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五集
第二十五集
原文:
(文字接上)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尸迦。后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尸迦。其此類也。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亦何妨二乘來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見有橘。又言鸚鵡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鸚鵡。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jīng)、論則會。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答曰: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諂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又如舌雖語而訥口寋吃,譏言啞人。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凈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愿,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yīng)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yīng)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內(nèi)容提示
講解:
《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論注的學習,我們現(xiàn)在繼續(xù)進行。
曇鸞法師把十七種國土莊嚴次第與我等宣化,欲令我們通過文字,來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種種妙相莊嚴,有一個完整的、感性的認識與了解。這個感性的認識與了解也是自身、自心的了解。
佛法不離心地,佛法不離現(xiàn)前一念,佛法無始無終,抉擇于現(xiàn)下,展現(xiàn)于未來,通達于過去。實在是名言之別,其本質(zhì)無別。但取用之時,現(xiàn)過、現(xiàn)、未來;在言說之時,說善、說惡、說以無記。
法界雖顯十法界之別,一法界顯,九法界一時泯滅,所以眾生往往得見一法界之安住,不知十法界之圓滿,不得歸入一真。世尊以無礙智,以法界體性智,以大圓滿鏡智,以種種具足智慧,照了覺知世間,證實世間真實之相。與一切眾生宣化,令一切有情真實了解這個法界,運用自身的生命,成就無上菩提。
我們學習凈土法門亦復如是,從最初清凈莊嚴總相入手,得見阿彌陀佛所證國土。國土莊嚴實在是我們自心法性本然之清凈、本然之總相。此相非相,含納諸相,了無一相可得,是謂自性得見。如此得見可以通達建立一切法則。何以故?一切莊嚴莫不從此空性中流出,建立萬法唯心機制,所顯,為因緣所顯。緣起法滅之說,我們在學佛的機制中都能清晰地認知。
曇鸞法師次第地運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偈句,來逐漸地引導我們?nèi)ド钊肓私庾孕淖孕浴Kf之法則無外乎自心之守護、自心之認識。
昨天我們把“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這一段文字學過了之后,又接觸了“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在“等無譏嫌名”處,所謂“大義門功德”,我們要有個細致的了解。說到大義門,就是大乘之門,易說難行。何以故呢?曠劫守護誓愿,三大阿僧祗劫一時功成圓滿,自他二利,究竟具足。
這個功成圓滿是來自于一時的無上菩提心的發(fā)起,延續(xù)于三大阿僧祗劫的孜孜不倦地實踐。這是諸佛如來成佛的普遍機制所建立。我們一般在通教中,都是如是說教,如是認識。在頓教中不作如是說,象“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這樣的如實教言,舍去過去說的“開權(quán)顯實,但說一乘”,一切方便一時摒舍,直指根本,令眾生進趣無上覺路,就路還家,一時解脫。這個一時解脫,非是功利心,非是偷盜心,亦非是虛假心,但指根本真實利益,與眾生作以抉擇。這正是佛的大悲、大智、大勇。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機制中,得遇凈土教言,亦是我們的善根成熟,才得遇此法。我們能在這個地方來學習實踐它,不斷地熏修自己無始以來已被虛妄的業(yè)習所蒙蔽的心智,使自性的無礙光明徹底坦露,開啟眾生的大義門心智,也就是大乘心智。
大乘心智在我們漢傳佛教里,現(xiàn)在由于宗教的斷層,我們中國人缺乏一個宗教的教育機制,就是相續(xù)性。實際這也不是這個時代帶來的,是從上一個世紀之初,從清朝帝王政府一直到民國政府,這一段時間里,已經(jīng)帶來一個砸爛孔家店、破四舊、立四新之說。那個時代已經(jīng)造成宗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破壞。這一百多年來,中國整個宗教機制已經(jīng)受到了重大的創(chuàng)傷。
要是沒有宗教生活,來直接接觸這種覺悟者的生活、圣者智者的生活,那是十分難得難遇的,這樣的機制是十分難遇的。何以故呢?因為它是沒有基礎(chǔ)的。就象我們在這個沙灘上欲建筑高樓大廈,這個房子是沒有基礎(chǔ)的。那么,我們要是有深厚的穩(wěn)定的宗教基礎(chǔ),再來實踐賢圣之教,享受佛法的法味,那實在是很容易得到這個機制的。
那么我們怎么來彌補呢?阿彌陀佛以無礙智觀察無量剎土,設(shè)立凈土方便,欲令無善根眾生,或者善根成熟眾生,或者說極罪惡眾生,或者說善根向往眾生,乃至賢善眾生,發(fā)起廣大殊勝的這種一生成佛的利益,所以建立了這樣一個教言,就是凈土教言機制。這皆是以佛陀的愿力,曠劫以來成就的報德事實,猶如我們娑婆世界的有情,所接觸到的現(xiàn)世的事實是一樣的:具足力量,具足業(yè)報,具足感受,具足受用,不是空泛的。
我們一般認為說萬法唯心,把這唯心就放在一種不著實的、一種虛迷的心智中去,實際不如是,業(yè)報如是,若苦若樂,業(yè)報如實在世間延續(xù),所謂因果不虛故。假如我們能在這地方抉擇認知,那我們深達諸法空相,法無自性,在圣義諦得解脫,在平等心智中得以安住,在莊嚴處得以滿足受用,那你就是一個;具足之人。
我們執(zhí)著于空泛之理,就會生相似的所謂的法性之見,稱為斷滅見,或者頑空之見。所以若人說空,說于頑空,此人生邪見,斷滅佛法慧命。何以故呢?無以因果妙用故,無以世間成熟故。你成熟不了世間,于世間多作減損。這一類的人,在我們漢傳佛教里,創(chuàng)傷面比較多一些,就是所謂的泛空教育。對因果的愛樂與守護,因果不虛的如實認識不能深入實踐。所以多有僥幸、自欺、迷茫、徘徊、觀望,這樣的不能踏實下來,不能如實下來,不能安住下來,不能真切地了解萬法唯心的機制,就是自作自受。誰來作呢?心來作!唯心來作之時,就是虛妄的業(yè)緣。唯心來做,唯性來做,那就是苦樂,那就是苦業(yè)、顛倒之業(yè)、迷失之業(yè)。所以說萬法唯心,心作心受,心作心是。我們要是能真正如實了解這一點,就會深信因果,無怨無悔地來運用自己的生命,運用自己的依正二報,來自他二利。真正建立這種苦樂自在之國土。我們在這苦樂之中,不能自在,這就是染著所造成的。
“大乘善根界”,它的本質(zhì)是自他二利的具足教言。
在我接觸過的許多念佛人的說法都是“我往生”、“我能不能往生”的話題。說“我功夫不能成片,我怎么能往生呢?我業(yè)障這么深,我怎么能往生呢?我……”就是說我。不是不讓說我,是不了解這個法則的機制,很難隨順著佛法,而只是在自己的業(yè)習上去感知自己的業(yè)習變化,用妄想測知佛法,用感知、功夫來測度無造無作的清凈的總體,就是自性之體。所以違性起修,若善若惡,若苦若樂,循環(huán)不已,終是六道之業(yè)。這樣埋沒了許許多多所謂的現(xiàn)前學佛有情。雖是在嘴上學佛、念佛,甚至在做種種所謂的功德,但你離佛法是甚遠、甚遠的。何以故呢?昧失菩提心故,所作業(yè)皆是輪回之業(yè)。只是善輪回、惡輪回的差別罷了。
