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名詞 >

【八識】指的是什么?佛教八識詳解

【八識】佛教八識是哪八識?佛教八識詳解

佛教八識指的是什么?

  八識,即佛法按照功能把心區(qū)分為八個部分來認識,分別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就像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諸事各持分,五個出外作買賣,心識居家獨自尊。眼觀耳聞鼻作探,舌味身觸心難安,末那執(zhí)我作傳達,賴耶罪福怎能堪。

  八識是佛家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對人類心理活動抽象出來的一種理論上的認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觸就是指引起心理活動的感官,第六識就是在前五識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故稱之為意,第七識末那識,指的是由前六識與外在物質溝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識,第八識則是在前七識循環(huán)往復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習氣、習慣,這些習氣習慣潛藏人心靈深處,不斷地不覺察地影響人的生活與工作。

佛教八識詳解

  眼識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就是眼識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見,而不會分別;如果你在區(qū)別這個是書、那個是筆,這已經(jīng)是意識在作用了。

  耳識

  耳朵具有聽的功能,同樣耳朵只是具有聽見的功能,而不會區(qū)分這個是長笛的聲音、那個是小號的聲音。一區(qū)分,就是意識在作用了。

  鼻識

  鼻子具有嗅覺,它也只是具有嗅覺功能,一區(qū)分香臭,就已經(jīng)是意識在作用了。

  舌識

  舌頭具有味覺,同樣它也只是具有味覺的功能,一區(qū)分甜和咸,就已經(jīng)是意識在作用了。

  身識

  身體具有觸覺的功能,同樣他也只具有觸覺的功能,一區(qū)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經(jīng)是意識在作用了。

  意識

  意識又稱“心識”,其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預知推斷或機體覺外,佛法重點在于通過修煉達到“心識”不受五塵傳遞而干擾,心中不為所動,最終做到六根清凈的目的。

  此外,它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yè),皆由意識而作。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前六識合稱了別境識。

  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恒審思量,科學上指第七感時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由于它是執(zhí)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zhí)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zhí)的具體表現(xiàn),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所思想所經(jīng)驗的東西,有其余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于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zhí)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后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jīng)》中最重要的三句話:“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chen)、癡、疑、慢和愛戀與憎惡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于潛意識的范圍,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惡之業(yè),可因它執(zhí)著自我,故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識所執(zhí)著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alaya)的音譯,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zhí)藏三義,它是一切善惡種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識之外,肯定有潛在的阿賴耶識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學上指第八感空間覺,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的執(zhí)念。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xiàn)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yè)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故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故有所藏義。第七識恒定執(zhí)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故有我愛執(zhí)藏義。

八識的體相與本源

  三種體相

  第八識具有三種體相,因而也有三種名稱:

 、“阿賴耶識”,意謂“藏識”,又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三義。“能藏”謂能儲藏各類“種子”;“所藏”謂所儲藏的各類“種子”及其棲藏之處,第八識猶如神奇的“倉庫”;“執(zhí)藏”謂第七識恒常地執(zhí)第八識為“我”。此三種“藏”義,它是第八識的“自相”,在它之上是修行人追求的最高識——第九感。

  ②異熟識,也有三義:變異而熟,第八識里的各類“種子”,在“成熟”時要起變化,猶如谷、麥等種子發(fā)芽時必起變化一樣;異時而熟,第八識里各類“種子”,因果異時,如前世種下的“種子”,今生成熟,召感果報,今生種下的“種子”,來生成熟,召感果報,異處而熟,在人間種下“善”的“種子”,召感更好的人間以至“天堂”的果報,種下“惡”的種子,則召感地獄、餓鬼、旁生(各種動物)的果報,因果異處,也稱“異熟”。此三種體相是第八識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

 、“一切種識”,或“種子識”。此能執(zhí)持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是謂第八識的“因相”。

  輪回本源

  唯識宗認為,第八識是輪回本源,“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展轉力故,彼彼分別生”。由于第八識里儲藏無數(shù)的各類“種子”,不斷“成熟”,展轉不斷地變,宇宙間千差萬別的各類現(xiàn)象,相應地分別而生起。“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一切都唯識所變,表現(xiàn)出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第八識并不隨人們肉體的死亡而消滅。

  唯識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認為人們死后仍有生,并把人們從生到死,又從死到生的過程分為4段:初出胎(一說初入胎)的一剎那,名“生有”;既生之后,未死之前,稱“本有”;臨死的一剎那即彌留之際,謂“死有”;既死之后,未生之前,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們既死之后,未生之前間隙中的第八識。所謂“去后、來先作主公”,即指此種情況。第八識近似靈魂的精神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