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文鈔全集 印光法師文鈔續(xù)編卷上

  印光文鈔續(xù)編發(fā)刊序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一法不從此法建立,無一人不受此法鈞陶。以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隨眾生根性而說;蚱趵矶荒鼙槠跞簷C;蚱鯔C而不能徹契至理。因茲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郁而不暢。眾生即生了脫之大法,卷而未舒。華嚴雖已導歸西方,而人天權乘未聞。諸經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門綱要未著。由是如來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特于方等會上,說彌陀凈土三經。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闡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機理雙契,凡圣齊資。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如十方虛空,萬象總含。普令圣凡,現生成辦道業(yè)。大暢如來,出世度生本懷。倘如來不說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于現生了生死者。光宿業(yè)深重,受生佛法斷滅之鄉(xiāng)。出世半年,又遭六月閉目之痛。入塾讀書,屢受盜匪兵戈之擾。稍開知識,復中程朱辟佛之毒。所幸學識全無,不能造生陷阿鼻之業(yè)。設或才智等伊,必至作十虛莫容之愆。由此意惡,長嬰病苦。數年直同廢人,一旦始知錯誤。于是出家為僧,冀滅罪咎。宗教理深,無力研究。凈土道大,決志遵行。擬作粥飯自了僧,不做宏法利生夢。三十三歲,至普陀法雨寺,住持化聞和尚,知光只會吃飯,別無所能。遂令常作食客,不委一毫事務。二十余年,頗得安樂。經年無一人來訪,無一函見投。宣統三年,上海出佛學叢報,高鶴年屢為郵寄。見所載文字,多合公道。間有涉政治而稍側重者,竊恐人以此譏誚佛法,因用云水僧釋常慚之名,寄書祈其秉公立論,勿令美玉生瑕,編輯者并未寓目。后鶴年來山,為說所以。伊紿去數稿登報,署常慚名,絕無知者。民國六年,徐蔚如得與其友三信,印五千本,名印光法師信稿,送人。七年,搜羅二十余篇,排于北京,名印光法師文鈔,持其書來普陀求歸依,光令歸依諦公。八年,又印續(xù)編。秋,其母沒于申寓,喪事畢,令商務印書館,合初續(xù)為一部,作一冊。十二年,光令商務館另排增訂本,作四冊,留板,初次印二萬部。十四年,又令中華書局排增廣本,仍作四冊。此后,無論何種文字,概不留稿,一免曠用施主錢財,一免徒刺明人慧眼。十九年,掩關蘇報國寺,當家明道師,令人偷鈔。二十四年,彼去世,遂止。二十六年,避難靈巖山,鈔者以其稿交當家妙真師,妙師又令于半月刊等報鈔錄。光知之,勢不能已,只好詳校令排,滿彼之愿。光幼失問學,長無所知,文極拙樸,不堪寓目。然其所說,皆取佛經祖語之意,而隨機簡略說之,不敢妄生意見以誤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閱歷,若肯略其文而取其義,不妨作一直指西歸之木標。宜致力于西歸,勇往直前,勿以木標惡劣,并西歸之路程亦不愿視,則豎標歸西,兩無所憾矣。又初編雖印上十萬部,大通家以專說信愿念佛,因果報應,敦倫盡分,家庭教育,直是勸世白話文,絕無撥云見月,開門見山,豁人心目,暢佛本懷之語句,故若將浼焉。亦有與光同一根性者,視作妙寶,由茲返迷歸悟,返邪歸正,生敦倫常,沒生極樂者,大有其人焉。續(xù)編于初編所說外,益產婦念觀音,毒乳殺兒女,此皆古今高僧醫(yī)人所未說者,光則屢屢說之。古人不為良相,必為良醫(yī),以期濟世活人。光以無知無識粥飯僧,由徐蔚如一人傳虛,竟致承虛接響之萬人傳實,以為善知識。彼既以訛傳訛,光不妨將錯就錯,教人生有恃怙,死有歸宿,產無厄難,子不橫死,以盡我心。雖有刺于明人慧眼,但以有益于人,無害于世,因隨順明道,妙真二師之意,而令其流通,并略敘其緣起。知我罪我,所不計也。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孟夏,常慚愧僧釋印光敬撰。(年七十九)

  附錄徹悟禪師十種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后世)

  三信輪回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百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誠言無有異也)

  六信實有凈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

  七信愿生即生(已今當愿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皆我心具皆我心造)

  信佛語故,則造后四。不信佛語,但造前四。故深信佛言,即深信自心也。修凈業(yè)者,能具此十種信心,其樂土之生,如操左劵,而取故物,夫何難之有。

  目錄

  印光文鈔續(xù)編發(fā)刊序

  附錄徹悟禪師十種信心

  印光法師文鈔續(xù)編卷上

  書

  一函遍復

  致郭莊悟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復周孟由問心經色不異空四句書(民國二十六年)

  誡吾鄉(xiāng)初發(fā)心學佛者書

  與明本師書(民國十六年)

  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復云南王德周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復周頌堯居士書(民國二十年)(附原函)

  復德暢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復許熙唐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廣妙和尚書(民國二十年)

  復楊德觀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吳慧濟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李仲和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王壽彭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復俞慧郁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嶧縣宋慧湛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復陳重為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陳逸軒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袁孝谷曹崧喬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楊慧昌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原名宇昌)

  復湯文煊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復吳滄洲居士書三(民國二十年)

  復寧德晉居士書(民國二十年)(原名志武)

  復劉漢云楊慧昌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劉德護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姚維一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王曉曦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閔宗經居士書(民國二十年)(原名永濂)

  復傳德師書(民國二十年)

  復寧德恒德復居士書(民國二十年)(皆德晉之弟)

  復潘仲青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致謝浴淮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致郭雨三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陳鳳梧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致陳彥清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王慎齋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熊慧翼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朱南圃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李自初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致羅世芳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郭介梅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復齊用修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致戚友卿先生書(民國二十年)

  復習懷辛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胡奉塵居士書(民國二十年)(又名師遠)

  復鮑衡士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楊樹枝居士書四(民國二十年)

  復李印泉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致高契理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李樹棠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馮偏西鄭圓瑩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沈彌生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黃涵之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談少撫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張云雷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徐書鏞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金善生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葛志亮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王心禪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吳慧詒羅慧澍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湯慧振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陳其昌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致阮和卿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沈授人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復李德明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四年)(原名炳南)

  復鄭觀凈先生書(民國二十年)(附原函)

  復游有維居士書(民國二十六年)

  復念西大師書

  復周伯遒居士書

  復唐能誠居士書

  復凈之居士書(民國二十五年)

  復江景春居士書二(民國二十二年)

  復某居士書

  復江有朋居士書

  復卓智立居士書

  與李慧澄居士論焚化經灰及往生錢書(民國二十三年)

  介紹用三星素皂書(民國十八年)

  致銘光居士書

  致自覺居士書(民國十六年)

  復劉仁航居士論弘揚因果

  復楊佛典居士書

  復崔德振居士書五(民國二十一年)

  復沈來沄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復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

  復梁慧棟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復于歸凈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復宗誠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復許慧舫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復殷德增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復鄭慧洪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與趙奉之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與陳慧恭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復張純一居士書

  復營口徐永業(yè)先生書(民國二十四年)

  復郁智朗居士書

  復昆明蕭長佑居士書

  復湘陰黃頌平居士書

  與張靜江居士書(民國二十四年)

  復海門理聽濤書七(民國二十一年)

  復智樂居士書

  與胡作初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與泉州莊慧炬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與馬星樵醫(yī)士書

  復陳慧和居士書二(民國十八年)

