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四大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五日于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
一、智慧的意義
二、智慧的類別
三、智慧的證得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的本跡
四、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的功德
五、智慧的重要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各位法師、居士、聽眾,今晚本人又出席寶蓮寺主辦的佛學(xué)講座,非常高興。特別是今晚是舉世狂歡的圣誕之夜,各位竟然放棄物質(zhì)的享受,謝絕一切人事的應(yīng)酬,出席本人主講的佛學(xué)講座,共同討論佛法,爭取高級的精神食糧,更加令本人倍感興奮外,不得不佩服各人善根深厚,且獨具慧眼。因為今晚此刻,即八時零六分此刻,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舉行圣誕舞會,或共進圣誕大餐;可謂錦衣玉食,享盡人間富貴榮華。但世界各地,同時在此一刻,即八時零七分此刻,不知多少人在饑寒交逼中,無法度此寒夜;不知多少人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瑟縮街頭,受盡寒風(fēng)嚴雪的折磨。甚至有人在戰(zhàn)爭禍亂中,受盡戰(zhàn)火洗禮,備受生命威脅。香港人,非常有福氣,由于積福向善所致,往往逢兇化吉,遇禍成群。但在平安享樂中的我們,可曾想及他們的凄苦,而寄予同情,或思以拯救?
雖然,站在因果定律方面說,人生的痛苦與快樂,皆由各人自作自受;但身為宗教徒,特別是慈悲為懷的佛教徒,怎能視若無睹,而無動于中,不思以挽救呢?我以為若想挽救世界人類的苦難,并不是一小撮人能力所能及,非推動佛教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以促進人性的覺悟,策勵人性的愿行,培養(yǎng)人性的慈悲不可。所以,我今天的講題是:無上的智慧;明晚的講題是:無邊的愿行;后晚的講題是:無限的慈悲。
希望在三天的演講中,能將佛教的大智大慧,大愿大行,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及代表佛教大智慧的文殊菩薩,代表佛教大愿行的普賢菩薩,代表佛教大慈悲的觀音菩薩,介紹給各位。希望各位因而能認識佛教的基本精神,進而發(fā)掘內(nèi)在的智慧,策勵無邊的愿行,共同本乎無限的慈悲,學(xué)習(xí)文殊、普賢、觀音等菩薩的精神,去拯救世界人類的苦難。這是本人出席主持佛學(xué)講座之目的,相信亦是主辦團體及大會工作人員出錢出力之目的。
今晚的講題‘無上的智慧\’,可分五點來討論。一是智慧的意義,二是智慧的種類,三是智慧的證得,四是智慧的代表,五是智慧的重要。
一、智慧的意義
智慧,究竟是甚么?智慧,并非目可視,耳可聞,身可觸的有形東西,而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力量?梢哉f: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屬于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曉事物的真相。嚴格而言:智,是人類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觀察,想像,思考,判斷,記憶等作用:慧,是人心無闇,體性圓明,能通達人生真理,透視宇宙本體的特殊功能。
大乘義章說:‘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C合而言:既能認識世間事物的差別相狀,又能認識宇宙萬物本體的特別功能,就是智慧。尤其是無上的智慧,更能令人從事入理,因相證性,深入事理無礙,相性不二的諸法實相,達到人生最高層次的境界,覺悟成佛。所以,無上的智慧,即是實相般若。大智度論說:‘般若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 ‘是故菩薩求佛,當(dāng)學(xué)般若波羅密!(見智論六十八卷)菩薩若能:‘受持般若波羅密,則為受持過去、未來、現(xiàn)在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論七十九卷)否則,終難圓滿具足諸波羅密,超越生死,覺悟成佛。
