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五個“不”連貫起來的修行路

\

大乘經(jīng)論中,記載了佛陀金口親宣的五個“不”字!

  “不忘念”是《遺教經(jīng)》里邊兒說的;《大乘起信論》里面說了一個“不變隨緣”;《八大人覺經(jīng)》則說了一個“不念舊惡”;《維摩詰經(jīng)》說了一個“不請之友”;最重要的,是《華嚴(yán)經(jīng)》說的“不忘初心”。這五個“不”字啊,都很經(jīng)典,而且都是經(jīng)典中說到的“經(jīng)典”!

  “不忘念”的這個“念”,所指的是正念——不要失掉“心”。心要在這里,心不要飛了、不要跑了,不要太過昏沉,也別過分掉舉,也不要過分地執(zhí)著外境;要能專至一處,心能“守志”——心要能夠守住自己所在的目前的這個色身、能守住自己的意志。別讓魂魄分離了:“魂魄”“分離”是個什么道理呢?《楞嚴(yán)經(jīng)》里說,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人性),“情重想少”是畜生,“想多情少”就是飛鳥——飛在天上的那些動物,皆系果報如此。人也有魂和魄:如果“魂重魄少”,那是做天仙了;如果“魄重魂少”,那就做鬼,做鬼王、大力鬼王。一個人辦企業(yè),我們?yōu)槭裁从?ldquo;魄力很大、很足”來說他?“能辦事,但是缺乏提升的因素”呢?我們便說他“但是沒有靈魂”?魄重魂少,就是能辦事,但不知道為什么辦;魂多魄少,就整天妄想聯(lián)翩,異想天開。為什么稱作“異想天開”呢?因?yàn)樗椭皇?ldquo;異想”,天天四處游蕩,如同駕馭鯤鵬,每天十萬八千里一樣,像大鵬天翅鳥一樣,到處妄想,但辦不成事。“魂”和“魄”的這個問題,和咱們的“念"有關(guān)。咱們“念”的持守之關(guān)鍵就在乎“均衡”,念均衡則“情想均等”, 念均衡則“魂魄均等”,都能夠比較平衡地持守在這不偏不倚之“念”的“中”性狀態(tài)上,不離這個“中”。不過分悲,便不會過分“沉惰”,不過分喜,便不會過分“高揚(yáng)”,這是“不忘念”的真義。“不忘念”,念在哪里?念就在這個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在叫做“當(dāng)下即是”的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心要待的地方,如果待不穩(wěn),上下漂移,就上下調(diào)整使它穩(wěn)定,安住于此,這就是“不忘念!”

  還有一個“不變隨緣”,它是一定要基于“不忘念”的。念已經(jīng)忘失了,飄了,飛了,那還怎么“不變隨緣”呢?就是說,別人有千方百計,你沒有一定之規(guī),世間財貨,肯定是要被別人牽過來、奪過去的,你的心念就被別人引奪了——被人奪走了。這個“不變隨緣”,一定要“任你千方百計,我有一定之規(guī)”。有個主心骨在這兒,有一個“你自己可以去把握的”在這兒,才可以“不變隨緣”!

  《八大人覺經(jīng)》中說了一個“不念舊惡”。這“不念舊惡”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變隨緣”作為基礎(chǔ)。如果沒有“不忘念”和“不變隨緣”的心理上的基礎(chǔ),想“不念舊惡”是很難的。一看到這個人,就覺得對別人發(fā)不起火來……就對某人有火,那,“不念舊惡”就不可能了——他以前有點(diǎn)什么不好招人憤怒的事兒,你都想起來了……。為什么能把別人不好的事想起來呢?原因就是“他飛了”,他的念頭在想過去的那些事,沒有守在現(xiàn)在這個位置上,沒有把握當(dāng)下——他回到了回憶當(dāng)中,沒有留在當(dāng)下,所以他“念舊惡”!

  以“不忘念”、“不變隨緣”、“不念舊惡”為基礎(chǔ),《維摩經(jīng)》里的這個“不請之友”,就從內(nèi)在(心理)的構(gòu)建向外拓展、向外完善到對外人的幫助上去了;由內(nèi)向外,就成為了一個幫助他人的契機(jī)。怎么幫助別人呢?如果能夠平等地,在關(guān)注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的同時,對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的關(guān)注,你就會做“不請之友”。——別人沒有請你幫這個忙,你發(fā)現(xiàn)他有某個困難了,你會幫他把這個困難解決掉。他不請你,你也來,這叫不請之友;他不請你,你也跟他好,這叫不請之友。這很重要啊。這個“不請之友”的力量,從哪里來?從內(nèi)心里來的。因?yàn)榭梢?ldquo;不忘念”、“不變隨緣”,可以“不念舊惡”了,才可以做“不請之友”。念了舊惡,怎么做不請之友?……所以,要由內(nèi),逐步逐步地向外拓展開來!

  這“不請之友”已經(jīng)成就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diǎn):“不忘初心”。“不請之友”并不是主動地給別人做一個狐假虎威、狼狽為奸的朋友——要不忘初心。雖然做了“不請之友”,但我們是為了關(guān)注心里的朋友,是對于個體和他人的生命同等在關(guān)注,同等地在愛惜、同等地在珍惜,像這樣,我們來做不請之友,而不是庸俗的?梢杂杏顾椎囊幻,可以有比較世俗的一面,但是主題沒有變,沒有忘初心——幫他人的念頭、良好的初心,這個用心沒有變掉。最重要的,還不是“變沒變”的問題,而是“忘沒忘”的問題。如果說一個人根本就沒有忘失過、常常都能提點(diǎn)起來當(dāng)初的“那一念”,那么此人就會很如法、為人處世就特別懂得怎樣去安置、安頓自家身心。這一念能夠提得起來,為人就會比較純粹、不那么受染污;染污的多,變化的多,初心就容易忘失得多。“不忘初心”,還是要有前前后后的這些基礎(chǔ),并且能夠時;仡、經(jīng)常提點(diǎn)當(dāng)初的“那一念善心”。初心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人、和人之間打交道,剛一見面的第一反應(yīng),往往就是以后自己經(jīng)常跟這個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形態(tài)、基本的態(tài)度。經(jīng)常如此——這就是“緣分”、這就是因緣的問題。我們的菩提心、我們的求道之心,也是要這種因緣來進(jìn)行提攜、進(jìn)行貫穿。我們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顆一顆散落的冰葡萄,由這個“不忘初心”貫穿起來,就可以一顆連著一顆吃得很甜美!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