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四章 快樂成功有秘訣——六度佛
第四章 快樂成功有秘訣
——六度佛學(xué)的認(rèn)識
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知本行,皆悉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維摩經(jīng)》佛國品第一
在前面幾講中,我們認(rèn)識了維摩詰居士,知道他是在家居士的典范。從對維摩詰居士形象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在家居士修學(xué)佛法的法門有“六度”、“四攝”等,這一節(jié)課就從六度法門講起。從這一講開始,我們就步入了具體實踐的內(nèi)容。
“六度”就是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六種法門,簡稱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度”翻譯過來是渡船的“渡”,六度是個譬喻,比喻上述的六種法門就像船只、車輛一樣,能將我們從此岸的出發(fā)點帶到彼岸的目的地,所以稱它為“六度”。印度那個地方天氣熱、雨水多,河流遍布全國,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只,所以佛典常用“度”來做比喻。
“六度”又稱為六波羅蜜,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度無極”等!暗奖税丁钡囊馑际:遵從佛陀的教誨修學(xué)六度法門,就能從無明的此岸度脫到智慧的彼岸,就能從煩惱的此岸度脫到清涼的彼岸,所以叫“到彼岸”!岸葻o極”就是從一個凡夫的、世俗的、染污的境界達到至高的、最上的智慧境界,這叫“度無極”。
一、生財之道——布施波羅蜜
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對大家講布施,可能有點老生常談,雖然這樣,卻又不得不談,為什么呢?很多人對“布施”一詞耳熟能詳,但對它的真實意義卻并沒有多少了解,對于如何在現(xiàn)實中來修學(xué)布施法門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為行布施誤入歧途,所以要對布施進行更加詳細的闡述。
(一)布施的名義
布施的梵語音譯叫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布就是散布,施就是施予,向除你之外的一切眾生散布、施予物質(zhì)、精神等層面上的幫助都叫布施。一般而言,布施包括財施、法施和無畏施三種。
“財施”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將各種各樣實物,包括錢財、寶物和各種生活用品等施予他人。
“法施”是什么呢?法施包括智慧和知識兩個層面的布施:世間一切思想、理論、知識、技能,有因緣機會把它施予別人,這是知識層面的布施;如果你通達佛法,或者了解其中一部分,把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這是智慧層面的布施。另外,有人遇到了難事,你出個主意解決了,這也是智慧層面的布施——當(dāng)然要是無償?shù)牟判小?/p>
什么叫“無畏施”呢?“無畏施”指精神層面的布施。能夠讓別人得到不畏懼、不恐怖、安慰、安樂的話語與行為都叫做無畏施。在現(xiàn)代世界,布施的范圍更加寬泛。如果你能夠力所能及地給別人一些具體幫助,即使只是給別人一些鼓勵,這都是“無畏施”。
比如乘車的時候看到老弱病殘,正吃力地提著一個大包艱難行走,這時你若能上前幫他(她)一把,這種力氣的布施就可以算作無畏施了。這樣順手而為的事情,何樂不為呢!有時候別人遇到了挫折、困難、傷害,你只需要一句安慰的話,就可能使他(她)重新打起精神、振作起來,這樣的情形也可以算作是無畏布施了。
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即使再堅強的人也一樣。無畏施很重要,能使人生起精神與信心的一句話,說者或許并不太在意,對聽者而言,說不定就是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一個由挫敗到成功的轉(zhuǎn)折點,一個由艱難到容易的轉(zhuǎn)折點,甚至可能是攸關(guān)性命的轉(zhuǎn)折點。有的人,需要在別人的表揚或者贊美下才能不斷進步,如果你能適時給予他贊美、給予他鼓勵,你的贊嘆語言就將使他更加地上進,使他信心更加地充足,這樣就可能成就了一個人。類似的話語,就都屬于布施,力量不可思議。
還有,大家知道,現(xiàn)在的社會有很多募捐活動,比如為貧困災(zāi)區(qū)募獻錢物,為醫(yī)院募血,為白血病患者募捐脊髓,這些事情如果能夠隨緣參與一些,則可以稱之為愛心布施。布施的種類是很多的,我們力所能及地給予別人的幫助,不管是物質(zhì)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都可以統(tǒng)稱為布施。
(二)布施的功德
布施的功德巨大,具體來說有四個方面的作用:
1、增加福報
布施首先能增加我們的福報。我們常說學(xué)佛人應(yīng)該福慧雙修,修“!本唧w落實到生活中,布施占很大的成分,也就是說布施是我們修福報的主要法門。同樣的工作,為什么有些人所花費的精力與我們差不多,而成就卻比我們大得多呢?比如,你二十歲開始工作,今年已四五十了,僅僅是衣食無憂而已;有人同樣也是二十歲開始工作,現(xiàn)在則成了千萬富翁或社會名流。這難道僅是偶然所致或是能力差異造成的嗎?
人的能力差別再大,能差到哪里去呢!他比你大得多的成就中,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他過去生所積福報在此世的顯現(xiàn)。古代的一個大學(xué)問家說“書到今生讀已遲”,這不是悲觀,也不是迷信,因為三世因果的學(xué)說本身就是一個自然的法則,F(xiàn)代人不承認(rèn)三世因果的學(xué)說,是因為他不理解,以他的能力、智慧還不足以達到那種認(rèn)識境界。不相信這個法則,他就無法融入到這個自然法則中來,也就不能掌握這個法則,更不要說獲得遵循這個法則所帶來的利益了。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只有在果報現(xiàn)前的時候才知道可怕,而菩薩則知道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能防患于未然,大多數(shù)人做不到這一點。很多人感嘆命運不濟,卻沒有想到運用努力來改變際遇,只是在那里空嘆惜,有什么用呢?從現(xiàn)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一點一滴地做起,即便現(xiàn)在依然是一貧如洗,起碼將來是光明的,是有希望的。學(xué)佛人一定要突破這一層壁壘,目光要往遠處看、往高處看、往寬廣處看。我們可以容忍現(xiàn)在的清貧生活,但不能容忍不去修學(xué)“布施”這個能帶給我們極大福報的法門。
不修學(xué)布施,其結(jié)果不僅是一時的貧困,可能是永久的窮苦。此生貧困,來生貧困,再來生依然是貧困,但是假如從現(xiàn)在做起,也許明天就有所改觀。前面幾講中,我跟大家講過果報有近期、中期和長期這三種形式。比如說這邊殺了人,那邊被抓起來槍決就是現(xiàn)報。幾歲開始上學(xué),一直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才能享受到知識技能所帶給我們的回報,這是中期果報。長期的果報,三世因果是最好的說明。所以,不要害怕眼前的艱難困苦,應(yīng)該害怕的是我們不去改變困苦的根源。
布施的福報是不可思議的,舉個例子。在古印度有個老太太,一生坎坷,青年的時候丈夫離她而去,中年的時候喪失了自己的兒女,到了年老孤苦伶仃,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過著人間最凄慘的生活。釋迦佛陀聽說了這個人的遭遇,想要幫助她,于是在托缽化食的時候,就走到她門前,對她說:“老阿媽,我希望能得到您的布施!”但是她找遍了茅屋的角角落落,也沒有找出一點兒可以供養(yǎng)佛陀的食物,屋子里唯一的物品就是一個用來吃飯的爛瓦罐,她傷心極了,淚流滿面地說:“仁慈的世尊呀!我非常愿意供養(yǎng)你,可是老太婆實在太窮了,找不出任何東西可以布施于您。”佛陀說:“你有的,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她說:“世尊!沒有什么不愿意的,把我的生命奉獻出來都可以,只要能夠供養(yǎng)如來!笔雷鹫f:“那好!就用你的瓦罐去小河里為我舀半缽水來作為供養(yǎng)吧!彼驼罩鹜拥脑捜プ隽恕7鹜幼吆蟛痪盟腿ナ懒,可是就這半缽清水的供養(yǎng),老婆婆的來生就到了忉利天,還得以聽聞佛法。
這是說布施能夠增加自己的福報。聽完這個故事也許有人會說,來世太遠了,現(xiàn)世有沒有因布施而得到大福報的呢?告訴大家,多的很呢!下面會有這樣的例子講給大家聽。
2、增長德行
布施能增長我們的德行!暗隆笔鞘裁茨?是道德。按照善惡的標(biāo)準(zhǔn)來分,布施屬于善法。既然它是善法,就能增加我們的善業(yè);善業(yè)的增長,就能增加我們的善行;善行增加,道德就能增加;道德增加,相應(yīng)的生命品質(zhì)就得以提升。所以說,布施的第二個重大作用就是增長我們的德行,能讓我們由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提升為一個非同一般的人。
我在南方住的時候,聽說過這么個故事:在寺院旁邊的村里有個人原本很有錢,但性情兇戾,為人慳吝,天有不測風(fēng)云,一次他突然得了急病,幸虧有人及時發(fā)現(xiàn),還不計前嫌送他治病,他才得以幸存。他愧感交加,自此洗心革面做起了善事,把家里所有的積蓄拿出來布施窮人,他也越來越受人愛戴,后來因為德行的優(yōu)異,被當(dāng)?shù)卦u為社會杰出人物。別人的幫助使他浪子回頭,而他后來的成就就是布施的力量所致了!
