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教的殊勝和修法
凈土教的殊勝和修法
——1999年春在遂寧廣德寺長念念佛會上的開示——
各位師父、各位居士:
我于四月二十六日由重慶到蓬溪,因為蓬溪白塔寺修成以后,新建了座觀音閣,千手觀音菩薩圣像已經(jīng)塑成了,白塔寺的住持萬軍師父,請我去參加開光典禮;另外就是作皈依,傳八關齋戒。昨天法會結束后,吃過午飯我就離開蓬溪白塔寺,經(jīng)過蓬溪的常樂寺時稍微停留了一下,就馬上到廣德寺來了。
到廣德寺以后,我受到寺里常園老和尚、當家?guī)熣粘煞◣、佛學院廣種法師等的熱烈歡迎。師父們告訴我念佛堂正在舉行七天法會,今天是第四天,想請我給居士們作個開示。能夠利用這個機會,也是個殊勝的因緣,臨時我想給大家講一講《凈土教的殊勝和修法》。
一、凈土教的殊勝
(一)念佛法門在各個宗派里面很殊勝
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念佛法門屬于其中的凈土宗。念佛法門是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時開始提倡的;圻h大師提倡念佛三昧,就是一方面修定,一方面念佛,大師在念佛三昧中三次見到阿彌陀佛,證明此法門很殊勝;圻h大師本身是很有學問的人,圍繞在他身邊的都是一批文人學士,由于結社念佛在當時極負盛名,影響很大,由長江以南到長江以北,可以說影響到整個中國;圻h大師被尊為凈土宗初祖。
到了唐代,凈土宗的第二祖善導大師提倡持名念佛。從唐代到現(xiàn)在近一千四百年,全國的大小寺廟,乃至于近代的佛教團體、凈業(yè)社、居士林、佛學社都是以念佛為主。
中國凈土宗,從唐代開始,除了在本國盛行之外,還傳播到日本、朝鮮、越南、柬埔寨等地;近代又傳到歐美,歐洲及美國的寺院有很多念佛的。二年前,我到美國去參觀了很多寺院,美國人也有念佛的。所以念佛法門在現(xiàn)在來說很普遍,信眾很多。就中國的各個宗派,如禪宗、華嚴宗、天臺宗、空宗、律宗等宗派歷代的大德,都是教研本宗,行在凈土。印度的祖師,如瑜伽系的無著、世親,般若系的龍樹都提倡念佛!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楞嚴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里,佛親口宣說,指示弟子們修行的捷徑就是念佛,贊揚念佛的殊勝。
近代的諸多佛學大師中,虛云大師講禪宗,弘一大師講律宗,太虛大師深研三藏弘揚人生佛教、提倡建立菩薩學處,但他們都提倡念佛,印光大師更是被尊為凈土宗十三祖。
因此,念佛法門在各個宗派里面都很殊勝。一句佛號就體現(xiàn)了廣博精深的三藏十二部的內容和精神。祖師們稱念佛法門為“了義中最極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捷徑中最捷徑”。這樣稱贊,就是由于這個念佛法門意義很高深,行持很方便,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二)念佛法門是以他力為主的自他力量結合
所謂自力呢,就是靠自己努力,以至誠心、恭敬心達到一心不亂,念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力量,這叫做自力。
他力是什么呢?就是阿彌陀佛的愿力,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根據(jù)愿力實現(xiàn)有一個西方凈土;二是根據(jù)他的愿力,能夠持誦阿彌陀佛的名號,臨終可以往生西方!無量壽經(jīng)》中就載有阿彌陀佛在修行位中所發(fā)的四十八愿,其中十八、十九、二十愿,就是在他成佛以后,娑婆世界的眾生,能夠聽到他的名號,持誦他的名號,臨命終時,他一定接引往生西方。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啊!
眾生多生累劫聚集起來的業(yè)障很重,修行障礙重重,要消滅業(yè)障除了自力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靠佛菩薩的力量。大家能夠精勤持誦佛號,與阿彌陀佛愿力相應,這是最穩(wěn)妥的修行方法。
(三)念佛法門是超越時空的
時就是時間,空就是空間。根據(jù)佛經(jīng)的指示,如《華嚴經(jīng)》、《楞嚴經(jīng)》上說修行由資糧位到佛位要經(jīng)過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以后,由金剛位才能到等覺位、究竟位(佛果)。這個修行時間很長,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祇劫。一大劫須經(jīng)四個中劫,即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要壞四次、空四次,才是第一個阿僧祇劫。大家想一想,這個時間好長啊!但是念佛法門呢,你若是修得好此生就能有成就,臨終就可往生。這就超越了時間,不受時間條件的限制,這是很殊勝的呀!
