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禪師問答錄

  月溪禪師主答

  弟子姜智圓敬編

  南京法一和尚

  【問】:坐時心里清清凈凈,不住有,不住無,不住非有,不住非無,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起念動念歷歷孤明,不被外緣所轉(zhuǎn),是佛性否?

  【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以上所說的與佛性了不相干,是無始無明及見聞覺知凈緣的作用,非佛性的本體。不住有是凈緣,不住無是無明,不住非有亦凈緣,不住非無亦無明,照而常寂是凈緣,寂而常照是無明,惺惺寂寂是凈緣,寂寂惺惺是無明,妙有真空是凈緣,真空妙有是無明,歷歷孤明亦凈緣,故非佛性,佛性乃絕對,所問皆相對。

  【問】:我今萬念斷了,清凈不動,是佛性本體否?

  【答】:佛性是本來不會起念的,起念斷念是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本來不起念亦不用斷念,故起念斷念是知覺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干。

  【問】:十法界之中,但起一念佛界,時時覺悟,其余九界不起,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終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起念十法界中,但起一佛念,此念乃知覺之念,佛性乃大覺,本來不起念,亦不用覺悟的。

  【問】:坐中舌抵上顎,湛然不動,是佛性否?

  【答】:不是,此清清凈凈的境界,乃無始無明,古人說:“湛湛黑暗深坑,實(shí)可怖畏,”此語為臨濟(jì)禪師所說,又古人云:“修道之人不識真,只因從來認(rèn)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認(rèn)作本來人。”

  【問】:我今將一切思想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這個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都是見聞覺知腦筋的作用,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滅的,故了不相干。

  【問】:我起一惡思想,改作為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滅,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是佛性否?

  【答】:否,華嚴(yán)經(jīng)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yè)。”改惡遷善是為人處世所應(yīng)該的,不能為見佛性。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的,真心是絕對的,兩不相干;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shí)故;取舍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舍是妄,所取非真,見聞覺知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后念未起,其中是空無所有的,自性能生萬法,與無所有了不相干;背覺合塵固非佛法,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譬如一面明鏡,灰塵一來明鏡變?yōu)楹诎,背塵合覺,灰塵拭去黑板變?yōu)槊麋R,忽來忽拂,明鏡變黑板,黑板復(fù)明鏡,不是很麻煩的嗎?

  【問】: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xiàn)前,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當(dāng)知真性非從滅盡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心變?yōu)?a href="/remen/wangn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妄念,思想一滅,妄念復(fù)為真心,是有輪回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無輪回。

  【問】:思想任他起也好滅也好,不執(zhí)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是佛性否?

  【答】:非佛性,思想任他起也好滅也好,就以為不執(zhí)著一切相,殊不知自己執(zhí)著了不執(zhí)著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自己不知罷了。

  【問】:所問的都非佛性,究竟是什么境界?

  【答】:照和尚所問的種種境界,與外道、儒家、道家及佛法的小乘、中乘相同。佛法是明心見性的,非從裝作得來,止妄念是小乘的斷六根,滅一念是二乘的斷一念無明、修十二因緣婆羅門的斷愛念、先天道門斷妄念、清凈歸無極、老子的清凈無為。婆羅門將心來比明鏡,妄念來比灰塵,但是灰塵拭了又來,思想滅了又起,譬如飽不思食,饑則思飯,有飽必有饑,餓時思食亦是妄念,如要斷絕妄念,除非死了方可以;老子以少思寡欲、不搖精神為養(yǎng)生之道,但是他的清凈的痕跡,就是根本不清凈了,譬如黑白二色,說白是凈、黑是染,但是黑白皆是色,本無染凈之別;如王陽明主張“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為良知,為善去惡為格物”,無善無惡是空無所有,同一念不起,知善知惡是思想起,善惡起時究竟從內(nèi)而起抑從外而來?若說內(nèi)起,善惡二者何是汝心?若說外來,何干汝意?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惡,楊雄謂人之善惡混,韓愈說人性有善有惡及可以善可以惡三種,三者所說之性,皆見聞覺知之性,非佛性;書經(jīng)云:“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中者,亦認(rèn)空為有;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未發(fā)之中亦空無所有;宋儒朱子等主張“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此儒家各派論心之大要,無非是改惡遷善及空洞無極之旨而已,前念已滅,后念未起,全以外道之中道及莊子之放達(dá)為注腳,中道的見解,便是不著二邊,不落有無,在正中間之謂,昔有一外道名曰大慧,當(dāng)日與佛辯論時,大慧主張非有非無、亦有亦無、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佛即告謂:此等皆系騎墻而不落二邊的話,蓋佛性本是如如不動的,是絕對的,而大慧所說乃相對的。

  【問】:照一般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只因一念不覺而為眾生,妄念斷了,反歸佛性,與法師所講大相沖突。

  【答】:“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一念不覺而為眾生”,此話非佛經(jīng)所說,乃是后人偽造,佛經(jīng)乃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未說本來是佛,要明此理,可將唐時一位祖師辯論的話相告。真妄辯論,照外道所見,思想斷滅便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jǐn),斷了又起,妄心變(yōu)檎嫘裕撔宰優(yōu)橥,反反覆覆,何有了止?我今說一譬喻,有婦人,夫死守節(jié),是為貞操,設(shè)若再醮,便失貞操,后悔再嫁之非,復(fù)歸故夫之室,是寡婦者有貞操乎?無貞操乎?若云貞操未失,豈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婦譬如腦筋,守節(jié)譬如思想不起,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復(fù)返夫家譬如再斷思想,思想再斷真性恢復(fù)之見,是何異寡婦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錯,修亦無益也。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凈,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yīng)有始,無始而無終,常懷懵茲理。”就是說佛性本自清凈,哪里會起妄念,起妄念的是腦筋,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從佛牲起,那么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勝止的,因?yàn)闊o初就無末,有終必有始的,若果無始無終,相對是假,絕對是真,這個道理不明白,那就不能夠解悟佛法的,學(xué)佛錯用功夫,猶如以沙煮飯,飯終不成。“眾生本來是佛,一念妄動而為眾生”,此理是指背覺合塵,“將一念妄念斷了,反歸佛性”,是指背塵合覺,此論,與孔老及外道無二,老子之無極是不迷昧的,由一變二,由二變?nèi),三變無量無數(shù),由無量無數(shù)反歸三二一,還歸無極,一念不動,亦與孔門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相同;起一佛念,時時覺照不迷昧,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此說近于王陽明的良知良能,仍是一念思想作用。

  【問】:法師言眾生本來不是佛,究竟佛性先有?無明先有?

  【答】:不能說佛性先有,亦不能說無明先有。佛性、無始無明、見聞覺知、一念妄想,無始以來本有。眾生本來是眾生,眾生皆有佛性,我今說一譬喻,譬喻金礦內(nèi)的金子,金子不顯露出來,便是為泥沙等雜質(zhì)所遮藏故,此等雜質(zhì)就好比無始無明一樣,無始無明是從什么地方來的?要得金子就須把金礦來鍛煉,要見佛性就須把無始無明打破,金礦銷成金子之后,永久不會復(fù)變?yōu)榈V,眾生成了佛之后,永遠(yuǎn)不會變凡夫,我們的佛性是無始無終的,譬如金子在礦還未曾熔銷的時候,就已然有了,熔煉了以后,永久不會變?yōu)榈V。

  【問】:一念未起以前不是佛性,是什么呢?

  【答】:一念未起以前是無始無明,空空洞洞,一無所有,非是佛性。

  【問】:父母未生前是佛性否?

  【答】:父母未生前是中陰身,非佛性,乃假業(yè)緣投胎。

  【問】: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分別如何?

  【答】: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自無始以來就有的,不能見佛性即為無始無明所遮障,無始無明是空空洞洞、一無所有、無知無覺、不起念,禪宗所說的黑漆桶底、無明窠臼,把這個無明一打破,即見佛性,是無始而有終的;一念無明乃妄念之起,此妄念乃永久不能斷的,是無始無終的,將來我們見佛性后,妄念皆變?yōu)榉鹦裕湃嗽疲?ldquo;無明實(shí)性即佛性。”

  【問】:無始無明可破,與一念無明不可斷的道理?

  【答】:無始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欲為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盜首巳除,股匪無主,則其受撫也必矣。若不擒魁首而擒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一時股匪剿盡,而他時賊王仍再招新匪,賊患仍不可平。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從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而來,根本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妙明自性也。再設(shè)譬喻,譬如有留學(xué)生從外國回來,他的學(xué)問很好,本可在上級社會謀生,但接引無人,發(fā)展無路,因而賦閑,惟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lián)嵝,全無依靠,于是為環(huán)境所迫,挺而走險(xiǎn),斯文作賊,無奈為人所執(zhí),送諸有司,審問之下,得悉來由,茍有司善為之謀,則告誡一番,后當(dāng)代覓一枝棲,以解決其生活問題,則他不但不再為盜,從此上進(jìn),造福社會;蓋推其為盜之由,存于衣食無著,今得其所,已除為盜之因,則何來犯罪之果?若有司不揣其本,而齊其未,惟其犯罪之果是治,而不究其犯罪之因,將其監(jiān)禁,殆至期滿,釋放出獄,豈知他從此膽氣加壯,由小賊而變?yōu)榇蟊I矣;此有司之不善處理也。是喻何解?留學(xué)生喻腦筋,境遇困窘喻根本無明,為盜披囚喻造業(yè)受苦,善處置之有司代尋職業(yè)喻大乘人斷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

  【問】:佛性與見聞覺知如何分別?

  【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無生無滅的、是無漏的,人人的是一樣,本來不可以用名字代表,因教化眾生,乃不得不強(qiáng)名之曰本來面目、一真法界、自性彌陀、常住真心、無余涅槃,不受薰染,本不動念,不被萬物所支配,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見聞覺知之性,乃一念無明之所由起,分兩方面,一面是凈緣,一面是染緣,凈緣乃見聞覺知心中起一清清凈凈思想,無煩惱、無是非覺悟的思想,染緣乃見聞覺知心中起善惡是非種種思想。佛性之覺乃大覺,見聞覺知乃識覺,大覺者本來之佛性也,識覺者無始以來迷昧,今日乃知有佛性,方始覺也。

  【問】:照法師所講,通已明白,與法師會面時少,請法師奠嫌麻煩,將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慈悲慢慢的說說。

  【答】:照佛法說只有一乘,小乘中乘乃是方便引導(dǎo)的,經(jīng)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dǎo)于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shí),余二則非真。”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佛說方便法門,以化城引入寶所。小乘的修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諦,是小乘佛教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聲聞,苦是受報(bào)的苦,集是招果的因,滅是寂滅的樂,道是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諦是審實(shí)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靜靜的,靜到只有一點(diǎn)凈念,這就是小乘所達(dá)的境界,就是老子清凈無為的道理,就是方才所問的如明鏡現(xiàn)前無一點(diǎn)灰塵、以妄除妄、舍妄取真、歷歷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中乘的修法,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修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的那一點(diǎn)清凈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干干凈凈,至到一點(diǎn)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前念巳滅,后念未起、空無所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先天道無極之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境界,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今一念不起,則十二緣當(dāng)下已斷也。小乘中乘皆是暫時權(quán)乘,方才所言,一念無明本不可斷,言斷,不過一時權(quán)巧方便之乘也。大乘的修法,乃菩薩以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而度他。至于小乘與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但六根及一念無明本為不可斷的,故古人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屬假名,亦是中道義。”中道者,乃將一念斷了,蓋中因邊有,因緣所生,故二乘之法乃為方便設(shè),此乘為暫修之法;假如將一念妄念斷了,更有何可修的?一念分為二種,用功修行是正念,不用功修行是不正念,正念不正念皆一念也;大乘的用功,用六根的隨便的哪一根,但我們南贍部洲的人(即是這個地球)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而向內(nèi)看,看到清清凈凈的,向見聞覺知里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間,達(dá)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窠臼境界,這時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囫的一聲,無明窠臼就會打破,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佛性了,古人云:佛性從內(nèi)求,千萬無從外求;或者我們沒有時間來內(nèi)照,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執(zhí)持一個念頭下疑情,我們的佛性究竟在什么地方?被無始無明遮障,向無始無明還本來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定要將他獲著一樣,如是觀照,機(jī)緣一到,囫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如能照此修行,豁然貫通,見本來佛性后,遇明眼人就將所證拿來印證,假如不遇明眼人,將指月錄、五燈會元、傳燈錄隨一部,皆可看看祖師公案亦可印證。

  本來面目

  無始無終無始無明

  無知無覺

  無始有終

  可以打破

  見聞覺知

  凈緣染緣

  無始無終

  一念無明

  無始無終

  不可破

  眼耳鼻舌身意

  無始無終

  用功——以眼耳鼻舌身意之隨便一根打破無始無明

  禪宗的宗旨,佛性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叫做常寂光凈土,將來世界壞,佛性常寂光凈土都不壞。最要緊的,佛性是離四句、絕百非,四句者,即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假如見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動,“有”是腦筋見聞覺知染緣,或者認(rèn)無始無明空空洞洞是有,與佛性了不相干,頭上不用再安頭,“無”是凈緣,或者認(rèn)無始無明空空洞洞是無,與佛性了不相干,無又叫做空,佛性是如如不動,不是空的,“亦有亦無”是見聞覺知腦筋染緣凈緣的作用,忽有忽無,佛性是常常如如不動,與忽有忽無了不相干,“非有非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的境界,佛性是永久無成壞,不受薰染,與非有非無了不相干;佛性要離開以上四句,才是佛性的本來面目;這四句是小乘二乘外道的境界,假如未見佛性的人,就是認(rèn)此四句的,四句是從認(rèn)見問覺知腦筋的“有”是佛性,或認(rèn)見聞覺知腦筋的“無”是佛性,或認(rèn)見聞覺知腦筋的“亦有亦無”是佛性,或認(rèn)見聞覺知腦筋的“非有非無”是佛性,經(jīng)云“佛性離見聞覺知”,若認(rèn)見聞覺知是佛性,是大錯的,是見聞覺知的腦筋,不是佛性,佛性離見聞覺知。(離四句絕百非的表列于上。)

  【問】:常言離四句絕百非,且四句者何?

