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萬法唯心”

  試述“萬法唯心

  慧雪
  內(nèi)容提要: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萬法唯心”。為了說明這一論點,首先在前言中交待了佛教唯心學(xué)說的特質(zhì);其次分四點闡述“萬法唯心”的具體含義:㈠ 引圣典成立萬法唯心。㈡ 舉唯識、天臺、凈土禪宗等各家對萬法唯心的具體論述。㈢ 從“心與一切法”、“心為萬法主導(dǎo)”以及“萬法唯心的重要性”來探討唯心之理。㈣ 舉“相”、“物”、“根身器界”等皆隨心轉(zhuǎn)的實例,以證明萬法唯心。最后結(jié)語,進一步強調(diào)萬法唯心義理甚深,行者若能把握唯心之理,則可轉(zhuǎn)凡成圣、離苦得樂、圓滿無上佛道。
  關(guān)鍵詞:萬法唯心  一念三千  諸法實相  涅槃妙心
  作者:釋慧雪,閩南佛學(xué)院學(xué)僧。
  在人類千百年來的歷史中,古今中外的哲學(xué)家、宗教家都在共同關(guān)心著一個問題:宇宙萬法是怎么來的?人間的吉兇禍福是由誰決定的?對于這樣一個宇宙人生的本體問題,在中外哲學(xué)史上異說紛紜:有說本體是物質(zhì)的,有說本體是精神的,有說本體唯神,有說本體唯我。盡管眾說不一,總不出“唯心”與“唯物”兩種宇宙觀。其中“唯神”與“唯我”都是屬于唯心的范疇。
  佛教認為,一切法總依心的轉(zhuǎn)變而轉(zhuǎn)變,無論是直接的、間接的,顯著的、隱微的。因此,佛教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佛教的唯心與一般的唯心學(xué)說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和外延,可以說兩者有著天壤之別。一般的唯心所要研究和說明的只限于人們散心和世俗染心的一般現(xiàn)象,對于定心和凈心的一些現(xiàn)象則根本聞所未聞。而佛教的唯心則是定散雙究、染凈同詮。在心量作用方面,一般的唯心只看到或只談到心理在尋常一些生活領(lǐng)域的適應(yīng)能力,于心所有的特異功能及其不可思議的妙用,則沒有涉及。而佛教的唯心對于心理各方面的作用,都有著詳明的論述。一般的唯心,不是說神,就是說我。佛教則主張破“神我”。佛教的唯心觀點,是要我們認識一切法的真實,徹見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清除由主觀妄執(zhí)而起的無明煩惱,達到依正二報的凈化,進入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如是這一切,就是佛教唯心學(xué)說最極圓滿究竟,遠遠超過其它一切唯心學(xué)說之所在。同時,這也正是佛教“萬法唯心”的特質(zhì)。
  然而,“萬法唯心”微妙甚深,不可思議。它是佛陀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頓悟成佛時親證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我等淺機初學(xué)所能徹知。本文只是就佛法“唯心”之道理,拾古圣先賢之遺物,對此作些嘗試性的探討與淺述,意在作為佛學(xué)義理的一種學(xué)習(xí),加強對這一觀點的理解。現(xiàn)就有關(guān)的幾個問題略述其義。其中不免掛一漏萬,敬請諸方大德慈悲指正。

  一、唯心學(xué)說建立的依據(jù)

  整個佛法,從佛陀設(shè)教的動機去看,既不能說是“唯心”,也不能說是“唯物”。佛陀只是隨眾生的根機,針對眾生的弊病,隨類普應(yīng),演說種種教法。然而,佛教畢竟是以有情為中心的,有情之所以異于無情者,蓋是有無心識耳。因此,在佛陀的教義中,不得不傾向于唯心。縱觀大小乘經(jīng)典,唯心之文隨處可見。下面列舉幾種,以證明唯心的理論。

  1.《起信論》云: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1]
  此中所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即是說世間一切染法皆由心造。此中所說:“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即是說無為凈法亦是唯心。如是兩釋,雖有差別,然總為顯示一切法皆由心造之義。此義乃佛教唯心學(xué)說的主干,是從真如緣起論說明三界唯心。

  2.《華嚴經(jīng)》云: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2] 所言法界者,乃一心之總名,萬法之歸趣。十方法界,四圣六凡,不出一心之所造作。若隨顛倒迷染之緣,則有六凡法界生;若隨不顛倒悟凈之緣,則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觀之,圣之與凡,唯心之垢凈而現(xiàn)。六凡心垢故,則現(xiàn)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圣心凈故,則現(xiàn)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yè),自身受報,唯圣與凡,但問自心可矣!這是從法界緣起論建立唯心。

  3.《解深密經(jīng).分別瑜伽品》說:

  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xiàn)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xiàn)。[3]
  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由于無始以來根深蒂固的錯誤習(xí)慣,往往以為離心而有。其實客觀存在的境相是沒有的。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是我們自心現(xiàn)起的影子。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就能知所知的關(guān)系,顯示了唯心所現(xiàn)的道理。

  4.《十善業(yè)道經(jīng)》說:

  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yè)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zhuǎn)。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所致。”[4]
  眾生之所以在三界六道中,死此生彼,輪轉(zhuǎn)不息,皆由于迷心,起惑造業(yè)而招感了生死之苦果。

  5.《正法眼藏都機篇》中佛言:

  “一心一切法,一切法一心,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謂一切萬有萬識諸法皆“心”所現(xiàn),除心之外無一切法。于一切法之外,亦無心可言。心唯是法,法唯是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6.《增一阿含經(jīng)》中:

