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方便品 第二卷
方便品 第二卷
有辯才有神通方便度人
六度波羅蜜成就
在家身出家心行為美
居士病了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
如何成就佛身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深殖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游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愿成就;明了眾生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凈,攝諸毀禁;以忍調(diào)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xiàn)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yǎng)中最;執(zhí)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正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nèi)官,內(nèi)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xiàn)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xiàn)身有疾。以是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余官屬,無數(shù)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yè)緣現(xiàn)。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凈,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舍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凈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病者如應說法,令無數(shù)千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方便」這兩個字不要隨便看過去了,你們學佛的同學答一下:方便波羅蜜是十波羅蜜中的第幾波羅蜜?是第七波羅蜜!這就是打你們一香板,連這個佛學基礎知識都沒有。所以方便是修菩薩道的一個法門,是但登彼岸的一個法門,不是要你讓讓路的方便。方便是一個大法門,十波羅蜜中的一條大路。現(xiàn)在《維摩詰經(jīng)》告訴你方便波羅蜜,你看這一品中包含著什么,你就了解方便波羅蜜,這就是話頭了。普通看經(jīng)以為文字都懂了,其實一點都不懂。
前面是由釋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這一場戲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維摩居士。佛是教主,必須現(xiàn)出家身。在家的也可以成佛,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門。這一品是《維摩詰經(jīng)》全經(jīng)的關鍵所在,F(xiàn)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維摩居士出場了。
有辯才 有神通 方便度人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這里贊嘆形容維摩居士的每一句話都要注意,都是我們學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羅蜜。維摩居士,「已曾供養(yǎng)無量諸佛」,在過去生乃至當時,已曾經(jīng)供養(yǎng)不曉得多少佛。
「深殖善本」,這里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種植的植,是說維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則就該用木字邊的植了。
「得無生忍」,悟了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辯才無礙」,不是說人很會講話會強辯,而是什么問題都解答得了。為什么他能辯才無礙呢?因為多生多世修得口業(yè)清凈。其實他的口業(yè)修法正如禪宗祖師講的:「言滿天下無口過」。即使罵人也是功德,不是過錯,因為出發(fā)點是慈悲喜舍。同樣的話,他說的人家會信;同樣的話,他說的就有份量:同樣的事,他說了就可以定案。如果這一生沒有辯才無礙,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沒有口業(yè)清凈,老是批評人家,刺激別人,不講好話,怎么會有好果報?更不要說辯才無礙了,以世間法來說,要找有演講天才的學生都沒有,F(xiàn)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員,他的聲音悅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有人相貌雖不是很好,但是聲音好就蓋過了一切外相的不足。
「游戲神通」,神通已經(jīng)很難了,他能游戲神通。什么是游戲神通呢?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第六通的漏盡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沒有的。游戲神通,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游戲自在。游戲神通第二個意義是,這位大菩薩活在這個世界是來玩玩的,隨時可以走。
「逮諸總持」,佛經(jīng)講咒語也叫總持,因為咒語包含了一切意義。總持的真正意義是一切的總綱,總是涵蓋一切的意思,維摩居士已經(jīng)成就了一切總持。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煩惱、生死等魔,證得無所畏的阿羅漢果。有些比丘說法不能圓融,而大阿羅漢、大菩薩,因為生死煩惱之魔已經(jīng)破除了,說一切佛法得無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謂經(jīng)律論三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無所不通。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說法無所畏,能夠降伏世間的塵勞煩惱魔。你覺得作人作得很累,因為沒有到達菩薩境界,不能降伏塵勞。自覺對人萬分慈悲,卻換來以怨報德,而生惱怒。菩薩若不能降魔勞怨,就不能停留在這個世界上游戲。到這里有個問題你們參一下,維摩居士能夠降魔勞怨,為什么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門,善于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禪定。世人以為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絕對錯誤的。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門,不是淺薄地懂了幾個佛學名詞,看懂了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來求證,深入又深入。入深法門與善于智度是互為因果的。
