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功德與利益

\

  十輪經(jīng)云:『出家僧相,乃穢惡世間清凈幢相!贿@幾句經(jīng)文說得很莊嚴、很明朗、很爽快,當下說出了出家僧相,在穢惡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與角色,是具有相當深厚的意義,以及啟發(fā)我們對出家僧相的深思,有所感懷。

  我們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的世界,五濁惡世的世界,或稱穢惡的世界。是由大地一切眾生,造業(yè)所感召的世界,既是由眾生造業(yè)所感召的世界,是不理想的世界,是美中不足的世界,是多缺陷的世界,是無常的世界,是變化不實的世界。

  在這種種不理想的世界里,有出家僧相在人間,豈不是很特殊嗎?好象是一種征兆,又好象是一種象征,給別人感想特別多,似乎心里有好多話要說,卻一時有說不出來的感受,出家人出現(xiàn)在人間,實在不可思議,給人類的感觸,若站在三百六十度的角度來看,再怎么看,實在也難看出出家人的實際意義,畢竟形象太特殊了,所以在這穢惡的世界里,最能引發(fā)每個人內(nèi)心的感觸。

  這也就是為什么十方三世諸佛,示現(xiàn)穢惡世界度化眾生,皆以出家僧相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舉個例子來說,當你看到出家人的時候,你的內(nèi)心很喜悅,很想跟他說話,出家人好象很有吸引力,像這種情況叫做善根流露。你的善根流露,是出家人的形象把你引發(fā)出來的,把你的善根鉤出來,你就不得不喜悅,不得不高興。

  再舉個例子來說,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內(nèi)心很煩惱,悶悶不樂,當你看見出家人的時候,出家人的形象當下就是一種象征性的,好象在告訴你說:人生無常啊!人生苦啊!人生多缺陷啊!人生美中不足啊!要好好修行,解脫生死啊!當下就能開拓別人的善根,使別人的善根流露而出。

  這就是出家僧相,在穢惡世界里所扮演的身份與角色。出家僧相,讓別人的感受含蓋很廣,具有看破放下、自在、解脫、清凈、苦、空、無常???每個人的心境不同,對出家僧相的感觸,在角度上就有差距之別。

  出家人只有一個,讓人的感觸卻是千差萬別,多角度來看,亦然摸不清楚,這個千差萬別就有很多學問在里頭,有千千結的迷惑感,實在有必要我們?nèi)ヌ接懰恼嫦。這本出家功德與利益的完成,可以為我們很細膩的解說,從中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知道的答案,前后有十二個綱目,作為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方式,因而排列組合成書。

  諸位看完這本書后,當下就能明白出家修行實質的思想觀念,對于自己的人生觀,會更加肯定,有淺移默化的作用。能由世間而出世間,由邪見入正見,由迷轉悟,由苦得樂,由煩惱轉菩提,由在家而出家,由憂郁而清涼,由凡入圣。

  出家功德與利益,能引發(fā)我們,凈化我們,透視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謎底,當下揭開內(nèi)心的疑惑,使菩提善根因而流露,如涌泉一般! 最后

  愿三寶加被使您菩提善根流露。

  愿您無量劫以來菩提善根流露。

  愿這本書帶給您菩提善根流露。

  --------------------------------------------------------------------------------

  何謂功德?

  六祖壇經(jīng)云:『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梵語guna)!

  慶幸能出家修道,稟持這宗旨而參悟,方不愧大丈夫出家兒;內(nèi)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

  徹悟佛性(梵語buddha-dhatu)者,行住坐臥中,表里是一致的,是一如的,而不是心是口非的;清凈自性能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說法施為動作,不離自性是功,自性應用無染是德。修行者欲證菩提,欲覓功德法身,但依此而作,是名真功德,是名真解脫。

  功德(梵語guna)不可心外求法,功德要當下明心見性,若不見本性,如是累生累劫還是迷性,迷了本性的人,心外求法,背覺合塵,染境生心,不名功德,永遠無法見道。道(梵語marga)即是性,性即是道,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乃至未來際亦無法會道。何以故?離性無道,離道無性,性即是道,道即是性,道與性同體。是故,不可心外求法,心外求去當下就錯了,因為清凈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念念無染無雜,步步無生,常見自性,自性自修自得自成佛道,是名真功德。

  達摩祖師初化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很虔誠的佛門弟子,一生奉獻于三寶(梵語tri-ratan),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佛寺一間,令出家眾安身立命修道,并且如法護持三寶,佛法在當時,曾經(jīng)有過輝煌燦爛一時的盛況。

  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梵語dana)設齋,有何功德?』

  達摩祖師回答:『實無功德!』

  達摩祖師乃是圣僧,為什么當下為武帝潑下冷水呢?因為武帝不明真實功德,心邪染境,不知如來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絕對不可以將福稱為功德。功德在清凈法身中,不在修福。

  迷了佛性,心外求福德,是有為福德,是有漏福德;念念染境,是名人天福德,是有為福德,是有漏因果,不足堪稱真實功德,還是免不了生死(梵語samsara)輪回。這為什么呢?因為武帝尚未見性之輩,所求無非是福德人天之果,福德與功德有差別,武帝不識真理,非達摩祖師之過。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宗旨在于開悟本性,若不以開悟本性,就不足以說修行,說修行就要開悟本性。那么,如何開悟本性呢?我們要知道,當下施為動作,一切時中,一切處所,都是本性之用,性即是佛,佛(梵語Buddha)即是性,除此之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性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佛是自性作得,不應該離本性,向外求佛覓佛。過去諸佛、現(xiàn)在諸佛、未來諸佛,只說此性是佛,本性外無佛,佛外無性,當下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是一體,不可舍本逐末。若明白自性是佛,就不應該性外找佛,佛不度佛,頭上安頭是病,將性找佛是不認識佛;若欲找佛,須要見性,見性即是見佛。

  見性之人,一切時中,一切處所,衣食住行,行住坐臥,運動搬柴挑水,都是佛性的作用,不染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當下本性光明,處處菩提路,頭頭功德林,不離當處常湛然;此時此刻,見性之人,佛性在塵勞,不為塵勞所染污,如白玉投入泥沼,其色不改變。

  修行者見性之后,一切所做所為,了了見自性,皆不離本性,稱性作用,稱性起修,修不離性,性不離修,性修不二;當性起修時,性在修中;當性之時修在性中,性修無別,不一不二。

  若能如此而修行,那么,當下處處菩提,處處解脫,離生死輪回,越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脫六道,一切所做所為,都是菩提自性所流露,不染不雜,無惑無動,自性當下自在,是名真實功德。

  出家的動機何在?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皇浅黾倚扌姓叩母緞訖C。對自己而言,從無量劫以來,沉淪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造業(yè)無量,受業(yè)力而流轉,因業(yè)受報,因報得苦,甚難自拔;今生此世有緣能得聞如來正法,出家(梵語pravrajya)學道,應把握難得的人身,為證悟無上菩提而努力,也就是上求佛道之義。

  我們有生死輪回,有無量苦痛,沉迷五欲六塵,貪戀世間之欲樂,造業(yè)受苦,浪跡天涯,輪回六道;那么,一切眾生也是如此,更無例外,別無特權可免,同樣受業(yè)力支配,造無量業(yè),受無量苦,六道輪回往還不停,不休不止!所以,出家要發(fā)起大慈悲心,下化眾生之愿。

  四十二章經(jīng)云:『辭親出家(梵語pravrajya),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nèi)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yè),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梵語marga)!怀黾覍W道若依此而進修,必得道果,去佛不遠。

  曾經(jīng)有一位仁者問我:「師父啊!你為什么要出家呢?」

  我說:『我為什么要出家,這不是三兩句話就能表達清楚的,所謂牽一發(fā)動全身,總說一句話:人生苦短,生命無常,生死輪回;為求解脫生死,為求明心見性,為證悟無上菩提而出家!

