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學處·第三講 普賢行

  第三講普賢行

  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愿諸眾生得聞是法,愿令眾生悉得安樂。

  發(fā)菩提心是對自我生命的最高期許,我們活著是為什么?人生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追求是什么?前面我們介紹“菩提心”,就是以信佛學佛成佛作為我們?nèi)松罡叩脑V求,也就是說:我們除了追求家庭、事業(yè)、子女圓滿之外,最重要的,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必須有一個最高的生命座標——發(fā)菩提心。那么,是不是我們發(fā)了菩提心就一定會成佛呢?不是這樣子的!我們有了這個心愿還要付之于實踐才行。

  壹、以行山來填滿愿海

  學佛不僅是一種理論的研究,也不是一種空想,更不只是一種學理的分析,學佛者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按照菩薩心、菩薩行去實踐,這就稱為“普賢行”,或者是“菩薩行”,或者是“大悲行”。如果我們以深度跟廣度來講,這就屬于廣度方面。學佛分深度、廣度,就如一張桌子有高度、深度、寬度,學佛也是這樣的,發(fā)菩提心、有智慧是屬于深度,但是還要有廣度。今天我們就講到:發(fā)菩提心以后,怎樣以大悲心、大悲行來實踐菩提心。

  有所謂以“行山”來填滿愿海,行是行為的行,我們念heng,發(fā)菩提心就像大愿海,要用普賢行這座山去填滿這個大愿海,所以叫做“以行山來填愿!。我們學佛不僅僅是作一種理論的研究、學理的分析就滿足了,而是一種生命的實踐,透過這種生命的實踐,讓我們的生命得到升華凈化。

  現(xiàn)在學佛的同道們有許多錯誤的觀念,有人認為只要到深山,或者人跡不到的地方,或荒郊野嶺、山洞里面,默默的進修,就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其實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通常把“信解行證”連在一起,所以如果信徒問我怎樣打坐、怎樣入定,我都勸他要多看經(jīng)書,以后再來學打坐、再學入定,比較安全一點。

  我們要出發(fā)到某個地方,第一個是先確立目標,把你要去的目的地弄清楚,并且知道自己去那里的目的,所經(jīng)過的路程、東西南北方向,都要了解;這樣你有了目標,路程也熟悉就可以順利達成目標。我們信佛學佛最高的目標是什么?成佛!現(xiàn)在這世界上信佛學佛的人這么多,有哪一個人成佛了?誰敢說他成佛了?當然你也可以封某某人為活佛或什么佛的,但是名不符實。不管怎樣,成佛是我們生命的最高座標。要怎樣才能成佛?是不是一打坐入定就能成佛?是不是有點神通、能知道別人的前生來世、也能替人治病,就能成佛?不是這樣。

  貳、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在華嚴經(jīng)第八十卷,善財童子去參訪普賢菩薩的時候,

  “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通力不?唯然已見,大圣,此不思議大神通事,唯是如來之所能知。普賢告言:善男子,我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這段經(jīng)文意思是說:普賢菩薩告訴善財:善財啊!我那些神通,你見到了嗎?他說:我見到了。善財就說:唉呀!你這些大神通事只有佛才能真正了解。普賢菩薩就說了:善男子,我這些神通智慧、悲心悲行,這一切并不是一下子就得到,也不是一生一世就成就的;那是怎么來的呢?是在過去生,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微塵數(shù)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所得來的。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說,成佛有沒有速成班?當然沒有速成班!說什么玄關(guān)一點就開悟了,馬上就開竅了,沒有這樣子便宜的事。你看,以時間來講,不可說不可說,這是難以用算數(shù)、難以想像的長時間,在這么長的時間里面,時間怎么計算的呢?一個佛剎、三千大千世界、無量阿僧祇劫,這么大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山河大地,都把它剖為微塵,以這些微塵數(shù)當作一劫,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劫這么長遠的時間去行菩薩道、利益眾生,目的是什么?當然是“求一切智”。

  神通從哪里來的?從智慧來的!現(xiàn)代人不修智慧,學什么?喜歡學神通。以前有個年輕人,師范學校畢業(yè)了,他要我傳授他算命方法,他說:師父,請你傳授給我一招看臉就知道前生來世的方法。雖然坊間生辰八字、紫微斗數(shù)一排,就馬上可以大略算出他前生是什么、來生是什么樣子,但是我說我不懂這套,我說的是實在話,但是我越說不懂,他就越要學,他越要學,我越不教,這樣子不契機,后來他就不跟隨我出家了,我想也好,否則我沒有辦法滿足他這種學算命卜卦、排紫微斗數(shù)、觀人相的欲望,這些我都不懂;也幸好沒有跟著我出家,否則我這師父就不曉得怎么當?shù)摹R驗樗鲜窍雽W神通之類,想知道怎么樣有他心通啦、什么宿命通啦,我說這些通我都不通,我只知道吃飯后會排泄,腸道很通暢。所以愈神奇的事物愈能吸引現(xiàn)代人,愈平常、愈平凡的事情,愈被人家所忽略。事實上,信佛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求一切智”。

