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 第三十五天
第三十五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我們修道一定要達(dá)到「動靜一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不二,這才是修道真正的境界。如果是道理上的覺悟,這只是第一層的階段性而已,接下來要證悟,達(dá)到真正超越動靜的境界,這是第二階段性的。所以分成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修道首先從觀念上的超越也就是「理悟」,道理開脫已經(jīng)悟了以后,接下來第二階段性即是要達(dá)到「動靜不二」的境界。有了這樣的證悟才是完成了修道的階段。
我們?nèi)绱苏f是有根據(jù)的,看看開悟圣僧怎么說,他說:
「動靜一如,并非理悟,應(yīng)須證得,超越動靜,即名圣者!
「動靜一如」如果只是在第一階段性而已,這是道理上的通達(dá),你還作不到,永遠(yuǎn)停頓在動靜一如,事相沒有證悟,也同樣并未真正超越解脫,不能稱為圣人。所以才告訴你要超越動靜,這樣才是真正的圣者。我常舉一個譬喻,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會開車,你會開車但是如果沒有經(jīng)過道理的通達(dá),你能開得了嗎?不可能。你必須看一些交通規(guī)則,一些規(guī)矩、常識背得非常熟,加上在教練場學(xué)了一個月,這樣你去考試經(jīng)過路考,才完成你在道路或高速公路上開車的資格。好,道理上都懂了,交通規(guī)則也背得很熟了,但是你沒有臨場經(jīng)驗(yàn),請問你自己你有能力開車嗎?還不行,你將方向盤轉(zhuǎn)轉(zhuǎn)看、轉(zhuǎn)幾圈?幾公尺前要打方向燈?上高速公路要注意什么常識?你親自下去開開看,等到你會開的時候,我要問你一句話,你開車是事相,還是道理上的通達(dá)?都說不清楚,無法說,如果只是道理的通達(dá),但是你會開車呀!如果你會開車也不可遠(yuǎn)離道理,道理通達(dá)你才能夠開這輛車,對不對?等你真的會開車的時候,說是道理通達(dá)還是事相通達(dá),都是多余的,這叫做達(dá)到「理事無礙」的境界了。
同樣的理由,我們?nèi)嘶钤谶@個世間,動靜一如也同此道理,如果動歸動、靜歸靜,沒有達(dá)到動靜一如,那么你還沒有真正的解脫喔!諸位,說這個「靜」,尤其是「禪定」,真正有禪定之人,他是一念萬年甚至能萬年一念,看是怎么解釋。一念萬年就是你一念入定以后能維持幾百萬年,一念萬年不簡單。我來做一個比喻,如本法師在這里講見性成佛的法門,己經(jīng)講了差不多十分鐘了,甚至已經(jīng)講一個小時了,因?yàn)槟悴粫䦂?zhí)著時間,才聽得一心不亂、聽得法喜充滿、聽得非常入神,雖然短暫的六十分鐘也如同一剎那,這念久還是短呢?就看你悟了沒。明明電視機(jī)才剛打開而已,七點(diǎn)半開始講,哇,眼睛眨一下聽沒幾句,八點(diǎn)半到了,萬年一念也是同此道理。什么叫做萬年一念?在凡夫的知見常識時間幾萬年,不過你入定后也如同一剎那而已,很快就過去。剛才明明才開電視而已,如本法師才開始演講,現(xiàn)在喊一聲哇,時間到了,這一聲哇,你才醒過來,萬年一念啊!六十分鐘如同一剎那,一會兒時間就過去了。我們坐禪也同此道理,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境界就浮現(xiàn)了。所以道理上的通達(dá)比較快,你要做做看,什么叫做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稍微和它相應(yīng)一下,平時坐禪坐坐看。
