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永思集 悼文 贊詞 挽聯(lián) 詩偈 書簡 跋語 附錄
悼文一
印光大師奠章
為印光大師起龕法語
舉火法語
印光大師生西如何紀(jì)念之商量
關(guān)于印光大師示疾的答復(fù)
誄印光大師
哀感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予余之印象
印光大師生西事實
紀(jì)念印光老人的老實話
拜識印光大師的因緣及其印象
印光大師奠章
一覺悟等
維中華民國三十年,歲在辛巳,佛滅度日。普陀山法雨寺覺悟、峨眉山金頂寺傳缽、九華山祇園寺寬明、五臺山碧山寺壽冶、天臺山華頂寺興慈、福州涌泉寺圓瑛、金山江天寺霜亭、揚州高旻寺來果、寶華山隆昌寺妙柔、常州天寧寺欽峰、棲霞山明常、蘇州戒幢寺六凈、報國寺昭三、四川漢藏教理院太虛、廣東南華寺虛云、青島湛山寺倓虛、寧波天童寺大悲、阿育王寺源巃、杭州靈隱寺卻非、凈慈寺次亮、北平廣濟(jì)寺現(xiàn)明、資福寺常福、凈居寺可觀、洛陽白馬寺德浩、昆明棲霞寺定安、哈爾濱極樂寺禪定、漢陽歸元寺永寬、九江能仁寺如相、西安大慈恩寺妙瀾、凈土寺志海、安慶迎江寺西竟、南岳福嚴(yán)寺寶生、上海法藏寺慧開、玉佛寺遠(yuǎn)塵、法寶館范成等,代表全國僧徒,謹(jǐn)以香積之饌,致祭于印光大師之靈曰:
嗚呼!惟師之生也,利見于古莘之野;其殤也,解脫于靈巖之巔。住世八旬,適與如來符紀(jì),其乘愿夫豈偶然!幼耽墳索,博極群書,贊昌黎《原道》之篇;洎夫夙慧既朗,舊習(xí)頓蠲,乃潛心于伽陀梵貝,抗志乎真諦微言。丁年離俗,為兄紿旋,雖方便暫示順從,而內(nèi)誓其深堅。當(dāng)再度脫褐之后,稟毗尼具,咨決心源,資糧輔以福智兮,礪苦行以連年。聞熏既廣,思修宜圓,遂棲神洛伽之嶼,返奢摩兮內(nèi)研。六時與眾共作息兮,暇探法海之奧詮,室污兮自掃,服垢兮自湔,食粗糲兮無兼味,衣糞掃兮屏羅絹。不蓄徒以溺情兮,卻住持之仔肩;將以養(yǎng)蓮池之圣胎兮,匪名利之可牽。道發(fā)硎以時茂兮,聲標(biāo)秀而德宣;緇素式是宗仰兮,遐邇趨向而聯(lián)翩?勖畱医z兮,憫火宅之熾焰;紹廬阜之矩矱兮,續(xù)凈土之心傳。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為誘導(dǎo)之旨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作闡示之先。提獎縱四辨之口兮,啟迪汛八解之泉;意慈愛而精誠兮,貌凜凜其威嚴(yán);上智下愚視一子兮,懦夫立而頑者廉。晚韜光于吳會兮,志勝跡其終焉;雖不據(jù)丈室之座兮,已廣結(jié)給孤之緣。昔波旬攘剎以毀法兮,遍調(diào)伏而捍全;法施時寄其摛藻兮,托津梁以罤□。行化事畢兮諸漏盡,預(yù)知時至兮意安閑;金臺炳煥兮祥光瑞,決定不退兮上品現(xiàn)前。嗚呼!智燈暗兮寶筏沉,法幢折兮慧日潛,閻浮醉兮五濁昏,知識滅兮孰為憐!法身固圓明而無限兮,睹閟龕而潛泫;凡情不禁愴惻兮,實剎塵以具瞻。當(dāng)阇維而建窣堵兮,敢效純陀之福田;愿來格其來歆兮,慰同袍之心弦!尚饗!
二正觀等
時維佛歷二千九百六十有八年,歲次辛巳,古歷二月辛卯朔,越十五日己未。恭逢震旦蓮宗大導(dǎo)師上印下光阿阇黎圓寂百朝,荼毗良辰。是日也,天龍八部,及門學(xué)者,一切緇白,莫不同聲悲贊,望西瞻禮。南洋各埠佛教團(tuán)體,以及諸山住持,居士,新加坡中華佛教會,佛教居士林,福緣念佛會,修德念佛會,蓮宗助念團(tuán),菲律賓旅菲中華佛學(xué)會,大乘信愿寺性愿,新加坡普覺寺轉(zhuǎn)道,雙林寺普亮,普陀寺轉(zhuǎn)物,龍山寺轉(zhuǎn)解,忉利院達(dá)明,天福宮忠心,凈信迦羅越、李慧覺、蔣德章、林金殿、謝聯(lián)棠、莊篤明、黃福美,檳榔嶼觀音亭慧宗,清龍宮丹守,觀音寺真果,受天宮如賢,極樂寺韓光、志昆、達(dá)真等,恭派代表廣洽、明瑞、正觀,謹(jǐn)具五分心香,芬陀利花,供養(yǎng)于大師紫金蓮座下,頭面頂禮。頌曰:
深仁愍末法,初示儒童身,弱冠現(xiàn)沙門,弘誓渡迷津。自行勤精進(jìn),一生持佛名,化他無別法,凈土攝群倫。不假諸方便,簡要而易行,念念以相繼,克證忍無生。大悲普濟(jì)力,恒演頻伽音,云棲流遺澤,繼起師其人!段拟n》初續(xù)集,智炬以常燃,慧光照一切,功德無有邊。深心奉塵剎,利生任仔肩,欲將娑婆界,盡種九品蓮。五濁未來際,廣度諸有緣,一朝失慈父,窮子倍堪憐。阇維得金剛,利益于人天,眾等稽首禮,惟愿重泛大愿船!伏維寂照。
三慧韻女士等
維中華民國三十年,佛歷二千九百六十八年二月十五日,河北堯山縣女弟子,常張智馥、常劉慧靈、常田德純、常劉慧韻等,以香花蔬果,致祭于我皈依恩師印光尊者慈座之前曰:
弟子等業(yè)障深重,生秉女身,五漏障道,實難修真,常多苦惱,每懷貪瞋。幸有善緣,夙生種因,皈依座下,指示迷津,得遇念佛,凈土法門,發(fā)心出苦,信愿奉行。慈眼等視,時頒法音,憐比女媳,慈過娘親。山岳德重,河海恩深,手足供給,頭頂禮欽,一切供養(yǎng),難報少分。頂戴肩背,恒沙劫辰,寶衣美飯,寶香妙珍,沙劫供養(yǎng),莫報師恩。師恩無量,過于兩親,師恩無邊,大于乾坤。葭月初四,驚聞歸真,端正禪坐,說佛來臨,接引往生,舍報西巡。忽落慧日,大地沉淪,嬰兒斷乳,犢牛自奔,孵鳥封殼,善芽壞根,苦哉苦哉,何所依存!想師教我,念佛一心,教我消罪,教我行仁,戒作諸惡,示眾善門,閑邪存誠,盡分盡倫。今師西去,再無慈音,痛哭流涕,淚濕衣襟;诤薏辉,孝敬頻頻,今備薄供,恭敬聊陳。愧無妙寶,幢幡寶珍,哀傷供奉,以表寸心。伏維尚饗!
為印光大師起龕法語
真 達(dá)
我?guī)熞簧叔2?從來古道教人行;
絕不譚玄不演妙,專誠信愿事無生。
恭維 光公老人。為一大事因緣出現(xiàn)于世,降生郃陽,童真習(xí)儒,體貌魁梧,天姿穎悟。初效程朱,已中其毒,屢經(jīng)目眚,始知出俗。披緇南臺,參方茹苦,息足紅螺,潛心凈土。道高德劭,龍?zhí)炫醭?弘法靈巖,四眾欽服。似優(yōu)曇華,億劫罕遇,果證無生,挺然歸去。且道起龕一句又作么生?咦!五濁法緣今已畢,暫歸安養(yǎng)再重來。
舉火法語
真 達(dá)
自古色質(zhì)從緣生,今日緣盡生還滅;
生滅滅已是真我,者個真我無遷變。
恭維 印光我?guī)熒徸。老人處?乘戒俱急,事理豁暢,堪拔眾疑。法門幾落,蒙師再繼,三寶人天,皆大歡喜。分身穢土,莊嚴(yán)凈地,廣宣法澤,融通二諦。荷擔(dān)如來,挽救末世,苦口丁寧,讀之流涕。今日垂光,驚天動地,情與無情,等沾法利。且道舉火一句再作么生?(火把打一○相云)這焰只焚三有相,歸來妙性一輪新。
印光大師生西如何紀(jì)念之商量
弘 如
印光大師于當(dāng)今大時代中,云何而出生?曰:以擔(dān)荷如來使命故。
如來憫念末劫中無有怙恃、無力自拔、無法自度之一切苦惱眾生,切囑無量大菩薩,展轉(zhuǎn)應(yīng)現(xiàn),以廣攝化,而宏拔濟(jì)。
諸山諸宗,一切導(dǎo)師,誰不乘大悲愿輪,受我佛使命而來者。
受佛使命而來者,在此剎那剎那息息遷謝之現(xiàn)代中,廣接有緣,何止一印光大師。
惟以印光大師用心之殷且切,結(jié)緣之廣且深,無妨昌言大師所受使命之殊特。
大師之獨運四無量心,宏闡凈宗,自有其不可動搖之悲愿深心,而必云受佛使命而來,得毋類于頭上安頭乎?
曰:此可毋庸置疑。誦《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者,咸知如來利生宏愿之如何。如來再三切囑地藏大士宏濟(jì)娑婆穢土中不克自拔之罪苦眾生,咸蒙拔度,而出罪海,乃至遇佛受記。
由此可知在娑婆穢土中,運其大悲愿力,廣作方便,饒益無量有情,希有難遇之導(dǎo)師,受佛使命而來,可作決定義推。
印光大師既與大時代有甚深關(guān)系而出生,云何于大難未已,民不聊生之今日,驟焉舍離斯土,往生凈土?
