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愿:臨終接引愿

第十九愿:臨終接引愿

  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xù)來學習阿彌陀佛四十八愿。大家請看第十九愿: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F(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這一愿是臨終接引愿。

  我們前面講的第十八愿,側重于十方眾生當中,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的,無論是上盡形壽,還是臨終一念、乃至十念都是念佛往生。但是并不是每一個眾生,都能一開始修行,就遇到念佛法門。這一愿所被之機,也是十方眾生,但是側重于,修行其他法門發(fā)愿往生的眾生。阿彌陀佛發(fā)愿說,如果我成佛時,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以至誠心發(fā)愿,欲生我國。這樣在臨壽終時,假如我不與諸圣眾圍繞,現(xiàn)于此人面前來接引,我就不取正覺。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發(fā)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隨事發(fā)心;第二種是隨理發(fā)心。隨事發(fā)心就是和四弘誓愿是一致的。煩惱無邊誓愿斷,這是如來斷德的正因;法門無量誓愿學,是如來智德的正因;眾生無邊誓愿度,是如來恩德的正因;因為眾生對我們有恩,這斷德、智德、恩德合起來,就是佛道無上誓愿成。菩提之果,無上佛道誓愿成。這是第一種隨事發(fā)心。第二種是隨理發(fā)心,這個發(fā)心非常的不容易,要明理,要真正的相信和理解,一切諸法都是夢幻泡影,要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比如我們得到一筆錢,不能把他當做是夢幻泡影,而是當做命根子,那就沒有真正的相信。這里不能著有,也不能著空,空有不著。發(fā)愿度一切眾生,但是心里又不能存著能度和所度,這就是順理發(fā)菩提心。隨事發(fā)菩提心的人,遇到逆緣有可能退失菩提心。比如我們前面講過的舍利弗尊者,他已經(jīng)修到了六住位了,因為遇到天人的考驗,跟他乞要他的眼睛,還把他的眼睛踩到地上,他就退失了菩提心,這種發(fā)菩提心叫做不定性人。順理發(fā)菩提心的人,就不會退轉了,但是,只有決定成菩薩的人才能發(fā)起。那我們這里面講的發(fā)菩提心,就包括這兩種,有理上的,也有事上的,只不過他們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品位不同罷了。既然發(fā)起上求下化的心,那自然就會生起大行,修諸功德。諸功德包括很多:奉持齋戒,起立塔像,懸幡燃燈,做種種的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可以說所有法門的修行,所有的善事的實踐,都叫做修諸功德。修諸功德是我們佛弟子都應該做到的。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就是把所修的功德回向極樂世界。對這個修行凈土法門來說,修諸功德回向極樂世界,稱為雜行,這里大家一定要明白,修諸功德回向極樂世界,稱為雜行。

  善導大師在《觀經(jīng)四帖疏》中,把凈土宗的修行分為正行和雜行。正行包括正定業(yè)和助業(yè)。正定業(yè)就是指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愿,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十八愿所說的,一向專念,這個稱為正業(yè)。助業(yè)包括讀誦凈土三經(jīng),觀想凈土依正莊嚴,禮拜阿彌陀佛,贊嘆供養(yǎng)阿彌陀佛。這個就是正行當中的正定業(yè)和助業(yè),這是一類。還有,就是雜行,其他的善行就都屬于雜行了。比如,為了往生極樂,而讀誦三經(jīng)以外的經(jīng)典,以及稱念阿彌陀佛以外的諸佛名號及咒語,供養(yǎng)彌陀以外的諸佛菩薩,這稱為雜行。 