  他說:『人生本來就是苦嘛!既然來到人間,就是要吃苦,忍受苦,不要逃避苦才對呀!太消極了吧!』

  我說:『出家人吃苦受苦,不覺得有苦,因為有佛法的滋潤,有佛法的啟發(fā),佛法要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因此,苦中有樂呀!』

  他說:『既然是吃苦,又是受苦,如何有樂呢?』

  我說:『出家學道是為了什么而出家!要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要出家,居士啊!請您冷靜聽我說幾句話,好嗎?』

  他很高興的連連點頭說:『太好啦!今天有福報,聆聽師父的開示,請師父慈悲!』

  我說:『出家學佛者,每當逆境或順境臨逼之際,皆能以智慧觀破真相,不被其境所惑動,每當苦的果報來臨,就以大智慧劍透視苦,了解苦,明白苦的來龍去脈,解剖苦的真相,在苦的深淵根源處,連根帶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趕盡殺絕,不留禍根?(梵語duhkha)的本質也是幻化了不可得,空幻不實,緣起性空,沒有實體的,故苦亦不可得,得也得不住,徹底的解決苦的果報,以達到知苦離苦,離苦而得樂,我佛門就是要我們透視苦的真相。因此,離苦得樂,破迷啟悟,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才是上上策之計,為諸佛菩薩所贊嘆,天龍八部所拱手嘉許。

  出家者若明知是苦,不想了解苦,不欲透視苦,而浸在苦的深淵中,寧受苦的浸蝕,自受甘愿,盲目的受苦,這是無意義的苦,是無法解決苦的,是治標不治本的苦,苦亦然存在的,所以說:沒有學佛的人,所受的苦是沒有意義的,是沒有目的的,是治標的,是未根本解決問題的,是沒有透視因緣果報的。因此說,是不究竟、是不了義、是值得憐愍!為智者所同情!』

  他說:『師父啊!根據(jù)您這么說,苦是果報,有前因后果的,當苦來臨之時,心里應如何接受這苦呢?』

  我說:『出家能正見苦是果報,把它當做還債想,隨緣消舊業(yè)想,諸法本空想,心里這么一轉變,就輕松舒服多了。這話如何說呢?我們要明白,自己有欠別人的債,當然要還別人的債,何必當初呢!當初沒有造惡因,今日那來的果報!所以要心甘情愿接受苦的果報,不可怨天尤人,怪東怪西,說別人對不起你,國家社會對不起你,別人無理倒我的公司或會錢……等等!

  出家者如果能透視因緣果報的真相,在苦中是不苦的,我們會心甘情愿的,因為因果是平等的,是世間的真相,會修行的人在一念間,不會修行的人在一生,甚至未來際還是迷妄無知,你說是嗎?』

  這位仁者說:『聽了師父這一席佛法,如飲甘露,內(nèi)心清涼無比,對因果的正見,弟子已豁然貫通,心里開朗達意,已經(jīng)有了方向,有了主人,有了標準,將后的日子我如何過,弟子已明白了!原來因果是平等的,乃是世間的真相,法爾如是,感謝師父慈悲的開示!』此仁者法喜充滿,頂禮而退。

  一般社會人士,對出家人發(fā)心出家,由于自己不明白佛法實質義理,因此有形無形的隔膜與代溝,就易激起批判的浪潮,歷代不是有很多名人,只憑著他狹義的思想見解,對佛法一竅不通,沒有正見佛法,沒有研究過,佛法講些什么道理,一概無知,因此,對佛教(梵語Buddha-sasana)妄加評論,甚至歪曲事實而武斷,對佛教不滿,此流之輩,自己斷了自己的善根,同時也影響別人無法來學佛,遮蔽了別人的善根,斷絕了別人的善根,這種過失是很嚴重的,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正是此意。

  我們大家都知道,佛法是覺悟之法,出家行道能自度度人,能令眾生得覺悟,由迷妄中導入覺悟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煩惱的此岸到達清涼的彼岸,由輪回(梵語samsara)的此岸到達涅槃(不生不滅)的彼岸,由痛苦的此岸到達究竟大樂的彼岸,由束縛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由愚癡(梵語moha)的此岸到達智慧的彼岸,由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此岸到達佛的彼岸。從此岸到彼岸之間的過程,都須要佛法以度之,佛法是令眾生得覺悟之法,佛法如無形的舟筏,能令眾生由生死痛苦輪回的此岸度過解脫光明涅槃的彼岸。

  出家修道,就是依此佛法而證悟;以佛心為己心,以諸佛的大悲愿為己愿。出家學佛就是學佛的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喜舍之心,因而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楞嚴經(jīng)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梵語nirva)!贿@就是佛的大悲愿所流露,世間上若有一位眾生尚未成佛的話,那么,佛還是不入大涅槃,亦然留于世間普度這位眾生,直到眾生成佛為止。出家行道應該履行如佛一般的大悲愿,由此可見,佛的大悲愿力,實在不可思議,佛之所以為佛,眾生無盡、佛度化眾生的大悲愿也是無盡、若欲贊嘆佛之功德,廣說不能盡。

  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贊佛功德云:『剎塵心念可數(shù)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佛(梵語Buddha)所成就的一切功德,乃由無量劫修來的果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成就的,佛也由凡夫地按部就班,步步上升,經(jīng)過累生累劫修行的累積,因而圓滿佛道,成就了佛應有的圓滿果位。

  出家的動機,就是學佛的行為表現(xiàn),佛陀教導我們?nèi)绾伟l(fā)愿,我們就老老實實的跟佛發(fā)愿;佛陀教導我們?nèi)绾螖酂⿶?我們就如法斷煩惱;佛陀教導我們?nèi)绾味缺娚?我們就如法的度眾生;佛陀教導我們?nèi)绾螌W一切佛法,我們就如法學一切佛法;出家修行者,能夠專注一心,有始有終,腳踏實地,遵循佛的修持法門,終了必得菩提道果。

  佛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因而證得無上佛道,佛從凡夫發(fā)心學佛到成佛的動機,都是出家修行者所應該發(fā)的動機,順此圣道而行,因地正,果地亦正,是名正見出家。

  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有何差別?

  『出家(梵語pravrajya)』就是出離在家的生活,修持沙門凈行。

  毗婆沙論云:『家者是煩惱的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

  家的本質就有很多缺陷與煩惱在里頭;按照經(jīng)典有十一義,現(xiàn)在分別敘述如下:

  家有十一義:一、家者煩惱義。二、家者束縛義。三、家者痛苦義。四、家者不凈義。五、家者累贅義。六、家者感情義。七、家者自私義。八、家者黑暗義。九、家者?親債主義。十、者不自在義。十一、家者造業(yè)義。

  凡夫(梵語prthag-jana)未證得圣果,處在家庭里,在修行的過程,是有很多障礙的,不能稱心如意,心愿不能自在,本想往東走,但業(yè)力卻牽著往西走,由不得你做主,為了生活,為了兒女妻子,為了事業(yè),為了家庭,你要乖乖的做一位不自由的人,把家照顧好,所以說家者不自在義。

  有的家庭里充滿了冤親債主,父與母不和、兄弟之間不和、姊妹不和、兄姊不和、父子不和、母女不和、公婆與媳婦不和、全家搞得烏煙瘴氣,明爭暗斗,挑撥離間,互相冷戰(zhàn),一冷戰(zhàn)就是一個月不說話,比死還痛苦,比割肉還痛心,這個家庭綿綿不間斷的冷戰(zhàn)下去,不死人也要受重傷,這個叫做冤親債主義。社會上不是很多家庭里,鬧事頻頻而出嗎?

  家庭感情義:家是靠著感情來維持下去,一旦感情分裂,一觸即發(fā),什么惡毒的話都敢罵出來,恨不得一口氣罵出來,能令對方心臟當下麻痹最好,才能滿足自己心里的怨恨之氣,不然的話,此恨難消,拚命的找實用惡罵之詞,讓對方聽懂,加上自己有充分的肺活量,一口氣罵完,罵得一心不亂,罵得很起勁,罵得理直氣壯,罵得鏗鏘有力,罵得夠癮,甚至罵得過量了,體力已經(jīng)透支了,此恨亦未了。罵人的功夫很厲害,假使拿罵人的功夫來學佛,那早就成佛了,甚至度化無量眾生了,只可惜眾生用錯了,實在夠可憐啦!

  感情恩愛越深,恨也越深,平常好好的,一旦吃點虧,或者有點誤會,那感情的本質就開始分裂了,一連串的缺陷與痛苦馬上接踵而來,足夠這個家受苦了,所以說,家者感情義。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常勸勉弟子說:『弟子們!世間的愛情,乃是苦惱的根源,情愈重,愛就越深,苦惱也就愈大,生死葛藤亦愈多,輪回之路就在眼前,終無解脫時!

