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賢法師略論禪宗的師承之道
依止師僧修學,有著如上各種基本次第和要求,但這并不意味著教條刻板,也不意味著師徒之間要拘謹森嚴。其實,尋師訪道,擇善知識依止,最關鍵的是弟子的發(fā)心。如果發(fā)心正確——迫切地希求證悟、追求真理,并且具足善業(yè)福報,那么很快就會遇到與自己有緣的師僧善知識。這是依師的根本。弟子如法依止師僧后,師徒之間更多呈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活潑、率真生動的關系。依止師僧的方法也靈活多變、不拘一格。雖然靈活,但都以求道為核心。這在漢傳佛教的禪宗麾下,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師徒以道為生命,充滿情誼。一則則充滿大道和智慧的公案,令人耳目一新,給予當代佛子以巨大的啟發(fā)。其先進性和創(chuàng)新性,令人嘆為觀止。
禪宗,基本承載了整個漢傳佛教的特質,禪門師徒之間覿面相呈,棒喝交參,別具風骨。這種不拘一格的依師之道,首先滿含著上文所陳述的如理依師的內質,但也絕對不僅僅只是上述的內容。相對于依如上方法如理修學的弟子而言,可以理解為事師修行的“向上一路。”這向上一路,為什么單單出現(xiàn)在漢地佛教的禪門中呢?其原因,恐怕離不開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種種因素。
藏傳佛教體系中,提倡依止上師的“弟子相”,這種依止相對于藏人的行為要求來說并不是特別難,甚至有很多人能夠完成得很出色。師長一到,鞋子都不穿就磕頭拜下去,這樣的虔誠對于禪門的漢僧來說,會有些困難,勉強行之也特別生硬。源于民族心理的不同,漢地的民眾自周秦兩漢以來,就依文化傳承而養(yǎng)成了寬和、自然的生活習性。人們從來都以清淡無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此種性情已融化在人們的血液中,代代相傳,很難改變。后來,以禪宗為特質的漢傳佛教信仰,其形式已有很多方面與中國文化水乳相溶,無法分開。這種宗教信仰形態(tài),打破形式,師資回互,上下平等,渾然一味。在此種宗教信仰的形態(tài)中,如藏傳佛教式的觀自我如犬的謙謹依止心,已經不是必須的了。
其實,禪門的這種師承狀態(tài),離印度原始佛教時期的師徒關系距離很近,如《四分律藏》中反映出來的師徒相處方式,就是很好的代表。
那是佛在世的時候,比丘弟子們對于佛陀雖然很恭敬,但也平等直率。師徒之間,既沒有等級體系形成的距離,也沒有上下的臺階隔閡他們的交流。如果有弟子在佛面前有心里話,他一定會直接向佛陀表達。如果弟子的觀點是錯的,佛會批評他。
一位比丘曾為佛陀做侍者。有一回,佛陀在晚上徹夜經行。作為侍者,舉凡佛陀徹夜經行,都必須從始至終承事在佛陀身邊,不能休息。大概是這位比丘等得有些不耐煩了,初夜以后,佛陀從他身邊經過,他對佛說:“佛啊,初夜已過。”言下之意:“是不是可以回去休息了?”佛沒有說話,繼續(xù)經行。過了很久仍不休息,比丘又說:“佛啊,中夜已過。”——又給佛了一個休息的暗示,佛陀還是不說話,仍舊來回經行。此時,比丘動了一個腦筋,為了讓佛回去休息,他將袈裟往頭上一蒙,佛陀走過來的時候,他發(fā)出一陣陣怪叫,說:“佛!我是土鬼,我來嚇你”,佛陀就此作出了嚴肅批評。所謂佛陀最嚴肅的批評,也無非就是說:“你這癡人。”你恐怖如來正等正覺,你是何等愚癡!
