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編 往生品位
第六編 往生品位
一、三輩往生
上輩往生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愿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xiàn)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于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國。
——《佛說無量壽經》
【譯文】
佛告訴阿難:“十方無量世界諸天人民,其中有發(fā)起至誠懇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凈土者,總共有三輩。其上輩往生者,舍棄家緣愛欲,行作沙門,發(fā)起信愿往生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一向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修行六度萬行種種功德,回向愿生彼極樂凈土。此等念佛眾生,臨到壽命將終之時,阿彌陀佛與彼凈土菩薩圣眾,顯現(xiàn)在其人面前。此念佛人就隨從阿彌陀佛往生極樂凈土,即刻便在凈土七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即安住于不退轉位,智慧開啟,精進勇猛,獲大神通,得大自在。所以阿難!其有眾生想在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fā)無上菩提之心,廣修功德,至心切愿求生彼安樂凈剎。”
中輩往生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1),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xiàn)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xiàn)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說無量壽經》
【注釋】(1)齋戒:意謂清凈守戒以杜絕一切嗜欲。
【譯文】
佛告訴阿難:“其中輩往生者,十方無量世界諸天人民,其中有發(fā)起至誠懇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凈土者,雖然不能出家行作沙門,廣修功德善本,也應當發(fā)信愿往生成佛度眾生之心,一向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隨分隨力,修善植福,奉持齋戒,建造佛塔佛像,飯食供養(yǎng)沙門僧眾,在寺院叢林懸掛幢幡,燃點油燈,布散鮮華,焚燒檀香,用以供養(yǎng)三寶,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凈土。如此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xiàn)出化身,化佛光明赫奕,種種相好,如真佛一樣莊嚴,與凈土諸圣眾,顯現(xiàn)在此念佛人面前,此念佛人就跟隨化佛往生極樂凈土,安住于不退轉位。其功德智慧,比上輩往生者稍遜一等。”
下輩往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愿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說無量壽經》
【譯文】
佛告訴阿難:“其下輩往生者,十方無量世界諸天人民,其中有發(fā)起至誠懇切之心愿意往生西方凈土者,假使不能夠廣作諸多功德,也應當發(fā)起信愿往生成佛度眾生之心,一向專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乃至最低限度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愿生彼佛剎土。若遇機緣聽聞到這念佛往生的深妙法門,心生大歡喜,信受好樂,不生起絲毫疑惑,如此至心信樂,乃至一念,念于阿彌陀佛,以至誠心,愿生彼佛剎土,此念佛人臨命終時,夢中見到阿彌陀佛,也能往生彼佛凈土。其功德智慧,比中輩往生稍遜一等。
【按】
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即須發(fā)菩薩心,一向專念。隨其念佛功夫的淺深,及福德智慧的大小,遂致品位有高低。凈業(yè)行人宜取法于上,力爭上輩往生。
二、九品往生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愿生彼國者,發(fā)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shù)猛:蔚葹槿?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1),回向發(fā)愿,愿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shù)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zhí)金剛臺(2),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shù)菩薩,贊嘆行者,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后,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是名上品上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金剛臺:金剛合成的蓮臺座。
【譯文】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愿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發(fā)起三種心,即便往生。是哪三種心呢?第一,至誠心;第二,深信心;第三,一切功德回向愿往生心。具備這三心的眾生,必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又有三種類型的眾生,能夠生到極樂世界。是哪三類眾生呢?第一種是慈心不害物命,奉持各種戒行;第二種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第三種是修行六念,以上述修行的功德,善巧回向,愿生西方極樂世界。具備以上一日乃至七日修行,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臨終將生彼國時,由于這念佛人生前修行精進勇猛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無數(shù)的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的諸天以及七寶宮殿等一齊來臨。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共執(zhí)金剛蓮臺,來到念佛人面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注照在這念佛人的身上,即與化佛等同時伸出手來接引這念佛人的神識到金剛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無數(shù)的菩薩,同聲贊嘆這念佛人,勸慰鼓勵其心。