「通達方便,大愿成就」,我們學佛都曉得先要讓大愿,慣用的第一個大愿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學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的,以自我為主的一點輕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時間也是很短暫的。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愿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邊緣。我們觀察不只是佛教界,任何宗教或學術界,有了地位或學問的人,他的行為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遠,乃至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人。這原因就在于不能通達方便,沒有方法,不學無術。 話說回來,我們年紀大了,看的各種人多了,就了解這很不容易。宋朝有位大臣寇準,權傾一時,官拜宰相,有次問一位好朋友對自己的評價,朋友勸寇準回去讀《漢書》的霍光傳,他回去翻《漢書》,原來史書對霍光的評語是不學無術,寇準才知道被朋友罵了。不學無術的術,就是方便。我們年輕時常愛批評別人是不學無術,現(xiàn)在年紀大了,覺得不學無術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學而有術的人,這是我?guī)资甑慕?jīng)驗。有人自己沒有能力,做事沒有條理,一朝當權或做一件事情,耽誤別人更大,你說不可怕嗎?佛家有句話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講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沒有智慧,就反而出問題。通達方便,大愿成就是非常難的。這兩句話也是互為因果的。
「明了眾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經(jīng)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眾生心里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個,有些眾生心中業(yè)力的關系,絕不是這一生能成就的。這一生能讓他種一些善根已經(jīng)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談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眾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別諸根利鈍」,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積修持功德來的,這種人反應敏捷,看到煙就曉得有火,就是禪宗祖師講的:「良馬見鞭影而馳」。眾生根器利鈍的差別與心理的趣向一樣,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堅決,反應靈敏。孔子再三贊嘆他的學生顏回,《論語》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另一個高足子貢,要他自己同顏回比較,子貢回答說無法比,顏回聞一而知十,自己聞一而知二,孔子聽了就說,不只你不如他,連我也不如他!從這里可以看見,眾生根器的利鈍可以差得很遠。歷史上的張良,所以輔助劉邦而不去幫項羽,就是因為他看出來劉邦是利根,腳在桌子下一碰他,劉邦馬上就會意了。今天講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須看出來學生能領受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現(xiàn)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實中國三千年前已經(jīng)知道了。
「久于佛道,心已純淑」,這里說維摩居士實際上早已悟道成佛,久遠以來對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經(jīng)純熟了,因此「決定大乘」,決定走大乘道路線。我常跟與我平輩的和尚說笑,不要和居士爭,他們聽了都笑,心里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諸位菩薩都是居士身,觀音、文殊、普賢、彌勒都是。彌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國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彌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薩一位是出家菩薩。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薩道簡單的說有八個字,永遠都做不到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決定大乘,決不退轉的。