曰:一真法界,泯諸差別,無有彼此,無有東西,無有古今,無有凈穢,無有自他,無有名相,無有愛憎,無有取舍。
本來無生,無生即無滅,應(yīng)無所住,無住即無去。
能了斯義,一切時處,恒與大師,覿面相逢。
能了斯義,一切行人,能生樂邦,能創(chuàng)凈剎。
能了斯義,證真斷惑,清凈自在,蓮開遍界。
能了斯議,萬緣放下,一心不亂,千佛出世。
關(guān)于印光大師示疾的答復(fù)
靈 光
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壞空,這大概凡是屬于娑婆世界的若人若物,都是免不了的。不過還有一般從十八世紀(jì)帶來腦筋的人,對于這種似近而遠(yuǎn)、似淺而深的理論,恐怕就不能盡知盡信。今不妨單就人的一方面來略以說明。即如我們各人以自己為本位來說,上而推至曾祖,在這中間的幾代上人,差不多有少許的人還是有的。如果要是再向上推去,那我相信決定是沒有能存在了。甚至還有許多兩三歲的小孩子,其父母便見背了,這是在在可考的。我們只要在這樣的一推之下,也就知道自己的本身,既是從生而來,當(dāng)然也有病死的一日。病死是為人所不能免除的事,但病與死,有圣凡的不同。
近來有許多人,不能明白圣人利物心切,曲垂方便的道理,對于《覺有情》半月刊所載,楊信芳女士《記夢悼印光大師》文,遂發(fā)生了問題。來問我道:印光大師既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則其生也,便是乘愿力而來;其歿也,便是順解脫而去。何故圓寂之前,體力亦有不適耶?于是我便這樣的答道:要曉得菩薩化身的印光大師,他所以要示疾的緣故,無非是為警策大眾,各各知道自己在這個五濁惡劣的世界上,終是難免病死之苦,必也藉念佛而不可思議的力量,始能究竟達(dá)到離苦得樂之目的。當(dāng)知凡夫的病死,是惑業(yè)所感的。圣人的病死,是悲愿所運的。惑業(yè)所感的病死,是有痛苦的。悲愿所運的病死,是大大不同的。即如維摩居士的示疾,釋迦世尊的涅槃,他們皆是由于悲愿所運的,實際是無痛苦的,不過曲垂方便罷了。印光大師示疾,亦復(fù)如是。
誄印光大師
道 根
印光大師,當(dāng)代唯一尊宿,今聞其坐化于蘇州靈巖山,音訊傳來,薄海同悲。嗟乎!光明幢頹,人天眼滅。
大師英年披緇,禪凈雙融,鑒于末法之機(jī)鈍,遂單提凈土,舍向上不談。論者謂大師抑禪揚凈,未免太過。殊不知現(xiàn)代眾生,禪凈雙修者,能有幾人克荷?若不抑揚,使人何所適從。如唱高調(diào),雙修禪凈,圓融無礙,徒資口給,則非所取。此大師弘揚凈土之苦心也。
大師自奉儉,待人慈,雖以八十高齡,浣滌衣服,猶自為之,高風(fēng)亮節(jié),末世所希。今者大師西歸,吾不為大師悲,乃為眾生悲失導(dǎo)師耳。
然大師應(yīng)身雖亡,法身不變,讀《文鈔》而能奉行,是何異大師常住于世?謹(jǐn)為誄曰:
巍巍大師,降跡秦中,英年舍俗,慕彼大雄,參方云水,自西徂東。
落迦法雨,大弘凈宗,移錫靈巖,化緣乃終,住世八十,與釋尊同。
煌煌《文鈔》,暮夜清鐘,巍巍大師,萬世景崇。
哀感印光大師
慈 舟
哀哉!印光大師之西去也。嬰兒失其母,病人失其醫(yī),饑者失其食,苦海失其慈航,迷途失其寶炬也!生平化跡高風(fēng),道德文章,毋庸予之贅述。觀《文鈔》、《嘉言錄》,禪棒教鞭,醫(yī)方病藥,皈依弟子遍天下,有為宰官身者,有為將軍身者,有為長者身者,有為居士身者,有為婦女身者,有為童男童女身者,所在皆是,化緣之廣,儕于善導(dǎo)、少康,亦不為過。宜其臨終之日,聞而奔吊者,道途輻輳,街接巷應(yīng),感慟欷歔,謂其面西而去,謂為醫(yī)王之涅槃可也。生也敬,死也哀,宜哉!雖然,末法當(dāng)頭,人天減少,惡道增長,今而后憑誰聽佛聲,而得人生之安慰也?金鼓聲烈,血肉橫飛,憑誰得開示,而能無畏于殺劫也?普天下人,專宗凈業(yè),于往生不能無疑,有誰教信?于往生不能無滯,有誰教行?于往生不能無惰,有誰教愿?哀哉印光大師之西去也!或曰:子之奉師,若是其過乎?今夫佛門,英材疊出,足振宗風(fēng),豈無賢明,而生于斯世哉?余曰:否。今時一末法之世,未可如像法、正法之列祖高僧,踵出于其間也。即有焉,或不能宗凈念佛,至老死而不倦,為凈宗泰斗如師者。曰:子既景仰其人,盍服師之服,誦師之言,行師之行,是師而已矣,故曰:有為者,亦若是。而徒為哀感也何益?曰:否。吾人于名位,不能無得失心;于門戶,不能無知見心;于順境,不能無忻幸心;于逆境,不能無撇避心;于貧富,不能無諂驕心;為長老,不能無尊大心;為法師,不能無名利心。印光大師,其他可能也,唯無得失心、無知見心、無忻幸心、無撇避心、無諂驕心、無尊大心、無名利心,是等吾人所不可能也!唯其所不可能,吾于印光大師之西去,能無感想歟?安知即靈巖同袍,蘇州同袍,及各縣各省全國同袍,又非如余而作此感想也歟!
印光大師予余之印象
如 三
五年前,余奉母受皈戒于報國寺,瞻印光大師道貌,聆其言論,令人肅然起敬。師有極平凡之言曰:“我不擺架子,故亦不怕倒架子。”余當(dāng)時未加注意,今追憶之,覺甚有意味,其偉大之人格,高尚之道德,此二語即其具體表現(xiàn)也。夫不擺架子,則虛榮之心盡凈矣。故能甘淡薄,受枯寂,質(zhì)樸無華,持戒念佛,自行如是,教人亦如是,洵一典型之老實衲僧也。嗣復(fù)見于靈巖,先后凡十月,幾經(jīng)開示,莫非家常便飯,使人于淺近平實處,信受奉行,未嘗以高深學(xué)理,幽玄教義,公開教誨,蓋老人固又不怕倒架子也。嘗閱蕅益旭祖《祭顓愚大師文》,其言行頗有相同之點,不啻為老人寫照,因節(jié)錄之,以示崇拜焉:
“翁所證深淺,非旭所能擬,而生平最傾心處,請略紀(jì)之。當(dāng)今知識,罕不以名相牽,利相餌,聲勢權(quán)位相依倚,如翁古道自愛者,有幾?當(dāng)今知識,罕不以掠虛伎倆蘢淺識,令生驚詫,如翁平實穩(wěn)當(dāng)者,有幾?當(dāng)今知識,罕不侈服飾,據(jù)華堂,恣情適意,如翁破衫草履,茅茨土階者,有幾?當(dāng)今知識,罕不精選侍從,前列后隨,如翁躬自作役,不受安享者,有幾?當(dāng)今知識,罕不同流合污,自謂善權(quán)方便,慈悲順?biāo)?如翁不肯茍徇諸方,甘受擔(dān)板之誚者,有幾?故凡聞翁之風(fēng)者,頑夫廉而不濫,懦夫立而不傾,伯夷之隘,所以為圣之清也!
嗚呼,老人去矣!悲仰何極,爰挽之曰:
是真了死生,一心不亂歸安養(yǎng);從此失依怙,萬眾同聲哭導(dǎo)師!