  復宅梵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復朱德大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復沙庸之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復南通張海橋居士書(民國二十五年)

  復翟智淳居士書(民國二十七年)(原名文選)

  復竇智睿居士書(民國二十七年)(原名聯芳)

  示柴也愚居士書(法名智韜)

  復愚僧居士書

  復邵慧圓居士書

  與魏梅蓀居士書十六

  復戰(zhàn)德克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六年)

  復江易園居士書四

  復慧空大師書(民國二十五年)

  致郭輔庭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復卓人居士書(民國十六年)

  復陳慧新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復宋德中居士問焚經功過書(民國二十年)(附原書)

  復金益平居士書二

  復宋六湛,褚蓮凈,張子凈三居士書(民國十七年)

  復無錫佛學會少年學佛社書(民國二十三年)

  復袁德常居士書四(民國二十二年及二十七年)(原名麗庭)

  復費范九居士書

  復慧導居士書(即楊漢公)

  復翁智奇居士書二(原名兆奇)

  復慧龍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即竇存吾)

  復鄭棐諶居士書(民國二十六年)

  復吳希道居士書

  復楊慧昌居士書三(原名宇昌)

  復某居士書

  復張覺明居士書二(戊寅除日)(附來書)

  復某某夫婦書二(附第二次來書)

  與吳慧德女士書(民國二十八年)(附宗綽來書)

  復濟善大師書

  復陳慧恭孫慧甲書

  復念佛居士書

  與黃周福純女士書

  與周福淵女士書

  復周法利居士書三

  復曾怡之居士書

  復楊慧芳居士書(民國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

  復劉惠民居士書五(法名德惠○民國二十一年起,至二十八年止。節(jié)錄匯鈔。)

  復善覺大師書(民國二十九年二月)(附來書)

  復宋慧湛居士書

  復曹培靈居士書

  致廣慧和尚書(民國二十九年正月)

  致胡子笏居士書(民國二十九年)

  復楊煒章居士書

  復章緣凈居士書

  復修凈師書

  印光法師文鈔續(xù)編卷上

  書

  一函遍復

  (語雖拙樸,義本佛經。若肯依行,其利無窮。)

  (民國二十一年)

  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愿,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yè)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愿。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則愿速出離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于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凈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于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衲罘鹬,必須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善業(yè)。(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诓徽f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之念。)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于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xiāng)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fā)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又須勸父母,兄弟,姊妹,妻室,兒女,鄉(xiāng)黨,親友,同皆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每日若念一萬佛,即念五千觀音,多少照此加減。)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并與親友,不蒙此益乎。況且現在是一個大患難世道。災禍之來,無法可設。若能常念佛及觀音,決定蒙佛慈庇,逢兇化吉。即無災難,亦得業(yè)消智朗,障盡福隆。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愿!穹舱b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yè)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于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凈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v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yè)凈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yè)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愿,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yè)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愿同人悉體此義。●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系后人偽造。寄庫,是愿死后做鬼,預先置辦做鬼的用度。既有愿做鬼的心,便難往生。如其未作,則勿作。如其已作,當稟明于佛,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之冥資,通以賑濟孤魂,方可不為往生之障。凡壽生,血盆,太陽,太陰,眼光,灶王,胎骨,分珠,妙沙等經,皆是妄人偽造,切不可念。愚人不知念大乘經,(即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心經,金剛,藥師,法華,楞嚴,華嚴,普賢行愿品等經。)偏信此種瞎造之偽經。必須要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方可安心。有明理人,為說是偽,亦不肯信。須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當以還壽生,破地獄,破血湖之錢,請有正念之僧念佛,則利益大矣!衲罘鹬,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盡前一日持之。又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勿在家中殺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殺生,其家便成殺場。殺場,乃怨鬼聚會之處,其不吉祥也,大矣。是宜切戒家中殺生也!衲罘鹬,當勸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臨終決定往生西方,非預為眷屬說臨終助念,及瞎張羅,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臨終得眷屬助念之益,不受破壞正念之害者,非平時為說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則不獨有益于父母,實有益于現生眷屬,后世子孫也。臨終助念,無論老少,均當如是。詳看飭終津梁,自知。(上海佛學書局,蘇州報國寺,均有出售。)●女人臨產,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致殞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種種危險,及兒子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若于將產時,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若至誠懇切念,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后血崩,并兒子驚風等患?v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定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執(zhí)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論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視生產為畏途,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產雖裸露不凈,乃出于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無有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此義系佛于藥師經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過為之提倡而已。(藥師經,說藥師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藥師佛。而觀音名號,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藥師佛,而可念觀音也。)●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有謂當月經時,不可禮拜持誦,此語不通情理。月經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間,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宜少禮,不是絕不作禮也。)念佛誦經,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凈。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zhí)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說,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裼^世音菩薩,誓愿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饑饉,蟲蝗,瘟疫,旱澇,賊匪,怨家,惡獸,毒蛇,惡鬼,妖魅,怨業(yè)病,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fā)改過遷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定得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不發(fā)心改過遷善,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fā)此顛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fā)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或見人為,發(fā)歡喜心,出贊嘆語,亦屬心口功德。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決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釣譽。此種心行,實為天地鬼神所共惡。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世有女人,不明至理,或不孝公婆,欺侮丈夫,溺愛兒女,虐待婢仆;驅偬罘,虐待前房兒女。不知孝公婆,敬丈夫,教兒女,惠婢仆,教養(yǎng)恩撫前房兒女,實為世間圣賢之道,亦是佛門敦本之法。具此功德,以修凈土,決定名譽日隆,福增壽永,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九蓮也。須知有因必定有果,己若種孝敬慈愛之因,自得孝敬慈愛之果。為人即是為己,害人甚于害己。固宜盡我之職分,以期佛天共鑒也。●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丑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仆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谷,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后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于此,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光老矣,精神日衰,無力答復來信。但以郵路大通,致遠近誤聞虛名,屢屢來信。若一概不復,亦覺有負來意。若一一為復,直是無此精神。以故印此長信,凡有關修持,及立身涉世,事親教子之道,皆為略說。后有信來,以此見寄?v有一二特別之事,即在來信略批數字,庶彼此情達,而不至過勞也。若欲大通經教,固當請教高豎法幢之大通家法師。須知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當注重于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也。

  致郭莊悟居士書(民國二十一年)

  接與明道師信,知居士所志者大。若即生了生脫死,光不妨作泥塑木雕之標竿。若欲大通經教,及徹悟自心,則光之泥塑木雕者,無所取矣。今且將錯就錯,為居士起一法名,名為慧莊。莊者,敬也。敬之一法,乃世出世間學道之根本。若不主敬存誠,縱有所悟,必不能實得其益。以一落狂慧,決難事理圓融。偏執(zhí)理性,不重修持,縱見理不錯,亦與魔外相去不遠。況既執(zhí)理廢事,所悟之理,亦難的當。故曰,不貴子見地,只貴子行履。此舉世聰明人之大陷阱,不受此病,方可名為聰明。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翻成自誤誤人之流輩也。光老矣,不得常來信,來信,則只以所印之長信復之,概不特為分疏,以免不勝其勞,亦不能利人也。不久,當有新印凈土十要,及長信寄來,亦不再作書。十要原本外,所附要書數種,實為修凈業(yè)之最要典籍也。

  復周孟由問心經色不異空四句書(民國二十六年)

