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與人生佛教 三、《大般若經(jīng)》的內(nèi)容

  三、《大般若經(jīng)》的內(nèi)容

  (一)譯者略說

  玄奘法師到了晚年才翻譯《大般若經(jīng)》,在陜西銅川玉華宮進行翻譯,當時他身體有病,但仍夜以繼日,孜孜不倦!洞蟀闳艚(jīng)》卷帙浩繁,一共600卷,法師費盡心力終于把它完成。除翻譯外,還要給弟子們講學(xué),用去很多精力。完成《大般若經(jīng)》翻譯工作以后,他自己說:真不容易!這般若經(jīng)我早怕完不成,現(xiàn)在完成了,這部經(jīng)與東土有緣。法師在翻譯《大般若經(jīng)》以后就沒再翻譯了,然后不久就圓寂了。

  受持《大般若經(jīng)》,會得到諸天護法神的護持,得到十方諸佛、諸菩薩的意念和加持,F(xiàn)在補充講一下玄奘法師的感應(yīng),以增強大家學(xué)佛信心。

  我們曉得民間流傳有一部小說叫《西游記》。《西游記》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現(xiàn)在,已傳譯到國外,譯本也很多。《西游記》里的人物主要有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這部《西游記》流傳到民間,千百年來膾炙人口,電影、戲劇都時常在上演。

  《西游記》實際是神化小說,但這中間有譬喻,孫悟空譬喻玄奘法師的心,豬八戒、沙悟凈就譬喻玄奘法師在求法中間的辛苦勞動。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斗云就是十萬八千里,在花果山聚眾為王,憑他的神通上鬧天宮,下鬧地府,大海里面鬧龍王宮,到處搗亂。到處搗亂是誰把他收拾了的呢?第一個就是如來佛,第二個就是觀世音菩薩。他的筋斗云翻不過如來的手掌心,被如來的手掌翻過來把他壓在五指山下。后來,因為唐太宗游地獄以后,派遣唐僧玄奘法師到西方求經(jīng)。觀音菩薩為了保護唐僧才從五指山下把孫悟空放出來,并給他提了一個條件,叫他保護唐僧。另一方面,觀音菩薩又怕孫悟空不聽話,就給唐僧一頂花帽兒,又教了他一個“緊箍咒”。結(jié)果唐僧把花帽拿出來,孫悟空看到花帽兒很高興。猴子喜歡花帽子,我們?nèi)碎g很多都喜歡戴高帽子;弊哟魃暇腿〔幌聛,一調(diào)皮,玄奘法師就念“緊箍咒”,他就痛得在地上打滾兒,只有求饒。這就是一個譬喻。

  書中寫到唐僧玄奘法師到西天取經(jīng)要經(jīng)過九九八十一難,八十一個難關(guān)都是靠孫悟空保護過去的。這是一種譬喻。心,必須要調(diào)伏,靠什么調(diào)伏呢?在佛家講,必須要具足正見,要有般若慧。唐僧念的“緊箍咒”是什么呢?就是般若心經(jīng)。我們在玄奘法師的傳記里看到,玄奘法師能夠從中國到印度學(xué)法,一共十八年。他是靠什么支撐的呢?首先是靠他的艱苦努力。他有百折不撓的毅力,有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他在路上發(fā)誓,“不求得正法,誓不東歸一步”。不東歸一步,連東方都不回頭望一下,決心很大。這種精神就是般若精神,也是具備正見的精神。以般若調(diào)伏內(nèi)心,以般若克服困難,降伏惡魔。昨天,我講過,般若不但可以調(diào)伏內(nèi)心的魔,也可以調(diào)伏外面的魔——天魔。所以,玄奘法師在印度取經(jīng)成功,首先是靠他堅強的意志、偉大的愿力。那么同時靠的是兩個法寶,一個就是般若心經(jīng),二個是觀音菩薩的圣號。般若心經(jīng)、觀音圣號就是他求得正法并成就偉大譯業(yè)的動力源泉。心經(jīng)、圣號具備這種功能。

