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嶺遺風(fēng)

  鷲嶺遺風(fēng)

  從舊王舍城出發(fā),向東北走十四五里,就是靈鷲山(舊譯耆阇崛山)了。靈鷲山是中國佛弟子心目中無比神往的地方,其知名度有時甚至超過了其他幾處圣地。中國有多處地名與靈鷲山有關(guān),如杭州靈隱寺外“飛來峰”,據(jù)說就是從靈鷲山上飛來的一塊石頭;又如無錫所造的靈山大佛,直引其名。鷲峰勝地,不僅是佛陀當(dāng)年講經(jīng)說法的道場,后來幾乎成為大乘佛法的代名詞。想到這,邁向山頂?shù)牟椒ジ映錆M力量。

  靈鷲山的得名來源于佛陀。當(dāng)年釋尊來到這里時,魔王變?yōu)殪`鷲,將釋尊放在地上的袈裟劫去,但為佛力所迫,袈裟被靈鷲就地拋下,落在了層層迭迭如同法衣般的石山之上,變成了石頭,故此地名為靈鷲山。山中長著茂密的瞻部樹和紅旃檀樹等,過去劫有無數(shù)佛在此修行,故而鮮花遍野,河水潺潺,鳥獸相安。

  靈鷲山上本無通道,釋尊通常以法力上山說法。頻毗婆羅王為了讓自己和他人更方便地聽聞到正法,便修葺了通往說法臺的石路,人們把石路稱為頻婆娑羅路。玄奘法師記載此路“跨谷凌巖,編石為階,廣十余步,長五六里”。路中間有兩座很有意思的塔,其一名為“下乘”,即使是國王到了這里也要下車步行上山;其二名為“退凡”,說明在此說法、聞法之殊勝,非凡夫可以了解。

  一直以為靈鷲山的說法臺應(yīng)該是一處寬闊之地,沒想到它的面積非常狹小。但說法臺面對著的空曠山野卻是石林交錯,層巒疊翠,有高屋建瓴,勢不可當(dāng)之感。釋尊在世時鷲峰四周曾遍布城池,從說法臺望去,可見國王、大臣及民眾們居住的房子;人們在城中抬眼一看,也能望到高高的山峰上佛在說法。于此處臨虛長嘯,便有空谷傳音,繞梁三載之思,更有“妙高峰頂,不容商量”的心境。

  靈鷲峰上有諸多山洞,應(yīng)是修行者用功之地。須菩提尊者就曾在鷲峰的山洞中住過。那時釋尊在忉利天宮為母說完法,正返回人間,還未到達(dá)僧團(tuán),知道的人都爭先恐后出去迎接。此時須菩提尊者正在鷲山洞中縫衣,他知道釋尊回到人間,就想放下衣服出去迎接。忽又想到佛的法身無處不在,何必出去奉迎?不識諸法的空性,見到佛陀化身又有何意義?于是他又坐下來繼續(xù)縫衣服。

  眾弟子由于太久未見釋尊,都想第一個前去迎接。鑒于比丘尼不能走在比丘之前,神通第一的蓮華色比丘尼變現(xiàn)為比丘形象,搶先去迎接釋尊。來到釋尊面前,她恢復(fù)了原身,興奮地說:“世尊!弟子蓮華色首先前來迎接。”釋尊微笑著說:“蓮華色!你不是迎接我的第一個弟子,須菩提了知諸法性空,明悟佛陀法身無處不在的道理,這才是第一個真正迎接佛陀的弟子。”

  沿著頻婆娑羅王道往下,過靈山橋,回望鷲峰,雄姿一覽無余,足以想象當(dāng)年釋尊說法,漫山遍野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八部龍?zhí)臁⑷、非人等恭聽法音,同?a href="/remen/ganl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甘露的景象。靈山法會的盛大場景只有到過這里方可領(lǐng)悟一二。