  此大士以己所照見五蘊皆空之相示人也。色,為五蘊之首,故先詳言之。言色不異空者,以色雖有形相可見,乃是幻妄之相。以深般若智照之,當體了不可得,有如虛空。不但色當體了不可得,而空亦了不可得,故又云空不異色。此恐人認世間空為色空之相,謂空亦無有實際可得,亦如色之了不可得。良以空亦是世間法,雖無形相,而其空洞虛豁,猶有空相。五蘊中,色蘊之空,不是虛空之空,故隨即曰空不異色。乃是圓離空相之空,故曰空不異色。謂此空之空,亦如色之了不可得,不可認為空洞虛豁之空。又恐不了,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謂色即是空之不可得,空即是色之不可得。此之色空,是寂照雙彰雙泯,色空雙即雙離之色空也。若見及此,自可親證真如佛性。色蘊既如是,受,想,行,識之四蘊,可以例知,故不再說,只云亦復如是。五蘊既如是,一切法亦然。故又曰此五蘊皆空之相,為一切諸法之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當體如是,不必約凡圣生佛配說。以本無有生,何由有滅,及與垢,凈,增,減乎哉。是故諸法空相之中,無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無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無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無眼界,(眼下略去識字。)乃至無意識界之六識,是無六凡界法。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是無十二因緣流轉門,亦無無明盡,乃至亦無老死盡,是無十二因緣還滅門,是無緣覺界法。無苦,集,滅,道是無聲聞界法。無智,智為六度末后之一度,是無菩薩界法。亦無得,得即菩提,涅槃,是無佛界法。有將色不異空之空,作真空實相解者。粗看頗似順,詳審似未圓。何以故,既無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世間六凡界法。又無四諦,十二因緣,智,得出世間之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諸法皆空,何得不空世間之空乎。由其凡情圣見均無,故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由其無所得故,故能心無掛礙,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也。此法,乃三世諸佛究竟成佛之法,以諸法空相中,無此凡圣生佛等法,故能從凡至圣,修因證果,圓證此法。譬如作屋,為取其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能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實證。若其不空,則無此作用矣。以深般若智中,不見此種情見之相為無,切不可誤會以不修為無。若以不修為無,則破壞諸佛正法,必定永墮阿鼻地獄,宜詳審思之。光之此說,容有不合前人處,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經。亦可作見峰見嶺,見仁見智之一種所見耳。

  誡吾鄉(xiāng)初發(fā)心學佛者書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褻瀆之罪,當先受之,墮落三途,經若干劫。其罪畢已,當承此善因,又復聞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袢酥薷T鞓I(yè),總不出六根,三業(yè)。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屬身業(yè),后意根屬心,即意業(yè)。三業(yè)者,一身業(yè),有三,即殺生,偷盜,邪淫。此三種事,罪業(yè)極重。學佛之人,當吃素,愛惜生命。凡是動物,皆知疼痛,皆貪生怕死,不可殺害。若殺而食之,則結一殺業(yè),來生后世,必受彼殺。二偷盜,凡他人之物,不可不與而取。偷輕物,則喪己人格。偷重物,則害人身命。偷盜人物,似得便宜,折己福壽,失己命中所應得者,比所偷多許多倍。若用計取,若以勢脅取,若為人管理作弊取,皆名偷盜。偷盜之人,必生浪蕩之子。廉潔之士,必生賢善之子,此天理一定之因果也。三邪淫,凡非自己妻妾,無論良賤,均不可與彼行淫。行邪淫者,是壞亂人倫,即是以人身行畜生事,F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為恥,不知男子邪淫,也與女子一樣。邪淫之人,必生不貞潔之兒女。誰愿自己兒女不貞潔。自己既以此事行之于前,兒女稟自己之氣分,決難正而不邪。不但外色不可淫,即夫妻正淫,亦當有限制。否則,不是夭折,就是殘廢。貪房事者,兒女反不易生。即生,亦難成人。即成人,亦孱弱無所成就。世人以行淫為樂,不知樂只在一刻,苦直到終身,與子女及孫輩也。此三不行,則為身業(yè)善。行,則為身業(yè)惡。二口業(yè),有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者,說話不真實。話既不真實,心亦不真實,其失人格也,大矣。綺語者,說風流邪僻之話,令人心念淫蕩。無知少年聽久,必至邪淫以喪人格,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縱不邪淫,亦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或作母豬母狗。若生人中,當作娼妓。初則貌美年青,尚無大苦,久則梅毒一發(fā),則苦不堪言。幸有此口,何苦為自他招禍殃,不為自他作幸福耶。惡口者,說話兇暴,如刀如劍,令人難受。兩舌者,兩頭挑唆是非,小則誤人,大則誤國。此四不行,則為口業(yè)善。行,則為口業(yè)惡。三意業(yè),有三,即貪欲,瞋恚,愚癡。貪欲者,于錢財田地什物,總想通通歸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論自己是非,若人不順己意,便發(fā)盛怒,且不受人以理諭。愚癡者,不是絕無所知。即讀盡世間書,過目成誦,開口成章,不信三世因果,六道輪回,謂人死神滅,無有后世等,皆名愚癡。此種知見,誤國害民,甚于洪水猛獸。此三不行,則為意業(yè)善。行,則為意業(yè)惡。若身,口,意三業(yè)通善之人,誦經念佛,比三業(yè)惡之人,功德大百千倍。●學佛之人,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存好心者,凡逆天悖理,損人利己等惡念,不許起。起,則立刻生慚愧懺悔之心,令即消滅。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利人利物之心,須常存之。力能做者,認真做去,不能做者,心亦常存于此。說好話者,要說有益于人,有益于物的話。不是要人聽到歡喜,叫做好話。如教訓兒女,及勸人為善,勸人戒惡,勸人敦倫,勸人修福等。行好事者,認真行孝親,敬兄,睦族,化俗之事。凡誦經,禮佛,念佛,拜懺各佛事,必須身心恭敬!駥W佛之人,夜間不可赤體睡,須穿衫褲,以心常如在佛前也。吃飯不可過度,再好的飯,只可吃八九程。若吃十程,已不養(yǎng)人。吃十幾程,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昏身疲,行消不動,必至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作,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究無甚香。若吃多了放的屁,極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不吃過度,則無有屁。若或受涼,覺得不好,無事則出至空地放之,待其氣消,再回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當用力提之,不一刻,即在腹中散開矣。有謂,不放則成病,此話比放屁還罪過,萬不可聽。佛制戒律,未說此事,想古人身體好,又不貪吃,無有此事,故未說。若有,佛必說之。切不可謂佛不說,就應當放,則是自求墮落,佛也難救矣?鬃右圣人之資格,朝于凡夫之國君,將欲升堂,在階下,便不敢大出氣,況入堂面君乎。故論語云,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攝,提也。齊,音咨,與[?]同,衣岔子也。鞠,曲也。屏,閉藏也。息,鼻中氣也?鬃映,將升堂,先鞠躬而行。鞠躬,則衣前長,故必提其兩岔,去地約一尺,方不至蹋其衣而跌蹶失儀。嚴肅之極,故鼻中之氣,似乎不出。試看此是何等敬畏。今人比孔子,則相去懸遠。時君與佛,又相去懸遠。放屁與不出氣,又相去懸遠。靜言思之,直大地無容身之處矣,可不極力留心乎。)吾人業(yè)力凡夫,在圣中圣,天中天之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束斂,任意放屁,此之罪過,極大無比。許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當做古德不說。不知古德說的巧,云泄下氣,他也不理會是什么話,仍不介意。光三四十年前,常說此事,后試問之,人不知是何事,以故只好直說放屁耳。唱戲罵人說放肆,就是說你說的話是放屁。凡有所畏懼,氣都不敢大出,從何會放屁。由其肆無忌憚,故才有屁。你勿謂說放屁話,為不雅聽,我實在要救人于作糞坑之蛆之前耳。●晨起,及大小解,必須洗手。凡在身上摳,腳上摸,都要洗手。夏月褲腿不可敞開,要扎到。隨便吐痰[鼻+希](音喜)鼻,是一大折福之事。清凈佛地,不但殿堂里不可吐[鼻+希],即殿堂外凈地上,也不可吐[鼻+希]。凈地上一吐,便現出污相。有些人肆無忌憚,房里地上墻上亂吐,好好的一個屋子,遍地滿墻都是痰。他以吐痰當架子擺,久久成病,天天常吐,飲食精華,皆變成痰了。若肯咽了,久則無痰,此是以痰殺痰最妙之法。如不能咽,當袖一痰布,吐于其上復袖之。此亦勞人,又不潔凈。不如咽了,又不勞人,又無污穢,而且永無痰病,是為治痰病之妙法!駥W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于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fā)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事,不可過于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fā)癢發(fā)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于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靜坐時,切不可掐,掐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看經論,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須多看,急躁不能凝靜,必難得其旨趣。后生稍聰明,得一部經書,廢寢忘餐的看。一遍看過,第二遍便無興看,即看,亦若喪氣失魂之相。此種人,均無成就,當力戒之。蘇東坡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乃生知之圣,讀易尚至韋編三絕。以孔子之資格,當過目成誦,何必又要看文而讀。故知看文,有大好處。背誦,多滑口誦過?次,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吾人當取以為法,切不可顯自己聰明,專尚背誦也。當孔子時無紙,凡書,或書于木板,或書于竹簡。(亦竹板也。)易之六十四卦,乃伏羲所畫。六十四卦開首之彖,乃文王所作。每卦之六爻,乃周公所作。此外之上經彖傳,象傳,下經彖傳,象傳,并乾坤二卦之文言,及系辭上傳,系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所謂十翼者,皆孔子所作。若約字說,孔子所作者,比文王,周公所作,當多十余倍。而孔子讀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將編書之熟皮繩,磨斷過三次,可以知讀之遍數不可計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恒而讀佛經,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熏己之業(yè)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其專修凈土法則,自有凈土五經,凈土十要,及凈土諸著述,此不備書。