  “佛告諸比丘,謂一切法者,只是一法,何等為一法?心是一法,出一切法也。”[5] 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心開而為萬法,萬法總攝而為一心。以心法包括一切法,出生一切法,也正是顯示了諸法唯心。
  此外還有如《六祖壇經(jīng)》的“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6]《楞伽經(jīng)》的“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維摩詰所說經(jīng)》:“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遺教經(jīng)》“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佛名經(jīng)》“罪從心起,還從心滅。”……故知宇宙人生,善惡一切,皆由心造。一切佛法無不闡述諸法唯心的真義。

  二、各家對“萬法唯心”的闡述

  “萬法唯心”是佛法的全體,大乘的要旨,是“諸法因緣生”、“因果循環(huán)”和“無我性空”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佛教各宗派所闡述的原則,都是以此為總的歸宿。如中觀宗的“八不緣起”,唯識宗的“阿賴耶識緣起”,天臺宗的“三諦圓融、一念三千”,賢首宗的“四法界”與“十玄門”,凈土宗的“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律宗的“佛戒唯心、攝心為戒”,密宗的“即身成佛”,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理論,各家立說的角度雖有不同,而所顯示的諦理則是一致的。今列舉幾家,略加闡述。

 、濉∥ㄗR宗——“萬法唯識”

  唯識宗主張世界和人生是由人們各自的心識緣變映現(xiàn)的,如《唯識三十頌》說:“是諸識所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7] 本宗將宇宙萬有一切法總括為五位百法,從五位百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如《成唯識論》卷七說:
  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yīng)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8]
  此列表如下:
  [圖略]
  “唯識”又稱“唯心”,“心”是集起義。佛說“萬法唯心”是遮遣愚夫所執(zhí)心外實有色等諸法,但并不否定依因緣生起的宇宙差別現(xiàn)象。色心諸法,但不離識而已。
  唯識學(xué)主張一切有情的善惡種子都含藏在阿賴耶識中。這五彩繽紛的世界,錯綜復(fù)雜的人生,形形色色的事物……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第八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功能所生起的影像,再加上第七末那識頑固的我執(zhí)而成虛妄的外境。這個客觀世界的存在,純粹依靠第八識為因緣,加上前七轉(zhuǎn)識的配合作用,才有了種種事相(即相狀)。
  再者,由于眾生業(yè)力種子各自不同,從第八識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世界也就不同。如《攝大乘論?增上慧分》說:“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yīng),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9] 此頌古人稱為“一心應(yīng)四境”,是說于同一處,如我們?nèi)祟愃姷慕恿魉,?a href="/remen/fuba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福報具足的天人看來,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業(yè)深重的餓鬼看來,成為一團猛烈的火球,或是一堆穢濁的濃血;在傍生界的魚蝦見了,則是一座美麗的水晶宮,為安身立命之所。再如,人類的美食,天人視為是污穢的;而人類排泄的糞便,畜生卻視為美食。這說明客觀上是沒有獨立外境的,我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隨我們業(yè)識所變現(xiàn)的,所以各類有情所見不同。這就是《解深密經(jīng)》中“諸識所緣、隨心所現(xiàn)”的思想,也正是“唯識無境,萬法唯心”的論證。

 、妗√炫_宗——“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對宇宙本體——“萬法唯心”的另一解釋。此教義是根據(jù)舊譯《華嚴經(jīng)?夜摩天宮自在品》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來。
  “一念”亦稱“一心”,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天臺宗以虛妄剎那之心為一念。“三千”指宇宙萬有,表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相等人、物差別之總和。“一念三千”即謂于凡夫當下一念心中,具足三千世間之諸法性相。蓋天臺宗思想,不論三性之有漏、無漏,而謂介爾(一點點)一心即具三千世間之染凈諸法而無欠缺。如天臺宗創(chuàng)始人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云: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10]
  考諸眾生于日夜所起一念心,必屬于十法界中某一法界。若起殺生等嗔恚之心,造五逆十惡之罪業(yè),是地獄界;若起愚癡貪欲之心,是畜生界;若起爭勝嗔斗之心,是修羅界;若起綱常五戒之心,與人倫道德相應(yīng),是人間界;若起五戒十善之心,是天道界;若起厭苦入滅之心,是聲聞界;若起因緣性空之心,是緣覺界;若起六度化人之心,是菩薩界;若起法界圓融無礙之心,與清凈不思議性功德相應(yīng),是佛界。是故,一念與某界相應(yīng),此心即在某界。更且“此十法界,各各因果,不相混濫”。但十界又不是絕對對立的,它可由圓融之妙理互相轉(zhuǎn)化。如餓鬼界的眾生,通過修行可以轉(zhuǎn)生成人,直至成佛等,其它九界也是這樣。因其不是孤立的,故在一界必具十界,而成百界。此百界又具足十如是,即成千如。如《法華經(jīng)?方便品》云:“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11] 百界千如,再配以“五蘊、眾生、國土”三種世間,即成三千世間。此三千世間具足于一念心中,“一念三千”即由此出。
  天臺宗提出“一念三千”說,這是“性具實相”說的核心。這說明眾生一念心中就具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宇宙萬有本然具足于眾生的一念心中。萬有森然具備,無須另有本源。心就是一切現(xiàn)象,一切現(xiàn)象就是心。在介爾細心中,一念動處,便是宇宙全體。

