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十六、 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迹茧s阿含經(jīng)>>
第535 (372) 經(jīng)﹙中p89﹚四食之因緣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yǎng)。何等為四?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后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yīng)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yīng)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xù)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頗求那復(fù)問:「為誰觸」?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yīng)作是問為誰觸。汝應(yīng)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yīng)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復(fù)問:「為誰受」?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yīng)問為誰受。汝應(yīng)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yīng)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復(fù)問:「世尊!為誰愛」?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yīng)作是問,為誰愛。汝應(yīng)問言:何緣故有愛?我應(yīng)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復(fù)問:「世尊!為誰取」?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yīng)問言為誰取。汝應(yīng)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yīng)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復(fù)問:「世尊!為誰有」?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yīng)問言為誰有。汝今應(yīng)問:何緣故有有?我應(yīng)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dāng)來有觸生,是名有。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段請自行參閱]
<<佛法概論>>
【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對有情的觀察,不能單是橫的分析,他是生生不息地在時間長流中生活著的,所以更應(yīng)作豎的觀察。
像一盞燈,能按時不斷的加油和燈芯,他將繼續(xù)不斷的播放光明,成為一盞常明燈,否則就會息滅。
有情是蘊、處、界和合的生命流,不是這一期死了就結(jié)束,在因緣和會時,他將無限止的延續(xù)下去。他的無限延續(xù),也需要加油──因緣的資養(yǎng)。因此,由于因緣的離散,即開顯寂然無生的法門。
如『雜含』(卷一五?三七一經(jīng))(534)說:「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yǎng)。何等為四?謂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食是資益增長的意思,等于平常說的營養(yǎng),能使有情維持延長其生命,而且擴展長大。凡有資益增長作用的,都可稱為食。所以『阿含經(jīng)』中所說的食,并不限于四者,與因緣的含義相近。不過佛約資益有情作用最強盛的,特別的總括為四食,為后代一般論師所稱引。
佛曾說十句法,第一句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這是說,一切有情延續(xù)維持其生命,都要依賴于食。此一論題,有針對外道的重要意義。當(dāng)時的苦行者,要求生死的解脫,而沒有適當(dāng)?shù)姆椒ǎ瑑H能一味的刻苦自己,甚至一天食一麻一麥,或但服水,或?qū)J硽,苦苦的支持生命,以求得解脫物欲的拘累,而達心靈的自由。釋尊在苦行時,也曾精苦到如此,等到覺悟了苦行的徒然,于是受牧女乳糜的供養(yǎng),資養(yǎng)身心,才能于菩提樹下完成正覺的解脫?嘈姓咦I嫌釋尊的受食乳糜,懷疑釋尊的正覺,所以特地說此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四食。這不但肯定了飲食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生死延續(xù)的動力何在,怎樣才能完成解脫。
<<佛法概論>>
【四食】
一、麤搏食:應(yīng)譯為段食,即日常茶飯等飲食。所食的,是物質(zhì)的食料,可分為多少餐次段落的,所以叫段食。要能資益增長于身心,才合于食的定義。所以服食毒品等,不能資益而反損害身心,佛法中即不稱為食。有情一期生存的延續(xù),必要有段食,特別是這欲界的人間。沒有這,雖有別的資益──食,也難于生存。如入定過久,由于缺乏段食,出定時即不能支持而死亡,這可見段食對于人類的重要。
以定慧的修持來說,如營養(yǎng)不足,身心過于衰弱,定慧也不能成就?嘈姓卟恢m宜的段食,對于生存及修養(yǎng)的重要性,所以會驚奇釋尊的受食而得到正覺。要知道,段食不但直接的資益營養(yǎng)了肉體,有健康的肉體,能發(fā)生健康的精神,所以也間接資益了精神。
二、觸食:觸是六根發(fā)六識,認識六塵境界的觸。根、境、識三者和合時所起合意的感覺,叫可意觸;生起不合己意的感覺,叫不可意觸。從此可意、不可意觸,起樂受、苦受等。這里的觸食,主要為可意觸,合意觸生起喜樂受,即能資益生命力,使身心健康,故觸食也是維持有情延續(xù)的重要因素。
「人逢喜事精神爽」,有些難治的疾病,每因環(huán)境適宜,心境舒暢而得到痊愈。反之,失意、憂愁,或受意外的打擊,即會憔悴生病,甚至死亡。近代的衛(wèi)生學(xué)也說:樂觀的心情,是身體健康不可缺的條件。
又如修定的人,得到定中的喜樂內(nèi)觸,出定后身心輕安,雖飲食減少,睡眠減少,而身心還是一樣的健康。
所以『雜含』(卷一五?三七三)(536)說:「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
