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講演集一 彌陀的救度

  彌陀的救度

  各位法師、領(lǐng)眾、臺中分會的會長,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道場為當(dāng)?shù)貛砑?/p>

  現(xiàn)在是冬天,前幾天臺北還下著雨,但是今天陽光普照,風(fēng)和日麗,是一個好日子,難得今天可說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凡是有佛的地方,就會放光;凡是佛教修行的道場,就有護法神;所以,凡是念佛的地方,都給當(dāng)?shù)貛砹死?你們在這里建設(shè)道場,給這個地方帶來了吉祥。尤其據(jù)說道場前方的公園以前是墳地,現(xiàn)在公園里有一座「萬善堂」,可以說這里是孤魂野鬼所活動、所居住的地方。我們在這里建設(shè)念佛的道場,就等于帶來了吉祥光明,帶來了使他們得以超度、離苦得樂的希望。

  人生最重要的是念佛往生極樂

  這里是屬于凈土宗念佛會的臺中分會,我們的宗旨是很明確的,就是「念佛往生」。也就是說,我們有目標(biāo)、有方法,目標(biāo)就是極樂世界,方法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方法與目標(biāo)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界上的價值,也是一件東西之所以能被保存的價值;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目標(biāo),而且有方法。當(dāng)然,這個目標(biāo)必須是關(guān)系到生存的最高目的,才有價值。我們的目標(biāo)就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不只是學(xué)佛者最后的希望、永恒的目標(biāo),也可說是人類唯一的目標(biāo)。

  六道輪回眾生之所以能解脫,必須出生到人道,為什么?因為佛法的弘揚,大多以人間為主要對象。六道之中,天界純是享樂的果報,阿修羅還有瞋恚斗爭的習(xí)性,三惡道不是痛苦就是愚癡;只有人,有苦有樂,也有時間思惟怎么離苦得樂,怎么永恒地離絕對苦、得絕對樂。地球上六十億的人口,都應(yīng)該有解脫的機運,可是如果福報不夠,就不能遇到佛法;或者善根不足,即使遇到佛法,也不能掌握解脫的法門。因為,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講經(jīng)說法三百余會,都是隨著眾生的根機,有方便性的、有真實性的,最終的目的是以方便導(dǎo)入真實。

  凈土的法門是佛法的歸宗結(jié)頂

  學(xué)佛如果不知道分辨方便與真實,不曉得方便是進入真實的通道,而執(zhí)著、停留在方便上,就無法解脫了;這一輩子沒有解脫,還要等到未來世。如今我們不只生而為人,且遇到佛法,更遇到佛法之中能真實解脫、當(dāng)生成就的凈土法門,這可說是百千萬世承受阿彌陀佛慈悲智慧的導(dǎo)引,才使我們這一輩子本來不能出生為人而終于出生為人,不能逢遇佛法卻在種種順境、逆境中,遇到了彌陀救度的法門。

  往生極樂不只是永遠脫離了六道輪回,且能擁有與阿彌陀佛相同的無量壽命、無量光明,具足四十八大愿的功德。所以,往生極樂是人生宇宙,也是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最崇高的目標(biāo);可說是佛法的結(jié)晶、所有行法的歸宗結(jié)頂。而往生的方法又很簡易,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目標(biāo)是那么崇高,果報境界是那么殊勝,方法卻是這樣的平淡、平凡,毫不奇特艱難,甚至讓人輕視,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背后有阿彌陀佛的愿與行。

  四十八愿,一一誓愿為眾生

  一個人必須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廣修六度萬行,才能脫離輪回、圓滿佛果,之后廣度眾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祂曉得十方眾生,尤其是五濁惡世的娑婆眾生,有的是無心于出離,或是不曉得出離,只知五欲的享樂;有的雖曉得享樂造罪會輪回受苦,必須修行,卻有心無力,這個心還是被貪瞋業(yè)力所占據(jù)。這些阿彌陀佛都知道,祂悲憫我們,所以預(yù)先為我們發(fā)愿、為我們修行;也就是說,阿彌陀佛經(jīng)過五劫思惟所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建設(shè)的極樂世界,主要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所以《般舟贊》中善導(dǎo)大師說:

  四十八愿因茲發(fā),一一誓愿為眾生

  在四十八愿中,大部分的愿都在建設(shè)極樂世界,如何使它清凈,沒有貪瞋癡慢疑,沒有三惡道乃至六道的眾生界;怎樣使一切眾生往生之后,就能跟佛一樣達到涅槃── 所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心經(jīng)所講的「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念佛往生

  然而這四十八愿,可說每一愿都為了眾生的往生極樂世界,每一愿也都在說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極樂世界固然有百千萬億無量無邊的莊嚴(yán),但如果我們不能往生,種種的莊嚴(yán)、清凈都沒意義了。就像大陸三峽的移民,要為他們建設(shè)流暢的交通,要有學(xué)校、郵局、銀行,現(xiàn)代化的房子……種種美好的環(huán)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能吸引三峽的百姓,遷到這里來,如果不是這樣,那么一切的建設(shè)都徒勞、白費了。同樣的,阿彌陀佛要設(shè)想一種不但能吸引我們愿生極樂世界,同時使十方眾生都能輕易往生的方法,這就是阿彌陀佛五劫思維而成的四十八愿,其中每一愿都告訴我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

  萬德洪名

  而為了完成這個大愿,阿彌陀佛因地時又以兆載永劫的時間,累積了無量無邊的德行,把這些德行都融入在這一句名號里。因為,我們凡夫眾生若要成佛、度人,必須發(fā)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行菩薩道,所謂「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盡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但是我們空有其心而毫無其力,所以阿彌陀佛代替我們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然后一點一滴的把功德融入六字名號中,再把這名號送給我們。就如同中央銀行所有的錢容納在一張金融卡,宇宙的萬德也全部收在這六字名號里,所以稱為「萬德洪名」。

  不管是誰,只要稱念這六字名號,就具足六度萬行,就是在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以,要脫離輪回、往生成佛,最方便、最簡捷,每一個人都做得到的,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準(zhǔn)備,釋迦牟尼佛向我們介紹的,也是十方諸佛主動為我們贊嘆證明的。因此,這個法門才能稱為「易行道」,除了念佛以外的法門,都是「難行道」。

  萬修萬人去的「易行道」

  所謂「易行道」,就是讓這句名號,聽入眾生的心中,讓他們可以憶佛念佛,專稱名號,這才是易中之易。所以易行道的「易」,不只是很簡單、很容易、很穩(wěn)當(dāng),而且是說,任何眾生,只要機緣成熟,都做得到的。也因為這樣,念佛法門,才被贊嘆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