現(xiàn)在演繹什么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勾蟪说雷鏊惺虑橐偃剂,這是大乘與小乘不一樣的地方,小乘人動輒想無念,求空,不求思量,萬事怕啰嗦,山里頭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別一切法,于第一義而不動,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沒有動過妄念,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沖動,喜怒哀樂都自智慧發(fā)出。但是他的內(nèi)心是「住佛威儀,心大如!,就是佛境界,就是現(xiàn)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萬象。而且十方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學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釋天,色界初禪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間的帝王領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因為要度人,以變化神通的方便,現(xiàn)普通人一樣的身像,不是從石頭里跳出來或者是蓮花里生出來,為的是與眾生親近,否則眾生不會修道了,以為成佛的人必須是天生的。所以維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離。 (此時南師忽對某同學說:某某人,你在干什么?不要裝模作樣,放松!休息!很輕松地學佛作人就好了。聽到?jīng)]有?對了,笑了就好了,一個人每天笑幾次多好!不信試試看,躺下來休息,躺下來聽,不要打坐了,知道嗎?去后面躺下來。)
六度波羅蜜成就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維摩居士資財無量,財富多得不得了,沒有限度,像是有個中國的聚寶盆似的。明朝初年首富沈萬三,據(jù)說就有個聚寶盆,朱元璋建都南京,沈萬三財富的力量很大,出錢修了三分之一的城。后來朱元璋要殺他,他被佛教人士稱為馬如來的馬皇后所救,財產(chǎn)沒收,流放邊疆。朱元璋的脾氣真壞,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很多學佛的人脾氣壞,包括我在內(nèi)。馬皇后死后朱元璋變本加厲,不知殺了多少人!講到維摩居士「資財無量,攝諸貧民」,一切的窮人都救濟,這是他布施的功德。
「奉戒清凈,攝諸毀禁」,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是他奉守一切在家出家戒律,不會犯戒。
「以忍調(diào)行,攝諸恚怒」,以最高的忍辱修養(yǎng),調(diào)伏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忍辱而沒有嗔恨心,輕微的怒是恚,再重的就是發(fā)怒、真正重的就是嗔,也就是恨心了。有嗔恨心的人可能會墮入畜生道,因為他所有的神經(jīng)肌肉都帶一種恨意,很嚴重的。
「以大精進,攝諸懈怠」,我們學佛的榜樣就是如此,晝夜都在大精進,隨時都在努力,對自己不松懈,.沒有懶惰怠慢。
「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他的心永遠在禪定的境界中,寂滅清凈,在任何的情況下都不亂。
「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這是般若智慧的成就,他智慧力之高,對無量法門有決定性的判斷力,無智的人到了他這里都變得有智慧了。
上面這一路經(jīng)文講的就是六波羅蜜門,原文說:「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就是布施的意思。因為經(jīng)典講究文學的境界,兩句一對排下來,很美。所以看《維摩詰經(jīng)》,文字好像都懂了,觀念都沒搞清楚,中文程度不好,佛經(jīng)禪學都看不懂。如果加一句,成為「資財無量,攝諸貧民,是布施也」,就清楚明白了。
大乘道為什么講六波羅蜜?是為了這六個大方向的成就。因為布施,可以攝諸窮苦的人,免除他們窮困的痛苦,這就是度人。因為維摩居士資財無量,可以救助世上的窮苦人;因為他持戒的成就,影響了旁人不犯罪;因為他能忍辱,不會發(fā)脾氣生嗔恨心;因為他修精進,就不懈怠不馬虎;因為修禪定,心沒有散亂;因為修般若成就,對天上天下一切事無所不知。學佛學六度,為的就是這個,不是空口說白話。下面是我們在家居士要學的榜樣。
在家身出家心行為美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白衣是代表平民的意思,是相對于做官或出家的人而言,中國的出家人穿緇衣,是染了不漂亮顏色的布。我有時寫信給出家人,具名的地方就寫白衣,就代表我是在家俗人,因為我也不好自稱是他的弟子。維摩居士雖然是在家人,但能夠奉守出家人的一切戒律的行為,心是出家的。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然表現(xiàn)是在家人,心已經(jīng)跳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切不執(zhí)著。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雖然與在家人一樣,有太太和孩子,可是一直修的是清凈行。
「現(xiàn)有眷屬,常樂遠離」,本身有許多眷屬圍繞,像是父母、妻子、朋友、學生等等都算,可是他的修行境界是不會留戀這些的,已經(jīng)超越了。好像我跟老朋友說,兒女大了,就不要再牽掛了,互不相欠,也不要指望兒女回報,否則你下輩子可能變成兒女的兒女來還債。也有朋友為兒女不肖而愁,我便勸他們看開些,社會上年輕人一定有好有壞,不可能個個都好,也不要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定全都是好的,總要分擔一些吧!自己家里樣樣都要好的,不是菩薩道。別人的苦難我們挑一些,這也是回向。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常有些人向我說某某女士已經(jīng)學佛了還打扮那么濃。我就說,這有什么奇怪?難道學了佛就不顧形像,使一切眾生不愿親近你嗎?你看觀世音菩薩打扮得多好看,頭上掛的,手上拿的,都滿了。菩薩要相好嚴身,不要使人討厭,并不是為了漂亮。維摩居士也帶珠寶,不是為了誘惑人,是要莊嚴這個色身。我們?nèi)说纳硖K了,把皮剝下來里面又臟又臭!所以要莊嚴色身,但是心里不要執(zhí)著。
普通凡夫打扮都是為別人看的,漢武帝有一個愛妃生重病,武帝去看她,這妃子硬是把臉遮起來不給武帝看,侍女問這妃子為什么,她就說皇上寵愛自己,是因為愛自己的容貌美麗,如果把病容給皇上看了,不但自己要失寵,連自己的家人往后都會失去照顧,就是這個道理。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在家人當然要吃要喝,但是一切的飲食營養(yǎng)是為了自己得道用,如果吃了反而妨礙自己學道就不吃了。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維摩居士也進出賭場,也下棋,也去娛樂場所,但是他去這些地方是為了方便教化度人,在那個場合仍然還在布施持戒。這不是你們所做的,尤其你們出家人,要懂這道理。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學了一切外道,同外道都有來往,但是以佛法的正信教化人。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世典是世間一切學問,他沒有不會的,但是他真正的中心是修佛法,是大乘道的居士行為。
