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目次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釋迦所傳之凈土法門
印度之凈土宗
天親菩薩造〈愿生論偈〉
凈土宗傳入中國
三經(jīng)摘要
凈土經(jīng)典舉要
修法
中國蓮宗諸祖?zhèn)髀?/p>
晉慧遠大師
北魏曇鸞大師
唐善導大師
貳、凈土之種類(法身、報身)
參、念佛儀式
方法儀式
發(fā)愿回向文
十念法
肆、四種念佛
(一)持名念佛(二)觀想念佛
(三)觀像念佛(四)實相念佛
伍、念佛果報
九品往生
陸、示眾
有漏凈土
一句佛號
度眾生
凈土果報
念佛號之力量
難易二道
生西方后之修行情形
生疑城
西方凈土一生成佛
行愿之別
宏揚凈土
(一)西齋禪師凈土詩
(二)永明壽禪師及中峰國師宏凈土
(三)徹悟禪師語錄
(四)蓮池大師宏凈土
(五)智者大師
柒、凈土釋疑
禪凈雙修
釋迦佛及諸佛之凈土
參禪生凈土與念佛生凈土
《維摩經(jīng)》凈土與《六祖壇經(jīng)》凈土(唯心凈土、唯物凈土;依報凈土、正報凈土)
捌、修凈土錯走路途
錯認自性彌陀
錯發(fā)愿
錯念經(jīng)典
錯求瑞像
玖、附錄
往生傳
----------------------------------------
月溪法師講念佛法門
壹、蓮宗源流
蓮宗史略
凈土宗,亦名蓮宗,亦名彌陀教,他力教,發(fā)愿念佛,藉佛力而得往生凈土之法門也。釋迦佛住世時,于舍衛(wèi)國只樹給孤獨園說《阿彌陀經(jīng)》,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說《無量壽經(jīng)》,又于王舍城為韋提希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開示凈土往生法門,是為本宗之起源。
佛入滅后九百年,天親菩薩宗《無量壽經(jīng)》造〈愿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印土推為宗師,故本宗以佛說三經(jīng)及天親一論為所依本典。
后漢時安息國沙門安世高始譯《無量壽經(jīng)》,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jīng)》,是為蓮宗經(jīng)典傳入中國之始(迨晉朝慧遠法師受念佛法門于佛圖澄,結(jié)蓮社于廬山)。然其初,法度未備,傳播未廣,修者尚寡。
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大師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凈土修行法門,傳于道安法師。道安傳于慧遠法師,慧遠法師結(jié)蓮社于廬山東林寺,專修凈業(yè)。道俗皈依者極眾,有姓名可考者共得一百二十三人,類皆高僧雅士。以蓮社十八賢為最著,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曇順(同上)、僧睿、曇恒、道昺、曇詵、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xù)之、張詮、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等是也。以慧遠為導師,故后世推為中土開宗初祖。
又北魏永平元年,有天竺菩提流支法師者,來中國宏法,譯述甚富,亦傳凈土法門于此地,以授曇鸞法師。鸞著〈天親菩薩愿生論偈注〉,及〈略論安樂凈土義〉,大宏斯旨,推為宗匠。
其后隋大業(yè)間,有道綽禪師,在石壁玄中寺讀曇鸞碑文,大有所感,棄其宿習,專修凈業(yè)。講《觀無量壽佛經(jīng)》將二百席,著〈安樂集〉兩卷。
唐貞觀時,有善導和尚者,親與綽師道場,乘受宗義,著〈觀經(jīng)疏〉。闡明他力信心要旨,規(guī)定本宗行儀,于是蓮宗遂告大成。善公行頂卓絕,誨人不倦,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其感人之深,化被之廣,于斯可見也。迄今念佛法門,仍以善公之教為本。與善公同時,有慈[敏/心]三藏,曾親至印土求法,歸后專宏凈土,事跡不彰,影響未廣。
接善導之法者,有懷感禪師,亦得念佛三昧,著〈釋凈土群疑論〉七卷。玄宗時廬山有承遠法師者,宏專念之道,創(chuàng)彌陀寺,世稱“彌陀和尚”。承遠之弟子法照,代宗時為國師,著有〈五會法事贊〉一卷、〈大圣竹林寺記〉一卷。
德宗貞元中,少康法師,深慕善導,專弘凈土之教,世稱“后善導”,著有〈二十四贊〉一卷、〈瑞應(yīng)刪傳〉一卷。
此外有新羅國人憬興法師著〈大無量壽經(jīng)速義述文贊〉三卷。元曉法師著〈大無量壽經(jīng)宗要〉一卷、〈游心安樂道〉一卷。其《無量壽經(jīng)》之解釋,與凈影、嘉祥之疏并稱,世號“無量壽經(jīng)四大疏”。
釋迦所傳之凈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jīng)三百余會,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但以眾生根器不同,故所說法門,有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之別,無非方便眾生,自力修持之法。又為方便眾生故,又恐凡夫障深慧淺,若修別樣法門,皆是豎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脫生死,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宏揚西方極樂世界,愿人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講《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最初勸父王凈飯,并六萬釋種往生。
印度之凈土宗
印度天親菩薩著〈往生論〉,提倡凈土。
天親菩薩造〈愿生論偈〉
天親菩薩,梵名婆藪盤頭,意譯為天親。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生后釋迦牟尼佛九百年,于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神才俊朗,戒行清高,無可為傳。先學毗婆沙義已通,為眾講說,日造一偈,以攝所說義。次第造六百余偈,攝毗婆沙義盡,無能破者,即〈俱舍論偈〉是也。又作〈長行解偈〉,立薩婆多義,隨有僻處,以經(jīng)部義破之,名為〈阿毗達摩俱舍論〉。
法師既遍通十八部義,妙解小乘,執(zhí)小乘為是,不信大乘,謂摩訶衍非佛所說。后得其兄無著菩薩誨誘,始信大乘,深悔而想,欲割舌以謝罪。兄曰:“汝設(shè)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汝若欲滅罪,當以此舌解說大乘!庇谑菐熌藦V造諸論,以宏闡大乘。瑜伽宗基礎(chǔ)之立,即其功績。
復宗《無量壽經(jīng)》,造〈愿生論偈〉,示五念門修法,令眾生畢竟得生安樂國土。五念門者:(一)禮拜門;(二)贊嘆門;(三)作愿門;(四)觀察門;(五)回向門。五念門乃用身、口、意、智、方便智等五業(yè)以修持,用身業(yè)禮拜,用口業(yè)贊嘆,用意業(yè)作愿,用智業(yè)觀察,用方便智業(yè)回向。
五念門功夫純熟,則漸次成就五種功德門,四入一出。五種功德門者:(一)近門;(二)大會眾門;(三)宅門;(四)屋門;(五)園林游戲門。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入第二門者,以贊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shù),是名入第二門;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花藏世界,名入第三門;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yīng)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菩薩入前四門,自利行成就,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愿生論偈〉全名為〈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魏菩提留支譯。曇鸞法師之注,文暢義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推為蓮宗著述之巨擘,乃凈業(yè)學人之大導師。惜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求于東瀛,刻以流通。
凈土宗傳入中國
凈土宗經(jīng)典傳入中國甚早,自后漢安世高譯《無量壽經(jīng)》、支婁迦讖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jīng)》,以迄宋代,譯《無量壽經(jīng)》者,多至十二種,五存七缺。
三經(jīng)摘要