曇鸞法師乃至歷代善知識,在這凈土法門傳播與設(shè)教的過程中,孜孜不倦地來對我們傳達這種大乘的善根機制——菩提心的機制。昨天我們談到曇鸞法師的《往生論注》的時間提到“凈土一法,從上輩、中輩、下輩,無不是以無上菩提心為根本依止。你要是說:我不明白菩提心怎么辦呢?了解一切眾生咸能往生,了解一切眾生本有佛性,那么隨順佛力咸能往生。這就是大菩提心。這樣來認識就比較方便,平等智在這地方可以透視出來。
因為,要是單單通過教理來認識呢?許多有情這個機制就很難成熟。怎么辦呢?一切眾生咸能往生,這就是大菩提心。這能徹底闡述清凈平等的法性,令眾生愛樂,就是自他二利,一時在阿彌陀佛愿力的攝化下,得以啟用、得以回歸、得以安住、得以修持。最弱的是你可以在這熏修,可以實踐。這個整體教言是沒有離開無上菩提心的。愿往生心、愿一切眾生往生心、一切眾生皆能往生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樣,我們大家念佛的機制就平等、清凈、安樂、沒有掛礙。要是說某一類有情能往生,那佛必有所礙;說某一類人不能往生,必有對待;說某一類能往生,必然不平等。這樣呢,阿彌陀佛的誓愿就被這種知見、這種選擇所遮障,不能徹底地表達出來。我們沒有能力、沒有必要,我們沒有這樣的資格來遮蔽佛陀的這個愿望,來遮蔽佛陀的這個愿力,遮蔽佛陀的這個平等廣大的回施,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來這樣做。所以說凈土的教言清凈、平等、廣大。
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來學習)。昨天我們說到阿羅漢“實未得一切解脫,以未得無上道故,核推此理,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必應(yīng)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我們都知道在《法華經(jīng)》中所講,有化城之喻,凡夫心性羸弱,二乘心性亦復羸弱,無有悲心摧使故,無有愿力所攝故,就會求于實際。安住化城亦是方便,所以世尊設(shè)欲阿羅漢應(yīng)供方便,以令此類有情得以不墮三界,又能出離生死,這樣一個化城教言。雖未趣于究竟,但得解脫。這樣因為在利人利他分中,多不具方便。所以阿羅漢一旦業(yè)緣一盡,就取滅了。
象大阿羅漢說法第一,富樓那尊者,在五百結(jié)集之前,大迦葉尊者到須彌山上,去集結(jié),告諸大阿羅漢勿為取滅,應(yīng)使世尊教言廣傳于世。運用阿羅漢的通力到富樓那禪座的地方去通知他,富樓那當時就是在三十三天禪坐。他說:“是不是世尊取滅?”這個阿羅漢通知他說“是啊!世尊已經(jīng)取滅了。”他說:“我和尚,就是舍利弗是不是也取滅?”說:“是,已取滅!边@時他生極大的厭離心,一時生起。十八神變之后就化作水,到迦葉尊者跟前,說了四句水偈,隨即就取滅了。他們的心智呢……他是說法第一的善巧者,象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經(jīng)典,本來應(yīng)該由富樓那尊者來宣化的。富樓那尊者的說法能感動許多世尊所不化有情,稱為說法第一。那為什么不能使他善巧的語言、感動人心的善巧傳播在世間呢?就是因為他沒有悲心。他只是一聞到世尊已取滅,和尚已取滅,不能忍受于此世間,所以一時取滅了。當時世尊欲取滅之時,八萬大阿羅漢同時取滅,因為不忍聽聞世尊取滅——在世尊取滅后,他們再取滅,他們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在世尊取滅之前,他們先取滅了。他們的善巧已立,所作已辦,亦不拘于后有之業(yè)緣纏縛,此類有情剛好利益世間。他們?yōu)槭裁床焕媸篱g了呢?就是愿與悲二法沒有真正地建立。此類稱為定性聲聞(編注:回心聲聞、緣覺聲聞、有學聲聞、定性聲聞)。他們住于寂滅中,雖然得以自在力,而無利于世間。
現(xiàn)在在我們這種環(huán)境中,這些大阿羅漢都有住世的。世尊取滅之時,喝令十六大阿羅漢不準取滅,說以待彌勒教言住世,傳播世間,汝等勿取滅。我們一般看到的釋迦牟尼所作的一個壇城教言,就由十六阿羅漢所護持。他們這十六個阿羅漢是不準取滅的。就是說你以什么身份出現(xiàn)都行,但是你不準取滅。是佛喝令他們不準取滅的。但以聲聞心智來說,你不讓他們?nèi)?實在是太難了。他所作已辦,他一旦完成自己的使命,他決定就取滅了。因為啥呢?遠離了造作的心智。造作已經(jīng)和他們無緣了。因為他沒有悲智的心愿故,他認為所有的作業(yè)都是虛假的,不相應(yīng)的,是虛妄造作出來的。這種心智不能廣利有情,不能把凈土一法廣延于未來。
這就看出來:我們要是在這個地方認識不清楚呀,就是我們?nèi)绻新暵勑闹?你修行稍有一點成就,你就會貪利于這種所謂的實際之樂——就是寂滅之樂。有的人有禪定,就貪著于禪定之樂,這是很容易染著的地方。
所以說修法中是有許多難緣的,凈土一法遠離因緣,遠離種種五十陰魔的障緣。一些有情自以為是,少有染著,就是色、受、想、行、識,各有四種魔難機制,不一定到哪個地方你就被耽擱了。有的被陰境所騙,比如我一坐,有了一個什么夢境,有什么一個境界,天人鬼神來告訴我說什么什么了,他當真了,后來就真的被鬼神所指使了;有人有禪定,看到自身放光了,天人來贊嘆啊,其他圣人來贊嘆,就自以為有所證了,就落入妄語中了,就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有的人產(chǎn)生神變善巧就去游戲去了,結(jié)果忘記了利生之正務(wù)。這種種機制中,障緣甚多。所以說:生于無佛之國土,修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這個法得不退轉(zhuǎn),甚難甚難啊!
我們一般凡夫所設(shè)的機制,無外乎是善惡、是非、無記的對待罷了。了不起的有一點境界,再了不起的有一點禪定,于無上道業(yè)實不相干吶!何以故呢?真正有無上道業(yè)之心智者,于法精進無礙,無所舍離,他不舍棄這個因緣,說法無厭,求法不倦,精進于無上道業(yè)。
象我們現(xiàn)在這個人壽百歲之時,在釋迦佛教化的機制下面,一直到人壽十歲,增劫反過來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個機制中,一直到減劫人壽十歲,我們?nèi)耸菢O苦之滑坡,越來越苦,越來越驕慢,越來越自大。什么叫自大,就是越來越……越來越……越自大他越減損故。我們要真正很調(diào)柔,很謙下,人就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大,越來越福報具足的。那么我們現(xiàn)在的人為什么越來越……?他們看到釋迦佛以前應(yīng)化的遺跡,釋迦佛就是丈六的身子的;有罪惡有情,就是釋迦佛在世的有情,見釋迦佛,五尺黃臉比丘。就是罪惡深厚的有情見到釋迦佛,見到他就是五尺黃臉比丘,就和我們現(xiàn)在人差不多一樣高,因為罪惡深厚故。那再罪惡的人呢,聞名尚不得聞,況且見呢?
我們現(xiàn)在睜得是什么眼呢?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一定不要認為你很幸福。我們現(xiàn)在人驕慢的機制是充塞到我們生命的自頭至尾,因為在減劫中,什么叫減劫呢?就是這樣減的,各個都這樣認為,各個都認為自己很好,都自我感覺很好,哪怕是很苦很苦的人,他也感覺很好。要不然就是怨天尤人,心外求法,責怪這個,責怪那個,就是在自身心智中不能了解共業(yè)的業(yè)報。在減劫之中,減劫之中呢,你無所愛憎,只能是苦事,極苦之事,你應(yīng)該怎么來審視極短之生命,極薄微之福德。過去人抓把土就可以變成寶石,我們現(xiàn)在抓把寶石可以變把土,你還有什么福德呢?
現(xiàn)代的人浪費時間最不惜手段,浪費自己的道德最不惜手段,自慢自詡最不惜手段,被他方有情所摒棄。我們象垃圾一樣,在無量無邊的剎土中。因為啥?因為你的心智你沒觀察。(這樣說)不是在貶低有情。我們自身都在共業(yè)之分中啊!一直在滑坡,一直在滑坡……不相信可以做個記錄:你現(xiàn)在把你自己認為所有的高明的東西都記錄下來,三年以后,你稍有善巧的時候,你就會看到你過去的惡業(yè)是多么的痛苦,F(xiàn)在我們的心的機制是什么樣子?
