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四集
第十四集
內(nèi)容提示
解義分中第三義 觀行體相 觀菩薩者菩薩四行
解義分中第四義 凈入愿心
原文:
觀菩薩者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tǒng)之。
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yǎng)諸佛,教化眾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轉(zhuǎn)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dǎo)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zhuǎn)”。
法身如日,而應(yīng)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fù)言“如須彌住持”也。
“淤泥華”者,經(jīng)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dǎo),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復(fù)言一念一時無前后也。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并應(yīng)。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quán)無謀,而動與事會!鄙w斯意也。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觀行體相竟。
▲以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凈入愿心。
凈入愿心者:
“應(yīng)知”者,應(yīng)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凈愿心之所莊嚴。因凈故果凈,非無因、他因有也。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略。何故示現(xiàn)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tǒng)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此三句展轉(zhuǎn)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凈故。依何義名為清凈?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上轉(zhuǎn)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凈,通清凈入法身。今將別清凈出二種故,故言“應(yīng)知”。
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yīng)知。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眾生及器,復(fù)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凈。器者,用也。謂彼凈土,是彼清凈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凈食用不凈器,以器不凈故,食亦不凈。不凈食用凈器,食不凈故,器亦不凈。
講解:
《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的學習我們繼續(xù)進行。我們學習《無量壽經(jīng)優(yōu)婆提舍愿生偈》,依止曇鸞法師的《往生論注》作為一個學習的主線,在一個整體的機制上,對凈土法門有一個了解認識。那么凈土一法在我們中國,或者說是震旦的傳播是很普及的一個修行方法。但真正能深入實踐,于此法得到真正的清晰完整的實踐機制,或者說實踐的成就,這不敢說是普及不普及。那我們有這樣的依止,文字依止的學習,也就是我們欲成就、實踐這個法的完整機制的這樣一個好的機會。
昨天我們把菩薩四種正修行的第一種修行機制作了前一段文字的一點開示或者說啟發(fā),我們不妨重復(fù)昨天的菩薩四種正修行的文字來讀誦一下。
觀菩薩者
觀菩薩者
昨天我們提示到菩薩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因為在菩薩行中,乃至在一切行法中,有相應(yīng)的行法,有不相應(yīng)的行法。這個地方給我們提出了正修行的一個法則,或者說一個標準。
真如是諸法正體。
這給我們一個標準。曇鸞法師施教的機制,基本是依止法界緣起的這個真如緣起的一個機制來啟發(fā)我們來念佛。
所以不管是自心佛、自性佛,還是阿彌陀佛報德佛,或者說應(yīng)化佛,那么從這個真如機制上是不會丟失根本的。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
體如而行,如如而行,不增減行,清凈行啊。
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
這個地方呢,給大家作一個提示,過去的人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墮處,在這個地方要是不在無修修處,就是不行而行處,不念而正念處去實踐,就會墮入原始墮(編注:滯墮于某種知見)。就是說法無本所修證,就墮在這個地方了;煩惱即菩提,不假修證,墮在這個地方;那墮在這個地方不生諸功德與善巧,反而成為墮落的一個緣起。就是以如是之力,產(chǎn)生墮落、墮落的知見。應(yīng)該防范這樣一個如是原始之墮。就是自圓其說,然后放逸自己的心智,不能生諸功德,與這個所謂的不行而行、不念而念的正修行路、了了分明的這種法則反而相違背了,墮入懈怠放逸之中,我們平時有時間就應(yīng)該觀察到這個地方。
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tǒng)之。
這個一真法界緣起,不能墮到這一個知見上而不去依知見而行持,那樣就會產(chǎn)生特別大的一個過失,就是產(chǎn)生邪見。所以宗密大師在他的《圓覺經(jīng)本起章》中,有這樣一個清晰的舉例,說有信無解,人就會迷失自心,生迷信之智;有信有解,無有正行,人就會生起邪見之智;那我們這個地方有信有解,還要有行證,有實際的利益。
何者為四?
1、不動遍至德
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yīng)化。
種種應(yīng)化,這個用知見是難以趣入的。你說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怎么于一佛土身不動搖?所以能不能如實了達不動智、我們本具的這個清凈心智呢?要是不了達呢,用思維是十分難以趣入的。
而遍十方種種應(yīng)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凈,常轉(zhuǎn)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
我們一般說若是隨順佛愿,得見自性光明,也可以照了覺知,十方法界本凈圓明,一時照耀世間,令眾生出于淤泥,猶如蓮花。那么世人得到所謂的三昧之力照耀十方,實際這就是三昧之力所產(chǎn)生的正受覺知延續(xù)。
“化佛菩薩日”,昨天我們作了這個提示。
開諸眾生淤泥華故。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
八地菩薩是報德三昧,無需造作,所以稱為凈心三昧。那作為一個薄地凡夫有情,若隨順佛愿佛德,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雖是在作意之中,亦可以無用功善巧安立世間,就是我也可以用無用功心智,來饒益有情,自他二利。所謂的無用功,但是隨順作意即可,隨順用心即可,不假其他方便。所以這個地方與八地菩薩同一功用。八地菩薩只是報德而來,我等是以隨順法度,以相應(yīng)力而得到的這種功德。
以三昧力,身不動本位,而遍至十方,供養(yǎng)諸佛,教化眾生!盁o垢輪”者,佛地功德也。
因為凈土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甚難理解,若依理解是無以趣入的。那我們怎么來實施這個法則呢?所以用念佛殊勝功德名號,作為趣入一個善巧罷了。若有相應(yīng)機制,一時得以佛的心智的得見得用。所以“佛地功德也”。
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
我們現(xiàn)在學佛這個機制中,往往被煩惱業(yè)習所牽制,雖于佛法正理有所了解,但這個煩惱垢習會蒙蔽、牽制我等。業(yè)習、煩惱一來呢,你所有的對教理的認知、平時法則的認知,往往就會放棄,或者說這只是一個道理罷了,不能真正產(chǎn)生力,就是法的力量、法的善巧。阿彌陀佛教言中,就是清凈平等的回施,能泯滅一切眾生煩惱業(yè)習的垢障,令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得以坦露。這主要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令我們的心智無所掛礙。這個“令”,就是鼓勵、牽制、隨順的這樣一個法則。
