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澤大師證道歌考
荷澤大師證道歌
君不見。
絕學(xué)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shí)性即佛性;没丈砑捶ㄉ。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云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shí)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yè)。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shí)無生無不生。喚取機(jī)關(guān)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里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凈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dú)行,常獨(dú)步。達(dá)者同游涅槃路。調(diào)古神清風(fēng)自高。貌(卒+頁)骨剛?cè)瞬活櫋?/p>
窮釋子?诜Q貧。實(shí)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zé)o價(jià)珍。
無價(jià)珍。用無盡。利物應(yīng)機(jī)終不吝(性-生+乂/(耾-耳))。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夸精進(jìn)。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dú)達(dá)了。河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游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rèn)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guī)煹靡娙粺舴。多劫曾為忍辱仙?/p>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yōu)避靜坐野僧家。闐寂安居實(shí)瀟灑。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shí)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凈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fēng)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云霞體上衣。
降龍缽。解虎钖。兩鈷金環(huán)嗚歷歷。不是標(biāo)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shí)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xiàn)中。一顆圓光非內(nèi)外。
豁達(dá)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偽。學(xué)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認(rèn)賊將為子。
損法財(cái),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云兮灑甘露。龍象蹴蹋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yè)。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祇劫。
一切數(shù)句非數(shù)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勿涯岸。不離當(dāng)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默時(shí)說,說時(shí)默。大施門開無壅塞。
有人問我解何宗?報(bào)道摩訶般若力;蚴腔蚍侨瞬蛔R。逆行順行天莫測。
吾早曾經(jīng)多劫修。不是等閑相誑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dá)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后人得道何窮數(shù)。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自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xiàn)。心法雙亡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shí)世。眾生福薄難調(diào)制。去圣遠(yuǎn)兮邪見深。魔強(qiáng)法弱多怨害。
聞?wù)f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須冤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輪。
栴檀林,無雜樹。郁密森沈師子住。境靜林閑獨(dú)自游。走獸飛禽皆遠(yuǎn)去。
師子兒。眾隨后。三歲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
吾早年來積學(xué)問,亦曾討疏尋經(jīng)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徙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zé)。數(shù)他珍寶有何益。從來噌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fēng)塵客。
種性邪。錯(cuò)知解。不達(dá)如來圓頓制。二乘精進(jìn)勿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
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shí)解,執(zhí)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了即業(yè)障本來空。未了還須償宿債。
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yī)王爭得瘥。在欲行禪知見力,人中生蓮終不壞。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shí)成佛于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秘訣。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jié),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四事供養(yǎng)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
法中王,最高勝。河沙如來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yīng)。
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圣賢如電拂。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象駕崢嶸謾進(jìn)途。誰見螳螂能拒轍。
大象不游于免徑。大悟不拘于小節(jié)。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
荷澤大師證道歌溯源月溪法師講
證道錯(cuò)用功易犯的病有四種分析如下:
一、止病 將一切思想勉強(qiáng)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diǎn)浮漚,小乘斷六根,道家清凈寡欲,絕圣棄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作病 舍妄取真,將一個(gè)惡念頭改為一個(gè)好念頭,背塵合覺,背覺合塵,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孔子「正心誠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任病 思想起也由他,滅也由他,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不執(zhí)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對境無心,儒家「樂天知命」,道家「返自然」「歸嬰兒」,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滅病 將一切思想斷盡,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無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莊于「坐忘」,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師,皆此病也,佛性非「滅」而有。
證道錯(cuò)用功夫,犯了以上四病,就錯(cuò)認(rèn)「四相」為佛性,茲將「四相」分別闡明于下:
一、我相 即我執(zhí),小乘人斷六根時(shí),「小我」已滅,入于「大我」境界,此時(shí)心量擴(kuò)大,有充滿宇宙之象,清凈寂滅,宋儒所謂「我心宇宙」,莊子所謂「坐忘」(出大宗師篇),希臘哲學(xué)家所謂「大我」「上帝」,老子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相 即法執(zhí),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不認(rèn)我」以破之,繼而復(fù)起一念以破此「不認(rèn)我」之念,如是相續(xù),以至無我,破見仍存,悉為「人相」,莊子所謂「吾今喪我」,即此相也。
三、眾生相 亦是法執(zhí),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眾生相,所謂前念已滅,后念未起,「中間是」是也,儒家謂「喜、怒、哀、樂,未發(fā)之謂中」,《書經(jīng)》「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此「中」字,即眾生相境界。
四、壽者相 即空執(zhí),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惡是非皆已忘卻,其中空無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說是無記憶空,二乘誤認(rèn)為涅槃境界,其實(shí)即「無始無明」,禪宗稱為「無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謂「無極」,即此相境界。
證道用功的修法。
三種法門,被無始無明,就是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奢摩他中國音叫做寂靜,就是六根齊用破無始無明,三摩缽提中國音叫做攝念,就是一根統(tǒng)領(lǐng)五根破無始無明,禪那中國音叫做靜慮,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靜慮,六根隨便用一根破無始無明,破無始無明用功,用六根的隨便那一根,我們南瞻部洲(即是這個(gè)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內(nèi)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緣外境,清清靜靜的看,向腦筋里面來看,看來看去,看到山窮水盡的時(shí)間,達(dá)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無明境界,這時(shí)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徹天徹地的看見佛住了,或者六根齊用,清清靜靜的將一切外緣放下,眼根反觀觀自性,耳根反聽聽自性,鼻根反聞聞自性,舌根反嘗嘗自性,身根反覺覺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這樣用功得多,機(jī)緣成熟,叻的一聲,就會破無明見佛性的,又或者隨用一根統(tǒng)領(lǐng)五根,好比用一主帥,統(tǒng)領(lǐng)兵將來進(jìn)攻敵人一樣,譬如用意根來做主持,其余五根向無明窠臼來進(jìn)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萬緣,清清靜靜的起一個(gè)純凈思想,來向心里去研究,研來研去,研究得多,工夫純熟,叻的一聲,無明就會破的,又或者我們沒有時(shí)間靜坐用功,就無庸收攝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執(zhí)持一個(gè)念頭,來照顧佛性,不論何時(shí)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要將他尋獲一樣,如此觀照,機(jī)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
經(jīng)里邊說:「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yè),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xí)!箍疾楣沤穸U宗,明心見性的人,歷史事跡,通通照此三個(gè)法門修的。
〈證道歌〉
荷澤是悟后的人,將其境界發(fā)揮出來,名〈證道歌〉。
修道之人有證悟解悟之別,證悟是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而解悟則是了解用功道理,道字即是佛性本體,又名本來面目,證道是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換言之,即見性成佛是也。
君不見。
開首即宣告大眾皆具佛性,皆具足寶藏,而不自見。
《梵網(wǎng)經(jīng)》云:「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絕學(xué)無為閑道人。
絕學(xué)者,破無始無明,親見佛性,洞徹本地風(fēng)光,無佛法可學(xué),無生死可了,無禪道可修,無涅槃可證,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一千七百則公案,正所謂不過一笑,故名絕學(xué)。
無為者,諸漏已盡,不受后有,證無余涅槃之謂,故無漏是也。
《維摩詰經(jīng)》云:「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shù)!