阿羅漢一入定進(jìn)去超越好幾百?,在【四十二章經(jīng)】說:「何謂阿羅漢?」意思是說什么叫做阿羅漢?「住動天地,曠?壽命」一入定幾百?。所以有禪定好處多多,尤其達(dá)到涅槃解脫更加尊嚴(yán)。但是妄想太多、執(zhí)著太重的人無禪定可言。以前有一位在迦葉佛的時代,證得阿羅漢果的阿羅漢,他抱一個心愿,等候釋迦牟尼佛來人間的時候,他要跟隨釋迦佛度化無量眾生,所以他就入定了。迦葉佛那個時代,人的壽命平均兩萬歲,現(xiàn)代人的壽命平均七十至九十歲左右,因?yàn)槊恳话倌隃p一歲,減到現(xiàn)在,你看有多久時間了,非常非常久以前的事了。他發(fā)一個愿,我入定等我出定,剛好釋迦牟尼佛來人間,幫忙釋迦牟尼佛來度化無量有情,這個愿是正確的,這個愿是莊嚴(yán)的,這個愿是利益眾生的,是大慈悲心流露的愿,他就入定下去,入涅槃的境界去了,進(jìn)入甚深的禪定。
有一天唐朝玄奘大師,要去印度取經(jīng)的時候,在一個沙漠所在,看到一座山的中央發(fā)出萬丈光芒、毫光燦爛,他知道有圣人在那里,他移動腳步靠近一看,原來是一位阿羅漢坐在那里,入很深很深的禪定,坐得穩(wěn)穩(wěn)的。此時玄奘大師就靠近來,在窺基大師的耳邊三彈指,這位阿羅漢就出定了。喔,好幾百年、好幾千年、好幾萬年無法估計了。佛時代人的壽命平均兩萬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平均在一百歲時,你看經(jīng)過幾年了?好幾萬年很久了。出定以后他開口說一句話:「請問大師,釋迦牟尼佛來人間了嗎?我要幫忙釋迦牟尼佛度化有情,令所有六道眾生頓斷三界,出離六道證成涅槃。請問大師現(xiàn)在是什么時代?」玄奘大師說:「不但釋迦牟尼佛來人間,時間也已超過五百年了,你來人間作什么?」「要幫忙釋迦牟尼佛度眾生啊!」「已經(jīng)過去五百年的事了」把他敲醒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來人間又離開人間五百年了。過去的兩萬歲一直到一百歲的中間,你看經(jīng)過多久的時間了,入定入那么久啊!但是這禪定有出定、有入定還是沒有究竟,沒有真正的超越解脫。要真正能動靜一如,在禪定當(dāng)中能動,在動中能有禪定達(dá)到動靜不二的境界,超越動靜才是真正的本領(lǐng)。所以有部份的阿羅漢,仍有出定入定還沒究竟。玄奘大師告訴他,你現(xiàn)在可以到中原去投胎轉(zhuǎn)世,再來人間度眾生。后來奉命再去投胎轉(zhuǎn)世,等到玄奘大師去取經(jīng)回來時,剛好遇上這個時代度他出家。窺基大師之例,意思是說有「出定」有「入定」不是代表真正的究竟解脫。十方三世所有諸佛的禪定,完全是「首楞嚴(yán)大定」佛的禪定大定,在動中當(dāng)下就是靜,在靜的當(dāng)中當(dāng)下就能動。照而常寂,寂中有照,照中有寂,離寂無照,離照無寂,達(dá)到寂照不二境界,這才是真正超越了禪定的境界,超越動靜的境界。
凡夫的你我,動就動不能說它靜,靜就是靜不能說它動,兩極化就對了。但是諸佛已經(jīng)修到超越動靜當(dāng)中,不被動所綁,不被靜所縛,動靜不二的境界。像一面鏡子,鏡子它是靜態(tài)的百分之百正確,但是在靜的當(dāng)中,它能普照的作用,等到有東西來時就普映出來,離開以后鏡面不會留下痕跡。它來的時候不會拒絕,它不會說「我能照」它靜態(tài),但是能普照有動的作用。它動中有照的作用,有動的作用但是它又寂靜。我們?nèi)说男娜缤@面鏡子一樣,寂而能照;照而能寂,我們?nèi)绻薜胶顽R面的美德一樣的話,你和十方諸佛有什么兩樣呢?你看這面鏡子,你說它動嘛?不對,說它寂靜嘛?也不對,你說它不動但它能普照,普照就是動。但是動的當(dāng)中,它不會說「我能照、我能動」它當(dāng)下就能照,照的當(dāng)中它又寂靜,動和靜一如,照和寂一如,你要怎么做呢?鏡面如此,我們?nèi)诵薜浇饷摰臅r候寂中有照,照中有寂達(dá)到寂照不二的境界,這才是我們修道人的訴求,動靜一如也是同此道理。