  叁、以三德來贊美佛陀

  我們贊美佛陀,我們說佛陀長得很“莊嚴”。你看,世界上長得很英俊的人多的很,若你說佛陀貴為王子、太子,其實世界上當太子、當皇帝者多的是;你說佛陀長壽,活到八十歲,其實有些外道也可以入非想非非想定,一定就是八萬四千劫,那佛陀八十歲的世壽根本小巫見大巫。所以我們用三方面來贊美佛陀:第一是智德圓滿;贊美佛陀的智慧——一切智,對一切山河大地人事物、生死輪回業(yè)報等一切有正確的了解,這就是佛陀的智德。對諸法的如實相,諸法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果報、本末、因緣究竟等一切通達無礙,這就是佛陀破一切無知而具無上菩提的智慧。第二個是恩德,是佛陀用悲心救度一切眾生的心。第三個是斷德,是斷一切煩惱而證無上菩提。所以我們用智德、恩德、斷德——三德來說明佛陀的殊勝。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要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我這么修、這么學,希望修到最后有神通能知道別人的心事。你知道這么多別人的心事做什么?假若你煩惱重重,沒有智慧的話,又有什么好處?學佛的人不求神通,學佛的人要求智慧、求福德。普賢菩薩的意思是說:他在過去世的無量時空當中,發(fā)菩提心、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肆、求一切智心路歷程

  一、承事諸佛

  下面的經(jīng)文就說明了普賢菩薩在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shù)劫當中,如何去求一切智。

  “一一劫中為欲清凈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佛!

  這是承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今天我們多么幸福,能在佛陀文教基金會這個地方,大家一起共修,算不算承事諸佛?也算喔!插花的、排桌椅的、錄影錄音的,還有領導我們唱誦的,各位善男信女,從老遠的地方坐車子來、開車來,我們來這里做什么?算不算承事諸佛,也算!莊嚴道場嘛!我們在這兒共同來探討佛陀的成佛歷程、諸大菩薩的心路歷程,目的無非要“得一切智”。因為有了智慧,你對一切是非善惡、人生的生死輪回,才能清楚的認知,你才不會恐懼。所以當善財童子去參訪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就告訴善財童子,他在無限的時空當中,為了清凈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微塵數(shù)佛,也就是承事無量無邊的諸佛。

  為什么要清凈菩提心呢?大家來信佛學佛,有的人求長壽,有的人求健康,有些人求美滿的家庭事業(yè),有些人希望能夠生天,享天福,這稱為增上生心,不叫菩提心,發(fā)增上生心是不是錯了呢?沒有錯!但是不究竟。我們求生天、長壽、大富大貴、大福報,有錢啦、長相莊嚴啦,這些都沒錯,但是不究竟,有的時候反而會招致一些麻煩。有錢、有地位,本來是好事,但在某一時空當中卻反而招致很多危險,許多名人、有錢人、有地位的人,往往招來殺身之禍。所以我常講,在這社會之中,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必把自己打扮得非常耀眼,也不必表現(xiàn)出非常富有的樣子,這個往往都是招來殺身之禍的原因。

  有一次在巴西,有個信徒家里遭了數(shù)次的小偷,他要我?guī)退吹乩?a href="/remen/fengs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風水,看看是什么地方不對勁,為什么老是遭小偷;他說他請人去看他家的風水,一個人說他家窗戶尺寸不對,財氣外泄,所以有遭小偷的麻煩;一個卻說他家的門有問題,到底要改門還是改窗戶?請問各位,我該怎么說?我說:因為你的車子太漂亮了,你的手上戴太多金銀珠寶,你穿的衣服都是什么牌的,你家里的擺設太豐富,然后你又常常不在家;你想想,你開這么好的車子,穿這么漂亮的衣服,打扮得這么好看,在這治安不甚良好的巴西,你這樣天天告訴人家你很有錢,叫人家來偷吧,當然人家就來偷了。所以你還是樸素一點比較好。當然我并不是叫你要穿那種破破爛爛的衣服,佛教并不贊成這種不修邊幅的打扮,只要求你穿樸素的衣著就可以。所以如果我們只求人天的福報,那叫增上生心,不是清凈菩提心。

  普賢菩薩說:他在一一劫中,讓自己發(fā)心信佛學佛,承事諸佛、供養(yǎng)諸佛,目的就是要“求一切智”,求智慧福德圓滿,因而在一一劫中清凈菩提心,讓這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跟智慧相應,這樣子來承事不可說不可說的佛。

  二、內(nèi)外兼施

  “一一劫中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廣大施會,一切世間咸使聞知,凡有所求,悉令滿足!

  剛才是承事諸佛,上求佛道,現(xiàn)在則進而在一一劫中跟無量無邊的眾生結(jié)善緣,或者用物質(zhì)、或者用法來布施。這段經(jīng)文主要是用財來布施。無遮大施會在印度很流行,國王、大臣、有錢人設這種無遮大會,凡是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拿施物,不分男女、種族、膚色,只要愿意就可以來到現(xiàn)場,拿取所歡喜的物品,當然包括供養(yǎng)出家眾、修道人,這是用財來布施。

  “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財物布施!