又無為者,于法無所得,荷澤禪師曰:「以有所得,并是有為,全不相應(yīng)!
閑道人者,明心見性之后,饑來吃飯,困來打眠,林下水邊,隨緣度日,或終日說法度眾生,而無法可說,無眾生可度,到此境界,身心世界,無二無別,不能法身外分別色身,色身外分別法身,凈土外分別穢土,穢土外分別凈土,故《華嚴(yán)經(jīng)》云:「不能于佛法分別世間法,不能于世間法分別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埂粗冈落洝禍可缴咸迷:「盡十方世界,是個(gè)沙門全身,萬象森羅,是個(gè)金剛正體,無壞無雜,無欠無余,故名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志公〈十四科頌〉云:「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虛尋討!埂圓覺經(jīng)》云:「居一切時(shí),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shí)!狗鹦员緛聿黄鹜,非斷妄想而有,非起妄想而無,若因除妄想而有,起妄想而無,則佛性亦屬生死輪轉(zhuǎn)矣,故知佛性本來圓滿具足,無欠無余,證道之人,不除妄想,亦不求真實(shí)也。
無明實(shí)性即佛性。
明心見性之后,根塵識皆變?yōu)榉鹦?如古人喝棒痛罵,瞬目揚(yáng)眉,問東拉西,擎拳舉指,豎拂拈槌,持叉張弓,輥球舞笏,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一默一言,一噓一笑,皆是佛性,和盤托出,古人云:「音聲語言,皆是佛性,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青山綠水西來意,翠竹黃花古佛心。」《楞嚴(yán)經(jīng)》云:「山河大地,宇宙萬物,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志公〈十二時(shí)頌〉云:「有相身中無相身,無明路上無生路!埂毒S摩經(jīng)》:「具足三明,與無明等!沽嬖:「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dá),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shí)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幻化空身,指四大假合之身,與法身無二無別,不能于色身外分別法身,不能于法身外分別色身,古人云:「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不但四大假合之身即法身,宇宙萬物皆是法身,法身即凈土,凈土即法身,故《華嚴(yán)經(jīng)》云:「法身充滿于世界,普現(xiàn)一切眾生前。」
法身覺了無一物。
〈顯宗記〉云:「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法身是大覺,本來覺了,非見聞覺知之覺。無一物者,諸佛眾生,生死涅槃,一法不立,故古人云:「胸中不留元字腳!
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性乃宇宙世界萬物之根源,未有宇宙之前而佛性已存在,眾生現(xiàn)成,具足佛性,出自天然,不假修持,故曰天真佛。
《六祖壇經(jīng)》云:「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云:「各自觀察,莫錯(cuò)用心,經(jīng)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販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虛!
〈顯宗記〉云:「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五陰浮云空去來。
五陰又名五蘊(yùn)、五大、五眾,即色、受、想、行、識是也,眾生所以有生死輪回,皆因錯(cuò)認(rèn)五陰作主人翁之故,但就佛性來看,五陰是不相干的,譬如浮云,來去空中,天空不因浮云而有增損,了不相干,毫無關(guān)系,古人云:「五蘊(yùn)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
志公〈大乘贊〉云:「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云會敬,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
三毒水泡虛出沒。
經(jīng)云:「世間諸毒,以貪瞋癡三毒為最,五陰為體,三毒為用,相互發(fā)揮,一切善惡諸業(yè),因之而生」,但就佛性上看來,三毒如泡影出沒水中,了不相干。
志公〈十四科頌〉云:「大道祇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三毒虛假,妄執(zhí)浮沈生老,昔時(shí)迷倒為晚,今日始覺非早」「三毒本自解脫,何須攝念禪觀」,石頭禪師云:「長空不礙白云飛」,《壇經(jīng)》云:「能回?zé)⿶罏槠刑?回三毒為三聚凈戒」,凡人明心見性之后,三毒亦變?yōu)榉鹦浴?/p>
證實(shí)相。
實(shí)相即佛性,《般若經(jīng)》所謂「實(shí)相般若!棺C者,證悟之證,乃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主人翁之謂也,六祖云:「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馬祖云:「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顯宗記〉云:「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shí)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shí)相!
《維摩詰經(jīng)》云:「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埂秹(jīng)》云:「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shí)性!