印光大師生西事實
圓 瑛
印光大師,佛門尊宿,凈宗導(dǎo)師,乘愿再來,現(xiàn)身度世,應(yīng)跡陜西,俗姓趙氏。少安儒業(yè),身列茂才,至年二十一歲,由儒入釋,出家于終南山蓮華洞,受具足戒,圣量法諱也。遍歷百城煙水,廣參諸方知識,依止北京紅螺山資福寺,修凈土法門,并執(zhí)苦役凡四載,于凈土一宗,生決定信。復(fù)撥草瞻風(fēng),云游南方各省,遂卓錫普陀山法雨寺,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垂三十載,足不入俗。嚴(yán)戒律,具道德,重修持,輕名利,富有學(xué)問,解行相應(yīng),垂訓(xùn)作則,以法利生,著有《印光文鈔》初、續(xù)二集行世。不但以佛法覺悟人心,以凈土接引群眾,常以世法綱常,家庭教育,扶世導(dǎo)俗,砥礪于人。其信徒輩,沐其熏陶化育者,受益固多,凡閱其《文鈔》,被其潛移默化者,亦不知凡幾也!其大過人之處,不在能說,而在所行如所言。洞明性相諸宗,專修事理二念,澹泊自甘,布衣粗食,不做方丈,不貪利養(yǎng),凡有供養(yǎng)茶敬果儀,或歸常住,或做善舉,平時無余蓄,一生如一日。
圓瑛與大師之因緣,初欽其名,繼讀其書,慕其學(xué)問,及與道德。民國十七年,圓瑛為四明七塔報恩寺住持,具書啟請,定十八年春,迎迓大師,講演《阿彌陀經(jīng)》。并允以大師如有精神不足時,親身為其代座。乃來函以老病辭,此時與大師尚未見面。迨后全國教育會議,以全國寺產(chǎn)作教育基本金,全國寺廟改為學(xué)校,通過議案,呈請內(nèi)政部、大學(xué)院備案。一見報載,乃為大驚,以為教難當(dāng)前,三寶恐至斷滅。即同大悲和尚、明道法師、關(guān)黃二居士,同至蘇州報國寺,謁大師就商辦法,乃承以衛(wèi)教相勉,于是請撰《整理僧伽制度文》一篇。此因教難,而與大師初次會晤因緣也。即日返滬,召集開會,公舉代表,入都請愿,并組織整理僧伽委員會,圓瑛為請愿團(tuán)之一員。至民國廿五年,復(fù)因國家多難,水旱頻仍,佛教團(tuán)體在滬組織護(hù)國息災(zāi)法會,欲請大師蒞滬說法,公推圓瑛同四位代表,赴蘇啟請。乃荷慈諾,囑以不必迎送、不坐汽車、不請吃齋、不多會客,一一依教。足見大師重平實,不虛張。及臨期,帶一侍者,自行來滬。法會設(shè)在覺園佛教凈業(yè)社,每日開示一句鐘,聞?wù)哂腥?a href="/remen/ganl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甘露灌頂,莫不歡喜信受。圓滿日皈依者,一千余人,所收香儀,全數(shù)為善舉。圓瑛每日追隨左右,此為第二次親覲因緣也。
此后常時信札往來,今冬臘月,為大師八十壽誕,早知不肯做壽,已約一班道友信徒,屆期到靈巖山,建念佛七,同修凈業(yè),克期取證。孰意大師,竟于本月初四卯時,念佛聲中,含笑坐脫生西矣!其臨終前后事實,足證預(yù)知時至,見佛往生。略舉數(shù)點如下:
(一)靈巖山平時不舉方丈,乃于十月二十八日,召集兩序首領(lǐng)談話。謂妙真當(dāng)家云:汝在靈巖,辛苦多年,今年可即方丈位,請大家擇一日子。遂取歷本,先擇本月初九,大師云太遲。又擇初四,亦云太遲了。大師云:就初一升座可也。是日本預(yù)備親與妙真和尚送位,后真達(dá)老和尚至,由真老和尚送位,許多來賓,皆能相與接談,精神如故。至初四日示寂,方知前擇初九、初四二日皆云太遲,即預(yù)知時至之默示也。
(二)初三午后講開示,是晚與真達(dá)老和尚云: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yè)往生。至初四上午一時三十分,坐在床上念佛,遂高聲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如是者數(shù)次,足知當(dāng)時即親見佛來接引耳。
(三)即從床上而起,端坐椅上,對眾云:大家要念佛,要發(fā)愿,要生西方。復(fù)囑妙真方丈:你要維持道場,弘揚凈土,不要學(xué)大派頭。言訖,大家念佛。大師念佛聲漸低,含笑坐脫,往生西方矣。至初五日午后三時入龕,依然端身正坐,頭亦不俯不欹,面色如生。
以上數(shù)事,可證大師一生念佛,功不唐捐;一生開示,言無虛妄。當(dāng)此哲人云亡,眾皆嘆息,惟圓瑛心生歡喜。念佛往生,是有真實證據(jù),由我大師方便示現(xiàn),令見者聞?wù)邤嘁缮?早發(fā)念佛心,求生極樂國;大師早出苦輪,早生凈土,早見彌陀,早證法忍,早返娑婆,廣度眾生,以滿此生未完之志愿,豈不幸歟!圓瑛不殫精竭思以求文字之工巧,但據(jù)事直談,以明大師之實行。我等欲紀(jì)念大師,并不是以文章即可紀(jì)念,要承大師之志,行大師之行,以慰大師之愿,方為真紀(jì)念也。
圓瑛弘悟撰
紀(jì)念印光老人的老實話
芝 峰
我與印老人,雖私心欽仰,然只曾親謁一面,聆一小時之教誨,這是在民國十八年的夏天。所以對他的生平史實,只散見于他的《文鈔》及現(xiàn)在各方面追悼他的文墨之間,形成一種輪廓的概念而已。
宗教在于社會人群,最大的作用是在于行,不在于言說,這不僅佛教為然。所謂淵默雷聲,虛往實歸,都是身教使之然。
印光老人之教化,聲教幾遍于全國。蒙受化之弟子,一聽到老人西歸,幾欲身殉。這不是印老人文章之力,乃是其平生實行之功。他的不虛偽,不遷就,岸然峻立,拒人好像唯恐不遠(yuǎn),而慕道者卻蜂擁云臻,圍繞左右。老實念佛,是老人平素自行功課,也以此接引向往歸依者。生以儒教修身,死以凈土明心,這是印老人二而不二的法門。其語練,其行簡,上中下三根的化機(jī),都易接受立行,加以老人熟練的富于情感的文筆,而中上知識的分子,更于無形中受其默化而不自覺。今則老人化緣已畢,往生西方,然他的思想將永為一般在俗佛教徒所接受承繼,作為精神的食糧,是無可疑。
間亦有不滿于印老人者,說他固執(zhí)凈土宗,屏絕他宗,幾以一句彌陀,替代了三藏十二分教。這在老人的《文鈔》中,也不少其例。但在我,則以這為老人的老實話。老人既自己歸心凈土,倘又以他宗勸人,無異老人放棄了自己的立場,欺騙了大眾,搖動了凈土的信心。因為凈土一宗,是標(biāo)明念佛求生。念佛而得三昧,則一切智慧更不他求;念佛而得生西,則一切諸行悉在其中。更何須苦研他教,以分散個己的精神,以擾亂專門的凈業(yè)。且人生壽命有限,法門無量,欲遍究諸宗,其如生命之短促奈何?遠(yuǎn)不若攝萬念于一念,融諸行于一行為得。況法門無量,契機(jī)則是,印老人既不以大通家自命,他人亦不得以大通家轉(zhuǎn)責(zé)于老人。老人有知,其以我言為然否?
印老人在臨終之前,致函于所親信的弟子,囑以死后不得援俗例,開吊征文等等,喻之以糞著頭。但是各方歸信的弟子們,仍情不能自已,一若生前拒之欲遠(yuǎn)者而親之逾切然。而我之于老人,尤深愧少親近之因緣,平素亦未能化自我的私見,今執(zhí)筆為文,雖絕力棄抑主觀的素見,仍恐不免昵于素好,以這樣淺薄的思想,妄評一代宗師,深虞隕越!耙约S著頭”之語,加諸我這篇文字,恰當(dāng)無似!蓋善頌善贊之語,筆如重繭,不聽指揮,只有率性說老實話耳。知我者其唯老人,罪我者亦其唯老人。
民國三十年二月八日
寫于滬上西竺寺之聽潮軒
拜識印光大師的因緣及其印象
大 醒
在近二十年中的中國佛教界,能尊稱為第一流高僧的僧侶,首推印光大師與太虛大師。雖然在這二十年之間,中國第一流的高僧,過去有諦閑法師,現(xiàn)在有弘一法師、虛云和尚、興慈法師、仁山法師等,但引起全國佛教徒信仰之心的,只有印、太二老。這個事實,一者可以二老的皈依徒眾之?dāng)?shù)量斷定,二者可以二老對于中國佛教的實際貢獻(xiàn)證實。因印老年高戒長,有幾十年的修養(yǎng)工夫,我們應(yīng)當(dāng)恭敬尊重他為全中國的第一尊宿。
印光大師之示寂,自有其應(yīng)世因緣。信仰他老的人,無疑的也自有各各不同的感傷和悼念。至于他老一生所成就的福德智慧莊嚴(yán),以及此番上生的報果,實在無須我們凡夫眾生來瞎恭維,也無須用妄情去臆測。他老自己說的“千萬不要斂大糞向光頭上堆”,我以為如其有誠心追念印光大師的人,就拿他老的這一句話,來作我們一生的真實行履,也就夠得受用的了。
我很慚愧,無德無學(xué),既無資格為大師作傳作銘,若寫些贊誄詩偈,與其斂大糞向高僧頭上堆,不如多念念佛,多讀幾篇《文鈔》,以增長我們的信念。月前得無我居士書,告訴我印光大師示寂消息外,并且說我“與大師尤有香火因緣,為詩文以悼,亦義不容辭也”云云。陳居士所說之香火因緣,大概是說我曾經(jīng)參訪大師幾次,或許是要知道我對于他老的認(rèn)識和印象吧!我也只能說出幾次參訪的因緣及其印象。
我應(yīng)該先說明,我由于文字上知道印光、太虛二大師的大名而發(fā)生信心的因緣。仰慕印老卻在親近太老之前二年,在民國十一年秋天,戈公振先生的父親開吊,于戈府廳堂中的許多挽章中,我發(fā)現(xiàn)到有一位和尚吊唁的書信。這個時候其所以引起我的注意者,一是因為那封信裝裱既精致而又安置在客廳中央最顯著的地方,二是因為信紙上的書法寫得非常古拙,而尤其是不尋常的“常慚愧僧”的一個別號。當(dāng)時,不敢說我的思想近于佛教,庸庸碌碌的人談不到有什么思想的,不過由看了這封書信的內(nèi)容之后,不知不覺中引動了我有走向出家之路的心念。
十二年的春初,我謀食上海,常在公振先生那里走走。公振住在時報館寶塔式的三層樓,他的床架上掛著一串念佛珠,那時候我因知道公振正懷著煩惱的心事,一串念佛珠或者能解決煩惱的問題吧?我內(nèi)心中發(fā)動了這樣的疑情。有一次我和公振談起了常慚愧僧,我說:“公振先生,我的個性,我的環(huán)境,我出家做和尚最好。而且我的心情又不同一般的青年,現(xiàn)在,事事都感覺苦惱,你可不可以替我介紹跟那位印光法師出家?”公振以沉默的笑容答復(fù)我:“出家是好的,可是印光法師聽人說他不受徒的,且等待兩年,將來我們一同去出家吧!”談?wù)剟e的,兩個人互換拿著那串念佛珠,有意無意的用手指捻著。隔了兩天,又在他的書架上檢到一本《印光法師文鈔》,又隔了兩天,他邀我在四川路青年會午餐,向我說明他的老兄(紹甲)一天來了兩次快信要我回到家鄉(xiāng)去幫忙,擔(dān)任高級級任教員。那天晚上下了船,公振的一本《印光法師文鈔》就贈與我做了送行禮物。