這念佛人見到如此殊勝的境相,生大歡喜,身心踴躍,自見乘金剛臺,隨從在阿彌陀佛之后,如彈指間,便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凈土后,親眼見到阿彌陀佛的紫磨真金色身,無量相好,一一具足福慧莊嚴;又見到諸菩薩圣眾的色相,也一一具足微妙莊嚴;又聞到光明寶林,演說微妙法音,初聞法音就悟證無生法忍。經須臾間,就能游歷十方世界承事諸佛,蒙諸佛次第授記。得授記后,便回到安養(yǎng)本國,證得無量百千總持法門。
這就叫做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1)。善解義趣,于第一義(2),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
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嘆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華,經宿則開。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嘆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xiàn)前受記(3)。
是名上品中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1)方等經典:大乘經典的總稱。方等意即方廣平等。 (2)第一義:般若畢竟空無所有之義。 (3)現(xiàn)前授記:四種授記之一,見菩薩根性成熟,現(xiàn)于一切大眾前授成佛的記。
【譯文】
上品中生者:
這類念佛人或讀或不讀大乘經典。聞諸法性空妙有之義,默契于心,深信世出世間苦樂二種因果,對此等因果及大乘佛法的各種道理,不生懷疑誹謗。以這些功德回向,愿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作這種行持的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蓮臺,到這念佛人面前。阿彌陀佛與諸圣眾同聲贊嘆:“法子!你修行大乘佛法,悟解諸法空性,所以我現(xiàn)在來迎接你。” 即時阿彌陀佛與一千尊化佛,同時伸出手來接引。
這念佛人自見己身坐在紫金蓮臺上,合掌叉手,贊嘆阿彌陀佛及圣眾。如一念頃,就能生彼凈剎七寶池中。這紫金蓮臺如大寶華,經過一夜,就能開敷。
這往生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阿彌陀佛及諸菩薩同時放光,照觸在那往生者身體上,那往生者的眼目當即開啟明亮。因順先前宿世的習性,普聞水、鳥、樹、樂等眾多聲音,純說甚深空有不二的中道義諦。那往生者就走下紫金蓮臺,到阿彌陀佛座下頂禮合掌,歌揚贊嘆佛的功德。經過七日,即于無上正等正覺證得不退轉位。應時就能夠飛行自在,分身遍至十方世界,一一承事供養(yǎng)諸佛。在諸佛的道場,修習種種三昧。歷經一小劫,證得無生法忍。一一佛前,現(xiàn)前得蒙成佛的授記。
這就叫做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fā)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fā)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于眾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yǎng)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1),住歡喜地(2)。
是名上品下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百法明門:菩薩證到初地果位時所得的智慧門。智慧能通入百法的真性,所以名為明門。 (2)歡喜地:圓教十地果位中的初地。初得圣性,生大歡喜,所以稱歡喜地。
【譯文】
上品下生者:
亦同上品中生者,深信因果,但不誹謗大乘佛法。唯發(fā)厭苦樂生凈土成佛度眾生之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世界。此念佛人于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及諸菩薩眾,持金蓮華,阿彌陀佛化作五百尊佛,來接引此念佛人。五百化佛同時伸手,贊嘆道:“法子!汝現(xiàn)今罪滅清凈,發(fā)往生凈土的無上道心,我來迎接汝。”那念佛人見到此事時,即見到自身坐在金蓮華上,蓮華緩緩閉合。閉合后,就隨從阿彌陀佛之后,得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在七寶池中,經過一日一夜,蓮華才開敷。七日之中,才能見到阿彌陀佛。雖然見到阿彌陀佛身相,但對阿彌陀佛眾多微妙的相好,如隔紗望月般的不甚明了。經二十一日后,才能清晰地見到阿彌陀佛的種種相好光明,聞到眾多的音聲,都在演說妙法。游歷十方世界,供養(yǎng)諸佛。在諸佛的座前,聽聞甚深微妙之法。這樣歷經三小劫,證得通達百法真性的智慧,得到歡喜地的圣果。
這就叫做上品下生者。
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1),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嘆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嘆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2)六通(3),具八解脫(4)。
是名中品上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八戒齋:是為在家人所制的齋戒法,令其居塵得以修習出家法。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不著香薰衣;八、不非時食。(2)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 (3)六通:宿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神足通、漏盡通。三明六通是阿羅漢所具的功德。 (4)八解脫:以八種禪定解脫煩惱的系縛。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凈解脫身作證具足;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
【譯文】