  與明本師書(民國十六年)

  現今舉世通病,皆是假公濟私,以致民困國危,兵災聯綿。吾人出家為佛弟子,固當以佛之平等大慈大悲為志事,不可仍帶在家一種驕慢自大,藐視一切,任意作為,不依舊章等派頭。須念吾人受天地之覆載,受父母之教育,若不效天地父母之心,則便為逆天悖理,深忝所生矣。靈巖,乃千百年古道場,亂后遂成焦土。雖小有建筑,卒以無人撐持,仍舊敗破。幸光緒末,嚴大護法,聞真師之名,遂以相奉,蓋以冀其復為道場故也。真師雖復接得,奈以諸事牽纏,不能親往住持。去年,戒法師來,喜其得人,遂和盤托出,親送入山,以為住持。而且邀請官紳,聲明永作十方常住。戒師品德學業(yè)名譽俱優(yōu),堪為后學模范。今雖應虞山講期,汝當格外認真,代戒師領眾修持,毋得避懶偷安。凡來此山住者,皆屬發(fā)心辦道之人,大家都要認真用功,互相勉勵,以取麗澤之益。不得浪游閑談,及不依寺規(guī),自作主宰。此寺已作十方,凡三圣堂子孫在此住,亦須與眾共修,均其勞逸,同其甘苦。否則,便是攪亂常住,欺侮真師。既為真師徒輩,理宜格外如法,尚不至由自己不如法,令人議及真師也。今約略示其大概,以為前途支持之據!褚,時勢阢隉,只可一心辦道,不可妄擬建筑。即或不得已而小有添造,但取足用即已,毋得多建以圖寬敞。不但財力不給,須防由此招禍。●二,世道艱難,飲食衣服,各須儉樸。常住用費,量入為出。若不撙節(jié),后難為繼。所有出入帳目,必須分明。不得置買浮華之物,一則費錢,二招譏議。須留有余,以備不足。不可謂有真師接濟,而任意浮用。●三,佛堂日課,即依現在所訂規(guī)矩,切實修持。然不可一向專在事相上用功。必須心心念念,對治自己習氣毛病。能如是者,方為真念佛人。否則,如水泡石頭,絕無心得。但按凈土常規(guī),不可別生花樣。有欲立異,如燃指燃燈者,請彼往育王去行,此山永不開此一端!袼,戒法師,既應虞山講期,恐一時難以回來。而住持之名與位,仍屬戒師,領眾修持之事,汝權為代。當格外勤慎謙恭,不可自大自高。汝乃晚輩,代理其事,不得竟用住持口氣,庶大眾服汝虛懷,道心更加真切矣!裎,凡處事接物,必須謙和公平,不得固執(zhí)己見,抹殺正理。尤須大家互相勸勉,精修凈業(yè)。常省己過,莫論人非,極力克治習氣毛病。習氣去一分,道業(yè)方可增一分。不得驕傲自恣。注意溫飽?傢毴炭嗄蛣,安貧守分!翊怂录葹槭,即汝與來者,同屬十方,應以大公無私之精神處之。凡三圣堂子孫,在山住者,亦須打破私情,自處于十方僧眾地位。不得擅倚私意,特享優(yōu)裕,任意放縱,以壞成規(guī)。否則,便是佛法罪人,真師怨家。宜令他去,免致貽人譏誚。時事艱難,前途可慮,再無良法,將何以成為道場。恐汝或未慮及,故為絡索一上。初本欲統說,繼欲惺目,故分六條。不過表示光衛(wèi)護靈巖道場之愚誠,切勿以越樽代俎而見誚,則靈巖幸甚,真師幸甚。

  復覺明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昨接汝及范古農之書,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猶以文人習氣未除,幾致不得實益。今則實行其事,猶不知自利利他之相關甚巨。且勿論外人,即自己丈夫,兒女,媳婦,孫等,均當教以常念佛號。一則令彼等同種善根,當此大亂之世,若不以佛為怙恃,則危險可慮。二則不于平時令彼等操練熟習,一旦汝欲謝世,彼等以世俗知見,預為瞎張羅哭泣。則汝縱有凈功,可以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一經此種動作,破壞凈念,決定仍復留住娑婆。則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受輪回矣。是以勸眷屬念佛,為最要緊之一件大事。光粥飯庸僧,于經教妙理,不能令汝得益。唯此一事,由閱歷數十年,可以令汝現生親得利益。汝若能依行,不異求佛接引汝及眷屬,并后世子孫也。今為汝取法名為朝覺,謂自與眷屬,及諸親識,同皆歸向阿彌陀大覺世尊也,F今女界,范圍放弛,若不以佛法維持,則后來之變,不知成何景象也。汝既宿有慧根,可不以此自利利他,俾自己凈業(yè)純熟,高登上品乎。今為汝寄凈土十要一部,此系原本,非向所流通之節(jié)略本。凈土圣賢錄一部。救劫編一部。木板觀音頌一部。(觀音頌,系一弟子出資刻,托南京一僧校,其人學識頗能校得好。以在揚州刻,屢經打仗,每每郵路不通。及至刻成,以郵路不通停久,即將板寄來。適值其僧之庵,被豪勢所奪,心緒已亂,遂未勘校。后令印四百部。印出一閱,知錯訛甚多。因排一勘誤表夾入,祈細心按表改正。)木板歷史統紀一部。(此二部,無流通者,以為費甚巨故也。)及各種湊滿包者,均有關于人心世道。又一函遍復,實為一切人傳家之寶,文字雖膚淺,無一無用之語。去年婺源佛光分社成立,一弟子祈光作序。光一向不留底稿,以彼特鈔以寄來,欲令轉寄佛學特刊社,因循未寄。今為汝寄來,看過祈轉寄范古農居士,并說其已為汝取法名,以免光與彼書。光老矣,由宿業(yè)力,生六月即病目,六月未開眼,未止哭聲,今七十多年矣。近來目力甚衰,于去年冬,凡有信來,均令以后切勿來信,來決不復,以免或致抱西河之痛也。

