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婆塞戒經(jīng)淺釋》二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一

  【集會品第一】

  如是我聞,此經(jīng)是佛說真實。時間是一時,地點是祇陀林中阿那邠抵精舍,聽眾有比丘僧一千二百五十人、比丘尼僧五百人,一千名善男子,五百名善女人,還有五百乞兒。請法的是長者子,就是地方有威望的一人之子,非常有影響,佛稱之為善生。

  善生向佛請法,外道講供養(yǎng)六方,東西南北上下,各方均有護佑;佛法中有沒有六方之說呢?

  佛法不離世俗的形式,即形式相同,內(nèi)涵不同。如世俗人結(jié)婚要擺宴席,但一樣擺,信佛的人擺宴席,要素食或念死。即用誦經(jīng)、念佛號的功德提前回向給被吃、被殺的眾生,讓它們得到超度。不信佛的人殺生,就要業(yè)報循環(huán)。佛教隨順世俗這些形式,形式相同而內(nèi)容不一樣。

  佛說,佛法中也有六方。六方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供養(yǎng)六方,也增長壽命、增長財富。佛法中的增長財命和外道不一樣。外道供養(yǎng)六方的增長財命是有為的,即生財命;佛法中的增長財命是無為的,今生和未來生。首先是壽命,一位阿惟越致菩薩壽命無可稱量,佛的壽命更是不可稱量。其次是財富,極樂世界的人就是思衣得衣,思食來食,妙不可言。這個財富即功德,是無窮無盡的,與世間的有為財富完全是兩碼事,沒有可比性。

  善生向佛請法說,什么是菩提呢?

  佛說,得菩提者名為菩薩。菩薩是菩提性,具足這個功德。剛才講的財就是菩薩具足,財就是菩薩功德,壽就是極樂。怎么理解“修六度萬行就是菩薩”?笫一,得菩提者應(yīng)為佛,菩薩一定能夠成佛,在沒成佛之前稱為菩薩,也稱佛子。第二,具足菩薩的功德,為菩提性,才稱菩薩。不是“眾生皆有佛性”就是佛,而是善惡業(yè)因合和,感召不同果報。菩薩是無量眾善因緣合和,證道后發(fā)菩提心,才具足菩提性,成為菩薩。眾生在什么情況下才發(fā)菩提心呢,有修外道的,見外道不究竟;有眾生身住寂靜,內(nèi)善因緣成熟了;有的眾生見惡、聞惡,然后覺醒的,感覺到作惡、行惡沒有意義;有的知自身無常;有的是貪嗔癡被佛呵斥;有的見外道有五通;有的眾生想知道宇宙奧秘;有的眾生憐憫眾生;有的眾生愛眾生;這些都引發(fā)眾生發(fā)菩提心。外道有發(fā)菩提心的,在家人有發(fā)菩提心的,出家人有發(fā)菩提心的。由于環(huán)境不一樣,具體情況也不一樣。但基礎(chǔ)是一個,即無量劫來修的善因,都是往昔所修,因緣所致。因緣不同,愿力相同。證果后感佛恩、報佛恩,舍離福報而替佛分憂,承傳佛法度眾生,這就是發(fā)菩提心。菩提之心有下中上三種;下者,勤修無量善法。時間上有間斷;善法為最低標準,間斷的原因是不修或破戒;停止不修的,以前修得不散失,等因緣合和時還會得度;破戒之人不遇大善知識,不深加懺悔,不立即改掉,賢劫都不得度;有緣得度時還從往昔修的這個起點開始,沒有超越。中者,菩提心有退心和恐怖心;恐怖心是度眾生的人當魔王來擾害,帶來疾病或麻煩及損害周圍人時所生;退心是我舍身命財救度他,他還不好好修行,不知道珍惜己身與佛法時所生。上者,一切時中為一切眾生精修善法,修六度萬行沒有恐怖,沒有退轉(zhuǎn)。三者之間,下可轉(zhuǎn)中,中可轉(zhuǎn)上,上可轉(zhuǎn)中,中可轉(zhuǎn)下。問題在于自己退不退,恐怖不恐怖。沒發(fā)菩提心的人,剛修兩天,或修那么一段兒,就發(fā)愿度人,那是“決心書”。出一點麻煩,立刻就轉(zhuǎn)彎。自己不修行或不具足功德,自己一想或別人一說是菩薩就認為自己是菩薩,那是邪道。自以為受了清凈戒或者別人說我是菩薩,我就是菩薩,這樣的人著相生心而行邪道。菩薩如何修行大乘,就是行六度修大智慧;就是欲知宇宙人生真相,莊嚴凈土,不惜身命,內(nèi)財外財均可舍棄。菩薩有兩種;一是退轉(zhuǎn);二是不退轉(zhuǎn)。退轉(zhuǎn)的不退道,一般情況下,品位前的新發(fā)意菩薩有退轉(zhuǎn)心無退道心。昨天一位出家人說以前一些事發(fā)生了,我退轉(zhuǎn)了但我不退道。她始終說這樣一句話,我說你哪來的道啊,只能說你出家的心不退。有道的人是你這樣的嗎?是一果羅漢還是二果羅漢啊?品位以上的菩薩為不退道菩薩,直至成佛。在世間發(fā)菩提心的人中,菩薩還有兩種,一是出家,持十重戒,具足清凈戒,這是名不退的出家菩薩;二是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持六重戒,具足清凈戒,這是名不退的在家菩薩。在家人發(fā)菩提心,勝于一切辟支佛。出家人發(fā)菩提心不難,在家人發(fā)菩提心難,名為不可思議。在家人多惡因緣纏繞。所以,在家人發(fā)菩提心的時候,從四王天到阿迦呢咤天普天歡喜,這個人修菩薩道,不久要成佛了。阿迦呢咤天是三界二十八層的色究竟天。

  【發(fā)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向佛請法說,眾生為什么要發(fā)菩提心呢?

