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后漢支婁迦讖譯
編輯說明
前 言
經 題
法會圣眾第一
德遵普賢第二
大教緣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進第五
發(fā)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覺第七
積功累德第八
圓滿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第十
國界嚴凈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壽眾無量第十三
寶樹遍國第十四
菩提道場第十五
堂舍樓觀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超世希有第十八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德風華雨第二十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十方佛贊第二十三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后 記
編輯說明
作者撰寫《大乘無量壽經解》后,又著此本《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何以故?作者于本書前言中說:‘今生幸遇這個無上寶典—《大乘無量壽經》,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緣人同沾真實之利。’據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記中說:‘此本《白話解》乃黃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寫此注解時提出三個指標:(一)不是把《大經解》翻成白話,而是在講授《大經解》錄音基礎上大刪特刪,力求精簡,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雖然簡明通俗,但不失《大經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礎上還要有突破。’由此可見《白話解》并不亞于《大經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讀者修學,亦應一讀再讀,益增勝解,咸歸凈土。因本書僅寫至《三輩往生品》之上輩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講授《大經解》之錄音(即《無量壽經講座》全部七十盤,已出版發(fā)行)整理。我們期望黃老弟子如同黃老一樣,發(fā)大誓愿,完成黃老未竟事業(yè)。
前 言
或有人問,‘為什么在寫了《大經解》之后,又寫白話注解?’那就請看本經《大教緣起品》。
由于阿難在道場中,親見世尊放大光明,色身與剎土都是前所未見的清凈莊嚴,就向佛請問,顯現(xiàn)這稀有瑞象的原因。世尊表揚了阿難的提問,其中最切要的一句—‘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當來’就是指從阿難問話的當時一直到不可窮盡的未來。所以一切眾生都因阿難這個提問脫離生死此岸,度過煩惱中流,超然大覺。為什么能這樣殊勝呢?正因阿難這一問,引出了《無量壽經》。
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廣說彌陀愿海的經,正是這部《無量壽經》。大師這兩句話如同驚天動地的晴天霹雷,斬盡情執(zhí)的金剛王寶劍。如來一代時教,說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國佛教分為十宗,凈土只是其中之一,為什么能說,世尊唯說彌陀的大愿之海、凈土法門呢?殊不知,世尊出興于世,只為救度眾生。世尊對阿難說:‘如來…所以出興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釋尊種種說法,無非是救度迷徒,讓他們得到真實之利。真實普利眾生,唯有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普度眾生同生極樂!度A嚴》稱為經中之海,一切江河細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門,都同歸彌陀大愿之海,所以華嚴長子普賢大士,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大士發(fā)愿往生凈土。
由上可見善導大師之說,是深得佛心的。大師說釋尊唯獨說彌陀本愿之海,世尊說如來唯愿眾生能得真實之利,今后一切眾生都因《無量壽經》而得度脫。這樣剖出肝膽的開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拋給每一個眾生一個定出苦海的救生圈。念祖今生幸遇這個無上寶典—《大乘無量壽經》,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緣人同沾真實之利。
一、經 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 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 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想要理解經文,先要了解經題。古云:‘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經題的重要性可以想見了。本經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五種原譯而成。五種出入很大,且漢吳舊譯,文字古拙,所以讀誦參研者都很少。先師繼王日休、魏承貫之后,會集成經,名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此書一成,大眾欽賞,公推為《無量壽經》的善本。目前海內外讀者、背誦者、印刷者、演說者,風起云涌,有日誦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稱當前之景象是‘大經熱’。
本經的經題,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譯》的經題作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漢譯》經題去掉兩者重覆的字,接在下面,就成為今本的經題。這就是會集工作的典范,只是會集舊有的精華,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這才能杜絕把后世凡夫的私見,當作世尊的教導來欺騙世人。從夏會本的經題可見,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譯,而且會集之后,使題義更加圓滿究竟,妙諦無窮。
第一個字‘佛’。指約當中國周代,在尼泊爾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號釋迦牟尼(華義為能仁寂默)。這就是我們蕓蕓眾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導師。十方世界有無數(shù)的佛,可是在我們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這一位。所以只說一個佛字,我們就知道是專指我們的本師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簡略,辭義是覺者。佛與眾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眾生,徹底覺悟就是佛。阿羅漢只是自覺;菩薩于自覺外,更須覺他,故菩薩具二覺;覺行圓滿是第三覺,唯佛具三覺。悟達本性真實常住,了知諸惑都是虛妄,是自覺。以無緣大慈,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是覺他。窮盡本心的源底,自覺覺他之行圓滿具足,圓圓果海自然成就,是覺行圓滿!斗鸬卣摗氛f:具足一切智慧,遠離一切障礙,能開覺(開悟本有覺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覺’譬如從睡夢中覺醒;如蓮花開,不借外力,這就是佛。(筆者譯為白話。)又據《大乘起信論》:一、本覺。指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自性清凈心,也就是常說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覺。由于內因(本有清凈心)與外緣(佛教經法)的作用,使眾生于妄念中漸漸出現(xiàn)初步趨近本覺的知覺(如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三、究竟覺。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來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顯,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覺。
‘佛說’,表明此經是釋尊金口所宣。又‘說’字有愉悅的意思,佛看到眾生機緣成熟,可以聽受教導修習妙法,故衷心歡樂。
‘大乘’是喻,乘就是車,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用現(xiàn)在話說,自行車是小乘,它只能解決自身的問題,這就譬喻聲聞乘的法,稱為小乘法;至于成長列的火車,可以運載多少人多少貨,廣作利益,這就譬喻菩薩所行的法,叫做菩薩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兩個涵義:(1)能乘者大。《十二門論》說:‘佛大人乘(動詞)是乘(名詞),故名為大。......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如來與諸大菩薩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學生讀書的學校叫做大學)。(2)所乘者大。《寶積經》:‘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就是如來自身所行的真正覺悟之道。這就是佛大人用來救度眾生的運載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學校的全部課程都是大學的,所以叫大學)。經題中,大乘這一譬喻,具有兩方面的涵義。本經經題標明凈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無上度生救世的菩薩道。
‘無量壽’即‘阿彌陀’名號的譯義。阿彌陀在梵文中的正確讀音應為‘阿彌達’,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的圣號。其中包括無量密義,可譯成無量壽、無量光。漢譯本譯成無量清凈佛、無量覺、無量清凈平等覺。總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莊嚴、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無量。由于極樂教主多劫勤修,有無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無量功德名號,每一名中皆具無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來了彼佛阿彌陀的無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這里。
極樂教主既有無量的名號,為什么本經單以無量壽為經名呢?因為無量壽顯示了如來法身常住的本體,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是這樣,未來仍是這樣。過、現(xiàn)、未,恒常如一,佛教稱為‘三際一如’,這是法身境界。由于無量壽,彼佛的功德,在無盡的時間長河,從無一分一秒的停頓與間隔;由于無量光,在無盡的空間,就沒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與攝受。由于無量壽是體,一切殊勝微妙的相用,都從本體流現(xiàn),標明本體,則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無量壽經甄解》中說:‘安樂國土依正三種(佛、菩薩、國土)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這就是本經標名為‘無量壽’的原因。
《甄解》的說法,來源于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論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說‘一法句者清凈句,清凈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可見《甄解》的‘無量壽’即是《往生論》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前已指出從體流現(xiàn)相用,佛有三身,也是從法身流現(xiàn)報身與化身。所以‘無量壽’正是阿彌陀法身的圣號;同時,也正是每一眾生的本覺、自性清凈心、佛性與法身。這是佛法最奇特之處,也正是佛法真實大平等之處。一切蠢動含靈,螞蟻蒼蠅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經題中的‘無量壽’既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這稱為他佛),也即是每一眾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這稱為自佛)。所以夏師在《凈修捷要》中指出:‘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有許多人錯誤地批評凈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莊嚴清凈’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經題中‘佛’,娑婆教主;‘無量壽’(即阿彌陀佛),極樂教主,是兩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現(xiàn)‘莊嚴清凈’是法。經題中總不離人、法、喻,本經題具備了這三樣。‘莊嚴’,它有莊重、端嚴、裝飾與美化的涵義,F(xiàn)用譬喻說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禿禿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須在寶像、天花板、墻壁之上,增加彩畫,要有許多藝術加工,還要懸掛幢、幡、傘蓋,陳設供品法器、種種燈光,來做莊嚴之具。從這個事例,我們體會了莊嚴的涵義。但以上只是物質方面的莊嚴,更重要的是心地的莊嚴。佛教中常說‘萬德莊嚴’,要以功德智慧來做莊嚴。阿彌陀佛在因地中,‘莊嚴眾行。軌范具足’,這就是以自身的軌范來莊嚴自己的行動。又‘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說明安住在真實的智慧,才能莊嚴妙土。‘眾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莊嚴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莊嚴。所以可以這樣說,極樂妙土是以智慧來作莊嚴之具。從此推廣,應知極樂的黃金、七寶,實質是一味的智慧。常說的‘萬德莊嚴’,就表明‘莊嚴’這兩個字,有‘具德’的涵義。
‘清凈’。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見底,純凈無雜;至于黃河濁浪滾滾,夾帶了種種污染。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業(yè),完全離開了一切惡行、煩惱與垢染,叫做清凈!洞笳摗氛布施說:‘雖為一切眾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凈。不知己身無吾我,不知取者無人無主,不知所施物實性,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于是三事心著,是為不清凈。’這段話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時候,雖然也是發(fā)心為一切眾生,可是你沒有了達三輪體空,內見有我,外見有人,中間見所施之物,不了解這些實物,遠離一異有無等等分別,即是第一義空,于是對這三輪都有所著,這就是不清凈。《金剛經》說:‘應如是生清凈心’!稛o量壽經》漢譯本譯阿彌陀佛為無量清凈佛。本經《三輩往生品》:‘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愿生其國……定生彼國。’漢譯本第十八愿,‘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凈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往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漢譯》中的‘凈潔心’即是‘清凈心’。本經‘以清凈心,向無量壽’,漢譯本是‘念我凈潔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凈。故常說:欲凈土者,先凈其心。
‘平等覺’。‘平等’,它與差別是對立的!督饎偨洝氛f:‘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華嚴經》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都確顯平等的涵義!度敕鹁辰缃洝氛f:‘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實相等的同義辭。佛的通號之一是“如來”,表示“從如而來”,可見“真如”是佛的真實出身之處)。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門。’可見平等極其重要。若能對于一切事物沒有差別,當然更沒有愛憎取舍,一律平等,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平等覺’可以有四種解釋:(1)平等普令一切眾生都徹底覺悟。(2)以平等妙法來覺悟眾生。(3)‘平等覺’是如來的正覺。(4)‘平等覺’正是極樂教主的圣號之一。以上四義,題中都有。所以‘莊嚴清凈平等覺’是經題中所涵的法。
從全名來看:本經是此土導師釋尊看到度生因緣成熟,在十分歡悅的心情中所宣說的。暢談極樂凈土教主無量壽佛本愿之海,以及殊勝方便普利萬類的凈土法門,普令眾生,信愿持名,萬德莊嚴,一心清凈,平等普度,同登覺岸。在眾生方面,無量壽佛是我本覺,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萬德,莊嚴自心;凈念相繼,遠離妄執(zhí);妄消真顯,當下即是‘平等覺’。一題之中,涵攝了全經大義。
二、經 文