 、纭敉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凈土宗從唯心理性方面來講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如凈土宗教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12] 即佛者,一念心佛,是心是佛;眾生者,一念心眾生,是心是眾生。所以阿難在楞嚴會上,因世尊開示而悟到五蘊、十八界了不可得,本如來藏,妙明真性,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后,就發(fā)愿說:“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13] “愿今得果”即上求佛道,“度恒沙眾”即下化眾生。“深心”即佛之本心。將此本心奉獻給塵塵剎剎,利益和廣度眾生,同生凈土,共成佛道。眾生本來是未來諸佛,發(fā)心念佛,發(fā)愿往生,上求下化,即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具體運用和體現(xiàn)。
  清涼大師 [14] 曾為凈土宗立五種念佛法門
  1.緣想境界念佛:是要行人用能觀的心(智),觀想所念之佛(境),心觀佛,佛照心。心感佛,佛應(yīng)心。觀照感應(yīng)非前非后,平等一如。行人觀前感佛之心,是眾生心即佛心。而所感之佛是佛應(yīng)眾生。隨感隨應(yīng),心佛眾生,本同一體。眾生一心周遍法界,彌陀法身亦遍法界。阿彌陀佛居法身地,與法界眾生心地不隔分毫。
  2.攝境唯心念佛:是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六凡四圣皆唯心造。心垢國土垢,心凈國土凈。心能作地獄,心亦能作佛。若心不凈,不生凈土,故《維摩詰所說經(jīng)》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15]]
  3.心境無礙念佛:是心通佛。觀念佛時,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觀彌陀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時,是心即阿彌陀佛凈土莊嚴。這正是《楞嚴經(jīng)?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16]
  4.心境俱泯念佛:是心空寂契佛。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泯絕無寄,心佛具空,十方依正,色心凡圣等法,悉皆空寂。
  5.重重無盡念佛:是心法界妙理,無窮無盡。心佛眾生等法,相攝相入,圓融無礙。十方諸佛無不攝在現(xiàn)前一念心內(nèi),一念之心無不遍入十方諸佛之心,心佛眾生,互攝互入,無內(nèi)無外,非大非小。眾生是彌陀心中的眾生,彌陀是眾生心中的彌陀。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交融無間。阿彌陀佛,即無量光、無量壽。觀佛光明,橫遍十方。念佛壽命,豎窮三際。橫豎交徹,重重無盡,即法界體。
  主張禪凈雙修的永明延壽大師亦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歸結(jié)為:“總不出唯心凈土,本性彌陀。”指出當下這心之作用之處——即心,就是真實圓滿——即佛。當下心清凈時,即是凈土世界。故十方佛土,不出一心。若自心不清凈,則西方凈土遠隔十萬億佛土,何期到達?若自心清凈,則西方凈土不隔毫端,舉念即至。古德云:“念佛念心心念佛。”足見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念佛即是念心,念心即是念佛。是故“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由此可知,凈土宗修持的要旨,亦貴在于我們的一念之心。

  ㈣ 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釋尊的一代教法,如來出世的本懷,無非是令眾生離生死之愛纏,達涅槃之彼岸。由于眾生機宜有異,所以佛陀敷衍的教法也就不能千篇一律。禪宗是佛陀為上根利智的眾生所開的“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不歷僧祗獲法身”的頓教法門。
  禪宗以“傳佛心印為宗”,又名“佛心宗”,本宗對“萬法唯心”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如《中峰禪師語錄》曰:“禪者何物?即吾心之異名也;心物者何?即禪之體也。”這樣的“禪”是純一絕對心的名稱,是屬于自證的境界,是不落任何言詮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禪門的宗旨,宗師們指示學(xué)人就是直指心性,單刀直入。如《宗鏡錄》卷九十八云:
  “有檀越問:‘和尚是南宗北宗?’答云:‘我非南宗北宗,心為宗。’又問:‘和尚曾看教不?’答云:‘我不曾看教,若識心,一切教看竟。’”[17]
  馬祖道一禪師也說:“凡所見色,皆是見心。”[18] 可見,禪門修法,下手即在心念上用功,毫無迂回游移之地。若學(xué)人頓悟自心,舉足便入如來寶所。
  所謂“直指“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妙明真心,因不悟此心當體是佛,背覺合塵,迷而不返,故“非眾生”而成眾生。若徹見此心雖萬劫輪回,而本有之天然佛性從未損益,即可立地成佛也。故經(jīng)云:“彼非眾生。”眾生與佛唯是一心,所差別者只是迷悟而已。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指此心體。此心是傳法之根本,是眾生迷悟之根本;故佛佛唯傳一心,祖師亦爾。悟是此心,不悟還是此心,十法界皆由心造,除一心之外更無余法。如《六祖壇經(jīng)》云:“一切諸法盡在自心中。”直示此心乃佛陀出世之一大事因緣。正如永明延壽禪師說:“釋迦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磨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心,自覺覺他,已諧本愿。”諸佛菩薩,歷代祖師無非勸化眾生都要悟入此一心。一切經(jīng)教所謂的最上乘、第一義、般若、中道、真如、法性、諸法實相、一真法界、乃至無上菩提、楞嚴三昧、以及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等,皆是一心之異名,為化眾生強立名字耳。
  眾生由于不識自心,因此沒有勇氣承擔此“心”即是佛之事實,于心外求法,如是縱經(jīng)累劫,永無見道之日。如《宗鏡錄》卷十九引:“如禪要經(jīng)云,佛言,善男子!若外相求,雖經(jīng)劫數(shù),終不能得。于內(nèi)覺觀,如一念頃,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9] 因為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道一體,當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不用修道,不用成佛,而一切本自圓成,本自具有。此心乃十方諸佛共修共證,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行、住、坐、臥亦都是用此心。眾生一切行為之善惡都不離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能下地獄,能成佛,能作祖。我們在修行當中,若能當下悟此一心,頓見真如本性,剎那間即可橫超三界,豎遍十方,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正如五祖宏忍禪師謂六祖惠大師能曰:“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20] 六祖惠能大師亦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21] 是故禪宗一法,不假方便,直指單傳,直示心源,但明自心,見自本性而成佛、而生西方。
  從以上各家對“萬法唯心”的闡述,顯而易見:佛法雖廣,總歸一心;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恒沙妙德,總在心源。故一切修法,參禪打坐、持戒念佛、誦經(jīng)持咒、禮拜供養(yǎng),以及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是修心。若離自心,則學(xué)顯學(xué)密、談性談相,皆屬客塵影事。反之,則無量法門,如自藏家珍,取用不竭。依之而修,必能斷煩惱,了生死,趣向菩提。