  這也是以財布施。目前臺灣,最典型的一個財布施單位是慈濟,以法布施的話,要算佛陀文教基金會,一年幾乎上億的佛書大藏經(jīng)流通,有印度文、西藏文,甚至大陸的簡體字。我在新加坡還看到我的一本著作,被翻成簡體字拿到大陸去流通。佛陀文教基金會在法施來講,目前在臺灣可算是首屈一指,每年送出的經(jīng)書數(shù)量真的非常非常龐大,我在這里也要感謝簡居士,曾經(jīng)寄了好幾個貨柜的書到阿根廷去,阿根廷的書有很多是佛陀文教基金會寄過去的;后來我到巴西,也收到佛陀文教基金會好幾貨柜的書,在外國可以看到這么多的佛書,佛陀文教基金會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法施單位。

  普賢菩薩是不是坐在那邊無所是事就可以成為菩薩?當然不是!他在一一劫中承事諸佛,設廣大的施會來布施眾生,與眾生結(jié)緣,目的無非是求一切智法。布施那么多東西給眾生,用那么多財物供養(yǎng)佛陀、供養(yǎng)三寶,目的是什么?為求一切智法故!“一切智”就是佛陀的智慧。

  “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城邑聚落、國土王位、妻子眷屬、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為布施!

  這個比較困難一點,尤其是以本身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手足,那就更難了,是不是?一般叫你出些錢來布施,你想辦法還可以做到,但是要你像菩薩這樣子剁手腳,把你的眼睛、腎臟、肝臟等布施出去,這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人死了以后八小時都不要動他,也不可挖眼角膜送人家,會讓他起心動念,會引起不好的后果。佛書上有這樣寫,不是佛經(jīng)寫的,佛書是人寫的,很多佛書善書都說人死后八小時都不要動,因為動了他的尸體,他會很痛苦、發(fā)脾氣。其實,如果你想到人去世了,竟然眼角膜還能送給人家,讓人家再見光明,是件多么歡喜的事,想到你這具即將被燒掉埋掉的垃圾——遺體,居然還有利用價值,還有人拿去廢物利用,你不但不會生氣,還要感激他來成就你的菩薩道,滿懷歡喜的送給他。比如作父母的,留下幾千萬的財產(chǎn),他絕不會很難過的想:我這幾千萬財產(chǎn)留給兒女享受,真是不值得!會不會這樣想?一定不會,他很高興,因為他的家產(chǎn)有人繼嗣。人死后經(jīng)過幾小時器官就沒有用了,埋在土里被蟲慢慢啃蝕,或是送進焚化爐一把火燒成灰,哪有全尸可言呢?我有一個姊姊在汐止慈航堂,她去世之后一個多小時之內(nèi),榮總的醫(yī)師就來取走眼角膜。我的視力是一點零、一點二,非常好的,將來我走的時候,只要有人要,我會很高興把眼角膜捐出去,反正是臭皮囊,一把火燒掉了可惜,人家要就送給他,但要讓我再用幾年,到我要走的時候再給你,現(xiàn)在要我布施給你,我沒辦法,因為我還不是菩薩。

  菩薩通達無我的時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舍,我們這些凡夫還沒有智慧的時候,先從事財?shù)牟际、法的布?比較容易做得到。要拋頭顱、灑熱血、布施眼睛、腎臟給別人,那實在不是簡單的事。菩薩具有無我智慧才能這樣,你不要看到經(jīng)典里說:把這王位讓給你吧!把國土送給你吧!把妻子送給你吧!也如法泡制;我們是凡夫,在凡夫位的時候,我們不可以這樣,你把妻子布施給人家,那你是不負責,你跟她結(jié)婚,就要一輩子讓她幸福,你不能在結(jié)婚后喜新厭舊再去找一個,這是貪欲,不是布施心,是不負責任。所以讀經(jīng)文要深入,你不要因為經(jīng)文說要把妻子啦、國土啦、王位啦布施給人家而產(chǎn)生誤解,你作國王的時候本來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把國家送給一個貪心的人不是害了全國百姓嗎?那不行!如果是菩薩,具有智慧,知道某人來當國王會讓這個國家的百姓更幸福,主動的讓賢,這個當然可以。至于眼耳鼻舌、身肉手足,這是個形容詞,說明菩薩沒有什么東西不可以舍施的,這是一種形容而已,并不是叫你真的把你的妻子眷屬一切都舍掉,主要是形容修行到某個境界時一切都可以舍,但不是隨便亂舍,一定是有意義的舍、很有價值的舍,不會造成自己痛苦,也不會增加眾生的貪欲。

  我們布施東西,要用清凈的物品以及清凈的心,才能成就布施波羅蜜。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話,布施不能稱為波羅蜜,只能叫同情心;同情心和波羅蜜是不同的,有智慧的布施波羅蜜,自己跟對方都會成就功德善事,如果僅僅是同情心,有時反而造成自己跟對方的煩惱、痛苦,不能成就這種布施波羅蜜。

  “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劫而為布施。”

  把頭布施給人家,不就死了嗎?這是形容詞。各位!我們怎么用頭來布施?用智慧嘛!多讀書多用功、多看佛經(jīng),也就是用我們的腦力,以知識、智慧來布施眾生。你別誤以為佛經(jīng)里教我們用頭來布施就真以為要砍頭,頭砍下來就死了,怎么借假修真去成就佛道呢?經(jīng)文的含意,我們要好好的了解。

