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0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10)

  第 10 講

  時 間:公歷2009年10月17日,農(nóng)歷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學習內(nèi)容:

  次隨順功用為先,身語業(yè)風轉故;從此發(fā)起身業(yè)、語業(yè)。

  身語業(yè)風轉者:入息、出息是名為風。要依身心,此方得轉,由業(yè)所引,故名業(yè)風。業(yè)風轉故,發(fā)起身語,能成所作,由是說言身語業(yè)風

  身語意業(yè)風轉故,從此發(fā)起身業(yè)、語業(yè)啊!業(yè)風轉呢!實際上說這個業(yè)風啊!重要的是“轉”字上面,實際上這個要注意到,跟我們下面要談到的,有一個地方,我們的人的投胎問題。我們過去受生,投胎,就是人的中陰身啊!跟精細胞,卵細胞結合在一起,要這幾個結合在一起,人的生命才能夠存在,這個細胞結合的時候,要注意什么?這個中陰身,是由阿賴耶識的現(xiàn)起。那么這個阿賴耶識的現(xiàn)起的中陰身,就應該包括阿賴耶識所有業(yè)力的種子,全在里面。它怎么樣跟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在一起?按佛法 講,它就是由業(yè)風吹,有業(yè)風轉動,就把阿賴耶識的種子,和精細胞和卵細胞一起容為一體,就是一個新的生命產(chǎn)生,那么這個地方講啊!業(yè)風啊!很大程度上我個人理解的,就是那個業(yè)力,的習慣勢力,就像發(fā)一陣風一樣,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比如那個,磁鐵----你在這兒放一個磁鐵,旁邊放一塊鐵的話,只要靠近了一定的距離,因為磁場的原因,它自然就會向它靠近。它就是習慣的勢力,升起了,靠近了,所以這個業(yè)力啊,我剛才講了,這個下面要談到的,人投胎的時候,這個中陰身啊!阿賴耶識!碰到父母緣的時候,父母緣就等于那塊磁鐵,知道嗎?阿賴耶識和中陰身就等于那塊鐵,那么一但阿賴耶識,中陰身碰到父母緣得磁場以后,它自然就被父母緣的力量就會吸引它。就等于這個地方描述的業(yè)風一樣。就移動一運轉,就像磁鐵和鐵一樣碰到一起。那么這個時候喃,就是中陰身,阿賴耶識和父母緣融為一體,那么這三者融為一體時,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父母緣和阿賴耶識碰在一起時,中陰身就不存在了。那么這個時候起作用的是阿賴耶識里面的業(yè)力。和父母緣碰到一起,就是新的生命開始了。那么這個地方談到,的要注意這個用詞,業(yè)風轉,這個轉是什么回事,就有一點像我剛才講的磁鐵和鐵的關系一樣。就是那個時候,他不能自主的了。下面我們會談到投胎的時候,說我不去了行不行?你只要進入了父母緣的磁場以內(nèi),你是不能自主的,自拔不了的。但是還沒碰到父母緣以前,現(xiàn)在西方流行的《西藏度亡經(jīng)》,包括《中陰身得度法》為什么在中陰身它還可以得度。它一定是中陰身狀態(tài),一旦遇到父母緣時,它已經(jīng)不是中陰身了,那個時候你再想改變,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了,要改變它不現(xiàn)實,必須是中陰身狀態(tài)還可以改變。這個時候就要有很多的力量,這個是什么力量,這個下面我們會談到,這個地方我們只是補充給大家提醒一下。那么下面看這個

  云何離欲?

  云何離欲者:此中離欲,隨應當知世出世別。離欲因緣,總有四種,初唯出世,余通二種。

  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

  隨順離欲根成熟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一卷二頁1816)此中善根,謂出世種姓。即以種姓為依為住,能獲信、戒、聞、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轉上、轉勝、轉復微妙,名將成熟;乃至獲得最后有身,謂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名已成熟。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頁1869)由根成熟,方能證彼,是故說名隨順離欲。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從善通達修瑜伽師聽聞教誨,由是因緣,于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

  遠離彼障故,

  遠離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如下聲聞地釋。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凈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凈惑所緣境事。于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緣,能凈煩惱,究竟解脫。