  玄奘法師小時候出家,當時朝廷要進行考核,他是條件不合,歲數(shù)太小了。他年齡雖小,但特別聰明,相貌也莊嚴,所以考官就破格錄取了他。他到成都是在大慈寺受的戒。出家以后,他勤于學(xué)習(xí),刻苦求法。當時,中國翻譯的經(jīng)典(從三國、魏、晉、南北朝以后,翻譯了大批的經(jīng)典)不完備,有一些經(jīng)文和翻譯的文字還有出入。玄奘法師在江南、江北乃至到四川學(xué)習(xí)大小乘經(jīng)典,當時所翻譯的經(jīng)典基本上是學(xué)完了的,但他不滿意,因為經(jīng)典太少了,而且在解釋方面有些出入,他就想到印度求法。

  他在長安住的時候,一次發(fā)現(xiàn)廟里面有一個害病的僧人,就去服侍他。這個僧人好了以后很感激他。當時,《心經(jīng)》已經(jīng)傳譯過來了。這個僧人就把《心經(jīng)》傳授給他,并對他說,這是佛法大乘寶典,你能隨常記誦,就能轉(zhuǎn)危為安,逢兇化吉。那時,玄奘法師經(jīng)常念心經(jīng),同時又念觀音菩薩。

  據(jù)歷史記載,他到印度并不是唐太宗派他去的,而是偷渡出去的,在路上可以說歷盡千辛萬苦。同他去的最初有十幾個人,后來其余的人病的病、走的走,只剩下他一個人萬里孤征,但他不灰心。一路上跟著他的就是一匹馬,但馬要吃草飲水。有一次經(jīng)過沙漠地帶,缺乏草和水,這時人馬都很疲憊、饑餓,當天晚上不能支持,就倒在地上,迷糊之際到天要亮了,聽到空中說話:法師,你快點起來走!他就跟著馬兒走,走到一個地方發(fā)現(xiàn)有水有草,加上帶的干糧飽餐一頓。然后,盛滿水繼續(xù)前進。

  一路上,有時經(jīng)過荒涼地帶,白骨累累、鬼魅現(xiàn)形,玄奘法師就念《心經(jīng)》,或者念觀音菩薩。一念,鬼魅就潛形不見了。

  走到印度,他過河又遇到水盜。這個水盜非常兇狠,將玄奘法師攔住并綁上岸。水盜看到玄奘法師高高大大的,就準備殺來祭天。但法師很鎮(zhèn)靜,他的神識在定中就升上兜率天內(nèi)院(彌勒菩薩住的地方),參拜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告訴他:你的志向一定會達成,弘揚正法的責(zé)任還在你肩頭上。在說這話時,空中烏云密布,地面上狂風(fēng)大起、飛沙走石,水盜與水盜之間對面不見人。這時水盜頭子就驚怖了,說:我們本來要祭天神,天神發(fā)怒,可能這個人不尋常,于是就給玄奘法師松綁。一問他的情況,才曉得玄奘法師是從中國到印度取經(jīng)求正法的。水盜這才覺得做錯了,就求懺悔,皈依法師,然后把劫的東西還了,護送他過河。

  在玄奘法師傳里還有這么一段記載。到了印度以后,王舍城東面有座大山,大山上供有觀音菩薩像,很高。玄奘法師感謝觀音菩薩的加持,于是就頂禮,頂禮時心里許愿:假如我在印度能求得正法呢,我現(xiàn)在供的花鬘(當時興用花供佛),第一朵撒在菩薩的頭頂上,第二朵撒在菩薩的肩頭上,第三朵撒在菩薩的手上。接著,他就拋花,三朵都如他所愿,他很歡喜,菩薩一定會加持,滿足求法的愿望。

  到了中天竺(中印度),當時有座最大的佛教學(xué)府,就是那蘭陀寺。那蘭陀寺是由國家資助的一個最高學(xué)府。在那里求法的超過萬人,規(guī)模很大。那蘭陀寺的主持就是戒賢論師。他到那蘭陀寺后就參拜戒賢論師。戒賢論師見著法師的面就流淚了,并接受了他。