  現(xiàn)在來研究菩薩為什么肯這樣去施舍。菩薩施舍眼耳鼻舌身手足,這是屬于身的施舍、生理的施舍,菩薩除用財,用金銀珠寶行衣食住行物質(zhì)方面的布施外,還有用生命行布施的。據(jù)說佛陀的釋迦族快滅亡的時候,琉璃王打到他的國家,他的一個堂弟,叫摩訶男,是個將軍,對琉璃王說:你打進我的國家,你殺掉我沒關(guān)系,但是我很多親戚朋友都不是軍人,如果被殺就太冤枉、太無辜了,這樣吧!我跳入水中再浮起來之前,先不要殺他們,你讓他們用這段時間逃跑。琉璃王想:你跳下水里再浮起來最多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就答應了將軍的要求。將軍就召集親戚朋友,不管認識不認識的,向他們宣布:這國王很仁慈啦,答應在我跳下水中再浮上來之前的短短幾分鐘之內(nèi),若你們跑得掉,生命就保住了,你們趕快跑吧!結(jié)果,這位將軍就跳下去了,眼看大家都快跑光了,還不浮起來,琉璃王只好派一個士兵下去把他撈上來,原來他跳下去時身上抱了個大石頭,所以浮不起來,這就是舍命救眾生的例子。

  菩薩為什么舍身、舍財、舍命,為什么這么做?因為身、命、財是無常的,無常的身體、無常的財、無常的命,菩薩知道這些都無常,所以要用無常的身去證悟法身,將無常身轉(zhuǎn)變成為法身;把這個無常的財,變成無上、無漏的功德法財;把無常的生命,變成法身慧命——智慧之命。菩薩思思念念要把無常的身、無常的命、無常的財,變成永恒的法身慧命、功德法財。菩薩如此舍去物質(zhì)的、生理的一切去利益眾生,目的何在呢?為求佛智故!為求一切智首故!這是普賢菩薩成佛的心路歷程,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的修行經(jīng)驗。

  三、供養(yǎng)三寶

  “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故,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諸如來所,恭敬尊重承事供養(yǎng),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所須,悉皆奉施;于其法中出家學道修行佛法護持正教!

  以上經(jīng)文是對三寶的恭敬尊重。供養(yǎng)出家眾,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這叫四供養(yǎng)。衣服就是穿的袈裟,臥具就是睡覺用的床單或被單之類的。印度人睡覺很簡單,布一鋪就睡了,因為印度很熱。簡單講,臥具本來是一塊布,印度人用來坐在上面,或躺下來用的,現(xiàn)在的臥具是用來拜佛的,把它折成一塊一塊的,要拜佛時把它鋪在地上,避免衣服身體弄臟,拜完佛以后再把它收起來,向佛一問訊。所以臥具在當時的印度是用來打坐、睡覺、休息的。過去在家人供養(yǎng)出家人的話,多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稱為四供養(yǎng)。出家人也會生病,佛陀會不會生病?從經(jīng)典來看,佛陀當時也有生病的征兆,類似風濕痛,醫(yī)生說他營養(yǎng)不良,建議他喝點乳糜粥當營養(yǎng)品,佛陀也吃了;過去我看了這段典故,覺得佛陀實在太平凡了,可是后來又悟到:佛陀也不能違背大自然定律啊!他還是一樣會肚子餓、會生病,畢竟他也不能違背人世間一切自然現(xiàn)象——緣起法。佛陀會生病、會老會死,跟我們是一樣的,佛陀即使成了佛,生理上也免不了大自然的共同定律——緣起法,緣起法就是生滅法,生滅法一定要受無常的定律支配,只是當佛陀面對這無常生滅、生老病死變化時,他的心如如不動,不像我們有點變化,馬上感覺煩惱、痛苦。

  各位的頭發(fā)白的時候,痛不痛苦啊?我們現(xiàn)在也有秋天的聽眾——頭發(fā)灰白的,那個***,你頭發(fā)有點白了,痛不痛苦?不痛苦?因為你信佛!請問各位,頭發(fā)白是好事還是壞事?當然是好事!你能夠活到白頭發(fā),要高興,有些人想要白頭發(fā)都沒有機會,有的頭發(fā)黑黑的就離開人世間,十歲、二十歲就走了,有的生下來一個月、兩個月就走了,有些還沒有機會見這世面,在母親肚子里一個月、兩個月就被強迫出局了,所以能夠白發(fā)是件好事,各位贊同嗎?應當是贊同!能夠白發(fā)真的是好事喔!我大概五十歲那年開始有點白發(fā),起先心里想:我真的老了嗎?后來我又想,不錯啊!我竟然有機會白發(fā)。

  我們不能違背世間的一切定律,即使我們信佛學佛,氣功練得多么好,能打通任、督二脈,任你怎么去保養(yǎng)、怎么吃補、怎么練功,終究免不了發(fā)蒼蒼而視茫茫,即使是貴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陀,最后還是離不開大自然的定律。所以佛陀在平凡當中顯出他的不平凡,他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要走,吩咐阿難:你幫我輔個床鋪,我要躺上去休息,我就要走了。你們有什么問題就趕快問。佛陀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要走了,因為有為有漏的色身,終免不了無常定律的拘束,所以他走得很安祥、很自在。

  從這個地方也可以看出我們?yōu)槭裁匆獪?因為會生病嘛!修道者也會生病。今天有一個人問我:怎么出家人也會生病?我告訴你,出家人不生病才怪呢!你不要看出家人這樣常受信徒供養(yǎng),常受人家頂禮膜拜,以為出家人真好,其實出家人拿了供養(yǎng)就要替你挑業(yè)力,你知道嗎?你去到各寺廟,向出家人頂禮供養(yǎng),你有些業(yè)障他就要幫你挑,也就是出家人為什么這么多的病痛。我起先也想不通,后來一再研究又研究,后來才悟到這個道理:修道者為什么這么多的病痛,要挑眾生的業(yè)力嘛!信徒這樣虔誠供養(yǎng)、頂禮膜拜,出家人不幫他分擔一點痛苦,消受不了呀!所以出家人有病是正常的,何況我們這個吃五谷的身體當然會有病痛。重要的是如何在病痛當中,自己在心境上要能夠去調(diào)適,要去面對它、去調(diào)理它,用種種方法讓痛苦降到最低程度。

