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選集 十四、六處法門 無我為根本
十四、 六處法門*無我為根本*
>
第184 ( 190 ) 經 (上p21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于眼不識、不知、不斷、不離欲者,不堪任正盡苦。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諸比丘!于眼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于耳、鼻、舌、身、意,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219 ( 198 ) 經 (上p22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內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爾時、世尊告羅睺羅:「善哉羅睺羅!能問如來甚深之義」。佛告羅睺羅:「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羅睺羅!作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羅睺羅!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著不生者,是名斷愛、轉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處觀】
處,是生長門的意義,約引生認識作用立名。有情的認識作用,不能獨存,要依于因緣。引發(fā)認識的有力因素──增上緣,即有情根身的和合體: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此六者的和合,即有情自體;為生識的有力因,所以名之為處。六處是介于對象的所識,與內心的能識中間的官能。有所知與能知,而此二者皆以六處為中心;如沒有六處,能識與所識失去聯絡,也就不能成為認識。由六處而引發(fā)六識,才能分別境界。六處為認識的重要根源,所以隨六處而分識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由于六根門,所以有六塵──外六處、六識。繼之而引起的心理作用,也就分為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等。這都從認識的來路──根門不同,加以種種的分別。
六處中的前五處,為生理機構,是色法。此色,經中稱為「清凈色」,是物質中極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見的細色,近于近人所說的視神經等。
意處是精神的源泉。依五處發(fā)前五識,能見五塵;依意處生意識,能知受、想、行──別法處,也能遍知過去未來,假實等一切法。我們的認識活動,根源于六處,而六處即有情的一切,所以佛陀常說六處法門。
〔本段請自行參閱〕
>
界,即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此六界,無論為通性,為特性,都是構成有情自體的因素,一切有情所不可缺的,所以界又被解說為「因性」。
地、水、火、風四界,為物質的四種特性。『雜含』(卷三‧六一經) 說:「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一切物質,不外乎四大界及四大所造的五根,五塵。
地、水、火、風,為世間極普遍而作用又極大的,所以也稱為四大。人類重視此常識的四大,進而推究此四大的特殊性能,理會到是任何物質所不可缺的,所以稱為能造。
地即物質的堅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質的濕性,作用為攝聚;火即物質的暖性,作用為熟變;風為物質的動性,作用為輕動。隨拈一物,莫不有此四大的性能,沒有即不成為物質。
至于空界,是四大的相反的特性。物質必歸于毀壞,是空;有與有間的空隙,也是空;虛空是眼所見,身所觸的無礙性。凡是物質──四大的存在,即有空的存在;由于空的無礙性,一切色法才能占有而離合其間。有虛空,必有四大。依這地、水、火、風、空五大,即成為無情的器世間。若再有覺了的特性,如說「四大圍空,識住其中」(成實論引經),即成為有情了。
>
【佛法的心理觀】
【心意識】
意為有情的中樞有情即有情識,故識為有情的特征。佛敎于心識發(fā)揮的極精密,確為應有的努力。經中以種種名詞去說明識,又總括為「此心、此意、此識」(雜含卷二.三五經)。佛雖總說此三者,但并未給與嚴密的定義。圣典中有時說心,有時說意,有時又說識。所以歷來論師,都認此三者是同一的;但從他的特殊含義說,可以做相對的分別。
先說意:意的梵語,即「末那」(不必作第七識解),是「思量」義。意的特殊含義,有二:一、意為身心交感的中樞:有情的身心自體,為六根的總和,除前五色根外,還有意根。意根與五根的關系,如『中含』『大拘絺羅經』說:「意為彼(五根)依」。五根是由四大所造成的清凈色,是物質的,屬于生理的。意根為精神的,屬于心理的。意為五根所依止,即是說:物質的生理機構,必依心理而存在,而起作用;如心理一旦停止活動,生理的五根也即時變壞。所以五根與意根,為相依而共存的,實為有情自體的兩面觀。
意根為根身──含攝得眼、耳、鼻、舌四根的身根活動的所依,根身也是意根存在與生起的所依,二者如蘆束相依。五根中,身根比四根的范圍大,有眼、耳等是必有身根的。這可見意的特征,即是與根身的和合。
