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jīng)典。..[詳情]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五章 彌勒菩薩章

  第五章 彌勒菩薩章

  世尊在本章為彌勒菩薩等大眾開示愛欲為輪回的根本,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fā)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事理二障而現(xiàn)深淺。應發(fā)大愿,求善知識,漸斷諸障,證大圓覺。

  本章學習提綱:如何斷輪回根本

  1、代表慈悲之心:未來成佛的彌勒菩薩

  2、什么是輪回的根本:眾生的愛欲

  3、愛憎二心:輪回的五種差別

  4、理事二障:修行的兩種障礙

  5、大圓覺前的五種人:眾生的五性差別

  6、順逆二行:菩薩教化眾生的方便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在大眾當中的彌勒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虔誠地禮拜佛陀。并順時針繞佛三圈,表示無比地尊重。然后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彌勒菩薩,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又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世親二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支謙、道安和玄奘三位祖師的推崇。

  欲界六天中第四天--兜率天有內(nèi)外二院。其內(nèi)院常為補處菩薩之生處。今彌勒菩薩生于此。故謂之彌勒之凈土。彌勒上生經(jīng)說凈土之相。以勸愿生。兜率凈土彌勒三尊是:彌勒菩薩、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復有他方諸大菩薩發(fā)心而來,古來大德發(fā)愿往生者眾,其中有阿難尊者、戒賢大師、道安法師、法遇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智者大師、智晞、灌頂、玄朗、道宣律師。近代虛云老和尚、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諸位祖師。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jīng)》曰:“時誦經(jīng)仙人者,今此眾中婆羅門子彌勒菩薩摩訶薩是。我涅槃后五十六億萬歲當穰佉轉輪圣王國土華林園中金剛座處龍華菩提樹下得成佛道,轉妙*輪。”《菩薩處胎經(jīng)》曰:“彌勒當知:汝復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于此樹下成無上等正覺。”

  彌勒菩薩現(xiàn)在正于兜率天內(nèi)院為諸天演說佛法。兜率天是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的四百年,其一年為十二個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壽命是四千歲。自今經(jīng)五億七千六百萬年第十之滅劫,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nèi)院下生人間。繼紹釋迦佛。于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化導有緣眾生。

  彌勒佛是將來的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個時期,地球經(jīng)過了許多變化,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多是平原,海水平靜,土地肥沃,多有自然樂園。一年四季,風雨調(diào)順,百花開放,萬類和宜,產(chǎn)物豐收,果實甘美,并產(chǎn)天然粳米,沒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長壽,毫無疾苦。又無任何災難,人心皆為大善,沒有貪、嗔、癡、慢、疑……,更無殺、盜、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習身、口、意三業(yè)清凈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別,無有爭執(zhí),相見歡悅,多以善言互相勉勵,人行萬善,無諸惡業(yè),飲食無憂。其衣裳,不需人工紡織,地長天衣樹,樹上會生各式各樣的細軟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宮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沒有少許污濁不凈,人欲大小便溺,地廁自開,便后自合。地上多產(chǎn)各類寶物,隨手可拾,人拾寶石于手中玩賞,會說:聽說劫時(是指我們現(xiàn)在劫),人為財寶,互相傷害,系閉牢獄,受諸苦惱,如今此寶,如同瓦石,無人守護,真是一個清平世界。那時世界雖有若干小國,而只有一個大國統(tǒng)一,在此地球上,有寬廣四百萬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據(jù)一方,有大都城,名雞頭城,東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廣,人民眾多,街道整齊。空中有龍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晴和。城中有羅剎眾,名叫葉華,于深夜出現(xiàn),為人類服務,除去穢惡,打掃清潔,又以香水遍灑于地,非常香凈。龍神鬼類,都為人類工作,但絕對不須祭拜,那時世間已無迷信拜拜之事。天時地利,人民和順,鬼神擁護,感生了一位轉輪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雞頭城,對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臣寶、守藏臣寶等,以鎮(zhèn)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極其自由,逍遙自在,平等安樂。

  中國東晉以來,彌勒凈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與阿彌陀佛西方凈土信仰和樂融融。凈土宗慧遠祖師的導師道安大師,因為對經(jīng)文原義有疑問,發(fā)愿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nèi)院為臨終之大愿。

  隋唐之后,彌陀信仰愈盛,但彌勒凈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傳播。著名詩人白居易便是發(fā)愿求生彌勒凈土。他組織了“一時上升會”,希望這個會的成員都能往生兜率凈土。他在《畫彌勒上生幀記》云:“愿當來世,與一切眾生,同彌勒上生,隨慈氏下降。生生劫劫,與慈氏俱;永離生死流,終成無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詩中也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說吾是虛傳。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