一直到人壽十歲,這是個不可抑制的一個滑坡,道德、福慧都在不斷地……人的性越來越剛強,越來越自詡,越來越自以為是,一直到人壽十歲,人相互地侵殺已盡,這時候大家才懺悔,慢慢地調(diào)柔調(diào)柔,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彌勒佛再降世。
彌勒世尊發(fā)這樣的愿:設(shè)我做佛,人天福德第一……衣食自然,方度眾生。我們現(xiàn)在這樣什么是自然呢?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勤苦,勤苦下來,心里留下的是什么呢?是感激嗎?不是。多是怨恨,多是是非,多是相互地傷害。我們真是學佛嗎?學佛是什么呢?是利樂一切有情,成就無上菩提。你是利樂有情嗎?所以說三界甚苦啊!
我們在這個地方要是不警覺的情況下,許多學佛人指指劃劃的,好比說到寺院里來,賊頭賊腦的,想占點什么佛教的便宜呀!佛法的便宜呀!沒有奉獻的心,沒有舍離自我的心,沒有愛樂道場的心,沒有利益有情的心,結(jié)果善鮮惡熾,不能自拔的鬼神之業(yè),現(xiàn)世你做一個人的樣子,你的心已經(jīng)成鬼神了。有的人偷盜,有的人妄語,有的人設(shè)種種業(yè),不斷地累積著、累積著……后面的果報怎么辦呢?我們不知道,不知道你自己就慢慢地受,慢慢地承受。你要是不怨恨別人的情況下,不怨恨周遍的環(huán)境的話,你沉靜下來,看哪一個業(yè)不是自己造出來的,沒有一個業(yè)不是我們自己造出來的。再一個就是共業(yè),共業(yè)真是苦,共業(yè)太苦。
我下去走了一遍,到蓮花石走了一遍,上來的時候,眼睛冒著金花呢!哎呀!我說苦啊!走一路,就說苦啊,苦啊!這世間苦啊!因為這色身不自由啊。想用他呢,不方便啊!它給你帶來沉重呀、疲憊呀、無力呀,五陰之苦啊,拖累著你的知見,拖累著你的愿望。
諸位善知識,我可能是說,我這樣的人的福報薄,不是!我感覺到在共業(yè)中我們要善于觀察。大家會觀察我們集體的共業(yè),往往就會怨恨別人怎么樣,怨恨環(huán)境怎么樣。要知道這是共業(yè)的現(xiàn)狀,在這共業(yè)中,我們可以守護佛法的利益,來利益這共業(yè)中的苦難有情,令此沉淪有情得以度脫。就是不沉浸于這種苦難的減劫之中,所以說往生安樂國土;或者說現(xiàn)世已得往生抉擇,雖在此土中饒益有情,共同往生,于佛法畢竟得以不退轉(zhuǎn)。要不然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臉一拉、心一抹,就怨天恨地的。我耳朵每一天在這個院里聽這個東西呀,我這耳朵有點兒背,現(xiàn)在有點兒聾了,聽不到了,但是還是能聽到怨恨的多,是非的多,苦難的多,沉淪的多,利他的少啊!要是我們真正的交流的是利他之語、愛樂之語、幫助之語、消除怨戾之語、慈悲之語、真正是善良之語、誠實之語,那大家真是善哉了。我們是不是這樣子呢?自他二種鼓勵呢?我感覺諸位善知識應(yīng)該善自觀察。
在三界中說利他,說容易說,我不知道我們每個人能做幾分利他之事呀?佛者有利他分,一切眾生被他利。我認為在這個娑婆世界里,我們要想得到利益,只能仰仗三寶加持呀,彌陀慈悲不舍,有他利分。你說我們能利他,利他也是仰仗三寶的加持,阿彌陀佛的回施,隨順這個力量,回施有情。利用這個力量攝化有情,得到所謂的佛陀之力的利他、我們的自利之分。在佛陀功德的利他分上,我們得到自利分。
諸位善知識善于觀察,你真正有利他的東西嗎?你真正能利他嗎?利他是真正的無我者、智慧者、慈悲者、于世俗中無一切貪戀者、究竟心智圓滿者,法性周遍者能利他。其他人我們怎么能利他呢?所有利他莫不是自利的一個善巧罷了,莫不是自利的一個調(diào)整罷了,莫不是走出我、我所的一個方便罷了。
“此人更不生三界”。我們在這個三界中,實在是沒有三界可得,但是你蹲在這個業(yè)力中,你還有我、我所的時間,你就不能自拔。你還為明天設(shè)想的時候,你怎么能利益別人呢?我經(jīng)常聽見有人說:“我今年怎么樣,明年怎么樣,后年怎么樣,怎么樣、怎么樣……”我說:“是,你可以怎么樣,也可以這么樣、那么樣,但是你就是現(xiàn)在怎么樣你老忘掉了!爆F(xiàn)下不知道怎么樣,總想著未來怎么樣;現(xiàn)下不知道圓滿,現(xiàn)下不知道清凈,現(xiàn)下不知道利他,現(xiàn)下不知道熄滅貪嗔癡。于未來熄滅,于未來利人,于未來安住,何以安住呢?不是自欺嗎?一定要警策自己。
所以說,此人更不生三界,我們愿意生在三界嗎?三界是不是火宅呢?“三界外除凈土更無生處!边@個呢,曇鸞法師給我們做了一個抉擇:色界、無色界、欲界之外,出凈土之外,更無生處。不給你方便了。那我們不往生凈土,就在三界。這就是你兩個路,你自己選擇了。
不在三界生,那就是極樂國,沒有斷滅處的。不希望你到這種實際國土,就是阿羅漢所居住的實際國土,取滅之處去安住。那你這樣還要有回小向大的喚起,就是更生之喚起,如黃鵠持子安,千齡更起。我們還等待這個有什么意義呢?曇鸞法師就抉擇了這個地方,不給你化城,除三界外,就是極樂世界。這樣呢,令我們有一個進趣的方便。當然這不是二次教言。有人說;凈土教言搞不好就搞成二次教言了:要么就是沉淪呢,要么就是成佛啊。是不是二次教呢?也不是這樣子。
善根不成熟的有情,他是聽不懂這個教言的,他只是說被這個種子攝化了,如此而已;善根成熟者,深了達這些善知識乃至諸佛菩薩的究竟悲心所在,遮蔽我們這個虛妄的擇取,就是三乘擇取、二乘擇取,讓我們發(fā)無上菩提心。這是引發(fā)有情唯以無上菩提心的一個教言,就是不給你三乘的設(shè)置,也不給你漸教的設(shè)置,只希望我們一生成辦無上菩提。末法時代的人剛強、好強故。所以呢,一生成辦還是配合我們的心智的。
我不相信有人會這么說:我不想這一生出離生死,我想多生多劫沉淪,以后再說出離生死。有沒有這樣的有情呢?除非是愚迷有情,貪戀世間之有情,這樣的有情,我們很難去說他什么。但這樣的人呢,不是愚就是狂啊!所以印光法師說過:“不愿往生之人,不愚即狂。”你昧失了自己的心,你不怕沉淪,不知沉淪之苦,那是沒有辦法的,要真正地知道沉淪之苦了,沒有人不愿意出離。出離,那莫過于凈土教言,就是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教言,恒斷于生死流。這個教言不論你凡圣,但是隨順,一生成佛啊!這個沒有夸張啊!這是十方諸佛所贊嘆,十方諸佛所印許,十方諸佛所推崇的教言。所以說:“三界外除凈土,更無生處。”能體味到曇鸞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給我們猛推一掌啊,令我們進趣無上菩提心。在誓愿中、意樂中守護無上菩提心,就是一生成佛。
我們這一生不成佛,我感覺在人間沉淪不知道是一個什么機制啊!以前,我問過幾個轉(zhuǎn)世的喇嘛:“你們?yōu)槭裁崔D(zhuǎn)世呢?轉(zhuǎn)世的愿望是什么呢?”他們一般都是這樣說:“眾生不盡,誓愿不窮!彼麄円让摫娚!這是第一個概念。再一個就是說:“哎呀!這個世間很有娛樂處啊!”這個娛樂是什么呢?就是度虛妄之有情,得世間之福德,這是他們的娛樂。在藏傳佛教轉(zhuǎn)世里有娛樂的愿望,他知道這世間是虛假的,但他們深信這世間的福德。怎么樣的福德呢?度脫有情。就是饒益有情之樂、修法之樂、傳法之樂、慈悲智慧之樂,他們是這樣認為的。這點跟大乘教言的機制是一樣的。只是說他們把這當成一個誓愿戒,就是守護一個戒律。你必須得這樣守護,生生世世、生生世世這樣守護,守護什么呢?利益眾生之樂、行法之樂、饒益有情這種樂趣你要守護,不守護不行,不舍眾緣之樂。
這跟凈土教言十分地相融,凈土教言不好講的機制也在這個地方。因為什么呢?它有很深厚的成就之后的比擬說,就是說法益的享受,“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边@個地方就是受樂無間的教言。后來我就明白他們?yōu)槭裁匆D(zhuǎn)世了。我以前認為這個轉(zhuǎn)世實在是太苦了,要是到人壽一劫一劫在減,這實在是太苦了。凈土教言不是這樣說的,是我們同生安樂國,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皆發(fā)此愿。此一說:愿一切有情成就無上菩提。這個誓愿是廣大周遍、真實不虛。這種平等廣大的施教是一切法門不可取代的。所以說:“三界外除凈土更無生處,是以唯應(yīng)于凈土生!苯o我們一條路——成佛。你不要輪回了。