  【答】: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且如有無一對,作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是四句也,

  【問】:如何是百非?

  【答】: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百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請示法之答其真實(shí)理,若云有,是增益謗,若云無,是損減謗,若云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復(fù)此四句,每句有四:且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以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則成四四十六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成四十八,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則成百句也。余法四句,皆仿此。

  【問】:悟后的光景如何?

  【答】:悟后無量的生死種子和盤托出,此時根塵識俱變?yōu)榉鹦,見性后在本體上看,是一律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無所謂眾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做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后,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為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wù)嫘拿钣茫瑩P(yáng)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xiàn)在怎樣也得,佛性是定,起念是慧。

  【問】:法師所講大乘用功,與參話頭有何差別?

  【答】:本無差別,如參念佛是誰,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從見聞覺知起來的,假如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非是佛性,識取自己本來面目本來不起念,如如不動,念佛不念佛與此人了不相干,二六時中,向身內(nèi)識取本來佛性,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囫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如參本來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空無所有是無始無明,本來面目如如不動,向無始無明識取,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囫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宜先明白,所謂萬念從見聞覺知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指見聞覺知,識指認(rèn)識;本來面目如如不動,亦不起念;見聞覺知,將萬念歸一念,向無始無明識取本來面目,識來識去,時機(jī)一到,囫的一聲,豁然貫通。如參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一念不覺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陰身受生死,因未見佛性故,如何能見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見聞覺知的腦筋,明白本來面目,識取后,永久不入輪回胎胞;此人應(yīng)被無始無明窠臼遮障,我們就從無始無明識取,因緣時至,囫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本來面目即出現(xiàn)。最上乘禪者,佛法在本來自性上說,本是無言無說、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但有言說,都無實(shí)義,故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中,未曾說著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證與證乃能知之,是過來人的話,既證到后,宇宙山河、世間萬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說一譬喻,未見性前,上明下暗,本來佛性譬如太陽,無始無明譬如烏云,太陽本有光明不能發(fā)現(xiàn),因被烏云遮障,我們用功打破無明窠臼,譬如大風(fēng)吹散烏云,烏云一散,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太陽喻如佛性,宇宙萬物在佛性中,故古人云:什么是佛?石頭瓦塊、露柱燈籠、翠竹黃花、青山綠水,無一不是佛性。故釋迦牟尼佛于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shí)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最上乘法,如兩個同鄉(xiāng)人見面時所說鄉(xiāng)土風(fēng)光,唯他二人如甜如蜜,旁人聽之如聾如啞,最上乘法,唯過來人與過來人所講乃知。南京魏家驊

  【問】:法師,如何是如來禪?如何是祖師禪?

  【答】:如來禪是我們證道后,見著我們的佛性,是為如來禪;祖師禪是從世尊拈花,以至祖師喝棒責(zé)罵、揚(yáng)眉瞬目、舉首低頭、嬉笑言談、接引后人,皆祖師禪。古人有一事證明,香嚴(yán)和尚證道后,說一偈送溈山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yáng)古路,不墮悄然機(jī),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dá)道者,咸言上上機(jī)。”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后仰山勘過,更令說偈,偈曰:“去年貧未是貪,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師復(fù)有頌曰:“我有一機(jī),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乃報(bào)溈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故如來禪是體,祖師禪是用,無祖師禪就不能接引眾生。

  【問】:念阿彌陀佛一聲,念佛之念是正念是妄念?如我解釋是妄念,一念一動皆是妄念,但妄念分為兩種,即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也妄,不正念也妄,念佛之念是妄念的正念,參禪亦妄念之正念;若將一念無明斷了,等于死人一樣,根本就不能念佛,就不能參禪,因一念妄念一起,就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念佛是舌根,參禪是意根,是否?

  【答】:不錯。

  南京法一和尚

  【問】: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于何種經(jīng)典?哪些祖師的開示?

  【答】:大乘了義經(jīng),涅槃經(jīng)說:“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無明。”要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一念無明,若將一念無明斷了,用誰去破?一念無明一起,就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不能斷的,斷了又起,起了又?jǐn)啵?jīng)云:眾生生死輪轉(zhuǎn),由六根中來,若免生死,還是要用六根,若用六根中無論那一根來破無明,譬如鉆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我們一念無明、六根通通要變?yōu)榉鹦,如?jīng)云: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加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本如來藏妙真如性。經(jīng)又說:當(dāng)知四大遍滿法界(四大即見聞覺知),六根遍滿法界,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光體無二。由此看來,方知一念無明、六根不能斷的,要他打破無始無明(即經(jīng)中所說幽閑法塵、無分別性,是空空洞洞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它遮藏,若不打破,始終不能見佛性)。祖師云:如若一念不起,湛然不動,清清凈凈的境界,乃無始無明,是湛湛黑暗深坑,實(shí)可怖畏,是百尺竿頭,是無明窠臼,是黑漆桶底,六祖說是無記憶空,這個境界是無知無覺,我們的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必定要把他打破,佛性才能發(fā)現(xiàn)出來的,要打破必定要用一念無明的六根隨便那一根打破,無始無明一破,見了佛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六塵,即變?yōu)榉鹦,能轉(zhuǎn)萬物,不被萬物所轉(zhuǎn)。修大乘法門必定要用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如參話頭(參念佛是誰、本來面目在那里、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參話頭之念,就是一念無明六根的一根,囫的一聲,豁然貫通,親見主人翁,就是無始無明一破,看見佛性。大乘六度修禪那,禪那即靜慮,起一清凈思想,向清清凈凈的那點(diǎn),靜慮我們的佛性,因緣時至,囫的一聲,豁然貫通,看見佛性;靜慮即一念無明六根中的一根,清清凈凈即是無始無明,囫的一聲,即是無始無明破也,就是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的道理。

  【問】:出家人應(yīng)參禪,參禪有心得隨過什么生活都可以,假如不參禪,被環(huán)境所轉(zhuǎn),恐持戒都難保,是否?

  【答】:是。

  【問】:頓教與漸教,漸教是由修小乘斷六根,修中乘斷一念無明,但六根與一念是不能永斷的;修大乘用一念六根隨一根,破無始無明;由小中大是為漸教,頓教指小乘中乘皆非,直修大乘,是名頓教,是否?

  【答】:是。南京法一和尚

  【問】:有一人來問我念佛的凈土法門,是修頓教、是修慚教?是修大乘、是修中乘、是修小乘?我答云:念佛的凈土法門,不是修頓教,不是修漸教,不是修大乘,不是修中乘,不是修小乘,念佛凈土法門是教我們修到凈土的一股路,到了凈土,如念阿彌陀佛到了西方凈土,見佛后,聞?wù)f修的法門,然后再修明心見性的法門,如頓教、漸教、大乘、中乘、小乘,隨修一法,或由小到大,或由漸入頓,如念藥師佛到了東方凈土,見佛后,聞法修行,如同西方凈土,往東西方凈土明心見性后,即證法身常寂光凈土,遍滿十方,無所不在,是否?

  【答】:如是。

  福建圓瑛法師

  【問】:佛之與法,是佛在先?抑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說?若佛在先,佛承何教而成道?

  【答】:從前慧海和尚說,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問】:因何佛法先后?

  【答】:據(jù)寂滅法,是法先佛后,若據(jù)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寂滅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經(jīng)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廣說十二部經(jīng),引化眾生,眾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也。但在我的本意則以為佛與法是并行的,又佛法本是無始的、絕對的,故無先后之次第,經(jīng)云:“于法毫無所得,況有先后?”南京法一和尚

  【問】:佛法只一乘,緣何要說三乘?

  【答】:其實(shí)只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設(shè)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實(shí),因?yàn)楸娚×樱瑯分》,不能?dān)當(dāng)大法,若果只說大乘,他們畏難,就會不肯修的。猶如從上海坐船到廣州,路程是很遠(yuǎn)的,他們聽了就會生退縮的心,因此不肯發(fā)腳,所以要引導(dǎo),首先就用到汕頭的路程,等到抵達(dá),才對他說,這不是廣州;這一譬喻如小乘人斷六根,六根是暫時可斷,而不能永久斷的,暫時斷亦很容易,但是斷了又起,是無始無終的,所以佛說此乘不是,因汝怕難喜易,所以用此乘來權(quán)導(dǎo),但既斷了又起,且六根斷后還余一念,何不再將此一念斷破?故知斷六根非究竟;若欲到廣州,還須再搭船,又用到香港的路程引他到了香港,到香港后,再對他說此不是廣州,仍要再進(jìn);譬如二乘斷一念無明,一念斷了,乃是空空洞洞的無始無明,非佛性,一念斷了又起,起了又?jǐn),即非究竟,故一念仍是無始無終的;此時再將到廣州的真路告他,使他得到廣州便是;譬如今人宜修大乘法,佛告言:小乘斷六根及二乘斷一念,皆非究竟,因六根一念皆不能斷的,要修大乘法門,應(yīng)破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乃無始而有終的,若欲破無始無明,定要用一念無明與六根中之隨一根,來向無始無明打破,方能見佛性,見佛性后,一念無明及六根乃皆變?yōu)榉鹦;喻如行人一時到了廣州;故小乘二乘乃是佛用權(quán)便的法門,來誘掖根機(jī)劣鈍的人,使他們慢慢的回小向大,到大乘的法則為宗旨;汕頭喻如小乘,香港喻如中乘,廣州喻如大乘,我們坐船本可以由上海直達(dá)廣州;我們學(xué)佛可以發(fā)心直學(xué)大乘。眾生如無知的小兒,佛如慈父,六道如不安的火宅,火燒起來,小兒還在宅內(nèi)耍樂,慈父想免兒子的災(zāi)難,要用方法來誘他們出去,就對他們說,門外有小羊車和小鹿車,很好玩的,他們聽了就爭先恐后的快快跑出去,殊不知外面羊車鹿車都沒有,剛剛只有一駕大牛車,是預(yù)備來載他們離開火患的,若果只對他們說要坐牛車來避火難,他們就不肯出去的,羊車好比小乘,鹿車好比中乘,牛車好比大乘,所以要修大乘,才能究竟成佛的。

  【問】:大乘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jìn)、禪那、智慧,中之禪那禪,是否指破無始無明?智慧禪是否指教外別傳、拈花棒喝一派?

  【答】:上問二則是的。

  上海屈映光

  【問】:真如究竟受薰染有變易?抑不受薰染無變易?

