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

  悟演法師的講義

  《快樂》

  一、很多人都說,我們每個人的心很不快樂,現在的生活很不快樂,那么,如何求得心中的快樂呢?不是說你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人天福報,你就是快樂;不是你擁有更多更多的朋友,你就快樂,內心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如何求得呢?內心的快樂應該是以慈悲與智慧為源頭,以煩惱的止和息而啟。我們心中的不快樂主要是因為我們沒有放下對自我的重視與執(zhí)著,對待他人的付出不是無私的,所以你心中根本就不快樂,沒法快樂。經常有人說:「問心無愧就好了。」問心無愧不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既然有勇氣開始,也要有勇氣堅持,這才是問心無愧。而我們絕大部分學佛的人都是半途而廢,隨意改變自己,你沒有把心真正定位。問心無愧的事,既然有勇氣開始,就要有勇氣堅持,才能得到真正的心安。《金剛經》中的金剛之所以成為金剛,金剛有一種不變不壞的初發(fā)心原理,經過外在的打磨,能夠讓它更燦爛光芒,這才是真正的問心無愧。應該從佛教理念上去理解,不要完全站在這個俗地上去看待,去分析。

  二、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打交道,不可能沒有口角、是非,但是作為一個學佛的人,當我們看到別人錯誤的時候,我們如何去發(fā)心批評,幫助他呢?作為一個學佛修行的人,你如果要批評別人,自己要做到:1、內心中沒有反感,你不做到反感這個人和事,沒有看不順眼,沒有厭惡等不良情緒,純粹就是希望對方好,你有這個發(fā)心,你可以批評。2、你要對這個人和事有充分的了解,不要帶有偏見。3、古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傷人六月霜!刮覀兣u人要找準機會,言語適當,你不該說的時候就不要說,寧愿爛死在肚子里,等待機緣到了再講。想批評別人就要具足以上三點。也是這樣說,我們要批評人的發(fā)心動機一定要純善,這一切的一切可以歸納為一個偈誦:「明空性必見緣起,無分別即無煩惱!姑靼琢世間的空性就會洞見世間緣起之法,沒有分別才可以滅掉煩惱。這也是我們大伙生活修行的一個原則和要點。大家都知道學佛修行就是要讓自己的心永遠處于一種平靜的狀態(tài)。

  三、那么,如何讓自己內心平靜呢?我們很多人為什么心不平靜?就是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執(zhí)著于這個我,這顆心永遠在這個我的中間,不斷產生心與心所的關系。因此要想真正做到內心的平靜,就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旁觀者。旁觀者看什么?不是看別人而是看自己。把自己當作為一個旁觀者,靜靜地觀察自己內心念頭的起動與停止,這樣長期下去,慢慢就可以把心平靜下來。不管遇到任何境界,你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平靜下來,不要等到人家來指責,來說你怎么樣,怎么樣,你才覺醒,要永遠在二六時中以一個旁觀者心態(tài),來關注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才能使得自己的心平靜下來,把我們心處于良尚、平和、不急、不氣、喜悅之中,佛法解脫快樂的,因此,我們要喜悅地修行,要自在

  佛法是減法,包括減掉無明、煩惱、惑業(yè),因此我們要懂得這個減法的規(guī)則,就是用佛法的武器來洗滌自己的心靈,讓自己時時出現:包容、出離、慈悲、智慧。我現在仍然還是做徒弟,我的好幾位恩師還健在,遍布海外內。所以如何具足徒弟相,傳承恩師法脈是我必須努力修持的。我的人生理念是:能不辱身,便是榮親。不會做好徒弟,就一定不能做好師父,這是我個人對師徒關系的理念和處理的原則。能否把佛法真諦真實的傳播,利益眾生,才是好徒弟。天天哄著你,天天靠著你的不是好徒弟,失去了佛法的真實教義。世間情叫俗情,佛門情叫法情,法情是平等、無相,沒有任何形象的,就是一種歡喜、方便、真實的情義。我們凡夫眾生是在邊地痛苦摸索,造種種的業(yè),因此有這么多的煩惱和不幸。佛法的根本道義是中道,中道是我們唯一的一個行為準則,偏離中道必有果報,愛之過急,恨之必慘,這也是果報。所以對治世間的一切必須要有空性的理念,良善的心態(tài)和智慧的言行,你才能在這個世間做好,才能把自己做到強大,靠誰都靠不住,只有自己靠自己,一定要牢記住師傅我這句話,我也是把它記住在心中。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丹陽寶林禪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