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釋義3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釋義3
乙二、正宗分——經(jīng)家敘說
1.佛欲結(jié)戒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jié)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這是正宗分,釋迦牟尼佛宣說菩薩戒,敘說戒的原因,正說明世尊初成道果,最初結(jié)戒,把戒作為當(dāng)務(wù)之急!盃枙r”,是指“釋迦牟尼佛”從天上來到人間,于閻浮提示現(xiàn)出家,最“初坐菩提樹下”成道的時候,“成無上正覺已”。是指佛示現(xiàn)所證得的最高境界佛果菩提,如三乘雖已覺悟,但還未證得無上菩提,只叫偏覺。三賢十圣雖已證得等覺,但還未達到無上覺位,叫隨分覺。佛成妙覺,圓明獨尊,所以叫無上正覺。
“初結(jié)菩薩波羅提木叉”,是簡別說明不是聲聞的戒法,而是大乘菩薩戒法。佛成道不久,立即制戒,是說明戒的重要。菩薩戒不同于聲聞戒,聲聞戒是隨犯隨制;菩薩戒則頓制五十八戒。只有大乘菩薩,才可以稟持佛戒。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是說明菩薩戒在修行中,是最殊勝。為什么要“孝順父母”呢?因為父母生我色身,我們的身體來自于我父母。如懷胎乳哺,移干就濕,種種辛勤照顧,才能養(yǎng)育長大成人。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的色身,所以,父母的恩德是很大的!皫熒笔侵副編煹媒浜蜕,是我們的法身父母。因為我們的法身,是由本師的教誨,和稟受得戒的力量而產(chǎn)生的。師有歸依師、剃度師、依止師、學(xué)法師、戒師、法師等等,如受比丘戒時即有三師七證等師,都有教誨的恩德。僧有同學(xué)、同見、同行,都有成人之德。“三寶”就是佛法僧三寶,佛是三界的導(dǎo)師,法是出世的真理,僧是如來的弟子。佛法僧三寶是眾生的良福田,四生的慈父,所以三寶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父母。我們的慧命,是依賴三寶熏修的力量而證得的。如果我們能這樣去思惟,父母師僧三寶,確實具有深重的恩德,實在難以報答,因此應(yīng)當(dāng)發(fā)起孝心隨順。如不孝順父母,那就不如禽獸了。烏鴉尚知反哺報恩,琰魔王子挖眼救療父親,來果禪師割肝救父。象這些都是屬于“孝順至道之法”。我們不但要孝順現(xiàn)世父母,還要孝順生生世世的父母。孝順父母就是持三聚凈戒:1、攝律儀戒,止一切惡,不辱其親。2、攝善法戒,顯揚父母。3、攝眾生戒,賜類不乏。自行孝道,當(dāng)愿一切眾生皆行孝順。
波羅提木叉是梵語,是指戒法的含義廣大無量無邊,但能孝順父母,自然梵行具足。所以“孝名為戒”,這孝順的深因,是趣向無上菩提的至道法門,不同于世間的孝道,只得人天小果。如《蘭盆疏》中說:“稽首三界主,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就是大孝。如果作為子女不順孝道,將會招感極重的苦果。所以世出世間,善惡果報,皆在一念之間。戒就是孝,戒殺、盜、淫、妄等,對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因為佛觀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的父母,未來諸佛。所以不殺、不盜,不淫等,就是守戒行孝。孝順“亦名制止”,制是戒法,止是止惡行善。孝順不造惡業(yè),而與制戒止惡的意義相同,可見一個孝字,已包含了所有的戒法。
2.放光表瑞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
佛放光是為了表瑞相,表瑞相是為了讓眾生起信,號召有緣的眾生同來聽戒。戒在一切善法中,是最殊勝,能滅惡生善。其本身就是一大吉祥瑞相,所以“佛”將誦戒之前,“即”先放光表瑞!翱诜艧o量光明”,有二義:(1)表示世尊今天要說大乘菩薩戒法。(2)表示此戒法,菩薩聽受了以后決定能成佛。
3.大眾愿聞
