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修學導引》-第一章(五)

  第四節(jié)學佛的綱領

  人總得有一個人生的信念,這就是信仰。一般年青人總會說我要追求真理,追求真善美。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沒有追求的人,必然不會有一個令人羨慕的人生。宗教都在回答什么樣的人生,是完美的人生,這一重大問題。我們認為佛教是回答人生問題很圓滿的宗教。因此我們要學習佛教。

  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學習佛教的綱領是:“以戒律為基礎,以般若為先導,以凈土為歸宿。”

  一、以戒律為基礎

  以戒律為基礎,是學佛的第一條綱領。

  (一)學佛必須先學戒律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為規(guī)范。任何人一入佛門,都必須學戒、受戒、守戒。戒律能止惡防非,能攝眾凈心,能統(tǒng)領僧團六和敬,能保障佛教徒之間的團結,是修行證果的基礎。佛滅度時告誡佛子,必須“以戒為師”。

  l、三皈依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戒律

  正式學佛必須先受三皈依:皈依佛,即皈依覺,不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即皈依正,不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即皈依凈,不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佛、法、僧三寶,方能取得正式佛教徒的資格。三皈依在廣義上也可以看成“戒”。未受三皈依,就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

  2、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

  受三皈依后的佛教徒,必須請出家僧人傳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學佛人必須嚴守五戒。學佛必須先學做人,五戒也是世間做人的基本準則,是人倫道德的基礎。嚴守三皈五戒,才能保人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3、嚴守三皈五戒,必然守十善業(yè)戒

  十善業(yè)也可以稱為十善業(yè)戒。包括三身業(yè):不殺生,而護生、放生,絕不可殺人,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不偷盜,而行布施;不邪淫,而修梵行,堅守倫理道德。四口業(yè):不兩舌,而說調和互贊語;不惡口,而說溫軟慈愛語,不綺語,而說清凈正當語;不妄語,而說誠信真實語。三意業(yè):不貪婪,而克己樂施;不瞋恚,而慈悲喜舍;不愚癡,而深信因果,深信佛語。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必生天界做天人。天人是道德高尚,福報極大的人。修十善業(yè),是修行證得更高果位的基礎。不守五戒,不修十善,不可能離三界,出輪回,了生死,成佛道。

  4、居士菩薩戒和八關戒齋

  學佛的在家居士,還可以受居士菩薩戒和八關戒齋。居士菩薩戒是大乘學佛人行菩薩道時,應受持的戒律,依《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共有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八關戒齋是佛陀為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出家修行的戒律和齋法,又叫八關齋戒,是受持一日一夜的八條戒律。一不殺生,二不與取(不偷盜),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七不坐臥高廣大床,八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的齋戒)。過午不食又叫持齋,是內心清凈,摒絕雜念的意思,身口意三業(yè)清凈才叫齋。不論在家出家,要凈化三業(yè),都應持齋。受持八關戒齋,兼修戒定慧,可證三果羅漢。受持八關戒齋,念佛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得中品中生。

  5、出家僧人具足戒.

  出家僧人,除了應受持三皈五戒,十善業(yè)戒,菩薩戒和八關戒齋外,還應受三壇大戒(即:沙彌十戒、比丘戒、菩薩戒)。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戒律,比丘尼應守三百四十八條具足戒。出家僧人戒是出世間戒,是修行證果的基本保障。出家菩薩戒,其戒相為十重四十八輕戒;密宗還有以菩提心自性清凈為體的三昧耶戒,都是大乘菩薩應學、應守的戒律。

  (二)戒律是學佛的基本綱領之一

  學佛修行證果必須修“戒、定、慧”三學。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戒是戒定慧三學的基礎!楞嚴經(jīng)》說“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如佛住世”。佛滅度后,應“以戒為師”!赌芙(jīng)》說:“若破凈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虛云老和尚指出,修行的先決條件是“深信因果,嚴持戒律”。印光大師說:“律是佛法的根本”。我們學佛應以學戒人手,應從持戒做起,方能振興佛教,成就道業(yè)。無戒必無定、慧。凈土法門的行人,如果不守戒律,怎樣可能真信切愿,與彌陀本愿相應呢?更不可能老實念佛,因此也不可能當生往生極樂凈土。

  任何否定戒律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不守戒律的教派都是邪魔外道。放棄戒律的法門都不是佛陀正法。所以學佛必須以戒律為基礎。

  二、以般若為先導

  以般若為先導是學佛的又一條重要綱領。

  佛教就是開啟般若智慧的心性之微妙教育。沒有般若智慧,不可能在學佛修行中有大成就。

  學佛就是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是智慧寶庫。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佛法如千年暗室的明燈,佛光普照,即能驅盡一切黑暗。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智慧的宗教。佛法是佛陀教育眾生,根除貪、瞋、癡三毒的寶劍。佛陀正法,就是智慧的妙法。如來的般若大智慧,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潛心學習佛法開發(fā)般若智慧,很難在佛法中得到利益。大乘佛法要求學佛人必須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般若就是大智慧,就是入佛知見,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諦,就是嚴持戒律,深信因果,深信佛語。六度中,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沒有般若智慧,只能是盲修瞎練,事倍功半,對佛法沒有真實的受用,也不可能有真正成就。因此學佛,必須以般若為先導。