  復幻修大師書(民國二十三年)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fā)切愿,(即愿)專持佛號。(即行,信愿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常凈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復云南王德周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居士林宣言書,詞理周到,甚善。簡章,亦極嚴整周備。足見云南佛化之興盛象。然須恪守本分,切勿學好高務勝一派。譬如穿衣吃飯,須按各人身量食量,夏葛冬裘,渴飲饑食,則可以養(yǎng)身心。施之失宜,均可以傷身心。非飲食裘葛之有善不善也,視其人之善用與否耳。無論如何資格,必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又須注重凈土法門,以仗佛力,比仗自力,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近有一種專逞口解脫者,指念佛者為腐敗待死,祈勿被此種邪說所惑。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凈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使達磨大師現于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時節(jié)因緣,實為根本。違悖時節(jié)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饑飲渴食,非唯無益,而又害之。佛教正義,完全與倫常道理,相契相合。世有外道,多多剽竊佛教之名,而實行煉丹運氣之道,反美其名曰三教同源。源固同也,流則異矣。若認異見者口說同源,以為即是三教之源,則得罪于三教圣人也,大矣。今且專致力于倫常凈土法門,將來當可左右逢源。若捨此以秘密傳授煉丹法為源,則成永迷真源,長趨邪徑矣。宜與有宿根而未知佛法所以之信士言之,則其益大矣。耿其昌,法名德昌。韓壽山,法名德崇。須知本有性德,極昌明,又極崇高,良以不識,反成暗昧卑劣。若肯于一切起心動念處檢點,自可復本還源,親得受用,然不得不極力專注于敦倫念佛也。以此自行,復以化他,是名佛子。弘化社所有各書,當令各寄一二分,以備林友參閱。并令附寄書目,以便欲請以利人者,得以按章以請也,F有增修歷史統紀印出,不久訂成,當寄一二包以結緣。普陀山志,或于秋末冬初可出版。羅兩峰正信錄,亦可于秋初出版。凈土十要原文,當于明年夏秋間出版,此書甚有益于凈業(yè)行人。光以有此數事,故未能拒絕一切,雖名閉關,仍復冗事煩瑣。待此種事了結,當必拒絕一切,以期臘月三十日,無有障礙,隨佛往生也。以后無要事,不可來信,以精神不給,無力應酬也。●(其二)所言臘月三十日,乃預計之詞,非預知時至,謂在臘月三十也。臘月三十,年盡歲窮,故古人每借譬死期耳。若平常不早為預備,臨時則定規(guī)手忙腳亂也。陳正庵等七人,既欲皈依,當須依文鈔,嘉言錄修持,方可不負此心,F今各地外道甚多,彼均以煉丹運氣,求成仙生天為極則事。既皈依佛法,切不可又兼修彼法,邪正夾雜,正亦成邪。又須各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須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為培植家國之要務。使人各依此而行,天下自無不太平之事理。今天下之亂,其源皆由于不講家庭教育,不講因果報應之所釀成也。今寄新印增修歷史統紀七包,正信錄四包,到祈酌量分送。正信錄,最能破拘墟之偏見。讀書人之善根,被理學先生所斷。而理學先生,悉皆竊取佛法之義以自雄,而又恐人學,故特加辟駁,以關閉后學,令不知佛法。然稍具宿根者,又何能關住,不過有此一曲折,俾中下根人,便無由親沐法澤矣。今為彼等各取法名,祈為分書交彼,或將此書之大致,令彼各抄之。相片已無,但祈禮佛念佛,用我相有何所益,F今世亂已極,天災人禍,亦莫此為甚。當此時世,大家均要發(fā)一番感激心,認真從倫常日用中,各各修持為人之道,而兼修凈土法門。所謂即俗修真,居塵學道,佛法世法,一道齊行。往劫若不種善根,佛之名字亦難聞。若不認真修持,則成登寶山而空手回耳,其辜負佛恩,與己靈也,大矣。

  復周頌堯居士書(民國二十年)(附原函)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隨擁護。往世惡業(yè),亦漸消滅,縱有怨對,不能為害。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詎于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系一極信佛之張?zhí)?吃素已二十余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后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后,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殮。余聞悉之下,心中非常驚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說個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勝感德之至。

  接手書,知閣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yè),無量無邊。華嚴經云,假使惡業(yè)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yè)。轉重報后報,為現報輕報。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兇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蛟谏姓嫘旁,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yè)果報,非現在之善業(yè)果報也。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態(tài)。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yè),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于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游行,至掛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遂將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于其子生日,斷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獨修舍利殿。及年二十,寧宗崩,無子,遂令彼過繼,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屬慘死,使無?薏恢,見舍利圖則不哭,人誰知此子,乃此僧斷手慘死者之后身乎。此事載阿育王山志,光于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數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guī)矩,而不知因果復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zhí)熳o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于轉重報后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yè)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后,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后果,及轉后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后報重報等,種種復雜不齊之故也。

  復德暢居士書(民國二十三年)

  接汝與明道師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爾夭逝,不勝慨嘆。況汝教養(yǎng)多年,費若干精神錢財,心中能不感傷乎。雖然,切不可以自己一向熱心公益,皈依佛法,何以不蒙佛佑,而為怨尤。須知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所造惡業(yè),無量無邊;蛭仪啡酥畟,或人欠我之債,或我欠人之命,或人欠我之命,以彼此有負欠故,致所生兒女種種不一。有還債者,有討債者,有報德者,有報怨者。汝今生雖居心事事甚好,豈多劫多生,通通皆無罪業(yè)乎。故人當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發(fā)懺悔罪業(yè)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若能發(fā)懺悔心,不生怨尤,則所謂逆來順受,則后來之福,實難測度。汝此子者,大約是討債而來,債已討足,故隨即去世。汝于債主已去,不生解脫業(yè)累之想,反生怨天尤佛之心,則成顛倒矣。民國八年,北通州王芝祥,字鐵珊,一子很聰明,很孝順。大子有神經病,鐵珊心中望此子承繼家聲。二十一二歲,已娶妻,生一女。一日,病重將死。鐵珊痛極。呼之曰,某某,汝既來為我兒子,為何此刻就要去。其子瞋目,作廣西口音曰,我哪是你兒子,我就是第十四個人。說畢,即死。先鐵珊在廣西作兵備道時,計殺降匪頭首十三人。先用極愛厚之法以安慰之,請其吃飯,尚請有大名之人作陪,每人犒洋二十四元。云,日間甚忙,來不及與汝詳談,到晚間來,當與汝等各安職務。此十三人,不知是要殺他,反拉其厚友同去,意欲以己之情面,求其亦派彼一好差事。至晚去,則進一門關一門,伏兵于華廳。其人既來,鐵珊抽佩刀砍,則伏兵同出殺之,得十四個尸首,亦不知是何姓名。豈知其人即為其子,徒用二十余年教育之勞,至死反瞋目呵斥,不認鐵珊為父。大率世之兒女之因,總不出討債,還債,報恩,報怨之四義。此子系汝宿世欠彼債者,債清即去。若還債及報恩者,則可得其孝養(yǎng)耳。又汝已皈依佛法,當須曉得世間事事無常。若不極力念佛求生西方,則隨業(yè)輪回于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此子之去,益當知一切事皆不可倚靠,唯有西方阿彌陀佛,乃我等一切眾生之大倚靠。從茲發(fā)感激心,發(fā)精進心,以自己所作之種種功德,及所念佛之功德,同皆回向往生西方。汝能如是,則此兒之死,即為汝作警策,免汝被世間福報眷屬所迷,不生厭離娑婆之心,亦不生欣求極樂之心。故當頭痛與汝一棒,汝反不在自己分上體察,生出怨天怨佛的種種愚見,則成迷本逐末,不知自反矣。世人每每于自己所作功德,作矜夸氣。于自己所作罪過,作寬恕氣。人孰無罪,且勿說過去,即以現世論,殺種種眾生以悅口腹,彼等豈是木石,不知疼痛,不愿生,而愿人殺而食之乎。汝既殺食他,他將來必定也要殺食你。人一生不知吃了多少生靈,可說大話,說我無罪過,妄受天罰乎。是以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圣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汝且莫作愚癡人說話,極力為善,認真念佛,所有一切利人善事功德,悉皆回向往生西方。則現生之心行,便與圣賢心行相契相合,待至臨終,定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則收功結果之時也。若不生西方,所作之善,遲早均受其報。而所殺食眾生之報,亦難不償,可怕之至。