  【答】:真如在未見性時,不受薰染、無變易。未見性時,乃見聞覺知作主,而受薰染、有變易;見性后是佛性作主,佛性之本體真如乃不受薰染、無變易,為支配見聞覺知者,不被物所轉(zhuǎn)而能轉(zhuǎn)物,即是轉(zhuǎn)識成智也;故如指此轉(zhuǎn)法,亦可謂之受薰染、有變易,但本體固不受染變也。茲將從前三藏法師問慧海和尚之話相告: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三藏曰:禪師錯也。師卻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曰:如無變易,決定是凡僧也,豈不聞善知識者,能回三毒為三聚凈戒、回六識為六神通、回?zé)⿶雷髌刑、回(zé)o明為大智,真如若無變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zhí)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得當(dāng)?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xiàn)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wù)f真如變,便作變解,聞?wù)f不變,便作不變解。三藏曰:故知南宗實(shí)不可測。

  北京翟文選

  【問】:我用功靜坐,覺心中有點(diǎn)動,是什么道理?請法師指示修的法門。

  【答】: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動與不動是兩頭話,與佛性了不相干。我今將圓覺經(jīng)所修的法門說一個教你,靜坐一室中,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zhuǎn)歸風(fēng),四大各離(四大指身中之地水火風(fēng))今者妄身當(dāng)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shí)同幻化,四緣假合,(四緣指見聞覺知),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四大指心中之見聞覺知),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我們據(jù)經(jīng)說,可見身心都是假的,身心都不要,往內(nèi)觀去,只有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便是無始無明,我們的思想不必?cái)啵阌眠@個思想,從這個無始無明那里打破,無明一破,我們真的佛性就發(fā)現(xiàn)出來了;真心的佛性發(fā)現(xiàn)出來時,四緣六塵皆變?yōu)榉鹦裕拇笕怏w皆為法身,故古人云:“無明實(shí)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到這個境界,人間天上,十方世界,起心動念,宇宙萬物,皆是自性中之物,因自性遍滿虛空,如太陽之光,充塞宇宙,到這個時候,遇明眼人,可以印可,如不遇明眼人,則可用傳燈錄、指月錄等印證,可算是閑道人、無事人,無佛法可學(xué)、禪道可修、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同為幻化空花、夢幻泡影,以后隨拈一法,皆是佛法,活著也好,死卻也好,與本來自性是了不相干的,因本來自性是無始無終的,自性是法身,見聞覺知是報(bào)身,六根是應(yīng)身,一體三身。

  西安朱慶瀾

  【問】:法師手燃二指,胸燃四十八燈,多年講經(jīng)一法,很有苦行。

  【答】:在自性本體上,燃指燃燈說法是兩不相干的,古佛說:我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因隨順眾生,建水月道場,作空花佛事,世相如是也。

  上海王震

  【問】:法師自幼出家,燃指燃燈,各省講經(jīng),宏法多年,法師可算前生有夙根也。

  【答】:在自性中覓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了不可得,那里有夙根不夙根?因從前出家時發(fā)過三愿,一不求好穿好食,二遇逆境界順境界不生退悔心,三參究佛法,有所研究,不好貪獨(dú)得,以普利一切。究竟說來,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說法者,如戲幻中,幻人復(fù)對幻說,故古人云:“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賢圣如電拂。”當(dāng)隨順世間,世相如是。

  上海范古農(nóng)

  【問】:菩提涅槃之辨。

  【答】:菩提翻為覺道,是覺悟本來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涅槃翻為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即是。

  南京梅光羲

  【問】: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的分別?

  【答】:根本無明即無始無明,是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是無知無覺的,即是宋儒所講的喜怒哀樂未發(fā),老子的清靜無為,先天道的先天無極,哲學(xué)家的清凈快樂,陸象山的吾心宇宙,儒家的天命之性,參禪的無明窠臼、百尺竿頭,婆羅門的冥諦,六祖講的無記憶性,二乘的空執(zhí),根本無明者,因?yàn)楦炯床幻,將此佛性遮障;一念無明者,非從根本無明而起,因根本無明是無知無覺無妄念,一念無明是從見聞覺知起的。佛性與根本無明、一念無明,乃從無始以來俱有的,佛性、一念無明俱是無始無終的,根本無明是無始有終的,用一念無明將根本無明來打破,就可以見自性。一念無明是不能破的,一念無明者,乃一念妄動,起一個思想等。

  【問】:法師講經(jīng),講佛性恒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佛性不受薰染,出何經(jīng)典?

  【答】:佛性恒守本性,始終無有改變,出華嚴(yán)經(jīng)第三十卷;佛性清凈,無染無亂,無礙無厭,不受薰染,出華嚴(yán)經(jīng)第七十三卷。

  【問】: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何經(jīng)典?

  【答】: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出大般涅槃經(jīng),經(jīng)云:“婆伽婆,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的意思。

  【問】:佛性不起妄念,妄念從何而起?

  【答】:妄念是從見聞覺知靈性起,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假如佛性能起妄念,則妄念斷為佛性,妄念起為眾生,豈不是成佛亦有輪回乎?

  西安華清法師

  【問】:佛性與見聞覺知的分別?

  【答】:佛性乃本來面目,是無生死,無來去,有知覺的(知覺者,即本來大覺之覺,非知覺之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究竟快樂,是不受薰染,無漏的,人人是一樣的,本來無名字,因說法乃隨拈一名字,如真如實(shí)相、自心現(xiàn)量、如來藏心、無余涅槃等,都是一樣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本不起念;見聞覺知是會起念的,是分兩方面:染緣、凈緣,凈緣者,心中清清凈凈,一念不起,起念者乃起覺悟之念,染緣者,乃起善惡、是非、愛欲、喜怒哀樂、煩惱、思想,種種俱全,是受薰染,有漏的,人人不是一樣的。假如一念不起,亦是見聞覺知,非佛性也,我們未見性以前乃見聞覺知作主,見性以后乃佛性作主,佛性與見聞覺知中間有無始無明隔閡,上明下暗,上明者如太陽,下暗者如世界,太陽如佛性,世界如見聞覺知,不見太陽因被烏云遮障,烏云如無始無明也。

  北京朱慶瀾

  【問】:佛法中有打戰(zhàn)否?

  【答】:舍衛(wèi)國波斯匿王,皈依受戒,時有他國進(jìn)兵來攻舍衛(wèi)國,波斯匿王問佛言:若打則犯殺戒,若不打則亡國,如何處置?佛告王言:全國眾生生命系于國王一人,如國王不打,則全國生命有損失,故主張打之,然后波斯匿王乃用兵克敵,此一段故事,出大般涅槃經(jīng)。

  北京全朗和尚

  【問】:如何方知悟后的人?

  【答】:悟道之事,惟悟與悟乃能知之,他人不知。從前佛在世,迦葉問佛:佛的佛性,緣何他人不知?佛答言:譬如兩家窮人,其屋內(nèi)埋藏多金,他人告以屋本有金藏,可急掘取,一家則果然照掘,成為富翁,一家則未掘,仍受窮苦;佛言:你不掘取而能得金,其理非是。此喻出大般涅槃經(jīng),金者喻如自性窮者喻如眾生,富者喻如悟后的人。亦如兩同鄉(xiāng)人,他鄉(xiāng)相遇,互話本地風(fēng)光,如甜如蜜,他人未之省也。

  五臺山大觀和尚

  【問】:如何是狗舐熱油鐺?

  【答】:此是禪宗的話,我們用功向無明窠臼參究自性,不可放手,取此為喻也,狗舐熱油鐺者,吞則熱,吐可惜,吞吐兩不得也。

  五臺山覺參和尚

  【問】:參禪要常坐或行住坐臥皆可?

  【答】:參禪不屬坐,坐即有著,出馬祖語錄中。

  廬山了達(dá)和尚

  【問】:婆伽婆的解釋?

  【答】:婆伽名破,婆名無明,即打破無始無明的意思,出大般涅槃經(jīng)。

  南京法一和尚

  【問】:因眾生方了修大乘,見佛性,假如不見佛性,不能從自性中流露說法,來度眾生,非大乘;大乘者,因眾生發(fā)大悲心,因大悲心發(fā)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由正覺自性中流露出來,說法度眾生,才是大乘,是否?

  【答】:是的。

  青島丁蓮唯

  【問】:華嚴(yán)經(jīng)出于龍宮,龍樹菩薩去水中記取此經(jīng),緣何淹不死?船子和尚亦是悟道的人,跳在水中,如何就淹死?

  【答】:龍宮乃一地方名曰龍宮,非水中龍宮也,龍樹菩薩從前收集華嚴(yán)經(jīng)之地點(diǎn),后來有很多人去過,有考證是有此地,至以前所說的神話乃不近人情;船子和尚悟道后,度了一個學(xué)人,名夾山,之后即自愿跳水死了,蓋在自性體中,無生無死無來無去,生死來去,同一空花,這是他的來去自由了,假如我們不愿效他,則冒險(xiǎn)的地方都不應(yīng)該去的,佛有一戒,曰:冒難游行戒。

  終南山青蓮和尚

  【問】:祖師語錄中,迦葉、阿難、馬鳴、龍樹、達(dá)磨、五祖、六祖、百丈、馬祖等千百人皆是證道的人,未曾說過“我是某人化身、某人應(yīng)世”種種的神話,或說“我死了生於東方、西方”。

  又問:假如有一人證道后,發(fā)愿生西方或東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當(dāng)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凈土,自性遍滿虛空,凈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nèi),都在凈土之內(nèi),這個凈土是指法身凈土,叫常寂光凈土。我今設(shè)一比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凈土,南京如東方世界凈土,西方東方之凈土叫作報(bào)身凈土,報(bào)身凈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yè)報(bào)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凈報(bào)之凈土無痛苦,凈報(bào)之凈土亦非法身真凈土;在凈報(bào)之凈土修到見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凈土;法身凈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后,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干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凈土,乃是一般無二的。凈土分為四種:常寂光凈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凈土,又叫法身凈土;凡圣同居凈土、方便有余土、實(shí)報(bào)莊嚴(yán)土,這三種凈土是報(bào)身凈土,是凈報(bào)報(bào)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業(yè)報(bào)得來的穢土一樣,我們這個穢土是假的,那三個報(bào)身凈土亦是假的,那三個凈土東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種者一真三假。假如見自性后,則不受后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yīng)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

  廬山歸宗首座

  【問】:悟道、見道、證道有何差別?

  【答】:道乃本來之意。悟道者,豁然貫通本來也,證道者,親證自性也,見道者,親見自性也,三種名目實(shí)一也。

  【問】:悟道、修道、見道、證道有何差別?

  【答】:悟有兩種,有解悟,有證悟;證悟乃前言之豁然貫通也,解悟者,乃了解修行之道理也。修道者,乃照法修行也。見道者,乃破無明見佛性也。證道者,乃親證自性。“證”有請明眼人印證之意。

  峨嵋山悟真和尚

  【問】:祖師語錄,參禪就參禪,并無又參禪又念佛之說,后人倒亂是非,如中峰禪師參高峰禪師,悟道后隨機(jī)說法,喜參禪者教彼參禪,喜念佛者亦隨機(jī)闡揚(yáng)凈土,其本人并未修凈土,語在中峰廣錄中;如蓮池大師先修禪,因未悟,其臨終之遺囑言:我實(shí)未悟,因到北京參遍融禪師后,改修凈土,語在云棲法匯。

  【答】:以上之辨問不錯。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請解釋金剛經(jīng)中之四相。

  【答】:我相,即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清凈凈之一念在;人相,即起一念之相;眾生相,即前念已滅,后念未起之中間是;壽者相,是前念后念皆已斷了,空無所有。故經(jīng)中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就是指這四種境界不見佛性。

  北京文法和尚

  【問】:金剛經(jīng)云:“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shí)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shí)無不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shí)無有法,名阿羅漢。”

  【答】:四果是假名,實(shí)相佛性乃真的。須陀洹果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入”指實(shí)相;斯陀含而實(shí)無往來,“實(shí)無”指實(shí)相;阿那含而實(shí)無不來,“實(shí)無”指實(shí)相;阿羅漢實(shí)無有法,“實(shí)無”指實(shí)相。若明實(shí)相,則四果皆假名,皆可明矣。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常聞講金剛經(jīng),說:無我相不要執(zhí)著我,無人相不要執(zhí)著你,無眾生相不要分別六道眾生,無壽者相不要求長壽;又說:每聽講金剛經(jīng),以無相為體,無住為宗,離相為用,以上二問是否?

  【答】:古時有一法師請經(jīng),講到無人相無我相乃不要執(zhí)著你我,下面有龐居士問“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jīng)?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jīng)?”講者不能答,欲下坐,居士送一偈曰:“無我復(fù)無人,作么有疏親?勸君休歷座,不似直求真,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我聞并信受,總是假名陳。”故無相為體、無住為宗、離相為用,乃是落于空;實(shí)相佛性是不空的,是實(shí)相為體、觀照為宗、方便為用;方便者,六根任便用一根也,由觀照般若,利用六根打破無明,得見實(shí)相般若也。

  香港呂碧城

  【問】:昔與某公同游北京香山碧云寺,某人將寺內(nèi)數(shù)寸高金沙泥小佛偷一尊,交我?guī)Щ,從前未學(xué)佛,不知是過,今已學(xué)佛,乃知犯戒,如何處置?

  【答】:自性中覓罪性、福性、損益了不可得,皆如幻化,以世法來說,無心不為過,若放不下,則做一尊送去亦可。

  終南山定慧師

  【問】:如何是一心三觀?

  【答】:從前有一個止觀法師問慧海禪師:一心三觀義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xiàn)在心無住,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禪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曰:解。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為當(dāng)將心止心?為復(fù)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講座主仔細(xì)說看。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

  天津潘復(fù)

  【問】:阿難是佛小弟,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羅侯羅是佛的兒子,為何仗佛的光明不能快得悟道?是否自度或佛度?又【問】:在這個世界修見佛性后,與在極樂世界修見佛性后,是一樣或是兩樣?