法會圣眾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全經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個部分。序分像是人的頭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現(xiàn)這個人的智愚善惡;正宗分像身體;流通分像手足。本經的第一第二兩品是通序,也叫證信序。這是各經通有的,其中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種,來證明經文確是佛說。這六種,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說是誰,聞后重說是誰,時間、地點、同聞大眾是誰,都寫清楚,來證明說經是事實。第三品是發(fā)起序,單表發(fā)起本經的因緣。
經文第一句‘如是我聞’,各種經典都是一樣的(《心經》是刪去首尾的中段,其他全譯,仍是從‘如是我聞’開始)。這是世尊遺教,囑咐阿難,在經典開頭之處,先標‘如是我聞’,這是‘信’‘聞’兩種成就。隨即寫出其他時、主、處、眾四種,證實經文確是佛說,令大眾生信。
‘如是我聞’最簡單明了的解釋就是:我從先師釋迦牟尼佛所聽到的開示,就是以下這樣的。這就證明經中的開示確是世尊金口所宣,沒有走樣,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這是‘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我’是阿難自稱。在阿難于佛涅槃后結集經文為大眾登座重說時,大眾當時有三種疑惑:一種是錯認為佛又復活了,另一種誤認為阿難成佛了,再一種是他方世界的佛來到此土,F(xiàn)阿難一開口就說,這是我阿難從釋尊親自如實聽到的。以上的三種疑惑全部瓦解冰銷。
有人問,佛法主張無我,為什么阿難開口仍是我?殊不知問者這種想法墮在偏空,把無字體會成龜毛兔角般的根本沒有,這是不合于第一義諦的。《金剛經》處處不壞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才不墮凡夫的有、二乘的無,從容中道,才契合第一義諦。大乘菩薩是‘常樂我凈’。可見所無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時’,時成就。沒有具體的年月,只說某一時。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注解說,或者是說法的人證得了‘陀羅尼’(超過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剎那之間,甚至在說一個字當中,遍說了一切法門,這人就是把一剎那延展成無量劫;或者是聽法的人得‘凈耳根’,在聽到一個字時,就能對其余一切完全通達,這就等于把多劫收縮成一剎那。可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指弟子)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大師是說:佛同弟子相會一處,圣師愿吐出心髓,演說凈宗妙法,普施真實之利;賢徒們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覺覺他,機緣感通,說聽完畢,就叫做一時,F(xiàn)代科學證知,太陽圍繞它的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的一年),相當于地球時間的二萬萬年。且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說指出:當某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就隨著這個物體的速度而變化,時間并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來自人類的錯覺。(舉一個極淺的例子,一輛接近光速的火車向前飛駛,一節(jié)車箱中前后都坐了人,前進中乘務員在下午六點點燃了車箱中間懸掛的一盞燈。坐在車箱前部的人,要等燈光的光線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燈亮了。可是光前進,人也前進,光要緊追,但光速比車速快,終于趕上了,這時人才開始知道燈亮了。這離實際時間已晚了一段,說它是六點十五分吧。可坐在車箱后部的人,人迎著燈光前進,燈光直向人射來,幾乎不要經過什么時間馬上看見燈亮了。一節(jié)車上便出現(xiàn)兩種時間。這是經中‘一時’的科學解釋。)
‘佛’,主成就。在這六種成就里面,最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覺圓滿的大覺者。自覺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覺;覺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獨覺;覺滿就超越于還在因地、未滿果位的菩薩。三覺一齊圓滿,圣中最尊,稱為佛陀,也稱為智者,具有無上智慧,也正是覺滿的涵義。文中的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處成就。此城有新舊兩城,說法處是王舍大城,是舊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阇崛山’,意譯為靈鷲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為殊勝:(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勞;但又難上,所以閑雜的人少來干擾。(2)是福德吉處,圣人喜住。(3)是三世諸佛住處。(4)此山清潔閑靜,十方菩薩贊嘆,八部鬼神恭敬守護。
最末是眾成就。本品的‘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以及普賢、文殊、賢劫一切菩薩。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經末的‘天龍八部。一切大眾’,這是本經的眾。單說地球上人類中的四眾弟子就是兩萬人。這是兩萬人的大法會,這是兩萬人同聞。本經第三十八品極樂圣眾剎土的殊勝顯現(xiàn),也是兩萬人同時親自看見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語,含有三義:一乞士。乞是乞求之義,現(xiàn)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經營貯積謀求生活,故以乞食(討飯吃)來維持生命;進一步還需要乞求妙法,尋師求道,修養(yǎng)自心。二破惡。指能破煩惱,用守戒來防止身行的過失,習定來消除自心的亂動,用正慧來觀察,使心悟解,能破見惑與思惑,二惑盡消,就出三界。三怖魔。由于比丘能破惡,魔就恐怖,認為這個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區(qū),而且他會教化我的眷屬徒眾和我遠離,使我宮殿形同虛設,所以心中驚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從原發(fā)的只求自覺的小乘心,發(fā)展為普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的殊勝廣大、無上的覺他大愿;從原先的小乘,回轉到趨向大乘;從行聲聞道變?yōu)樾衅兴_道,這就是回小向大。參與法會的一萬二千比丘,都已發(fā)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薩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師說: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叫做‘大’!斗鸬卣摗:一、最極利根,二、已證阿羅漢,三、證果后更趨大乘菩提,叫做‘大’。
‘萬二千人俱’。許多經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華經》與本經同是‘萬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會,正表所說的經法,正是本師釋尊久蘊在心中,欲說而未能說的真實心要。這兩部經典都是開權顯實,都是大白牛車,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寶珠,都是佛的知見,所以參會法眾,盛大希有。
‘一切大圣。神通已達’。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圣人,但須回小向大,行菩薩道方才能稱大圣。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權巧示現(xiàn),表面是聲聞,實際早證大果,也稱大圣。‘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盡六通。阿難當時只證初果,沒有得漏盡通,為什么也列在神通已達的大圣之內呢?《凈影疏》說:阿難是特殊的利根,雖然沒證阿羅漢,可是他成就‘無上勝妙功德’,對于神通‘解了畢竟,亦名已達’!秲粲啊分埸c有二:一是阿難成就了無上的殊勝功德,他能憶持佛所說一切經法,又在今經里,能問妙諦,因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度脫之法。二是對神通雖未全證,但已徹底了達,從因知果,故也可稱為神通已達。再者阿難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權示現(xiàn)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羅鈔三》說:‘阿難密號集法金剛’。密教中,金剛是顯現(xiàn)威猛相的佛,可見阿難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難在教中,集結經藏;在禪宗,繼承迦葉成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預囑傳咐之法,轉授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梢赃@樣說,佛教能傳下來,首先是依靠阿難,傳承圣法,這是多么勝妙的神通。
以下列舉大比丘中幾位年高望重、四眾欽仰的大德,作為代表。首先是:
‘尊者憍陳如’。尊者,梵語是阿梨耶,翻為華文是尊者、圣者之義,是對阿羅漢的尊稱。憍陳如,全名是阿若憍陳如。憍陳如是姓,華語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羅門,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當作姓。阿若是名,翻為了本際、解本際。本際的解釋是,每人本有的實際,即是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于此有所開解了達,就是阿若的原意。他是世尊最初轉法輪,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經》中稱他為‘我聲聞中第一弟子’,并稱贊他:‘寬仁(寬大的仁德)博識(廣博的知識),善能勸化,將養(yǎng)圣眾(培育同修證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儀(嚴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臥中保持威儀,作大眾的模范)’。憍陳如在經中名列第一,他的實德也正是釋尊門下比丘四眾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經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本經《非是小乘品》說:‘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最令人感動的是,憍陳如過去生中即是《金剛經》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師因地的一生)是引誘婦女,并且用節(jié)節(jié)支解(把身體割成一一小段)來殘酷迫害仙人。但是世尊真實平等,冤親普度,就是這個歌利王成為第一個得度的弟子,并在弟子中列為第一。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從衷欽仰,刻骨銘心,永劫頂戴,無有變易。
‘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種鹙鳥。他的母親長得非常端正,眼睛像鹙鷺,大家就用鹙鷺來形容他的母親。‘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兒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鹙鷺子。也叫做珠子,拿珠子來形容他母親的眼睛。又叫身子,因為他母親身體很端正。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母親懷著這個孩子的時候,跟人家辯論,就能勝過余人,并且能勝過她兄弟俱希羅(俱希羅很有學問,后也成佛的弟子,證阿羅漢)。舍利弗八歲就登外道的講座,對大眾說法。他十六歲到各國去游說。他說法宏揚,辯論無雙。他學佛之后,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智慧第一。本經所要說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見《阿彌陀經》),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陳如之后,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大目犍連就是摩訶目犍連。目犍連是他的姓,可以譯為贊誦、采菽、萊茯根等等。他這一族里頭出家的人很多,對于他加一個大字,稱為大目犍連。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樹名。他的父親是宰相,他從拘律陀樹神那兒求子,得了兒子,就把樹名作為他兒子的名字。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吨嵌日摗氛f: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足第一。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連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釋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戰(zhàn)禍。阿羅漢都有降龍伏虎、顛倒日月種種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最為第一。
‘尊者迦葉’。迦葉也是姓。這個姓翻成為‘龜’或‘飲光’。名字叫畢波羅,也是樹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樹祈禱得子,就把樹的名字作為兒子的名字。因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稱他為大迦葉。也因佛弟子中有三個迦葉,尊者的年歲最大,所以稱大迦葉。迦葉翻為龜,因為祖先學道,曾有靈龜負仙圖的瑞相,所以這一族就叫做龜氏。又叫飲光,因為上古有仙人名為飲光,迦葉族是他的后代,所以用飲光來作姓。又因為在毗婆尸佛的時候,尊者是一個煉金的師傅,他一時要為佛像貼金,但他的金子還欠少一點,不能把像貼金,當時有一個貧女,恰好有這一點黃金,貧女就布施了這一點,正好使他補足了佛像。那么,從這以來,九十一劫這兩個人都身如黃金,光色顯耀,好像月明星稀,他們身體很光,別的光就不顯了,所以稱他們?yōu)轱嫻。在佛弟子之中他頭陀行第一。頭陀行有十二,現(xiàn)在只舉兩種:一就是過了中午不但不吃飯,而且不喝漿,水都不喝了。二是不睡覺。但坐不臥。老了之后,釋迦牟尼佛說,你已經老了,別這么苦修了,但他還堅持。佛很稱贊他,贊嘆他沒有想求安逸的心,并說:有頭陀行,我法就久存。頭陀的意思就翻譯為抖擻。抖擻有去掉的意思,抖擻這些塵勞煩惱。但是更應當注意的是,大迦葉是傳佛心印的初祖。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里,梵王到了靈山,拿金色缽羅花獻佛,舍身為座。用自己的身體作床座,請佛坐在他身上說法。你看,這是一個梵天的天子,對于佛法是這樣的恭敬。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獻的花給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葉領會佛心,十分慶幸,不覺笑了出來。佛就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囑咐摩訶迦葉。’這就是世尊傳心的拈花公案。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大法心印傳付已畢。正法眼的藏,涅槃圣德的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一齊囑咐給大迦葉。于是迦葉成為禪宗初祖。
迦葉獨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經多有傍證。《涅槃經》說:佛將涅槃,諸比丘再三請佛住世。佛說: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我所有的‘無上正法’都已經咐囑給大迦葉,他為充當你們的大依止。又《舍利弗問經》:‘我(世尊)尋(就要)涅槃,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迦葉傳付阿難。……’又《華手經》,世尊看見迦葉到來,就分半座,讓給迦葉,并說:‘汝當就此如來半座。’
以上的引證,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傳佛心印的禪宗的重要。顯明了禪宗,也即是贊揚了凈土!洞蠹洝贩Q凈宗為‘無上深妙禪’。蕅益大師在《要解》中說:凈宗的一切能所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世尊咐囑給迦葉的,也正是‘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凈土與禪,從來不是兩物。
