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
《維摩詰經》簡稱《維摩經》,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又名《凈名經》或《說無垢稱經》。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講解 佛道品第八(2)
于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
維摩詰問文殊:何等是如來種?如來種、佛種,即能夠成佛的種子、種姓,亦即佛性,即能夠成佛的可能性或本性。什么是佛性,是大乘如來藏學討論、爭議的重大問題,有以真如為佛性的,真如遍一切法,依此則必然得出草木瓦石等非情之物也能成佛甚至必然成佛的推論,而《涅槃經》中佛明言:若以草木非情為有佛性者,如此之人非我弟子!該經中多處講佛性,有慈悲為佛性、空為佛性、十二因緣為佛性等多種說法,最根本的說法,大概是以心為佛性,說凡有心者,必定當?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這里文殊菩薩對此問題的解答,與《涅槃經》有同有異,對佛性的指陳,頗為圓滿究竟,可謂圓頓教的佛性觀。首先,說以有身為佛種,有,為存在、存有之義,“身”指五蘊身,意謂五蘊身即是佛性,密教說眾生五蘊即是五方佛體性。
無明、有愛為種。
無明、有愛是生死苦惱之源,但其實是佛種。有愛,指對“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存在的貪愛。
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
貪嗔癡“三毒”、四倒、五蓋這些煩惱,都是佛種。四倒,為四種顛倒見,謂以無常、苦、無我、不凈為常、樂、我、凈。“五蓋”為五種障礙禪定的煩惱:散亂、昏沉、掉舉、疑、悔。掉舉,謂心浮動不安,今或譯為浮躁,左右動名掉,上下動名舉,主要指修定時不由自主地產生各種聯(lián)想。疑,指懷疑所修的法是否正確、高明;冢^懷疑所修法而后悔。
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
六入、七識處皆為佛種。六入,全稱六入處,即感知信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進入內心的六大門戶、處所,亦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七識處”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處再加一個意處,即意根末那識,它們都是產生心識的處所,說六入七識處為佛種,意謂心識即是佛性,修行全靠心識,故六入處、七識處皆為佛種。
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
八邪法,指跟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邪法。九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以往昔之因緣,遇到的九種難:第一是六年苦行;第二是孫陀利淫女謗佛,在大眾中宣告她懷有佛的身孕;第三是被木槍刺腳;第四是金槍馬麥之報:有次施主忘了供養(yǎng)佛,佛只有吃三月馬麥(馬料);第五是琉璃王誅殺釋迦族,致使佛頭疼三日;第六是乞食不得空缽而歸;第七惱叫旃荼女謗佛,有一個多嘴多舌的女人來謗佛;第八惱是調達推石,提婆達多藏在佛經過的路邊,以石擊佛,傷佛足;第九惱是佛于阿羅婆伽林中,冬至前后八夜,寒冷不堪,曾索三衣御寒。佛一生有這九種災難,但這些其實也是一種示現(xiàn),給眾生說明前世的惡業(yè)果報,即使成佛了也還是要報的。十不善道,指與十善道相反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
總而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都是佛種。六十二見,泛指一切外道不如實的見解,《長阿含經梵動經》中,佛將當時印度各種外道的見地歸納為六十二種,稱六十二見。各種邪見、邊見及煩惱,都是心識的發(fā)動,或生命能量的發(fā)動,其本性皆空,其本質為佛性。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問為何這樣說,文殊菩薩答言:若見無為而入正位者,不能發(fā)起菩提心。“若見無為”,即見到小乘法見到的道,體會到了涅槃這無為法,入正位,指入修道位,以所見道把煩惱斷盡,證得阿羅漢正果,入于無余依涅槃。這樣的人不能發(fā)起菩提心,不能成佛。今南傳佛教的最高正果,就是證阿羅漢果,入無余涅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這個比喻是非常恰當?shù),蓮花必須生在淤泥里,而且淤泥要很肥沃花才開得艷麗。小乘修行者見到無為法、斷盡煩惱進入無余涅槃后,就再也不能發(fā)起菩提心了。就像高原陸地不能生長蓮花。只有在煩惱淤泥當中,才有發(fā)起菩提心修行菩薩道,證得大乘佛法,終至成佛的可能。