  因此,從結(jié)論上來講,我們?nèi)松哪繕?biāo)、學(xué)佛的目的,都很明朗確定,就像旗子鮮明掛在高空中,四面八方的人抬起頭就看得到:這就是目標(biāo)──「往生極樂世界」,方法──「專稱彌陀名號」。每一個人就依他當(dāng)下的根器去念這一句名號,沒有任何條件的限定,或者某一種水平的規(guī)定;他是在家就依在家的身分、出家就依出家的身分去念佛;他的個性比較調(diào)柔、無諍,就以調(diào)柔無諍的個性去念佛;他的個性比較剛強,凡事都要問清理由,或者煩惱比較重,念起佛來就妄想雜念紛飛,這都沒關(guān)系,只要他念佛就可以了── 不管他有沒有妄想,個性剛強或調(diào)柔。因為每個人本來的業(yè)力、根性都各自不同,就好像人生下來,自然就有男女的差別、有各個面貌的差別,而雖有這些不同,只要他念這句名號,都同樣承受名號的功能,而被牽引到極樂世界去。

  也就是說,這句名號本身就能消除我們的業(yè)障、增長我們的福德,使我們臨命終時,自然進入極樂世界的涅槃境界,就像地面上的千江萬水,最后都流入大海,所謂「上善若水」。這句名號是萬德萬行的結(jié)晶,只要我們專一稱念,最終畢竟歸入彌陀極樂世界的大海。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為了往生極樂;而往生極樂,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念佛不是愿生極樂,而只為了人間的福報,或希望來世再投胎為人,或者生天,這樣的話,就會隨著愿力的牽引,到那個境界去。但我們不是那樣,我們的心愿,念念都是為了往生極樂的。

  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法門

  所以,念佛是三根普被,也就是上、中、下各種根機;三根是約略講,三三是九,九九八十一,就有無量的根機;每一種根機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當(dāng)中沒有要求念到什么水平:所謂「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正念相繼」,甚至破除見思二惑……以為要這樣才更有往生的把握;完全不是這樣!而是只要我們念這句名號,自自然然,不管我們的心境如何,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我們就會被這句名號的功德、能量,牽引進入極樂世界。

  所以,唯有我們這個法門才是所謂的「主動的、平等的、毫無條件的」;也唯有這個法門,是當(dāng)生成就,萬修萬人去。這背后就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發(fā)愿、為我們修行。為了完成這句名號來救度我們,祂累生累世為我們犧牲、奉獻,經(jīng)典上常有的施舍頭、目、腦、髓、「舍身喂虎」、「割肉喂鷹」,為我們布施的骨頭,超過須彌山,所為我們犧牲的血水,遠勝過四大海,點點滴滴都為了我們的往生。也就是說,一個眾生要脫離六道輪回,必須先還清業(yè)債── 也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每個眾生所累積的五逆十惡無量無邊的罪業(yè)。譬如說,我們永劫以來的殺生,還有偷盜 (拿不應(yīng)該拿的東西,賺不應(yīng)該賺的錢)、邪淫 (感情的不當(dāng) )、妄語 (說騙人的話)……等惡業(yè)不計其數(shù);我們現(xiàn)在要離開娑婆世界了,這些罪業(yè)有一絲一毫沒還清,就不能脫離六道輪回。而阿彌陀佛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為我們累積償還業(yè)債的功德,為我們累積往生的資糧;甚至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yán)── 地上鋪設(shè)的一片黃金,空中飄落的一朵蓮花,或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一點一滴都是阿彌陀佛預(yù)先為我們設(shè)計、為我們建設(shè),我們不曾參與計劃,也不曾參與搬磚頭、砌石子……都沒有,點點滴滴都是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

  這也可用一種譬喻:有能力的父母生下了一個獨子,就會預(yù)先為他做一輩子的生涯規(guī)劃,要怎樣扶養(yǎng)他、教育他、安排他的學(xué)校與居住環(huán)境;如果這個獨子沒有能力,就必須假借父母;而且,父母對于沒能力的兒子,會加倍地關(guān)愛他,為他設(shè)想── 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獨子、祂本身,而來孝敬我們、撫育我們、成就我們。這些理論的根據(jù)都在《佛說無量壽經(jīng)》,在我所校訂的《佛說無量壽經(jīng)》后面所附錄的〈無量壽經(jīng)摘要〉內(nèi)都有結(jié)集,有志于講經(jīng)布教的同修,最好能把這些摘要背到滾瓜爛熟、運用自如。

  現(xiàn)在就來引用幾段: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dān)。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說明了阿彌陀佛曠劫以來,在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心心念念都是為我們眾生設(shè)想,行行步步都為了奉獻眾生。「庶類」就是十方眾生,「作不請之友」即主動來邀請我們作祂的朋友。人跟人作朋友,常有緣份、身份地位的考慮與限制;譬如我們到美國去,布希總統(tǒng)會不會接見我們?不會!因為身份地位懸殊;又譬如進入社會,如果對方的地位很崇高,他們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與我們作朋友。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凡夫與圣人之間,也常常有類似的情形。

  在我們出版的《見聞記》里就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坐船出海,遇上風(fēng)浪而沉沒了,他很幸運地飄流到一座孤島,孤島上有寺院,他就在廚房擔(dān)任燒火的工作,而寺里的僧眾都是阿羅漢,他能遇到阿羅漢,真是很大的福報!可是,不久之后有一位阿羅漢跟他說:你還是具足貪瞋癡的凡夫,而我們都是證果的解脫者,根本就不能相處。這阿羅漢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里,剎那之間把他送回家鄉(xiāng)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況我們跟佛的境界相差太多,就以菩薩五十一階位來說,「十信」還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雖已是圣賢之列,也還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回向」、十回向不了解「十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覺」……這些境界相差懸殊,所以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區(qū)別。所以,我們既不能了解對方的境界,也談不上跟他當(dāng)朋友?墒墙裉彀浲臃鹬鲃觼懋(dāng)十方眾生的朋友,是要承擔(dān)我們的罪業(yè),成全我們成佛!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dān)

  我們?nèi)松钪氐膿?dān)子是什么?不是欠人家的錢、也不是三餐不繼,這些再怎樣都會過去、會突破的;最重的是生死輪回這個擔(dān)子,是我們擔(dān)負不起的。而阿彌陀佛正是要承擔(dān)我們這個重擔(dān),要為我們解決生死輪回的業(yè)障,成就我們成佛的道業(yè),所以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dān)」,阿彌陀佛把我們的一切承擔(dān)起來。