是時百千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國王,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這一段是說明佛在菩提樹下說戒。“是時”佛陀口放無量光明的時候,在法會上有“百千億”的“大眾”,包括三賢十圣一切“諸菩薩”眾。如色界的、“十八梵天”(分為四禪。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有三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四禪有九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欲界有“六欲”天諸“天子”。(一、四天王天:即持國天王、廣目天王、增長天王、多聞天王;二、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帝釋天居中央,四方各有八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天是指自在、光明、快樂、長壽之義。印度的“十六大國王”(1、鴦伽國;2、摩竭陀國;3、迦尸國;4、驕薩羅國;5、跋祗國;6、末羅國;7、支提國;8、跋沙國;9、尼樓國;10、槃閻羅國。11、阿濕汲國;12、婆蹉國;13、蘇羅國;14、乾陀羅國;15、劍浮沙國;16、阿槃提國等國王。),皆一時稟受諸佛大戒!昂险浦列摹,是說明聽受戒法的虔誠恭敬的大眾。合掌是表身業(yè)虔誠,至心是指意業(yè)虔誠。用心諦聽,語不亂發(fā),是表口業(yè)虔誠。以這虔誠的三業(yè),來“聽佛誦一切諸佛”的心地“大乘戒”。有人會問:“佛在菩提樹下,怎么能容納百萬人天大眾?”可以用《華嚴經(jīng)》的內(nèi)容回答:“樹下宮殿樓閣充遍十方,涅槃會上娑羅雙樹間,于一針峰上坐無邊眾。”或有人又問:“佛說諸佛大戒的時候,法會上為什么沒有比丘眾?”可以回答說:“因為世尊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尚無出家的比丘,所以法會上沒有比丘眾來參加!
乙三、佛自敘說
1.舉自誦勸人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fā)心菩薩,乃至十發(fā)趣,十長養(yǎng),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這一段是說明世尊結(jié)戒誦持的原因。“佛告諸菩薩言”,是指佛以自己的行動來勉勵人天大眾,謂“我今”是已經(jīng)成佛,F(xiàn)在還“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何況你們初發(fā)心的菩薩?半月半月是指每月二次誦戒。因為初一至十五是白半月;十六至三十是黑半月。在半月之中,佛自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戒是一切諸佛菩薩,修證菩提涅槃的根本正因,也是釋迦如來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所傳的心地戒法,萬古弘傳,誰都不敢違背。
“汝等一切發(fā)心菩薩”,是指發(fā)大心的十信位菩薩。在佛法中起一念信心,便發(fā)菩提心。其人略行十心:1.信心、2.念心、3.精進心、4.慧心、5.定心、6.不退心、7.慈悲心、8.回向心、9.戒心、10.愿心,行這十心的叫發(fā)心菩薩。初發(fā)心的菩薩,應(yīng)當(dāng)如我誦戒。不但初發(fā)心的要誦戒,就是“乃至”入理證真的十住(發(fā)趣)、十行(長養(yǎng))、十回向(金剛)。十地諸位菩薩,戒心堅固,戒行已圓,這些菩薩亦應(yīng)誦戒!笆l(fā)趣”就是十住,從初信位以后,在佛法中不退心,發(fā)起趣向的有十心。依梵網(wǎng)經(jīng)所列名稱:1.舍、2.戒、3.忍、4.精進、5.定、6.慧、7.愿、8.護、9.喜、10.頂心。
“十長養(yǎng)”是指十行位的菩薩,為了利樂有情,以此長養(yǎng)圣胎。有十心:1慈心、2悲心、3喜心、4捨心、5施心、6好說心、7益心、8同心、9定心、10慧心。
“十金剛”,即十回向位。菩薩回自功德,向于眾生;匾蛳蚬,同時把能修所修的功德,回向于法界,如金剛不可破壞。十金剛心:1.信心、2.念心、3.回向心、4.通達心、5.圓滿心、6.不退心、7.大乘心、8.無相心、9.慧心、10.不壞心。以上十發(fā)趣、十長養(yǎng)、十金剛,所謂三十心,皆是指賢位菩薩。
