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學處·第二講 菩提心
第二講菩提心
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zhuǎn)熾,菩薩菩提心火亦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我先講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人,有一天,很不幸的、被壞人抓去了,把他的眼睛蒙起來,拉著走過一山又一山,這個人在黑暗中被拉著走,心里很恐慌,一面走一面想他故鄉(xiāng)的特征,決心一定要設法返回故鄉(xiāng);這時候剛剛好附近的寺廟正在敲鐘,他聽了這鐘聲,專心注意到鐘的音質(zhì)、音量,以及敲鐘的速度、節(jié)拍,寺廟的鐘聲是十八快十八慢,暮鼓晨鐘——早上先打鐘再打鼓,晚上先打鼓后再打鐘。他跟著壞人走了一山又一山,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壞人把蒙著眼睛的布揭開了,眼看這地方的人事物都是陌生的,唯一的記憶是沿途聽過的鐘聲,他就想辦法,很努力的取信于壞人,壞人看他表現(xiàn)很好就對他放松了警戒。有一天,他趁機逃跑了,一山過一山,憑著記憶,一路辨認他家鄉(xiāng)寺廟的鐘聲,有的時候明明聽到鐘聲,好高興,可是仔細一聽,只是別的寺廟的鐘聲,不是他家鄉(xiāng)寺廟的鐘聲,他又換另外一個方向繼續(xù)走,就這樣子,不斷的走,不斷的嘗試著尋找方向,每天注意聽聞鐘聲,終于有一天,他聽到那熟悉的鐘聲了,那節(jié)拍、速度的快慢以及音質(zhì)音量,就是他家鄉(xiāng)的鐘聲,他高興的往鐘聲的方向跑去,終于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重見父母、妻子、兒女。
壹、確立學佛動機
請問各位,你們每一個人內(nèi)心中有沒有熟悉的鐘聲?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鐘聲都不同,這鐘聲代表你這一生當中的生命觀、價值觀——最高的生命座標。
一、發(fā)增上心
你為什么要活在這個世界上?你為什么要賺錢?你為什么要生活?你為什么要吃飯?你為什么……?內(nèi)心深處,一定有一股力量來指引著你朝某個方向走去,學佛的人內(nèi)心當中也必須有一個鐘聲來指引方向,在佛法來講,也就是確立我們學佛的動機。我們講過,人天乘只是小貴,發(fā)增上生心;這一生當中,讀經(jīng)、誦經(jīng)、拜佛、拜山、做善事、布施、救濟貧窮,如果只是希望來生大富大貴、長相莊嚴、眷屬圓滿、身心健康,發(fā)這種心去修學,叫做發(fā)增上生心,這樣修的話,來生就可以得到人身,或到天堂;當然要生到天堂不是做做善事就可以了,還要修禪定、布施、持戒,如果只想得人身,持戒布施就可以了,不修禪定也沒有關系。
二、發(fā)厭離心
如果身心、家庭、事業(yè)受到某些挫折,導致我們對人生產(chǎn)生一種厭離的心態(tài),覺得做人很苦,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對人生很失望,于是你拜佛信佛學佛,覺得出現(xiàn)生命是痛苦,那么你發(fā)的是厭離心:討厭這個世間、討厭自己生命出現(xiàn);如果你用這種心念來信佛學佛,即使你做了多么大的善事,誦多少經(jīng)、拜多少山、拜多少佛,你最終只能成就阿羅漢果,這個就叫二乘——聲聞乘、緣覺乘,包括辟支佛或者是阿羅漢。這就是發(fā)厭離心來修一切善法。
三、發(fā)菩提心
最高明的學佛人是發(fā)菩提心。這生當中信佛學佛、禮佛拜佛、誦經(jīng)、做善事、去朝山、布施、持戒、修禪定等等,無非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就像佛陀的智慧高超,悲心圓滿、相好莊嚴,希望自己能夠像佛陀有這么大的威德、功德來利益眾生,希望能夠幫助眾生去凈化身心,讓眾生的身心得到利益,發(fā)這種心來信佛學佛的時候,就是“發(fā)菩提心”。發(fā)了菩提心而且能跟菩提心相應的時候,才能夠成佛。還沒有成佛之前,你的修學學分還不圓滿,智慧的學分、悲心的學分都還不及格,那時候只能稱之為菩薩。佛從哪里來的呢?從菩薩來,從發(fā)菩提心、修菩薩道而來。菩薩從哪里來呢?從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而來,從每一個人發(fā)菩提心、修菩薩道而來,所以說“人成即佛成”。一個人把智慧、悲心凈化升華到最圓滿境界的時候,就稱為佛陀。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悲心還不夠圓滿、智慧還不夠圓滿,我們稱之為菩薩——覺有情——覺悟的有情。
貳、發(fā)菩提心因緣
現(xiàn)在我們要講的這個經(jīng)文,是從華嚴經(jīng)第十七卷摘錄出來的,說明我們?nèi)绾伟l(fā)菩提心,發(fā)菩提心因緣是什么?
一、發(fā)心不斷一切如來種性
“菩薩為不斷一切如來種性故,發(fā)心!
說明菩薩因不忍圣教衰、不忍眾生苦而發(fā)心,讓如來的種性、成佛的種性不斷,也不斷自己的如來種性、不斷一切眾生的如來種性。信佛學佛的人,并不是永遠高高在上,而是希望有一天功德、智慧圓滿的時候,能具有跟佛一樣的平等心與智慧。一切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稱為“佛性”或者是“如來種性”,這只是說明人人都存在著成為如來的那種“種子”,但是如果不去修學善法,那么種子還是不會發(fā)芽成長。所以為了自己、以及為了一切眾生,我們要珍惜這種成佛的種性,要發(fā)菩提心,自己鼓勵自己好好修學,也期許自己能夠去幫助眾生,使眾生的如來種性能夠發(fā)芽,身心能升華凈化,最后終能成佛。為了不斷一切如來的種性而發(fā)菩提心,這是第一種。
二、發(fā)心為能充遍一切世界
“為了能充遍一切世界故,發(fā)心!