曇鸞法師在這個地方真是悲心徹骨啊!不許我們輪回了,起碼是不許有情再去沉淪了。那你要說:“我沉淪了,他擋不住我。”我也不勸你,慢慢來吧!這個地方希望我們?nèi)鐚嵮健?/p>
一切善知識、一切諸佛菩薩不代眾生業(yè),但施教以清凈教言,令眾生愛樂教言而得度脫。常隨順眾生,隨順眾生,攝化令其離苦啊!此苦是眾生虛妄所造,諸佛所不染。諸佛看不到這些業(yè)報,因為同事故,感受眾生迷茫之苦、虛妄之苦、是非之苦、對待之苦、善惡之苦、不究竟圓滿之苦。這是與我們同事之時,順我們的愿才見到我們的業(yè),不順我們的愿看不到如此的業(yè)。何以故呢?在諸佛心智廣大光明的一真法界中,皆是清凈真如世界海啊!但有諸樂趣,無有一切苦雜之緣。隨順眾生業(yè)分得入娑婆,得見種種罪惡、顛倒、是非、差別之相,來度化我等啊!象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實是隨順眾生業(yè)而得見,并不是說他有此業(yè)啊!諸位善知識在這地方一定有一個善思維觀察。所以說:“是以唯應(yīng)于凈土生”。
如言聲聞?wù)?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
在這里,曇鸞法師還是一直為了剝離大家對極樂世界的迷失。極樂世界本來是我們固有之家園、法性之土。阿彌陀佛順性建立,把它表現(xiàn)出來了。我們假設(shè)是順性不得,就順彌陀報德,會切入究竟涅槃之道。凡夫有情一般一說“涅槃”二字,多以斷滅頑空之說,因為你無力涉足。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聲聞教言中說:煩惱斷處即涅槃。實際此說是解脫涅槃。
涅槃之制,分三類機制,合起為佛法涅槃。因為涅槃本是外道之詞,就是休息。本來是印度教的名詞。在《大般涅槃經(jīng)》里世尊講:世尊取涅槃?wù)?如“伊”字三點。在印度文中,讀“伊”的,就象我們的除號一樣(編注:÷),是三個點,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是這個字了,佛法亦復如是。佛所安住之大涅槃具足三德四智。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個“涅槃”,他來解釋他取滅之功德因緣呢。若佛之應(yīng)化身久住于世間,與世人同事,世人輕謗啊,多生厭離。他(眾生)寧愿去浪費都不愿去見他(佛)了,所以世尊取滅了。這是眾生以(佛)久居而產(chǎn)生厭離之心。再好的東西眾生也會這樣子的。所以佛應(yīng)化取滅。何以故呢?眾生心智中所催使故。
在有情善根成熟之時,諸佛的應(yīng)化身猶如江水映月,非是無月,月是無水,月不得見。如果你善根不熟,你就沒有這個江水,就映不出來它。并不是說沒有月亮,跟這個是沒有關(guān)系的。所以說諸佛如來不取于滅。他講那個“伊”字三點,是說了三種:智慧、慈悲、解脫。缺一個點就不是佛所講的涅槃、涅槃之道。所以世尊取滅欲令眾生得以警覺:警覺于無常道,而出離生死苦海。不貪染這種無常、無我,究竟隨順無常、無我來觀察世間,審視寂靜涅槃。
我們在學習佛法的機制中,要是對彌陀的教言沒有了解,對釋迦佛的教言沒有了解,那我們可能說聲聞是什么樣子?聲聞有四念住安住: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諸行無常、觀法無我。那么這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念住就是所安住的地方,所安住的法則。世尊在世的時候依佛為住,依佛為教,依佛為依怙啊,僧眾得以安樂。世尊欲取滅,阿耨樓陀勸阿難尊者:“阿難你不要發(fā)呆了,你趕緊勸世尊,你看看世尊取滅了,這比丘依誰為住啊?”那么阿難過去問世尊。世尊說我取滅以后,汝等應(yīng)以四法安住。我們稱為四念住。
那我們現(xiàn)在依什么為安住呢?依我執(zhí)我慢、我是我非來安住嗎?你可以看一看你自己是怎么念住?我們張嘴是無我嗎?是無常嗎?是寂靜嗎?是慈悲嗎?是方便嗎?我們舉心動念是智慧嗎?是無染嗎?是尊重有情嗎?要是如是,就是真正的佛法的修行人;若不是,一定要檢討自己,不管是任何人。你不是佛法的修行者,你脫離了佛法的教言,就是自利教言你尚不得,怎么能利他呢?我感覺諸位善知識我們都會愛樂、尊重自己生命的每一個延續(xù)的剎那,每一個延續(xù)的剎那累計了我們生命的全體,累計地表達了我們的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雖不可得,都在你每一念中孕育著、表現(xiàn)著、成熟著。這個地方還是來激勵我們的。
這個地方,說彼國沒有聲聞。好比說我們這個世界的聲聞心智的有情,你說彼國沒有聲聞,他就不愿意往生了。有的人求人天福報,有的人求我不要墮地獄苦就行了,他就愿意往生了。種種往生的機制最先攝的是三惡道眾生。所以設(shè)我作佛,國無地獄、惡鬼、畜生,沒有三惡道。我們看阿彌陀佛先發(fā)愿是這樣的,最后發(fā)的愿是什么呢?“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三種忍住不退轉(zhuǎn)”后邊是攝菩薩的。前邊是攝地獄、惡鬼、畜生的。此類有情的機制已經(jīng)成熟了,他們心智充滿了惡性果報的東西,此類有情愿意離苦者,離三惡道者,亦愿意往生彼國。有的人求人天福報,你看看人天福報講的是什么呢?哎呀到我國,身色紫金,無極之身,太虛之體,皆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具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神足明,皆得善巧,可以知一切眾生心作,可以以天耳聽一切諸佛宣化,可以以神足力到一切諸佛剎土,可以分身無數(shù)供養(yǎng)一切諸佛,這是以天人之心啊。那這面是聲聞之心啊,他方聲聞,我就是想自利,我想寂靜涅槃,想寂靜守護。
我問過一個菩薩:“你平時念佛干什么呀?”他說:“我喜歡靜!边@就是聲聞心,他沒有慈悲心。有人說我念佛為什么:“眾生就是苦啊,為了眾生徹底離苦,究竟菩提,我才念佛的!边@就是菩薩心。
“所生彼國者,那是他方聲聞!焙我怨誓?你有聲聞心,阿彌陀佛亦攝化你,令你往生彼國而成佛道。往生彼國都不由你了,不由你的聲聞心了,往生彼國不由你的地獄心了,往生彼國不由你的天人心了,往生彼國也不由你的菩薩心了。就是正覺華化生,令你趣于無上道。這就是凈土法門無上菩提心的根本表現(xiàn)所在。
我們要以無上菩提心來觀察凈土教言呢,攝于九界真實不虛,普利十方真實不虛,三圣、三凡、三惡道,廣利真實不虛。你會在這抉擇的,你就不會鬼頭鬼腦地、東張西望地去搞其他名堂了,你會踏踏實實地一法深入,抉擇教言,真正去實踐這個法則。這個地方講的是他方聲聞心智有情成熟的得生彼國。實際得生彼國就是回小向大。
那么地獄、惡鬼、畜生這一類的生命,往生彼國什么?就是離三途是為方便,成佛道是為究竟啊!人天果報亦復如是。有的人貪圖神通、貪圖禪定,這就是人天心智啊,就是人天乘心智。此類有情說:哎呀,好!我往生彼國,往生彼國我可以怎么樣,他念念不離心,那往生彼國亦得成就無上菩提。何以故呢?到彼國阿彌陀佛自然與其說法、自然與其授記、自然令其成就無上道業(yè)。
我們現(xiàn)下發(fā)無上無上菩提心不是直接了達嘛!你何必委屈自己呢?所以曇鸞法師所有的講法,大義門的講法就是為讓我們現(xiàn)下發(fā)無上菩提心。你不要以疑惑心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了。我聽說下品下生就可以了,十二大劫花開,然后觀音勢至跟我說什么什么大乘無相心,再發(fā)菩提心,行不行?”行!你慢慢來吧!我告訴你極樂世界十二大劫是多少,你算,你慢慢算,你手不要發(fā)抖就行。彼國一日是我等世界的一劫,彼十二大劫你算吧,菩薩!你不怕你就算算。十二大劫才能出來聽觀音勢至給你說大乘教言。你現(xiàn)在發(fā)無上菩提心吃什么虧呀?