  隋唐之際,彌勒信仰與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信仰曾經(jīng)有所沖突,雙方信眾甚多,形成凈土信仰的兩大流派,彌勒與凈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隨著許多民間信仰者以彌勒降世為旗號,起事反抗朝廷,故彌勒信仰遭官方大力打擊,至明清之后,逐步讓位給西方凈土宗,在漢傳佛教中漸漸衰微。但衰而不絕,在漢地仍有傳承。清代廣州南海寶象林沙門、曹洞宗高僧弘贊編寫了《兜率龜鏡集》一書,記載了歷代彌勒法門修行者的事跡。彌勒信仰在朝鮮半島佛教中,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nèi),不動本際,應現(xiàn)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傳我國六朝齊梁時傅大士,五代梁唐時布袋和尚都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玄風,號善慧。《續(xù)高僧傳》稱傅弘,又稱善慧大士、魚行大士、雙林大士、東陽大士、烏傷居士。東陽郡烏傷縣(今浙江義烏)人。南朝梁代禪宗著名尊宿,義烏雙林寺始祖,中國維摩禪祖師,與達摩、志公共稱梁代三大士。

  有一次,梁武帝請大士講《金剛經(jīng)》,才升座,大士撫尺揮案,一敲便下座;实劢o他弄呆了。在旁邊的志公禪師問陛下“會么?”帝曰:“不會。”志公就宣布:“大士講經(jīng)已經(jīng)完畢。”再請講,大士拍板升座,唱四十九頌下座。后人蘇東坡寫的傅大士贊:“善慧執(zhí)板,南泉作舞,借我門槌,為君打鼓。”講的就是這樁事。

  志公和傅大士是同時代人物,但志公比傅大士年長,而且聲望之隆,在傅大士之先。達摩大師到中國的時期也在志公與傅大士之間。南懷瑾先生說:“唯有志公、傅大士等中國禪,可稱為中國大乘禪作略,才有透脫佛教的形式,濾過佛學的名相,瀟灑詼諧,信手拈來都成妙話,開啟唐宋以后中國禪的禪趣——‘機鋒’、‘轉語’。尤其以傅大士的作略,影響更大。”

  傅大士的名聲得到了佛教高僧大德的敬重;酆头◣煟昙o未及二十已深究諸佛秘藏,講論無敵。當時皈依頭陀寺隱法師,隱公將欲涅槃時,慧和法師問:“誰可依止?”隱公答曰:“東陽傅大士自然智慧,深解大乘,可依為師。”于是慧和法師禮謁請為弟子。說明傅大士影響之大。

  大士三次到京師,深為梁武帝欽佩,在京弘法所度道俗不可勝計。使他成為當時佛教中的領袖,成為千佛中的一佛,成為維摩禪的祖師。

  傅大士有偈: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合矛盾二語為一是傅大士思想的基本形式。如他有一首偶作說: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牛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布袋和尚,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奉化縣人。布袋和尚隨緣度眾,處處顯示禪機。據(jù)《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記載,一次,有一位禪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從該僧背后摸了一下,禪師回頭,和尚就說:“給我一文錢。”

  禪師回答:“道得出,便給你一文錢。”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問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問:“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則背著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站在街上,一位禪僧問他:“請問和尚在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個人。”

  禪師看了看說:“來了!來了!”

  他說:“你不是這個人。”

  禪師問:“誰是這個人?”

  和尚就說:“你給我一文錢。”隨后,布袋和尚唱頌道: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jīng)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圣非凡復若乎,不彊分別圣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凈,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錦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梁貞明二年(九一六),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將入滅前,說了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安然坐化。

  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竟然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走,于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jù)說,至今他的全身舍利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東堂上。天下佛寺山門供師像,肇始于此。

  布袋和尚有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于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huán)見!

  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前面的說法,為諸位菩薩打開了如來廣大的秘密寶藏。讓在座的大眾們,深刻地體悟到了生死輪回的真相,從而能夠分清正法與邪法。您講說的這些,能夠布施給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以無所畏懼的菩提智慧眼。讓他們對于本來圓滿的大般涅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不再反復地隨著分別思維的輪轉境界,而產(chǎn)生循環(huán)取舍之見。

  “廣為菩薩開秘密藏者”,菩薩,指現(xiàn)前所對之機,如前章金剛藏菩薩等都是所對之機。圓覺智慧隱藏于輪回之中,非機不說,故為秘藏?v說下根凡俗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故為密藏。

  在前面幾章,佛陀用“云駛月運,舟行岸移”等譬喻說法,重重開示,令諸大眾深悟輪回,悟得真隨妄轉,分別邪正。不僅利益現(xiàn)前圓覺勝會上的大眾,也普被當來,法施末世一切眾生。