現(xiàn)在每一個人都是處在凡夫地,我們每個人能力都很有限,所做的事情,只能服務自己的妻子、兒女、父母,社會范圍有限;如果我們能夠成佛的話,就能夠充遍一切世界去服務眾生,因為成佛以后的服務能力較高,所以要為了充遍一切世界而發(fā)心,不單單為自己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要為服務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眾生而發(fā)心。
三、發(fā)心度脫一切世界眾生
“為度脫一切世界眾生故,發(fā)心!
不僅僅度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夠了,不管他是什么種族、什么國家、什么國度,所有的一切眾生,我都要跟他結(jié)善緣,利益他、幫助他,這樣子來發(fā)成佛之心。
四、發(fā)心悉知一切世界成壞
“為了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而發(fā)心!
我們都很關心什么時候是世界末日,世界有成、住、壞、空,我想請問各位,這世界成住壞空是否一定的?沒有一定!其實佛法里面并沒有末世的觀念,佛經(jīng)沒有提及什么時候世界會壞掉啦、世界會毀滅啦,佛法說:染污眾生多,世界被染污了,就會毀滅。也就是說:心地不好的人多、邪知邪見的人多,世界就毀滅;如果某個世界中正知正見的人多、心地好的人多、善良的人多,這個世界就能透過永續(xù)經(jīng)營的運作而永恒的保存下去。所以整個世界的命運,掌握在全體人類的手中,個人的一切靠你個人掌握,你的家庭,就靠家庭中每個分子來掌握,每個家庭興衰,就看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大家是否一團和氣、認真做事。
所以佛法對世界的看法,并不像有些人所說的:再過幾千年、幾萬年,就完蛋了;佛法認為這世界成住壞空是隨著眾生而不斷改變。我們?nèi)耸钦龍?山河大地是依報,山河大地是依靠我們正報而轉(zhuǎn)的,覺悟的眾生多,發(fā)菩提心的眾生多,這個世界就凈化成很美好莊嚴的世界?梢姺鸱]有末世論的這種觀念。
華嚴經(jīng)里就有這么一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币磺幸磺腥祟惖膽(zhàn)爭與和平、瘟疫、美好的環(huán)境,都是取決于眾生心的迷惑或覺悟。
五、發(fā)心悉知一切眾生垢凈
“為悉知一切眾生垢凈故,發(fā)心。”
你信佛、學佛、打坐,修禪定的目的是什么?你信仰宗教的目的是什么?這里就告訴你:為了悉知一切眾生的垢凈故。垢是指煩惱,眾生的煩惱千差萬別,這些煩惱要斷盡,有種種不同的方法,如何去斷這些煩惱,怎樣才算煩惱斷盡,你都必須了解,為了這目的,你要發(fā)菩提心。
六、發(fā)心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凈
“為了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凈故,發(fā)心!
三有就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為什么叫“有”,有是有為有漏、有煩惱,一切無常。在凡夫來看,三界的一切是這樣齷齪污濁,但依佛法來看:因為我們有煩惱心,所以看到的世界是這么齷齪,其實它本來也沒有什么清凈或雜染之分,是因為我們眾生有煩惱才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所以,如果我們能證到諸法實相,就會發(fā)現(xiàn)三界的一切本來這么清凈,當我們以清凈心來看這個世界的時候,世界是很美好的。
七、發(fā)心悉知眾生心樂煩惱習氣
“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發(fā)心!
為了度眾生,你必須了解眾生的根性,知道他喜歡什么法門,他有什么嗜好,他的煩惱習氣有哪些,怎樣去對治他。所以你因此發(fā)菩提心來信佛學佛。
八、發(fā)心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
“為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發(fā)心!
這個很不容易。你問我說:師父!你前世是從哪里來的?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你禪定工夫很夠,就可以知道自己前生,也可以知道別人前生來世是怎樣。但是請你記得,佛法不是要我們學算命,具有知前世今生的能力是為了要利益他人,如果我們能知道這眾生前世修過什么法門,有什么業(yè)障,就方便幫助他、利益他,而不是幫人算命哪,此種預知能力加上名利心就麻煩了。所以佛法要我們修智慧,并不是為了用來賺錢,完全是為了利益眾生,必須有智慧知道眾生的過去生、今生、來生等種種的情形。如果你知道他的業(yè)報,就知道用什么方法來幫助他、提升他,所以這是為了了解眾生生死輪回的現(xiàn)象,而發(fā)菩提心信佛學佛。如果你故意的、刻意的學紫微斗數(shù)、八字去算命的話,就不屬于佛法范疇了。算命準不準?會算的還有點準,因為那也是一種統(tǒng)計學,過去的人用生辰年月日時來排出人的命盤,那當然有他的統(tǒng)計學根據(jù),不能完全予以否定;但是佛法與此不同,佛法上是修禪定智慧到某一種程度時自然了解到所有現(xiàn)象的始末,不必用生辰八字來推算。
九、發(fā)心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
“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發(fā)心!
眾生有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有些要用方便的法門,有些要用究竟法門去度,所以菩薩為了了解眾生根器不同,方便去度化他而發(fā)菩提心。
十、發(fā)心悉知世界一切眾生心行
“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發(fā)心!
