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一二年四月初六日佛七共修第三課
二O一二年四月初六日佛七共修第三課
主講:悟演法師
中國佛教是漢哀帝元壽二年傳入中國。當初佛教文化借用儒學、道學名相解釋佛教,形成格義佛教。這是佛教歷史的第一階段。格義佛教時期佛教在士大夫階層流傳。并未完全普及民間。佛教曾經經歷了四次滅佛事件,毀滅佛像,焚燒經書,封殺僧眾,摧毀寺院。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佛教格局打破了,它融合中國本土文化,使佛教進入民間,生根發(fā)芽。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形成宗派。天臺宗的創(chuàng)始人是智顗大師,華嚴宗創(chuàng)始人法藏大師,禪宗創(chuàng)始人是達摩祖師,律宗創(chuàng)始人是道宣祖師,唯識宗創(chuàng)始人是三藏大師,當時密宗也稱唐密,祖師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位大師將藏傳佛教傳播開來。還有三階教。東晉廬山慧遠老和尚白蓮結社,成立凈土宗。
凈土宗東晉慧遠老和尚的經典著作是《沙門不敬王者論》其中一句“出家人,方外之賓,不必遵循俗世之禮!背黾胰,置身世外,以修道為主,不必流于世俗。凈土宗根本思想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宗有種種念佛方式如十念佛,三寶腔調,還有近期發(fā)展的五音念佛等。
禪宗的達摩祖師是南北朝時期來到中國,梁武帝見到此西域高人歡喜問道:“我建寺無數(shù),度僧無數(shù),是否有功德?”祖師對曰:“無有功德!边@使得梁武帝十分不悅。因此,達摩祖師懷才不遇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苦修禪法,形成禪學。起初其并無宗派門第之見。開創(chuàng)此禪宗先河的是隋唐六祖老和尚,其有門第之說“明心見性,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彼逄贫U宗分為兩說:南頓北漸。南禪是頓悟方式,代表人物是慧能,北禪是漸悟代表人物是神秀。如何去分別看待呢?法無高下,眾生平等。六組老和尚身處南蠻之地,啟用頓悟,接引無數(shù)眾生,影響朝野。而北方是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在社會政治利益上與六祖所處環(huán)境不同。六祖老和尚的禪法“明心見性,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鄙钍墚敵实鄣臍g喜推崇,則名副其實成為禪宗六祖。我們后學之輩不要去分別。在禪宗發(fā)展過程不要忘了北漸的神秀,在其區(qū)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值得后學去學習、體悟,也可能就適合你的修學,不要去分別。任何宗派是接引大家走上覺悟大道、解脫大道。
明朝末年佛教進入民間,走向民間,廣做經懺。唯識宗、華嚴宗、天臺宗慢慢從歷史中流失其顯赫地位。明朝末年四大高僧蓮池、紫柏、憨山、藕益為了力挽狂瀾提出禪凈雙修,使得禪宗、凈土宗流傳至今。蓮池、藕益是天臺宗,天臺宗根本經典是《妙法蓮華經》,天臺三大部是《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藕益大師在三大部里強勁介紹禪學與凈土廣利有情的益處與方法。
清末太虛大師等振興佛教,推行佛教。形成居士佛教,代表人物是楊仁山,開創(chuàng)刻經先河。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虛云大師組織僧眾參與救國救民的活動,如僧伽救護隊,挽救中國。
文化大革命時期,佛教受到創(chuàng)傷,沒有宗教文化,僧人被迫還俗。十三屆三中全會召開,落實宗教政策,千年古剎逐漸恢復。九十年代佛教茁壯成長,僧人很少。當時出家眾在自己家鄉(xiāng)頗有影響力,不斷度化人出家。九十年代各地紛紛出現(xiàn)出家為僧的熱潮,佛教文化復興,中國大地處處興建寺院。隨著發(fā)展,又出現(xiàn)流弊,濫建寺院,道風日下,以至在近幾年出現(xiàn)了佛教種種悲哀之事。有的法師病死在寮房,無人知曉;出現(xiàn)僧人往生,弟子不助念而搶奪財產;僧人居士勾結;寺院與旅游景點掛鉤等等。忽略佛教的教育功能,以至眾生迷信多多,個人崇拜風潮,不重實修,注重文字上分別做義思維,團體不清凈等。
修行當下我們應感到歡喜,得聞了佛法。悲哀于沒有修證,迷失了修行方向,丟失了發(fā)心出家和皈依三寶的初發(fā)心、菩提心,不能相續(xù)堅持,因此當今社會佛教應需要高素質、勇于奉獻的佛教徒來振興佛教。
在現(xiàn)實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中應如何做呢?建議如下:
第一,一師一法一道場。禪心不斷,當下入行。
第二,要積極把佛法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求學之中,真正去體悟佛法,入佛知見。不要停留在文字般若上,將文字般若用心于當下,去修證,最后達到體證,形成與自己人生生活、學習相協(xié)調、快樂、智慧的佛化人生。
第三,明確學佛、燒香、拜佛的目的。凈心靜濾自己的思維,讓俗世思維模式在佛經的熏修中得到提升和發(fā)展。
第四,佛法的學習,重在體悟,身體力行去覺悟,不是思考而得的,特別不要用世間方式、文字、理念去解析佛法。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方式以及修行環(huán)境等對法的認識是不同的。修行不能違背佛陀的《三法印》原則。