他說的大義門一直鼓勵我們現(xiàn)下發(fā)無上菩提心啊!徹底隨順阿彌陀佛的報德,就是果地覺啊,來觀審世間,觀審一切業(yè)緣,生起無上心智,愛樂佛法,無染無著。你這無染無著并不是從其他地方來的。你要是沒有無上菩提心,你不染著,你是自己在自欺呀!你實在是自欺。沒有無上菩提心,你不染著于禪定、神通,你不染著于善惡,你不染著于畏懼三惡道,你不染著于度眾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的……
佛告阿逸多菩薩:“阿逸多,勿住珍寶成就牢獄呀!如來所作應(yīng)作已作,汝等應(yīng)當安住無疑。”這個說教是什么呢?就是阿逸多說教之心,就是度眾生之心。如來所作應(yīng)作已作,令安住無疑!鞍⒁荻,如人聞無量壽佛名,吾助爾喜!焙我怨誓?聞起無量壽佛名號是為具足無上大利。我們誰聞到無量壽佛的名號生起無上菩提心了?說:哦,我這顆心真正是為具足了,心智具足了,安住下來了,無造無作了,從無始以來的業(yè)緣中一時走出來了。那你是善根成熟,無上菩提心印契了自心,隨順法性印契了自心,以無所障礙的心印契了自心,那你真是大乘善根成熟之有情。
《無量壽經(jīng)》處處說:上輩者、中輩者、下輩者皆以無上菩提心為守護,為隨順,為方便。
有一年,我們放光寺大家在讀《圓覺經(jīng)》,當時我身體極羸弱之時,我就在那個房間里,蹲那個地方動不了了,我說大家讀一讀《圓覺經(jīng)》吧!由于在如來藏性教中徹底揭示一念正因之事,就是文殊菩薩先出現(xiàn)于世,在佛陀的大光明藏中,禮請佛陀世尊的加持,來與一切眾生開成佛之道,十二菩薩相繼出現(xiàn),請世尊說種種法則,令眾生圓知圓見,頓成佛道,出離生死苦海,入如來隨順覺性。
如來隨順覺性就是,我們現(xiàn)在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來念佛,你也不知道什么叫果地心,念什么佛呀?所以說:無上菩提心即為果覺心。你能不能呢?有人說:“我不造不作不可能的,我的心造作慣了!蔽覀兊男脑熳鲬T了,不造作一秒鐘都不愿停留啊,不造作就睡覺唄!除非睡覺的時候不愿意造作,但是還在造作,造作其他的東西,就在夢鄉(xiāng)里還造作啊!你抑制不住自己的造作。造作善、造作惡、造作是、造作非,給自己編了好多好故事、壞故事,但都是你受果報的故事,你逃不掉的。勤苦永恒,不得出離。
所以整個大義門中都是勸化我們舍棄無始以來造作之心,隨順無上道業(yè)之智,就是諸佛之愿。所以以佛愿為己命,豈可思議乎?就象菩薩戒講,既受菩薩戒,受菩薩戒是什么?即入大覺位。你受這個戒就是佛位啊!你敢這樣說嗎?你不敢這樣說你就不敢這樣做唄!
在這個教言中,皆隨順彌陀愿力破除我、我所,破除眾生見、差別見。所以說這個地方,不言語得失,但是隨順。遠離了許許多多世間的過失、出世間的虛假因緣。好比有人說:“我證得什么了。”你證得了什么呀?未得言得,未證言證。在佛教無所得法中,你怎么認為你有所得呢?你不敢說你無所得,你不敢說,你根本不敢想,無所得你怕落于頑空,對不對呀?你說有所得你就是產(chǎn)生魔亂,什么魔亂?妄語,你強說就是大妄語,簡單的很啊!有的人犯的大妄語根本不知道,所受的是惡性果報啊!什么叫惡性果報啊?未得言得嘛!釋迦牟尼佛為了使此類愚癡有情早出苦海,怎么說的?“我若有所得,燃燈古佛誓不與我授記!备墒裁茨?就是為了打消你那有所得的虛妄之心吶!但是現(xiàn)代人少學佛法,少學為足啊,生增上慢心。不知增上慢之危險吶!猶如狂象啊,不可抑制心智。所以佛在經(jīng)典上許多授記就是這樣子的,為了安慰此類有情,說:“我無所得!笔雷鹫f他無所得,以無所得故,燃燈古佛與我授記,未來世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號圓滿,號釋迦牟尼佛。我們要以有所得的心,佛給我們授什么記呀?是人當輪回!不給你授記才怪了呢,因為啥呢?你所有的染著就是沉淪之業(yè)啊!不管你說善惡、是非、高低,難逃沉淪吶!這里諸位善知識善思維觀察。這個沒有什么,主要是我們所有的學習不能違背了世尊的三法印、實相印,不能違背佛陀的教言機制,這樣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安全的保障。
所以,聲聞?wù)?“如言聲聞?wù)?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象我們往生,剛才舉這個機制: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有情發(fā)心往生彼國,那就是我國無有地獄、惡道故,或者說不復生于地獄、惡鬼、畜生三惡道。那么有求人天果報者、妙相莊嚴者、神通自在力者、種種禪定善巧者往生彼國亦復如是,聲聞亦復如是,皆是他方之名。所以說:天人之稱是順應(yīng)他方而立,非實有天人,非實有聲聞,非實有菩薩,一切差別名在彼國泯然蕩除。在《大寶積經(jīng)》中,就簡單了,稱為如來會——無量壽如來會。極樂世界是這樣稱的,他就泯滅了差別之名。
我最初接觸凈土法門,我有個畏懼。我說:到極樂世界有什么意思呢?象打燒餅似的,一個一個都一樣,都一樣了什么意思呢?心里第一個障礙,可能是我們心中的貢高、我慢產(chǎn)生的邪見唄!第一個障礙是這樣的,的確是這樣的。因為我以前不念佛的,剛到一個地方,大家都勸我說:你就領(lǐng)眾念佛吧!我說:我又不念佛的,我不喜歡這個,我畏懼這個呢,我又不愿意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人人都一樣,啥意思呀?我又不是打燒餅的地方,可能是我小時上學喜歡吃燒餅,看看人人都一樣感覺沒意思。有這種不好的感覺,實際這是邪見唄!現(xiàn)在看來,我們參差不齊的種種知見,到彼國就是如來會,無量壽如來會。《大寶積經(jīng)》里有一品就是無量壽如來會,那是講《無量壽經(jīng)》。
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妙法蓮華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的《如來壽量品》就是講無量壽。諸佛如來,唯有諸佛如來,以順應(yīng)法性故,壽命無量。有始無終是為報德,無始無終是為性德。他們成就了這樣的善巧,所以是為無量壽所守護。一切凡夫有情違逆性德故,所以多造生死輪回變化之業(yè),在這里邊多受勤苦不得安樂,所以不能稱為無量壽,你沒有無量壽的安立。象人壽八萬四千歲你不能稱無量壽吧?我們?nèi)藟凼畾q也不能稱無量壽吧?你再多再多,就是百萬歲、千萬歲你也不能稱無量壽吧?