隨時隨地都能夠了解眾生的起心動念,這樣去攝化他就比較容易,所以菩薩因這樣來發(fā)心。
十一、發(fā)心悉知一切眾生之三世智
“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發(fā)心。”
眾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以發(fā)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即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即為三世一切諸佛與其妙法!边@就是說:我們?yōu)榱私獗娚母?知一切眾生的業(yè)障、煩惱、習氣等種種的不同來發(fā)心修學佛道。
以上是發(fā)菩提心的因緣。
請各位注意,到底我們是要先成佛再來度眾生呢,還是先度眾生才能成佛?有些人說要先度眾生,但是你沒本事怎么度眾生?有些人則說要先成佛再度眾生,但是請問你何時成佛?因為平時我們常聽到“成佛度眾生”這句話,請問各位,我們先工作才能賺到錢,還是有錢才去工作?當然是先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存錢,才能變成有錢人,不是等有錢了以后再來上班工作,當你有幾千萬、幾億錢財以后,你會不會再去上班?你不想上班了。所以借著利益眾生這項工作,你才能成佛。但是一般人有個錯誤觀念:我只要這樣打坐啊,不斷的努力打坐啊,終有一天在忽然間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才來度眾生。一般人都以為成了佛之后,像佛一樣有神通,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對眾生的起心動念、根性、習氣煩惱,都一清二楚,才來度眾生。我對于這觀念要澄清:“透過度眾生你才能成佛,為了度眾生你必須成佛!边@跟你平時所學的觀念“我要成佛以后才來度眾生”不同,要分辨清楚。沒有度眾生這個歷程你就不能成佛,靠著度眾生的功德,你才能成佛;為了度眾生,所以你必須精進努力。
譬如:你教人家不要發(fā)脾氣,最起碼自己不應該發(fā)脾氣,你教人家不要喝酒,最起碼你自己不該喝酒,你教人不要抽煙,最起碼應該自己不抽煙啊,是不是?所以說為了度眾生,你必須精進。你不要以為應該自己一個人到深山去修,修到成佛了再來度眾生,那個觀念要改變:度眾生才能成佛,因為要度眾生,所以我必須精進、我必須努力、我必須改變我自己、改掉我的毛病。
為利益眾生,菩薩就要廣學一切法門,因為眾生根基千差萬別,不能用同一個法門來度一切眾生。醫(yī)院里面的醫(yī)生就分內(nèi)、外科,光是內(nèi)科就又分成什么肝臟?、心臟?;就肝臟疾病來講,還要很多種藥物才能治病,是肝硬化、B型肝炎、C型肝炎……?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用一個法門就想度盡一切眾生,理論上不通。眾生千差萬別,有些眾生須要教他念佛,有些要念咒,有些要參禪,有些修唯識觀,有些修法界緣起觀,有些修無常觀,有些修不凈觀,有些修慈悲觀,法門千差萬別。如果你懂得眾生的過去生所修所學,以及他的種種煩惱、習氣,那你就容易找到合適的方法去攝化他。以上是講菩薩的發(fā)菩提心因緣,簡單提供各位作參考。
叁、生哀愍心因緣
下面講到菩薩對眾生生哀愍心的因緣。
一、哀愍諸眾生孤獨無依
“菩薩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
學佛的人離不開“我”與“眾生”,我們天天面對眾生,眾生包括你的妻子兒女、鄰居,以及社會所有的眾生,你每天面見的與看到的,甚至同居一個地球沒緣相見的,我們學佛的人要時時注意到我與眾生這個問題,思考自己該怎樣面對這些眾生。其次要注意我跟物的關系,我如何面對與處理這山河大地、衣食住行?還有一個是注意我跟我自己身心的關系,尤其是我的內(nèi)心,我怎樣安住此心、降伏此心。我們學佛總不能離開這些問題,面對眾生、面對我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面對五光十色的世界,我怎樣去認識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響。這一段經(jīng)文就談到我們對眾生,應該如何去認識了解?然后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眾生。故菩薩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菩提心有的時候又稱大悲心,也就是不忍眾生苦、不忍圣教衰的那種哀愍心。慈悲心在華嚴經(jīng)里稱為哀愍心,也就是拔苦與樂的心。
請問各位,我們來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兩個人還是三個人來?當然只是一個人來,我們都是單獨來,是不是?當我們走的時候,能夠去約一個朋友或最好的伴侶一起走嗎?不行!來的時候一個人,走的時候也是一個人,千山我獨行,無法相送,所以我以前寫的一首詩中有一句:“三界流浪漢,六道獨行俠!蔽覀兠恳粋人都是三界當中的流浪漢,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獨來獨往。當胎兒出生后,要“咔嚓”一下,把那連接母子的臍帶剪斷,這很有意思,你如果舍不得將臍帶剪斷,會導致母死子亡。同樣的,我們每一個眾生,生下來就是孤獨無依,生是孤單的來,走也是孤獨的去。眾生的問題也就出在這個地方,因為孤獨所以要找伴,要找一個人來認同他,或他自己去認同人家,因此而有家庭的組成,有夫妻的結(jié)合、朋友的結(jié)合。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偏偏眾生最怕孤獨。菩薩見到眾生這樣糊里糊涂的來、糊里糊涂的去,孤孤單單一個人來、也孤孤單單一個人去,所以生哀愍心、悲憫心,希望去幫助他們。如果我們能學習菩薩這樣的覺悟,就不怕這份孤獨。所以為了解決孤獨這個問題,我們要發(fā)菩提心,因為我們本身是孤孤獨獨來去的,如果我們能覺悟、能有智慧,這種孤立感就消失了。因為我們沒有智慧,當我們來的時候,迷迷糊糊來,走的時候要到哪里去也不曉得,所以我們會害怕。古代帝王去世時為了解決這種孤單的恐懼,就連妻子傭人一起活埋,從古代埃及金字塔里面,以及中國出土的皇帝陵寢里面都可以找到這些將人活埋陪葬的證據(jù),因為他怕孤獨呀!