在仁王護國般若經(jīng)受持品說:‘般若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心識之神本,是一切國王的父母……亦名如意珠,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 可知般若智慧,何止是成佛的階梯,亦人生的主宰,前途的燈塔。人類要創(chuàng)立德業(yè),固然需要智慧:要轉(zhuǎn)凡成圣,覺悟成佛,更需要智慧,特別是無上的智慧。人能具足無上的般若智慧,將無敵不摧,無功不克。所以,我們無論為自己,為眾生,或為佛道,皆應(yīng)追求無上的智慧。
二、智慧的類別
智慧,有世間的、及出世間的類別。世間的智慧,僅憑人耳目的靈聰,觀察事物的現(xiàn)象,無法透視事物的本體。只知事物表面運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因果的酬報:只知現(xiàn)實此刻的關(guān)系,不知過去或未來的牽連與循環(huán)。所以,世間智慧,無論是從經(jīng)驗、歷史、理論,或從政治,文學(xué),哲學(xué),科學(xué),所得的知識,皆自外來,非從內(nèi)發(fā),其作用謹限于主觀的觀察與思考,識心的想像與判斷,始終無法突破現(xiàn)象界而深入本體。億萬劫來,世間智慧,始終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無法開發(fā)人類本具的般若智慧,發(fā)展人類精神的文明。
特別是基于人類貪、嗔、癡心理毛病,一切皆以自我的利益為出發(fā),結(jié)果,策動于行為,勢必惡多于善,蔽多于利。例如,近代科學(xué)發(fā)明:醫(yī)藥進步,確實令人獲得高度物質(zhì)享受,及醫(yī)藥照顧,但與之同時,殺人武器,層出不窮,竟然凌駕于有益人類的發(fā)明。有朝一日,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人類生命財產(chǎn),將同歸于盡。這就是善惡交參的世間智慧的結(jié)果。由是觀之,世間智慧既貧乏有限,且危險可悲,若無出世間智慧的輔導(dǎo)與啟示,人類前途,實無幸?裳。
出世間智慧,可分為一切智,道種智,及一切種智三種。
一切智的一切二字,指宇宙萬有一切諸法言,概括世間有情無情,依正二報的一切現(xiàn)象界。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諸法現(xiàn)象,無常苦空,無我不凈,而深入諸法空性的智慧。初學(xué)佛的人,因親近善知識,得聞佛所說的三法印,及四諦十二因緣等佛法,能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先修世間四禪八定,在加行位中,勇猛精進,外不為現(xiàn)象界物質(zhì)所誘惑,內(nèi)不為五蘊假我的困擾,斷見思惱煩,發(fā)無漏智慧,揭開宇宙秘奧,親證諸法空性,得一切智,是二乘圣人的智慧。即照空理的觀智,是三觀中的空觀。
道種智的道字,指諸佛所說的無量道法;種是種性,指眾生各種不同的根性。智是能了解諸佛無量道法,及了解一切眾生無量根性的智慧,屬于大乘菩薩的境界。因為菩薩悲心特別重,自己雖已解脫生死苦惱,但不忍坐視眾生沒在苦,在修習(xí)空觀,得一切智后,再繼續(xù)進修假觀。上求諸佛無量道法,下照眾生種種不同根性,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實行六度、四攝、諸波羅密法門,成熟無量眾生,利樂無邊有情,因名道種智,是三觀中的假觀。
一切種智的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三諦理。種,指諸法種性,如法華經(jīng)所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指諸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但能深達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差別相,以及諸法總相,還能以種種權(quán)巧方便,說種種不同的法門,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因名一切種智。
佛智觀空,如二乘圣人所見的真空理,但不落于空;佛智照俗,如菩薩所見的俗諦理,但不著有;佛智觀中,能雙照空有,雙遮空有,而不滯于中道。三觀皆見實相理,超越一般人的世間智慧,亦超越二乘圣人的出世間智慧。因此,又名出世間上上智,亦即無上的智慧。
世間智慧,真妄混雜,善惡交參,利害各半。謹限事物表面認識,及人我知見的分別,既自私又有限。二乘圣人的出世間智慧,雖純真無妄,純善無惡,但各有所偏,見理末圓,仍然有限。唯獨佛的出世上上智,能究盡諸法實相理,又能圓修三觀,圓斷三惑,圓證三諦,得一切種智,世出世間,無過其上。故大智度論云:‘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更無勝者!