  “無畏道眼”,佛說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無畏道眼指慧眼、法眼。能法施末法之世,發(fā)菩提心修行圓覺的眾生,辨識修道之眼,以正慧決定,邪正分明,得無所畏。

  “大涅槃”,是佛所證斷果,轉二種生死而成,故名為大。

  “生決定信者”,于此大涅槃,生決定信心,不再反復輪轉境界,而起“月運岸移”等循環(huán)之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回根本?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世尊,倘若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想要暢游如來廣大的寂滅智慧的海洋,應該怎樣才能斷除生死輪回的根本呢?在生死輪回當中,有哪幾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他們在修行覺悟的過程當中有什么差別呢?已經(jīng)獲得解脫的菩薩們,在返回煩惱塵世以后,應當采取哪幾種教育化導的方法,來度一切眾生呢?但愿您不舍棄拯救世間苦難的大慈悲心。您的回答,將讓一切正在修行的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以清凈無暇的智慧眼,照徹出心地的光明,從而圓滿覺悟如來的無上知見。

  “大寂滅海”,大寂滅即是大般涅槃。覺智圓滿,體深用廣,譬如大海,所以說是大寂滅海。

  “度諸眾生”,眾生無邊誓愿度,即從空入假成大悲。惑病既多,方藥非一。若無方便,少湯添水,恐落愛見大悲。因此須請問世尊。

  “慧目肅清”,慧目能照,即妄成真,心不動搖,是謂肅清。

  “圓悟如來無上知見”,六根清凈,六塵不染,能所雙泯,自在圓明。

  彌勒菩薩啟問法義有四部分,因為上一章佛說“菩薩修行,先斷輪回根本”,所以彌勒菩薩問:

  一問:云何當斷?意思是什么是輪回根本呢?所以佛在下文答:以恩愛貪欲,是輪回根本。

  二問:輪回有幾種性?佛在下文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

  三問:修行有幾種性?佛在下文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

  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在下文答:唯以大悲同事愿力。對所問修行及利生事業(yè),佛說:以菩薩修行本為度生,而修行亦不舍眾生界,度生即修行。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彌勒菩薩問法以后,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像這樣虔誠地問了三次,從始至終,有條不紊。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回,心悟?qū)嵪,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這個時候,世尊回答彌勒菩薩說:“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眾生;詢問如來最深奧,最秘密,最微妙難思的法義。這將使諸位菩薩獲得清凈無暇的智慧眼;也將幫助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永遠斷除生死輪回。讓他們的心開悟諸法實相,成就無生法忍,F(xiàn)在請你仔細聆聽,如來現(xiàn)在為大家解說。”

  佛陀在彌勒菩薩啟問后,曰“善哉善哉”,贊其所問,近益現(xiàn)會,遠被末世。

  “汝等”,指彌勒菩薩等,乃能為諸新學菩薩及末世初發(fā)心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一乘圓教的如來無上知見,微妙難思。佛陀于下根漸教門中,久默斯要,不常演說。今廣為眾菩薩開秘密藏,能令諸新學菩薩,潔清正慧之目,愛欲不再萌發(fā)于心,無有翳病,及令一切末世初發(fā)心眾生,永斷輪回。就如同佛在下面的經(jīng)文中說: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愛欲既已不萌則翳病既除,空華自滅,所以說“永斷輪回”。

  “心悟?qū)嵪啵邿o生忍”,實相無相。如《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見諸相,離相而見,即見清凈法身如來。眾生未悟,翳眼妄見空中有華,實則空華本不生,畢竟亦無滅。今心悟無生,實相妙理,于三界內(nèi)外,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如是忍可于心,名具無生忍。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于是彌勒菩薩,因世尊的教誨而心生歡喜,與在會的諸位大菩薩們,一起安靜地聽法。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

  世尊說道:各位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以來,因為有種種恩愛之心和貪欲習氣的緣故,所以才有了生死輪回。

  “一切眾生”:指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的眾生。

  “從無始際”:自從最初一念不覺,妄起無明的時候。心無初相可得,故謂“無始際”。

  “由有種種恩愛貪欲”:由發(fā)業(yè)根本無明,引起潤生枝末無明。如《楞嚴經(jīng)》云:“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fā)生,吸引同業(yè),以是因緣,故有生死。”

  “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能貪之愛,輪回之本。《涅槃經(jīng)》說:“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貪愛,何憂何怖?《佛名經(jīng)》說:“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先令斷者,如樹除根。