有情自體即六根,六根或譯作六情,這是從情──情識、情愛而生起,能生情而又與情相應的。身心相互依存,不即不離的有情觀,即從五根與意根的交感中顯出。
有人說:心理作用是由物質結構的生理派生的,這是抹煞意根,偏重物質。
有人說:心是離根身而存在的,色根為心的產物,這是忽視色根,偏于心理。
佛法的有情論,意根與五色根相依而存。單有五根,僅能與外境觸對,而不能發(fā)生認識作用;意根不離五根的活動,所以想分解五根而別求意根,也是不可能的。
意根與五根的關系,可從取境的作用而知。如眼根,像一架照相機,能攝取外境作資料,現為心相而生起眼識。意根是根,所以也能攝取境界。意根不但有他獨特的(「別法處」)境界,還能承受五根所取的境界。五根如新聞的采訪員,意根是編輯部的外稿搜集者。意根能取五根的所取,又為五根起用的所依。五根與意根的交感相通,即說明了意根為身心和合的中樞。
【意為認識作用的源泉】
根是生義,如樹依根而發(fā)枝葉;六根能發(fā)識,所以稱根。平常說:依眼根生眼識,……依意根生意識,這還是大概的解說。精密的說:意根不但生意識,而且還能生前五識。所以凡能生認識的心理根源,都稱為意根;而從此所生的一切識,也可總名之為意識。
意為認識作用的根源,研究此發(fā)識的根源,佛敎有二派解說不同──也有綜合的:一、主張「過去意」,即無間滅意。以為前念(六)識滅,引生后念的識,前滅識為后起識的所依,前滅識即稱為意。
一、主張「現在意」,六識生起的同時,即有意根存在,為六識所依。如波浪洶涌時,即依于同時的海水一樣。此同時現在意,即意根。所以意的另一特征,即認識活動的泉源。
依根本敎義而論,意根應該是與六識同時存在的,如十八界中有六識界,同時還有意界。
【依意生識】
識,了別義,重在觸對境界的認識;能了識別,故稱為識。所依的根有六,所取的境也有六,識也因此分為六種!褐泻弧簡馓浣洝徽f:如火是同一的,草燒即名草火,木燒即名木火。識也如此,依六根,緣六境,依此即成為六識。
關于識的是一是多,古來大有爭辯。依緣起觀的見地說,識應為相對的種種差別,而非絕對的多識。但識為依根緣境而現起者,所以說明上不妨側重差別。
佛敎后期,發(fā)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qū)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那里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
古代的一意識師(見攝大乘論),以意識為本而說明諸識,以為意識對外而了別五塵時,即為一般所說的前五識;意識又向內而執(zhí)取根身。這向內而執(zhí)取根身的,即等于一般所說的阿陀那識。此意識為本的意識,應為從意而生的意識,不只是六識中的意識。
佛說「依意生識」,應以與根身相依存的「意」為根源。低級的有情,可能沒有眼、耳、鼻、舌,但身根是有的。身根為四大所造清凈色,由于地大增勝而成定形的機體;水大增勝而有液汁循環(huán)的機體;火大增勝而有消化的機體;風大增勝而有運動的機體;意與這身根相應而生起的覺了,或觸對外境,從意起身識;或執(zhí)取身根,執(zhí)取身心自體,從意生(細)意識,這二者,無論如何微昧,微昧到不易理會,但是一切有情所必具的。此(細)意識為「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有取識,即與極微細的我見、我愛、我慢相應的染識。
像人類,意根與根身相應而生的覺了,外緣即明確的五識。如定中根身所起的內觸識,及內取根身,執(zhí)取自體的──細意識,也是極微昧的。此外,有高度明確意識,承受五識外緣的落謝影像,承受(細)意識內取的積集余勢,承受前念意識的活動形態(tài),發(fā)為一般明確的意識。
重視佛陀「依意生識」的敎義,「六處和合」的立埸,應從根身與意識的交感處,說明一切有情共有的微細身識與意識,到達人類特有的明確意識。
【心及三者的綜合】
心的梵語有四,但中國譯成同樣的心字。這里所要說的,是「質多」。
質多是「種種」的意義;但不就是種種,是由種種而存在而長成的,所以古來約「種種積集滋長」而解說為「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認識,取之于外,同時留下所認識的印象于內,即成為心。
識愈攀緣得多,內存的心象也愈多,所以說種種滋長。這可見心的特殊含義,為精神界的統(tǒng)一。這統(tǒng)一性的心,還可從多方面得到明證。如『雜含』(卷一0.二六七經)說:「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此即說相續(xù)心為三毒所染污。
又如說「心心所」,依心而起種種心所,也即是以心為統(tǒng)一性的。
又如說「心遠獨行」,獨即有獨一的意義。所以此心為種種的集起義,又是種種的統(tǒng)一義。
識,約認識境界──內境、外境說。識由何來,由身心交感的──心理源泉的意處而來。識生了又如何?識生后剎那即滅,留影象而充實內心,心是種種的積集與統(tǒng)一。心與意,為內心的兩種特性:一是六識所引生的,一是六識所從生的,流出又流回。識多對境界說,意多對根身說,心多對心所說。
一般的心理學者或認識論者,論到認識的來源時,有的說:心如白紙,什么都沒有,一切認識作用,都由生活經驗而漸漸生起、資長。如不和外境接觸,心就什么也不會有。一切從經驗來,即所謂經驗派。
有的說:認識作用的種種功能,是與生俱來的。如想象、思考、推測等種種認識功能,都本來就有,由外境的觸對而引發(fā),此即所謂理性派。
以佛法來說,這即是新熏說與本有說。二家所說的,各見得一些,卻不是完善的。依佛法,有情為身心相依的共存體;心理活動,是無始以來,即由外而內──從識到心,又由內而外──從意到識,不斷的交流。有情無始以來,即有此心此意此識。不悟時間的幻惑性,推斷為本有或者始有,實在可以無須!