  大陸凈宗法師講解這個法門可說是很生動、很活潑,引用的例子也很隨興,信手拈來都是妙法。他對于阿彌陀佛荷負群生的重擔(dān),用了一個基督教的譬喻:有一個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后終于往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顧著人間的一生,凡是走過的地方都有四個腳印,當(dāng)然,兩個是他自己的,另外兩個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都與他同在、陪他走過一生的順逆。他看著這四個腳印,就對上帝滿懷感恩。他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只有兩個腳印,才憶起那段路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逆境,這時候他就抱怨說:「上帝呀,你看!在我最艱苦的時候,你竟然舍我而去!股系劬驼f:「傻孩子,不是這樣呀!你最艱難的時候,我是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這兩個腳印是我的呀!」這個故事是基督教的,可是這經(jīng)文、根據(jù),卻在佛教的《無量壽經(jīng)》里明白的寫著:「荷負群生,為之重擔(dān)!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只要依靠祂、稱念祂的名字,就可以消除我們的業(yè)障,獲得無上的功德,所以《無量壽經(jīng)》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我們無法想象的,可以成佛、度眾生的這個法,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差別、沒有條件地布施給我們,這個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贊嘆、彼此證明,所以《無量壽經(jīng)》說: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這個法門,連阿羅漢、菩薩也沒辦法測度、想象,而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卻將這個法門主動介紹給我們,要求我們接受。

  學(xué)佛人應(yīng)該對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尊貴無比地高高在上供奉著,并且匍伏在下,五體投地的頂禮;然而我們這個法門,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guān)系與諸佛菩薩有微妙的不同,阿彌陀佛是從果降因,遷就眾生的根機,來到我們的左右,當(dāng)我們的朋友,要求我們接受這個「不請之法」。

  《無量壽經(jīng)》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所修的法,是要成就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往生。

  要往生,則須消業(yè)障,《觀無量壽經(jīng)》說:

  至心……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們愿生極樂的心若很迫切,所念的每一句名號都在消除生死輪回的罪業(yè);我們的一切罪業(yè)被這句名號的光明所照透,被這支名號的寶劍所斬破?梢哉f,消除業(yè)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勝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jīng)》〈下品上生章〉說:

  以聞如是,諸經(jīng)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yè)。

  智者復(fù)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聽聞讀誦大乘十二部經(jīng),最多消除一千劫的罪業(yè)而已。稱念佛名,每一念可消除五十億乃至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 千劫和八十億劫,真是天差地別!何況,誦經(jīng)沒那么容易,不識字,不能誦;沒經(jīng)本,不能誦;沒空閑,也不能誦?墒沁@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不管在哪里,有事沒事,都能憶佛念佛,既簡單、又殊勝。

  《無量壽經(jīng)》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dāng)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歡喜踴躍的稱念這一句名號,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無上的功德。所謂「無上功德」,就是成佛,因為沒有比佛更上的了;我們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們一體不離。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為了將這個不請之法,布施給我們,可說是想盡了方法,所以《無量壽經(jīng)》說: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把十方眾生看成祂的爸爸媽媽,自己則是純孝的兒子。所謂「純」就是專一不雜,虔誠恭敬。百善孝為先,我們學(xué)佛要行善積德,第一點就是孝養(yǎng)家里兩位現(xiàn)成的佛祖,可是我們愈想孝順,就愈發(fā)現(xiàn)我們做不到!队^無量壽經(jīng)》說:

  欲生彼國者,當(dāng)修三福:

  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

  意思是說,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三種凈業(yè):第一就是「世!供ぉ 世間的福德:「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第二是「戒!供ぉ 小乘的功德:「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是「行!供ぉ 大乘的功德:要「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而且要「勸進行者」── 自利利人,甚至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然而連最基本的第一種,我們都做不到了;所以學(xué)這個法門,要自認是「三福無份」的眾生,但是只要依靠彌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阿彌陀佛把這法門布施給我們,祂善巧方便的來當(dāng)我們的兒子,愛敬我們。世界上的人有愛,未必有敬,譬如親子、夫妻,很恩愛,但會流于隨便;社會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禮貌,卻未必有親情?墒前浲臃鸢盐覀儺(dāng)成祂的父母,既敬又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接受祂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限的慈悲,讓我們不曉得要怎樣去感恩報答,所以這一段經(jīng)文說「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于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個還不夠,更進一步把我們十方眾生看成祂自己,所以說:

  于諸眾生,視若自己。

  「視若自己」,等于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你所負擔(dān)不起的,理所當(dāng)然要來為你承擔(dān)。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彌陀佛,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對阿彌陀佛也不要客氣,固然佛是佛,我們要存著虔誠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認為祂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我們在這里苦苦地哀求,不要這樣!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體的,是生命共同體,祂要求我們把我們看成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彌陀的問題;而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六道生死輪回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承擔(dān)不起,我們解決不了;好!阿彌陀佛理所當(dāng)然,就要為我們承擔(dān),為我們解決,這才是真正的「于諸眾生,視若自己!惯@也就是《阿彌陀經(jīng)》里面所講的「共命之鳥」。

  共命之鳥

  所謂「共命之鳥」,是兩個生命,共用一個身體,我們跟阿彌陀佛可說是兩個生命,但是共有一個功德。也就是說,我們這個生命很愚鈍,而阿彌陀佛那個生命很聰明、銳利,祂可以吸收種種的營養(yǎng)分,祂所吸收的就是我們所擁有的,祂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東西,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是生命共同體,阿彌陀佛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而我們的負債就是阿彌陀佛的負債;我們的負債如果由阿彌陀佛承擔(dān),那毫無問題,因為我們生生世世輪回的業(yè)障,在阿彌陀佛功德的大海當(dāng)中,只不過是一滴水而已。因為我們真的承受不起永恒地在六道生死輪回,無有出離之緣,而這業(yè)障由阿彌陀佛承擔(dān),可說輕而易舉,當(dāng)生就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當(dāng)然不是說我現(xiàn)在發(fā)愿要往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名號,短期間就會往生,不是這樣的。反而專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壽,時間一到,就往生極樂世界,時間還沒到,我們就過著在現(xiàn)世受彌陀保護的生活。

  「稱名必定往生」的約定

  阿彌陀佛跟我們有很多約定,歸納起來有三個約定,哪三個約定?

  第一個約定是,《無量壽經(jīng)》第十八愿說: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稱名必定往生」的約定。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已經(jīng)跟我們約定好了;同時,這不但是十方諸佛的保證,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為人,示現(xiàn)成佛,講經(jīng)說法的主要目的。

  「光明攝取」的約定

  第二個約定就是「光明攝取」的約定!队^無量壽經(jīng)》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這正是我們分會門口兩邊對聯(lián)所寫的。意思是說,阿彌陀佛遍照大宇宙的無礙的光明,目的在何處?在于攝取念佛眾生。人只要念佛,那么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照耀他,使他消除業(yè)障,增長福德;使他逢兇化吉,遇難呈祥;使他驅(qū)除病苦,延長壽命;一直到他臨終,永遠不舍棄他,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的約定。

  佛所說的話,都是真理,是天經(jīng)地義、永不改變的。所以念佛的人,不管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外教徒,不管他是專心地念佛,或是散心地念佛,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dāng)中;因為這是阿彌陀佛從十劫以前,就跟我們約定好了。