「一切見敬,為供養(yǎng)中最」,因此維摩居士到任何場所都最受到尊敬,受人供養(yǎng)。另一個意思也可以說,維摩居士自己對待一切眾生,都是以最尊敬的心,沒有看不起任何人,都是在以法供養(yǎng)。
「執(zhí)持正法,攝諸長幼」,他堅持走正佛法,毫不馬虎,就是我常說的:寧可將身下地獄,不把佛法當人情。一講到佛法,毫不客氣,沒有人情講的,不對就是不對。同學在這里常挨我的罵,但是一旦離開這里了,偶爾回來,我會客客氣氣地當他是客人。不論是什么人,真是學佛法的,我尊敬你供養(yǎng)你,若是冒充的,決不理你。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維摩居士也做生意噢!一切謀生的事業(yè)都來,所以養(yǎng)了那么多人,像寶積菩薩這些人,不做生意,錢哪里來?諧,是描寫他談笑輕松和諧的樣子。偶,是什么都來。但是賺了錢也不會高興,都是為眾生賺的。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他外出游玩,隨時隨地都在做利益別人的事,到了哪里,哪里就沾他的光了。俗話說「龍行一步,百草沾恩」,就是這個意思。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他在所住的毘耶離城等于是當?shù)氐闹飨,盡量愛護犯錯的人,重的罰減輕,輕的罰取銷。如果居士從政或者執(zhí)法的話,要有智慧,但是不能一味的慈悲,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到了學術團體,他會用種種的方法,引導人走入佛法的大乘道。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到了幼兒園小學,會用誘導的教育教導不懂事的孩子們。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他連妓女院都去,但是他在其中說法,使人解脫淫欲。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他也去飲酒場所,有酒德,喝酒心不醉亂,因自己的清醒,能使酒徒不沈迷,能自救自拔。
這篇文章我就把它標題為維摩居士行為的美,你會怎么標題呢?你不要把這一段理解成了贊嘆維摩居士的德行,真實這里每一條都是我們學大乘佛法要引為榜樣、引以為鑒的。不然《維摩詰經(jīng)》還是《維摩詰經(jīng)》,你還是你。在家學佛戒律的榜樣都在這里了,沒有一點要你做個面有菜色婆婆媽媽的人。
像有些年輕人一來就要行跪拜禮,你有恭敬心一進門就看出來了,打個招呼就好了嘛!不須要來這個,害我還得跪著還禮。你規(guī)規(guī)矩矩學佛,好過跟我磕頭。你成了佛我還來拜你。我一輩子不受人跪拜,因為我受八關齋戒,不坐高廣大床,這都是沙彌戒、比丘戒的基本,不坐上位。我講經(jīng)白衣升座已是不應該了,所以我一定擺個佛像在前面。你們是拜佛不是拜我,這樣一來有人來磕頭我也不在乎了。
《維摩詰經(jīng)》沒有一點形式主義的味道,真正大乘道不用裝起那個學道的樣子,有的人一臉佛相,滿口佛話,一身佛氣,進了房間把空氣都染污了,我最怕這種人。當然不只佛教徒如此,我看到這樣的基督徒同樣害怕。有一次有輛基督教的宣傳車開到我家門口,講了兩個鐘頭還不停,我已經(jīng)忍辱波羅蜜吃了好幾個了,只好寫張條子遞出去,上面說;上帝曰不要騷擾別人的安寧。他看了只好把車開走了。人家問我遞了什么條子,我說是道教張?zhí)鞄煯嫷姆,只有他懂我懂。所以,不要搞這么多形式,反而引人反感。
維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上文都是在述說維摩居士的成就德行,道業(yè)是這樣深。接著是說明維摩居士成就的功德。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狗鸱ㄋ^的長者,在過去印度是四種姓之首婆羅門階級中,年高德劭之人稱為長者。后來佛教傳入中國,長者居士要具備十種德行,年高、有學、有德、有道等等,才堪稱長者,我們現(xiàn)在有時也依佛教的習慣,寫信給前輩時尊稱對方為長者。維摩居士即使在眾多婆羅門階級長者眾中,也受長者們尊重,為長者們開導說教更高的出世法門。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這里的居士不是指長者居士,而是普通居士,是在家學佛的。維摩居士在居士眾中受尊重,在家居士多半對世法、世間的因緣還有貪著,不能完全解脫。維摩居士對居士說法,可以斷了居士的貪著習氣。以下的敘述句子都差不多,我們就不詳細講了。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剎利是剎帝利,是印度的四種階級之一,是帝王將相等人世間的統(tǒng)治者,僅次于婆羅門,釋迦牟尼就出生于剎帝利階級。好武功的人多半是不會忍辱的,無勇之人能忍讓固然是很好的德性,但是可能只是窩囊,有勇而能忍才是真忍辱。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婆羅門是教士階級,至今仍然存在。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雇踝邮鞘雷樱芯繗v史深刻了就知道,愈是帝王家庭,富貴之家,就愈沒有忠孝,愈是骨肉相殘,古今中外皆然。
「若在內(nèi)官,內(nèi)官中尊,化正宮女!箖(nèi)官是太監(jiān),中國歷史上也稱黃門或中宮,佛教戒律中也有提到黃門,是非男非女之人?粗袊鴼v史就覺得內(nèi)官力量之可怕,完全是變態(tài)心理。得勢的內(nèi)官連皇帝的性命,挑選繼位的皇子,都捏在手里,外廷的大臣大將,一點辦法也沒有?戳恕毒S摩詰經(jīng)》可以了解,印度歷史也一樣;龑m女是使后宮能夠清凈。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故袷抢习傩。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硅筇焓巧绯醵U天的天主,是得了定的,已經(jīng)是有大修行的天人,他們有定而無最高的慧。維摩居士還是可以教誨他們般若勝慧,因為梵天仍然貪著色界天的境界,不能得般若勝慧解脫。天人也有欲望,例如愛干凈是好色,藝術家愛美是好色,愛山水是好色,愛清凈莊嚴也是好色,都落在色界中。如何是解脫?能做到愛山林清潔同豬圈廁所一樣就解脫了。從前在四川我就碰過一位出家人,神通很大,只曉得大家管他叫瘋師爺,他一輩子住在過去那種茅房廁所中,不垢不凈,這就是解脫三界相;但是如果他是貪著廁所,那后果不得了,來世要變蛆蟲。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xiàn)無常!沟坩屖怯缣斓奶熘鳎褪侵袊v的玉皇大帝,不是大梵天,大梵天比玉皇大帝還要大。玉皇大帝生在欲界天中的三十三天,這不是第三十三層天的意思,而是那個天界的名稱就叫做三十三天,是由三十三個區(qū)域組成的,勉強比方說等于是天上的聯(lián)合國似的,玉皇大帝就是其中推舉出來的天主。欲界和色界有何不同?欲界天的天人同我們一樣,貪戀五欲之樂。大的五欲是色、聲、香、味、觸,小的五欲是笑、視、交、抱、觸。欲界天人也有男女之欲,不過帝釋天的孩子是由肩膀上生出來的,不像人世間孩子是向下生出來的。到了色界天,就沒有欲了。據(jù)說如此,你修到那兒去求證吧!