‘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阿難翻成慶喜、歡喜,又可以翻成無染,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凈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凈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又聽見宮中生子,所以非常高興,說:今天大吉,是歡喜的日子,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說法三十年后他才當侍者。他隨佛到了天宮、龍宮,見到其中極美的婦女,都不生喜愛的念頭,所以又稱為無染。阿難出家隨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說的他都能夠記得住,一個字不忘。所以《涅槃》稱阿難是多聞士,迦葉也稱贊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所以阿難是多聞第一。以上五人,是會中萬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賢菩薩’。菩薩,它的全稱應該是‘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翻‘大’,‘菩提’翻‘道’,‘質帝’是‘心’,‘薩埵’是‘眾生’,或有情。這個名號全翻過來,就是大道心眾生,簡稱為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涵義就是覺有情。佛所證的是覺,無明還沒有盡就叫做情,要使有情的覺悟都同于佛,就是覺有情,這就是菩薩。所以覺有情就是‘菩薩’兩個字的含義。為什么菩薩稱為大道心眾生呢?《清涼疏》(清涼是國師,是華嚴宗和凈土宗的祖師)說菩薩有四種‘大’:一愿大。有大志愿,求大菩提。二行大。要廣利眾生。三時大?梢越涍^無量無數(shù)大劫來度化眾生,沒有疲勞與厭倦。四德大。具足一佛乘(度一切眾生都成佛)的種種功德。因此稱為大道心!斗ㄈA》指出六大。就是信大法、解大義、發(fā)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賢’也可名遍吉。《清涼疏》說有三種普賢:一位前普賢,就是發(fā)起了與普賢十大行愿相同的大菩提心。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發(fā)菩提心。凈土宗三輩往生的人都是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你只是專念,沒有發(fā)菩提心,就像自行車只有一個輪子,鳥只有一個翅膀。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結合的心,融合無礙的心。二位中普賢,指等覺菩薩,就是等覺的普賢。等覺之上是妙覺,妙覺就是佛。等覺菩薩只有一分生相無明還沒有破。就差這一點點,這點一破就是佛。三位后普賢,已成佛之后的普賢。因他得了佛果,還不舍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稱為位后!肚鍥鍪琛氛f:‘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地曰賢。’一切果位沒有不窮盡的,佛位也窮盡了,這就叫做普。他已經成了佛了,他還不舍因地做菩薩時的行愿,還在普度眾生,所以叫做賢。這是位后普賢的含義。至于《會疏》說‘體遍法界,故曰普’(妙體遍于法界就叫做普)。‘位鄰極圣,故曰賢’(所證的果位靠近了極圣——佛,所以叫做賢)。這正是等覺菩薩的妙位。他的覺位鄰近于登峰造極的圣果,所以這是位中的普賢(會中的賢護正士就是等覺菩薩)。普賢菩薩在法會圣眾中位列上首,德為眾遵,位超一生補處(彌勒)與等覺菩薩,可見是位后普賢,早圓妙果,為速圓導歸極樂的本愿,所以示現(xiàn)菩薩身,助佛教化。
普賢、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士,就好像極樂世界觀音、勢至一樣!端氖A嚴經》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一切如來有一個最大的兒子,他的名字叫普賢。這是什么意思?因為古人重視長子,正常情況國家的皇位是由國王的長子繼承的,先主嘛,長子當太子。如來有長子,這是一切如來的繼承人,這就是普賢。從密教來看,普賢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在《圣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說:‘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所以金剛手就是普賢。又《五秘薩訣》說:金剛薩埵者,就是普賢大菩薩的異名,也叫做一切如來長子,也叫做大阿阇黎。現(xiàn)在我們經中,普賢大士列為上首,是顯密凈不二。念佛號就是念咒,大家都輕視念佛號而想去念咒。《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禪宗說:一徑草可以當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當一徑草用。實際上許多問題都是仁者妄生分別。先師夏老說:‘凈土宗就是密教顯說。’藏密的最古是紅教。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紅教尤其尊重阿彌陀佛,勸大家生極樂世界。
‘文殊師利菩薩’。翻為鬘殊室利,也翻妙首、妙吉祥、妙德,是諸佛之師!斗爬徑洝丰屽饶材岱鹱约赫f:‘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釋迦牟尼佛成了佛,是由于文殊師利的恩惠)。過去無央數(shù)諸佛(過去說不清的那么多的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未來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薩的威力加持所成就)。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極贊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處!斗ㄈA嘉祥疏》說:‘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明明了了)見佛性故。’疏文真是一語破的,由于明明了了見自佛性故,于是涅槃三德,全部圓證,如來妙果,攝盡無余。所以說‘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無邊至德,無量圣果,只由于了了見佛性,一齊圓滿,所以名為妙首、妙吉祥、妙德,實在是眾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他在北方的常喜國成佛,叫做寶積如來,過去是龍種尊王如來,將來成佛叫普見如來。現(xiàn)在示現(xiàn)在大會之中,大士是大智宏深,表示凈土法門,唯有大智才能信入!栋浲咏洝氛f凈宗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一切世間’里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聲聞、緣覺、菩薩這九種。清凈的信心正是來自殊勝的智慧。
‘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彌勒是姓,可以翻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無能勝。合說就是慈無能勝(古代也有人主張慈氏是名,無能勝是姓)。《彌陀疏鈔》里講,因為彌勒菩薩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們這一族都叫做慈氏。又過去生中遇見大慈如來,他也發(fā)愿,愿意跟他一樣的名號,他就得了慈心三昧。再有,在他當婆羅門的時候,他號稱一切智,在八千歲里頭修習慈行,又在弗沙佛的時候,跟釋迦牟尼佛一塊兒發(fā)菩提心,修習慈定。《思益經》說慈氏,‘眾生見者’都能得慈心三昧。《悲華經》說:彌勒大愿,在刀兵劫里頭擁護眾生,F(xiàn)在慈氏在兜率天內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就到人間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億六百萬年),三會龍華。有人說咱們現(xiàn)在不成功不要緊,現(xiàn)在修過佛的人,等彌勒來,龍華會上都把大家度脫。但是你要等五十七億六百萬年,這一段時間你要輪回六道,天堂地獄去轉,那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生死了。
這三位大士作為法會的上首,因為這三位和凈土的緣特別深。首先是普賢菩薩,十大愿王導歸極樂!普賢行愿品》里頭說:發(fā)了十大愿的人,‘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一個人到了臨命終時,自己的六根都敗壞無用,自己的名望、威權、勢力、學問全等于零。所有的財寶、產業(yè)、心愛的珍品、可靠的親信,沒有一樣再能伴隨自己。當此之時,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離自己,在一切時中引導自己往生極樂,面見彌陀。一部《華嚴》最后歸到《行愿品》,《行愿品》導引我們發(fā)愿往生極樂。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歸。普賢大士又說:‘愿我(普賢)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xiàn)前成就此大愿。’這就是法王長子普賢大士求生凈土的發(fā)愿文。大智文殊,諸佛之師,也發(fā)同樣的愿。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發(fā)愿經》說:‘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愿,阿彌陀如來,現(xiàn)前授我記。’兩位大士都發(fā)大愿求生極樂。這兩位菩薩在會中列為上首,普讓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見賢思齊,學習先圣。我們也要導引眾生同歸極樂。
彌勒大士在《大寶積經》中問佛:‘若有眾生,發(fā)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往生彼國世界。世尊,何等名為十種心?由是心故當?shù)猛藝澜纭?rsquo;這就是彌勒大士請佛開示念佛往生法門。而且本經的后半部,佛把本經囑咐給彌勒菩薩,并說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贊嘆的廣大微妙法門,囑咐彌勒‘汝等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當令是法久住不滅’。守是保守,護是護持,所以守護也即保護與護持的意思,現(xiàn)在上面加一個‘大’字,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勝的涵義。簡單說這個‘大’字有四義:(1)法大。這是釋尊唯說,普令眾生得度之法。(2)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橫出三界,直證不退。(3)愿大。所以弘贊凈土之一言一行都會歸彌陀愿海。(4)智大。于此法門信受弘揚,實因希有智慧。彌勒接受世尊的囑咐,他必然在龍華會上演說本經,并且盡未來際常說本經。
‘賢劫’,就是現(xiàn)今我們所在的劫。在這一劫中,這個世界有一千個佛相繼出世,這是非常希有的殊勝情況,所以叫做賢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沒有。根據《佛祖統(tǒng)計》,第一個佛叫做拘留孫佛,第二個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個迦葉佛,第四個釋迦牟尼佛,以后還有九百九十六個佛。但是這一個佛到下一個佛之間,間隔的時間很長,例如剛才說釋尊與彌勒之間是五十七億六百萬年,時間很長。可見世界上有佛的時候少,沒有佛的時候長啊!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賢劫中未來有九百九十六佛,現(xiàn)在還都是菩薩,他當然包括在‘皆來集會’的一切菩薩里面,并且還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薩。賢劫未來諸佛,全部蒞會聽法,也都和彌勒一樣,同受釋尊大悲慈父從衷的囑托,弘揚護持如來無上心寶—凈土法門,永為眾生照破長夜黑暗的明燈,普令離苦得樂,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凈(常寂光土強名為法身佛的國土)。
德遵普賢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繼續(xù),是通序中眾成就的補充,不但是補充數(shù)量,而更重要的是會眾崇高無比的妙德,無邊的圣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普賢之德說不能盡,他是華嚴的長子,在華嚴會上,佛是法王,聽法的人之中,普賢為長子,長子就是法王的繼承人。普賢無量無邊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一部大經的指歸,F(xiàn)在來會圣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當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導歸極樂’。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愿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一品首先補充了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薩。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賢護、賢守、賢首和善守。這些名號在經論中常見!端家娼洝氛f:眾生只要聽到他這個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號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聞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護眾生,所以稱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這個經以賢護為名!顿t護經》里頭說:‘王舍大城有優(yōu)婆塞’,這是居士。‘名曰賢護,為眾上首’,在大眾的上首!洞髮毞e經》有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其受于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說他雖然現(xiàn)在人間,他所享的福報,不但人間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釋都比不上。《名義集》里說:‘發(fā)陀婆羅’,翻為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并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又稱賢首,因為他位居等覺,是一位等覺菩薩,是賢中之首。賢護正士雖示現(xiàn)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實證,是一位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就與佛相等了。賢護正士示現(xiàn)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這一史實十分重要。還有《般舟三昧經》說,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fā)起人,這就和凈宗更有因緣了。他親見了阿彌陀佛,所以他為眾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維菩薩’等。《四童子經》說:善思維、慧辯才、觀無住、神通華,是他方世界菩薩,應化托生印度成為在家菩薩。《佛名經》說: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燈三昧經》說,香象。二經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受《無量壽經》,助佛宏化。從賢護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經典作為根據。其余尚有六人未經經典提到,但古德說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薩,來到此界聽經與助佛宏化。
本經超出常情,特別標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薩作為大眾上首,這就表示:凈土法門特別適合于在家人修持。因這個法門契合于當前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因為科學越發(fā)達,物質世界的發(fā)展越快,彼此間的競爭越殘酷,要搶時間就越忙。越現(xiàn)代化,每人所應掌握的科技知識就越多,生活的節(jié)奏也越緊張。你還想像上古的人遠入深山,一切事情不問,只是自修,恐怕時代不允許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為社會服務,并且也還繼續(xù)要修,那么這種修持就以凈土宗最合適。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報恩論》,贊嘆《無量壽經》和凈土法門。他說:凈土法門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當前就很契機。國家與社會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獻身于種種崗位,把事辦好,這就只有凈土法門可在行世法的時候不必離開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閉關,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線也能修。只要所發(fā)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個字甚至四個字的一句佛號,就是凈宗無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從容。所以不離佛法,把保家衛(wèi)國、福民利眾的大事都辦了。只要是真純地這樣做去,你何必廢除應行的世法,同樣契證佛法。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這是凈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特別適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說:十六正士列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發(fā)心為本。’此說很有見地。