  機法一體,名體一如

  所以念佛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dāng)中,同時,這一句名號萬行的功德,都在念佛人的身上,都在念佛人的心中,由這一點來講,一個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就是所謂的「機法一體」,永遠不離。就是說,佛在我們心中,而我們也在佛的心中。為什么?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南無阿彌陀佛的萬行萬德就在我們的心中。而佛又是什么?就是光明,所謂「光明名號」,光明是無聲的名號,名號是有聲的光明。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是在阿彌陀佛的光明里面,而這個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也可以說光明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身體,所以念佛人又是在阿彌陀佛的身體里面。因此,一個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跟阿彌陀佛一體不相分離的。像我們?nèi)o份,像我們煩惱熾盛、業(yè)障深重,像我們妄想雜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彌陀佛一體不分離。

  人中芬陀利華

  所以《觀無量壽經(jīng)》的結(jié)論稱贊念佛人說:

  若念佛者,當(dāng)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dāng)坐道場,生諸佛家。

  只要我們念佛,我們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華」── 大白蓮花。本來「芬陀利華」只有在稱贊佛,因為佛不是生生世世常常出現(xiàn)的,如同白蓮花是罕見稀有的;譬如說,釋迦牟尼佛涅槃以來,將近三千年,而釋迦牟尼佛之前是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之后是彌勒佛,相距的時間都非常漫長。像釋迦牟尼佛之后的彌勒佛,祂將來降生在這個人間的「龍華三會」,必須還要等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一般的花時常有,但白蓮花若時間不到、機緣不到,是看不到的,所以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墒侵灰覀兡罘,釋迦牟尼佛就用這么崇高的贊語來贊嘆我們,同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主動地、歡喜地來當(dāng)我們的朋友,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刮覀兪欠卜,本來最后是得跟閻羅王見面,受閻羅王的審判;而現(xiàn)在因為念佛,竟然有等覺以上的菩薩二圣來當(dāng)我們的朋友,等于阿彌陀佛來跟我們在一起,與我們相隨不離,所以這是很殊勝、很難得,很稀有、很可貴的。

  「臨終接引」的約定

  所以第一點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約定是,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第二點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約定是,只要念佛,光明永遠攝取不舍。第三點的約定是什么?在《阿彌陀經(jīng)》談到,一個專心一意,專一不雜的執(zhí)持名號的念佛人,不但一生當(dāng)中受著彌陀光明的攝取保護,而且臨終、還沒有斷氣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帶著他的蓮花,率領(lǐng)著清凈海眾,浩浩蕩蕩、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來到他的面前,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是「臨終接引」的誓愿,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臨終一定來迎接我們。

  最近報紙報導(dǎo)有一個神探叫做李昌鈺博士,他到臺灣來,不經(jīng)過海關(guān),是直接下飛機,就把他從安全門迎接過來,出去也不經(jīng)過海關(guān),直接送出去,但是總統(tǒng)并沒有親自去迎接?墒俏覀兣R終時,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甚至?xí)r間還沒有到,大勢至菩薩就先來了,其他的菩薩就先來了。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勝,是講「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講苦修苦行的法門。我們再怎么念佛,都是易行道,都不是廣修苦行,為什么?我們本來心中都有念頭,都有心念,只不過是把我們的心念轉(zhuǎn)為念「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我們平常的心念都是煩惱的念頭,都是情緒的念頭,這一些念頭是污穢的,是苦惱的,是跟業(yè)障相感應(yīng)的,現(xiàn)在我們把它轉(zhuǎn)為念佛,這句佛號的本身是涅槃的、是清凈的、是功德的。所以只要把我們雜七雜八的念頭轉(zhuǎn)到這一句佛號來,只要經(jīng)常念佛,身心就會有一種輕安、愉悅的感覺,而且跟佛的境界感應(yīng),自然能夠除業(yè)障、增福德,所以,它本身不是苦行,也可以說,它本身也不是所謂的修行不修行。

  單純寂靜地念佛

  我們在這里的共修,可以說是很簡單、很扼要,很單純、很純粹,不玄奇、不花俏,自始至終,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最殊勝的。不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單調(diào)、太無聊,應(yīng)該有一些唱念,還有一些拜佛、繞佛的活動,才算是一種法會的進行,或修行的活動。其實那樣是膚淺的,為初機而設(shè)的,還沒有更上一層樓;真正更上一層的念佛,是愈喜歡簡易、單純、沒有花俏的念佛。為什么?從我們的佛性本體來講,佛性當(dāng)中就是最孤獨、最寂靜的,而孤獨當(dāng)中充滿了法喜,孤獨當(dāng)中擁有了豐富、滿足、圓滿的功德。我們來想象,一個人如果成佛,他還會有貪瞋癡慢疑的煩惱嗎?沒有!他會有所謂的七情六欲的活動嗎?沒有!既然沒有,他的心是處于哪一種狀態(tài)呢?一定是一種遠離種種雜念,毫無任何情緒的狀態(tài)。

  大家可以試看看,當(dāng)我們早晨起來的時候,就靜坐念佛。一天的早晨可說有三種特色,一個就是心靈很寧靜,昨天的種種煩惱浮動,經(jīng)過了一夜的澄靜,它已經(jīng)沉淀下來了,而白天的種種事情,還沒有來到,所以心靈是很寧靜的,幾近于萬念不生,一念不起,那時候你要他高高低低地唱什么贊,或者念什么韻律的調(diào)子,他根本不相應(yīng);那個時候,只是不快不慢地,每一句每一句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他高低長短他不相應(yīng)。

  所以,念佛念到寂靜,就會相應(yīng)于這個調(diào)子,何況一個人獨修的時候,要他去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念佛,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年老氣衰,病苦在身,躺在病床上時,要他高低長短地唱念,根本不可能。目前你喜歡長短高低,有韻律的唱念,那是因為心中還有某種浮動,在這浮動當(dāng)中,不可能立刻安靜下來,所以必須要有一種韻律,有一種調(diào)子,隨著這樣,它才能相應(yīng)。一般的音樂,跟佛教的樂曲是大不相同,一般的音樂是滿足感官的,讓人家愈聽愈唱,愈感覺熱鬧、活躍起來;而佛門的曲子是不一樣的,它很單調(diào),法器都只是那幾樣而已,同時節(jié)拍也很單調(diào),念起來很緩慢,讓人愈唱愈能夠使他活躍、躁動的心穩(wěn)定、寂靜下來。所以一般的早晚課,還沒有誦經(jīng)之前,都先唱贊,所唱的贊并不是敲打唱念,像趕場一樣,而是很寂靜、很溫和、很緩慢,不知不覺浮躁的心就沉淀、穩(wěn)定、寂靜下來了,然后進一步才誦經(jīng)、念佛。所以如果能夠相應(yīng)于我們這種方式的念佛,就可見他不是初機的學(xué)佛者,已經(jīng)是提高一層了。

  任何語言念佛皆是萬德具足

  剛剛我們念這三句是國語,國語是北京話。平常我們念的是臺語,臺語就是閩南話,閩南話其實叫做河洛話。所謂河洛話,是河南洛陽那個地方,所以我們這個閩南話是遠自唐朝時代河南洛陽、長安那一帶的語言,這種語言有什么特色?就是平仄很分明,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因此我們念佛平常以閩南語為主!改蠠o阿彌陀佛!」( 慧凈法師以閩南語帶領(lǐng)大眾念佛一次!)是不是字字很清楚,句句很明朗,聲聲都鏗鏘有力?(眾答:是!)

