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婆塞戒經(jīng)淺釋》六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第五

  【雜品之余】

  佛給大眾提個問題,這個世界上什么人最窮最貧困?一般人想不到怎么回答。答案是這個人連身體都混沒了,為最窮最貧困。有沒有沒有身體的?有!一些鬼類,如橫死不得超生的人就沒有身體。這個世上只要是人,就不能說最窮,有兩只手,就能學一技之長,創(chuàng)造財富,自食其力;只要是有身體的人,就不能說窮,現(xiàn)在的殘疾人多數(shù)都自食其力,不接受他人的供養(yǎng)。有人罵人了,身體卻挨了一腳,是思維惹的禍。過去斬犯人,都先砍腦袋。因為壞主意都是腦袋想的,身體做惡業(yè),是有連帶性的。所以,布施功德和不善的業(yè)報都是相輔相成的,用財物可做善,也可以做惡。有智慧的人,自食其力,剩有盈余就要修布施,供養(yǎng)父母、師長,供養(yǎng)三寶、貧窮之人,捐款救災等。

  佛說,只要人有身體,不去布施就是慳吝,有福田不做、有悲田不種之人是可憐的。如果有人有錢不施舍給他人,留給親人、積財、求名,這不但是貪吝,而且有垢。垢就是有業(yè)報相隨,心里就是不干凈,由于有這個因緣,不知報恩。有智之人,財物既為家里實用,又為行施、為報恩、為做事,破貪吝想。在布施中不為生天、不為他人等。如七月十五誦《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回向給七世父母,過年時再誦三遍回向給怨親債主;被吃被殺有恨的為怨,時刻都想報仇;把誦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他們,讓這些怨親債主都得到法益,不再找人算帳了。

  佛說,菩薩行人布施要遠離四惡,既要幫助他人,惠人好處,又要有原則;一是破戒施,用一切非法手段獲得財物去布施,為破戒施;二是疑惘施,布施有沒有果報呀?這個出家人是不是假尼姑呀?是不是這個乞食的不困難,以此為職業(yè)等,為疑惘施;三是邪見施,不相信布施因果,自己的財物憑什么白送人;四是貪吝施,舍不得,只顧自己享樂,不關心他人疾苦。菩薩行人布施,同時還要離開五法;一是施時不分別有無德,不能有德的多給、無德的少給;寧可無德的多給,有德的少給,最好是平等施;二是施時不說善惡,不要教育人家,就稽首合十,一句阿彌陀佛;三是施時不擇種性,不分行業(yè),不分地域,對方有求,該舍就舍;四是施時不輕視他,要尊重人格,讓他鼓起做人的勇氣;五是施時不惡口辱罵,不說三道四;否則,布施果報中有間雜。還有三事;一是先多發(fā)心,行施時少予,說大話施小錢,一遇實際就縮水了;二是將討厭的物品給人,看見這個物品就煩,送別人吧;三是施完就后悔,恨自己當時怎么那樣傻呢,有吃虧上當?shù)母杏X。

  佛說,有八種情況下行布施,果報不殊勝;一是施后見人過失,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二是施時心不平等,分別大小遠近厚薄等;三是施后求受者作,就是給人好處后要人為己服務;四是施后自我贊嘆,喜歡人前自夸其德;五是先說沒有,幾句話一高興又給了;六是施后還惡口罵毀,“這個窮鬼”等;七是說我先給著,以后得加倍還我;八是施后生疑心,這出家人修的咋樣?有沒有果位?不要去思量,供養(yǎng)有名的大師,可能不是菩薩;供養(yǎng)一位小沙彌或一個山溝里普通修行人,有可能就是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經(jīng);蚱畔嗥蚴;所以,不要去分別。種福田生歡喜心,不生果報功德心;生憐憫心,不生驕慢之心。而且這么布施了,周圍的人也都跟著學;就是你對父母盡孝,你的兒女也會孝順;你對婆婆盡孝了,你的兒媳婦也會孝順;不用求,求也求不來,是所積功德感召來的。如果布施于人有求想,就像種子不實一樣,果報不究竟。人要真實行布施,特別是持戒行布施功德大,可得無量果報;供養(yǎng)現(xiàn)世佛或住世菩薩的果報,更是無量無邊。如果疑心供養(yǎng),沒有親近諸佛菩薩的功德,見面也失之交臂。