  四、出家學道

  “在一一劫中供養(yǎng)三寶,甚至于其法中出家學道。”

  前面都是用物質(zhì)的布施來供養(yǎng),來跟眾生結(jié)緣,來供養(yǎng)三寶,到這邊才提到出家學道。從這地方我們要了解:財力的布施供養(yǎng)畢竟還是有為有漏,要達到內(nèi)心最高的凈化、升華,當然出家學道有殊勝的地方,障礙比較少。所以我很佩服在家的各位,有家庭事業(yè)要忙,又要打坐聽經(jīng),又要護持三寶,實在很不簡單;要做事業(yè),妻子兒女要關(guān)心,要應酬等種種的事情很多,還要發(fā)心來做義工,從三寶當中來修福修慧,護持正教,這是很難得很難得的善根。所以各位在家菩薩真的是很偉大。各位想不想出家?出家分好幾種,第一種叫“出世俗家”,即離開父母妻子兒女、離開家庭,頭發(fā)理光,穿出家衣服,外表現(xiàn)出家相,跟著師父在寺院里修道,這也叫“身出家”;第二種是“出無明煩惱家”,即斷貪瞋癡、慢疑二見等內(nèi)心的種種煩惱,這叫“心出家”。有些人可能身已出家,但心里一天到晚很痛苦、煩惱,這是因為心沒有出家,亦即“身出家心不出家”。如果因為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兒女,有責任在身,還要上班,擔任公司主管,雖然沒有緣出家,可是公余之時,或者在上班的時候,心中時時保持正念,盡力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好好作事,被人罵兩句,笑一笑、了然于心,不會故意找機會報復,有時間就來護持三寶,看看經(jīng)書、打打坐,雖然有萬貫家產(chǎn)、嬌妻美妾,也不被這些束縛;如此雖然身體沒有出家,可是心已經(jīng)出家了,這是“心出家而身不出家”,這是很難得的。另外一種是“身心俱出家”的圣者。最糟糕的是整天在五欲當中打滾,絲毫想求解脫的心念都沒有,這是“身心都不出家”。

  各位想不想出家?想出什么家?最重要的當然是出煩惱家。身為家庭主婦,上市場買菜也好、伺候丈夫也好、伺候公婆也好,或者先生伺候妻子兒女也好,只要用出家的心好好做,不產(chǎn)生煩惱,用悲心面對生活,那么身雖不出家,心卻已出家。當別人罵你笨蛋,你不會很難過,反而會悲憫他的無知,因為你的心已出家了。

  “善男子,我于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于一念間不順佛教,于一念間生瞋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于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菩薩在一一劫中作財布施、法布施、身心布施,用一切一切來布施、供養(yǎng),在這無限的時空當中,不曾有一念間跟佛陀的教誨相違背,在無量劫海當中,不曾一念生瞋害心,不發(fā)脾氣、不生害人的心,也不生我我所心。我說這個毛巾是我的,這是“我所”“我我所”是指我所有的、我所擁有的;自他差別心與我我所心,還有遠離菩提心,跟菩提心不相應,于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都是指我們凡夫的毛病。

  我們常講信佛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斷煩惱,但是了生死到哪里去?念佛的人說到極樂世界去,有些人說超三界,道教則說跳出五行外。了生脫死這些名詞也常讓我們很困惑。若從字理上去了解“了生脫死”,請問還有沒有生死?不在生死輪回當中,那么你到哪里去了?有些人說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有些人不知道有極樂世界的話,那么了生脫死到哪里去了呢?阿羅漢稱無生,在佛法正常道來請,如果對生死起一念疲厭心,你就不能成佛;你如果覺得生死很痛苦、很悲哀、沒有意義,用這種心來信佛學佛,就永遠不能成佛。

  其實了生脫死,是了斷、了結(jié)迷迷糊糊的生死,不再迷惑了,但是你還一樣有生死現(xiàn)象,只是你這生與死變成自在的生死、有智慧的生死而已。你不修行,你不學佛,迷迷糊糊,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往何去,這種生死交替,絕不是理想的生命型態(tài)。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是希望在生死當中,不受生死的煩惱痛苦,還是一樣要接受生死自然定律的束縛,還是有生有死。你若是在生死當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就永遠都是個凡夫,在世俗的知見當中去輪回。普賢菩薩說他在無量劫當中,不曾有一念對生死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他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菩提心!無上不可沮壞——永遠不退轉(zhuǎn)的菩提心。這是普賢菩薩的心路歷程,一個很重要的修學成功的經(jīng)歷。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供養(yǎng)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nèi)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杀M,此無有盡!

  這也就是上面講過,一一劫中用眼耳鼻舌身手足供養(yǎng),用生命布施供養(yǎng),用財布施,為了護持正法,為了弘宣護持正法,一切內(nèi)外都能舍。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zhuǎn)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

  這個就是重法。凡夫都是重財,我們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菩薩是重法,為了法可施舍一切而無怨無悔。

  伍、種種方便門度眾生

  一、學一切法

  “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愿諸眾生得聞是法,愿以智光普照世間,愿為開示出世間智,愿令眾生悉得安樂,愿普稱贊一切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緣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shù)劫海,說不可盡!

