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xué)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10)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dāng)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依般若智慧觀察照顧真心,就能使心內(nèi)與心外無不光明澄徹,認識己本來的一念真心。如果真正認識自己本來的清凈心,就是得到本來無礙的自在解脫。心性無染,靈光現(xiàn)前若于此心湛然常寂,證無生法忍,得自在解脫,就是入于般若正定的境界。所謂般若正定,遠離妄緣,清凈無礙,就是如如不動的無念境界。什么叫作無念呢?于一切處無心,稱名為無念。無念的真心應(yīng)用時便能了然分明遍周法界的一切處所,也不染著心性遍知的一切法界的處所。只要清凈本然的真心常寂,使(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出離(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六頭,于(色、聲、香、觸、法)六塵境中不起絲毫染著的妄想雜念。因為色、聲、香、味、觸、法的生滅變幻污染六根而障蔽了真如自性,由六根與六塵相對之時產(chǎn)生識的作用,根塵識互為依托,出生種種迷惑。如果能夠明悟般若真空妙性,寂而不變,湛然清凈,于日常生活中遺相見性,不著任何根塵識境,當(dāng)下便能超越萬有。逍遙于三界之外,出入往還,自由自在,靈光獨耀而通用自如,迥脫根塵而無滯無礙,體露真常而不拘文字,但離妄緣而當(dāng)體如如,稱為般若。智慧之正定,在剎那之間能斫雙忘,內(nèi)外豁然與虛空一體,真正達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的境界。身心世界洞然無物,豁然超越世出世間,永離煩惱,得大自在,諸若頓斷佛果可期而得大解脫,名為“無念行”。所謂無念行,是修定慧直至見性,稱為無念行的總持法則,就是于無念是于念而離念,直從心地上把一切善惡邪正、有無是非等種種雜念,統(tǒng)統(tǒng)超除,遠離顛倒夢想,令人清凈,心住心位而不妄動,稱此為“無念行”的境界。如果一味執(zhí)著,對于百物都不去思索,一無考慮的謬說,將使自己的心念斷絕,所知反成惑障,這就是以所知所見執(zhí)著于法被法所縛住。就會落入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中的邊見,成為偏于常見一邊的惡見了。也就是說,執(zhí)著極端一邊的惡見為邊見。然而,“無念”并非百物不思。百物不思是斷見,是所知障,是法縛,不是般若三昧的無念行。但又如何無能念呢?其實也很簡單而現(xiàn)成的。只要使六識出六根門頭時,于六塵中不染不雜,無滯無執(zhí)!哆z教經(jīng)》說:“是故汝等,當(dāng)好制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边@制心一處的無念行,正是般若三昧的關(guān)鍵所在。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后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fā)愿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須傳授從上來默傳分付,不行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钟奕瞬唤,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如果能明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妙法行人,就能心空一切諸法,不取不舍,惟有孤明歷歷的心。在接特時不見有心起,正應(yīng)緣之后,更渺無用心痕跡,于萬法圓融而能通達無有障礙。終日動而未嘗動,整日念而未曾念的行人,就能親見十方諸佛的妙覺明性。明悟無念無相的行人,才能異合親證,處處無礙,事事通達,大用現(xiàn)前,光明普照,即便圓滿佛地的果位了。