佛所獲的無上智慧,亦即眾生本來具足的原始智慧;心佛眾生,原同一體,本無差別。可惜眾生迷而不覺,妄想執(zhí)著,貪戀塵勞,為境所轉(zhuǎn),作諸惡業(yè),流轉(zhuǎn)六道,沉溺生死苦海,無法自拔。諸佛菩薩,因中親近善知識,覺而不迷,進修佛學(xué),以一切智,證真空理,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再回小向大,學(xué)習(xí)諸佛無量道法,教化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經(jīng)無量時間與空間,上求下化,斷塵沙煩惱,伏無明惑,得道種智。進而興慈運悲,入世救世,廣集;,終于智圓理極,證無上道,得一切種智,坐道場,轉(zhuǎn)*輪,度眾生,普令眾生,除妄想,去執(zhí)著,返迷為悟,轉(zhuǎn)愚成智,開發(fā)本具無上智慧,證同于佛。
法華經(jīng)言:‘諸佛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xiàn)于世。’所謂:佛知見,即無上智慧;諸佛出世,目的皆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得無上智慧。我等佛子,誠應(yīng)仰體佛心,勤求智慧,使自己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以暢諸佛出世的本懷,以報佛恩德于萬一。
三、智慧的證得
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從聞思修。聞,是見聞或聽聞,無論眼所見,或耳所聞,但能多聞佛法,自然可以開發(fā)智慧,令人覺悟。因為是從見聞佛法,所得的智慧,因名聞慧。思是思考:將所見所聞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從深思熟慮中,所得的智慧,名思慧。將研究心得,付之實踐,如法修行,從修行所得的智慧,名修慧。
例如,一般人對宇宙原理,人生真諦,一向無法理解,后因閱讀佛經(jīng),或由聽經(jīng)的因緣,得聞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ㄓ〉牡览,思惟其義,得知有情的我,是生、老、病、死,無常苦空;無情之物,是生、住、異、滅,無常敗壞。所謂:‘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蚨艞壺澢,寡欲知足,收攝身心,安貧樂道,自然可以漸斷煩惱,遠離生死。
或因聞佛說四諦法,思惟其義,知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更知滅苦之道,進而如法修行。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或因聞佛說十二因緣法,思惟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zhuǎn)門及還滅門,悟諸法緣生性空,不生執(zhí)著,結(jié)果,能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證偏空涅槃理,得一切智,成阿羅漢道,或辟支佛果,此即是小乘圣者,從聞思修所證得的智慧。
至于大乘根機的眾生,因聞佛說六度、四攝等法門,思惟其義,如說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斷塵沙煩惱,伏變易生死,證諸法空理,得道種智。若然上根利智的人,聞佛說藏性本具,或閱讀般若經(jīng),得知實相理,進而思惟其義,如法修行,廣修諸波羅密,無住生心,無相布施,積集;,分斷無明,分證法身;直至五住凈盡,二死永亡,福慧具足,圓契中道妙理,得一切種智。
或諸修行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dāng)定境現(xiàn)前,于十住位中,初聞中道理,成就聞慧;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理,成就思慧;于十回向位中,修習(xí)中道理,成就修慧。于十地位中,分證中道理,遠離二邊,成就無相慧。于等覺位中,以中道妙觀慧,照中道實相理,成就照寂慧。于佛果妙覺位中,于中道理體,起中道妙用,成就寂照慧。至此,智圓理極,寂照不二,三智圓,萬德備,證無上菩提,得無上智慧。是大乘上根利智的圣者,從聞思修,所得的結(jié)果。
綜上可知,無論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皆因從聞思修而證得。特別是聞慧,對于學(xué)佛修行,更為重要。不聞佛法,不解真理,不分邪正,盲從附和,盲修瞎煉,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危險萬分。所以,聞慧該是菩薩道上的導(dǎo)師,開發(fā)智慧寶藏的利器,人生旅途的火炬。不管是任何人,修習(xí)任何法門,皆應(yīng)該從聞慧入手。多聞佛法,何止增長智慧,輔導(dǎo)修行,還可消除業(yè)障,挽救墮落惡道的危機。
從前有一個俗人,偶然得聞人講解金剛經(jīng)。一晚,此人夢見五個黑衣人,進入鄰居,因好奇心,不覺隨行,正想舉足隨入,忽聞人言:‘聽金剛經(jīng)的人不可進入。\’突然轉(zhuǎn)醒,原來是夢。次日走訪鄰居,一查究竟,原來昨晚鄰居所養(yǎng)的狗女,產(chǎn)下六只小狗,其中一只白色小狗已死,其余五只黑色小狗生存。此人回想昨晚,自己正穿白色睡衣,更憶及夢中人語,始知因聞經(jīng)功德,得免墮落畜道,自此,篤信三寶,努力修持。
聞經(jīng)功德,不但能挽救墮落畜生危機,還可以令惡道眾生,轉(zhuǎn)世為人。據(jù)史載:中國齊朝文宣帝時,有一僧安法師,戒行精嚴,坐禪講經(jīng),度人無數(shù)。一次,在王屋山聚眾講涅槃經(jīng),時有一雉雞,走進法師座側(cè)曲腿臥下,專心注目,靜聽法師講經(jīng)。大眾吃飯時,雉雞亦出外覓食。法師日講三次,此雞從不缺席,亦不遲到或早退。眾感其靈性,自此每飯亦施其一份。當(dāng)涅槃經(jīng)講至三卷半時,此雉雞不再來,大眾生疑,法師告眾人言:此雉雞已脫離畜道,轉(zhuǎn)生為人。
齊武平四年,僧安法師,率領(lǐng)徒眾,到趙洲行化,經(jīng)一家門口,忽對眾言:昔日聽經(jīng)的雉雞,就是投生此家?坶T,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開門,見法師及僧眾,歡喜作禮,如舊相識,并請眾僧入內(nèi)供養(yǎng)。父母驚奇,此女三步末出閨門,何以認識眾僧。法師問其父母,此女因何名雌雉,答:其出世時,頭發(fā)像雉毛,因而取名雌雉。于是僧安法師,將其往昔,為雉雞時,在山中聽經(jīng)之事道出。小女孩歡喜流涕,懇請父母準她出家,后僧安法師為其講涅槃經(jīng),前三卷半,一聞即悟,后之經(jīng)文,聞之茫然不解,佛言:‘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信然。
還有,過去有一大寺,藏有龍藏經(jīng)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曝曬。有一年,正在曝曬藏經(jīng)時,忽有一牛闖進佛門,用牛鼻子向曝曬中的藏經(jīng)嗅聞。被僧人發(fā)覺,恐其弄壞藏經(jīng),急命其主人牽走,牛雖掙扎,欲繼續(xù)嗅聞,不想離去,無奈鼻子被人牽著,不得不離開。不久牛死,轉(zhuǎn)世為人,聰明異常,十七歲中舉人,二十歲中狀元,皇上封為道臺大人。走馬上任時,途經(jīng)前生聞經(jīng)的佛寺,似曾相識,心中奇怪,下馬入內(nèi)觀看。忽聞眾僧誦經(jīng),竟能隨之朗誦,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無法跟上,心生懷疑,請教僧人。
老和尚說:此是因果問題,如實道來,恐道臺大人生氣。后因道臺大人幾經(jīng)追問,并聲明不生氣,老和尚始將牛因聞經(jīng)功德,轉(zhuǎn)生為人之事道出。并勸道臺大人,珍惜人身,護持佛法。道臺大人,由于聞經(jīng)善根,毅然棄官出家為僧。
由此證明,無論人畜,無論眼見耳聞,甚至鼻嗅,但得與佛法接觸,皆有功德;若能從聞思修,終必證得無上智慧。
四、智慧的代表
(一)文殊菩薩的本跡