佛為諸菩薩,常轉(zhuǎn)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dǎo)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zhuǎn)”。法身如日,而應(yīng)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
這個不動法則,實際是表達著諸佛所證的這種,我們稱為諸佛通過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或者通過三大阿僧劫的修持,他證實了不動智。就是所謂在眾生不減、在佛不增的這個不動智,也就是我們常談的佛性。因為佛性之說,或者如來藏之說,這個差異在大乘佛教是廣泛認取的;在聲聞中要談佛性,他是不認取的;那如來藏性教,因為凈土法門是開如來藏啊,與一切眾生打開這個寶藏,令一切眾生一時得以啟用,不假任何方便。就是阿彌陀佛所布施給你完整的佛果,令眾生雖未證果而親嘗果德受用,不在果位,享受果德。這就象別人種蘋果,我們來吃蘋果的這樣的機制是一樣的。別人來種麥子什么的,你吃到麥子面做的饅頭什么的。是一個這樣的機制、這樣一個法則。
復(fù)言“如須彌住持”也。
因為此心智,無始以來無量煩惱罪惡不能減損、不能腐蝕此不動智;那無量的顛倒妄想呢,亦不能蒙蔽此心智;無量的善法,亦不能增長此心智,所以是為不動心智。
所以說此智如須彌山住持法界,住持一切眾生善惡二法,眾生若能得見,那么就能照耀十方,一時歸入無上菩提。所以三世為一念,這種所謂的住持善惡法界。如此不動,非修得、非不修得,無以言狀,所以“復(fù)言如須彌住持也”。
“淤泥華”者,經(jīng)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贝擞鞣卜蛟跓⿶滥嘀,為菩薩開導(dǎo),能生佛正覺華。
因為我們一切本源心智與諸佛菩薩是等一心智的,就是這個不動的心智,要是生得無畏,《方等經(jīng)》是會不斷地來提示我們,還是希望大家看一看《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我們?nèi)艨催@些比喻,都很能清晰地令我們啟用這個如來藏。以佛力、以佛的親證果德,來打開我們這個模中的金像(編注:見《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第九喻模中金像),使它放出照耀世間的光明,它珍貴的價值自然就會袒露出來。象《方等經(jīng)》上世尊作的種種喻說,就是喻我們這一個不動的所謂的佛性,或者說不動的具足的如來藏。
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第一個菩薩正修行不離真如正體啊,就是非造作。那你不造作,你要是無所行法,那何以得以證道呢?所以此非修證之得,但是還要假以運用。所以菩薩正修行路,了了分明,無染無著,安樂世間,令眾生出淤泥,象蓮花一樣出于淤泥。所以我們一切煩惱垢習猶如淤泥,但是它正是滋養(yǎng)我們、坦露我們?nèi)鐏聿匦灾ǖ臋C制。我們每一個現(xiàn)前煩惱、現(xiàn)前的煩惱業(yè)習,本來是我們一切眾生所擁有的財富、成就菩提的基礎(chǔ)、諸佛之良導(dǎo)益師,也是我們的大師。那你說這個地方跟斷煩惱證菩提這樣說法能不能相應(yīng)呢?
這個正修行的法則呢,非作為法,不舍于作為,但以現(xiàn)前業(yè)緣成熟之時,以無作為法,照了覺知,令人心智得以安樂住。
(下面讀了嗎?沒有。沒有讀吧?那我們就繼續(xù)讀。)
2、一時遍至德
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復(fù)言一念一時無前后也。
善哉!這個文字假設(shè)用對待心智去思維,是比較痛苦的一個事情。那你說我們在凡夫地的有情呢,假以思維已經(jīng)習慣了,怎么來對待這個法則呢?曇鸞法師慢慢地來引導(dǎo)我們進趣這種教化,來看看能不能在真如心智中,或者如來藏性心智中,有一個啟用的機會。
二者彼應(yīng)化身。
那就隨順我們的心智來表達了。
一切時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
你說我作意能不能這樣作意呢?
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
要是我們以不動心智守護,能滅一切苦!盁o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蔽覀円话阕x《心經(jīng)》就會讀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蔽覀冞@個心智若不晃動、分明、無所對待,那么一切苦一時消除,能照耀一切世間。
像我們現(xiàn)在這個凡夫心智中,他有一個被某一事、某一物、某一知見所局的局限的感知。一真法界的廣大平等心智、不造作心智、無對待心智,很難生起妙用,多墮在自己的一個知見、一個感知、一個事相中,被埋沒于此,那么怎么來使它產(chǎn)生這種所謂的普照十方、利益有情的善巧呢?
就象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時,順應(yīng)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名號功德力,就是光明之力,隨順這個光明之力,安住自己的心念,以令自己的心念隨著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而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在這種相應(yīng)的機制下,你能感受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愿力報德成就,亦能體會到我們自身不動心、不染著心智的這種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機制。
雖然是相似的修持,象第二門中口業(yè)贊嘆,稱如來光明名號,與光明名號相應(yīng),那么這個相應(yīng)的機制呢,可以在這不前不后中,普利十方。我們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造作分,有無造作分。依佛愿力無有造作,無生無滅,無來無去;若依我們自己的心智想法,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念之時有名號傳播,這是造作分,那有念時,有不念時。那念時傳十方,不念時何以安立呢?所以但顯無自性之法則,決定普利十方,普照耀于十方,普潤之于十方,悄然無聲啊。那么這個法性周遍性,正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真體,也是真如之體、不動之體、清凈之體。那我們造作分的稱念呢?只是我們?nèi)∮弥w,我們感知契入之體、方便之體。
就象我們擊這個鼓一樣,“咚咚咚咚咚”,鼓一打,你知道在打鼓了;不打的時候,這個鼓還是鼓,但你在擊鼓的時候你能使鼓音傳播十方,令眾生得聞得知,覺醒有情,產(chǎn)生妙用。實際說你不擊鼓的時候,鼓一樣圓滿安住。所以說有真如之體,有使用之體。
我們凡夫心智稱念之時呢,亦得相應(yīng)應(yīng)化施教的機制,所以各個取用;無量眾生一時稱念阿彌陀佛,各個取用;無量眾生聽聞阿彌陀佛殊勝名號,各個取用;不前不后,普利十方。猶如擊鼓,鼓聲傳播十方之時,各個聽聞,聽聞心智雖有差異,但以鼓名傳播十方。
那我們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種相應(yīng)的修持中,容易契入這種機制。那我們說登地菩薩已斷煩惱,有意生身(編注:指不假父母精血等緣,唯由心意業(yè)力所化生之無實質(zhì)之身。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楞伽經(jīng)》卷三有關(guān)于三種意生身的描述,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善巧,此語不假,他就有感受了,他有覺受方便了。我們現(xiàn)在只能隨順這種覺性,安立這種所謂的“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或者說“利益諸群生”的這種教言,放大光明,無動無搖,清凈守護。這個無動無搖就是大光明相,就是普照相、普利相,也是離苦相。離一切苦者,無動無搖!無動無搖,離一切苦!
這種修持實踐的法則呢,修證上、機制上他有個得見,在次第法則中,像我們在凡類有情怎么來進趣呢?所以五念門的修持就尤為重要,這個也是菩薩正修行的一個法則。
前者說啊,“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就是說身不動搖,后面就普利十方,決定是以具足圓滿平等的心智觀察十方,觀察一切因緣,普利、不增減于世間。所以“令無量眾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眾生得度者”。這令無量眾生入無余涅槃,實在令無量眾生一時得見如來藏性。所以“為眾開法藏”,此法藏者,一切眾生本具,一切眾生本來不可丟失,諸佛亦無可增減。這就是開眾生法藏,令眾生安住無疑。
“悉能遍知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一切眾生苦故!