善知識!如果以后的下一代得到我佛如來正法眼藏的行人,將把這頓悟教法的無念行門,一絲都不可輕忽,尤其對于那些共同有真知正見同一心行,發(fā)心自愿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終生獻身佛教精進而不退轉(zhuǎn),一定能超凡入圣,證得真如妙覺的果位。然而,必須在傳授時從以前到現(xiàn)在,都是離語言名相,以心傳心,心心相應(yīng)的默傳心印的分咐,切切不可隱藏宗門的正宗心法而不傳。如果不是同一真知正見和同一個心行,甚至在其他宗派法門中的人,不得妄自傳付,而致?lián)p害他原來修學(xué)的宗派的前輩傳承。終究還是沒有益處的,因而恐怕有些愚癡無智之輩不能了解,誹謗這頓悟法門,將使百劫千生斷絕生佛果的種子體性。
佛法以一大事因緣而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注重強(強)調(diào)了對有志于頓悟法門的行人,應(yīng)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隨其領(lǐng)悟而加以指導(dǎo),不可弘法太峻而跡近慳法。但是若遇到根器不逮,或所知障深重,或是由其他宗派進修的人,應(yīng)合掌隨喜,不得強聒非其人,更不要強同非其宗。因為這是對頓教門下法施的慎重,而不慳法。從而也可以不難看出從古至今,善知識難遇不難遇,而且高足最難遇。本經(jīng)忍大師慧眼識高足,默傳衣法,可見尊法尊傳的重要性,不令生佛果的種子體性斷絕,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的悲心,顯而易見,我們對此又有何觀感?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善知識!我作了一無相偈頌。所謂無相,是于一切相而離一切相,稱為無相!镀鹦耪摗氛f:“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名為無相,你們各人必須讀誦奉持取用,無論在家的善男信女,人必須讀有奉持取手,無論在家的善男信女,或是出家凈修的沙門,只要依照這個無相偈頌去修行,就能見性成佛。假如不去自己修證的話,單記我(六祖)所說的言語而不去實修,也是無補于實際沒有益處的。這里又進一步重申心行的重要義理。
“聽吾頌曰: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惡。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聽我所說的偈頌,講經(jīng)說法而能通達心性之事理,并能隨順眾生的根機,善巧方便為之說法,遠離一切言語方字妄想,悟證自己本性的真知妙見現(xiàn)前,為說通及心通。靈智的覺性猶如慧日高懸,光明遍照,清凈湛然,朗徹虛空,妙用恒沙,名為如日處虛空。惟有傳授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心法,皆合涅般妙心,清凈妙德自然流入薩婆苦海,海印放光,于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廣轉(zhuǎn)無上*輪,普度眾生,破除邪門外道和那些不以見性為正法的宗派。但是佛法本身并沒有頓悟和漸修的分別,只是因果眾生的根基不同,無論是沉迷或者覺悟在時間上就有了快和慢的差異,只有這明心見性的法門,而能徹證諸法妙覺體性,但是根基低下的愚癡之輩是不能了知的。然而如來一代時教大總相法門,說其深廣,普被三根而圓攝八教,雖有萬般的差別智,能夠契合真如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為一總持涅般不二,還歸一真法界。所以在無明煩惱的黑暗火宅之中,而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也能斷。因此在日常之中必須生起清凈心,慧日的光明現(xiàn)前,洞徹一切諸法事理,照破無明黑暗,頓斷煩惱,得法眼清凈。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已過,與道即相當(dāng)。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凡情編計斫執(zhí)意識的六塵緣影所幻現(xiàn)的錯覺,認賊為子,卻不知其真。不正當(dāng)?shù)男澳顏淼?種種煩惱就會產(chǎn)生。若能了知妄執(zhí)之心沒有實體,對一念真智正見顯現(xiàn)出來,打破妄執(zhí)妄見,獨心息處。身心清殞,煩惱雜染自然消除。邪正俱泯,二相都用不著,空性廊然,徹見真性,無形無相,清凈無礙的無余涅槃。所謂無余,是指小乘系縛既斷,果縛亦亡(果縛即色身)。大乘說有余除我執(zhí)障,無余除所執(zhí)障,名為清凈無余,但不是究竟。菩提本來不是自性中的妙覺明性,是離一切對待,超然獨脫是從佛性海中流出的妙明真性。