  這些經(jīng)文都很容易了解,都在談我們求法的目的。不是懂很多名相、能背幾部經(jīng),就可炫耀知識的豐富;我們求法的目的是希望讓自己的身心能凈化升華,進而也能凈化眾生,讓眾生有智慧,幫助眾生能夠去解決、面對煩惱生死問題,所以稱“為眾生學一切法”。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諸善根力,大志樂力,修功德力,如實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凈神通力,善知識力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復得清凈無上色身超諸世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現(xiàn)形;入一切剎,遍一切處,于諸世界廣現(xiàn)神通,令其見者靡不欣樂!

  普賢菩薩講到,他本身無量劫來發(fā)菩提心、修悲濟行,用財、法、生命布施眾生,最后才成就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了無上菩提,就有無上智慧、以及無上清凈莊嚴色身。我們贊佛有三十二相身、八十隨形好,而且能夠隨眾生所樂,在六道當中以千百億化身來廣度眾生,就是這樣修來的。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單單修一個法門,在短期內(nèi)就可明心見性成佛。各位要記住:成佛沒有速成班,所謂“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要“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才能成佛。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發(fā)長遠心,要細水長流的一步一步去修,不可能一生一世、即生成佛;經(jīng)什么人一點玄關(guān)就見道、得道,沒有這么簡單。我們還是要老老實實的常常檢討自己:有沒有發(fā)菩提心?有沒有真正的按照菩提心去實踐?這個最重要,至于有什么神通是無關(guān)緊要的。

  二、示眾技術(shù)

  “菩薩摩訶薩為利益眾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所謂文字算數(shù)、圖書印璽,地水火風,種種諸論,咸所通達,又善方藥療治諸病,顛狂乾消,鬼魅蠱毒,悉能除斷。文筆贊詠,歌舞伎樂,戲笑談說,悉善其事。國城村邑,宮宅園苑,泉流陂池,草樹花藥,凡所布列,咸得其宜!

  菩薩為了利益眾生應該具備多種知識技能。是不是僅僅懂得佛法、能打坐入定、善說經(jīng)典就可以度眾生了呢?菩薩分為出家菩薩與在家菩薩兩種,以出家菩薩來講,當然要以對經(jīng)律論的深入為主;在家菩薩就不同了,對文字、算術(shù)、圖畫、印璽、地水火風諸論都要通達,而且要懂得醫(yī)藥,所謂“善方藥”是指醫(yī)藥衛(wèi)生方面的常識,所以對于顛狂乾消、鬼魅、蠱毒等問題都有方便的法門來對治。菩薩要通達的還有文筆贊詠、歌舞伎樂(音樂舞蹈)等等,對這些要“悉善其事”。對這些作為菩薩的必備條件,我們給他簡單的名詞叫“菩薩的畫像”、“菩薩的形像”。作為一個菩薩,是不是只要呆呆傻傻的,什么都不必懂,什么都不屑去學,只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拿著念珠整日念念阿彌陀佛就像菩薩了嗎?從華嚴經(jīng)的經(jīng)文看來,一個在家菩薩也要通達文字算數(shù),以現(xiàn)代科技來講,要懂得電腦,會用網(wǎng)路,是不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文學藝術(shù)種種知識都要具備,這很有意思。

  我們看觀世音菩薩不是有千手千眼嗎,你看他手中拿著毛筆、笛子等樂器,拿著空氣,拿凈瓶裝著水,拿著斧頭,因為兩千多年前人類只要有一把斧頭就能謀生了,只要會吹吹笛子做做詩就可以謀生了。所以菩薩的千手千眼涵義很深,千手就是說明:做為一個菩薩,為了利益眾生、為了度化眾生,必須通達世間的種種知識,也要去精通世間的種種技能,才有辦法利益眾生。所以說菩薩“當于五明中求”,通達內(nèi)明(佛法方面)、通達醫(yī)方明(醫(yī)藥方面)、通達聲明(語言文字方面)、通達工巧明(科技方面)、通達因明(邏輯學方面)。所以菩薩懂得詩詞歌賦、文學藝術(shù)并不希奇。你看經(jīng)文講到“凡所布列咸得其宜”,就是建筑學,舉凡怎樣建房子、怎樣作藝術(shù)布局、怎樣合乎健康布局,這些都要通達。以上是我們舉例說明菩薩所應該修學的知識技能。

  “日月星宿,鳥鳴地震,夜夢吉兇,身相休咎,咸善觀察,一無錯謬,持戒入禪,神通無量,四無色等,及余一切世間之事,但于眾生不為損惱,為利益故,咸悉開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

  菩薩為度眾生就必須具有種種的知識,有了這些方便的工具,先用這些世間知識作為方便善巧,才能吸引某一類眾生,然后才能夠?qū)б麄儭跋滔ら_示,漸令安住無上佛法!庇行┍娚宦牭椒鸱,就產(chǎn)生排拒心,所以菩薩就透過這種種世間的知識,善巧的引導他進入佛法。

  “菩薩種種方便門,隨順世法度眾生,譬如蓮花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雅思淵才文中王,歌舞談說眾所欣,一切世間眾技術(shù),譬如幻師無不現(xiàn),或為長者邑中主,或為賈客商人導,或為國王及大臣,或作良醫(yī)善眾論,或于曠野作大樹,或為良藥眾寶藏,或作寶珠隨所求,或以正道示眾生,若見世界始成立,眾生未有資身具,是時菩薩為工匠,為之示現(xiàn)種種業(yè)!