諸佛菩薩,凡果后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為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上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jīng)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jīng)說:文殊菩薩,現(xiàn)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jīng)中說:文殊菩薩當(dāng)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jīng)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示現(xiàn)出生于印度舍衛(wèi)國,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xié)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
梵語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略稱文殊,譯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xiàn)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圣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jīng)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zhí)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jīng)言:‘文殊師利大圣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fā)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缽經(jīng)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shù)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dāng)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兴_處胎經(jīng)文殊身變化品云:‘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xiàn)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jīng)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xiàn)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燈明佛,末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lǐng)四天下,后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fā)大乘意,皆為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jīng)滿八十小劫,常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為彼說法華經(jīng),佛入滅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為師。
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燈佛。而然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豈獨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xiàn)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zhí)著,但為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菩薩本門的深遠,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
(二)文殊菩薩的功德
文殊菩薩,帶果行因,本其無上智慧,廣作無邊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現(xiàn)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豈獨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揚?不過,婆婆世界的眾生,因釋迦佛的介紹,始知文殊菩薩的偉大圣跡,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議。今于其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中,略舉其四如下:
(1)帶果行因堪當(dāng)重任
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釋尊一代時教中,凡大乘法會,無不參與,而且擔(dān)當(dāng)重任。
在華嚴經(jīng),是一佛二菩薩共演大教,名華嚴三圣。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二菩薩指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文殊執(zhí)掌佛的智慧寶藏,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愿,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毗盧遮那佛,教化大機眾生。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宣說諸佛無盡功德,特別是在福城中說法,廣宣諸佛種種行門,種種功德,鼓勵大眾發(fā)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勸勉大眾,親近善知識,修學(xué)普賢殊勝行。先令六千比丘,發(fā)無上意,復(fù)令無量眾生,共發(fā)菩提心。而善財童子,發(fā)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一親近侍奉,承受教誨,豎立青年學(xué)佛的好榜樣。
在法華經(jīng):佛將開權(quán)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之時,在王舍城耆闔崛山中,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現(xiàn)瑞,照徹東方萬八千世界,令法會大眾,盡見彼土大道心眾生,及諸佛說法,四眾修行,成就道法,及諸佛涅槃,舍利起塔種種佛事。
時彌勒菩薩,及在會大眾,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當(dāng)以問誰,誰能答者?’幸而彌勒菩薩,念及文殊菩薩,曾親近供養(yǎng)過去無量諸佛,應(yīng)曾見此希有之相。因而請問文殊菩薩:‘以阿因緣,而有此瑞?’文殊菩薩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⑹鐾粲谶^去諸佛處,曾見此瑞,顯其本門深遠,曾為然燈佛師:曾受持法華經(jīng)滿八十小劫,故如今釋迦如來,放光現(xiàn)瑞,該是將說法華經(jīng)。