從這里看,布施能夠增長德行,利人利己。
3、增長心量
布施的第三個作用就是能夠增長我們的心量。心量對于一個學(xué)佛人來說太重要了!為什么?舉個例子,同樣都是容納,一個湖泊的容量能和一個大海的容量相比較嗎?一個丘陵能和一座高山相比較嗎?大海就是因為寬廣才能容納百川,高山就是因為寬廣才能容納萬物。
如果一個人的心量是寬廣的,那成就也是不可思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心像虛空一樣寬闊,那么世間所有的事,對你來說都不足為慮;如果肚量像十方世間一樣的廣大,那么你就可以在這個世界上悠游自在。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彌勒佛,兩邊的對聯(lián)一般都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這說的就是心胸肚量呀!為什么常笑?因為他能容,所以自在、歡喜、安樂,能不常笑嗎!這種笑肯定是歡喜的笑,要不人們怎么都叫他歡喜佛,沒有人叫他愁苦佛呢!
佛陀之所以能成為佛陀,就在于他把胸懷打開了,他比眾生的胸懷要寬廣,所以他成就了佛身。我們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為我們的胸懷不能釋放,所以說我們是凡夫。人胸懷的寬窄、心量的多寡,就決定了他事業(yè)成就的大小,就決定了他人際交往的成功與否。
古人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宰相的肚子真的大得能劃船嗎?并不是真的能撐船,而是形容。能坐到宰相的位置,必然是能夠包容一定的人與事的,如果沒有這種胸懷也做不到宰相。古人又說“器大者聲則閎”。桌子上放的這個小座鐘,跟大殿里明代的大銅鐘比,大家說哪一個敲出來的聲音大?(眾答:大鐘!)為什么呢?器大呀!器大,聲音就寬廣、洪亮、深遠。器小,當(dāng)然聲音就小。
大家知道《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本來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書生,可是卻能讓蜀國的五虎上將心服口服。為什么?就是因為胸懷寬廣!可是,身為吳國三軍統(tǒng)帥的周瑜,氣量狹小,處處想勝過諸葛亮,卻處處不如諸葛亮,勝不了就把氣往肚子里憋,最后一命嗚呼。
氣球再大,容量有限,一直往里充氣,終會有爆炸的時候。人的肚子也一樣,不斷把亂七八糟的雜事往里塞,時間長了就會消受不住,吃不香,睡不酣,走路沒精神,干活打迷糊,什么都弄不好,心理負擔(dān)太重了。負擔(dān)太重,又不懂得放下,那怎么能行?
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當(dāng)下發(fā)生,當(dāng)下解決,過去了就不要再理它;如果你一直揪著不放,耿耿于懷,就永遠無法從這件事中解脫出來。一件、兩件、三件……不停堆積,就有承載不起的那一天,就會自我崩潰。河堤的承載力如果低于洪水的沖擊力就會潰堤,潰堤是非?膳碌,一瀉千里,一切的東西都沖光了,那是自然的大zai nan。當(dāng)人精神崩潰的時候,它對人的打擊甚至?xí)^洪水的zai nan。所以說,學(xué)佛的人要胸懷寬廣些,該放就放。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抓住當(dāng)下一刻,你就能自在安樂。
大家要不要抓住當(dāng)下一刻?(眾答:要!)
4、拓寬胸懷
布施可以拓寬我們的胸懷,為什么呢?
如果有過布施經(jīng)歷的居士,可能就會有一種體驗。什么體驗?當(dāng)你把一樣?xùn)|西真心實意地、不帶任何條件地送給別人,送出之后,必然會有一種特別快樂的感覺。這種感覺從哪里來呢?就是從擴寬的胸懷中來。你布施了,就把執(zhí)著從內(nèi)心深處釋放走了。就像房間,清理出去一點東西空間就多一些。布施一次,放出來一部分執(zhí)著,心里的空間就會多一點,你就感覺自在一點,自在就能快樂。心胸寬廣了,執(zhí)著減少了,所以才有了快樂。
布施的功德是巨大的,以上從四個方面做了歸納。
5、布施功德事例
下面我再給大家講幾個布施得大福報、大功德的例子。
春秋末年,越國的宰相范蠡非常聰明,有頭腦,胸懷也很寬廣,他幫助越王勾踐振興了國家,卻視權(quán)貴如糞土,然后“乘桴浮于!,坐著小船到今天的太湖那里去經(jīng)商了。這個人做宰相的時候成就大事,做商人同樣也很成功。那時候商人少,而且地域的割據(jù)使物資的流通很不方便,豐收年份人們糧食用不完只能扔掉,災(zāi)荒年份沒有東西吃又會餓死人。范蠡看到了這個現(xiàn)象,就把這個地方?jīng)]有的東西從那個地方運過來,把這個地方有那個地方?jīng)]有的東西運過去,互相交換;豐收的年份就向民眾收購糧食,災(zāi)荒的時候再對民眾賣出。透過這種方式,不到幾年的光景,積累億萬家財,富可敵國。他富裕之后,沒有像別的有錢人那樣購田地、建城堡,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當(dāng)周圍的民眾遇到災(zāi)害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布施。
有一年天下大旱,幾乎顆粒無收,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范蠡把自己全部財產(chǎn)都拿出來布施給國人。億萬家產(chǎn),一日蕩盡。
大家說,如果沒有“視金錢如糞土”的豁達精神,沒有大海一樣寬廣的胸懷,能做得出這樣的壯舉嗎?很難呀!可是他不但做到了,而且無怨無悔。
誰知道這次散財之后不到幾年光景,他再次積累起萬貫家產(chǎn),速度之快,現(xiàn)代人炒股票恐怕都比不了。但是,范蠡的善舉沒有因此止步,當(dāng)災(zāi)害出現(xiàn)的時候,他再次把全部家產(chǎn)布施了。這樣的布施一連三次。范蠡死后,被人譽為“陶朱公”,陶朱公就是現(xiàn)在大家經(jīng)常禮拜的財神。他成神了!范蠡怎么成神的?他的善舉讓很多人敬仰,為了表示對他人格的仰慕,后代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貼掛起來,以他為榜樣。可是,隨著時代的推移,慢慢地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誰了,只曉得他是財神了。到他這里來也不是為學(xué)布施,而是想從他這里求發(fā)財了?吹侥敲炊嗳斯虬葑约,陶朱公天上有知,不知道該怎么寒心呢!
能發(fā)心布施的人很多,可是三次散盡家財,而且是拿價值億萬的家財用來布施的,在中國歷史上恐怕只有范蠡一個。為什么范蠡那樣容易“財源廣進”呢?不外乎兩點原因:一是大胸懷帶來了大氣魄,事情特別容易成就;二是布施結(jié)下大量善緣,做什么事都有人幫助,事半功倍。
上面是古代的例子,再舉個現(xiàn)代的。香港的富商李嘉誠先生,在香港起家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是大街上賣領(lǐng)帶的,可是他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能掙錢,敢舍錢。不把錢當(dāng)回事,掙了錢就幫助別人,于是很快建立了一個牢固的人際圈子。這個圈子里的人不斷為他提供前進的機會,他的資本積累得越來越多,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成了今日的華人首富。
時至今日,他依然樂善不止。大家若去過南方就可能會注意到,在李嘉誠的故鄉(xiāng)廣東,很多寺院都有他的捐款,動輒就是三五百萬或上千萬。他不但為佛教捐款,對其它的社會慈善事業(yè)也很舍得投入,汕頭大學(xué)完全是他一個人出資花了幾個億建起來的。佛經(jīng)說舍一得萬報。正是由于他的樂善好施,所以財富飛速增長,F(xiàn)在,不但他自己饒財大富,就連他的兩個兒子也是“毛毛蟲變蝴蝶”,眨眼之間身價數(shù)以億計。據(jù)不久前報道,李嘉誠宣布,將來還要把資產(chǎn)的三分之一捐獻給慈善事業(yè)。這又是一個了不得的大手筆。
看一個人的成就,不要只看當(dāng)前的榮耀,更多的是看他為什么能夠成就,而特別關(guān)注的就應(yīng)該是心量的問題。
這是中國的例子,再舉個外國的例子。最近有個新聞,說美國微軟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宣布從2006年開始淡出公司的管理,專心致力于慈善和文化事業(yè)。這個人現(xiàn)在是全球首富,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大學(xué)還沒畢業(yè),也是什么也沒有呀,能有今日成就,也可以說與他的胸懷和布施有關(guān)。要知道,他不但是全球首富,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也是他。蓋茨每年投入慈善事業(yè)的是幾十個億,還宣布死后他的全部財產(chǎn)將捐贈給慈善機構(gòu)。