“十地”是以喻立名,地能出生萬物,比喻菩薩能出生無量功德無量法門。十地菩薩在《華嚴經(jīng)》、《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等皆是指十種圣位的菩薩。十地:1.歡喜地、2.離垢地、3.發(fā)光地、4.焰慧地、5.極難勝地、6.現(xiàn)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圣位。以上菩薩,從初發(fā)心至四十位大士,乃至等覺、妙覺菩薩,都要誦戒。因此這心地戒法,人人本具,從凡夫地乃至圣賢位“諸菩薩亦”都應(yīng)當(dāng)半月半月“誦”戒布薩。
2.放光因緣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這一段是承上段佛口放無量光明而說的。“是故戒光從口出”,是指現(xiàn)在佛口放戒光是緣。“有緣非無因”,是指有緣一定有因。這無作的戒體,以性德為本因。所以說非無因,因緣和合“故光”。光能表示菩薩戒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因此也叫本源心地!肮夥乔帱S赤白黑”,指菩薩戒不落虛妄境界,所以不是青黃赤白黑等色!胺巧切摹敝覆宦妄念情識,所以是非色非心!胺怯蟹菬o”指戒不墮斷常二邊,所以是非有非無!胺且蚬ā敝附洳宦錂(quán)乘的有修有證,故非世間因果法,實際上就是正因正果!笆侵T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因此心地戒是諸佛的本源,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笆谴蟊娭T佛子之根本”,一切大眾諸佛子當(dāng)來成佛,亦以此心地戒為根本。
3.勸大眾學(xué)習(xí)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yīng)受持、應(yīng)讀誦、應(yīng)善學(xué)。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凈者。
這一段是勸大眾學(xué)習(xí)心地戒法,因為心地戒法是諸佛菩薩的根本!肮适谴蟊娭T佛子”,“應(yīng)”當(dāng)“受持”,“應(yīng)”當(dāng)“讀誦”。領(lǐng)納戒體在心的叫受,受持不忘的名持,演說戒相為讀誦。世尊勸大眾諸佛子等應(yīng)當(dāng)讀誦,“應(yīng)”當(dāng)“善學(xué)”。是因為此戒是本源心地大戒,一切眾生所本具,非染污,亦非清凈。所以不簡擇貴賤、人非人等,但能領(lǐng)會授戒法師的語言盡得受戒。因此心地戒,還是從自心得,不同于比丘戒等。
“佛子諦聽”,是佛陀要求大眾諸佛子應(yīng)認真領(lǐng)會心地戒的內(nèi)容,注意諦聽,否則就不能相應(yīng)!叭羰芊鸾湔摺,是指發(fā)菩提心,受佛戒的人。如“國王”是一國之主!巴踝印笔菄踔。“百官”是政府部門的文武官員!霸紫唷比鐕业目偫、內(nèi)閣等大臣。“比丘比丘尼”,是佛門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女二眾。“十八梵天”,是色界,初禪、二、三、四禪天的天人。(初禪天有三天,二禪三禪天各有三天,四禪天有九天,色界共有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是欲界六欲天的天人!笆瘛,是平民百姓。“黃門”是古代宮廷里受閹割的太監(jiān),及一切男根不具的人。以及出賣色身的“淫男淫女”,替人服務(wù)的“奴婢”等,都可以受心地的大戒。“八部鬼神”:1.諸天、2.龍、3.夜叉、4.乾達婆(又名尋香,是天帝的樂神)、5.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瞋心好斗)、6.迦樓羅(金翅鳥)、7.緊那羅(譯名疑神,是天帝釋的伎樂神)、8.摩侯羅伽(譯名大蟒蛇)!敖饎偵瘛奔護法大力士。手執(zhí)金剛杵,是摧邪護正的大力士!靶笊庇置,只能傍行,不能直立的禽獸之類!澳酥磷兓恕笔侵柑忑埞砩,變化人形來受戒。以上列出的眾生,發(fā)心受心地戒,但只要能理“解法師”的“語”言,“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凈者”。有人或許會問:“為什么無色界與地獄的眾生不能受戒?”回答說:“是因為無色界的眾生沒有色身,他只有精神作用;地獄的眾生受極大的痛苦,故不能受戒!