超越空間,就是說不受地域星球所限制。我們念佛念好了,一念之間就可以到凈土,世界的區(qū)域限制是阻攔不到的。這個力量,飛機、衛(wèi)星、宇宙飛船都達不到,我們的心力就比它還快,不受空間所限制,一念之間就可離開娑婆世界,到達極樂國土。
(四)念佛可以解決生前死后的問題
我們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前死后的問題。如何在生前得到平安吉祥、在死后有個究竟歸宿,安穩(wěn)度過生死關,只有凈土法門。你念佛念好了,在生前可以平安吉祥地度過這一生,就是說菩薩加持,佛力加被,就可消災免難,身體逐步恢復健康,達到無災無病。關于這一點,再有錢的億萬富翁不易辦到,再有地位的高官,哪怕什么部長、總統(tǒng)也不易辦到。這是生前的問題。
死后的問題,一般人解決不了,這是一個人生的大問題。一般人只想到生前,沒想到死后,根本不考慮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學佛的人就會有這個慧眼,既想到生前,又想到死后。因此,一般人在生時醉生夢死、懵懵懂懂的過生活,死時就很痛苦、絕望;一個學佛學得好的人則不然,生時平安,死時也很安祥,就能過好生死這一關。有很多念佛人臨命終時是這樣子,能夠預知時至。有些大德祖師,在一年或者二年前就曉得哪年要走;有些修行好的居士,在一月或者半月前就曉得自己哪天要走。而且走時很安靜,這種情形就表明他們打通了生死關。我親自看到過一個事例,一位老居士,坐著就走了,鼻孔沒有氣他還盤腿坐著,臉上現(xiàn)紅光,還帶微笑。這一點普通人就辦不到。
中國有個黃念祖居士很著名,他是科學家,曾在天津大學教電力,是電力教授,可以說他頭腦是最科學的。他自幼學佛,禪、凈、密三宗都涉獵,尤其提倡凈土宗。黃念祖居士的佛學理論水平很高,行持也很不錯,他臨命終時就很安祥寂靜,而且火化以后還有舍利子。他圓寂是不久前的事情。所以,只要修持得好,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都會燒出舍利子。關于凈土宗的修學,黃念祖居士還留有不少著作。你們看,一個科學家、大學教授在如此踏踏實實地踐行凈土教法,還得到了成就,你能說這個念佛法門只是老太婆念的嗎?這些高級知識分子也行持念佛法門,他們并不是傻,也絕不是盲從迷信!
我到過日本,日本很多大學都設有佛教的課程,京都還有個凈土宗大學,專門講凈土,有一萬多人,我去參觀過。日本人的頭腦很精明,他們提倡科學,科學水平很高,但他們信仰佛教,尤其是佛教的凈土法門。
因此,在解決生前死后的問題上,只有學佛念佛才辦得到。生前能很好地生活,無災無病、平安吉祥;死后能夠過好生死關、生西方得解脫,念佛是最可靠的途徑。你們能聚會念佛,這條路走得很好。從目前世界大環(huán)境來看,情況不是很妙,人心污濁,秩序混亂,不安定的因素很多。佛教還不普及,念佛人也不多,假使佛法普及,念佛的人增多了,這一個污濁、混亂的現(xiàn)象就可以慢慢改變。心凈國土凈,心染國土染,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希望念佛的人越多越好,念佛的聲音是最好的聲音,念佛法門是最微妙的法門、最殊勝的法門,這個信念大家要堅定。
二、凈土教的修法
(一)四種念佛方法
念佛的方法,一般分為四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
觀想就是根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修十六觀,從西方太陽落時,觀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三圣的法身等。觀像呢,就是專門觀想阿彌陀佛像或西方三圣像。持名呢,就是專念一句佛號,保持正念,這個是善導大師提倡的。實相念佛,就是借念佛號求得頓悟,念到明心見性,見如來法身,也就是證得空性,這叫實相念佛,那就要修禪定。
在這幾種念佛法門中,持名念佛最好,因為持名念佛不管歲數(shù)大小,不管文化高低,不管在廟上、家庭、路上、田邊地角,都可以念,很方便。不像密宗要設壇,要修供;不像禪宗專門要有禪堂,要有清靜的地方;也不像講教理的天臺、華嚴、唯識法相宗,需要參考很多經(jīng)書,要有講法的地方,有一定的時間才能講。這樣一比較起來念佛法門就最方便,并且你能專門念下去,一句洪名成了習慣,那么你就正念相續(xù),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亂,就是最高的禪的境界。這時,你的慧眼就開了,胸襟就寬廣了,就可以證悟了,實現(xiàn)花開見佛。所以一個修行人的目的,一是要恢復佛性,像如來一樣;二是要證得般若,般若就是最高的智慧,即無我慧、空慧。這兩種成就,一句佛號都能得到,就看你誠不誠心。
(二)持名念佛必須要結合禮拜、贊嘆、觀察、發(fā)愿、回向