過去廣欽老和尚在福建承天寺坐禪,在后山坐禪他常常坐禪入定,有一次在后山坐禪一入定就三個月,廣欽老和尚不是年老了才有功夫,在年輕時就常坐禪,精進(jìn)用功修道有降服老虎之稱。有一次他在山洞里坐禪,這山洞就是虎穴住了許多老虎,他在那邊坐禪眼睛一睜開出定,看見幾只老虎在眼前,老虎向他示威,出聲大吼要嚇?biāo)。廣欽老和尚告訴它:「汝等畜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生做老虎就是果報,過去如果沒有做下五逆十惡的重業(yè),那來感召畜牲的果報呢?已經(jīng)夠可憐、業(yè)障很重了,怎能來干擾修行,有無量過失哦,我來替你授三皈依。」皈依后又說:「老虎要擁護(hù)我修道,借用一下而已,以后你依護(hù)持我修行的功德,以此功德就可以超越虎身!篂樗說法十分鐘,這些老虎聽他講這些話以后,似懂非懂點(diǎn)了一下頭就離開,以后那一個地方就變成老和尚修行的處所。因此他的名聲就大大轟動了寺內(nèi)寺外,有伏虎之稱就是由此典故。所以一位高僧大德,在說話當(dāng)中連畜牲都聽得懂,你想想看,所以有修就有差啊!世間人講「有吃藥有行氣,有燒香有保佑。」有修行就有進(jìn)入圣人境界的可能性。
老和尚坐禪就入定了,一入定又三個月,很恰巧,弘一大師也經(jīng)過承天寺,聽說后山有一位出家人入禪定,他很尊敬老和尚就去那邊探望他觀摩一下,參訪一下。他看到老和尚坐得筆直,知道這是進(jìn)入了禪定,就在耳朵邊彈指三下,意思是請老和尚出定。弘一大師請他出定以后,移動輕快的腳步往承天寺去。奇怪的是剛才領(lǐng)先老和尚移動腳步下山返寺,為何我跑到寺里時,看到老和尚已經(jīng)坐在那里等他了。他嚇一跳,哦,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啊!入定三個月的人,照理起來以后兩腿也要揉一揉,暖身一下也要近一小時的時間啊!我邊跑邊走,邊走邊跑竟然速度比我還快,早一步到寺,所以此時弘一大師對廣欽老和尚就更加尊敬了,一切皆在無言中。你看三彈指而已,老和尚就知道要請他出定,有話要跟他參訪就出定下山,老和尚不簡單。有一天如本如果入這大禪定時,你來彈彈看,說不定沒動靜不會出定喔!你要拿一個大鐘來敲,看我會不會醒。所以有功夫的人稍微一請就起來了,就出定了,如果不是有份量有德行的人,也是請不出來的。弘一大師對他三彈指老和尚就出定了,所以說有出定、有入定,還不太究竟,但是功夫不簡單了。叫你入定甭說入定,五分鐘不要有妄想你就做不到了,何況入定呢?不簡單喔!
我們?nèi)绻麤]有功夫境界,不知道的人輕舉妄動,胡亂處理一件事情,也會誤了大事,為什么說會誤事呢?我來說給諸位聽。以前有一位禪師,他時常坐禪都入定,有一次入定入得特別久了一點(diǎn),差不多四個月,平常都是一個禮拜、一個月、一個半月就很久了,突然有一次入定四個月,旁邊的弟子都認(rèn)為他已經(jīng)往生了。因?yàn)樽谏缴?一些蔓藤都繞在他身上纏著他全身都是。四個月,弟子看了不清楚師父到底是入定還是往生了,一動都不動,一些山上的藤將他纏得全身,像稻草人,叫又叫不醒,用引磬來請又不出定,大家判斷已經(jīng)往生了。老和尚入很深的禪定,大家議論以后就將他火化,反正師父往生了將他火化。這下糟了,火化過后老和尚出定找不到他的身體才知道,啊!這下事情不妙,我的弟子境界未到,不知我入大禪定當(dāng)作已經(jīng)往生將他火化,找不到他的肉體。晚上他徒弟在坐禪用功時,用境界來通報他說:「師父是入大禪定,你輕舉妄動沒請善知識來鑒定,就將我火化了,你誤了我無法在娑婆世界住世來度眾生,你要怎么說?」徒弟不知要如何,哭笑不得向師父懺悔。你想想看?所以一個人如果入禪定時,你若不知道當(dāng)作他往生了,這樣會誤了大事,像老和尚就是個例子。我們的意思就是要告訴諸位,有入定有出定,這還不究竟,但是有入定有出定就不簡單了。
所以我們修道必須達(dá)到「動靜一如」,才堪稱為圣人。再念一遍:
「動靜一如,并非理悟,應(yīng)須證得,超越動靜,即名圣者!