‘而為上首’。普賢、文殊是來參加法會一切圣眾的上首,是全體聽經人的上首;彌勒大士是賢劫一切菩薩的上首;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一切在家菩薩的上首。大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对聼羧两洝氛f:‘香象菩薩從東方阿 (音同觸ㄔㄨˋ)佛,與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那由多應指一萬萬。由此可見,一位正士便與一萬萬菩薩同來,全會圣眾,實是無量無邊。香象正士在阿 (音同觸ㄔㄨˋ)佛便是同行菩薩的上首,可證十六正士的勝德。大眾同尊。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是說一切圣眾,無論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習普賢大士的妙德。從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議’,都是贊嘆上首普賢大士和會中的一切菩薩的勝德。‘大士’就是菩薩。‘普賢之德’上品已經說了,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十大愿王是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yǎng)、懺悔業(yè)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第九是恒順眾生,第十是普皆回向。這個愿王在人最后的時刻,一切諸根敗壞,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著自己了,在這個時候,唯有愿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在前引導,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就自然生在蓮華之中,蒙阿彌陀佛授記,于是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無量的智慧,隨順著眾生的心念廣作饒益,能在煩惱苦海中普度眾生。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這個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從第一愿到第九愿,顯出普賢這個賢字。永劫勤勞沒有疲厭,十大愿王永無窮盡,成佛后還在度生,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上品中提到《清涼疏》:‘果無不窮曰普,不舍因門曰賢。’雖然得到無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發(fā)的度眾生的大愿,仍示現(xiàn)菩薩身來救度眾生,所以這是位后的普賢。普賢大士在未來不可窮盡的長劫中,永不間斷,在實現(xiàn)他的偈語:‘普愿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愿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這是普賢大士大愿的結晶。十大愿王是以彌陀愿海作為歸宿,也正和彌陀第卅五愿互為表里。卅五愿:‘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當前的彌勒就是一生補處菩薩,他必定要補佛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他必定達到一生補處,補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極樂世界成佛,愿文說:‘除其本愿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fā)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他有本愿為眾生,要披著弘誓的鎧甲,到無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勸發(fā)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賢大士圣道。這類自愿來到穢土的人,‘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愿中普勸十方,修行普賢之道,也即是導歸極樂之道。生極樂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鎧甲,再返此界救度眾生。普勸一切眾生,同遵普賢之德,求生凈土。為什么只是遵修普賢,求生極樂?因為只有這一個法,能給眾生真實之利,能救眾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這也就是來會一切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無量行愿。’《攝大乘論釋》里說:‘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這個數(shù)不但你沒有法子具體說出來,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來比擬,就叫做無量。‘行愿’,《清涼疏》說:‘造修希求,目為行愿。’《觀經》說:‘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義。‘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動。‘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動與愿望的結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圓滿無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無量行愿’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的殊勝行愿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或有人懷疑: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或如位后普賢,成佛后再來;或是等覺,如同賢護;或從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賢(住位,行位,向位)。覺位有天淵之別,豈能各各都能圓滿無量的‘行愿’?此問很合情理,但未知凈土是無上圓頓法門,超情離見!镀召t行愿品》說:‘是故汝等,聞此愿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說,若人能受持宏揚《普賢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圓滿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間圓滿一切愿,乃是最圓極頓的妙法!秲敉辽鸁o生論》說:‘一真法界,即眾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無量德。’‘故眾生本有性體,即諸佛所證法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而此心性,豎貫三際(過去、未來、現(xiàn)在),橫裹十虛(方),佛法生(眾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圓成。’可見眾生的心,本具萬德,即是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圓融的妙體,所以佛與眾生,正報(佛菩薩等)依報(國土),因與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爾一念心之內。只要一念相應,一切圓滿成就,所以這是無上圓頓之法。如斬一把絲,一斷,一切絲都斷。又如染物,一成,則染缸中所有的東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說到文殊大士成為一切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見佛性’!秲敉辽鸁o生論》說:‘行者念佛之時,此心便是圓融清凈寶覺。’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時就是相應時,一切圓滿,絲毫沒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這一句應該與上句聯(lián)讀,意義才完整。本品開頭這三句,是會中菩薩圣眾不可思議功德的總贊,也是本品的綱。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稌琛氛f:‘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眾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這個功效使眾生得到真實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結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體就是‘法’,這是《凈影疏》所指出的‘德體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種種善行、種種功效、種種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種種差別,但事相必有同具的體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凈影》說:‘德體名法’。法性就是有情與無情同具的體性(在有情就稱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諸佛無量微妙功德的本體,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沒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種種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萬德本體法性之中,如如不動;自心雖遠離種種差別,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無量行愿’。于是這兩句經文的意義更為深刻,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無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種種妙義都在這兩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來無盡果德的本體,具足無量大菩薩的行愿,理體和事用齊顯,空邊與有邊全離,理不礙事,事不礙理,正顯與會諸大菩薩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權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間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處。權是權宜、權變。俗話常說‘有經有權’,經就是常規(guī),權就是變通。一個人應‘通權達變’,不死守規(guī)章制度。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候禮節(jié)。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禮節(jié),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大的蠢人。這是行權方便的意思!斗ㄈA文句》解釋:‘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淺來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叫方便!斗ㄈA玄贊》解釋:‘善逗機宜曰便。’逗機,就是說法的人能行權巧,把對方的靈機逗發(fā)出來。例如禪宗,德山與龍?zhí)兑归g談話,德山剛出房門,因外面黑,就回來,于是龍?zhí)饵c著一根紙媒子遞給他。德山剛一接,龍?zhí)多垡淮?紙媒子滅了。這就是逗他的機。德山當下就恍然大悟了。因為他正想接這個紙媒子,誰知又把紙媒子給吹滅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斷了。這就是逗機,也就是方便。所以《凈影疏》說:‘化行善巧,隨物(物件)所宜,種種異現(xiàn),名權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隨著眾生根器與環(huán)境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種種不同修行方法,隨物所宜,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的所現(xiàn),這個叫做‘行權方便’。《大集經》說:‘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現(xiàn)在把以上的注解匯到一處,‘游步十方,行權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穩(wěn)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發(fā)眾生的根機,把他們引導到究竟的果覺。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釋是‘解契宗源’。契是契會,解是理解。所解契會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與《法華》‘入佛知見’是同一個入字。‘藏’,《嘉祥疏》說:‘名理為藏。’這就是說,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體,就是實際的本體,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體。法性中自然含藏無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稱為性德,所以這個‘藏’既然是理體,它就含有無量的性德,因此稱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證法性的理體,其中包括無量的性德,含攝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見’。《甄解》有個解釋說:如來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寶藏叫做大寶海,這個寶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據《甄解》,會中一切菩薩都已經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證入如來一乘(一切眾生普成無上正覺)果覺,因此全是大權示現(xiàn),是從果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還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現(xiàn)在法會中,贊助釋迦牟尼,宣揚凈土法門。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煩惱是中流!秲粲啊: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達涅槃彼岸,證入如來果覺,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證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寶海,契證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諸說,可以互通。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嘈袑W道。作斯示現(xiàn)。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愿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一句表明會中菩薩為度眾生,所以愿到十方無量無數(shù)的世界去示現(xiàn)成佛!普門品》‘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也正是這個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據《法窟》,對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世界’,‘世’表時間,過去、未來、現(xiàn)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間,就是十方。
‘等正覺’,舊譯是等覺。等覺有兩個含義:一是菩薩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覺的佛果了,稱為等覺。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覺相等相似了。已經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還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二等覺就是佛!锻撟ⅰ:諸法平等,所以諸如來平等,因此諸佛如來叫做等覺。《大智度論》也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所以等覺有兩種含義,可以是等覺菩薩,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覺是指低于妙覺的菩薩,在本經中等覺是佛。會中菩薩到十方示現(xiàn)成佛。
‘舍兜率。降王宮……’叫做八相成道。這是釋迦牟尼與一切諸佛示現(xiàn)成道的通常途徑。依照嘉祥大師,‘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轉法輪。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就是第八相,滅度。來會的菩薩都要到無量世界,去示現(xiàn)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從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內院,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院說法。‘降王宮’,《因果經》說:摩耶夫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可以從腹外仍可看見菩薩在腹中的情況!赌鶚劷洝氛f:從母摩耶而生,生下來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凈影疏》說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唯我獨尊’,這個‘我’字不是有我相的這個我,是離相的真我。‘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段鹤g》說得很詳細,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病人、死人,看見這些,于是乎決定出家,舍棄眷屬,騎著白馬越城出去,出家學道后在樹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麥(一顆莊稼)。我們看到畫著一個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那就是太子苦行學道的像。
