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壇經(jīng)》講義(7)

  般若品第二

  第二章是講說有關般若的真諦。般若是梵語,稱為智慧,體就是實相,不論在什么環(huán)境因緣,都以實相智慧來觀照一切諸法整理,就能勘破虛偽,還我本來面目。也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保住自己本來具有的真性,應用一切,清凈無為,真心智能常放寂光,證悟方法妙理。

  釋品題:六祖因韋刺史的請教而為大眾開演大智慧度的法義,故以“般若”為品師竟。

  次日,韋使君請教。師升座,告大家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睆驮:“善知道!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第二天,韋刺史又虔誠地向六祖請求教益。“請教”是已經(jīng)受教而仍然有疑難的問題請求指示而獲益的意思,稱為請教。六祖大師就上堂升法座而告訴大家說:“你們?nèi)w要澈澄清凈自心,來念取內(nèi)在智慧的觀照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蹦υX又作莫訶,譯為大。船若譯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波羅是彼岸,蜜多是到,也就是乘此大智慧就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的彼岸,譯為大智慧度。凈心念是以自己真正的大智慧,明悟心性的本體。大師接著說“你們這些有善知善見的讀書人,覺悟智慧的智體,世間所有的眾生本來都具有,只因一念妄緣不覺,真心的性體受迷,自己就無法體悟智慧的妙理。只好憑借大善知識的,先知先覺者啟示或教焉,豁然開悟,明見真性。”

  應當要了知愚蠢的人和智慧的人,妙覺真性本來沒有差別,只因六塵初緣或者沉迷執(zhí)著或是明悟了達的不相同,由此而有愚癡和智能的殊異。我現(xiàn)在為你們說大智慧到彼岸的無上妙法,使你們各自得以開發(fā)智慧,經(jīng)說:“佛性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本來是佛,與佛無異!庇纱丝梢娀菽艽髱熤甘敬蟊娔艿弥腔,要大眾專心一意的傾聽說法,然后增長信念,聞見修整,任何經(jīng)法若不凝神靜究,就無法行深般若,得大智慧,而覺悟心性。因此我為你們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是指了悟一切、知識淵博的學者。世間的人一天到晚口中念誦大乘佛經(jīng),卻不認識自己的妙明真心,就像饑餓的人談論山珍美味而終不能飽嘗一樣。如《楞嚴經(jīng)》說:“于未予不修得,多聞亦如是!比缛嗽O美膳,自餓而不食。因此,學佛的人光是口說與心不修行,就是經(jīng)歷多少劫數(shù)也還是見不到真性,悟不到真理,到頭來究竟一點益處都沒有。前面講的這一段,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指離一切妄念之念,亦即無念之念,凈心念是為了制心一處,使聽法時容易領悟。”初念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術語。正是凈心的方便工具。六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贝苏f確是根據(jù)佛說,亦即宗門最原始最根本的佛說。《八十華嚴經(jīng)•如來出現(xiàn)品》中說:“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zhí)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xiàn)前!薄吨仨灐分姓f:“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