  復許熙唐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樂慧斌來,持汝書,并其他求皈依名單。知居士年已六十有五,一子一孫,均已夭殤。約世間人情論,極為可痛心者。若約了生死之凈土法門論,則實為超凡入圣之最勝因緣。世間人生不知來,死不知去,實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為子孫計之念重,于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使居士兒孫長壽仕進,或被富貴福祿所迷,恐難以發(fā)此皈依三寶,求受五戒之心,亦不過以福壽善終為止。至于自己之法身慧命,仍以不聞不信。縱令事事稱心,豈能超出虛生浪死之外。今日境遇不嘉,知人世無非是苦。又得凈土諸書而詳閱之,知吾人本有故鄉(xiāng)安樂處所,可以安身立命。而日唯佛是念,唯凈土是求。直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盡未來際,受勝妙樂。由是言之,其子與孫,實為成就汝了生死一大事而先逝者。當生大感激心,愿以自己念佛功德,消彼罪業(yè),增彼善根。俾彼亦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庶可不致彼子與孫,徒然早死也。善得益者,無往而非益。甘受損者,無往而非損,是在各人之見解何如耳。汝既發(fā)心皈依,今為汝取法名為德熙。謂以大菩提心,俾若自若他,同得沐佛慈光,生佛凈土也。所有三皈,五戒,十善之義,文鈔中略釋,故不再書。至于自誓受戒,文鈔中與徐女士書,亦已說過,亦不須再說。所宜說者,務須實行為要耳。若學佛之人,不以躬行實踐為事,則與世之伶人無異。在當場苦樂悲歡,做得酷肖,實則一毫也與己無干。如此,便是好名而惡實之癡漢,心欲欺人欺佛,實只成就其欺人欺佛之過。人尚不能欺,何況于佛乎。務須從腳跟下做去,方好。至于修持,當專主凈土。以汝年已將至古稀,來日無多。若欲廣讀大乘經論,則無此精神,無此智識,又復無此光陰。唯生信發(fā)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一法,是為無上第一勝妙法門。當死盡偷心,一肩擔荷,決定可于現生,俯謝五濁,高登九品。又當發(fā)大慈悲心,為一切相識者,說此法門之利益。俾彼等同得修習,則自己功德,愈加廣大矣。然外面之人,尚應如是,況自己之夫人,與子媳,孫媳,忍令彼不蒙法利乎。一則可以慰汝夫人之老景,一則可以慰彼姑媳之凄涼。令彼亦由此以超凡入圣,了生脫死,則實為利人之功效。又念佛之人,若已證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涂,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為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yè)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若遇無知眷屬,預于未死以前,為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v不受苦,一經搬動,心便不能歸一于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凈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與說,到自己臨終,彼等即是助道之人。豈但與己有益,實亦與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絕不與彼說其利害,則汝臨終時,彼等決定是破壞正念之人,決不助汝凈心,令得往生也。汝既信光,光不得不為汝計。光以五十二年之閱歷,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與汝說,便為不盡己分。汝弟燮卿,亦已六十,亦當以此書示之。須知佛法,法門無量,若欲以通身業(yè)力之凡夫,現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其余一切法門,皆須修到業(yè)盡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不了。若論業(yè)盡情空,現今恐舉世亦難得其一二。若以信愿念佛求生,則萬不漏一。然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慈愍一切,愛惜物命,戒殺吃素,廣行方便,俾此心常與佛合則可矣。倘外現修持之象,內無真實之心,則是假善人。假善人,何能得真利益乎。又樂門譚氏,(斌章之叔祖母。)年八十一。龐才芳,住東門矮眼井。此二人,亦皆求受三皈五戒者,祈以此意轉告之。余詳文鈔,此不備書。現今世亂已極,幾于盡天理人倫而完全廢之,以歸于與禽獸無異之世道。推究其致此之源,皆由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為實理實事。因此善無以勸,惡無以懲,以馴至于心無所依,遂被歐風一吹,從茲變本加厲,竟致此時如斯之現象。今欲挽回狂瀾,若不以提倡因果報應為標準,則縱有良法,亦無實效。

  復廣妙和尚書(民國二十年)

  冕堂所畫三圣相,妙極。惜系指爪所畫,故有細不能畫之憾,若用筆,當更加莊嚴矣。所云贊頌,擬撰百余字,以一向不習字,寫不來,故只錄其稿,祈座下書之;蛴米旅,或用印光名,均無不可。云山遠隔,幸得晤語。今寄文鈔,嘉言錄,安士全書,觀音頌,增修歷史統紀各二分。一祈自存,一轉張公。光老矣,精神不給,以后勿再以筆墨事見差。即或詢法門中事,亦祈另向高豎法幢者詢之,庶可各適其適矣。(張公懿行頌,見頌贊篇。)

  復楊德觀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黃后覺之現象,頗與學佛之人有大利益。無論彼之究竟是往生,是墮落,且不必論。果念佛人,知彼臨終之現象,決不敢浮游從事于了生死一法也。觀彼之行跡,似乎至誠。觀彼臨終所現之景象,蓋平日未曾認真從心地上用功,并從前或有慳于財,而致人喪命,或慳于言,而致人喪命等業(yè)之所致也。(慳于言,致人喪命者,如自知有寇,并知可避之處,以心無慈悲,樂人得禍,故不肯說。此事此心,極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臨終前不能言,而且惡聞念佛等相。)然以現一時不死之象,及助念人去,未久則死,此與慳財慳言誤人性命,完全相同。雖不墮餓鬼,而其氣分,乃是餓鬼之氣分也。彼云往生者,據易子駿之咒力。咒力固不可思議,若業(yè)力重者,亦不易得其益也。是知已生西方,或有其事,既無證據,不應妄斷也。有云,已入餓鬼道者,據彼所說,及所現象,似可據也。然彼或由自己心中懺悔,或由諸人,及兒女之誠懇,遂得減輕,不至直墮餓鬼耳。為今之計,必須其兒女,并各眷屬,念彼之苦,同發(fā)自利利人之心,為彼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則誠懇果到,往生即可預斷。以父子天性相關,佛心有感即應。彼眷屬若泛泛悠悠從事,則便難以消業(yè)障而蒙接引也。千鈞一發(fā),關系極重。凡念佛人,各須務實克己習氣,與人方便。凡可說者,雖與我有仇,亦須為說,令其趨吉而避兇,離苦而得樂。平時侃侃鑿鑿,與人說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并念佛了生死之道,與教兒女,立太平之基。心如弦直,語無模棱。居心可以質鬼神,作事決不昧天理。若到臨終,決無此種可憐可憫之現象。如是,則黃后覺便是諸人之接引導師也。諸人既因彼而將來可得巨益,彼亦將仗諸人之心力,而滅罪往生也。光此語,非首鼠兩附者,乃決定不欺之定論也。若不以為然,則請向高明法師,及大神通圣人問之。