《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有這么一段:“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一段說明:你能念佛憶佛,在現(xiàn)在、將來,必定要見到佛,而且離佛不遠,佛就在你身邊,因為你在念佛,佛就會照顧到你,這是佛的愿力加被。
“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用不著其它的修行形式,修密呀、修禪呀種種,你自然就可以開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念佛就在花叢中,在蓮花叢中,你自然就有蓮花的香氣,這種境界就叫做香光莊嚴。香是什么香?即是《六祖壇經(jīng)》上所講到的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在念佛號中,你的佛性之香、五分法身之香就可以發(fā)揮出來,以此香莊嚴自己。光是什么呢?光是智慧,心光開發(fā),那就有無量無邊的智慧,般若智慧發(fā)生了,佛的無漏功德智,包括根本智、后得智就產(chǎn)生了。這個香、光是我們學佛必須要達到的。學佛必須要恢復自性法身、恢復般若智慧,自性法身就是香,般若智慧就是光。念佛念好了就會得到香光莊嚴,這種莊嚴與世間上的所謂莊嚴是不可以相比的。一般世俗人,穿得好、吃得好叫莊嚴,住高樓大廈叫莊嚴。我們說這些是不可靠的,是變化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這種“莊嚴”只有增加貪心,很多人為此而犯罪。真正徹底的莊嚴,必須要走學佛的道路,其中特別是念佛。念佛念好了,就達到這么一個香光莊嚴的境界,所以念佛法門非常殊勝。
持名念佛在凈土法門之中叫做正持,還要結合什么呢?唯識宗祖師世親菩薩的《往生論》里講,要結合五種,除念佛以外,要禮拜、贊嘆、觀察、發(fā)愿、回向。禮拜就是拜佛,在拜中求懺悔、消業(yè)障。贊嘆就是稱揚佛號,贊佛功德,念經(jīng)、唱贊頌都在贊佛的功德。觀察,在心中要觀想佛像,觀想佛的光明,照射我的身體,結合要保持正念,即念佛、念法、念僧。發(fā)愿,要愿生西方,而且愿我的六親眷屬、一切冤家、一切眾生都要往生西方。這是菩薩發(fā)愿,是結合菩提心的發(fā)愿。回向,就是以你念佛的功德、持誦的功德,普施于一切苦惱眾生,使他們都能得到這種功德,生前得到安樂,死后往生西方。以上就是除了持名外,必須還要有的行持。
凈土宗的經(jīng)典有五經(jīng)一論,五經(jīng)就是《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jīng)·普賢菩薩行愿品》,一論就是《往生論》。研究和奉行凈土宗教義,必須要懂五經(jīng)一論,這里面詳細介紹了凈土法門的修行方法。你們念佛時,能夠結合禮拜、贊嘆、觀察、發(fā)愿、回向,就符合這個修行方法了,也符合佛陀的心愿,這個功德就很大了。
(三)不可忽略三福業(yè)的修持
另外,不可忽略的就是《無量壽經(jīng)》里所講的三福業(yè)的修持,F(xiàn)在有一些偏向,有些人認為我一天只是念佛就好了,廟子不要去,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做,成天關起門來念佛。這種認識、這種做法是極端錯誤的,是對佛法沒有正確認識、有偏見的一種行為。佛陀在經(jīng)典中,并沒有要你這樣閉門念佛,百事不管,廟上也不去,好事也不做。為了修心,暫靜一下是可以,但是你理解成光是念佛,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做,這就錯了,與佛的教導不相符。佛在《無量壽經(jīng)》上指示,念佛人要修凈業(yè),又叫三福業(yè)。在《阿彌陀經(jīng)》上也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說除了念佛以外,你的行動必須要符合于佛菩薩的行動,救苦救難、廣行方便,那就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德行,去利益他人,修大乘法。
這三福業(yè)是:
第一、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一個念佛人,不要忘記父母恩、師長恩,要孝敬父母,奉侍師長,而且要對廣大眾生修慈悲心,要愛護眾生生命,不要殺生,要以慈悲心對待眾生,并修十善業(yè):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貪、不瞋、不癡。
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眾戒包括的內容就很多,居士的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出家的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條戒都包括。不犯威儀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住坐臥都保持端正,走正道。