《無量壽經(jīng)》稱阿彌陀佛之誓愿,較勝其他諸佛。故自法藏之因位,及其四十八愿,說明阿彌陀如來與其國土。次述愿往生此國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又劉宋[強-弓]良耶舍、暈摩密多各譯《觀無量壽佛經(jīng)》,此經(jīng)以說往生極樂方法為主,并說十六觀。又有依報、正報、假觀、真觀之區(qū)別。
姚秦羅什譯《阿彌陀經(jīng)》,此經(jīng)專紀法藏此丘誓愿之功能,言由其誓愿所現(xiàn)之阿彌陀,及其極樂國土之莊嚴。欲往生極樂者,其方法無他,即念佛而已。念佛者,單稱佛名,專心念佛之謂也,所謂:“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是也。
凈土經(jīng)典舉要
《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一譯) 后漢失譯
《后出阿彌陀佛偈》一卷 (第二譯) 同上
以上二偈,單贊阿彌陀佛之德及其誓愿。
《無量壽經(jīng)》二卷 后漢安世高譯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二卷 后漢支婁迦讖譯
《大阿彌陀經(jīng)》二卷(內(nèi)題《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jīng)》) 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jīng)》二卷 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二卷 曹魏白延譯
《無量壽經(jīng)》二卷 西晉竺法護譯
《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jīng)》一卷(一名《極樂佛土經(jīng)》) 東晉竺法力譯
《新無量壽經(jīng)》二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新無量壽經(jīng)》二卷 劉宋曇摩密多譯
《新無量壽經(jīng)》二卷 劉宋寶云譯
《新無量壽經(jīng)》二卷(《大寶積經(jīng)》中十七、八兩卷) 唐菩提流支譯
。。。。。。。。。
《大乘無量壽莊嚴經(jīng)》三卷 宋法賢譯
。。。。。。。。。
以上《無量壽經(jīng)》之譯本十二種,五存七缺(有圈者現(xiàn)存),俱說阿彌陀如來之誓愿,較他諸佛更為方便,并述往生此國土者之心得及其方法。
《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一卷(一名《無量壽觀經(jīng)》) 劉宋[強-弓]良耶舍譯
。。。。。。。。。
《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一卷劉宋曇摩密多譯
以上《觀無量壽佛經(jīng)》譯本二種,俱說十六觀修法,乃應(yīng)身別觀。
《阿彌陀經(jīng)》一卷(又名《無量壽經(jīng)》) 姚秦羅什譯
。。。。。。。。。
《小無量壽佛經(jīng)》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一卷姚秦羅什譯
。。。。。。。。。
以上《阿彌陀經(jīng)》異譯三種。
修法
凈土宗經(jīng)典,雖早傳入中土,而修此法門者尚少。至晉永嘉四年,佛圖澄由印度來抵長安,提倡凈土修行法門,傳于弟子道安,道安傳于慧遠,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結(jié)蓮社,是為中國凈土宗之正式開始。當時入蓮社諸公,類皆高僧名士,即世所謂蓮社十八賢是也。其名列佛祖統(tǒng)紀者,百二十三人,其不入社而與社有關(guān)系者,則有陶潛、謝靈運、范寧等輩。十八賢者:慧遠、慧永(慧遠弟子)、慧持(道安弟子)、道生(羅什弟子)、曇順(同上)。僧睿、曇恒、道昺、曇詵、道敬(以上五人慧遠弟子)。佛陀耶舍、佛陀跋陀羅、劉程之、張野、周續(xù)之、張詮、宗炳、雷次宗(以上五人慧遠門人)是也。
中國蓮宗諸祖?zhèn)髀?/p>
晉慧遠大師
師諱慧遠,姓賈,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時道安法師建剎于太行恒山,師往歸之,聞講《般若經(jīng)》,豁然開悟。因投簪受業(yè),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安師常臨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年二十四,大善講貫。太元六年,至潯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時師同門慧永禪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漫眾,西林隘不可處。永師乃謂請于刺史桓伊更為建剎,號東林,時太元十一年也。于是乃造西方三圣像,建齋立社,鑿池種蓮,于水上立十二葉蓮花,因波隨轉(zhuǎn),分刻晝夜,以為行道之節(jié),主張蓮宗,蓮風大扇。既而四亡方息心緇侶絕塵信士,聞風不期而至者,凡百二十三人,共結(jié)蓮社,一意西歸。令劉遺民著〈發(fā)愿文〉,勒之石。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jīng)藏未備,道法無聞。師遣弟子法凈、法欽等,遠越蔥嶺,曠歲來還,購諸梵本,并傳關(guān)中。其時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師曰:“佛是至極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以明泥洹常住之旨。什師見而嘆曰:“邊方未見大經(jīng),便闔事理合。經(jīng)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宏其道!睍夷α髦肭,師遣弟子曇邕,請于關(guān)中。出十誦律,流傳晉國。及佛馱跋陀羅至,師即請出禪數(shù)諸經(jīng),所有經(jīng)律,出自廬山,幾至百卷。師居東林三十余年,跡不入俗,每送客,常以虎溪為界。領(lǐng)眾六時行道,未嘗一日暫輟,深信切愿,專志西方,澄心系念,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復睹圣相,既知時至,即語弟子法凈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復見之,當生凈土矣!”即自制遺戒。至期,端坐入寂,年八十三,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遺命弟子露骸于松林之下,即嶺為墳,與土木同狀。弟子等不忍露骸,與潯陽太守阮侃,奉全身建塔于西嶺,謝靈運及宗炳,各立碑以銘遺德。所著有〈廬山集〉十卷行世。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謚“辯覺大師”。南唐升元三年,追謚“正覺大師”。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追謚“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按:遠師首創(chuàng)蓮社,專宏凈業(yè),學行專精,品格超邁。其遣徒求經(jīng),聘梵師翻譯,對于正教之宏揚,厥功甚偉。后世推為初祖,宜也。至若考尋血脈,則后世凈土傳承,出于北魏鸞師者為多,不可軒輊先后也。
北魏曇鸞大師(《續(xù)高僧傳》樂邦文類)
師號曇鸞,雁門人。少游五臺山,見神跡靈異,因發(fā)心出家。讀《大集經(jīng)》,以其詞義深密,因為注解,文言過半,便感氣疾。同行醫(yī)療,既而嘆曰:“人命危脆,日夕無常。吾聞長年神仙。往往閑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彼焱咸针[居所,懇求仙術(shù)。隱居授以仙經(jīng)十卷,欣然而還。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鸞問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仙經(jīng)者乎?”留支曰:“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卒歸輪轉(zhuǎn),曷足貴乎?夫長生不死,吾佛道也!蹦艘浴妒^經(jīng)》授之。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盈虛消息,禍福成敗,無得而至。其為壽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丙[大喜,遂焚仙經(jīng),而專修凈觀。自行化他,流布彌廣。[撰〈禮凈土十二偈〉、〈續(xù)龍樹偈〉,又撰〈安樂集〉兩卷傳于世。]