  佛說,今天分別說福田,怎么說百信報至無量報呢?如果是至心生大憐憫,食物給畜生吃,或者供養(yǎng)佛,福報等同,佛與眾生平等而無差別。佛曾布施舍利弗,舍利弗也布施過佛,佛得福報多;是發(fā)心不同,果報有差別。說給那個人錢,他用的不正當,那不是給錢人的事。給錢的人見他窮、憐憫他或者他是出家人,能看在佛的面子上供養(yǎng),至于他怎么用,給錢的人不要干預。施主行施后,永遠也不后悔。這樣做的果報是經(jīng)常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經(jīng)常生在貴族家,得人天樂,能離一切煩惱苦難。施主能親手行施,果報是生在都市貴族家,遇善知識,多有財富,眷屬如意。施主能施一切眾生,果報是受人尊重、贊嘆頌揚。施主能以清凈財物行施后,說人雖都有暫時困難,總會有好起來的那一天,這樣鼓勵人的布施最好。不是教人會說好話,是鼓勵人生起自尊心、自信心、歡喜心;一句話能把人說惱了,一句話能把人說樂了,這是人心之善念。我們要用一句話把人說樂了,千萬別用一句話把人說惱了;有人說那是當頭棒喝,要問自己具備那個功德嗎;一句良言三冬暖,一句惡語六月寒,身有苦、心里頭煩著呢;眾生有缺點過失,不具備大功德,千萬別棒喝,一說他心生不快,是有因果的。如果這樣行布施,有這樣的殊勝因緣,就得殊勝的果報。果報是多有財富,眷屬無量,沒有病苦,所有財物,水火盜賊不能侵壞,無量世中享用不盡;生活安樂,求財易得,守財不苦,用財滿足。施衣得貌端正,施食得強身力,施燈得凈妙眼,施法得身心安樂,施房舍得住富庶之地等,施主得無上善報。有人在佛像前作供養(yǎng),也沒見用沒用,這個不用考慮,施后用與沒用果報是一樣的。但是有人能將布施從用轉用,功德又隨之增長。被供養(yǎng)的人將供養(yǎng)用做什么,施主就隨生什么福;如供養(yǎng)出家人的錢,他用來放生了,就隨放生的功德得福;他如果印經(jīng)、塑佛像了,功德就更大了。也有轉供,即用他人供養(yǎng)的錢,見那人困難,轉供養(yǎng)給那人了,功德也隨之增大;如果不分別得什么功德,只是好好去修行,這人能得圣果。和善知識結善緣,是三生有幸,供養(yǎng)善知識得善緣,能引導超凡入圣。大善知識是化身成就,化身隨時去度化善緣人。但是,不用去求,求不一定能結如此大善緣,就隨因緣。

  佛說,如果人給自己定約束,吃飯讓他先吃,有食物先供養(yǎng)佛,這樣的布施是上等施主。這人想求什么得什么,隨他意趣,于無量世中,所求如意,人得無量果報。如果有財物高高興興地給家人、親人等,也一樣得福報;為了家庭共同學佛修道,家庭和諧,將來也得無量福報。而不是家貧的什么也沒有了,還拿著錢上廟去供養(yǎng),佛教沒讓人這么做,佛教讓人把家處理好,錢分四份,供養(yǎng)那一份就可以了。

  佛說,家有老鼠之類,禍害糧食,這時想這些老鼠也不容易,吃點就吃點吧,也別下藥。如果下藥,菩薩行人屬于犯戒。應想扔點吃的也讓它活著吧,心生歡喜想,人比它強,這是如法行作。

  佛說,要是有好物品,自己還沒舍得用,但是有人來求,布施給人了,這樣人將來也得如意報。不管什么人,離開布施想得善果,是不可能的。沒有福田,想修道都不行,不是生病、受窮,就是挨累、沒時間。這就是往昔修布施少,才召今日此果。修行人要知道從現(xiàn)在開始,修自己的福德。

  佛說,嬉戲施,非福田也。如幾個人打牌,誰贏了誰請客。這個錢不算施,花了沒有福報。如果有人偏為福田施,不喜歡經(jīng)常施,是人不得惠施報。這樣的人專去廟上供養(yǎng)三寶,種福田,而不供養(yǎng)貧窮、下賤;不樂于供養(yǎng)父母、妻室、兒女,不供養(yǎng)周圍的人,這種人也不得如意報。這里告訴我們,要行平等施,福田、悲田同樣重要。

  如果有人施后生后悔心,或者用搶劫來的財物去布施,是人雖也得財物,但財物來了即走,留不住;或者像現(xiàn)在有的人,沒錢也沒病,有點錢馬上就有病,非得把這錢花了,病才能好;蛘呦胥y行出納那些人,每天點鈔票,那錢卻不是他的。所以行布施的時候,不要后悔、不生懊惱。

  如果有人不供養(yǎng)父母,見妻女或親友受苦也不管,只顧自己享樂。雖然也拿錢布施,這種人是惡人,是假名布施,不得善果。修布施的人,首先要贍養(yǎng)老人,雖不能讓妻女跟著享福,至少不讓他們跟著遭罪。