‘作斯示現(xiàn)。順世間故’。所以這一切都是示現(xiàn)。上述降胎王宮,出家修道等等,都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的示現(xiàn)。《法華壽量品》中佛說:我實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因見眾生樂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對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為了這種人,我就示現(xiàn)少年出家,后來成佛了?墒俏覍嵲谑浅煞鹨詠砭眠h久遠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為了教化,只好示現(xiàn)剛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羅的略稱,翻譯為障礙,能給修道的人作障礙;又翻為殺者,他是破壞人行善,使人放逸,斷人的慧命,所以翻為殺者,又翻為惡者,因他有很多的愛欲。魔有四種,《凈影疏》講:一個是煩惱魔,貪嗔等煩惱這都是魔。第二是陰魔,色受想行識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壞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專門破壞別人行善。經中所說的魔就是天魔!镀派痴摗:菩薩在樹下的時候,魔現(xiàn)了很多美女來誘惑,但這些魔女一走到菩薩跟前,自然變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種冶容艷色,媚態(tài)淫姿都不見了;后來發(fā)動魔軍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種種武器,來相逼害,誰知菩薩覺察后立即入定,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變成蓮花。《大智度論》:‘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無所施其伎呀,就敗退了。所以佛降伏了這些魔軍之后,當時魔王問佛,你有什么功德,有這么大本領?佛說地神乃知。問地神哪,地神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菩薩為眾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證明。由上可見菩薩不是以神通戰(zhàn)勝魔軍,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維摩詰經》說:‘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解釋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實際的理體,當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見妙理,這不是語言和分別心所能知!秲粲笆琛:‘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體。由于顯現(xiàn)了這個本體,所以成正覺。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證得了理體。入了佛的知見,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覺。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覺’,遵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究竟的,所以稱之為最!夺屽茸V》說:‘得無上真正之道,為最正覺’。‘成最正覺’,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第七相,轉法輪。佛之出興于世是大事因緣哪,這個因緣最主要的是度眾生啊,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是一個核心。這些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示現(xiàn)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轉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最長,從‘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現(xiàn)滅度’以前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歸’是歸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世尊,請佛轉法輪。據《大智度論》: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沒有在印度說法(世尊成佛之后,頭三個七天里在天宮大說《華嚴經》。但是這些個聲聞緣覺乘的弟子,如聾如盲,沒有領會)。一直到五個七,佛自己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阿羅漢弟子都不能知,一般眾生更是無法知了。一切眾生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么還不如涅槃吧!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佛就默然受請,先說小乘法!斗ㄈA經》也有同樣的記載。
‘轉法輪’!斗ㄈA文句》解釋說:‘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眾生的法。把佛這個法傳到眾生的心里邊去,這就叫轉法輪。把佛心中的法傳入到眾生的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轉’字的含義。嘉祥大師說:‘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所以叫做轉。‘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大教的緣起。世尊受請轉妙法輪,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轉法輪的內容了。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因為世尊的佛的說法,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也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也說,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是佛菩薩現(xiàn)出身像,演說經教是法音。應知‘百草頭上祖師意’,無情的百草頭上也在說法,這個就是法音的廣意。‘世間’呢,世間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薩、天人的請求,廣演一代時教,有大乘小乘、權法實法、偏圓種種的法,都是轉法輪。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根機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先說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敗種,贊嘆大乘,說大乘法。先說權法,如何證阿羅漢,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后說實法,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最終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斗ㄈA》是圓教了,凈土宗也是圓教。世尊說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應病之藥,都是為使眾生覺悟。‘諸世間’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覺悟,就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就是這十樣東西: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十煩惱。天臺宗就講得更深一點,就以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我們這些煩惱都要破除!吨嵌日摗氛f得很好,煩惱是什么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你高興,興奮欲狂也都是煩惱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壘。佛演說妙音,就是摧破眾生身心里煩惱的堡壘。‘壞諸欲塹’。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嚴重是色欲!墩缃狻氛f‘愛欲是諸苦之本’。《凈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佛說‘愛’是最可怕,最不好辦。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地難辦,那一切眾生就不能成道。一切眾生都因愛欲成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樣嚴重難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塹’就是護城河。愛欲像洪流,眾生漂溺其中,頭出頭沒,不容易度脫,就把它說成是欲塹。除舍愛欲之心就是破壞欲塹。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嘉祥大師說:消除迷惑與垢污就叫做‘洗濯’。前節(jié)所述的十煩惱與三煩惱,都是應該消除的迷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墮于無明。一面明鏡,鏡面全是污垢,不顯本有的照用,所以首應去污,這就是‘洗濯垢污’。去污的妙劑是‘無相之解’。這完全不是佛學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門開,則悟門塞’!妒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離見,斯即涅槃真凈。’存在知見相的知見(有能知的我,與所知的內容,有能有所,就不是離相),這就是無明的根本。這是又在鏡面上污墨,不是去污。要有離見的解,才真解了如來真實義,才能恢復鏡子(眾生心地)的本明。這個明,嘉祥大師叫做‘無漏之明’。漏就是煩惱,離開了煩惱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煩惱迷惑,以離相的慧解,恢復本來離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墩缃狻氛f:‘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像下雨一樣,雨后樹木房子等等都干凈了,顯露了清白的本體。眾生怎么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識本體才是顯明清白。如果融會禪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迥然超脫了六根六塵。‘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是靈明不可思議的光。‘獨耀’。獨,就不二,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一有相對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獨耀’就是‘不與萬法為侶’。會合凈土宗,‘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凈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
轉法輪這段經文首先指出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這四句,實在是關鍵。一切大菩薩都是從這些地方走過來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F(xiàn)在有的人,自己還帶著種種煩惱垢污,也并沒有真實明心見性,只是想成名成家,當佛學大師,座下多少弟子,種種受人恭敬。這些都是垢污。要離開這些,發(fā)起真實利他的心。自己不覺悟,就不能覺醒別人,這一點是應該深思的。
‘調眾生。宣妙理’。調是調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宣妙理。要讓一切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調眾生。
‘貯功德。示福田’。備具多德就是‘貯功德’。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的功德,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福田’者,就是種福的田(種稻的田叫稻田,種福的田稱為福田)。所貯功德示現(xiàn)于外,接受眾生供養(yǎng),讓眾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論》有四個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現(xiàn)在很多外國人愛護動物。你愛護眾生啊,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第二個是苦田。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我們去救濟,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師長等對我們有恩,我們在父母身邊行孝,就是種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賢圣都是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眾生有種種病啊。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也就是八萬四千種藥。應病與藥,藥是喻如來的妙法,病是喻眾生的苦。所以《涅槃經》說:‘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三苦’有兩說:一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1)這個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這個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壞了,你難過了。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難過,這是壞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遷變、轉化,無有停息,而生苦惱。二嘉祥大師: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兩種說法都對。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很合凈土宗的宗旨。凈土宗的特點是使眾生即身出離生死苦海。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須斷見思惑,達到阿羅漢的水平,F(xiàn)在世界上找個能證初果的人都很難得,何況是阿羅漢。只有凈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斷盡見思惑出三界是豎出)。這是帶惑往生,帶業(yè)往生,不是叫你斷惑,所以這個是最突出之處。所以用凈土法門信愿持名的無上醍醐妙藥,來普救眾生沉淪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難,叫做‘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阇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升灌頂階’。以下一共六句,所談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門奧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顯教密宗互為表里,好像人手,顯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時手心就看不見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顯密對立起來,這是很片面的。至于凈土宗,先師夏老曾說:‘凈土宗是密教顯說’。也就是說,凈土宗就是明顯宣說的密法。密宗要義:‘如實知自心’,即本品中‘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為究竟’,正是本經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眾生頓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實之利’。凈宗持念的萬德洪名——阿彌陀佛,即是密宗秘密莊嚴心所流現(xiàn)的真言(咒)。來會的大菩薩都曾受無上灌頂,都能教導大乘行者,充當金剛阿阇黎,足證會中圣眾都是顯密圓通的大菩薩,也表凈密二宗,本來不二。
‘升灌頂階’。印度古代,國王要即位的時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頭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舉行灌頂法式簡說有兩種:一結緣灌頂。你來求法,引你到灌頂?shù)膲?教給你本尊的手印、咒語,以后你就有了資格去修習所傳的法,這叫做結緣灌頂(很多密宗的書皮上印著「未經灌頂不許翻閱’。這就是說你沒有得到本法灌頂,這個經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為了慎重)。二受職灌頂。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頂,嚴持戒律,精進修持,積久功深,智慧開發(fā),可以為人師表充當金剛上師,于是對他進行受職灌頂,授與金剛阿阇黎職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師(現(xiàn)在許多人都不很如法。沒有親自得到自己上師的允許,自作主張去傳徒弟)。在受職與結緣之間還有四種灌頂:一瓶灌。二密灌。三慧灌。四大手印灌。接受這四種灌頂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實在是欲升反降。灌頂還有初位與后位之分,前面說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記》里頭,初地到十地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到了正式要證入佛果,要成佛的時候,諸佛以大悲水為他灌頂,他自己就自然圓滿證入佛果了,F(xiàn)在來會的這些菩薩多是位后的普賢,是從果向因,是佛的示現(xiàn),所以他們當然受過后位灌頂——成佛的灌頂。至于還是初地到等覺位的菩薩,也都須受這個灌頂。‘升灌頂階’正指這兩類菩薩都須經過后位灌頂。
‘授菩提記’。佛對于發(fā)大菩提心的眾生,給他授記,也就是預告將來一定作佛,作這樣的懸記,稱為授記。授記就是宣說當來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勝希有,鞏固得記人的信心和修持,讓他知道現(xiàn)在種的是菩提因,當來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記’表示會中大士都是得過佛授記的,都當?shù)梅鸸?并且也表示這些菩薩也給眾生授記作佛,因為他們能在十方世界示現(xiàn)成佛,給無量眾生授記。