講一個故事給各位提神提神。話說某個有錢的老板,他的公司里面有個腦筋比較差一點的人,這個人實在是太笨了、太差勁了。老板就送一副拐杖給這個笨人:“你盡量去找,找到比你笨的人,你的拐杖就送給他!边@笨人也不知道什么叫笨不笨,反正老板拿一根拐杖給他,他就收起來了,找了好幾年,老是送不出去。有一天老板得了重病,醫(yī)生吩咐他要處理后事,他就趕緊把財產(chǎn)分出去,這份給妻子,這份給兒女,那份給誰?也分一部份給他的工人,說:“我將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旅行!惫と司蛦:“老板,你要到遙遠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他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名字叫遙遠的地方!薄袄习,我陪你去好不好?我是你的工人,最起碼可以幫你背背包,沿途幫你打點吃的、穿的、用的、睡的問題,我看你什么都沒帶,難道你就這樣走嗎?”“對,我自己一個人去,你們把這份產(chǎn)業(yè)好好守住就好了!惫と苏f:“哦!我找到一個比我更笨的人了!”趕緊進去把拐杖拿出來送給老板:“你前幾年要找一個比我更笨的人,現(xiàn)在我找到了!竟然有一個人要去旅行,卻連目的地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又不要我陪你去,連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都不帶,你不是比我笨嗎?我把拐杖送給你吧!”
我們跟這故事中的大老板差不多喔!我們不但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要走,連我們將去到哪個地方都不知道,我們大家跟這大老板是半斤八兩,差不多啦。眾生在這生死大海中,竟然是如此孤獨無依徬徨。
二、哀愍諸眾生貧窮困乏
“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
這個地方是形容詞,形容從智慧福德來跟佛比較時,我們是很窮困貧乏的。我們?nèi)狈χ腔?對生死真相不明白,對這個宇宙的萬象不了解,使我們產(chǎn)生了很多的困惑。我們被生老病死、窮通夭壽等種種現(xiàn)象迷惑了,所以手忙腳亂、驚慌失措的在六道當中沉淪。由于缺乏智慧、缺乏悲心、自私自利,凡事總以我為第一,自己肚子痛趕緊找醫(yī)生,如果父母親頭痛的話明天再找醫(yī)生就好了,是不是?眾生的毛病,自己稍微有一點不對勁就緊張得不得了,如果別人有病痛的話,就叫他要多忍耐一下,這就是缺乏悲心,也是一種比較心、不平等心。菩薩則是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立志要好好修學度眾生。
三、哀愍諸眾生三毒火然
“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
三毒指貪、瞋、癡三毒。眾生被貪瞋癡所束縛,身心不得自在,好像陷于正在燃燒的火焰中,痛苦不已,菩薩見了眾生這種苦惱,也生哀愍心。佛法里面有一種“慈忍”的修行法門,如果眾生對我們發(fā)脾氣,對我們不禮貌,我們應該觀想:眾生被內(nèi)在三毒所逼迫,以致產(chǎn)生這種行為,對我們不禮貌,甚至傷害我們,這人很可憐,做煩惱的奴隸、被煩惱所支配,他的本心、本性不是這樣的,只因煩惱的賊逼迫他作出這種不當?shù)男袨、做出這種傻事。我們要憐憫他做這種壞事很可惜,同情他原諒他,而不是恨他。
四、哀愍眾生諸有所系閉
“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
佛法里面有些字包括的內(nèi)容很廣,這里的“有”表示欲界、色界、無色界,剛才我們談到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這個世界就叫做欲界,如果斷了男女欲望時,就不再在欲界出現(xiàn)生命,若又有禪定工夫,就在色界出現(xiàn)生命,禪定工夫再深一點就變成無色界受生,只是定力深,一定幾千萬年而已,如果沒有智慧,定力一退,還是跟凡夫無差別。
我們眾生始終都被欲界、色界、無色界牢牢的控制住了,所以等于坐在牢獄當中。各位,你們有沒有覺得我們正在坐牢獄?你說:我很自由啊!每天都是上班、工作,我想到臺北就到臺北,想到臺南就到臺南,想到國外就到國外,我很自由啊!表面很自由,可是我們內(nèi)心有沒有自由?一點都不自由,我們來試試看好不好:我說某某人哪!你穿的衣服好漂亮,你馬上很高興;我說你這頭發(fā)花了多少錢作得這么漂亮,你一聽也好高興;我說某某人你穿這衣服好土,你留這頭發(fā)土得不得了,你這長相真見不得人,走路的樣子實在太難看了;某某人哪!我看你這種長相有點像小偷,“賊仔面,賊仔面”——臺語,哦!在這么多人的面前,竟然說我長得像小偷,說我穿的衣服很土,你一定要難過好幾天,那不是被綁著了嗎?別人的一句話就把我們綁得死死的,何況每天面對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把我們眾生捆綁得死死的,使我們身心不得自在,就叫做“諸有牢獄之所禁閉”。有一次我到嘉義、云林、虎尾等地的監(jiān)獄去弘法,我說:“兄弟們!你們在里面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們就比外面,意思是能夠飛出去最好。我說:“飛出去以后又怎樣?”他們說:“飛出去就自由了。”我說:“不見得!你在這里身雖不自由,但可以學習讓你的心自由。在外面是身自由。但你的心卻常常不由己!比嗽谟,身不由己,見到財、色、名、食、睡,就起心動念想去求取,也是身心不自由,等于在坐牢!