魏主重之,號為神鸞。勒住并川大寺,晚移漪州。興和四年,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凈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丙[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凈業(yè),不可不修!币蛄畹茏痈呗暢,西向稽顙而終。在寺者,俱見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良久乃已。[事聞于朝,敕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
按:蓮宗以三經(jīng)一論為宗要,所謂論者,即天親菩薩所造〈往生論〉是也。鸞師為之注,直將彌陀誓愿,天親衷懷,徹底圓彰,和盆托出。又著有〈略論安樂凈土義〉,詞簡義賅,誠蓮宗述著之巨擘。再傳至善導大師,蓮宗遂告大成。其功實與遠師媲美,影響后世尤大。鸞師雖未被推為祖,實不祧之祖也。
唐善導大師
師諱善導,不詳其所出,人皆稱善導和尚,云是阿彌陀佛化身,贊其凈行之偉也。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凈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yè),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庇谑乔诤V精苦,晝夜禮誦。旋至京師,激發(fā)四眾。每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凈土法門。三十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粗惡自奉。所有[貝親]施,用寫《阿彌陀經(jīng)》十萬余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xù)明。]道俗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jīng)》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三昧生凈土者,不可紀述。
或問念佛生凈土耶?導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盵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fā),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盷
或問何故不令人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耶?答曰:“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飏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圣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xù)即生。若能念念相續(xù),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愿相應(yīng)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若舍專念,修雜業(yè)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愿不相應(yīng)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xù)故,心不續(xù)念報佛恩故,雖作業(yè)行,常與名利相應(yīng)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見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前念命終,后念即生,長時永劫,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又作臨終正念文曰:“凡人臨命終時,欲得往生凈土者,須先準備,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眾苦,不凈惡業(yè),種種交纏,若得舍此穢身,超生凈土,受無量快樂,見聞佛法,離苦解脫,乃是稱意之事。如脫臭弊之衣,得換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戀著。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須囑家人,及問候人,凡來我前,但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之語,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愿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fā)嗟嘆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得同聲念佛,助其往生。若得明曉凈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矣。(多見世人,平時念佛,發(fā)愿求生,甚是勤奉。及至臨終,卻又怕死,都不說往生之事)。死門事大,必須自家著力始得,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師自念佛時,若有一光明自口出。所居之地,屠肆無人過問。忽一日謂人曰:“吾將西歸!,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樂!弊R讯。唐高宗賜寺額曰“光明”云。
按:導師不教人作觀,但教專稱名號,故理淺易修。愚夫愚婦,皆能修持,最收普及之效。其教簡捷明了,臨終正念文,刻切指陳?芍^慈心太切矣!又創(chuàng)儀贊。凈土宗日益完備,實中興之祖也。有紀其臨終登寺前柳樹投身而死者,此其信徒之事,訛傳為師耳。蔣著《中國佛學史》論之甚詳,可考也。
貳、凈土之種類
凈土分為四種
自性法身凈土,是遍滿十方,東西南北無所不在,即常寂光凈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是報身凈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凈報所感。又如東方滿月世界凈土,是藥師佛十二大愿凈報所感。如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穢土,是我們共業(yè)所感。不論生西方極樂世界,或生東方滿月世界,娑婆世界,皆須再修行直至明心見性,方生常寂光凈土。所以只有常寂光凈土,是最后的凈土、絕對的凈土,其余皆是相對的凈土。不過生西方極樂世界及東方滿月世界之人,只有清凈快樂,沒有煩惱。而且是不退轉(zhuǎn)的,不論遲早,一定可進入常寂光凈土。而穢土世界之人,則受種種煩惱,而且容易退轉(zhuǎn),生常寂光凈土自然較難。但是你如果行愿堅強,功夫卓絕。一悟即登佛地,則不必經(jīng)過東西兩世界,直接便生常寂光凈土了。諸如禪宗各悟道祖師,皆是由穢土直登常寂光凈土,無須求生西方,便可證明。至若智者大師臨終發(fā)愿求生西方、玄奘三藏臨終求生兜率天,可見并未直接證入常寂光凈土,故須多此一舉。但智者、玄奘皆行愿卓絕,其最后必能證常寂光凈土,則可斷言也。
參、念佛儀式
方法儀式
如清閑助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誦《阿彌陀經(jīng)》一卷、〈往生咒〉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穴/土/黽]內(nèi)取)。再能加誦《金剛經(jīng)》大懺悔文及一切大乘經(jīng)典,更好。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zhuǎn)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shù)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愿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十遍)
南無阿彌陀佛(或五百聲、千聲,以至萬聲。愈多愈好,但勿勉強)
南無觀世音菩薩(十遍)
南無大勢至菩薩(十遍)
南無清凈大海眾菩薩(十遍)
發(fā)愿回向文(慈云懺主作,或念蓮池大師西方發(fā)愿文亦可,面對西方虔心誦念)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愿以凈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凈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凈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圣眾,手執(zhí)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ㄩ_見佛,即聞佛來,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愿。