  佛陀的這番話,實在苦口婆心,忠言逆耳,苦藥良方,句句震撼修道者的內(nèi)心深處。無量劫受輪回以來,受盡無量之苦,就是感情所系縛。恩恩愛愛,互相糾纏,難割難舍,如膠如漆,藕斷絲連,綿綿密密皆生死,可憐的眾生,就是沉迷于感情中,難以自拔,甚至欲拔不能呢!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云:『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人若娶了妻子或嫁了丈夫,有了家庭的枷鎖,比被關在牢獄更不自由,更痛苦,被關在牢獄里面,一旦刑期滿數(shù),還有離散釋放的時候,重回自由光明的天日;娶妻嫁人有了家庭,有了兒女眷屬,如同判了無期徒刑,一生當中注定被家所縛,如同被無形的枷鎖所銬著,動彈不得,有時候欲哭無淚;有些人,即使知道感情是生死的根本,如枷鎖,卻偏偏向感情中拚命鉆,猛鉆!甘愿做感情的奴隸,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沒有吃到大苦頭,就是不能覺悟,不清醒;一旦覺悟清醒過來的時候,已經(jīng)生米煮成熟飯,構成事實的果報,后悔已來不及了,同時也受了好多冤枉、委屈、無奈!這就是堂堂正正的標準凡夫,名副其實的凡夫,不愧是凡夫。

  如果修行者,能夠透視感情的真相,不染于感情,凈化感情,解脫感情,是名出塵阿羅漢(梵語arhat)。

  四十二章經(jīng)云:『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如上所說,完全顯露感情的當下,就是美中不足,具有無盡的缺陷與后遺癥,不值得貪戀,所以說家者感情義。

  在家修行不易,自私的心理未解脫,也會帶來無限的煩惱,惹來不必要的痛苦。

  現(xiàn)在來說家者自私義,尚未證果的人,自私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會流露出來,結了婚有個家庭,夫婦相處美好,正因為美好,自私的心理就越深,假使丈夫與女同事見面說個話,妻子看見了之后,這下子又有問題啦!家庭又要刮臺風了,最起碼十級以上的臺風,把樹連根帶拔,非把家庭整垮不可,不然不甘心,這個叫醋桶,可能喝了五加侖的高雄進興醋。外面的境界稍微一動,心就不自在了,受不了啦!事情的真相,是非黑白未調(diào)查清楚,就開始興師問罪,大鬧特鬧,把丈夫問得莫名其妙,頭昏腦脹、欲哭不得。這就是眾生對感情的占有欲,潛在意識中是自私的心理,希望感情是占有的,是自私的,不容許有第三者的參與,一旦第三者參與的話,自私的心理馬上采取行動而防衛(wèi),以達到占有與自私的心理意識,這個就稱為家者自私義。

  家者不凈義:家是由夫妻兒女所共同維持,夫妻忍辱共住,互相恩愛禮讓,感情融洽。未證得圣果的夫妻,男女的愛欲是免不了的,愛欲不解脫的一天,就當一天的凡夫眾生,所以說家者不凈義。

  如果夫妻愛欲凈化,男女愛欲斷絕不作,日夜用功參禪悟道,是名修清凈梵行,稀有難得,能于五濁惡世不染不離,如蓮花出于污泥而不染,可尊可敬,世所稀有;逢值末法時代,眾生根器薄弱,福薄慧淺,道心不堅,如空中羽毛,隨風吹動,無有定處;夫妻愛欲如鉤如鎖,亦復如是。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云:『愛欲之人,猶如執(zhí)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梵語avadata-vasana),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陀的這段警策語,每一個字如一滴血,每一句皆是金言良語,值得我們深思,修道者若能如是觀察,則道業(yè)自成。

  圓覺經(jīng)云:『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輪回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灰巧垒喕氐母,若淫心不斷,我們就被淫欲的業(yè)力牽動,在六道往返上下周旋不停,歷盡滄桑,受無量苦。無量劫輪回以來,被淫欲整得太痛苦,也太辛苦了,所受的冤枉之苦,都是自己造業(yè)所感召,今日是該覺悟的時候啦!是該蘇醒的時候啦!我們要正見如來的話,淫欲不斷是無法出離生死的。要出離生死輪回就必須斷淫欲,淫欲一旦斷了,徹底凈化了,生死輪回當下就免除啦,淫欲一斷,即是出塵羅漢。

  不論出家與在家,在修道的過程,不斷男女之淫欲,是無法入道的,不能證成菩提圣果;即使修行精進,禪定智慧現(xiàn)前,說法辯才無礙,天女散花,精通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度化無量眾生,而不斷淫心,同樣必墮魔道,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內(nèi)輪回不休不止!無有出期之日。

  楞嚴經(jīng)云:『修行如不斷淫心,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佛陀大慈大悲為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條文分明,不紊不亂。生死之根本,淫欲不斷,塵不可出;在家修行實在很難,要下很大的勇氣與功夫,逐漸的凈化愛欲,方可出塵解脫,所以說,家者不凈義。

  生死輪回以來,男女互相糾纏,我愛你,你愛我,拉拉扯扯,麻煩得不得了,這一連串的行為動作,都是生死的葛藤,如同磁鐵具有吸引力,又如同鐵鏈相互鉤鎖,絲毫不松,男女之間的感情,亦復如是。

  楞嚴經(jīng)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jīng)百千劫,常在生死(梵語samsara)!

  家者束縛義:有了家庭之后,生活起居,必須安頓得讓妻兒、丈夫、公婆得到心悅而歡樂,有時候出門外游還不容易,還須要看看他們的臉色,假使一旦出門,就開始打妄語(說謊話),編織一段動人的美麗謊言,騙得有聲有色,有時候連哭帶跪都有,丈夫、妻子、公婆點頭允許后,高興得不得了,如魚得水,如鳥出籠,得大自在,可在門外呼吸新鮮空氣,在家里煩悶已久,不悶出病來也得精神痛苦!諸位可想想看,有了家庭的人,被家庭里里外外所系縛,身心是無法得到自在的。

  有一次,幾位在家弟子跟隨我外出,從高雄出發(fā),要到臺北一趟,車子一發(fā)動,有一位在家弟子講話了:『師父啊!我應該撥一通電話給我丈夫,叫他中午飯多煮一點,我爸爸中午會過來吃午飯!

  我說:『好的!趕快去撥電話,去吧!』

  撥完電話上車之后,車子開上高速公路,前后不到二十分鐘,臺南都還沒到。

  這位在家弟子又說話了:『師父呀!我還有一通電話忘記撥!』

  我說:『什么事呀?』

  她說:『我出門的時候,好象忘記關瓦斯爐,應該在臺南下車,撥一通電話回去給我先生,叫他關掉瓦斯爐才對!

  我說:『有道理,不關掉瓦斯爐,實在太危險了!』臺南下車撥完電話,又上高速公路,臺中都還沒到。

  這位在家弟子又說話了:『師父呀!很抱歉!還有一通電話最要緊的,不撥不行!』

  我說:『什么事啊!』

  她說:『下午兩點是標會的時候,叫他標高一點,現(xiàn)在經(jīng)濟不景氣,不把會錢先標下來的話,萬一下個月被倒會怎么辦?誰都不敢把握啊!』

  我說:『說的蠻有道理,不標不行,萬一真不幸被倒會,實在哭笑不得,應該下車撥一通電話才對。』

  像這種情況,從高雄到臺北,她就上下車三、四次,旁邊的在家弟子也不例外,有的順機會也下來撥一撥電話,業(yè)障重的多撥幾通電話,業(yè)障輕的少撥幾通電話,在那時候!

  我心里想:『這些業(yè)障鬼,從高雄到臺北前后四個多小時,竟然下車三、四次,平均一個小時下車撥一通電話,四個小時撥四通電話,真是業(yè)障。有家庭就不得自在,有家庭就被束縛得連出門都罣礙,心放不下,耿耿于懷,雖然人已在外面,心卻念念家事;雖然面帶笑容,內(nèi)心亦然不自在的想念家庭;這又是一面活生生的佛法讓我看,我很幸運!跑得快、逃得快!不然一旦結婚下去,豈不是跟他們一模一樣,也同樣當個業(yè)障鬼,四個小時,下車撥四通電話嗎?所以說,被家所束縛,寸步難行,不得自在。』

  家者累贅義:有了家庭就有許多累贅,累贅是對修行者帶來障礙的東西,多一樣東西,多一個累贅;少一樣東西,少一樣累贅,在家修行不容易,禪定的功夫不夠,往往容易被外面的境界所惑動,凡夫修行的境界薄弱,如露水道心,不堪早晨的太陽普照。遇上了逆境,心亂如麻,不知所措,被境所轉,心就生煩惱(梵語klesa),煩惱就痛苦;家庭瑣碎之事越多,自己禪定功夫差,境界轉不過來,累贅也就越多。

  家庭累贅的分類有人事、感情、經(jīng)濟、眷屬、名位等等,這當中以感情累贅最難糾纏,對修道者來說,也是面臨最大的考驗,修道者在道業(yè)上的成就與不成就,跟感情的解脫與不解脫有密切的關系,現(xiàn)在來說羅狀元出家與感情的關系:

  羅狀元是明朝的人,名字叫羅洪元,進京考上狀元,雖然做大官,但始終對做官不感興趣,后來放棄官位而出家修行去了。出家修行一去就是十多年都沒回頭,精進參禪悟道,在山上刻苦耐勞,粗茶淡飯,為開悟本性而努力,突然有一天,羅狀元一時想起十三年前的妻子,心里默默想著:相離十多年,不知生死安危,家境狀況未明,心里難安!