這點(diǎn)非常重要。諸位,修道有禪定要入定也好,出定也好,要超越動靜一如也好,乃至像諸佛的境界也好,第一項一定要「見性」。所以我們訂這個題目為「見性成佛」,有深深的潛在道理和意義存在。因?yàn)榉卜虮娚薜?不是用真如涅槃之性在用功,都用妄想意識的分別、用污染之心、用取舍得失的凡心在處事待人,既然如此,那里能超越解脫呢?因?yàn)檫M(jìn)入凡夫之心為人處事,注定此人將受污染之心,感召未來的因果,被綁住了,佛門稱為「業(yè)力」。所以我們修道見性以后就產(chǎn)生「愿力」,化「業(yè)力」為「愿力」就對了。但是最重要的要有這種愿力,首先要見性,所以見性之人堪稱為祖師,是善知識。他所用的功不會污染、不會落下因果,因此當(dāng)下自性解脫出離三界。所以修道首先以「見性」為要道理在此。諸位不用客氣、不用謙虛,不可說我不敢想啦,我沒希望,你千萬不要這么說,因?yàn)槟阄掖蠹叶加幸粋「性」,佛教所講佛性的性,本性的性,既然你我有一個佛性,這樣修行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我們要拿出信心,發(fā)大愿,為明心見性來努力就對了。如果你有一個佛性一切都好說,除非你是草木石頭,這就另當(dāng)別論了。既然有一個性、一個知覺、一個心,這樣修行就有希望了。所以要運(yùn)用一位開悟圣僧說出開悟心境:
「眾生本具佛性,如水與冰,無水即無冰,眾生之外無佛,眾生不知佛在近處而遠(yuǎn)求,如在水中卻叫渴!
「如在水中卻叫渴」這句話最重要。眾生,也就是六道眾生,人人都具足了佛性的存在,不是我有你無,你有他無,若是這樣叫做不平等,事實(shí)也并非如此。問題在你我大家只要是做人,六道眾生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如水和冰一樣,無冰即無水,無水即無冰,冰和水是溫度的差別而已,但是冰和水有共同的性質(zhì),H2O氧化氫,質(zhì)一樣,因溫度不同產(chǎn)生一個是固體,一個液體如此而已。是溫度使它的質(zhì),變成有硬的有軟的,冰和水的原料一樣,這樣一切都好說。性在眾生來用變成眾生性,在佛來用變成佛性,在畜牲用變畜牲性,阿修羅來用變成阿修羅性,性沒有兩樣用有差別。但是,它的果報就隨著用而劃上等號。所以我們的作用很重要,你的動機(jī)很重要,觀念很重要,這是構(gòu)成你以后果報的問題。你的動機(jī)正確、愿力正確、思想正確、觀念解脫這樣與佛沒什么兩樣。問題是你的觀念不同,違背真理顛倒妄想,無窮無盡的造業(yè),你的動機(jī)和作用,哇,所作都不是圣人之業(yè),是凡夫之業(yè)當(dāng)然感召六道眾生的果報。
所以修道要由「因」下去修,等到產(chǎn)生果報就來不及了。果報無法修,果報無法轉(zhuǎn)修行,要「因」中轉(zhuǎn),「果」中不能轉(zhuǎn),果是產(chǎn)生果報的時候了。好比我做男生,我做男生無論如何美容,改善我身體的機(jī)能,都無法變成女性。已經(jīng)構(gòu)成女性是果報的時候了,想要轉(zhuǎn)為男性,難啊!?然全身都變成女生一模一樣了,但是思想觀念還是男生的思想,這和多生累?各人的造化有密切的關(guān)系。與生俱來有修的,所以感召果報和他的「因中」有關(guān)系。所以修行要因中轉(zhuǎn),不能果中轉(zhuǎn)。好,問題來了,果也有人當(dāng)作因,比如我做男生我不想再做人了,利用我這果報當(dāng)作因來修,修四圣諦、十二因緣,修六度波羅密,把因造下去以后因圓果滿、福慧成就、見性莊嚴(yán)的時候,那時就成佛了。