這里的幾個例子都是說明修學(xué)布施法門的重要性。其實,布施功德信與不信它都存在。為什么呢?比爾•蓋茨信佛教嗎?我是沒有聽說過!古代的范蠡信仰佛教嗎?那時佛教還沒傳人中國呢!可是為什么他們要去布施呢?為什么他們都從布施中得到這么大的福報呢?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他們都懂得人要“做好事”,所以他們要布施;老子說“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錢財如浮云流水,屯積居奇早晚要被人取去,這是世間的自然法則,所以他們不貪婪。舍得舍得,越舍越得,他們敢于布施,所以財源彌多。
其實,非但布施,佛法所揭示的一切道理都是這樣,你信不信它們都存在,并不是說你不信仰佛教就可以逃得出這些自然法則。正因為這樣,佛法的“法”翻譯為漢語,就是“軌則”義、“軌持”義。但是,話說回來,如果我們能在信仰的基礎(chǔ)上去做,功德更是不可計量,效果更加顯著。
有人也許會說,他們是有錢才會這么投入。難道,我們可以以錢少為理由,就拒修這個法門嗎?其實,越是錢少,才越要努力去修。因為這個時候布施出來一分錢的功德可能是那些有錢人布施一萬塊錢的功德都不能相比的。佛經(jīng)上說“貧窮布施難”,正是因為難,所以貧窮狀態(tài)下的布施功德是最珍貴的、最難得的。
解放前民間把學(xué)佛人叫做“善人”。什么叫善人呢?善良之人。從這個詞我們可以看出,布施是在家學(xué)佛居士修學(xué)佛法非常重要的法門。前段時間,有個人對我說學(xué)佛人在國家危難時起不到一點作用,我說那是你對事情真相不了解。知道嗎?在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太虛大師說:“布施就是(學(xué)佛人)救國的最重要法門,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都是救國。”以持戒聞名天下的弘一律師,竟然還提出了“上馬殺賊,下馬念佛”的口號。可以說,從古到今中國佛教都很重視布施法門的落實。
(三)布施的誤區(qū)
下面,我再為大家講一講修學(xué)布施時的一些誤區(qū)。
1、不要落入有相布施
同樣是布施,有深有淺,有優(yōu)有劣。什么是淺呢?我給大家講個小故事。達摩禪師從印度來到南京,當(dāng)時叫建康,梁武帝聽說了他的名氣,想留他弘法。談話的時候,梁武帝問他:“大師,我大力護持佛教,修建了許多的寺廟,度化了無數(shù)的眾生,功德有多大呀?”達摩祖師看都沒看他一眼,笑了笑說:“沒有半點功德!”梁武帝心想,這和尚怎么這樣講呢?別說我是皇帝,即便普通人,也該贊賞幾句呀,竟然說我沒有功德。于是拂袖而去,不再理他了。正是因為這個因緣,達摩祖師才一葦渡江,坐著小船到江北來了。后來在中岳嵩山少室峰下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禪宗。
達摩祖師為什么說梁武帝沒有功德呢?告訴大家,因為梁武帝的這句話是帶著一顆執(zhí)著心、分別心來問的。布施的時候帶著執(zhí)著心和分別心布施,既便你布施的再多,也是有漏的布施。執(zhí)著心、分別心與諸法實相不相應(yīng),與佛法宗旨不相應(yīng),所以這種布施沒有功德,只有福德。
功德和福德可是兩樣?xùn)|西,大家千萬不要混淆了。福德是世間的東西,功德是出世間的。有漏的布施能得福德,但是不一定能得到功德。功德怎么得到?以佛法的精神思想為依托,以佛陀的根本教法作指導(dǎo),這樣的無相布施才有功德。什么叫無相布施?《金剛經(jīng)》里說,布施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觀想:沒有布施者,沒有被布施者,沒有布施的東西,沒有布施的過程。四個沒有,這才是無相的布施。
真的沒有嗎?是讓你不要把這些事放到心里去,不要因布施沾沾自喜,不要在被布施者前盛氣凌人——“我給你了東西,以后就要聽我的!”“我給了你東西,要對我好,隨時指揮隨時到!”這哪叫布施,分明是條件交換,跟經(jīng)商沒多大區(qū)別,與佛法是不相應(yīng)的。不要用這種方式來布施,要行布施法。無相布施才是與佛法相應(yīng)的布施,也只有無相布施才有巨大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走進帶有執(zhí)著心、分別心的布施,不要落人有相的布施。
說到這里,記得前段時間聽一個同參對我說:“最近遇到了麻煩事!”我問什么事,他說以前有人送了他一尊佛像,當(dāng)時說得好好的?墒呛髞韨z人產(chǎn)生摩擦,鬧崩了。那人在臨走時突然對他說:“**,限你三日之內(nèi),必須把那個佛像還給我,我不送給你了!”送人了的東西再要回來,這不是笑話嘛,跟三歲小孩鬧別扭一樣。大家要記著,布施就布施了,即便你跟人產(chǎn)生矛盾,也別要回東西。一是與佛法不相應(yīng),二是顯得我們太沒有修養(yǎng)。布施一定要行無相法,作無相布施想。
2、不要陷入分別心布施
在修學(xué)布施法門時,有些居士會想,我只布施佛法僧三寶,不布施一般的人,他們都是生死輪回中的罪業(yè)之人,還不如我呢,從他們那里求不了福德、智慧,干嘛布施呀?
于是,有些地方發(fā)生zai nan了,需要捐一些錢財、物資,他們斷然拒絕;有人遇到困難了,需要提供一些體力、智力的幫助,他們袖手旁觀;親朋鄰居遭遇變故,期望得到理解,他們漠然置之,甚至橫眉冷對。借口是“我要念佛,沒有時間”,“我要誦經(jīng),別打擾我”,甚至還有人出言惡劣“我才不理你們這些生死凡夫呢”……這些話多傷人心呀,誰愿意聽呢!這樣的人多讓人失望,誰敢接觸呢!于是,有些人就產(chǎn)生看法了:“什么學(xué)佛人呀!心比石頭還冷,簡直沒有人性!
你不幫助別人,別人也不會幫助你。當(dāng)你有事的時候,朋友必定躲著你走;當(dāng)你碰到困難的時候,別人不會理你。長此以往,漸漸地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了,人際關(guān)系每況愈下,朋友沒有,事業(yè)不順,生活苦悶。
這個時候,難免發(fā)生感慨“拜佛這么長時間,布施那么多東西,遇到了困難,佛菩薩怎么也不保佑我呀?算了,不學(xué)佛了。”不好的處境就是由于自己的錯誤所致,再不學(xué)佛更是錯上加錯,以后的景況會愈加糟糕。學(xué)佛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步不成步步難行,所以我們一定要謹(jǐn)慎,不要誤入歧途。
在家居士供養(yǎng)三寶會有很大功德,但布施法門的修學(xué)不只是要布施給佛法僧,當(dāng)周圍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都要布施,這是菩薩應(yīng)該具有的一種情懷,是在家學(xué)佛者應(yīng)該具備的一個基本素質(zhì)。
還有一些人(沒有學(xué)佛的一般人),他們只布施給那些遇到麻煩的人——比如zai民之類,不布施佛法僧三寶,認(rèn)為僧人不從事社會勞動。這種布施也是帶有執(zhí)著心和分別心的,而且忽視了三寶在精神層面帶給世間的巨大作用和積極意義。其實,沒有佛法僧三寶的世界,遠遠比沒有錢財?shù)氖澜绺涌膳?
無論是唯獨供養(yǎng)三寶,還是只布施窮困的人,都是行持布施法門的誤區(qū),大家應(yīng)該提防,不要落入這樣的誤區(qū)。
4、不要礙于情面布施
還有一個誤區(qū),就是礙于情面的布施。每個寺院門前可能都有很多乞丐,這些乞丐,有的真是很窮,迫不得已才出來討生活?墒怯幸徊糠秩瞬⒉皇呛茇毟F,是走致富捷徑的職業(yè)乞丐。不管是真乞丐也好,職業(yè)乞丐也好,如果他平平靜靜地向你乞討,你可以給他。為什么呢?這是學(xué)佛人應(yīng)有的布施精神。
可是有的乞丐向人乞討,死磨濫纏,甚至伸手去抓別人的衣服、袋子,得不到錢財不罷休的樣子。遇到這種情況,有些居士礙于情面,怕佛友譏笑自己不夠慈悲,就忍著厭煩掏錢給他們。還有的居士擔(dān)心,我這么干凈的衣服,萬一讓他們抓出手印來,出門多不雅觀,為了避免麻煩,趕緊甩錢。有時身上沒零錢了,十塊二十塊的都給。
但你可能沒有想到,這個看似布施的行為卻并非布施。一個原因是發(fā)心不正,你給他的時候,不是帶著一顆想給的心布施的,是被迫的;另一個原因是私心作怪,你不是為布施而施予,是想減輕麻煩。從這兩個角度來說,這種布施是與佛法不相應(yīng)的,也不是可以鼓勵的行為。而且這種布施非但不會令布施者受益,反而只會縱容被布施者造作惡業(yè)。因為你的放縱,他們會更加肆無忌憚地去抓那些拜佛人和游客。越抓越厲害,人少的時候他就敢來搶了,真可謂是“方便出下流”!
現(xiàn)在的社會講究職業(yè)道德,就是乞丐也應(yīng)該有乞討的規(guī)則,遇到這樣的乞丐,絕對不可以礙于情面,或遷就他們一抓就給,而是要用金剛無畏的精神來呵斥他。呵斥表面上看起來不慈悲,實際上是慈悲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避免讓他們誤入歧途啊!