在法華經(jīng)提婆達多品,當(dāng)多寶佛與智積菩薩欲還本土?xí)r,文殊菩薩,坐千葉寶蓮,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蓮花,從大海娑竭龍宮自然涌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于佛所,頭面頂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時智積菩薩問文殊,在龍宮教化幾何?文殊答:‘其數(shù)無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測!瑫r,令其所教化無量菩薩,皆坐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作為見證。并告智積:‘在海龍宮中,唯常宣說法華經(jīng),故令無數(shù)眾生,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欠e因問:‘此經(jīng)甚深微妙,諸經(jīng)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jīng),速得成佛?’文殊菩薩說: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辯才無礙,能持諸佛甚深秘密,于剎那間發(fā)菩提心,得不退轉(zhuǎn),即可作佛。
智積菩薩,不信龍女于須臾頃,便成正覺。豈料言論末畢,龍女已現(xiàn)在前,頭面頂禮世尊,卻住一面,以偈贊佛。時舍利弗對龍女說:‘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jīng)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獨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zhuǎn)輪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當(dāng)時龍女,即以隨身所帶寶珠,奉獻釋尊,佛即納之。龍女對智積菩薩及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觀我成佛,復(fù)速于此!磿r會眾,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既見龍女成佛,復(fù)聞龍女說法,無量眾生,聞法悟解;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fā)菩提心而得授記。
至此寶積菩薩,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龍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實。同時由事實證明,文殊菩薩常說法華經(jīng),恒令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菩薩行,速得成佛。還有,證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僅眾生知見,妄想分別執(zhí)著而已。若能止妄歸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龍女然。
在楞嚴經(jīng):阿難尊者,示墮淫室,為摩登伽女,淫躬撫摩,將毀戒體之際,佛教文殊菩薩,持佛頂神咒,前往救護;并提獎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見佛,遂啟發(fā)楞嚴大教。在楞嚴會上,佛為阿難大眾,征心辨見,破妄顯真。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欲證此性,當(dāng)修奢摩它、三摩、禪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歸真,六根互用。后因阿難請問圓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說圓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薩,為大眾選擇圓通本根。結(jié)果,文殊菩薩選出:‘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示耳根聞性圓、通、常三真實功德。并說:‘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怨膭町(dāng)時法會大眾,及末世學(xué)人,修習(xí)耳門圓通法門。
在維摩經(jīng),維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問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維摩詰訶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彌勒菩薩等前往,諸大菩薩,亦各說曾被維摩詰訶責(zé)因緣,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謂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zé)o不得入,降伏眾魔游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dāng)承佛圣旨,詣彼問疾!
于是,文殊菩薩率領(lǐng)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入毗耶離城,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旗鼓相當(dāng),遂展開一番妙論,令隨文殊菩薩前往大眾中,八千天子,發(fā)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令隨往大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不但以上諸經(jīng),釋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經(jīng)中,因文殊菩薩而發(fā)起的大乘經(jīng)典,或以文殊圣號標立經(jīng)題的經(jīng)典甚多,特別是在般若會上,文殊菩薩,處處現(xiàn)身說法,分擔(dān)釋尊的辛勞,誠釋尊的權(quán)威法將,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2)權(quán)巧方便捉劍逼佛
文殊菩薩,不但本其無上智慧,輔助釋尊,演說大乘妙法,廣度眾生,甚至為成熟眾生,不惜驚世駭俗,持劍逼害于佛。大寶積經(jīng)百零五卷中說,當(dāng)時會眾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毀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憂悔,分別罪相,無時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證入。
文殊菩薩,為成熟五百菩薩,令止分別心,得悟無生法忍。于是即從座起,整衣袒肩,手執(zhí)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應(yīng)造逆,勿得害我……!鹨蚨f諸法如幻,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諸相虛妄,但由內(nèi)心分別執(zhí)著,見有諸相。時五百菩薩聞法,觀察諸法如幻,是故于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復(fù)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證入無生法忍。歡善踴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佛劍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梢娢氖馄兴_,成就眾生的權(quán)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3)建立道場攝化有緣
華嚴經(jīng)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F(xiàn)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氖鈳熇麑毑赝恿_尼經(jīng)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后,于此瞻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上,為諸眾生,于中說法!(jīng)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省之五臺山。此山在五臺縣之東北,離縣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環(huán)抱,頂無森林,如壘土之合,因名五臺山。地居邊境,寒冷異常,無炎暑之熱,又名清涼山。古之叢林,今之佛剎,皆在中臺之下,其南臺離中合八十里,臺高三十里,頂周二里,金蓮名菊,燦發(fā)如錦,亦名錦繡峰,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