佛由何處來?由「因」來。我現(xiàn)在所做的一點(diǎn)一滴,構(gòu)成成佛果報的前因,所以修行要因中轉(zhuǎn)。話又收回來,水和冰也同此道理,離水無冰,離冰無水,水和冰的質(zhì)是一樣,只是溫度熱冷因此產(chǎn)生質(zhì)的當(dāng)中,一個變固體一個變液體而已,但是水的質(zhì)是一樣的。同樣的理由「眾生之外無佛」佛是如何來的?是眾生修行最后福慧圓滿見性以后成佛的,這樣離開眾生并無佛啊!佛是由眾生的凈化而所得,叫做「眾生之外無佛」。但是眾生沒有聽經(jīng)聞法,沒有聽到了義的道理,因此慧不能生,他不知道「佛」當(dāng)下在近處而遠(yuǎn)求啊!這才是令人真正煩惱之處。他心就是佛了,離開心并無佛,但是眾生迷而不覺,在不能自覺的狀況之下而遠(yuǎn)求,求什么?求外在所有諸佛。如此,和以后見性成佛恰恰離了八萬四千里遠(yuǎn)了。
所以禪宗的道理,就是首先要承認(rèn)你的心就是佛,這樣一切都好說。離開你的心向外追求,就像在水中喊口渴,旁邊就有一口水井,旁邊有一瓶礦泉水,或是人在水中隨時都可以喝上一口,他卻不喝,在水邊喊口渴,這樣豈不是讓世間人覺得很好笑,被笑為傻子。不錯,你當(dāng)下喝它一口就解決了,但他就是不喝,這是一種啟示讓人反省、暗示,讓他善根流露讓他回光返照的話,啟示他,你的心就是佛不要遠(yuǎn)求,當(dāng)下承認(rèn)你的自性就是佛,如此去修你的;,莊嚴(yán)你的自性就對了,就不會在水中喊口渴了。既然我們的心是佛,向你的心用功夫就對了。遠(yuǎn)離你的心向外追求所有的諸佛,外面的諸佛是外面的諸佛和你不相干喔!否則,念佛之人也好、持咒之人也好、誦經(jīng)之人也好、布施喜舍做功德的人也好,每天求佛,好,每天佛祖都讓你看你又能怎么樣?每天佛祖放光,你又能如何?佛祖每天摸你的額頭,放大光明給你看,每天和你握握手。來,如本,我釋迦佛和你握握手,我每天握手握到手快斷掉了,我都成不了佛。為什么?佛是佛,我是我,客家人講的汝是汝、俺是俺、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兩人是不相同的個別體。佛是佛、我是我,不會因?yàn)榉鹱鏋槲壹映址殴?我就成佛,沒這種事,這是方便權(quán)巧之法。最重要的是你要見到自性,因十方三世所有的諸佛也是自己三毒頓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凈化,自己頓斷、自己明心見性成佛的。十方諸佛也不是過去諸佛摸他的額頭,與他握手啦,放光給他看啦,來讓他成佛的,如果這樣那么就不用修行啦!所以佛祖告訴你自作自受,你造什么因感召什么果報啊!不會因?yàn)橹T佛的加持你就成佛,佛祖放光給你看你就成佛的,如果是這樣,叫做佛門外道不是佛法!感小挂约盒,「業(yè)」要自己凈化,「見性」自己要努力。
所以佛門有一句話:「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如果佛祖能度眾生,如此一尊佛度一個眾生,早就已經(jīng)度盡了,何況十方三世諸佛,像恒河沙那么多,一對一,一尊佛祖度一個眾生,無量諸佛度無量眾生,早就該度盡了,為何如今眾生還那么多度不盡呢?要知道「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啊!」佛若要度你不妨演講佛法讓你知道,讓你善根流露教你如何見性的方法,如何修福修慧,這樣方便說叫做「度」。其實(shí)若真正要「度」就要「自性自度」。佛祖講經(jīng)說法度你是一種方便的教法而已,真正自己要度脫生死要自性自度,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喔!觀念要摸清楚。就像你不讀書,老師不斷的鼓勵你,鼓勵是給你很大的方便而已,你自己不讀書要如何完成你的課業(yè)呢?要完成課業(yè)成就你能不能畢業(yè)?成不成器?重大的責(zé)任在你身上,這非關(guān)老師的問題。