  如果有人對師長、父母等禮節(jié)上供養(yǎng)以后,心里沒有憐憫,不知報恩。這樣的人將來雖得財寶,來了就失去,不能受用。用這錢買的美食,沒等吃就壞了;想買衣服,沒等買錢就被人偷走了等;這都是往昔布施功德不圓滿的業(yè)報。

  如果有人如法以清凈財寶布施,是人將來得無量福;不義之財布施,將來福報也不真實。用正財布施,人天都歡喜贊嘆。布施錢財,用于購買紙張,印刷經(jīng)典,功德就大,是將財布施轉為法布施。不見得親自講經(jīng),才是法布施,幫助能講經(jīng)的人弘法,也是參與法布施了,為功德最大。怎么是功德大,眾生聞法后能斷除嗔恨,以是因緣于無量世中,眾生都得福,能不得大福報嗎。所以,法布施世人難值難遇,遇到這等好事時,切莫錯過。用身命財為代價去翻譯經(jīng)典,也是法布施,是法施的一種。真正的法施是當眾生聞法后發(fā)心去修道,那才是發(fā)揮了法布施的作用,無量眾生因此而受益。這些眾生未來世有福報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國王;他們?nèi)绻际菄醯臅r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天王;他們都是天王的時候,法布施的人就該成佛了。

  還有,子修善法,父做惡事,能不能用子善的功德回向,父不墮三惡道呢?按佛法說,不是這樣。因為身口意業(yè)各有不同,父子也不相代。父死后墮餓鬼中,子為父追福,可得福轉為人天。如果生天,天人妙樂都不思念人中之物,子為父追福,其福不得。如果生為畜生,說明定業(yè)已成,子為父追福,其福不得。沒有大福德的人為亡人超度,都不可能改變其定業(yè)。豬也是生命,狗也是生命,絕不會讓這只狗立刻死掉,而成全追福。只有亡人有大因緣,遇有有大功德的人為其超度,才能破壞或改變定業(yè)。為什么只有餓鬼這一道能獨得其追福呢?因為餓鬼道眾生長壽,其形體很容易破壞,破壞就是將之轉為其它道。舉個例子,一頭豬是定業(yè),如果突然死了,豬的主人就不高興,有財產(chǎn)損失;餓鬼沒有主人,沒有誰會因它的死而生煩惱。證道的人七月十五為亡人做功德,能將餓鬼道眾生救拔;否則,都要將定業(yè)報完再脫身。餓鬼道里只能吃血污、嘔吐物、涕唾、糞便等物,一入口就變?yōu)闊峄?將嘴燒壞,苦報無極。

  佛說,如果有人祭祀,上山祭拜山神、土地、祖墳等,要注意三時;一是春時二月,這是農(nóng)忙季節(jié),不要去祭祀;二是夏時五月,正值鏟地或小蟲較多時;三是九月秋忙時,季節(jié)干燥。還有注意供養(yǎng)山神、土地,不要殺生,不要供養(yǎng)酒。佛教不反對供養(yǎng)祖先,但不可殺生。應該以鮮花、香草、樹木、瓜果等天然食物為供品,這才如法。

  佛說,如果有人將房舍、臥具、醫(yī)藥、園林、牛羊等各種滋生之物布施他人。可是布施這個人當時就命終了,這個人雖然不在世了,可福報還是他的;隨所贈送物的使用時間長短而有多少福報,這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死了到陰間,福報也不失掉。如果隨家中所有,財物不分別好壞,只管救急救難,有求必應,是行一切施。如果能用身體給人做事,也不求回報,就像在家人到寺廟干活等很多類似的事;自己妻子喜歡的物品有求也能施他人,是行不可思議施。如果有惡人、毀戒之人、怨家對頭、有恩不知報、不信因果、強取豪奪、強大勢力、偽善欺詐、憤得憤怨、強橫辱罵、豪富之人,這樣十一種人來求布施,還能高高興興地施,施后不嗔,是行不思議施。這樣的不思議施,只有菩薩行人才能做得到。因為,一切施和不思議施有三種根本;一是能施于貧苦,種悲田,這最不可思議;對于一個乞食的,沒有想施一得萬報這回事,還能平等下心去施舍,這不容易做到,是最難得的,也是最好的布施;二是施于怨家,以德報怨,不求回報;三是施給有福德的善人,心里喜敬。所以,難舍能舍,難施能施。