  佛說,共有二十四種原因。一是增長壽命,這里的增長壽命不是年齡增長而是指與宇宙同壽。我們的骨頭渣子留在這個世界,也不能和宇宙同壽。因為星球毀滅的時候,骨頭早就跟著消失了,無論如何留不下。只有佛具這種能量與智慧,與宇宙同壽。二是增長財物,這里不是世間財物,而是享用不盡的法藏和寶藏,即功德。三是續(xù)佛慧命,承傳佛法,紹隆佛種。四是度脫眾生發(fā)菩提心,為不舍眾生故。五是自觀無量劫來不發(fā)菩提心,永遠也得不到真正解脫。六是諸佛不能度脫我身,是我身自度。自己的業(yè)自己了,自己不努力修道,想讓佛度脫、讓佛替擔(dān)業(yè)障是不可能的;不求自度就是貪,為佛菩薩呵斥。七是眾善奉行,眾善奉行又不為善而善。八是不為自己得好名聲或利益而修善,為眾生脫離苦海而修善,功德不會失掉,反在積聚;否則只在積聚福田,得善報,終將失掉;我們做善事是為激勵眾生,為堅固其道心而去做;同樣做善事發(fā)心不一樣,效果就不一樣。九是超越人天果報。十是超越聲聞緣覺報。十一是為證菩提,以苦為樂,就是修苦樂法,以煩惱為良師益友。十二是如佛一樣,國土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無量眾生。菩薩度眾生,一為己度,即報眾生恩;二為佛度,即報佛恩。十三是我和過去佛、未來佛因地發(fā)心修行是一樣的。十四是文字般若不是般若,實相般若才是般若。實相般若是自修、自證,佛法是可修、可證,誰修誰證,誰證誰得,誰得誰悟;誰想讀文字證果,永遠都不可能。十五是觀察住六度萬行的菩薩,雖然有退轉(zhuǎn)心,仍然是聲聞、緣覺所不能比;新發(fā)意菩薩,聲聞、緣覺也不能比;品位菩薩超越四果羅漢與辟支佛。十六是勇猛精進,修行最上道;就是在修行過程中,不要滿足現(xiàn)狀,要自己默默做到最好,不是說到最好。十七是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切苦果我皆代受;讓殺我、辱我、慢我、輕我、欺我、詐我的人,都去往生佛凈土,業(yè)報由我來擔(dān);一般人發(fā)菩提心難,就難到這里。十八是承擔(dān)眾生之苦,讓眾生修善得福超越外道的人天福報。十九是直至成佛也不舍離眾生,還有三轉(zhuǎn)法華。二十是雖身無常,處在煩惱之中,卻不被其染著,求得解脫。二十一是身體所行,口中所言,皆令眾生歡喜,入佛知見,永斷苦惱。二十二是我愿為眾生受苦惱,心甘情愿。二十三是做警世明燈,斷眾生智慧不足所產(chǎn)生的障礙,也稱“見、思”二惑;如知見障,拿著一句話鉆牛角尖,不知道佛法圓融無礙;佛經(jīng)可沒說拿著哪句話就能得解脫。二十四是引領(lǐng)眾生依法修行,斷眾生無常因和無?,還有業(yè)習(xí)帶來的煩惱障礙;如身障、業(yè)障等。

  佛說,發(fā)菩提心還要具足十個條件;一是親近善友,不親近殺盜淫妄等人。二是斷嗔恨心,自處逆境或見親人處逆境而不生嗔,不生報復(fù)心;還有看電視、報紙情愛兇殺、陰謀陷害之事等,也不生愛憎之心。三是隨師教誨,教導(dǎo)要聽,呵斥更要聽;不聽呵斥的人,猶如樹枝長杈,不把杈修理掉,長不高。四是生憐憫心,見苦、弱、殘和年少、年老、被拋棄之人,要種悲田,心生憐憫;再有就是放生,辦水陸法會。五是勤修精進,不懈怠,不放逸;現(xiàn)在修行最難做到的就是耐住寂寞,而找刺激、找靈感等;懈怠、放逸,就不是菩薩行人。六是不見他過,不見這個世間之過及他人之過,只管自己的修行,只做好本分的事。七是雖見他人有過而心不悔,不去攻擊指責(zé),而是給予寬容感化。八是得善法之后,不生驕慢;特別是得到佛教密法的人,不要以為這個法門比其它法門高;實際法法平等,只不過由善因緣積聚,所感所召,有這個功德。九是見他善業(yè),不生妒心;歡迎他人比我強,比我好。十是關(guān)注眾生如一子想;對一切眾生,蠕動含靈,像對待自己獨生子一樣,寶中之寶。