  【答】:佛只能開示你修行的法子,如古人云:我說法要如彼天澤,汝學(xué)般若如下種子。佛說經(jīng)典、祖師開示,皆是法要;有種,天不雨不生,天澤無種亦不生;是自度非佛度。我們世界見佛性,與極樂世界見佛性,是一樣,非兩樣。

  【問】:凈土世界但指西方有,東方及他方有沒有?又問:他方有凈土,我們的世界有沒有凈土?又問:西方見性,生不生凈土?西方凈土與在西方見性生的凈土,有何差別?修凈土,仗彌陀的力量,開示指導(dǎo),見無量壽經(jīng)中,有參禪者,有聽講者;參禪聽講還是自修,彌陀佛無非是指導(dǎo)開示;如無量壽經(jīng)中說:還有一日夜者,或七日七夜者,一劫七劫十二劫者,方能見佛聞法,人間一百年為西方一晝一夜。

  又問:如我見解,在娑婆世界修行,亦可說仗釋迦佛的經(jīng)典、祖師的開示。阿彌陀佛、釋迦佛與悟道的祖師說的法,無非令人明心見性,佛法是一樣不是兩樣的,在娑婆世界修行,假若未見佛性的,依華嚴(yán)經(jīng)說、祖師語錄中說,種下種子,如天下雨,必定生長,發(fā)愿來生,生善知識家,早聞佛法,明心見性;我今說一比喻,如一母所生之子,有聰明有魯鈍,聰明者前生必是好人、讀書人,有宿根,古人云:書到今生讀已遲,況種下佛法的種子,有夙根,來生決定不會迷昧。

  又問: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羅漢有入胎之迷,菩薩有出胎之迷,是否?

  【答】:凈土分兩種,常寂光凈土是法身真凈土,充滿虛空,不分方向,不分彼此;至于西方、東方及他方凈土為報(bào)土,同居、方便、實(shí)報(bào)三種為報(bào)身凈土,是假非真;在報(bào)土見性之后,始生法土。在西方修行仗阿彌陀佛的力量,如在此方修行仗釋迦佛的力量,是一樣的,依華嚴(yán)經(jīng)及祖師開示所言,照著做去,不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是的;但羅漢入胎迷,菩薩出胎迷,大乘經(jīng)中無有,于理亦不合。

  終南山大悲和尚

  【問】:法師說法,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一個心來說法?

  【答】:自性無兩際、無中際、無后際,你喚什么叫過去心、現(xiàn)在心、未來心?佛云:“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個字。”

  蕪湖正修法師

  【問】:永明禪師云:神秀具雙眼,六祖只有一只眼。

  【答】:此問從前蓮池大師亦曾辯論過,謂:既然神秀具雙眼,六祖一只眼,不印可時時勤拂拭的大通,然何印可本來無一物的大鑒?這一只眼,是金剛正眼,充遍虛空,包羅萬象。

  【問】:“身是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偈,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辨別。

  【答】:神秀偈所見,是從見聞覺知說,不外染緣凈緣;妄念一起明鏡化為黑板,妄念一滅黑板化為明鏡,起滅無常,有何了期?是染凈相對故。六祖偈是從自性中說,自性如如不動,覓染緣凈緣了不可得,“本來”二字即是指自性說。

  重慶見明法師

  【問】:先悟后修?先修后悟?

  【答】:先修后悟,宜先明白此道理,照此法門去修,然后悟道,此悟乃證悟之悟,非解悟之悟;先悟后修,此悟乃由解悟修到證悟。偽山和尚說:汝等豁然貫通,修不修是兩頭語,除卻習(xí)氣就是修也。

  【問】:三身四智。

  【答】:三身四智,以前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bào)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fā)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xué)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fù)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zhuǎn),但用名言無實(shí)性,若令轉(zhuǎn)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如上轉(zhuǎn)識為智也,教中云:轉(zhuǎn)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zhuǎn)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zhuǎn)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zhuǎn)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zhuǎn),五八果上轉(zhuǎn),但轉(zhuǎn)其名而不轉(zhuǎn)其體也。

  九江廣明和尚

  【問】:悟后的人與不悟的人,衣食住是否一樣?

  【答】:是一樣。

  【問】:今人說法與古人說法分別?

  【答】:古人說法從自性中流露出來,慈悲開示眾生。今人說法是用文字作撰幾句話,來作面子用的。

  終南山了明和尚

  【問】:馬祖說: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趙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佛佛。

  【答】:禪宗的道理,假如汝未悟時,怎么說都不是的,假如證悟以后,怎么說都是,如馬祖指導(dǎo)學(xué)人,“即心即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是指自性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指自性不是心、佛、物,“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指自性是佛,不用頭上再安頭。僧問趙州和尚:“汝將來向什么地方去?”趙州云:“佛佛。”指自性無去無來。

  【問】:西方太好,我們?nèi)ノ疵庳澬奶,西方究竟有否?/p>

  【答】:因吾人生無非終日貪求好衣食住,西方種種勝過此地,我們一到心滿意足,種種貪求便無了,是戒我們不貪,非貪心。假如西方?jīng)]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沒有。

  天津?qū)O傳芳

  【問】:佛有十惱,六年苦行、孫陀利謗、金槍、馬麥、琉璃王殺釋種、乞食空缽、旃遮女謗、調(diào)達(dá)推山、寒風(fēng)索衣、雙樹背痛,既然明心見性,還有業(yè)障么?

  【答】:自性中業(yè)障、福障了不可得,古人云:“若欲懺悔者,端身念實(shí)相,諸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自性中業(yè)障本來空,本來空是業(yè)障,古人云:“四大原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fēng)。”古人又云:“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佛在世,有二比丘,一犯殺戒,一犯淫戒,心中覺得有罪,去問維摩居士,居士告彼等識取自性,二比丘聽一老尊宿唱,推罪性了不可得,二比丘豁然大悟。

  天津潘復(fù)

  【問】:西方凈土與六祖壇經(jīng)所講凈土有何分別?西方凈土與維摩居士講的凈土有何分別?惟心凈土與惟物凈土有何分別?法身彌陀佛與報(bào)身彌陀佛有何分別?依報(bào)凈土與正報(bào)凈土有何分別?

  【答】:西方凈土是報(bào)身凈土,壇經(jīng)所講乃法身凈土,維摩居士講亦是法身凈土。惟心凈土亦法身凈土,惟物凈土乃報(bào)身凈土。法身彌陀指阿彌陀佛的自性,與諸佛自性及我們自性無異,報(bào)身彌陀指報(bào)身凈土的丈六金身。依報(bào)凈土是報(bào)身凈土,正報(bào)凈土是法身凈土。

  香港黃實(shí)

  【問】:我若用功,有時以眼根或意根去打無始無明,將來若時機(jī)一至,便可破無明而見佛性;又有時修念佛,若用前法不能得因緣時至,未得見性,即可以念佛生西。修行如此分兩方面,未知是否?

  【答】:可。

  九華山顯一法師

  【問】:生在西方,還修不修?

  【答】:還要修,無量壽經(jīng)說:“有聽講經(jīng)者,有參禪者。”在西方聽經(jīng)參禪,由阿彌陀佛指導(dǎo),亦如在此土修行,由釋迦牟尼佛指導(dǎo)我們一樣,如佛涅槃后,有佛經(jīng)典在、祖師語錄在。

  蘇州張國明

  【問】:修行明心見性證悟后,將來肉體死了,生東方凈土?或生西方凈土?如釋迦佛、達(dá)磨、六祖、百丈、臨濟(jì)、馬祖,古今證道人肉體死了,他是在什么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見性后,還生那一方?

  【答】:見性后,自性遍滿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則東方西方皆在其內(nèi),自性所在之遍滿虛空,是常寂光凈土,即法身之真凈土;至東方西方等,乃報(bào)身凈土,即假凈土,報(bào)土者,如我們娑婆世界穢報(bào)之不凈土,報(bào)土者,有成住壞空,凈報(bào)穢報(bào)皆假,如西方凈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如東方凈土是藥師佛十二大愿所成,如我娑婆穢土是我們眾生業(yè)力所成,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常寂光凈土是絕對的。自性比太陽,太陽光明一照,遍滿虛空,遍滿虛空比常寂光凈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凈土,有常寂光凈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無成無壞的;古今證道的人,見自性后,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么地方分別?肉體死活與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見性后,與在此土見性無二無別。

  河南楊恩光

  【問】:理雖頓悟,事要漸修?理雖頓悟,是解悟,是了解修行的道理;事要漸修,是照著所了解的法子修。

  終南山本性大師

  【問】:如何是狗看熟油鐺?

  【答】:狗看熟油鐺語,是宗門的比喻,喻如用功純熟,在將悟時,功夫要放手不可,功夫不放手又不可,狗看熟油鐺,要吃怕熱,不吃又舍不得。

  上海印心敦

  【問】:四種凈土?

  【答】:一常寂光凈土、二實(shí)報(bào)莊嚴(yán)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寂光凈土是法身凈土,即真凈土,其余三種凈土是凈報(bào)所感,是假凈土;法身凈土遍十方,無方向,報(bào)身凈土不遍十方,有方向。

  上海秋光翰

  【問】:婆羅門教主張人人有一個神我,神我如同一面鏡子,本來有光明的,因?yàn)槠鹆藧勰,愛念比如灰塵,將鏡子的光明遮蓋了,愛念去了一點(diǎn),鏡子的光明亮了一點(diǎn),愛念去完了,鏡子光明完全發(fā)現(xiàn)。如我見解,若愛念從鏡起,又何必去除他?除了又來,無有了期,若愛念從外來,與鏡子了不相干,這個道理是有輪回的,不徹底;鏡子比喻佛法的見聞覺知,起念比喻見聞覺知的染緣,去念比喻見聞覺知的凈緣,染緣凈緣去了是黑暗的無始無明,是否?

  【答】:是,不錯。

  【問】:理學(xué)家說無極是不動,一念靜是陰,一念動是陽,一陰一陽出生宇宙萬有,動念靜念息滅反歸無極本體。如我見解這個道理是自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五多數(shù),由多數(shù)反歸于一;無極如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不動的,一念靜喻見聞覺知的凈緣,一念動喻見聞覺知的染緣,由凈緣染緣生出很多思想,由很多思想反歸一念不動,是否?

  【答】:不錯。

  【問】:以上二問,婆羅門的神我、理學(xué)家的無極,照佛法來說,是無始無明而已,與講本來自性的話,天地之別矣。

  【答】:不錯。

  西安戴傳賢

  【問】:“伽”字音怎么念?

  【答】:“伽”字照佛經(jīng)中念,本來音“家”,照你所念(ga),哥阿切亦可,萬法惟心,只在誠心。如西藏有些喇嘛,唵嘛呢叭咪吽(吽音轟),他念:唵嘛呢叭咪牛者,只在誠心便可。

  上海周光中

  【問】:東方世界名琉璃滿月世界,佛名藥師佛,是否?出何經(jīng)?彼處是否凈土?彼佛接引眾生往生否?假如接引,我們這個世界有人發(fā)愿往生否?

  【答】:世界名滿月,佛名藥師,是出于藥師經(jīng)。彼處是報(bào)身凈土,彼佛接引此土眾生往生,此士眾生亦有發(fā)愿往生者。

  濟(jì)南陳家真

  【問】:佛家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一切皆空,既然是夢幻,還要見什么佛性?生什么西方?生什么東方?

  【答】:宇宙萬物是成住壞空,我們用一個房子來比,新蓋一個房子就是成,房子保存幾百年就是住,房子舊爛了就是壞,房子一倒就是空,如盤古以前,建設(shè)尚無,盤古以后,建設(shè)漸多,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佛家說無成灰壞,是絕對的,就是指佛性,無生無滅無來無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絕對是真的,相對是假的;見性之后,宇宙萬物通是自性中的東西,未見性者,因自性的問題,有愿生西方修,有愿生東方修。反言之,佛家說一切皆真的,如圓覺經(jīng)說:“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fù)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北京拈花寺全朗

  【問】:悟后的人,在其本人是何等境界?如何處世?

  【答】:見性的人,自性之中,本無生死可了,無佛法可修,修與不修是兩頭話,但隨緣度日,有緣說法度眾生,無緣隨便,如古人,船子和尚撐船過生活,疏山和尚賣布過生活,有鬧市街前過生活,有處清凈境界,有處煩惱境界,有清閑自在,有終日奔忙,有天子三詔不赴,有終日乞食,有坐脫立亡,有頭朝下腳朝上而死者,有坐監(jiān)牢而死者,有被斬頭而死者,有終日受帝王供養(yǎng),有穿荷葉衣服食松花,大約如是,種種境界皆可隨緣,自性心中兩不相干,在他的心得,如圓覺經(jīng)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shí)。”他們的達(dá)人境界,如古人云:“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云霞體上衣。”“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yīng)。”“非但我今獨(dú)達(dá)了,河沙諸佛體皆同。”

  北京王理中

  【問】: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過去的祖師及我們一切眾生的佛性,是一樣或是兩樣?