  佛說,如果有人多財,從小就知施舍,不如勸人一同供養(yǎng),這是共和合施,這樣的功德更大。在布施這一點上,出家人不圓滿、不容易做到,在不容易時出家人這樣做了,還引導他人做,這樣的人功德最大。在布施給人財物時,怕財物輕或不好而不施,這是有畏不肯施。有這種因,果報是要增長無量世的貧窮。在他人給的財物輕或不好時,也一定要高高興興地接受;如有嫌棄分別,有這種因,果報是增長無量世的貧窮。在共同施財物時,施財施心相等,共同的福報也相等。在共同施財物時,施財相等,施心不一樣,果報是福田勝。在共同施財物時,施心相等,共同求一件事,施財不一樣,有多有少等差別,得果田勝。在共同施財時,施財是隨手一給,施心是隨意一給,只為形式上的意思意思,果報是福田果田俱下。

  佛說,有智慧的人布施時,不為果報,是他知道有因必有果。如果無有慈悲心,不知報恩,不講情義,不敬仰圣人,不修行圣人所有功德,貪財惜命心重的人不能行布施。如果能供養(yǎng)三寶或貧窮人財物,就等于能舍身命,財物是以身命為代價得來的。貪吝不能舍財,這樣的人是惜身命;能舍身命得來的財物用以布施,這樣的人為大施主,果報是種下未來世富貴的種子。地球人有三種勝事;一是勇健;二是念心;三是行凈。人這一道容易修,不求果報、不惜身命為勇健。對窮人能行布施,以身命掙來的干凈錢物去行布施,施時不分福田與非福田為行凈。施后不悔的善行為念心。

  佛說,有的人布施后心生悔意,悔意由六種情況而生;一是貪受財物,身上有財心里不慌;二是聽受他人不正確的說法,心生邪見;三是見到受施之人把財物沒用到正地方,隨意揮霍了;四是害怕他人批評、指責,埋怨等,破財惹氣;五是害怕財物用盡,自己受苦;六是見他人行布施,也沒有得到利益,一樣有諸煩惱。有智慧的人行施后不生悔心,由于三種情況;一是明信因果,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二是親近善友,在語言上能聽到善人講些有道理的話,引領走向正途,不被邪知邪見所惑;三是不貪著于財,把財看的很輕,今天花了明天還能掙來。信因果的人由于二種情況;一是從他聞法;二是善自思維。如果布施出家人后,要請師父開示;如果是窮人,要請教他怎么落到這一步,有什么困難,和他溝通;聽到開示或他人的落魄經(jīng)歷,自己也想想應注意什么。人們只注意聽成功者怎么成功的,不知他人怎么失敗的,而這恰恰是最寶貴的,他是以身命財為代價換來的,要比成功者告訴的更珍貴。人不知退,何能知進;人若不知怎么失敗的,就有重蹈覆轍的危險,人要學會接受反面財富。要問一個剛從監(jiān)獄出來的勞改犯,是怎么進去的?“哎呀,我就是脾氣不好”等,從反面會激勵修道成道。親近善友由于二種情況;一是深信;二是智慧。凡是從反面來的教訓要深信,確實是刻骨銘心;從正面來的也不容易,人往前行一步難,往后退一步非常容易;成功者一定是會避免失敗的,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成功。不貪諸財由于二種情況;一是觀無常;二是不自在。要知物品會壞掉不常久,被財所累不得自在;出家人沒錢時好修道,有錢就想買手機、電腦、汽車等,越想越?jīng)]止境,這就身心不自在。施主若能這樣觀察,當知是人能真布施,布施是真無極限。布施是一切成道的基礎,因為有福德,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更激勵去積福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在布施這一條上沒有止境。

  佛說,智慧有三種;一是能舍外物;二是內(nèi)財、外財一起舍,內(nèi)財如兒子捐腎給父親等;三是舍后兼教化眾生,影響他向善、造福一方。如果對貧窮人舍后告訴他還是信佛好,這是教化,隨布施的深淺而教化,這是大施主。如果能教化,特別是仇人或是惡人,在世間轉化十個善人不如轉化一個惡人。因為,這一個惡人的破壞力要大于十個善人的破壞力,讓十個或一百個善人去搶、去殺,他們中未必有一個能去,而一個惡人什么事都能干出來;所以,能轉化一個惡人要比勸十個善人的功德要大。有智慧的人,應該這么去修布施,如果沒有財物時,盡量要滿足乞求者;對殘疾人扶一扶等,這也是一種舍,且不容易做。如果有什么咒術、藥方等都教他、給他,他能用偏方混頓飯吃;遇有什么不如法的地方告訴一聲,會受到禮遇。如果遇到有病人要誠心誠意去幫助,對人、對動物都要去盡力;而且不生厭心。這樣做能使人病苦解除,心里安穩(wěn),施者、受者都受益。對于不信三寶的人,用信佛的恩德感化他,讓他知道世間因果,別看我現(xiàn)在有錢,生活過的好,都是過去行布施、供養(yǎng)出家人得來的果報。這樣做了之后,善人會銘記于心,惡人也會改惡向善。如果能對小動物施善,影響周圍人也會主動向善。這些都是世間福報,有了世間福報,才談得上出世間福德。