  方能離欲。

  云何離欲?“云何離欲者:此中離欲,隨應當知世出世別。離欲因緣,總有四種,初唯出世,余通二種。”離欲,就是我們講的出世間法,就是出離心。那么提到出離心,我順便提一提,佛法啊!我歷來強調(diào),它和世間哲學、宗教不共的,根本的東西,我原來也講過,我個人認為就是三個,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般若見,也是空性見,這三個東西是和世間所有的東西是不共的。那么這個出離心啊!菩提心啊!世間有一些其它的哲學、宗教,也有提到,但它不徹底,最不共的,就是 這個般若見,也就是空性見(在中觀上講),你比如這個出離心啊!有其它的講到的隱士,有一點消極的意義,佛教的出離心啊!我告訴諸位并不是逃避,才叫出離,它跟世間的隱匿派,和隱士思想是不一樣的。世間的隱士思想它完全追求的是與世間隔絕的生活。世間完全切斷的生活,但是佛法的出離心不是這個樣子,它不是說,我要躲開這個世間,我要和這個世間斷絕關系了,才叫出離,不是的。佛教的出離心,是在這個世間入世而出世。這個才叫佛教的出離心,就是于欲而離欲,你想那個前提嘛!沒有那個世間,你出什么呢?是吧!它這個一定是同時的,很多人以為佛教和憤世的厭世的思想是不對的,當然你用的不好它就往那個方向去,就容易厭世啊!憤世啊!不關心世事。所以其它的,但是不像佛法的這樣,還有就是菩提心,按世間的講,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度眾生,按我的說法,你要出離這個世間,不是我個人,不是以私人目的為目的,不是只管自己,如果只管自己還是太狹隘了。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要以一切眾生都出離為己任。按我講就是菩提心。今天的話講就是關心他人,關心他人一起出離,按我們今天也有涉及到菩提心這一塊,但沒有佛法的圓滿,你比如菩提心有一個基礎的,就是關心他人,但世間也有很多關心他人的,你比如儒家講的修十善也好,其它宗教講的要關愛他人也好,他也講到。但它不像佛法的菩提心這么圓滿,和深廣。為什么?佛法的這個菩提心啊!它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后面的這個般若見,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佛教的出離心啊!就是和般若見加在一起的,才能構筑成這個出離心,核心的一點,他要出離,要讓一切眾生出離,并且是無我的,這個般若見、空性見,就是無我嘛!一切世間的法都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存在。都是緣起的,佛法講這一切東西都是假相,都是短暫的存在,都是暫時的存在。你比如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屋子它也是短暫的存在。有了這個墻壁,這個屋頂,地板這幾個搞在一起就成了屋子。條件組合的,可是這個條件不具備了,這個屋子也不存在了。我們一般人對世間的事物還容易理解一點,是條件組合的,實際上人也是條件組合的。你比如天天念的心經(jīng)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你的這個身體,我們的這個色身。我們?nèi)说恼麄身心世界就是整個五蘊構成。色、受、想、行、識。色嘛!就是這個物質(zhì)的軀殼世界,受、想、行、識就是你的精神世界。把這些除外,哪個地方還有一個真實的我可以解脫出來。找不到,所以佛法的空性見,般若見啊!就是以無我為核心的。這才是佛法與世間最不共的就是這一條,剛才我講了,出離心,世界上有些宗教也涉及到一點點,但不圓滿,雖然它也不圓滿,但它講到要關愛人嘛!佛教最不共的就是這個般若見,空性見。講無我,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學都沒有談到的。你看西方的哲學家他一直想到還有一個我,所以笛卡爾講,“我思故我在”我在那兒呢?我想的就是我。他始終還沒有脫離這個框框,總以為有一個我,佛法最徹底的東西就是沒有我,有我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一切生死的根源。所以六祖說: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你只要有我了,一切造業(yè),都從這個地方起來,這個我啊!有我和法我,那就多了。人我:就是有情眾生,包括其它的有生命的了!法我: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我,就是法我。分成兩條主線,不管你人無我也好,法無我也好,你學了《百法明門論》嘛!講了一切法無我。這個無我,講了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個是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就是世界上一切有情,法無我就是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所以你看我們?nèi)说囊簧?都和電影屏幕里面一樣,是一幕一幕,一剎那,一剎那的。你看電影很真實,你還會為那個東西所感動。對吧?跟真的一樣。實際上制造電影很簡單了,他就是拍完了。這么一個一個拼起來,對不對!人何嘗不是呢?并且還要更緊密。你看按照佛法講,說事物在一剎那一剎那的變化,人也是,是常常跟著個人在一起,10年以后,你看有多大變化?以為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可是你10年不見他!一看,喲,變化很大!那么這個變化是突然的嘛?它絕對不是突然的。他一定是一點一點的,你比如人一樣的,你今天拍一個照片,明天拍一個照片,你把你一生的照片擺過來,就會看見這個過程很明顯,你的一生就是這樣組成,人一生就是這個樣子,講了這個離欲,我就順便談到,離欲啊!就是以出離心為基礎,但是要記住,菩提心啊!一定是涵蓋了出離心的。不然啊!容易出偏差,有些人啊!說我不求出離,我就要在世間,你的心很偉大,但是你實際上是辦不到的,它也有出離心在里面,同時把出離心更擴大化。讓一切眾生都要出離,這就自然成為了菩提心。如果說我不要出離心,我就開始有菩提心,這種菩提心不對,所以按照廣論的說法,只能叫世俗菩提心。按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有漏菩提心,所以要發(fā)起無漏的菩提心啊!要有出離心和般若見為指導的,那個菩提心才是圓滿的徹底的。為什么,你沒有出離心,你對世間的事物有掛礙,擺不掉,第二個,你沒有般若見,沒有空性見,你幫助人,沒有無我的思想,還是很狹隘,很自私自利。菩提心就不圓滿,所以實際上講起來,廣論上講,出離心、菩提心、般若見,好像看起來是有次第的,實際上大乘佛法,這三個升起來,一定是統(tǒng)一的。