  由于欲境,引動愛心,能令眾生,生死不絕,故有輪回。

  【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所有世界當中,一切不同種類習性的眾生,包括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等;都是因為淫欲心和淫欲行為,才有了投胎轉世,并形成了身體和性命。應當知道,所謂的生死輪回,以愛為根本。又因為有種種數(shù)不清的欲望,它們助長了愛的習性;因此能夠讓生死輪回相續(xù)不斷。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一胎生(十二因緣經(jīng)作腹生),如人類在母胎成體而后出生者。二卵生,如鳥在卵殼成體而后出生者。三濕生(十二因緣經(jīng)作寒熱和合生),如蟲依濕而受形者。四化生,無所依托唯依業(yè)力而忽起者,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眾生等都是。

  情、想、合、離四生都是因為淫欲而為受性稟命,更相變易,都在輪回之中,所以說輪回之事,以貪愛為根本,讓生死輪回相續(xù)不斷。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于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yè),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欲望由愛而產(chǎn)生,生命因欲望而有。眾生之所以貪生怕死,格外愛戀生命,還是因為種種欲望的緣故。以貪愛種種欲望為因,就有了愛戀生命的果。由于實現(xiàn)欲望的過程當中,會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情況,當欲望無法滿足的時候,就會產(chǎn)生憎恨和嫉妒等行為,造下種種罪業(yè)。因此,就會投生于地獄和餓鬼道中,受無窮的苦報。

  行欲時,男以女為對境,女以男為對境。若是相合愛心的順境,則恣情縱意,著樂無厭,必至為惡,姑置不論;若對境違背愛心,便生熱惱憎嫉。由憎嫉故生嗔恨,殺害逼惱,打罵凌辱等,造種種業(yè),極重則墮地獄,受諸苦報。次墮餓鬼,饑火交然,五百生不聞漿水之名,千萬劫常受饑虛之苦。次墮畜牲,也稱為旁生,也就是動物畜生類,愚癡成性,合稱為三惡道。

  佛教把生命形態(tài)分為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六道是欲界眾生的棲居地,如果不能證悟成佛,就只能在這六道中輪回。六道的前三道稱為三善趣,后三道稱為三惡趣。

  一、天道。天道眾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長壽而沒有煩惱,是六道之首。但是他們迷戀于世俗享樂,當福報耗盡,他們就會墮落到其他五道。

  二、人道。人道眾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當中要受到許多痛苦。

  三、阿修羅道。此道中的眾生福報極大,壽命很長,與天界眾生差別不大,所以又被稱為“非天”。但是忌妒心重而好戰(zhàn),在與天界開戰(zhàn)時,阿修羅往往戰(zhàn)敗而受到極大的痛苦。

  四、畜生道。六道里的畜生道眾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們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們不可能積累善業(yè)。此外,畜生道眾生忍受寒熱和饑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殘殺。

  五、餓鬼道。餓鬼道眾生沒有食物和飲料,是大肚子和小腦袋的形象,吃食物時,喉嚨會有燒灼的感覺。餓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眾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道眾生般愚蠢。

  六、地獄道。在六道之中,地獄道眾生所受之苦最為可怕。地獄道又可細分為八大寒地獄、八大熱地獄、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四大部分。

  【知欲可厭,愛厭業(yè)道,舍惡樂善,復現(xiàn)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

  有的人深知欲望是煩惱的根源,令人厭惡,于是就愛上了遠離自私貪欲的善業(yè)之道。因為舍棄惡業(yè),愛行善業(yè)的緣故,投生到欲界天上,享受種種妙樂。又有一類人,深知愛戀之心也很粗俗,令人厭惡,于是就舍棄愛戀之心,轉而喜歡上了這種舍棄的心態(tài)和行為。其實,還是在無形當中滋養(yǎng)著內(nèi)心深處愛的根本。投生于色界無色界天上,顯現(xiàn)出三界有為法當中,最勝妙的善果。

  “愛厭業(yè)道”,怖彼惡道,不造惡因。于離惡法門,深生愛樂。

  “舍惡樂善”知欲可厭,舍十惡業(yè),樂十善業(yè)。

  “棄愛樂舍,還滋愛本”,愛惡愛善,俱未免苦。棄彼愛心,樂修舍法。修習四禪八定,若無樂舍之心,仍是貪愛,還滋愛本。

  “便現(xiàn)有為增上善果”,色無色界,仍屬有為。修得四禪八定,只算增上善果。

  《弊宿經(jīng)》弊宿王和童女迦葉探討的故事:

  弊宿說:“惡行死后要墮入地犾,十善的人死后皆生天,我難以相信此說,因為我從未見過有死去的人回來報信。”

  童女迦葉答言:“有智之人,應從譬喻中獲得領悟。比如有盜賊屢犯王法,被國王捕獲拘禁,下令斬首,此賊溫言軟語乞求行刑者:‘請您暫且放我回家,辭別親知故舊,然后再回來受刑吧!’弊宿長者,那行刑人會放他回家嗎?”“不會。”“同為人類,尚且不放,何況身死命終,墮入地獄,無情的獄吏鬼卒,豈肯放他回來報信!”