無人法。
就實(shí)相中看,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故人法乃落于小乘二乘,不能破除四相,若明心見性之后,則根本無所謂人法矣。
剎那滅卻阿鼻業(yè)。
修大乘功夫者,任用六根中之一根,向無始無明進(jìn)攻,因緣時(shí)至,無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貫通,此一頃刻,謂之剎那。
梵語阿鼻,此云無間,乃極苦之地獄,但一旦無始無明打破,則剎那之間,地獄天宮,皆為凈土,五陰三毒,皆為佛性,到此境界,阿鼻罪孽,恍如昨夢空花,了不可得,故古人云:「實(shí)際理地,不受一塵,事相門中,不少一法!
《壇經(jīng)》云:「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shí)消滅!
荷澤云:「用金剛慧,斷諸地位煩惱,豁然曉悟,自見法性本來空寂,慧利明了,通達(dá)無礙,證此之時(shí),萬緣俱絕,恒沙妄念,一時(shí)頓盡,無邊功德,應(yīng)時(shí)等備!
《心經(jīng)》云:「能除一切苦,真實(shí)不虛!
若將妄語誑眾生。
荷澤大師本慈悲普度眾生,一番苦心,如《金剛經(jīng)》云:「是真語者,實(shí)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壇經(jīng)》云:「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
《維摩詰經(jīng)》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自招拔舌塵沙劫。
言若將小乘二乘不澈底之法誤眾生,則必自招拔舌塵沙無量劫也,〈十四科頌〉:斷除不二。
頓覺了。
高峰禪師用功時(shí),聞?wù)碜訅櫟?無明窠臼,叻的打破,嘆曰:「萬不想今日有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黃檗禪師云:「不受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拱僬啥U師云:「靈光獨(dú)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购蓾稍:「迷即累劫,悟即須臾」,又云:「龍女須臾頓發(fā)善提心,便成正覺」,是謂頓覺。直修大乘為頓覺,由小乘二乘,以至大乘為漸修!礋翡洝瞪駮髱熓颈娫:「其漸也,歷僧祇劫,猶處輪回,其頓也,屈伸臂頃,便登妙覺。」
如來禪。
如來禪是證道后見佛性,祖師禪是從世尊拈花以至祖師喝棒痛罵,揚(yáng)眉瞬目,舉首低頭,接引后人。如來禪與祖師禪別有一公案,可以證明,香嚴(yán)和尚證道后,說一偈呈溈山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yáng)古路,不墮悄然機(jī),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dá)道者,咸言上上機(jī)」,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澈也」,后仰山勘過,更令說喝,偈曰:「去年貧,末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末夢見在」,師復(fù)有頌曰:「我有一機(jī),瞬目視伊,若人不曾,別喚沙彌」,仰乃報(bào)溈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故知如來禪是體,祖師禪是用,無祖師禪就不能接引眾生。
〈歷代法寶記〉無相傳云:「東京荷澤寺神會和尚,每月作壇場,為人說法,破清凈禪,立如來禪」,〈荷澤語錄〉:「以其無所得,即如來禪,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shí)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后際不去,今則不住,以無住故,即如來禪!弧
六度萬行體中圓。
六度者,(一)自性一法不立,謂之布施波羅蜜。(二)本源自性清凈,是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是持戒波羅蜜。(三)無生法忍,是忍辱波羅蜜。(四)五蘊(yùn)皆是佛性,是精進(jìn)波羅蜜。(五)自性不動搖,是禪定波羅蜜。(六)自性如杲日當(dāng)空,是般若波羅蜜。由六度而生萬行,起心動念,人生,山河大地,宇宙萬物,就佛性本體上看,皆是圓滿佛性。
〈顯宗記〉:「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夢里明明有六趣。
從前認(rèn)五蘊(yùn)見聞覺如為主人翁,故生生死死于六道之中,《圓覺經(jīng)》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大乘贊〉:「夢時(shí)夢中造作,覺時(shí)覺境都無,(番+飛)思覺時(shí)與夢,顛倒二見不殊。」
覺后空空無大千。
見性之后,佛性為主人翁,生死六趣皆如洪爐上點(diǎn)雪,宇宙世界皆歸佛性本體。
《圓覺經(jīng)》云:「此無明者,非實(shí)有體,如夢中人,夢時(shí)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無罪福。
三祖僧璨大師,初禮二祖慧可大師,請?jiān)?「弟子身纏風(fēng)恙,請和尚懺罪」,可曰:「將罪來,與汝懺」,璨良久云:「覓罪不可得」,可曰:「我與汝懺罪竟!褂至何涞蹎柍踝孢_(dá)磨大師曰:「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jīng)度僧,不可勝紀(jì),有何功德」,祖曰:「并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shí)」,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埂毒S摩詰經(jīng)》云:「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無損益。
自性之中,無所謂罪,無所謂福,亦無所謂損益善惡,佛性乃絕對者,而罪福損益,乃是相對者,絕對中不能有相對,故無罪福損益,故經(jīng)云:「深達(dá)罪福相,遍照于十方。」
《維摩詰經(jīng)》云:「法離好丑,法無增損。」
寂滅性中莫問覓。
見性之后,身心世界,皆是法身凈土,罪福損益,無從問覓,佛言:「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寂滅即佛性本體是也。
比來塵鏡未曾磨。
生死流轉(zhuǎn),與佛性了不相干,譬如塵之于鏡,了不相干,塵磨而鏡明,但鏡性本明,非因塵而有損益也。
今日分明須剖析。
今日方知罪福損益與佛性了不相干,五蘊(yùn)生死如眼翳空花,本無體性,證實(shí)性之后,皆歸消滅。
誰無念。
諸佛及眾生,皆有思想,皆有六根,能見佛性,則念曰無念。
〈顯宗記〉云:「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誰無生。
六根思想如波瀾起伏,不可停留,見佛性者,生即無生。
〈顯宗記〉云:「無生生者,即生實(shí)相!