但是出離心不同,也有可能在修出離心的時候,他的菩提心沒有升起來,或者般若見。他就有一部分人我的,自己那個人我的,要有般若見才行。所以這個里面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關系,或者說我先修出離心,再修菩提心,或者說我只要菩提心。不要出離心,這些我覺得都不是那么圓滿。要想圓滿啊!這三個一定是同時的,所以佛法啊!它一定是一用一切用。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在一念之間,一切都可以具備。這個地方先交待一下,那么什么叫出離啊?什么叫離欲?這個離欲就是叫出離心。什么叫離欲,什么叫升起出離心啊?有幾種情況,先看那個粗的黑字。就是瑜伽師地論的原文。云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就是具備這些殊勝的因緣,才能夠,生起出離心啊!就是他小字里面講的離欲因緣總有四個,第一個,離欲根成熟故,第二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第三個遠離彼障故,第四個,方便正修無倒思維故。要具備著4 個因緣,這四個條件。都可以促使升起出離心。第一個主要是針對自身而言,第二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就是我們講的親近善知識。要親近善友的力量可以促使你,其它這三個都是針對自身而言。這四個里面有三個講的都是自身素質(zhì),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唯獨第二一個講,可以借助他力。就是在其它的條件的促成下,你要碰到了這樣的善友,善知識,也可以促成升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看看這個小字吧!這個小字主要解釋它的!半S順離欲根成熟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補特伽羅就是人,就是有情眾生。住種姓補特伽羅,就是過去啊!有各種情況,有了那些情況呢!他還沒有證得涅槃。就是還沒有出離世間,那個不般涅槃啊!就是還沒有出離世間,你想嘛!他都出離世間了,出離生死輪回了,還要修出離心嘛!根本就不用了,所以出離心,就是擺脫三界六道,以這個為基本的努力方向。所以在這個三界六道里面都叫生死苦海。那么這個三界六道里面主要是欲為基礎,但這個欲在三界里面又有不同的。色界無色界要輕一些,欲界里面那是最多的,所以“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就是有四種因緣,使得長時間在六道里面流轉,沒有這個出世間法。沒有出離三界,沒有出離輪回!耙、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第一個生無暇故,這個”暇”就是沒有缺陷。第二一個“放逸過故”,這個就是學百法里面講過的了,就是不但放逸,還放逸過。過度嘛!“邪解行故”就是沒有樹立起正見,第四一個“有障過故”,有障礙,就是善根成熟時,沒有這些情況。這個地方啊!有一個地方很難理解,就是身無暇故,其它的地方成為你的障礙還好辦一點,這個無暇嘛!就是不圓滿,這個是從世間的角度,不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想。出世的角度,得暇滿人身算好的了, 有一句話“富貴學道難”還有八難里面,生在長壽天,在天上一活就活幾十萬歲,那個里面很快樂,根本不知道修行。還有那個北俱蘆州,福報很好的,所以你看韋陀菩薩都是三洲感應,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瞿陀尼洲,那個韋陀菩薩都要去護法,就是不去北拘盧洲不去,為什么呢?他不敢去,那個地方的福報太好了,沒有學佛的。那個地方的福報好到什么程度,那個地方的樹子啊!25:14到處都是平地,很好的,上廁所,不用上公廁,不用交錢,你想一下,那個樹子上就下來了,所以北俱盧洲啊!是有很大福報的人,所以你要生在北俱盧洲是難!生在長壽天那更是難!所以三災八難!不是頭上長瘡,腳上長瘡的八難!真正的難,是佛前佛后,聾啞盲膿,這個才叫難!還有長壽天,這個條件太好了,他就不知道修行了,就像《四十二章經(jīng)》講的富貴學道難!你說人世間苦,他說我沒覺得苦,我天天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所以條件好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呢!有些人說師父啊!我天天學佛,怎么還這么苦啊?苦是好事!你要不苦了你就懈怠了。那就容易墮落,所以有一些時候啊!你有一些疑境,有一些障礙。并不見得是壞事,但是我們?nèi)税?他障礙一來了,就開始退縮,恰恰,就走錯掉了。你在前進過程中,你的障礙越大,越要邁過它你才能成就。你要邁不過去,魔還是你自己。你邁不過這個坎,所以佛法把這個叫做心魔。你還是自己把自己障礙住了,不是別人把你障礙住了。所以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啊!低下“此中善根,謂出世種姓”“離欲根成熟故”,那個根啊!就是出離心升起來,還不是最圓滿的!“即以種姓為依為住,能獲信、戒、聞、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轉上、轉勝、轉復微妙,名將成熟;乃至獲得最后有身,謂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名已成熟。如下聲聞地說。由根成熟,方能證彼,是故說名隨順離欲!毙怕!就是百法里面講過了,信心所,戒嘛!就是主要是善根成熟,出離心升起來!就能夠離欲。當然了世間啊!我剛才講了,離欲啊!絕對是我們講的逃避;蛘呤歉艚^,絕對不是,你想嘛!我們舉個簡單的,《阿含經(jīng)》講的,你看這個佛啊!身邊的大弟子,都是離欲阿羅漢,都是證得了出世間法的,可是你看他們還跟佛一樣,穿衣啊!吃飯啊!走路啊,還要到城里面去啊!去玩了,還要到竹林精舍啊!到靈鷲山啊,他和這些人基本上都一樣,他和人唯一不同的是,我們?nèi)嗽谶@些地方生活時,被障礙住了,你是陷在其中,看不清真相,他們呢!也在這個世間生活,他的出離啊!很大程度是智慧的照耀,他的智慧照耀起來,也跟我們生活一樣,但沒有掛礙,不會被這些東西所束縛,可是我們這些人呢!處處被這些東西所牽制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被這些東西所牽制住了。色,好看的,好聽的,那么阿羅漢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內(nèi)心能保持如如不動,他的區(qū)別在這里,不是說我給它隔離了,遠離了,這是不對的。