  這是華嚴經(jīng)十四卷的經(jīng)文,很有意思。菩薩有在家菩薩、有出家菩薩,是出家菩薩多呢?還是在家菩薩多?當然在家菩薩多!所以菩薩在世間利益眾生,從事士農(nóng)工商、文學、音樂、藝術(shù)種種行業(yè),或者是當國王、當大臣,或者是當良醫(yī),善眾論(哲學方面的),甚至從事工匠方面的工作,世界剛成立時,眾生沒有工具謀生,是時菩薩為工匠——發(fā)明很多工具儀器來利益眾生,為之示現(xiàn)種種業(yè)——讓眾生從各種不同行業(yè)得到謀生機會。

  三、示諸形相

  “不作逼惱眾生物,但說利益世間事,咒術(shù)藥草等眾論,如是所有皆能說,一切仙人殊勝行,人天等類同信仰,如是難行苦行法,菩薩隨應悉能作,或作外道出家人,或在山林自勤苦,或露形體無衣服,而于彼眾作師長!

  以上說到菩薩也示現(xiàn)外道相來度眾生,因為當時外道有一種不穿衣服的裸體外道,菩薩為了度化他們,有時示現(xiàn)作外道出家人,引導他進入佛法。

  信佛學佛不是角色的改變,佛教并沒有叫你信佛學佛以后就趕快把妻子兒女丟掉,跑去出家,不是叫你改變你的身份,不是叫你放棄你的責任,而是教你在身心的凈化升華方面求進步,利用你的角色與責任去追求智慧福德。在家也一樣可以追求智慧福德,你不要在學佛以后就改變角色,把頭發(fā)理掉,把先生妻子兒女丟著不管,天天只顧念佛念經(jīng)朝山做義工,或者干脆跟師父出家去了,這樣就解決一切問題了嗎?你這是在制造問題!所以我還要再一次強調(diào):學佛不是角色的改變,而是身心的升華與凈化。各位贊同不贊同?你千萬不要在今天晚上聽了我一席話,就說要發(fā)菩提心了、要出家了,棄妻子兒女不顧了、事業(yè)不作了,這樣就誤解了師父的心意,也誤解經(jīng)意;現(xiàn)在你了解菩薩有這么多的方便門去修去學,你也要發(fā)愿善用你的角色去達成身心的凈化。

  “彌勒、曩劫修行菩薩道時,或施頭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齒、耳鼻血肉、皮膚骨髓,乃至爪發(fā),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國土王位,隨其所須盡皆施與。”

  這在華嚴經(jīng)七十九卷。跟普賢菩薩一樣,凡身外之物乃至于內(nèi)財,包括他的肉身都可以用來布施。剛才我講過,要證到無我慧時,一切內(nèi)外布施才不會造成痛苦;當你被挖眼角膜、被挖什么器官時,肉身還是會痛苦,在未證無我慧時,學菩薩這樣布施是不行的,勉強布施會造成痛苦,因這痛苦而產(chǎn)生瞋恨心就不好了,你現(xiàn)在首要學的是歡喜布施及隨喜功德。

  四、示諸行業(yè)

  “處牢獄者令得出離,被系縛者使其解脫,有疾病者為其救療,入邪徑者示其正道,或為船師令度大海,或為馬王救護惡難,或為大仙善說諸論,或為輪王勤修十善,或為醫(yī)王善療眾病,或孝順父母,或親近善友,或作聲聞,或作緣覺,或作菩薩,或作如來,教化調(diào)伏一切眾生!

  我們講經(jīng)結(jié)束都要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彌勒菩薩雖然還沒成佛,我們現(xiàn)在稱念他的名號,跟他結(jié)了佛緣,我們以菩提心修普賢行逐漸修下去,將來彌勒佛來這里成佛的時候,就有機會得到他的授記。你看彌勒菩薩修的法門:處牢獄者令得出離,被系縛者使其解脫,有疾病者為其救療,入邪徑(邪道)做壞事的人,示其正道,或者是當一個航海家,令度大海,或為馬王救護惡難;馬王據(jù)說也是菩薩化身,是飛行自在的那種馬,也就是天馬,現(xiàn)天馬相來救護惡難,或是現(xiàn)大仙身,善說諸論。

  從這段華嚴經(jīng)經(jīng)文證明: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菩薩就在人世間的各階層當中;他們從事士農(nóng)工商各行業(yè),或在政治界、或在學術(shù)界、有些在商業(yè)界、有些在工業(yè)界,從各個層面當中貢獻他們的知識技能來利益眾生、引導眾生修學佛道。菩薩最重要就是要發(fā)菩提心、具有大悲心,所以你只要具有大悲心、大菩提心,隨時展現(xiàn)出來的都是菩薩的行為,就可以被稱為菩薩;你們當中就有種種菩薩,農(nóng)業(yè)菩薩、商業(yè)菩薩、文學菩薩、教育菩薩、政治菩薩,菩薩是覺悟的眾生,是由大家實踐菩提心而來。你也不必為改變你的角色去出家而苦惱,只要將你的角色扮演好,并且記住菩提心,一定要記住使一切言行跟菩提心相應,那么你所做的一切事業(yè)都是菩薩救世的事業(yè)。