【心與心所】
心與心所,約心的統(tǒng)覺及所有復雜的心理內容說。心所,是「心所有法」,心所生起,系屬于心而為心所有的。此心與心所,從依根緣境而發(fā)識來說,每分為六識聚,而分別說明他的復雜內容與發(fā)展程序。
六識聚所有的心所中,最一般的,即作意、觸、受、想、思五者。作意與觸,更為認識過程中的要素。
作意,如『中含』『象跡喻經』說:「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此「念」,『雜心論』譯作憶;『智度論』譯作憶念;玄奘即譯為作意。粗淺的說,此作意即注意。深刻的說,根境和合時,心即反應而起作用;由于心的警動,才發(fā)為了別的認識。此心的警動。反應,即作意。古譯為憶念,這因為內心的警動,是在根取境相時,心中有熟習的觀念起來與境相印合;由根境感發(fā)反應而起憶念與境相印合,這才成為認識。
論到觸,習見的經句,如『雜含』(卷一三‧三0六經)說:「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這即是根、境二和生識,根、境、識三和合觸的明證。
根、境和合生識,即由于根、境相對而引起覺了的識。此識起時,依根緣境而成三事的和合;和合的識,即名為觸──感覺而成為認識。此觸,經部師解說為即是識,即觸境時的識,如『雜含』(卷一三‧三0七經)說:「眼色二種緣,生于心心法。識觸及俱生,受想等有因」。有部以識及觸為二,又是同時相應的;所以觸從三和生,又為令三和合的心所。
與根境相對的識,本沒有二者,但由于根取境的引動內心,心反應緣境而成為認識,此從外而內,從內而外的認識過程,似乎有內在心與緣境心的二者。如作意與心,識與觸,即是如此。此認識過程,本為極迅速而難于分別先后的,也不能強作內外的劃分,不過為了說明方便而如此說。否則,易于誤會內心為離根境而恒在。
受、想、思與識觸俱生。經中曾說到受等依觸緣觸而生,因為不是識的觸境而成為認識,一切感情、構想、意志作用,都無法表達出來。識為有情對境所起的認識,認識到的境界,必與自己相關而引起不同的情感;認識必有攝取境像而成為表象作用,或進而有推想、想象;認識外境,必引起對付外境的作用──思。所以佛法中,不論為五識的感性知識,意識的理性知識,都必會引起受、想、思來。
古來,或主張心與心所同起,即同時而有極復雜的心理活動;蛑鲝埼覀兊男淖R是獨一的,在極迅速的情況下,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
關于這,應從緣起觀的立場而抉擇他。認識作用,為相依共存的。如從和合的觀點而分析他,即發(fā)現確為非常復雜而相應的心聚。但認識又為相續(xù)而起的,如從動的觀點,辨別認識的內容,即知認識又確為先后別異的心流。從識觸而受,從受而想,從想而行的認識過程,似乎與識觸與受、想、思俱生的見解相反;但在同時相應的學者中,對于認識的先后發(fā)展,也有此解說。
│阿含經││瑜伽論││攝大乘論││解脫道論│
識觸…………率爾…………見………………見
受……………尋求…………等尋求…………受
想……………決定…………等貫徹安立……分別
行……………染凈…………勢用……………令起速行
受,是情感的受,也是從承受到未能明確分別中間的探求。決定,即確定他是什么,徹底明了而安立分別名言,這與想心所一致。染凈,即善惡心行,與勢用等相同。這樣,盡管同時起與前后起有諍,而在認識的發(fā)展過程中,識觸與受、想、思,確乎可以看作先后代起而為一心聚的重心。
【善心所與惡心所】
佛法對心心所的辨析,為了凈化自心,即了解認識的內容與過程,為善為惡,才能給予對治而凈化他。佛法的觀心,是應用的心理學,這是學者所不可忽略的。
直覺境界的(五)識觸,即含有可意與不可意,于是引起自心的痛苦或喜樂──受;種種分別──想;引起見于身體語言的動作──思。五蘊的識、受、想、行,實為從認識到行為的過程。五蘊中的行蘊,以思心所為主。除了受、想以外,以一切善惡心所為行蘊的內容,雖為后起的,但實為當然的結論。
善心所與惡心所,是極復雜的,可以約種種的含義而立種種名的。其中主要的,即三善根與三不善根。根,即為善與惡的根本特性,其他善惡心所,都依此而生起。三不善根,即貪、瞋、癡。貪是有情自體與環(huán)境的染著;癡──無明是對于有情無情一切事理的蒙昧;瞋是對他──他人的不能關切,不能容忍的敵視。據真諦譯『隨相論』說:「如僧祗等部說:……煩惱即是隨眠等煩惱,隨眠煩惱即是三不善根……,由有三不善根故起貪、瞋等不善」。這可見一般粗顯的貪、瞋、癡,從隱微的,潛行的染根──三不善根而生,三不善根即是隨眠。
但上座系的學者,以三不善根為欲界粗重的不善,于是乎別立三無記根或四無記根,其實無記根不是經文所說的。四無記根的無明,為隱微的蒙昧心,從不同的性能來分別:我見即癡分,我愛即貪分,我慢──自恃凌他即瞋分。于隱微蒙昧的覺了中,有此我見,我愛,我慢,成為有情識的──極深細的本質。這實為三不善根的內容,不過解說不同。
此不善根為一切不善心所的根源;隱微蒙昧雖不是嚴重的惡心,但到底是不清凈的。這相反的善根,即無貪、無瞋、無癡,也是希微而難以明確覺了的。即在一般有情的不善心中,善根也隱微的潛行于心的深處。如經中說:「如是補特伽羅,善法隱沒,惡法出現,有隨俱行善根未斷」(順正理論卷一八引經)。
從此三善根而顯現流行,即一般心相應的無貪、無瞋、無癡。如擴充發(fā)展到極高明處,無癡即般若,無瞋即大(慈)悲,無貪即三昧。三昧即定心;定學或稱心學,而經說「離貪故心得解脫」。無貪為心性明凈而不受染著,解脫自在,才是大定的極致。
>
第253 ( 202 ) 經 (上p2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佛告彼比丘:「于眼正觀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如是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歡喜已作禮而去。
第271 ( 209 ) 經 (上p25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觸入處,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沙門、婆羅門,于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如虛空與地」。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具足如實知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佛告比丘:「我今問汝,汝隨問答我。比丘!汝見眼觸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此眼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初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法永不復起,所謂眼識及色。汝見耳、鼻、舌、身、意觸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佛告比丘:「善哉!善哉!于耳、鼻、舌、身、意觸入處,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實知見者,不起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比丘六觸入處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永不復生,謂(耳識、聲……,)意識、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273 ( 211 ) 經 (上p25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少逐現在五欲功德,逐未來世轉復微少。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復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諸比丘!亦復多逐過去五欲功德,現在、未來亦復微少。汝今亦當以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故,增加自護,亦當不久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所以者何?眼見色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故比丘!于彼入處當覺知!若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聲想……)法想則離」。佛說當覺六入處言已,入室坐禪。
時有眾多比丘,世尊去后,作此論議:世尊為我等略說法要,不廣分別而入室坐禪。世尊說言:當覺六入處!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聲想……)法想則離。我等今日,于世尊略說法中猶故不解,今此眾中,誰有慧力,能為我等于世尊略說法中,廣為我等演說其義!復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難,常侍世尊,常為大師之所贊嘆,聰慧梵行。唯有尊者阿難,堪能為我等,于世尊略說法中演說其義。我等今日,皆共往詣尊者阿難所,問其要義;如阿難所說,悉當奉持。爾時,眾多比丘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于一面坐。白尊者阿難言:「尊者當知!世尊為我等略說法要,如上所說,具問阿難:當為我等廣說其義」!尊者阿難語諸比丘:「諦聽,善思,于世尊略說法中,當為汝等廣說其義。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余當說,故言眼處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入處滅,(聲想……)法想則離。世尊略說此法已,入室坐禪,我今已為汝等分別說義」。尊者阿難說此義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第275 ( 213 ) 經 (上p26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等演說二法,諦聽,善思。何等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若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是非二者,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彼自以意說二法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緣眼、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緣觸,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若于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種貪欲身觸,種瞋恚身觸,種戒取身觸,種我見身觸,亦種殖增長諸惡不善法,如是純大苦聚皆從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廣說如上。復次、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于此諸受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種貪欲身觸,不種瞋恚身觸,不種戒取身觸,不種我見身觸,不種諸惡不善法。如是諸惡不善法滅,純大苦聚滅。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277 ( 215 ) 經 (上p2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佛說此經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06 ( 304 ) 經 (上p38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后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諦聽,善思,有六六法。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何等為六內入處?