離欲,不是遠離,而是擺脫色聲香味觸的束縛,這個欲是什么?就是色身香味觸,就像中國人講的財色名食睡。過去祖師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這些東西不擺脫啊!就離地獄近。你和它都是相關聯(lián)的,我們一定要清楚這個離啊!不是逃。我跟你講這個離啊!不是逃,佛法的出離心,不是逃跑主義,一定是擺脫束縛。就像阿含經(jīng)講的,阿羅漢就跟我們生活一樣,但是這些東西有恰恰不能干擾他。就有一點像心經(jīng)講的無掛礙,我們這些在世間生活得眾生啊!都是有掛礙的,色聲香味觸啊!對你都是有影響的,所以就很麻煩,第二一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這個好懂!“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從善通達修瑜伽師聽聞教誨,,”就是,剛開始學佛的人,從善知識或者是善友、同學。善知識包括兩個,或者是大善知識,或者是跟你一起學佛的道友,所以我們要發(fā)心啊!你看嘛!受菩薩戒里面講嘛!十方菩薩為同學伴侶,就是菩薩都是你的同學、伴侶。但是要當好同學,不要當拉后腿的同學,其它同學都成佛了,你還在倒數(shù)第一名!坝墒且蚓,于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這個很重要,后一個是對善知識說的,這個善知識啊!”于修作意如應安立,”安立的這兩個字,這個安立就是,他大概可以觀察出來你在哪一個狀態(tài),讓你根據(jù)她給你指的路去修行。到最后“觸證心一境性”什么是“觸證心一境性”?就是那個彌陀經(jīng)里面講的念佛三昧的心一境性。那么這個心一境性就是出離心。你剛開始升起出離心是有間斷的,知道吧?到最后永遠都是出離心了就不會受外面環(huán)境的干擾了。過去不是有一個公案嘛!說是有一個發(fā)大乘心的菩薩,有一個阿羅漢,證了阿羅漢果的是師父,那個發(fā)了大乘心的菩薩是還沒有正果的徒弟,他們兩個出去,當然了師父出去徒弟當然要被包包了,徒弟就背著包包,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耕地的,石頭一翻過了有很多蟲子,看見一些大的鳥去吃那些蟲子,感覺著個世界太苦了,以強凌弱啊!要趕快修行出離生死。出離心就升起來了,他的師父是有神通的證了果的,師父就說把包拿來。一會走到街上,看見有迎親的,覺得這個世界蠻好玩的,他的出離心有退了,師父就說把包拿給你背。徒弟想不通,一會我背,一會你背,就問他師父,師父說你剛才看見鳥吃蟲子的時候,慈悲心,出離心升起來的時候你比我高,所以我該給你背包,可是你看見迎親的時候呢!出離心就退了,我是證了果的,比你高,所以還是該你背包包。這個說什么啊!就是人的這個出離心啊!我剛才說的心一境性,像剛才我們說的出離心啊!此一時彼一時,此起彼伏,就是我們講的朝三暮四,就不叫心一境性,有夾雜有間斷,用我們今天的話講,還沒有達到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這個心一境性,就是他發(fā)起了這個心以后永遠保持這個心。一境嘛!就是保持這個狀態(tài),用今天的話講真正的獲得了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狀態(tài),我老實講,這個東西部容易啊!我們學佛的人心里最清楚了,你有時候受一點打擊啊!我老實修行,心里有不舒服了,隔不了幾天,家里面的事情了,哎呀這個東西還好玩的。他總是在這樣徘徊的,但是一定要記住啊!你現(xiàn)在徘徊是正常的,關鍵是在徘徊的過程當中啊!你要提起這個念頭啊!少受那種墮落性質(zhì)的干擾。要清楚這個東西是干擾你的,你一定要精進勇猛往前進。不然啊!你總是像稱的兩頭一樣,翹翹板一樣,一會這頭起來,一會那頭起來,原地踏步。你前進不了,所以要注意這個關系。這個地方講啊!前面那半截,“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從善通達修瑜伽師聽聞教誨,”這個是講的善知識,后半截由是因緣,于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是講的善知識的作用。就是她能夠引導他,所以當善知識也不容易,安立,什么叫安立!就是跟你鬧著玩的,跟你發(fā)明一個游戲,讓你去玩!你要發(fā)明一個有戲,就說明你要高明的多喲!他最會玩了。他能發(fā)明這一套,讓你跟著走,走到最后。所以善知識就要有這個本事,你不要因為誰可以說兩句就是善知識了,差的遠。善知識的作用很大的。走到那個地方該牽一下你,走到那個地方該不管你,你跟著他,但你要知道他給你說的都是安立的,不是真的,就是給你開的藥方。知道你什么時候該吃什么藥,就給你開一個藥方。但這個藥方你不能一天到晚拿著吃。安立的,假安立的。安立的前面加一個假,你就明白了,就是方便善巧的。所以大善知識,都有種種的方便善巧。你嗔心重的人,他知道怎么接引你,,貪心重的人,知道怎么接引你。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那么這里面還有一個,雖然善知識有這個能賴啊!你這個學佛的人也應該往這個方面去想,你兩個不相應啊!也不管用,所以禪宗里面講,機教相扣,教就是指教你,機就是指的學佛的人。要相扣,相應,他是那么想的,你是往那里走的才行。雖然善知識往那里想,你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你還是等于白費。就是我常講的關節(jié)一樣。關節(jié)能活動,一定有一個關節(jié)頭,一個關節(jié)窩。兩個一定是同時銜接的。如果他是關節(jié)窩,你也是關節(jié)窩,就搞不成了。他是關節(jié)頭,你是關節(jié)頭兩個也搞不成。所以禪宗講機教相扣啊!“教”就是指師傅教你,“機”就是指學習的人,“相扣”指的是要相應,他是那么想的,你是往那邊走的,才行,雖然善知識那樣想,你沒到那個路上、你沒到那個程度,還是領會不了、還是不能學會。就像我常講的關節(jié)一樣,關節(jié)能活動,就一定有個關節(jié)頭、一個關節(jié)窩,兩個東西一定是同時銜接的。關節(jié)頭和關節(jié)頭兩個搞不成、關節(jié)窩和關節(jié)窩兩個搞不成。禪宗講“機教相扣”祖師常常打的比方就是孵小雞,當然現(xiàn)在孵小雞變化了,過去孵小雞啊就是母雞把蛋弄在下面孵,孵到大概二十來天的時候,小雞在里頭、母雞在外頭,兩個就要同時用那個嘴去啄蛋的殼,小雞才能出得來。如果小雞不知道時間,本來要二十天它十八天就開始啄,啄出來它也要死掉;母雞也是一樣,兩個要同時啄那個蛋殼,出來的時候小雞才能存活。母雞就是比喻老師啦,蛋殼里的小雞比喻學生啰,兩個要同時,就是剛才講的相應,在這個地方實際上講到了。

