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的好處與功德

【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的好處與功德

布施是什么意思?布施有幾種?

  布施,即以福利施與人也,使他人得到利益。不論是用我們的智慧、知識、財力、體力,或用語言鼓勵人、幫助人,只要能讓他人從困難中得到利益與救助,都稱為布施。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布施有三種,分別為財物布施、佛法布施、無畏布施。財物布施能使眾生的物質(zhì)生活改善,佛法布施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布施能使眾生鐵肩擔(dān)道義,擇善而從,勇猛直前。

 。ㄒ唬┴敳际贺斢袃(nèi)外兩類:1.若以一切動產(chǎn)、不動產(chǎn)等身體的附屬財物做布施,這是外財施;2.若以做志愿者,以體力、智力、技術(shù)、知能乃至用身體生命來布施,這叫作內(nèi)財施。

 。ǘo畏施:協(xié)助別人,讓人獲得無威脅、無恐怖的自由,叫作無畏施。學(xué)佛的人能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便可給他人五種安全感,例如持殺戒的人,能施予人不被殺害的無畏,因此五戒又被稱為五大布施。

 。ㄈ┓ㄊ翰际┲幸苑ㄊ樽钌铣。凡是以自己所了解的佛法教化眾生,即是行法布施,但是像四圣諦、八正道等,這些佛法的道理較深奧,諸位不懂沒有關(guān)系,只要懂得因果的道理,把因果的道理告訴人,就是法布施;蚴侵灰溃‘布施的人有福’、‘慈悲沒有敵人’,把這些話告訴別人,也算是法施。如果都說不出來,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了佛以后,有難可避難,有災(zāi)可消災(zāi),有愿可以成愿。

八種布施

  據(jù)《菩薩善戒經(jīng)卷一·序品》載,在家菩薩行財施與法施;出家菩薩行筆施、墨施、經(jīng)施、說法施等四施;而得無生忍之菩薩則具足施、大施、無上施等三施。

  《俱舍論·卷十八》舉出八種布施,即: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xí)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等施。同書卷十八亦舉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園林、施常食、隨時施等七種布施。舊譯華嚴經(jīng)卷十二‘十無盡藏品’則有修習(xí)施、最后難施、內(nèi)施、外施、內(nèi)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xiàn)在施、究竟施等十施。

  上述乃就布施行為之內(nèi)容、態(tài)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種種分類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質(zhì)為空,不存任何執(zhí)著,稱為三輪體空、三輪清凈。

布施的好處

  布施不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獲得極大利益。一方面,布施能幫助我們破除慳吝。凡夫貪著財富,面對需要幫助的人,往往因慳吝而不愿施舍。哪怕是平日幾乎用不著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覺得它重要起來。布施,正是克服慳吝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布施還能廣種福田,改變貧窮之因。凡夫目光短淺,以為布施一點,自己就失去一點。殊不知,布施就像農(nóng)民播種,每一粒種子,都會帶來豐厚的回報。

  如果說種田還可能因自然災(zāi)害等原因而減產(chǎn),但耕種福田卻毫無風(fēng)險,必能獲利。發(fā)心越廣大、越純粹,收獲也就越大。那些在春天舍不得播種的人,秋天能有收獲嗎?他們?nèi)糁约阂驊a吝而錯失良機,必定后悔莫及。不少人一生為貧窮所困,正是因為往昔不愿布施所致,倘若不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改變這一業(yè)因,貧窮狀況將難以改變。就像在貧瘠的土地上,無論怎樣努力耕耘,都難有所獲。唯有從改良土壤著手,方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說,布施既能破除貧窮,也能使人生擁有福德。

布施的功德有哪些?布施的十大功德

  《月燈三昧經(jīng)》云布施十種利益:布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布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fù)萌動矣。

  「舍心相續(xù)」謂修菩薩行者,行于布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同其資產(chǎn)」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chǎn),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于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窮矣。

  「生處施心現(xiàn)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則感后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布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布施,則人多稱贊,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布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fā)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