  在這一剎那間,羅狀元不考慮那么多了,由山上直奔家園,回到了家門口未入大門,徘徊許久,心里猛然覺醒,又快步直奔回到山上,走入寮房,結跏趺坐,生大慚愧心!

  羅狀元思維著:『我出家十三年,為了感情一念心動,情不自禁,被感情之業(yè)力所惑動,身不由己,把我由山上牽到山下,感情的力量實在太厲害了,我之所以不能開悟本性,就是被感情蒙蔽了我的清凈本性,使清凈的本性無法顯露而出,這十三年以來,我內(nèi)心就是被感情業(yè)力束縛,所蒙蔽,我自己很慚愧,今日的我已茅塞頓開,生死關鍵在此一念,此一念當下幻化了不可得,畢竟緣生無性,體性空幻,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相,感情亦復如是。』

  此時此刻,羅狀元在坐禪的思惟當下,深入法性,體悟諸法緣起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緣起(梵語pratitya-samutpada)不礙性空,證悟實相本體。此時,羅狀元身心泰然,清涼無比,如飲甘露,在法喜充滿中,得未曾有。如以上所敘述,修道者在感情的考驗下,如果沒有大雄大力的勇氣來突破,是無法開悟本性的,羅狀元不愧就是大丈夫,以大智慧觀察感情的真面目,因此,了知感情乃空幻不實的,無有體性,諸法無我,證入空性(梵語sunyata),當下破了感情的執(zhí)著,遠離感情的束縛,不再被感情所惑動。

  今天羅狀元出家都被感情所牽制,而不得自在了,何況我們在家修行者,更須要用功加行,為解脫感情而精進,感情就是累贅的東西,累贅的東西都是障礙佛道,所以說,家者累贅義。

  出家修行,已割舍世間惡因緣的纏繞。

  在修行方面:可不必憂慮一切俗務障累,可專注一心向道,為證悟無上菩提而精進。

  在持戒方面:雖然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戒,及出家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戒律森嚴,綿綿密密,但是,出家眾已不須經(jīng)營士農(nóng)工商各行業(yè),不受種種牽累,天天都在僧團里,以修道為務,不受生活奔波而生煩惱,所以持戒也就易持,不足為難。

  在證悟方面:出家眾已經(jīng)徹底摒除俗務業(yè)緣,不參與社會各行業(yè),所以在精進修持方面,能統(tǒng)一精神,貫注一心,要開悟本性,證悟果位也就較為容易。經(jīng)典里面記載,若以小乘四種果位來說,可證悟到四果阿羅漢,也就是小乘的極果。

  在家修行,身居社會,與各色各類之人為伍,人際關系復雜,是非最多,對道業(yè)大受干擾,惡因接踵而至,欲罷不能!

  在修行方面:在家修行,畢竟有個家庭,要參與社會,在士農(nóng)工商當中,免不了為了生活,就須要為金錢、物質而奔波勞累,家庭里里外外皆須經(jīng)理,世俗之務所糾纏,易疏于修道,修道方面也就不易專精一心,障累太多故。

  持戒方面:在家戒有五戒(梵語panca silani)、八戒、及六重二十八輕戒,戒律雖然不多,但是在家的障累太多,生活圈內(nèi)一切較復雜,為生活、經(jīng)濟、兒女遠比出家眾的業(yè)緣多,故不易受持,在家弟子能至心持戒不犯,就能得無量戒果,故應更加勇猛精進,嚴持戒律。

  證悟方面:在家修行有許多垢累為障礙,有父母,妻子、眷屬、有形無形的阻擾,又要在社會參與各種行業(yè),一舉一動,有不如法之處,心生煩惱,甚至寸步難行,不勝枚舉,是故,在家修行方面,妨害道業(yè)較甚,修持不易專注,精神易散亂,雜念多故,證悟果位也就較為不容易。根據(jù)經(jīng)典里面記載,若以小乘四種果位來說,在家弟子好好修行,堅持戒律,可證悟三果阿羅漢,也就是小乘的第三果位阿那含果。

  現(xiàn)在將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有何差別?分類為四點,即可明白出家與在家修行有差別,立場不同,是故垢累有輕重,先敘述出家修行,已無垢累之障,分別如下:

  一、出家修行,首先割愛辭親、凈化感情,已無父母、妻子、眷屬之垢累為障。

  二、出家修行,以道為務,不須經(jīng)營士、農(nóng)、工、商各行業(yè)之利,不受物質與金錢之累障。

  三、出家修行,住于僧團,與六和合梵行僧為道友,生活單純,因此,不受社會復雜人際關系之累障。

  四、出家修行,以開悟佛道為主,不必受生活奔波而帶來煩惱障。

  在家修行,累障多,關系復雜,俗務糾纏,干擾道業(yè),分別如下:

  一、在家修行,有父母、公婆、妻子、兒女、眷屬之累障。

  二、在家修行,為了生活,必須經(jīng)營士、農(nóng)、工、商等各行各業(yè),為物質、金錢的驅策。

  三、在家修行,身居社會,與各色人等為伍,人際關系復雜,是非最多,對道業(yè)大受干擾。

  四、在家修行,家境里外皆須經(jīng)理,因世俗之務所纏繞,疏于修道。

  由以上敘述可知,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在各方面皆有差別,在家修行比出家修行累障為多,惡因緣纏繞亦多,所以,更應該為道業(yè)而努力,勇猛精進,早登菩提,謹慎莫放逸!

  出家有幾種分類?

  出家(梵語pravrajya)修行,其動機在于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出家修行者共同的目標,別無爭論,這里為什么說出家有幾種分類呢?因為出家眾的根機、動機、傾向、習性、宿根等有所差別;所以,在三藏圣典中,也時常提到出家有幾種類型的跡象,現(xiàn)在就瑜伽師地論將沙門分類為四種類型,敘述如下:

  瑜伽師地論四種沙門:

  一者、勝道沙門。

  二者、說道沙門。

  三者、壞道沙門。

  四者、活道沙門。

  一者、勝道沙門(梵語margajinah):

  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是也。所謂勝道沙門:就是稟佛出家,能滅貪瞋癡等煩惱,得證勝道,是名勝道沙門。此等沙門可說是斷了三毒(貪瞋癡)的圣僧,親證諸法實相本體,悟證實相勝義諦,如佛陀當時有無量阿羅漢弟子,就是因斷了三毒,親證勝道;以及歷代的高僧大德,皆能斷三毒,親證如來所宣說的諸法實相本體,皆名勝道沙門。

  二者、說道沙門(梵語margadesikah):

  已能調(diào)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宣說如來正法,使眾生入于佛道,是名說道沙門。此等沙門,能調(diào)伏自己的貪瞋癡等煩惱;但還未斷貪瞋癡等煩惱;只是調(diào)伏三毒而已,不是斷三毒。雖然只調(diào)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精通如來正法,廣為大地一切眾生宣說一切佛法,普令眾生發(fā)大菩提心,因而行菩薩道,究竟圓滿無上佛道,是名說道沙門。此等沙門如佛陀當時的諸大弟子,及歷代高僧大德,能弘宗演教,講經(jīng)說法,大開圓解,住持佛法,普令眾生入于佛道,是名說道沙門。

  三者、壞道沙門(梵語margadusi):

  謂破諸禁戒,行諸惡法,非是梵行,自稱梵行,是名壞道沙門。此等沙門,雖然已經(jīng)出家,不如法受持如來戒律,身心犯了禁戒,所做所為不合佛道,所做皆為惡法。破戒不清凈,已經(jīng)不合梵行條件,還自稱持戒清凈,是名壞道沙門。

  四者、活道沙門(梵語margajivi):

  能調(diào)伏貪瞋癡等煩惱,勤修正法,所行善法,堪能生長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門。此等沙門出家修行,能調(diào)伏貪瞋癡等煩惱,日夜精進勤修如來正法,所做所為的一切善法,都能夠增長智慧,因有智慧而破一切煩惱,逐漸證悟諸法實相,此等沙門因為很踏實用功修行,以如來正法滋潤增長智慧命根,可以說是老修行者,是名活道沙門。

  瑜伽師地論將出家分類有四種沙門,我們既然發(fā)心出家當沙門,就應該正見受持如來正法,為成就道業(yè)而刻苦精進,以成就無上菩提為究竟宗旨。當然我們要選擇勝道沙門為我們的模范,為我們的標準,好好的修行。因地真、果地亦真,有一天我們也會成就勝道沙門的。因為勝道沙門也是凡夫地發(fā)心修起的,今天得證勝道,當了圣僧是果,在凡夫地發(fā)心學佛的開始是因,構成因果的事實。

  同樣的理由,我們既然發(fā)心來出家當沙門,就應該眼睛張亮點,不要看錯了,不要走錯了,不要被引導錯了,不要模仿錯了,不要莫名其妙的挑選壞道沙門來當呢!