當我們還沒有開智慧的時候,我們還是坐在諸“有”牢獄之中,所以你隨時隨地要警惕自己不可踏入牢獄之中,知道嗎?當別人罵你笨蛋時,你只要笑一笑就好了,你不要因為這一句笨蛋就三天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那可麻煩了,隨時隨地讓自己去坐煩惱的牢獄,太不值得了。菩薩見諸眾生,經(jīng)常被三有的監(jiān)牢所系縛,所以生哀愍心。
五、哀愍諸眾生煩惱覆障
“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
一切眾生有種種諸煩惱,包括貪、瞋、癡、慢、疑、二見、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等。菩薩見眾生被種種的煩惱所覆障,不見諸法的如實相,所以生哀愍心。
六、哀愍諸眾生不善觀察
“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
眾生沒有智慧,不善于觀察身心宇宙的如實相,所以被這宇宙的萬象所迷惑而團團轉(zhuǎn),所以菩薩生哀愍心,誓愿救拔。
七、哀愍諸眾生無善法欲
“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
請問各位,“欲”好不好?欲望好不好?其實欲望的本質(zhì)是中性,沒什么好或不好,全看你追求的目標是什么而定,你希望能夠成佛度眾生,希望利益眾生,希望有智慧,這叫“善法欲”,是好的;你希望賺很多錢,然后吃喝玩樂,整天無所事事、有人侍候你,希望有了錢講話會大聲一點,愛面子、虛容心,講究個人的享受,把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這就是惡,就是不好的。
在佛法修學過程中,一般人常誤以為信佛學佛就是斷去一切的欲望,若一點欲望都沒有了,就會成佛。這觀念不對哦!有些生物、有些植物人并沒有明顯的欲望表達,但他有沒有成佛?植物人沒有男女欲望,也沒有男女行為,是不是?可是他八識田中的欲望種子并未枯死,可見并非一切欲望都沒有了就會成佛,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可以動手術去除大腦、去除性腺,使沒有思想、沒有男女欲,不是這樣的。佛法說:一切善法、一切善功德,都是從“善愿”而生的,你如果連這種善愿都沒有的時候,就不能成佛。
請問各位,成佛度眾生是不是欲望?也是欲望,但是我們講好聽一點叫“善愿”,又叫“善法欲”,知道嗎?如果你賺了錢,吃、喝、嫖、賭做壞事,那是欲望無窮,在欲海中沉淪。眾生拼命賺錢吃喝玩樂,為了享受感官的刺激,那是無善法欲,很可憐,值得我們同情。所以菩薩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
八、哀愍諸眾生失諸佛法
“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
菩薩見眾生在三界六道當中,頭出頭沒,沒有正法讓他覺悟,所以生哀愍心。尤其在這個時代,有些法門看起來是佛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什么分身、放光、神通、養(yǎng)小鬼,不管你把自己搞得多么有名氣,多少人去求你,這些都不是佛法,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你說放光神奇嗎?買一個燈泡,將電插下去,就大放光明了嘛,可以二十四小時都放光,隨便抓一只螢火蟲都會放光;我們不否認生物界有放光的現(xiàn)象,但是放光對我們有意義嗎?沒有意義!佛法不是講蠱惑人心、千奇百怪的技巧,神通與神經(jīng)只差一個字,跟神奇也只差一個字,神奇、神通、神經(jīng)都只差一個字,眾生如果沒有善根智慧,遇到越神奇的東西就越欣賞,甚至因而造業(yè)受罪沉淪。最近美國就有某個教派,在加州一個農(nóng)場集體自殺,好像有三十幾個人,二十幾具是女尸,十幾具是男尸,都穿同樣的制服,他們認為,這樣一起死亡就可以到天堂去。過去在瑞士也曾有集體自殺的例子,叫太陽神教。菩薩見眾生在這時代常常會迷于奇奇怪怪的信仰,不能相信正法,因此生哀愍心。
九、哀愍諸眾生隨生死流
“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
眾生造了業(yè)當然要受報,造福報就來投胎做人,迷迷糊糊的工作賺錢、養(yǎng)家養(yǎng)孩子,很快的就這么過了一生,然后無奈的去世了,又投胎轉(zhuǎn)世,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隨著生死大流漂泊。我常講: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甘心這輩子糊里糊涂來,又糊里糊涂走,就是不希望自己千生萬世都這樣迷糊的來來去去,所以信佛學佛、勇猛精進。不努力修學的話,我們還是跟俗人一樣的“隨生死流”漂泊下去;我們就是不甘心這樣子,才會信佛學佛;菩薩就是因憐憫眾生隨生死流,而發(fā)心修學種種法門救度他們。
十、哀愍眾生失解脫方便
“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
在這世間,許多眾生也感受到那種生死的逼迫、煩惱的覆障,所以多多少少、慢慢都會去思索人生的意義,探討人生最終極的目標是什么,這樣就產(chǎn)生了宗教;可是眾生沒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所以東信信西求求的,不但不能解脫,而且還造成很多麻煩。有人走火入魔,有人見到光啦,以為解脫了,事實上不是這樣。
肆、菩提心的特質(zhì)
一、解脫究竟
佛法跟一般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一般宗教講得救,講求在虔誠的信仰當中,會有一個萬能的主宰來拯救世人;而佛法不講得救,佛法講“解脫”,佛法認為問題的核心在沒有智慧,所以產(chǎn)生對身心世界的執(zhí)著,因為對身心世界的執(zhí)著,而產(chǎn)生一種束縛,所以要透過持戒、禪定、智慧的修學,掙脫了這一切的束縛。對自我身心造成束縛的一切因素,被我的智慧松解了,就叫“解脫”。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各位比較容易了解。假定現(xiàn)在停電,沒有手電筒、又沒蠟燭,我們大家在這個漆黑的房間里面,突然有人說:唉呀!那是不是蛇?他一喊蛇,我們大家都產(chǎn)生了恐懼心,尤其他又說:喔!響尾蛇!這一講,你可能開始合掌念阿彌陀佛,有些人就念念大悲咒,信天主、基督的就念耶穌、阿門,信密宗的就念唵嘛呢叭彌吽,一邊念一邊祈求:最好別咬到我!咬到我就會死!越想越怕;假如有這么一個人把身上帶的打火機點亮,一看,原來只是一條繩子,不是蛇,他就可以很大膽的拿起了這條繩子作運動,拿來跳繩,也可以拿去當腰帶綁在身上,還可以拿起繩子去綁材火。未見繩子真相的那些人說:喔!某某人好厲害,有神通吔,蛇可以拿來當跳繩,可以拿來當腰帶、綁材火。事實上他并沒有神通,他只是了解它的真相罷了,繩子就是繩子,還它一個繩子的功能,就利用它的功能作許多用途;在他來說這不是神通,但在看不清真相的迷惑者來講,他有神通。如果不設法點亮燈火,即使我們逃到外面去,還是心心念念害怕那條蛇,甚至作惡夢。