  以上經(jīng)文,實為禪學的真正起源處。六祖所說正與《華嚴經(jīng)》佛旨相合,亦正是所謂“般若非心外新生,一切人腳跟下,無不圓成,無不具足,于自己悟處,以平等印,一印印定,更無差別。”這些都是指示著“覺智只在自己內(nèi)證徹悟,非從他人得”的頓禪心源。參學人于此,須要從自心上好好明辨,當下識取本來面目,不要粗心錯過為是。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也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印度語言的雅言。古印度人,認為自己所說的語言,是稟承大梵天王所說而來的,稱為梵語,梵是凈。華言譯為以廣大的智慧就能到達光明的彼岸。修學佛法必須從內(nèi)心的實際去行持,達到心行一境,不是只在口頭上去念,那是無補于事的。由此可見凈心念的重要所在。主要指明嘴巴說的好聽,頭頭是道,心中卻不去實行的人,就像夢幻、化境的現(xiàn)相,如空中花,水中月,都不實在。無有自性、性相稱為如幻如化,猶如晨朝的露水,陽光照射當即消逝;如空中閃電剎那疾過,都無實體,畢竟虛無!金剛經(jīng)》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比绻谀疃苄闹袑嵭,心口相應契合,表里一如,言行一致,才能獲得豁然悟道的智慧妙用。當這一念清凈的菩提自性就是人所本有的佛性。如古德說:“離住佛之外,即無有佛!边@就是離開自己的心性外就沒有別的佛可言,進一步指明眾生原本的覺性與佛無殊的道理,只須自家言下承當就是。什么叫作摩訶呢?摩訶的意義是大。這里說明我們的菩提心是無可限量的廣大,甚到像那太虛空一樣的沒有邊際,更沒胡方形或是圓狀,沒有大的或者小的計量,也沒有青的、黃的、紅的、白的顏色,也沒有上面和下邊,長遠和短暫,也沒有真恨和喜悅,沒有是或者不是,沒有善或者不善,沒有開始和結(jié)束等對立性的分別。心境寂然清靜,了無一物,靈靈分明即是佛性。諸佛剎士,即諸佛國土,盡皆等同虛空一樣,世人的妙真如性本來空寂無礙,并沒有微塵許的佛法可以得到,清凈自性的真如空體也是這樣的。這說明修行者著相心外求佛,就無法見到自己真正的本性理體。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業(yè)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變復如是!

  善知識!你們不要聽到我說空就又去執(zhí)著于空。第一切莫妄執(zhí)著空,倘若有人認為什么心思都不去想,靜靜地坐在那里,仍然是落在無記空的執(zhí)著上去了。所謂“無記空”,是說善不善都不記憶分別的空。雖不緣善不善等事,但住著無記,這并不是自性的真心。非善不善非無記性,才是本來面目的光境。換言之,昏住的境相,稱為無記空。這里特別強調(diào)的一點,是很多修行人都犯此病,如氣功、外道等都落此無記空時,不依上親近善知識的指點,多以認賊為父,妄執(zhí)為真心現(xiàn)前而無法擺脫此境。著魔是一句話,將錯就錯,錯在何處,自家不能明了。因此必須參訪明眼人為此引證,以免上當受騙的過失存在。這一點是每個修學者特別注意的關鍵所在。

  善知識!有情的依正國土稱為世界。世為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名是遷流。界指界限方位。整個世界的虛空包含著一切萬物的種種色像,天空中的太陽月亮和滿天星門,連綿的山峰和海河,遼闊的大地,清泉的源頭和山谷的溪流澗水,以及繁茂的野草森林,修善的人、作惡的人、般若智慧的妙少、五逆十惡的邪知邪見之法。“天堂”,是指天界的宮殿稱為天堂,是天人所處的地方,能有隨心享樂的環(huán)境,都可比喻為天堂!暗鬲z”是指地下牢獄為地獄。凡所處的地方,只有受苦而沒有喜樂的環(huán)境,都可比喻為地獄。上天堂,墜地獄都由自己業(yè)報決定。畢竟是有還是無?禪宗卻有另一種解釋,明朝達觀禪師曾有一種見地,我們不仿拿來看看如何?“向無中說有,好像眼見空花;就有中說無,卻又手撈水月?尚Φ氖,眼前見牢獄不出,心外見天堂欲生。殊不知鐵怖在心,善惡成境,但了自心,自然無惑!笨梢娞焯玫鬲z原是“世道人心”的反映,歷行十善的菩提心的人世間就反映出天堂境像,五逆十惡的人世間就反映出地獄的惡境,那只是隨機善巧方便超越有無之說,不須問天堂地獄在何方。