  三、從理論認識上探討唯心

 、濉⌒呐c一切法的關(guān)系

  現(xiàn)在,把一切法與心的含義先作簡單的解說:“一切法”,簡而言之,就是一切事理,一切事物,以及事事物物的法則、條理。凡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都是我們所可了解到的一切。如器世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報體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以及心、心所法等,總名一切法。什么叫“心”呢?佛法中,心也叫“意”,也叫“識”。三者的作用,如《俱舍論》說:“集起為心,思量為意,了別為識。”心與一切法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呢?可以肯定地說:心與一切法有極其密切的關(guān)系,沒有心,就沒有一切法。
  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就是原因、條件或關(guān)系。世間萬事萬物,依于各種因素關(guān)系才能現(xiàn)起和存在。隨觀任何事物,決無脫離了因緣而能成立的。而在這眾因緣中,有一特別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心”。如一座房子,必依磚瓦木石等眾因緣才能建立。但房子從下地基到完工等一系列的設(shè)施,建筑過程,都是由心作決定的。又如我們的身體,若無心識執(zhí)持就會變壞,而不成為活人了。再如眼見色,必依眼識等因緣才能成為認識。由此推知:大如宇宙、星球,小如一沙、一塵,都依不同的因緣而得成立,都未離開心識。換句話說,一切法不離心的作用,缺了心識的因素,一切法將無從安立。
  一切法依心識而安立,因眾生的心識不同,所見到的外在世界也各個別異。如《大智度論》譬喻說:有個美麗的女孩,貪欲者見了,就覺得她如天使般可愛而心生染著;修不凈觀的人見了,認為她是一具行廁穢器,沒有一點清凈可愛;嫉妒心強的女子見了,不覺妒火中燒,嗔恨生起;漠不關(guān)心的人見了,猶如見普通人一樣,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覺。這個女孩,如果確確實實是美麗漂亮的,那么無論什么人見了后,都應(yīng)覺得凈妙可愛。反之,都應(yīng)該認為是丑陋不凈的。但事實卻不然,這就說明各人所見的好惡、美丑、凈穢、愛恨都是隨各人心識所現(xiàn),沒有一個實在的外境。由此可以說:心識為因,事物為果,心與一切法有著因果不相離的關(guān)系。

 、妗⌒氖巧茞盒袨榈臎Q定者

  行為,是指我們對人、對事的一切活動。依佛法說,包括了身體、語言及內(nèi)心的活動。身、語的動作,有善的,有惡的,有無所謂善惡的,叫做無記。如平常走路、吃飯、喝水這些動作,就是不可記別善惡的。在對人對事方面,有善與惡的差別。凡是對人有益的,受到國家獎勵、社會稱贊的,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與人有害的,則是惡的,不道德的。
  行為之所以成為善惡,必由內(nèi)心來影響它,正所謂:“言者心之生,行者心之發(fā),審心而善惡自見。”有時,同是一句話,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惡。經(jīng)善意或惡意的引發(fā)而出,聽來便有好與壞的不同感覺。所以善與惡,不僅僅在這些語言文字可以表現(xiàn),主要還是在人善意與惡意的引發(fā)下,將字、語連成句子而表達出來,就成為善的或惡的意思了。身體的動作也一樣,如打人,大家公認為是不好的行為,但慈母望子成龍,不得已而打他,實在是打在孩子身上,痛在母親心上。所以,以愛心為出發(fā)點的管教,父母打孩子不能說他是惡的。又如不懂事的小孩子,模仿性很強,聽見別人罵,他也學(xué)著罵,但毫無惡意,也不能說他是惡的,故法律對未成年的童犯不加處罰,若處罰也是教育性的。
  一切善惡行為都由心決定。故意去作的善事,定得善報;故意去做的壞事,必定受到法律的制裁及來生的惡報。若無心作惡,雖有過失,受的懲罰也較輕;無心做的善事,道德價值也較低。所以,行為從內(nèi)心引發(fā),一般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審思慮”:當境界現(xiàn)前時,意識首先對其進行一番計度、思量、思考、衡量它的利害、得失,以及考慮處理的次序方法。第二階段是“決定思”:前審慮已定,對現(xiàn)前境界有了一定的了解,決定按籌量的方法進行。第三階段為“發(fā)動思”:既已決定,然后發(fā)為動作——動身、動口或動筆去處理一切境界——或取、或舍,或避、或趨。一旦付諸于行動,便有善惡的價值。行為的善惡,主要取決于心,所以,法律對于犯法者,必審查其動機為預(yù)謀還是偶發(fā),這與佛法的見解是一致的。
  可見,善心成善事,惡心成惡事,善惡在一念之間。當貪心、嗔心、癡心生起,就會指導(dǎo)身、口去造殺、盜、淫、妄等十惡業(yè)。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生起,就會去作救苦、救難、利益眾生的事情。行為之善惡由心決定,要挽救世道,勸人行善,就要教人學(xué)佛,從改造心地做起。故言:“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纭≌J識“萬法唯心”的重要意義

