生命一定會有病。正應了佛學基本的四句話:「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終別離,有命咸歸死!辜儆械纳詈笠欢ㄊ撬劳,由生到死之間,老病不過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定必然的,不是偶然的,這個前因后果的關系,不需要等到后果來到才知道。佛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對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敢動就知道結果了,因里頭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結果出來了才知道。所以菩薩怕因,不輕易種因。比如兩個人講話意見不合,彼此態(tài)度開始不對,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情緒變化,不高興就擺出臉色,這一來就有了因,人家反應的結果當然不好。還有,跟人講話先皺眉頭,本來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聽了。你有時跟人開個玩笑,但后果怎樣有沒有想過?言者無心,可是聽者有意,別人不認為是玩笑。古人因為開個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薩有這樣的認識,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殺到頭上才知道。
像我剛才要他們關后面的窗子,因為那兩位同學坐在窗口,風對著背上吹,背上腦后這些穴道風吹進去,就最容易傷風。當時還不覺得,過幾個鐘頭或者第二天就難過了。這你們打坐千萬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來會先注意到這一點。他們兩位畢竟是凡夫,坐在那兒還涼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還不知道怎么起的。要是老年人這么一坐下來,明天可能要送醫(yī)院了,傷風引起肺炎就麻煩了。
維摩居士因病而說法,菩薩有沒有病?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不食人間煙火還有沒有病呢?照樣有病!即使欲界的病不生,可是還有色界的病。初禪天的人可以做到不食人間煙火,免除了火災,可是水災免不掉,還是要進修。所以菩薩還是有病,不同的病。連佛跟佛見面時,也彼此問候兩句外交詞令:「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釋迦牟尼佛生病,還叫阿難去化緣,化到維摩居士家里去,結果給痛罵一頓。
所以我們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調養(yǎng),我們有的修道朋友認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調整自己的身體,結果病得一蹋胡涂。你有這樣大的本事嗎?四大色法很難弄的,不到成佛階段是轉不了的,能夠轉色身,那你已經(jīng)成就了,這是第一。第二,有許多人有一點點醫(yī)藥常識,結果自己自作聰明亂吃藥,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別注意。
- 上一篇:弟子品 第三卷
- 下一篇:維摩詰經(jīng) 別記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陳兵《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總結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囑累品第十四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法供養(yǎng)品第十三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香積佛品第十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6)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