  復吳慧濟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人未有不愿生好兒女者。然十有八九,將好兒女教壞,后來敗家聲,蕩祖業(yè),作一庸頑之類,或成匪鄙之徒。其根本錯點,總因不知愛子之道。從小任性慣,大則事事任意,不受教訓,多多狎昵匪類,為社會害。今之天災人禍,多由此不知為父母之道者所釀成。使彼失教者,最初得賢父母之善教,則為害之人,均是興利之人。導惡之人,盡是勸善之人。世道不期太平,而自太平。此匹夫匹婦,預培治世之根本要道也。汝于提倡佛法時,兼為一切有緣者,詳示此義。俾彼等各各自盡其為父母之道,其利益大矣。女子關系更大,斷斷不可養(yǎng)而不教。俾現在有礙于自家,(不教,則反令兄弟姊妹,同趣于不依規(guī)矩,任意自肆。)將來攪亂夫家,后來教壞兒女,俾子子孫孫,染此惡習。此義人多忽而不察。欲家道好,子孫好,均當于此善教兒女中求之。

  復李仲和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女兒出嫁,則減輕負擔多多矣。祈與彼說,須盡婦道,孝公婆,敬丈夫,和妯娌,惠婢使。仍守念佛之道,勿以嫁而置之。又須婉勸其夫,令其念佛,及觀世音,以為前途恃怙。能如是者,則人敬之,神護之,災障不侵,福祥俱集。豈但汝自己有光榮,人亦當由汝而敬及汝之生身父母。謂某人有家教,故其女從小即皈依佛法,吃素念佛,今如是如是之好。豈但父母有光榮,并所皈依之師,亦有光榮。若不賢孝,則汝必為人所惡,尚是小事。人必謂汝父母無德行,故生此不賢不孝之女,則汝父母必被人常辱罵之。并汝所皈依之師,人亦以為不能教化汝行孝敬,而受責備也。愿彼等現為賢女,出嫁為人賢婦,后來為人賢母,則何幸如之。祈慧察,與彼等詳說之。地母經,太陽經,太陰經,灶王經,眼光經,壽生經,血盆經,妙沙經,分珠經等,通是偽造。無奈女人見淺,故每信奉。但教彼念佛。如欲念經,當念心經,文少而義豐,功德無量無邊。此種偽造經,按理,念之尚有罪過。不過彼等以至誠心念,亦不能說全無功德,但只得誠心之功德,蓋小之小耳。曷若念佛念心經之為愈也。念佛念心經,功德如大海。念偽造經,或有一滴,或不及一滴耳。

  復王壽彭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所有求皈依者,均于單子上書名寄回,以人多亦不各說所以。但祈與彼等說,務須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決定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不愧為佛弟子,F今水災,無處不有,或無此災,又有彼災,總因人心過于下劣所致。我等佛弟子,當以矯正時弊為務,切不可隨順潮流,則便陷溺無有底極矣。汝之三子皆聰明,若善教之,則為正器。否則,愈聰明,愈易自誤誤人。以故為建國取名為慧立,謂能立身,則一切事,均可建立矣。身乃天下國家,及菩提道之根本,不能立身于道義中,則一事無成。次子惠泉,天姿聰穎,可喜亦可慮也,故取名慧韜。果能韜晦自淑,不炫露其才華,則可以成正器而大有為。若無涵養(yǎng),輒形矜夸炫露,必不能載福而有大成就也。小女翠娜,亦甚有宿根,取名慧妙。妙者,合宜適當之謂。倘以聰明用之于無益有損之事理中,則成劣慧,不名妙慧。能所施各適其宜,方名妙慧。今之聰明人,每每以自己聰明,施之于誨盜誨淫,越理蔑倫之小說中,以自矜文才。不知其一氣不來,后經若干劫,不知能知天地父母之名字與否。使此等人無此劣慧,何至其苦如是之極。故宜栽培,令其一舉一動,咸歸正道。將來母儀閨閫,師范女流,均可于此卜之矣;勖钪x,如是,如是。光老矣,不及見其成,而希望于彼者如此。亦可常為彼言之,庶可顧名思義,悉副所望也。●(其二)潘懋春,既欲皈依,自寫愿單,何竟無一懇求語,并無一致屈之字。彼縱曰不知,汝亦不知乎。世間行路,欲問人,尚須拱手以示敬。況皈依三寶,欲資以了生脫死,竟若以事示平人,則太得不洞事務矣。光作此說,非求人恭敬也,理當如此。若不說,彼一生也只是一不洞事人耳。清順治皇帝,拜玉林禪師為師,法名行癡。與玉林法徒行森書,署名尚寫法弟行癡和南。和南,乃磕頭也。皇帝與同門尚如此,況與其師乎。此種芳規(guī),豈可不知。古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于人,人則盡心教導也。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縱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象相障,不得其益。譬如高山頂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潤也。不但學佛如是,即世間學一材一藝亦如是。世間只身口之活計,佛法則性道之本源,其關系輕重,固天淵相懸也。祈將此語,令彼視之。然今但取其心,不計其跡,為彼取法名慧懋。謂以智慧,自勉勉人,令其悉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生信發(fā)愿,念佛圣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如是者,即真佛弟子。否則,但有其名,不得實益。余詳嘉言錄,此不具書。祈為彼說之,則各盡其分矣。

  復俞慧郁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所言大禍臨頭,功行淺薄,無有把握,或恐懼失心,打失正念者。但須在深信佛力,法力,自性功德力,至誠持誦力均不可思議。勿道無禍,即有大禍,斷不至即失心耳,以有此諸力加被也。凡人須素位而行,則不至因境遇不好,遂致失心。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無深信力,而兼有顧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如被難之時,只思所以逃避之法,余諸不能料理者,概不縈懷。以縈懷不釋,有損無益。故曰,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入,當作如,往也。中庸作入,故仍照書,實則是如。)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認真念,決不至有失心無措之虞。若常懷此懼,久則成病,(心病最難醫(yī)。)不可不知。

  復嶧縣宋慧湛居士書(民國二十二年)

  佛教以孝為本,大乘經多有發(fā)明。其最顯豁詳悉者,有佛報恩經,地藏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梵網經。孝之一字,局于事親。通而論之,凡于理于心,能不違悖,均名為孝。否則,均為不孝。學者必須通局兼修,方可名為盡孝。眾生入道,均視宿因如何。不但癡傻之人難以教化,即大聰明,大學問人,或更不如癡傻之人,尚能少種善根,不生毀謗。我等但隨分隨力而為勸導。若欲盡人皆遵佛化,斷無此好因緣,只可隨緣盡心而已。戒為一切善法之根本,當看在家律要。然律文繁多,或難詳讀詳記。但于心中常常存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則諸戒均可圓持。倘只在事相上講究,雖一戒不犯,亦未能稱為持凈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然而難矣。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以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過而未能?鬃,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此皆以心未能完全與天理吻合為過,非此等人,所作所為,尚有過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法戒經中之要義。后世鈍根人,宜于此著力,則方為契理契機。禮佛時,當如親對佛作禮想,則可滅無量罪,增無量福。進之,則當依十要禮佛偈作想,則更善矣。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愿生西方,須以菩提心為本,則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愿生心,無菩提心,則功德微劣,難登上品。