以上是布施的幾個誤區(qū),有相的布施、有分別的布施、甘于被騙的布施、礙于情面的布施,都是與佛法不相應(yīng)的,都是在修學(xué)布施法門中應(yīng)該努力避免的行為。
(四)布施的落實方法
布施的作用、種類以及布施的誤區(qū)給大家講完了,下面再總結(jié)一下,修學(xué)六度法門的布施法門,到底該怎么做。
第一、要培養(yǎng)布施的精神。學(xué)佛重要是精神,就是說不管你有沒有實踐布施的機會,首先內(nèi)心深處要有這樣的心理準(zhǔn)備,時刻準(zhǔn)備著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去布施。
第二、要力所能及的布施。布施要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來實行,就是要量力而行,你能給別人多少就給多少,不要盲目跟風(fēng)、攀比,如果你真的錢很少,那么給他一毛錢也不是不可以,千萬不要執(zhí)著于數(shù)量的多少。不要因為修學(xué)布施法門而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布施是一種隨緣、自在的行為。
第三、要從根本上去布施。布施的方式是很多的,有時候一句好話若能夠給人帶來利益,也是布施。若能將技能或工藝無償傳授他人,使人掌握一門技能,給別人帶來長久的受益,這就像將點石成金的指法給了別人,比給他幾塊金子的好處大多了,是比直接給金錢更大的布施。
第四、要自行勸別人行布施。就是自己在修學(xué)布施法門的同時,可以勸別人也來行布施。勸別人的時候不一定要用布施這個詞,可以用善巧的方式,轉(zhuǎn)換成其它的話來說,只要能達到目的就行。
按照這四點去實行,既能增長我們的福德智慧,又可以拓寬我們的心量胸懷,最終必然得到智慧解脫。愿我們都能夠長行布施,廣修功德。
二、方圓自如——持戒波羅蜜
什么叫持戒波羅蜜呢?就是指佛陀所制定的、涵蓋出家在家戒律在內(nèi)的全部戒法。其中主要的有皈依三寶戒、五戒、十善戒、沙彌十戒、式叉摩那六法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聲聞戒律,還有瑜伽菩薩戒、梵網(wǎng)菩薩戒等內(nèi)容。作為在家的居士,有的戒法適合我們,有的則不適合我們。
在講哪些是在家居士應(yīng)當(dāng)守持的戒律前,先跟大家略說一下戒律的來源和主要作用。
(一)戒律的來源與重要作用
佛陀在菩提樹下剛剛證取無上正覺,成就佛道的時候,是沒有戒律的;佛陀初轉(zhuǎn)fa*lun度五比丘,開始有佛教僧團的時候,也沒有任何戒律;在度化第一個居士團體的時候,依然沒有戒律。那么大家可能會問:這么長時間了還沒有戒律,這些戒律是哪里來的呢?從天而降還是無中生有冒出來的?都不是的。佛法講因緣,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沒有因緣成就不了任何事情。那么戒律的制定也有其一定的因緣。
沒有戒律不是大家都不要戒律,曾經(jīng)有弟子向佛陀提出:“作為一個修學(xué)出世大道的團體,應(yīng)該像世間的王制一樣,有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以便用來防非止惡!碑(dāng)時佛陀說:“如果沒有人觸犯與佛道不相應(yīng)的惡法,就不能制定戒律。”
后來,有比丘和居士在修學(xué)或行事當(dāng)中,有一些與佛法乃至世間法律不相應(yīng)的地方。他們與佛法的相違并非故意所為,而是無知覺的,按道理應(yīng)該是“不知者不為罪”。但畢竟是惡法,為了防止再次重犯、別人效仿和世人的譏嫌,于是佛陀開始制定戒律。從戒律來源的這一點,我們應(yīng)該明白一個道理——對學(xué)佛來說,戒律很重要,但戒律也是我們學(xué)佛道路上的一種工具,持戒不是目的,也不能代表解脫。持戒的目的只是為了讓我們由此而契入佛法的正道,由佛法正道達到這種境界從而契入如來的清涼、自在、歡喜、智慧境界,即依戒生定,依定發(fā)慧,這就是佛陀為我們制定戒律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切不要對戒律生起錯誤的認(rèn)識。
說到戒律的本源,話題講長些。其實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yīng)該追本溯源,探討一下原因所在。要找出事物的本相,不要被事物流傳過程中失去了本來面目的外表現(xiàn)象蒙蔽。就像現(xiàn)在大家所穿的衣服,大家都知道,原始社會沒有衣服,人們最初把樹葉樹皮連綴起來穿在身上不是為了遮羞,只是為了遮風(fēng)擋雨。夏天為了遮雨,冬天為了擋寒。隨著人類的發(fā)展,漸漸有了文明和倫理出現(xiàn),人們又用衣服來遮羞。不管是為了遮雨、擋寒還是為了遮羞,這應(yīng)該是人類衣服最初的作用。可是,發(fā)展到今天,多少人為衣服所累啊!人們把大量的金錢投入到服裝上,就是為了穿得漂亮一點兒。但是,再漂亮又當(dāng)如何呢?能為人增加一點道德嗎?能為人增加一點內(nèi)涵嗎?能擺脫生老病死苦嗎?不可能。所以,對外界東西的追求,我們要有所節(jié)制。
戒律制定了出來,它對我們學(xué)佛人來說,有什么重要性呢?
《涅槃經(jīng)》中說:“戒是一切善法之梯蹬,亦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如地,悉是一切樹木所生之本也!边@是說戒法是通向一切善法的階梯,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像大地是一切生命的根本所依之處一樣。所以,戒律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佛教可以概括為戒、定、慧三學(xué),三學(xué)涵蓋了一切佛法。為什么戒、定、慧三學(xué)的次序是由戒到定、再由定到慧,而不是慧、定、戒或定、戒、慧呢?可以分為兩點來解釋。
第一點,三學(xué)的順序是一個次第的過程。好比上大學(xué),必須要有從小學(xué)、中學(xué)到大學(xué)的一個過程——即便其中的某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取得正式文憑,也需要具有相應(yīng)的實質(zhì)內(nèi)涵——否則大學(xué)不可能真正讀得下去,即便再利的根器,也依然不行。再作一個譬喻,就像我們乘車,如果不先把車的發(fā)動機發(fā)動起來,車就跑不起來。一樣的道理,學(xué)佛不從戒法的守持開始,就不能進入到清靜的禪定,沒有定力,慧力的獲得就更不用提了,簡直是不可能的。由戒生定,由定發(fā)慧,這也是一個次第的過程,不能隨便倒置的。
第二點,戒律是佛法的規(guī)范與保障。沒有戒律,就不能獲得真正的佛法修學(xué)道路,所以三學(xué)之中以戒為先。
“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止”的意思。什么叫“止”?“制止”、“停止”,“不能做”稱為“止”,也就是說,制止一些事情不讓做的行為規(guī)范叫做“戒”。戒法為什么要制止一些事情不讓做呢?因為世間有些事情我們確實不能做,做了就會產(chǎn)生惡業(yè),損人不利己。比如說,殺人就不能做。殺了人非但違背因果,而且觸犯法律,即便沒有人用戒律來約束你,法律也不會寬恕你。既然不能做,我們就要把它制止掉。怎么制止呢?制定一些行為的規(guī)范進行守持。在佛門中,所有規(guī)定的止持和作持,即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的行為規(guī)范,統(tǒng)稱為“戒律”。
有些人認(rèn)為,學(xué)佛就學(xué)佛,為什么要制訂那么多的自我約束呢?太不自由了!其實,這是不明了戒律精神而帶來的誤解。不要說是作為學(xué)佛人要有戒法的約束,世間哪個國家能沒有法律的約束呢?社會是一個無數(shù)人共同生活的大集體,既然是共同生活的集體,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就需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典章制度,做為維系社會秩序的紐帶。有了法律法規(guī),即便非學(xué)佛人也要受一定約束,有些事情能做,有些則不能做。
所以大家在學(xué)佛的過程當(dāng)中,面對戒律不要詫異,不要驚奇,也不要惱悔。按道理,越學(xué)佛,人的心地越善良,越學(xué)生命越柔和,越學(xué)層次越高,應(yīng)該戒律越來越少才對。為什么學(xué)佛時間越長,增加給我的戒律越多呢?為什么境界越高,給我的束縛越大呢?
這是因為,學(xué)佛是一種生命品質(zhì)的自我升華的過程。你想比一般人清靜智慧,自然要比他們所受的限制多一些;你想生命有更大層次的提升,必然比在社會上受到的約束相對要多一點。就像宇宙飛船,飛得越遠,技術(shù)要求越高,材料限制越多。再比如,學(xué)生在上小學(xué)時,每天上午下午各上兩節(jié)課;到讀中學(xué)時,就變成上三節(jié)課,而且還增加了晚自習(xí);等到上了大學(xué),不僅有課堂的理論課,還增加了社會實踐的內(nèi)容。這就是層次越高,限制越多,要求越嚴(yán),目的不外乎使你進步更大。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懼怕戒律,也不要害怕在學(xué)佛的過程中戒律的不斷增加。
佛陀對戒律的重視是貫穿始終的。就像孔子所說的“吾道一以貫之”,儒家思想“一以貫之”的是忠恕的精神,而佛法“一以貫之”的根本精神則是戒律。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每一法都是建立在戒律的前提下。所以,他在臨入涅槃之前還教誡他的弟子們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后,當(dāng)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dāng)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边@是出自《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jīng)》中的幾句話,意思是說,你們這些比丘弟子啊,我的色身入滅之后,你們應(yīng)當(dāng)特別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如果你們能夠以戒為師從的規(guī)范,就像在黑夜中遇到了明燈,就像貧窮的人得到寶貝。戒律就是你們的老師,見到戒律就像見到我一樣。從佛陀臨寂滅的諄諄教導(dǎo)中可以看出,戒律真的是很重要。
戒律是佛法住世的根本,戒律是我們居士與僧團清靜和合的保證。戒律也是我們得到定力、智慧、解脫的基礎(chǔ)。衛(wèi)星失去了軌道,就不能夠在天上正常的運行,也就不能發(fā)揮它的一切作用。如果沒有戒律,就不能收攝我們身口意三業(yè);不能收攝三業(yè),就不能進入到甚深的定力當(dāng)中;進入不了定力,如何開發(fā)自己的心性,如何啟發(fā)自己的智慧呢?沒有智慧,談何清靜、談何自在、談何解脫呢?一切無從談起,所以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礎(chǔ),是學(xué)佛路上正確方向的保證。
(二)三皈依戒
既然戒律這么重要,那么在家居士到底要守持哪些戒律呢?