乙四、正說戒相
丙一、總標十重戒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xué),一切菩薩當(dāng)學(xué),一切菩薩今學(xué)。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yīng)當(dāng)學(xué),敬心奉持。
這一段經(jīng)文是世尊宣誦佛戒,又名菩薩戒。首先列出十重戒。所以“佛”又“告諸佛子言”,你們應(yīng)當(dāng)知道有“十重波羅提木叉”。十重戒又名十波羅提木叉,犯了戒則永棄于佛法以外,持戒則保證你取得解脫。既已受戒,必須要誦戒,因誦戒則知持犯與重輕戒相。“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日久遺忘,則不懂開遮持犯,所以過失與犯罪由此產(chǎn)生。因為受戒而不誦戒,即是違法之人,故“非菩薩”,并且會失去將來成佛的機會,所以名“非佛種子”。佛又說不但你們要誦持,“我”自己“亦”是半月半月“如是”,誦持菩薩戒!耙磺衅兴_已”受戒的也應(yīng)當(dāng)“學(xué)”習(xí)誦戒。所以過去一切菩薩求大菩提的已于佛法中修學(xué),受持讀誦菩薩戒。未來的“一切菩薩當(dāng)”要修“學(xué)”誦戒,現(xiàn)在的“一切菩薩今學(xué)”誦戒。三世一切菩薩,已誦、當(dāng)誦、今誦,何況我們新學(xué)的人,就更要誦戒,F(xiàn)在我“已”經(jīng)“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菩薩波羅提木叉的戒體,它是本無形相。戒雖然無形無相,但是有持守的事相存在,就是說持戒的人,得持戒的相貌;而毀戒的人,則獲得毀戒的相貌。佛現(xiàn)在列出十重戒相,開示一切佛子,希望佛子“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以虔誠心奉持菩薩戒,將來決定成佛。
丙二、別說戒相
丁一、說重戒相
戊一、分別解說十重戒
第一、殺戒
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嘆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yè)。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yīng)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這是菩薩十重戒中的第一戒。在聲聞乘中,比丘戒的四根本,是以淫戒為第一戒。因為淫是生死的根本,聲聞的志愿是出離三界,只是為了生死,所以列淫戒為第一戒。菩薩以慈悲為本,利益眾生,深知眾生貪生怕死,若斷眾生命,便失去了慈悲心,將來還要受報,所以菩薩戒把殺生戒列于第一戒!楞嚴經(jīng)》中,佛告:“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xù)。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v有多智禪定現(xiàn)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币虼似兴_把戒殺作為第一要務(wù)。
佛言:“佛子”是發(fā)菩提心,受菩薩戒,住佛威儀,就如佛所生,將來紹隆佛種,具有子弟的意義,故稱佛子!叭糇詺ⅰ,是自己親自動手行殺,也是身心所造的業(yè)!敖倘藲ⅰ,是派使他人行殺,也是心口所造的殺業(yè)。或不自殺,亦不教人殺,是借用種種方法,以便令他人致死,叫“方便殺”。這是意識所造的殺業(yè)!百潎@殺”,是贊嘆他人起殺意。教他人愉快地去行殺,亦是屬于心口所造的殺業(yè),這在現(xiàn)代法律上叫教唆殺人犯,或叫教唆他人自殺犯!耙娮麟S喜”,是見他人行殺時,雖不教亦不贊嘆,但其內(nèi)心隨其殺生而生歡喜,這是屬意業(yè)!澳酥林錃ⅰ,是說明殺生的方法很多,不勝枚舉,所以用乃至二字包括一切殺法。印度用惡咒,咒人死,咒殺也是心口所造的殺業(yè)。
“殺因”:最初生起殺心為因,欲令他人命斷。
“殺緣”:殺心相續(xù),遇緣方便助成所殺的人畜等命。
“殺法”:用刀杖網(wǎng)坑,毒藥惡咒等方法,致被害者于死地。
“殺業(yè)”:以上殺因,殺緣,殺法三種和合,被殺害者命根不能相續(xù),則成殺業(yè),招感將來互相殺害的果報。
菩薩紹隆佛種,上弘佛法,下化眾生,為了解脫生死必須以慈悲心為根本,戒殺是第一件大事。不但人與一切的眾生不能殺,“乃至一切”凡“有”生“命者”的如草木等,但有生長意義的都不能無故加以折損!笆瞧兴_應(yīng)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贝缺氖瞧兴_的根本,菩薩以慈悲心應(yīng)常恒的安住而不忘失;孝順心亦應(yīng)當(dāng)時時刻刻的常住而不忘失。以慈悲心愛護眾生如自己的子女,給予快樂,拔其痛苦。以孝順心尊敬眾生如自己的父母,而常常奉事,恭敬供養(yǎng)。具有慈悲心與孝順心的菩薩就不會去殺害眾生。而且還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不但不殺生,還去放生。