第三、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fā)菩提心,就是要求證無上菩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此心包括大悲心、大智慧、大愿力、大行力。觀音菩薩以大悲為殊勝,文殊菩薩以大智為殊勝,地藏菩薩以大愿為殊勝,普賢菩薩以大行為殊勝,悲智愿行都是從菩提心發(fā)出來的,沒有菩提心,就沒有這些行動。這些行動都是為了廣大眾生,必須要救苦救難。要深信因果,一切行動不昧因果。要勸進行者,就是勸說修行的人,回小向大,走大乘道路,走一乘道路。
以上這三福業(yè)都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的。在《阿彌陀經(jīng)》里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稛o量壽經(jīng)》里講要修三福業(yè),這樣念佛才能上進。你有這種心愿,這種行動,往生極樂世界不會得下品,起碼是中品以上,到了上品就要成佛了,這是成佛的預備階段。你們想這多殊勝啦!所以修持念佛法門,千萬不要忘記廣種福田、利益眾生。
剛才我對廣德寺的當家?guī)熀统@法師講,寺廟現(xiàn)在由于宗教政策落實,香火興旺起來,收益大了,但是我們的收入應該正當開支,我建議分為三份:一份自養(yǎng)搞建設,修殿堂、塑佛像,自己維持生活;第二份用來發(fā)揚佛教文化,辦培訓班、佛學院、研究所、佛學圖書館、閱覽室,充實圖書設備,多印經(jīng)書,宣揚佛法。第三份呢?就是積極地從事社會慈善事業(yè),賑災救苦、憐貧敬老、修橋補路。這幾點做到了,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也做到了。
現(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不了解佛法,他認為學佛是消極的、保守的,只是個自了漢,只曉得念佛、信神,對佛教有很多誤解,甚至說你是迷信。只有把佛教文化事業(yè)搞好,有研究佛法的組織,有法師講經(jīng)說法,多培養(yǎng)接班人,將來才有人講經(jīng)典,宣揚精深博大的佛法真理,指示人們走光明道路。真理與神權迷信簡直風馬牛不相及,完全兩碼子事。但是一般人不了解,一方面是他的水平低不能領悟,另一方面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到。所以我們要把文化機構建立起來,搞圖書室、閱覽室,多印經(jīng)書,辦好培訓班、佛學院。另外,再拿一筆款出來做慈善事業(yè)、福利事業(yè),使社會上的失學兒童、貧苦母親、受災民眾得到實惠,在這種情況下,他對佛教就會慢慢改變觀點。
在日本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如泰國、緬甸等國的佛教一般來說是小乘佛教,但我說他是大乘佛教。為什么呢?他們在經(jīng)典方面雖是依止上座部經(jīng)典修行,但行動卻符合大乘精神。他們自己辦學校,很多寺院都辦有學校,小學、中學都有,另外還興辦醫(yī)院、養(yǎng)老院等社會慈善事業(yè),在這些方面他們極力提倡而且很有成績,所以他們的國家對佛教徒看得很高很高,很尊重,F(xiàn)在香港也辦得有了,小學、中學設有圖書室,流通佛書。在這一點上,我們大陸就落后多了,當然現(xiàn)在在逐漸提倡。
重慶佛協(xié)在1993年開始辦佛教希望工程,三年之中募集了二百多萬,救濟了近兩萬失學兒童,修建了14所希望小學,成都、廈門、寧波等地受我們的影響,也設立了佛教慈善基金會,做了很多好事。重慶佛協(xié)現(xiàn)在又成立了慈善功德會,主要是救濟貧困的母親,當然也要救災,由于我們這個行動影響全國,從重慶黨政機關,一直到省、中央都很重視。趙樸老也很重視,專門派人來了解,要我們寫出有關材料,說明中國佛教徒在做利益人民的事情,這符合人間佛教的思想,也能適應社會主義建設。這樣一來,新聞界一宣傳,影響就好了,人們的看法就不同了,認為佛教精神很高尚,佛教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佛教是救人救世的,但是現(xiàn)在還不普及。
臺灣的星云法師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星云法師到重慶是我接待他的,我和他接近了差不多一個星期。他在臺灣辦佛光大學,建立國際佛教促進會,辦孤兒院、養(yǎng)老院、辦醫(yī)院,把社會上流離失所的兒童收養(yǎng)起來,把孤苦的老年人養(yǎng)起來,對無醫(yī)無藥的人設醫(yī)院,效果很大呀!你們想想,這些兒童慢慢長大后,以后不管在哪個崗位工作,他受過佛教的恩惠,了解佛教,他怎能不報答佛教?