  佛說,如果道路不平,有小石塊,應該幫忙撿一撿,平整平整。有糞便或其它不潔的垃圾,幫收拾走,讓所有經(jīng)過的人都心感歡喜,不生煩惱。如果這條路上很危險,要貼個警示;或者用繩索、木棍等攔上。只要遇到了,關于路橋等出現(xiàn)各種問題、狀況,能幫得上忙都要幫修整好。見到年幼、羸弱或者年長者有困難,應主動上前幫忙。有人不敢走夜路,或者對黑夜有恐懼等,言語兩句,幫他化解恐懼,都屬于布施。有老年人問路時,多辛苦點,帶老年人過去,別像有的人似的,一有人問路,伸手就要錢,不給錢不告訴他。人就要從自己的言行做起,舉手之勞的善事要經(jīng)常去做。我跟諸位講一句,信佛人無小事,是事就是因,其因必結果。別以為有人問路是小事。這一事上,動一惡念,就有業(yè)報相隨。在戒律上講,就犯戒了。遇到遠行很疲勞的人,應該解除他的疲勞;遇到曝尸荒野的人,要報官或幫著收殮,但要找?guī)讉人一起做,免得引人誤會。再給亡人家屬捎個信兒,能做的都做到。遇有乞者到家行乞,施舍衣食后,再打盆水讓他洗洗臉,洗洗腳。留他在這住宿,而且還要把好床讓給他睡等。

  這里講一講什么是經(jīng)律論。先天和后天結合到一起為經(jīng),不可更改。佛經(jīng)既包括出世間的法,又包括世間的法,誰也不能更改。律就是標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修行都要遵守戒律,都在戒律之內(nèi)受約束。有人問,佛守不守戒啊?佛創(chuàng)立戒,自己一定是示現(xiàn)守戒的模范。示現(xiàn)菩薩更受戒律的約束,一點都不會犯。聲聞緣覺、新發(fā)意菩薩離了戒,更是哪也修不出去。論就是程序、次第。修道要講究程序,先皈依三寶,再得法修行,得法修行過程當中,再嚴持戒律,嚴持戒律過程當中再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善知識講的法是雜論,為解惑,共同探討、讀誦、受持,目的是解惑培德。不知道情況下做了不如法的事,有失意罪;知道了就不去做,失意罪可避免。知道自己如何去持戒修行,既是解惑,又是培德。知道這種事不如法,以后不去做了,這也是培德,F(xiàn)在法師講法目的就是解惑,培德。

  遇到做買賣的人,告訴他不要貪小利、不要欺騙人;遇到行路人,告訴他哪條路平安、沒有盜賊;遇到出家人的衣服等隨身物品有損壞的給縫補或更換好的;遇到寺廟有鼠、蛇、蜂、毒蟲等幫助驅除;遇到出家人,供養(yǎng)的物品一定要清潔干凈,看有什么需要的,如針線、紙筆等能用得著的物品要贈送帶上,再備足干糧;遇到盲人,幫忙攙扶或送上拐棍;遇到丟失財物者給點補償;遇到有辦白事的要去給點禮錢,去了若能說一說法勸化,還能影響他們的家人積福積德。如果人能這樣去布施,就是大善知識,也是清凈的施主。佛經(jīng)說的非常細,總之處處是戒吧!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為凈施主,是為不難;在家菩薩為凈施主,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凈三歸品第二十】

  善生向佛請法說,如果有來乞討的人,應先教他三皈依,后施給財物,這是為什么呢?什么是三皈依呢?

  佛說,為破諸苦,去除煩惱,讓人得到皈依之樂和得財為喜。乞討的人不只是乞食,有的是乞法。他如信佛,告訴他要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寶以后,能去除煩惱,將來不受窮,能得善報,最后還能解脫而成佛;包括外道到這里來探討。皈依三寶是否是一皈呢?有人說“佛不住世,佛像是銅的”;“法我也沒聽聞到”;“僧不就是出家人嗎?我就皈依一個僧嗎,也沒皈依佛與法呀”。這么說不如法,有佛像等于佛住世,正法常有;末法時代佛的正法還住世。正法住世就是誰修誰成道,法沒增沒減;末法在眾生的心里,一句佛號,不用靜坐省勁呀,不依正法精神去修行,成不了道。佛法不因為佛肉身住世和不住世而有增減,是眾生的心有差別;現(xiàn)在人的心多是少付出,求大果報;現(xiàn)在人的心多是妄想紛飛,眼花繚亂。要想成功,必須依正法住世精神修行,才能成就;否則,以末法心態(tài)去修行,誰也修不成。