  “萬法唯心”——心為一切法的主導(dǎo)者,說明在宇宙人生間的事事物物當中,心是占著主導(dǎo)地位的。
  佛法講一切法都依心的關(guān)系而存在,特別是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心作主宰,被心牽引,受心支配的。我們常把心看作一位領(lǐng)導(dǎo)、一位國王,所以,心又有“心君”、“心王”之美稱。世界由心領(lǐng)導(dǎo),心統(tǒng)領(lǐng)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五官百駭。就好比一位帝王,統(tǒng)領(lǐng)著百官而君臨天下。好的心王能領(lǐng)導(dǎo)我們成就許多功德,若領(lǐng)導(dǎo)不當便會使我們走入岐途,造成禍害。比如今天我們國家賢明的領(lǐng)袖,領(lǐng)導(dǎo)全國人民過著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的生活。而古代的殷紂王、秦始皇等一些暴君,由于領(lǐng)導(dǎo)不善,使得民不聊生,過著水深火熱般的苦日子。我們的心也一樣,若人以染污、嗔恚心說話、身行,則苦就跟著其人,如車跟隨挽車牛一樣;若人以柔和、善軟心說話、身行,則安樂隨著其人。善惡果報,如影隨形,正是“作善降祥,作惡降殃,因果報應(yīng),絲毫不爽。”
  又人心好比一個工廠,好的工廠出好的產(chǎn)品,壞的工廠則制造偽劣假冒產(chǎn)品,且冒黑煙,排臟水,污染空氣,破壞自然環(huán)境。我們的心也一樣,有的人造慈悲喜舍、;雙修的善業(yè);有的人卻造貪嗔邪見、嫉妒怨恨的染污惡業(yè)。每個人心中開了一個什么樣的工廠,制造什么樣的產(chǎn)品,各自心中有數(shù),不需要“檢驗局”來“檢驗”產(chǎn)品,因為自己就是自己“檢驗局”的“局長”。所以,心是好的領(lǐng)導(dǎo)者,或是不好的領(lǐng)導(dǎo)者,對我們非常重要。人類如偏重于物質(zhì)科學(xué)的發(fā)展,自然的駕馭,而忘卻對于本身、對于自心的征服、改造,那結(jié)果一定是物質(zhì)科學(xué)的發(fā)展,反而成為增加人類痛苦的因素。如近代原子彈、核子武器的發(fā)明,只能給人類帶來災(zāi)難,使人們精神上受到威脅,若不圖挽救,則終成苦海。
  要知道:世間不論什么東西,只要善于運用,無一不是好的。不但一般所知道的好東西是有用的,甚至人們認為沒有價值的東西,如一根毒草,一片枯葉,實際上都是有用的?墒牵绻荒苌朴谶\用,一切都可成為有害于我們的東西。“心”便是運用這一些的主導(dǎo)者。人類如果但求外物的發(fā)展,不從主宰事物的心識方面求改造,不能善用外物,必然沒有好結(jié)果。這不是說不要物質(zhì)的進步,而是說要我們善觀自心,使心能善于用物。只有這樣,才能不被物質(zhì)現(xiàn)象界的浮光掠影所迷惑,才能得到解脫。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第八說:“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沈淪。”[22]
  由上可知:一切善惡因果之源,皆由心念。念善作善,念惡作惡,念凡即凡,念圣即圣。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但需徹底凈心,方能了生脫死。如是心與一切法的關(guān)系,心在宇宙人生中的主宰性及其重要意義,我們就應(yīng)該有一定的認識。

  四、舉實例證明唯心

  “萬法唯心”在道理上可以盡情地發(fā)揮,但怎樣去證明呢?任何一條真理,都不是單憑口說就可令人信服的。記得我剛出家時就有人問:你們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可我認為不合理。我們講唯物的,一定要拿出證據(jù)才相信。既然你們說一切唯心造,那你用事實從心中變出一個實物來證明。這可把我難住了。其實,那時我自己又何嘗不在迷惑不解中呢?通過這幾年在閩院的學(xué)習(xí)、熏陶,漸漸明白了佛教所說的“萬法唯心”,非如幻師魔術(shù),說變就變,說有就有。佛法是從緣起的角度建立萬法唯心的理論。宇宙間的每一法:無論是善的、惡的,美的、丑的,大的、小的,抽象的、具體的,都需要眾多的因緣條件方能生起。但在眾因緣中,心起著主導(dǎo)的作用,主宰著一切因緣。有心的功能作用,然后才能認識和改變物質(zhì)世界。所謂一切唯心造,心外無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F(xiàn)舉一些實例,加以證明。

 、濉∠嚯S心轉(zhuǎn)

  我們現(xiàn)在的身體、相貌,是由前生的業(yè)力所招感的。出世以后,受父母的撫育,飲食的滋養(yǎng),長大而成熟。在這一生中,我們的報體,可能在業(yè)力的局限內(nèi),起著很大的變化,這就有隨心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成份。就拿相貌來說吧,每個人的面孔長得不一樣,是因為每個人的思想不一樣,正所謂“心者,貌之根也”。俗語也有“心能修(補)相”、“面如其心”等說法,此話實有道理。我們?nèi)绻毿挠^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可以發(fā)現(xiàn):各人的形象都是隨著心理的變化而變化,并非一成不變。且看下列實例。
  有位西洋畫家,想畫耶穌相,要找一位相貌頂好的,生得慈祥、高貴、剛強、堅毅、公正、純潔,能表現(xiàn)耶穌美德的模特。后來居然找到了一位相貌非常莊嚴的青年,畫家達到了目的。過了幾年,那位畫家又要畫一副魔王相,魔王的相貌自然是丑惡、兇暴、使人見而生畏的。于是,他到死囚牢中去找一位這樣相貌的人做模特,但是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人竟然就是當年那位耶穌模特。同是一個人,相貌怎么變得如此天壤之別呢?原來,這個人上次當模特賺了錢后,便奢侈浪費、花天酒地、無所不為,因此漸漸墮落了。錢用完了,便淪為流氓、土匪,被捕又越獄,作惡又被捕,三番幾次,他的心變得兇狠、險惡、殘暴,相貌也跟著完全改變了。
  我國也有很多這類“相隨心轉(zhuǎn)”的故事。據(jù)說歷史上著名書法家、畫家趙子昂,為了畫一匹仰臥的馬,日思夜想,有一天在中午睡覺的時候,他的夫了進來,竟然看到一匹馬仰臥在床上,把他的夫人嚇了一大跳。原來他想馬想得入神,形相也就變成一匹馬了。
  又如女子越劇團,女子飾老人或小生,因為她心想自己是男角色,日日如此,她的男子之相就漸漸顯現(xiàn)出來。又如京劇男子飾旦角,他的聲音、動作學(xué)的都是女人腔調(diào),久而久之,他的女子之相也就顯出來了。
  以上活生生的事實,說明身體、相貌,隨各人心思的不同而在不斷轉(zhuǎn)變。世間愛美容的太太小姐們應(yīng)明白:不發(fā)脾氣,內(nèi)心和悅,笑顏常開,比什么美容方法都有效。反之,常發(fā)脾氣、瞪眼睛,或憂郁悲傷,由于內(nèi)心惡化,影響面部表情,久而久之,什么美容術(shù)都等于零。所以,與其美容,不如美化心靈。內(nèi)在心靈之美,是永久的美。美化心靈,才是最有效的美容方法。