如果一念雜真,成為妄想。對境生起心思,就是六根對六塵而生的識性。“三界為心,萬法為識。”就是一切眾生本具一念清凈的真心,處在清量業(yè)識所惑的妄心中。如果能正念提起于道相應(yīng),體絕凡圣沒有貪欲愚癡等煩惱障,五迷十惡的業(yè)障,三惡道的報障,知其源斷其流而逍遙于生死之外。但是世間的人若要修學(xué)佛道而遠離執(zhí)著,因為佛說法相在于破相,說唯識在于轉(zhuǎn)識,說唯心在于明心,目的都是一個。所以,無論哪一種法門去參究都不妨礙,主要的是日常生活中“見見之時,是非是見”因而必須見自本性,打破自己妄心所執(zhí)的一切過失,開顯真實的知見,身心廊然,沒有一切塵垢習(xí)染,契入佛道心心相印,當(dāng)體即悟。雖然如此,但每一個的色身的種類根基不同,各自所修各自的道行,各自互不相妨礙修行的道念。學(xué)佛的行人,如果離開行菩薩道別在尋求道的話,終身用盡計量,都無法徹見自性而成佛道果。所謂“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一樣。
“我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古云:“風(fēng)塵奈爾何,終日獨波波!狈睬闃I(yè)識所惑,虛度年華而奔破一生,到頭來只落個滿懷的懊悔頹喪,一無所成。想要悟得見性的真如理體,必須行菩薩道,修行正真的菩薩六度萬行,才能圓滿無上佛道。倘若自己沒有行菩薩的菩提心,就像在無明黑暗中摸索,愚昧無智怎么趨向無上光明大道?正如《法華經(jīng)》說:“不了于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币源丝上攵,如果是真發(fā)菩提心而修菩薩道的行人,能夠覺悟有情眾生,上求佛果,下度有情,悲智雙運,遠離分別執(zhí)著,自然不見情器世間人的所有過失,正如佛看眾生無眾生的道理一樣。倘若只看見別人的錯誤,而大是大非的評論,卻不知自己早已落在旁門左道的斷常見坑中。經(jīng)云:“起心即錯,動念即乖”?梢娪霉k道明悟性,必須要心行一如,境智雙泯,才能慈悲濟世。因此,看見他人的是非錯誤,正是我業(yè)力現(xiàn)前,慚愧自己發(fā)愿修行菩薩道果。倘若不明此理,以我執(zhí)見誹謗妄加指責(zé),其不知自己早已大錯特錯了。所以只有自己回光返照,止觀雙運,離一切是非之分別染著的妄心,就能打破業(yè)惑,除去一切煩惱的所執(zhí)障了。
“憎愛不關(guān)心,長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xiàn)。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邪見是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
對于人生世間的紅粉佳人,情色兇殺,憎厭怨恨喜愛在一念清凈心中都不關(guān)重要了,還關(guān)心它干什么?身心蕩然清凈自在,無所礙,諸緣盡息,穩(wěn)伸兩腳、右脅而臥。要弘法利生,普度有情,自己必須要有德才兼?zhèn)?應(yīng)機施教,善巧方便,啟迪眾生深信無疑,不使他人產(chǎn)生疑惑,應(yīng)該使人斷疑生信。如《金剛經(jīng)》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是如來!蔽覀?nèi)绻婺軓鼐克估?于日常生活中遣相見性,不著任何根塵識境,當(dāng)下就能自性現(xiàn)前,超越萬有,逍遙于三界之外。所以說修學(xué)菩薩道,必先明了心性的真空妙有之理,才能在修學(xué)中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致陷入渺茫無際的迷境。因此要認識到,佛陀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常住在這個世間之中,始終沒有離開世間上每個眾生本具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的覺性。如果離開這世間人類社會,去尋求妙覺明性的話,正如那些捕風(fēng)捉影,無中生有的人在兔子頭上追求兔角的一樣。這一段又是六祖大師獅子吼音,振撼那些心外求法而盲修瞎練,沒有發(fā)菩提心和廣行菩薩道的行人行的驚雷。《華嚴經(jīng)》說:“正見牢固,離諸妄見。”就是依真知正見的真諦超情離見。觀照般若現(xiàn)前,塵塵是寶,法法皆真。何處不是本地風(fēng)光,何物不彰實相妙體,稱為正見,名出世智。但是眾生本具恒沙功德,只因不覺被物所轉(zhuǎn),追逐外境,邪知邪見充塞妄心,淪溺六道名為世間惑。