  瑜伽師地論告訴我們,壞道沙門,是一面鏡子,很光亮的鏡子,照明壞道沙門的蹤跡,使壞道沙門所犯的種種戒律暴露出來,警策出家沙門不可步入其境,寧可步入火坑刀山地獄,也不寧愿與壞道沙門為伴為伍,這話如何而說呢?

  因為與壞道沙門為伍為伴,自己修行的定力功夫不夠,不但無法影響他入如來正法,反而被他染污成習,你也成為一位標準的壞道沙門,有時候,你變本加厲,比他壞得更嚴重,更不可思議!

  所以佛陀常呼吁我們出家修道者,要親近勝道沙門,也就是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因為善知識能引導我們步入如來正法,因修如來正法,而證悟甚深諸法實相義諦,究竟圓滿無上菩提;出家修道者,要遠離壞道沙門,也就是惡性比丘,因為惡性比丘,破諸如來禁戒,身心所行所為皆不如法,行動怪異,與之相處共住,耳熏目染,日久成習,不以為然,同樣破了如來清凈禁戒,這時候,與惡性比丘正等無異。

  像這種清況,我們發(fā)心出家修行,怎么可以不謹慎呢?學習壞的方面很快,就像時代的流行病一般,一下子傳遍了整個區(qū)域,防都防不住,阻都阻不了,就這樣的混下去了,終了果報還是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

  所以,瑜伽師地論將沙門分四類,如同四面明鏡,我們有這份福報因緣得以出家修行,應該珍借今生此世修道的美好因緣,選擇勝道沙門,說道沙門,活道沙門而修而證;不要學習壞道沙門,不要與壞道沙門為伴為伍。

  現(xiàn)在引用十輪經(jīng)里面所提到的四種僧,節(jié)錄出來,可供給我們出家學道者所學習與認識;同時,有心欲出家者,也可以正見四種僧,你以后要當那一種僧,心里有個正見,才不至于出家實質本懷,現(xiàn)在分別敘述如下:

  十輪經(jīng)四種僧:

  一者、勝義僧。

  二者、世俗僧。

  三者、啞羊僧。

  四者、無慚愧僧。

  一者、勝義僧:

  謂諸佛世尊及諸菩薩、緣覺、聲聞等眾,其德尊高,于一切法通達無礙,而得自在,是名勝義僧。佛、菩薩、緣覺,聲聞是所謂的四圣,已超越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脫離六道之圣者,示現(xiàn)人間而為僧相,度化無量眾生,普令眾生得離苦海,速證菩提;圣僧其德尊貴高尚,成就一切如來正法,通達無障無礙,而得自在,世所稀有,可尊可貴,難遭難遇,是名勝義僧。

  二者、世俗僧:

  謂剃除須發(fā),披服袈裟(梵語kasaya),成就出家威儀,能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未證得果位的出家眾,也可稱為凡夫僧;雖然是世俗僧,一旦露出僧相,剃除須發(fā),披上如來袈裟,因而成就出家威儀。堅固道心,奉持解脫法,秉持佛之禁戒,是名世俗僧。

  三者、啞羊僧:

  謂愚癡魯鈍,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與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發(fā)露懺悔,是名啞羊僧。此等出家后,因業(yè)障深重,智慧不能彰顯,被愚癡所蓋,因此不能明白根本重戒(殺、盜、淫、妄)的犯與不犯,以及微小之罪,不能發(fā)露懺悔,像這種情況而出家,不明白戒律開遮持犯,又加上愚癡魯鈍,對根本重罪有犯無犯不能得知,及微小之罪,亦不能發(fā)露懺悔,實在很危險,一不留意,隨時皆可能觸犯戒律,是名啞羊僧。

  四者、無慚愧僧:

  謂若有人投佛出家,于所受持佛之禁戒,一切毀犯,無慚無愧,不畏后世苦果,是名無慚愧僧。此等出家僧,跟佛出家,出了家之后,也受了如來的戒,而又毀犯如來的一切戒,心里一點慚愧心都沒有,不怕后世的因緣果報,此等出家者,是名無漸愧僧。

  出家沙門十輪經(jīng)分為四種僧,上面所引錄即是,由于四種僧當中,有好有壞,有優(yōu)有劣,良莠不齊,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出家眾是來自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五花八門之不同角度,各式各樣都有,有智慧高深的、有愚癡的;有善根深厚的、有善根剛萌芽的;有無量劫修來的、有修一世的;有圣僧、有凡夫僧。

  因此,在僧團當中免不了有智愚、優(yōu)劣、圣凡、深淺、高低之別,我們看見圣僧要尊重頂禮,因為圣僧能引導我們?nèi)敕鹬?得正見而出離生死煩惱,得大解脫。

  我們看見凡夫僧,也同樣要以平等心尊敬頂禮,這話怎么講呢?因為凡夫僧當下能落發(fā),披如來袈裟修清凈梵行,堅持如來禁戒,縱然沒有開悟,是一位凡夫僧,這就不容易啦!

  我們當下看了之后,可遇不可求,自己辦不到,心有余力不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慨,俗緣想擺脫也擺脫不了,真是欲罷不能;就算能擺脫,我們有善根可出家嗎?有勇氣剃除須發(fā)嗎?層層的障礙,累累的罣礙,出家不是用嘴巴講一講就算出了家呢!真正出了家,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的正法,梵行清凈,為證悟無上菩提而精進。

  出家不是電影電視演戲,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呢!要具足無量劫的菩提善根因緣,才得出家成就,很多人想出家,但是出不了家,這就是因緣不具足,條件不夠。

  高僧大德云:『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梵語punya-ksetra)!灰┥先鐏砀L镆,實在不容易,只因累劫種福田,累生累劫在三寶中,不知種下多少善根福德因緣,今生此世才能如愿披得如來袈裟,過去無量劫所種下的因種,今生出家的因緣自然就會成熟,出家成熟就是果,構成因緣果報,因而成就一位出家眾。

  所以,一位出家眾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他的因緣果報的;所以僅僅提到『出家(梵語pravrajya)』兩個字,就震撼了你周遭環(huán)境的人,阻礙的阻礙,誹謗的誹謗,是非人我陸續(xù)而來,出家談何容易啊!

  只是一位凡夫僧我們就當不了,如何當圣僧呢?諸位仁者,你們說是不是啊!何況圣僧也是由凡夫僧精進用功,因而開悟成就圣僧的,也就是沒有凡夫僧就沒有圣僧,圣僧是由凡夫僧成就而得;是故,每當看見凡夫僧,要以平等心來尊敬頂禮。

  佛經(jīng)云:『尊重初發(fā)心的人,猶如一切智人!怀醢l(fā)心的人,從起步開始學起,有這點善根就不容易了,我們要尊敬他,猶如一切智人,一切智人就是佛,為什么要尊敬初發(fā)心的人,如佛一般呢?這有兩種意義:一、可消除我們輕視別人的心理意識。瞧不起別人,看輕別人,心理會生我慢貢高之心。我慢貢高是學佛人最大的通病,因此,看初發(fā)心的人,要尊敬如佛一般。

  二、初發(fā)心的人,眼前是初發(fā)心沒有錯,但是無量劫以來,我們無法知道他的來歷,或許是過來人(佛菩薩)也不一定,如果是過來人,我們豈不是失去親近這位初發(fā)心的人嗎?我們怎么可以隨便輕視初發(fā)心的人呢?所以,佛陀要我們尊重初發(fā)心的人,猶如一切智人,正是此意。

  出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出家(梵語pravrajya)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家的,要具備足夠的條件方可出家,如果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而出家,是名不如法出家,為佛所不許可,亦不得戒體。