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
惟愿慈悲哀攝受,證知懺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極樂剎。
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wù)?悉發(fā)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十念法(世事煩雜,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專切。亦得往生)
每日清晨服飾之后。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之長短。不限佛數(shù)。氣極為度。其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diào)停得中。連屈不斷。意在借氣束心。令心不敬。念畢。亦必發(fā)愿回向。
愿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肆、四種念佛
(一)持名念佛出《阿彌陀經(jīng)》。經(jīng)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觀相念佛觀相念佛,身對佛相,口念佛名,意觀想著阿彌陀佛的相。不論紙畫木刻泥塑銅鑄,供著那樣相就觀那樣相。身口意三業(yè)相應(yīng),阿彌陀佛身口意三密加持,曰“觀想念佛”。
(三)觀想念佛觀想念佛,就是修十六妙觀。初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觀、七華座、八像觀、九佛身、十觀音、十一勢至、十二普觀、十三雜觀、十四上品三、十五中品三、十六下品三。
(四)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散亂,證凡圣同居土;念到一心不亂,證方便有余土;念到身心兩忘,佛念皆空,一無所有,證實報莊嚴土,是為分證。到此境界,是無記憶空,不是自性彌陀。再提起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向無記憶空那里,將第二句彌陀佛名號追第一句,將第三句追第二句,將第四句追第三句。如是次第,二十、三十、四十、一百、二百句追下去念,無記憶空的無明一破,便見自性法身阿彌陀佛,證常寂光凈土,是為滿證。即經(jīng)中所說:“凈念相繼,得三摩地,證無生忍。”
伍、念佛果報
九品往生
問:常齋念佛的人,與五逆十惡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樣?
答:有品級的,不是一樣。
問:請將生在西方的品級說說。
答:往生西方分為九品,如左:
(一)上品上生發(fā)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三種眾生,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施),回向發(fā)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jīng)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乘,不謗大乘。
(三)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fā)無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見佛。
(四)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回向往生。
(五)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齋,一日一夜持沙彌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回向往生。
(六)中品下生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極樂,發(fā)愿回向往生。
(七)下品上生作眾惡業(yè),不誹謗方等經(jīng)典。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經(jīng)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
(八)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盜戒,不凈說法,應(yīng)墮地獄。命欲終時,遇善知識,贊說凈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
(九)下品下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其諸不善],應(yīng)墮惡道。臨命終時,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滿十二大劫,乃見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人間一百年為西方一晝夜,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為一小劫)。
陸、示眾
有漏凈土
依有漏心變作之凈土也。據(jù)〈群疑論〉謂阿彌陀佛之凈土,雖由佛之無漏心變現(xiàn)而為無漏。然凡夫之心為有漏,故不得直生彼無漏之凈土。但于佛所變之無漏凈土上,由自己之有漏心,變作似無漏之凈土而往生。其中云:“申言之,即極樂土者。就佛之本土而論,為無漏之凈土;就凡夫之所變及受用而論,不免即為有漏之凈土也!贝藴视唯識家之法相而判之。
一句佛號
天親〈往生論〉云:“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以一法句攝二種清凈,(一)器世間清凈,(二)眾生世間清凈。”換言之,即是整個相對宇宙清凈。由相對入于絕對,相對凈土變?yōu)榻^對凈土。
度眾生
〈往生論〉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愿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
凈土果報
離二種譏嫌過,應(yīng)知,一者體、二者名。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諸根不具人。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名亦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念佛號之力量
《觀無量壽佛經(jīng)》有九品往生。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是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yè)……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是名下品下生者。
難易二道
謂難行道與易行道也。龍樹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漸達佛位之困難,以如陸路步行之苦,故稱之為難行道。反之以信力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無何等苦痛而樂,是名易行道。見〈凈土十疑論〉。
生西方后之修行情形
修行凈土法門者,已生西方,并非成佛,仍須修行。但在西方所修之法門,并非念佛,乃聽講經(jīng)及參禪(出《大阿彌陀經(jīng)》)。
生疑城
修凈土者,信心不固,常自狐疑,死后生于疑城。疑城乃出《大阿彌陀經(jīng)》,彌陀凈土之邊地,五百歲中不得見聞三寶,名為懈慢界,亦曰胎生,邊地,即疑城胎生。真門自力念佛人所生之處。懈慢,為懈慢界。要門諸行往生人所入之土。
西方凈土一生成佛
修凈土已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教導,決定一生可以成佛!栋浲咏(jīng)》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shù)甚多,非是算數(shù)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行愿之別
生在西方品位高下,全視自己行力。能否生西方,全視自己愿力。每天念佛千萬聲,如不發(fā)愿,則不能生西方,只能得福報。如每天只念十百聲,發(fā)愿生西,仍能生西方。中峰禪師云:“有行無愿,決不往生;有愿無行,愿是虛設(shè)。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善導觀經(jīng)疏》云:“如經(jīng)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虛,亦無所至。要須愿行相扶,所為皆克!