出了家,經(jīng)過兩年沒有獲得成績的參學(xué),可是知道了一些學(xué)做出家衲子的事情。比方說參訪善知識,就是出家必要之一,因為多參訪大善知識,就可以多知道幾種修行學(xué)習(xí)的方法。而凡稱為大善知識者,又必具有其獨到之處——即自受用之處。因此,在十五年掛褡于金陵寺的一個和煦的春天,聽得人說印光大師已由普陀山到了上海,乃發(fā)心往滬拜訪這位真實所謂“渴慕久矣”的大善知識。
正是仲春天氣,步行,身上頗有暖意。由愛文義路詢問到陳家浜太平寺,從佛事興隆的人叢中踏上第一進(jìn)屋的前樓, 一張名片交由侍者通報“靜室”里去,一瞬間,岸然道貌的印光大師出現(xiàn)了。問訊頂禮后,對面坐下,說了幾句仰慕的話,大師開始就批評大勇、顯蔭二師不應(yīng)修習(xí)密宗。他說的道理當(dāng)然也有他的見地,他說中國現(xiàn)有的禪宗、凈土宗以及研究教義的天臺、賢首等等法門,何一而不可以學(xué)習(xí),偏要到日本去學(xué)密法。他老說這話的時候,潮州王弘愿正在南方大傳其法大受其徒,一方聽說日本僧侶是所謂帶妻食肉的,因為他老愛惜的顯蔭又恰恰死在高野山,于是他可以說完全不贊成甚至反對別人習(xí)學(xué)密宗。
關(guān)于中國佛教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問題,他老的意思,以為一個人做好了,慢慢地去感化一般的僧侶,不必提出什么“整頓僧伽制度”的新鮮花樣。大寺叢林規(guī)模不整,也可以勸說,勸說不行,則是他們的業(yè)障。因為他老這樣說,我就說:“老法師安住普陀山二三十年,我看普陀的僧眾能受感化的就很少,而且普陀在香會期中不應(yīng)有的僧侶行動也實在太多,老法師為甚么不加以勸導(dǎo)他們?”他老人家總以眾生業(yè)障深重答之。隨后又請問他對于上海寺院做經(jīng)懺佛事那樣十足的貿(mào)易化,感想如何?他說這是沒有辦法的。如果認(rèn)為這是救濟(jì)一般出家人的生活問題,倒也罷了,而其實做老板的腦筋卻是為的飽其私囊。印光大師是看不出的人嗎?世出世法,他無一不知,況乎此事。不過老人是大善知識,素以道德修養(yǎng)為重,不愿意言僧過耳,只得以沒有辦法一語了之。
我請求大師開示,一個青年僧?dāng)M閉關(guān)自修,因為參學(xué)不合自己所需要,以閱讀藏經(jīng)為主,以朝暮二時念佛加持為輔。他老贊成我閉關(guān)自修,但閱讀藏經(jīng)認(rèn)為不需要,還是以念佛為最要緊,因為一個修道的佛教徒不以求生西方為信愿,則簡直是自尋苦惱,喜墮三涂,好像很糊涂的樣子。當(dāng)其時,我并曾約略辯答。我說,青年時代不多多的閱讀佛經(jīng),將來拿什么學(xué)識去感化世人,所謂弘法利生,即如老法師如其沒有《文鈔》行世,怎么能令我們發(fā)生信仰?他老總是懇懇切切的諄諄開示,不念佛的人太苦,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才是最直捷最了當(dāng)?shù)摹?/p>
二月天氣,那天格外暖和,是在下午三時前后,談?wù)勗?吃了一點茶點,約在一小時后,忽然下了一陣傾盆大雨,又漫談了一個半小時。本來一見面,他就批評武昌佛學(xué)院,繼而我向他一一說明之后,他老也首肯僧伽教育是極其需要的設(shè)施。總而言之一句話,他老是以專弘凈土為他的心愿,無論怎么樣說,最好不過是念佛求生凈土。我告訴他,我不久要在金陵寺閉關(guān),特為先來拜見老法師,第一次拜見,就多蒙慈悲這樣的接引開導(dǎo),心中得到有說不出的法喜。他老說了許多訓(xùn)勉的話,并且扯住我的手親親切切地再四囑咐我要念佛,要好好的用功,并且在臨行的時候又叮嚀:“你很聰明,不要學(xué)大勇、顯蔭他們!变桡曛,乃告別。
記不清楚是不是十六年的秋冬之間,第二次在上海拜訪大師。其時,河南的寺產(chǎn)正被軍閥們沒收變賣,大師一見面談起這一件事,聲調(diào)間也顯出一點忿然的意思。湖南僧尼受國民黨激動,也發(fā)生了許多不經(jīng)見的動態(tài),他老談到也頗憤慨。不過老人同我們的態(tài)度不一樣,他始終不責(zé)備僧眾的自身,這一點非常奇怪!比方說,談到一般的出家人或叢林寺院的制度應(yīng)該要改良等等,他老總聽不入耳,總是說出家人不肯發(fā)心念佛求生凈土,從來好像沒有說過出家人太不學(xué)好,應(yīng)該要加以整頓的話。這恐怕是年齡高了影響于思想吧!
十九年夏天,我在蘇州定光寺休息了幾天。這時,印光大師閉關(guān)報國寺,我決定了某一日上午去作第三次的參拜。在未去之前,我就料到這一次要受到他老人的呵斥了。因為我在廈門主編的《現(xiàn)代僧伽》,發(fā)行已滿二年,他老總會見到一二冊的,如果一看到內(nèi)容,無疑的要視為這是革命佛教的炸彈。果如所料,在關(guān)房窗口拜見大師之后,開口便道:“你辦的《現(xiàn)代僧伽》,專門是罵和尚的,不怕造口業(yè)?你們在廈門辦的閩南佛學(xué)院,都是革命黨新僧,要打倒你,要打倒他,連我印光你們都要打倒!”我馬上聲辯:“《現(xiàn)代僧伽》上并沒有說打倒你老法師的話,此話從何而來?”他老說:“去年有人告訴我的!”我說:“老法師曾親眼看見那本書嗎?”他說:“他們是拿了兩本來的,我不看那樣罵人的文字!闭勚勚,由罵人談到現(xiàn)代的佛寺制度是否需要改良,以及青年僧徒是否需要教育等問題,他老又并不一定執(zhí)著主見。但是,佛寺制度應(yīng)該如何改良,青年僧徒應(yīng)該如何教育等等,請他老發(fā)表意見,他又不愿意指示。說到末后,他說:“你就是罵死了他們,他們?nèi)耘f不能把叢林改好,罵之無益,枉造口業(yè)!”在我心坎里領(lǐng)受到他老的意旨,喚不醒人,自己省些力氣,而又免得造下了口業(yè)。
此次參訪大師,記得是與文濤法師同去的。臨行拜別,他老尤殷殷教誡:“以后寫文章不要罵人。造了口業(yè),趕快懺悔!彼,我的別號曰“僧懺”者,乃紀(jì)念領(lǐng)受大師之訓(xùn)示的誠意,又不但我的拙作名“口業(yè)集”而已。
二十年的暑假期中,我偕同日友神田惠云先生、閩友蔡慧誠居士,游覽江浙佛教名勝。參訪印光大師,在旅行日程中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到上海又加入了一位李光宇居士。在蘇州定光寺歇宿,第二日,文濤法師陪我們一行四人拜訪印光大師。這一回談話的恣態(tài)雖與前數(shù)年無甚差別,但面容卻清瘦了好些。他老與神田、蔡、李三君接談約半小時,又為各人寫了幾句法語,無非開示念佛求生凈土。客室中又來了幾位訪客,因為時間太短促,匆匆地就告別了,這是我與他老第四次的會見。誰知一別十載,今而后再想作第五次拜見他老,已屬不可能了!
上面是我前后拜識印光大師的因緣,記述并不詳細(xì)。下面是我對于大師的印象:
一、我出家的心念也可以說是決志,確實是初次見到印光大師的文字而發(fā)動。由讀大師《文鈔》而發(fā)生信仰三寶之心的人當(dāng)然很多,足見其文字誘導(dǎo)感化的力量實系很大,因為他的文義平實易解,深入顯出,有大悲心,有真情感,這即是他老以文字般若而獲得的化導(dǎo)效果。
二、我第一次拜識大師的時際,我就深深地感受到他老待人的一番婆心與十分熱情。幾天之后,他老因三叉河慈幼院事件往南京去,還順路到金陵寺去看過我一次。試問我對于這位大善知識的另具只眼來看我,我是多么的慚愧啊!
三、我?guī)状问艿剿系陌艉?非常慶幸。假使在別一個青年學(xué)僧,也許要誤解被了印光大師的辱罵?墒怯H近大善知識(此系真實的大善知識,非徒有浮名者可比),應(yīng)生難遭難遇之想。后來,大師每見人來參訪,一概施以惡辣的鉗錘,這真是古大德的風(fēng)范,末世的佛門中又哪里有這等大匠!
四、印光大師因為專弘凈土,對于修學(xué)其他各種宗派者,一律不以為然。這個也不一定就是短處,我們要知道他是一位凈土宗的大師哩!
五、印光大師對于當(dāng)前幾位享盛名的大德,于與人談話間,有時也加以批評。如對太虛大師、弘一法師等,此乃是他老尊重他們的善意。因為各人所發(fā)的心愿不同,所成就的功德也就各有所異,強人所同,本是一件辦不到的事。凡是聽到他老談話的弟子之輩,要覺悟我們是后生初學(xué),豈可以妄執(zhí)己見。比方說,據(jù)我留心考察所得,在近今的在家佛教徒中,信仰印光大師和太虛大師的信徒為絕對的多數(shù),人數(shù)之眾,大約也不相上下,這中間同時信仰兩位大師的也不在少數(shù)。單獨信仰印老而背面隨意批評太老的人,卻時常碰到?墒菃为毿叛鎏,而隨便任意對于印老亂加批評的人,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六、我對于印光大師專弘凈土的方法,以倫理作為方便善巧,我很贊成。此所謂“二諦融通”者也。二十三年,我和幾位同學(xué)創(chuàng)辦《凈土宗月刊》的時候,曾勸請他老趁此高齡可編一部《凈土宗全書》或《凈土百要》,以繼靈峰大師《凈土十要》之美。他回信的意思說:“我的德行不及蕅益大師,凈土經(jīng)典有《十要》足可修行,何必再要什么全書、百要?”其實靈峰大師當(dāng)年所處的環(huán)境,哪里比得上印光大師。如其靈峰大師有印光大師這樣的處境,我想不特會編印《凈土宗全書》,還要創(chuàng)辦凈土宗大學(xué),連天臺宗大學(xué)、法相宗大學(xué)一定都可以同時開辦的。這是時代與思想的關(guān)系,而且各人的心愿與見地也有差異耳!
印光大師給我的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幾點:
第一、在他莊嚴(yán)的面容上,卻看得出蘊蓄著滿心田的慈悲。他老弘揚凈土的大愿,既非發(fā)于一朝一夕,而且有始有終,無更無改。
第二、他老無論遇到任何人請求開示,他只有一條大路指示給你,就是念佛求生凈土。而且一見面“未開口三十棒”,皆是用的大刀闊斧的方式。因為如此,不愧為一代一宗的大匠。
第三、他老對于自己發(fā)心要做的事,勇猛精勤。雖當(dāng)高齡,編修四大名山山志,皆系親自校對,實為難能,責(zé)任心甚重,非一般老僧所可企及。
第四、靈巖山,可以說是他老的理想?yún)擦?如果該山代代傳承的住持人,能永久的保持那種特立之家風(fēng)——印光家風(fēng),希望使印光大師的精神常存不滅。
第五、他老一生的成就功德莊嚴(yán),雖說自有其宿植的善根德種,但如其沒有二三十年的潛修凈養(yǎng)的功行,縱具有智慧辯才,被化的信徒何得有這樣的眾多。這一事是最值得我們景仰贊嘆而足為衲子模范的!