  當(dāng)然,法無定法,當(dāng)念河洛話的時候就用河洛話,當(dāng)用北京話的時候就用北京話。這一句名號是萬德具足的,當(dāng)我們還沒有開口,阿彌陀佛就已經(jīng)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念什么話,你用英文念這句佛號,也可以,甚至你念錯了,念成「蓮霧、芋圓、豆腐」(臺語)照樣能達到效果。這個「蓮霧、芋圓、豆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嗎?知道的請舉手。(大多數(shù)人舉手)這表示《念佛感應(yīng)錄》(一)大家都有看過。沒看過的同修,希望盡快利用時間去看,因為這本《念佛感應(yīng)錄》(一)有二個特色,就是有「經(jīng)證」和「事證」。

  《念佛感應(yīng)錄》有經(jīng)證和事證

  「經(jīng)證」就是前面的序文,有將近五十頁左右的序文。序文為什么要寫得那么長呢?本來一本書的序文不能寫長,要很簡短地介紹作者跟這本書的特色,簡短扼要就可以了,讓人家直接進入這本書的內(nèi)容,所以一本書的序文都不是發(fā)揮個人文采的地方。但是《念佛感應(yīng)錄》(一)的序文寫得那么長,是為了把這個道理簡明扼要的顯示出來,所以序文的地方就是「經(jīng)證」── 理論的證據(jù)。因為我們學(xué)佛,不管哪一個宗派,都必須要有經(jīng)典的依據(jù),沒有經(jīng)典的依據(jù)就是外道,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而「離經(jīng)一字,等同魔說」,所以學(xué)佛各宗各派,首先要有經(jīng)文的依據(jù),因為經(jīng)文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宇宙的大圣人,他證悟了宇宙的真理,所以所流露出來的,不管語言也好,舉止行為也好,都是真理的展現(xiàn)。釋迦牟尼佛這么講,念佛可以得到往生,念佛可以消除業(yè)障,念佛可以消除災(zāi)難,念佛可以辟除冤鬼,有很多殊勝的功德,說得天花亂墜,所謂「天花亂墜」,就是天空都散落種種花朵,來贊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辯才無礙,所說的真理內(nèi)容。

  天花亂墜的真理內(nèi)容必須拿出證據(jù)來證明,沒有證據(jù),只表示這只是單純的理論,不一定與事實有關(guān)。所以事實勝過雄辯,理論不如證據(jù),因此必須要有「事證」。這本《念佛感應(yīng)錄》(一)有一百五十則,這一百五十則的感應(yīng)事跡是依念佛所能得到的種種利益,分門別類而編成的。所以初機的人,可以先看《念佛感應(yīng)錄》(一),當(dāng)然故事比較精采,大家都喜歡看故事;經(jīng)文比較艱澀,可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只要有心,多看幾遍,自然就能夠融會貫通,自然就能夠在心中理解。所以希望大家對《念佛感應(yīng)錄》多看幾遍。

  念佛俱「現(xiàn)當(dāng)二益」

  《念佛感應(yīng)錄》有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目前正在編輯當(dāng)中,是我們大陸的凈宗法師在編輯,據(jù)他告訴我,單單念佛治病的事例,就有四十件以上。本來念佛就能夠得到二種大利益,這叫做「現(xiàn)當(dāng)二益」!脯F(xiàn)」就是現(xiàn)生的利益,「當(dāng)」是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念佛自自然然,不知道、不追求,自然擁有這二種大利益。

  人生的最后所盼望的其實只有二件,希望健康,希望長壽,既長壽又健康── 不但要健康,還希望這個健康能夠延長。那么,只要專一虔誠的念佛,就能夠消除業(yè)障,業(yè)障消除,就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以上的利益是附帶的,主要的利益不在這里,即使得到了健康長壽,還是小小的利益,主要的利益是脫離三界輪回,往生極樂成佛,這才是念佛的主要目的。如果六道還沒有脫離,那么就還有這個肉體,就永遠都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在煩惱熾盛之中受痛苦。所以,即使這一些解決了,也不是究竟解決,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究竟解決,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都在危險當(dāng)中。

  念佛能得大安心、大滿足

  一個有智慧的人來學(xué)佛,他第一點優(yōu)先考慮的是有哪一個法門能夠讓他現(xiàn)在就解決生死輪回這一件大事,使他生命中最大的擔(dān)憂、恐懼能夠安心下來。有智慧的人來學(xué)佛,他首先應(yīng)該去找這一個法門,而這一個法門,在八萬四千無量法門當(dāng)中,就只有我們這一個念佛法門,所以《無量壽經(jīng)》說:

  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我們人生在世,有種種的煩惱、恐懼,但是這一些煩惱、恐懼都有一個根,它們是從這個根產(chǎn)生出來的;這個根若沒有了,所有的煩惱、恐懼都會消失;如果這個根存在,即使其他的煩惱、恐懼都消除了,依然還會冒出新的煩惱、恐懼出來。而這個根是什么?就是生死輪回。生死輪回是人生最大的恐懼,是一切恐懼的根源;然而,阿彌陀佛說,你的生死輪回,我來負責(zé),我讓你的心能絕對的大安心、大滿足。所以,所有的利益都是附帶的,唯有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利益才是究竟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念佛人要曉得我們有「現(xiàn)當(dāng)二益」── 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一個約定;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這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二個約定;我們念佛,還沒有等到臨終,阿彌陀佛就會出現(xiàn)安慰我們、保護我們、迎接我們,這是阿彌陀佛的第三個約定。人生有這三種約定,就是最幸福,最安心。