所以我常講,佛法對生命的問題,不是用“移民”政策來解決。并非移民到另一個世界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佛法要我們點燃生命的燈,當你點燃了生命的燈,在智慧光的照耀下,對自己的身心有了正確的認識,對宇宙萬象能如實的了解,那么,你就是“得解脫”的人。佛法并不是叫你離開這個世界、離開這個環(huán)境、移民到另一個世界就快樂了,就一切問題都沒有了。打個比方,一個人如果懶惰不做事,生命沒目標,心里沒安全感,在臺灣會痛苦,在美國也會痛苦,并不是移民到美國以后就快樂了;如果在臺灣,你好好做事、認真做人,開源節(jié)流,多讀書,多吸收知識、技能,好好做事業(yè),你在臺灣還是過得很痛快的。這是觀念的問題,你應該善盡你的責任,假如你不想對自已負責,不想對別人付出,什么事都不去做,只想移民,以為脫離這環(huán)境就會快樂,一定會大失所望。你喜歡發(fā)脾氣,又懶,又臟,即使到了極樂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人人都忙于修行,沒人理你,人家都不歡迎你,更無聊、更難挨。所以改變自已的觀念,并且踏踏實實去做是最重要的。菩薩見到眾生不會把握種種解脫的方便,所以生哀愍心。
以上談到我們要用這十種觀念來面對眾生。所以,各位大德!你回家以后,你的寶寶在床上,哭呀鬧啊,尿床拉屎啊,你怎么辦?要生什么心?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眾生三毒火燃生哀愍心!你先生、你太太對你拍桌子,你怎么辦呢?他(她)拍桌子,你就拍椅子嗎?不行,他的三毒火正在燃燒,更要用悲心去面對他。所以,我們面對眾生,要用這十個觀念去面對、去處理,這樣,我們的菩提心才能增長,修學才能成功。
“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fā)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凈,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diào)伏,應令涅槃!
這一段提到菩薩見到眾生種種苦惱而發(fā)菩提心、發(fā)善愿。菩薩見到眾生這么痛苦、貧窮困乏、沒有智慧、沒有悲心,被貪瞋癡三毒火所燃燒,被這欲界、色界、無色界牢獄關得死死的,被煩惱稠林所覆障,不善觀察諸法實相,又沒有善法欲,又失諸佛法,在生死流當中永遠沉淪下去,所以就發(fā)愿:我要精進!我應該去救度這些眾生!應該使他們解脫煩惱!應該去凈化他們的身心,應該去度化他們,應令他們安住于善處、安住于菩提、安住于善道當中,還應該令眾生歡喜、令眾生有正知正見、令眾生調(diào)伏煩惱,最后令眾生住于涅槃。
請問各位,涅槃是不是死?我發(fā)現(xiàn)送給死人的挽聯(lián)都這么寫——證大涅槃,這是恭維啊!出家人死了都寫證大涅槃,其實“涅槃”有的時候翻譯成“不生不滅”,有時翻譯為“圓寂”,要到智慧悲心生出來了,功德圓滿、煩惱斷盡、迷惑斷除、執(zhí)著斷滅、習氣盡除,才能稱為涅槃。
二、三學兼顧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槃之樂?’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槃,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愿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這段經(jīng)文最主要的是談到菩薩見眾生苦。眾生苦分兩方面,一個是身苦、一個是心苦;身苦用物質(zhì)方面可救濟,生病啦、沒衣服穿啦、沒東西吃啦、沒房子住啦,用物質(zhì)可以救濟;心苦是最難處理的,一個人脾氣不好、喜歡打人、喜歡罵人、常嫉妒,沒有智慧、邪知邪見,這是最難度的,并不是用物質(zhì)救濟就可以解決的,必須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度他。善巧方便的智慧從哪里來?離不開善巧多聞!你必須多聞法、親近善知識,按照這些方式去修、去學,然后你才有智慧讓他的心病得到解脫,這是治本。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對法的深入研究滿重要的,有些人以為只要一打坐入定就會開智慧,以為只要持戒就能生定、依定就開智慧,“依戒得定,依定得慧”這些句子念起來很順口,其實古代的翻譯都是省略而簡捷的,每一句都包涵了很深的實踐功夫。我想請問各位:我們建房子,是不是建了第一層就會生出第二層,第二層建好了就會生出第三層?只要建第一層就會拼出下一層?不是這樣的!佛法是告訴你修學的次第:有持戒的功德基礎才能修定,但是有禪定的基礎不一定會開智慧;有了禪定的基礎,再去深觀無常無我、緣起性空,才能開智慧。古代不像現(xiàn)代電腦敲一敲字就出來了,也不是像現(xiàn)代毛筆這么一揮字就出來了,古代的人是用刀子刻字的,每個字都千辛萬苦,所以古代的文詞都很簡略,省了好多的字。
你有持戒的功德作基礎,才容易修定;有修定的基礎,再觀無常無我緣起,才能引發(fā)無漏的智慧;有了無漏的智慧,才能夠?qū)Ρ娚硇牡拿、煩惱無明作妥善的處理。修學過程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想像的光靠打坐入定就會突然間明心見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我們常說: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所以在修學過程中,聞這法、學這法、依這法、隨這法、順這法,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有些人誤解:我們研究經(jīng)典,不是增加妄想心了嗎?不是更不能入定嗎?我愈深入研究不就要花愈多心思去了解嗎?請問各位:“八正道”里,正見列第一,第二是什么?正思惟!八正道有沒有叫我們不思惟?沒有哦!當你去正思惟——思惟諸法的實相,思惟一切法的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時候,這些思惟雖然也是一種妄念,可是這種妄念會導致你走向覺悟的道路、會引導你向開悟的路上走,跟一般的妄念是不同的啊!跟財色名食睡相應的妄念,會導致你愈來愈愚癡、愈來愈迷惑,可是這種正見、正思惟卻會讓你開智慧,引導你走向解脫自在。所以請各位不要誤解,不要以為只念一句咒、念一句佛菩薩名號,或是只要入定就會開智慧得解脫;學佛法不是這樣子的!