  這里我一再強調(diào),并非發(fā)菩提心以后就一切自然天成,發(fā)了菩提心以后,還要了解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你是公司的老板、還是公司的部屬?一家當中,你是作丈夫的或是作妻子的?你是一家中的爸爸、還是媽媽呢?在學校里,你是一個老師、還是學生呢?要認識自己的角色,肯定自己的才華,肯定自我的奉獻去利益眾生,那么你就是在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你就是菩薩了。這個是我們修學普賢行里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所以你不要因為發(fā)心信佛學佛,就馬上要改變身份跑到寺廟去住,頭發(fā)一理,袈裟一穿,以為這樣才像信佛學佛的人,不是這樣子的!

  身為一個在家信徒,你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做父親的就要像個父親,做媽媽的就要像一個很賢慧的媽媽;當老師的,就要做一個很好的模范老師,當學生的就做個模范的學生,這很重要喔!絕不是信佛學佛就要跟師父出家去,以為這樣才表示道心堅固、能拋棄一切;當然有些人具有這個根性、因緣又具足的,我們樂意成就他;但沒有出家的根性,世緣煩惱種種牽纏擺脫不掉,讓他出家會造成很大的障礙,身雖出了家,他的心卻安定不下來。我們祥龍山的規(guī)矩是:你要出家,先住個兩年——留寺觀察,徒弟也看師父,師父也看徒弟,看了兩年,相看兩不厭以后,再決定出家,這才不會有什么風波。我那邊一向是先觀察兩年看看。

  學佛不是角色的改變,而是身心的凈化升華。如果長期下來,你在身心方面沒有任何凈化升華的跡象,你就要好好的檢討了。并不是改變身份之后,你就馬上沒有煩惱、馬上自在,而是要設法改變你的心態(tài)、改變你的行為,從身心改變中,讓你的身心慢慢的跟“法”相應;這個與法相應的菩提心不退,就叫進步,就是智慧增長。

  以上講到發(fā)菩提心,修普賢行,我只能選這幾段經(jīng)文給各位作參考,如果你還想詳細研究的話,可以去查華嚴經(jīng),八十華嚴里的十四卷、七十九卷、八十卷,都有詳細的、精采的內(nèi)容。

  附:問題解答

  剛才有人問到怎么去修定的問題。我們到底該怎么打坐入定?各人根性不同,我實在很難告訴你一個所謂的最正確方法,不過修定的最基本的基礎是“持戒”,有了戒的行為規(guī)范,不要去作殺生的職業(yè),不要犯偷盜邪淫妄語酗酒,這些戒規(guī)很重要。在家人修定最根本的是守五戒,但并不是持戒就能得定,我是說你要有持戒的基礎才能修定,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要了解修定和布施不同,就布施而言,你今天布施一件就成功了一項功德,昨天布施的那個功德今天還在;修定就不同了,你一定要有精進心、要有耐性,即使你己持續(xù)修了十天八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突然間不再修了,你的功力就會整個的退步;所以修定要有恒心,如果坐個三天五天沒有什么效果,就不坐了,那不行!禪定一定要擺在精進的后面,六度中布施、忍辱、精進后面才是禪定,禪定要有精進作基礎,要有恒心。

  第三點,要親近善知識,請善知識直接指導你是最好的。還要注意一個原則:修禪定的過程當中,會有種種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例如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這一切一切現(xiàn)象產(chǎn)生時,最好不理它,因為一切如幻如化,一切都是內(nèi)心現(xiàn)出的假象。為什么會走火入魔?因為執(zhí)著有一個相;所以相由心生,魔因境有,境由心生。著魔是因為有個境界出現(xiàn),但是境界出現(xiàn)了,而你卻不知道,硬去執(zhí)著它,那叫著魔;看到幻象就害怕或產(chǎn)生喜好的心,也叫著魔。所以在你修禪定靜坐前先要有防魔功夫,一切魔都是因境界而有,境界出現(xiàn)是由心生的,所以說魔因境有、境由心生!胺菜邢嘟允翘撏,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边@是不著魔的原理。所以你想打坐的話,就要先了解打坐的正確過程,像“成佛之道”里面,就提到“九住心”,說明我們打坐的時候最先是怎么樣的從散亂心之中將心靜下來,以后又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請你把這些先了解清楚再去學打坐入定,比較不會出毛病。其實嚴格說來,像摩訶止觀、小止觀、六妙門等都要研究清楚之后再打坐;楞嚴經(jīng)中有提到五十種陰魔,這些都要先了解清楚,以便在修定過程中對魔境有免疫力。我個人打坐通常用數(shù)息觀比較多,上次我們已教過,隨時注意自己的呼吸,注重呼氣過程,比如說我吸氣吐氣——,很了解自己現(xiàn)在在吐氣,我現(xiàn)在在吐氣——,我現(xiàn)在在吸氣,我現(xiàn)在在吐——,盡量把它吐干凈——,吸氣了,好,我在吸氣,我在吐氣——,然后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依個人的習慣而定,你喜歡哪一個法門,就修哪一個法門。有些人是直接觀心,觀察心念的生滅,直接觀這一念的起滅。修定有很多方法,過去從來沒有修過的人,可以先從數(shù)息跟念佛開始,這是比較容易伏住妄念的方法之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