  【答】:是一樣,不是兩樣。

  【問】:見性是生前見,是死后見?漢明帝永平八年佛法過東土,到現(xiàn)今見佛性的人有多少?有沒有歷史可以考查?見性是否人人皆可作到?

  【答】:是生前見。從佛法入中華后見性人很多,其數(shù)不能悉記,在我由歷史考查,大約有一千余人,尚有見性而無史可考者很多。見性乃人人可作,但要明白修行用功的法子。見性的人歷史還有很多,因我沒有看見,中國地土太大,見聞難周。

  天津潘復(fù)

  【問】:末法世界,眾生下根居多,如我見解,佛法并無正法像法末法之等差,人無上根中根下根三根之分別,如六祖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其發(fā)心修行者即為上根,不修者即下根,法無正像末三時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學(xué)之弗荒,不擬真功之自績,此語出中峰廣錄,見解錯否?

  【答】:不錯。

  漢口智清大師

  【問】:五重玄義、三分、十門分科?

  【答】:此是講經(jīng)所用的方式,五重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jī)、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jīng)題、十別解文義。

  【問】:閉關(guān)之說,出于何種經(jīng)典?

  【答】:此問從前蓮池大師說過,經(jīng)中并無閉關(guān)之說,元朝高峰禪師證道后,因年老山中蓋房養(yǎng)道,題名曰死關(guān),意指年歲已老,只待有漏之身老死而已;后人于房內(nèi)關(guān)鎖數(shù)年,名曰閉關(guān),以訛傳訛,假若如高峰悟后養(yǎng)道的事,在未悟以前要參訪學(xué)道,親善知識,若于一房內(nèi)關(guān)鎖,無有是處。

  福建榮增和尚

  【問】:參禪透三關(guān),是破本參、破重關(guān)、破末后關(guān),禪宗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無階級無層次,為什么還有本參、重關(guān)、末后關(guān)三個階級?

  【答】:禪宗本無階級,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本參重關(guān)末后關(guān)是偽造,后人說的,古無此說。三關(guān)之說分兩種,出在祖師公案,黃龍三關(guān)、高峰三關(guān),黃龍三關(guān):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的生緣在何處?正當(dāng)問答交鋒,卻復(fù)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復(fù)垂腳曰:我腳何似騾腳?名曰黃龍三關(guān);高峰三關(guān):語驗(yàn)學(xué)者,大徹的人本脫生死,因什命根不斷?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什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當(dāng)遵佛行,因什不守毗尼?名曰高峰三關(guān);三關(guān)之語是祖師接引學(xué)人用的機(jī)鋒轉(zhuǎn)語。

  天津靳云鵬

  【問】:心法雙忘尚余塵,一念不生受后有,是什么境界?

  【答】:心法雙忘只有一個黑黑暗暗、無知無覺的無始無明深坑,塵者,指此無始無明深坑;一念不起是見問覺知的凈緣,與染緣相對,受后有者即指此凈緣。要將無始無明打破方始見佛性。

  天津夏溥齊

  【問】:有人言“佛性有染,有染即眾生,離染即佛”,在我的見解,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染是知覺作用,染與不染與佛性無干,假如見性后,染即變?yōu)榉鹦浴?/p>

  【答】:不錯。

  蕪湖廣通大師

  【問】:參禪與念佛的分別?

  【答】:華嚴(yán)經(jīng)中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zhí)著迷昧不能證得。”故我佛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jīng)三百余會,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令眾生明白本有之自性,我佛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世,一大事者,就是指令眾生明白本有之自性,經(jīng)云:“惟此一事實(shí),余二則非真。”參禪者,親近善知識,明白路徑,假如無善知識,看祖師悟道的書籍,照著去修,就可以明白本有的自性。念佛者,在這個世界不求明白自性,到凈土再去修,然后明白自性。

  蘇州王治中

  【問】:五祖戒禪師身后為蘇東坡,草堂清禪師身后為曾魯公,看五祖、草堂語錄,并無其說,草堂、五祖皆大澈大悟之人,有語錄可查,既悟道之后,決定不受后有,我想彼二人或后人附會的話,因蘇東坡、曾魯公二人,是風(fēng)流名士,如曾魯公降生時,夢中看見一個和尚來,醒中亦夢,況夢中之話?何足為信,看見不看見,要其本人方知,如夢見五祖禪師來,醒了卻見是蘇東坡,此話亦是夢人說夢話,古人云:處世如大夢,況夢中之夢?豈足以信耶?錯不錯?

  【答】:不錯。

  峨嵋山圓悟和尚

  【問】:如諸佛諸祖見性后,肉體壞了,去什么地方?閱祖師的語錄,參禪人假如未悟,死了墮落不墮落?

  【答】:自見性后,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么去來?還有什么地方?肉體壞了與自性兩不相干。參禪未悟,依華嚴(yán)經(jīng)古祖師語錄,參禪未悟,發(fā)愿來生,早聞佛法,明心見性,普度眾生。五臺山通明法師

  【問】:中峰禪師是否修凈土?

  【答】:中峰禪師是參高峰禪師悟道,并未修凈土;能參禪者教參禪,愿修凈土者教修凈土,其本人并未修凈土,語在中峰廣錄中。

  杭州智生和尚

  【問】:我心中不起念,不斷念,不執(zhí)著念,亦不執(zhí)著無念,不被萬緣所轉(zhuǎn),一切無礙,這個境界如何?

  【答】:起念是見聞覺知的染緣,不起念是見聞覺知的凈緣;執(zhí)著、不執(zhí)著、無礙、能轉(zhuǎn),是知覺的作用,與自性兩不相干。

  【問】:既然與自性不相干,上面所問的一切斷了,空空如也的沒有佛性了,如楞嚴(yán)經(jīng)中,“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zhuǎn)法錀,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nèi)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否?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即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yīng)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是否與前問一樣?

  【答】:是一樣。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金剛經(jīng)云:“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很多人講,有色有想無想是指天上,什么天什么天,在我的見解,須菩提問佛:怎么用功才能見實(shí)相?須菩提并未問天上的話。如我解釋,若有色,心中起形色之念,若無色,心中無色念,若有想,心中有想念,若無想,心中無想念,若非有想,心中將無想也不想,若非無想,心中將不想的想亦斷了,這個用功,是腦筋的作用,不能見佛性,是有余涅槃;佛的意思,是要令他們?nèi)霟o余涅槃無諍三昧,很多人解釋無諍三昧,是正受正定正住持,三昧名字很多,如華嚴(yán)三昧、楞嚴(yán)三昧、有相三昧、無相三昧,無諍三昧者,無諍為無言說無名字,因我們的實(shí)相自性是無名的,如六祖大師所說的一行三昧一樣,只要見自性,自性即三昧,三昧即自性,以上二問是否?

  【答】:以上二問不錯。

  南京圣清法師

  【問】:有一僧人問我:出家的人只能修凈土,其余的法門皆不能修,凈土容易,其余法門難,凈土仗佛力,其余仗自力,我解釋云:釋迦牟尼是大慈大悲的人,佛在時,何不如教諸大弟子一概修凈土?其余的法門就不用說,又何必費(fèi)四十九年的功夫?說小乘中乘大乘,又何必苦口婆心地訶罵眾弟子?罵小乘人如斷六根如墮地獄一樣,石壓生草,石去草還生,罵二乘人不肯回小向大,說大乘戒,不發(fā)心修行,不為眾生說法,就是犯戒,如凈土三經(jīng),彌陀經(jīng),舍利弗并未修凈土,無量壽經(jīng),佛告阿難,阿難并未修凈土,阿難悟道為禪宗二祖,舍利弗智慧第一,十六觀經(jīng),韋提希夫人修凈土,韋提希夫人是在家人,佛之千二百五十弟子,未有一人修凈土,如我見解,佛的法門很多,不能說:凈土法門好、其余法門不好、修凈土仗佛力、修他法亦仗佛力。修凈土如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指示我們,還是要我們自修自度,釋迦佛經(jīng)典指示我們,亦是要我們自修自度,亦可說是仗佛力,不能執(zhí)著此宗毀謗他宗,如喜修凈土則修凈土,如喜修他宗修他宗亦好;出家方面,辭別父母,士農(nóng)工商不作,照古人說,要發(fā)心參訪修道,尋善知識,明心見性,說法度生,則不辜負(fù)父母師長之恩;在家方面,應(yīng)付士農(nóng)工商,時間不多,修凈土為便利,假如出家人喜修凈土,不愿修他宗亦可,不能執(zhí)著此宗毀謗他宗,古人云:“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錀。”斷學(xué)般若,罪過無邊。

  【答】:不錯。

  上海周運(yùn)法

  【問】:每聽人言,有很多和尚和在家人,坐著十天八天不吃飯,名為入定,是何道理?

  【答】:我今將智隍禪師故事相告:智隍禪師庵居長坐,玄策禪師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yīng)合入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yīng)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guī)煵芟妗Z蛟疲毫嬉院螢?a href="/remen/chand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禪定?策云:我?guī)熕f,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語見壇經(jīng)。假如見性之后,自性是如如不動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應(yīng)酬都是定中。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先天道守玄關(guān)一竅,先失道說,我們在先天是無極,無六根六塵,只因一念妄動乃有六根六塵,墮落后天,我們將六根六塵斷了,但有一念,又怕這一念散亂,將這一念守在眉心印堂之間,名為玄關(guān)一竅,將來死了,反歸天上無極,天上有個無極老母,是我們的祖師,無極老母是生天地生萬物;如我解釋,先天不起念與后天起念是相對的,將一念守在眉心處,是思想的作用,并無什么意思,如起念是后天,不起念是先天,起念不起念不是有輪回么?天上有一無極老母能生萬物之說,這個無極老母不是來專猘我們么?無極老母又是誰生?世間法都要平等,況出世法呢?佛經(jīng)中、道家、儒家書中,并無無極老母之說,此說乃康熙年中,四川外道產(chǎn)生出來的;先天道又說五祖?zhèn)髁,六祖永不傳,六祖乃將法傳入在家人,怎么叫傳法呢?叫你用思想守印堂眉心之間,就叫玄關(guān)一竅,就叫傳法,將來死了,生在天上,見無極老母,實(shí)在可笑。佛罵迦旃延,以生滅心傳實(shí)相法,罪同五逆。五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五祖?zhèn)髁,六祖永不傳者,因四祖(zhèn)飨聛碛幸?a href="/remen/jiash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袈裟,是古寶物,個個皆爭,五祖乃告六祖以后袈裟不傳,但只傳法,傳法者,以心印心;我今說一比喻,華山為天下奇秀,有一人去過華山,又有一人亦去過華山,華山境界彼二人乃知,先去者與后去者以心印心,先去者為先代,后去者為后代,又有一人未去過華山,彼二人見過華山說華山之事,此第三人不知,便不得法,假如有多數(shù)的人去過華山,多數(shù)的人皆可得法,華山喻如佛性,去過華山者喻見性的人,未去過華山者喻未見性之人,多數(shù)人去過華山者喻如多數(shù)人見性;既見性后,無所謂得與不得,無非是印證而已,先見性者為前代,后見性者為后代,自性以外覓法,了不可得,還有什么傳法不傳法呢?但印證就是了,古佛說: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shí)無所得。守玄關(guān)者,守是起一念,不守者不起守之一念,此一念與一切思想一樣,有何干系呢?用一念守印堂一竅,秘密傳授,殊非知事無不可對人言,君子之道,至于其教人遷善改惡之旨,亦有益于世界社會的,以上見解有錯否?

  【答】:不錯。

  杭州智生和尚

  【問】:一切斷盡不對,如何方能見佛性?

  【答】:一念起,是見聞覺知的作用;一念斷,空洞黑暗,是無始無明,我們的佛性被它遮藏在內(nèi),這個地步,就是禪宗所謂無明窠臼、黑漆桶底、百尺竿頭,到這個地步,不用斷念,起一念從這個地步去參究,將無始無明打破,我們的佛性,自然就會出來,古人才說:百尺竿頭更進(jìn)步,十方世界現(xiàn)全身。假如沒有明眼師印證,可以傳燈錄、指月錄等印證。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生天與生西方的分別,如我解說,生西方有阿彌陀佛,是善知識,教導(dǎo)我們明心見性;生天上沒有善知識教我們明心見性,不如生人間,因有釋迦佛的經(jīng)典、祖師的開示,可教我們明心見性,但天道在六道輪回之內(nèi)。如此見解是否?

  【答】:不錯。

  【問】:是法平等,是法者,指本來自性說,釋迦佛的、一切眾生的、悟道祖師的及我們的是一樣平等,他們的比我們的不高,我們的比他們的不低,假如有一人的比我們的高,則是來專猘騙哄我們,依佛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此見解是否?