‘為教菩薩。作阿阇黎’。阿阇黎翻為軌范師。密宗稱為金剛阿阇黎, 因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就是普賢大士的示現(xiàn),永為密教初祖。這些大士德遵普賢,普賢化身金剛薩埵,所以現(xiàn)在這些德遵普賢的圣眾也教導其他菩薩去充當阿阇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稱為相應。比方說,你所觀的境和你的智慧相應,叫做‘境智相應’。你能理解‘五蘊皆空’,這屬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對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應了。反過來看,你說我照見皆空了,可是獎金少了一點馬上就不高興,你這個境一點也不空啊。密宗特點是三密相應,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讓眾生的三業(yè)頓同如來的三密。如來有身密語密意密;眾生有三業(yè),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密法的特殊方便之處,是使眾生的三業(yè)頓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結印;口,持誦真言;心中所緣的是般若。能這樣三密齊修的人很不易得。那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這也就是凈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號,就是從一個語密下手,也能相應,也能即生成佛。但當你成佛的時候其他兩密也自然相應。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業(yè)所行的善,這一切善,堅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個含義,它能夠出生妙果。因為修了善,還能出生其他的善,還能結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結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與結果之義。所結的果,應該辛勤培育,使它們成熟,才是圓滿。所以會中諸圣都在幫助其他十方無量無邊菩薩,去成熟他們無量無邊的善根,使之圓滿成就。于是無量諸佛對于會中這些大菩薩共同護念(保護和憶念)!秲粲笆琛氛f:護念我們,讓惡事自然遠離,善事自然增長。會中大士護持一切菩薩的善根,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讓他們遵修普賢之德。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xiàn)。譬善幻師。現(xiàn)眾異相。于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供養(yǎng)諸佛。開導群生;F(xiàn)其身。猶如電光。】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xiàn)’。這一切大菩薩在一切的國土都能示現(xiàn)種種應身與化身,如同一個很善巧的幻師,幻現(xiàn)種種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師,最近還有。我碰見一個英國老傳教士,她告訴我一件奇事,和中國《聊齋》偷桃這一篇所說的一樣。一個人把繩子扔到天空中,繩子就掛在天上,一個人就爬繩子,爬上天了。這人屢次表演,轟動了許多人,就有人用電影機來拍攝全部過程。洗出一看,才發(fā)現(xiàn)那個人一直在地面上靜坐,根本沒動。因為看的人有意識,他就用催眠術催眠了,所以就看見這個人上天了。電影機它無心,不受催眠,它照出來的底片是真實情況,那個人坐在地面沒動,所以這是幻術。再舉一例:六十年前,東安市場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有很多樓,樓下有個雜耍場,有種種雜技表演。有一天,有一個人在茶館樓上坐在一個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見雜耍中正在變戲法(魔術表演)。他很納悶,為什么觀看的人這樣全神貫注并感覺驚奇,他自己認為沒有什么精彩之處。等一會,表演完了,很多人上來喝茶,大家交口嘖嘖,稱奇贊嘆,他們紛紛說‘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壇子里頭去了。’這個樓上的人說:‘哪有這個事,我親眼看見他把個蛤蟆放到壇子里。’這個樓上的人沒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見實際是個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見的是個牛到了壇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這就是幻術。這種譬喻說明:這些大士在諸佛剎中都能示現(xiàn),就好像幻術師一樣,能夠現(xiàn)種種的異相,但‘于彼相中。實無可得’。《寶積經》:‘如幻師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師在那變幻國王大臣,宮殿園林,別人誤認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術,是虛妄的,當然不會著迷。會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現(xiàn)種種身,示現(xiàn)八相成道,普度無量無邊眾生,這是‘終日度生’;了知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離’,所以‘實無可得’,這是‘終日無度’。不落兩邊,從容中道,‘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通諸法性’是照真,‘達眾生相’是達俗。所以我們常常說修行的人要照真達俗,既要照到真體,又要通達俗諦,要度眾生啊。眾生是俗諦,所以要‘達眾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離相,于是墮在有為法中,不能使廣大眾生得真實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為功德,所以要‘通諸法性’。法性就是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等。以上提過的佛性和法性本質上沒有分別,我們通常把佛性說在有情方面,有情、含靈、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不說磚頭、瓦塊、桌子、板凳有佛性,因為它是無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無情兩方面。法性和佛性本無分別,只是在使用習慣上有所區(qū)別而已。《起信論》的注解上說:‘法性者,……通與一切法為性。’這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無情,所有的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據《大乘義章》與《唯識述記》,性即是體,‘一切法體,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實相,即是真如。華嚴宗認為真如有不變隨緣兩個意思:它隨緣,所以能夠變成一切法,變成種種的內容;又因為它不變,雖隨緣變染變凈,有情無情一切萬物種種差別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眾生,螞蟻蒼蠅,油鍋劍樹中的罪人,他們的真如不失不變。因為真如不變隨緣,所以入了油鍋,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隨緣而不變。就好像水可隨緣變成波;變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來是純善無雜,但是因緣會合變染變凈,例如穢土凈土,就有了差別。所以這個‘通諸法性’就是要通達隨緣不變的實相,‘達眾生相’就是了達不變隨緣而顯現(xiàn)的種種差別相!稌琛:菩薩有兩種智慧,能作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種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見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異’,不是‘一’也不是‘異’。例如水,說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萬別的波;說它是異,可是千姿百態(tài)的波,彼此本無差別,只是同體的水。所以在差別沒有差別,在沒有差別中又出生無量差別?傊遣宦鋬蛇,所以是‘不一不異’。同時也是‘不生不滅’。波生水中,但全體仍然是水,所以是無生;波滅也只是回歸本體,并不是斷滅,所以是不滅。能照見種種諸法不一不異、不生不滅的本性,就叫做‘通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體的智,如量就有了數(shù)量,能夠照見種種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剛才說眾生有種種根,所以我們給種種藥,若不通達眾生病況,就不能開出對癥的藥方。眾生有種種差別,有種種病,這些差別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達眾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諸法性’是所用諸藥的藥性。必須具備兩個條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養(yǎng)諸佛。開導群生’。上面是照真達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們修行要上供諸佛,下度眾生。供養(yǎng):一財供養(yǎng),香花、飲食、藥物,等等。二法供養(yǎng),拿身體、頭目腦髓去供養(yǎng),不如以法來供養(yǎng)。一切供養(yǎng)以法供養(yǎng)是最殊勝。什么是法供養(yǎng)?如說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導去利益眾生和提高自他覺悟。
‘開導群生’。‘開’,開化。‘導’,導引。‘群生’即眾生!度A嚴普賢行愿品》說:‘若令一切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yǎng)如來。’由此可見,‘開導群生’,令眾生歡喜,諸佛就歡喜,也就成就了對佛的供養(yǎng)。我們以殊勝的凈土法門教導眾生,正是遵佛開示,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正是無上的法供養(yǎng);并在下度眾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隨順眾生,發(fā)菩提心,究竟果覺。
會中菩薩具如理智,所以‘通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達眾生相’,于是化現(xiàn)其身,遍諸佛剎,上供諸佛,下導眾生,廣作饒益,如大幻師,示現(xiàn)種種幻相,上供下度,雖作種種示現(xiàn),但以通達法性,深契諸法平等,無有差別,故于相中心無所著。
‘化現(xiàn)其身。猶如電光’。大士化現(xiàn)他的身體,快如天上閃電。觀音三十二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菩薩能于一念之間普至十方國土,行動之速就跟打閃一樣,上供下度,平等普照!稌琛氛f電光有四個含義:一是快。菩薩能應眾生心念立即感赴。二能破眾生的黑暗。眾生愚癡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電光,能破眾生心中黑暗。三不住。菩薩又能化無量的身,到無量的國土去,如空中一個閃電,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四無分別。如電光照物,平等普照,沒有愛憎取舍。所以用電光來譬喻大士們的化現(xiàn)。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愿法門。善立方便。顯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裂’就是破裂。‘魔’的含義呢,《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叫做魔。奪掉人的慧命,一個人生起正信的心,這是他的慧命的開始,但魔給破壞了。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過多少萬倍,魔就是奪走這個慧命,破壞你修道法做功德種種善行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見’,廣義說,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見;狹義說,決定性的見解叫做見,人們常說的‘見’是指后者。你有一個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東西都是這樣,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鏡,戴了紅的眼鏡,看什么都是紅的。所有的凡夫都離不開常見、斷見這兩種見。人死如燈滅,什么都斷了,沒有了,這叫做斷見,這是錯誤的。我修的升了天了,永遠不死了,這個肉身成了金身,永遠不壞了,這是常見,也是錯誤的。斷常二見叫做邊見,邊見是矛盾的一方面。斷常是一對矛盾,斷是一邊,常是一邊,凡夫不落‘斷’邊,就落在‘常’這一邊。邊見是十種見惑之一,都是邪見。一個人成見過深,如人體內長成骨刺,行動不便,十分有害,這樣的成見就叫見刺。邪見很多,就叫見林,身陷林中,不易出離。種種邪見錯綜交織,形同蛛網,就叫見網,令人難脫,所以也叫邪見網、魔見網。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見。要舍棄一切邪見、一切分別,這就是‘裂魔見網’。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見難。直須猛追大勢至菩薩,單提一句圣號,凈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才能透脫魔見網。‘解諸纏縛’。據《凈影疏》,一切煩惱結都是纏縛。菩薩化現(xiàn)十方,教化眾生,斷離煩惱,叫做‘解諸纏縛’。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聲聞’是佛的小乘弟子,聞佛所說苦集滅道四諦教法等(聲)解悟其中妙理,斷除見惑與思惑,出離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證入羅漢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語,翻為因緣,‘佛’是覺者,所以舊譯是緣覺,新譯是獨覺。觀十二因緣法,得覺悟的叫做緣覺。觀風吹樹動、葉落花飛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獨覺。他們雖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沈空滯寂,未能發(fā)起平等普度無量眾生、齊趨無上佛果的大心。會中諸大士,善巧方便,隨機度生,能示現(xiàn)聲聞辟支佛教化眾生,而離聲聞辟支佛之相,所以遠超二乘。
‘入空無相無愿法門’。綜合《凈影疏》與《大智度論》:‘觀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經》講無色聲香味觸法,一直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亦無得,都是無呀、空啊。所以諸法都是空,這就叫做空門。《空轉》的意思就是,這個空的含義轉化為無相。空中無相可得,不可取相,這是無相法門。無相就不應有所作為。無相之中就沒有相可取,也就遠離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還有什么可作?這是無作門(即無愿門)。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無作就遠離三界生因。
《大智度論》有個好譬喻,譬如一個城,有三個門(假定北京有三個門,你一個人決不可能從三個門同時進城。要進西直門,你從西直門進。不可能你一人從安定門,東直門,西直門同時進城),從一門就進來了。進了門,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們大家要知道,這是選佛場,我們都要成佛,要證涅槃,不是當個方丈,作個大法師,成一個了不起的佛學家而已,我們要進涅槃城。這個城有三個門,空、無相、無愿!洞笾嵌日摗氛f:一個人進了空門,不但諸法皆空,他也不見空相,也不停住在空上,他從這個空門進來了。倘若入門時,見有一個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滯,這個空門就堵塞,不能進入了。所以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要知道,往往不是沒有人能夠入門,但剛一進去門就堵塞了,非?上А_@個人就沒有從空門進來。你抓住個空相,堵住了。如果這時去掉空相,這就是無相門。不但一切可見之相都除了,連空相也除了。你真的無相了,那你就從無相門進來了?墒悄,‘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無相本來是無相,你這一執(zhí)著,無相也就成了一個相。這個相就是無相的相,叫它無相相。心一執(zhí)著就生出戲論(錯誤的乃至無用的見解言論稱為戲論),無相門也就堵塞,不能進城了。這個時候你把無相之相也除了,在無相里面,沒有什么是可作的,這就直入無作門了。所以不是一個人一身從三門入,是有三個門可以隨宜而入。這就叫‘入空無相無愿法門’。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方便’,前面的解釋不再重覆,F(xiàn)在引《法華義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們常常連在一塊兒說,方便善巧。這個人很善于說法,很巧妙地能夠救度眾生,這稱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應用。從智慧本體顯出的作用叫做方便。《涅槃經》:‘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我們以大智慧為本,隨宜來建立法門,應機說法,隨緣救度,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眾生的父。《會疏》說,方便有兩種: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證’。對‘空’有深解了,了達了,開解了這個空,對于空不是很淺地解釋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證空。有很多他就是漸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證,那么,他就慢了,他在這個地方就停頓下來。所以對于一切都不取證,直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打個譬喻,你坐電梯,你一下子,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直上二百層摩天樓的屋頂,就是直趨無上正等正覺。二因實相妙理極深極妙,眾生水平太低,無法相信與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誘導。這個‘誘’字,最善巧的莫過于觀世音菩薩‘先以欲鉤牽,后令入正道’。眾生所需是欲,以此為鉤來牽引眾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他們入正道。所以這一些方便,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方便,最突出是魚籃觀音。常見的畫像:一個極美的少女,手拿竹籃,籃里一條魚,所以稱為魚籃觀音,這是觀音的化現(xiàn)。一個漁村,有一天來了一個極美的女人,跟他們一起打魚,許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說:這么多人,我嫁你們誰呀?這本《心經》你們拿去念,明天誰能背,就嫁給誰。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門品》發(fā)給能背的人,‘三天你們誰能背《普門品》,就嫁給誰’。三天之后有七個人能背,當然還不行,于是給出《法華經》。幾天之后,只有一個人能背,這個人姓馬。就結婚哪,洞房花燭,正在剛剛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懊喪。一年后,來了個和尚,大家還在議論這個事。和尚說:你們怎么這么愚癡呀,那是觀世音菩薩來救度你們。你們這一方該有難,觀音菩薩教你們讀經消災呀。大家不信,就打開棺材檢驗,打開一看,棺材是空的。這就流傳魚籃觀音,馬郎婦。為解釋‘方便誘引’,舉了這個例。方便之德是非常廣大,對于他本來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來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極點的流露。若沒有大悲,不肯這樣用心;若沒有大智,想不出應機施教的辦法。所以‘方便’是菩薩的父親。以種種的誘引讓眾生漸悟而得度,這就稱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