  復陳重為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誠者,能得其全。其余則隨其誠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鋪張?zhí)撊A,以圖悅人耳目,則或又有褻瀆之罪。汝欲超薦父母,實為孝心,又何須問其有功效否。此問,足見汝之信心不真切。至誠懇切念佛,念至其極,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圣,以至究竟成佛。何況汝以孝心,為已過去之父母念,能不有功效乎。但恐汝心不大真誠,則汝父母所得之益,亦不大超勝耳。觀汝為超薦父母,寫信問我,尚不肯見屈,只一敬上了之,則知汝為父母之心,亦系皮毛而已。當發(fā)真實心,則必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復陳逸軒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古今許多大英雄豪杰,亦有擔荷佛法,極意修持者。亦有博學多聞,畢生不知佛法為何義。亦有概不理會,亦不贊揚,亦不毀謗者。亦有絕不知佛法,而任己意見,妄加誹謗者。又有心中深佩佛法,竊取以雄己之門庭,而又特意誹謗,以阻塞一切人入佛法者。眾生知見,變幻離奇,若一思之,不禁令人痛息。汝等以罹苦,得為入法之導。使事事如意,或恐終身為門外漢,而又自以為所得至極,無有過者也。世間禍福相倚伏,唯在當人之善用心與否耳。令妻,可謂宿有善根,彼只勸汝念三圣經,不勸汝念佛,念觀世音,是未知佛法者。使其真知,豈肯于死生莫保之時,以三圣經為依歸乎。三圣經,固有大感應,較比念佛,念觀音,則何可同日而語乎。彼于臨終,亦似久修凈業(yè),預知時至者。若非飾說,即宿世凈業(yè)善根成熟所致耳。在獄囑汝,臨終囑家人,然始終未以念佛為囑,或者以慈善仁孝生天也。果往生西方,決不至臨終不自念,與勸家人念也,F今只好代彼念佛,祈其未往生則往生,已往生則高升品位。汝來信,語頗懇切,然猶有輕僧慢法之習氣。此之習氣,實為學道之障。若親來皈依,升座,則磕頭當在二三十以上。即方便說,亦須磕數頭。汝以函祈皈依,只以合掌拜啟了之。合掌作揖,是行人問路之克己儀式。汝欲皈依三寶,將資之以了生脫死,又欲報賢妻之恩德,及度脫一切眾生者。所期望者甚大,所自屈處甚微,頗有因果不相符契之弊。昔順治皇帝,與玉林國師之門人寫信,尚用法弟行癡和南。(行癡,系順治法名。)彼此相形,豈不天地懸隔。光并非求人恭敬,而作此說。以若按理性,則固無人我之相可得。況從無始以來,互為父母兄弟等,而將來皆當成佛,以度眾生乎。是以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當恭敬之不暇,何敢責人之未至乎。然住持佛法,非嚴立禮儀,則無由令人生景仰,而力修持。是以律中,凡請法等,無恭敬之儀,則不為說。而常不輕,見人禮拜,人以杖木瓦石打之,猶遠避禮拜。此乃直據本體而為下種者,非凡夫住持法道之儀軌也?秩陥(zhí)此各義,以為光之見局而量小,故為汝略說之,亦系除煩惱之一法耳。慢乃根本煩惱,學佛以能對治煩惱為有益,故不得不與汝說也。今且將錯就錯,為汝取法名為德謙。謙者,不自滿足之意。金剛經,發(fā)度盡一切眾生心,令其悉入無余涅槃,而不見一眾生得滅度者。譬如天地覆載,但盡生成之分,不居生成之德,此真所謂無人,我,眾生,壽者相。乃所謂謙謙君子,有終吉也。能謙,則一切所應擔荷者,咸擔荷之。雖至圣賢地位,總覺人皆勝我。如海納川,如空含象,絕無一物拒之不納不含者。汝能善體此義,則身雖勞,而心常逸,其利益當自知之。余當看文鈔,及凈土諸書,此不具書。文鈔,尤為初發(fā)心者,不可不讀之書。以其言淺近詳悉,又多有發(fā)揮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之事理。由學佛,而以至誠,正,修,齊,治,平之根本,皆可得其把握。佛法實積極博愛,不知者,反以為消極,自私自利。以佛究竟度人出苦之法,謂為蠱惑愚俗。以故漸漸積習至今,發(fā)為廢經廢倫等,不忍聞見之惡劇。使人人知因果報應,知死后而神識不滅,隨罪福以升沉,何至有此種現象乎哉。

  復袁孝谷曹崧喬居士書(民國二十年)

  所寄手書,不忍卒讀,何我同人,遭此大劫。水災即退,圩堤不修,再一發(fā)水,更加慘酷。況且匪禍未伏,兵災又興,直使黎民,將無孑遺。近聞賑款衣服,相繼輸送,然而人誰肯棄浮飾而作功德乎。近有女眾來,有帶指環(huán)金釧者,訶其不宜,令作賑款,視其情形,尚不肯捨。昨日靈巖當家妙真師來,合寺大眾,減省衣單之費,共湊二百二十八圓。今日已令自送曹府,用賑江北。前次漢口發(fā)水后,靈巖湊一百二十余圓,送上海交漢口賑災會。此諸師之施,可謂竭盡無余之施。世之有錢者,尚不肯愍念災黎,可謂癡人。徒守錢財,以供子孫之浪費,是所謂棄功德而收罪過,為明眼人所憐愍者。其人來生,或恐遇災,并不逢人為救耳,可不哀哉,可不哀哉。但愿諸位蒙佛加被,身心耐勞,庶災民有覆庇,而不至無救無歸也。慈幼院,于十余日前,亦破圩而被水灌入,尚有二十余間房未灌。后又發(fā)水,則只十余間。院墻倒許多。所種棉花菜蔬,通被水淹。此次損失,亦頗不少,奈何奈何。災民之苦,可謂至極,當令念佛,及念觀音,由此因緣,得種善根,亦是從根本救濟之一法也。當此大苦,見諸位不惜精神,為之救濟,令彼念佛,則易信受。

  復楊慧昌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原名宇昌)

  劉漢云君,可謂宿有善根。然既信佛法多年,固當早已茹素,何待年至花甲,方才發(fā)心乎。是知俗習之不易轉移也,今則竟轉之,亦可謂有勇毅力者。彼既?次拟n,其修持方法,固已明白于心。所最要者,當決定求到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欲生西方,平日當致力于深信,切愿,志誠念佛。欣凈土之凈妙,厭娑婆之濁惡。自行如是,化人亦然。不可有一念求來生得人天福報之心,則便可與佛感應道交,決定可以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超凡入圣,了生脫死矣。今為彼取法名為慧云。謂以大智慧云,雨甘露法雨,以潤自他。(此即慧云法雨也。)即所謂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切愿,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又彼曾愍血產孤魂,而超度之。然亦當于一切女人,作永無血產之法,令其現生離苦得樂也。其法唯何。凡女子于幼時,即當念佛,及念觀世音,以期消除業(yè)障,增長福壽。果于平時能念,自可消此產難。若至臨產,仍須志誠懇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則決定易生,不會受苦。若平素絕不念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