中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和八戒齋,修持諸戒,不造五逆重罪,不毀犯戒律,沒有各種過錯,以此善根戒行回向愿求生極樂世界,那念佛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與諸比丘眾圍繞其人,放金色光明,注照在他的身上,又為其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贊嘆出家,自在修道,得以脫離眾苦。那念佛人既見佛聞法,不勝欣喜,就見自身已端坐在蓮華臺上,長跪合掌,低頭向佛頂禮。還沒有抬頭之時,便已生到了極樂世界。一經生到彼土,蓮華即刻開敷。當蓮華開敷時,那往生者便聞到眾多的音聲,同時贊嘆苦集滅道四諦之法,當時便獲證阿羅漢果,得三明六通,具足八解脫的禪慧。
這就叫做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
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1),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2),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戒香(3)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贊嘆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是名中品中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沙彌戒:沙彌十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華鬘,不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視聽;八、不坐臥高廣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2)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應當受持的戒。比丘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為三百四十八戒。 (3)戒香:戒德熏于四方,以香為喻。
【譯文】
中品中生者:
若有眾生或一日一夜受持八關戒齋,或一日一夜受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受持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身口意三業(yè)威儀小戒也沒有缺失,以此持戒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世界,此戒香熏修的念佛人,臨命終時,見到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眾,放金色光明,持七寶蓮華,來到念佛人面前。此人聽到佛聲從空中傳來,贊嘆道:“善男子!如汝這樣的善人,能隨順三世諸佛的教敕故,所以我前來迎接你。”那念佛人自見己身坐在蓮華座上,坐上后蓮華閉合,瞬間便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經過七日后,蓮華才開敷。蓮華開敷后,這往生者睜開眼睛,合掌頂禮,贊嘆阿彌陀佛的恩德。初聞妙法,心生歡喜,當即證得須陀洹果。經半小劫后,方證阿羅漢果。
這就叫做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是名中品下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譯文】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順贍養(yǎng)父母,修行世間的仁愛慈善,此人臨命終時,遇到念佛善知識,為其廣為詳說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樂事,并述說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功德。此人聽到這些法音后,很快就命終了,譬如壯士屈伸臂膀的時間,就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經過七日后,蓮華開敷,得以遇到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其說法。此往生者聽聞到二大菩薩講經說法,心生歡喜,當即證得須陀洹果。經過一小劫,成就阿羅漢果。
這就叫做中品下生者。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yè),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yè)。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后,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fā)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譯文】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曾造作眾多的惡業(yè),雖然對大乘經典不生誹謗。此等愚癡之人,造作諸多惡業(yè),沒有慚愧心。此人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為他贊嘆宣說大乘十二部經的首題名字。那惡人由于聽聞佛經名題故,當下除卻千劫極重的惡業(yè)。善知識又教那人合掌叉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由于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緣故,當即消除五十億劫生死罪業(yè)。
行者正稱念佛名時,阿彌陀佛就派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應聲來現(xiàn)在那行者面前,贊嘆道:“善男子!以汝稱念佛號故,諸罪得以消滅,我來迎汝。”說完這話后,那念佛人就見到化佛光明遍滿自己的住所,心生歡喜。當即命終,乘寶蓮華,隨從在化佛的后面,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經四十九日后,蓮華才開敷。當蓮華開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立那人面前,為他宣說甚深微妙的十二部經教。那往生者聞法后,信悟領解,當即發(fā)起無上道心。歷經十小劫,證達百法真性的智慧,得以證入歡喜地。
這就叫做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1),盜現(xiàn)前僧物(2),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yè)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yè)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3)。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于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fā)無上道心。