若實(shí)無生無不生。
只要能將無始無明打破,證無生法忍,親見佛性,洞徹本地風(fēng)光,則念念雖存,皆是佛性,皆是無生,故知明心見性,不斷六根,不斷一念,從前念念皆是生死,現(xiàn)在念念皆是佛性。
喚取機(jī)關(guān)木人問。
倘將六根一念斷盡,無知無覺,則如同機(jī)關(guān)木人一樣,如何學(xué)佛,如何修行耶?志公〈大乘贊〉云:「斂容入定坐禪,攝境安心覺觀,機(jī)關(guān)木人修道,何時(shí)得達(dá)彼岸?」
求佛施功早晚成。
木人學(xué)佛,豈有成功之日乎,小乘斷六根,二乘斷一念,皆是木人修行,難成佛道也。
放四大。
四大者,地水風(fēng)火假合之身,見性之后,此身不為塞礙,不為拘束,放曠自在。
莫把捉。
無生死可了,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一切圓滿自在,毋庸把捉也。
寂滅性中隨飲啄。
〈顯宗記〉云:「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shí)中,獲無所得」,證悟之后,一切皆在佛性定光之中,隨緣飲啄,任運(yùn)度日,如船子和尚撐船過活,(疏-巟+束)山和尚賣布過活,或講經(jīng)說法,接引后人,語默動靜,喝棒痛罵,無往而非定,如寒潭秋月,夜半鐘聲。
諸行無常一切空。
諸行無常者,言宇宙萬物,山河大地,皆是佛性?照,非無,乃一切皆佛性之謂也。
即是如來大圓覺。
圓者,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圓裹三世,圓而不漏,大覺本不迷,故曰圓覺,《圓覺經(jīng)》云:「以大圓覺,為我伽藍(lán)!
決定說。
修行人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面目,經(jīng)明眼善知識印證,即可決定,與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表真僧。
既經(jīng)印證,決定即是第一義諦僧,以大乘法度眾生,《維摩詰經(jīng)》云:「以大乘教,成菩薩僧!
有人不肯任情征。
小乘二乘之人,用腦筋思量測度如來境界,無有是處,而自以為是,對于明心見性之行為,妄加批評,任情指摘。
直截根源佛所印。
無明叻的打破,當(dāng)下見性,則為諸佛所印可,與一切如來無二無別,〈顯宗記〉云:「內(nèi)傳心印,印契本心。」
〈燈錄〉神會大師示眾曰:「夫?qū)W道者,須達(dá)自源。」
摘葉尋枝我不能。
小乘二乘之法,如摘葉尋枝,非澈底直截根源之法也,故為大乘者所不取。
摩尼珠。
梵語摩尼,華言如意,昔世尊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作何色」,時(shí)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藏珠復(fù)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之,便強(qiáng)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之,便總不知!怪竟词目祈灐翟:「眾生與佛無殊,大智不異于愚,何須向外求寶,身田自有明珠!
人不識。
小乘二乘之人,認(rèn)四相為佛性,不達(dá)如來真實(shí)境界,如五方天王之辨世珠,而不識真珠,如是等輩,如來可為憐愍。
如來藏里親收得。
如來藏者,即妙明真心,萬得圓滿,不假外求,自性摩尼,于此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志公云:「智者造作皆空,聲聞觸途成滯,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翳。」六般神用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也,要見自性真珠,須利用六根之作用,一旦見性之后,則起念滅念,空與不空,無不變?yōu)榉鹦砸印?/p>
空是體,不空是用,空不空等,是體用不二,福州長慶禪師云:「汝諸人各自有無價(jià)大寶,從眼門放光!
一顆圓光色非色。
自性心珠,內(nèi)外光明圓滿,證見真心之后,一切色與非色,皆是真心中物,皆是佛性,即山河大地,五蘊(yùn)六根,皆變?yōu)榉鹦砸印?/p>
荷澤云:「是心起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無故即空,經(jīng)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其義如是!
凈五眼。
《維摩詰經(jīng)》云:「度五道,凈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五眼者,一天眼,持戒清凈。二肉眼,能分別小乘。三法眼,能分別二乘。四慧眼,能分別大乘。五佛眼,能分別最上乘。見性之后,則五眼清凈,無往而非佛性,荷澤〈顯宗記〉云:「菩提無得,凈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yùn)六通而弘四智」,如是六門,晝夜放光,亦名放光三昧,豈不見志公和尚云:「境上施為渾大有!
得五力。
五力者,一信力,信自性是佛。二精進(jìn)力,一法不離。三念力,自性念念是佛。四定力,自性之體。五慧力,自性之用。五眼既凈,則是此五力。
唯證乃知難可測。
六祖曰:「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zhuǎn)加懸遠(yuǎn)」,故知如來境界,惟證與證,乃能知之,難以思量測度,如兩同鄉(xiāng)人,異地相逢,談故鄉(xiāng)風(fēng)光土語,津津有味,如甜如蜜,旁人聽之,如聾如啞,不知何謂。
《維摩詰經(jīng)》云:「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yīng)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鏡里看形見不難。
明心見性人,心如明鏡,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信手拈來,隨拈一法,皆是佛性。
水中捉月爭拈得。
小乘二乘人,以思量揣測佛性,有如水中捉月,任他費(fèi)盡力量,亦難捉得。
常獨(dú)行,常獨(dú)步。
明心見性人,知見行履,與佛無二無別,門庭高峻,非小乘二乘所能測度,古人所謂「深深海廣行,高高山頂立」故曰「念念釋迦出世,步步達(dá)磨下生!
達(dá)者同游涅槃路。
昔萬回公與慧忠國師,猖狂握手言論,旁侍傾耳,都不體會,又古人云:「老僧與他從上諸圣把手共行,不為分外」,故達(dá)道之人,游戲如來寂滅海中,非常流所能窺測也。
調(diào)古神清風(fēng)自高。
龍山禪師詩云:「三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guān)」,又曰:「一池荷葉衣無數(shù),滿地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屋入深居!
