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可以做菩薩嗎?

每個人都可以做菩薩嗎?

  觀音菩薩的特點主要是體現在她有很深廣的慈悲心,然后在慈悲心的作用下,來救度我們這個世間的種種苦難。

  大乘佛教有兩個“輪子”:一個輪子就是智慧,一個輪子就是慈悲。叫做“悲智二輪”。所謂“轉法輪”,就是轉這兩個輪子。轉智慧之輪,轉慈悲之輪。怎么轉呢?靠我們每個佛弟子天天在生活中、在修行中、在待人接物中,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那就叫“轉法輪”。不要以為坐在這里講經說法才叫“轉法輪”,不要以為坐在那里看經才是“轉法輪”。在日常生活當中無私奉獻,為真理奉獻、為佛法奉獻、為眾生奉獻,那就是在轉法輪,是最實際的轉法輪。我們要認真深刻地領會觀世音菩薩法門的殊勝,體會他慈悲的廣大、智慧的深廣。

  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是千手千眼。有一篇發(fā)愿文就講:“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于一身心,具千手眼,照見法界,無不洞徹。”千手就是代表慈悲。哪里有困難,就到哪里去。哪里有苦難,就尋聲救苦,幫助那些受苦的眾生。千眼是表示智慧,先要有千眼來照見了眾生的苦難,然后才有可能去救苦救難。千眼照見法界,千手護持眾生,智慧和慈悲一定是不分家的。有智慧沒有慈悲,智慧就成了干瞪眼的智慧,因為他沒有救度眾生苦難的實際行動,這樣的智慧等于沒有一樣。沒有智慧只有慈悲,你這個慈悲就沒有目標。你對誰慈悲?怎么個慈悲法?這樣的慈悲搞不好還會把事情一團糟,沒有可能更好!所以一定要悲智雙運,那才是大乘菩薩的境界,才是觀世音菩薩的境界。用千手千眼來表示來觀世音菩薩悲智雙運的精神,是一種非常形象的表達方式。

  實際上菩薩何止千手千眼!每一位菩薩都具有無量無邊的手和眼。菩薩的慈心廣大、智慧無邊,所以有無邊無量只手,有無邊無量只眼睛,悲智無窮。觀世音菩薩的悲智無窮,還表現在他的“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觀世音菩薩有時候現佛身,有時候現菩薩身,有時候現辟支佛身,有時候現聲聞身,有時候是宰官身,有時候是童男童女身,也現比丘、比丘尼身。菩薩救度眾生有四種方便,也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表示四攝法當中的“同事”。所謂“同事”,就是要“同其善事,令其善事不斷增長;同其惡事,令其惡事停止,改惡從善。”菩薩往往也現身于眾生的惡事。他同眾生的惡事是為了使得眾生停止作惡,改惡從善。

  千手千眼也好,三十二應身也好,這都是慈悲的體現,是智慧的方便。沒有生起智慧,就不可能有無量無邊的方便。方便是要以智慧作先導,以智慧作依托,那么這種方便才不會誤入歧途。如果沒有智慧作眼目,所有的方便可能都會流入庸俗。叢林也有一句話,叫“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那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有智慧,慈悲就不會出禍害,方便就不會出下流。

  所以大乘佛教是悲智雙運。悲智雙運,我現在把它通俗化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那一千只眼,照見法界;奉獻人生,就是觀世音菩薩那一千只手,護持眾生。覺悟人生要有智慧,奉獻人生要有慈悲。這兩句話也已經慢慢地流傳到社會上。社會上也開始有許多人用這兩句話。這就是佛法運用現代人的語言形式來為現代人說法,使現代人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慈悲和智慧。

  我們每一位佛弟子都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都要學習觀世音菩薩“于一身心,具千手眼,照見法界,護持眾生”。那么有的同道就會說:“我哪里能夠做到這一點哪!我連自己都照顧不到,還說什么護持眾生?”不過我覺得:我們每個人要想一步到位,現在馬上就有千手千眼,那不大可能。修行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漸進的過程。只要我們有這個發(fā)心,向這個目標邁進,那我們終有一天會達到這個目標。如果我們都看了這個目標覺得它太遙遠太高尚,不敢想象,那你就永遠沒有達到目標的那一天。

  所以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既要自己好好修、好好學,也要幫助別人好好修、好好學。怎么修?怎么學?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學習也是如此。要學以致用,學一點就要用一點。用在我們待人接物方面,用在我們舉心動念方面。從在家佛弟子來說,處理家務事情,處理夫妻關系,處理母子關系,處理婆媳關系,處理名利關系,都用得上佛法,用得上慈悲心,用得上大智慧。我們一個佛弟子,真正有了智慧,有了慈悲,你一定會在生活當中,處處都能體現你是一位最高尚的人,最平易近人的人,最能夠體諒別人的困難,關心他人的疾苦。所以我們要把學佛的精神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來提升我們的境界,提高生活的質量,改變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和思想境界。這樣學佛,就可以把信仰落實于生活。這是我們學佛最關鍵的一點。

  希望大家在紀念觀音菩薩這樣一個殊勝的日子,一定要想到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我就要把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在我的生活當中、在我的工作當中、在我做人做事當中體現出來,這才是最實際的念觀世音菩薩。這樣子來紀念,比我們拜一千拜拜一萬拜還重要。因為這就是大乘精神。大乘精神就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一切為他人。菩薩的精神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希望我們每一位佛弟子都做菩薩,都做觀音菩薩的化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