若是我們在念佛過程中,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的這樣的修持念佛,這個大光必然是廣播于世間。很多人在念佛一日、七日乃至九十日這種念佛中呢,就會感動十方諸佛光明廣泛地傳達于世間,諸佛菩薩都會來贊嘆的,來守護我們實踐的法則。所以象佛在經(jīng)典上經(jīng)常會講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乃至九十日、百二十日等等說法,無外乎是讓我們這一心一念實踐一個法則,無動無搖,觀察世間,了曉法性,真實住于無染無著之中,遠離一切塵勞垢習。
我們這個塵勞垢習就是造作分的染著,造作分的索取,得失分的索取。這個正修行路離我們有沒有距離呢?我感到漸次修行,它會逐步地貼切這個法則,貼切進趣這個法則。
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復(fù)言一念一時無前后也。
這可以舉個例子,像有意生身的這些菩薩們、入地菩薩有這種善巧,他身相是不會需要動搖的,若分一身、百身、千身、萬身、塵剎身,身不動搖,隨機感應(yīng),莫不周遍,利益有情,無前后際。例子可以舉,“千江有水千江月”是可以舉的。就是說菩薩在不動心智守護中,猶如虛空之月,照耀著這個世間。世間若有河水可映照于月,池塘水、露珠水、盆中水、種種水、種種映光之處皆可以映出月相。菩薩亦復(fù)如是,心智如月,無所動搖,普照十方,圓光普照故,所有的這種相應(yīng)心智皆得到相應(yīng)的取用。
象我們在這個世間,月亮會有這樣的作用,那菩薩行法,在這個不動三昧力中,或者說我們隨順佛陀的光明愿力之中,也會得到這樣的善巧機制。我們只是說怎么趣入與實踐,來享受這種法則,安住這種法則的機制呢?我感覺到我們應(yīng)該去實踐觀察。
月亮可能是一個比類說,但“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是能感知得到的,可以用一個感知來體驗菩薩于一切時處,不動不搖,普利十方的這種機制,消除一切眾生苦難的善巧。實際我們在修法中,念南無阿彌陀佛,若不以得失心、不以動搖心、不以增減心來稱念,分明稱念之時,亦在普利十方。這個知與不知實在是沒有太大的遮護的,它遮蔽不住阿彌陀佛無礙的光明。
象月亮一樣,月亮照耀著十方,你睡與不睡,月亮都在照耀著,圓光普照,所有的水中都能映出來,只要無有遮蓋,都能映出空中之月是一樣的。那我們在昏睡的時間,月光還是在普照。不是月光不周,只是你在昏睡、蒙蔽之中,不能得見月光之圓明。那我們念佛呢,最主要是很容易晃動、蒙蔽、昏睡自己,無明業(yè)蒙蔽自心,得失心蒙蔽自心。這個呢,是依這樣一個機制狀態(tài),說“無有前后”。
若是以分別心智,來作對治利益,好比說我念佛回向給某個人,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說法,哎呀!家里某某親人有病了,某某人去世了,某某人做什么事情需要念念佛加持了,這就是一個具體針對性的回向。就象一個燈光手電筒一樣,單照一個地方來表達,它不是周遍性的,這是個擇取的法則,對治與擇取。
在這個凈土法門的修持中,在果地教言中,都是周遍平等回施,普利十方,不疏漏任何有情,也不減損任何法界。普等回施,圓滿回施。
在菩薩正修行中呢,就是不舍任何……你看 “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一念及一時,無有前后際,不舍任何諸佛世界,不舍任何眾生世界,不舍任何機類,普等回施。所以無有前后際,就是令我們這個不動的心智、平等的心智、圓滿的心智,在念佛中、實踐凈土法則中運用出來。
凡夫心中因為執(zhí)著分別,親疏、凡圣之感、得失之感,往往是取于親疏,親人我就利益他,善人我就利益他,我們同一道場的我就利益他,我們是同參道友就利益他;我的怨對、這個惡性人,這個眾生跟我沒有緣,那我就不去利益他。那這個就不是凈土一法的正修行路了,不是光明遍照的正修行路。所以佛的果地覺是周遍性的,佛證法性周遍哪,無有任何虧欠,但順應(yīng)法性周遍之力,我們稱念佛時,就如摩尼寶珠一樣,能出生一切功德,利益一切眾生。
慢慢地我感覺我們會熟悉這種思維機制的。主要是我們這種擇取對待的思維、狹隘的思維已經(jīng)形成了這種習慣。通過不斷的熏習呢,會正修行人們的心智,所以隨順佛果地覺的心智我們會逐漸趣入與純熟。
好,我們看看下面的文字。
3、無余供養(yǎng)德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并應(yīng)。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quán)無謀,而動與事會!鄙w斯意也。
因為四種正修行證量以真如為體,一舉法界。也就是說諸佛親證周遍心智啊,我們慢慢來感觸它。實際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功德,只是說被平時的這種擇取蒙蔽,作了相似的減損,實在是不干體相的,我們永遠毀滅不了這個真如之體。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眾。
這個無余就是諸佛親證周遍之法則,一切菩薩不能親證,若親證者,是名為佛。所以凈土一法的修持呢,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他把這個果地覺用平白的法則,不斷地給我們一個揭示的方法,讓我們?nèi)ビH近、了解、感知這個周遍的心智。實際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心智,但我們太生了,久久以來我們已經(jīng)被這種分別、執(zhí)著、妄想、狹隘的東西純熟了。那么四種正修行,不斷地讓我們?nèi)ンw解大道,體解這個真如心性,體解這個周遍心智。周遍心智實是諸佛親證,實是一切眾生本具。我們要不斷的去感知它,去觀察它,去實踐它,乃至去印契它,去挖掘、成熟它。
無余照諸佛會大眾。無余廣大無量供養(yǎng)、恭敬、贊嘆諸佛如來功德。
這唯佛與佛能信之法,那為什么回施給我們眾生呢?就是要把果地覺回施給眾生,令眾生得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的真正機制,就是說平等智的機制,或者說法性周遍的機制,令我們真正地圓滿覺悟,生起圓滿覺、無上覺,也就是說以佛覺為自覺,所以稱為果地覺,因地心之覺,這正是這個法門修持的一個綱領(lǐng)性的、抉擇性的、必須性的一個法則。
恰恰在這個凈土的傳播中,就在這個地方被埋沒的多;在眾生分別心智中、狹隘心智中,大家修行的多是:功夫啊、得失啊、善惡啊、誰坐的時間長時間短啊、誰能念幾遍經(jīng)啊、誰念多少佛號啊、誰供養(yǎng)多少鈔票啊,誰建了多少廟子啊,落到這個(地方),這跟真如之體毫不相干,但是世間差別之相,但是所謂的造作之分,皆有對待。那么我們在這個地方用功,塵沙劫不得成就菩提,沒有成就菩提的機會,因為跟你真如之體無有相應(yīng)的機會。