剛剛皈依初入門,還沒有受五戒的居士,要守持的是三皈依戒。有人以為,三皈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實,三皈也是戒,前面說過,戒是制止的意思,三皈之后,也有三種禁止做的事:第一,皈依佛,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皈依法,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邪說;第三,皈依僧,盡形壽不皈依外道徒眾。所以,皈依三寶的本身,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zhì)了。
為什么說“三皈依”之后不能做這三件事呢?大家知道,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如果對這個人不是絕對信任,你就不可能追隨他,向他學(xué)習(xí)。常人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在用人方面的一條法則,對別人又用又懷疑,別人就不可能盡力給你做事情。這里我們也可以說“信人不疑,疑人不信”,如果你還懷疑佛的無上甚深境界,懷疑法的真實性,懷疑僧的高尚人格,那么即便皈依了他們,也一定不能得到佛法的精髓。所以說三皈依是一種戒律,皈依過后不可懷疑、不可心存二志。
所謂“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是說皈依佛之后,就不能再皈依其它任何宗教的教主。不能說我今天皈依了佛,明天再到某個教堂里做個洗禮,后天再去道觀受個符篆,這是不可以的。世間人談情說愛還要感情專一呢,感情不專一,就會有人來找你吵架、打架,讓你名聲掃地,讓你悔恨無比。何況學(xué)佛這么大的一個事情,尋求無上大道——感情不專一,怎么能行呢?腳踩兩只船,兩條船一開,你就掉到苦海里,一條也搭不上了。所以,買一張船票就好,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不要貪得無厭,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要感情專一。
所謂“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邪說”,是說皈依佛法之后,我們就不能去皈依其它宗教的理論和思想,特別是那些歪理邪說。其它的宗教思想,我們可以作為知識來學(xué)習(xí),可以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與人打交道或者工作、學(xué)習(xí)時借鑒,但是在內(nèi)心深處不能被它牽著鼻子走,要不皈依法就沒有任何意義。所以皈依法也是一條戒律。
有一些居士,皈依多年了,還跟人到處亂跑,找所謂的“高人”看相、算命,動不動就改名字,三天兩頭搬家、換裝修,弄得家里雞犬不寧,這些都是追逐外道邪說,與正信佛法不相應(yīng)的表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與佛子身份中最低的“皈依法”戒都不符合。如果哪位居士有這樣的行為,一定要盡快的糾正了。居士不能,出家人更不可以,大凡是為人看相算命的出家人非假僧人即大騙子。
當(dāng)然了,會不會追逐外道邪說也看你能不能體驗到佛法的殊勝之處。如果在皈依法之后,你能夠真正深入佛法、體驗到佛法的妙味,得到佛法的法喜,能夠感受到它盡虛空、遍法界的磅礴氣勢與博大精深,自然就不會再去皈依任何其它的法了。
所謂“盡形壽不皈依外道徒眾”,就是說皈依僧之后,不能再去皈依任何其它宗教的教徒,特別是宣揚歪理邪說之輩。所以皈依僧同樣是一條戒律。
佛陀雖然是我們所有佛子的最高精神領(lǐng)袖,是我們心靈的導(dǎo)師,可是,畢竟佛陀的應(yīng)身已經(jīng)入滅了,而他的法身、報身一般凡人又感受不到、看不到。佛陀所傳揚的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倒是留下了,可是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一般人不要說讓他看完,能看一部下去就極其難得了,更何況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從哪里看、從哪里學(xué)。世尊不在了,佛法也契入不進去,我們想得解脫,想得智慧,找誰去呢?世間學(xué)技術(shù)要找老師,學(xué)佛法當(dāng)然也要找老師了。
那么,懂得佛法的老師是誰呢?出家僧眾,法師啊!法師就是擁有、懂得佛法的老師嘛!別一想到法師就是搖鈴、畫符、走村串戶招搖撞騙的那一類人,那是巫師、跳大神的,不是法師——很多人冒充法師,世間人也濫用“法師”一詞,他們眼中的法師那叫“烏龍”法師,不是真正的法師,真正的法師應(yīng)該是懂佛法的老師。自己懂、自己修,還要教他懂、教他修,這才是合格的法師。
皈依僧就是跟著這些懂得佛法的老師——僧眾學(xué)習(xí),如果跟僧眾學(xué)習(xí)佛法的同時,還要跟那些亂七八糟的入學(xué),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東西南北來回轉(zhuǎn),再轉(zhuǎn)也轉(zhuǎn)不也個名堂來。時間長了,身勞累,心疲倦,就會覺得學(xué)佛也沒意思了。世間沒意思,學(xué)佛也沒意思,上哪兒去呢?弄不好就從哪座樓上跳下去了。這是很可怕的!
皈依三寶是在家居士最基本的第一層戒律,如果不勝任守持其它戒律,就暫且守持這三條。有了這三條的踏實落實,最起碼我們不會輪回于地獄、惡鬼、畜生這樣的惡道之中。
(三)居士五戒
在皈依三寶的基礎(chǔ)上,如果心有余力,還想繼續(xù)上進,那么接下來可以受持的是居士五戒。
守持五戒的人,非但不會落入惡道,而且更能進而上升到善道,享受人間的富貴、地位等;甚至得以享受比人界更高一層的天界眾生的生活——不要一聽到天界眾生就以為他們多了不起,其實與人差不多,只是我們沒有他們那樣大的福德、能力而已;也不要一聽到天人之類就心生反感,天人也是人,就是有情眾生的一類而已——能達到天人的狀況也很不錯,同樣是世間人,你要是一個富翁或官員,就會比一般的百姓多好些生活中的便利條件,為什么呀?福報比較大嘛。而天人比世間的任何富翁、官員更強得多了,所以守持五戒好處是很大的。
居士五戒是哪五戒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了,這里還是簡單敘述一下,以便進一步加深對它的理解。
1、不殺生
不殺生,就是不要故意殺害世間一切有生命的眾生,懂得苦樂、疼痛、有感覺的所有有情生命都不要去殺害它。
人的手上劃破了一個小口,就會感覺很疼,就會大聲喊叫,因為痛苦難受。想想,當(dāng)你拿起刀、槍等各種工具去殺戮眾生的時候,它們疼不疼呢?一樣的疼呀。走在路上,無緣無故,你拿石頭砸前面一個人,那人不回頭揍你才怪,因為你無端地招惹他。同樣,無緣無故,端掉一個鳥窩,折斷一條蟲腿,踩死一只螞蟻,諸如此類的傷殺無辜眾生,它們不恨你才怪。
你傷害了它,雖然它現(xiàn)在沒有能力來報復(fù)你,但它會在你不注意或者有能力勝過你的時候報復(fù)你。古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它們又不是學(xué)佛人,嗔恨心極強,記仇的本領(lǐng)可大了,可以幾年幾十年,甚至用幾生幾世的時間等待報復(fù)你對它的傷害。俗話說“一命償一命”,《三世因果經(jīng)》中說“怨怨相報何時了”,一旦結(jié)下仇恨,想解開真是不容易的,不要說學(xué)佛人,即便平常人,也不可以隨便殺生。所以,從寬泛的倫理意義來說,不殺生其實并非只是佛教徒應(yīng)有的行為規(guī)范,它應(yīng)當(dāng)是全世界公民共同遵循的法則。
受持了五戒的居士們,守持不殺生戒最主要是把握住它的精神,單單不殺生只是消極層面的守持,護生救生才是積極意義的“不殺生”守持法。
在持戒的過程中,我們盡可能要減少乃至避免殺生的因緣。有益的與無害的畜生、鳥雀、昆蟲類固然不要去殺害;吃肉食類食物時也不要買活物,最好是三凈肉——當(dāng)然,成年人如果能少吃肉還是少吃肉,這對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就是有害的蟲類也盡量使用非死亡的方法除去,而且最好是提前預(yù)防,不給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這樣你就避免了持戒與生活的沖突。比如蟑螂,它一般生于垃圾堆之類的環(huán)境,如果你家里又亂又臟,肯定它也會來寄生;而你勤于打掃,時常消毒,它就不可能到你家來了,也就不用為它煩惱了。
另外,社會發(fā)展到今天,許多人意識到,其實非但動物,就是植物也具有一定的情感活動。因此,我們盡量也不要破壞、傷損花草樹木,要善待自然,愛護植物。說到這里,想起一個問題。最近常有一些人,主要是高學(xué)歷的年輕人問我:“佛教反對殺生,主張素食,可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為什么動物不能吃,植物就能吃呢?”照他們的推理,學(xué)佛者要么什么都不應(yīng)該吃,要么什么都能夠吃。其實,這是一種鉆牛角尖的想法,有點極端了。佛教的不殺生與食素,重在培養(yǎng)人的慈悲精神與護生情懷,期望建立一個和樂的人間世界。善待自然不等于不要人的生活,如果真的什么都不吃了,還怎么養(yǎng)護色身肉體,怎么借假修真呢?如果為持戒而死于非命,佛教與印度的極端外道豈不是沒有任何區(qū)別了嗎?再者說,連素食都不吃的話,也不符合佛教的中道思想。學(xué)佛千萬不能鉆牛角尖,不能死摳枝末而忽略根本。
還有,佛教戒律每一條都有開、遮、持、犯的區(qū)別情況,學(xué)戒、持戒不要教條化。如果生活中無意中傷殺了生命,也大可不必過于自責(zé)。比如掃地時無意中把一個蟲子掃死了,罪不在你,只是過錯而已,為它念幾遍往生咒,心里好好懺悔一下也就行了,不要因此而失魂落魄。常見有的居士為這樣的事情痛不欲生,茶飯不思,這是有點教條主義了。在不殺生的防護下,能培養(yǎng)一顆慈悲愛物的心靈,培養(yǎng)一個仁人愛物的精神,這就達到了圣人制戒的目的。
2、不偷盜
“不偷盜”的意思很簡單,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沒有經(jīng)過別人同意不要隨便取拿,更不能以貪心私占、竊取他人的財寶物件,這就是不偷盜。
你正要用錢辦事,坐公交車的時候錢包被偷了,你會有怎樣的一種心境呢?惱恚無比啊!恨不能把那個小偷的手給剁了,是不是?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受。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偷去,是這樣的不爽;將心比心,大家都不喜歡偷竊的行為呀。所以,盡可能地不要竊取他人的物品。偷竊不可以,明目張膽的搶劫更是不允許。偷盜的行為是極其可憎的,或許所竊的正是別人積攢多時的救命錢,一點錢害得別人家破人亡。偷盜的因果是非常嚴(yán)重的,此生竊盜一件物品,來世可能當(dāng)牛做馬來償還。
其實,那些以竊盜為生、以當(dāng)小偷為生的人,再怎么攢錢也富貴不起來——大家知道,做小偷的有幾個不是窮得叮當(dāng)響?為什么會這樣?被偷人們的心力使然。偷別人東西,別人肯定怨恨甚至咒罵,一個人這樣,兩個人這樣,他偷的人越多,罵他的人越多。人的心力不可思議,大家都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詛咒他,他當(dāng)然就不會好到哪里去!