  靈鷲山是佛陀轉(zhuǎn)動大乘*輪最重要的弘法地,《悲華經(jīng)》、《佛說無量壽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等重要大乘經(jīng)典都在此宣講。而佛涅槃前在此“拈花微笑”,教外別傳,付正法眼藏于迦葉尊者,更是中國禪宗所傳正宗的源頭,這也使靈鷲山帶上了傳奇的色彩。

  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懺所譯的《悲華經(jīng)》中,記載了釋尊在靈鷲山轉(zhuǎn)動楞嚴(yán)*輪前,廣說自己在娑婆世界成佛前緣的盛大法會。

  當(dāng)時聞法的會眾中,有一萬菩薩因蓮花尊佛前夜成就菩提而舍于聽法,離開本座,朝向彼佛,共同禮敬。寶日光明菩薩向釋尊請問彼佛因緣,釋尊由此敘述了蓮花尊佛以一切陀羅尼法門成就眾生的無量功德。當(dāng)釋尊轉(zhuǎn)述該法門時,世界六種震動,岠峨踴沒,地平如掌。諸佛因其陀羅尼而久住于世,不入涅槃。彌勒菩薩亦由修習(xí)該陀羅尼而久住本愿,待時成佛。

  這時,寂意菩薩詢問釋尊,以何因緣不取清凈世界,不離五濁惡世。釋尊回答他是以本愿而成就大悲的緣故。處穢惡世界,成菩提道。

  于是,釋尊宣說了前生為寶海梵志時在寶藏佛座前廣發(fā)大愿,得佛授記的成佛因緣。當(dāng)時,寶海梵志是無諍念轉(zhuǎn)輪王的重臣,其子寶藏年少出家,修行成佛,其佛名號亦名寶藏。無諍念王三月供佛,頂戴肩荷,手足膝趺,皆持供燈,以佛神力,身無疲極。復(fù)有輪王千子,各各禮請三月供佛,如是供養(yǎng),滿二百五十歲。供養(yǎng)已畢,寶海梵志亦祈求七歲之中,四事供養(yǎng)。佛陀默許。一切供養(yǎng)于轉(zhuǎn)輪王無異。在寶海梵志的祈請下,寶藏如來于夢境中為其示現(xiàn)未來成佛的緣起。梵志持夢詢問如來,寶藏如來一一解答夢中徵兆,皆是寶海梵志未來成佛種種相貌。

  寶海梵志已勸無數(shù)人在濁世中發(fā)菩提心,得寶藏如來開導(dǎo),法喜充滿,勸導(dǎo)無諍念轉(zhuǎn)輪王發(fā)菩提心,思擇國度,以成佛道。王乃抉擇無量壽國清凈佛土作為自己修趣的目標(biāo)。寶海復(fù)勸輪王千子一一抉擇所成佛國一切相貌。又勸諸子抉擇佛國,于寶藏佛所一一得受記莂。