所以我們在學菩薩四種正修行中呢,可以看得到這個真如之體正修行的啟用剎那,會使我們契入如來知見,就是說以如來的果地覺為現(xiàn)下因緣之心,就是我們現(xiàn)量之心,就是用我們現(xiàn)在的量來體契諸佛本來親證的量,此量無別。要是以這個次第修持的量來說,從信位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按四十一位也好、五十二位菩薩次第也好,來算起,我們不知道站哪一位。但是位位次次中不能究竟了知這個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心智,不能周遍這個心智的。所以此地果地覺為因地心就十分清晰地透視出來,阿彌陀佛的愿力就是“我于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把他的所有諸佛親證的功德,平等地回施一切眾生,普利一切眾生,所以無余照諸佛會,無余供養(yǎng)諸佛,贊諸佛功德,這個無余贊諸佛功德,這個諸佛是何有情呢?就是十方眾生!你要不多親觀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平等供養(yǎng)十方諸佛,這十方諸佛何以安立呢?所以呢,佛見眾生眾生即佛啊,那眾生見眾生呢,眾生落眾生分啊,因為執(zhí)著分別心故,所以他所有的覺知照見就是分別執(zhí)著;諸佛如來以廣大清凈圓明心智,照耀一切世間,所以就平等供養(yǎng)一切諸佛。
我們一般稱諸佛是視一切眾生視若自己,視一切眾生視若父母,視一切眾生視若一子,此子者正是佛子分,正是供養(yǎng)分,所以諸佛報眾生恩德啊!因為眾生諸佛而成佛。那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得見這種廣大無余的心量、廣大無余的善巧、廣大無余的供養(yǎng),那我們的心智能不能隨順這個心智得見不動的真如心體呢?這正是我們念佛人要解決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順性起修的問題,順性延續(xù)法身慧命的問題,實在是一個大問題。
經(jīng)常到一些念佛堂,或者到一些堂口去住,他們就經(jīng)常給我講這個事情,說某某某法師啊,一天休息兩個小時,很能念佛啊;某某某善知識,很能坐啊,一坐就是很長時間哪;某某某善知識,很能讀經(jīng)啊……。但是很少有人說佛功德不可思議啊,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啊,佛普利一切有情啊……。很少贊嘆這個的。贊嘆功夫的多,贊嘆法性的少。功夫是何意呢?是對待而言的,高低而言的,差別而言的,確能令眾生向往,有增上鼓勵,但不為解脫,不為究竟,不為安慰,只為鼓勵,它不能令眾生得究竟的安樂。
這個地方它有差別,像世間說你怎么開了這車子呢?你怎么不買個什么什么車子呢?你怎么不買個寶馬?你看誰誰都買什么車子;你怎么住這個房子?怎么不買個別墅呢?跟這是一樣的,所以令佛法墮入世俗差別,令人心智熱惱。
阿彌陀佛的教言不是這樣,他是周遍的、平等的、真實的,令一切眾生趣入平等周遍心智,安樂清凈平等法則。那他每一個修行的機制都是令一切眾生趣入平等安樂住。所以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一念及一時,這個是普遍供養(yǎng)一切諸佛,無余遍知一切剎土,入一切諸佛大會。那我們這個腿子你說你能一坐三百年,你能無余照一切諸佛大會嗎?跟這有沒有關(guān)系呢?
在凈土一法的修持中,逾越了對待的法則,照耀著對待的世間,要是我們還用對待的心智來念阿彌陀佛,來修行凈土法門,實在很難趣入果地覺為因地心的這樣一個大的機制,可能是會修證出一點功夫,得到一點相似的感受,但在這幻化的感受中,剎那生了,剎那又滅了,無有自性可得,無有實法可得。所以要是不用清凈平等心智來修行凈土,多生驕慢,在感應(yīng)差別中相互攀比,不能真正的安樂。我感覺諸位知識呢,會在平時的念佛中,有這樣的體察的。在凈土一法的修持中,果地覺為因地心,甚為重要。所以無余廣大無量供養(yǎng)、恭敬、贊嘆諸佛如來功德。
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yǎng)”。
這個雨衣在我們中國可能這概念不太清晰,就算是鋪地毯吧。
“妙香等供養(yǎng),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那我們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間,也就是把分別心徹底地消融、對待心徹底地消融、不平等的心徹底地消融的這種機制中建立起的修法,表達的這種功德與利益。
“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
這個肇公可能是僧肇大師,他有一個《肇論》,這個肇公應(yīng)該是名詞,歷史上僧肇大師后人對他極為地推崇,正在青年時間就去世了,英華之年就取滅了,但他這個《肇論》在我們中國傳誦十分廣的。
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并應(yīng)!
他這文字十分的簡練哪,看過僧肇大師的《肇論》的,你就能感覺出他講真如之體。
至韻無言
真正美妙的韻律是沒有聲音的,就象中國道家的老子的《道德經(jīng)》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類的說法。
而玄籍彌布
他描述真如之體啊,佛親證真如之體,親證這個功德藏啊,實際他為了把我們一切眾生這個虛妄、對待、分別的心智安排到我們本來的心智中去,或者說讓我們回歸到本來的心智中去,來提示我們。
冥權(quán)無謀
真正的權(quán)力啊,是不謀而得的。像我們這個法性、我們這個如來藏性具足的本心,不需要你造作的。你怎么樣的造作都是有對待性的,都是生滅法。所以造作分中終是對待啊,終是無常,終是無我。所以這個“冥權(quán)無謀”正是說我們與諸佛等法味的周遍心智與功德是不假修證的。
只要我們不墮到原始墮中就行了,就是不墮到這種平庸心中,來放逸自己,那我們學到這樣的理論都是十分有意義的。雖知無所可得,常行一切善法,普利十方有情。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機制。你要是認為無所得,你就生放逸心、平庸心、墮怠心,那就成為邪見了。這樣的邪見在世俗中,有很多人很多人在運用著,認為我本具啊,我象佛一樣的具足安樂,那我什么也不要干了,你這樣不但不生;妙用,還墮入邪見。這是一定要引起我們重視的。
學習凈土的這個實踐呢,象我這也不是一個真正的所謂凈土實踐者吧,有時候?qū)嵺`一段回頭看一看,凈土法門有一個特別大的暗點,就是一個不容易突破的地方,就是這個放逸。要么就是勤苦于作為之法,要么就在這個所謂的真如體制中墮怠。要真正地了解了這個真如之體,那你就會勤行于一切念佛功德的善巧,利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還歸于清凈法性之中,不會墮怠此處。所以“冥權(quán)無謀”,無謀不是斷滅。
這個機制中呢,往往墮怠有情順理就滑下去了,要順從一個理就滑到自己的墮怠心智中去了,可找到一個放逸的機會了,可找到一個理由了,這一次,本來圓滿嘛,就天天吃飯睡大覺就行了,做個閑人,實際是不是閑人?是放逸懶惰,那不叫閑人了。閑人者,心閑啊,多行于善法;懶惰者多墮于心智。過去古人講:智者心得閑,勤行于世,福德具足;愚人呢,放逐于世相,心智苦勞。你坐下來不得安穩(wěn),一時都不得安穩(wěn),坐那滿腦子都是妄想。所以;鄣膶嵺`,無造無作,順應(yīng)法性,這樣是福德具足。
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