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僧祇物:僧祇意為大眾。是比丘、比丘尼大眾共有的財物,又稱十方僧物。 (2)現(xiàn)前僧物:屬于一法界中現(xiàn)在眾僧的財物。 (3)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又稱五分法身。戒、定、慧為修因,解脫、解脫知見為證果。這五種法是佛的身體,所以稱為法身。
【譯文】
下品中生者:
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齋及比丘比丘尼具足戒,如此愚人還曾偷盜十方僧物,并盜竊現(xiàn)前眾僧的財物,或為名聞利養(yǎng)而說法,無有慚愧心,以種種惡業(yè)來莊嚴自身。這樣的罪人,以其罪因,應當墮入地獄。此罪人在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齊來。在這關鍵時刻,遇到念佛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他贊嘆宣說阿彌陀佛的十力威德,廣贊阿彌陀佛悲愿光明神力,又贊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的功德。那罪人既聞信已,當即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當即化為清涼風。此清涼風吹諸天華紛紛飄墜。華上皆有化佛化菩薩,來迎接此人。如一念頃,此人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七寶池中的蓮華之內,經過六劫,蓮華才能開敷。蓮華開后,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以清凈梵音,安慰那往生者,為其宣說大乘甚深經典。那往生者聽聞佛法后,信悟領解,當即發(fā)無上菩提心。
這就叫做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yè),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yè)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fā)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譯文】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造作種種不善業(yè),五逆十惡等,無所不為。如此愚人,以如是極重惡業(yè)故,決定墮入阿鼻地獄,歷經多劫,遭受無窮的劇苦。如此愚人,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以大慈悲安慰其心,為他宣說凈土妙法,教令他系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那罪人被臨死的苦痛所逼,慞惶散亂,不能系念阿彌陀佛。善友知其苦痛失其正念,便轉而教他:“汝若不能系念阿彌陀佛的話,便應口稱阿彌陀佛名號。”那罪人即以至誠懇切心口稱佛名,如此具足十念,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以稱佛名號故,于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到猶如日輪的金色蓮華,應聲現(xiàn)在罪人面前。如一念的短時間內,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在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才開敷。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以大悲音聲,為那往生者廣說諸法實相的妙法,以實相懺法滅其罪障。那往生者聞聽此妙法后,開解歡喜,當即發(fā)無上菩提心。
這就叫做下品下生者。
【按】
九品往生的共同條件是圓發(fā)三心,其因行果報,充分體現(xiàn)出阿彌陀佛愿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萬修萬人去,信哉斯言。
九品往生皆是凡夫
又看此《觀經》定善(1)及三輩(2)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后,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yè)故,臨終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善導《觀經四帖疏》
【注釋】
(1)定善:《觀經》十六觀,前十三觀以定心觀想凈土依正二報,名之為定善;后三觀以散心修三福九品之行,名之為散善。 (2)三輩:指《觀經》后三觀的九品往生章。
【譯文】
又,探究此《觀經》定善十三觀以及三輩九品章上下文的意蘊,總是彰顯佛滅度后,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凡夫,只是由于所遇緣分的差異,而導致往生品位有九品高下的不同。為什么這樣說呢?上輩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輩三品往生者是遇到小乘佛法的凡夫,下輩三品往生者是遇到惡因緣的凡夫。因為平生造惡業(yè),臨終憑藉善知識的開導,信愿持名,乘托阿彌陀佛大悲愿力,因此得以往生極樂凈土。
【按】
隋唐之際,注解《觀經》的諸師,以通途教觀的立場,將上輩三品往生,判為大乘圣人生位,中輩三品往生,判為小乘圣人生位,下輩三品往生,判為大乘始學凡夫生位。善導大師以凈宗乘佛愿力的立場,建立九品往生皆是凡夫的觀點?ü沤,垂憲萬代。
三、邊地疑城往生
中輩疑城生者
其人奉行施與如是(1)者,若其然后中復悔,心中狐疑(2),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凈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xù)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jù),續(xù)結其善愿為本,續(xù)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凈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诓荒軓脱裕阈闹袣g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凈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谶^者,過差少,無所復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凈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凈佛所。便道見無量清凈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其人于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無量清凈佛所。是為第二中輩。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注釋】