  此時諸方如來及大菩薩,禮請寶海梵志自述所愿,抉擇佛度。

  梵志七年之中思辨修習(xí),精心抉擇。敬白寶藏如來所發(fā)五百本愿,皆為建樹閻浮提濁世度化眾生的佛國。寶藏如來稱嘆寶海梵志為分陀利華王,并請梵志自成所愿。

  總其各愿,皆以對于娑婆受苦眾生深重大悲而抉擇諸大愿王,如聞我大悲名者,心生驚怪,嘆未曾有。眾惡之罪猶如大山,我悉攝取,令種善根。于饑餓眾生,以血肉身,令其飽滿。眾生犯罪,以身代罪,為作救護(hù)。五逆眾生,為無佛世界所棄捐者,悉令歸于正道,安止功德。乃至愿彼佛度所棄有情,皆來生于五濁世間。其眾生應(yīng)作不作,作不應(yīng)作,不行福事,不畏后世,以能為惡,故得稱嘆,起無善心作諸惡業(yè)。于諸善法起違背心,于不善法起專作心,于受恩中起不報心,于自眷屬生嫉妒心。在如此濁惡的賢劫中壽百二十歲時,寶海梵志愿于彼時,降誕成佛,生輪王家,入胎降世,周行七步,便說正法,令諸大眾,心住三乘。復(fù)于夜半出城,樹下成道,苦行度世,破壞魔軍。無佛世界,諸五逆人,隨作其行,而為說法,皆生娑婆,而受人身。所有五逆,臨命終人,悉來集聚,生我世界。壽終涅槃,舍利度人,若持一戒,不退三乘。于阿鼻地獄受苦眾生,代受其苦,常處阿鼻……寶海梵志求佛授記,于賢劫中人壽百二十歲時,應(yīng)化成佛。成佛之時,唯除如來,一切大眾皆當(dāng)涕泣。為諸眾生,起是深悲,覆護(hù)一切,諸不善人。

  寶海梵志,如是大愿,無量無邊,娑婆國度,誓愿深重,于現(xiàn)在世,度化眾生,最終成佛,即是釋迦牟尼如來。

  釋尊本懷,感人至深;叵肓x凈大師當(dāng)年在靈鷲山上寫下勵志述懷的感人詩篇,字字句句,無不是追隨釋迦牟尼佛五百本愿所發(fā)出的偉大誓言:

  觀化祇山頂,流睇古王城。

  萬載池猶潔,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堅路,摧殘廣脅盈。

  七寶仙臺亡舊跡,四彩天華絕雨聲聲。

  聲華日以遠(yuǎn),自恨生何晚?

  既傷火宅眩中門,還嗟寶渚迷長坂。

  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

  擾擾三界溺邪津,渾渾萬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獨圓悟,廓塵靜浪開玄路。

  創(chuàng)逢饑命棄身城,更為求人崩意樹。

  持囊畢契戒珠凈,被甲要心忍衣固。

  三祇不倦陵二車,一足忘勞超九數(shù)。

  定瀲江清沐久結(jié),智劍霜凝斬新霧。

  無邊大劫無不修,六時愍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滅歸長住,鶴林權(quán)唱演功周。

  圣徒往,傳余響。

  龍宮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處仰。

  流教在茲辰,傳芳代有人。

  沙河雪嶺迷朝徑,巨海鴻崖亂夜津。

  入萬死,求一生。

  投針偶穴非同喻,束馬懸車豈等程。

  不徇今生樂,無祈后代榮。

  誓舍危軀追勝義,咸希畢契傳燈情。

  勞歌勿復(fù)陳,延眺且周巡。

  東睇女巒留二跡,西馳鹿苑去三輪。

  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嶺穴猶寸。

  五峰秀,百池分。

  粲粲鮮華明四曜,輝輝道樹鏡三春。

  揚錫指山阿,攜步上祇陀。

  既睹如來迭衣石,復(fù)觀天授迸余峨。

  佇靈鎮(zhèn),凝思遍生河。

  金華逸掌儀前奉,芳蓋陵虛殿后過。

  旋繞經(jīng)行砌,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潤生津,共會龍華舍塵翳。

  依因地中寶海梵志的本愿力,釋尊選擇了在五濁惡世成道,以三乘法度化不同根基的眾生。成道之初,曾給無量大菩薩講《華嚴(yán)經(jīng)》,直抒本懷,闡述了不可思議的菩薩境界。考慮到凡夫根基,在成道后的十幾年中,一直宣說由《阿含經(jīng)》所攝的二乘之法,此為初轉(zhuǎn)*輪。在維摩詰居士的配合下,逐步回小向大,用了近三十年時間開示了更為深奧的般若等大乘法義。待到把聲聞、緣覺與菩薩三乘歸于一乘的機緣成熟時,擊大法鼓,吹大法螺,在靈鷲山法華法會上開演了《妙法蓮華經(jīng)》。