謂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何等為六外入處?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云何六識身?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云何六觸身?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云何六受身?謂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云何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若有說言眼是我,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生滅故。若眼是我者,我應受生死,是故說眼是我者,是則不然。如是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生受若是我者,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觸生受是生滅法,若眼觸生受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說眼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眼觸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觸生受是生滅法,若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意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意觸生受非我。如是比丘!當如實知眼所作,智所作,寂滅所作,開發(fā)神通,正向涅槃。云何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285 ( 218 ) 經 (上p26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苦集道跡,苦滅道跡。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苦集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苦集道跡。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苦滅道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305 ( 232 ) 經 (上p27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空,云何名為世間空」?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佛說此經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306 ( 233 ) 經 (上p27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世間集,世間滅,世間滅道跡。諦聽,善思。云何為世間?謂六內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云何世間集?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云何世間滅?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余斷:已舍、已吐、已盡、離欲、滅、止、沒。云何世間滅道跡?謂八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309 ( 236 ) 經 (上p28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林中晝日坐禪。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日坐禪來」。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于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敎令滅。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系念修學。若比丘觀察時,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間,眼識于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習。是名比丘于行、住、坐、臥,凈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凈乞食住」。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310 ( 237 ) 經 (上p28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長者,名郁瞿婁,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見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見法般涅槃」?佛告長者:「若有比丘,眼識于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于識,為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于)法,亦復如是。若比丘眼識于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于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于)法,亦復如是。是故長者!有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者,有不得見法般涅槃者」。
第376 ( 250 ) 經 (上p3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阇崛山。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系色耶?色系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意系法耶?法系意耶」?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尊者摩訶拘絺羅!于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系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系。人問言:為黑牛系白牛?為白牛系黑牛?為等問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系白牛,亦非白牛系黑牛,然于中間若軛,若系鞅者,是彼系縛」。「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中間欲貪,是其系也。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系色,若色系眼,乃至若意系法,若法系意,世尊不敎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故,世尊敎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余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則心解脫。乃至意、法,亦復如是」。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第379 ( 253 ) 經 (上p305)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優(yōu)陀夷往拘薩羅國人間游行,至拘盤茶聚落,到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庵羅園中住。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有諸年少弟子,游行采樵,至庵羅園中,見尊者優(yōu)陀夷,坐一樹下,容貌端正,諸根寂靜,心意安諦,成就第一調伏。見已,往詣其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面。時優(yōu)陀夷為諸年少,種種說法勸勵已,默然而住。彼諸年少聞尊者優(yōu)陀夷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時諸年少擔持束薪,還至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置薪束于地,詣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白言:「我和上尼當知!庵羅園中有沙門優(yōu)陀夷,姓瞿曇氏,依于彼住,極善說法」。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語諸年少言:「汝可往請沙門優(yōu)陀夷瞿曇氏,明日于此飯食」。時諸年少弟子,受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敎已,往詣尊者優(yōu)陀夷所,白優(yōu)陀夷言:「尊者當知!我和上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請尊者優(yōu)陀夷明旦飯食」。時優(yōu)陀夷默然受請。時彼諸年少,知優(yōu)陀夷受請已,還歸和上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所,白言:「和上尼!我以和上尼語請尊者優(yōu)陀夷,尊者優(yōu)陀夷默然受請,和上尼自知時」。
爾時、尊者優(yōu)陀夷,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往詣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舍。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遙見尊者優(yōu)陀夷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坐。設種種飲食,自手供養(yǎng),豐美滿足。食已,澡漱洗缽訖,還就本坐。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知食已訖,著好革屣,以衣覆頭,別施高床,現起輕相,慠慢而坐。語優(yōu)陀夷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優(yōu)陀夷答言:「姊妹!今是非時」。作此語已,從座起去。如是明日,諸弟子復至庵羅園采樵,聽法,還復白和上尼,和上尼復遣詣請食。如前三返,乃至請法,答言非時,不為說法。諸年少弟子復白和上尼:「庵羅園中沙門優(yōu)陀夷,極善說法」。和上尼答言:「我亦知彼極善說法,再三請來,設食、問法,常言非時,不說而去」。諸弟子言:「和上尼著好革屣,以衣覆頭,不恭敬坐,彼云何說?所以者何?彼尊者優(yōu)陀夷,以敬法故,不說而去」。和上尼答言:「若如是者,更為我請」。