據(jù)傳記載:唐朝大歷年間,曾有無著禪師,及法照禪師二人,曾在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親睹道場勝境。
無著禪師,是永嘉人,在唐大歷二年,入五臺山,在華嚴寺掛單。一日,游般若經(jīng)樓,忽見一吉祥鳥,由其頭頂經(jīng)過,飛向東北。次日,又有白光兩道,自東北來。同房僧眾皆見而異之。無著心動,希見文殊菩薩,因往金剛窟,禮拜后,便于石上靜坐參禪。正閉目斂神之際,忽聽有人叱牛飲水之聲,開目視之,見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頭上裹巾,正牽牛飲水,無著急迎上禮問老者何來?答:‘山外求糧,用在臺山。’并問無著:‘仁者何來,到此何事?’無著答:‘聞有金剛窟,來禮拜圣跡!先搜麩o著到其精舍參觀,乃牽牛前行,無著隨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聲,有童子應(yīng)聲開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繩,牽牛入寺。
寺中琉璃為地,屋瓦金光耀目,華麗莊嚴,非人間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錦墩命無著坐,童子獻茶,又上酥酪,吃之,頓感身心舒暢無比。無著問老人:‘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答:‘龍蛇混雜,凡圣同居。’又問住眾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险邌枱o著:‘初出家時,所求者何?’無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問:‘齒臘幾何?’無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純淑,到三十八歲時就好!S即命無著下山,并贈偈曰:‘一念凈心即菩提,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凈心成正覺!⒚崴蜔o著下山,童子送無著走出金剛窟,無著問:‘此地伽藍何名? ’童子笑問剛從何來?無著答:‘金剛窟。\’童子曰:金剛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剛才伽藍,即是般若寺!療o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薩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賜一言。童子穩(wěn)身而歌曰:‘面上無嗔真供養(yǎng),口里無嗔吐妙香,心里無嗔有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頃刻間童子與寺皆失其所在。唯見山林土石,無著凄然下山,隱居五臺山而終。
法照禪師,亦于唐大歷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陽)云峰寺掛單。一日在齋堂食粥,缽中忽現(xiàn)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從石門進去又有寺。寺額題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驚訝,何以缽中有此景象?兩天后,食粥時,缽中又現(xiàn)五臺山寺景。亭臺樓閣,魏峨莊嚴,金沙布地,宛非人間。大智文殊菩薩與圣眾萬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畢,才隱沒不見。法照心疑,詢問諸僧,時有嘉延,曇暉二師,曾到過五臺山,謂其所見,正是五臺山圣境。法照遂興起朝禮五臺山之念。
大歷四年,衡州湖東寺,啟建九旬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下午,照師于寺內(nèi)高樓,遙見祥云,云中出現(xiàn)樓閣,閣中梵僧執(zhí)錫行道,身高丈余。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二大菩薩,高座于中,直至酉時始漸隱去。當(dāng)晚照師在道場外,見一老人,對他說:‘你早發(fā)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見大圣,為何不去?’照答:‘路遙難達。\’老人言:‘但決定去,便無困難!源,照師誓必前往五臺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師從南岳結(jié)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臺山。同行者皆見佛光寺有數(shù)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見一如缽中所現(xiàn)景象。當(dāng)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飛下,射法照禪師身。詢問寺僧,謂是︰‘大圣不思議光,常照有緣人!諑熞老葋矸矫,向東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石門前有兩個八九歲青衣小童站立,一稱善財,一稱難陀。見照師來,即歡喜問詢引入寺內(nèi),向北走數(shù)里,到一寺前,額題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廣約二十里,有一百二十進院。院內(nèi)皆有寶塔,殿閣莊嚴,黃金為地,流渠華樹,充滿其中。
照師進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jù)師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圍繞聞法菩薩圣眾約萬余。法照頂禮二大士,請問:‘末代凡夫,去圣遙遠,末悉該修何法門?’文殊菩薩答:‘諸修行門中,無過念佛,供養(yǎng)三寶,福慧雙修,最為徑要。憶我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yǎng)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門,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為諸法之王,汝當(dāng)念諸法之王,無令間斷!ㄕ沼謫:‘當(dāng)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彌陀,被佛愿力,不可思議,后世眾生,有稱其名號者,命終之后,決定往生彼佛國土,速證菩提,永不退轉(zhuǎn)!淮笫,各舒金手,為法照摩頂授記。文殊菩薩又言:‘汝可到別院去巡禮。\’法照到七寶果園,見園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門外,瞬間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為記,據(jù)說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華嚴院念佛道場,絕食期生凈土。到第七日初夜時分,見一梵僧對他說:‘汝見臺山境界,為何不說?’言訖不見。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時,又見梵僧來說:‘你所見五臺山圣境,為何不向人宣說?普令大眾發(fā)菩提心?’照師說:‘我實無心,說出恐生疑謗,不獲利益及遭罪業(yè)!笊:‘大圣文殊現(xiàn)在此山,尚招人謗,況你所見?不過要使眾生見聞此者,發(fā)菩提心,去惡興善,離苦得樂耳。’照師因憶前所見,錄之于冊,傳示他人。
(4)深入民間現(xiàn)身說法