他這個名詞用詞十分干練。象這后面這一段解釋呢,但顯大道之機制、法性之機制、眾生本具之機制罷了。像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怎么來運用這個清凈的法身、無相的法身呢?很多人都讀過《金剛經(jīng)》,說“諸相無相,即見如來”,那我們是不是在諸相無相中、無染無著中,真正地運用這個法則呢?所以這四種正修行中,每一個修行的機制莫不是周遍平等普利的心智,就是順性建立的心智。
因為我們長時間或者說是生死海中蕩漾著自己的業(yè)力與感知,于這個地方我開始感覺到十分生、十分生的。最早接觸這些教言的時候,歡喜,感覺到陌生,常有畏懼感。就是很喜歡,但是又感覺什么東西又有點畏懼,這種感受。我不知大家有沒有這個感受啊,可能我是善根薄少吧。希望大家不要有畏懼,要在這個地方去純熟它,轉(zhuǎn)我們業(yè)力的熟處變成生處,對這個法則的這種周遍、清凈、平等的生處變成熟處,那我們就真正地有實踐法則的機制了。
4、遍示三寶德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觀行體相竟。
善哉!曇鸞法師這文字啊,都是十分地要命的。把我們那種不平等的、執(zhí)著的、不周遍的命呢,投到周遍的智海中。
看那個鉛字,
“四者”,
這是個誓愿性的守護。
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
你看我們現(xiàn)在呢,我們愿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有三寶處,有佛國土,來住持圣教,來習法,成就。那這個誓愿,你這個念佛的人,你怎么念,怎么沒有三寶處呢?這真是一個大的機制問題了。這在第五念門中,可以認取這個法則。
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
這個文字呢,以前我就把它當成自己的誓愿了。好比這么說,我們念阿彌陀佛時,是有阿彌陀佛,你感覺到也有,你體驗到也有,心里也放心,相似的,相對放心。那不念的時候、顛倒的時候、業(yè)力成熟的時候,有沒有阿彌陀佛呢?有沒有佛法呢?你要知道它的法性之體一如平等,那就是“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痹谀膫地方示呢?就在你業(yè)習生起的時候,煩惱生起的時候,沒有佛法表現(xiàn)的時候,那個機制是不是一樣有佛法的機制呢?哪個世界有佛法啊?所以“住持莊嚴佛法僧寶”,莊嚴功德。
“遍令”,這個“遍示令解”,這四個字可能還真是有個份量啊。
“如實修行”,我們現(xiàn)在的修行要是以邊見修持,是不能如實的,不相應(yīng)的,是偏執(zhí)的。
(偈言)“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這四句偈子啊,真希望大家常念一念,這真正的凈土所在,這正是阿彌陀佛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種名號功德、剎土功德、果地覺的因地心的作為,正修行的路。就是以果地覺來透觀無佛法世界,利益此類有情,那正是阿彌陀佛的使者啊,真正作阿彌陀佛的使者,體現(xiàn)阿彌陀佛的無礙的威德與善巧,清凈的愿力,普利十方有情。
所以,偈言“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我們能不能示佛法如佛呢?我們能不能有這樣的機制呢?那要是用分別執(zhí)著心,用自己的功夫心,那太難了,大難,十分難!
怎么來示佛法如佛?后面他有個解釋。
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
在有佛國土,有佛光明,那我們得到了安樂,就是自利的安樂,因為被佛所攝啊。
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
什么此句呢?就這四句——“何方無佛法,佛法功德寶,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北闶欠ㄉ聿环ā_@句話說的,曇鸞法師說的真是很有意思,就是法身不周遍之義啊,法身不法。
上善有所不善。
上善者,究竟極致之善,無有不達之處啊。
除了這一段文字呢,還是希望我們大家在真如法體上去審觀,在一如心智上審觀,在平等妙用上審觀,在非造作上來審觀,在有佛的國土、無佛的國土,平等一味的法味上審觀。這樣的審觀就能示佛法如佛,令一切眾生若有佛施教、若無佛施教,皆得佛法利益。有佛施教處,佛自傳法;無佛施教傳法呢,我等正應(yīng)示佛法如佛,令一切眾生得見得聞。使法性周遍之法則于我們的業(yè)相中得以延續(xù)。
觀行體相竟。
這個觀行是十重義中第幾義?我們看一看,來回顧一下。因為曇鸞法師把長行的文字判成十重義,這是第三重,就是所謂的“三者,觀行體相”。那么他這個解釋呢,下面就是解義了。(……還不是第四呢,第四重是凈入愿心,還沒有到第四呢,解義分,解釋這第四重的,對吧?)第四重凈入愿心。
我們把這第三重義,因為依止曇鸞法師對長行文字的解釋呢,他把它分成十重義。首先我們把這偈的大意,第二起觀生信,第三觀行體相,就是真如體相啊。乃至這整個文字啊,菩薩的四種正修行啊,這些文字,乃至說佛的八種自受用、國土的十七種莊嚴,整體都是來觀體,觀它的真如之體、平等之體、法性之體、周遍之體、具足之體,令一切眾生得以趣入。所以稱為觀行體相。
行,我們依止他這個次第,來看第四重凈入愿心。
四、凈入愿心
以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凈入愿心。
凈入愿心者:
“應(yīng)知”者,應(yīng)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凈愿心之所莊嚴。因凈故果凈,非無因、他因有也。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略。何故示現(xiàn)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統(tǒng)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此三句展轉(zhuǎn)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凈故。依何義名為清凈?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盁o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上轉(zhuǎn)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凈,通清凈入法身。今將別清凈出二種故,故言“應(yīng)知”。
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yīng)知。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眾生及器,復(fù)不得異,不得一。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凈。器者,用也。謂彼凈土,是彼清凈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
如凈食用不凈器,以器不凈故,食亦不凈。不凈食用凈器,食不凈故,器亦不凈。要二俱潔,乃得稱凈。是以一清凈名,必攝二種。
問曰:言眾生清凈,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凈數(shù)否?