彼諸弟子受敎更請,供養(yǎng)如前。時和上尼知食訖已,脫革屣,整衣服,更坐卑床,恭敬白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優(yōu)陀夷答言:「汝今宜問,當為汝說」。彼即問言:「有沙門、婆羅門,說苦、樂自作;復有說言苦、樂他作;復有說言苦、樂自他作;復有說言苦、樂非自非他作。尊者復云何」?尊者優(yōu)陀夷答言:「姊妹!阿羅訶說苦樂異生,非如是說」。婆羅門尼復問:「其義云何」?優(yōu)陀夷答言:「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諸苦、樂」。優(yōu)陀夷復語婆羅門尼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于意云何?有眼不」?答言:「有」!赣猩弧?答言:「有」!赣醒圩R,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答言:「如是,尊者優(yōu)陀夷」!優(yōu)陀夷復問:「有耳……。鼻……。舌……。身……。(有)意(有色?有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答言:「如是,尊者優(yōu)陀夷」!優(yōu)陀夷言:「此是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于苦、樂」。婆羅門尼言:「尊者優(yōu)陀夷,如是阿羅訶說,從其因緣生苦、樂耶」?優(yōu)陀夷答言:「如是,婆羅門尼」!婆羅門尼復問:「沙門!云何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優(yōu)陀夷答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尼!一切眼一切時滅無余,猶有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答言:「無也,沙門」!「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時滅永盡無余,猶有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答言:「無也,沙門」!「如是婆羅門尼!是為阿羅訶說因緣生苦、樂、不苦不樂滅」。尊者優(yōu)陀夷說是法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爾時、毗紐迦旃延氏婆羅門尼,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疑、惑,不由于他,入佛敎法,于法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恭敬合掌,白尊者優(yōu)陀夷:「我今日超入決定。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從今日盡壽歸依三寶」。爾時、優(yōu)陀夷為婆羅門尼說法、示敎、照喜已,從坐起去。
第378 ( 252 ) 經 (上p30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比丘名優(yōu)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冢間,蛇頭巖下迦陵伽行處。時尊者優(yōu)波先那,獨一于內坐禪,時有惡毒蛇,長尺許,于上石間墮優(yōu)波先那身上。優(yōu)波先那喚舍利弗,語諸比丘:「毒蛇墮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駛來,扶持我身出置于外,莫令于內身壞,碎如糠糟聚」。時尊者舍利弗,于近處住一樹下,聞優(yōu)波先那語,即詣優(yōu)波先那所,語優(yōu)波先那言:「我今觀汝色貌、諸根不異于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壞,如糠糟聚,竟為云何」?優(yōu)波先那語舍利弗言:「若當有言:我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風、空、識界,水、火、風、空、識界是我、我所;色陰,色陰是我、我所,受、想、行、識陰,受、想、行、識陰是我、我所者,面色諸根,應有變異。我今不爾,眼非我、我所,乃至識陰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諸根無有變異」。舍利弗言:「如是,優(yōu)波先那!汝若長夜離我、我所、我慢、系著、使,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于未來世永不復起,云何面色、諸根當有變異」!時舍利弗即周匝扶持優(yōu)波先那身,出于窟外。優(yōu)波先那身,中毒碎壞,如聚糠糟。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圣道,歡喜而舍壽,猶如棄毒鈴。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圣道,歡喜而舍壽,如人重病愈。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圣道,如出火燒宅,臨死無憂悔。
久殖諸梵行,善修八圣道,以慧觀世間,猶如穢草木,
不復更求余,余亦不相續(xù)」 。
時尊者舍利弗,供養(yǎng)優(yōu)波先那尸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優(yōu)波先那,有小惡毒蛇,如治眼籌,墮其身上,其身即壞,如聚糠糟」。佛告舍利弗:「若優(yōu)波先那誦此偈者,則不中毒,身亦不壞如聚糠糟」。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誦何等偈,何等辭句」?佛即為舍利弗而說偈言:
「常慈念于彼,堅固賴咤羅,慈伊羅盤那,尸婆弗多羅,
欽婆羅上馬,亦慈迦拘咤,及彼黑瞿曇,難陀、跋難陀。
慈悲于無足,及以二足者,四足與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諸龍,依于水陸者,慈一切眾生,有量及無量。
安樂于一切,亦離煩惱生,欲令一切賢,一切莫生惡,
如此真諦言,無上大師說。我今誦習此,大師真實語,
一切諸惡毒,無能害我身。貪欲、瞋恚、癡,世間之三毒,
如此三惡毒,永除名佛寶;法寶滅眾毒;僧寶亦無余。
破壞兇惡毒,攝受護善人,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說是咒術章句,所謂:
塢頻婆隸 頻婆隸 舟冗陸 波羅頻陸 抖渧 肅抖渧荈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諦尼羅荈施 婆羅拘苻塢隸 塢娛隸 悉波呵舍利弗!優(yōu)波先那善男子,爾時說此偈、說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壞如糠糟聚」。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優(yōu)波先那未曾聞此偈,未曾聞此咒術章句。世尊今日說此,正為當來世耳」。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第375 ( 249 ) 經 (上p2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詣尊者舍利弗所,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答」。尊者阿難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余不」?尊者舍利弗語阿難言:「莫作此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余不」!阿難又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無有余耶」?尊者舍利弗答阿難言:「亦復不應作如是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無有余耶」!阿難復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余無余?非有余非無余耶」?尊者舍利弗答阿難言:「此亦不應作此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余無余,非有余非無余耶」!尊者阿難又問舍利弗:「如尊者所說,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此語有何義」?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余耶?此則虛言。無余耶?此則虛言。有余無余耶?此則虛言。非有余非無余耶?此則虛言。若言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第383 ( 1165 ) 經 (上p319)
如是我聞:一時,尊者賓頭盧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時有婆蹉國王,名優(yōu)陀延那,詣尊者賓頭盧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婆蹉王優(yōu)陀延那白尊者賓頭盧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尊者賓頭盧答言:「大王!大王且問,知者當答」。婆蹉王優(yōu)陀延那問尊者賓頭盧:「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極安樂住,諸根欣悅,顏貌清凈,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凈」?尊者賓頭盧答言:「如佛所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汝諸比丘!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以是因緣,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諸根敷悅,顏貌清凈,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凈」。婆蹉王優(yōu)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言:「今諸世間貪求之心,若見宿人而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而作女想。當于爾時,心亦隨起,貪欲燒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要當更有勝因緣不」?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yōu)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種種不凈充滿其中。周遍觀察:發(fā)、毛、爪、齒、塵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藏、熟藏、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喏、膿、血、腦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凈」。婆蹉王優(yōu)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人心飄疾,若觀不凈,隨凈想現,頗更有因緣,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凈不」?尊者賓頭盧言:「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zhí)持。若于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汝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爾時、婆蹉王優(yōu)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善哉!善說法,乃至受持諸根律儀。尊者賓頭盧!我亦如是。有時不守護身,不持諸根律儀,不一其念,入于宮中,其心極生貪欲熾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正使閑房獨處,亦復三毒燒燃其心,況復宮中!又我有時善護其身,善攝諸根,專一其念,入于宮中,貪欲、恚、癡不起燒燃其心。于內宮中尚不燒身,亦不燒心,況復閑獨!以是之故,此因此緣,能令年少比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凈」。時婆蹉王優(yōu)陀延那聞尊者賓頭盧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第387 ( 1169 ) 經 (上p32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識,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于彼諸心善自防護。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礙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應自防護!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惰放逸,欄牛啖食,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食,設復入田,盡驅令出。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圣弟子于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止令滅。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zhí)杖,遍身捶打,驅出其田。諸比丘!于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圣弟子于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