  遠離彼障故,

  遠離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頁2116)

  第三個,“遠離彼障故”,這個障礙就多了,這個講的是籠統(tǒng)的!斑h離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遠離障,三、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就是有這些障礙跟隨你的時候,你的出離心也難升起!凹有姓稀,多了,比如你正勇猛正在加行用功修行的時候,這些時候狀態(tài)最好的時候,有些就來干擾你呢,“走啊,我們出去耍兩天啊!”障礙就來了,不知不覺障礙就起來了,甚至這些障礙來了,你還不知道是障礙,“好吧,我過兩天再修行,放一下,我們出去完兩天再回來!边@些都算是的,加行障!斑h離障”,那更是這樣子啦,就是逃避主義,我剛才講到的,這都不是出離心。“寂靜障”,為了獲得寂靜快樂,難生出離心,這些都會成為障礙。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凈行所緣境事,三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凈惑所緣境事。于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緣,能凈煩惱,究竟解脫。

  第四,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什么叫無倒思維,簡單的講就是有正知正見的。“遍滿所緣境事”,就是在任何情況下,你的知見都不會動搖,我們今天的學佛人,有時候知見總是搖擺不定的,一會兒人家這么說,哎呀,說的有道理,隔一會兒人家那么說,好像別人說的也對。這樣就會很浪費時間的!岸摺粜兴壘呈隆,這個就很簡單了,凈行就相當于不凈行,就是指的善法!吧魄伤壘呈隆,善巧就是指的方便!皟艋笏壘呈隆,凈惑就是對你修善法有干擾的。“于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就是在以上這幾種情況里面,都能夠不動搖,不受他們干擾,這樣才能夠生起出離心,才能凈煩惱,才能究竟得解脫。這個主要講的離欲。

  云何離欲退?

  云何離欲退者:此之因緣,總略有五,如下自說。通世出世,翻前應知。

  “云何離欲退?”就是離欲的心退掉了,就是出離的心退了這個意思,那這個就好懂了,剛才講離欲,現(xiàn)在講離欲退,正好相反!翱偮杂形濉,有五種情況。

  謂性軟根故;

  性軟根者:謂是鈍根下劣欲解故。

  新修善品者,數(shù)數(shù)思惟彼行狀相故;

  新修善品者數(shù)數(shù)思惟彼行狀相者:此中善品,謂定地中心心所法。最初修學補特伽羅,名新修善品者。要于彼定諸行相狀數(shù)數(shù)思惟,方能入初靜慮,或所余定。由是因緣,未能證入諸無漏定。未證無漏故,或從離欲退。何以故?由于諸色乃至識法未能思惟如病、如癰等行,于有為法未能心生厭惡、怖畏、制伏,于甘露界未能系念思惟故。此中行狀相者,行謂麤行、靜行。如其所緣作種種行而入定故。狀謂臨入諸定,便有諸定相狀先起。由此狀故,了知不久當入如是如是相定。相謂所緣及因緣相。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因緣相者,謂定資糧。由此因緣,能入諸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三卷三頁1075)

  受行順退法故;

  受行順退法者:謂入靜慮或所余定,于喜、于樂、于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復退失,乃至未善調(diào)練諸根,是名順退分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三頁973)又修定者,從初靜慮還退出已,于諸靜慮不復樂入,亦不思惟此行狀相,于所得定隨念愛味,不能上進,當知此定成退劣分。如下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三卷六頁1090)此中于喜、于樂、于勝功德不能堪忍,及于所得定隨念愛味,是名受行順退分法應知。

  煩惱所障故;

  煩惱所障者:謂由煩惱不能永拔,障得涅槃故。

  惡友所攝故;

  惡友所攝者:由五種相,建立惡友。一、無羞恥,二、有邪見,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如下決擇分說。(陵本六十四卷十七頁5139)由為彼攝,引導無義,是故能令從離欲退。

  從離欲退。

  有哪五種情況呢?一是“性軟根故”,二是“新修善品者,數(shù)數(shù)思惟彼行狀相故”,三是“受行順退法故”,四是“煩惱所障故”,五是“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有了這五種情況,就容易讓你生起的出離心退死。第一個“性軟根故者”,就是指的根性不好,這個性就是指自己的意思,所以性字在佛教里頭用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解釋,這個性主要指自己,每個個體的有情。軟根就是下跟,指根性不好。第二個“新修善品者,數(shù)數(shù)思惟彼行狀相故”,注意那個彼字是指什么啊,籠統(tǒng)的講,彼就是指的欲界,也就是世間所有能讓你的心能夠散亂的情況。把這句話再翻譯得白話一點,就是“新修善品者”,剛要修善法的人,剛生起出離心,“數(shù)數(shù)思惟彼行狀相”,“數(shù)數(shù)”就是經(jīng)常。講個例子吧,就是那個火剛點著,不猛,可是突然一個大風老吹過來,那火還燃得成么?燃不起來的,所以新修善品者等于剛燃起來的火、剛發(fā)心的人。“數(shù)數(shù)思惟彼行狀相故”就是總是想著世間上那些色身香味觸,什么好聽的、好玩的那些東西的話,你那個心啊也容易退失。它就會干擾你。你比如有時候打坐,你就有這個經(jīng)驗了,剛開始靜下來的時候覺得很舒服,但是坐上兩天,容易疲勞,疲勞以后,比如外面突然有火鍋的香味飄過鼻尖,你馬上就想到火鍋好吃啊,今天還是算了不打坐啦,還是約人去吃火鍋吧。它就這樣子的,主要指的就是這些情況。為什么呢?因為你這時的出離心還不鞏固還不堅定,剛才講的離欲心鞏固、出離心生起來了,就是什么力量都干擾不了他了,那就無所謂了,那么這個地方就不行。這個小字你們自己下去看一看,我剛才給你講的應該懂,不懂的時候再問。