大家做功夫,欲界這一關就過不去,精滿不思淫做不到,晚上會漏丹,天人都會漏的。宋朝朱熹寫給朋友有首名詩,就是講欲:
十年浮海一身輕 乍睹梨渦倍有情
世上無如人欲險 幾人到此誤平生
梨渦,就是酒窩,指美人而言。欲,最基本的一關是男女之欲,兩性關系都是荷爾蒙在作怪,你要是能化掉這荷爾蒙,也不要談修定通氣脈,就成功了一半。過了這一關,到了色界的幾關就比較容易?锤魑恍薜溃际窃诙珀P上徘徊,像蹺蹺板一樣,醒了就上升,不醒就再下墮。作功夫修道,到了一定程度就像站在蹺蹺板上,難!道家講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確有這樣的次第。煉精化氣做到了就精滿不思淫,氣滿了就不思食,神滿就不思睡,都是確實的功夫。到了這樣的程度,才能說基本上破了兩性欲的這一關,只是身欲。還沒破眼、耳、鼻、舌四個欲關呢!看了美麗的衣裳、秀麗的山水你還喜歡嗎?喜歡就著欲了。舌是食欲,比身欲還難解脫。譬如這有一杯茶,茶葉要一萬塊錢一兩,想喝一杯嗎?這一念就可以把你的欲逗起來,飲食之欲難解脫!
你能解脫欲就超越欲界天去了色界天,可是在色界天還要求解脫。這里代大家提出個問題,你說欲、色這么難解脫,可是有的人不愛漂亮,是無欲無色了嗎?還有的人,自己長得體面,可是偏偏愛上眾人認為不漂亮又笨拙的人,原因何在?剛才說欲界是荷爾蒙在作怪,色界不是荷爾蒙在作怪,是神經(jīng)在作怪。無色界呢?是感情的情在作怪,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情的原因。所以「乍睹梨渦倍有情」,碰到情,你一點辦法沒有。我積數(shù)十年之經(jīng)驗,很多男女同學告訴我,他們這一輩子決不談情。我說,這個話好像是我前幾輩子發(fā)過的愿,你碰到了個冤家,他不想你,你要想他。這就印證了紅樓夢的話:「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聚頭幾時休」,這就是情。
欲界的天人還同我們一樣有色身,到了色界的天人就沒有肉身,只有光明的光身,若有若無。無色界的天人連光身都沒有,但是這一念情還在。有再大的成就,父母、兒女、兄弟、男女的情不能斷,是永遠跳不出三界的。問題來了,既然斷了情又何以稱菩薩菩提薩埵呢?薩埵就是有情,一切諸佛有情。中國有句老話,「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菩薩度一切眾生豈不是多情嗎?他們是已經(jīng)把情、欲化作慈悲。當然,從邏輯立場來講,慈悲就是有情,但是佛菩薩的有情,是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的大有情。所以,諸佛菩薩都是我們的大情人,你念他們,他們就會念你,會加庇你。這個情就不是世俗的情,是真慈悲,愛一切眾生。為什么要再三跟大家講這個道理?要真求修證,根本就在這條路上,就在此處下刀子,這里病根拔除不了,解脫無望,這一點非常重要。
現(xiàn)在回到經(jīng)文,所以維摩居士在帝釋天教化天人,一切無常,不要貪戀欲。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護世是天神,廟里的四大金剛就是護世天神。是欲界天中層的四天王天的天神,我們這個地球世界就受他們的保護。譬如韋馱菩薩,相傳就是四天王中南天門毘沙門天王的一名天將,他是在中國唐朝時始為人所知。當時有位禪師在終南山上坐禪,一時陷入昏沈跌下山崖,被護法天神托住而沒摔死。禪師叩謝,請求天神現(xiàn)身。天神現(xiàn)身自稱是韋馱,禪師把韋陀相貌描真繪下,才流傳于世。在我們這一個賢劫中,一共會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韋馱菩薩是發(fā)了愿,將會是賢劫一千尊佛當中,最后一位出世的佛。
上面說了維摩居士成就的功德,無論他處在哪里,在哪一行里,都是第一流的圣者,都能夠領導他人。他是我們在家出家的人學習大乘菩薩道的榜樣,也是儒家所講的「化民成俗」,教化民眾而變成社會的一股風氣。維摩居士不但做到對世間人「化民成俗」,還能教化天人。我常用一句俗話來說笑,人家問我多大歲數(shù)?我說「逢人大一歲」,地位呢?是「逢官高一級」,至于作人,則是「見人矮一輩」,作到了這樣,就是維摩居士了。下面開始是進入《維摩詰經(jīng)》的正題了。
居士病了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咕S摩居士修成功了前面所說的,以無量無數(shù)的方便法門,充分地利益一切眾生。
「其以方便,現(xiàn)身有疾!沟蔷S摩居士生病了。佛為了解脫生老病死而出家,以維摩居士這樣一位居士如來,雖是古佛化身,成就如此之大,結果還是有病,這佛法怎么去學?不但維摩居士,連釋迦牟尼佛到八十一歲入涅盤,寒風發(fā)背,生病而死。怎么寒風發(fā)背?佛年輕的時候在雪山修苦行六年,現(xiàn)在要你們打坐時身上披蓋好,佛當年可沒有這樣的設備,所以成了宿疾。佛有一次這老毛病發(fā)了,叫弟弟阿難去化緣,要酥油來熬藥。阿難去到維摩居士家里化緣,被維摩居士罵了一頓,本經(jīng)后面會講到。我們眾生有病,為什么諸佛菩薩也不能離開?這是個大問題,是個話頭,要去參。