又大林禪師詩云:「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又鐘山僧遠(yuǎn),鸞駕臨門,坐床不迎。盧山慧遠(yuǎn),天子三詔,不出廬山。
貌(卒+頁)骨剛?cè)瞬活櫋?/p>
求道之人,不惜身命,二祖慧可,積雪沒腰,利刃斷臂,六祖惠能,半夜腰石負(fù)舂,皆貌瘁骨剛,非常人可及,故能丕振宗風(fēng),為人天師表,昔曾瞻佛祖道影,皆調(diào)古神清,骨剛貌瘁,氣韻超然,令人肅然起敬,慕道之心,油然而生,高山仰止,曷云能已。
窮釋子。
出家人稱釋,自晉慧遠(yuǎn)法師始,晉以前,出家人多襲師姓,慧遠(yuǎn)以為出家人皆釋家弟子,應(yīng)從釋姓。
《維摩詰經(jīng)》云:「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什曰:「晦跡潛明,自同貧乞,自同貧乞,則與相接,接則為鄰,故為貧乏所信樂也!
口稱貧。
出家人,自稱貧道貧僧。
實(shí)是身貧道不貧。
《維摩詰經(jīng)》云:「出家人法喜以為妻,悲慈心為女,善心誠實(shí)男,畢竟空寂舍……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大乘以為車,調(diào)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深心為花蔓,富有七財(cái)寶!褂痔炫^維摩丈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jì)乏,求得無盡,此所謂身貧道不貧也。
〈顯宗記〉云:「功成十方,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貧則身常披縷褐。
釋迦佛現(xiàn)八十年老比丘相,身披蔽垢之衣,契嵩禪師與月禪師書曰:「數(shù)年來欲制紙被一(番+飛)以御苦寒,今幸已成之!
道則心藏?zé)o價(jià)珍。
四祖道信云:「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又大珠慧海禪師參馬祖,祖曰:「來此擬須何事」,曰:「來求佛法」,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么,我這里一物也無,求什么佛法」,師逐禮拜問曰:「阿那個(gè)是慧海寶藏」,祖曰:「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師于言下,識自本心,不由知覺。
福川長慶云:「汝諸人,各自有無價(jià)大寶,從六門晝夜放光!
無價(jià)珍。
馬祖云:「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萬德圓滿。」
〈顯宗記〉云:「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用無盡。
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無盡。
《維摩詰經(jīng)》云:「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利物應(yīng)機(jī)終不吝(性-生+乂/(耾-耳))。
見性之后,隨拈一法,皆是佛法,利物應(yīng)機(jī),妙用無窮,接引眾生,無吝無惜,故謂之無盡寶藏。
《維摩詰經(jīng)》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性-生+乂/(耾-耳))」。
三身四智體中圓。
自性本體之中,三身四智,本來具足。三身者,自性是法身,見聞覺知是報(bào)身,眼耳鼻舌身意是應(yīng)身。四智者,見聞覺知是大圓鏡智,一念無明是平等性智,意根是妙觀察智,眼耳鼻舌身是成所作智。見性后,三身皆是佛性,謂之一體三身,八識變?yōu)樗闹?三身具,則四智同時(shí)皆具,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bào)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fā)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xué)馳求者、終日說菩提」,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fù)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顯宗記〉云:「菩提無得,凈五眼而了三身,般若無知,運(yùn)六通而弘四智!
《壇經(jīng)》:「汝等聽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八解六通心地印。
自性心地中,六通具足,八識得八解脫。
八解者,八識轉(zhuǎn)為四智之后,八識皆解脫,故曰八解,八識者,眼耳鼻舌身為前五識,意根為六識,一念無明為末那識,見聞覺如為阿賴耶識。
六通者,一天眼通,見佛性,洞徹本地風(fēng)光。二天耳通,能懂最上乘法,證與證者,言語互相了解,旁人不知。三他心通,悟與悟者,心得相同。四宿命通,無量劫生死種子,和盤托出。五神是通,佛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如旭日當(dāng)空。六漏盡通,證無余涅槃,不受后有。
〈顯宗記〉云:「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維摩詰經(jīng)》云:「不舍八邪,人八解脫!
上士一決一切了。
修大乘人明心見性之后,經(jīng)明眼善知識印可,決定不疑,生死涅槳,如同幻夢空花,所謂大事已了,荷澤云:「一念相應(yīng),便成正覺」,〈顯宗記〉:「一念相應(yīng),頓超凡圣!
〈荷澤語錄〉,中天竺國梵僧伽羅密多三藏弟子康智圓問曰:「和尚,多劫有緣,生死事大,念念無常,懷疑日深不敢諮問,唯愿慈悲,許申心地」,和尚答:「汝若有疑,恣意當(dāng)問」,智圓問:「一切眾生皆云修道,末審修道者,一生得成道不」,和尚答言:「可得」,又問:「云何可得」,答:「如摩呵衍宗,恒沙業(yè)障,一念消除,性體無生,剎那成道,何況一生而不得耶!
中下多聞多不信。
小乘二乘人,不能擔(dān)荷如來大法,心多疑悶,未能入信。
《維摩詰經(jīng)》云:「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現(xiàn)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
但自懷中解垢衣。
《維摩詰經(jīng)》云:「心垢故眾生垢,心凈故眾生凈。」明心見性,要向自心求,不從外覓,一旦無明窠臼打破,洞澈本來目面,則垢衣解去,清凈圓滿矣。
誰能向外夸精進(jìn)。
《法句經(jīng)》云:「若起精進(jìn)心,是妄非精進(jìn),若能心不妄,精進(jìn)無有涯」,小乘二乘人向外求佛,譬如騎驢覓驢,煮沙為飯,終無成就,故慧思禪師示眾曰:「道源不遠(yuǎn),性海非遙,但向已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志公〈十二時(shí)頌〉云:「人定亥,勇猛精進(jìn)成懈怠,不起纖毫修學(xué)心,無相光中常自在!