「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染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大臣答言:此是琴聲。王語大臣:取彼聲來。大臣受敎,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爾時、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染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棄于十方。大臣受敎,析為百分,棄于處處。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于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396 ( 273 ) 經 (上p35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獨靜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從禪覺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作是思惟:云何為我?我何所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佛告比丘:「今當為汝說于二法,諦聽,善思。云何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說言: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緣眼、色,生眼識。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內,是因緣,是堅,是受,是名眼肉形內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津澤,是受,是名眼肉形內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內,若因緣,輕飄動搖,是受,是名眼肉形內風界。比丘!譬如兩手和合,相對作聲。如是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等諸法,非我、非常,是無常之我,非恒、非安隱、變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謂生、老、死、沒、受生之法。比丘!諸行如幻,如炎,剎那時頃盡朽,不實來、實去,是故比丘于空諸行,當知、當喜、當念:空諸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執(zhí)明燈,入于空室,彼空室觀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觀察歡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變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諸法無我、無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為非常耶」?答言:「非常,世尊」!復問:「若無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復問:「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圣弟子寧于中見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如是多聞圣弟子,于眼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時彼比丘聞世尊說合手聲譬經敎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羅漢。
第398 ( 275 ) 經 (上p35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說言大力者,其唯難陀,此是正說。其有說言最端政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其有說言愛欲重者,其唯難陀,是則正說。諸比丘!而今難陀關閉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習,(正念)正智成就,堪能盡壽,純一滿凈,梵行清白。彼難陀比丘,關閉根門故,若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若諸眼根增不律儀,無明暗障,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諸律儀,防護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諸律儀,是名難陀比丘關閉根門。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于食系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饑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如人乘車,涂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涂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間獨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彼善男子難陀,初夜后夜精勤修業(yè)者,彼難陀晝則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凈其身;于初夜時,經行、坐禪,除去陰障,以凈其身;于中夜時,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脅而臥,屈膝累足,系念明相,作起覺想;于后夜時,徐覺徐起,經行、坐禪。是名善男子難陀,初夜后夜精勤修習。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難陀,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是名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關閉根門,如善男子難陀;飲食知量,如善男子難陀;初夜后夜精勤修業(yè),如善男子難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難陀。如敎授難陀法,亦當持是為其余人說」。時有異比丘而說偈言:
「善關閉根門,正念攝心住,飲食知節(jié)量,覺知諸心相,
善男子難陀,世尊之所嘆」!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399 ( 276 ) 經 (上p35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如是像類大聲聞尼眾,住舍衛(wèi)國王園中。比丘尼眾,其名曰純陀比丘尼,民陀比丘尼,摩羅婆比丘尼,波羅遮羅比丘尼,阿羅毗迦比丘尼,差摩比丘尼,難摩比丘尼,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優(yōu)缽羅色比丘尼,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此等及余比丘尼,住王園中。爾時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后圍繞,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為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說法,示敎、照喜。種種說法,示敎、照喜已,發(fā)遣令還言:「比丘尼!應時宜去」。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我年已老邁,不復堪能為諸比丘尼說法。汝等諸比丘僧,今日諸宿德上座,當敎授諸比丘尼」。時諸比丘受世尊敎,次第敎授比丘尼,次至難陀,爾時、難陀次第應至而不欲敎授。爾時、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前后圍繞,詣世尊所,稽首禮足,乃至聞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問尊者阿難:「誰應次至敎授諸比丘尼」?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諸上座次第敎授比丘尼,次至難陀,而難陀不欲敎授」。爾時、世尊告難陀言:「汝當敎授諸比丘尼,為諸比丘尼說法。所以者何?我自敎授比丘尼,汝亦應爾;我為比丘尼說法,汝亦應爾」。爾時、難陀默然受敎。