大圣文殊,不獨建立道場于五臺山,攝化有緣人。同時深入民間,示同凡人,隨機說法,普度眾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薩應(yīng)世。寒山示現(xiàn)生于貧苦之家,自小父母雙亡。其兄不仁,飽受饑渴之苦,為求知謀生,輾轉(zhuǎn)流浪,其詩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萬里!芍淞骼生活多苦,后到天臺山出家,隱居于寒巖,甚感滿足。但為求飲食,常到國清寺,找老友拾得。當(dāng)時拾得在寺內(nèi)當(dāng)行堂職,將殘余飯菜,收貯竹簡,贈給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為,迥異常人,特別其所吟詩,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虛云老和尚說:‘法身清凈若琉璃,肉眼看來那得知,欲識其中玄妙處,細讀寒山百首詩。’
還有中國宋朝時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薩的化身。傳記:宋朝臺州臨?h,有一長者名婁原祐,樂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愛物。其夫人張氏,夜夢月光入懷,后懷孕生子,取名頓吉。頓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勞,長度群生,為世沃焦。’父母聞言大驚,既憂且喜。有一天,小兒忽請其母,準備七人齋飯,果然不久,七個和尚共來。其父原祐合掌請問:‘大德何來?’其中一人答道:‘我等是從南印度來,聞居士生奇子,特來相賀!埡,抱兒相見,僧對兒言:‘仁者有情之軌,切莫被他蒙過,須要惺惺。’兒乃撫掌而笑,僧去后,小兒對父母言:‘剛才七人,都是佛菩薩化現(xiàn)人間。’
頓吉五歲時,自稱六和大師。十五歲辭別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見慧光和尚,說明出家意念。老和尚介紹彼去飛來峰,見波利多尊者,尊者問:‘子從何來?’答:‘從緣來。\’問:‘是何姓? ’答:‘是佛性。\’問:‘子身尚俗,安識佛性?’答︰‘我身雖俗,因俗證真,真俗圓融,洞然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ɡ嘧鹫,異其根利,為之落發(fā)出家,受具足戒,名之為‘善戒。\’自此,云游四方,廣度眾生。但行為怪誕,異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師與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臺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對岸有一神廟,是五郎祠。五郎神時常顯靈,令鄉(xiāng)人每天殺豬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師必經(jīng)此道,化虎擋住去路,戒師知虎是五郎神所變,以手格虎讓路,來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興禍福宰牛羊,老僧為說無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償。’五郎神像立即塌壞,五郎祠亦無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師來到洛陽,洛陽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聽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師憨其愚,為邪魔所惑,親到其家,端坐入慈濟三昧。眾魔各自現(xiàn)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類。向師哀求:‘乞為開導(dǎo)。\’戒師曰:‘汝等眾魔妖精,性本妙明,從今以后,不要再害生靈!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寧,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寶,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師經(jīng)過一處,見一屠夫名金炳,正縛著一頭羊,欲舉刀刺殺,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師說道:‘你兩腳不修,遭此活剝!敶硕湓,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殺了。戒師開示曰:‘人成羊,羊變?nèi)?只在轉(zhuǎn)瞬間。一切眾生,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從冥入冥,報此軀殼,吃他八兩,還他半斤,若能返妄歸真,從冥入明,脫此軀殼,應(yīng)當(dāng)歸依三寶,永不殺生!鹜婪蚵犃T,放下屠刀,舍妻出家,懺悔罪業(yè),戒師為其披剃受戒,法名可化。
后來可化欲往天臺山參石橋禪師,路遇強盜,被眾強盜攔截痛歐,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盜笑言:‘正是冤家。\’將可化縛于樹上,欲活剝其皮,這時有一盜首走來,追問經(jīng)過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錢,殺他無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師處,將經(jīng)過告戒師。師說:‘若無老僧救你,定還他八兩了!苫贾I首,正是戒師變身。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對其夫人說:‘聽說兜率院和尚戒師,能夠吃三個豬頭五斗酒,我想試試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請戒師來,還沒談話,先進飲食,桌上酒菜為之一空。太守見戒師食量驚人,不禁稱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窺見,騰空而入之鬼神環(huán)衛(wèi)在側(cè),戒師將食物擲左右,眾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將所見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請戒師來應(yīng)供,暗中偷窺,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師買很多蝦煮熟而食,賣蝦者來要錢,戒師囊空如洗,無法給予。蝦販大怒,聲言無錢,還我蝦來。戒師大笑,張口噴出滿桌鮮蝦,活潑崩跳,眾人大駭,戒師頭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癡漢,管家無歇時,四山若來合,妻子各分離!指柙:‘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如意摩尼現(xiàn),無人識本真。’戒師則歌曰:‘瘋僧瘋婆,吃酒磋蛇,太守仁風(fēng),阇黎神訣。’
原來紹熙四年,臺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禱神祇,不獲感應(yīng),反而炎陽更烈。當(dāng)時太守,將城隍廟神像搬出曝曬,責(zé)其不能澤而救民。夜夢神言:‘汝知龍屬,職司行雨,若無天命勒令,是不敢自專。城東兜率寺戒師,是文殊菩薩示現(xiàn),乃能致雨,試往求之!稳仗佚S戒沐浴,率領(lǐng)僚屬,親往寺中求見戒師。其他官吏進去,見戒師醉酒未醒,并吐滿地穢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師室,戒師清醒如常,且異香滿室。問:‘明府來此何為?’太守說明來意,懇請戒師慈悲致雨,以救民眾。師曰:‘明府不用心憂,當(dāng)有報命!刈吆,戒師取紙墨作書焚之,不久大雨驟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種,竟獲豐收,農(nóng)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睛,六月遭酷熱,太守揚仁風(fēng),阇黎妙神訣,除熱得清涼,歌聲幾時歇!