三、意思食:意思是意欲思愿,即思心所相應(yīng)的意欲。意思愿欲,于有情的延續(xù),有強大的作用。心理學(xué)者說:一個人假使不再有絲毫的希望,此人決無法生活下去。有希望,這才資益身心,使他振作起來,維持下去。像臨死的人,每為了昐望親人的到來,又延續(xù)了一些時間的生命,所以意思也成為有情的食。
四、識食:識指「有取識」,即執(zhí)取身心的,與染愛相應(yīng)的識。識有維持生命延續(xù),幫助身心發(fā)展的力量!缸R緣名色」,為佛法中重要的敎義,如『長含』『大緣方便經(jīng)』所說。經(jīng)中佛對阿難說;人在最初托胎的時候,有「有取識」。父母和合時,有取識即攝赤白二渧,成為有機體的生命而展開。
此識的執(zhí)取,直到死亡的前剎那,還不能暫離。假使一旦停止其執(zhí)取的作用,一期生命即宣告結(jié)束,肉體即成為死尸。所以佛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有取識對于有情資益延續(xù)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
四食,是佛陀深細觀察而揭示的,都是人世間明白的事實。四食不但有關(guān)于現(xiàn)在一期生命的延續(xù),即未來生命的延續(xù),也有賴于意思食與識食來再創(chuàng)。如人類,總是希望生存,愿意長此延續(xù)下去。這種思愿的希欲,雖或是極微細的,下意識的,不必經(jīng)常顯著表現(xiàn)的,但實在是非常的堅強熱烈。到臨死,生命無法維持時,還希圖存在,希圖未來的存在。
一切宗敎的來生說,永生天國說,都是依著這種人類的共欲──「后有愛」而成立的。有情的生死相續(xù),即依此愛相應(yīng)的思愿所再創(chuàng),所以說:「五受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雜含卷一0?二六0經(jīng))(43)。
有取識即與取相應(yīng)的識,在沒有離欲前,他是不會停止執(zhí)取的。舍棄了這一身心,立刻又重新執(zhí)取另一身心,這即是入胎識的執(zhí)取赤白二渧為自體。如狝猴的跳,放了這一枝,馬上抓住另一枝。此有取識的執(zhí)持,是「攬他為己」的,即愛著此自體,融攝此自體,以此為自,成為身心統(tǒng)一而靈活的個體。對于有情身心的和合相續(xù),起著特殊的作用。
人類的生存欲──思食,以個體生存為中心。深刻而永久的生存欲,即「后有愛」。又要求擴大永續(xù)的生存,即種族繁衍的思愿。小自家庭,大至國族,人都希望自家自族的繁衍永續(xù);不但人類,即小至螻蟻,也還是如此。
佛法以人類為本,但并不專限于人類的說明,普遍到一切有情。低級的有情,有些是不必有父母子女同在的關(guān)系,所以雖有種族延續(xù)的事實,而都由本能的繁殖,常缺乏明確的種族意識。人類可不然,幼弱時期很長,須賴家庭父母的撫養(yǎng);生存的需要復(fù)雜,須賴同族類的保護與互助,所以種族延續(xù)的意欲,也特別強烈。這延續(xù)種族生命的動力,即攝于意思食。
。迹茧s阿含經(jīng)>>
第536(373)經(jīng)﹙中p92﹚如何觀察四食斷、知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yǎng)。云何為四?謂一、粗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云何比丘觀察摶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yǎng)。欲度曠野崄道難處,糧食乏盡,饑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答曰:「不也,世尊」!復(fù)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崄道與不」?答言:「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凡食摶食,當(dāng)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知已,于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圣弟子,于五欲功德上有一結(jié)使而不斷者;有一結(jié)系故,則還生此世。云何比丘觀察觸食?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于地,地蟲所食;若依于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于彼觸食,當(dāng)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圣弟子于上無所復(fù)作,所作已作故。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dāng)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作是思惟,常生思愿,舍遠而去。觀意思食,亦復(fù)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知);意思食斷(、知)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圣弟子于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jīng)廣說。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觀察識食,亦復(fù)如是。如是觀者,識食斷、知;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名色斷、知者,多聞圣弟子于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537(374)經(jīng)﹙中p94﹚于四食貪愛則入名色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yǎng)。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若比丘于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于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dāng)來有增長,當(dāng)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于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dāng)來有不生、不長,當(dāng)來有不生長故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guān)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dāng)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前言
- 雜阿含經(jīng)新譯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