  衣里明珠喻

  我們再引用《法華經(jīng)》的一段譬喻,就是「衣里明珠」的比喻── 衣服里面縫著一顆明珠,永遠不會離身,永遠不會掉落,不會被搶走。簡單地說明,就是有一個流浪漢,他居無定處,而且三餐不繼,這一個地方乞討完了,就要到另一個地方去乞討,長久以來都是當(dāng)乞丐,四處流浪過日子。有一天,乞討到一個大城市,這個大城市有一座非常豪華的宮殿,宮殿的主人是一國的長者,所謂「長者」是他有道德財富和愛心。剛好這個主人是他從小的好友,他乞討來到這個大城市,來到這座豪華的宮殿,偶然地跟他以前這位生死之交的朋友見面了,這位長者很疼惜這位生死之交的好友──你怎么淪落到這個地步呢?快快快!去洗個澡,然后我的衣服讓你穿。長者并吩咐仆人準(zhǔn)備豐盛的菜肴,拿出來請客人。這個流浪者今天來到這個地方,吃了一頓豐富的晚餐,是這一輩子所夢想不到的,所以在吃喝陶醉當(dāng)中,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正當(dāng)這時候,主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離開家門,到遠地去。可是又見這個朋友,長久以來在外面受風(fēng)受雨,辛苦流浪,好不容易吃飽喝足,酣然睡著了,不忍心叫醒他,所以只好不告而別。這個主人家里最珍貴的財產(chǎn),是一顆如意珠,這顆如意珠可說是他一生的積蓄,也是他所有家產(chǎn)中唯一最貴重的,有了這顆如意珠,就可以一生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要什么,有什么。因為這個流浪漢是他的生死之交,他可以為這個流浪漢犧牲奉獻,所以他要離開之前,就把這顆明珠縫在他朋友的衣服上,然后整裝出發(fā)了。這個流浪漢一醒過來,看不到他的朋友,曉得他的朋友已經(jīng)遠赴他方,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回來,而他身邊并沒有至親好友,也一時住不慣,所以他又出外流浪去。但他不曉得自己的衣服上縫有一顆明珠,只要這一顆明珠拿出來的話,他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住有住,因此還是繼續(xù)流浪到外地。有一天機緣來了,又和他的朋友再度重逢。朋友就問:「某某人啊,你本來可以和我一樣富有,怎么還在流浪呢?我在你的衣領(lǐng)上,縫了一顆明珠,你只要拿出來,就可以跟我一樣了!惯@顆明珠以現(xiàn)代來講,如同美國聯(lián)邦銀行所有存款的價值。長者把這顆明珠指點出來,這個流浪漢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好早之前,就是一國最富有的人,怎么還平白地在四處流浪、輪回呢?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

  這是一個譬喻。我們來想一想,這位長者是誰?(眾答:阿彌陀佛!)這個流浪漢是誰?(眾答:我們!)是誰?是眾生,但進一步是「我」,不是別人。這顆明珠是什么?六字名號,萬德洪名;萬德萬行、八萬四千無量法門、三藏十二部的功能,都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必定能往生凈土,解脫生死輪回。如果今天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必須修萬德、累積萬行,那解脫成佛沒有我們的份了,我們還是得繼續(xù)輪回。如果不是這一句名號,很清楚、具體地讓我們來稱念,而要去想象、去思惟佛德才能往生的話,那我們必然要輪回了。因為凡夫的本性都是妄想雜念,要去思惟佛德是不可能的,不知不覺都往妄想雜念去了。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根機,所以用這一句很簡單、又具體的六字名號,來讓我們稱念。你們看,《觀無量壽經(jīng)》的下下品凡夫,他是造作五逆十惡的凡夫,臨終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一句名號讓他喊出口的話,必定會當(dāng)下直墮地獄,永在輪回。那時候的心,要去思惟佛德境界,或想象佛的相好莊嚴(yán),是不可能的。若要懺悔、朝山拜懺、打坐參禪、誦讀經(jīng)典、累積萬行才能往生,那來不及、作不到,必定要再度輪回了。所以這一句名號,不但能讓上等根器的人覺得滿足,也能夠讓下等根機、五逆十惡的眾生,具足無上功德,解脫輪回往生成佛,因此才稱之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的法門。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問:我們修這個法門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后,是去成佛,還是到那里留學(xué)?

  慧凈法師: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把祂的功德全部送給我們,這叫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阿彌陀佛在果地具足了所有成佛的功德,送給我們因地修行的凡夫,使我們因地修行的凡夫,雖不能經(jīng)過「三祇修;,百劫種相好」的成佛過程,也能當(dāng)下具足果地成佛的功德,這個叫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一般人認為,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像一所很好的環(huán)境,很好的學(xué)校,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勢至是老師,其他的清凈大海眾就是善知識,我們與諸善人聚會一處,所以容易成佛。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說法違背經(jīng)典,我們應(yīng)以經(jīng)典為根據(jù)。經(jīng)典是怎樣講?《無量壽經(jīng)》說:

  彼佛國土,清凈安穩(wěn),微妙快樂,次于無為,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去留學(xué),留學(xué)的話,就好比從大一升到大二、大三、大四,而且根基好的,學(xué)得快速,甚至可以跳級。根基不好的,就怎樣?(眾笑,有人答留級)。我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經(jīng)典上說,現(xiàn)在就「次如彌勒」,就是位次如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是候補做佛的菩薩,也就是「一生補處」。

  換句話說,我們現(xiàn)在雖然還有貪瞋癡,但是位格是「凡夫菩薩格」,意思是說,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現(xiàn)在雖然有煩惱,但位階、位格等同于等覺菩薩;也因此,善導(dǎo)大師說:

  普勸有緣常念佛,觀音大勢為同學(xué)。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我們念佛人的同學(xué)、朋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祂們就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路人,所謂「同學(xué)」「朋友」就是同路人,同階位的,平起平坐的,所以我們到那里是要成佛,不是到那里留學(xué)的。因此印光大師也說,念佛法門,如同「太子墮地(猶如太子初生),貴壓群臣!固訅櫟,他將來是要當(dāng)國王,不是從九品芝麻官,一層一層到宰相,就升不上去了,不是的;宰相看到他還要向他作禮,所以如同「太子墮地,貴壓群臣」。

  在貪瞋癡、妄想雜念中念佛往生

  問:我們凡夫以雜亂之心念佛,會影響往生嗎?

  慧凈法師:不會!一點都不會。我們本來都是凡夫,凡夫的定義就是他的心具足貪瞋癡慢疑,就是妄想雜念紛飛,這是凡夫的特質(zhì),如果不是這樣,不會出生到娑婆世界這個人間來。因為禪定修成會出生在「色界天」,更深的禪定就出生在「無色界天」;而我們都是貪瞋癡很熾盛、很深重的,才會在這個娑婆的人間界,從出生一歲就開始修行到一百歲,貪瞋癡都沒有改變,妄想雜念也依然如故。所以要曉得我們是「三福無份」,連世間的福都沒有份了,何況出世間的戒福、行福更談不上。

  我們就是以貪瞋癡、妄想雜念的心去念佛,念念之中,雖有妄想雜念,但是不障礙往生,因為平時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臨終時阿彌陀佛會來迎接。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佛?是光明攝取的佛,是臨終來迎的佛,是眾生念佛必定往生的佛。所以我們是一方面念佛,一方面雜念;一方面雜念,又一方面念佛。都是這樣,對不對?(眾答:對!)我也是這樣啊!