  【答】:是的。

  【問】:正法眼藏,不著神通,如我見解,自性是如如不動,如一切外道,有幾十天不吃飯者,有能騰空飛者,有能用種種神通者,與如如不動的自性了不相干,故說正法眼藏不著神通;鬼怪現(xiàn)象,自性亦不怕,佛在面前,自性亦不喜,用地來比,金在地上地亦不喜,糞土在地上地亦不厭,因自性如如不動故,佛法是說明心見性的人話,不是說神通的神話。如此見解是否?

  【答】:不錯。

  五臺山正定和尚

  【問】:古人云:貪嗔癡,太無知,賴我今朝識得伊,行便打,坐便捶,分咐心王仔細(xì)推,無量劫來不解脫,問汝三人知不知。師曰:古人與么道,神鼎則不然,貪嗔癡,實(shí)無知,十二時中任從伊,行即住,坐即隨,分咐心王擬何為?無量劫來元解脫,何須更問知不知。如我的見解,假如不見性,兩種都難解釋,假如見性后,兩種都可以,錯不錯?

  【答】:不錯。

  廣州霍潔塵

  【問】:我向來歡喜看經(jīng),一部經(jīng)注解有五種,一種的注解的見解與那一種的不同,如我解釋,我今說一譬喻,如杭州西湖為有名的名勝,有某甲去過,解釋西湖的路途境界,絲毫不錯,某乙未去過,解釋西湖的路途境界,說南朝北,拉東補(bǔ)西,顛倒是非,古人云:依文解義,與佛作冤。西湖者,比如佛性,到過西湖者比見性的人,未到西湖者比未見性的人,見性的人解釋經(jīng)典,路途便不錯,不見性的人解釋經(jīng)典,路途便不大明白矣,如涅槃經(jīng)中說:依義不依語(報(bào)恩經(jīng)作依義不依字)、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jīng)、依法不依人。所謂依義不依字者,釋大乘經(jīng)典,依經(jīng)中之義理解釋,不依字樣;依智不依識者,指依自性中所流露者解釋,識者,指知覺之認(rèn)識;依了義經(jīng)者,了義是大乘經(jīng),不了義是小乘經(jīng);依法不依人者,乃只依佛法,不依一切人等。見法師藏經(jīng)柜上貼著一張紙條云:“王陽明云:雖孔子之言,亦當(dāng)審其言之是非,而后信從。”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可想見古人讀書之慎重也。佛亦云依法不依人;如一般解釋大乘經(jīng)典的法師,斷六根斷一念無明,將小乘中乘修的法門來解釋大乘經(jīng)典,為害不淺。以上的見解有錯否?

  【答】:不錯。

  蘇州章炳麟

  【問】:理學(xué)與禪宗的辨別?

  【答】:理學(xué)者,即經(jīng)學(xué)也;離開經(jīng)學(xué)講理學(xué),墮入二乘禪學(xué)、墮入老莊之學(xué)。禪學(xué)分為四種,就是以前我講與你聽的,小乘禪是斷六根,二乘禪是斷一念無明,大乘禪是破無始無明,最上乘禪是拈花示眾、喝棒痛罵;斷六根是見聞覺知的凈緣,斷一念無明是無始無明,破無始無明見佛性。佛家所講的見佛性,佛性是真如真覺,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經(jīng)學(xué)家說的喜怒未發(fā)、無善無惡、虛無為基本、清靜為門戶,而獲得這個境界,就是佛家的見聞覺知性一念未起的境界,知覺雖有,尚無辨別。老子之說無極,是無知無覺,一念靜是陰,一念動是陽,一陰一陽化生萬物,由萬物返歸無極,這個境界是佛家的無始無明的境界。大乘禪學(xué)是因我們本有的佛性,被無始無明遮藏,要將無始無明打破,佛性始可出現(xiàn);最上乘禪是見性的人說的話,因自性是無言無的說,信手拈來,隨拈一法,皆是佛法。

  上海段祺瑞

  【問】:怎么是參禪的法門?怎么是念佛凈土的法門?

  【答】:釋迦如來去雪山修道,四十九年說法,古今的祖師為佛法不惜身命,古今的居士苦心研究,別無他事,就是要我們一切人識取本來自性,就是此一事,余無他事;佛祖開示種種法門,亦是為這一樁事,別無他事,故經(jīng)云:“惟此一事實(shí),余二則非真”。參禪的法門,就是從前我對你講的,一念一起分為六根,隨便用一根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十方,十方者,即是常寂光凈土,是自性法身的真凈土,修此法門無層次無階級,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

  【問】:參禪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來生會墮落不墮落?臨命終時有不有些發(fā)愿往生凈土?

  【答】:參禪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種子是在的,來生不會墮落,比如我們今生學(xué)佛的人,前生都有點(diǎn)善根的,臨命終的時候,照華嚴(yán)經(jīng)及祖師的開示中發(fā)愿,生善知識家,明心見性,普度眾生。照我所見祖師的開示中,尚無參禪的人臨終發(fā)愿生西方的,尚有未看見的也未可知。

  【問】:生凈土法門如何?

  【答】:假如找們在這個世界沒有工夫參禪,如在家人士農(nóng)工商,事務(wù)很多,我們不求在這個世界見自性,生在極樂世界,再修見性的法門,如經(jīng)中說:西方凈土有聽阿彌陀佛說法者、聽講經(jīng)者、在地參禪者。

  【問】:在這個世界,在極樂世界,見自性是否一樣?

  【答】:是一樣的。

  【問】:方才所講的自性遍滿十方,是法身凈土,與西方凈土有何分別?

  【答】:自性法身凈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凈土;西方凈土是報(bào)身凈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凈報(bào)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凈土,是藥師佛十二大愿凈報(bào)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yè)所感;不論在那個世界見自性法身凈土,乃是一樣的,報(bào)身凈土不是一樣。

  【問】:常齋念佛的人,與五逆十惡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樣?

  【答】:有品級的,不是一樣。

  【問】:請問生在西方的品級。

  【答】:往生西方分為九品,如下:

  上品上生發(fā)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三種眾生: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師;叵虬l(fā)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jīng)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fā)無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見佛。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回向往生。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回向往生。

  中品下生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極樂事,發(fā)愿,回向往生。

  下品上生作罪惡業(yè);不誹謗方等經(jīng)典;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經(jīng)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

  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盜戒,不凈說法,應(yīng)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贊說凈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

  下品下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yīng)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滿十二大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人間一百年為西方一晝夜,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

  英國人香港蒲樂道

  【問】:法師說有八個外國徒弟,最喜歡我。我是劍橋大學(xué)學(xué)生,已食長素三年,我有一個疑問,請問法師我靜坐時,將很多的妄念都斷了,清清凈凈的,再將清清凈凈明明白白的這個念頭都斷了,只有一點(diǎn)知覺,恍恍惚惚渺渺冥冥的,再將這點(diǎn)知覺都斷盡,是無知無覺空空洞洞,我覺得通通都不對;是不是修行人,都要經(jīng)過這個境界?請法師慈悲開示,怎樣用功才能明心見性?

  【答】: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為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與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斷呢?如妄念從里邊生出來的,比喻龍?zhí)冻鰜淼乃,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jǐn),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shí)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見聞覺知分兩方面,染緣凈緣: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學(xué)佛法修行為善,是正妄念,種種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正妄念、不正妄念都是染緣,心中清清凈凈明明白白的,這個是凈緣。凈緣斷了是見聞覺知斷了,空空洞洞的,是無始無明,我們的佛性被無始無明遮障,要見佛性,必定要將無始無明打破,方能見佛性。要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妄念的六根,隨便那一根,假如用眼根,便向空空洞洞無始無明這個地方看,思想不要間斷,看來看去,時候一到,囫的一聲,無明一破,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佛性,就現(xiàn)出來了;到這個時候,有明眼人就要請他印證,假若無此明眼之人印證,就將五燈會元、指月錄隨哪一部拿來印證。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大覺不起念,是無始無終的;無始無明是空洞黑暗,無知無覺,不起念,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實(shí)可怖畏,是無始有終的;見聞覺知起一念無明妄動性,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無始無終的。見性后妄念變?yōu)榉鹦,佛性是我們的法身;見聞覺知的智,是我們的報(bào)身;六根的行,是我們的應(yīng)身;到這個地步,方不辜負(fù)汝從外國來到中國學(xué)佛之志愿也。

  佛性

  無始無明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妄動性眼耳鼻舌身意

  無始無終無始有終無始無終無始無終無始無終可破染緣凈緣不可斷

  以眼耳鼻舌身意隨便一根破無始無明

  南京王嘉賓

  【問】: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句話是出于華嚴(yán)經(jīng),離世求佛法,恰似覓兔角,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如我解釋,我們這個地球通是世間,釋迦佛在雪山修行,以及到處說法,還是世間,我們一切人還是居世間,我們照著佛的法門去修,覺悟見性之后,如裴休、龐蘊(yùn)、張商英、楊無盡等,在世間作士大夫、作商賈,如古祖師說:見性后辦公辦私、迎賓待客、閑里忙里、穿衣吃飯,無一不是佛法,照這個道理來說,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是否?

  【答】:是的。

  南京月輪法師

  【問】:一、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今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二、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三、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四、無禪無凈土,銅床并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如我解釋:

  一、參禪明心見性后,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自己已經(jīng)到家,能參禪者教彼參禪,喜念佛者教彼念佛,不是見自性后還念佛,自性與諸佛已無別,還念誰?故有禪有凈土,指宏揚(yáng)禪凈二宗而言,不是指又參禪又修凈土而言,如中峰國師,本人悟后宏揚(yáng)禪宗,亦兼宏揚(yáng)凈土。

  二、參禪不明白用功,如法師所講:不著有,不著無,起念滅念,歷歷孤明一念,非空非有,是知覺作用,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皆錯用功,故十人九錯路;雖然錯,修的功德仍在,如人走路,一百里走了五十里,雖然未到,但已走之程不為白費(fèi),來生菩提種子還在,不患墮落。

  三、我們不求在此世界參禪見性,求生存凈土,見了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jīng),自己參禪,然后明心見性,如十六觀經(jīng)中所云,故但得見阿彌陀佛,何愁不開悟?

  四、禪既不參,佛又不念,必定墮落,那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照我解釋,是否?

  【答】:是的,不錯。

  西安華清法師

  【問】:拈花示眾出于何經(jīng)?

  【答】:拈花示眾出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大藏經(jīng)中無,續(xù)藏經(jīng)中有之。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古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說,自性如如不動,是真知真覺,如古人云:是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知。見聞覺知求法,若將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是無知而說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無,非空非有,歷歷孤明,是見聞覺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

  【答】:是。

  【問】:用話頭參禪,假如明心見性后,話頭還用不用?照我解釋,如用“本來面目在什么地方”的話頭,無明窠臼比一個門,本來面目如主人翁在門里,必須將門打開,始得見主人翁,如用意息根參究“還我本來面目”的話頭,話頭比喻一個石頭,用石頭去打門,門打開看見主人翁的時候,石頭無用了,故悟后話頭不用,是否?

  【答】:是。

  【問】:明心見性后,還念佛不念?或念阿彌陀佛?或念藥師佛?照我解釋,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自性就是佛,還念什么佛?自性遍滿十方,還有何處可生?是否?

  【答】:不錯。

  【問】:明心見性的人,惟悟與悟乃能知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說一古人的事情,有一個禪師,名歸真,他去見溈山和尚,溈山問他叫什么名字,他答歸真,溈山問:歸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轉(zhuǎn)下山去。行到半山,遇著仰山和尚,問他何故下山,他答:被溈山問,不能答。仰山教他答云:鼻里耳里,他乃返見山,溈照前問,他答:鼻里耳里。溈山告曰:此話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講,故惟悟與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辯論,是否?

  【答】:是。

  【問】:結(jié)水成冰,溶冰成水,一般人說,迷時如結(jié)水成冰,悟時如溶冰成水,水性不壞,水性比為佛性,眾生迷悟,佛性依然,照我解說,佛性是如如不動的,那里還有什么迷悟?水性者比見聞覺知,結(jié)水成冰者比見聞覺知起染緣,溶冰成水者比見聞覺知起凈緣,結(jié)水成冰溶冰成水,見聞覺知依然是見聞覺知,性非佛性,假如是佛性,則佛性有輪回?而忽冰忽水矣,以上辯論,是否?

  【答】:是,不錯。

  大海王小徐

  【問】:上次法師開示之語,弟子大旨尚能領(lǐng)會,但弟子于本來面目及“誰”字話頭,尤無下手處,惟“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據(jù)弟子所見,萬物皆是六根六塵六識,一即是根本無明,如此用心,似乎有個入處,特不知合乎禪宗參究功夫否?