宏揚凈土
(一)西齋禪師凈土詩(查西齋凈土詩)
西齋禪師參禪未悟,改修凈土,非悟后再修凈土也。其所作凈土詩,皆非悟后語氣。
(二)永明壽禪師及中峰禪師宏凈土
永明壽禪師,悟道后兼宏凈土,非修凈土也(參考《指月錄》)。中峰參高峰,明心見性后兼宏凈土,以利益眾生,非修凈土也。人或誤其悟后再修凈土,非也。已明心見性,則一悟永悟,無須再修。(參考《中峰廣錄》)。
(三)徹悟禪師語錄(查《夢東禪師語錄》)
徹悟初參禪未悟,后改修凈土。其語錄皆是提倡凈土,其凈土詩及開示,乃采古祖師禪語附會凈土者,崇凈土而謗禪宗。其實修禪修凈,俱是釋迦所傳大乘法門,不可故為軒輊,使后人生門戶之見也。
(四)蓮池大師宏凈土
蓮池先修禪未悟,改修凈上,雖宏凈土,仍贊禪宗。其學行品格高超,實不可多得(參考《云棲法匯》)。
(五)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修止觀法門,未明心見性,故臨終求生西方。非明心見性后,再修凈土也。
柒、凈土釋疑
禪凈雙修(《問答錄》五二頁)
問:祖師語錄,參禪就參禪,并無又參禪又念佛之說,后人倒亂是非。如中峰禪師參高峰禪師,悟道后隨機說法,喜參禪者教彼參禪,喜念佛者亦隨機闡揚凈土,其本人并未修凈土,語在《中峰廣錄》中。如蓮池大師先修禪,因未悟,其臨終之遺囑言:我實未悟,因到北京參遍融禪師后,改修凈土,語在《云棲法匯》。
答:以上之辨問不錯。
釋迦佛及諸佛之凈土
見性后,自性遍滿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
問:修行明心見性證悟后,將來肉體死了,生東方凈土?或生西方凈土?如釋迦佛、達磨、六祖、百丈、臨濟、馬祖,古今證道人肉體死了,他是在什么地方?又在西方修行見性后,還生那一方?
答:見性后,自性遍滿十方,充塞宇宙。既言十方,則東方西方皆在其內(nèi),自性所在之遍滿虛空,是常寂光凈土,即法身之真凈土;至東方西方等,乃報身凈土,即假凈土。報土者,如我們娑婆世界穢報之不凈土。報土者,有成住壞空。凈報穢報皆假。如西方凈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愿所成,如東方凈土是藥師佛十二大愿所成,如我娑婆穢土是我們眾生業(yè)力所成。有成必有壞,是相對的。常寂光凈土是絕對的。自性比太陽,太陽光明一照,遍滿虛空,遍滿虛空比常寂光凈土,有自性即有常寂光凈土,有常寂光凈土即有自性,是一非二,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無成無壞的;古今證道的人,見自性后,自性遍滿虛空,無所不在,還有什么地方分別?肉體死活與自性了不相干。在西方見性后,與在此土見性無二無別。
《彌陀經(jīng)》云:“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參禪凈土與念佛凈土
參禪明心見性,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凈土。
問:祖師語錄中,迦葉、阿難、馬鳴、龍樹、達磨、五祖、六祖、百丈、馬祖等千百人皆是證道的人,未曾說過“我是某人化身、某人應(yīng)世”種種的神話,或說“我死了生于東方、西方”。
又問:假如有一人證道后,發(fā)愿生西方或東方否?
答:自古及今悟道的人,當下見自性,自性遍滿十方凈土,自性遍滿虛空,凈土亦遍滿虛空。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世界,都在自性之內(nèi),都在凈土之內(nèi)。這個凈土是指“法身凈土”,叫“常寂光凈土”,我今設(shè)一比喻,喻如中國。北平如西方世界凈土,南京如東方世界凈土。西方、東方之凈土叫作“報身凈土”。報身凈土者是私有的,如同娑婆世界是業(yè)報之穢土,痛苦甚多,西方、東方及他方凈報之凈土無痛苦。凈報之凈土亦非法身真凈土。在凈報之凈土修到見性之后,自性法身始生法身凈土。法身凈土喻如太陽,太陽一照,則十方世界皆見。故見性后,則生東、生西盡成兩頭話,兩不相干了。娑婆世界、東方、西方、他方世界中,有見自性者,其所證的法身凈土,乃是一般無二的。凈土分為四種:“常寂光凈土”,如太陽之光,遍滿虛空,十方世界皆有,是真凈土,又叫“法身凈土”;“凡圣同居凈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這三種凈土是“報身凈土”,是凈報報身得來。如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業(yè)報得來的穢土一樣。我們這個穢土是假的,那三個報身凈土亦是假的,那三個凈土東方、西方、十方世界皆有。四種者,一真三假。假如見自性后,則不受后有,所言“某人化身、某人應(yīng)世”,乃是世俗謬說神話,一人說假,萬人傳真也。
念佛是生西方凈土,參禪證悟者,當下便生常寂光凈土,將穢土變?yōu)閮敉?將肉身變?yōu)榉ㄉ。念佛?須死后才生西方凈土。
《維摩經(jīng)》凈土與《六祖壇經(jīng)》凈土(唯心凈土、唯物凈土;依報凈土、正報凈土)
《維摩經(jīng)》中所說凈土,乃法身凈土;《壇經(jīng)》所講凈土,亦法身凈土。禪宗祖師所講者亦是一樣。法身凈土,即“唯心凈土”;報身凈土,乃“唯物凈土”。法身彌陀,指阿彌陀佛的自性,與諸佛自性及我們的自性無異;報身彌陀,指報身凈土的丈六金身!耙缊髢敉痢,是報身凈土;“正報凈土”,是法身凈土。
捌、修凈土錯走路途
錯認自性彌陀
念佛之念,從見聞覺知起,非從佛性起。念佛功夫純熟,一心不亂,人法雙忘,已具精進功夫,乃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見自性彌陀,不可錯認自性彌陀忘。
錯發(fā)愿
念佛修凈土者,發(fā)愿求生西方,才是正當。其余如發(fā)愿求生兜率天,皆非正理。世俗之人,或女者求來生為男,男者求來生出家,或做大護法等等,皆錯誤。有為求家宅平安,人口清吉,功名富貴,而念佛者,乃大錯。念佛最后目的,在成佛度眾生。
錯念經(jīng)典
修凈土以念佛為正,以念經(jīng)為輔助。念經(jīng)典應(yīng)念佛說經(jīng)典,不可念偽經(jīng)。如《高王經(jīng)》、《壽生經(jīng)》、《妙沙經(jīng)》、《血盆經(jīng)》、《土地經(jīng)》、《太陽經(jīng)》、《解冤經(jīng)》等,皆后人偽造,不可念。
錯求瑞相
誠心念佛,工夫純熟,自生瑞相,不可用心著意強求。每見念佛者,著意求瑞相,用腦筋過度,發(fā)神經(jīng)病者,宜戒之。
玖、附錄
往生傳
沙門往生類
O遠祖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綜六經(jīng),尤善莊老。聞安法師講《般若經(jīng)》,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xiàn)夢,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遠所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克志西方。高僧鉅儒,凡百四十人,共為凈社。蓮漏六時,禪誦不輟,澄心系想。三睹圣相而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于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升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愿力故,來安慰汝,汝后七日,當生我國!庇忠姺鹜右帷⒒鄢、慧永、劉遺民,在佛之側(cè),揖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耶?”既如時至,謂門人曰:“吾之居此,三睹圣相,今復再見,當生凈土必矣!敝疗,端坐入寂,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贊曰:“晉以前,凈土之旨,雖聞于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凈業(yè)弟子,推師為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xiàn)身東土者也,厥功顧不偉歟。予昔游盧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賢之遺跡,見其規(guī)模弘遠,足稱萬僧之居,而殿閣塵埃,鐘鼓闐寂。寥寥然戶異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無繼,嗟夫!”