我們看佛經(jīng),佛與佛見面時會彼此問訊;「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可見,成了佛在現(xiàn)身時免不了病,也免不了度眾生的煩惱。眾生不容易度是當然的,有時度得佛都要生惱。有些同學寫信問候我:「少病少惱否?」我看了真啼笑皆非,我又不是佛,你也不是佛。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余官屬,無數(shù)千人,皆往問疾!挂驗榫S摩居士有病,消息傳來,從國王到各界人士有好幾千人,都去探視。那個時候整個印度沒有多少人口,這么多人去看他,那是轟動了全國?梢钥吹骄S摩居士道德學識的威風之大。
「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對前來探病的眾人,維摩居士以生病作機會教育、教化大眾。
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
「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咕S摩居士怎樣說法呢?我們可以想象他躺在病床上,向來探病的人說,諸位,我們這個父母所生的肉身是不會永恒存在的,而且不堅固,脆弱,很快就會壞掉了,不要信賴這個身體。
由這句話我們反省一下,大家打坐修道搞氣脈,求健康長壽,都是在信賴這個身體。以為是在修道,已經(jīng)錯了,非正見也!杆傩嘀,不可信也」,看看自己年輕時的照片,那個你、三年前的你、去年的你,早就死了。我們覺得活著,真實那個你一天一天都過去了。這個肉體的我,不是真我。
「為苦為惱,眾病所集。」這個身體是痛苦的根本,這個身體是煩惱的根本。我們所有一切身心的痛苦,都是因為這個肉身而來。佛經(jīng)上說過,我們一生當中所可能患的痛,以大類算,有四百零四種,因為地、水、火、風這四大,每一大所發(fā)生的痛,各有一百零一 種。同樣的意思,老子的表達是:「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顾f,諸位,真有大智慧的人,不會憐惜愛護這個身體。失掉父親叫無怙,失掉母親叫無恃 。這不是叫你自虐身體,而是不要姑息它。我們對身體愈不姑息,它愈健康,聽起來很奇怪,但確實是如此。
接下來一段話,是維摩居士講這個身體的,文字很好,如果把它當文學境界看過去就可惜了。這每句話都是方法,是修止觀修密宗 的觀法!觀就是上面講的「明智」,把自己觀察清楚。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刮覀冞@個身體,等于水面上浮聚了一堆的泡沫,我們的細胞、血液、血球堆攏 一起,外面罩上一層皮,就成個人樣。這層皮剝開來,泡沫一流走就完了。所以講聚沫是真的,不是文學上的形容。「不可撮摩」,是 捏不得,抓不住的。身體像泡沫,水泡不會持久,一下子就散掉了,就像文學上說的「百年一瞬」。中國文人的文章好,多因通了佛學 的緣故。你能悟到佛學的境界,雖然寫白話文,照樣可以寫得優(yōu)美。
講到一瞬,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字寒云,人家比他是曹操的兒子曹植,是個才子。當時他寫了首詩
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
南回寒雁掩孤月東去驕風動九城
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吹夢欲三更
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
「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吹夢欲三更」,是諷喻父親不要想當皇帝,不要爭了,光陰似白駒過隙,人生一瞬即逝,不要再作夢了, 夜都已到三更了。真是好詩,外表不像是佛法,真實里子有佛法,等于是引用了《維摩詰經(jīng)》「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他作了另一首意境相同的好詩:
乍著吳棉強自勝古臺荒欄一憑陵
波飛太液心無住云起魔崖夢欲勝
偶向遠林聞怨笛獨臨虛室轉明燈
劇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唉!不要講詩了,貪戀詩詞的文學境界就墮落到了色界、無色界里。我有時作作詩,一首接一首,正在陶醉,又意識到了,馬上自我警惕,不要沈迷。文學也是情,墮不得。不過你不會文學,可不要抓住這一點來解嘲,要會而能解脫。你本來不會,根本沒有綁住,解脫個什么!怕是文學家,恰恰墮在色界無色界的情里。實際上情也是欲,文人當然有欲,漸漸就會好名好勝,然后就「天下文章在三江,三江文章在我鄉(xiāng),我鄉(xiāng)文章屬舍弟,舍弟跟我學文章」,這樣我見就來了,欲望就生了。
學佛是起心動念都要檢查,這是觀的法門,一旦意識到自己對什么事情沈迷上癮的時候,要實時甩掉,決不受它拖累。當年我下功夫練字,有老前輩看了夸我將來一定成為名家。我聽了從此不練字,不要成了書法家反而被這竹管子、黑墨困住了。當年于右任一天到晚為人家寫字,真是辛苦,就為了書法家這三個字,我才不上這個當呢!