  當(dāng)然,為了讓自己念佛更加安詳寂靜,所以用「十念記數(shù)」,十念記數(shù)這種方法的運用,不知道的請舉手!不知道的話可以請教分會的會長。用十念記數(shù),大家應(yīng)該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可以用「三念、三念、四念」(三三四)分段記數(shù),這樣,大家應(yīng)該都做得到。因為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記數(shù),自然會比較攝心專注;心比較收攝,心就比較平靜、比較清靜。盡管如此,還是有微細的妄想雜念,并不是運用這種方法,一念佛就沒有妄想雜念了。

  所以我們要「信」,信什么?信只用我們這種雜亂的心去念佛就必定往生,不是信我們一定要念到功夫上的一心不亂,或是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才能夠往生,不是信這樣。所以我們是信只要我們以凡夫心去念佛,必定往生!冈浮故窃甘裁?「愿」是隨順彌陀的呼喚,彌陀說你要「欲生我國」,所以我們就「愿生彼國」。那「行」是行什么?就是專念這一句名號,不雜修雜行,這個心不隨便地讓人家影響,不會人家說禪宗好、境界高,就學(xué)禪去了;人家說密宗殊勝、感應(yīng)多,就學(xué)密宗去了,不這樣!

  平凡、平常、平實、平淡地念佛

  所以我們始終就是老老實實地,很平凡的、很平常的、很平實的、很平淡的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把自己看成很平凡── 我不是根機很銳利的人,我就是一個有妄想雜念的人,我就是很愚癡、有很多罪惡的人,我就是這么平凡。這么平常的念佛,人家說念佛應(yīng)該怎樣念,有很多玄妙的,奇巧的念法,我們都不要,我們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平常,沒有什么奇特。而且很平實的,很老實的,很踏實的,有事無事,都來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且很平淡的,好像天天都是吃米飯,百吃不厭,這樣的平淡。人家密宗搖鈴、打鼓,很奇特,我們不去,我們只要念佛。有什么其他特別的修行心要、修行方法,我們都不跟,我們始終都是這樣的平常、平實、平淡,都是這樣毫不起眼的念佛。而其實,往往最殊勝的,就是最簡單的,最看不起眼的,最平凡、平實、平常、平淡的。

  念佛佛迎,自然心不顛倒

  問:凡夫夢中作不了主,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非常痛苦,那時候會障礙念佛往生嗎?

  慧凈法師:一點都不會!我講過「《小經(jīng)》三段文兩重因果」這個講題,已潤成文字,將來會出版,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jīng)》核心的經(jīng)文。

  《阿彌陀經(jīng)》核心的經(jīng)文有三段,第一段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挂馑季褪钦f「必須要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得生彼國」,那么,什么是「多善根福德」?這個是核心的地方。第二段是「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什么才是「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第二段。第三段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什么是「心不顛倒」?我在那個講題里面都有詳細的解說。

  這三段核心的經(jīng)文,簡單來講,所謂的「多善根福德」,就是「執(zhí)持名號」,因為它是「萬德洪名」。如果不是執(zhí)持名號,以自己的力量所修的任何法門,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都不是往生的「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第一點。所謂「一心不亂」,就是專一地念這一句名號,不是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再來「心不顛倒」,是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才使我們「心不顛倒」,不是我們先念佛,功夫念到能夠「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才來迎接我們,不是的!那樣的講法違背經(jīng)文的次序。

  所以我們平生念佛,臨命終時佛就來迎接;佛來迎接,我們才心不顛倒,不是說我們得先累積能夠心不顛倒的功夫,佛才來迎接,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夢中作不了主,那有什么關(guān)系!四大分離,非常痛苦,那有什么關(guān)系!只要平生念佛,平常能「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 專一不雜亂的執(zhí)持名號,這就是「平生念佛」,平常的時候就這樣。到了四大分離臨終之時,臨終是佛來迎接的時候,不是我們非念佛不可的時候。我們能夠念佛固然就要念佛,不能夠念佛也沒關(guān)系,因為平常有念佛、有愿生心,所以這時候就靜靜地等待阿彌陀佛來迎接。即使我們昏迷了,昏迷是器官的昏迷,我們的心哪有昏迷呢?我們的心清清楚楚啊,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也清清楚楚看得到;即使有病痛,病痛念不出佛來有什么關(guān)系呢?曉得現(xiàn)在病痛嘛!痛得不能夠念佛,心中仍感安慰,因為曉得時間到了,彌陀就會來迎接我們,所以安心地等待,雖然身懷病苦,苦歸苦,但是心中有安慰。所以臨終不是非念佛不可的時候,因為阿彌陀佛會來迎接護持,就不會有往生的障礙。所以剛剛講,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三種約定,就是臨終會來迎接我們,我們不必懼怕,即使遇到空難,飛機失事死亡,或是面臨地震、水災(zāi)、火災(zāi)等災(zāi)難,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只管平生念佛,臨終自有彌陀安排

  念佛是我們的事情,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事情,我們只管平生念佛,臨終的往生是由彌陀安排,我們不必來跟彌陀插手,所以念念都是坐在阿彌陀佛的愿船當(dāng)中,我們盡管有能力,也是安份守己的坐在愿船上,所有的能力,無有用武之地!因為這一艘船是阿彌陀佛的大愿船,駕駛者是阿彌陀佛,這一艘船是萬無一失的,再怎樣的風(fēng)大浪大,對這一艘船毫無影響,何況我們毫無自力能解脫生死輪回。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礙光,不受我們煩惱的障礙,不受我們冤親債主的障礙,所以我們念佛的人要大安心、大滿足,不要懼怕臨終;懼怕臨終,就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

  阿彌陀佛說我要給你大安心,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我光明攝取你,臨終接引你,你還這樣大憂,那你把我看成什么?就是懷疑阿彌陀佛了。等于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了,是不是?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對阿彌陀佛懷疑的疑心,就是最大的罪業(yè),因為如果沒有懷疑,一定往生,往生以后,世間上少一位造罪造業(yè)的凡夫,而且多一位佛在廣度一切眾生;如果繼續(xù)輪回,一定會殺生、偷盜,無惡不作。所以信阿彌陀佛救度的功德,無量無邊;懷疑阿彌陀佛救度的罪業(yè),也同樣無量無邊。因此可以說,真正的罪業(yè),是懷疑彌陀的救度;真正的功德,是信受彌陀的救度。

  凈土宗宗旨

  我們每一本新書后面,都有我們的宗旨,凈土宗的宗旨就是這四句偈,第一句是「信受彌陀救度」。彌陀怎么樣救度我們呢?彌陀說你只要專稱彌陀名號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就「專稱彌陀名號」。不過如果我們不愿生極樂世界,還在六道輪回,哪有被救度到呢?所以要「愿生彌陀凈土」。

  所以「信受彌陀救度」是我們這個凈土法門的源頭,「專稱彌陀名號」,就是殊勝又簡單的方法,「愿生彌陀凈土」是我們的目標(biāo),「廣度十方眾生」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要逃避,不是要享樂,而是要來救度十方眾生。那問題來了,我最怕的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啊!那到了極樂世界還要到這里來,那豈不是危險嗎?不是!到這里是倒駕慈航,是「應(yīng)以何身得度,即現(xiàn)何身」,來這里救度眾生,不是隨業(yè)流轉(zhuǎn)的,所以在這里永遠不會受三涂六道的輪回。往生極樂世界永遠都是來回票,有去一定有來。為什么?因為到了那里,我們心量就打開了,就跟阿彌陀佛一樣了,不但自己成佛,也要讓大家成佛,而且也有能力來幫助十方眾生。就是這樣!

