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婆羅門】是什么意思?佛教和婆羅門教有什么關(guān)系?

【婆羅門】是什么意思?佛教和婆羅門教有什么關(guān)系?

婆羅門是什么意思?

  婆羅門,古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凈行的種族。婆羅門修習(xí)梵天之法,他們自稱是梵天口中出生的清凈種族!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曾為婆羅門作分類,謂有種性、名想、正行等三種婆羅門。種性婆羅門,謂生在婆羅門家者。名想婆羅門,謂假名為婆羅門者。正行婆羅門,謂能驅(qū)擯惡不善法者……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釋尊對婆羅門階級的看法。他以為古代的婆羅門是一種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階級,但到釋尊之時,婆羅門階級已告墮落……”

婆羅門教是什么?

  婆羅門教,古印度婆羅門種人專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jīng)。所謂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這個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進(jìn)入印度之后,居于印度河流域的時代,后來,恒河流域產(chǎn)生了耆那教,特別是佛教等新宗教,經(jīng)過長時間的相互影響,婆羅門教本身也發(fā)生了革新運動,故到近世以來,稱之為印度教。但在本質(zhì)上說,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意味,并無差別。所謂婆羅門,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襲的祭師階級,他們在宗教上占有無上的權(quán)威,故將他們的宗教稱為婆羅門教。

  若從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來,婆羅門教的根源,并非產(chǎn)于印度,而是印度歐羅巴諸民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與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為提婆,惡神為阿斯羅(到佛教之中稱為阿修羅);在波斯的祆教,善神為阿訶羅,惡神為阿劣曼。印度教祭火,火神為阿耆尼;祆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脫爾。同時,這兩個宗教,均用一種蘇摩的草制成的酒,當(dāng)作祭神的圣物;也均用動物作為供祭的犧牲品。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祆教和印度的婆羅門教之間,有著共同的淵源關(guān)系。即使古代的希臘、羅馬和日耳曼人的諸神之信奉,也是基于同一個起源,后來被基督教征服之后,歐洲各民族才和他們原有的宗教告別。

婆羅門教與佛教的關(guān)系

  佛教本來就是由婆羅門教(印度教)衍生出來的分支,兩者的相同之處大于不同之處,印度在孔雀王朝時期曾極力推行過支持種族制度的佛教,并將其廣泛傳播至中亞和東南亞等地。另外,種姓制度不是用來區(qū)分社會階層的,而是用來區(qū)分入侵南亞、西亞的雅利安人和當(dāng)?shù)赝林姆N族隔離制度。

  種姓制度起源于雅利安人,不是印度教的產(chǎn)物,在唐代以前,波斯的種姓制度要比印度的來得出名,比如著名的“波斯不凈人出身婆羅門的更多。釋迦牟尼禁止奴隸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關(guān)于這方面的規(guī)定。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說:“從今已往,汝等苾芻不應(yīng)與奴出家。若有求者,當(dāng)可問之:‘汝是奴不?’若與奴出家,得越法罪。”

婆羅門教的思想

  婆羅門教是多神教而又帶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種自然的神碉,盛行祭祀祈禱以招福禳災(zāi),而以梵(brahma)為創(chuàng)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梵從口生出婆羅門,從肩部生出剎帝利,從腹部生出吠舍,從足部生出首陀羅,以此定四姓的貴賤,這就成為種姓制度的根據(jù)。人應(yīng)當(dāng)服從梵天的意旨,因此應(yīng)當(dāng)信奉《吠陀經(jīng)》,奉事婆羅門,嚴(yán)格遵守種姓制度。后來婆羅門教義有所發(fā)展,它把‘梵’抽象起來做為宇宙的本體,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從個人觀察,認(rèn)為‘我’是個人的主宰和本體,人的身體由‘我’而生,人的活動由‘我’而起,外界萬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論出‘我’與‘梵’本來不二,人所應(yīng)當(dāng)努力的就是經(jīng)過修行以達(dá)到梵我一致的境地,這樣才能免去輪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婆羅門教在中國的影響

  其實婆羅門教到中國后,隋以前并非曇花一現(xiàn)。來自婆羅門教的音樂、繪畫、雕塑、醫(yī)藥、天文、數(shù)術(shù)、占卜術(shù)、咒術(shù)等等,對中國文化起著重大而持久的影響。雖然這些往往是和佛教的文化影響混淆在一起,但還是能夠分得清的。如石窟或寺廟中的多首多臂像都是源于婆羅門教,雖然后來是以佛教的名義出現(xiàn),至于我們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所見到的婆羅門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幾百年后的《宋史·藝文志>>里,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諸如《婆羅門僧服仙茅方》一卷這樣的書籍的存在與流傳,證明婆羅門教還頑強(qiáng)地保持著它的一些特性。

  即使從宗教的角度講,婆羅門教在中國籠罩了佛教,但由此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佛教本身,至少對密宗在中土的流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這種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相通成了佛教后來在其本土被印度教吸收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不在本文所討論的范圍,但足以說明婆羅門教在宗教信仰中的潛影響。因此婆羅門教在中國的存在是能夠和摩尼教、襖教等相比較的,而不應(yīng)該被我們所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