如果能以一念智覺,如一燈能破千年暗,當(dāng)下便回復(fù)自己本來面目。無論邪正之見,統(tǒng)統(tǒng)打掃干凈。身心洞然無物,妙明覺性,絕待圓融,宛然自在歷歷分明,感應(yīng)道交,如月在天空,千江萬水一時俱現(xiàn),稱為“菩提性宛然”。以上這道偈頌是頓悟的教法,心行雙泯,見性成佛。猶如云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的無見之見,是名真見。溪聲山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出和雅音,無非最上真乘,是則名為大法船。茫?嗪V,運載三界眾,度到涅般城,住常寂光明,活潑潑應(yīng)諸法相,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了諸境,而了無一物?上У氖怯薨V迷昧之輩,雖聽經(jīng)聞法要經(jīng)過累生累劫三大阿僧祗劫。而那些上根利智的行人聽經(jīng)聞法,頓悟見生只剎那之間。所謂彈指超無學(xué),頓成無上道?梢娭T佛菩薩、歷代祖師,無不依此法頓成無上道果,圓滿菩提證得無上大般涅槃。
師復(fù)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普愿法界眾生,言下見法成佛。”時韋使君與官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歡喜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惠能大師又說:“我今天在大梵寺說的這頓教法門,普施法界眾生,并愿在言下實時得此明悟見性的心法,正法久住世間,成就自性真如佛果。
當(dāng)時迎請惠能大師在寺演講妙法的韶州刺史韋璩、護法與官僚和在家的同修同道門,虔誠地聽完大師所說的法后,沒有不自省憬悟,一齊向上同時給六祖大師頂禮默拜。大家異口同聲贊嘆而喜悅地說,真是意想不到嶺南會有乘愿再來的佛祖出現(xiàn)于世,普為眾生指引迷津。因此禪學(xué)是以心的清凈自性為中心,而六祖大師要人注重明悟心通見性,不要在相上摸索,一切不在功過得失上著想,一切要在明心見性上去自悟自證,得到內(nèi)證心源時,稱為心通,自然就表里一如。以佛清凈法眼看眾生,而眾生非吾不非的真理。此般若品竟。
疑問品第三
第三章是疑問章。
先釋品題:這一品是記述六祖大師為韋刺史解釋他對達摩祖師說布施功德和往生西方方面的疑問,特以“疑問”為品題!段ㄗR樞要》中記述五種問的意義說:“一、不了解所以問。二、有些疑心和迷惑的要問。三、為試驗對方的學(xué)識所以問。四、因為彼此接觸尚輕,為深入所以問。五、為了利樂有情眾生所以問。”而韋璩刺史是有相當(dāng)學(xué)術(shù)而對佛法素有研究的大居士,他所發(fā)問的意義是不平凡的,而惠能大師所答的更是匠民獨運,入木三分,一語道破所問疑團,使人敬佩無比。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shè)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土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原大慈悲,特為解脫!睅熢:“有疑即問,吾當(dāng)為說!表f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愿和尚為說!
有一天,韋刺史特地為六祖大師舉行大型的法會齋宴。吃罷齋飯后,韋刺韋刺史虔誠而恭敬禮請六祖大師升座。然后韋刺史與官僚、學(xué)士百姓及信眾整肅儀容向六祖大師再次頂禮膜拜,并向六祖請問說:“弟子自知聽了和尚所講的法要,實在是微妙得不可口議心思的殊勝,現(xiàn)在有些疑問的地方,祈愿和尚大發(fā)慈悲,特地為我們解釋說明斷疑生信。”六祖大師慈祥地說:“你有什么疑問不妨立刻詢問,我理所當(dāng)然即為解說疑難!表f刺史說:“和尚所說的心法,豈不是初祖達摩大師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的宗旨嗎?”六祖大師說:“是的。正是初祖達摩所傳的頓悟教法!彼^宗旨,就是釋迦如來佛在靈山會上付囑于摩訶迦葉的正發(fā)眼藏,涅般妙心,密傳到達摩西來,至黃梅、曹溪,從衣缽為信,單傳心印,今在曹溪六祖惠能大師所開創(chuàng)的頓悟法門為宗旨。韋刺史說:“弟子聽說過去菩提達摩初次化度梁武帝時,依《法藏經(jīng)》說釋曾經(jīng)說過‘我滅度后,有二十四尊者出現(xiàn)于世,流傳我法!蛘叨俗娴淖孀嫦鄠,乃是由西天竺輾轉(zhuǎn)傳來二十八代的記載!
