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觀】是什么意思?佛教三觀是指哪三觀?
三觀,在佛教中有多種解釋,一是指天臺宗三觀(空觀、假觀、中觀);二是指華嚴(yán)宗三觀(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三是指南山三觀(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四是指慈恩三觀(有觀、空觀、中觀);五是指三種三觀(別相三觀、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其中以天臺宗為諸家所說三觀中最為普遍之一說。
天臺宗三觀
天臺宗三觀是指「空觀、假觀、中觀」。“空”,就是本體不實在,萬法無自性,是因緣生法,如幻如化。“假”,就是在因緣生法、如幻如化的現(xiàn)象上,假名安立一切事物的名詞。假名,只有幻象,沒有實體。“中”,就是那個法里頭既有幻象的假有,又有無自性的空。
“空觀、假觀、中觀”是天臺宗的重要法門,智者大師所立,為教義與實踐之骨架。系對于一切存在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此乃依據(jù)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卷上賢圣學(xué)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
(一)空觀
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照撸x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而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jìn)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ǘ┘儆^
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而言之,不停滯于‘空’,而進(jìn)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ㄈ┲杏^
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而言之,不執(zhí)空觀,不執(zhí)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華嚴(yán)宗三觀
華嚴(yán)宗三觀是指「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zé)o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yīng)。
一、真空觀
真空觀,窮盡法界之事相,無一有自爾之別性,皆歸于平等之空性,以空為性也?照叻穷B無之空,真如之理性超然而離諸相,故名為空觀。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為妄情之偏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于口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
二、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觀,今顯實空,泯情所見之事相,以顯真如之空性。然共此真如,非凝然無為之頑體,具不變隨緣之二義,雖以不變之故,常往無作,然以隨緣之故變造一切諸法。然則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事理無礙觀。此四法界中事理無礙法界也。
三、周遍含容觀
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矣。而其起也。非分取真如之性,性為一味平等,不可分取。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zé)o盡也。此名周遍法界性。是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也。詳見華嚴(yán)法界觀。
南山三觀
南山三觀是指「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這三種觀法,是基于南山宗把釋迦如來一代的教法區(qū)分作化制二教,其中化教又分作性空教、相空教、唯識圓教三種,這三種化教的觀法,即分為性空觀,相空觀,唯識觀,后人稱此為南山三觀。性空觀是觀諸法緣生性空;相空觀是觀諸法的相皆空無虛妄;唯識觀是觀諸法唯識所現(xiàn)。
。ㄒ唬┬钥沼^
性,即性分也。謂聲聞緣覺小乘之人,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皆無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觀。
性空觀。將因緣所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藉剖析的方便,觀察它的自性本空,求人求法,了不可得,這叫作“析色明空”,破除對于人法本身的執(zhí)著,叫它作性空觀,又作析空觀。
(二)相空觀
相,即相狀也。謂藏通二教菩薩,觀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其相本空。但眾生情執(zhí),妄見種種差別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觀。
相空觀。進(jìn)而觀察因緣所生一切諸法,外相似有,實自空無,猶如空華水月,但眾生情執(zhí)妄見種種差別之相,這叫作“當(dāng)體即空”,叫它作相空觀。
。ㄈ┪ㄗR觀
識,即心識也。謂別圓二教大菩薩,皆了世間一切外塵諸法,自性清凈,本來無實。此理深妙,惟意緣知,故名惟識觀。
唯識觀。觀察一切外塵諸法,唯識所變,本來無實,這樣“識有非空,境無非有”,算是“性相圓融”,叫它作唯識觀。
道宣律師認(rèn)為佛教的教法,不出性空、相空、唯識三種,所以本此而立三觀,觀無不盡。如《四分律行事鈔》說:“然理大要不出三種:一者,諸法性空無我,此理照心,名為小乘。二者,諸法本相是空,唯情妄見,此理照用,屬小菩薩。”(照心,照用的解釋,如《行事鈔資持記》說:“言照用者,二乘住寂,故但照心;菩薩涉事,故云照用”)三者,諸法外塵本無,實唯有識,此理深妙,唯意緣知,是大菩薩佛果證行。
又如《羯磨疏》說:“要而言之,不過三種:一者,小乘人行,觀事生滅,知無我人善惡等性;二、小菩薩行,觀事是空,知無我人善惡等相;三、大菩薩行,觀事是心意言分別。”《濟緣記》更加以解釋說:“初則見相如實,觀性本空;次則見相如幻,空華水月,當(dāng)相即空,不待觀性;后則觀一切法唯心所受,心外無法。”
道宣的三觀,本于他的四分律學(xué),而他的四分律學(xué),受當(dāng)時玄奘法師所弘闡唯識學(xué)說的影響很深,所以以唯識觀為極致(參閱化制二教)。
慈恩三觀
慈恩三觀是指「有觀、空觀、中觀」。有觀是觀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有;空觀是觀遍計之一性為空;中觀是觀諸法以遍計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圓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
然此中道有二。對望中道者,如上所云,三性對望立非有非空之中道也。一法中道者,三性一一有非有非空中道之義也。其先遍計性為情有理無之法,故以情有之故非空,以理無之故非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也。其次依他圓成之二性為情無理有,妄情所執(zhí)之依圓,其體性非有,離迷情之圣智之境,體性宛然,而非空,故亦非有非空之中道也。見義林章一本,觀心覺夢鈔。
三種三觀
三種三觀是指「別相三觀、通相三觀、一心三觀」。謂以觀觀心,不出次第圓融之義,故有三種不同也。
一、別相三觀
別相三觀者,即歷別觀于三諦也。謂若從假入空,但得觀真,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若從空入假,但得觀俗,未得觀中道。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二諦,是名別相三觀。(從假入空者,謂觀生死之假,入涅槃真空也。觀真、觀俗、觀中道者,真即真空之理,真諦也;俗即諸法宛然,俗諦也;中道,即中諦也。)
二、通相三觀
通相三觀者,即于一觀中圓解三諦也。謂若從假入空,非但知俗假是空,真諦中道亦通是空;若從空入假,非但知俗假是假,真諦中道亦通是假;若入中道正觀,非但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觀當(dāng)名,解心皆通,是名通相三觀。
三、一心三觀
一心三觀者,即于一念心而能圓觀三諦也。謂觀一念心,為從何處來?去至何所?畢竟無有,凈若虛空,名空觀。能觀之觀,所觀之境,歷歷分明,名假觀。雖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觀。
- 上一篇:【禮佛】是什么意思?禮佛的禮儀
- 下一篇:【本尊】-本尊是什么意思
- 佛教的三觀是指什么? - 趙樸初
- 三觀才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障礙 - 未知
- 一心三智中的三智指什么?與三觀與三諦是什么關(guān)系? - 曙提法師
- 三觀是什么意思?你有三觀嗎? - 宏海法師
- 自心明月與一心三觀 - 未知
- 蕅益大師答:天臺三觀,得攝法界觀否? - 蕅益大師
- 月溪禪師答:如何是一心三觀 ? - 月溪法師
- 三止三觀 - 悟演法師
- 如本法師答:天臺宗智者大師所立之天臺三觀,何謂“三觀”? - 如本法師
- 如本法師答:天臺宗創(chuàng)立三觀,何謂三觀? - 如本法師
- 三諦三觀的來源與發(fā)展 - 演培法師
- 三觀法門中的三觀是哪三觀? - 本源法師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