  在銀河系中對每一個星球來說,一邊是高廣無邊的山峰,一面是一望無際的海。以地球看來,海洋比例并不亞于陸地的廣闊!耙磺写蠛!,是指無涯無際的世界上許多大海!度A嚴經(jīng)》對海有十種相的概括說:“一、依次序漸漸深邃。二、其余支流流水入大海,使原來的大海名改作支流的名。三、大海將尸化沉海底,又被群魚所噬,故不受死尸。四、所有大海同一海味。五、海中蘊藏無窮珍寶之物。六、大海是沒有底的深。七、廣大得不可限量。八、是容納巨大得無可形容,如鯨魚等大身惟一地方。九、潮浪不會超過極限。十、即使如何大雨還是普遍的收容下來,再說還有又高又妙可頌可贊的群山!薄绊殢浬健本褪氰F圍山,是天帝釋居住的地方,又名金剛山。在大海的中間,又作須彌樓、修述樓山等,也是大自然的騰景。巍巍象征無比高超的修行圓滿的人格。在古印度的世界觀,認為器世界的最下層為風輪即是大氣,其上為水輪即是大洋,再上為金輪即是大地。在金輪上有九座山八個海,互相間隔圍繞,以須彌山為中心。依次的外圍是持雙、持軸、檐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鐵圍等八山。須彌諸山是指須彌山及其外圍的八個山,考之于現(xiàn)時的地理學,須爾樓山即今的喜馬拉雅山,山峰為珠穆郞瑪?shù)姆屙。諸山則凡屬帕米爾一帶向四面展延的諸大山脈,諸大主峰都是。此亦可以發(fā)源于此的四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博叉河、斯徒河作為證明。然而無論是山或海,總都含藏在虛空中屹立著。世人的妙性真空,也如同這樣能含藏的一切諸法。

  “善知識!自性能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日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興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從上面所說,可明白自性能夠包含萬法無窮即說為大,一切萬法就在每個人的本自妙性中顯現(xiàn)。如果有人能夠覺悟光明的心性,無論見到任何人不好的或好的行為,完全有不受取也不舍棄,也沒有一點執(zhí)著著所染的觀念存在。整個心性清凈猶如虛空一樣,就稱之為大,也就是摩訶的真義。

  善知識!那些沉迷不悟的人,只用口說說而已,真正覺悟了的大德心中念念清凈,待持一如,定慧平等。但還有一種迷昧所執(zhí)的人,為裝作整個心思放空,靜靜地坐在那里沉空滯寂,死死執(zhí)著于無記空,什么都不去思維,自以為了不起,這就叫“夜郞自大”。這種裝模作樣的人,并非真正懂得摩訶般若的行持方法,實在不可與他交談往來,因為他執(zhí)著于不合正法的無記空頑空。禪宗叫黑鬼窯窟,拔無因果的外道見,稱為邪見。