O慧永
晉,慧永,河內(nèi)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駐钖底山。刺史陶范,舍宅為西林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心安養(yǎng)。后義撫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謚“覺寂大師”。
贊曰:“永初入道,與遠師伯仲,而創(chuàng)凈社以為萬世法,亦遠祖而永宗矣!
自后廬山十八大賢,百三十二一諸往生輩,不能悉錄。姑載一二如左。
○曇順
晉,曇順,黃龍人。幼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jīng),什嘆曰:“此子奇器也!焙笕霃]山修凈業(yè),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創(chuàng)寺江陵,延順經(jīng)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睿
晉,僧睿,冀州人。游學諸方,遠歷天竺。還關(guān)中,從羅什法師稟受經(jīng)義后,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泵嫖骱险贫1娨婎i角耙唤鹕徎,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曇恒
晉,曇恒,河東人。童儒依遠公出家,內(nèi)外典籍,無不貫通。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
○道昺
晉,道昺,穎川人。幼師遠公,通經(jīng)律,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究心念佛三昧,日夜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紹遠師之席,眾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
贊曰:“言行合一,所謂心口二俱念佛者也。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而欲冀往生,將誰欺乎?”
○曇詵
晉,曇詵,廣陵人。幼師遠公,勤修凈業(yè),兼善講說,注《維摩經(jīng)》行于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晉,道敬,瑯瑯人。祖凝之刺江州[祖凝之為江州刺史],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jīng)論,日記萬言,篤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倍俗鸲,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贊曰:“沖年高才,鮮不自恃,而篤志念佛,非宿植凈因者乎?今沙彌略涉經(jīng)論,我慢放逸,白首而無歸,不得已而談西方,晚矣!”
○佛馱跋陀羅
晉,佛臥跋陀羅,此云“覺賢”,迦維衛(wèi)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學群經(jīng),深達禪律。姚秦沙門智嚴至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羅什法師上下論議。后以懸指海舶遭擯,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三昧》諸經(jīng)。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遠嘆曰:“紹隆大法,其在爾乎?”后疾篤,誠期凈土。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yǎng)!睗鷪(zhí)燭憑幾,停想無亂。又集眾誦凈土經(jīng)。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忽然而覺,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自逆虛空,只有所見,須臾還臥,容色愉悅,謂傍人曰:“無疾苦,吾行矣!庇颐{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贊曰:“濟以圣師指示而生凈土,然則臨終助念,孰曰無功乎?而留龕溽暑,體發(fā)異香,梵行之精堅驗矣!
○慧恭
晉,慧恭,豫章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系念凈土,臨終皆有奇應(yīng)。又五年,恭病篤,雨淚叩頭,誓心安養(yǎng),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于臺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矣!惫廊粖^迅而逝。
○慧虔
晉,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熙年中,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眾。后寢疾,屬想安養(yǎng),祈誠觀音。北寺有凈嚴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蓋,七寶莊嚴,尼驚異作禮,問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彬搽m困,神色如常,侍者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贊曰:“臨終見佛,或疑純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見之,何也?當知感應(yīng)道交,不可思議,慎哉言乎!”
○僧顯
晉,竺僧顯,南游江左,遇疾,屬緣西方,虔苦不替,見阿彌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為傍人說所見,并陳誡因果,辭意剴切。明晨,端坐而化。
贊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則曰:‘吾力且憊,待平復已,然后念佛!恢罘馂槎壤喜,有疾念佛,今正是時,而顯以念力,既愈其疾,復得往生。賢哉!”
○慧通
晉,慧通,從涼州慧紹禪師咨受禪法,祈心安養(yǎng)。微疾,于禪定中,見一人形葛端嚴,語通云:“良時至矣。”俄而,阿彌陀佛光明燁然。定起,以告同學,安然而化,異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晉,法琳,臨那人,專精戒品,止成都靈建寺修凈業(yè)。常持《彌陀》、《觀音》二經(jīng),轉(zhuǎn)誦之時,輒見一偉貌沙門,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圣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贊曰:“琳誦經(jīng)有沙門現(xiàn)前,蓋誠感耳,無足為異。其生西方,不系乎是。修凈業(yè)者,毋取相希慕焉!
○曇鑒
宋,曇鑒,平生片善,回向西方,誓愿見佛。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嚴凈!庇钟谄恐谐錾徎ㄒ恢κ谥。定起,乃與寺僧敘別。夜?jié)u深,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彌聲其厲,及明,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
○僧柔
齊,僧柔,學方等諸經(jīng),惟以凈業(yè)為懷。卒之日,見化佛千數(shù),室內(nèi)外俱聞異香,西向敬禮而化。
○慧光
齊,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quán)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愿歸安養(yǎng)而已。”已而,凈土化佛充滿虛空。光曰:“唯愿我佛攝受,遂我本愿!奔磸椫阁揽,言氣俱盡。
贊曰:“天多欲樂,兼有女人,非解脫處。古謂:‘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且再潈敉琳,謂上品即登彼岸,下生猶勝天宮。今光于命盡之際,而詳審堅固所愿確然,可謂明且勇矣!