  有智慧的人,于修行中發(fā)菩提心;世間也有乘愿再來之人,踐行菩提心。這樣的人,能夠把自己往昔如須彌山的業(yè)障消掉。發(fā)菩提心的修行人,在靜坐過程中,或者在言行當中,就像陽光照在雪上一樣,業(yè)障無聲無息被融化掉。而且聽經(jīng)聞法,還能幫助自己消業(yè)。乘愿再來的菩薩發(fā)菩提心,不需要上述條件,五條就夠;一是乘愿不舍五濁惡世眾生;具體說來就是不舍自己有緣人。二是知如來有不可思議神通妙力,都是精進證得而來;怎么證得,踐行菩提心。三是常聽聞佛法,用八種妙音度化菩薩、緣覺、聲聞、天龍、鬼神、修羅。乘愿再來的菩薩講佛法的時候,一些天王等都臨道場受教護持;一種音聲有八種妙音,根據(jù)不同眾生各自不同根性,都能聽明白。四是知自己功德尚不圓滿,業(yè)習(xí)要用身苦了掉;身受苦了舊業(yè)就是圓滿功德的過程。五是了眾生苦,就是了自己的苦。正所謂:普度眾生為己度,不為佛度為己忙。眾生父母我為子,累劫養(yǎng)育恩綿長。環(huán)境空間諸眾生,相依互存共興亡。無明業(yè)感萬千像,一體同悲人不詳。

  【悲品第三】

  善生向佛請法說,外道六師不講因果;而佛說因有兩種,一是生因,即一切事的起因;二是了因,即果報。佛說因果,初發(fā)菩提心的人為了什么因呢,還是為了什么果呢,他是為因發(fā)菩提心還是為果發(fā)菩提心呢?

  佛說,或說一因、二因、三因,乃至十二因。一因者只說因。二因者說因果。三因者說煩惱、業(yè)、身體,從環(huán)境包括對象,世間一切存在。四因,我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fēng)。說五因者是色受想行識。說六因者色聲香味觸法。說七因者六根加上第七意識。說八因者,前七因加上第八阿賴耶識。說九因者,性也。十因者,十地也。十一因是十地菩薩證菩提,化度眾生。十二因,六根對六塵,十二因緣是也。這個世界,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的因,有智慧的人,想知道嗎?只有佛能全部通曉,就發(fā)心成佛吧。佛接著說,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既為因又為果,有的先為因后為果;有的先為果后為因。但是無論哪種,都是從慈悲開始。慈悲是一切眾生發(fā)菩提心的因。慈是平等的善;悲是拔眾生的苦;失去慈悲無慧根,一切修行從慈悲修起。

  善生向佛請法說,怎么修行才能得慈悲呢?

  佛說,發(fā)菩提心的菩薩為拔濟一切沉淪苦海的眾生而生悲心。又見眾生沒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處處對魔境心生畏懼而生悲心。十力即,一是一切處智力;二是三世業(yè)智力;三是諸禪解脫三昧力;四是五根上中下力;五是種種欲樂智力;六是一切種智力;七是一切道智力;八是得宿命智力;九是得天眼智力;十是漏盡智力。四無所畏即;一是一切智無所畏;二是漏盡無所畏;三是諸法障道無所畏;四是說盡苦道無所畏。大悲三念即;一是眾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二是眾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住于正念正智;三是同時一類信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憂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又見眾生雖多偽善怨毒,不識欺詐而愈作親近想,而生悲心;又見眾生不知善行正路,又沒有善知識引導(dǎo),而生悲心;又見眾生深陷五欲泥潭,不知自救而出離不了,而生悲心;又見眾生常為貪著財物、妻子等不知無常而不能舍離,而生悲心;又見眾生以現(xiàn)在的身體而生驕慢不知諸苦相逼,而生悲心;又見眾生為惡知識、邪知邪見迷惑,不知醒悟,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身口意造諸不善之業(yè),多受苦果,害自己而不自知,而生悲心;又見眾生雖渴求無欲,而被業(yè)習(xí)牽引不得解脫,而生悲心;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不知樂因由修行、布施而得,不去皈依受戒,而生悲心;又見眾生于無我而生我想;即這個身體是無常的,明明只有暫時的使用權(quán),卻生常久想;世間一切無常,幾十年后埋入塵土,哪還有這個人啊,就是一把土或一個記錄而已,而生悲心;又見眾生有生死而不常住,流轉(zhuǎn)于五道有情眾生(修羅不單算一道),被六根牽著走,而生悲心;又見眾生怕生懼死,但天天造作生死之因,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身心受苦,又去造身心受苦的新業(yè),而生悲心;又見眾生愛別離苦,為受因緣而不能斷愛,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處于無明暗處,不知尋找智慧佛法明燈,而生悲心;又見眾生為煩惱火所燃燒,天天處于煩惱之中,不知修行三昧定水,寂滅常樂,而生悲心;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業(yè),殺生、偷盜、邪淫、破禁戒等,而生悲心;又見眾生雖知五欲樂為苦,又求五欲樂而不息,而生悲心;又見眾生在惡世又遇不施仁政的暴君而遭受苦難,不知行善自省往昔業(yè)力而去隨暴行惡,而生悲心;又見眾生流轉(zhuǎn)于各種各樣的苦,不知持戒修行能斷除苦因,而生悲心;又見眾生為生存忙碌而又有饑渴寒熱等,不得自在,而生悲心;又見眾生雖皈依三寶而又為名聞利養(yǎng)違犯戒律,當墮地獄、餓鬼、畜生,這樣的人又不知悔改,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壽命、自己的安全、自己的言論,自己不能作主,要聽命于客觀,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身體殘疾行動不便,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處于饑荒之中,身體瘦弱,或見眾生處于原始生活狀態(tài),佛、法、僧三寶之名都聽聞不到,更不知修行善法,而生悲心;又見人為生存,互相劫奪、搶殺,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處于戰(zhàn)爭中,互相殘殺,惡心增盛,以惡報惡,越窮越打仗,而生悲心;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佛甘露凈法不接受,被愚癡或世間聰明誤而不覺,而生悲心;又見眾生信邪惡友,拿著無明找煩惱,始終不知追求善知識教,行于善法,而生悲心;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善舍種福田,為富不仁,而生悲心;又見眾生耕田作種,工作經(jīng)商等都在有為當中苦求而不知善求,而生悲心;不管掙多少錢,只是一生享用,也帶不走;小孩出生時攥著拳頭來,發(fā)狠要發(fā)財;死時兩手一耷拉,都是撒手人寰;人都是哇哇哭著來,咧嘴樂著走,“總算不受苦了”,而又沒有真正的離苦,而生悲心;又見眾生、父母、兄妹、妻子、兒女、親友、宗室不相愛念,互相打罵、打斗、爭奪,而生悲心;又見眾生對于世間一切善法不為,見世間的一切惡法皆為,乃至三界諸天人有定樂,有智之人見這些猶如地獄,而眾生愚癡為貪欲而行惡,而生悲心;菩薩見眾生苦,才生起慈悲心。