  事后,有弟子就問戒賢論師:你為什么流淚?他說,我在三年前得了重病,一身疼痛,不能睡眠,也不能飲食,我想自尋短路。后來在半夜夢中見到護法神對我說:你不能死,三年后有個支那僧人要向你求法,你必須傳法給他,使他回到中國以后傳播佛法。所以呢,今天我看到玄奘法師就感動得哭了。

  玄奘法師在那蘭陀寺前后學(xué)法十多年。他學(xué)法的范圍很廣,不單是學(xué)大乘唯識法相學(xué)(包括《瑜伽師地論》),同時廣學(xué)般若系統(tǒng)的經(jīng)論教典,另外對小乘經(jīng)論也進行學(xué)習(xí)。所以,他對小乘、大乘的教義都很通達。除學(xué)習(xí)這些以外,印度的古代哲學(xué)、六派哲學(xué),他也學(xué)習(xí)。他中文很好,又精通梵文,在所有修學(xué)的法師中,他的成績尤為顯著。

  他寫了兩部書,一部是《制惡見論》,一部是《會中論》!吨茞阂娬摗肥轻槍σ恍空見外道毀謗佛法,特別是毀謗瑜伽,而著了這部書。另外會合般若和瑜伽兩大教法,提出了“中道”思想,就是“三性三無性”的教理。般若經(jīng)典主要是“破”,破邪才能顯正;而瑜伽的法相唯識,除了“破”以外還有“立”,建立正論,故說它有破有立。所以,玄奘法師會合這兩種思想寫了《會中論》。這部書就闡發(fā)了瑜伽法相唯識學(xué)所開顯的中道?上н@兩部論著都沒翻譯過來。

  當時,不管大小乘或者空宗、有宗的學(xué)者,都很敬佩玄奘法師有智慧、有真知灼見。后來玄奘法師在曲女城,立“真唯識量”,萬數(shù)以上的人,沒有人能破一字。所以,他的學(xué)識是很高深的,堪稱古今第一人;氐介L安以后,唐太宗給他以熱烈的歡迎,還專門給他開設(shè)了譯經(jīng)院。在回國的前一年,玄奘法師夢到了三位菩薩,一個穿黃衣服的是文殊菩薩,一個穿白衣服的是觀音菩薩,一個穿青衣服的是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給他講,你現(xiàn)在學(xué)法的緣快要滿了,趕快回中國去,你應(yīng)該早點離開那蘭陀寺,在不久以后,印度有教難,那蘭陀寺都要被破壞、毀滅。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后沒多少年,果然印度出了個國王不信佛教,破壞佛教,那蘭陀寺也被焚毀了。

  玄奘法師在長安譯經(jīng)是費盡心力,白天譯經(jīng),晚上講學(xué),最后在圓寂的時候,口念《心經(jīng)》,最初還可以依照文念,當要斷呼吸了,只是念“色不可得,受不可得,想不可得,識不可得”,最后念“不可得亦不可得”,之后就圓寂了。圓寂以后,唐高宗罷朝三日,嘆說“失了國寶”!玄奘法師是我們的國寶!當時送葬的有十萬人以上,守墓的有一萬多人?梢,玄奘法師的影響是很大的!

  去年我在西安銅川,參加了第四屆玄奘法師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主要就是紀念玄奘法師,研究和發(fā)揚光大他的學(xué)術(shù)思想。玄奘法師,一直到現(xiàn)在,受人景仰、受人恭敬,被譽為不單是一個宗教家,而且是一個學(xué)問家、一個文化使者、一個國際主義者,更是一個愛國主義者。哪怕是在“文革”期間,“四人幫”的報紙都不能抹殺玄奘法師的功績。所以,玄奘法師的影響是很大的。今天我們講的《般若經(jīng)》,翻譯的人就是玄奘法師。昨天我談到關(guān)于般若的功用,玄奘法師就是個典型。他受了般若教義的很大影響,取經(jīng)、學(xué)法、念《心經(jīng)》,最后臨終念《心經(jīng)》。他的精神就是般若精神,他的行為就是般若之行,他也因此得到了感應(yīng)。我把這個事跡補充講一講,讓大家了解了解,也就是權(quán)當一個印證。