  童女迦葉:“比如有人墮于茅廁中,全身屎尿,污臭不堪,被人救出,用竹蔑刮、澡豆凈洗,香湯沐浴,眾香涂身,換上華貴衣飾,供以百味美饌,以五欲娛樂其心,你說此人還會再投到茅廁中去嗎?”“不會。”“行善生天者便如此人,人間地面臭穢不凈,天神們在離地面幾百里處,遙聞人間臭味,臭于茅廁糞坑,生天者飽享五欲之樂,快樂無比,豈肯再返回人間報信?”

  弊宿又說:“我有個親戚,凈持五戒,按沙門、婆羅門之說,他死后應生于忉利天,他臨終前,我曾囑托:‘你若生天,見實有天堂,請來告訴我一聲。’但他命終之后,并未來報,他是我的至親,不應失約而不來報,這不是說明沒有什么后世嗎?”迦葉答言:“人間的一百年,只當忉利天一日一夜,也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忉利天人壽命千歲。你的親戚生前凈守五戒,命終必生忉利天,他生天后,也許會想:我剛生此外,先娛樂游耍兩三天,然后再去報信吧,弊宿你說,縱使他來報信,你能見到他嗎?”“不能,等他來報,我已死去多年了。”

  經(jīng)過多次討論,弊宿心悅誠服的皈依三寶。

  【皆輪回故,不成圣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以上這些情況,都屬于輪回的緣故,無法成就圣人的解脫之道。因此,諸位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想要解脫生死,出離輪回的話;首先應當斷除貪欲,然后進一步去掉內(nèi)心深處的愛和渴望,因為它們就是輪回的根本。

  善業(yè)是清凈法,不善業(yè)是染污法。以善惡諸業(yè)為因,能招致善惡不同的果報,是為業(yè)果。作為業(yè)果的表現(xiàn)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方法,都是依于善惡二業(yè)而顯現(xiàn)出來的,依業(yè)而生,依業(yè)流轉。所以,眾生行善則得善報,行惡則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果報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身、語、意業(yè),招致新的果報,故使凡未解脫的一切眾生,都會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惡鬼道、地獄道中循環(huán)往復,這就是佛教所說的輪回。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輪回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說是凡夫,生死流轉,不能出離,如同漫漫的長夜,雖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還是要受輪回。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間,這有形世間為無明煩惱所包圍,所以世間為五濁惡世。在六道輪回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內(nèi),都要接受輪回,因此佛經(jīng)說三界猶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煩惱無明之火所燒。

  據(jù)經(jīng)典所指出,行十不善業(yè)因緣故,要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行十善業(yè)道因緣故,則生天界及人界。所謂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眾生所居之境界,此境界雖然享福,但是福報總有享受完的時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墮落,仍然要輪回的。

  至于阿修羅境界,就是精靈世界,停留在精靈世界的靈魂,固然生前也修善業(yè),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稱為“正神”,只能稱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羅境界的環(huán)境是最復雜,“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間者,以此類為最多。

  六道輪回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回可以說苦多于樂,所以人生苦海也。依《解脫道論》來說:“戒定慧,是解脫之道,守戒的人,是威儀的意義,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亂。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覺。所謂解脫,就是離開束縛的意思,用戒為初善,定是中善,慧為后善,如此產(chǎn)生禪定力求滅苦,最后才得解脫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有二項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六道輪回有四項是無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羅道”、“惡鬼道”、“地獄道”。有形的稱為“有器”,無形的稱為“無器”。

  教中雖然有“因果報應”的理論,但更正規(guī)的提法是“因緣果報”。那么“緣”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緣”的內(nèi)容及其復雜,簡單地說就是“條件”。比方說:蛋可以孵成雞,但是孵成雞需要一定的溫度,這個一定的溫度就是“緣”。雖然蛋可以孵雞(因果條件具備),但是,不具備一定的溫度(緣),蛋是不會成雞的。

  因此,佛陀教化大眾修行,脫離六道輪回,就是從“緣”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惡因變成惡果,而讓多生累劫造得善因,盡快成熟,變成善果。從而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回。

  達摩祖師開示三界六道: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三界業(yè)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yè)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曰: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執(zhí)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yè),墮三重趣。若貪業(yè)重者,墮惡鬼趣;嗔業(yè)重者,墮地獄趣;癡業(yè)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yè)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回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xiàn)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凈心便得開悟!