○慧進
齊,慧進,居高座寺,誓誦《法華》,造經(jīng)百部,愿回此業(yè),得至安養(yǎng)。后聞空中告曰:“汝愿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逝。
○道珍
梁,道珍,住廬山修凈業(yè)。夢有人乘船海中,問之,云:“往阿彌陀佛國!闭淦螂S行。船人云:“汝未營浴室及誦《彌陀經(jīng)》,未可也。”覺而浴僧誦經(jīng),歷年不輟。忽房內(nèi)池面,降白銀臺,因默記其事,書經(jīng)函中。命盡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輝映。邑人遙見,謂是諸王禮覲。及旦,乃聞?wù)渥。后檢經(jīng)函,如珍瑞應(yīng),宜生凈土久矣。
贊曰:“遠公三觀圣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銀臺而默記,古德之厚重類如此。彼淺丈夫者,縷有少異,曉曉自鳴。小則失其所有,大則增其魔事矣?筛ド髦T!”
○神鸞
后魏,曇鸞,少游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君仙經(jīng)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shù)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蹦耸凇妒^經(jīng)》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其為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丙[大喜,遂焚仙經(jīng)而修凈業(yè)。寒暑疾痛,曾無少懈,魏主號為神鸞。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凈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丙[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凈業(yè),不可以不修!币蛄畹茏痈呗暷罘,西向稽顙而終。眾聞天樂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贊曰:“黃冠者恒言曰:‘釋氏有死,神仙長生!裰Ч^佛有長生,仙無長生,此論痛快簡當,高出千古。淺法師舍偽歸真,如脫敝屣,豈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師
隋,智顗,號智者大師,穎川人。孩幼之時,見像即禮,逢僧必拜。十八,出家于果愿寺。后禮慧思禪師,弘法緣畢。在剡東石城寺,將入滅,謂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復前進,輟斤絕弦于今日矣!背^《無量壽佛經(jīng)》題竟,復曰:“四十八愿,莊嚴凈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見。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慧薰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敝抢收堅:“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沒此何生?”師曰:“吾不領(lǐng)眾,必凈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毖杂,唱三寶名,如入三昧。
贊曰:“大師道德崇重,一家教觀,萬代宗仰。而舍壽之際,惟西方是歸。乃至疏《觀經(jīng)》,著《十疑論》,恒于此諄諄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稱心觀為宗,凈土其非實歟?’噫!大師謂約心觀佛,不謂無佛。如其無佛,心觀何施?正報既然,依報亦爾,學臺教者審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一雉來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師當往生凈土,豈償汝命!焙笥诓≈,發(fā)愿以一生行業(yè)回[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
贊曰:“經(jīng)稱:‘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矏旱靡陨鷥敉,不償雉命,良由一生凈土,永絕輪回,因緣何從而得會遇。若其忍悟無生,入塵利物,縱有報償,則所謂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者矣。豈與凡夫六道等耶!”
○灌頂
隋,灌頂,章安人,智者大師弟子也。日以念佛為事,臨終室有異香,遺誠弟子竟,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誦《彌陀經(jīng)》,修西方觀。三十年常坐不臥,每入定,見凈土蓮臺寶樹。臨終之夕,人夢成坐蓮花,隱隱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像僅三寸。后于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太小耶?”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毖杂,見佛身遍滿虛空,告曰:“汝當澡浴清凈,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佛來迎,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贊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則心穢即穢,心凈即凈。審矣!而喻見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見多佛遍空。蓋一即多,多即一,非有優(yōu)劣也!
○智舜
隋,智舜,入盧山踵遠師凈業(yè)。大業(yè)初,講《觀經(jīng)》畢,即示疾。見鸚鵡、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樂寺,善經(jīng)論,精誠念佛。有僧道詮者,至自齊州,赍阿彌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問之,則云:“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繪而來。”海感慶逢遇,虔篤禮敬,乃睹神光燦爍。于是模寫懇苦,愿生彼國。后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禮竟,跏趺至曉而逝,儼然如生。
贊曰:“極樂世界,過此十萬億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酆V\感佛,彼道銓,安知非凈土之賢圣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歲聞徑直之門莫如念佛,乃謂人曰:“我聞經(jīng)言,犯一吉羅,歷一中劫地獄可信!庇盅:“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則未之信!庇忻髡呤驹:“汝大邪見!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于國清寺兜率臺晝夜精勤念佛。忽辭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無疾而化。時有金色光明,照數(shù)百里。江上漁人謂是天曉,遲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贊曰:“佛云:‘吾言如蜜,中邊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惡入地獄,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誠可謂邪見矣。近世喜持咒者,見陀羅尼所說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滿種種求愿,則躍然而信。見凈土所說功德,能直入圣階。立超三界,則恬然不介意,其為邪見等耳?煽卜!”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yè),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庇谑乔诤V精苦,晝夜禮誦,激發(fā)四眾。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則為人演說凈土,三十余年,不曾睡眠。好食送廚,粗惡自奉。凡有襯施,用寫《彌陀經(jīng)》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xù)明。三依瓶缽,不使人持,行不共眾,恐談世事。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jīng)》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得念佛三昧往生凈土者,莫能紀述;騿:“念佛生凈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蹦俗阅钜宦,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于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發(fā),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蹦说橇鴺,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薩助我,我今不失正念,往生凈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賜寺額曰“光明”云。
贊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fā)人之信心,脫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猗歟大哉!”
○智欽
唐,智欽,專習禪業(yè),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后于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凈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曰:“來迎欽禪師耳。”護急啟[窗/心],見佛身光明,幡華寶蓋,滿虛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贊曰:“燒身燒臂,大乘經(jīng)中屢開,然此得忍大士所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禪禮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古云:‘善學柳下惠。\’不其然歟!”