一日戒師,大顯神通,放大光明,眾人皆見戒師頂上毫光萬丈,光中現(xiàn)出七佛,然后對眾言:‘老僧世緣已畢,今與汝等作別!瘞熓緶绾,屹然不動,顏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眾曰:‘吾師為七佛之師,方便示現(xiàn),凡火不化。’遂為師開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撩繞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鎮(zhèn)山門。
戒師圓寂后,有人對周婆說:‘戒和尚去矣。\’周婆即于普濟橋下坐化,化生蓮華,香光交錯,見者驚嘆不已。七日后,忽有一異僧出現(xiàn),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原來戒師與周婆,是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的化身,深入民間,隨緣教化,可惜世人不知,奈何。
五、智慧的重要
文殊菩薩之所以能為諸佛母,菩薩師;能說諸佛功德,策進行者;能權(quán)巧方便,現(xiàn)身說法,全憑久已證得無上智慧。至于古代高僧,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為佛門龍象;以及古今圣賢,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亦皆憑借智慧的輔導(dǎo)。所以,人們無論欲想成佛作祖,成圣成賢,建立功勛,造福社會,或做個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都應(yīng)該放棄妄想,追求智慧。
很多人以為智慧,就是聰明,其實不然,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識果,辨別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必能突破愚癡暗蔽,擺脫名枷利鎖,走向人生正軌,止惡向善,利己利人。至于聰明的人,雖然頭腦靈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明辨,處世做事,僅憑主觀錯覺的判斷,以及妄想分別的沖動,再加上內(nèi)在貪嗔癡煩惱擾亂視線,往往唯達目的,不擇手段;每為滿足個人權(quán)利的占有,不惜犧牲他人的福利。結(jié)果,制造人間罪惡,啟發(fā)社會爭端,導(dǎo)致世界混亂。
目前世上很多作奸犯法,不守紀律,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不講道德,不顧正義,玩弄政權(quán)的人,或唯利是視,草菅人命,發(fā)明大量殺人武器的人……,無一不是聰明人。由于聰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錢萬能,不知仁義可貴;只知講究物質(zhì)享受,不知發(fā)揮精神文明;遂本其聰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負,角逐名利,設(shè)置陷阱,……。由于聰明人愈來愈多,世界也愈來愈混亂,究其主因,無非是缺乏智慧輔導(dǎo),致使聰明反為聰明誤,何止自誤前程,簡直誤盡天下蒼生。
今天,本人將能左右人類前途的智慧,尤其是可造福人群的無上智慧,介紹給各位,希望在座各位,藉此因緣,明白智慧對人生的重要;何止是人生的寶藏,成佛的真因,抑亦是開辟覺道,促進人生覺悟的利器。我們不但要勤求世間的智慧,以納人生于正軌,創(chuàng)造光明遠大的前程;還要追求出世間的智慧,特別是無上的智慧,使自己手握智慧寶劍,勇往向前,揭開人生秘奧,克服時代艱苦,伸展二利愿行,實現(xiàn)人生理想,提升人生至善的德性,開辟人生至美的前程,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擺脫人間憂悲苦惱,超越三界生死輪回,進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天國,建立人間凈土,促進世界和平。使苦惱人生,獲得永恒快樂,使愚癡人生,獲得慧光照耀,最后,恭祝各位,智慧增長,身心健康,前程遠大!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