  中國佛教大乘各宗,如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律宗法相唯識宗等,都特別強調深入經(jīng)藏,開啟般若智慧,作為學佛修行的先導。

  禪宗雖然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主張死啃經(jīng)論,好像是不主張以般若為先導。實際上,禪宗很重視《楞伽經(jīng)》、《楞嚴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佛經(jīng)作為開悟、印證的準則。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聞《金剛經(jīng)》而開悟的。禪宗認為明白真心、了知本性是最重要的,主張直指本性,見性成佛。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認為眾生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與佛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是一樣具足存在的。因此佛陀的教導,正是開示悟人眾生本有智慧的鑰匙。正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說:“無智亦無得”。明心見性,就是為了彰顯般若大智慧。所以說,禪宗實際上也是以般若為先導的。

  凈土宗一句佛號包括了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的一切至高究霓的真理。唯有佛菩薩才能徹底明了。對有條件的念佛人,凈土宗要求深入經(jīng)藏。有文化有機緣的凈宗念佛行人,應該多多讀誦大乘經(jīng)典,探究佛法奧義,聞聽高僧大德善知識講經(jīng)說法,開啟般若大智慧。領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微妙甚深義理。《觀無量壽佛經(jīng)》指出:“復有三種眾生,當?shù)猛。何等為?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fā)愿,愿生彼國。”這就證明凈土宗也一樣要求讀誦大乘,同樣是以般若為先導的。

  對于一般年老多病,沒有文化,沒有機緣的念佛人,則不可能讀誦更多的佛經(jīng),研討更多的深奧道理。他們能“一句佛號,一部經(jīng)”念到底,就能潛通佛智、暗合妙道,也能具足無量的般若智慧。只要深信因果,老實念佛,如蓮池大師所說的,他們必定能“一生成就”。

  《觀無量壽佛經(jīng)》說:“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jīng)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明確指出念佛法門,可以不必受持讀誦大乘經(jīng)典,但切不可以誤解為凈土法門不以般若為先導。此經(jīng)接著又說:“汝行大乘,解第一義”。第一義是般若的核心,說明這種人對般若已經(jīng)通達,這類念佛人,能夠深信、切愿、老實念佛,就是“善解義趣”,就是“深信因果”,當然是以般若為先導。

  有的人不能理解蓮池大師的開示:“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予他人行”,提倡“一句佛號、一部經(jīng)、一生成就”這一著名的凈土宗綱領,誤認為是不要深入經(jīng)藏,不要般若智慧。其實蓮池大師本人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的大通家,他著作等身,都收集在《云棲法匯》中,《阿彌陀經(jīng)疏鈔》就是他的著作。他早已悟人佛的知見,所以他暫不再研讀三藏十二二部經(jīng)典,他就有資格說:“留給他人悟”。他每天要處理很多事情,但是,他每天要保證念十萬聲佛號。一般淺薄者行嗎?這些都可以用一句佛號來概括?梢钥隙ǖ卣f,一句佛號既概括了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也概括了八萬四千法門和六度萬行。認識了這一至極究竟的佛理,也是般若智慧的體現(xiàn)。可以說,能夠老實稱名念佛,就是般若智慧的彰顯。所以凈土法門同樣是以般若為先導的。凈土行人能夠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是有般若大智慧。不懂佛法,不深信因果,不嚴守戒律,不修十善六度萬行的人,不以般若為先導,是絕對不可能深信、切愿、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的。沒有般若智慧,更不可能“一句佛號、一部經(jīng)”,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念到底的。很多人,對凈土法門生不起信心,不愿意老實念佛,其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的般若智慧差得太遠了。有人認為凈土宗不要三藏十二部,不要般若智慧,這完全是誤解。

  總之,學佛必須以般若為先導,這是不會有什么例外的。因為以般若為先導是學佛的綱領之一。

  三、以凈土為歸宿

  以凈土為歸宿,是學佛最重要的一條綱領。

  凈土信仰是佛教徒的基本信仰。凈土法門是末法時期眾生的對癥良藥!洞蠹(jīng)》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師說:“凈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不能超出其外;下至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假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欲即了生脫死,絕無企望矣。”當代高僧道源法師說:“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

  凈土法門是佛陀無問自說的特別法門,是千經(jīng)萬論一致贊嘆的深妙法門,是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同聲稱贊的無上妙法。凈土法門,是如來的圣言量。