○五會法師
唐,法照,大歷一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嘗于缽內(nèi)睹五色云,有梵剎曰大圣竹林寺。后詣五臺,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庇謫:“當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后臘月朔,在華嚴院凈業(yè)道場,方憶二大士記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臺已就,后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倍俗。師嘗于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云寶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又于并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追尋,乃見師勸化之盛。遂詔入京,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贊曰:“感夢于前,觀境于后,其可信明矣。然則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顧不足信歟。三載之前,花臺預就,所謂信心才起,蓮[芷/(止止)]標名。隨其勤惰而或鮮或萎。又不足信歟。噫!冥現(xiàn)靈蹤,預符圣記;形鍟,音徹九重,豈非乘悲愿而生者哉!
○臺巖康法師
唐,少康,縉云仙都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因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師祝曰:“若于凈土有緣,當更放光!毖砸。光明閃爍。師曰:“劫石可磨,我愿無易矣。”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遺像升空。謂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yǎng)!蹦诉m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與錢一文。年余,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又于烏龍山建凈土道場,每升座,高聲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師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睍r眾數(shù)千,有不見者,悲傷自責,因倍精進。后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囑道俗曰:“當于凈土起欣樂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彼旆女惞鈹(shù)道而逝。塔于臺巖,號“臺巖法師”。
贊曰:“或疑佛從口出,似涉怪異。噫!世尊逢醉象時,手五指端,出金光獅子。其言曰:‘我何有心于御象哉!以找無量劫來,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獅子現(xiàn)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現(xiàn)佛,亦無量劫來皈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師,教人黑夜習坐,于香煙上,注觀佛現(xiàn),以為感應(yīng)。較此邪正,實霄壤焉!修凈業(yè)者。不可不辨。”
○自覺
唐,自覺,住真州,常發(fā)愿,愿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于是鑄觀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愿。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隨之。佛垂手摩覺頂曰:“守愿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愿!焙笫荒甓峦,見一人形似天王,云間現(xiàn)身謂覺曰:“安養(yǎng)之期至矣!奔从谟^音像前趺坐而化。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嘗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凈土,可以棲神,朕當發(fā)愿,求生彼國!庇谑橇鶗r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贊曰:“末世聞法信受,無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極于尊貴者倍復少,所以者何?位彌高,則欲彌廣;欲彌廣,則染彌重,勢所恒然。鮮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樂,不忘西方之歸,非宿值勝因,何以致此?雖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內(nèi)典者奚不錄。曰:‘茲傳凈土,意有所專主。’故不泛紀云!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啟母云:“兒見西方七寶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蓮花,沒當生彼,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報,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頓發(fā)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終,亦生安養(yǎng)云。
贊曰:“始泛浮緣,終生樂國,信不信故也。經(jīng)云:‘惟除不信。\’諒夫!”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才。不侶流俗,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旌其號曰“遺民”。入廬山頂遠公蓮社,著〈念佛三昧詩〉以表專志,嘗于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遺民懇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倍矶,佛為摩頂,引架娑以被之。他日又見入七寶池,蓮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項有圓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十八功德水,汝可飲之!边z民飲水甚甘美,及寤,猶覺異香發(fā)于毛孔。乃古眾曰:“吾凈土之緣至矣!睂ο穹傧阍侔,祝曰:“我以釋迦遺教,知有阿彌陀佛,應(yīng)先供養(yǎng)釋迦如來,次供養(yǎng)阿彌陀佛,及《妙法[蓮]華經(jīng)》,愿一切有情俱生凈土!毖杂,面西合掌而逝。時義熙六年也。
贊曰:“《觀經(jīng)》敘凈業(yè)正因,以孝養(yǎng)父母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終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遺民少盡孝養(yǎng),而復深入三昧,屢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凈業(yè)者,此其為萬代師法!
○張野茂才
晉,張野,居潯陽,兼通華梵,尤善屬文。舉茂才,屢征散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蓮社修凈業(yè)。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張抗學士
宋,張抗,積善向佛,誓誦〈大悲陀羅尼〉十萬遍,求生凈土。年六十余,寢疾,一心念佛,謂家人曰:“西方凈土只在堂前,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金地禮佛!毖杂,念佛而逝。翁兒,抗孫也,二歲而亡。
贊曰:“心凈則西方觸目,心穢則地獄隨身,抗之凈心成就,堂前見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參軍。問無為子楊公曰:“經(jīng)中教人求生凈土。而祖師云:‘心是凈土,不必更求!绾?”楊公答曰:“試自忖量,若在佛境,則無凈無穢,何用求生?若未出眾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穢土而求生凈土乎?”同士感悟欣躍而去。后二年,楊公守丹陽。忽夢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來致謝!睌(shù)日而訃至,言司士七日前預知時至,與宗黨言別而化,正感夢時也。
○馬子云縣尉
唐,馬子云,舉孝廉,為涇邑尉。押租赴京,遭風舟溺,被系,乃專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隱居。一日謂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力業(yè)成,行且往生安養(yǎng)!泵魅,沐浴新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我!毖砸讯。
贊曰:“身被系,心念佛,終以赦免,即囚禁伽鎖,念觀音而得解脫者也。今五欲纏縛,豈非被系,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豈非赦書。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終無赦時。悲哉!”
○賈純?nèi)士y
宋,賈純?nèi)?霅川人,官郢州倅。潛心凈業(yè),長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頂上白光圓相。異香滿室。
○張迪助教
宋,張迪,錢塘人,官助教,從圓凈律師受菩薩戒,咨問凈業(yè)法門,篤志修持,誓生安養(yǎng)。每念佛時,揚聲勇猛,至失音猶不已。一日,謂圓凈曰:“定中見白色頻伽鳥飛舞于前!庇秩,西向端坐而化。
贊曰:“見頻伽,不見佛,何也?蓋是初時暫見,終當見佛耳。謂漸入佳境,非耶?”
○王龍舒國學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極經(jīng)史。一旦捐之曰:“是皆業(yè)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仁德上人:為什么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 仁禪法師:念佛修行路上的兩大歧途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仁德上人:怎么樣才算是明明白白地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凈界法師:念佛人為什么要把心帶回家?
- 凈界法師:下定決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昌臻法師:念佛應(yīng)該怎么念?念佛的秘訣與方法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如瑞法師:修學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凈界法師:往生的心態(tài)比念佛數(shù)目更重要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