答曰:得名清凈,非實清凈。譬如出家圣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七寶即為所屬。雖未能為轉(zhuǎn)輪王事,亦名轉(zhuǎn)輪王,以其必為轉(zhuǎn)輪王故。彼諸人天,亦復(fù)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shù)们鍍舴ㄉ。以當(shù)霉?得名清凈。
這段文字還是很長。愿心,這真正地契入話題了,愿心,凈入愿心。昨天我們談到心不可自見哪,以愿標心這個話題。我們看他怎么來解釋這個話題。
以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分,名為凈入愿心。
我們怎么來通過這個標題來入這個法則呢?標題者就是一個綱目啊,綱舉目張,能令我們?nèi)と胍粋法則。
愿心莊嚴
凈入愿心者:
那么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也好,眾生世間莊嚴也好,成就這個愿心莊嚴,皆是以阿彌陀佛的愿心所成就,國土與情世間二種世間表達了阿彌陀佛的愿心,愿心功德所在。
“應(yīng)知”者,應(yīng)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凈愿心之所莊嚴。
這講得很平白的話,但你要去細細地觀察,不可輕易帶過。
因凈故果凈,非無因、他因有也。
因凈果凈,他的誓愿是清凈愿,所以果也是凈。那我們作為一個凡夫地的有情,了解自己的心愿嗎?是凈啊是濁啊?此凈,阿彌陀佛的凈是無對待的凈;我們世間的凈往往是有對待,有濁凈之對待;阿彌陀佛之凈是無濁凈之對待,無分別對待之凈。
我們下面看他的文字,所舉真如之體。
一法句廣略相入
這一句是清凈句啊,但顯法性之句。
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為略。
說一法句清凈句,囊括這種清凈愿心,表達了清凈愿心。那么這二十九種莊嚴,是廣說;入一法句是為略說;若廣若略,是為互攝。所謂的互攝,如珠照珠,我們要是到一間房間幾面都有鏡子,就很好看得到了。一個人在這一面鏡子里照到了,它不斷的反射,不斷的反射。那么你很難辨識說,分這是這個鏡子里的相,是那個鏡子里的相,若這個鏡子沒有相,那個鏡子里沒有相,很難說得出來了,無以分開了。但你這個相,人一走出去了,一切相都消失了。所以一相中映出多相,相相互攝,那么在廣略二法種中呢,亦復(fù)如是。我們看看下面怎么來解釋。
何故示現(xiàn)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
他從兩種法身來解釋。
法性法身方便法身
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
按照后人解釋,對這個方便法身就是說呢,報身應(yīng)化身分,這樣比較容易理解一些,比較好容易理解。若單說法性身,無以啟用;單說方便身,無以依止。所以他說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就是由法性身,出生報化二身。古代人還舉月亮這個“體、相、用”說,月亮就如法性之體,圓光就如報德之相,映到水月之中,有應(yīng)化之身,體、相、用所顯。那么法性身,生方便法身。
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
是互相映攝的。那么由應(yīng)化身我們可以追隨到、看到月亮的本體,由光相,由水中之月,我們可以追尋到月亮的本體,實際這個三身不相隔離,那么方便化身、法身、法性法身是不相隔離的,不能說同、不能說異,取之異亦不可得,全體不可得的。那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到的。所以“由方便法身出生法性法身”,這是互容互攝的。
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你說水中的月亮跟天上的月亮是同一個月亮嗎,那不能那樣說;但你不能說它異,異又不能出生,絕對不能出生。我們要有這種參照的審視,這樣我們就對這個法性就有一個回歸的依靠,我們就沒有畏懼,“一而不可同”。
是故廣略相入,統(tǒng)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這是真實說,就是說我們不能順應(yīng)著佛陀的報化二教的這種利益的回施,我們不能得見法性身,不能見周遍的法性身的安樂住,就是不能識諸佛教化之真體、真如之體。你不能趣入,那你何以自利利他呢?若我們但是執(zhí)著于所謂法性之體,不了解方便法身,就是報化二身的妙用,那我們就拘泥于一個所謂的斷滅層中了,斷滅心智中,就是寂滅斷滅,不能生起悲智二種方便,所以不能入所謂的方便法身,就是悲智二利不能生起,不能純熟,利他不能建立方便。所以,“菩薩若不能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边@是顯而易見的。
清凈句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是法性身份,無為無作,無造無起,清凈廣大。那么所謂的法性身如實建立,照耀十方普利有情,那就是悲智二身。有作有為,方便法身,利益世間。所以有作有為,無離無作無為之體。
還舉例月亮吧。月亮照耀著這個山河大地,太平洋上也好,大西洋上也好,這個月亮到哪個地方就會照耀哪個地方,水中大水小水都有月,普照于十方,各各映化,各各同一月而映化之。所以法性之體莫不如是,隨一切眾生之需求,普利于十方有情。本體無造作,作用各顯其用。這個我感覺我們都能感知得到的,月亮不會造作的,但它的光相在照耀著池塘里的水、盆子中的水、草上的露水,每一個地方的水都會顯現(xiàn)月光的妙用、月光的這種圓相,佛法利益亦復(fù)如是,法性之妙用亦復(fù)如是,法性無造作,光相圓照十方,各個取用,各個得相應(yīng)分,所以眾生各個隨類而取用。就是法性分,應(yīng)化所現(xiàn)。
“一法句者,謂清凈句。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這個法性法身是無作無為,無造無起,所以猶如月光之體。
此三句展轉(zhuǎn)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凈故。依何義名為清凈?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因為這個無造無起呀,是為清凈,我們隨著彌陀的報德名號回施,還令我們回歸到這個無作無為的清凈法身所攝、所住、所安樂中。
“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
真智無知,這個無知,我們往往會產(chǎn)生一個推測一樣的什么。真智無知,無知者正遍知處啊,正遍知著,但顯無知。還舉月亮吧,我們?nèi)菀卓吹玫?我們把這個月亮例子舉到底就對了。月亮無知,照耀之處,各個取用,取用有知,但是分別。盆子水說我這個水中是月亮,露珠水說我這個是月亮,江河水說我這個是月亮,各個都說自己是月亮,但月亮本體了無所知,但它映照著每一個能稱為月亮的地方。
那么眾生偏知分呢,就是這個知分就是這個露珠中的月亮、碗中的月亮、盤中的月亮、池塘中的月亮、河水中的月亮,但這個月亮本體它并不知道自己是月亮,它不需要知。為什么這個露珠水它認為自己是月亮呢?它執(zhí)著這個月亮了,雖然得不到,它還認為是月亮;赜^本體無動無搖,即見真如之體,即見月光之體了。所以我們還是從方便法身中,回歸到法性法身中來,得見其體、得究竟安樂住,無造無作,無畏無懼。
這個無知啊,真智無知,實在就是說真智之體就是清凈之體,入一法句,但表清凈之體,就是法性法身。要是不了解法性法身,自他二利,決定會離體的,就會出現(xiàn)偏差,就會染著所謂利他的這種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若是說直知清凈之體,但令無量眾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度者,實無滅度者,人就得清凈智,就是所謂的方便法身。這個就會把驕慢與貢高泯滅在當下了,就是清凈法體之中、對待取舍之中。
“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