那么這個“無量壽”,象《無量壽經(jīng)》講得很清晰的:彼國人民之壽命,乃至說什么樣的菩薩都聚到一起,然后來籌算,不能籌計,何以故呢?他們那樣算法,就象大海的水,如一毛沾取一滴是一樣的,所知的數(shù)是這么些,不知的數(shù)是大海水,他的壽命亦復如是。要是普通的人往生國土壽命也是這樣的,實際就是佛,他不敢跟你直接說是佛,怕你嚇著了。要是往生都是佛,有的人不愿意成佛啊!有人不相信,我感覺是這樣子的。有人說成佛就怕圓滿了唄!他感覺不圓滿,還有點虧欠挺好的。這是殘缺美嘛,對不對?這可能是凡夫心吶!
“稱為聲聞”。
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尸迦。
世尊所舉這個憍尸迦就是現(xiàn)在的忉利天王。你可不要亂叫憍尸迦,一般人福德不夠可不行的。他的福德,我們閻浮提所有的有情加上去沒有他點滴的福德因緣大,我們沒法跟他比,所以你不要輕易地去(叫)。過去的人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在家的有情可以在念佛、念法、念僧的前提下,念戒、念施、念天,這個“施”是布施的“施”,念天是福德的加持故。但必須是在念三寶的情況下,這樣不墮入外道知見。
象東北人,許多供鬼神什么的,他們不知道這有多大的危害,就是福德顛倒過來的危害。好比說你現(xiàn)在供個狗,一條狗臥到這上面來了,你天天給它磕頭,它不增長你的福德,只能增加你的麻煩。因為啥呢?他不聽你那一套。好比你供個貓,天天給它磕頭,這貓還是懶洋洋的,你不給它增加福德,它也不給你增加福德。你說我磕頭就是福德了,就找到虔誠了,你不用拜貓,你什么時間都可以拜。這個是顛倒的心智,在東北這個機制比較多,就是顛倒知見。人就是敬仰這些嗔恨心極大的有情。因為啥呢?他害怕、怖畏故,他就供養(yǎng)它,這樣呢,造成更加顛倒的外緣。所以多受勤苦,昧失人性,減損福德。很多供這些的家庭呢,就貧瘠不堪,鬼鬼叨叨,一身鬼氣,安樂不了的。這是顛倒知見,顛倒因果,不光不能增福,反而減損人的道德與福德,這樣的機制是很苦的。憍尸迦。
后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尸迦。其此類也。
就是舉個例子罷了。
又此《論》但言“二乘種不生”。
就是極樂世界沒有二乘種,并不是說,沒有往生彼國的聲聞。這個呢,我們要把他分開來就對了。有人說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不是這個說法,這也是一個混淆說法。說往生彼國者,皆是大丈夫相。這個之爭我們慢慢把它剖析開來就對了。所以說:二乘種不生。
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
大義門所攝。
亦何妨二乘來生耶?
對女人、根缺亦復如是。他這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這三個說的都是相輔相成的。
譬如橘栽不生江北。
他舉個例子,長江以北沒有橘子生長的炎熱的機制,由于你沒有很炎熱的機制,是長不出來橘子的。那么你說現(xiàn)在有溫室效應(yīng)啊,我們現(xiàn)在有暖房了,有人在暖房里種也可以結(jié)很大的橘子。古代人就比較自然,沒有暖房,他是說自然的情況下,是這樣的說法。
河洛果肆亦見有橘。
就是在洛陽啊,在這些地方啊,在黃河一帶啊,市場上也可以看到橘子。這是舉個例子罷了。就是說你不能說這個地方不種橘子,這個地方人就不能吃橘子,不能見橘子,那不行。它可以來往啊!這聲聞亦復如是。雖然彼國不出生聲聞,但是他們可以來生啊!可以運過來啊!這是舉了個橘子的例子,雖是無情,我們可以感知得到。
又言鸚鵡不渡隴西,趙魏架桁亦有鸚鵡。
趙國是哪個地方呢?[答:河北(山西北、河北西和南)] 魏呢?[答:河南西邊(河南北、山西西南)] 這個地方鸚鵡多,我們要是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在那個地方住了五個月,大概能見八種鸚鵡,勾勾嘴,頭上長著尖尖的毛什么的,鸚鵡的嘴是這樣子的(師做手勢比作鸚鵡嘴),勾勾的,上面很長啊,勾勾嘴,下面很小,它的嘴翹。大概能見八種鸚鵡。(問:就是雞足山上?)不是,就我那個院子。(問:別人沒見過啊?)能見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青的、有黃的,什么樣的,就是那個樣子的。你沒見過活該!哈哈……(眾笑)慢慢來,不能怪我。他這個例子是這樣舉的。象鸚鵡在南方是比較多的。他說不渡隴西。這個隴是什么地方呢?河西走廊啊?不是吧!查一查吧!做一個問號擱這吧!學習有個問題擱著,大家就有一個點,墜住你,比較好。
這兩個例子都給我們來打一個比喻呀!極樂世界沒有聲聞之種子,但不妨聲聞來;彼國沒有女人,不妨女人往生彼國;彼國無有根缺,不妨根缺有情得生彼國,成就菩提。這樣呢,我們心智就沒有障礙了。無外乎是給我們肅清往生愿望之障礙、往生路途之障礙。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佛愿的攝化,無礙攝化,究竟普照故,眾生一念心智,即得見得用,往生之利抉擇,這個抉擇,就是所謂的信心,隨順即得安住,所以“信”“順”二法是凈土法門的要點。
此二物但言其種不渡。彼有聲聞亦如是。作如是解,經(jīng)、論則會。
前面講這個經(jīng)論,你說二乘種不生啊,根缺之事啊,你就沒有障礙了,這是會通之意。
問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樂國既無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這話問得是很尖銳呀!說你沒事找事,以名召事,沒有這個事,你說這個名干什么呢?你不是頭上安頭嗎?此地無銀三百兩嗎?還是怎么呢?實際曇鸞法師替我們設(shè)問的問題都是很尖銳的,就是人很容易產(chǎn)生這種疑慮的。
答曰:如軟心菩薩
就是我們稱為初發(fā)意菩薩,剛剛識得法性,剛剛發(fā)心,剛剛了解到心無色無相、無來無去,剛對出離心生起愛樂。這出離心就是無對待心;沉淪心就是是非心、善惡心、凡圣心、得失心,這一切對待就是沉淪的心,就是三界之心啊!所以遠離對待即為出離啊!很多人談這個出離心,讓人感覺到什么叫出離呢?橫眉瞪眼,這不叫出離心,這是厭離心、怨恨心,厭離不見得是出離心吶!他不相應(yīng)啊!(我們)要有清晰的一個認識。
如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譏言聲聞。如人諂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
這個地方他是比喻,軟心菩薩是“不甚勇猛”的,“譏言生聞”,象自利的人是一樣的,一遇到違緣就逃跑了,或者說就讓給別人吧!你去吧,他擔不了的。我們末世之人,好利而懈于責任吶!就是有功利的時候,人蜂擁而至;有責任的時候,你回頭一看沒有人了。就是好利而推卸于責任,這是末世之相啊!要是大家都會喜于責任,舍利于他,我們這個世界馬上就變了,那就是君子國嘛!我們這個地方馬上成君子國了!在迦葉尊者的加持下,這個地方成君子國也不是難事。但是你要是下到賓川,做君子國有點難了。不相信就試一試唄!要大家都是學佛的,心里平和下來,作個君子似乎也不是難事。但是到社會世俗上走動,你想做個君子,你越做君子別人覺得你越虛假。我遇到很多這樣的事情,說這是傻子一個唄!所以說:“軟心菩薩,不甚勇猛”,說他是聲聞,就是自利人罷了。
“如人諂曲,或復儜弱,譏言女人!闭f他這樣的人,為什么說女人諂曲呢?因為啥呢?從整體上來說,過去民間有一句俚語說:丈夫、男子猶如樹,女人猶如藤。比喻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我們且不管他,就這樣比喻一下,這樣說的。她為什么會諂曲呢?沒有依附了,就會諂曲。為了使自己的依附得到成熟,就會有這種羸弱的東西,表現(xiàn)出這種相。譏偽之相,言女人。這并不是說生理現(xiàn)象所表達的。
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譏言盲人。
這是他舉的例子。有的人真是看著眼睛睜得大大的,到事上就糊涂唄,所以譏此人是為盲人。
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譏言聾人。
你聾子啊?就是你沒聽懂那句話唄!我們現(xiàn)在如聾如盲的機會太多了,尤其是在佛法中,被自己的情感、貪、嗔、癡、慢、疑、不正見蒙蔽的時候,得聞佛法如聾如盲啊,我們要不如聾如盲,這里面的人早已是他方菩薩,或是他方佛土的佛了。如聾如盲啊!這舉的例子越來越多了。