  一些外道經(jīng)論不究竟、不了義、不永恒,只是三界之內(nèi)的有為。在毗盧遮那佛的法性身之內(nèi)享受定樂的聲聞、緣覺等;如不發(fā)菩提心,菩薩行人見之就像見毒蛇猛獸一樣可怕。菩薩不舍眾生,才慈悲說法,讓一切眾生都能發(fā)起菩提心。

  佛說,未證得佛道的菩薩有上述觀只能是悲因,因為沒有能力去救度。發(fā)菩提心可以,但沒有能力救度。只有證得佛道的菩薩,如大愿地藏王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等,才有能力施以慈悲,救濟眾生。稱念地藏王菩薩名號的人,生病能轉(zhuǎn)好等;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能消除三災(zāi)八難等;稱念文殊師利菩薩名號的人,沒有智慧能獲得智慧等;如果人做事沒有恒心,就稱念普賢王菩薩名號。若隨便找一位法師的名字念不好使,他不是證得佛道的菩薩。有化身成就的菩薩,要以示現(xiàn)身弘法度眾生,只能稱為悲。只有證得佛道的菩薩與慧共行,不動搖,不轉(zhuǎn)義,對一切眾生無差別想,能平等救度,才是大慈大悲。未證得佛道修行慈悲的菩薩,雖不能直接救度眾生脫離苦海,但已有了弘法利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可以承佛愿力度眾生,就是替佛結(jié)緣,接引這些眾生去佛國土。這些功德都是修行六度萬行而證得的,又示現(xiàn)修行六度萬行而圓滿。

  佛說,出家人修慈悲不難,在家人修慈悲難;因為在家人多惡因緣纏繞。如不想飲酒打牌等,多有人找。在家人若不修慈悲,等于沒有得到優(yōu)婆塞戒。說受了清凈戒,不修慈悲,受戒也等于沒得戒,戒在身上沒有作用。只有修慈悲心的人,不受戒也具足戒。而出家人容易修五度,缺布施。就是說出家人修布施難,六度萬行其它那五度都好修,唯獨布施不容易圓滿。在家人則能自食其力修布施,供養(yǎng)三寶,救濟窮人,行弘法利生的法布施也能做到。這就是在家人修行又比出家人容易的地方。但是布施恰恰是六度萬行之首;所以,出家人往往多少世出家而不容易出離,而在家人一旦發(fā)菩提心,出離的就快,是珍貴的火中金蓮。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在家人有容易做到的一面,如不管是乞討的、殘疾人,還是怨親債主來求衣求食求力等,愿意做都能做到;出家人卻很難。在家人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要以修慈悲為先,以修慈悲為根本,布施是修慈悲的表現(xiàn)。有了布施,再去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具足。于一切時中做到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做能做。這樣善行才能壞惡業(yè)如須彌山,積善果如須彌山,必證佛道。出家人布施難,修道相對就慢。慢在哪里,因為沒有布施的功德,沒有種福田、種悲田的能力,向前行就相對困難。所以,有智慧的出家人一定要學(xué)會布施。自己有錢布施給身邊同修,或是給廟外的殘疾人種悲田,不要用于自己買高檔袈裟穿等。種悲田功德大,等于值佛住世供養(yǎng)佛。同時,要作法布施;不能講法的,隨喜法師或以身行正法而弘法,讓周圍人受益也等于法供養(yǎng)。

  【解脫品第四】

  佛說,在家有修慈悲心的人應(yīng)該知道得到法體,才能得到解脫。人人的身體都一樣,但不是法體。身體是法中輪回之物體,不是得佛法而依法修行的法體。修行人要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出離,身體必須得到佛法,承載佛法,依法持戒,才是得法體。

  善生向佛請法說,體是什么呢?又怎么能得到法呢?

  佛說,體者,身口意是。我們這個身體的身口意,即是載法之器。人和人表面一樣,內(nèi)心功德不一樣,差別是十法界,地獄、畜生、餓鬼、修羅、人、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

  法從方便得,即有緣聽聞佛法。聽聞佛法后,能認真思維,相信佛說的法。具體說有三種方便;一是惠施,以平等心給他人恩惠,即內(nèi)外財和法供養(yǎng);二是持戒,身是法器戒是船,掌舵無漏奔彼岸。離戒無師空往來,法體戒行自莊嚴;三是多聞,即多讀誦經(jīng)典,多聽法師講法。這三種方便從哪里來?佛住世,從佛那里來;佛入涅槃以后從善知識那里來,否則無方便,也談不上法體。世人多數(shù)不知法體,少數(shù)人得法體而不珍惜,破佛戒律而失法體。一樣的身體,一旦破戒失法體,不受護法護佑,身體在而法離體,就是法的實相離體。破戒之人想修也修不成了,只有生大懺悔心,立刻停止還能有挽救機會,這是補漏。

  善生向佛請法說,得解脫的人是從惠施、持戒、多聞三方便得,有定數(shù)嗎?