這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慈悲心,孝順心去救護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安樂,永離苦惱。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這是說明菩薩不應(yīng)殺害眾生,如沒有慈悲心,反而去殺害眾生,是犯菩薩戒。自恣心是指無拘無束的放逸心,由貪心引起,不知制止?煲鈿⑸侵笧樽约旱囊饽钣淇烊,消其怨恨。正所謂斷大慈悲心,所以要結(jié)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罪是梵語,又名重罪,因含義多,故不翻譯,其義有五:
(1)棄罪:犯此戒者,棄于佛法之外,一切功德盡皆捐棄,無道果之分。
(2)墮罪:犯此戒者,死墮三途諸不如意處。
(3)他勝處法:受菩薩戒,本欲破煩惱魔軍,今犯戒反被煩惱魔軍所勝。
(4)斷頭:如人犯極惡罪,宣判死刑,斷頭而不可復(fù)活。
(5)不共住:犯四根本戒之人,不能入僧團共住。戒海清凈,如大海不納死尸。
1、殺戒具五緣犯
(1)是眾生;
(2)眾生想;
(3)有殺心;
(4)起加行;
(5)被害人命斷,犯。
殺生有三品犯:
(1)上品:殺諸佛圣人父母師僧,犯重罪即屬于五逆之罪。
(2)中品:殺一切人天皆犯重罪。
(3)下品:殺四趣的眾生,如殺解語受戒者犯重罪,殺其余的犯輕罪。
2、揀別七眾:殺戒七眾同制,如犯殺戒,皆如上面所說的結(jié)罪。
3、善識開遮:如強盜為財物故,欲殺害很多眾生,菩薩見已為利益眾生故,即發(fā)憐憫之心殺死盜賊,寧自墮于地獄,不令眾生受無間苦,此為大悲增上可以開緣。如無此因緣,一味貪圖利益藉口殺生者,則結(jié)重罪。
4、異熟果報有三:
(1)異時而熟,如今生造業(yè),有今生受報、來生受報和無量生后受報。
(2)異性而熟,在造業(yè)的時候,有善惡無記三性,在受果報體的時候,惟無記性。
(3)異處而熟,在人間造業(yè),到六道之中受報。
殺生的果報令眾生墮三惡道,若從惡道出,生為人道得十種報:1.短命、2.多病、3.貧窮、4.心?鄲馈5.多冤家、6.多瞋習(xí)氣、7.多惡夢、8.常受鬼神擾亂、9.多橫死、10.常墮三途。
《十善業(yè)道經(jīng)》中說: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1.于諸眾生普施無畏;2.常于眾生起大慈心;3.永斷一切瞋恚習(xí)氣;4.身常無病;5.壽命長遠;6.常受非人守護;7.常無惡夢;8.滅除怨結(jié);9.不落惡道;10.命終生天。若能回向菩提正覺,則成佛時得隨心自在壽命。
- 《梵網(wǎng)經(jīng)》《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的菩薩戒有區(qū)別嗎?
-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心地品玄義
-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心地品合注
- 梵網(wǎng)經(jīng)懺悔行法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第五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第六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第四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第三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第二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疏第一
- 實踐“內(nèi)強素質(zhì),外樹形象”的社會意義
- 關(guān)于當(dāng)前僧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
- 梵網(wǎng)經(jīng)與千缽經(jīng)抉隱
-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釋義
- 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略注
-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講錄 壹 敘說戒原由
-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講錄 參 勸大眾奉行
-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十重戒 第一·殺戒
- 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十重戒 第二·盜戒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