  第三個是“受行順退法故”,這個主要是指“謂入靜慮或所余定,于喜、于樂、于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堪忍就是保持的意思,不堪忍就是不能保持。這個就是我原來講過的,就像逆水行舟一樣,其實逆水行舟剛起步的時候覺得還不艱難,走到一定的程度才覺得艱難;其實走到一定的程度,那個上水,要快,你要堅持一下呢,也就到了點了,如果一不堅持,你松下來呢,也就全部前功盡棄了。這個地方也是,就是“受行順退法故”,就是在修行修靜的過程當中,由于對境中出現(xiàn)的喜啊、樂啊不能夠保持,你松懈一下,你就從那個定境里退失出來了,退失出來的后果是什么呢?下面講了“從初靜慮還退出已,于諸靜慮不復樂入”,就是不想再入定了!耙嗖凰嘉┐诵袪钕唷,也不思維定里面的樂啊、喜啊的境界!坝谒枚S念愛味,不能上進”,就不能前進了,主要是指的這個。

  第四個“煩惱所障故”,這個煩惱多了,本身世界上色身香味觸,這些東西都是煩惱,我們學百法里頭,那個煩惱多了,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不正知、不正見都是根本的,還有小隨煩惱,忿、恨、惱、覆、誑……這些都是屬于煩惱。由于煩惱長期干擾,不能自拔,所以出離心也生不起來。你想,你每天一天到晚心里頭,都是發(fā)火啊、生氣啊,先不要說那個根本煩惱啦,就是那個小隨煩惱天天在你心里頭,你都很難得把它擺脫,還不要說根本煩惱。

  第五個“惡友所攝故”,惡友,用佛法再翻譯一下,就是惡知識,就是和善知識相反。有哪幾種情況呢?就是“無羞恥”,無慚愧心!坝行耙姟,那多了.佛法講如是因就有如是果,有些人不相信因果,就是有邪見!坝行傅 ,其實我們今天都是在與這些為伍的。所以第一個講無羞恥,所以佛法里面為什么講“慚愧得安樂”,就是有慚愧心才具備修行的基礎,沒有慚愧心就很難,那就不知道修行,你看今天人就最缺這個,無恥就很麻煩。你看今天人干了壞事,他還覺得不會干壞事的人沒本事,今天這個風氣都很盛行,這就麻煩了,所以今天常常有人跑到我那里講,說:“師父,”我說:“干嘛?”他說:“我做生意,要是我不偷稅我就賺不到錢。”要是全社會成這個風氣就很危險;還有“我不搞假也賺不到錢,不做假賬也賺不到錢。”這個就有點無羞恥的狀態(tài),所以今天這個人要修行還要成佛還要當菩薩,他哪管那么多哦,只覺得吃串串香好吃,這就是有情眾生墮落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和現(xiàn)象。大家要引以為戒的,實際上我覺得老老實實做生意的還是能賺錢,也不是不能賺錢。我們有時候就是給自己找個借口。因為他們那樣干,所以我要干,這個理論是不成立的。所以沒有羞恥就很麻煩。佛教里面講生慚愧心,干了壞事內(nèi)心里面要覺得良心過不去,最基本的要有這個觀念。而不是干了壞事臉都不紅,那就麻煩了,就是沒有羞恥。這樣的人你說他還可以去修出離心嗎,當然不是。邪見更是,那是不懂因果呢,今天世間人的觀念受斷見的影響,人死了就沒有了,哪還有什么因果,所以殺人都不眨眼睛。因為他無所謂么,他不害怕。所以無懼者無畏,無畏者的力量就太大了。所以佛法里的發(fā)心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爆破力,你能發(fā)出離心爆破力來,那你就不是下根、就不是鈍根。佛法里怕的就是這種人自甘墮落,“我不行,我就這樣!蹦憷祭粍,這就麻煩了,這樣的情況他也不會去修出離心的。這五種情況就會離欲退,就會從出離心的行列里退下來?偟囊痪湓,就是有了這五種情況,就會讓你長期沉淪于生死苦海,你出離不了。

  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xiàn)行法故;

  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xiàn)行法者:樂欲所作相應煩惱數(shù)現(xiàn)行故,名現(xiàn)行法。令墮惡趣,故名為惡。行相猛利,故上品攝。由彼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

  下面一個,“云何斷善根?”這條也很重要,特別是我們原來學唯識的人,解深密經(jīng)里講五種,人天種性、聲聞種性、緣覺種性、菩薩種性、還有個不定種性。過去有講決定性有情,絕對不能成佛。學到這個地方你都知道,那些都是方便說,一定不是究竟說。按佛法講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的,包括這個地方講斷善根,翻過來一頁,有這一句話,20頁第二行,“非由永拔彼種子故”,如果說斷善根,那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照這個樣子講。“非由永拔彼種子”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了,他還有機會,只是說在這一個階段,他沒有機會,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以為那個人斷了善根,就永遠沒有成佛的機會了,不對。