  (二)大經(jīng)之綱要

  現(xiàn)在,我來介紹《大般若經(jīng)》的內(nèi)容。

  1.般若概貌

  在大藏經(jīng)中,般若經(jīng)典卷帙浩繁,講般若就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之分。

  “五部般若”有摩訶般若、金剛般若、天王般若、光贊般若、人王般若。

  “八部般若”呢,根據(jù)《金剛心論》記載,第一,大品般若,有十萬偈;第二,放光般若,有二萬五千偈(偈也叫“頌”,有五個字的,有七個字的,就像我們中國的詩歌,很簡潔精要,這叫偈);第三,光贊般若,有一萬八千偈;第四,道行般若,有八千偈;第五,離品般若,有四千偈;第六,天王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七,勝天王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八,文殊般若,有六百偈;第九,金剛般若,有八百偈。

  這個“五部”或者“八部”,說明般若的卷帙很多,內(nèi)容很豐富,F(xiàn)在要介紹的《大般若經(jīng)》,實際上就包涵了這些般若經(jīng)教!洞蟀闳艚(jīng)》一共六百卷,二百七十五品,二十萬偈,內(nèi)容很多。所以《大般若經(jīng)》是集般若經(jīng)之大成,而且是般若經(jīng)教中最完備的。

  佛說般若是在四個地方,經(jīng)過十六個法會,所謂“四處十六會”。下面作簡略的介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七個會,是在印度王舍城靈鷲山,佛常說法的地方。當時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其國王頻婆娑羅王,就是佛的外護。這七部就是在靈鷲山講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這七會是在舍衛(wèi)城祗樹給孤獨園講的。“祗樹給孤獨園”,這個名稱的出處大家也是很熟悉的。精舍,最初就是“給孤獨園”這個精舍。在印度叫精舍,在中國叫廟宇。另外有兩會,第十會是在欲界他化自在天宮,為天人說的法。第十六會,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給四眾們講的。這就是佛十六會的說法地點和每個地點說法的次數(shù):有七次在靈鷲山,有七次在給孤獨園,有一次在竹林精舍,有一次在他化自在天。這就是“四處十六會”。

  關(guān)于內(nèi)容,包括了上面講的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第一會就屬于大品般若;第二會有三種:光贊般若、放光般若和大品般若。第三會、第四會一共有六種般若,有大明六度集經(jīng)、摩訶般若經(jīng)、佛母廣德藏般若經(jīng)、佛母處生三法藏般若經(jīng)、道行般若經(jīng)、小品般若經(jīng),這就是三、四會的內(nèi)容。第五會、第六會就講天王般若經(jīng)、勝天般若經(jīng)。第七會有兩部,有文殊般若經(jīng),大寶集經(jīng)。第八會,有住首菩薩無上清凈分經(jīng);第九會,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第十會一共有三種:實相般若經(jīng)、瑜伽理趣般若經(jīng)和實相般若波羅蜜經(jīng)。第十一會,說布施度般若經(jīng);第十二會,說凈戒度經(jīng);第十三會,說安忍度般若經(jīng);第十四會說精進度;第十五會說禪定度;第十六會說般若度。

  這就是“四處十六會”般若的內(nèi)容。所以我剛才講《大般若經(jīng)》就是匯集各種般若之大成。

  我二十三歲的時候,在開縣大覺佛學(xué)院教書,那時,剛從漢藏教理院畢業(yè)。我在漢藏教理院是十六歲入學(xué),到二十一歲畢業(yè)。在漢藏教理院,我聽過喜饒嘉措、法尊法師講關(guān)于西藏中觀論、印順法師講“三論”、雪松法師講“唯識”(如《解深密經(jīng)》、《楞伽經(jīng)》、《攝大乘論》、《成唯識論》)和“因明”。但那個時候當學(xué)僧,理解力不強,融通也不夠,同時呢,只重“解”不重“行”。所以,雖然學(xué)了這么多東西,實際上不論在理解還是融通方面都還較差。另外由于忽略行持,沒能做到“解、行相應(yīng)”。