  各位善男子,菩薩們分身變化,示現(xiàn)于塵世之間度化眾生。他們并非以愛為根本,而是以平等的大慈悲,來幫助大家舍棄愛戀之心。他們只是借助于少量的貪欲,而進入生死輪回罷了。倘若末法時代一切有緣的眾生,能夠逐步舍棄種種欲望,并且清除憎愛之心。為了永遠斷除生死輪回,而勤奮求學如來圓滿覺悟的境界。當他的心逐漸清凈了以后,就會開悟清凈圓覺。

  “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菩薩假借貪欲之行,以示生滅之理!端家娼(jīng)》云:“眾生行世間,而不知世間,菩薩行世間,明了世間相。世間虛空相,虛空亦無相。菩薩如是知,不染于世間。”

  “勤求如來圓覺境界,于清凈心便得開悟”。舍欲除愛,令心清凈,心既清凈,便得開悟清凈本然的圓覺境界。龐蘊居士是湖南衡陽人,悟人生虛空,斷欲舍財,立志尋道,勤求善知識,以求開悟。他去謁見石頭希遷,問道:“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么人?”石頭就用手掩住他的嘴巴,意為:不要議論,向心內(nèi)求。龐蘊豁然有悟。

  他后來參見江西馬祖道一,又問道:“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馬祖答道:“等你一口喝盡西江的水,再告訴你。”意為要萬法回歸自心,龐蘊頓悟玄旨。

  龐蘊居士拜訪過藥山后,辭別時,藥山派十員禪客送他到門口。當時,天正下著大雪,龐蘊居士指著空中說:“好雪片片,不落別處。”全禪客就問:“那落到什么地方呢?”居士打了他一掌。全禪客說:“你這樣是馬虎不過去的。”龐居士說:“你這等人還自稱禪客,我看閻王爺是不會放過你的。”全禪客說:“那居士您怎樣呢?”居士又打了他一巴掌。說:“眼明而瞎,能言如啞。”意為:見相非相,不立文字。

  龐居士有個女兒叫靈照,要入滅的那天,他對靈照說:“你去看看日頭,到了正午就來告訴我。”靈照出去一會兒,回來說:“現(xiàn)在是正午,可是太陽有缺蝕。”龐居士出去觀看的時候,靈照就在父親的座位上,合掌坐化。龐居士回來一看,笑著說:“我這女兒機鋒真伶俐呀!”于是就延期七天坐化。在這期間,州官前來看他,他就對州官說:“愿你將存在看成空幻,切莫把虛無當作真實,住留世間,當好自為之,因為一切都像影子和回聲一樣。”隨后,他枕著州官的腿膝亡化了。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fā)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xiàn)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xù)諸生死。云何五性?】

  各位善男子,一切眾生由于根本貪愛深淺不同的緣故,顯發(fā)無明的程度也不同。于是,就顯現(xiàn)出五種根性的差別不等;依兩種障礙而顯現(xiàn)出深淺差別。哪兩種障礙呢?第一是理障,障礙端正的知見;第二是事障,讓生死輪回得以持續(xù)。顯出哪五種根性的差別呢?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各位善男子,倘若理事二障都沒有斷掉,也沒有降伏,就叫做尚未成佛的眾生,稱為第一凡夫種性。倘若一些眾生,通過修行,已經(jīng)永遠舍棄了貪欲心,首先除掉了事障,理障還沒有斷盡,他們只能悟入聲聞和緣覺的二乘果位,還不能示現(xiàn)安住于大乘菩薩的境界,稱為第二乘種性。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fā)愿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各位善男子,如果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想要航行于如來廣大圓滿覺性的海洋,首先應當發(fā)愿,勤奮地斷除理事兩種障礙。當基本降服了二障以后,就能夠悟入菩薩境界,稱為第三菩薩種性。再進一步修行,如果事障和理障已經(jīng)完全斷盡,就會悟入如來微妙的圓滿覺性。滿足菩提道和大般涅槃的所有功德;稱為第四如來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各位善男子,一切眾生都可以證悟圓滿覺性。由于各自不同的因緣,遇到了不同的善知識。按照善知識的教導,在因地修行不同的法門。這樣修行,就產(chǎn)生了如前所說的根性頓漸的差別。倘若遇到了通往如來無上菩提的真正修行法門,則不論根基的大小,都可以成就圓滿的佛果。倘若一些眾生,雖然想尋找善知識,卻遇到了邪見者,因此,縱然修行而終究未能得到正確的悟解,這些人稱之為第五外道種性。其過失和錯謬在于那些邪見的老師,而與這些眾生無關。以上就是一切修行眾生當中,五種根性的差別。

  一切眾生都能夠證悟圓覺,都在圓覺中,“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如果遇到善知識,依據(jù)他建立最初學佛的修行法門,跟隨他修習,譬如遇聲聞乘的善知識,則修四諦;遇緣覺人,則修十二因緣;遇菩薩乘人,則修六度。教之頓、漸,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識而不定,所以說“爾時修習,便有頓漸”修行就有快慢差別。

  “眾生五性差別”,一、聲聞緣覺種性,二、菩薩種性,三、如來種性,四、成佛種性,五、外道種性。

  逢善知識而悟道的公案:

  崇奉佛教,以居士身嗣黃龍祖心之法的宋代詩人黃山谷,有一次參訪晦堂祖心禪師,聞到花香,開悟了。晦堂禪師就問他:“你有聞到香味嗎?”“好香喔!”