廣義而言,非但直接竊取別人的東西是“偷盜”,就是缺斤短兩、克扣工資、假公濟私、虛報發(fā)票、多吃亂占、偷稅漏稅、貪wu受賄、盜版侵權(quán)之類的行為,都屬于“偷盜”的行為,學(xué)佛人可能不會直接去偷別人東西,但未必不會觸犯上述的錯誤。近來檢查部門所查處的一些大貪wu案中,就有一些拜佛人,而且有的還拜佛多年。這就很不好,不但害了自己,還影響整個佛教形象。所以,學(xué)佛人特別要注意,千萬莫要違犯“不偷盜”戒。
還有,我們不但自身要守持不偷盜戒,就是身邊的親朋眷屬,也要常勸他們潔身自好,不好做出與“不偷盜”戒相違背的事情,不要走與法律相違背的歪門邪路。
3、不邪淫
所謂“不邪淫”,就是不要于夫妻之外非法行淫,簡單說,就是不可以在外面找小姐、養(yǎng)情人、包二奶,更不可以有什么一夜情、換夫、換妻等鄙劣行為!安恍耙笔亲罹邥r代性和現(xiàn)實意義的一條戒律。
改革開放發(fā)展經(jīng)濟,帶來了社會的巨大進步,改善了民眾的生活,可是也有不少負面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相信大家對現(xiàn)實社會的認(rèn)識比我更加深刻,對社會的亂象比我有更直接的感受和體驗。這些年賣淫嫖娼屢禁不止,勢力反而愈發(fā)壯大;、色qing按mo等非正當(dāng)職業(yè)越來越多;色qing影視充斥網(wǎng)絡(luò)。一些當(dāng)官的、有錢的人養(yǎng)情人、包二奶;甚至平常人也時不時有“出軌”的現(xiàn)象。
社會物欲橫流,媒體信息也到處都是陷阱,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廣告……無處不充斥著各種“欲望”的誘huo,他們都在努力挖掘著,如何誘發(fā)人的欲望,然后讓自己的產(chǎn)品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獲取最高的利潤。于是,青少年很小就陷入早戀;青年人為了愛情,不惜拔刀相向;中年人為了一時享受,不惜犧牲多年夫妻之情。甚至一些已屆風(fēng)燭殘年的老年人,也躍躍欲試想風(fēng)流瀟灑。最近我就聽說這樣一件事。
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居士對我這樣說:“哎呀,師父!我家老頭子麻煩了,跟一個二十來歲的發(fā)廊姑娘弄到一起,天天夜不歸宿,家里存的那一點錢快被他折騰光了……”這老居士的丈夫我見過,年近七十,家有四個子女。按說兒女成群,應(yīng)該自重才對,可是他卻如此不檢點!不光是老頭子,就是“老太婆”也有出問題的。記得曾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說溫州有三個很要好的結(jié)拜姐妹,四十多歲,都是經(jīng)商的。多年奮斗之后,生意不錯,家庭也很穩(wěn)定,這時心靈卻空虛了,于是想著辦法消遣。開始一起打牌,后來嫌打牌不過癮,索性去找“鴨”,就是男妓,而且三個人同時找一個。誰知一個晚上竟然把那個小伙子給累死了,結(jié)果三個人不但“聲名大揚”,而且鋃鐺入獄。真是荒唐至極!
在家居士作為平常的世間人,佛陀并沒有剝奪其應(yīng)有的天倫之樂。該享有的還可以享有,該追求的也完全可以追求,生養(yǎng)嫁娶都沒有問題。只是,不能饕餮食天,貪得無厭,否則一定沒有好下場。俗話說“不義之財不要貪,沒有緣分不要攀”,攀緣將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就像剛才說的那位老者,快七十的人了跟一個二十來歲的女子廝混,看起來像是快樂沾光的一件事,可是沒過多長時間,家里人知道了,老太太鬧著要離婚,兒女們覺得丟人離家出走,情人又打又罵要他賠償損失。這邊譴責(zé)、那頭惱怨,他立刻兩頭不是人了,沒幾天就心力交瘁、狼狽不堪了!禁不住感嘆:“哎,我的命怎么這樣苦哇!”苦,怪誰呢?自作自受啊!
作為一個人,且不說什么倫理、道德、良知了,就沖著對自己的兒女、愛人、家庭、親朋好友負責(zé),也不應(yīng)該放縱自己。而作為一個學(xué)佛人,更是應(yīng)該嚴(yán)于律己,盡力守持“不邪淫”戒,為眾人作楷模,為社會揚正氣。
除了自己身體力行,我們還應(yīng)該把“不邪淫”的思想灌輸給親朋好友,乃至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都能清凈身心,脫離低級趣味,做一個高尚的人。
4、不妄語
不妄語就是不要故意、刻意地說謊話,不欺誑他人、制造事端。
有些人說話不注意,發(fā)言出語很輕率,特別容易出問題。記得前些年有個電視主持人在愚人節(jié)那天發(fā)布了一條消息,說XX國家即將向XX國家發(fā)起進攻,一方已在邊境陳兵數(shù)萬。他所說的那兩個國家恰好處在關(guān)系不好、磨擦不斷的時期,因為他是主持人,一般情況下播報的都是真實消息,結(jié)果許多人信以為真,兩個國家都十分緊張,以為對方在耍什么花招,消息引起了一場國際上的大恐慌。就在很多人無比驚恐的時候,這人又發(fā)布消息說那是愚人節(jié)的特別奉獻。后來,害得他的國家因此向兩個國家道歉,據(jù)說他也被停職拘留,因為差點釀成國家間的流血沖突。這算得上是欺誑他人的大動作了,這樣的事情并不多見,不過故意騙人的小事情倒是不少!
有一天我乘地鐵,剛一上車,就聽有個賣報的到處喊:“賣報!賣報!趙某某(一著名主持人)跳樓了啦!趙某某跳樓了啦!”當(dāng)時嚇了一跳,之前的一天晚上看電視,好像還看到呢,怎么今天就跳樓了?后來一問才知道,這種報紙每天都要拋出幾個騙人的消息,為的是吸引讀者購買。
妄語的范圍現(xiàn)在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語言表達的范疇,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電腦網(wǎng)絡(luò)上散布的虛假消息,QQ聊天中的欺騙隱瞞,等等,都屬于故意妄語,有些甚至還有詐騙的嫌疑。聽說過不少網(wǎng)絡(luò)犯罪的故事,希望我們不要落入這樣的陷阱,也希望大家能夠經(jīng)常提醒家里的年輕人,不要游戲人生。
常在河邊走,終有鞋濕時;故意騙人,總有一天會被人拆穿的。故意妄語的人就像常喊狼來了的人,有一天狼真的來了,沒有人會去救他的,很可怕!所以,不要恣意妄語。
5、不飲酒
不飲酒就是不要飲用、吸食含有酒精和可卡因之類能麻醉、刺激神經(jīng)的東西,包括酒、煙、ya片、ke卡因、hai洛因、ma啡、搖tou丸、冰du等等。
俗話說“酒能亂性”,是說酒能擾亂自己清靜的本性,讓自己失去理智。所以古往今來,講酒害處的格言比比皆是,勸誡不要飲酒的話語也隨處可見。可是,即便知道飲酒不好,還是有許多人不愿舍棄,常常將自己麻醉在酒精的世界里。特別是那些從事領(lǐng)導(dǎo)階層、公關(guān)階層和商業(yè)領(lǐng)域的人,動不動就喝得酩酊大醉,既傷身體又失和氣,還破壞家庭的和睦。飲酒的壞處極多,佛經(jīng)中有一個飲酒犯罪的故事發(fā)人深醒。
有一個婆羅門居士,嚴(yán)修梵行非常用功,可是有一次經(jīng)不住朋友的勸說,喝醉了酒。這時,鄰居家的一只雞無意中跑到他家里來了,他醉酒之后神智迷亂,見有只雞,就把它殺來吃了。到了傍晚,鄰居不見雞回,就找到了他家,他偷吃了雞,自然不敢承認(rèn),就撒謊說沒見。鄰居是一個青年婦人,所謂飽暖之后思淫欲,他又喝酒又吃雞,美色現(xiàn)前難以控制,完全喪失理智,醉眼朦朧中又將來尋雞的鄰居給強jian了。
醉酒本身就已觸犯五戒之一,他酒后吃雞又犯了不偷盜戒和不殺生戒,別人來找不承認(rèn)還強jian鄰居,這更犯不妄語戒和不邪淫戒,一次醉酒五戒全失,既背佛法也違世法,真是教訓(xùn)深刻。酒中君子能不慎飲么!