但是這些你說不會也不行,要樣樣會,又樣樣解脫丟得掉,這才是佛法。樣樣不會,然后說自己是學空的,那是莫名其妙。
「是身如焰,從渴愛生!箍吹枚畣?這都是修觀法,講身體像火焰。你看某人氣色好,紅光滿面,就是身體放的煙火,所以精神好,身體狀態(tài)好。身心不健康,就沒有光澤。這是怎么來的?從愛欲來的。咦!剛才不是還在講愛欲不可取嗎?男女愛欲是荷爾蒙來的,這點荷爾蒙能轉化以后,就是密宗講修氣修脈修成了,肉身變成虹霓之身,就報身成就了。佛經(jīng)上說佛在說法的時候面門放光,是真的,就是虹霓之身在不同光線、不同角度下反映,由不同的眾生不同的眼睛,看到的色彩均不同。
所以「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觀法。如果用普通的說法,是男女愛欲暴發(fā),成為饑渴的狀態(tài),如果用定力和智慧把渴愛轉化,將所有身上的荷爾蒙精氣神轉成真液下來,就如醍醍醐灌頂似的清涼,色身就轉了。
佛在世時,很多人在佛的跟前只消半天甚至片刻功夫,就證果了。到我們后世的人,因為福報不夠,雖然一心專修,恐怕也要十幾年才能證果,同時還得一點魔障都沒有。如果碰到「十年浮海一身輕,乍睹梨渦倍有情」,嘿!那就他生再說吧!
凡夫的身體是從渴愛而生,有父母二人貪欲交合的因緣,加上我們的中陰身,三緣和合入胎。只有精蟲卵子沒有加入神識,是不能成胎的,縱然成胎也是死胎。我們得這個人身可難了,雖然維摩居士在本經(jīng)里那樣的貶低身體,但是我們還是要珍惜自己這個難得的身體。
佛說:「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明師難遇,佛法難聞」,共有四難。佛形容人身難得,如大海中的盲龜浮上海面,正巧頭能鉆進浮 在水面上的一只車輪孔中。這個機會是如此之難!我們年輕時總覺得佛說得太夸張了,后來懂了成胎的醫(yī)學道理,才大嘆佛的高明。我 們曉得男性一次排放精蟲的數(shù)目之多,如幾億盲龜在海中,進入女體還要正巧碰上排卵。健康的卵子只有一顆,而眾多精蟲只有一個能 與卵子結合,其它都犧牲掉了。卵子受精成胎之后還要能安度十月懷胎期,并且順產(chǎn),這人才出世。夠難得了吧!我們幸而得了這個人身,又能聽到像法時期的佛法,自己再不好好修,下一次的機會恐怕「百千萬劫難遭遇」了!
《維摩詰經(jīng)》每一句話好像都很淺近容易懂,仔細研究下去,每一句關于修持的內(nèi)容有這樣多。因此再一次告訴大家,看起來容易 的反而艱難,看來困難的卻沒什么了不起,這道理在世法出世法都一樣。
「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拱沤稑涞臉涓墒侵锌盏,不是實心的。
「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我們都認為現(xiàn)在這個身體是存在的,你看看以前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就會覺得如幻夢,照片中的人與你 的樣子已經(jīng)不同了。這個身體只是暫時屬于你,不能算是你永遠所有,終歸是要耗盡的。究竟此身是不是我?這是個大問題。其它的顯 教皆認為這個身體不是我,四大是假的,四大皆空。但這個空又從何而來?何以會起四大?又都是問題。
「是身如夢 ,為虛妄見!拐J為身體存在能作一切活動,是在做白日夢,是虛妄的見解,把假的當作是真的。
「是身如影,從業(yè)緣現(xiàn)!谷巳硕加形骞,但是人人就是長得不同,健康不同,肢體也許有殘缺,這沒什么遺憾,都不是這一生的 事,是多生多世因緣業(yè)力湊合而來的,身體只是果報所顯現(xiàn)出來的影像。此中道理很深,要在法相唯識里去解決,普通經(jīng)典沒有說,但 《瑜伽師地論》就講得很清楚。
「是身如響,屬諸因緣。」音響音聲是由因緣而來,身體也如是。
「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惯@看起來是文學境界,真實詳細分析是科學的。
「是身如電,念念不住。」各位不要光用耳朵聽這些句子,要拿心來聽,你把這些句子聽到心里面,看看清楚,是不是如此,這樣 聽經(jīng)才有用。你聽經(jīng)時拿耳朵聽,再拿眼睛盯著文字研究,那只是搞普通文學,是白搞了,屬于妄想境界。這里講如電是一閃即逝,思 想一個接一個,無法停留。大家喜歡講空,什么是空?空是形容不住,不是你去空它,是它要空你。你打坐求空,覺得空了,清凈了, 都是在假造妄想,那可不是空。你不打坐呢?空就沒了嗎?空者是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它。這個道理不懂的話,你坐一萬年也枉然
。
「是身無主,為如地!谷缤蟮夭皇菍儆谀囊粋人的,身體也是無主的。你說買塊地有所有權,那是人類社會假定的,反而人是屬于大地的,人最終都歸于大地。
「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股眢w像火一樣,燒完就滅了。身體無所謂壽命或時間,幾十年就像一陣風吹過去了。
「是身無人,為如水!刮覀兛吹酱蠹颐咳硕加袀身體,人世間的觀念把每個身體叫作「人」,但每具身體都是骷髏堆上血肉,外表長了五官,你稱這是人,真實就像流水一樣,你看到的就已經(jīng)過去了,決不回頭,身體正如此。智者如孔子看流水就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埂三國演義》一開頭也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沟厮痫L四大房東湊起這個身體給我們住,我們也要交租金,餐餐要喂它,天天要洗它。
「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這個身體是空的,離開我,無我,也沒有我的。身體自己沒有知覺的,一口氣不來就同草木瓦礫一樣。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凈,穢惡充滿。」我們的身體會動作是因為有口氣在,是風大。風大不來就不會動了。皮膚底下盡是臟的、臭的,你進開刀房去看看,或者看看受災而死的尸首,就不會覺得身體可愛了。
「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谷藗?yōu)樯眢w洗浴穿衣抹香水,還給它吃喝,但它畢竟是留不住的,會消失的。身體一切災難的根本,地水火風四大,每一大各會引發(fā)一百零一種病變,使人死亡。