  【答】: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指自性能生萬法,遍滿虛空,非指六根六塵。根本無明、六根六塵是妄念,不是萬法;是萬念歸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無明用心參究,根本無明是空洞黑暗,從這里打破,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會發(fā)生出來了。照上所問,用功的路子,是不錯,萬法妄念不合,妄念是從見聞覺知生,萬法是從自性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者,是指見聞覺知之認(rèn)識;自性能生萬法,是遍滿虛空,包羅萬象。

  南京圣清法師

  【問】:有一僧人說:出家人在古時根基利,在今時根基鈍,古人修難修的法門,今人只宜修易修的法門,如我解釋,此是自打退堂鼓的話;出家應(yīng)修難修的法門,身既出家荷擔(dān)如來大法,難修的法門不修,莫非留與在家人修;古人根利,今人根鈍,今人會作飛機(jī)電燈,古人不會,根基利鈍,古今皆然;佛說汝等如病人,我如醫(yī)師,將藥方開示,汝若不吃,非醫(yī)之過,如指路人,將路途指示,不行,非指之過。是否?

  【答】:不錯。

  上海覺根法師

  【問】:法師所講真妄偈,真法性本凈,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yīng)有始,無始而無終,常懷懵茲理,是誰說的?

  【答】:是唐朝復(fù)禮法師說的,法師是明心見性的人,從自性中流露出來,大慈大悲,說此偈,在當(dāng)時有根多的人,依此修行,皆明心見性,如我記得的,有一禪師,叫烏巢道林禪師,就是現(xiàn)在西湖邊鳳林寺的開山祖師,也是依真妄偈修行悟道的。

  上海陳寶賓

  【問】:為什么和尚不結(jié)婚?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

  【答】:和尚不結(jié)婚,是因結(jié)婚以后有子女的累贅,為家務(wù)事纏縛,不能何擔(dān)如來大法,到處宏揚(yáng)佛法,普渡眾生;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眾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輪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研窮法理,以悟?yàn)閯t,照我解釋,一切宗教哲學(xué)都是有窮有盡的,惟有佛說法,佛性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研究佛理,為解悟,照著去修,見性之后,為證悟。是否?

  【答】:是。

  廣州李義門

  【問】:一切眾生,能否在世間證得佛法?世間指娑婆世界。

  【答】:一些古人,今生修行不悟,發(fā)愿來生生娑婆世界,因娑婆世界太苦,故定生此娑婆世界明心見性,普渡眾生,因生他方世界太樂,假如在他方世界明心見性,證常寂光凈土,不受后有,就不能在娑婆世界度眾生;如釋迦佛,三十歲見性,四十九年說法,八十歲時肉體一壞,在常寂光凈土不受后有,就不能說法,信佛者還有經(jīng)典在;如千百祖師證道后,肉身說法些年,肉身一壞,在常寂光凈土中不受后有,就不能說法,幸有其語錄在;故華嚴(yán)經(jīng)云:“佛身充滿于法界”,法界者,指遍滿虛空、無所不在而言也,又云:“普現(xiàn)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佛身者,指法身言,非指肉身、西方阿彌陀佛報(bào)身、東方藥師佛報(bào)身而言,法身諸佛是一樣的,肉身報(bào)身是兩樣的;這個娑婆中眾生只要修行,遲早總要證得佛性的。

  【問】:設(shè)使一切眾生都信佛法,行三皈五戒,進(jìn)而為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在此情況下,再一世紀(jì)后,一切眾生是否滅絕?因有人來問,不能答,故請問。

  【答】:這個世界本是成住壞空、輪回著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業(yè)識已有,所謂業(yè)識,乃一切眾生共業(yè)之通稱,在此業(yè)識內(nèi),佛性、無始無明、見聞覺知之性、六根、六塵等,均已共在,佛性、無始無明乃是人人一樣的,見聞覺知以下是人人不一樣的,由此一樣的及不一樣的共業(yè),感成此宇宙山河萬物,并感生而出六道(天、人、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之輪回。一切六道眾生,既皆有佛性,則六道中度脫一眾生,即佛道中多一圓覺者,如斯一切眾生皆盡,佛海大圓覺中無盡也。若照來問,只就人類眾生而言,則人類中度去一人,他道眾生仍不時投生人類,非俟六道凈盡,人類不盡也;若就國族講,若此一國人度去若干,別國人及他道眾生均可來此投生,亦無一國一族單就滅絕人類,或減少人類之事;若因受戒、斷淫欲而絕人類,殊不知只比丘、比丘尼斷淫,至于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則只斷邪淫,并不斷正淫也;且斷欲出家,亦是聽個人自愿,非勉強(qiáng)一切人為之,佛未曾教一切人出家,只教一切人修見佛性,如維摩詰居士、傅大士、龐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子,華嚴(yán)經(jīng)云:“眾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執(zhí)著”,故若要一切人皆斷欲出家,實(shí)不可行,又華嚴(yán)經(jīng)云:“以大悲故處在家屬,以大慈故隨順妻子,于菩薩凈道無所障礙”,又照六道來講,因業(yè)識個個不同,故所感自然不同,一母所生五子,父精母血雖同,而五人個性不同,非能用勉強(qiáng)方法使之同也,佛法乃慢慢的用種種方法來度脫之,非必皆強(qiáng)使斷欲出家也。

  【問】:佛法與世間法,是二是一?抑可以并行?

  【答】:是一,世間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自性遍滿世間,出世而言,菩提心為本,大悲心為用,至于不故殺、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偷盜,五戒等,都是佛法也是世法。北京牽廣權(quán)

  【問】:一人說:一念未動前,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若能悟得,但要除卻煩惱妄想,然后方能證得;照我解說,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不是本來面目,一念未起前是無始無明,非本來面目;煩惱妄想從外來,何干汝事?煩惱妄想從內(nèi)有,除了又起,是有輪回;一念不動是見聞覺知的凈緣,起煩惱妄想是染緣,染緣凈緣除了,是空空洞洞的無始無明;自性是真知真覺如如不動的,除卻染緣、起染緣,與自性了不相干;若能見性,煩惱妄想,皆變?yōu)樽孕。是否?/p>

  【答】:是。

  天津潘復(fù)

  【問】:有人說:發(fā)愿往生東方,見藥師佛,聞法明心見性后,再回入娑婆世界,普渡眾生,假如在東方明心見性,證常寂光凈土,不受后有,那處還有輪回投胎之事,如釋迦佛、阿難、馬鳴、龍樹及我國悟道者數(shù)千人,并無有言某人是從東方世界降生,某人從西方世界降生。唐朝有個梵僧,從空而至,見仰山和尚,師曰:近離什么處?曰:西天。師曰:幾時離?彼曰:今早。師曰:何太遲生?曰:游山玩水。師曰:神通游戲,則不無阇黎,佛法須還老僧始得。曰: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后人始號仰山曰小釋迦,此亦梵僧稱贊仰山之語,非謂仰山乃釋迦應(yīng)世也。又有說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應(yīng)世,云棲法匯之中,并無其說,都是后人附會的話。如唐朝新羅國(即今朝鮮)有個僧人,俗姓金,法名喬覺,外國僧人普通皆一手杖錫一手托缽,制度如此,來在中國,住錫安徽九華山,因從前畫地藏王菩薩像,乃一手杖錫一手持缽者,眾人既見此僧,以為乃地藏王菩薩化身,該僧老時,即在九華逝去,于是眾人皆附會其說,如是殊不可信。此等辯論不知是否?

  【答】:是。

  南京趙民新

  【問】:宇宙山河是為我們有的?或是我們?yōu)橛钪嫔胶佑械模?/p>

  【答】:宇宙山河不能離開我們,我們不能離開宇宙山河。用田來比,假如我們不去種種子,他不會生長的,假如有種子而沒有田,我們也無米食;如有地而不蓋房,我們也無往處,如有工料而無地,我們也無由興蓋房屋;我們死了,房子地也帶不去,活著都不可少的,宇宙是我們過度的東西;照佛法來解釋,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自性即宇宙,宇宙即自性。

  上海王小徐

  【問】:弟子六根之中,似乎眼根偏利,例如見人間其姓名,但聞口說,往往轉(zhuǎn)身便忘,而見其名剌則能牢記,又如英文能讀能寫,而英語說聽均頗勉強(qiáng),他事類此亦多,故于佛法亦當(dāng)用眼根返看。

  【答】:不錯。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先天道說:五祖?zhèn)鞣ㄅc六祖,傳法指玄關(guān)一竅(玄關(guān)一竅者,六根歸于一念,歸於眉心印堂,不要散亂,秘密傳授)。六祖大師于賣柴聽客誦金剛經(jīng)云:應(yīng)無所往而生其心,便豁然大悟,有四方面可以證明:最初他去見五祖,祖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六祖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由此看來,就是證明六祖已見佛性的一方面;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wù),六祖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由此看來是證明他已經(jīng)見佛性之第二方面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此看來就是證明他已經(jīng)見佛性之第三方面也;及徒眾見偈,個個驚怪,五祖見眾人驚怪,恐人害他,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次日祖潛至碓坊,見六祖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dāng)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六祖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欠篩者,乃自己見性猶未得師印證也,由此看來是證明他已經(jīng)見佛性之第四方面也。五祖曰:昔達(dá)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五祖以前皆是白天印證(印證即兩方皆已見性,不過先到者證明后到者),六祖聽金剛經(jīng)悟道,已由四方面可以證明,見五祖只是印證而已,自性與自性相同,以心印心,為什么要三鼓傳法?因袈裟乃寶物,本來佛家不要寶物,因?yàn)樽赃_(dá)磨以來,以此表信耳,但怕因?qū)毼锒馉幎,故乃于夜間予以印證也。因此袈裟乃何人見性即歸何人所得故也,衣為爭端,止汝不傳。先天道借此造謠,乃謂五祖?zhèn)髁妫嬗啦粋。不傳者,不傳衣耳,其腳下有大澈大悟者四十三人,皆有史實(shí)可考。玄關(guān)一竅之說,害人不淺。密付者,指以心印心,非秘密傳授也,如六祖與惠明說法,祖曰:“汝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fù)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祖曰:“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至于先天道教人受戒、行善,于世有益,惟見性之旨,與佛家見性之旨遠(yuǎn)別。以上辯論,是否?

  【答】:是,不錯。

  南京月輪法師

  【問】:大慧禪師,大悟十八遍,小悟不知其數(shù)。如我解釋大慧悟道因緣,圓悟禪師舉問五祖法演禪師語曰:“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慧師當(dāng)下豁然貫通。悟道一悟就悟,無階級、無層次、無大小,大悟小悟指解悟之悟,其解深者為大悟,其解淺者為小悟。是否?

  【答】:是,不錯。

  華山北峰馬道長

  【問】:三教之性,是否同源?

  【答】:一切眾生之自性,本同圓明普照,殊無二致,惟以世間圣賢所見未能盡達(dá)究竟,如儒家言“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此以“誠”為性,而又言“誠者天道也”,是以性歸本于天,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此乃以無聲無臭為性,無聲無臭者何?乃見聞覺知中之凈緣之性而已,凈緣與染緣相對,互為消長,互為生滅,故云未達(dá)究竟也;又如道德經(jīng)中所言“無名天地之始”,此乃以無始無明為性,又云“吾既無身,吾有何患?”與“絕圣棄智”云云,以及道家無極之性,亦是以無始無明為性也,故云未達(dá)究竟。查三教同源之說,不見于儒家者說,而見于后世丹經(jīng)甚多,若揆諸佛本來妙明自性之旨,而皆有未達(dá)也。佛性乃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真知真覺。如云無極之性,則無知無覺、空無所有矣?准抑裕嗍瞧鹉顒幽,是見聞覺知的作用,非真性也。談性之說,三教差別天淵矣,至于改惡遷善,則儒之忠恕、佛之慈悲、道之感應(yīng),其利益群生,則不異也。

  北京李廣權(quán)

  【問】:“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鏡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鏡心數(shù)起,菩提作么長?”照我解釋,能斷百思想,乃見聞覺知之凈緣,六祖之沒伎倆,乃指自性本無伎倆可言,對鏡心數(shù)起,乃指一念不可斷,妄念轉(zhuǎn)為菩提也。臥輪之?dāng)嗔,不免又起,起了又(jǐn),乃是輪回。是否?/p>

  【答】:不錯。

  五臺山寂光和尚

  【問】:呂巖真人,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三舉不第,偶于長安酒肆,遇鐘離權(quán),授以延命術(shù),自爾人莫之究,嘗游廬山歸宗,書鐘樓壁曰: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bào)平安,丹田有寶休尋到,對鏡無心莫問禪。未幾,道經(jīng)黃龍山,睹紫云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謁,值龍擊鼓升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jìn),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尸鬼。”呂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龍?jiān)唬?ldquo;饒經(jīng)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薄訝,飛劍脅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jiān)懺唬?ldquo;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于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卻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后,始覺從前錯用心。”龍囑令加護(hù)。依我所解,“六神和合報(bào)平安”,是起凈緣,一念歷歷孤明;“對鏡無心莫問禪”,是不往一切相,不執(zhí)著一切相,即著作用,非佛性;“一粒粟中藏世界”,是自性能容納萬物,偏滿虛空。是否?