  佛說,法體既是從惠施、持戒、多聞得,又無有定數(shù)。有的人雖然于無量劫中以無量財施,但也不能依法解脫;而有的人于一施中,于一把麥子施一乞兒能得法解脫。根本區(qū)別在哪里,功德不同。有人于無量佛所嚴格守持戒律亦不能得法解脫;有人一日一夜受戒,受持八戒就能得法解脫。有一位法師皈依三天,第一天沒靜坐,第二天靜坐了一日一夜,第三天閻王就通知“你的生死已了!边@不就是解脫了嗎。一日一夜就得解脫,現(xiàn)世的人就有這樣的,仍然在世,佛沒說空話啊。什么原因啊?功德不一樣,發(fā)心不一樣,愿力不一樣。有的人于無量佛所受持讀誦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亦不能得法解脫;有的人只讀一四句偈,能得法解脫。六祖慧能大師,不就聽了一遍《金剛經(jīng)》就得法解脫嗎?世界上就有具這種善根的人,不是沒有,而且不僅一位,還有多少沒露世的,不被人知道而已。就是因為功德不一樣,愿力不一樣。一切眾生心不同,而心不同,功德、因緣就不同。在《佛說大乘金剛經(jīng)論》中,佛說祖祖聯(lián)芳,一佛授手,千佛授手;一菩薩護佑,十方諸菩薩護佑。沒有這個功德,就沒有祖祖聯(lián)芳因緣。

  佛說,如果修行人不能一心觀察到生死無常帶來的痛苦,觀察不到證果圣人的涅槃安樂與法喜。這樣的人無論去行惠施、持戒、多聞,也不能得法解脫。能觀察到這些的是什么人,是得禪定之人。為什么去靜坐?靜坐才能入定境,有定境的人必然觀到自己過去生的苦,觀到證果圣人的安樂,即身肉體也得到法喜。這樣的人,雖然少施、少戒、少聞,也能得法解脫。有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平凡,卻是證果的圣人。有人自認長的比他強,口才比他好,文化程度比他高,受了具足戒比他高貴,怎么修的不如他呢!比了一大堆沒用的,就是不比心功德。觀察不到,前者那位看似平凡,多少世出家修行,與佛有善因緣。表面上一比起了疑惑心而不得解脫,又會經(jīng)受多少苦難,才能回頭醒悟。今生知道回頭還不算晚,今生都不知道更是可憐憫者。

  佛說,有這樣得解脫的人可以從“三時”中得法;一是值佛住世和佛法住世時;二是緣覺出世,辟支佛出世時,修觀十二因緣法;三是聽到色究竟天天王講法時,也能得法解脫。佛到這個世界上來,無師自證。怎么自證的?在凈居天聽到自己的報身佛在說法,聽法以后,即身成佛。這樣的法,欲界天得不到,因為欲界天放逸;色界天得不到,因為色界天無惠施,不持戒,不多聞;無色界天得不到,因為無色界天的天人無身口,沒有身體,不用口說話,只有一個意識在定境中存在,他們有意定。法體是身口意三具足,一個不能缺,缺一不能得法體。所以,只有在色究竟天上得。北俱盧洲科技發(fā)達,人長壽,非常幸福;雖有身口意卻不可能去惠施、持戒、多聞,不能得法解脫,F(xiàn)世只有三種人能得法解脫,一是聲聞;二是緣覺;三是菩薩。只有遇善知識轉(zhuǎn)聲聞、緣覺為新發(fā)意菩薩,行菩薩道,才能得法解脫不退轉(zhuǎn),而且永遠不會失去也不會被魔破壞掉。不退轉(zhuǎn)的人自心生起正知正見,自心的魔蘊被破掉;心內(nèi)無魔,外界的魔就魔不了;即所謂:魔蘊已破,魔軍自敗。

  善生向佛請法說,善知識怎么才能分辨出一個人是能得法解脫還是不能得法解脫呢?

  佛說,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一是能夠至心聽法,專一其心思維經(jīng)義;二是能夠行作,不說世俗世論;三是對佛法不起疑惑心,一起疑惑,本來可度之人變成不可度;四是聽到三惡道苦的時候,心生恐怖,毛骨悚然;修菩薩道的人聽到這,見哪個人一破戒心都直哆嗦,見誰拿塊肉都不忍瞧,不是恐懼而是悲;五是堅持齋戒,小心自己的過失;不管多細小的過失都不去犯;這樣才是身體力行地去尊師重教,才是修行人,才能得法解脫;六是知報佛恩,怎么行作才是報佛恩啊?尊師重教必須要從身體力行開始,去靜坐念佛,適量做一些粗活,對于正反兩方面幫助的人,要知感恩,要知報答;七是心內(nèi)求法,不要拿別的法師講過的什么理論當標尺,用這把標尺衡量這個,衡量那個,那位法師解脫了,學(xué)會他的理論也能解脫嗎。這樣的人多愚啊!能如此行作的人,能得法解脫。