三、法身慧命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吝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于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是故菩薩于內(nèi)外財,為求佛法悉能舍施。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舍,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zhuǎn)輪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凈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
這是華嚴經(jīng)第三十五卷的經(jīng)文,是說明對“法”的重視——重法,也就是說明我們對于人生的主修與副修的取舍標準。這一生當中,衣食住行很重要,沒有錯,家庭、事業(yè)很重要,沒有錯,可是還有比這更重要的,那就是我們的“法身慧命”。能夠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那是一個多么大的善根福德因緣啊!比得到轉(zhuǎn)輪王身、比貴為天子身還更重要。請問各位:你要來聽佛法,還是去當總統(tǒng)好呢?或是去當鄉(xiāng)長、縣長、立法委員好呢?如果你有那福德,當然去當官也很好;當你有德學、善緣,能做更大的善事時,不妨去當當官度萬民,如果沒有的話,少去沾染、少去造業(yè)。
有一次在阿根廷,有一位將軍想出來選總統(tǒng),他想出家人一定會算命,要我?guī)退疵嫦?其實我根本不會算命,他問我說他來選總統(tǒng)好不好?我想他既然相信我會算,那我就將計就計,我說:從你的相來看,你的時運還不到,要慢幾年,在這幾年當中,好好培養(yǎng)你的福德;為什么要選總統(tǒng)?你當總統(tǒng)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要造福百姓呢?還是為了某一種獲得——財物、名利等的獲得?你想清楚,等到這任總統(tǒng)過了以后,那時候我才跟你講。這位將軍后來就打消了競選的念頭。有一位校長要競選鄉(xiāng)長,我說:我看你不適合選鄉(xiāng)長,因為選鄉(xiāng)長要交際應酬,免不了會喝酒,你不適合喝酒,你的肝已經(jīng)有問題,若你喝酒一定會傷害健康,你還是當你的校長好了。另外還有一個想選議員的,我說你也不適合選議員。好像很多問到我的都說不能選,結(jié)果那年選舉我這樣一次打下幾個,他們就少了幾個競爭對象。
眾生被名利一沖,有時連命都賠掉了。以前某鄉(xiāng)鄉(xiāng)長,很辛苦的選上了鄉(xiāng)長,我說你有時間的話來研究佛法、拜拜佛,他說他沒有時間、要去拜票,結(jié)果當了二十六天的鄉(xiāng)長就死了,太勞累了,肝病發(fā)作而死,為了選舉把一棟房子當出去,又借了好幾百萬,負了一身債。所以取舍之間要想清楚:我們這一生當中,壽命有多長?什么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什么是最值得我們生生世世毫無厭倦去追求的?這就要看每個人的抉擇,很重要喔!
伍、發(fā)菩提心功德
眾生受用
下面講到發(fā)心的功德,取一段華嚴經(jīng)第七十八卷的內(nèi)容作例子:
“善男子!如海島中生椰子樹,根莖枝葉及以華果,一切眾生恒取受用,無時暫歇;菩薩摩訶薩菩提心樹亦復如是,始從發(fā)起悲愿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時利益一切世間,無有間歇。”
這一段主要就是說明:我們發(fā)菩提心,就像海島中的椰子樹,根、莖、枝、葉以及果實,眾生都可以不斷的拿來受用。春去秋來,椰樹開花結(jié)果,眾生可以拿汁液來解渴,拿枝葉根來建房子、遮風避雨、作衣服等種種用途。菩薩的菩提心樹也是如此。佛弟子要從現(xiàn)在開始發(fā)菩提心:愿弟子世世生生見佛聞法、精進學佛、廣度眾生、利益眾生。這就是發(fā)菩提心,這個菩提心要持續(xù)不斷一直到成佛。這菩提心是你生命的鐘聲,指引你走向成佛之道。
有了菩提心作基礎的話,若有人告訴你修什么法就馬上可以打通任督二脈、身體可以飛升、睡覺時可離床鋪幾尺,你真覺得稀罕嗎?睡覺離床鋪幾尺有沒有意義?沒有什么意義嘛!坐飛機就可以了,一張機票就可以讓你睡到幾萬英尺的高空中。佛法不求神通。在菩薩戒中提到“犯戒”,最重一條戒叫什么?菩提心戒!一個人現(xiàn)在發(fā)心:要信佛學佛,要度眾生,要利益眾生,發(fā)心十分勇猛,可是見到眾生種種習氣,對他好,還挨罵、受侮辱、遭毀謗,還以為有什么企圖、目的,如此受到傷害,唉!算了算了,眾生難度,管你去死去活!這就叫做犯戒,犯了菩薩戒中很重的一條戒。還有瞋恨心,惱恨眾生、對眾生發(fā)脾氣,這也是一種重戒。其中最重的是犯離開菩提心的戒,這菩提心沒有了,不想再度眾生、不想成佛了,唉呀!我自己成阿羅漢就算了,我自己修一修就好了,管你眾生什么死活,我成阿羅漢就好,我生命自在了,我何必管你死活!若這樣你就犯重戒啦。
陸、發(fā)菩提心方法
攀緣眾生
這里就是要我們發(fā)菩提心。怎樣發(fā)菩提心?要觀眾生苦、要去了解眾生在生死輪回當中不得自在的煩惱,見眾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覺。