其實,“不飲酒”戒并非只是酒不能過度,其它具有刺激性的食品飲料都不要過度地攝取,特別是香煙。據(jù)說香煙中含有的尼古丁劇毒無比,幾毫克就足以讓一只大型動物喪命,吸煙實際就是慢性自殺。可怕的是,這種自殺不但殺自己,也牽連別人,在哪吸煙就危害哪里,受害最嚴(yán)重的是與自己長期共處的家人。所以,香煙能戒的最好戒掉,不吸煙不但符合戒律精神,對自己和家人都有好處。一時戒不掉的,也一定要節(jié)制,最好不要在公共場所和家中吸煙,否則你就是在“謀財害命”呀!近些年,無論是車船,還是大型公共場所,大都明令禁止吸煙,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保護了大多數(shù)人的健康,維護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
不飲酒這一戒律,最主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就是對du品的制止。ya片等du品的泛濫是人類的一大悲哀,ya片最初產(chǎn)生的功用只是為了治病救人,想不到最后卻變?yōu)榱藲⑷藘词。我國有一段時間基本將du品滅絕,可是這些年沉渣又起,害了不少人。學(xué)佛人絕對不能碰觸一點du品,因為它不單與佛法極不相應(yīng),而且違背國家的法律。
持“不飲酒”戒對于受持了五戒之后的學(xué)佛人來說,當(dāng)然最好不要再飲酒了?墒,在家居士如果為了人際交往、治療疾病或?qū)儆诠ぷ餍枰?必須要用一點的時候,適當(dāng)?shù)仫嬘靡恍┮彩强梢缘?只是絕對不可以致醉,更不可以酗酒成性。
關(guān)于五戒的內(nèi)容大致講到這里,下面引用圣嚴(yán)法師《戒律學(xué)綱要》中的一段話,作為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結(jié)尾:
“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簡單的項目,但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稱五戒為根本戒。無論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薩戒,無有一種戒不是根據(jù)五戒引生的,也沒有不將五戒列為重戒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最重要,五戒學(xué)不好,一切戒都將無從著手;五戒持得清凈,其它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來,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是最普通最簡單的事,但要仔細研究了五戒的內(nèi)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見到的那么簡單和輕松的事了。弘一大師是近世的高僧,并以學(xué)律持律聞名,但他自驗,他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還不夠一個五戒滿分的優(yōu)婆塞的資格。我們試想,一位持律謹(jǐn)嚴(yán)的高僧,竟還不敢以滿分的五戒凈人自詡,降至一般而下的人們,誰還敢以五戒清凈自居呢?”
五戒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戒都做到了,你就是一個奉公守法的高素質(zhì)公民,就是社會上的模范人士,當(dāng)然也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由此所產(chǎn)生的功德,足以使你免除刑戮的zai nan,而且來世不墮惡道。既然五戒有這樣多的好處,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四)居士十善戒
接著五戒之后繼續(xù)前進是十善戒。五戒能夠很好的受持,就可以再受十善戒法了。按道理來說,十善戒不能單獨構(gòu)成一種戒條,它來源于五戒,只是五戒的擴展而已。但十善戒和五戒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單具有五戒的那種制止功能,同時還要求我們必須去實行與所禁止惡事相反的善行,所以它更具正面的意義。由于它特別適用于一般的在家學(xué)佛者,所以這里還是講一下,以方便我們修學(xué)。
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1、不殺生
關(guān)于不殺生戒,前面五戒中已經(jīng)有很多表述,這里不再過多講解。要說的是,在十善戒法中,僅僅不殺生還不行,這只做到了一半,還必須要去救生、護生、放生,這才是完全遵從了十善戒的內(nèi)容。
2、不偷盜
同于上理,十善戒法中,僅僅守持不偷盜還不行,還必須常行布施,救濟世間苦難眾生,方能圓滿“不偷盜”戒的內(nèi)容。
3、不邪淫
“不邪淫”戒也是上面講過的,這里不但有夫妻之外不能非法行淫的制止功能,還有夫妻之間必須互敬互愛的要求,有敦倫盡分、弘揚社會正氣的責(zé)任。
佛法認(rèn)為,夫妻之間能在一起共同生活,是無量劫積累的因緣,非常不容易。那么作為在家學(xué)佛者,一定都要珍惜因緣,善護姻緣。作丈夫的要對妻子尊重愛護,作妻子的要對丈夫恭敬溫順,相互之間提攜共進,上孝父母師長,下養(yǎng)嬌兒幼女。不能天天吵架、打架,摔盆子砸碗,更不能同床異夢,背著對方在外面胡作非為。
有些人認(rèn)為,不邪淫就是不要尋花問柳、不能紅杏出墻,除此之外別的沒有什么了。其實即便夫妻之間行為不正,也可以算作“邪淫”。哪些是“不正”的行為呢?有句俗話叫“灰喜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說的是那些娶妻之后只顧著嬌護老婆,而不管父母死活的忘恩負義行為。有這樣的人嗎?有,現(xiàn)實社會就有不少,所謂“氣(妻)管炎”多就是指這一類人。比如有些夫妻,結(jié)婚之后只管自己的小日子,父母弟妹怎么艱難都不施援手,丈夫給父母做一點點活兒就會招致妻子的破口大罵,為了爭幾根柴草棍都可以鬧上幾天幾夜。父母年老體衰時,非但不說孝養(yǎng),還以斷絕父子關(guān)系來逃脫應(yīng)盡的責(zé)任義務(wù)。這種人的結(jié)果非常令人擔(dān)心。
民間流傳,兇惡暴戾不孝父母的人,要遭天遣,電打雷轟,這是有(點)道理的!斗鹫f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中說父母生養(yǎng)的恩德大如須彌,即便孝養(yǎng),曠jie nan盡;何況不孝,罪過無邊!读夯蕦殤浴分杏羞@樣一段話:“復(fù)有眾生,身體長大,聾歇無足,宛轉(zhuǎn)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為諸小蟲之所唼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為人自用,不信好言,不孝父母,違戾反逆……以是因緣,故獲斯罪!
這段引文的意思是說,不孝父母的人果報所至,會墮落為蟒蛇。身體長大無足,腹行,食泥土——古人以為,蟒蛇是以泥土為生,只能以此維持活命,身上許多蟲子叮咬,白天晚上痛苦不安。這只是不孝的果報之一,經(jīng)中還有許多因不孝而墮落地獄,受諸劇苦的描述,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翻閱,這里不多說了。多么恐怖,為人子者,切莫要忤逆不孝!
4、不妄語
“不妄語”也是五戒中的最后一條,這里不只是不說謊話叫“不妄語”,還有常說實話的要求。說實話是一種美德,現(xiàn)代社會非常重視誠信,說實話也是建立誠信的重要前提之一。
當(dāng)然,說實話并不是什么話都說,也分情況,有限度。如果你在公安、軍事等具有秘密性質(zhì)的部門工作,事關(guān)國家安全,那么最好不要輕易對外人說“實話”。
5、不兩舌
一般人只有一個舌頭,兩個舌頭肯定不正常,這里“兩舌”指的是那些喜歡搬弄是非的人。所謂“不兩舌”就是說不要隨便說人過錯,搬弄是非。
大家常常把那些搬弄是非、挑拔鄰里關(guān)系的婦女稱為長舌婦,其實長舌婦并不單指女人,男人搬弄是非照樣可被稱為是長舌婦!皟缮唷笔欠N非常壞的現(xiàn)象,極容易破壞他人的家庭和感情。輕則造成鄰里不和,惹事生非;重則造成生死格斗,引發(fā)人命事件。在家學(xué)佛人,特別是女居士們,一定要注意,輕易不要聚眾閑聊,張家長李家短的說此話彼,很容易無事生非。
十善戒法中,不兩舌不單是不能說那些壞人和諧的語言,不能說那些搬弄是非的語言,不能說那些離間他人情義、友情和愛情的語言,還要說那些能給別人帶來和合、安樂、上進的語言。
6、不惡口
惡口是什么?是罵人呀!有些人一年四季臟話不離口,出語傷人卻不自知!安粣嚎凇本褪遣荒苷f那些咒罵人、侮辱人之類的污言穢語。
有些男性自以為粗獷豪爽,開口時動不動就是“他媽的”之類的詞匯,這太不好了,傷自己的德行啊!現(xiàn)在有些女人也很潑辣,張口就是“王八蛋”之類粗俗無比的詞匯,讓人驚詫。干嘛這樣呢,中華民族幾千年承傳下來溫文嫻雅的女性形象哪里去了?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樣的剛強堅毅,像男人一樣的勇猛奮進,去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學(xué)佛,斷煩惱,求解脫。但是,不可以像那些沒有教養(yǎng)的男人一樣粗魯、野蠻。
惡口對人的傷害極大,會破壞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上進心,會斷送一個人的前程。所以,語言不文明的人,一定要努力糾正壞習(xí)慣,盡早地改過來。學(xué)佛居士,絕對不能夠?qū)θ顺鲅詯毫?出語傷人。
“不惡口”在十善戒法中不單是不說這些粗話、臟話、壞話,而且要經(jīng)常說柔軟語、和合語等讓別人聽了如沐春風(fēng)的好語言。
7、不綺語
“綺語”包含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種是阿諛奉承、諂媚、流俗的語言;另一類是黃色下流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是普通社會人都不應(yīng)該說的語言,同樣也不是一個學(xué)佛者所應(yīng)該說的語言。所謂“不綺語”就是指不要說這類語言。
現(xiàn)代社會綺語通過計算機、手機、郵件等新型信息傳播工具,到處都可以傳播。手機越來越普及,很多人都在使用,不知覺地就會發(fā)錯信息——當(dāng)然,也有人是故意亂發(fā)。于是,一些黃色下流的短信息師父們偶然也會收到,有的短信真是不堪入目。這一類語言,破壞性很強,危害性很大。法師們看到這些語言,皺皺眉就把它刪掉了,可是假如這條信息流入到一個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那里,有可能就會帶來嚴(yán)重的社會問題。