  當代中國大乘各宗各派許多是“教學本宗,行歸凈土”的。因此,以凈土為歸宿是最重要的一條綱領。

  法相唯識宗祖師,世親菩薩是發(fā)愿往生極樂凈土的。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一開頭就發(fā)愿:“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愿生安樂國”。無礙光如來就是阿彌陀佛,安樂國就是極樂世界。玄奘大師譯《阿彌陀經(jīng)》,窺基大師著書弘揚凈土法門。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極力弘揚凈土,是念佛求生極樂凈土的。中國凈土宗祖師蓮池、徹悟、省庵等都是禪門巨匠。圓瑛法師是禪宗大德,因曾多次夢見佛陀叫他弘揚凈土,他將自己的方丈室命名為“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凈土,自號“三求堂主人”。近代著名天臺宗大德諦閑、俊虛法師,都提倡念佛法門,并以凈土為歸。諦閑法師本人,是在弟子圍繞中念佛安詳往生的。俊虛法師著有《念佛論》弘揚法門。諦閑法師教他的補鍋匠弟子念佛,雖然沒有文化,只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后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了。近代中興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師,“教歸南山,行歸凈土”,一生以持戒念佛教化眾生。臨終前,手書“悲欣交集”四字,悲憫娑婆,欣慕極樂,乃其本懷之自然流露。最后,吉祥臥,念佛往生。四川樂至報國寺中興大德離欲上人是川內著名的禪門巨匠,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就在成都市北門創(chuàng)建“離欲念佛堂”,以念佛法門接引有緣眾生。這些都證明各宗大德都是以凈土為歸宿的。

  其他的法門,都重自力修行證果,必須煩惱惑業(yè)斷盡,方能出三界。凈土法門依仗佛本愿力,與深信切愿老實念佛的自力相結合,不斷煩惑,帶業(yè)往生即可高登九品蓮臺,在西方凈土聞法熏修,究竟成佛。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如不歸心凈土,絕無希望今生圓成佛道。因此印光大師贊嘆:“須知凈土法門,法法圓通。如皓月麗天,川川俱現(xiàn)。水銀墮地,顆顆皆圓。”又說:“凈土一法,始則為凡夫人道之方便,實則是諸宗究竟之歸宿”。

  現(xiàn)今時代,學佛多為教、禪、密、凈四法。學天臺(學教),教義精深,沒有文化和止觀功夫是不會有大成就的。學禪,必須上根利器,還須有開悟禪師、善知識當面指導、印證,F(xiàn)在要尋求開悟的禪師和善知識是很難的。學密,也不是學幾個咒子就能成就的,自己根基的選擇也很重要,還需要跟隨高明的上師當面指教,密宗要求四皈依,依止上師修行,也是不容忽視的。還是修凈土最為方便。凈土經(jīng)論中已經(jīng)把凈土法門的理論和實修方法全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對于一般信眾,最好選擇凈土法門作為自己的修行法門。在堅定地修行凈業(yè),一門深人,長時薰修中,有能力有時間有條件,自己有堅定的信解,樹立了堅定的正知正見,甚至可以學習了解其他法門的有關知識。學習其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加堅定一門深入,專修凈土的決心和信心。印光大師說:“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為萬修萬人去之最直捷了當法門。必須先要將此法門之所以然,了然于心。若有余力,再去研參一切經(jīng)論。各種法門,均可為此法門之助。”但是如果信愿不堅,哪怕按照其他宗派的大德在法上的開示來修行,也不相應,甚至會動搖對凈土法門的決心和信心。

  禪宗行人中不理解凈土法門的人不少,他們認為念佛人人會念,太簡單。唐朝以后的很多有成就的禪師,都在設法改變這種狀況,叫參“念佛者是誰?”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便。

  永明延壽禪師是古佛再來,特作《四料簡偈》指出:“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xiàn)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xiàn)前,瞥爾隨他去。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宋代死心禪師,大悟之后,曾著《勸修凈土文》謂:“……參禪人正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愿力,接引往生。”明確指出,末法時期的禪宗行人,如果不是利根,又未大悟,最好以凈土為歸宿,才算把穩(wěn)。而修凈土的人,如果能悟入起修,固然值得贊嘆;而一般根性的人,也就不要求禪凈雙修了。末法時期修禪不以凈土為歸宿,是一條“十人九蹉路”的險道。從永明大師的四料簡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中國佛教徒很多是“無禪無凈土”,不講實修。有的講修行,又盲修瞎練,定錯了方向,甚至誤入歧途,非常可惜。

  凈土法們是自他二力法門。有彌陀佛力不去依靠,就是沒有般若智慧的蠢人。弘一大師有兩首偈頌,非常值得學佛人謹記:

  阿彌陀佛,無上醫(yī)王,舍此不求,是謂癡狂。

  一句彌陀,阿伽陀藥,舍此不服,是謂大錯。

  因此,修行大乘法門的人,都應該行歸凈土。否則,今生難有成就。

  總之,“以戒律為基礎,以般若為先導,以凈土為歸宿”是學佛的正確綱領。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