從這則公案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僧團中,佛在世時,師徒之間是率真而又親切的,就連恐怖佛陀的蠢事也有人直接地做出來,師徒之間哪有什么拘謹和教條呢?看來,禪宗的師徒形式,從氣象上看,更接近佛在世時的師徒關系。
禪宗在活潑的形式中,也仍然極重師承。宗門相傳有云:“威音王以前,無師自通則可;威音王以后,無師自通,即名天然外道。”禪門認為,學道必須要有傳承,不承認無師自通。為師者,需要承擔攝化弟子的全部責任,“養(yǎng)子弟,如養(yǎng)芝蘭,既積學以培之,更積善以潤之。”師僧帶出一位弟子,使其開悟自立,要付出極大的心血。
禪宗常用子啐母啄來形容師徒關系。“子啐母啄”,意思是說,小雞快要出殼的時候,母雞在蛋外面啄,小雞在蛋里面啐,里外一起使勁,一個新生命就順利誕生了。禪宗用這個詞匯,來形容師徒之間不拘一格、活潑生動地接引、啟發(fā)、印證的互動過程。
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禪門師徒,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黃梅五祖將衣法密付慧能禪師以后,送他渡江遠行時為弟子搖船,慧能禪師接槳自劃,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此語后世流傳甚廣,直接影響了后世禪門師徒的相處方式,甚至于,今日漢傳佛教的事師狀態(tài),也無不與之息息相關。
禪宗以師徒本心皆具佛性,只是悟道有先后而已。為師的作用,恰是在弟子正迷的時候,適當提點,助其開悟。而一旦弟子發(fā)明心地,徹證心源,就應該自己上路,不必承事于師父身邊了。
三分師徒,七分道友
通常,禪門的師承狀態(tài)中,師徒關系只占三分,道友關系卻占了七分,師不必強過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修行一事道友關系偏顯側重,如溈山禪師云: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常常有潤。因為禪道無私,在法理面前人人平等。顯然,道友相處,乃是常態(tài),而師徒為道交參,那是嚴肅的事情,不必天天論道,而師長的地位,確是至高無上的。因為這一地位與所求佛道的地位相通,越是其淡如水,越發(fā)仰之彌高。
我們來看一則公案。
古靈神贊禪師,是百丈懷海禪師的法嗣弟子。他在百丈禪師座下開悟后,回到原剃度師父的身邊。有一次,師父在寺院洗澡,古靈禪師替他擦背,忽然一拍師父后背說:“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古靈禪師把師父的背比喻成佛堂,說佛堂里原本住著佛,但卻不顯現(xiàn)。實際上是暗示師父:佛性就在你心里,你什么時候才能體會得到?師父聽了回頭看看,未解其意。古靈禪師趕緊又說:“佛雖不圣,但會放光!”師父依舊冥然未悟。
又有一次,師父在窗下讀經,一只蒼蠅為窗紙所阻隔,飛不出去,將窗紙撞得直響。古靈禪師作了一首詩偈:“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千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意謂:不要像蒼蠅那樣,放著寬敞的大門不走,非要鉆牛角尖,那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的。其師于言下有省。此后,其師終于在弟子升座說法時,大徹大悟。
禪門的師徒關系,端端的的,以悟道為尊,這就減少了師徒等級形式對于禪門大道直指證悟的周章,使師徒間的依止法,完全直觀地服務于徹悟大道,即使弟子幫助師父悟道,也顯得十分貼切自然,決不因為悖倫的考慮而延誤了悟道的契機。
祖師云: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于師,方堪傳授。即謂:做弟子的,能夠將師父的見地完全悟透,那也只取得師父德行的一半。必須有高過師父見識的學生,才可以傳授衣缽。
法常禪師是馬祖的弟子,離開馬祖后到明州大梅山修行。有僧人問法常禪師,馬祖平時是如何教示的,他說馬祖平時只講“即心是佛”。過了一些日子,此僧告訴禪師,馬祖近日不講“即心是佛”了,又開始講“非心非佛”。法常禪師說:“這老漢一天到晚惑亂人!任你什么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此僧將此事告訴馬祖,馬祖說:“梅子熟也。”也就是說,法常禪師已經證悟了。
師有“只伸不縮”,徒有“只進不退”
馬祖的弟子中有位名為鄧隱峰的禪師,在馬祖麾下十分勤勞。有一天,鄧隱峰禪師推著車在路上行走,發(fā)現(xiàn)馬祖正坐在前方的路邊,伸了雙腿,擋住了車子的去路。
鄧隱峰禪師推車上前,說道:“請師收足吧!”
馬祖道:“只伸不縮!”
鄧隱峰禪師道:“只進不退!”
說完,便推車子從馬祖的腳上碾了過去。
馬祖回到法堂后,拿著斧子,大聲喝道:“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鄧隱峰禪師便走到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讓馬祖砍。
馬祖于是放下了手中的斧子!
禪門師承以道為尊,不拘舊理,往往如此。道氣相通,時常打破形式。是故有云: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打破規(guī)矩,另成方圓。
師父為弟子的道業(yè)負責
師父以弟子不悟為最大的遺憾,禪門師資對弟子的責任,直接表現(xiàn)在這里!毒暗聜鳠翡洝肪砦逵涊d了一個史稱“國師三喚”的公案。
南陽慧忠國師感念侍者為他服勞三十年,希望侍者開悟。
一天,國師忽然喚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國師,什么事?”
慧忠國師無奈地說:“不做什么。”
過了一會,國師又喚道:“侍者!”
侍者還是回答:“國師,什么事?”
慧忠國師又無可奈何地說道:“不做什么。”
又過了一會,國師改口喚侍者:“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地問道:“國師,您喚誰呀?”
國師明白開示:“我在喚你!”
侍者聽了,急忙說:“國師,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這時候,國師對侍者慨嘆:“將來可不要怪我辜負你,是你辜負我!”