  到了開縣以后,由于法尊法師、雪松法師對我教育很切,太虛大師對我希望很深,于是自我策勵起來,白天講課,晚上讀經(jīng)。我晚上讀的經(jīng)典包括《大般若經(jīng)》、《瑜伽師地論》、《大般涅槃經(jīng)》、《大智度論》,還有《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比較大部頭的經(jīng)我都讀了!洞蟀闳艚(jīng)》我也是利用晚上讀的,前后讀了半年時間,從頭年的秋末經(jīng)過冬天,到第二年的初夏才把它讀完。以前讀書雖然有點一般的理解,但是融會不通。為什么佛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空”呢?一會兒說很多法門,一會兒又否定呀?!大、小,空、有,融會不起來。自讀大般若經(jīng)以后,可以說對于教義基本上就融會貫通了,把以前所學(xué)的回憶起來,加以比較、鑒別、貫通,自己就有個心得。希望大家能夠珍惜機會,增加對般若修學(xué)的信仰

  2. 《金剛經(jīng)》的般若中道義

  剛才介紹了《大般若經(jīng)》的綱略,下面談?wù)劷?jīng)的奧義。先介紹一下通行的《金剛經(jīng)》。禪宗第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由聽聞金剛經(jīng)而悟道的。禪宗一、二、三、四祖所奉的經(jīng)典是《楞伽經(jīng)》,到了六祖以后,《金剛經(jīng)》就普遍盛行、流傳民間了,不管文人學(xué)士,還是民間百姓都讀《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一共七種譯本,我們一般讀的是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金剛般若,六祖大師有解釋,就是《六祖壇經(jīng)》。“金剛”形容般若像金剛一樣堅固,可以斬斷無明煩惱,證得解脫。

  依王恩洋先生的解釋,《金剛經(jīng)》的要義乃“明諸法之實相,修菩薩之正行”。以遣相去執(zhí)而明諸法空性;以無住生心,勤修“六度、四攝”而三輪體空為菩薩之正行。

  《金剛經(jīng)》的立論是深合辯證法的,它的語體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論形式。下面列舉十四種:

  第一,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第二,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三,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是實相者,即非實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五,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導(dǎo)思想。);

  第六,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第七,如來說諸心,即非諸心,是名為心;

  第八,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九,如來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十,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第十一,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十二,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第十三,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十四,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十四種般若方式,“如來說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從否定意識語言的執(zhí)著,而契合中道妙義的真理。

  3. 天臺宗“一心三觀”的般若中道義

  天臺宗根據(jù)《法華經(jīng)》和《大般若經(jīng)》提出了“三止、三觀、三諦”。“三觀”就是“假觀、空觀、中觀”。“假”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一切現(xiàn)象,均由世間的語言安立,乃至佛教經(jīng)典亦是語言安立,都是假名。假名安立就是空法,幻化不實,所以就是“空”。一切現(xiàn)象,一切語言文字,不管是世俗諦、勝義諦,還是有為法、無為法,對這些名相,不要執(zhí)著有一實體,要遣執(zhí)、要去相,這叫做“空”。所以第二叫“空觀”。前面兩個,一是“假名觀”,二是“空觀”。假名是幻有的,空觀,觀萬法實體是沒有的,所以不要執(zhí)著,要遣相去執(zhí)。經(jīng)過這兩個階段以后,亦“有”、亦“空”,一方面是妙有,一方面是真空。在法上見到妙有真空,就是諸法實相,即中道之相,所以稱之為“中”。

  我們學(xué)佛的人應(yīng)具備般若智慧,不落“斷、常”二邊,能夠觀察到諸法實相,亦有、亦空,具中道智,這就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中心點要破執(zhí)。說假,是說明它是幻化的;說空,就是它沒有常恒不變的實體。因此,要去執(zhí)——去“我執(zhí)”和“法執(zhí)”。因“我執(zhí)”和“法執(zhí)”是流轉(zhuǎn)生死的根本,是世間爭論的起源,也是斗爭的起源、戰(zhàn)亂的起源。必須要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達到“無我”的境界,“無我”境界就是“空”的境界,“空”就是“無我慧”。只有具足“空慧”(或無我慧),對于眾生和事相的觀察,才能夠正確把握,視大地、山河與我融合在一起、觀眾生與我平等,就可以救度眾生,創(chuàng)造和諧、和平的環(huán)境。這是它的精神,依此就能提高修行程度,提高般若智慧。