佛祖也如同老師一樣,教你出離三界頓斷六道,方法聽完以后結(jié)果不用功修行,這樣諸佛奈何不了你呀!要走不要走、要修不要修,關(guān)鍵問題在你自己。修行也一樣,點(diǎn)破你的心就是佛,結(jié)果你不修行,佛祖也奈何不了你呀!所以我們修道要記得,當(dāng)你迷惘的時候,心外求佛,那怕經(jīng)過了百千億?,也不可能見到你的自性佛。當(dāng)你悟,悟什么?見到自性的時候,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時候,不離方寸當(dāng)下就見到佛了。因?yàn)榉鹁褪悄愕男?既然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何必離開方寸而向外遠(yuǎn)求呢?祖師說這些公案,說臨近水邊,又在水邊喊口渴而渴死,會讓世間人覺得很可憐,很憐憫。就像在飯鍋邊被餓死一樣,好不好笑呢?不過佛祖看眾生也是如此呀!你有一個光明的本性不會修行而遠(yuǎn)求,就像我們?nèi)嗽谒厖s渴死一樣,不好笑嗎?我們這樣的譬喻很直接了,在飯鍋旁邊餓死了,很諷刺啊!在水邊卻渴死很諷刺啊!同樣的,你有一個佛性,卻不承認(rèn)有一個佛性的大有人在。過去佛祖要度化我們的時候說:「六道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褂腥司驮谂赃呎f風(fēng)涼話了:「成佛?我不相信,佛是佛我是我,我是那么卑賤你那么尊貴,是高高在上的,我不敢想。」你看信心就不夠了。說你以后會成佛,回說:「成什么佛?怕是龍眼核芒果核︵臺語佛、核同音︶了。」說這些令人傷心的話,有這種人嗎?有喔,我講經(jīng)說法當(dāng)中,也有很多人告訴他「以后你會成佛喔!」他就回你說「成什么芒果核、龍眼核!挂欢押司蛯α,講了半天和成佛都毫不相干,聽了真讓你哭笑不得,替他很憐憫很同情。這與佛祖比喻,有如人在水中渴死沒什么兩樣,在飯鍋邊被餓死沒什么兩樣。你明明有一個佛性,過來人、明眼人、開悟證果的人說你有佛性,修行就成佛,他死都不承認(rèn)也不相信。所以這種人佛經(jīng)所說,多生累?沒有修行,沒有親近佛法。這種人還要沉淪累生累?,不知何時才能像我們這樣。所以,你不覺得憐憫嗎?不會同情嗎?不會可憐嗎?實(shí)在都有這些成份了。
他又說,凡夫眾生有此佛性,但是他不承認(rèn),也沒有善根、慧根來成熟他、來承認(rèn)這佛性。因此用妄想意識心,拼命不覺而造業(yè)、不知而造業(yè)或邪知邪見造業(yè)者到處都是,因此沉淪生死受無量苦了。所以我們修道要能保護(hù)自己,就像衣服,你要穿衣服不可不穿衣服就傷風(fēng)感冒而病苦,在冰天雪地當(dāng)中凍死。就像你有一個佛性不會用,你不會用,用出來都不是不生不滅的心、不是涅槃之心、開悟之心、無污染之心,用出來的都是妄想意識,在無形中虧損自己的德行,落入因果造業(yè)當(dāng)中不知不覺,這和你有衣服不穿有何兩樣?有衣服不用而冷死,是不是很悲哀?就如你有佛性不會用又不知不覺,不能自覺來用,因此造業(yè)沉淪生死,這和有衣服而不用有何兩樣呢?所以你不會用也好或不用也好,或不能自覺來用也好,總是聽經(jīng)聞法以后,我們聽佛祖的話就對了。我常說佛祖不會欺騙我們,我們多生累?就是不聽佛祖的話,因此妄想意識為人處事,污染之心處事,不知不覺造業(yè),落因果、沉淪生死,這一切要怪誰呢?因?yàn)槟悴幌嘈?善根不成熟,慧根不誕生,所以為你造下了這么多「涂涂大業(yè)」,因此沉淪生死。