  佛肉身不住世,佛像在等于佛化身在;佛經(jīng)在等于法在;佛在、法在等于僧在,就應皈依。什么樣為僧?不只是出家人穿袈裟為僧,那只是名為僧;何謂真僧?成佛、成菩薩為法界真僧,羅漢、辟支佛為三界真僧,出家人是世間僧。今生沒修出去的出家人,還是僧嗎?有的作惡生到畜生道去,還是僧嗎?出家人一定要知道,現(xiàn)在能有機會出家,是名為僧,要百倍珍惜。在家人要知道,今生雖現(xiàn)在家相,有可能多少生、多少世為僧修行。在家人修行,不要輕視自己,動不動就說自己“沒有大善根,沒有大因緣”。皈依的是僧性,僧性是三寶常住,皈依的不是哪個人,人只能引領與佛法僧結緣。在家人可不可以收弟子?出家人帶一個弟子容易,帶一百個也不為難;在家人帶一個弟子實是為難。在家人可以收弟子,在家人收弟子,原則上不收凈土弟子,只能收承傳佛大秘密藏的載法者;否則,不會輕易帶弟子。這樣的人,他帶十人修行能成就九人或十人。如果他帶十人,沒有一人成就,他就不是真正承載佛家業(yè)之人,就不是菩薩行人。有特殊因緣的人,才可能收少數(shù)凈土弟子。

  佛說,真正三皈的人,戒律無不具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皈依后都要受持戒律,持戒不同,修證果位不同;果位不同,守持戒也不同。持戒和守戒是兩回事,漏盡通的人是真持戒;在定中得漏盡通的人,一點不犯戒。否則,光受多少戒,那是名受戒,只是受世間戒。為什么不同呢?是因不同,果不同,菩薩的法修也不同。菩薩有二種;一是后生;二是修道。菩薩有十地,五十五個品位,等覺菩薩還和佛不一樣,有區(qū)別;到發(fā)菩提心時,可帶業(yè)往生極樂世界去,那就是后生,往生到兜率內(nèi)院也是后生;現(xiàn)在可能是聲聞、緣覺,但由于發(fā)了菩提心,到臨終的一剎那,有這個功德了,那他就是后生菩薩;初發(fā)心菩薩,或者是菩薩,他們都在修道,往返于世間,除報佛恩,承載佛法以外,還有個自修的問題。佛在法界一切無礙,稱為佛。法是一切無漏,一切圓融,在法界當中無為,無形又無法離開。僧是示現(xiàn)修行,讀誦經(jīng)典,守持戒律。

  有人說,佛肉身滅度后,皈依佛的人還是皈依佛嗎?是皈依佛。是皈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是皈依未來世僧。由于承載佛法,通過修行以后會成為真僧;即自性佛、自性法。所以,稱皈依未來自性僧。三皈依以后,勤種福田,會得到福報,和佛住世時的三皈依是一樣的。末法時代,佛肉身不住世,做三皈依,依法行道,一樣可以成功。