  禪師說:“我何嘗隱瞞你什么嗎?”

  意思是說:“你看,這么好的禪、道,不都給你了嗎?”其實,這不是晦堂禪師給黃山谷的,是黃山谷自己的機緣成熟了,因此他悟道了。

  唐朝招賢會通禪師跟隨鳥窠道林禪師學道,一學就是十六年。十六年來,鳥窠禪師沒有跟他講過一句佛法,也沒有說過一個道理。會通禪師終于忍耐不住,就向鳥窠禪師告假,要到他方參學。鳥窠禪師問:“你要到哪里去?”

  會通禪師說:“我要到諸方去參學。”

  鳥窠禪師就說了:“佛法何必到別處去學呢?我這里也有一些。”說完之后,立刻從身上拈起一根布毛,說:“你看,這不就是佛法嗎?”

  會通禪師當下廓然大悟。后來人們就叫他布毛侍者。

  在經(jīng)典中,佛陀也曾講述“善知識法”與“惡知識法”,我們在此也一并了解一下,以防修學中妄起我慢,偏離善法。

  昔日,佛陀在舍衛(wèi)城只樹給孤獨園時,對眾比丘說:今日我要為你們開示“善知識法”及“惡知識法”,你們要一心諦聽,善自思惟。

  比丘們齊聲稱是,專注聆聽佛陀的教導。

  佛陀說道:何謂“惡知識法”?若有比丘常念:我為豪門望族而來出家學道,其余比丘皆為卑賤之身而來出家,因而心生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蛘撸粲斜惹鸪D睿何覙O為精進持戒、如法如律,其余諸比丘皆不精進持戒,而以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又或者,若有比丘常念:我修行有功,三昧成就,其余諸比丘未得三昧,心意錯亂,不得禪定,并以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

  此外,若有比丘常念:我智慧第一,其余比丘皆無智慧。若以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即為“惡知識法”。再者,若有比丘常念:我常得飲食、床褥、臥具、醫(yī)藥等供養(yǎng),其余比丘皆不能得此供養(yǎng)。若此人因利養(yǎng)之物而生我慢、詆毀他人,此即“惡知識法”。比丘們!所謂惡知識人,即是行此邪業(yè)之人。

  佛陀又說:什么是“善知識法”?若有比丘常念:我出身豪門望族,其余比丘雖不是出自豪門,然彼此佛性并無不同,此即“善知識法”;蛘,善知識不會因自己精進持戒,其余比丘不持戒行,就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亦不會因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善知識法”。又或者,善知識不會認為自己三昧成就,其余諸比丘未得三昧,修行無定,就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更不會因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善知識法”。

  此外,善知識不因自己智慧成就,其余比丘無有智慧,而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亦不會因此心生貢高我慢,詆毀他人,即為“善知識法”。再者,善知識不會因自己常得飲食、床褥、臥具、醫(yī)藥等供養(yǎng),其余比丘無此供養(yǎng),而認為自己與他人的佛性有所差別,更不會因此貢高我慢、詆毀他人,此即名為“善知識法”。

  佛陀告訴諸比丘:今日,我為你們開示善知識法及惡知識法,你們應當遠離惡知識法,修持善知識法。

  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后,歡喜奉行。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fā)未悟,乃至示現(xiàn)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愿力!

  各位善男子,菩薩們都是以大悲愿力作為方便,從而進入塵世間,來幫助那些未悟的眾生打開內(nèi)心,發(fā)現(xiàn)本有的圓滿覺性。乃至于示現(xiàn)種種不同的形相,種種或逆或順,或正面或反面的不同方法。與未悟的眾生同處修行等事,從而幫助教化他們共同成佛。所有的這一切,都依靠的是菩薩無量劫以來,清凈菩提大愿的力量。

  “大悲方便入諸世間”,前面彌勒菩薩問,當設幾種教化方便。世尊答:但以大悲、方便,示現(xiàn)種種形相。眾生根機,雖有不同,只須用此二種,即可隨類應化。大悲必能普化,方便即能隨宜。