 、妗∥镫S心轉(zhuǎn)

  上面所說的“相隨心轉(zhuǎn)”,是心對于根身的影響力,著重在有情的組織方面。現(xiàn)在要說的“物隨心轉(zhuǎn)”,是心對身外事物的主宰力。如寺院的建筑,周圍馬路的設(shè)施,都市計劃等,都依人的心力來決定。“譬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23] 心就象藝術(shù)家,藝術(shù)家可以畫出世間種種的山水人物,樓臺殿閣,水榭山槎,蒼茫云海,驚濤海浪……只要存乎于心,任他千態(tài)萬狀,都能得心應(yīng)手?梢哉f,心若想做什么,便有希望造出什么來。俗語也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說法?v觀人類文明史上,無論文學(xué)、科學(xué)、建筑、醫(yī)學(xué)、教育、法律、音樂、工藝、美術(shù)……等等,哪一樣成果不是人類經(jīng)過悠長歲月的心志力量所累積而成的呢?
  外界存在的一切,看來是外物,似乎與心無關(guān),可是研究起來,都是由于人心的需要。人心需要什么,心志力量就向那方面深入、鉆研,就可以把它創(chuàng)造出來。從原始人的鉆木取火,制造簡單的勞動工具,到今天的原子武器、人造衛(wèi)星、電子科學(xué)、宇宙飛船,無不是由于人心的要求才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假若離開人心,歷史將是一片空白。而且依于心理的不同要求,就會展開不同方面的知識與見解。我們同看一本書,就往往所見不一。如魯迅研究《紅樓夢》時說:“經(jīng)學(xué)家見《易》,道學(xué)家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者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同樣的,我們佛教經(jīng)典,無神論者看來是迷信,是鴉片;佛弟子認為是真理,是圣言。良由認識不一,心境不同,所見各異。說明了由于各人心的欲求不同,于同樣的事情會引發(fā)不同的反應(yīng),得出不同的效果。
  在《列子?說符》卷八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懷疑鄰人的兒子偷去了。察看鄰人的走路、語言、行動、表情……,無一不象偷斧子的樣子。不久他從山谷里撿回了所丟的斧子,再看鄰人的動作、語言等,一點也不象偷斧子的人了。
  又如我們在適意時,所見到的一切,無不是美好圓滿、充滿生機的;但心境不悅時,所見的到景象都覺得暗淡無光,不期然地產(chǎn)生凄涼之感。同看一輪明月,有人歡喜贊嘆、喜氣洋洋;有人滿目蕭然,感極悲涼。還有“歡樂感日短,憂愁嘆日長”等等,這些不都是物隨心轉(zhuǎn)的有力證明嗎?
  以上實例,都說明了物隨心轉(zhuǎn),如果心起了變化,外境也就起了變化了。所以,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苦樂,世界的治亂與安危,都依心力而造,隨心力而轉(zhuǎn)。假使大家人心向善良、向智慧、向慈悲、向光明、向和平、重道德、守法令,便會引道行為向善道走,世界就會轉(zhuǎn)成和樂、清凈、美好的世界。反之,若大家向惡,不重道德、不守法令,世界便會變成暴戾穢惡的世界。所以,我們的心力,不但能使身體起變化,也能轉(zhuǎn)變身外之物,甚至使整個世界完全改觀。

 、纭「砼c器界隨禪定心而轉(zhuǎn)