  佛說,佛雖入涅槃,猶如在世。只是人們?nèi)庋垡姴坏椒鸬姆ㄐ陨怼⒒怼V挥行扌腥巳攵苡^察到釋迦牟尼佛還住世。當靜坐到一定程度時,身體無限膨脹,瞬間和宇宙同體,才明白原來佛法這么妙,原來佛的法性身這么龐大,我的心量能和佛的法性身融為一體。定中才能知道,佛和菩薩來給摩頂、來無言說法教化。這個時候修道才知道真修行,才容易有修行成就。佛的化身無時無刻不在這個世界,時時刻刻在身邊,特別是出家人。出家人身邊時刻都有菩薩監(jiān)督,起一惡念都會被記錄在案。以為出家了,腦袋里這么想、那么想,沒人知道吧,伽藍菩薩時時記錄著呢。在家人受過三皈依以后,也有護法,也有神明給記錄,要時刻警示自己,有戒律在,有護法在。佛涅槃后與佛住世時一樣,無論什么人,如果能說三皈依,名優(yōu)婆塞,名優(yōu)婆夷。一切諸佛雖皈依法,法由佛說,不得顯現(xiàn)。佛不說,法也存在,佛法本來不需言說。一個人可以理悟,但不要變理悟為理障,拿著這個理,專門去研究文字般若。佛法恰恰沒在語言文字上,通過修持一個法門,一門深入,才知道,佛法是說一句都多余,起一個念都多余。原來佛法這么圓融無礙,一點文字相沒有,知道這個境界才知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說佛法顯現(xiàn),說一說是表示表示;但事實上,真正的法不是這樣有文字、有言說。之所以這么說,是為了讓人先皈依佛,凈其身口意業(yè),離開怖畏、苦惱,依法修行,能夠得到智慧,最后才得到解脫,得到三業(yè)寂靜。有智的人身觀生死之法,是大苦集,很多種苦集合到一起。我們的身體有八種痛苦,受苦時不是一種苦,可能三四五種苦一起來。當丟失財物時,又有求不得苦等著,不是單一的,這是苦集;通過學佛修道可以永斷苦集,不受八種痛苦。修證自己的過程,就是堵漏過程,諸法漏盡,才得佛法味。知道生死是自己無量劫來習氣所造作,才感召生死。我們的性與佛無二,但是我們不修行,感染很多無明煩惱,感召生死,而不能入涅槃得常樂我凈。在世間行的是邪的,是胡為的,處在無常中。只有佛正法,才能斷除這些因緣;所以,我們要皈依法。為什么要皈依僧呢?因為外道徒眾,無懺無悔,不知正路;只有僧人現(xiàn)出家相,破除外道的相,承載佛的家業(yè),讀誦佛的經(jīng)典,做佛的法事,行佛的善事,憐憫眾生,修于正道,證道得以解脫。所以,哪朝哪代都有一些高僧,都有一些修行人往生。由此,要皈依僧。如果是禮拜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贊嘆,如法而住,信至不余,這是名為供養(yǎng)。如果皈依后不能全受戒,說五戒當中,只受一戒,雖是在家,如法而住,也是優(yōu)婆塞;就是以前殺生,皈依后不殺生了,酒或其它的還不能戒,那也得算是優(yōu)婆塞,但其它的以后也得斷。對于在家人今天做三皈依,明天就都不食肉了,那也做不到;明天就不讓他兩舌、惡口了,他能做到嗎?首先只能慢慢教化,然后讓他逐漸修一切善,如法而住,慢慢的他就會成就。所以,由不殺到不偷一點點教化,經(jīng)過一段時間,他自己就會改變;如果在家人受完戒再破戒,那就不行,必須懺悔,后不復造,還得持戒修行才可以;在家人如果修密、修禪的,破戒了,特別是重戒,破一個,那就走不了,要受業(yè)報,還在六道里轉,或果不清凈。

  佛說,有的人說不皈依佛法僧三寶,人不得戒,是不是這樣?不是。有的人沒做三皈依,也可以得到戒律;善來比丘就是這樣,沒皈依三寶前,戒律清凈,悉得具足。詳見《大般涅槃經(jīng)》,這里不講。有人說,如果沒受戒,就不得戒,八齋戒法也是這樣,是不是這樣?不是這樣。在家人按照八齋戒法去做,雖然沒去受戒,也等于受戒了。齋戒是衣服整齊,清凈飲食,戒除嗜欲,受持戒律,以示虔誠;能凈身口意業(yè),受優(yōu)婆塞戒,是五蘊身受;不受邪見、不說邪見,信受正見、說于正見、修于正法,這就是持凈身口意戒。受三皈依后,又造作了癡業(yè),就是任意胡為,接受了外道說法,接受了外道之法,接受了外道天語,有如此因緣的人,就等于失去三皈。我見過這樣的人,他說天上有個隱態(tài)師教他,隱態(tài)師說的是天語。雖作過三皈依,但又接受外道法,這是怎么造成的?是由于造了癡業(yè),受著于外道,這種人很可憐,三十多歲,不食肉、不結婚,最終走向外道;失去三皈法。誰想勸度他也很難,一說正法,他腦子一片空白,“你說什么,我怎么聽不著了?”如不說正法,他滔滔不絕,又能看到這個、那個,自謂有通,人中無師等。如果心態(tài)耿直,不貪吝,常修懺悔,少欲知足,這樣的人不久即得寂靜身;如果造作種種雜業(yè),為受樂故,修于善事,就像市場法,等價交易,患得患失;有雜業(yè)就有雜福,這是必然的,如是之人不得善果。如果名上做了三皈依,沒做善事等于沒皈依。如果做了三皈依,舍宅、身命等還是自己的,不行布施;殺豬、宰羊祭祀鬼神,做等等惡事,實際上沒皈依。如果一心認為外道能救他,受三皈依以后,迷信妖邪的話,也等于沒皈依。在家人容易這樣,一聽說哪里有位妖邪神算,通曉一切,就聽妖邪的話,讓他殺雞就殺雞,失去三皈依法;蛴腥硕Y拜外道,受他們攝持,也失去三皈依法。三皈依不是說的,而是要行做的。要聽佛說,供養(yǎng)天要起慈心,為國土和平、人民安康而做,不受邪見。