菩提達摩祖師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二王子,不樂世俗榮華,舍俗出家之后,幸逢禪宗第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付以大乘妙法。并說道,我滅度以后,大約在六十年左右,你可去東土震旦國行化即今日中國行化禪法。般若多羅既滅以后,菩提達摩行化國中的事跡既久,才回憶起二十七祖的遺言。所以,就到海濱尋找中國的商船,航海到中國的廣州。這是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的事,菩提達摩祖師到廣州,彼時佛法盛行,地方官員見到一個印度僧的光臨,馬上奏書到梁武帝,武帝派人把他迎請到金陵,即今南京。梁武帝是南北朝時南朝梁國的開國君主,蘭陵人,姓蕭氏,名衍。字叔達,小字練兒。帝博學(xué)能文,崇信佛教,曾三度會身出家同泰寺,見達摩事當(dāng)在得國稱帝前,系后人追記之辭。因此,武帝隨時請見。一見之后梁武帝問道:“朕興建寺院業(yè)林道場,供養(yǎng)三寶、資物,廣設(shè)齋會,度僧無數(shù),但不知有什么功德嗎?”達摩祖師回答武帝說:“實在說并沒有什么功德。這只是人天小果而已!薄澳敲词裁唇写蟪斯Φ?”“梁武帝感到心里有點不平,所以又提出這問題,達摩祖師說:“凈智當(dāng)選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绷何涞蹖@無相功德感到茫然,同時也要表達他的理解力,又繼續(xù)問到“如何是圣智第一義”。達摩祖師說:“廓然無圣!绷何涞塾謫:“然對朕者誰?達摩祖師說:“不識”。從這一段問答可見梁武帝的佛學(xué)程度與用功境界,與達摩祖師還有太遠的距離。達摩祖師的太高太深,與武帝不對機,就離開了金陵,“一葉渡江”去了嵩山。但達摩祖師這一去不是小事,給這崇信佛教的帝君留下了終身的遺憾后悔藥。
菩提達摩祖師高興而來掃興而去,于是渡江而至北魏抵河南洛陽境內(nèi),選擇了幽深寂靜的嵩山不篥寺,終日面壁而坐,長達9年之久。發(fā)時地方人都稱為壁觀婆羅門,北魏皇帝耳聞達摩祖師的尊號,曾三次一詔請他到京場城去,達摩祖師都置之不理。在這嵩山的九年之間,有不少徒眾跟隨達摩祖師修學(xué),達摩祖師將要滅度之前,曾告訴諸位徒眾說:“我將遠去,你們何不把自己的見解心得告訴我呢?”于是一位比丘敬叫道副的說:“不執(zhí)文字,不離文字為道用!边_摩師祖說:“汝得吾皮!庇幸晃比丘尼名叫總持的說:“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閃佛國,一見更不再見!边_摩祖師說:“汝得吾肉。”另一位名叫道育的學(xué)人說:“四大本空,五陰非有,無一法可得!边_摩祖師說:“汝得吾骨”。最后輪到慧可,他便拜了達摩祖師三拜,依位而立。達摩祖師說:“汝得吾髓。”隨即又向慧可說:“世尊以正法眼藏,付囑摩訶迦葉,輾轉(zhuǎn)傳授以至于我。我今付汝,汝當(dāng)護持!辈⑹袈裟以為法信,而且囑咐慧可說:“后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同時又拿一部《楞枷經(jīng)》交給慧可說:“此經(jīng)是如來心地要門,可以印心。”這就是菩提達摩祖師初化的歷史背景;劭傻靡路ㄖ,又傳與三祖僧璨,僧璨復(fù)傳與四祖道信,道信再傳與五祖弘忍,弘忍傳至六祖惠能。這就是六代傳授衣缽的經(jīng)過,也是袢宗一法由印度流到中國,東土的初祖就是西竺來的菩提達摩祖師,至惠能大師都是內(nèi)傳心印以印法,外傳衣缽以表信。自六祖以后,大開甘露門,廣度群蒙,得道者眾多,簡直不勝窮數(shù)。以上這段公案成為千古佳話,所以韋刺史同樣不明白達摩祖師與梁武帝的問答之間的道理,祈愿和尚為此解說。
- 上一篇:記虛云法師一二事
- 下一篇: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11)
- 禪七講話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后記:六祖之后的禪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付囑品第十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護法品第九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頓漸品第八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機緣品第七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決疑品第三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自序品第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導(dǎo)言
- 星云大師壇經(jīng)講話精華錄
-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41集
-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78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