  所以,在出家前心須觀察考驗一番,若觀察考驗(身心是否正常)合格方可出家,若觀察考驗不合格不得出家。

  在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時候是如此,乃至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再由印度傳來中國,一脈相承,代代相續(xù),出家條件是有它的相當標準,不可儱侗含糊,不嚴格考核,一旦出家后,在佛門中龍蛇混珠,破壞佛門戒律,亂了佛門的次第,混淆視聽,把清凈的佛門搞得鳥煙瘴氣,成為佛門的不幸。

  佛陀成道后,剃度出家弟子,綿綿不間斷,三寶(梵語tri-ratna)得以延續(xù),有須仰賴戒律來維持整個佛教團體,才不至于使佛教因而腐化衰敗,戒律的重要性,猶如防腐劑,能令佛法的實質本意鞏固完整不缺,因而延傳后代;出家法更是首要關鍵所在,因為三寶流傳人間,是僧寶的代代遞傳,沒有僧寶維持延續(xù),三寶早就消失于人間而無影無蹤了,所以出家眾的素質、條件、品格,都須要以戒律來審核,以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荷擔如來家業(yè),維持三寶家風,令三寶不斷故。

  假使出家眾的素質、條件、品格,沒有戒律來審核,懵懵懂懂就剃度一個人,糊里糊涂就把一個人落發(fā),這樣一來,佛門不提早滅亡也得衰敗不堪,不衰敗也得傷痕累累。佛門不像佛門、道不像道、僧不像僧、俗不像俗,混淆得一塌糊涂;現(xiàn)代的佛教,逐漸的豈不是有這種跡象了嗎?

  有時候進入不如法的佛寺,要睜一眼閉一眼的,假使兩眼都張開,看多了,會傷心的,因為佛寺里,不如法的事累累不堪;所以說,我們要以戒律為標準,不要跟戒律唱反調(diào),不要跟戒律過意不去,我佛門弟子跟戒律唱反調(diào),就是跟佛陀唱反調(diào),因為戒律是佛親口所說,親自所制;不守戒律,怎么能堪稱佛弟子呢?佛弟子之所以佛弟子就是以戒為師,這是別無議論與爭端的,佛要臨入涅槃之際,亦然苦口婆心垂囑而言:『我如來在世,佛弟子以如來為師,如來入涅槃后,佛弟子要以戒(梵語sila)為師!徽谴艘狻

  若佛門弟子不以戒為師,不能堪稱為佛弟子,何以故?有違背佛意,怎么可以稱為佛弟子呢?應該稱為佛逆子,違逆佛陀的戒律,有大喪如來正法,因此,佛之弟子應以戒律為師。

  所以我們說:出家必須具備齊全的條件,要具備齊全的條件,就是以戒律來審核,審核到一定的標準,方可如愿以出家,現(xiàn)在分別將戒律的標準,不可出家的情況,依據(jù)戒律列舉十點,供給大家供參,分別敘述如下:

  十點不聽許出家:

  一、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二、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聽出家。

  三、黃門不聽出家。

  四、賊住入道不聽出家。

  五、同性戀不聽出家。

  六、男女不孕不聽出家。

  七、盲聾喑啞不聽出家。

  八、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

  九、思想邪知邪見不聽出家。

  十、五逆罪不聽出家。

  一者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薩婆多論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僧強授,亦不得戒,惟聽為沙彌(梵語Sramanera),七歲以下亦不聽度,若度受戒,二具惡作。』

  這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年齡若超過六十歲,就不得受大戒,受大戒就是具足戒,也就是比丘戒,假使師僧強行為六十歲受具足戒,亦無法得到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只能出家當沙彌而已!

  七歲以下也不能剃度出家,若為七歲以下剃度并受戒,佛所不聽許,那么,二者師僧強行授戒與剃度,是名惡作。七歲的兒童不懂事理,幼稚無知,不堪作事,甚至于還須要比丘為之照顧。

  驅烏沙彌的標準年齡是七歲至十三歲,應法沙彌是十四歲至十九歲,名字沙彌是二十歲至七十歲。七歲以下不得出家,就是未達標準年齡,驅烏沙彌的年齡也要七歲以上,方得剃度為之受戒,是故,七歲以下者不聽出家。

  二者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聽出家:

  五官要端莊,身體要健全,若不合乎這條件,不得出家。理由很簡單,佛陀為什么要制定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許出家呢?

  是不是佛陀不慈悲?不平等呢?不是的,佛陀很慈悲,而且很平等,假使佛陀允許那些五官不全的人都出家,有的鼻子往上翹,有的少一個耳朵,有的嘴歪曲一邊,或兔唇翹嘴巴,還有獨眼龍;這么一來,佛教像什么話!佛教豈不是像垃圾桶一般!裝了一些雜廢的垃圾,破銅爛鐵一大堆;社會上的人士,光是看了這些江湖好漢,被笑死的就不計其數(shù),笑而不死受重傷的,也無法估計。出家人竟然都是歪鼻子的,都是獨眼龍,或是嘴巴往上翹的,或是少一個耳朵的,像這種沒有氣質的出家人,諸位想想看,社會上的人士會產(chǎn)生恭敬心嗎?會向這些英雄好漢請問佛法嗎?我看沒有誹謗佛教就很不錯啦!有的甚至于看了這些陰陽怪氣的出家人,嚇都嚇壞了,連奔帶跑,逃之夭夭,不見為妙,免得晚上睡覺做惡夢。

  所以說,五官不端莊是不能出家的,佛陀有大智慧、大慈悲、有遠見,知道眾生會因此誹謗佛門,對出家人不會產(chǎn)生恭敬心,同時也會因此斷絕在家人的善根,蒙蔽善根,這也就是為什么佛陀不許五官不全的人出家的理由,這是佛陀的大慈大悲心所流露啊!

  下面說身體不健全不得出家,身體有極大缺陷,有嚴重的毛病不聽出家。

  譬如有羊癲癥者、小兒麻痹者、瘸(ㄑㄩㄝˊ)手瘸(ㄑㄩㄝˊ)腳者、駝背者、歪頭者,像這些人物統(tǒng)統(tǒng)不能出家,一旦出家會鬧出笑話來,在佛門中,天天都有笑話可獻丑,諸位不相信嗎?

  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一位有羊癲癥的出家人,與你在交談佛法的當中,突然間莫名其妙的暈倒在地上,嘴巴流出污穢的泡沬來,全身躺在地上不停的抽筋,羊癲癥一發(fā)作就是將近半個小時左右,你對這位出家人的來歷不清楚,頭一次見到的出家人,竟然莫名其妙的連一句話都沒有交待清楚,當下就暈倒在地上,假使連續(xù)看了三位這種寶貝的出家人,來一位暈倒一位,來兩位暈倒一雙,在這種情況之下的你,看到最后,你也會心驚膽跳,臉都變綠色了!

  由不得你,你被境所轉,隨著你也暈倒在地上,等你一醒過來,出家人不見了,你還以為看見了鬼呢!以后這種恐怖的陰影,時常在你的腦海中縈繞,拋不開、舍不掉,出家人丑陋的形象,帶給你寒心與畏懼。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正是此意。

  所以我們說,出家人的形象要端莊,素養(yǎng)氣質翩翩,要有仙風道骨的風范,道貌岸然的典型,行、住、坐、臥、四威儀凜然達觀;這樣的出家眾就能夠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方不愧是出家大丈夫,能吻合佛制的戒律,達到戒律的標準。

  玉的品質越好,就能雕刻出精美的佛像;同樣的理由,出家人的條件與戒律的標準打成一片,這么一來,佛門中的人才就能頻頻而出,修道開悟者屢屢倍增,佛門中的龍象,素養(yǎng)會普遍提高,這話如何而說呢?

  因為我們佛弟子,皆以戒為師,正法久住故;正法久住,佛法方能興盛于世,眾生得大利益,流傳人間,當然佛門中的人才也好,開悟者也好,龍象也好,有道德學問也好,自自然然,就能開花而結果,這顯然種如是因,而得如是果的明鑒。

  四分律云:『毗尼藏(梵語vinaya-pitaka)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由這幾句律法所流露而言,就夠莊嚴,就夠我們深思了,啟發(fā)我們學佛的人,對如來戒律的肯定與納受。

  毗尼藏者,就是律藏,也就是戒律學的總稱。律藏明目說得很清楚,佛法的住世與不住世,要看戒律的住世與不住世而定;如果戒律滅亡了,佛法也就滅亡了,戒律若住世,佛法壽命就保得住。

  因此,大家若想要出家的話,就須要合乎戒律的標準條件,要好好的過濾一番,佛法方能有興盛的展望,不然的話,隨便抓過來就剃度,不問是非黑白,不論年齡的老少,鰥寡孤獨,千篇一律,大大小小,隨便就剃著光頭,戒律絲毫不講究,把戒律置之千里,不聞不問,真是佛門中的不幸。

  佛門就是覺悟之門,入我佛門,不得不覺悟,不得不清醒。不要搞錯了,佛門不是觀光理發(fā)廳呢?更不是理光頭工廠,大量出產(chǎn)光頭俗漢,諸佛菩薩會叫冤枉的,三寶會掉眼淚的,天龍八部會哭泣的,鬼神會哀嚎的。

  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屢次而出,難怪佛門中的怪事特別多,尤其是出家眾的問題,最令人傷感,佛門中出現(xiàn)這些陰陽怪氣的出家人,我們不是看了很多嗎?