三十年古二月十五大師荼毗日
大醒記于善因寺
悼文二
惟愿印光大師乘愿再來
略談禪凈來評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許我出家
印光大師軼事一
印光大師軼事二
印光大師畫像記
紀(jì)夢悼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感應(yīng)記
幽明欽贊之印光大師
光公覺范永垂后世
惟愿印光大師乘愿再來
懷 西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非皆是因緣生法。所謂因緣者,因即是親能生起為“因”,緣即是疏能助起為“緣”。以“因”是親能生起之故,亦名之為“親因緣”。“緣”是疏能助起之故,亦名之為“增上緣”?偠灾,皆可以名之為“緣”,所以因緣生法,亦可以名為眾緣生法。即如人之一法,必藉父、母、地、水、火、風(fēng)、空、識等眾緣所成。然此由父母等眾緣所成之人,復(fù)又能為他人之父母,作他人之助緣。人如是,推之諸法亦爾,故為眾緣生起之法,又為眾法生起之緣。由是大而天地,小而微塵,無一法不影響于其他之一切法,無一法不關(guān)系于其他之一切法者。茍其為一善法,則影響關(guān)系于一切法即皆善;蚱錇橐粣悍,則影響關(guān)系于一切法即皆惡。這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果律中,其道理是決定如此而無更異的。
譬如我們各人住宅中的正梁斷了,而我們?nèi)孕涫峙杂^地不去理置,試問這是不是我們的錯誤呢?又如照著我們夜途中前進(jìn)的一盞明燈,忽然熄滅了,而我們?nèi)砸詾槭虏魂P(guān)己地盲闖前去,試問這是不是我們的錯誤呢?我們住宅中之正梁斷了,你不去把他修整起來,是有妨礙于自己的安居的呀。明燈熄滅了,你不把他復(fù)燃起來,這也是有妨礙于自己的。如是就在這里,請諸位同胞們,打開眼簾,放大眼光,瞧一瞧現(xiàn)在印光大師的圓寂,是不是如折斷了我們各人住宅中的正梁一樣,和熄滅了照著我們夜途中前進(jìn)的明燈一樣!匪特如此,我們各人住宅中的正梁,縱然就是不斷,也不過能為我們一生的安居受用而已。照著我們夜途中前進(jìn)的明燈,縱然就是不滅,也不過能保障我們在這短夜里沒有危險而已。而印光大師是我們宇宙間的大棟梁,是我們長夜間的大明燈,現(xiàn)在是折斷了,熄滅了,我們能不祈其乘愿再來嗎?
有人這樣的來問我:印光大師他圓寂了,為什么要你大驚小怪地來多嘴,權(quán)衡我們有什么錯誤,而要祈求他乘愿再來呢?我便這樣的來答道:要曉得我已經(jīng)說過世間上的一切事物,無非皆是因緣生法,現(xiàn)在我們要祈求他乘愿再來,這方法當(dāng)然是不能離乎我們各人為其眾緣的本身了。即若他現(xiàn)前這一次的來示現(xiàn),假若不是因為我們過去世中,稍有一點善根福德因緣,則何能感動他這樣一位悲智雙運的大德,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呢?所謂家無梧桐樹,何能引得鳳凰來呢。所以我們現(xiàn)在要祈大師乘愿再來,也只唯恐我們不肯積集善根福德因緣罷了。其實大德們的應(yīng)世,本即同于青天水月一樣,第以浮云遮蔽,枯涸無水耳。果能消其浮云,厚其注水,則無有不見之理。即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是了。故我們有時所以不能感動大德之住于世間者,亦緣我們有貪瞋癡愛殺盜淫妄等種種煩惱遮蔽,而無慈悲喜舍信愿行證等種種善根福德因緣耳。果能斷斯煩惱,積斯善根,則又何患大德之不來應(yīng)現(xiàn)于世間呢!
喂!諸位同胞們,處茲焦土火宅,蛇蝎載途,荊棘橫生,群邪蜂起的時勢之下,我們的安居何在?我們的保障何在?還不向我們這一位大德的身上來求嗎?惟愿印光大師乘愿再來吧!
略談禪凈來評印光大師
明 觀
我佛出現(xiàn)于世,為一大事因緣,平等教旨,實無優(yōu)劣,不過指示人人本具之心。眾生頑迷無知,不了心源,妄生取著,故我佛特開方便,權(quán)實雙施,開三乘教旨,而究竟則同歸一乘。至佛寂后,靈山會上諸大菩薩,將三乘教旨,一乘實相,剖判顯明,令人人易會,個個易入。智者睹之,了然一心之旨,實無入而真入也;愚者見之,迷一心之源,執(zhí)著文字,妄取玄談,以經(jīng)文為究竟矣。歷代知識,皆佛菩薩示現(xiàn),觀機(jī)施教,各示法門,若律、若禪、若密、若凈,方便多門,歸元無二也。夫達(dá)摩西來要旨,傳佛心印,以佛心而傳眾生之心,心心相應(yīng),不出乎凈業(yè)行門。故《彌陀經(jīng)》云: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往生凈土。未說妄心亂心而能超登蓮邦者。故《凈土文》云: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而遠(yuǎn)公提倡凈業(yè),教人專修一心之旨,持佛圣號,萬德洪名,期證一心,亦不外乎達(dá)摩一心之旨。蓋念佛念心心念佛,佛佛原來是一心,二圣心法,互相炳耀,實同一鼻孔出氣,并無二路。我等智劣,不能測量圣旨,妄生疑慮,互相紛爭,庸人自擾,為釋迦之罪人。惟印光大師菩薩示現(xiàn),降生秦中,梵行精嚴(yán),威儀齊整,應(yīng)機(jī)施教,導(dǎo)修凈業(yè),紹隆我佛嫡旨,單提遠(yuǎn)公號令,令人人專修念佛法門,教個個獲得一心。禪凈法門,原來不二,但能一念勇猛精進(jìn),踏倒鐵圍化城,光明自然顯露,超出三界迷津。蓋即佛即心,誠能一句彌陀,念念相應(yīng),即是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念到極處,無佛可念,仍不外趙州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斷絕生佛之名,亦無真如可立。萬法原是假名,但提念佛甘露,即是曹溪風(fēng)月。故印光大師專弘凈宗,而禪即在其中也。大師有言曰:修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凈業(yè),即凈而禪。禪與凈土,理本無二,故知大師不以參究為然者,亦下手之方便耳,非故作門戶之見也。且大師一生密行精嚴(yán),實為當(dāng)代僧眾中第一人,今世緣已盡,端坐生西,位登蓮邦上品,侍奉彌陀慈尊。觀其一生行跡,實為八地九地示現(xiàn),十地等覺降臨也,我等凡愚無知,世緣難了,豈解圣情!明觀自慚道薄德輕,不過與大師有一粥之緣,不惜話墮,以仰契老人之心,聊表追慕之忱。且愿以一得之愚,剖開骨髓,供養(yǎng)四眾,希望人人追隨老人之后,念佛生西,直趨菩提,再來娑婆普度眾生也!
〔編者按〕禪宗尊宿明觀禪師,湖北武昌人,出家已三十余年,梵行精嚴(yán),過午不食,長坐不臥,行頭陀行,老而彌篤。云游至天臺山,卓錫明巖月光洞,洞固寒山大士棲真之所,風(fēng)景幽絕。禪師徹悟向上一著,每夜施放蒙山,利濟(jì)幽冥,甚昭靈感。赤城朝陽洞有羽士,為墻垣壓斃,已閱五載。禪師至赤城,諸弟子愍羽士橫死,請禪師超度。師放蒙山,眾見羽士肅立座前,作皈依狀,并有亡者多人,至禪師前,鬼影幢幢,眾目共睹。民國二十八年,編者嘗從禪師習(xí)定于赤城山,顧我暗鈍,無所得。禪師絕意名聞利養(yǎng),說法隨機(jī),常教人念阿彌陀佛。開示法要,痛切處每至流涕,其悲心之切,有如此者。此文評騭印光大師,泯盡門戶,想大師在蓮池會上,以天眼遙觀此文,當(dāng)微笑也!幷唣埳唷
印光大師許我出家
慧 三
印光大師是素不主張人出家的,因我再三的要求,才特別允許了,并且還替我擇定了一位剃度恩師——天臺宗大德興慈老法師。他說:“你既真心出家,要跟有道德的師父才好。興慈法師是一位有道有德的和尚,你要好好的跟他學(xué)!
這話是在二十七年冬天,我出家的心是熱極了,早年曾一度到杭州出家,沒有成功,被我的叔父追回來的,這是第二次發(fā)心了。到了二十八年正月,我就將店務(wù)家務(wù)交與兩弟,因我全家現(xiàn)已信佛,我也素抱獨身,沒有結(jié)婚,毫無掛牽,母親也慈許了,真是歡喜至極!
二月初八的早晨,離開故鄉(xiāng)到了上海法藏寺,整整的住了八個月,才蒙吾師上興下慈,于次年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圣誕,正式剃度,做了小沙彌。十月初一日到寶華山求受具足大戒,至十二月初一日圓戒后,當(dāng)天就趕到靈巖山拜謁印光大師,以謝介紹我出家的一番深重洪恩。當(dāng)時大師看見了我圓頂光頭,已變成了一個和尚,很歡喜的道:“你來了!你現(xiàn)在叫什么名字?”我說:“弟子慧三!”大師笑笑,命我坐下。大師說:“你要到哪里去參學(xué)?”我道:“想到金山!贝髱熣f:“還是到天臺山去,跟你師父興慈法師聽經(jīng)研教好。”
說也奇怪,大師是教人專持一句佛號,不要多研經(jīng)教、做大通家的,他竟叫我研教。然而大師是慈悲心切,恐怕常人執(zhí)理廢事,反不如單提一句名號,現(xiàn)生實得往生利益,免得多兜圈子,空吃許多苦,并非是一概不叫人研習(xí)經(jīng)教的。
但是不久寧波封鎖,天臺山道途阻梗,大師就命我住在靈巖山了,一直到今年(二十九年)三月初八日,因為蘇州弘化社乏人照料,妙真法師托我暫往料理。印光大師是時常寫信到社中請書,或是郵寄他處。哎!大師真是戒律精嚴(yán),他雖請一本書,也是要給錢的。
七月十日是叢林常例可以告假的,我因為要到各大叢林去參學(xué),就于那日告假離開了蘇州,至今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到處掛褡,度我云水生活。昨天聽見同參道友說,印光大師生西了。我吃了一驚,問道:“真的么?”那位同參道:“哪有假的。聽說念佛見佛,決定往生西方!眹!大師固然乘愿再來,來去無礙,我等五濁惡世的罪苦眾生,喪失導(dǎo)師,長夜漫漫,何時旦呢?