(1)奉行施與如是:指經中所言中輩往生者所須具備的善德,即“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語深,當作至誠忠信,飯食沙門,而作佛寺起塔,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繒彩等”。(2)狐疑:即懷疑,由狐性多疑而來。
【譯文】
其人奉行布施、供養(yǎng)等功德善業(yè),若中途又生后悔,心中生起懷疑,不再相信布施、供養(yǎng),作諸善業(yè),其后世能夠得享善果福報,也不相信實有阿彌陀佛極樂凈土,也不相信念佛就能往生。即便這樣,這個人仍繼續(xù)念佛,雖然念佛,對凈土法門的因果事理時而相信時而不相信,心志猶豫徘徊,對專一念佛求生凈土缺乏堅固的信解依據(jù)。但尚能延續(xù)以前的善愿為根本,由于接續(xù)此前功德力,得以往生西方凈土。其人世壽將盡、百病纏身之時,阿彌陀佛就親自變化為佛的形像,令其人親眼目睹。這時其人口不能說,但心中明了,歡喜踴躍,心中思惟:我真后悔中途退轉,未能進一步奉持齋戒。但佛慈悲不舍,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此人就在心中懺悔。因為懺悔過失,罪過得以減輕。其人世壽結束,即蒙佛力得以往生阿彌陀佛剎土,但不能直接到達阿彌陀佛處。在往生途中,見到極樂凈土界邊自然有七寶城池,心中便生起大歡喜。于是中途止步,在城中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所受的清虛之身自然長大。其人在此城經過五百歲后,方可出來,前往阿彌陀佛所。這是第二中輩疑城往生者的情形。
下輩疑城生者
其人作是(1)已后,若復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當?shù)闷涓#恍磐鸁o量清凈佛國。其人雖爾,續(xù)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凈佛則令其人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凈佛國土。其人心中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當生無量清凈佛國。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復言,則自悔過;谶^者,過差減少,悔者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則生無量清凈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心中獨歡喜,便止其中,其人亦復于城中五百歲。五百歲竟,乃得出至無量清凈佛所。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注釋】
(1)作是:指經中所言下輩往生者具備的德行,如“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凈。如是清凈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凈佛國,晝夜十日乃至一晝夜不斷絕者”。
【譯文】
其人曾齋戒清凈,乃至行持過一晝夜的精進念佛,若其人在中途又生后悔心,意地開始懷疑,不再相信作善后世得享福報,也不相信念佛能往生阿彌陀佛國。即便如此,其人尚可接續(xù)以前念佛的善根,往生西方凈土。其人世壽將盡、百病纏身之時,阿彌陀佛令其人在臥床睡夢之中,目睹西方極樂世界。其人心中生起大歡喜,內自思惟:我真后悔中途退轉,未能進一步齋戒念佛。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安樂剎土。其人這時只能心念,而口中不能言語,就在心中懺悔以往的罪過。因為懺悔罪過,罪過得以減輕,其余的罪過不可能全部懺除。其人世壽結束,則蒙阿彌陀佛愿力加持,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但不能直接到達阿彌陀佛處所。便在道旁見到方圓二千里的七寶城,心中獨自歡喜,便停止在城中。其人在城中滯留五百歲后,五百歲竟,方能從城中出來,到達阿彌陀佛處。
胎生與化生
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1)、不可稱智(2)、大乘廣智(3)、無等無倫最上勝智(4),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愿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圣眾,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5)。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佛說無量壽經》
【注釋】
(1)不思議智:佛之智慧,深廣而不可思議。 (2)不可稱智:佛之智慧眾多無量,眾生稱說不能窮盡。 (3)大乘廣智:乘有運載義。佛之智慧威力廣大無邊,能運載一切眾生至究竟涅槃彼岸。(4)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佛智為最究竟,一切菩薩圣眾皆無法比擬。 (5)胎生:極樂國土有胎生、化生二類,或生邊地,或生蓮內而華不開,不能見聞三寶,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內,故名胎生。
【譯文】
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行諸多功德,發(fā)愿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然而不能明了阿彌陀佛的一切種智、深廣難思之智、不可稱說之智、大乘廣度一切眾生之智、最上無比勝妙之智,對阿彌陀如來甚深智慧功德,疑惑不信,但尚能相信善惡罪福的因果,由此修習六度;,愿往生彼佛凈土。這一類眾生壽終之后,就能往生在邊地疑城的七寶宮殿之中,五百歲常不見阿彌陀佛,也聽聞不到經法,不能睹見諸菩薩聲聞圣眾,所以稱此類往生者為胎生。如果有眾生明了深信阿彌陀的智慧,乃至深信阿彌陀佛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廣積功德善本,深信切愿回向求生西方凈土,這一類眾生壽終之后,便在極樂國土七寶蓮華中自然化生,跏趺端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凈土諸菩薩同樣地具足成就。
【按】
邊城疑城往生者,由念佛與修善力故,得以往生;由疑悔心夾雜故,滯留邊地疑城五百年,不得親近三寶。證知,凈業(yè)行人不應對念佛法門事理因果心生疑惑,應當明信阿彌陀佛無上智慧。
- 上一篇:第五編 凈土資糧 行門
- 下一篇:第七編 禪宗與凈土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