  當(dāng)時一萬二千弟子,文殊師利、觀自在等八萬菩薩,諸天天子二萬人、龍王、人、非人等都聚集靈鷲山說法臺。釋尊在臺上結(jié)跏趺坐,入無量義三昧。天花如雨,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釋尊眉間白毫放光,所有佛土、六道眾生皆被照耀。

  彌勒菩薩見此殊勝境界實為罕見,料想必有大因緣。文殊菩薩告訴彌勒及大眾:“世尊今擊大法鼓,吹大法鑼,是要開演無上妙法。過去久遠(yuǎn)劫前,曾有日月燈明如來出世,為妙光菩薩演說《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妙光菩薩聽受后,六十小劫不起于座弘演此法。在他的弟子中有位求名貪圖利養(yǎng),卻不大注重修持,所學(xué)之經(jīng)多有忘失。但因求名恭敬供養(yǎng)無量諸佛,所以也種下深厚善根。往昔的妙光菩薩就是我,那位求名就是彌勒。今天因緣殊勝,世尊將演說的就是這部將來弘傳世間的《妙法蓮華經(jīng)》。”

  釋尊告訴諸大眾說三乘法的因緣:“諸佛所說第一稀有微妙大法,深廣難測,難解難入,只有佛才能究盡諸法實相。”經(jīng)過舍利弗三次殷勤勸請,釋尊同意為四眾弟子詳細(xì)開示。這時,到會的四眾弟子中有五千人由于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聽到釋尊要說微妙大法,都驚疑惶恐而去。

  釋尊開演法華宗旨道:“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如來皆以一乘法度眾生,無有余乘。五濁惡世,眾生顛倒妄想,積聚諸不善根,諸佛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三。諸佛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釋尊重宣種種修行功德后,以火宅、藥草、化城、窮子等譬喻開演了一乘法要。并依次為弟子授記,預(yù)言他們將來皆當(dāng)成佛。

  此時地下涌出高五百由旬的七寶佛塔,寶塔中發(fā)出很大的贊嘆聲:“善哉!善哉!釋迦如來以最平等的般若大智教化菩薩,十方諸佛都來護(hù)念,《法華經(jīng)》是真實不虛的妙法。”釋尊為眾釋疑:“寶塔之中有如來全身舍利,其前世就是東方寶凈世界的多寶佛。多寶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曾發(fā)大愿,成佛之后,只要逢佛開演《妙法蓮華經(jīng)》處,自己與塔同時從地涌現(xiàn),為作證明。自此十方世界凡有佛出世開演法華處,多寶佛與寶塔一定會從地涌出,贊嘆此佛功德。”說完,釋尊發(fā)出白毫相光照見東方無量國土分身化佛,諸佛皆往娑婆世界釋迦如來道場,供養(yǎng)多寶如來的舍利寶塔。釋尊三變穢土為凈土,然后打開七寶塔門,只見多寶佛端坐塔中,分半座給釋尊。大眾見兩位如來共坐塔中,歡喜贊嘆。

  此次說法,釋尊還讓大眾認(rèn)識了提婆達(dá)多的因緣。提婆達(dá)多曾是釋尊的善知識,過去劫中,曾為國王的釋尊向曾為阿私仙人的提婆達(dá)多求法。后來,他生生世世甘做佛陀修行的對境,令釋尊縮短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時間。雖然他曾多世為惡知識,釋尊仍授記他將來在天道世界成就佛果,號天王如來,住世二十個中劫廣說《妙法蓮華經(jīng)》,度化無量無邊眾生,得證無生法忍。釋尊告訴大眾:“未來世中,若有修五戒行十善之人,能對《妙法蓮華經(jīng)·提婆達(dá)多品》凈心信敬,才是真正大根器修行人,常常能供養(yǎng)諸佛,親近三寶,得聞無上妙法。”