  那為什么把這一類稱為雜行呢?善導大師說:“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后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因此,發(fā)菩提心,修行其他法門,雖然他也求生凈土,但是因為在稱誦其他經(jīng)典或者其他諸佛名號菩薩時,心與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是間斷的,這都是屬于雜行。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世尊講八萬四千法門,來幫助眾生斷煩惱、了生死,每個法門都是好的,都是平等的,但是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陋劣,想靠我們自力修行,斷煩惱、了生死,是非常難的了。印祖說:“若欲以通身業(yè)力之凡夫,現(xiàn)生即得了生脫死,離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說不出第二個法門了”。這是印祖他老人家對凈土法門的贊嘆。以我們現(xiàn)在的業(yè)力,要想再說出比他好的法門,也沒有第二個了。況且,我們在《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當中看到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已經(jīng)證得了等覺菩薩,在參普賢菩薩的時候,普賢菩薩還都讓他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圓滿佛果,何況我們現(xiàn)在末法的凡夫。無論是你修密還是參禪,無論你是持藥師經(jīng)也好,金剛經(jīng)也好,雖然從凈土宗的角度來說,屬于雜行,但是你只要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就和阿彌陀佛這個大愿相應了,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率領圣眾來接引你,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做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蕅益大師說:“又禪者,欲生西方,不必改為念佛,但具信愿,則參禪即凈土行也。”你只要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你修任何的法門都可以往生。

  臨終接引,也是我們凈土宗最殊勝的地方,因為人在臨終的時候,是我們這個心最亂的時候,是顛倒的時候。師父昨天,我們有一個居士,他家有人往生了,讓師父們?nèi)ソo助念,因為師父要講經(jīng),就讓別的法師帶隊去了。去了以后,別的法師一說,往生極樂世界的希望不大,他家的親屬就問師父,怎么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不大呢?師父就跟他說了,每天到寺廟里來不是念佛,心里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念,你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信愿,阿彌陀佛也接不走你。他這個時候根本放不下,放不下貪愛,放不下這些家親眷屬,臨終的時候是最顛倒的時候,也是最痛苦的時候,要想靠自力正念分明,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現(xiàn)在就要時時刻刻提起這個正念,提起這個信愿往生的心,到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才有這個機會。宋朝的靈芝大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他說:“凡人臨終,神識無主,善惡業(yè)種,無不發(fā)現(xiàn),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系戀,或生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就是正當臨欲命終的時候,人的神識已經(jīng)昏亂了,做不了主。就像蕅益大師說的,“業(yè)道如稱,重者先牽”。我們臨欲命終的時候,你哪一個念頭重,你平常熏修的種子最重,他就先現(xiàn)形,先顯現(xiàn)出來,你這一生所做的惡事惡業(yè)都會出現(xiàn),你自己根本做不了主。佛住世的時候,阿耆達王是佛的大護法,他造塔立像無數(shù),供養(yǎng)三寶,護持正法,功德很大,本來以他的功德可以往生天道的。但是,在他臨欲命終的時候,他的侍者給他扇扇子,這個扇子一不小心,刮到他的臉上了,他這個時候生起了瞋恨心,就這一念瞋恨就墮落到蛇道去了。墮落到畜生道,報蛇身,身心不寧,日夜受苦,這就是心生起了惡念。也有的,是因為對親人貪愛而墮惡道的。這個《法句喻經(jīng)》中講,有一位清信士,生平他也深信佛法,奉持齋戒。臨終的時候,他的妻子在旁邊啼哭,他就生起了貪戀之心了,命終的時候他的魂神舍不得離開他的妻子,最后化作他妻子鼻子里的一條蟲子,幸虧遇到一位得道的高僧,為他說法,最后舍報,往生了天道。

  通過這兩個公案,我們就明白,在臨欲命終的時候,我們自己很難做得了主的,只有靠阿彌陀佛的大愿力來加被我們,才能不失正念。幽溪大師說:“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乘大愿船,而來救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我們這些凡夫見思煩惱,如同浩浩蕩蕩的洪水一般,別說斷了,我們連伏住都很難,單靠自己的力量。所以全靠阿彌陀佛來拔除業(yè)障,來救拔我們。《悲華經(jīng)》中說:“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xiàn)其人前,其人見我,即于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舍身,來生我界”。臨終人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心生歡喜,就高高興興的跟著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在這一愿當中,這些修其他法門的人,他們的能感之機,就是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把這個修諸的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所修的功德都去回向極樂世界,這個就和阿彌陀佛相感應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自然現(xiàn)在其前,慈悲加佑,令這些眾生心不貪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