  【答】:是。

  【問】:太原孚上座,初在揚(yáng)州光孝寺請涅槃經(jīng),有禪者阻雪,因往聽講,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禪者失笑。師講罷,請禪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挾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禪者曰:實(shí)笑座主不識法身。師曰:如此解說,何處不是?曰:請座主更說一遍。師曰:法身之理,猶如太虛,豎窮三際,橫亙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說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shí)未證法身在。師曰:既然如是,禪德當(dāng)為代說。曰:座主還信否?師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輟講旬日,于室內(nèi)端燃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師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門,禪者曰:阿誰?師曰:某甲。禪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為什么醉酒臥街?師曰:禪德自來講經(jīng),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禪者曰:且去,來日相見。師遂罷講。依我見解,為什么上座以后不講經(jīng)?是否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隨拈一物,皆是佛法?

  【答】:如是,如是。

  月溪法師成道碑

  臨海屈映光撰

  香港沙田萬佛寺開山祖師第一代主持月溪法師成道碑

  生死事大,六道皆苦,欲了生死,須超輪回,數(shù)千年來,解釋生死最透澈者,唯釋迦如來一人而已。釋迦佛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超脫生死,永離輪回,且人當(dāng)生即可得見佛性。故自白馬馱經(jīng)西來,佛法盛傳中土,達(dá)磨一葦東渡,大乘宏揚(yáng)神州,以故,高僧輩出,宗門鼎盛,歷代祖師見性成佛者甚多,惟具有金剛不壞之身,成為肉身菩薩,巍然蓮座者,殊不多見,尤以香港,地濱南海,卑濕燠熱,更罕得睹。故自盛唐六祖慧能大師弘法南來,成道于廣東韶關(guān)南華寺,至今肉身巍然蓮座,千余年來舉世宗仰,曹溪法乳,繼續(xù)南來。今有余同里師友

  月溪法師,著述宏富,偉論雄辯,能匯各家之旨趣,振百代之宗風(fēng),本明心見性之真?zhèn),要在破無始無明,得見佛性,言前人之所未言,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以此無量功德,數(shù)十年精嚴(yán)戒律修持,得證菩提,成為金剛不壞之身,肉身菩薩,巍然蓮座而成佛道者。師俗姓吳,原籍浙江錢塘,先世宦滇,遂家昆明,三傳至師,考諱文鏡,積學(xué)隱德,妣陸氏圣德,茹素念佛,有子五人,師最幼,弱而好書,圭璋秀發(fā),習(xí)儒業(yè)於汪維寅先生,年十二讀蘭亭集序,至“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句,慨然有解悟,問先生如何方能不生不死,先生告曰:“儒言:未知生,焉知死。”自是兼攻佛學(xué),尤專心老、莊、濂、洛、關(guān)、閩之學(xué),博綜六經(jīng),隨肄業(yè)于滬,遍訪梵剎,參禮諸大德,年十九畢業(yè)上海震旦大學(xué),即決志出家弘揚(yáng)大法,父母幼為訂婚,堅(jiān)不娶,即于是歲禮靜安老和尚,剃染受具戒。甫出家,精進(jìn)猛勇,于佛前燃左無名、小二指,并剪胸肉掌大,炷四十八燈供佛,發(fā)三大愿:一、不貪美衣食,樂修苦行;二、虔心參究三藏經(jīng)典;三、以所得講演示導(dǎo),廣利眾生。旋隨悟參法師學(xué)天臺、賢首、慈恩諸宗教義。年二十二,遂膺各地講經(jīng)法會之請,遍蒞眾會,說法講經(jīng),聽者如市。應(yīng)金陵之請,講楞伽法會,師示眾云:“眾生本來是佛,只因無明,妄念生死,不能了脫,若能破一分無明妄念,即能證一分法身,無明妄念破盡,法身便即顯露。”時法會中有開明尊宿,問曰:“若無明妄念從外面而來,與汝不相干,又何必去斷?如妄念從里邊生出來,譬喻龍?zhí)冻鏊,水源不絕,斷了又生,生了又?jǐn)啵瑹o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shí)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妄念斷是佛,妄念起是眾生,豈不是成佛亦有輪回耶?”師不能答。再問曰:“法師未曾明心見性,經(jīng)中無此語,此語是注解中得來,見性人注解經(jīng)典,路途便不錯,不見性人注解經(jīng)典,說南朝北,拉東補(bǔ)西,顛倒是非,是否?”師答曰:“是。”師頂禮尊宿,請教如何方法方能明心見性,尊宿告曰:“此語,法師可去問牛首山獻(xiàn)花巖鐵巖大德,他是悟后人。”師星夜往參,問巖曰:“老和尚在此作什么?”巖告曰:“穿衣、吃飯、打眠、游山玩水。”師曰:“可惜你空過了。”巖告曰:“我可以空過,你不可以學(xué)我空過,你若到那一片田地,亦可以學(xué)我空過。”師問曰:“如何是那一片田地?”巖豎一指,師曰:“我不知道。”再問曰:“我今將妄念斷盡,不住有無,是明心見性否?”巖曰:“否,是無始無明境界。”師問曰:“臨濟(jì)祖師說是無明湛湛黑暗深坑,實(shí)可怖畏,是否?”巖曰:“是。”師曰:“如何方法用功,方能明心見性?”巖告曰:“汝不可斷妄念,用眼根向不住有無黑暗深坑那么返看,行住坐臥不要間斷,因緣時至,無明湛湛黑暗深坑,囫的一破,就可以明心見性矣!”師聽此言,如飲甘露,由此用功,日夜苦參,形容憔悴,瘦骨如柴,至八月某中夜,聞窗外風(fēng)吹梧桐葉聲,豁然證悟,時通身大汗曰:“哦!原來原來,不青不白,亦不參憚,亦不念佛,亦無死生事大,亦無無常迅速。”信口說偈曰:“本來無佛無眾生,世界未曾見一人,究竟了解是這個,自性還是自己生。”向窗外望,正是萬里青無云,四更月在天。師數(shù)日后再往問巖曰:“不求用功法門,但求老和尚印證。”巖舉拐杖作打勢,問師曰:“曹溪未見黃梅意旨如何?”師答曰:“老和尚要打人。”巖再問曰:“見后意旨如何?”師再答曰:“老和尚要打人。”巖點(diǎn)頭,師將所悟稟呈,巖告曰:“子證悟也,今代汝印證,汝再將傳燈錄印證,汝大事畢矣,有緣講經(jīng)說法度眾生,無緣隨緣度日。”師時年二十四歲,由是荷擔(dān)如來大法,應(yīng)各地法會之請,講經(jīng)說法,接引眾生,師在山西、陜西、甘肅、河南、山東等處講經(jīng),則朱子橋慶瀾先生為之護(hù)法,在北京、天津、青島、南京、上海、杭州、四川、熱河、湖北等處講經(jīng),則余為之護(hù)法。師自后說法講經(jīng),恒由自性中發(fā)露出來,故能化導(dǎo)群迷,闡揚(yáng)宗性,廣博宏辯,英彥莫能究其旨,精微妙說,睿智未可度其源,含識萬端,弗可盡述。民國二十年冬,南來廣州弘法,重修大佛寺,頓使五羊城三百年古剎,得以重光,菩提本來自性,賴以宏揚(yáng)?箲(zhàn)期間,遄返滇南,于機(jī)聲彈影中,致力著疏經(jīng)論,弘法利生。和平后,來香港住錫沙田萬佛山晦思園,余來香港宏法,師延住晦思園中為余護(hù)持,余來臺時,猶囑回港長住晦思園,一同宏法利生。師生于清光緒五年己卯八月中秋,長余五齡,生平風(fēng)誼兼師友,晚歲交期勝弟昆,不啻為師與余寫詠也。師于辛卯年,獨(dú)自斥資于沙田萬佛山興建萬佛寺道場,寺中建蓋萬佛殿、彌陀殿、玉皇殿、觀音殿、準(zhǔn)提殿、韋馱閣、萬佛塔、羅漢欄等,于萬佛殿中,塑佛像余萬尊,阿彌陀佛金身造像高三十六尺,狂嚴(yán)壯麗,至丁酉年完成,歷時七載,親身參與擔(dān)鐵運(yùn)石,造塑佛像,事必躬親,曾豎一指說偈曰:“來本不來,菩提非樹,明鏡非臺,去本不去,上無片瓦,下無寸地,古今諸佛,皆在老僧指頭上放光現(xiàn)瑞,轉(zhuǎn)大法錀。”師生平自奉節(jié)儉,而于造塑佛像,修持建廟,必悉力以赴,不計(jì)耗資之鉅細(xì),務(wù)必完成,其功德之偉大,誠足稱矣!師對古今中外之理哲,皆能分別異同,有所指歸,著作注疏經(jīng)論九十八種,性喜游,足跡遍歷海內(nèi)名山大川,游華山時,曾自書華山待月室記,每游必?cái)y琴書隨身,所至均有詩對,師所著詩詞,有云霞色,無煙火氣,其言極含至理,所謂蕩蕩無著,住于相而離相,不住于念,不著於言者耶。師于民國五十四年乙巳三月二十三日,曾在香港擬講圓覺經(jīng),偶感不適,自知時至,曾囑其胞侄及左右弟子將其法體封龕入土,八個月內(nèi)將肉身請出加漆鋪金,供奉寺內(nèi),并說偈曰:“講經(jīng)說法數(shù)十年,度生無生萬萬千,待等此日世緣盡,遍滿虛空大自在。”至晚八時,遂端坐入般涅槃,住世八十七載。其胞侄遵囑將法體封龕,請回沙田萬佛寺,至同年十一月十七日,撥土開龕,即見五官俱全,須發(fā)仍留,整體無缺,呈金黃色,遂加漆鋪金,供奉萬佛寺內(nèi)彌陀殿,當(dāng)此科學(xué)昌明時代,在亞熱帶氣候之香港,而能有此奇跡,誠自唐朝六祖而后千余年來南中國罕有之盛事,故中外報(bào)章競相傳載,萬方善信聞風(fēng)景仰,四眾弟子虔誠膜拜,華洋人士同瞻此一代真身菩薩也。師生平講經(jīng)二百五十余會,度生五十余萬眾,以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故能離六情以長存,歷千劫而可久,超三域之平路,濟(jì)眾生之夷途,普濟(jì)群生,悉拔曠劫,故道無不洽,德無不施,了悟大乘之宗,總解真如之旨。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華嚴(yán)經(jīng):“信解行證。”師實(shí)得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華嚴(yán)經(jīng)之要旨,故能得成無上正等正覺,永續(xù)佛陀慧命,此師之所以成道也。民國六十年春,師之胞侄吳星級來臺,請余為師記其成道因由,余與師論交五十余載,情逾手足,師之行誼,余深知之,爰詳述其證悟見性始未,及力行苦行難行而成佛道之紀(jì)實(shí),撰文勒之貞珉,俾后之參修禪宗大乘佛學(xué)者,知所遵循焉。

  公元一九七二年歲次壬子仲春月吉旦

  月溪法師警語

  人命無常,過于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念念不停,尤如奔馬,馬到崖前,收韁恐晚,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今生不將此生度,更向何生度此生,一口氣不來,惟有業(yè)隨身,生時不帶一文來,死時不帶一文去,努力今生須了卻,更莫屢劫受余殃,不受一番寒徹骨,恁得梅花撲鼻香,拼著一條窮性命,銀墻鐵壁亦要穿,身到半山須努力,要登崖頂莫辭勞,念佛之念既真,了悟之心必至,念佛無秘訣,只要生死切,但辦肯心,決不相謙,念到半途須努力,要想成佛莫辭勞,釋迦不是天生,達(dá)摩亦非自證,心心相續(xù),不自放逸。修行若遇真師友,敢保功夫一世休,無量劫的生死,要他和盤托出,修行本分大事,不是說了便休,假如今生不得念佛三昧,縱使骨枯髓干,終不放舍,爾不在這里磨礱,修行志氣,抖擻精神,一往直前,以求解脫,蒼天渺渺,大地茫茫,生死不了,如何問心?研窮法理,以悟?yàn)閯t,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惟守一法,然后見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百拆千磨,終不退海,受盡辛苦,惟道為是,千磨萬難,益勵精勤,臨渴掘井,時間不待,閑時辦,可待臨終日;身既到了寶山,切莫空手而歸;法無正像末三時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學(xué)之弗荒,不擬真功之自績。

  萬緣非實(shí)亦非空,蹤跡奚仿任轉(zhuǎn)蓬,

  早有菩提生宇內(nèi),了無色相滯胸中。

  月明午夜峰峰向,日落荒山樹樹紅,

  盛代唐虞今在否,人間何時問漁翁。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