  會上文殊菩薩又告訴大眾:“海中龍宮有位八歲的龍女,對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又能深入禪定了達(dá)諸法實相,故能成就菩提。”有人不信龍女能即身成佛。正在此時,龍女忽然現(xiàn)身法會,恭敬頂禮諸佛菩薩后,贊嘆多寶如來。龍女手持無價寶珠供養(yǎng)釋尊,并問舍利弗:“我供養(yǎng)世尊寶珠的舉動是否很快?”回答說很快,龍女又說:“我成就佛果比此舉動更快。”立見龍女剎那之間現(xiàn)男子身,圓滿菩薩行門后即刻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上即身成佛,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無上妙法。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諸佛實相,難信難解。所以釋尊成佛之后,以方便權(quán)巧方法,先說聲聞乘,繼而說緣覺乘、菩薩乘來引導(dǎo)眾生,最后才用八年時間講說一佛乘的妙理。《法華經(jīng)》二十八品,涵蓋了三藏十二部,是最上乘法。故曰: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說:“《妙法蓮華經(jīng)》是以因緣出世為宗,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普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眾生心迷之時被法華所轉(zhuǎn),明悟?qū)嵪嘀畷r就能轉(zhuǎn)法華。被法華轉(zhuǎn)是妙而不妙,轉(zhuǎn)法華才是不妙而妙。”

  古人有偈子說得好:

  佛在靈山莫遠(yuǎn)求,靈山只在爾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在中國禪門子弟心中,靈山更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它是法的象征,此法即釋尊教外別傳的心地法門。

  釋尊圓寂前不久,八萬大比丘在靈鷲山聽佛講法,又有普賢、文殊八萬菩薩與無量六道眾生前來集會。付囑正法眼藏的機緣已經(jīng)成熟,釋尊放無量光明普照法界。

  此時大梵天王供養(yǎng)金色蓮花,舍身成座,請佛說法。釋尊坐此寶座,手拈蓮花,默然無語。面對此景,人天大眾皆止默然,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此時,佛陀開口告訴大眾:“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

  迦葉尊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說道:“世尊,我于無量劫前在燃燈佛前發(fā)菩提心,現(xiàn)從佛修行得漏盡智,成就阿羅漢果。又聞?wù)f諸法實相,入菩薩道,不動先果,成大乘道,得近如來一切種智。如是妙智皆從凡夫久遠(yuǎn)心來,其久遠(yuǎn)心等諸佛心,是為法身,是名成佛。得見是心,非在言教理誨理解文字之中,但在以心示中,不假三昧,不期感果。因緣熟時,凡夫即見是故佛道,傳于凡夫人中不絕。”

  釋尊道:“善哉!摩訶迦葉,我滅度后,今以正法眼藏付囑于你。將來你要持傳弘通后世,尋嗣心道,令不斷絕。”

  并對大梵王說:“一切眾生都具足真如法性,但不修行便不能證得,法性亦不顯現(xiàn)。諸佛應(yīng)世就是要讓人人都能證悟。今日拈花授記,付正法眼于摩訶迦葉,是諸佛應(yīng)世密意付囑的大事,以心傳心的究竟法,非思量分別所能理解。一切經(jīng)者,以此正法眼藏而為佛法正印,一切諸法,以此涅槃妙心而為實相印。從毗婆尸佛至我,從我至彌勒佛,從彌勒佛依次至最后樓至佛,中際之所以法脈不斷,也是因為密付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我不久即將入滅,你們都要依從摩訶迦葉入大乘門,修行佛道。”

  釋尊又囑咐大梵王:“未來佛出世至涅槃的時候,你和摩訶迦葉要如今天一樣向佛陀請問正法,利益后世眾生。”釋尊又將正*輪交付給大梵王護(hù)持。此此靈山法會,與會眾生都獲得了法眼凈。