我常說我們多生累?都在輪回了,不差這一世,讓佛祖騙一次好不好?騙到最后開悟證果不好嗎?如果佛祖會騙我們,為何自古以來有多少人行菩薩道開悟證果?多少人出家修行變成圣僧,出離三界證成涅槃之人何其多啊!也很多在家居士修到開悟證果非常多啊!也有很多在家居士、出家眾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以凈土宗來說,以禪宗來說「見性」的人非常非常多,我們臺灣寶島見性的人也非常多。只能怪自己善根不夠、慧根不夠、智慧不夠,你的智慧不夠,不能說人家沒開悟見性。人家已經(jīng)超脫生死的人你還在這邊毀謗人家,乃至無知造業(yè),這要怎么說呢?那么,讓佛祖騙一下沒關(guān)系,何況佛祖怎么會騙我們呢?方便說而已。好,讓佛祖騙一下好了,騙到最后開悟證果了。你看過去國王文武百官、高官顯赫、名流仕紳、社會賢達(dá),多少人學(xué)佛修道,最后成就「了生脫死」,證成涅槃的人非常多。
所以我們修道不要自作聰明:「現(xiàn)在是太空時代,太空梭可以跑到冥王星、土星、木星、火星了,學(xué)什么佛?」你不要這么說,那怕是跑到別的太陽系他方世界,同樣以這種科技,你的善根不成熟,你也是凡夫眾生。多少科學(xué)家自以為是知識份子,天下絕頂聰明才俊,快死的時候也是輾轉(zhuǎn)病床,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開悟證果也是凡夫眾生生死輪回,做一個三界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你看相對的,有學(xué)佛修道之人生死就自在,未臨終前三個月他就知道了,這誰做得到?譬如六祖惠能大師好了,臨命終往生前一個月就知道,他說一個月后,他就要在此處入涅槃離開世間,有問題的人,我所有的弟子盡量問,不然師父離開世間以后,你要問一些見性成佛的事,要問就難了。真的一個月到,他就自在坐化了、入化了,坐得端正挺直、坐化了,你有這個本事嗎?標(biāo)榜是知識份子,結(jié)果命終時,世間人說死得很難看的很多,抓床叩被、牽腸掛肚,往生不會自在,功夫假不了啊!
- 上一篇:見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
- 下一篇:見性成佛 第三十六天
- 如何破我執(zhí)?
- 真心與妄心
- 成佛之后,還會變?yōu)楸娚鷨?還有因果嗎?
- 慈悲與感情有沒有一樣?
- 佛教重因果,大致可分幾類因果?
- “阿羅漢”如何解釋?
- 往生西方凈土要具備什么條件?
- 身為佛教徒入三寶殿時,有何禮節(jié)?
- “信佛”與“學(xué)佛”有何不同?
- 天天念佛,業(yè)障還是頻頻而來,是何道理?
- 什么是三藏十二部?
- 薦亡功德,亡者不能全得
- 情欲是輪回原動力,要解脫非從情欲下手不可
- 見到鬼界眾生,是好還是不好?
- 自修與大眾共修兩者有何差別?
- 為何極樂世界全是正法期?
- 學(xué)佛之人當(dāng)淫欲熾盛時應(yīng)以什么方法離欲?
- 信佛與學(xué)佛的差別
- 如何才能構(gòu)成往生凈土的條件
- 見性成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