又如舌雖語而訥口寋(sai)吃
就是結(jié)巴一樣的。
譏言啞人。
怎么不說話呀?象啞巴一樣。
有如是等根雖具足,而有譏嫌之名。
這個譏嫌,他解釋這個譏嫌名。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六根具備者稀呀!當時我們在談?wù)?a href="/remen/chuji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出家這個事情時,以前看到很多人都發(fā)心出家。一看遮難,很多人都出不了家。很多出了家的人,用這個遮難一看,許多人都不行。為什么呢?不具故,六根不具足,有二十二種疾病,F(xiàn)在很多人說:我不出家。我說:你出家誰要你呢?因為你根不具呀!好比這么說,你知見不具呀!因緣不具呀!很多人真是這樣子。意根不具嘛,邪見、不正見人就是意根不具啊!你根本不夠格出家。有很多人認為出家是很簡單的事情。福德不具,出家甚難吶!甚難甚難的。要是出家不爭氣,那你也是因緣吧。說沉淪路上多一個沉淪者,如此而已!出家甚難吶!說這個是譏嫌之名。
是故須言乃至無名,明凈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尋法藏菩薩本愿,
所謂的本愿就是他這個愿望呢,我們說有總相的,有細則的。好比說前面講的:總相與別相呀,一句者,十六句入一句,這一句是為清凈相,是為總相,這總相說與分別說呢,分別說是十六句說,好比我們現(xiàn)在學這個大義門,這也是分別說。那么清凈門呢?是總相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那么這是清凈體相。后面這十六說呢?是為了解釋它,為了表示它的實質(zhì)內(nèi)涵。
那么法藏比丘的本愿是什么呢?四十八愿中,愿愿真實啊!所以過去的人就講這個愿是什么本愿,那個愿是什么本愿。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jīng)》的譯本中,有一個唐朝的譯本,以前蕅益大師十分提倡那個版本,那個版本要是有人讀了,能了解這個,有那四句偈子。近代夏蓮老居士匯集的本子中也引用了這四句偈子,這是我最喜歡的四句偈子了。我感覺就是直接把阿彌陀佛的愿望作了一個很細致的表述:“設(shè)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普利諸群品!彼@幾句偈子呢,十分簡潔明快地把阿彌陀佛的愿望表述得清晰得很。以前由于經(jīng)常讀《無量壽經(jīng)》,有許多話就讀會了,就感覺這話特別親切、相應(yīng)、好用。那么法藏比丘的本愿,“問曰:尋法藏菩薩本愿!庇腥苏f四十八愿中,或者三十二愿中,第十八愿說:“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蹦敲催@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阿彌陀佛的愿望。乃至十念也好,種種說法也好,都是所取用,這個地方機制建立是這樣子的一個設(shè)置。
我們在凈土教言的學習實踐中,來認識法藏比丘的愿望,怎么來認識呢?我們提一提,大家去審視。
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
所謂這奇者,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有情,自利不得滿足故,所以偏贊聲聞。何以故呢?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化設(shè)法中,在人類設(shè)法中,以聲聞為準繩。佛法住世,在人群中,以聲聞為準繩。這整個機制的表達,他表達在這個地方了。所以說是以聲聞多為奇,這奇者就是為勝,為勝利故。令我們了解釋迦佛在人壽百歲實施應(yīng)化教育所特現(xiàn)的特色。就是他這一個特現(xiàn)特色。
此有何義?
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
“實際”二字呢,我們稱為順法性而取滅,順實際而證入。有人是這樣判:聲聞教者,若是取滅,是為斷滅之相。就是取于斷滅。這種種說法只是給凡夫一個交代,跟我們沒有關(guān)系。就是給你一個交代,他的趣佛所安住,你不了解,單是一個交代罷了。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取滅的時間,有諸菩薩、賢圣、阿羅漢、圣者來勸他,說:“世尊當住世,不當取滅!笔雷鹋e了個例子說:猶如長者,其兒因父常居故,不聽父言,父舍兒去他國,就是舍棄了,去他國了,然后讓人捎信回來,他才聽,要不然他已經(jīng)不聽了。這是舉了個例子,釋迦牟尼佛說那我回我的報土了,不再跟你們糾纏了。因為你們已經(jīng)不尊重我的教言了,不尊重我的法則與機制了,所以才設(shè)立應(yīng)化之相。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應(yīng)化身,就是畫像、塑像、雕像,種種像。這個像與世尊在世等無差別。何以故呢?世尊依教重設(shè)之相,多在說法。我等但是遵循教言的,亦得成就菩提。不遵守教言,世尊在世又有何意義呢?所以說:世尊取滅,我等應(yīng)生起尊重與愛樂,那么這個取滅亦是住世之相。所以證實際,實際為證。
計不應(yīng)更能生佛道根芽。
這真是挺厲害的說法啊!
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
就是對聲聞之有情。
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
因為依阿彌陀佛的殊勝愿力故,令二乘有情回小向大。所以回小向大之有情就是聲聞自度有情,亦得自度圓滿得以回小向大,生起無上菩提心,延佛法于未來,廣度有情,這樣來行持無上菩提。要不然就取滅了。
我們讀過很多佛陀的經(jīng)典,象《藥師經(jīng)》講:“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為什么說這些大菩薩,象文殊師利,龍種世尊(編注: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見《佛說首楞嚴三昧經(jīng)》),就是他方世尊,到此世界,來佐釋迦牟尼佛應(yīng)化之機,這樣成就善巧者,還要乘著釋迦佛的神力加持來請問祈問呢?這個地方,我們許多有情迷癡在這個地方,不知道這個地方的甚深的教言機制所在。要是我們不清晰這個地方,往往就會自大呀!要是清晰這個地方,人就會得安樂住。
所謂的安樂住者,就是乘佛神力。這個地方也講這個神力,象一般我們講少得為足,自以為是,就是說增上慢人在此末世學法,把佛知見以為自我知見,以佛法為自我之法,入邪見、增上慢吶!這就是不知恩處,不知佛法以消融自我為增上方便,有情以染著強化自我心智得以虛假名利,虛假自詡,這是一個很沉重的事情。末世有情多在此處沉淪。
以前我接觸過他們批判在美國的李洪志,他這個*輪功比較迷失的東西是什么呢?他從佛教撈一點東西,然后說:“哦!我比他大!”因為啥呢?你看,我能從他那得到好處啊!所以慢慢地把自己搞成一個比釋迦牟尼佛還大多少、大多少的這樣一個所謂的新法,結(jié)果就是一個狂妄、偷盜累積出來的狂妄,就是把別人家的家產(chǎn)偷過來了,為自己擁有。實際這家產(chǎn),佛陀的教言不屬于任何人,你據(jù)為己有的時候,你已經(jīng)成為盜業(yè)了。偷盜的“盜”,不是佛道的“道”,成為驕狂之業(yè)了。所以這個王難吶,必在其身上發(fā)生。為什么說王難呢?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jīng)》授記,若世間六道眾生:“偷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不出這個惡性之報啊!不出魔難之報,你出不了的。那四種決定清凈明誨五十陰魔中,處處有講。很多人還在赴湯蹈火地走這條路,這是條彎路。
所以在傳承機制中,大家是感恩戴德地守護著佛陀的清凈教言,普利著世間有情,破除眾生的煩惱與執(zhí)著,用悲智二心愛樂有情。象落入王難者,多是自大、狂妄,令他的眷屬亦墮入險坑。什么險坑?狂妄自大。就是我是最大的、最厲害的、最正確的。這“最”越多,受罪越大。我法尊貴,外道知見,多落魔業(yè)啊!