「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身體像是陷阱,人陷在其中,看著老死向自己逼近,終歸有一天要死亡的。
「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身體如此可怕,我們檢討自己的生活,都為了這個肉體的需要在忙,都是為了我們暫住的這個家伙在忙,不是為真正的自已。肉體需要吃,又拉出來,不是在整你嗎?它要睡,你就得睡下去,它要起來,你也得跟著起來,不是冤家嗎?空聚就是旋風旋氣流,中間沒有東西的。「陰界諸入所共合成」,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和生理合攏起來,假想地構成了今天這個假我。
上面是維摩居士,對來探視他的人說法,把這個肉身說得一文不值。下面地做個結論:
如何成就佛身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怪T位!我們的肉身極可厭,你們不要上當。我們要追求每一個人自己生命真正的身體,那就是佛身。佛身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他們才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個個都有佛身;你找到了這個身,你就成功了。禪宗所追求的所要悟的,是悟這個身,就是法身。法身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我們真正的生命,而我們都找不到。法身并沒有藏起來,它就擺在你肉身上,但是和肉身沒有關連,可是它又隨時在這里。你找到了這個身,就證到了法身佛。這是個要點,學佛追求的也就是這個。常有年輕同學問要怎么去學禪,用維摩居士在這邊講的一段話就可以回答了,這是正統(tǒng)
的禪宗。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接著說法身是怎么證得的。不是你小忠小信小根器表現(xiàn)一下就證得的,而是來自無量的功德和智慧,這是學佛的兩個資本,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這是講證得法身的原則。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惯@是求證法身的下手功夫了。修戒定慧成就了,就得解脫;解脫之后的所知所見就開發(fā)了,透澈了,法身就可以成就。光功夫還不夠,下面說還要從各種作人做事的行為上著手。
「從慈、悲、喜、舍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褂伤臒o量心證得法身。由各種波羅蜜證得法身。
「從方便生。從六通生!篃o量法門誓愿學,遍學一切方便法門證得法身。從神通具足證得法身,就是法身成就。
「從三明生!谷魇撬廾、天眼明、漏盡明,由此證得法身。真悟道的人沒有不知前生事、將來事的。雖然道不在神通上,但三明六通都是知道的。你自己有沒有開悟,從這里自己可以印證。
「從三十七道品生!故亲C道的三十七種資糧,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從止觀生!骨斑呉阎v了止觀的道理。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這些名詞也不細說了。
「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咕褪侵T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佛法不用發(fā)什么大愿,你能做到這兩句話就成功了。
「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凈法,生如來身!箯纳厦孢@些無邊無量的清凈法門,才生如來身,得到成就。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惯@是維摩居士的總結,真證得了法身就能了生老病死,否則這個肉身免不了生老病死?v然肉身修成金剛不壞,還是有病噢!不是這一種病,是另一種病。如修禪時得的禪病,那還不是世間藥治得了的。沒有到大乘菩薩第八地不動地以前,小病小惱,乃至大病大惱都在所不免。所以菩薩要具備的五明中,有一明是醫(yī)方明。而要得法身,了生老病死者,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發(fā)大心,發(fā)無上正等正覺,追求大徹大悟的心。這才是真正的發(fā)心,發(fā)菩提心。菩提心也是慈悲心,其發(fā)了心的人,對眾生一定慈悲。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病者如應說法,令無數(shù)千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咕S摩居士藉病說法,令無數(shù)來探病的人,都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 上一篇:佛國品 第一卷
- 下一篇:維摩詰經(jīng) 別記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陳兵《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總結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囑累品第十四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法供養(yǎng)品第十三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香積佛品第十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6)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