  佛說,外道人能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無量劫,不能得法解脫,早晚是地獄人。不管是外道、大羅仙,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不發(fā)菩提心的人都是地獄人。若沒有得法解脫,不管今天是國王、宰官還是平民百姓,在佛的眼里都是地獄人,還要受無量劫的苦惱。只有得法解脫的修行人,才稱作涅槃人。世間只有這兩種人,一是地獄人;二是涅槃人。佛住世時,乞婆供養(yǎng)佛的一盞燈風(fēng)吹不滅。為什么這樣,因為佛對這位乞婆的真心供養(yǎng)心生憐憫,佛即度之,佛力加持,什么風(fēng)也吹不滅她真心供養(yǎng)這盞燈。而佛對當時的王子提婆達多不生憐憫心,當墮地獄。他雖是王子,沒發(fā)菩提心,行惡事破壞佛教,當生即墮地獄。佛發(fā)憐憫心的對象不分高低貴賤,對低下的人可能發(fā)起,對尊貴的人可能不發(fā)起。根據(jù)人的因緣,是不是出于真心。

  佛說,舍利弗等小乘人發(fā)菩提心以后又退菩提行,沒有依法解脫。但是,根基還是優(yōu)勝于聲聞緣覺。舍利弗發(fā)菩提心以后,退失菩提行不得解脫。但是,由于發(fā)了菩提心;功德還是高于聲聞緣覺,佛出世隨佛多聞,還有機會,菩提種子留下了。法分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菩薩是唯一佛乘,三乘的法不同,體不同,行不同,果不同。有出家人、在家人于無量世中,各求戒,有的是沙彌戒,有的是比丘戒,有的是菩薩戒;還有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戒,并如聞而行,卻不能得戒。為什么呢?因為在沒得法解脫前,只能說受戒或守戒。沒解脫前,人還是人,只能是守戒修行人而已。人得到解脫,才為涅槃人。沒發(fā)起菩提心,聲聞、緣覺仍然不能逃離地獄,八萬四千劫以后還要墮落。只有諸菩薩得法解脫,終不造業(yè),不求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去享天福;而是示現(xiàn)常生眾生之處。發(fā)菩提心的人,如果在定中知道,有生天享福報的,立即向佛發(fā)愿,自我去掉天業(yè)。可不生天,還要繼續(xù)修行,還要生為人,見天福如毒蛇猛獸。這樣的人才是真正修戒、修定修慧,善業(yè)結(jié)集,才能得法解脫。

  佛說,一果羅漢不過三身得解脫,即七返生死中,有三生人間身,四生天人身,得四果羅漢。所得解脫為暫時解脫,緣覺之人也是這樣。唯有菩薩得法解脫,解脫之后還要經(jīng)過無量身,仍行不退、心不退,勝過聲聞緣覺。菩薩在佛國土少施、少戒、少聞,即得無量果。為度眾生故,示現(xiàn)入三惡道,不受三惡道苦。菩薩證入調(diào)柔地,無明漸微漸弱,心逆煩惱流;即菩薩入世逆世行,逆世離世非厭世;識破無常因緣情,自度度人大英雄。這個世間有四種人;一是凡夫人,順生死流;二是聲聞人,逆生死流;三是緣覺人,不逆不順;四是菩薩人,到達彼岸。什么是菩薩呢?常覺悟眾生心,不以外道教人,不受外道典籍,不受三惡道、修羅、人天、聲聞、緣覺五道法所約束。身在三界,身在濁世,心無障礙,法中無我,這就是菩薩。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有四件事永不忘失;一是不貪財物;二是不惜身命;三是修行忍辱;四是憐憫眾生。這是修行的種子,也可稱為佛的種子。為了讓菩提種增長,還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自信一定成佛;二是身受苦而心不后悔;三是精進不退;四是救度眾生出離苦海;五是贊嘆三寶微妙功德。同時,時刻不放松自己所修的六度萬行。在世間常以八法行事;一法,親近善友;二法,心堅難壞;三法,難行能行;四法,憐憫眾生;五法,見他得利,心生歡喜;六法,贊嘆他人功德;七法,自修六念處,即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聲聞緣覺不究竟;八法,常說生死無常。無常有七種;是名無常;形無常;性無常;事無常;因無常;造作無常;色無常。

  佛說,發(fā)菩提心的菩薩是世間無上福田,要與之結(jié)善緣。能結(jié)上善緣,三生有幸,難值難遇。若知道誰是,攀緣是為貪著。菩提心不是用嘴發(fā)的,與人結(jié)善緣,受其教化,那就是三生有幸,無量功德。自己有業(yè)不自行了業(yè),讓菩薩替承擔(dān),反而不能得度,有緣者會斷緣。見到誰是善知識,就去攀緣、糾纏,是為貪著,而且會破壞菩薩度人的環(huán)境;這種人不得度,為戒律所不允許。

  佛說,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這一成佛之道甚為難得。因無量無邊眾生,佛法愿緣度人;但還是眾生自度,自己不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的功德不是眾生的功德。借他人的自行車騎,早晚得還人家,不是自己的。佛在聲聞中說,無十方佛,現(xiàn)世中唯一佛。為什么這樣說呢?怕眾生輕慢成佛之道,也怕小乘人退道。即使這個世界無量無邊眾生能得佛道,能修佛道,而眾生多有退轉(zhuǎn),有一人能真正成佛道,實在罕見。佛住世時也說,修四果羅漢即成佛道,即可解脫。這就是怕小乘人退轉(zhuǎn)才如此說,小乘法和大乘法既有相同處,又有區(qū)別。一個人能發(fā)菩提心成佛道,實在難得。這個世界發(fā)菩提心的人太難值難遇,出家菩薩得法解脫容易,在家菩薩得法解脫難,行解脫之法更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三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提有三種,即聲聞、緣覺和菩薩。為什么聲聞緣覺不能稱為佛?如覺法性為佛,那聲聞緣覺是什么因緣,稱為苦集滅道呢?