  下面翻回到19頁來看,“云何斷善根?”在什么情況下叫斷善根呢?“為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xiàn)行法故”,注意,你可能想不通的了,后頭是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xiàn)行法故”,就是干大壞事的人,就是上品諸惡,就是最壞最壞的!耙鈽番F(xiàn)行法故”,干大壞事,不僅是人壞,還干出大壞事來。前面那個“為利根者”,我跟你講,佛法就這個樣子,利根就是根性好的,發(fā)心不正能干大壞事,發(fā)心一正能干大好事,所以佛法里面講為什么有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往往干大壞事的人也是很聰明的人,但是不是鼓勵大家去干壞事哈,不是說干不了壞事就不聰明了,那不對。就是這種人,按照佛法的話講,他斷了善根,“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xiàn)行法故”,這里面實際包括了“成就上品諸惡意樂”,這只是意業(yè);“現(xiàn)行法故”,就包括口業(yè)、語業(yè)和身業(yè),從身口意三方面來講,他都是最壞最壞的。“樂欲所作相應煩惱數(shù)現(xiàn)行故,名現(xiàn)行法”,現(xiàn)行法,就是表現(xiàn)有行為了!傲顗檺喝,故名為惡”,有了惡的行為,造的有惡業(yè),有了惡業(yè)就要墮惡趣,惡業(yè)是因,惡趣是果!靶邢嗝屠,故上品攝。由彼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边@個成就,就是指的惡種子沒有被降服掉、沒有被對治掉!坝篮Α钡暮梢灾v是對治。佛法一定是對治之法。這種情況下叫斷善根。但是你看后面那句話,“由彼種子未被損伏、未被永害,得成就名!卑凑瘴覀兊闹v法,他干了壞事,斷了善根了。但是這個地方的解釋是,“由彼種子”,這兒種子是指惡業(yè)、極大的惡業(yè);“未被損伏、未被永害”,這里面就還潛藏著一層意思,也有可能被損伏,也有可能被永害。所以這個地方講斷善根也是方便說,就是他造了極大的惡業(yè),惡業(yè)的力量大,因此他在這一階段,惡業(yè)起作用,他的善根生不起來,所以這個時候他就不可能發(fā)的起出離心、發(fā)的起菩提心,能夠修行。所以看起來他和學佛成佛無緣一樣,但是只要他這個惡業(yè)的力量結束了,他還會遇到善法,他還會成佛,知道嗎?一定是這個樣子的,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一定是暫時沒有機會。

  得隨順彼惡友故;

  得隨順彼惡友者:信順惡友,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故。

  第二種情況,“得隨順彼惡友者:信順惡友,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故。”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惡友為善知識。就是你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完全都是跟惡友言聽計從,就是老百姓的話講的“跟好人學好人”,我們老家講的跟著齋公跳大神,跟著誰就受誰的影響,所以跟著惡人干惡事,善法就生不起來,當然斷善根。所以這個“斷”,我的理解是什么?叫做“覆藏’,就是把它暫時的蓋起來了、暫時的覆蓋住了。就等于天上的太陽月亮一樣,烏云密布的時候云層把那個太陽遮住了,本來有太陽時是有光明的,可是烏云一過去,把太陽遮蔽了以后,是不就是黑暗了?可是黑暗以后并不意味著光明永遠沒機會了,烏云再一過去,太陽又要來的,它一定是短暫的。這是第二種情況。

  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

  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者:于無施與、無愛養(yǎng)、無祠祀等所說義,自心生起決定勝解,名邪見纏。最極厚重上品所攝,故名極重。乃至少分未能損減,故名圓滿。摧伏善法,不為善法之所摧伏,名到究竟。

  第三種情況!靶耙娎p”,“纏”字就很簡單了;“邪見”,有沒有一成不變的邪見?有沒有固定的邪見?沒有嘛!一聽這個纏字就知道了。什么叫纏?看這個筒筒,你看這個繩子,綁在上面叫纏,它甚至把里面這根粗線纏在里面你都看不見,但是它們絕對不是一起的,一旦你把纏在外面的這根線剝掉,里面的線還是要露出來,所以邪見啊就好比纏到我們?nèi)说?a href="/remen/zix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自性啦,懂嗎?所以叫纏。最后這個邪見一拔出去、一破掉之后,自性還會露出來的,這是“邪見纏”!皹O重圓滿”,什么叫極重圓滿?就是邪見到了極點。就像剛才說的一樣,比如這個繩子,把這個筒筒纏的密不透風了,就叫極重圓滿。如果纏的很稀,這么纏,還沒有把它覆蓋住。所以有可能邪見起作用,也有可能自性還起點作用。而全部纏的密不透風,一點縫隙都沒有,那就全部是邪見的作用。主要是這個意思。那什么叫“究竟圓滿”呢?就是最后那句話,“摧伏善法,不為善法之所摧伏。”它把善法覆蓋住,善法拿它沒有作用,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力量,用今天的話講,善惡交鋒的時候,惡法是占絕對優(yōu)勢。是你拿它沒辦法,你翻不了盤的,只有等到最后善法的不斷積累,善法的力量占到優(yōu)勢的時候,惡又處于劣勢。修行就是這樣子的,就是我們沒有修行之前呢,惡法是占絕對優(yōu)勢的,慢慢的修慢慢的修,善法的力量加強,惡法就不是絕對優(yōu)勢了,只是相對優(yōu)勢。從相對優(yōu)勢到最后沒有優(yōu)勢了,那善法的力量就起來了。到最后,慢慢的,你看,它一定是這樣子,開始時惡法絕對優(yōu)勢,相對優(yōu)勢,到最后慢慢的是沒有優(yōu)勢,棋逢對手了。慢慢的,善法一增長,善法就有優(yōu)勢,相對優(yōu)勢、絕對優(yōu)勢。它一定是這個樣子的。這是第三種情況,叫斷善根。所以你看這些斷善根的情況實際上是不是叫斷呢?斷了沒有?沒有?就等于剛才說的覆蓋住了、覆藏住了。就像烏云把太陽遮住了一樣。烏云遮住太陽是永遠的嗎?是短暫的、有階段性的。所以這個地方說的斷善根也是有階段性的。