還說月亮吧,還說月亮比較好說。那月亮本身它不知自相,放射著光明,周遍照耀。你看露水中的月亮,它是有相的,它就取月亮這個相。我們晚上可以做個實驗,放十個盆子八個盆子,每個盆子都是有月亮的,它都要取相的時候才知道是月亮,但月亮本體不用取相,它才知道月亮,要一取相就不名圓滿的相了,你得不到這個相,所以實相無相。他是喻說,不可確定,喻說。但我們可以有相似的感受,你可以觀察這個地方!肮誓軣o不相”。說月亮本體它沒有一個確定的量,所以它能普照于十方,能令各個地方得見不同的月亮,所以無不相,處處顯現(xiàn)月亮。
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
我們要是順應(yīng)法性修持,清凈法性的修持,清凈無為心智的修持,我們就會得到正遍知的抉擇與安樂住、無畏安樂住。
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
一切種智,它這稱為所謂的種相智啊,無知正遍知之智,也稱為種相智。
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
這個智慧不是作,也不是不作,要是我們落到這個作與不作上,對待心智一時生起。非對待心智所攝,這個智慧法性之智非對待心智生起。我們一般立一個非作,就要立一個作;要是沒有作,就要立一個非作,那么這是不攝的,就是無有此語,這是戲論,對待法中所生戲論說,所以作與非作皆是戲論。
以無為而標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
所以說非相非不相,非此處攝。那你說我水中的月亮,我說這就是月亮,你要是定死說這就是月亮,或者這就不是月亮,這都是戲論,這跟月亮不相干,但它可以回歸到月體。但你要執(zhí)著于這個盆子里就是月亮,那就是非說;那說不是月亮,也是非說。不是月亮何以應(yīng)名呢?此月亮但不是月亮的本體。所以是非說,它沒有直達本源,在某一事相上墮入染著了。我們往往做事情都會有這樣的機制,執(zhí)著于事,昧失本心,就是昧失清凈心,昧失無對待的心智。這個慢慢地我們可以思維觀察。所以“非色非非色也”。
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
這話呢,給我們來三轉(zhuǎn)六繞的,主要是引發(fā)我們大家的思維!胺怯诜钦,豈非非之能是乎?”這不是我們應(yīng)該陷入的一個困境,我們不應(yīng)該陷到這里邊來,就是是非對待的心智,不應(yīng)該在這個地方用功夫。所以“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你要陷入這個是非,這個是非永遠指使你的生命,浪費你的生命,浪費你的意識。就是邊見就會糾纏我們,這不是我們用功的地方。所以,“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那我們要是在這個是非中爭論了,那你就建立是非百句,不能出離了。這就是這個五濁惡世,對待世間,邊見所生。這是非百句終非佛法啊,但佛法可以利益是非百句之類有情,圓解圓用。是這樣說的。
蓋無非之曰是也。
就是這個非、非非我們都不取了!笆且病,這個反正有點繞嘴一樣。
自是無待夫非是也。
這個地方無染無著,“非是”就沒有意義了。
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
我們要在里邊永遠說不清楚,永遠說不明白了,所以說是非百句終不相干。古人你一說是非,別人就擺擺手說:你休息吧,不給你談了,因為啥?和你談不下去。
所以在我們世間學佛的機制中,有人好談是非,你與他擺擺手,“止止止,莫須說。”說不明白。尤其是女眾菩薩們,要注意,誰說是非,跟她擺擺手,不行給她磕個頭都行,作個揖也行,要不然說不完倒不凈,越說越多,是非百句都來了,這個地方是無限繁衍的,所以我們要制止于當下,誰說是非跟她擺擺手,合合掌,不行磕個頭,就制止住了。要不然呢,就苦了!苦也無涯,是非也無涯,生死輪回亦無涯。就從這來,從當下的是非心、對待心一生起來,就開始了,是非、是非、是是非非,無窮無盡。我們學佛之人呢,關(guān)鍵機制上抓住一點了,把這是非解決于當下,無對無待,一時匯入法性,平靜安樂住,自利利他。這個真是很方便的。學佛一定要用的,不用不行啊,不用可就虧負了自己的機制了,一定要用。所以呢,“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
是故言清凈句。
清凈句者,遠離對待。所以彌陀教言中,為什么一說就是凡圣同修,凡圣同往,一切蜎飛蠕動之類咸因此法而得度脫,就是給你個清凈,把一切對待、善惡、是非徹底取消了,但叫你照見法性,覺了本源,直指法性之真如,讓我們在這個真如的心智上得到安樂住,遮一切是非倒見,特別方便的一個修法。
清凈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所以是非百句,不相干啊,我們就回歸到這個清凈句了,所以清凈句者,無須說,無須說是,無須說非,即得度脫。不再說是非了,是非一來,解決當下,即為清凈。那你心很清凈啊、平等啊。他是、他非由他去,你不是、你不非就可以自利,可以利他。那我們要是一來是非,隨著是非就跑了,那大家就開始苦了,真是苦了。
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僧團機制中、寺院機制中、學佛機制中,一定要把是非制止于自己心里的當下、誓愿的當下、現(xiàn)緣的當下,時時這樣處理,就在阿彌陀佛,就在住清凈平等法性之中,就在普利十方,就在方便法身中運用著,就在法性法身中安住著,那就是無為真實智慧法身了,那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無造無作,遠離是非,畢竟得以安樂住。
那你在法性法身上是不造不作的,在方便法身上就是利益當下是非有情,令其安樂,遠離是非,人得安樂住啊。那你學佛有意義了,有智有悲。悲者無染無著于這個是非之知見,自心守護,自心守護是體呀,無依無靠智慧力嘛,那我們無依無靠無染無著的智慧力回施給有情,回施給什么有情呢?是非有情!是非就是苦,沒有其他結(jié)果,那你悲心就建立了。所以在同一心念中,建立悲智,方便一門啊。這個法則十方的簡單明快,所以佛法無多子,(編注:“佛法無多子”,是禪宗的話,臨濟禪師悟道以后說:原來佛法是這個樣子,無多子。這三個字,是當時的土話;用現(xiàn)在話來講,無多子就是這么一點點東西,沒有什么多的。)但顯此處妙用,不需要太多的假設(shè),什么太多的理論啊,很多繁鎖的東西,直指法用,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一法句攝二種清凈義
上轉(zhuǎn)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凈,通清凈入法身。
那我們慢慢能體會到這個法則的運用了。
今將別清凈出二種故,故言“應(yīng)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凈
我們看看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山河大地是不是清凈呢?其本質(zhì)決定是清凈的。你這不要畏懼,你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清凈的,那娑婆世界這個國土不清凈。不!其本質(zhì)決定是清凈的,但是你取用分別之時,產(chǎn)生了不清凈見、不清凈業(yè)、不清凈用,如此而已。后面有說的。這個地方是個要命的地方,我們要是稍微不注意,就又產(chǎn)生是非了——國土是非,在國土上產(chǎn)生是非,說極樂世界是個是的世界,我們娑婆世界是個非的世界。那你又不清凈了,又開始生煩惱了,不得安樂住。我們看:
一者器世間清凈,二者眾生世間清凈。器世間清凈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凈。
這個地方給我們抉擇明白了,抉擇什么明白了呢?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是器世間清凈相。相,這個相是什么呢,這十七種表達了極樂世界器世間清凈的相。那我們要認取此世界清凈相,能不能認取呢?