〈燈錄〉神會大師示眾云:「告諸學(xué)眾,無外馳求,若最上乘,應(yīng)當(dāng)無作。」
從他謗,任他非。
自性不受熏染,諸佛眾生皆是假名,毀謗是非,了不可得,盛衰毀譽(yù)稱譏苦樂,所不能動搖,謂之八風(fēng)不動,《報(bào)恩經(jīng)》云:「以栴檀汁涂佛,佛亦不喜,以糞汁涂佛,佛亦不嗔!
把火燒天徒自疲。
《圓覺經(jīng)》云:「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我聞恰似飲甘露。
明心見性之后,山河宇宙,音聲語言,皆是佛性,故誹謗之語,聽來盡是佛性,甘露譬喻佛性。
《維摩詰經(jīng)》云:「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銷融頓入不思議。
佛性本體,譬若洪爐,萬物音聲語言,譬若雪花,雪花入洪爐剎那銷熔,所謂洪爐點(diǎn)雪,不思議者,即佛性境界,不可以思量測度。
《維摩詰經(jīng)》云:「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
觀面相呈,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六祖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故見性之人,一切法平等,惡言與功德何異。
此則成吾善知識。
石霜禪師參汾陽昭禪師,經(jīng)二年,每見昭必詬罵,及有所訓(xùn),皆流鄙俗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昭公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霜擬伸救,昭公掩其口,霜逐大悟。
又黃龍禪師參石霜,霜詬罵不已,龍?jiān)?「罵豈慈悲法施耶」,霜曰:「你作罵會哪」,師于言下大悟。
不因訕謗起冤親。
佛家究竟冤親平等。
何表無生慈忍力。
無生者,本體不動。忍者:萬德圓滿。
《維摩詰經(jīng)》云:「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忍辱慈,護(hù)彼我故!
宗亦通。
宗者,指最上乘法,自佛拈花示眾,以至祖師喝棒痛罵,豎拂拈槌,皆宗門單傳直指之道,全從自性流出,崖頭禪師告雪峰禪師曰:「他后若欲播揚(yáng)大教,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
〈荷澤語錄〉,南陽太守王弼間:「禪師,為是說通,為是宗通」,答:「今所說者,說亦通,宗亦通」,又問:「若為是說通,若為是宗通」,答:「口說菩提,心無住處,口說涅槃,心有生滅,口說解脫,心有系縛,即是說通宗不通」,又問:「若為是宗通」,答:「但了本自性空寂,更不復(fù)起觀,即是宗通!
說亦通。
宗者,佛之心得離于言詮也。說者,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所說法,用文字方便,表現(xiàn)佛性妙理也。不明佛之心得,而說佛法,必陷于錯(cuò)誤,故必宗說俱通,方為達(dá)了。
定慧圓明不滯空。
定是體,慧是用,以太陽為喻,定是太陽本體,慧是太陽光明,太陽光明一照,皆暗皆消,一切皆在光明中,皆是佛性?照,譬如佛性。
《壇經(jīng)》云: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shí)定在慧,即定之時(shí)慧在定!
荷澤云:「即定之時(shí)是慧體,即慧之時(shí)是定用。即定之時(shí)不異慧,即慧之時(shí)不異定。即定之時(shí)即是慧,即慧之時(shí)即是定。何以故?性自如故,即是定慧等學(xué)。」
非但我今獨(dú)達(dá)了。
明心見性,不但我個(gè)人做得到一切,眾生皆有分。
《梵綱經(jīng)》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河沙諸佛體皆同。
經(jīng)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刮裟显缿炎尪U師參六祖,祖問:「什么處來」,曰:「嵩山來」,祖曰:「什么物,怎么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祖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hù)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華嚴(yán)經(jīng)》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
僧問荷澤曰:「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未審?fù)悺?答:「亦同亦異」,問:「若為同異」,答:「暗室中著十盞燈,燈光同一,即是同義,言別義者,為盞盞各別,是別義,諸佛法身,元來不別,智受用各別,即是亦同亦異!
〈顯宗記〉:「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云法無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師子吼。
師子乃獸中之王,百獸聞吼聲,悉皆懾伏,故以譬喻佛說最上乘法,最上乘法乃就絕對佛性發(fā)揮,一切相對道理,皆歸消隕,故謂之師子吼。
無畏說。
將本來面目,和盤托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乃最上乘法,修最上乘法人,須本大無畏精神,不生恐布疑惑,方能成就。
百獸聞之皆腦裂。
最上乘法,小乘二乘及未入地菩薩,初聞時(shí)皆生震布,以前所學(xué)皆無用處,故《圓覺經(jīng)》云:「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dāng)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yǎng)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種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香象奔波失卻威。
二乘及未入地菩薩,聞此最上法門,未能承當(dāng),如聾如啞,譬若香象,在于水中,失其威力。
天龍寂聽生欣悅。
明心見性已入地菩薩,聞此最上法門,如家人談家事,洞徹?zé)o遺,故生欣悅。
游江海,涉山川。
學(xué)佛人本分大事,在明心見性,除此以外,皆是分外之事,《法華經(jīng)》云:「惟此一事實(shí),余二則非真」,大乘佛法,乃知難行易,故須得明眼善知識指點(diǎn),方不走錯(cuò)路徑,如釋迦佛末悟道時(shí),游歷五年,參訪道流,又如趙州八十行腳,雪峰三登投子,九到洞山,(疏-巟+束)山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曾為本分大事,不辭跋涉辛苦,今人足不出戶,便高談佛祖,目空諸方,豈不可憐可笑。
〈宋僧傳〉,神會傳:「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禪師,盛揚(yáng)法道,學(xué)者駿奔,及效善財(cái)南方參問,裂棠裹足,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居曹溪數(shù)載,后遍尋名跡!