這個地方,我感覺諸位善知識一定會有正見安立,遠離這種苦難。所以說:“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我們要不是仰仗佛陀威神功德的愿力加持,我們欲生無上道業(yè)之心,實難相應(yīng)。在藏傳佛教里有一個比較好的機制,就是學法必依善知識,必依正知見,必依經(jīng)典,必依傳承,他有幾個必依處,不令眾生沉淪。
我們漢傳佛教,過去有健康機制:四依機制、三法印機制、四念住機制、實相印機制,也不令眾生墮落。他這樣的保障機制是有的。象過去和尚為阿阇黎為授教的時間,他都有一個許(88:00),什么許呢?要把這認準,把這認準了,認清了,串習純熟了,他可以利益世間。要不然你一張嘴一動念就是妄念、顛倒、情緒、善惡、是非、對待,這樣的人不要說傳法,自利之少分都不能得見,多沉溺于這種對待的邪惡勢力當中,對待越多勢力越大,就是對抗越多。這樣的人就很苦,墮入妄難的機制苦。
現(xiàn)在這個社會上傳播這個的人很多很多的。大概是昨天,有個居士,在一個什么國家機構(gòu)里(工作),這個機構(gòu)就是研究人體什么東西的,還是過去遺留下來的一個機構(gòu)。這個菩薩跟我說:他的老師多么厲害,有通力、有善巧,可以給人看風水、算卦,給人治病,怎么樣……他老師在下面跟他們講:他比釋迦牟尼佛大多少多少倍。我說:“這話是老生常談了,聽的多了。你一定注意:佛不是大也不是小,佛是清凈平等者,是利益世間者,非是高低相者,佛是一切智所擁有回施者,他回施眾生,他并不是擁有占有這個東西。你老師肯定比他大,你不用說,我也認為他大——煩惱比他大,這是第一個,妄想比他大,沉淪比他多,這是決定難逃的。你好好給他回報就對了!
現(xiàn)在這樣的事情是很多的。他們有的人是賴于這樣的東西來欺騙世人,得以名利。有的人是假以這種東西來欺騙那些自大者。因為自大者,就是給這些人有機可乘了。你自大,我剛好比你更自大,結(jié)果這是隨順他。你不要說看我比佛大,你隨順我,你也可以比佛大。結(jié)果人就拱進去了,誰也不大,就輪回更大。
這個我們要是看不清楚,我們就不知道佛陀的三法印是多么重要,實相印是多么重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是多么重要!依傳承、依經(jīng)典、依斷除煩惱、生慈悲、利眾生,是多么重要的印契!看不到這一點,那人……因為啥呢?狂妄自大是人的本份啊!現(xiàn)在這世間的有情就是這樣子。
所以為什么釋迦牟尼佛授記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一呼百應(yīng)呢?就是這個機制。人的這個自大的東西成熟了,一呼就相應(yīng)了。所以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要善思維、善觀察。
那我們要是專念佛的愿力、傳承之力、經(jīng)典之力、法印之力,印契自己所守護的法則不會出現(xiàn)過謬,不會出現(xiàn)偏差,不會出現(xiàn)傷害。但是你要是違背了傳承的機制、經(jīng)典的教言、法印的印取,你妄自發(fā)明,妄自設(shè)計,決定苦報自受。這不需要別人假設(shè),你給自己下個定義就行了。我給其他人假設(shè)是沒有意義的,絲毫意義都沒有,因為因果惟有自負啊!他人代替不了。要能代替,如來諸佛如來世尊早給我們代替了。我看諸佛出世都是悲心徹骨啊,愿力深廣,通力不可思議。
我們都知道東城的,釋迦牟尼佛度不了的那位婆婆叫什么……那個故事,釋迦牟尼佛到長者家了,她是這個地方勞動人,她就背著臉,不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在她身邊現(xiàn)圓光相,她就把頭低下去;釋迦牟尼佛在腿上現(xiàn)光相,她就趴在地上;釋迦牟尼佛在處處現(xiàn)相,她就爬出去,我就不聽你施教。后來和釋迦牟尼佛一起去長者家的人就問世尊:此人造何業(yè)呢?怎么這樣子呢?她就不愛見釋迦牟尼佛。世尊說:羅睺羅尊者可以度此人。羅睺羅就以通力化作金輪王像,往那一站,她一看見羅睺羅就心生歡喜了,就來皈依,就證得法眼凈。釋迦牟尼佛不度她,無緣。這真是沒有辦法,無緣不得度啊!
所以大家來與迦葉尊者,與正法眼藏來結(jié)緣,我們來與凈土結(jié)緣,與阿彌陀佛結(jié)緣,這都是很深的功德,不可思議的利益啊!
譬如鴆鳥入水
鴆(zhen),是很毒的那種鳥毛,那鳥毛放在酒里,人一喝下去就死掉了。過去大臣犯罪了,殺他們不好看,就賜了一杯酒喝下去了。過去人造的毒藥少啊,不象現(xiàn)在化學成分那么多,就拿這個羽毛往酒里一蘸,喝下去就死掉了。
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
這個鳥的羽毛是很厲害的,我們這個山上有種毒草也是很厲害的,有時間給大家講講,就是摸不得碰不得的。它這個鳥有很厲害的毛,就是投到水里邊,魚、蚌啊,都會死掉的。它的死是假死,是毒太猛烈了,麻痹死了。
犀牛觸之,死者皆活。
因為它是麻痹的,他不是真死,是假死的,但要是沒有犀牛觸它,它就真死了。我以前麻醉死掉過三十六個小時,就把我押送到黑暗地獄去了,是麻醉,就是假死。這個地方就是 “犀牛觸之,死者皆活”。
如此不應(yīng)生而生,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無生國呀,所以不生而生,成就菩提!吧邔嵅簧,去者決定去。”這四料簡中大家都會講的。
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前面講的五種不可思議:什么龍力不思議,業(yè)力不思議等等。
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因為聲聞取滅啊,按聲聞教來說是極果之至啊!你現(xiàn)在到南傳佛教你問問他們,象他們知道整個教言的人,他們說:大乘菩薩道難行,成佛之路遙遠。因為啥呢?阿羅漢都能看得到的。曠劫熏修呀!
舍利弗的故事我們都是知道的。舍利弗久遠時間,早已發(fā)無上大乘之心。有一世呢,行于聲聞之道。別人就說:“好啊!你發(fā)無上之心,大乘之心,那我就要你的眼睛,看看你有多大的本事!钡坩屘炀蛠碓囂剿。說:“哎呀!我家里有親人治病,需要圣人的眼睛,一般凡夫的眼睛不行,還得清凈的眼目,那你給一個吧!”他也不說左眼右眼,他(尊者)就把右眼摳下來了。他說,“哎呀!右眼不行,他要左眼!”他(尊者)說:我這一個眼給你就行了,剩下一個留著看東西的。他說,“那不行,你得給!”把右眼也給了,他一腳踩下去說:這眼睛這么臭,不能治病了。哎呀!(尊者)想一想:眾生太難度了,我還是做聲聞吧!舍利弗智慧第一呀!菩薩道難行啊!
我們很多人都聽過祜巴(尊者)講:哎呀!菩薩道難行!他一講就是這個:菩薩道難行啊!的確是難行。你沒有真正去行菩薩道,如此而已!你真正去拿你整個生命去利益有情的時候,你就知道難了。我們現(xiàn)在是嘴上菩提道啊!嘴上的菩薩呀!真讓我們?nèi)プ銎兴_……慢慢地來吧!
我感覺隨順阿彌陀佛有機制。真正隨順自己的業(yè)呀……反正好好地發(fā)愿吧!
這一段文字對大義門,就是大乘心、無上心,作了一個激勵性的說:發(fā)無上菩提心比發(fā)菩薩心易發(fā)。因為大乘菩薩心是久遠行持,法性不得見呢,多生退墮;無上菩提心無退無取故,所以一生得不退轉(zhuǎn)。佛愿力住持故,佛愿力攝化故,佛神力溫養(yǎng)故,令其住正定聚,得以不退轉(zhuǎn)。
我們在學上一篇文章的時候,講到這三種不退皆以佛力攝:往生不退、正定聚不退、阿毗跋致不退,皆是以佛愿力故而成就。整個凈土教言關(guān)鍵問題落到這個地方。諸位善知識善思維、善觀察。
時間到了,謝謝大家,明天接著學習。
錄音記錄:明峰
- 上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四集
- 下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二十六集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