我們慢慢地看,后面他講的特別妙,我感覺曇鸞法師啊,曇鸞法師是一個特別……當時講《大般若經(jīng)》的一個大善知識,講《大集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他智慧如海啊,善用言詞,令眾生心開意解,我們只要遵循他這個意識的主機,言詞的主機,也能心開意解的,能解決你很多心理問題的,他后面的言詞講得很精彩的。
是名器世間清凈。眾生世間清凈者
他先把器世間清凈放在這個地方了,他不給你講了,要是我我就會講一講,我怎么講呢?我說:哎呀,法性身表達器世間無造作,器世間雖然是以愿心表達,但無造無作啊。器世間,我們一般看器世間不是造作的,它沒有情感分,能令眾生得以安住。我這個解釋實在是畫蛇添足,不需要說了,我們看他怎么講。
眾生世間清凈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凈。
這一句話一定要重重地去反復(fù)地體驗它。這一句話不體驗,下面就會出事情。因為啥呢?我們知道眾生是正報啊,器世間是依報,你要了解的,正報不圓,依報何干?你正報是圓滿的,依報就好解決了;我們正報不圓滿啊,依報一定隨之流轉(zhuǎn),你放心。這個一定我們要看得到的。他下面就講。
是名眾生世間清凈
我感覺需要大家特別關(guān)注“眾生世間清凈”這六個字了。那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娑婆世界,這個五濁惡世,我們這個眾生世間是一個什么樣的世間呢?我們一般稱為五濁惡世嘛,就是不清凈的世間。這個不清凈的世間是從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是我們的受用中、知見中、業(yè)報中,還是共同產(chǎn)生的呢?這個地方需要大家觀察了,要不觀察,我們修法真是難。就是前面講的法性法身與方便法性法身互入啊,要不能互入,自他二利是不能建立的。十七種莊嚴是廣說,清凈句是略說,廣略互入,你要是不知也不能得到利益的。
但這個地方他為什么要講“是名眾生世間清凈”呢?這佛菩薩……眾生世間的心智一旦清凈,那是名佛菩薩;我們這個心智不清凈,就名眾生。這個心智歸結(jié)到心源上來了,又找到我們學佛的本源機制上,就又歸結(jié)到本源機制上,還沒有離你的心念。所以心念為正報之依止啊,菩薩們!這是修法的一個焦點依止,那丟開這個依止了,你很難去從正報上來調(diào)整自己。
是名眾生世間清凈。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凈義,應(yīng)知。
這一法句者,顯法性身、平等法性身,也就是所謂的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安立的世界海。那么這一法句啊,后面他會展開它。
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凈義,應(yīng)知。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
這已經(jīng)開始了,曇鸞法師開始安排我們了,開始安排凡圣了,他這個唯心造的法界,阿彌陀佛開始制造眾生世間與佛世間,一定要注意了。他怎么講呢?
“一法句二種清凈義,應(yīng)知。夫眾生為別報之體!
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眾生啊,夫眾生中,“夫眾生”中有凡夫眾生,也有諸佛菩薩眾生,你一定要注意了,要不注意給你安排到濁惡世界就痛苦了,我們就不能往生了。這是別報之體,就是我們現(xiàn)在啊,每一個人所擇取的心智,是別報之體,你一定要關(guān)注了,有凡有圣,一定要關(guān)注,這個不關(guān)注要出問題。曇鸞法師講法呢,十分貼切地直指你所需要用的方法。
國土為共報之用。
那我們現(xiàn)在看這世界,大家說這世界,說這是五濁惡世,那我們的共報產(chǎn)生了。我們說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正在說法,我們大家都這么認為了,那么這一個共報也產(chǎn)生了。這共報到底是一個可變的不可變的?是有自性還是無自性的?是有常的還是無常的?你一定要審觀了,這是法則的問題了。不審觀我們就不能往生,那你永遠安住在這個娑婆世界吧。要是常,你就安住在這個地方;要是斷滅,你也永遠安住在這個地方了?此旅嬖趺磥碇v。
體用不一。
他前面講的是眾生是別報之體,后邊講是共報之用,他為什么要把這個體用不放在一個因緣上呢?我感覺需要諸位善知識真是應(yīng)該注意。我們這樣講吧,法性一如,我們跟諸佛如來同一法性啊,這是不是一個體呀?那為什么用有異呢?那諸佛如來為什么放大光明、無量神通、善巧自在力,我們在這個地方沉淪、煩惱、憂傷、輪回呢?
所以他講“體用不一”,我們可以感知到了,現(xiàn)在感知到了,“體用不一”。我們與諸佛同體呀,為什么用不一呢?若“用一”會出問題了,看啊。
所以應(yīng)知。然諸法心成
這個地方給我們抉擇了,諸法心成啊,就是說萬法唯心。所以聽一群人說念佛不能往生,唯心!念佛能往生,唯心!唯你擇用之心!你這個用啊,體是一如,用則有異啊。所以說,能往生、不能往生,在于你取用。
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
一切境界莫不都是由心所現(xiàn),這個你不需要疑慮的。你不能說極樂世界是由心成的,娑婆世界可能不是由心成的。不是!一樣的!萬法由心所成,只是取用有異罷了。
無余境界。眾生及器,復(fù)不得異,不得一。
“不得一”,那我們與佛的世界,凡夫眾生與諸佛眾生,不得同不得異,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了,萬法唯心在此顯示出來了,萬法唯心在這個地方能顯示出來了。要不然我們就沒法抉擇法則。所以“無余境界中,眾生及器,復(fù)不得異,不得一”。
過去說:異者,無以成佛,你永遠不能成佛;同者,因果散壞。假設(shè)說我們跟佛一樣,你什么一樣啊?你這么煩惱、這么顛倒怎么一樣啊?說法性一樣,你還是壞了因果,你不在因果上努力去改造它了,所以說壞因果,所以不得一。
“不得異”,要說異,我們跟佛不一樣,那你怎么成佛啊?
此語都是剩余語啊,都是多話了。所以是非建立,一、異都是是非啊,沒有入平等句。所以入清凈句者,遠離是非,不說同異,自然安樂住。一定要注意這個地方,不注意這個地方這個機制轉(zhuǎn)不過來,我們就又掉到法的是非上去了,濁凈的是非上去了,所以“不得異,不得一”。
不一則義分。
他又細分一下,不一則義分,從意義上來分說。
不異同清凈。
為什么義分呢?我們?nèi)∮弥顒e,顯報之差別,你沒法說是一。所以我們這個造作解釋分也丟失了,人心里就得真正的清凈與安樂了。實際我們很多言說呢,都能令眾生產(chǎn)生分別對待,無意識就會令人分別對待。他所有的言說,你看我們這正修行路上的言說呢,都是為了去掉分別對待、是非的心智,令我們還歸清凈無造作之體,清凈法身。
不異同清凈。器者,用也。
山河大地是不是用呢?我們自己看,山河大地是不是在用啊?誰在用啊?眾生在用啊。所以一切器不離于正報使用,正報者眾生是!沒有眾生你這個世間說好說壞沒有啥意義啊。所以,“器者,用也!
謂彼凈土,是彼清凈眾生之所受用。
這點到關(guān)鍵問題了。下面舉了一個器皿凈、食凈的問題,我們要認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就壞因果,就不會去真正主動地、意樂地順應(yīng)法性,來走出生死對待,我們不會主動了。他后面這個進趣的比喻是十分重要的。
“謂彼凈土,是彼清凈眾生之所受用!睘槭裁此@個凈器是彼清凈眾生受用呢?那你濁惡眾生能不能受用呢?這肯定是給我們列出一個話題了。清凈眾生與濁惡眾生有沒有自性呢?又回到心法上來了,不回到心法上我們就沒法修持,沒法抉擇,沒法運用。
故名為器。
下面是說這個器的問題了。
如凈食用不凈器,以器不凈故,食亦不凈。
依正二報表達出來了。食好比說是正報,那器不清凈,食也就不清凈了。
食亦不凈。不凈食用凈器,食不凈故,器亦不凈。
依正二報互相表體表用,體用一體故。這個地方表現(xiàn)了一個法則。情世間與器世間這個剖析還不敢?guī)н^。
時間又到了,明天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 上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三集
- 下一篇: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五集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