  迦葉尊者在釋尊涅槃后主持結(jié)集三藏,承擔(dān)起佛法流傳的責(zé)任。此后又過了些年,尊者化緣將近,傳付正法印傳給阿難尊者后,便來到南方雞足山示現(xiàn)入滅。事實上,迦葉尊者并未涅槃,而是在雞足山進(jìn)入久遠(yuǎn)的禪定中,等待彌勒菩薩在娑婆世界成道,將釋尊衣缽傳給彌勒佛,延續(xù)正法,助其弘化。

  教外別傳的正法眼藏,阿難尊者又傳給了商那和修尊者。此后代代相傳,直至菩提達(dá)摩禪師。禪宗法脈在印度傳承的諸祖師共有二十八位,被尊為“西天二十八祖”。

  自菩提達(dá)摩禪師東來,以心傳心的法門便在中國落地生根,直至六祖慧能大師后,一花開出五葉。禪門至今,繼承了靈山傳法不立文字、直指心性的特點,心心相印,燈燈相傳,綿延不絕。漢傳佛教從魏晉時期的六家七宗,到唐盛時期的八宗并弘,再到明清時期的禪凈為主,期間經(jīng)歷了多次興衰。各宗派或廣弘,或式微,或隆興,或湮滅,唯有禪宗一派總能在遭受劫難后最先復(fù)蘇,可謂歷久彌新,生機依舊。

  由于阿難的請法,釋尊還曾于鷲嶺為大眾開演凈土法門

  釋尊說:“過去久遠(yuǎn)劫前,自在王佛弘法期間,有一位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愉,隨即舍國捐王,出家做了沙門,號法藏比丘。他來到自在王如來的面前頂禮說:‘世尊,我發(fā)無上正覺之心,愿佛廣宣經(jīng)法,我當(dāng)修學(xué)和吸收一切佛國凈土的清凈莊嚴(yán),速成正覺。’自在王佛為他敷演了十方佛剎,諸佛凈土的莊嚴(yán)功德。

  “法藏比丘默坐思維,攝取諸佛妙土清凈之行,歷時五劫,對無邊佛土功德莊嚴(yán)之事皆明了通達(dá)。隨后向自在王佛說出了《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yán)清凈平等覺經(jīng)》(簡稱《無量壽經(jīng)》)的核心——四十八大愿。”

  阿難問:“法藏菩薩修成無上菩提,是過去佛、現(xiàn)在佛還是未來佛?他的極樂凈土在什么方位?”釋尊道:“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亦非過去、現(xiàn)在、未來,只以他的大愿來度化眾生。若問方位,相對來講,是在西方,離閻浮提百千萬那由他之遙,這就是我最近反復(fù)向你們講解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至今一直在不停地說法,有無量無數(shù)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眾人聽后,歡喜踴躍,發(fā)大愿說:“我日后成佛時,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度無量眾生。請世尊證知。”彌勒菩薩起身合掌,恭敬問道:“世尊,閻浮提世界不退轉(zhuǎn)菩薩當(dāng)生極樂世界的,大約會有多少數(shù)目?”釋尊道:“此土?xí)衅呤䞍|菩薩當(dāng)生極樂世界,至于善根薄,還未到‘不退轉(zhuǎn)’階地的眾生,當(dāng)生彼國者不計其數(shù)。彌勒,你的凈土在兜率天內(nèi)院,應(yīng)當(dāng)愛樂修習(xí),今后也要成佛,做眾生導(dǎo)師。今天我就把往生極樂的法門教付于你,你要令無數(shù)眾生速疾安住于不退轉(zhuǎn)位,直至成佛。彌勒,不久以后我還會詳細(xì)講解彌勒凈土的功德。今天,你們無論已發(fā)愿、剛發(fā)愿或?qū)⒁l(fā)愿的修行人,都要擁戴阿彌陀佛,令無量眾生皆得正等正覺。”

  法藏比丘所發(fā)的四十八大愿中,第十八愿是一心專念:

  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彌陀本愿的心髓,往生凈土的捷徑,方便度化眾生的法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