  聲聞緣覺也具足一切智,但是這個智有區(qū)別。小乘人修的一切智是四諦,即苦集滅道;緣覺的一切智是十二因緣,即獨覺;共為世間智。菩薩的一切智是六度萬行,即彼岸;為出世間智,功德不一樣。

  佛說,菩提有三種;一是從聞而得;二是從思而得;三是從修而得。聲聞人從聞而得菩提,即聽到菩提不能成佛,沒發(fā)菩提心,只修到四果羅漢。佛是修證得的,不是聽聞得。辟支佛人從思維得菩提,即覺菩提少分,不能成佛。辟支佛人從思維悟到十二因緣,沒有去行六度萬行。如來無師,不以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直至證得菩提!叭鐏頍o師”是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無師自證,在菩提樹下靜坐的時候,悟得與法性通、報身通,才祖祖聯(lián)芳化身成就。所以,佛可無師自證。我們必須依師而行,而且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只有成佛的時候才會無師自證。

  佛說,法性有兩種;一是總相;二是別相?傁嗍菆笊硪蚓壟c四諦,以報身成就為究竟。只知娑婆世界一總相,這就是聲聞緣覺乘。別相是十方諸佛國土,各國土有所差別,不僅報身成就,而且要法性身和化身都成就;最后功德圓滿,才有自己的佛國土?傁,別相無有差別,為一合相,這才是真正的成就。否則,光知總相成就于娑婆世界,不知別相成就是法身成就、化身成就于十方世界。聲聞、緣覺知總相成就,不知別相成就,智慧不足。佛既知總相,又知別相,智慧具足。

  佛說,如恒河水,有兔、馬、象三種獸都想過河,兔子浮水而過,站不到底;馬是半站底兒過河,想站底不實;而象過河,腳能站底。兔子和馬比喻聲聞緣覺,只能斷煩惱,無世間諸漏;但自身習(xí)氣之根不斷,最大的習(xí)氣是自我完善,獨修其身;即自修自利、不能利他的習(xí)慣力還在。佛能拔除一切煩惱習(xí)氣之根,廣度眾生,積無量功德;所以,象比喻菩薩,既能過河;又能站底。

  佛說,人的疑惑有兩種;一是煩惱疑;二是無記疑。煩惱疑是思維產(chǎn)生的疑惑,小乘人可以通過修定、空,將煩惱疑惑去掉;無記疑是煩惱疑的根,不通過思維反應(yīng)出來,八萬四千大劫定力消失后,因緣再會時,還會產(chǎn)生煩惱疑。如同說冬天大蔥根枯葉黃心不死一樣。無記疑要通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破除,佛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要拔這個無明之根。

  佛說,聲聞人厭于多聞,因為得少為足的習(xí)氣在。如《妙法蓮華經(jīng)》中,五千比丘離席,不發(fā)菩提心,F(xiàn)在厭于多聞的人也有,出家、在家都有。一聽說有人講法,就說“我現(xiàn)在都不渴了,還讓我喝水!钡湫偷摹柏暩呶衣。能得度嗎?能得解脫嗎?不用問,肯定不得解脫;沒有謙下心。儒家都知道謙下,“三人同行,必有吾師”;如兒子要給父母叩頭,表示對父母的尊敬和報恩,同時也表示自己謙下和順而成就孝道。聲聞緣覺之人壓抑思維,就像石頭壓草,觀到十二因緣就為極限,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愿發(fā)菩提心,不知報佛恩而成就佛道。石頭壓草,草仍然生出來而煩惱不斷。聞眾生苦,而思維上無法救度;只有菩薩聞眾生苦而不厭,能夠救度。

  佛說,聲聞緣覺智慧清凈,但功德不具足,感召到天身不究竟,如同清水放在三界濁瓶里。自己清凈了,放的容器不清凈,把清凈水又染污了。所以,四果羅漢和辟支佛八萬四千大劫被染污掉。佛功德圓滿,國土清凈,如智器俱清凈。凈有兩種,一是智凈,智慧清凈,無雜染;二是行凈,行做清凈,不犯戒。聲聞緣覺只有凈智而無凈行,行有障礙。如人初發(fā)菩提心,魔就讓吃點苦頭,而要救度的人又愚癡,還打你、罵你、辱你、欺你、恨你、怨你,發(fā)菩提心的人就會轉(zhuǎn)道,不能進行。而佛智行具足,無有障礙,以苦為樂,以苦為良師益友。所以,能夠把煩惱轉(zhuǎn)掉。遇著障礙就轉(zhuǎn)的人,小乘根基。說自己是菩薩,是大乘如何如何,那都是吹噓,自吹自擂。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其心量有邊,即自了漢;其身有邊,有神通但不能到達其它佛國土;度人有邊,報身盡而度眾生數(shù)盡。佛心量無邊,十方國土任由往來;度眾生無邊;功德無邊,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圓通;時空無邊,無處不現(xiàn)身;法無邊,一毛端可現(xiàn)十方剎等。佛能用一念破壞掉智障和解脫障,佛無煩惱。所以,沒有煩惱障和身障、智障。通俗一點說,小乘人有想不開的地方,想不明白的地方,有知見障和法障。佛的智慧已經(jīng)到達彼岸無極限的程度,佛的一念可比喻一盞燈,立刻可破滿屋的黑暗。解脫障可以說是法障,即障礙解脫的宇宙法則。因法則、果法則、因果律法則。佛具足智因、智果,可化無量億因,可化無量億果。所以,圓融無礙。而聲聞緣覺做不到。