  這一段主要說明修“心行”須在自性上見,切莫著“機境”,佛也是機境,法也是機境,若說心論佛,談迷說悟而有一法可得,就是有所著。此處“聞說空便著空”。就是很好的例證,因為所著的機境雖然不同,而這個“著”卻仍然是相同的,故在心行上自然毫無是處!暗谝荒铡笔菫榱似空見!中觀論》說:“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空見也是諸見之一。若已離諸見,也須離卻空。否則,欲離諸見而反著諸見一。若已離諸見,也須離卻空。否則,欲離諸見而反著空見,那就僅等于以見易見罷了,仍然沒有遠離諸見。所以必須要進一步破空見。接著又用“世界虛空能含萬物”比喻,“世人性空能含萬法”,借以說明心量的大就是摩訶般若,故稱摩訶。這正是前文中“自性能生萬法”一句的六祖自注,也正是從“無相偈”到“五個何期”后心行歷程的六祖自白。因系實際新驗得來,說得格外透徹極了。換言之,如何能徹底遠離諸見?在使“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連此“虛空”一念也不執(zhí)著,才真正能廣大無礙,才真正能自證菩提!度A嚴經(jīng)》曰:“若人欲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見,令心所向皆無礙!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用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谀K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善知識是正能善知善解諸法事理,識心達本的人稱為善知識。自性的心量是非常廣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周遍整個法界。所謂法界,梵語達摩馱都,譯為法界。有二種義,一約事言,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現(xiàn)象界一切事物,各有其殊相和界分,就是法的一一即稱為法界。二約理言,有依生圣道的因義,有諸所依的性義,有諸緣起相不雜的分齊義,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稱為法界。華嚴宗建立四法界,《清涼大疏》云:“統(tǒng)惟一真法界,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有四種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二、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三、理事無礙法界,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四、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總稱為四種法界。真如自性的妙用,當同時就了解分明,抉擇諸法無有障礙,心得相應,妙用現(xiàn)前便覺知一切圓融性相!耙患匆磺,一切即一“是指明法住法位。法性就是諸法差別位上見,在諸法差別現(xiàn)象上也顯出法性的本體來。所以說:“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比裟苡谝磺兄辛酥,就得一切智;若更于一中了知一切,就得一切種智,也是佛教中最究竟的智慧了。天臺、華嚴二宗對此“法法本印,法法相入”的理論,發(fā)揮的最多。例如“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說!耙黄埔磺衅,一立一切立,一權(quán)一切權(quán),一實一切實”之說。“一塵一切塵,一毛孔一切毛孔,一相一切相,一身一切身”之說。“一門一切門,一種一切種,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佛一切佛”之說,都是啟人深省。佛法主要講一切圓融無礙,也就是妙法畢竟與佛性契合一如,六通自在。不論是去或來自由自在,真心的性體無有停滯止住,于諸法中無有障礙就是大智慧的般若義理。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慧,都是從自性中而產(chǎn)生,并不是從外面得來,不要錯用心意,就叫作真如自性本體而起的妙用。從一真法界的立場上,能觀照一切諸法皆真的光明。轉(zhuǎn)迷悟開,真心能量的大事因緣。心量是指離一切能緣所緣,離一切諸見,離相無相,離性非性,而無心自在的真如心量。大事是指轉(zhuǎn)迷開悟之事。心量大事是說開發(fā)真如心量,是轉(zhuǎn)迷開悟的大事因緣,千萬不能錯過,并且不在修行空心靜坐等小道觀念。修行的人不要口中整天說空的道理,心里面根本不按口說去修真空的行持?谑切姆,恰好像是一個極其平凡老百姓,秘書卻妄稱是一國的天子,事實上終究不可以得到王位。這種人怎能算是我的弟子呢?善知識!空間什么叫作“般若”呢?般若是梵語,中國話叫作智慧,就是明了一切世間真諦名為“智”能夠照見通達明了真義的名為慧。無論相住在任何諸緣萬境之外,能于書夜二六時中心行念念了達諸法體空,而不作遍計愚妄、常觀、真心修行的智慧,這就是行深般若的智慧。倘若一念愚昧無智,就是般若智慧全然斷絕。如果一念靈知,回光反照,就是般若智慧生起圓滿。由此可以明了心量實是般若的心體,廣大無邊,是無心之真心,是離量之真量。它含攝了法,而萬法也生在其中,亦即本體存在一切差別事相中,而一切差別事相上正好薦取本體。所以說:“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即一切,一切即心。心境無二,更無罣礙”(見《傳心法要》)雖然如此,也只有“無心而心,無量而量的智慧心量,才能廣大無邊,遍周法界。學佛參禪,在修心行而見自性,不修沉空守寂的小道。若口念而心不去實修;蛘咧恢招撵o坐,縱能誦得一大藏教或做到灰身不智,又怎能體悟自性真空的境界呢?正如石頭希遷所說:“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謹白參玄人,光陰莫虛度!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