  前面說的是一般人的心力對自身及外物的影響,現(xiàn)在從禪定方面來說明心對根身及器界的主宰力。
  我們的身體動作,都是由心意的引發(fā)而使之動作的,但對于人體的呼吸、體內(nèi)的血脈流通,內(nèi)臟及內(nèi)部的筋肉來說,卻是一般心力所無能為力的,只有順其自然而已。但是禪定功夫很好的人,就有能力來控制它。用什么方法呢?不外乎把心力集中起來。心力就象散射的光線,當它們集中時,就會發(fā)出強光。心力高度集中,便會使我們的身心發(fā)出超強的力量,連我們的身體,包括內(nèi)部都可由心力來控制它。這正如一壺開水,若把壺蓋打開,讓蒸汽四散,那便毫無力量。若蒸汽不散,力量集中,水汽便會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把壺蓋沖脫,蒸汽機的發(fā)明,就是應(yīng)用這一原理的。通常我們的心,不是散亂,便是昏沉,所以心力小,有時連普通的道理都聽不懂、記不住。如果能以定力集中心力,不昏沉、不散亂,便會產(chǎn)生無比的智慧和力量。
  近代高僧虛云老和尚、廣欽上人等,他們的禪定功夫極深,一念便可入定,一入禪定可幾個月不起于座。這禪定的功夫是以心力來影響生理。呼吸雖然停頓了,脈搏或溫度都沒有了,卻并不會死。或有人懷疑:呼吸、脈搏都停止了,人都冷了,哪有不死之理?其實不足為奇。據(jù)科學(xué)實驗,把人突然放到極冷的地方,全身凍僵了,與死人一樣,可是取回放到暖處,慢慢使他溫暖起來,仍可恢復(fù)生機?梢,呼吸及脈搏的停止,不一定是死了。只要內(nèi)部沒有破壞,即只要“識”(第八識)不離身,人仍然是活著的。象外道的修精煉氣,也不外乎心力集中,引起身心的變化。
  這些奇異的事實從禪定生,還有種種事例可舉,但這些在佛法中估價并不高,佛教并不推崇神通,因為神通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亦具五通。無論禪定修到怎樣深,僅僅有定、有神通是不能了脫生死的,唯有定慧均等,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所以,依修定而引發(fā)智慧,就非常重要了。
  又我們一般能了解的心力,要通過我們身體手足才能改變環(huán)境,但修行功夫深,心力達到更高階段的人,也可以不用手足勞動,只要念力便可以直接改變環(huán)境,甚至可以去殺人,乃至毀滅世界!吨邪⒑?優(yōu)婆離經(jīng)》中記載:“若有沙門、梵志來,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心得自在。彼作是說,我以發(fā)一瞋念,令此一切那難陀內(nèi)燒使成灰。”[24]可見,心的威力、作用多么不可思議。因此,世尊于三業(yè)之中,施設(shè)意業(yè)為最重。
  在《唯識二十論》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古印度,有一位國王得罪了仙人,仙人生起了嗔恨心,一怒之下,就把國王的城市給毀滅了。這個仙人靠的是什么力量呢?是心力。他用心的力量下了一場大冰雹,結(jié)果把整個城市給毀滅了。
  可見,意念具有傷害的力量。故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修行人更不可起心動念去傷害別人,即使對怨家仇敵也應(yīng)用佛家的慈悲心、感恩心、予樂拔苦心、以德報怨心來感化他。
  諸佛菩薩,依正二報,任運自在,隨眾生機,千百億應(yīng)化,于十方國土,游化無礙。如《法華經(jīng)?授記品》第六云:
  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fù)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25
  《阿毗達磨大乘經(jīng)》說菩薩有三種勝智隨轉(zhuǎn)妙智:一、得心自在菩薩,即八地以上菩薩,能隨他的增上勝解力,使諸境顯現(xiàn),如變大地為黃金,攬長河為酥酪,變火為水,變水為火,隨心所想,所變皆成。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隨其所觀苦、空、無常,青、白、赤、黃,不凈、清凈都能顯現(xiàn)。三、得無分別智者,在無分別智現(xiàn)前時,一切境相都不顯現(xiàn)。諸佛菩薩應(yīng)化無方,變化無礙,那么自由自在,是靠什么力量呢?毫無疑問,是靠他們無比清凈的心力。
  《指月錄》中記載的高僧佚事中,有觀身成水,有觀火而火燒的真人真事。即使是傳說中達磨祖師的一葦渡江,也是完全可能的事——“萬法唯心”,事在心為而已。

 、琛∨e譬喻顯示唯心

  “萬法唯心”的道理,不僅從理論、認識上可以論證,而且在我們?nèi)粘I钪卸伎梢泽w驗到,現(xiàn)不妨用譬喻來說明:
  1.夢喻。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做夢,誰都知道夢境是不實的。可是,對于每一個進入夢鄉(xiāng)的人,卻會把夢當成真實的境界。譬如有人在夢中去春游,迎著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心曠神怡,醒來時內(nèi)心依然充滿喜悅;如果夢到戰(zhàn)爭,聽到隆隆的炮聲、飛機的轟炸、人馬的嘶叫;或夢到老虎、毒蛇迎面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往往會被嚇得驚叫,醒了還會惶惶不安、汗流浹背。不實的夢境,在夢中卻是那樣的逼真,醒后才知道虛妄不實。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白天胡思亂想所致,假而不真。我們現(xiàn)在所緣的一切境界也和夢境一樣,是我們虛妄心所變現(xiàn)的,是不真實的。
  既然外在的一切如夢不真,眾生為什么還要認假為真呢?因為眾生正處在無明的大夢中,無始以來從未醒悟,所見到的一切都錯誤地執(zhí)為實有。假使我們從無明大夢中清醒,證得無分別智時,自然通達外境是虛假不實的。
  2.不妨再以電影為例來說明。從電影影片的制造到放映,期間有幾個程序:首先,要制造某種影片,必須先選擇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安排好的人為環(huán)境,一些演員在這環(huán)境中用種種語言、種種動作乃至各方面的表情活動,來演出某一故事的各段情節(jié),同時用攝影機和錄音機把這些環(huán)境和表演攝錄下來作為底片。這就好象前七轉(zhuǎn)識,特別是第六意識用名想分別取種種我相、法相進行熏習(xí),積集成種一樣。其次,電影影片制造廠將底片進行加工制作,制造出可以放映的成功影片。這就好象第八阿賴耶識,將其中受熏所成的種子加以受持,使之變異成熟,能為生起現(xiàn)法的因緣一樣。再次,廠內(nèi)將制好了的影片給放映工作者,用電光照射影片使之映現(xiàn)在銀幕上,便會有種種似實的環(huán)境,似實的人和似實人的種種語言動作,完全逼真地展現(xiàn),而使觀眾陶醉,根據(jù)劇情時啼時笑,執(zhí)為真人真事,而忘記為虛構(gòu)的現(xiàn)象。這就象第八阿賴耶識將其中所執(zhí)受變異而成熟的諸法種子,得現(xiàn)境為緣的引發(fā)而變現(xiàn)出種種極似客觀實有的外境,可以令人迷惑,執(zhí)為真實而于中起惑造業(yè)一樣。這些就是由識變過程所形成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正如《大乘入楞伽經(jīng)》卷第六所說:“如愚所分別,外境實非有,習(xí)氣擾濁心,似外境而轉(zhuǎn)。”[26] 又如《楞伽經(jīng)》云:“由自心執(zhí)著,心似外境轉(zhuǎn)。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27] 此二經(jīng)語,恰是此中所說——“萬法唯心”義理的高度概括。以上二喻也顯示了唯心無境的真理。