  “逆順境界”,逆心順心,怨家親友,平等一如。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普得利益。

  《楞嚴經(jīng)》云:“我滅度后,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蜃魃抽T、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贊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佛陀在滅度以后,教敕很多菩薩跟阿羅漢隨類應身,在末法時代而示現(xiàn)種種的形相。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以種種的方便法門,教化眾生,使令眾生度脫三界的苦海。

  他示現(xiàn)的相狀是什么呢?有時現(xiàn)出家的沙門,有時是現(xiàn)在家的白衣居士,或者國王,或者政府官員,或者少男、少女,乃至于淫女、寡婦,或者作奸犯科、從事殺生……各式各樣的相貌,他們的目的,就是示現(xiàn)“同事”,跟眾生能夠同一類、同一個事業(yè),依止這樣的“同事”,讓眾生得到歡喜跟信心。最后稱贊佛乘,來宣揚大乘佛法的真實義,使令眾生能夠聽聞以后,如理的思惟而悟入大乘的三摩地。

  蕅益大師說:末法時代菩薩示現(xiàn)主要有兩種:

  一、現(xiàn)出善知識的相貌:如天臺宗的祖師、唯識宗的祖師、華嚴宗的祖師,很多都是菩薩示現(xiàn)。一旦他現(xiàn)出善知識的相貌,這個菩薩的作風就要很正常——正常的持戒、修定、修慧、宣揚佛法。

  二、現(xiàn)出非善知識的相貌:前面講順向,這講逆向。如濟顛和尚,事后證明他是菩薩示現(xiàn),他示現(xiàn)喝酒吃肉。但只要是逆向操作的菩薩,示現(xiàn)之后,他最后也要示現(xiàn)不太好的果報。因為菩薩示現(xiàn)是為教化眾生。

  所以菩薩可以廣開方便門,但是他的目的只有一個:開方便門,示真實相,讓大家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菩薩來到人世間,他表演了一手,不管是現(xiàn)出好的相狀、壞的相狀,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你看到他的相狀以后,讓你了知滅惡生善,能明白道理,這樣他的示現(xiàn)就成功了。

  所以佛法就是藥方,專治煩惱頑疾。菩薩度化眾生,眾生有多少的煩惱,菩薩就有多少種辦法。最怕的是眾生不吃藥,不吃藥就沒救了。你一旦有善根,菩薩就有辦法來度化你,他就可以開方便門,不管你是過去造了善業(yè)、惡業(yè),他都有辦法跟你同事,陪著你成長,然后把你的善根啟發(fā)起來,恒順而轉。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fā)菩薩清凈大愿,應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愿修行,漸斷諸障,障盡愿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倘若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對于廣大無邊的圓覺法門,生起了無比向往之心,應當效仿菩薩們,從心中發(fā)起清凈的菩提大愿。應當經(jīng)常這樣發(fā)愿:‘愿我當下的心,能夠安住在佛陀的圓滿覺性當中;愿我生生世世能夠?qū)ふ业秸嬲纳浦R,并遵照他們的教導去修行;而不要遇到那些外道和二乘的老師。’依照這樣的愿望修行,就會逐漸斷掉理和事等各種障礙。當障礙都消盡了以后,菩提大愿就圓滿了,便會登上本來解脫的清凈佛法的寶殿,證入廣大圓滿覺性的微妙莊嚴境界。

  “依愿修行”,所作所為,不隨情逐念,但依愿力,而自行策勵。愿是總相,通悲通智。具悲智愿,即菩提心。

  “漸斷諸障”,理雖頓悟其空,事乃漸除方盡。

  “證大圓覺妙莊嚴城”,障盡,則行住坐臥,一切時中,無非解脫。愿滿,則觸目對境,一切諸法,無非圓覺。

  一切法都在覺中。眾生與佛都在覺中,但是眾生執(zhí)取狹隘的六根境界為所知,因此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不但如此,即使是你所迷惑的行為也在覺中。而這個“覺”,并不是見聞覺知的覺,甚至你所認為沒有思想的物質(zhì),都是心的作用,都要有知覺,因為覺遍滿法界,才被稱為圓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時,世尊為了重述一遍所說的法義,以偈頌的形式說道: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愿,示現(xiàn)入生死。

  現(xiàn)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彌勒菩薩你要知道,一切輪回蕓蕓眾生,

  沒有得到廣大解脫,都因為貪欲的緣故,

  才墮落于生死輪回。若能斷掉憎愛之心,

  以及貪嗔癡等習氣,不會限于根性差別,

  都將成就佛陀大道。理事二障永遠消滅,

  尋訪明師得成正悟,自然隨順菩薩大愿,

  究竟安住大般涅槃。十方諸佛一切菩薩,

  都以大悲清凈愿力,示入生死度化眾生。

  現(xiàn)在一切修行的人,以及末法時代眾生;

  勤奮斷除愛憎見解,就會回歸大圓滿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