守持“不綺語”戒的學(xué)佛人,非但不能夠說這樣的語言,不可以傳播類似的信息、郵件,還應(yīng)該以一顆平等心、質(zhì)直心、不諂曲心、清靜心、安樂心來對治這種非法心、非律心和非梵行心,常說真 善 美的語言,常說激勵人的語言。
8、不貪欲
世間所求不外財色二者,“貪欲”就包括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物質(zhì)層面,如金銀財富、房屋園林等;二是色欲,所謂美女俊男之類。無論財寶還是美色,都不是究竟的東西,追逐這些東西只會讓人的心疲于塵累不能解脫,“不貪欲”就是說對財色名利不要過于貪求追逐。只有不貪欲才能獲得清凈的身心,得到智慧的生命。
對于在家居士而言,正當(dāng)?shù)募彝ド钍遣环磳Φ?掙取一定錢財購買生活資料也是戒律所允許的,只是不能過度。如果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獲取物質(zhì)利益與追逐感官享受上,就會忽視智慧生命的養(yǎng)成。而智慧生命恰恰才是人生應(yīng)當(dāng)追求的根本。
金錢財物之于我們,就像流水之于江河、湖泊,我們只是一個中轉(zhuǎn)站。江河、湖泊再大,也不能無限止的進水,有進就要有出,否則就會潰堤。世人再怎么努力掙錢,也擋不住財物的流動。只進不出,積累的越多,失去的機會越大。所謂“樹大招風(fēng)”,財多了并不是好事,會招惹無數(shù)人眼紅,說不定什么意外的災(zāi)禍就會來到。金錢經(jīng)常流動,才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扒Ы鹕⑷ミ復(fù)來”,只有敢于“千金散盡”,你才總有錢花,不貪財?shù)娜?永遠不會貧窮。
“不貪欲”在十善戒法中,要求我們非但不能貪圖世間的財色之欲,而且還要清凈身心,常修梵行,自己清凈,清凈他人。
9、不嗔恚
何謂“嗔!?“嗔恚”就是憤怒、發(fā)脾氣、恚恨。“不嗔恚”就是不能發(fā)脾氣、憤怒、惱恨他人。
中醫(yī)認(rèn)為“怒傷肝”,就是說憤怒容易傷害肝臟。真的是這樣,你看那些動不動就發(fā)脾氣的人,幾個不是臉色鐵青,嘴唇烏黑?根據(jù)現(xiàn)代生理科學(xué)的研究,人每生一次氣,身上就會產(chǎn)生不少的毒素,凡是經(jīng)常發(fā)脾氣的人,身體里就會瘀積大量的毒素,這些毒素積聚在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產(chǎn)生癌變,而浮現(xiàn)于臉上,就是烏黑的顏色了。
佛經(jīng)里說“一念怒火起,三千功德消”,說的就是嗔恚的害處。好不容易修了那么長時間才積累一點兒功德,一念怒火上升。啪!全完了,功德銀行的存款都被吞掉了。所以千萬不要發(fā)脾氣,不要情緒憤怒。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亂發(fā)脾氣,惹下大禍,不但自己受罪,父母親朋也跟著受連累。因此,做人怎么可以不忍辱呢?忍耐是鍛煉我們心理韌性的最好方式,從身體到心靈都受益。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什么叫“行弗亂其所為”?給你找很多亂七八糟的的事,一天到晚擾亂你,看你發(fā)脾氣不發(fā)脾氣。透過這樣一個過程,鍛煉你的心性,看看你什么樣心能動起來,什么樣心動不起來,看看你什么樣的東西能忍得住,什么樣的東西忍不住。然后,忍不住的就這樣忍,從而“增益其所不能”。能忍辱,就能增加人心靈的韌性與彈性,增強人身體對外來zai nan的抵御能力。但是,假如你經(jīng)不住這種磨礪,自此將一墮萬丈,再沒有辦法提升了。
“不嗔!痹谑平浞ㄖ,非但指不能發(fā)脾氣、生惱恨,還指要態(tài)度和悅,待人懇切,見到易怒的人要多多勸解,令他平息憤恨。
10、不邪見
“邪見”指與倫理、道德、佛法相違背的思想見解!安恍耙姟本褪遣灰嘈拍切┡c世間的倫理道德,與佛法的精神宗旨不相應(yīng)的思想理論。
照乾居士在春節(jié)回家的火車上,遇到一群自稱學(xué)佛的人。他們說現(xiàn)在的寺院已經(jīng)完全淪落為賺錢的工具,廟里的佛菩薩像都被妖mo鬼guai附體,他們勸其他的學(xué)佛人不要去寺院里拜佛,說自己在家里修就可以成佛,而且還弄了一本新經(jīng),說是彌勒佛下凡講的,要學(xué)佛人都來學(xué)新經(jīng)放棄舊經(jīng)。
什么妖mo鬼guai?我看他們才正是妖mo鬼guai!這些說法可謂是標(biāo)準(zhǔn)的“邪執(zhí)邪見”,大家要警惕,遇到類似的言論,不可以附合,不可以跟從,一定要嚴(yán)厲呵責(zé),批駁訓(xùn)斥。寺院里固然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也不至于像他們所描述的那樣。其實,這些人的思想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東西了,早在明代的時候,就有人假借彌勒出世建立組織,進行叛亂活動,最后被政府以非法的邪教而取締。這類現(xiàn)象在佛教史中被稱為“附佛外道”,附佛外道在每個時代幾乎都出現(xiàn)過,影響惡劣。
每個“附佛外道”都會打著不同的幌子,但千變?nèi)f化不離其宗,就是要和“佛教”“佛法”產(chǎn)生一點兒聯(lián)系。跟著“附佛外道”之類的邪教組織走,總有一天會引火燒身,弄不好還會枷鎖纏身。所以,我們一定要依持正見,明辨是非,千萬不要被他們欺騙了。當(dāng)然,對付外道和邪教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學(xué)佛法,建立正見、正信。有了正確的見解信仰,誰也動搖不了你的身心!
“不邪見”在十善戒法中,也有兩個層面的要求:既要遠離邪執(zhí)邪見,也要建立正信正見。
十善戒法雖然有十條,但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類,即:身三種善,口四種善,意三種善。
“身三種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不做這三種惡行,就不會犯這三種戒;若同時做與它相對應(yīng)的三種善事,那么就完全守持了這條戒。
“口四種善”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嘴巴守住了這四道關(guān),永遠不會招惹是非,不會帶來殺身之禍、譏誹之災(zāi);如果能在嚴(yán)守關(guān)口的前提下,說好話,講善言,就能夠圓滿守持這幾條戒法。
“意三種善”就是: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意”就是意識,這幾條戒重在對內(nèi)心的控制,內(nèi)心不生這幾種邪法,再進一步實行與它們相對立的清凈、柔和、正見法,就是很好地守持了這幾條戒法。
十條戒律分布在我們的身口意三處,它就像三道關(guān)口,如果你能把守住這三道關(guān),清凈智慧的城池就會“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誰也攻克不下來。世間的煩惱、誘huo都拿你無可奈何。守好了身口意這三關(guān),你就守住了十善;守住了十善,你就守住了人身;守住了人身,你就守住了佛法;守住了佛法,你就守住了智慧;守住了智慧,你就守住了解脫。所以說,大家即便是不受戒、這十善法也都要去做,而且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去做、要去行,這就是修行。所以,我們都應(yīng)守好身口意這三關(guān)!
學(xué)佛完全在于心的改造,佛陀與凡夫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他有一顆清凈智慧的心。我們凡夫的心是染污的心、煩惱的心,所以佛陀要比我們高。佛經(jīng)中有一句話叫做“相由心轉(zhuǎn)”,當(dāng)人的心清凈跟佛法相應(yīng)了,相貌自然會變得莊嚴(yán)清凈,就是不用化妝品也會美麗漂亮、英俊瀟灑的。所以,人們也稱佛陀為大醫(yī)王,贊佛法是萬能良藥。
在家居士常用的戒法,大致就是這四種了——其實,還有居士菩薩戒,因為它的層次比較高,一般居士還接受不了,這里暫時不講。四種戒法,可以以次第的關(guān)系漸次來受持——先皈依三寶,皈依三寶之后再受五戒,受五戒之后可以進一步增加十善。當(dāng)然,也可以有選擇地受持,比如不受五戒的情況下直接受持十善戒法,也是可以的?傊,把握住戒法的精神宗旨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談第三度——忍辱。
三、和氣之門——忍辱波羅蜜
1、為什么要忍辱?
“忍辱”就是要學(xué)會忍耐和忍受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不管是來自于社會、朋友,還是親人所帶給你的羞辱、侮辱、欺辱,都不可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是要忍耐、忍受。
別人欺侮我,按道理說是應(yīng)該“以牙還牙”的,為什么要忍辱呢?其實,“忍辱”不是畏縮的退讓,而是以這些欺侮為反作用力,激勵自己努力上進,奮發(fā)圖強,然后以能力和實力扭轉(zhuǎn)對自己不利的局面,從根本上擺脫遭人欺侮的困境?鬃诱f“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說小的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的事情。世間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目錄 序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一章 這部經(jīng)你可知——《維摩經(jīng)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二章 世間這樣一群人——居士與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三章 在家學(xué)佛的典范——維摩居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四章 快樂成功有秘訣——六度佛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五章 常結(jié)善緣運自好——四攝佛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六章 天下共生是一家——緣起理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七章 永不傾跌人生路——中道思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八章 人間外處是佛國——唯心凈
- 慧燈無盡 在家學(xué)佛的第一本書 第九章 入世出世兩不誤——佛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