尋師訪道為參禪。
〈圭傳〉說:「神會初荊南,事神秀大師,三年后神秀被召入京,會遂來曹溪依六祖。」
古人云:「修行若遇真師友,敢保功夫一世休。」德山鑒禪師曰:「比丘行腳,當(dāng)具正眼,誦經(jīng)禮拜,乃是魔民,營造殿宇,又造魔業(yè)」,故古人云:「離寺十里,先問家風(fēng)」,須確知為明眼善知識,方可親近,既決定可親近,則不可退悔,南岳懷讓禪師親近六祖,隨侍十五年,百丈終身親近馬祖,馬祖死后守塔三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石霜親近汾陽昭,黃龍親近石霜,屢受打罵,皆不退悔,故終成大器,每見今之出家人,已事未明,不求參訪,而徒以募化功德,營造殿宇為事,歲月飄忽,臘月三十日到來,毫無用處,豈非大錯(cuò),營造殿宇,乃明心見性后之事,參禪是求明心見性,并非厭暄求靜,舍垢取凈,有心求道,皆是造作。
昔有僧問峻極禪師:「如何是作惡行人」,師曰:「修禪入定!
自從認(rèn)得曹溪路。
曹溪在廣東韶州,為六祖宏法之地,昔梁朝有印度智藥法師,來中土,行經(jīng)其地,飲溪水曰:「此水味似天竺曹溪」,因記曰:「后五百年,有肉身菩薩,在此宏最上乘法」,后六祖大揚(yáng)宗風(fēng),故今之禪宗,皆宗曹溪,參禪之人,工夫純熟,因緣時(shí)至,無始無明叻的打破,頓見本來面目,便是到家,便是認(rèn)得曹溪路。
了知生死不相干。
明心見性之后,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與自性了不相干。
行亦禪,坐亦禪。
證悟之后,行住坐臥皆在定中,謂之大定。
龍?zhí)秴⑻旎示?既久,啟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汝心要」,師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shí),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dāng)下開解。又僧問慧忠國師:「坐禪看靜,此后若為」,師曰:「不垢不凈,寧用起心而看靜相!
語默動靜體安然。
證悟本來面目之后,一切日常生活,語默動靜,皆無妨礙,古祖師饑食困眠,喝棒痛罵,而自性如如不動,安然無累,當(dāng)體即是佛性,故寶志禪師曰:「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睹,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繞,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有心取相為實(shí),定知見性不了,若欲作業(yè)求佛,業(yè)是生死大兆,生死業(yè)常隨身,黑閻獄中末曉,悟埋本來無異,覺后誰晚誰早,法界量同太虛,眾生智心自小,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大道祇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三毒虛假,妄執(zhí)浮沉生老,昔時(shí)迷倒為晚,今日始覺非早!
縱遇鋒刀常坦坦。
佛性中無生死,縱遇鋒力,坦然無恐,如二十四祖師子吼尊者,因讒受刑,臨難坦然,又如僧肇大師,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fēng)。
志徹禪師未出家時(shí),受北宗門人之囑,懷刃入六祖室,將欲加害,祖舒頸而就,志徹?fù)]刃者三,都無所損,后投祖出家!次鍩魰邓淖?zhèn)?唐太宗聞師道味,欲瞻風(fēng)彩,詔赴京,祖上表遜謝,前后三返,竟以疾辭,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來」,使至山諭旨,祖乃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異之,回以狀聞,帝彌加欽慕。
〈荷澤語錄〉:「決心證者,臨三軍際,白刃相向下,風(fēng)力解身曰,見無念,堅(jiān)如金剛,毫微不動。」
假饒毒藥也閑閑。
達(dá)磨大師數(shù)被毒藥至六度,以緣化已畢,傳法得人,遂不復(fù)救之,端居而逝,蓋已將無生法忍,視毒藥如閑事也。
我?guī)煹靡娙粺舴稹?/p>
釋迦佛以五優(yōu)波羅華,供養(yǎng)然燈佛,路上見然燈佛前來,釋迦即布發(fā)掩泥,然燈佛走過,捫釋迦頂授記曰:「善男子,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
多劫曾為忍辱仙。
釋迦佛于山中修道,自號忍辱仙人,值哥利王與諸宮人,入山游獵,晝寢時(shí),諸宮人游山,見一人儼然獨(dú)坐,是諸宮人俱來瞻仰,王起問諸近臣,宮人何在,左右奏曰:「往彼仙人庵所也」,王怒,躬自仗劍,問云:「汝是何人」,對云:「忍辱仙人」,王遂劍斷其手足,節(jié)節(jié)支解,不生瞋恨。《金剛經(jīng)》云:「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此蓋譬喻修忍辱波羅蜜之境界也。
幾回生?幾回死?
自性中本無生死,眾生錯(cuò)認(rèn)無明為本性,故有生死輪轉(zhuǎn)。
《圓覺經(jīng)》云:「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rèn)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shí)無華,病者妄執(zhí),由妄執(zhí)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fù)迷彼實(shí)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zhuǎn)生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
倘今生不能證悟,仍處生死輪轉(zhuǎn),如失舵扁舟,在驚濤駭浪之中,悠悠無有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
自從無始無明叻的打破之后,無量劫生死種子,和盤托出,方知自性本來無生無死。
六祖〈無相頌〉云:「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
于諸榮辱何憂喜。
既悟自性無生,則榮辱憂喜皆不相干,荷澤曰:「縱見恒沙佛來,亦無一念喜心,縱見恒沙眾生,一時(shí)俱滅,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心平等!
《維摩詰經(jīng)》云:「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于諸榮辱心無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
梵名蘭若,此云清凈虛,釋子所居也,明心見性之后,宏揚(yáng)佛法,普度眾生,或逍遙放曠,深山窮谷,水邊林下,隨緣度日,皆無不可!磻协懜琛翟:「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云當(dāng)幕,夜月為釣,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候,生死無慮,更復(fù)何憂!褂职酥割^陀詩:「我與青山有宿緣,住山不要買山錢,山中歲月如流水,纔看梅花又一年!