  前面我曾經(jīng)提過,我曾經(jīng)到過別的佛寺參訪,心里都要有個準備,有時候,要睜一眼,閉一眼,為什么要睜一眼、閉一眼呢?為什么不干脆兩眼都張開呢?因為兩眼都張開,看多了那些不如法、不如律之事,心境轉不過來,會很傷心而煩惱,倒不如閉一眼、睜一眼。

  出家人竟然沒有依照佛陀的戒律去做,任意的拿起剃頭刀,就在剃頭者的頭上開始剃頭,因此,這些江湖好漢,就出現(xiàn)在佛教的僧團當中,甚至于在社會上走動,每每皆可見可聞。

  有手腳麻痹的出家人,有歪頭的出家人,有駝背的出家人,這就怪不得社會人士,以及外道,會攻擊我佛門的原因之一。

  我佛門弟子該回光反照,深思佛門是否有如此之弊病,有的話,應該勇敢的承當這一連串的事實,因而大改革,大改善,以戒律的準繩為方針,出家眾的本質才不會腐化不堪,亂了腳步,因為這是內(nèi)部問題,也是教內(nèi)問題,教內(nèi)問題,亦須教內(nèi)人士來解決,非社會人士,及外道所能幫忙與解決的。

  因此,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才不至于空有其名的紙老虎,佛法不愧就是佛法,佛法究竟是佛法,何以故?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云:『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余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徽谴艘。

  三者黃門不聽出家:

  所謂『黃門(梵語pandaka)』,在佛經(jīng)里翻譯為忽男忽女、不男不女,可男可女;這是很不正常的人,業(yè)障深重,身心復雜,一下子可變?yōu)槟腥?一下子可變?yōu)榕?又一下子由男人變女人,再由女人變?yōu)槟腥?男女性格不定,見異思遷,八識田中具有男人的業(yè)識種子,亦具有女人的業(yè)識種子,漂浮不定,見男愛男,見女愛女,身心變化不定。

  若為這種人剃度出家,那還得了,置于比丘中,會鬧很多問題出來,若置于比丘尼中,也會鬧很多問題出來,所以這種人,不聽許落發(fā)出家。

  四者賊住入道不聽出家:

  所謂『賊住入道』,是指著在俗的時候,曾經(jīng)偷聽過比丘或比丘尼說戒、羯磨,以及冒充比丘或比丘尼的身份(當假和尚),參加僧團的法事者,稱為『賊住』,不聽許出家。

  在家人不可以偷聽比丘(尼)說戒、羯磨,出家眾每月皆誦戒、說戒,若在半月中犯了過失,在誦成戒時,須要在大眾中發(fā)露懺悔,披陳罪愆,以達到懺悔清凈。

  出家眾在做『羯磨(梵語karman)』,你也在偷看、偷聽。所謂『羯磨』,就是作法辦事,若以現(xiàn)代的術語解釋,就是一種特有的議事法或會議法,佛教的羯磨法目的,在于使僧團中的六種和敬,得以如法。

  所謂六和敬就是: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羯磨法來維持六和敬,是絕對民主無爭論的,這就所謂的『僧事僧斷』,也就是以僧團大眾的意見和力量,來解決僧團中各種事業(yè),因而能夠團結僧團大眾的力量者,便是羯磨法。

  在俗之時偷聽出家眾的羯磨法,就不得聽許出家,皆稱為如賊一般住于佛門,盜聽或作非法之事。

  五者同性戀不聽出家:

  所謂『同性戀』者,就是同樣是男人,而與男人相為戀情,作不如法,作不清凈之事;同樣是女人,而與女人相為戀情,作不如法,作不清凈之事,皆不聽許剃度出家。

  這一旦出家還得了,整個僧團會被染污而不清凈,此輩之人業(yè)障深重,心理復雜,性格怪異,心理變態(tài)不定,易生矛盾,與正常的男女有差異。

  六者男女不孕不聽出家:

  所謂『男女不孕』者,就是男人不能生育,男人生殖器官,有生殖器、無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組織,有毛病故,有缺陷故,因而不能構成生育的條件。

  女人不能生育,女人生殖器,有生殖器、無生殖器、一切的生理組織,有毛病故,有缺陷故,有障礙故,因而不能構成生育的條件,這稱為『男女不孕』,男女不孕是不能出家的。

  出家修行的男眾與女眾,身體要健全,方得出家。

  嚴格立場,出家前要先檢查一番,生殖器官是否正常?是否黃門?是否正常的男子或女子,不正常不給予剃度。若不健全,有男女不孕之癥,因而偷出家,是名不如法,有違背如來戒律,我們要知道,十方三世諸佛,皆示現(xiàn)娶妻生子,而后出家修行,這有什么意思呢?

  這就是佛示現(xiàn)在家是個健全的王子,身體正常,娶妻生子,是示現(xiàn)給眾生看的,避免眾生起疑惑而生誹謗,要讓眾生明白,我如來是健全而出家的,不是不孕才出家的;佛是大覺大悟的出世圣人,身心清凈無染,猶如蓮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男女之欲,佛已解脫自在啦!

  所以說,出家者,身體要健全,不得有不孕之癥而出家,這不是鼓勵大家都先結婚生子,過一段時才出家呢!

  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不是佛,凡夫不能與佛比較的,佛(梵語Buddha)是果位,凡夫(梵語prthag-jana)是因位,因與果有一段相當長的距離,佛在欲望已解脫,凡夫于欲望未得解脫,是故,凡夫不得學佛娶妻生子。

  如果我們有心出家修行的話,應該具備有如此正知正見,千萬不要會錯意啦!因緣成熟的話,童男童女出家,是最好不過,身心清凈,無社會上的五欲六塵所染污,以此清凈無染的菩提道心,較易于入道。

  七者盲聾喑啞不聽出家:

  所謂:『盲聾喑啞』者,就是眼睛瞎了,不見外境者,是謂『盲』。聽覺器官有毛病,耳朵聽不見,是謂『聾』。不能說話,是謂『喑』。發(fā)音枯竭,不能說話,是謂『啞』。是所謂的『盲聾喑啞』。

  如果眼睛不能見,耳朵不能聽,嘴巴不能說話,這種人因而遁入空門,這一下子,佛門又慘不忍睹了,眾生造口業(yè)的機會又來了,又逮到空隙可誹謗了。

  你們看!你們看!佛教都是那些身體殘缺的人而出家的,有瞎子、有聾子、有啞巴、社會上已經(jīng)無法混下去了,因此才跑去出家,在佛門中混一口飯吃,佛門是一個避難所、避風港、養(yǎng)老院、等死的宗教。諸位想想看,社會上不是風風雨雨,到處可聽聞得到嗎?

  在家人造口業(yè),有無量罪,將后也必然感召無量痛苦的果報!

  出家人不如法而出家,亦有無量過失,不遵守如來戒律,因而受在家人所造業(yè),出家不如法、不如律之舉,在戒律是不許可出家,像這種殘缺的情況,在家修行就可以啦!

