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佛果】是什么意思?

佛果佛教解釋)

  佛果指成佛。又作佛位、佛果位、佛果菩提。佛為萬行之所成,故稱佛果,即能成之萬行為因,而所成之萬德為果。亦即從修行之因到達佛果之位,又指從聲聞、菩薩之位至無上正等正覺之位。證得佛果之因,稱為佛因,即指一切萬行之善根、功德。

  佛果又指人名。(1063~1135)宋代僧。四川崇寧人,俗姓駱。參謁五祖山法演禪師而受其印證。宋徽宗敕賜“佛果禪師”之號。

佛果概況

  一般學佛的行人,從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為佛果。

聲聞四果

  小乘又稱為聲聞乘,既是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小乘人,是因為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二惑,力求解脫。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脫證果外,還要引導其他眾生解脫生死輪回,走上涅盤之道。根據(jù)《俱舍論》中說:在小乘的聲聞四果中,修行者因為根器與因緣的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則六十劫方可覺悟證阿羅漢果,證悟的果位有: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初果

  梵文稱為須陀洹果,譯為預流果,即初見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論師說:“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覺悟,見惑斷除。”他們不為知見上的煩惱所迷惑,對佛法有絕對的信心。經(jīng)中說初果圣人斷除了我見結、戒禁取見結及疑結--三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有時候“結”又稱為煩惱,斷三結既是斷除此三種煩惱。

  ①、我見結:執(zhí)著五蘊身心有一個我,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稱為我見。

  ②、戒禁取見結:執(zhí)著各種不正確的戒律來修行,而證初果的圣人就不會做這種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這些都是邪行。

 、邸⒁山Y:對三寶,戒律,過去未來的因果,以及對十二因緣產(chǎn)生懷疑,證初果者無此煩惱。根據(jù)經(jīng)典上說: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壞信:即佛不壞信;法不壞信;僧不壞信;戒不壞信。對此四不壞信的信心很強,任何人都不可毀壞。假如一個人對佛、法、僧以及戒有絕對的信心,一點兒也不懷疑,那他就是斷了疑結,意經(jīng)典說他已經(jīng)證悟到初果了。

  學佛者在修學的過程中,如果對佛、法、僧,以及戒律還會有懷疑,既是說他還沒證悟到初果;如果他對佛、法、僧以及戒律絕對沒懷疑時,那肯定可以證得初果了。證初果者又稱為見道,既是見到解脫之道。他很清楚的確認八正道、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脫之道,而且真正體驗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脫生死之道。我們沒證悟初果的學佛者是憑著聽聞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這些道理,但對于初果圣者來說,是真正的領悟和感覺到。比如有人從聽講中學習到一些游泳的技術,當他有機會跳進水中,就可體驗到游泳只不過是如此罷了。

  雖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術未必熟練。同樣的,初果圣者雖然是見道,但他還有很多業(yè)習,故他需要繼續(xù)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斷三結,絕對不會輪回到惡道去,并且最多天上人間來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證阿羅漢果。既是說,有些初果圣人的因緣好,煩惱薄,今生就可證悟阿羅漢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證得阿羅漢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間逢無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證阿羅漢果,證果后必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果

  梵文稱為斯陀含果。證初果圣者斷除三結后,必須繼續(xù)修行,到另一階段,貪瞋癡減薄,便證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稱為“一來果”因為對欲界煩惱未完全斷除,還必須在欲界的人間天上來往一次。在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繼續(xù)修行而證阿羅漢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證悟初果,可以直接證悟斯陀含果,那是因為各人因緣不一樣,煩惱輕重不同之緣故。果位越高,煩惱就越輕。故證果并非得到什么,而是把煩惱放下。

  三果

  梵文稱為阿那含果,譯為不來果,三果圣人斷除欲界所有的煩惱,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凈居天,永不來欲界受生,故名為不來果。在彼天繼續(xù)修行,證阿羅漢果。三果圣人斷除欲界的貪與瞋;欲界中有瞋,進入色界后就沒有了。三果圣人斷除欲界的貪,但還有色界與無色界的貪。因為有色界的貪,故今生舍報之后,就生在色界。三果圣人斷除五下分結,既是我見、戒禁取見(邪行)、疑、欲界的貪以及瞋心。我們可試探證果的圣者,如果還有瞋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經(jīng)上說在家居士可證得三果,證果后自必絕男女之欲。證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們雖然斷除了一些煩惱,但還必須繼續(xù)修學圣道,故稱為有學圣人。

  四果

  梵文稱為阿羅漢果。阿羅漢譯義有三:一者、殺賊;二者、應供;三者、無生。意思是阿羅漢殺盡了一切煩惱賊,不再有生死業(yè)之生起,是應當受人天供養(yǎng)的圣者。由于已斷煩惱和證得涅盤果,在修道上已無可修學,故阿羅漢稱為無學圣人。此圣者斷除的煩惱有:

 、、色界取:色界的貪。

 、啤o色界。簾o色界的貪。

  我們凡夫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稱為三有的貪。三果圣者斷除欲界的貪,初果與二果的圣者都還沒斷除它;阿羅漢卻完全斷除了這三界的貪。

 、恰⑽衣喊⒘_漢斷除了我慢,既是我們凡夫在心、境對立時,會認為外面所知的是境,能夠知道的是我,這跟身心無關,這是一種知覺上面的執(zhí)著,這個“我”稱為我慢。

 、、掉悔:阿羅漢斷除了不安--掉悔。學佛者在修行過程當中,每當他進入某個境界時,要把那個境界舍掉,才可以進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禪定,進入初禪者,要舍掉初禪的境界后,繼續(xù)修行,才可進入二禪。如果不放棄,他就會執(zhí)著初禪的境界。在修行的過程中,當他放棄初禪,要進入二禪時,心退回初禪去的心理,稱為“掉”;另一方面,因為他放棄初禪想要進入二禪,當他還沒進入二禪時,他很后悔放棄初禪,稱為“悔”,這兩種心理合稱為掉悔。同樣的,我們世間人作了一件事情,過后一直懷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癡:阿羅漢斷除了癡的煩惱,所謂癡是無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稱為癡。

  阿羅漢斷除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我慢、掉悔以及癡五種煩惱,它們稱為五上分結。阿羅漢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時候,聽聞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聽聞一句佛法就覺悟,故稱為聲聞。阿羅漢種類很多,普通可分為兩大種類:

  ⑴、慧解脫阿羅漢:依智慧永斷一切有漏煩惱的阿羅漢,然而未能證得滅盡定乃至二禪,由于不能解脫定障,所以有些阿羅漢沒有五通,只有漏盡通。

 、啤⒕憬饷摪⒘_漢:能證得滅盡定的阿羅漢,于定、慧都究竟解脫,故能得“三明六通”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有神通,在經(jīng)典上記載:有一個阿羅漢比丘尼,她在睡覺時,有一個惡人進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時把她囚困起來,她沒有神通,逃不出去。蓮華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導她修神通,結果那個阿羅漢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見佛陀。佛陀告訴她并沒有破戒,因為她當時并沒有淫欲心。解脫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禪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會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羅漢都能夠進入初禪,有些阿羅漢沒辦法進入滅盡定,他們被稱為慧解脫羅漢。阿羅漢斷除所有的煩惱,無需再修學,所做已辦,故稱為無學。在經(jīng)典中又說阿羅漢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來這世間受果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