‘顯示三乘’。三乘就是羅漢乘、辟支佛乘、菩薩乘!斗ㄈA譬喻品》:如來能給一切眾生一佛乘,當來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眾生都能接受。所以說到《法華》,最后最后,說法四十九年培養(yǎng)教育,還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信受啊。所以諸佛就以這個方便之力,一個一佛乘說成是三,有羅漢哪、辟支佛呀、菩薩呀,這三乘!斗ㄈA》的火宅喻:有個大長者,看見自己的兒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訴他們:大火燒身了,你們快出來呀。可是諸子貪玩,不肯出來。長者想出個方便的辦法,就說:外頭有羊車、鹿車、牛車,好玩極了,你們出來吧。這些孩子就跑出來了。跑出來一看,就不至于在火宅里燒死了。給他們的是什么呢?給他們的是每人一輛大白牛車,超出他們的想像,人人都乘大白牛車,都成佛。這就顯出‘善立方便,顯示三乘’的含義。所以這些諸大在家菩薩、出家菩薩具有這樣的盛德,來參加這個法會,來聽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因此我們對于這個經也就知道珍重了。(以上是第七相轉法輪)
‘于此中下。而現(xiàn)滅度’。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對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現(xiàn)滅度。這個現(xiàn)滅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滅度是涅槃兩個字的舊譯(唐朝后來譯為圓寂)。‘滅度’,滅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煩惱,彼岸是涅槃。度過了煩惱的瀑流,登上了彼岸,這是滅度的含義!赌鶚劷洝氛f:‘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滅了煩惱是涅槃,離開三界一切有是涅槃。‘圓寂’怎么講呢?《賢首心經略疏》說:‘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甄解》說:‘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本體窮盡了真性,沒有任何間隔模糊與欠缺,稱性盡性,這叫‘體窮真性’。‘妙絕相累’,除絕了一切相的累贅,一切相不能給我添麻煩了。由于本體微妙絕倫,不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示現(xiàn)滅度是應中下的根機!斗ㄈA壽量品》:‘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若是上根,如來本沒有去來,哪里有生死!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雙林入滅,只是示現(xiàn)。會中大士宏化十方也都為中下,示現(xiàn)滅度。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無生無滅諸三摩地’。‘三摩地’舊稱三昧,翻為正定、正心行處。善心正心為定慧所攝,安住一處,叫做三昧。種種三昧,各有名稱,‘無生無滅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無生無滅’是別名!缎∑钒闳艚洝分,薩陀波侖菩薩于聞說般若時,即在原座上,得‘諸法無生三昧、諸法無滅三昧’等等六百萬三昧門。三昧眾多,所以說‘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翻為總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夠維持、保持住種種的善法,不讓它散失。好像一個完整的碗,倒進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羅尼的意思,一個是能持善法,另一個是能遮惡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東西,要是動了惡念,想要做壞事,陀羅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夠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羅尼,你的功德能夠繼續(xù),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壞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這就是陀羅尼的殊勝的地方!洞笾嵌日摗分v,你入了正定來修行,久了之后成陀羅尼。這些三昧更加上諸法實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羅尼。三昧加上諸法實相智慧就出生陀羅尼,所以陀羅尼比三昧殊勝。三昧是心相應法,陀羅尼是心不相應法。什么叫相應法呢?就是你必須是一心專注,比如入定,你要攝心入了某一個禪定,這時才能出現(xiàn)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應法。陀羅尼不是這樣,你在生氣,罵人,心里在煩惱,可是這個陀羅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證到陀羅尼這事就好辦了。還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來生就沒有了。陀羅尼就不是這樣,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羅尼兩個特點:一雖在煩惱之中,陀羅尼的功德不失。二陀羅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說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說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與智慧,現(xiàn)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隨時’等于隨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間不須有過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動,慢慢地專一清凈,達到定中境界,中間有過程),所以不經歷時間。隨著自己心愿,一念動就能入,所以說是‘隨時悟入’。‘華嚴三昧’,全稱應該是‘佛華嚴三昧’。這個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為本體。沒有對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實無妄,所以叫做‘真’;融攝一切萬法,叫做‘法界’,就是諸佛的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華嚴經》最極玄妙的理體。一真法界融攝萬法,萬法都是因緣所生,從緣而起,所以有無窮無盡的緣起,就出現(xiàn)無盡的國土、無盡的眾生、無盡的事相。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塵,都從一真法界緣起所現(xiàn),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勝妙之解生起種種勝行,來莊嚴自己的佛果,叫做華嚴。以一真法界為本體,為宗趣,為歸尚,專心修習,達到一心,叫做‘華嚴三昧’。菩薩萬行如華,拿來莊嚴佛果,就叫做‘華嚴’!秲粲笆琛氛f,這一個三昧,統(tǒng)攝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斗ń缬洝氛f,‘華’是菩薩的萬行。華會結果。‘嚴’,諸行成就,果實圓滿,始覺與本覺相契相應,垢障永遠消除,所證理體圓滿。‘三昧’,‘理智無二…能所斯絕’。本體與智慧如一,像珠發(fā)光,發(fā)光是珠本體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體。所以珠子喻本體,珠光喻智慧,它們不是兩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沒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樣。‘交徹熔融’,光從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顯,所以珠在光中。此兩者理體與智慧不是兩物,何來能所彼此的分別。達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逗腺潯氛f,‘法界唯心,名佛華嚴。’這是他特殊的見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說‘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對于自心能如實了知,就是華嚴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具足總持百千三昧’。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夠記住不忘。二義陀羅尼,于諸法的深義、真實之義都能夠總持不忘。三咒陀羅尼,于咒能夠不忘。四忍陀羅尼,安住于諸法實相叫做忍,得了這個陀羅尼就安住于佛的實相而不動搖,而不忘失。所以持忍,稱為忍陀羅尼。安住于實相,實禪密凈三宗共同的無上殊勝境界。‘百千三昧’,為什么要百千三昧?《會疏》解釋,你要給大眾救窮,就必須有種種技術、原料、資金、廠地等等準備。窮人太多太窮,需要得也太多,你為大眾拔掉苦根,就要有種種的辦法和條件,才能實現(xiàn)除貧的愿望,所以菩薩要百千種三昧。具有所有的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羅尼,就是總持。所以經中大士‘具足總持百千三昧’,這兩種都具足了。
【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于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住深禪定’,依《會疏》意:所住的禪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 ,深是深廣,幽是幽奧,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羅漢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薩所能辦得到的,所以叫做深禪定!墩缃狻,在《唐譯》這一句是‘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種’就是一切種智的簡稱,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羅漢的智慧,稱為一切智。菩薩的智慧,稱為道種智。佛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佛智慧的甚深禪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體的事情,是如來全部理體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禪定,所以很深很深。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無量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淺禪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內心一動,就失禪定,‘寂’與‘照’互相妨礙。但現(xiàn)是甚深禪定,是如來智慧的禪定,所以理與事不相妨礙,寂同照可以同時。所以在深禪定之中,能見無量諸佛。
彌陀‘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薩,聽到彌陀名字,都可得到種種三昧同總持,‘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供佛自然會見佛,所以定中供佛與此處的住定見佛互相呼應。
‘于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這‘一念’指的是時間。這個時間的長短,有四個說法。為了簡單好記,現(xiàn)采取《智度論》與《探玄記》的說法:一念是一個剎那。一彈指就有六十個剎那。一剎那里頭,《仁王經》說,有九百個生滅。‘一念頃’就是一念所經歷的時間,就是一剎那,就是一彈指里頭的六十分之一。在這樣短暫的時間里,已經游了一切國土,所以打破了常識的時間概念。
以上正是《華嚴經》延促同時事事無礙境界。‘延’是長的時間,‘促’是短時。一小時有三千六百秒,這是常識;要說一秒里頭三千六百小時,大家就說你是白癡。殊不知這正是華嚴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體。現(xiàn)代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說:‘時間是由于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說由于錯覺,我們說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動嘛,所以才有無明,所以才有了世間,才有時、空、世界。世就是時間,界就是空間。這一切色本來就是空,空本來就是色。這一切對立起來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動。
‘于一念頃。遍游一切佛土’,正同阿彌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那由他是億),周遍巡歷供養(yǎng)諸佛’。遍到無量佛土去禮供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時間很長,都在介爾一念剎那之間全部圓滿,顯示往生極樂的人,與本經會中諸大菩薩都是華嚴境界。會中大士悟入華嚴三昧,自然時時是華嚴不可思議境界,處處是事事無礙玄門。一念萬年,以剎那之間完畢所需多劫的時間;因一念的動,就圓滿廣大無邊的勝行,前者是延促同時,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養(yǎng)無量諸佛是多,無量無邊的‘多’,在一念間攝無不盡,可證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華嚴事事無礙的玄妙。
‘得佛辯才’。嘉祥師說:‘疾速應機名辯。’很快就能夠對應問者或聽者的根機,來做最適合的啟發(fā)與開導,這個叫做辯!稌琛氛f:‘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所說的話能夠開脫解除人的疑惑,使人從迷亂困惑當中清醒悟解,叫做辯。能隨人的根機,并能靈活巧妙針對他的根機,使聽者心悅誠服,樂于接受,種種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現(xiàn),所以稱為‘佛辯才’!秲粲笆琛氛f:得了如來的四無礙智,所以興出了無礙的四辯:一義無礙。一切諸法的道理,沒有矛盾抵觸之處,通達無礙。二法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名字,善能分別,正確無礙。三辭無礙。一些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種種不同的語言方式,給他們演說,令得了解。四樂說無礙。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所樂聞的法而為說之。你所說的,正是他人喜歡聽的!墩缃狻酚幸粋獨出絕妙的說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稱凈土宗是根本教,彌陀第十八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為什么?你傳播了如來的如實的言教。所說的一個字,正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你正是‘得佛辯才’。不但會中諸大菩薩是這樣,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諸佛辯才。《甄解》這一說很好。