  這種形象最容易受無知眾生所誹謗,因而造口業(yè),眾生之所以會造口業(yè),就是出家者本身造成的,如果自己明白瞎子、聾子、啞巴,不能出家。而自己硬性出家,自己的形象丑陃,不雅觀,無知的眾生,當下就誹謗了,說了一些風涼話,刺激出家人,像這種情形,眾生誹謗出家人,刺激出家人,這也是出家人自己造成的。

  不遵守如來戒律,果報還是自作自受的;如果大家都遵守如來的戒律,如法出家修行,那些造口業(yè),誹謗之事,豈不是就匿跡無蹤了嗎?所以佛制盲聾喑啞,不許出家,本意就是如此。

  天主教當中的修女們,修女們的素質都很好,氣質也很雅觀,學位起碼也要高中以上畢業(yè),品格有達到天主教的條件,有經(jīng)過一番的過濾,要合乎天主教的一定標準,才準許她們當修女而修道。

  在教堂,或街上走路,也能顯露出修道者的風范形象,我們看不到修女們,有盲聾喑啞的,因為天主教也很強調(diào)身教,身體端莊可引度眾生,這是不可磨滅的事實,天主教都能如此一般了,何況堂堂之佛教呢?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在世界五大宗教當中,哲學思想領域,是最高深的宗教,在教義上,有深度、有寬度,佛法浩瀚如海,這是全世界文人所共認的,無以爭端與議論的,又何況佛法其宗旨,在于普令大地一切諸有情,皆共成佛道。

  所以說,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每一位眾生,皆可成佛的宗教。

  因此呢!我們要依佛陀的戒律,來維護佛法的本質與形象,這也是佛教面臨當今之務,佛門弟子共同以戒為師,佛法就得興盛;若不以戒為師,把戒律置之不理不睬,不堅守如來戒律,如何談解脫、證悟菩提呢?

  楞嚴經(jīng)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戒律是一切善法生起的根本基礎,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聽教參禪,正是此意。

  所以說,我們肯定以戒而修持,必得道果,去圣不遠?傊,盲聾喑啞,皆不聽許出家。若出家則與如來戒律相違,是故應當一心一意,依教奉行,是名真佛子。

  八者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

  這是以年齡的立場,來說明聽出家與不聽出家。

  薩婆多論云:『若減七十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若年滿七十健康,能修習諸業(yè),聽與出家!

  若年齡未到七十歲,年齡逐漸衰老,不能堪任佛門中事,生活起居點滴之事,須要別人扶助,行動極為不便,老態(tài)龍鐘,自己修行生障礙,出了家,也會處處勞駕他人,是故此輩,皆不聽出家。

  若年齡滿七十歲,而身體健康,能夠自己行動方便,上上下下而能自在,不須要他人處處扶助,免得摔倒危險,因此,又能修習佛門中之事,譬如禮佛念佛,閱覽藏經(jīng),修習諸禪定,能為開悟無上菩提而精進,是故此輩,皆聽許出家剃度。

  今日的中國佛教會,在傳授三壇大戒當中,為新戒子受戒,在年齡方面,在身體健康行動方面,開緣方便太多,或多或少有點與戒律離譜了一些,在年齡超過六十以上,不得受大戒,也就是不得受具足戒(比丘戒),只能夠聽許出家受沙彌戒,假使不如法而強行受比丘戒,是名惡作。

  薩婆多論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設師強授,亦不得戒,惟聽為沙彌;七歲以下亦不聽度,若度受戒,二具惡作。』

  這是年齡方面,有待改善的層面,不然的話,神圣的佛教,永遠都沉溺在不可拔救的階段。傳受三壇大戒是一件神圣大業(yè),也因此,積習太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佛門弟子若能如法,如律而為,在戒律的基礎上,三壇大戒可以奠定新受戒出家弟子,有個正知正見。多鼓勵新戒子,從戒律先學起,不要一出家,就開始學大經(jīng)大論的,也開始參禪聽教,這是不如法的,這當下就是本末顛倒。

  出家以后,不好好把戒律學好,以后出家路遠,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犯戒,自己還不知不覺,一下子犯了那條戒,又一下子犯了一條不可說不可說的戒。我們要認清自己,是位薄地凡夫,不持戒律,有墮落之危!有一天墮入地獄(梵語naraka),我們還莫名其妙,不知何故而墮落!可不懼哉!

  沙彌律儀云:『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聽教參禪。』

  大律云:『縱得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bhijnah),五夏未滿,猶須依止師住;五夏雖滿,不明開遮持犯,還須盡壽依他。出家既滿五夏,又精明戒律,方許離師外出聽教參禪。』正當如是。

  九者思想邪知邪見不聽出家:

  所謂『思想邪知邪見』者,就是在俗之時,思想沒有正知正見,所學的盡是外道學術,邪經(jīng)邪論,主張三教合一,五教同源,釋迦退位,彌勒掌天盤,一點得道,地獄抽名,天堂掛榜,把三教的經(jīng)典,偷拿去抄一抄,又竄改佛教的教史與教理,這種眾生實在很可憐,自己在造業(yè)中而不自覺。

  現(xiàn)在是白陽期,紅陽期已過,現(xiàn)在是三期末劫,像這些邪知邪見的毒素思想,害慘了多少眾生的法身慧命,這一連串邪知邪見的思想,害了多少有善根的人,因而走入歧途,先入為主的觀念種下去,打死他也不能讓他覺悟過來,真是眾生的不幸與悲哀。

  像這些人,是不能出家剃度的,若為他剃度,是不如法的,除非他們邪知邪見凈化了,已經(jīng)導歸正知正見,方可為他們落發(fā)剃度,不然的話,憑他們邪知邪見,遁入佛門出家,亂說一番,斷眾生慧命,豈不是罪過無量!

  曾經(jīng)有一位一貫道的道親,來找我,宗旨是要出家修行,他是一位經(jīng)理兼講師,交談不到三句話,就說現(xiàn)在是三期末劫,釋迦退位,彌勒掌天盤,一點就得道,師父你點了沒有?要不要點一點?

  我說:『讓你自己點你自己吧!慢慢的點,輕輕的點,重重的點,沒有人跟你爭著點;在清朝的時代,是用香觸燒兩眉之間;民國以來,才改變用手指點道,道親你明白嗎?

  我告訴你,我本身也是一貫道跳出來的,早在十五年前,就加入一貫道當?shù)烙H,曾經(jīng)也跟你一樣,在一貫道講道許久,后來覺得不對勁,一貫道沒什么道理可講,都是盜取三教五教的經(jīng)典,東抄西抄而編成一書,一貫道本身就沒有經(jīng)典,如果須要再更深入的道理,就不得不偷佛門的經(jīng)典來看或抄錄下來。

  不光明,不磊落,也沒有教主,東拉拉,西湊湊,或虛構一位老申娘為教主,邪知邪見,實在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過去十五年前的我,早就死了,生活在外道的生活圈內(nèi),得不到究竟解脫之道(真理),白費了多年,虛度光陰,一直到聽聞出家?guī)煾钢v經(jīng)說法,我才猛然覺醒,如鐘聲一響,震撼了我的菩提善根,深深的覺悟自己是走錯路了,被引保師引導錯了,思想被一貫道毒化了。

  今大有緣,能夠聽聞如來正法,莫非是宿世善根成熟。

  我的內(nèi)心有未曾有的法喜,當時在小小的心靈里,就默默的許下諾言,我將后因緣成熟,我必然是要出家露出僧相,為度眾生而努力!

  我再稱呼您道親一聲:道親!您也是與如來正法有緣,只是看錯了,走錯了,被引導錯了。浸迷于外道,過去以往的思想觀念,就丟棄于汪洋大海吧!

  不要執(zhí)著過去的情景如何!任憑你在一貫道活動,有多大的名望與地位,已成過去,皆與證悟菩提無關,與解脫生死了無痛癢!重要的就是:我們都是為真理而努力,為開悟成就佛道而精進,在真理之下,我們要信服,不是真理就棄之,修行者是不講感情的,一落入感情,便是生死罪網(wǎng)所覆蓋。

  佛門中有一句話說:『寧使老僧下地獄,不將佛法賣人情!徽谴艘狻

  修行者,要具有大丈夫的行為與魄力,提得起放得下,對就是對、非就是非,不要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知道嗎?行為與魄力不能提起,就無法沖破難關,這是很嚴重的對不起自己,令自己自甘墮落。

  今天,仁者還算蠻幸運的,能知道入佛門參訪一番,我如本恭喜您,能棄暗投明,改邪歸正,破迷啟悟,讓你無量劫以來的善根,繼續(xù)開花結果吧!早證菩提。

  我希望您現(xiàn)在姑且慢一點出家落發(fā),您的一貫道氣氛還很重,臉部一副邪氣的,一貫道入久了,自然面孔會顯露邪邪的,一看就知道是老道親,別無爭議!

  一貫道的仁者說:『師父你怎么知道我是一貫的?』

  我說:『怎么會不知道,由您的說話、行動、以及您的一副邪邪的臉,當下已經(jīng)告訴了我!

  一貫道的仁者說:『師父我現(xiàn)在可以出家嗎?』

  我說:『先把你的思想凈化,凈化之后再出家!不然的話,現(xiàn)在馬上為您落發(fā),口里還講三教合一,五教同源,三期末劫,那還得了!

  出了家,身穿如來袈裟,吃如來飯,說的盡是破壞如來正法,你有過失,我也有罪過!您說是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