又如植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又像種子種在虛空中終究不能發(fā)芽,只有種在糞壤之地才能發(fā)芽生根,枝繁葉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fā)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偏空阿羅漢入無余涅槃者,不能生起菩提心而證得佛果一切種智;但即使起如須彌山一樣高大的我見,還是可以發(fā)菩提心而出生佛果。我見,可以作為修行的原初動力,在《阿含經》里面叫做“以慢斷慢”,有我見而發(fā)菩提心,比如想要成佛得大智慧大神通大自在,想超過別人,想自我實現(xiàn)、永生不死等,就是一種我見,有這種我見,還是能夠發(fā)菩提心而出生佛法。佛法,在這里指大乘教法、佛果功德。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因此須知,一切煩惱都是佛種,都是佛性。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佛果一切種智這無價之寶。這樣看來,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雖然充滿了煩惱,到處是污穢,而應該是最好的道場,是最容易發(fā)起菩提心而成就佛果的地方。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講解—佛道品第八(2)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 上一篇:《維摩詰經》講解 佛道品第八(1)
- 下一篇:《維摩詰經》講解 佛道品第八(3)
- 世尊為什么要說《維摩詰經》?
- 維摩詰經是大乘經典嗎?
- 《維摩詰經》是世尊為誰說的?
- 《維摩經》主要講了什么?維摩詰經的介紹
- 維摩詰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的來歷及重譯維摩詰經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陳兵《維摩詰所說經》講解
- 《維摩詰經》講解 總結
- 《維摩詰經》講解 囑累品第十四
- 《維摩詰經》講解 法供養(yǎng)品第十三
- 《維摩詰經》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2)
- 《維摩詰經》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1)
- 《維摩詰經》講解 香積佛品第十
- 《維摩詰經》講解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維摩詰經》講解 佛道品第八(3)
- 《維摩詰經》講解 佛道品第八(1)
- 《維摩詰經》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3)
- 《維摩詰經》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2)
- 《維摩詰經》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1)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世尊為什么要說《維摩詰經》?
- 《壇經》記載了慧能臨終前對弟子的哪些叮囑?
- 《金剛經》的“佛法非佛法”是什么意思?
- 《壇經》中對于“不二法門”是如何解釋的?
- 維摩詰經是大乘經典嗎?
- 《佛說八大人覺經》是什么意思?
- 慧能一生與《金剛經》有何因緣?
- 《維摩詰經》是世尊為誰說的?
- 《六祖壇經》是一部怎樣的經?
- 六祖慧能為何對《金剛經》格外重視?
- 楞嚴經是一部怎樣的經典?
- 《金剛經》有幾種譯本?
- 《無量壽經》是怎樣一部經?
- 蘇轍與《楞嚴經》
-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是哪位菩薩說的?
- 蘇軾與《楞嚴經》
- 為何《普賢行愿品》在全部《華嚴經》中如此重要?
- 《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怎么理解?
- 《六祖壇經》主要講什么內容?
- 《金剛經》說佛陀是不可描繪的,但佛七為什么要觀想?
- 《阿彌陀經》簡介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簡介
- 維摩詰經是誰翻譯的?鳩摩羅什的來歷及重譯維摩詰經
- 龍褲國師與《金剛經》的故事
- 法華經各品的內容是什么?妙法蓮華經各品大意
- 四十二章經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在我國的,講了什么?
- 《華嚴經》八十卷是誰翻譯的?
- 《金剛經》出自哪部經,有多少字?
- 無量壽經是什么經?無量壽經的簡單介紹
- 《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嗎?
- 中國最早的石刻《金剛經》在哪里?
- 八大人覺經是佛陀說的嗎?佛說八大人覺經的因緣
- 《觀無量壽佛經》主要講什么?
- 四十二章經是誰翻譯的?譯者迦葉摩騰、竺法蘭簡介
- 《寶積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寶積經》概說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