岑崟幽邃長松下。
古德詩云:「二十年來住子湖,二時(shí)齋粥氣力粗,無事時(shí)來行一轉(zhuǎn),問他世人識也無」,又詩云:「萬松嶺上一間屋,老僧半間云半間,云自三更去行雨,歸來方羨老僧閑!
優(yōu)避靜坐野僧家。
古人云:「白云深處老僧多!褂止诺略娫:「萬機(jī)休罷付癡憨,蹤跡時(shí)容野鹿參,不脫(廿/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緣蘿庵!寡⿳娫:「春風(fēng)卷簾入窗紗,物外修然度歲華,青山個(gè)個(gè)伸頭看,看我庵中煮苦茶。」
闐寂安居實(shí)瀟灑。
喬覺禪師詩云:「攜筇小步踏蒼苔,遙指青山云正開,澗水松風(fēng)聽不絕,又教童子抱琴來!构磐ザU師詩云:「構(gòu)屋山居物外禪,繞(窗/心)白石與清泉,自從識破安心法,衲被蒙頭自在眠。」
覺即了。
已到家。
〈顯宗記〉:「了法身而真解脫!
不施功。
不用再修。
荷澤云:「修習(xí)即是有為法,夫所言修習(xí),不離于智覺,既有智覺,即有照用,如是因果宛然,生滅本無,何假修習(xí)。」
一切有為法不同。
最上乘大乘是無為法,二乘小乘是有為法,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維摩詰經(jīng)》云:「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荷澤曰:「諸學(xué)道者,心無青黃赤白,亦無出入去來及遠(yuǎn)近前后,亦無作意,亦無不作意,如是者,謂之相應(yīng)也,若有出定入定及一切境界,非論善惡,皆不離妄心,有所得并是有為,全不相應(yīng)!
住相布施生天福。
《華嚴(yán)經(jīng)》云:「亡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yè)!
猶如仰箭射虛空。
如人唾天,自污其面。
勢力盡,箭還墜。
龐居士云:「但愿空諸所有,慎勿實(shí)諸所無!
招得來生不如意。
福報(bào)多者,有財(cái)有勢,容易造業(yè),故來生更不如意。
爭似無為實(shí)相門。
實(shí)相門者,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也。修般若法者,證實(shí)相之后,入于無余涅槃,不受后有,與佛無二無別。〈荷澤語錄〉:「修行般若波羅蜜者,能攝一切法,行般若波羅蜜行,即是一切行之根本,是故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最勝最第一,無生無滅無去來,一切諸佛從中出。」
《維摩詰經(jīng)》云:「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
一超直入如來地。
不修小乘二乘,直修大乘最上乘,當(dāng)下見性成佛,與他從上諸圣把臂共行。
但得本。
自古諸佛及祖師,皆先證悟本體,然后能敷揚(yáng)妙理,釋迦佛依一實(shí)相,流出十二部經(jīng)典,說四乘法門,歷代祖師,亦皆見性之后,方能接引后人,故得其體,則得其用。
莫愁末。
證悟本體之后,隨手拈來,隨拈一法,皆是佛法,如釋迦佛拈花示眾,趙州禪師拈一根草作丈六金身,無往而非佛性,左右逢源,妙用無窮,皆是自性本體流出。
如凈琉璃含寶月。
身心宇宙萬物,皆是佛性,內(nèi)外瑩徹。寶月,喻妙明真心也。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性流露,妙用無窮。
自利利他終不竭。
佛性妙用,譬若無盡寶藏,利己利他,無有匱竭,菩薩以菩提心為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為用而度他。
《維摩詰經(jīng)》云:「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fā)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江月照,松風(fēng)吹。
寒山大士偈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蒼雪法師詩云:「手?jǐn)y三尺杖,隨步入深松,水落澗邊澗,云含峰外峰,臨橋?qū)⒁娫?近寺忽聞鐘,坐到清涼處,蒼煙起萬重!
永夜清宵何所為。
晝夜二十四小時(shí),頭頭皆是三昧,皆在定中。
佛性戒珠心地印。
自性是金剛光明寶戒,諸佛本源,心心相印,佛佛授手,祖祖相傳。
霧露云霞體上衣。
法身遍滿虛空,霧露云霞皆是法身之衣。趙州從諗禪師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
降龍缽。
世尊入慈心三昧,降火龍于缽中。
解虎钖。
昔有高僧,以錫解二虎之斗。
兩鈷金環(huán)嗚歷歷。
錫杖上有兩鈷金環(huán),表真俗二諦,每股有三環(huán),共六環(huán),表六度。
鳴歷歷者,正法宣揚(yáng),邪法擘易也。
不是標(biāo)形虛事持。
錫杖所以表示正法,非徒具儀式而已。
如來寶杖親蹤跡。
《錫杖經(jīng)》云:「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應(yīng)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諸佛執(zhí)持錫杖,未來諸佛執(zhí)持錫杖,現(xiàn)在諸佛亦執(zhí)是杖!
不求真,不斷妄。
- 上一篇:月溪法師講金剛經(jīng)釋要
- 下一篇: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疏
- 月溪法師:用佛法解釋人生真義
- 月溪法師:月溪禪師問答錄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語錄(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語錄(二)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佛教人生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大乘八宗修法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
- 月溪法師: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
- 月溪法師:楞伽經(jīng)疏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心經(jīng)印心疏
- 月溪法師:維摩詰所說經(jīng)注疏全集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金剛經(jīng)釋要
- 月溪法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疏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四乘法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高臥處碑文
- 月溪法師:月溪法師辯證語錄
- 月溪法師:由真起妄返妄歸真之考證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shí)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yàn)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shí)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gè)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shí)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cuò)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shí)念佛,重在一生堅(jiān)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gè)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jì)群法師:弘揚(yáng)佛法是每個(gè)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cái)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jiān)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shí)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gè)人的福報(bào)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bào)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bào)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cái)?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jì)公是真實(shí)存在的嗎?濟(jì)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jī)]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yàn)橛卸U,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