歷史上有記載,隋文帝楊堅就是在尼庵里面由一個尼僧智仙法師撫養(yǎng)起來的。他是隋朝的開國元首,由于受過佛法教育,登位后大興佛法,大修寺廟,剃度僧尼,以智顗大師為師受菩薩戒。大家都知道,在他之前北周滅佛,佛教受到很大的損失,由于隋文帝的提倡,佛法又開始興旺起來。到了唐代,唐太宗又提倡佛教,使佛教在唐代發(fā)展到了極盛。所以我們多做好事能給佛教樹立正面形象,也給社會、國家解決了大問題。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現(xiàn)在就不能離開現(xiàn)在的社會,F(xiàn)在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要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若我們能夠弘揚佛法真理,就能凈化人心,消滅戰(zhàn)爭;另外以我們的物質力量和人力,廣做慈善福利事業(yè),對國家、社會乃至于整個世界都做出貢獻,我們不但不會受到淘汰,還可以在思想方面起領導作用。廣大佛教徒在這兩方面共同努力,佛教就會得到發(fā)展,否則就是落后。社會上多一些念佛的人,污染就可以去掉,社會就有秩序,國家就安定,擴大開來,世界就能實現(xiàn)和平。這也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老提倡的人間佛教精神。
今天借這個機會和大家見面,給大家講了念佛法門、念佛行持方法的重要;持名念佛的重要;相應的禮拜、贊嘆、觀察、發(fā)愿、回向很重要;還有培福、培德、廣種福田,積極參加慈善福利事業(yè)也很重要。以這種行動體現(xiàn)我們佛法精神,也是宣傳佛法,弘揚佛法真理,而且見之于實效。以此幫助大家正確修持念佛法門。
(吳正香整理)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覺醒法師:凈土來自眾生對真美善的追求與統(tǒng)一
-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對凈土的情懷是如何表達的?
- 仁禪法師:偷安一世受苦多生,以凈土為舟航何愁退轉?
- 念西法師:凈土關要及修法、講法歧途
- 大安法師:怎么通過身口意三業(yè)來修凈土?
- 印光大師:大通家和普通人該怎么修凈土?
- 印光大師:想要往生凈土,先認清楚修學的宗旨
- 印光大師:《凈土五經(jīng)》是念佛法門的根本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必修的“凈土四信”
- 大安法師:念佛不念咒,修凈土不修別的可以往生嗎?
- 如瑞法師:大慈菩薩發(fā)愿偈對發(fā)愿求生凈土的概括
- 慈法法師: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靜波法師:學習佛法的過程,應當循序漸進不斷增上
- 慈法法師:凈土對一切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目錄 引言 講經(jīng)緣起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一章《華嚴經(jīng)》宗趣
- 惟賢法師:法華經(jīng)要義 第一章《法華經(jīng)》就是講心靈建設
- 惟賢法師:楞嚴大義 第二章《楞嚴經(jīng)》概述 三、關于阿難贊佛偈
- 惟賢法師:楞嚴大義 第一章《楞嚴經(jīng)》的總體思想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五章《華嚴經(jīng)》的內容
- 惟賢法師:法華經(jīng)要義 第三章《法華經(jīng)》正文的要義
- 惟賢法師:華嚴經(jīng)要義 第七章《華嚴經(jīng)》精華舉例
- 惟賢法師:般若與人生佛教 三、《大般若經(jīng)》的內容
- 惟賢法師:般若與人生佛教 二、佛說般若的緣起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