時難陀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入室坐禪。從禪覺,著僧伽梨,將一比丘,往詣王園。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難陀來,疾敷床座,請令就坐。尊者難陀坐已,諸比丘尼稽首敬禮,退坐一面。尊者難陀語諸比丘尼:「諸姊妹!汝等當問,我今當為汝等說法。汝等解者當說言解,若不解者當說不解。于我所說義,若當解者,當善受持;若不解者,汝當更問,當為汝說」。諸比丘尼白尊者難陀言:「我等今日聞尊者敎,令我等問,告我等言:汝等若未解者,今悉當問;已解者當言解,未解者當言不解。于我所說義,已解者當奉持;未解者,當復更問。我等聞此,心大歡喜。未解義者,今日當問」。爾時、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云何姊妹?于眼內入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內入處觀察,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等已曾于此法如實知見,于六內入處觀察無我,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六內入處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應如是解,六內入處觀察無我。諸比丘尼!色外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聲、香、味、觸、法外入處,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尊者難陀!我已曾于六外入處,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六外入處如實無我」。尊者難陀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六外入處無我。若緣眼、色生眼識,彼眼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彼意識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識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是意解,六識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察,六識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彼觸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已曾于此六觸,觀察如實無我;我亦常如是意解,六觸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當如實觀察,于六觸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觸緣受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彼受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于此六受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受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受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生觸,觸緣想,彼想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想身,如實觀察無我;我亦常作此意解,六想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想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思,彼思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思身,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思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思身如實無我。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緣愛,彼愛是我,異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六愛身,如實觀察無我;我常作此意解,此六愛身如實無我」。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察,此六愛身如實無我。姊妹!譬因膏油、因炷,燈明得然。彼油無常,炷亦無常,火亦無常,器亦無常。若有作是言:無油、無炷、無火、無器,而所依起燈光,常、恒、住、不變易,作是說者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緣油、炷、器然燈,彼油、炷、器悉無常,若無油、無炷、無器,所依燈光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溉缡擎⒚!此六內入處無常,若有說言,此六內入處因緣生喜樂,常、恒、住、不變易、安隱,是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等曾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緣法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清涼、真實」。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比丘尼!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諸姊妹!譬如大樹、根、莖、枝、葉,根亦無常,莖、枝、葉皆悉無常。若有說言,無彼樹根、莖、枝、葉,唯有其影,常、恒、住、不變易、安隱者,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如彼大樹、根、莖、枝、葉,彼根亦無常,莖、枝、葉亦復無常。無根、無莖、無枝、無葉,所依樹影一切悉無」。「諸姊妹!若緣外六入處無常,若言外六入處因緣生喜樂,常、恒、住、不變易、安隱者,此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我曾于此義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靜、清涼、真實」。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義,當如實觀察:彼彼法緣,生彼彼法;彼彼法緣滅,彼彼生法亦復隨滅、息、沒、寂滅、清涼、真實。諸姊妹!聽我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譬如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zhí)利刀,解剝其牛,乘間而剝,不傷內肉,不傷外皮,解其肢節(jié)、筋骨,然后還以皮覆其上。若有人言,此牛皮、肉全而不離,為等說不」?答言:「不也,尊者難陀!所以者何?彼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zhí)利刀,乘間而剝,不傷皮肉、肢節(jié)、筋骨,悉皆斷截,還以皮覆上;皮、肉已離,非不離也」!告⒚!我說斯譬,今當說義:牛者,譬人身粗色,如篋毒蛇經廣說。肉者,謂內六入處。外皮者,謂外六入處。屠牛者,謂學見跡。皮、肉中間筋骨者,謂貪喜俱。利刀者,謂利智慧。多聞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是故諸姊妹!當如是學:于所可樂法,心不應著,斷除貪故;所可瞋法,不應生瞋,斷除瞋故;所可癡法,不應生癡,斷除癡故。于五受陰當觀生、滅,于六觸入處當觀集、滅,于四念處當善系心住七覺分。修七覺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于其有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于無明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諸姊妹!當如是學」!爾時、尊者難陀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敎、照喜;示敎照喜已,從座起去。
時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眷屬圍繞,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乃至為佛作禮而去。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眾觀月,為是滿耶,為未滿耶?當知彼月未究竟?jié)M。如是善男子難陀,為五百比丘尼正敎授、正說法,于其解脫猶未究竟。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不見一結不斷,能使彼還生于此世」。爾時、世尊復告難陀:「更為諸比丘尼說法」。
爾時、尊者難陀默然奉敎。夜過晨朝,持缽,入城乞食。食已,乃至往詣王園,就座而坐。為諸比丘尼說法,示敎、照喜;示敎照喜已,從座起去。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復于異時,與五百比丘尼,前后圍繞,往詣佛所,稽首禮足,乃至作禮而去。爾時、世尊知摩訶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告諸比丘:「譬如明月十五日夜,無有人疑月滿不滿者,然其彼月究竟圓滿。如是善男子難陀,為諸比丘尼說如是正敎授,究竟解脫。若命終時,無有說彼道路所趣,此當知即是苦邊」。是為世尊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07 ( 305 ) 經 (上p38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后善,善義、善味,純一滿凈,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于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于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如是染著,相應、愚暗、顧念、結縛其心,長養(yǎng)五受陰,及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樂著)悉皆增長。身心疲惡,身心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彼身生苦覺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諸比丘!若于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于眼不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于意不染著,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暗,不顧念,不系縛,損減五受陰,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樂著悉皆消滅。身不疲苦,心不?,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身心覺樂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yè),正命清凈修習滿足,是名修習八圣道清凈滿足。八圣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若比丘于此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05 ( 282) 經(上p37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征伽羅牟真鄰陀林中。時有年少,名欝多羅,是波羅奢那弟子,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為汝等說修諸根不」?欝多羅言:「說已,瞿曇」!佛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云何說修諸根」?欝多羅白佛言:「我?guī)煵_奢那說:眼不見色,耳不聽聲,是名修根」。佛告欝多羅:「若如汝波羅奢那說,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見色」。爾時、尊者阿難在世尊后,執(zhí)扇扇佛。尊者阿難語欝多羅言:「如波羅奢那所說,聾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唯聾者耳不聞聲」。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異于賢圣法律無上修諸根」。阿難白佛言:「唯愿世尊為諸比丘說賢圣法律無上修根!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舍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于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于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賢圣法律無上修根」。