侍者聽了仍然辯解:“國師,不管如何,我都不會辜負你,你也不會辜負我呀!”
國師道:“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
慧忠國師愛護弟子之心是何等懇切:一次次不厭其煩的引導,一回回不肯放棄的呼喚,就是努力幫助弟子早日開悟。弟子不悟,實乃師長心中最大的遺憾。
師父“不說破”,是對弟子最大的恩澤
香嚴智閑禪師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弟子,百丈禪師寂后,香嚴禪師到溈山靈佑禪師處學禪。溈山禪師對他說∶“聽說你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這是你聰明的地方。但是光憑這些,必會產生理智和概念的執(zhí)著,這是沒有多大用處的,F(xiàn)在我且問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何?”
香嚴禪師百思不知所云,只好請溈山禪師為他點破。而溈山禪師只是說∶“我實在無可奉告。如果有什么東西可以教給你,那也是我的而不是你的。”
香嚴禪師辭別溈山,云游天下。路過南陽慧忠國師墓時,筑廬定居了下來。有一天,在他除草掃地的時候,偶然拋出一塊瓦礫,擊中了竹子,發(fā)出清脆的一聲響,香嚴禪師聞聲大悟!
他趕忙回到住處,沐浴焚香,遙拜遠在溈山的師父∶“師父大慈大悲,恩逾父母。如果您當時為我說破,哪有弟子今日頓悟的大喜悅。”
后來有一次,香嚴禪師鑒于自己擊竹悟道的經歷,在開堂時對大眾說∶“如果說起明心見性一事,就像有一個人爬到樹上,用嘴咬著樹枝。這時有人問他說∶”請問什么是佛法大意?’這時他如果不回答,便是無視了問者的善意;但他如果回答,便會摔死。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言默兩喪,你們說,此人應該怎么辦?”
當時有一位招上座應聲回答∶“我不問他在樹上怎么辦,我只問他沒上樹前是什么樣的。”
香嚴禪師呵呵大笑,予以印可。
弟子不是私有
唐朝的臨濟義玄禪師在黃檗希運禪師座下參學,黃檗特別為讓弟子有所領悟,安排義玄至高安大愚處參學,終于使弟子證道。
禪宗僧人云游十方,訪師問道參禪,一名學生可以拜道于多位師父,這構成唐代宗教文化交流期間獨特的禪門十方叢林教化格局。當年,天然禪師先在南岳從石頭禪師學法,又到洪州參謁馬祖,后又參學牛頭宗徑山法欽禪師,最終嗣法于石頭禪師。道悟禪師先從法欽禪師得法,再到馬祖門下參學,再后又到南岳師事石頭禪師,最后成為石頭禪師的嗣法弟子。這種情況在唐代頗為常見。
馬祖和石頭禪師生活在同一時代,皆為六祖之后的宗門巨匠。石頭禪師年長馬祖九歲,馬祖先石頭禪師兩年化去。二師雖宗風有別,但親切無間。二人門下的弟子,常相互來往,求教于二師。除了上面說到的天然禪師和道悟禪師,又如藥山禪師先拜石頭為師,未能頓悟,石頭令往馬大師處再參,藥山在馬祖那兒侍奉三年,言下契悟,然后返石頭處,體道愈深,深蒙贊許。丹霞禪師初拜馬祖,馬祖說“南岳石頭才是你的老師”,丹霞來到石頭處,終了大事,再回到馬祖這里,也得到了馬祖印可。禪門的師承,是如此的活潑。
- 上一篇:六度的自相
- 下一篇:佛以大悲不入涅槃 往返應化常在人間
- 凈慧法師: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明一法師:禪宗講的開悟,最終是達到什么境界?
- 明海法師:祖師禪的智慧與手眼
- 正慈法師:“不立佛殿,唯樹法堂”禪宗寺廟為何有此格局?
- 明海法師:要不忘初心,善于觀察因緣、隨順因緣
- 明賢法師:從古到今僧服都未曾改變 為什么說僧服是無價寶?
- 明賢法師:修行人對人生的三點理解 進入禪修境界的重要常識
- 大安法師:是不是只有大慧根者才可熏習禪宗求得明心見性?
- 明賢法師:玄奘大師揚威異域立論高明一字不易
- 妙江法師:為什么禪宗讓修“止觀”?
- 明賢法師:勿在背地說人壞話!
- 明賢法師:舍命為爭取宗教信仰的彌光老和尚
- 達摩祖師:達摩為什么被認作禪宗的始祖?
- 明賢法師:嗔恨墮入惡趣忍辱功德殊勝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圓瑛法師:禪宗和凈土宗的差別
- 明賢法師:禪修要放棄一切成見
- 明賢法師:企業(yè)家為什么熱衷學佛
- 明賢法師:如果人人出家會怎么樣
- 明賢法師:佛教的世界觀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