  佛說,佛所說法,無有二語,沒有謬誤,真實不虛。因為,佛具足因智,即自智因。十方諸佛智因具足,觀察眾生因具足。佛具足時智,即在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時間里,十方諸佛度眾生因緣都不受限制。佛具足相智,即化身無量億觀察眾生相通達無礙,佛智對眾生起心動念都知道。所以,說法不存在藏藏掖掖、遮遮蓋蓋的事。說法時不需他人守著、護著,一切無所畏、無所求。佛教化一切眾生如何依法解因緣,依法修道,善行滅掉無量劫所結(jié)業(yè)習(xí),脫離世間法則束縛和諸苦。佛對一切眾生有大憐憫心,有這樣的智慧和愿力,只要眾生發(fā)心求什么,都會得到滿足。佛的身力能超越一切眾生的身之力、心之力、不可比擬力。佛的心力是智慧力超越一切聲聞緣覺,無量無邊。佛的菩提和聲聞緣覺的菩提有差別,聲聞緣覺都是有限菩提,不究竟菩提,對眾生無有彼岸菩提。而佛的菩提,是彼岸菩提無極限。出家菩薩理解三種菩提不難,在家菩薩理解三種菩提難,在家菩薩有多惡因緣纏繞,很難證悟到這些境界。

  【修三十二相業(yè)品第六】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薩身力是什么時間成就的呢?

  佛說,是從修三十二相業(yè)時開始成就。菩薩修行積聚三十二相功德的時候,就得菩薩果。這時雖然有些業(yè)習(xí)未破,但得二種定;一是菩提定,即智慧心生起,知有佛道可成,是真實法相;二是有定,即業(yè)習(xí)少許未破,而不暫舍眾生。同時還得兩種定;一是宿命定,即在定中觀察自己宿命和眾生宿命;二是生正法因定,即定中證知自己和眾生必以正法精神去修行,方能成就。得正法必須親近佛,親近善知識,修六度萬行,不退轉(zhuǎn),種不退轉(zhuǎn)的因。從一句南無佛至證新發(fā)意菩薩,再至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時間里,常隨佛多聞,不生厭倦。修三十二相的時候,以百福功德為中心,修心五十,心行五十,就是各占百分之五十。光發(fā)心不行,就是說得到,做不到。說一半、做一半,圓滿才是百福功德。

  佛說,一切世間功德,為人天福報,不能與佛的一毛功德相比。三十二相是菩薩大悲善業(yè)之果報,即證菩提。轉(zhuǎn)輪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功德不具足,是漏體。菩薩修三十二相,不是在天中修得,不是女人身能成就,需要滿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菩提。一些人一聽說發(fā)菩提心這么難,這么長時間才能成就,就退轉(zhuǎn)為聲聞緣覺。諸位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品位前菩薩一大阿僧祇劫難過,包括出家修道的開始時間;一旦證得品位菩薩以后,這兩大阿僧祇劫好過,常在佛身邊聽聞佛法。

  佛往昔在寶頂佛所滿第一大阿僧祇劫,燃燈佛所滿第二大阿僧祇劫,迦葉佛所滿第三大阿僧祇劫。往昔釋迦牟尼佛是這樣修行過來的,我們能不能例外?修行的時候,以次第修行,有時超越,有時也退轉(zhuǎn)。所以,時間不必確定。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是等靠時間,只能是精進修行,才能證得;等不來果位,靠不來果位。為什么有超越、有退轉(zhuǎn);超越的菩薩,一舍天福,二發(fā)大愿,三最上法供養(yǎng)。退轉(zhuǎn)的菩薩,為品位前菩薩,一心退,二行退;但退轉(zhuǎn)不退道。

  菩薩修行三十二相是,以善眼視眾生,得牛王眼相;以軟語、先語、實語教化眾生得八梵音相;供養(yǎng)師長,頭頂禮拜諸佛菩薩,得無見頂相;不誑一切眾生得白毫毛相;布施持戒修集道時,其心不動,得足下平相;供養(yǎng)父母、善友,如法擁護一切眾生,得手足輪相;不殺得纖長指相;不妄語得足跟長相;善受師長等教得身臃滿相;以“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教化眾生,得手足合網(wǎng)縵相;以手洗除師長、父母身上垢穢后涂香,得手足軟相;讓眾生修施、修戒等一切善法,得毛上靡相;至心聽法、說法,壞生死諸過,得鹿王端相;眾生有病施藥得身方圓相;不欺誑一切賢圣得手過膝相;救護怖畏眾生,不說他過得象馬藏相;樂聞智論,樂治道路,得皮膚柔軟一孔一毛生相;常施眾生房舍、臥具、飲食、燈明,得金色身相;不生嗔心,得七處滿相;不說無義語,得缺骨滿相;無兩舌得上身獅子相;教人不兩舌,得頰車獅子相;以十善法教化眾生得四十齒相;讓眾生喜歡聽教善法得白凈相;稱贊他人功德,得齊密相;修欲界慈,樂思善法,得四牙白相;受持善法得肉髻相;教化眾生善法得廣長舌相;不惡口得梵音相;慈善怨親得牛王目相;宣說正法,實法不虛,得白毫光相;頭頂禮拜一切賢圣等,得無見頂相。出家人修三十二相不難,在家人修三十二相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