這里引用一段經(jīng)文提供各位參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zhuǎn)熾;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火亦復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信佛學佛的人,往往誤以為:不要親近太多眾生,要遠離這個社會到深山里面去,眼不見則眼根清凈、耳不聽則耳根清凈;如此一個人悶在深山里面,眼不見、耳不聞,就很容易得道。其實不喜歡接近眾生、不喜歡接近這個社會、覺得眾生是麻煩、社會很混亂,所以希望遠離、逃避,抱著厭世思想,這在學佛者或一般人來講,都不是正常的。經(jīng)上說: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zhuǎn)熾;這在我小的時候就曾經(jīng)看過,那時候,隨大人到神道教廟燒紙,最先是用一張紙一張紙慢慢的點,用火柴的小火焰那么小心翼翼的點燃,深怕它熄滅,但是這張紙一旦被點燃了,經(jīng)過一張兩張再加進去,火就更旺一點,然后三張四張,甚至抓一疊放下去,火越燒越烈。如果剛剛一生火就將一大堆紙放下去,會怎樣?會熄掉!所以最先只能一張、兩張、三張慢慢加入,等火旺了才能一把放下去。你們看過廟里的金爐嗎?他們在燒紙的時候,當爐中的火被引得很烈很旺的時候,不只是一疊疊這么丟進去燒,而是一捆一捆的丟進去,這么扔下去,結(jié)果火越來越猛。
所以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如果具有菩提心,用心接近眾生、接近社會,用菩提心去圓滿眾生、圓滿這個社會的時候,菩提心就會越加增長,為什么呢?見眾生苦發(fā)菩提心、增長悲心。所以經(jīng)上說:隨所焚燒其焰轉(zhuǎn)熾,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火亦復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你愈常用菩提心去觀察眾生,你的智慧就會慢慢增長。眾生可憐哪,眾生被這無;鹚紵,被現(xiàn)象界所迷惑,所以我們產(chǎn)生悲憫心,隨著悲憫心的增長慢慢就會生出智慧來。這句話我很喜歡很喜歡,希望你們也常常拿來勉勵自己:“譬如小火,隨所焚燒,其焰轉(zhuǎn)熾;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火亦復如是,隨所攀緣,智焰增長!
“善男子!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其本一燈無減、無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普然三世諸佛智燈,而其心燈無減、無盡!
例如我們點了一只蠟燭,如果用另外一只蠟燭來引火的話,原來這根蠟燭的光并不會減弱,反而在另外一只蠟燭被點燃時,整個房間變得更加明亮;菩薩摩訶薩的菩提心燈也是一樣,你用菩提心燈去照亮眾生、利益眾生、關懷眾生,自然就能夠?qū)⒈娚钠刑嵝臒艚o燃著了、點亮了,這樣一燈燃一燈的普燃三世諸佛智燈,而你本來這盞心燈,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更沒有被熄滅。這是發(fā)菩提心的好處。
經(jīng)上又說菩提心像金剛、不怕水、不怕濕、不怕火:
“譬如金剛,久處水中,不爛、不濕;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于一切劫,處在生死業(yè)惑水中,無壞、無變!
學佛的人所以能夠勇于面對生死輪回,就是靠這菩提心,信佛學佛成佛、利益眾生的這個菩提心愿,永遠陪伴著我們在生死當中作我們的支柱,不會退失。
“譬如金剛,一切諸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一切生死諸煩惱火,不能燒然,不能令熱。”
這段是說菩提心對我們信佛學佛的人非常重要。
眾生有生老病死,這就是苦,眾生的苦從哪里來呢?四圣諦——苦集滅道說明了它的緣由!凹笔菬⿶,這“苦集”是眾生的生命現(xiàn)象;圣者已斷了生死煩惱的苦,我們叫“滅”,滅了煩惱、滅了生死輪回一切的麻煩。圣者的“滅”從哪里來?從修道來的!所以看到眾生苦,我們就發(fā)一個“眾生無邊誓愿度”的愿;看到眾生被煩惱迷惑了很痛苦,我們就發(fā)“煩惱無盡誓愿斷”的愿;我們希望像圣者一樣證到涅槃,所以我們怎么發(fā)愿啊?“法門無量誓愿學”,然后“佛道無上誓愿成”,這是針對苦集滅道而談。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有菩提心的話就不會厭離眾生、不會討厭眾生、不會討厭這個社會;看到眾生越多的苦難,越能激發(fā)我們的菩提心,增長我們的菩提心,所以修學者對眾生往往產(chǎn)生一種感恩的心:我們之所以能成佛,是因為利益眾生、度化眾生而來,現(xiàn)在眾生來折磨我、麻煩我,哦!他們是來成就我佛道的啊!所以有菩提心作基礎的時候,我們會樂于攀緣一切眾生,但是要小心,否則不但沒度到眾生,自己反而被度,那就麻煩了。
要時時記得:我是發(fā)菩提心的眾生!我是初發(fā)菩提心的眾生!隨時注意警惕自己的發(fā)心與修學過程,不要光口頭說我們要去攀緣眾生、度眾生、利益眾生,而你自己并沒有精進、沒有用功,結(jié)果你的心跟著眾生跑,那你的心就變質(zhì)了,那不叫菩提心,那叫“攀緣心”。攀緣心和菩提心絕對不同,菩提心是覺悟的心,能使自己身心清凈、莊嚴,也能利益眾生,讓眾生的言行、身心行為都能清凈、凈化、升華。所以信佛學佛的人必須記得:引導我們從發(fā)心直到成佛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個妄想,并不是興致起來時發(fā)發(fā)這個心就可以了,菩提心要付諸于實踐;作為一個菩薩,發(fā)菩提心后也必須有一個大悲行來完成這個大愿,所以我們接著要互相作另一個腦力激蕩。
- 上一篇:菩薩學處·第一講 富貴心
- 下一篇:菩薩學處·第三講 普賢行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