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賢圣法律,為賢圣修根」?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彈指頃。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舍。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實知:我耳識聞聲,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勝妙,所謂為舍;得舍已,離厭,不厭,譬如大力士夫,彈指發(fā)聲即滅。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圣弟子如是如實知: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蓮華,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實知: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舌端唾沫,盡唾令滅。如是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圣弟子如是如實知: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鐵丸燒令極熱,小渧水灑,尋即消滅。如是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滅。圣弟子如是如實知: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斷多羅樹頭。如是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為舍;得彼舍已,離厭、不厭。阿難!是為賢圣法律,為圣弟子修諸根」!冈坪螢槭シ蓪W見跡」?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慚恥、厭惡。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慚恥、厭惡。阿難!是名賢圣法律學見跡。阿難是名賢圣法律無上修諸根。已說賢圣修諸根,已說學見跡。阿難!我為諸聲聞所作,所作已作,汝等當作所作,廣說如篋毒蛇經」。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13 ( 311 ) 經 (上p3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富樓那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佛告富樓那:「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眼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yǎng)欲之色,見已欣悅、贊嘆、系著,欣悅、贊嘆、系著已歡喜,歡喜已樂著,樂著已貪愛,貪愛已厄礙。歡喜、樂著、貪愛、厄礙故,去涅槃遠。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富樓那!若比丘眼見可愛,(可)樂、可念、可意、長養(yǎng)欲之色,見已不欣悅、不贊嘆、不系著,不欣悅、不贊嘆、不系著故不歡喜,不歡喜故不深樂,不深樂故不貪愛,不貪愛故不厄礙。不歡喜、不深樂、不貪愛、不厄礙故,漸近涅槃。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
佛告富樓那:「我已略說法敎,汝欲何所住」?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說敎誡,我欲于西方輸盧那人間游行」。佛告富樓那:「西方輸盧那人,兇惡、輕躁、弊暴、好罵。富樓那!汝若聞彼兇惡、輕躁、弊暴、好罵、毀辱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輸盧那國人,面前兇惡、訶罵、毀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于我前,兇惡、弊暴、好罵、毀辱我,猶尚不以手石而見打擲」。佛告富樓那:「彼西方輸盧那人,但兇惡、輕躁、弊暴、罵辱,于汝則可脫,復當以手石打擲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輸盧那人,脫以手石加于我者,我當念言: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佛告富樓那:「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汝者,復當云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當彼人脫以刀杖而加我者,當作是念:彼輸盧那人賢善、智慧,雖以刀杖而加于我,而不見殺」。佛告富樓那:「假使彼人脫殺汝者,當如之何」?富樓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輸盧那人脫殺我者,當作是念:有諸世尊弟子,當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輸盧那人,賢善、智慧,于我朽敗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脫」。佛言:「善哉!富樓那!汝善學忍辱,汝今堪能于輸盧那人間住止。汝今宜去,度于未度,安于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爾時、富樓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尊者富樓那,夜過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城乞食。食已還出,付囑臥具,持衣缽,去至西方輸盧那人間游行。到已,夏安居,為五百優(yōu)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繩床、臥褥、供養(yǎng)眾具,悉皆備足。三月過已,具足三明。即于彼處入無余涅槃。
第414 ( 312) 經(上p39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摩羅迦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后有」。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言:「諸年少聰明利根,于我法律出家未久,于我法律尚無懈怠,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聞我略說敎誡」!摩羅迦舅白佛言:「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得聞世尊略說敎誡。唯愿世尊為我略說敎誡,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乃至自知不受后有」。第二、第三,亦如是請。佛告摩羅迦舅:「汝今且止,如是再三,亦不為說」。爾時、世尊告摩羅迦舅:「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佛告摩羅迦舅:「若眼未曾見色,汝當欲見,于彼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答言:「不也,世尊」!「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佛告摩羅迦舅:「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為量,聞以聞為量,覺以覺為量,識以識為量」。而說偈言:「若汝非于彼,彼亦復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為苦邊」。摩羅迦舅白佛言:「已知,世尊!已知,善逝」!佛告摩羅迦舅:「汝云何于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爾時、摩羅迦舅說偈白佛言:「若眼已見色,而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于種種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yǎng)于眾苦,永離于涅槃。見色不取相,其心隨正念,不染惡心愛,亦不生系著。不起于諸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不能壞其心,小長養(yǎng)眾苦,漸次近涅槃。日種尊所說,離愛般涅槃。若耳聞諸聲,心失于正念,而取諸聲相,執(zhí)持而不舍。鼻香、舌嘗味,身觸、意念法,忘失于正念,取相亦復然。其心生愛樂,系著堅固住,起種種諸愛,無量法集生。貪欲、恚、害覺,退減壞其心,長養(yǎng)眾苦聚,永離于涅槃。不染于諸法,正智、正念生,其心不染污,亦復不樂著。不起于諸愛,無量法集生,貪瞋、恚、害覺,不退減其心,眾苦隨損減,漸近般涅槃。愛盡般涅槃,世尊之所說。
是名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佛告摩羅迦舅:「汝真于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如汝所說偈:若眼見眾色,忘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如前廣說」。爾時、尊者摩羅迦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爾時、尊者摩羅迦舅,于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已,于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第 13370 ( 1032 ) 經 (下p741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聞已,語尊者阿難:「知不?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當共往看」。尊者阿難默然而許。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共詣給孤獨長者舍。長者遙見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說三種受,如叉摩修多羅廣說,身諸苦患,轉增無損。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耳、鼻、舌、身)、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聲、香、味、觸)、法界生貪欲識。不著于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于水、火、風、空、識界,不依(水、火、風、空)、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受、想、行)、識陰生貪欲識」。時給孤獨長者悲嘆流淚。尊者阿難告長者言:「汝今怯劣耶」?長者白阿難:「不怯劣也。我自顧念,奉佛以來二十余年,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我亦久來,未嘗為諸長者說如是法」。長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善哉尊者舍利弗!當為居家白衣,說深妙法,以哀愍故!尊者舍利弗!今于此食」。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請。即設種種凈美飲食,恭敬供養(yǎng)。食已,復為長者種種說法,示敎、照喜。示敎、照喜已,即從坐起而去。
- 上一篇:雜阿含經選集 十五、無我
- 下一篇:雜阿含經選集 十三、無常 常不可得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雜阿含經新譯
- 《中觀今論》講座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