  有智慧的人應該觀諸外道一切所做,皆是有為,他們說的都不解決根本問題。只能是自造惡因或者暫時逃避惡因而已,最后都不究竟。所以,對于外道法師和說邪見的法師,應該起正見和憐憫心,不要被他蠱惑,受邪知邪見牽引著走。出家人也有這樣的事,有的在廟上修行一段,有了神通,定中去偷雞。這就是不得漏盡通,通為邪通,定也是邪定。一切眾生隨不同行業(yè),修行得于安樂,按照正業(yè)去做,不要做邪業(yè)。修邪見的人,受大苦惱;因修善的人得大福德。所以,眾生要明白什么是正當行業(yè),什么是不正當行業(yè),要能分清正法、邪法。

  佛說,提婆達多造了很多業(yè)因,墮入地獄,不是他出生的生日時辰不好而得報,而是他出生以后造了很多惡業(yè)而得報。郁頭蘭弗邪見因緣,未來要墮大地獄,他是外道的頭領。如果師是外道法師,跟他學的人要墮地獄;如果師是圣人,可以引領人超凡入圣。所以,拜師一定要慎之又慎。

  佛說,一切善法都是從愿心而來,我們信佛修行是為成佛,離苦得樂,有這種愿心。善法也是,想成佛,依法修行,才能得證菩提,獲得解脫。在家人如沒有這種愿心,永遠也不能出家修道。現(xiàn)在有的人把出家稱職業(yè),社會越發(fā)展,人越向外奢求,只有人靜下心來時,才向內(nèi)求。出家不是一種職業(yè),是人天之師道;出家不能成為謀生手段,不能依佛吃飯、依佛穿衣。

  我們的世界都是業(yè)力感召,不是哪個外道所居天或哪位神造的,都是人自作業(yè)感召這樣的身體。我們?nèi)诉@一道,有因有果,修因再結果,這就是輪回。做善離開人道,生天、證圣;不做善,也脫離人道,墮入三途。是人就應該從修四諦法開始,修苦集滅道,再用修辟支佛的方法修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最初的方式方法是從修辟支佛法苦行開始的。有人說,現(xiàn)在看不見修辟支佛的人了;那些住茅棚或閉關的不就是修辟支佛的嗎?方法都這一個,但發(fā)心不一樣,愿力不一樣,得的佛法也不一樣。

  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修凈三皈依,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修凈三皈依,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八齋戒品第二十一】

  善生向佛請法說,受三皈齋戒的人能得什么果呢?

  佛說,如果有人能受三皈依,實得福報不可窮盡。這個三皈依不是名上的三皈依;而是實際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后不做惡事,不信外道等。如果有人用七寶供養(yǎng)天王、人民等,能得很大福報。但是,七寶供養(yǎng)不如心受三皈齋戒。前者所得福報是有為無常的;后者自性皈依、自心皈依三寶并守持戒律,將來的財寶是無為有常的。受持三皈齋戒的人,福報比用一個世界或幾個世界的財寶供養(yǎng)都大,將來會成就自己的佛國土,自己佛國土的功德法財都是真常的;而世間人供養(yǎng)時用的財寶,名為財寶,實際上都是無常的,無非是金銀銅鐵這些有為的物質(zhì)或人間美味等。

  佛說,如果有人真受持三皈齋戒之后,哪怕只受持一日一夜,過后又失去了,那么受持的一日一夜也不空過。因為有這一日一夜的開始,將來就有成熟的那一天。就像過去八萬大劫之前念了一聲南無佛,等佛出世時,他一修就能證果位。如是清凈皈依受齋戒的人,除了五重罪以外,惡業(yè)悉皆消滅。五重罪指殺父弒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玷污僧尼,侵毀常住。受三皈齋戒不能消除這樣罪業(yè),這些罪業(yè)必須發(fā)大懺悔心,求受戒律,清凈修行,廣修供養(yǎng),還要放生,開水陸法會等,才可消除。不然的話,必受果報。

  佛說,如果有兩個人犯罪,一個人堅持要做,另一人說皈依佛了就不該去做,兩人罪業(yè)有輕有重;前者重,后者輕;輕罪可消,重罪消不掉。將來彌勒佛出世的時候,那個世界為清平世界,那時的人非常享福,與那時比,我們此時就是遭罪。如果在遭罪的時候,能受持一日一夜的三皈齋戒,等于清平世界百年。因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很難堅持,良知易泯滅于困苦無奈時;要是在好地方,天天享福,發(fā)心不一樣。窮人兜里就十塊錢,讓他全供養(yǎng),很難;有一萬塊錢的人,供養(yǎng)一百塊錢,不難。三皈齋戒不容易得,尤其是現(xiàn)在這個時代;如能至心去修、去行,是為精進。所以,精進一日一夜,就可以超越將來彌勒佛降世后清平世界的百年。

  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能教化眾生凈八齋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教化眾生凈八齋戒,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