‘住普賢行’。會中菩薩都是德遵普賢,所以住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睹苒E經》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垓,那由他)種類的眾生,各有不同語言種類,可是菩薩能隨眾生的種類,按其語言方式給它們說法,令它們理解!斗Q贊大乘功德經》說:‘傍生(畜牲)、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說法。’所以佛菩薩用隨類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隨類音)在對它說法。隨它們種類的語音,叫做隨類音。眾生無邊,眾生語言種類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說‘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各類眾生本有的語言,廣為演說妙法。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不但概括全經,而且是釋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天臺宗奉為純圓獨妙的《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根本不能如實了知佛的所知所見。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了解,而且是不能了解。所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釋尊出現(xiàn)于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眾生學佛,就是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也即是‘真實之際’。
《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本來都是一體。‘際’字,《甄解》的解釋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叫做‘際’。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絕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而十方諸佛普贊的唯有凈土法門。凈土妙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同歸一佛乘。三輩往生都須發(fā)菩提心,《往生論》:‘二乘種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眾生情執(zhí),全體是佛知見。水鳥樹林,悉皆說法,十方佛國,寶樹中現(xiàn),處處是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所以《會疏》《甄解》都以‘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今經會中諸大士,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贊的‘誓愿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持名有事念與理念,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顯法身,往生凈土最上為常寂光土,寂照同時,心土不二!队^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凈佛國土,就是凈我自心。是以四料簡說:‘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現(xiàn)在為人師,將來作佛祖。’隋唐間布袋和尚的偈:‘只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一切無如心真實。’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呀,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號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洞蠹洝飞险f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所以禪宗和凈土何嘗是兩物。
‘真實’一詞,在這部經里三處出現(xiàn):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二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三如來‘欲拯群萌;菀哉鎸嵵’。這一部經里,三個真實可以概括。一真實之際是本經的理體。二真實之慧,莊嚴成就極樂凈土。三真實之利,平等普惠一切眾生。真實之際是根本,從真實之際產生真實之慧,阿彌陀佛住于真實之慧來莊嚴凈土。有了凈土法門,就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就這一部經的所謂畫龍點睛的地方,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世間諸所有法’,就是指著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中種種的法。六道眾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這是分段生死,阿羅漢能超過。阿羅漢、緣覺以上,到地前、地上菩薩,一直到等覺,須破四十二品無明,經歷四十二個階位,每一個上升都有空前變化(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叫做變易生死。《凈影疏》與《合贊》說:‘超過分段、變易二死。’不但超過了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過賢圣位的變易生死,叫做‘超過世間諸所有法’!稌琛肪驼f,欲界、色界、無色界,總名‘世間’。眾生與國土有種種差別,叫做‘諸所有法’。超過一切差別,達到性空無相,平等一味了,叫做‘超過’!墩缃狻氛f,世間一切法都是有為,都如夢幻,是可以破壞的,所以叫做‘世間’!督饎偨洝:‘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大士們知道這些都是虛幻,但不舍世間,知道眾生本空,而仍然救度眾生,這叫做‘超過’。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秲粲笆琛:諦住就是安住。會中在家出家的菩薩,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實無為的度世的法,救度一切世間、一切眾生!墩缃狻氛f:‘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云諦住。’這話很好。跳出了有為,證無為,但不執(zhí)著無為。心中一有所執(zhí),墮入情見,就把無上的無為法變成有為法了。正因為無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們從數(shù)學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數(shù)跟無限大相比等于零,任何數(shù)讓無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為功德跟無為功德一比,有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計了!斗ㄈA》龍女八歲成佛。涅槃會上,廣額屠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都是真正達到了無為,其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念佛,真要老實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為無為,但只要老老實實去念,就可暗合道妙。你什么都忘了,就剩這一句了,這就是即無為還不著無為,功德不可思議。
‘于一切萬物。隨意自在’。‘一切萬物’就是一切諸有。‘自在’就是通達無礙!斗ㄈA經序品》說:一切‘有’像繩子一樣,打了死結,把人給捆住。要全部斬除這一切結縛,身體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為什么被束縛?就因為你的內心隨著境界而轉。見色聞聲,你的心就隨著所見的東西轉動了,所以就被煩惱捆住了,因此別人贊嘆你,你很高興;有人要罵你一句,你就不高興。因為隨它轉,自己沒有作主的份,叫你高興你就高興,叫你不高興你就不高興,就為煩惱所縛。凡夫就執(zhí)著于諸有,愛這些東西,世間諸所有物呀,功名富貴、妻兒子女,這是著有啊;阿羅漢他們就停滯在空相里頭,皆墮落在情執(zhí)之中。大士就深達法性,他們當相離相,不是撥相離相。所以宗門就說:‘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你對于萬物只要無心就是,哪怕萬物來圍繞你呀。所以老是厭煩取靜,找個合適的地方才能修,都是為物所轉哪!主要是見相離相。你見著一個美女的照片,與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樹的照片沒有分別,你就不為它所轉。再進一步呢,物隨心轉。外物可以隨你內心來轉,所以隨意自在了!秲粲笆琛氛f:由于成了勝通,得到了殊勝的神通,所以對于一切東西可以變化隨意,這樣就可以對于眾生,讓他們得到利益,這就成為利物,這個叫做自在。神通當然不是壞事,《凈影》提出神通,但是我們如果不求覺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這個方向就錯了。這個方向的錯誤,就必定走到一個錯誤的路上去。你越走得遠,將來退回來的路就越多。佛菩薩都有無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邊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邊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許許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們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黃檗大祖師,他還沒有開悟,跟一個人結伴去游方。走到一個地方,山水來了,原有的路成了河,過不去了。那個人就把草笠拋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順水漂過去,并招呼黃檗說:你來你來。黃檗說: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斷你的狗腿。這時漂水而過的神僧連聲贊嘆說:‘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行人如果真能當相離相,也就是轉物了,所以宗下說:‘青青竹葉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竹葉菊花無非法身、般若,一切萬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眾生也能自在。‘首楞嚴’的含義,‘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萬物都是究竟堅固,本來平等,沒有差別。這不就轉物了嗎,不就可隨意自在嗎。一切事究竟堅固。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庶類’就是指眾生。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也就是說不待眾生的請求,主動來幫助眾生!稌琛氛f:眾生背覺合塵,所以沉迷煩惱之中,漂流生死之海,如同天生的瞎眼,從來沒有出離的心。菩薩起憐愍心,沒有疲厭。所以《阿彌陀經》,佛不問自說,也正是不請之友的典型!赌鶚勝省氛f:‘世救要求然后得,如來不請而為歸。’世間的救度者,需要你請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東西;但是如來呢,不等你請求,就來讓你得到歸宿,讓你得到依靠。所以這就是真善友,這就是慈恩無極的大導師。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這個有兩種解說,都極殊勝。一《凈影疏》、《大乘起信論》,人人都有如來藏,對于如來藏性,能明白修習,得到殊勝的開解,就是‘如來甚深法藏’。至于‘受持’,不是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愚癡障礙,因為你本來具足,你只是多了一點臟東西。例如陰天,沒有太陽,云一去,太陽就出現(xiàn),這就是受持。所以明見自心、如實知自心作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二《甄解》把所聞三世一切如來法藏,這是萬法,現(xiàn)萬法歸一,攝多聞歸一聞。《華嚴》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聞可以歸于一聞,一聞就是聞名號,這是以聞佛名號為‘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上兩解,一個指明心,一個指聞名。實際兩說還是可以會通。‘一聲佛號一聲心’,一聲佛號,你的自心在這一聲中顯現(xiàn)了。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護’就是保護、護持、維持。‘佛種性’,《會疏》作了四個解釋,下列舉三個:一開發(fā)眾生本具佛性。眾生個個都有佛性,這個是本來不變的,能出生超過恒沙那樣多的功德,F(xiàn)在雖然是眾生,但本有的佛性沒有變過,沒有減少過。但是現(xiàn)在為無明所蔽,像陰天的太陽.被云遮住了,雖有同無,可是太陽無邊的功德一毫也不損失。菩薩的教化,就是開發(fā)眾生的如來藏,明顯本有的佛性,這就叫做‘護佛種性’。二是以菩提心作為佛種。《華手經》意:沒有牛就沒有牛奶,沒有牛奶怎么能作出醍醐呢?若沒有菩薩發(fā)心,就沒有佛種。若有菩薩發(fā)心,佛種就不斷。三以稱名為佛種!秾毭鹘洝芬:種樹得有樹種,種子種下去就能生芽,就能長成大樹。善男子聞見佛的名號,就得了種子,聞名之后你能夠信受持名,深心發(fā)愿,信愿持名,有這些好緣來護持種子,將來你一定要受記成佛。這個就是《會疏》的三個解釋。發(fā)菩提心與稱佛名號為佛種性,正合本經宗旨。
‘常使不絕’。下面介紹兩種解釋:一《嘉祥疏》:‘欲使如來法種不斷故也。’保護如來法種,不讓它斷絕,就是‘常使不絕’!秲粲笆琛:護持眾生,離開那些罪障,并且沒有間斷地生起善念,這叫‘常使不絕’。從‘興大悲’起,到‘拯濟負荷’,都是表示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興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薩悲憫眾生,這是平等的大悲,對于一切都是平等對待,沒有冤親愛憎等等分別。
‘演慈辯。授法眼’。從慈心出發(fā)救度眾生,讓他得樂,而為說法, 這個叫做‘演慈辯’。‘法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法眼是智慧,能夠抉擇一切法門!稌琛氛f:對于佛道生起正見,名為法眼。《凈影》說‘智慧照法’,也就是智慧能了別一切法相,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夠適應眾生種種的根器,選擇最善巧的方法。這樣的智慧稱為法眼。所以我們教導眾生,對于佛法,生了正知見,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法眼,所以就稱為‘授法眼’。尤其是凈土法門,眾生能夠抉擇、重視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但是佛把這個法眼交給你,告訴你凈法殊勝,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但這是佛所授與你的,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
‘杜惡趣。開善門’。‘杜惡趣’,就杜塞、止住畜牲、鬼、地獄這三惡道。惡趣苦不可言,三途(惡道)一報五千劫。若墮地獄,其苦就更不可說了。所以大士們杜塞住墮落到三惡趣的門戶。所以阿彌陀佛大愿里:‘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開善門’就是菩提涅槃的門。本經里說:‘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凈阿彌陀佛國。’這是開善門。這個佛國非常容易進去,進去之后,不再入三惡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為一是不退,二是壽命無量,焉能不一生成佛。
‘于諸眾生。視若自己’。這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這叫同體之悲 !赌鶚劷洝酚羞@偈子:‘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一切眾生受了種種的苦,實際就是如來一人在受苦。
‘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拯濟’,救度。‘負荷’,背、擔。《大法炬陀羅尼經》說,菩薩的擔子就是誓愿要負荷、要救度這一切眾生出離世間。佛視一切眾生就跟他的一個獨子一樣,什么東西都要給他,以至于要讓他進到無余涅槃。都達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這就證實前面所說: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來果覺無量功德上的人,回果向因示現(xiàn)菩薩位。‘悉獲’,都得到。來會的都是大菩薩,都得到一切佛的無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議’,就是說大士們都得了如來的智慧莊嚴。肇公解釋:智慧(實相般若)是體,圣明是用。凡事都有體有用。對于一切事沒有不能照了通達的,叫做圣。菩薩的照是靈明的,沒有任何一種世間東西可以打比方,所以稱為靈照。不可以用語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這個圣明到底是個什么,以眾生的凡情絕對不能理解,也絕對不能夠去演說,這就叫做‘不可思議’。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是這樣的這些大菩薩無量無邊哪,一時都來了。以上就總結德遵普賢這些大菩薩,這些正士,為了來聽法,來贊揚這個凈土宗,要廣弘普賢的十大愿王,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的一切有情,讓他們怎么樣呢?讓他們能夠往生凈土,往生凈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時來會呀。此外還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清信士就是優(yōu)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這個凈土法門是適合于在家人的)。所以一萬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塊兒整整兩萬人。兩萬人的大法會。所以后來看見極樂世界,不要忘了是當時在場的地球上的兩萬人。還有欲界天、色界天、天眾,諸佛菩薩無量無邊,德遵普賢那些大菩薩更是無量無邊。這兩萬人是真正咱們地球上出生的人。經末還提出,一切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所以天龍八部也參加法會。
- 上一篇: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二)
- 下一篇:佛說彌勒下生經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