第五,學佛修行是修正自己,自己沒有覺悟時要謹言慎行,隨喜功德,培植福報。切忌!不能用自己修行的體悟去評價他人的對或錯。眾生對錯都是因緣法,并且他的法性是空的,不需你去分別做義,去改變。
第六,所有學佛的人不必改變別人,要關注修正自己。
第七,中道實相。用佛的智慧和感受去不斷地完美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不要停止在對錯之間,不要停留在事項上。學佛人的心是一顆禪心,一種智慧的心,讓我們長出翅膀能飛翔,而不是帶上枷鎖。應該是空、解、妙有。
第八,期望寶林弟子學會禪心中的空、解、妙有。不要因為他人贊嘆和現(xiàn)有的福報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疾病、業(yè)障現(xiàn)前而消極痛苦。這都是修行境界,必須經歷的過程。必須積極在當下行動起來。學會用禪心去了一切,這就是實踐法性的空性。
第九,寶林弟子面對一切好和壞的任何人事,必須坦然地接受不要逃避。面對他,你當下要懂得這是你的因緣,會無常變化。好的可能更好,或者變壞。壞的可能要持續(xù)一段可能會變好。面對他,最大可能減少對我們的傷害,把好的不好的轉變成好,實現(xiàn)了在實踐人生道路上的轉現(xiàn),現(xiàn)出歡喜清凈,歡喜自在,自在就放下了。學會面對一切,接受一切,放下一切。
如何修行:
1、修行鐵的原則是念佛不間斷,禪修不離身。
2、寶林弟子要把聽到學到的好好歸納總結,選出適合于自己修行生活的經文,此經文應是佛陀的原始經典,讓自己歡喜的原始經典能產生力量。從讀誦到拜誦到背誦到解讀最后證悟,讀、拜、背、解、證五步一步一步地學習。
3緊緊依托師父的教導來解決體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阻礙。問題是體悟中產生的,法性是空是直,即簡單。不要把日常思維帶到經論中,要去體悟。
4、現(xiàn)代居士必須掌握坐禪的知識和念佛的方法。
5、現(xiàn)在學佛修行之人必須懂得戒律,在任何時候不要缺失了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防微杜漸。如來入滅之時,眾弟子啟問世尊:“您將入滅,我們將失去人天導師,怎么辦?”世尊教誨:“以戒為師!苯淙缤瑖,家之家規(guī)。只有戒不丟失,才能與佛相隨。
6、懺悔感恩要在二六時中不能丟失,F(xiàn)在的人很脆弱,無任何承受力。因為我見太深,過于自我,沒有正確人生定位,因此迷失自己。我們學佛人在任何時候對好事、壞事、好人、壞人,都要有懺悔感恩之心,這樣能給自己減少很多阻礙,增長更多增上緣。沒有感恩心的人,他往往會迷失本性,貪嗔癡慢疑,走上地獄之路。
7、學佛人來到寺院,不能評判出家眾。依法不依人,結善緣,修心法,以服務理念安住自己的修行道場,增長自己的福德,培植善因。大家往往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維護寺院。寺院是大家的,要集思廣益,合眾議事,同心同德,不是按自己的感覺去結緣。
8、惜緣隨緣。對好壞人事都要珍惜。沒有壞的人事,你怎能成長。沒有好的人事,你怎會有機會?隨緣入行!不要指望心外有救世主,我們就是救世主。不要對任何人事有太多的執(zhí)著,“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比松褪菬o常。所以,更多是惜緣,盡心去做好當前事情。不要刻意去改變,不要給自己制造麻煩。
9、學佛之人是智慧、快樂、自在、中性的。中性的藝術不能從相上分別,要從法性上去做。一切法就是讓我們修持,具足慈悲喜舍。大千世界,男眾女眾都是法的代表,中道實相是中性的魅力。一個女子來到世間就有其作為女子的責任義務,要有母儀天下的快樂,作為女眾要幫助自己,拯救別人,沒有大丈夫的福德就不行。當下坐上蒲團,你就是大丈夫。而男子來到世間也有自己的責任義務,剛強的眾生沒有女性的慈柔則很難攝受眾生。要具有中性藝術,而不是黏黏糊糊。一個人在世間如何具有中性的藝術,立足人世間快樂,去修行,去了今生之緣,這是我們日后生活關注討論的問題。我們凡夫面對無明傷害要解決自己問題,要懂得運用禪法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不能忘失禪心。
禪法的修行是專注細微的修行。修行當下就是專注,修行的業(yè)處就是專注一點,通過這點的穿透力而修行。
每個人到世間都有他的歷史任務,不能用自己的觀點去評判他人。佛陀入滅時,弟子問“對惡心居士乃至比丘怎么辦?”佛陀答曰:“摒棄置之!辈荒芙邮芫娃饤,干干凈凈,停止思維,而不是爭鋒相對。
佛陀教育我們在認識修行從苦到樂的方法是:中道實相。太左了沒有福報,太右了則無勇猛精進。如何中道行持,即對好壞要具足慈悲喜舍。我得到一份禮物,一位法師的唱誦光碟,送來的是光碟,我就以光碟接受,掌握其唱誦方法,感受他的加持力,彌補自己的不足。有人問我他是否具足德行?不管這個具德上師如何被認證,這是他的福報命運,我只想得到他所賜的法,是否具足德行與我們的修行無關,他的佛樂使我增長。凡夫沒有取舍之心是不可能的,要有智慧。執(zhí)著于不清凈,再有加持力,咒語再好對我們也沒有加持力了。
佛陀已涅槃遠去,我們自己的因果要自己去承擔去解決,依托佛的教誨,去除染污,增長智慧,讓我們的心與佛心相應,功德圓滿。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寶林禪寺
- 上一篇:二O一二年四月初七日佛七解七
- 下一篇:二O一二年四月初五日佛七共修第二課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