我皈依大師已有十余年了,我與大師的因緣實在太深了。我在家時,大師因為聽見我買書送人,他說:“你有多少錢買耶?”以后每逢弘化社新印一種書,總是幾十包幾十包的寄給我,這種書轉(zhuǎn)送出去,發(fā)心的人是很多的。我屈指一算,介紹皈依大師座下的,好像有五百余人哩!
大師與我的因緣實在太深了!
印光大師軼事一
竹 如
印光大師,今涅槃矣。大師道風(fēng)之嚴(yán),晚世所希,遺教具有,法身常存。疇昔于上海太平寺謁大師,荷諄諄訓(xùn)誨,有如午夜鐘聲,至今猶深入八識田中,未敢或忘也。大師有胞兄,幼讀儒書,于佛法未嘗信仰。大師年二十一,禮空王出家,其兄至寺紿之曰:“母病篤,弟宜回家一省!贝髱熾S之返。離寺既遙,兄于途中出俗服,厲聲斥之曰:“汝不易僧裝,吾必死汝于此!”大師無奈,勉從之。抵家,母無恙,家人慮大師潛逃,防之綦嚴(yán)。戚家有喜事,兄偕大師往賀,席間師故大啖豬肉,兄大悅,以為大師無復(fù)有出家之志矣,防遂疏。未幾,大師遁至寺,告其師曰:“此寺弟子住不得矣!逼鋷熞嗍切蘅行者,給大師銀幣一圓,大師于是行腳云游矣。光緒十八年,大師住北京阜成門外圓廣寺,一日與一僧在西直門外緩步,一丐童年十五六,向大師乞錢。大師曰:“念一句佛,與汝一錢!”丐童不念。大師又曰:“念十句佛,與汝十錢!”丐童仍不肯念。大師將錢袋取出,約有四百多錢,和顏謂之曰:“汝念一句,與汝一錢,盡管念,我盡此一袋錢給完為止!必ね罂,終不肯念。大師嘆其太乏善根,因與一文錢而去。此二則軼事,乃大師親與我說!队X有情》編者以大師西逝,向余征稿,書此畀之。
印光大師軼事二
彭孟庵
丁丑變后,避亂靈巖,其時兒子兆農(nóng)法名開本,未離膝下一步。一日與同舍郎某,因小事生意氣,為師所知,即呼開本從容教訓(xùn)曰:“爾年已不小了,應(yīng)學(xué)做人之道。忍之一字,爾曾聞乎?憶吾童時,或年不爾若,吾家聚族而居,每值秋獲畢,村中必演戲酬神,舊例也。一日戲未開鑼,予攜一椅,置臺前數(shù)十武之居中地點,擬坐而聽。村中同姓某,粗而暴,向予厲聲曰:此椅誰置?予答曰我。語聲未絕,彼即摑我兩耳光,將椅拋去數(shù)尺外。予登時頭痛欲昏,眼花亂燦,忍痛吞聲,不敢聞于父母,恐父母愛子心切,釀成口角也。從此益知自勵,不敢稍有疏忽。越數(shù)年長成,薄得村眾垂青,暴者遇吾于途,迎而笑曰:請至吾家坐。予亦一笑諾之。此事生平未嘗告人知,予固示弱,弱亦何妨?望爾學(xué)吾之弱,不可以新名詞之競爭二字,奉為神圣不可侵犯也!毙龔(fù)蒙作《人字發(fā)隱》一文以誡之。師之慈悲,固為天下人所共見,師生平隱德頗多,而不與人言。師今往矣,謹(jǐn)錄此一席訓(xùn)話,公諸天下,亦即師軼事之一也。
弟子慧健敬述
印光大師畫像記
張覺明女士
余自民國廿三年春皈依大師后,屢思赴蘇叩聆教誨,而久未如愿。廿五年春,忽夢有人導(dǎo)行赴蘇禮師,見上坐者法相莊嚴(yán),祥光四照。醒而懷疑,以為大師年逾古稀,且素有目疾,決不似所夢之僧豐頤廣顙,目光弈弈也。后有同仁十八人,囑介紹皈依大師座下,是時小疾未愈,懶于握管,稽遲數(shù)日,猶未稟聞。乃在六月晦日,又夢大師,常服立檐下,手握念珠,莊容詔余云:“明日可介紹來!蹦擞谄咴滤啡樟沧鲿,末復(fù)詳述二次夢境之奇,并詢二次夢中瞻仰師容,何以均見雙目無病。蓋當(dāng)時尚疑夢境難憑也,乃蒙大師覆諭云:
覺明居士鑒:所言以文字書畫音樂,接引初機(jī),入佛法海,乃菩薩大愿。然須自審有不隨境緣所轉(zhuǎn)之定力,則于己于人均有大益,否則一味向外事上用心,恐于了生死一著子弄得難以成就也。(中略)學(xué)佛之人,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為真佛弟子!秲敉廖褰(jīng)》,須于前后兩序注意,自知凈土法門之廣大微妙,庶不被他種知識所搖惑。所言做夢,乃汝誠心所現(xiàn),非光能為人現(xiàn)身于夢中也。光博地凡夫,然每有言夢見或有訓(xùn)飭者,此皆由彼之誠心,感觀世音菩薩應(yīng)機(jī)為現(xiàn),正所謂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菩薩尚現(xiàn)山河大地、樓臺殿閣、橋梁道路、什物器具,況人乎哉?光目無病相,祈慧察。
印光謹(jǐn)覆 七月初五
后有同門弟子,囑向大師求道影。乃蒙覆諭云:
朝覺鑒:來書備悉,今令弘化社寄半身像四張,畫像四張。此畫像下有一封長信,頗與初發(fā)心者有關(guān)系。畫此像之人,乃無錫人,素不相識,畫而交于皈依弟子,彼遂并長信而照之,送弘化社若干張云云。(下略)
余展閱之頃,不覺失聲稱奇,蓋半身像之慈容,宛然首次夢中所禮僧也。乃復(fù)稟請,謂余亦略解丹青,愿將夢中所見莊嚴(yán)法相,寫于素絹,藉留紀(jì)念。乃得大師覆諭云:
朝覺居士鑒:所言相片與所夢相同者,此中大有深義,切不可以己意妄認(rèn)。光業(yè)力凡夫,豈能于夢中現(xiàn)相?蓋以汝之誠心,感觀世音菩薩為汝現(xiàn)作光之形相,令汝生正信心。所謂應(yīng)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橋梁道路,樓臺殿閣,山水草木,無一不現(xiàn)。當(dāng)知神通妙用,在乎能現(xiàn)之人,不在乎所現(xiàn)之境。汝認(rèn)奴為主,不免以凡濫圣,俾光與汝同獲莫大之罪過,孤負(fù)大士為汝現(xiàn)相之心矣!千萬不可繪,亦不可紀(jì),免得好做假招子者照樣仿行。此種夢事,每每有之,蓋以佛門無人,菩薩欲令增長信心,故以木雕泥塑之像,作神通妙用之相,以發(fā)起正信而不令退失。深長思之。菩薩之慈悲引導(dǎo),無微不至矣!祈慧察。
印光謹(jǐn)覆 八月十八日
余又奉稟,謂既蒙觀世音菩薩慈悲化導(dǎo),則弟子亦應(yīng)留畫作紀(jì)念,使后世兒孫見之,生正信心。首次夢見之法相,既不宜繪,則二次所見之凡夫立相,可以繪否?乃得大師覆諭云:
(上略)至于畫全身立相,也無關(guān)緊要。但不可以凡濫圣,妄為推尊,庶后來之人不至疑為僭越,又不至妄生效法也。祈慧察。
印光謹(jǐn)覆 九月初八日
余既獲命,乃恭敬摹寫,惟大師所賜之半身相,作橢圓形,只露半肩及胸之小部份,且面露笑容,與二次夢見之嚴(yán)肅不同。無錫某君所繪系坐像,形體甚小,眉目不清晰,兩手不露,皆無可取法。乃追思夢境,悉心繪出,既成,即攝影先寄范古農(nóng)、鄧慧載兩老居士一閱,長短肥瘦,是否如此?覆書均稱神態(tài)畢肖。乃更擬五律一首,七絕四首,并一聯(lián),郵懇大師鑒正。蒙復(fù)諭云:
朝覺鑒:光本一土木形骸,被汝裝飾得金碧輝煌矣。雖可暫悅眾目,實則常愧我心也。
(下略)
詩聯(lián)附錄:
法相超塵俗,慈心普蘊涵,春風(fēng)來大地,秋月照寒潭。儒釋原同契,人天許共參,釋文通妙義,一讀一和南。
欲叩慈師愿總違,何緣入夢見清徽,光明照耀莊嚴(yán)相,五體投誠仰德輝。
夢回窗外日遲遲,推枕披衣宛轉(zhuǎn)思,仁語慈容猶仿佛,焚香凈室寫威儀。
展絹拈毫幾度疑,曾聞目疾已多時,如何夢里分明見,炯炯雙瞳映月眉。
一幅圖成喜復(fù)驚,晨昏禮叩致真誠,從今直向西歸路,誓取蓮臺上品生。
瞻仰慈容,身心安定;敬遵明教,行戒精勤。
余乃將七月初五慈諭,裱于大師畫像之上端,并西方三圣像,各印六幀,寄奉大師。久久未得覆,復(fù)攝影十幀寄去。乃蒙覆諭云:
朝覺鑒:前書來時,適趕筆削《護(hù)國法會開示錄》,未暇作覆。佛像、光像均好,前日令將三圣像及光像各照二十張,云須每張大洋二角,今又寄十張,光像旁加聯(lián),文意均好,當(dāng)為寄之遠(yuǎn)方(寄吾家鄉(xiāng))不易得處云。(下略)
余于二十六年四月初一日,恭迓范古農(nóng)老居士蒞湖,講《阿彌陀經(jīng)》。法緣殊勝,人多座少,皆恭立兩廊,靜聆法音。至佛誕日功德圓滿后,乃請范老居士介紹,同赴蘇報國寺,請大師傳受五戒,始得瞻禮慈容。言談舉止,與二次夢中所見無異。當(dāng)在畫像時,覺兩手太肥大,屢思修改,終以欲符夢境而未果。是時留意注視我?guī)焹墒?果與夢見無異,不禁欣喜之至?傆^上來各諭,足見大師之慈懷謙德,識周慮遠(yuǎn),其所以用種種善巧方便啟迪余者,可謂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所謂若一味向外事上用心,恐于了生死一著子弄得難以成就,深長思之,菩薩之慈悲引導(dǎo),無微不至矣。其垂戒之殷,慮患之周,實令余感激涕零,終身不能忘也!是為記。
庚辰臘月十五日
紀(jì)夢悼印光大師
楊信芳女士
余十八歲時,肄業(yè)上海女子中學(xué),有同學(xué)張孝娟女士,住西門路潤安里,與余交誼最深,其母張?zhí)?雅愛余,以親女視我,故我亦以阿母稱之,放學(xué)歸來,輒膳宿于張家,習(xí)以為常。
民國廿五年國歷十一月廿三夜,余宿張家,與孝娟共榻。中宵睡去,遙見觀音大士立小島上,環(huán)島皆海,水天一色,大士身長丈許,瓔珞莊嚴(yán),手持凈瓶,如世所繪。余則在一葉扁舟中,舟駛近島,大士招手告余曰:“大勢至菩薩現(xiàn)在上海教化眾生,汝何昏迷,不去聞法?”余無以答。大士又曰:“印光和尚是大勢至化身,四年后化緣畢矣!”言訖而隱,忽駭浪滔天,舟幾覆,余大呼救命。孝娟推余醒曰:“信芳汝其魘耶?”余告以夢,相與一笑。
翌晨,以夢告張?zhí)?并問有否菩薩名大勢至,有和尚名印光者乎?張?zhí)绦欧?驚曰:“大勢至乃西方極樂世界之菩薩。印光和尚之名,昔曾聞諸孝娟之父,云是普陀山得道高僧。”余問印光和尚今在上海耶?張?zhí)?“不知。”余為之悶悶。次日讀《申報》,見登有丙子護(hù)國息災(zāi)法會通告,乃知上海聞人請印光和尚來滬在覺園主持法會。奇哉此夢,三人驚詫不已。乃與張?zhí)概坝X園,聽印光大師說法,三人同皈依焉!余蒙賜法名慧芬,張?zhí)鄯?孝娟慧英。
愧余孽障深重,未能精進(jìn),今則攜男抱女,終朝碌碌,凈業(yè)益荒蕪矣!昨得蘇友書,云印光大師已坐化于靈巖山。嗟夫,大師逝矣!化緣四年,竟符昔夢。余與大師有一段香火因緣,不可無詞,垂淚走筆,語不成文,寄上!队X有情半月刊》發(fā)表,藉志余哀。南無大勢至菩薩!
