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jiǎn)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1)

  是時(shí),佛說法于庵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yán)事,一切眾會(huì)皆作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yīng)?是處忽然廣博嚴(yán)事,一切眾會(huì)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fā)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yīng)。”

  于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yǎng)。”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shí)。”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

  兩位大菩薩說法完畢,要去見佛印證了,其念力先在釋迦牟尼佛那里現(xiàn)出瑞相。其地廣博嚴(yán)事,是說地面變得寬廣,并且有種種莊嚴(yán),一切都成為金色。維摩詰更現(xiàn)神力,將其室中數(shù)百萬菩薩及天人等眾,都置于右手掌中,拿到佛所。“持”是拿著的意思。

  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見佛的禮節(jié)都是這樣:頂禮佛足、右繞七圈、合掌而立。其它菩薩,及帝釋、梵王、四大天王等,也都從座位上下來禮佛繞佛,合掌而立。“避座”就是從座位上下來。

  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fù)座,即皆受教。

  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唯,然,已見。”

  “于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cè)。”

  佛慰問了諸菩薩,讓他們各各就座,然后問舍利弗:你見到菩薩大士的自在神力了嗎,有何感想?舍利弗回答說:見到了,我不能理解、不能測(cè)度菩薩的神力為什么這樣不可思議。

  爾時(shí),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聞到從未聞到過的異香,請(qǐng)問佛是什么香,佛回答說是從維摩詰室中來的諸菩薩毛孔中散發(fā)出的香氣。舍利弗等聲聞毛孔中也出此香,告訴阿難:這香氣來自維摩詰從香積佛國取來的佛所食的剩飯,在他室中吃到這飯的,全身毛孔都出此香。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dāng)久如?”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dāng)消?”

  曰:“此飯勢(shì)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后乃消。

  阿難問維摩詰:這香氣能維持多久呢?回答說保持到所吃的飯完全消化,這飯完全消化,一般須七日。但聲聞人未入正位的,吃了這飯,到入正位才能消化,已入正位的吃了這飯,得心解脫才能消化。“入正位”指證得聲聞極果阿羅漢,亦稱“無學(xué)”,謂已經(jīng)卒業(yè);未入正位,指聲聞的初果至三果,亦稱“有學(xué)”,謂尚未完成學(xué)業(yè)。心解脫,亦稱定解脫,能夠成就四禪八定、滅盡定。只是斷盡煩惱的阿羅漢稱“慧解脫”,還未必成就禪定;成就四禪八定稱心解脫,斷盡煩惱并成就四禪八定、滅盡定及六神通,稱“定慧俱解脫”,簡(jiǎn)稱“俱解脫”。

  若未發(fā)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fā)意乃消。已發(fā)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后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bǔ)處,然后乃消。

  未發(fā)菩提心者吃了香飯,到發(fā)了菩提心才能夠消化,“大乘意”,又稱“道意”,即菩提心,“發(fā)意”即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吃了香飯要到得無生忍才能消化,得無生法忍,一般指七地以上。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吃了香飯,要到一生補(bǔ)處才能消化,“一生補(bǔ)處”意謂于今生便會(huì)成佛候補(bǔ)佛位,是十地以上的等覺菩薩。唯識(shí)學(xué)說從八地到一生補(bǔ)處,須修行一大阿僧祗劫,那要無量劫都不用吃飯了。

  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后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后乃消。”

  就像一種叫“上味”的神藥,服藥者到身中的一切毒素都消失盡,然后才消化,這香積佛國的香飯也是如此,享用之后,要到一切煩惱毒滅除盡凈,然后才消化。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tái)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yīng)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mèng)、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shí)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凈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shí)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jìn)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告佛:這真是未曾有!一種香飯竟然也能作佛事。佛事,意謂佛利益、度化眾生所做的種種事。佛告訴阿難:諸佛作佛事的方式多種多樣,其行住坐臥及一切動(dòng)作言語,無非在作佛事,饒益眾生、莊嚴(yán)國土。諸如光明、化人、菩提樹、衣服臥具、飯食、園林臺(tái)觀、相好、佛身、虛空,及以夢(mèng)幻泡影等比喻、音聲語言文字說法,或現(xiàn)清凈佛土,或無言無識(shí)無作無為等,都是作佛事。“以光明而作佛事”指的是放光,以放光說法,放光除滅眾生痛苦,加持眾生開悟。“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樹也可以說法,如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林就發(fā)出聲音、音樂說法。這些佛事,統(tǒng)稱“方便”,《大日經(jīng)》說“方便為究竟”,成就諸多利益度化眾生的方便,是佛最大的價(jià)值所在。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四魔,指陰魔(五蘊(yùn))、病魔、煩惱魔、鬼神魔或天魔。眾生的煩惱非常多,八萬四千是約數(shù),意謂非常多。四種魔和八萬四千煩惱,驅(qū)使眾生奔波疲勞,受盡折磨,諸佛即以這四魔和眾多煩惱來作佛事,說除魔斷煩惱之法,這叫做“入一切諸佛法門”。

  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凈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凈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凈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xiàn)佛土不同。

  菩薩若入于一切諸佛法門,與諸法本來平等的法性相應(yīng),等視一切,見凈土不喜不貪不驕,見穢土不憂不礙不沒,不沒,謂不沉溺其中。只是對(duì)諸佛生清凈心,歡喜恭敬。了知諸佛自證的功德平等不異,諸佛自受用的凈土也都是同樣的莊嚴(yán),因?yàn)楸娚?a href="/remen/genq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根器不同,佛為教化眾生而現(xiàn)的佛土才有種種不同。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凈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就像諸佛國土地面有多種,而虛空無異,諸佛的色身、威儀、五分法身、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及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凈佛國土等功德,悉皆平等無異。所以諸佛都叫做正等正覺、如來。“三藐三佛陀”意譯正等正覺,謂完全正確的大覺者;“多陀阿伽度”意譯如來,謂從真如中出現(xiàn)或“乘如而來”。

  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得念總持”,這個(gè)“念”是記憶的意思,阿難的記憶力特別好,佛所說的他全部都能記憶。總持意謂總攝、整體把握。這里佛開示:諸佛所說法及菩提、智慧、辯才皆無量無盡,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yīng)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cè)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shí)所現(xiàn)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阿難自謙從今以后不敢承當(dāng)多聞第一,佛安慰他說:我只是說你在聲聞弟子中是多聞第一,不是菩薩中多聞第一。佛贊嘆菩薩的禪定、智慧、總持、辯才等功德,皆不可測(cè)量,不可限度。就像這位維摩詰居士一時(shí)間所現(xiàn)的神通力,一切羅漢及辟支佛盡力變化也達(dá)不到。羅漢、辟支佛只有六通,其神變通遠(yuǎn)遠(yuǎn)不及菩薩。這里所說菩薩,指超過羅漢、緣覺的大菩薩,即天臺(tái)宗所判三乘通教中第九菩薩地,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即所謂菩薩摩訶薩、大士。

原標(biāo)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菩薩行品第十一(1)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hào):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