  問:凡夫累世造罪造業(yè),非常之多,無量無邊,這樣的話,臨命終的時候,會產(chǎn)生障礙嗎?

  慧凈法師:不會的,這個我剛剛都解釋過了。

  愿生懇切,自然相續(xù)念佛

  問:有的在家眾因為士農(nóng)工商都有工作,而且早出晚歸,沒有時間固定做功課,只有想到才念佛,這樣會往生嗎?

  慧凈法師:是這樣的,只要他真有愿生之心,不必加以鞭策,他就會隨時、隨地、隨緣去念佛,所以士農(nóng)工商沒有妨礙、障礙念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他的職責(zé)上、崗位上念佛,因為他愿生心懇切。

  愿生心懇切的人,在他的一生當(dāng)中,對他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念佛;如果愿生心不懇切,他的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五欲的享樂。當(dāng)然,我們都是貪瞋癡具足的凡夫,即使愿生心懇切,這個心還是不知不覺會去攀緣,那沒關(guān)系,因為剛剛講的,不管何時、何地、何緣,任何事情、任何心情,都可以憶佛、念佛;事怕有心人,只要他有愿生之心,就會忙里偷閑,鬧中取靜地去念佛,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拐侵肝覀冞@個法門。

  《念佛感應(yīng)錄》(一)有一位黃打鐵,他一面打鐵,一面念佛,本來在火爐旁邊打鐵,又熱又累,自從一面念佛一面打鐵,這顆心在念佛里面,忘記了熱,也忘記了累。所以,只要有心,都能夠念佛,最方便的就是動嘴巴念佛,例如,從臺北到臺中,或是從臺中回臺北坐車時念佛。除了動嘴巴念佛號,也可以靜坐的時候,心中默念佛號。因為「一切唯心所造,唯識所現(xiàn)。」只要有這個心,他就會流露于語言,顯現(xiàn)在行為上;他心中所看重的,如果是念佛、往生,不知不覺,他自然就會念佛,除了動腦筋的時候,可是腦筋一動過了,就會自然地回到佛號上來。

  《念佛感應(yīng)錄》(一)談到,有一個看護,她早晚上香之后,都會念一串佛珠的佛號,上香念一串佛珠的佛號,頂多二、三分鐘,大家都做得到,天天如此,等于是定課。這個故事是我所寫的,是我本身的體驗。那是民國八十三(一九九四)年,我的父親罹患癌癥,住在三軍總醫(yī)院十一樓七號病房,平常我在那里照顧,六號病房是一位七十歲的老太太,她得的病是骨頭方面的病,她請了一位看護。有一天下午,她的看護到我的病房,請我過去,老太太問我說,她很苦,沒辦法睡覺,因為眼睛一閉上就夢到兩條黑影,而且有一座山要倒下來壓她,嚇得她眼睛不敢閉,眼睛不敢閉,當(dāng)然就沒辦法睡呀!她問我是什么原因,要怎么排除?我簡單解釋說,這個就是冤親債主來要功德。平常你不會遇到,現(xiàn)在年紀(jì)大了,體力衰老,他們才能夠跟你接近。那么如何解決呢?很簡單,不必花錢請人家作法,或拜懺、點油燈,只要在這里念佛就可以了,念佛念到最后想睡覺,就念個回向偈回向給他們,你就可以安心地閉上眼睛睡覺。

  所謂冤親債主,「親」就是親人,祖先在陰間痛苦,希望陽間的子孫作功德給他,這個在《地藏經(jīng)》講得很清楚。那么「冤」呢?就是生生世世以來欠他的,殺他的命啦,偷他的錢啦,虧欠他的感情啦,要來報復(fù)的。不管冤也好,親也好,只要念佛就有功德給他。在旁邊的看護搭腔說,「師父啊,我也是佛教徒,每天早晚都在佛堂上香,只是沒有時間像你們出家人可以做早晚課,我上香之后,就匆匆忙忙去上班賺錢,不賺錢不能養(yǎng)活。」我說:「你沒有時間,固然沒錯,可是既然到佛前上香了,總可以念一串佛珠,念一百零八句的佛號啊!因為念佛功德很大。而念一串佛珠的時間很短,只要天天如此,比人家做早晚課,雜修雜行,功德還來得大。不然好不容易到佛前上香,白白就離開,未免可惜了。」她一聽覺得有道理,回去就照著做,當(dāng)天晚上回家上香之后,就把一百零八顆的佛珠拿起來念,念一句撥一顆,念完后念一首回向偈。

  隔天早上七點五十五分,她拿了一包瓜子進七號病房來找我,很高興地說,「師父啊!這一包瓜子,請你收下來。我連續(xù)七天都夢到我的祖先和我先生。就昨晚一覺到天亮,都沒有夢到。」連續(xù)七天都夢到祖先,祖先平平白白會來托夢嗎?不可能,一定是要功德嘛!如今她念佛的功德已經(jīng)送出去,讓祖先領(lǐng)受到這個功德,之后就再也沒有夢到去世的親人了。從此之后,她就是這樣,每天早晚起碼念一串佛珠。即使我們再忙碌,都有念這一串佛珠的時間。

  剛剛講,我們早晨醒來有三種特點,亦即「三凈」:「第一,心靈寧靜,第二,空氣清凈,第三,環(huán)境安靜。」那個時候靜坐念佛非常好,所以大家盡量早睡早起。不過早睡早起說來容易做來難,往往自己勸導(dǎo)人家,自己卻做不到。如果真的早睡早起,而且至少睡足七、八個鐘頭,這個人平常不大會有病。早睡早起沒有煩惱,就不生氣,常保持愉悅的心情,沒有情緒的浮動,甚至心喜口笑,心中歡喜,笑口常開,這個人就百病消除。

  這位看護跟我說完話,便匆匆趕到六號病房上班,但一會兒又到七號病房來跟我講:「師父啊!怎么有人這么好睡,睡到尿濕了整個床鋪,都還在睡。」這個病人好久沒有睡了,為什么沒有睡?因為有二條陰魂和一座山,她嚇得都不敢合眼,現(xiàn)在念佛不怕了,讓她自然地睡著,那二條黑影也離開了,功德送出去之后,她就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睡覺了,至少睡了八個鐘頭。后來病情好轉(zhuǎn),她的兒子來探病,也特地介紹兒子和我認識,這個事跡編在《念佛感應(yīng)錄》第一集。所以這本書大家可以多看幾遍,所謂多聞熏習(xí),溫故而知新。很抱歉,不知不覺已經(jīng)十二點三十分了。如果沒有問題,我們就到此結(jié)束。

  請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三次!)

  請起立!請合掌!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五年一月二十三日講于凈土宗念佛會臺中分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