  結(jié) 語

  綜上所述,“萬法唯心”是整個佛法的核心思想。佛法從唯心這個角度,對于整個宇宙人生的原理、原則作了高度的概括,充分說明了萬有諸法都是唯心所現(xiàn),離心之外無有少法可得。正所謂“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28] 佛法之所以建立唯心學(xué)說,是因為凡夫眾生無始以來,執(zhí)有心外的實我、實法。由我執(zhí)而起煩惱障,依法執(zhí)起所執(zhí)障,由二障造作諸業(yè),以致招感三界輪回苦果。因此,佛說唯心所現(xiàn)的道理,引導(dǎo)眾生由通達緣起而證得我法二空,斷除煩惱障、所執(zhí)障,從而圓成菩提涅槃之果。
  最后,將本文總結(jié)為二點:一、人類追求的幸福生活在哪里?在我們心里。安樂清凈的世界在哪里?在我們心里。我們的心象大海,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寶藏;像太陽月亮,可照破無明黑暗;像田地,可滋長善根,種植功德;像明鏡,可洞察萬象,映現(xiàn)一切……。如果我們專向物質(zhì)求進步、求滿足,不開發(fā)內(nèi)心的寶蕆,絕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樂。二、“萬法唯心”的理論是真實不虛的,是如理如實的。因為“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29]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從人們內(nèi)心的凈化,引發(fā)行為的清凈,影響報體,趨向人類的和平,世界的清凈。促使人生進入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領(lǐng)域。我們?nèi)裟苷莆者@個中心,也就把握了凈化人生、改造世界、轉(zhuǎn)迷成悟、轉(zhuǎn)凡成圣的關(guān)鍵了。

  注釋

  [1]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第32冊,第576頁上。
  [2]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卷十九,《大正藏》第10冊,第102頁上、中。
  [3] 《解深密經(jīng)》卷三,《大正藏》第16冊,第698頁中。
  [4] 《十善業(yè)道經(jīng)》,《大正藏》第15冊,第157頁。
  [5] 《四教義》卷十二,《大正藏》第46冊,第767頁下。
  [6] 《六祖壇經(jīng)》,《大正藏》第48冊,第355頁上。
  [7] 《唯識三十頌》,《大正藏》第31冊,第61頁上。
  [8] 《成唯識論》卷七,《大正藏》第31冊,第39頁下。
  [9] 《攝大乘論》卷下,《大正藏》第31冊,第148頁中。
  [10] 《摩訶止觀》卷五上,《大正藏》第46冊,第54頁上。
  [11] 《妙法蓮華經(jīng)》卷一,《大正藏》第9冊,第5頁下。
  [12]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大正藏》第12冊,第343頁上。
  [13] 《楞嚴經(jīng)》卷四,《大正藏》第19冊,第119頁中。
  [14] 清涼澄觀大師,唐朝人,華嚴宗四祖;世稱清涼國師、華嚴疏主。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一生廣泛參學(xué)律、禪、三論、天臺、華嚴等各宗教義;嘗歷游五臺、峨嵋諸山,后返居五臺山大華嚴寺。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應(yīng)德宗之詔入長安,協(xié)助罽賓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jīng)》后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又奉詔于終南山草堂寺撰成《貞元新譯華嚴經(jīng)疏》十卷。世壽達一世紀余的清涼澄觀大師,身歷九朝,先后為七帝講經(jīng),當時地位頗受尊崇,可謂歷史上絕無僅有。其弟子宗密、僧叡、法印、寂光稱為門下四哲,繼承法統(tǒng)者為宗密。師對華嚴的主要貢獻是記述華嚴諸師之言說,光大華嚴宗。講說《華嚴經(jīng)》達五十遍,著作有《華嚴經(jīng)疏》等書四百余卷。
  [15]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大正藏》第14冊,第538頁下。
  [16] 《楞嚴經(jīng)》卷六,《大正藏》第19冊,第128頁上、中。
  [17] 《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48冊,第944頁中。
  [18] 《宗鏡錄》卷一,《大正藏》第48冊,第418頁下。
  [19] 《宗鏡錄》卷十九,《大正藏》第48冊,第521頁下。
  [20] 《六祖壇經(jīng)》《大正藏》第48冊,第394頁上。
  [21] 《六祖壇經(jīng)》,《大正藏》第48冊第352頁下
  [22]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卷八,《大正藏》第3冊,第327頁上。
  [23] 《華嚴經(jīng)》卷十九,《大正藏》第10冊,第102頁上。
  [24] 《中阿含經(jīng)》卷三十,《大正藏》第1冊,第629頁下。
  [25] 《法華經(jīng)》第六,《大正藏》第9冊,第167頁下。
  [26] 《大乘入楞伽經(jīng)》卷六,《大正藏》第16冊,第627頁中。
  [27] 《宗鏡錄》卷四,《大正藏》第48冊,第438頁上。
  [28] 《景德傳燈錄》卷第三十,《大正藏》第51冊,第465頁上。
  [2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大正藏》第8冊,第750頁中。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