二十九年十二月七日 楊信芳記
〔編者按〕楊女士記中有“四年后化緣畢”之語。嘗疑曷弗早日發(fā)表,而必俟諸大師西歸之日,始布于世。迨閱女士致施君書,乃知其曾遭大師呵斥,不許告人也。是夢之奇,在于未聞佛法之女生,且不知有大勢至與印光和尚之名,女士感是夢,善根自不凡。不有是夢,孰知無邊光之悲愿哉!
印光大師感應(yīng)記
朱石僧
印光大師坐化生西事略,想諸位已知道,茲將石僧所聞記出報告。印光大師平素不言神通和奇異,很為平常。對于世間法作人之道,極力提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出世法則厭離這個苦世界,求生極樂世界,戒殺吃素,念佛發(fā)愿,求生西方。大師不獨勸人行,而且自己實行,以做世人模范,可惜這位大導(dǎo)師西歸了。
十二月八日,有一位郭太太來山打普佛,云及他有一親屬姓郭,皈依大師,夢中見大師在一極大地方講經(jīng),座中全是居士。這位女居士拉了大師衣褶,要跟大師同生西方。大師云:“汝有二孩未生,機(jī)緣未到。”過了幾年,果然生了二孩。到了大師生西時,又夢見大師立著對他說:“我生西方了!”這位女居士聽到這一句話,即要跟大師走,大師手一推,就驚醒了。一打聽,大師果然生西,這位女居士也就無病而逝。
十九日,石僧同妙真方丈吃中飯,談到大殿一香爐,系一位男居士所供養(yǎng)。他因讀《文鈔》發(fā)心信仰凈土,要皈依大師,忽然改途要學(xué)密宗,是夜就夢大師對他說:“汝對于凈土,機(jī)緣很熟,為什么又要改學(xué)密宗?”這位居士夢中聽到大師的訓(xùn)話,就一志念佛了。隨后他到蘇州報國寺見大師,申述夢中所見。大師云:“這是誠心所感,我也沒有甚么神通!”大師又問:“汝夢見像貌如何?”這位居士云:“與大師無二無別!”
諸位呀!凡事在乎至誠,而不在乎外表上熱鬧。我果能至誠念佛,發(fā)愿求生西方,未有不可以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者。即如以上所說二事,不是我等的一個榜樣么?這二位均不在大師身邊,相隔數(shù)千里之遙,竟有如此感應(yīng),可見有緣在至誠,而不在乎遠(yuǎn)近也。這二位是至誠信仰大師,而他們心愿又與大師相同,便能如此感應(yīng)。假如諸位至誠信仰阿彌陀佛,始終不二,阿彌陀佛雖然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即可現(xiàn)在目前。假如不至誠,就是阿彌陀佛現(xiàn)在面前,恐怕也不能見。所以信愿行很為要緊,確是念佛法門中不可缺少之條件也!
幽明欽贊之印光大師
倪文卿
印光大師示寂靈巖,其生西瑞相,有護(hù)關(guān)侍者之示疾記,而海內(nèi)緇素賢豪紛作詩文傳贊,表揚大德。不慧不文,奚待贅詞,顧有數(shù)事,世人或未之知,謹(jǐn)泚筆記之。
憶十九年冬,不慧赴蘇拜謁大師,說及時勢日非,眾生痛苦。師曰:“明年還要大壞!卞识晗,國內(nèi)各地,大水為災(zāi),秋冬又逢九一八、一二八刀兵之厄,國中從此不寧。大師能前知,于此可見。
張家口有慧深法師,現(xiàn)任該處居士林導(dǎo)師。嘗入定五小時,定中見冥王,王問曰:“大德修何法門?”答曰:“修凈土!蓖踉:“汝修凈土,須親近三位尊者!”問三位是誰?王曰:“江南印公、江北普公、塞北戒公!被凵畛龆,特志之,登其文于《佛教日報》。其事約在廿三四年間。
普陀普濟(jì)寺住持廣印和尚,前年五月初在申圓寂。先二日,著人約不慧晤,見面即曰:“我病不得好,深悔平日欠用功念佛,恐臨終時無把握。”余曰:“何過慮也?”和尚曰:“我得一兆,似夢非夢。見一人對我言:汝病不得好。問能生西方否?答:縱生亦不過下品下生。又問真達(dá)和尚如何?曰:汝哪有他的福報。復(fù)問印光法師如何?曰:他是大菩薩,汝問他作么!夢兆若是,非舍報歟?”余勸之曰:“請師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焙蜕形ㄎ。越二日,圓寂于圓教寺。
大師乘愿應(yīng)化,中興凈宗,人言師專教人老實念佛,不許看經(jīng),以為專攝下根,殊屬誤解大師。如不慧根最鈍,既喜持名,又喜讀誦大乘經(jīng)典,或以余為雜修,曾求大師示訓(xùn)。師曰:“汝誦經(jīng)念佛,不論多少,均須完全回向凈土,不可另作別愿!毙∽又(jǐn)受教。夫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大本《彌陀》云一向?qū)D?云棲大師曰老實念佛,豈世尊、蓮祖,亦專攝下根耶?
不慧皈依大師十余年來,親近數(shù)十次。師誨人不倦,其開示懇切至誠,不啻家人父子,感人之深,過于慈父。嗚呼!至人逝矣,眾生失依,余書至此,悲從中來,泣下沾衣。我誓必一心念佛,以報師恩,希求大師在常寂光中,遙為攝受。并祈于不慧臨命終時,隨佛來迎,往生安養(yǎng),余復(fù)何求!
光公覺范永垂后世
謝真凈
印光大師,示生斯世,大弘凈土,其必為乘愿再來人也。師處吾國禪宗積勢之下,獨主凈土念佛,初則晦跡于普陀,繼則弘法于全國,使無量士女,皆皈依信仰,而凈土大行,此非乘愿度生而何!蓋吾人一生事業(yè)之困通否泰,恒由夙世因業(yè)之力,確定果報命運于其間,不容絲毫改易,分外妄得。而況弘揚出世大事,得人天之信仰者,豈有為具縛凡夫所可無因而幸致!故知光公必為往古祖師,或法身大士,觀于因緣已熟,時節(jié)已至,乘愿而再來者無疑。此固非余之強詞傅會,誠為事實所共見者耳。
今光公化緣已盡,所作已辦,已度者度竟,未度者皆已作得度因緣,凈土法門,光光不盡,永傳來葉,遂示涅槃,舍此色身軀殼,往生凈土矣。而光公之弘法大業(yè),行實文鈔,則永為舉世矜式,長垂不朽。今竭愚誠,謹(jǐn)摭公之覺范,以為自他秉則,足以遵公之教而不悖者,略舉四端,掬告于世。
總論光公一生事業(yè),其立為宗旨,發(fā)為言論,行為事實,具一貫之模范者,是惟“切實”而已也。蓋切實二字,為德之至貴,事之至利,而獨人之至難行。若世間出世間之事業(yè),在在本于切實而為,則世間之政治文教,必臻良善;而出世了生死,亦必?zé)o曲折費力,或浮虛不竟之弊。故光公弘法切實之德,彌為今人后世所珍儀莫忽!