  一方面觀“假”,一方面觀“空”,諸法亦有亦空,這稱之為“中道”。所以上面這個三段論式,第一個就代表“假”,“如來說布施”,布施是假名安立,“即非布施”,非布施叫三輪體空,——你不要執(zhí)著我修了布施不得了,你就要空呀,空什么呢?不要執(zhí)著有個施者,有個受施者,不要執(zhí)著有個施物,三輪體空。為什么當年達摩祖師同梁武帝說話不投機呢?因為梁武帝盡管做了功德,他還執(zhí)著有功德,執(zhí)著有什么好報,所以,與達摩祖師談話不投機。于是達摩祖師就離開了,一葉蘆葦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故修善法而不執(zhí)著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善法;修布施,而不執(zhí)著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合乎中道的布施。其它都是一樣的內(nèi)容,修忍辱波羅蜜而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修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余此類推,就這么一個方式。在現(xiàn)代來講,這也是辯證法思想。所以,金剛般若是一種最高的辯證法思想。在《大般若經(jīng)》中有金剛般若,這是般若精髓。

  4.《心經(jīng)》是般若總綱

  《心經(jīng)》屬于般若這個系統(tǒng),《大般若經(jīng)》中有六品說的都是《心經(jīng)》內(nèi)容!缎慕(jīng)》有十一種譯本,我們現(xiàn)在讀的《心經(jīng)》是玄奘法師翻譯的。另外還有十種,但是玄奘法師翻譯的最盛行,趙樸老就經(jīng)常念《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只有260多個字,是很精煉的。這260多個字,包括了《大般若經(jīng)》的精華,是般若精髓,大家不要忽略,要重視、要恭敬、要持誦。玄奘法師就是受了《心經(jīng)》的加持感應(yīng),求法、學(xué)法、弘揚經(jīng)典,最后譯《大般若經(jīng)》,到了臨終念《心經(jīng)》。你們看,這個《心經(jīng)》多重要!

  《心經(jīng)》的重點是說,第八地菩薩以上的圣者,修無相空觀到最高最深境界,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以后,度一切苦厄。即證了空境,觀眾生平等,同時發(fā)起大悲心,去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心經(jīng)》頭幾句的內(nèi)容。然后就講中道觀、講空相,講在修行過程中要“不可得”、要無所著。最后,就總結(jié)般若的功用很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心經(jīng)》的總綱,就是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就是“空、不、無”;一句話就是“不可得、無所得”。就這么一個內(nèi)容。“空、不、無”就是講緣起性空的中道般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從因緣生法的幻相,就可以見它的本性、理體,這就是“空”。從空性的理所顯的現(xiàn)象,就是因緣生法的“色”。由“有”見“空”,由“空”見“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觀。

  第二就是顯示空相,空相即空性,就是真如法性。這個“性”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說,不能以有為生滅之法來對待“空相”,不能以有為法的垢凈、增減來測度真如法性。

  “無”就是破執(zhí),從“世俗諦”到“勝義諦”,從有為法到無為法,遣除執(zhí)著。大家要注意到,這一個“空”,是奪情不奪法。什么叫奪情不奪法呢?就是消除你的妄執(zhí),但是,法是存在的,不是否定法。譬喻因果法,能否定因果嗎?講三寶功德,能否定三寶功德嗎?講佛的“三身四智”,你能否定嗎?所以,不管世間法(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出世間法(包括四圣諦十二因緣、菩薩的六度四攝等)都要遣除執(zhí)著。雖然遣除執(zhí)著,但法是客觀存在、不能否定的。所以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因果等一切法相是不能否定的。“無”就代表這個意思。

  總之一句話——不可得,無所得。對于一切不要執(zhí)著,不要有所得。有所得,就不行,那還有執(zhí)著。這是《心經(jīng)》的大綱,這個綱要也代表了整個《大般若經(jīng)》的精華,所以大家要好好學(xué)《心經(jīng)》,并懇切地依之修行。

  今天講這段是介紹《大般若經(jīng)》的內(nèi)容,因時間關(guān)系就不能再多講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