一曰弘揚凈土,廣度群品,當(dāng)機(jī)切實也。光公《文鈔》有云:“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yōu)劣,當(dāng)機(jī)則妙。在昔之時,人根殊勝,知識如林,隨修一法,則皆可證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識希少,若舍凈土,則莫由解脫。”光公此論,即謂現(xiàn)今之世,宏揚佛法,惟凈土為當(dāng)機(jī)也。又云:“凈土法門,統(tǒng)攝禪教律密,而超出禪教律密,至圓至頓,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全仗佛力,普被三根,不論富貴貧賤,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農(nóng)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習(xí),咸可往生。是以千經(jīng)萬論,處處指歸;往圣前賢,人人趨向。以其為如來普度眾生之要道,眾生即生出苦之妙法故也!惫夤苏,又即謂佛法之中,惟有凈土法門最為廣大超勝也。而于《文鈔》之中,復(fù)論禪宗不適現(xiàn)代之原故云:“參禪一法,非現(xiàn)今人所宜學(xué),縱學(xué)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抉擇,二則學(xué)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每以古人機(jī)語,執(zhí)為實法,致使后輩徒效其輕佛凌祖,撥果排因而已。故知今人于宗、教兩門,開眼尚難,何況實證?其有慈悲愿深、生死心切者,宜隨遠(yuǎn)公、智者、永明、蓮池,專致力于念佛求生凈土一門也!鄙w光公切實覷破禪宗,不適現(xiàn)代,難了生死之弊。切實認(rèn)明凈土,三根普被,簡易當(dāng)機(jī)之益。故光公不愿充善知識,支持禪宗門庭,而以大誓弘力,廣宣凈土,遂致蓮宗大行,三根普利,無量善信,得明徑路修行,皆得了脫生死。此即光公弘揚凈土,當(dāng)機(jī)切實之大利益也。
二曰敦重人倫,使民德歸厚切實也。光公生逢斯世,方值禮教破壞,邪說猖狂之時,非孝非禮之說,甚囂塵上。遂大倡凈土,宏興佛法,既使眾生明本具之佛性,生極樂之蓮邦,了生死之八苦,證涅槃之四德;亦且陰翼郅治,顯淑民情,消禍亂于未萌,崇道德于世間也。又作《佛教以孝為本論》,及《挽回劫運護(hù)國救民正本清源論》等,光大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父慈子孝、夫婦相敬之人倫,大聲疾呼,痛乎言之,而一以指歸心地,勸修凈土為根本。凡遇弟子皈依者,及作書諭善信時,必諄諄焉懇懇焉,以敦倫盡分、信愿念佛為囑。此皆以切實之悲心,救濟(jì)澆漓之民俗,不居治國之位,而行教化之道,使民德復(fù)歸于淳厚者也。光公又切觀乎婦女之為妻為母者,其負(fù)家庭教育之職任綦重,故云:“治國平天下之權(quán),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必須修養(yǎng)身心,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念佛凈業(yè),方能養(yǎng)成善良子女!比舸酥馏,真為女界之救藥也!今婦女界徒藉男女平等之名,行浮奢虛榮之實,惟以爭奪參政、奔馳交際為外騖,不知從修養(yǎng)心地、整理家庭、教育子女做起,斯又何怪乎家庭社會,乃至國家,均擾擾不安?故謀齊家治國者,公之言為不易矣!今無量善信,凡受公教導(dǎo)之惠,俾明安身立命之法,及了生脫死之道,而無忝所生者,何其盛哉!如是覺范,誠可為后人所皈依則效者也。
三曰提倡因果,流通經(jīng)書,恤難濟(jì)災(zāi),示人以為善切實也。光公生逢斯世,又值干戈不息,戰(zhàn)禍連綿之際,而水旱天災(zāi),亦交迫迭至。迄于最近丁丑事變?yōu)橹?公心惻災(zāi)黎之眾,每次輒募集捐款,以助濟(jì)之。一生守戒謹(jǐn)嚴(yán),衣食極苦,身無余物,所得皈依弟子供養(yǎng)之錢,悉以移恤災(zāi)民,或印施凈土經(jīng)典,及提倡因果諸書。使世人皆曉然于因果之不虛,畏于惡果,則預(yù)弭惡因,勤修善因,而共得善報。并定流通經(jīng)典十六法,以示世人推行。時時切合當(dāng)世之急需,而能實施其善利,然毫無居功之念,痛誡世人,莫求后世福報,惟以回向西方,信愿念佛,至誠求生凈土為教。此真為光公萬世不朽之覺范,永為后人所皈依則效者也。
四曰以竭誠盡敬,教人凈業(yè)切實也。蓋誠者,專心一志也。敬者,心不浮亂也。竭誠盡敬,則定力日強,妄念日消,凈業(yè)日長矣。茍能求生西方,專心一志,而竭其至誠;修行念佛,心不浮亂,而盡其恭敬,此人當(dāng)然非娑婆之久客,必定是凈土之佳賓也。所以光公作《竭誠方獲實益論》,開導(dǎo)備詳,勸人恭敬佛法經(jīng)書,切實無比。近代自禮教破壞以來,社會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潑為提倡,遂致身業(yè)、語業(yè)以及意業(yè),皆放蕩恣肆,漫無忌憚,毫不知莊敬日強、不誠無物之義。故光公切中時弊,一以竭誠盡敬,莊敬三業(yè),恭敬三寶,至誠念佛,求生凈土為教。學(xué)佛之士,若能守戒行善,信愿念佛,處處切實于竭誠盡敬上而修行,則又何患不往生凈土,如操左券哉!此光公之覺范,永為后人所皈依則效者也。
綜上以觀,故知光公一生,弘法利生,惟以切實是修,惟以切實是行,惟以切實是教。曰宏揚凈土,廣度群品,則當(dāng)機(jī)切實也;曰敦重人倫,則使民德歸厚切實也;曰提倡因果,流通經(jīng)書,恤難濟(jì)災(zāi),則示人以為善切實也;曰竭誠盡敬,則教人凈業(yè)切實也。言行相符,慈悲至極,種種切實,非此四端能盡,若欲遍悉深知,自有光公《文鈔》及《嘉言錄》在。世人學(xué)佛者,使皆從公之言,遵公之教,身體而力行之,心心切實,步步切實,是則了脫生死,無不切實;銷歸自性,無不切實。故能生為賢善,歿登凈土,花開見佛,悟證無生,入正定聚,一生成佛,圓明大覺妙心,永證諸法實相,而究竟自性矣!
悼文三
對于印光大師之認(rèn)識
印光大師圣德觀
慚愧慚愧
追念印光大師贅語
說印光大師住世之成績
《印光大師嘉言錄》當(dāng)翻印普贈
如何紀(jì)念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是否抑禪揚凈
跋印光大師自述
印光大師示寂記書后
關(guān)于印光大師之名稱
擬尊靈巖大師為蓮宗第十三祖議
請褒謚印光大師呈文
附:定海縣知事陶鏞請政府表揚印光大師呈文暨會稽道尹訓(xùn)令
對于印光大師之認(rèn)識
厲星槎
印光大師以一大事因緣,托生茲土,宏法數(shù)十載,化緣既了,安詳生西。《覺有情半月刊》既已為紀(jì)念?,而四方弟子,猶覺情余于言,有續(xù)刊紀(jì)念文字之請,陳法香居士乃囑拜善居士致意,征及拙著。余自信佛教以來,仰沐大師之教久矣,對于大師持躬度世之偉大,不無管窺蠡測之私,遂復(fù)忘其不學(xué),謬為茲文,以資商榷,愿四眾大德進(jìn)而教之。
大師自奉儉樸,操作勤勞,蔬食布衣,一空色相,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且更益之灑掃浣濯之勤。俾后進(jìn)知學(xué)如大師,猶不敢養(yǎng)尊處優(yōu),則為世間少一分化費,留一分元氣,以其所余,沾溉貧乏,豈不多所裨益。且世味淡而道味始甘,衲僧本分,原以苦行住持佛法,大師身示苦行,即示人以世樂不如法樂之甘也。使世人少知此意,何至因爭物質(zhì)享用,殺人如麻;何至因貪多財,而舞弊,而居奇,而欺詐作惡哉!大師身教警世之意深矣。此余對于大師認(rèn)識之一。
大師體我佛平等之旨,宣揚佛法,無間于貧富貴賤,莫不一視同仁,循循善誘,各有所成。而今世所謂善知識者,或至以法為市,視供養(yǎng)之多少,來學(xué)之聲價,而異其接待。旁觀者齒冷竊笑,而彼方自以為得計,故諺有“勢利僧”之品目。何如大師“儉故能廉”,一切世間名位高下,舉不足以縈其心。試一數(shù)皈依大師之弟子,則自黨國要人以逮商賈士庶,無所不具,可悟法為天下公器,不可據(jù)為居奇之商品,則功德普施,同登彼岸,庶幾有合于我佛度世之旨。此余對于大師認(rèn)識之二。
大師熟誦三藏,深入顯出,以念佛普利法門,誘掖四眾。臨終雇命,猶諄諄以莫學(xué)大派頭為囑,此是大師悲愿深宏處。吾人信佛,本當(dāng)持無諍三昧,認(rèn)為各宗各門,皆可證成正覺,漸頓雖殊,歸元無二。大師為過來人,決非打誑語者,吾人如能窮究三藏,知而后行,未嘗不可;若依大師之教,行而后知,知行并進(jìn),亦計之得。值茲末法之世,大師之教,易知易行,確有勝于他家者。此吾對于大師認(rèn)識之三。
大師弘法,最主誠敬,故于全國放生會,認(rèn)為無法推行,便予拒絕,此即大師不肯舍實蹈虛之證。至于謂佛像不可以為徽章,以免褻瀆,又即大師主敬不懈無微不至之證。夫存誠主敬,儒家修持之道,通之于佛。大師幼習(xí)儒業(yè),長通梵典,故說法圓融,操守弘毅,實能綜合東方文化于一身。此吾對于大師認(rèn)識之四。
噫,大師往矣!嘉言懿行,深入人心,永垂不朽。余輩后生小子,當(dāng)存舜何人也予何人也之志,勤奮潛修,勇猛精進(jìn),庶幾法脈綿延,日廣日遍。此吾于悲悼大師圓寂之余,所愿與世人共勉者也。
- 上一篇:印光大師永思集 前記 引言 大師傳記 大師遺教
- 下一篇:印光大師法語菁華和法語三則
- 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家長應(yīng)該如何教導(dǎo)孩子?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jīng)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每天的功課都應(yīng)當(dāng)回向法界眾生
- 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yīng)該有往生計劃
- 富貴使人迷惑,有權(quán)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每日功課都應(yīng)回向法界眾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