  彼于一切惡現(xiàn)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

  彼于一切惡現(xiàn)行中等者:謂于一切身語惡不善業(yè)諸現(xiàn)行中,無有厭惡,心生歡喜,不見少分所有過患,是故無畏。于他有情樂為損害,名無哀愍。

  第四,“彼于一切惡現(xiàn)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蹦憧,今天的人就是最 這個了。你看,“得無畏故”,他無所畏懼了。“無哀愍故”,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的苦難無憐憫之心、無悲憫之心,就是連絲毫同情心都沒有。今天我看這種事情還是有的呢,你看窮人靠乞討為生,他還去偷窮人的錢,你說還有哀愍之心嗎?我們一般一看弱勢群體就已經(jīng)很可憐,頓生同情心,他不但不同情,反而去摧毀它,他根本就沒有同情之心,這個就叫斷善根!氨擞谝磺袗含F(xiàn)行中,得無畏故!笔裁唇械脽o畏?“謂于一切身語惡不善業(yè)諸現(xiàn)行中,無有厭惡”,他不厭惡,干壞事干得好,還要為干壞事的人放鞭炮;“心生歡喜”,還要贊嘆他:“哎呀,這個哥們,行呢!” “不見少分所有過患,是故無畏”,現(xiàn)在干壞事的人絲毫不覺得他是錯的,覺得只有這樣干才是對的,那就麻煩啦。所以就像剛才說的,如果大家都像他這個樣子,這個世道亂了,不做假掙不到錢,好像不這樣干都不行了,那就是斷善根的跡象啦。

  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

  但由安立現(xiàn)行善根相違相續(xù),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等者:謂于先世所習善因,此名種子。由此種子,于現(xiàn)法善能為增上,故名善根。然非此說。唯取無貪、無瞋、無癡諸現(xiàn)行法,名為善根。若遇違緣,令不相續(xù),名斷善根。非由永斷彼善種子名斷義故。

  “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边@個地方善根指的什么?就是指的這些東西。善根就是指的種子。“無貪瞋等亦名善根”,剛才那些都是指的現(xiàn)行?善根有種子有兩種:一種是種子善根、一種是現(xiàn)行善根。種子善根就是阿賴耶識里的那個能量,現(xiàn)行是表現(xiàn)在外頭的,那這些東西都是“但由安立現(xiàn)行善根相違相續(xù),名斷善根”,什么叫“斷善根”呢?就是只是指現(xiàn)行法。善法相違相續(x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不是把那個種子都斷掉了,善根的種子斷得了不?斷不了的。所以斷善根就是指現(xiàn)行的善根相違相續(xù),就是指惡法的力量,惡法的力量和善法的力量是相違相反的。惡法的力量處于絕對優(yōu)勢,善法就生不起來。還有叫相續(xù)?相續(xù)什么呢?就是惡法的力量讓善法不能相續(xù),不能生起來。這就是斷善根!胺怯捎腊伪朔N子故”,彼是指什么?是指善根。不是把善根的種子斷了。但是我問你,惡法的種子斷得了不?那肯定能斷嗎,惡法的種子不能斷那就不能成佛啦。你說只是暫時沒有啦,將來還起來,那就簡直沒希望啦,是不是?這個要搞清楚啊,善的種子斷不了,那惡的種子也斷不了,不是的,修行是什么?就是去積累善根,所以那個自戒詩里就有一條:令已信者信,令未信者增長。就是善根要不斷的增長,所以過去那些老和尚寫信的時候在最后要祝你——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祝什么?祝你賺錢、祝你發(fā)財,祝你身體健康。過去人寫信,祝你法喜充滿、祝你;增長、祝你;墼錾,都是這樣子,會增長的。這是佛教里面。善根增長、福慧增長,這些都是可以的,那么你剛才講啦,既然這個善根不可能斷掉,只是現(xiàn)行暫時不能生起。下面一個,云何續(xù)善根?什么叫“續(xù)”,就是重新讓你生起現(xiàn)行來。

  云何續(xù)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yè)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xù)善根。

  因生猶豫證決定者:謂于邪法心生猶豫為先因故,后于正法生起正見而證決定,由是因緣,還續(xù)善根。復次,此中善根若斷、若續(xù)補特伽羅及其因緣,有多種別。如來成就無上根勝劣智力,于其先世善不善因所習成根,隨其所應如實了知;又于現(xiàn)法染凈門轉,生起當來染凈諸法,亦隨所應如實了知。如下攝事分說。

  云何續(xù)善根?“謂由性利根故;見親朋友修福業(yè)故;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因生猶豫,證決定故;還續(xù)善根!狈謳追N情況呢?四種情況。還可以讓你的善根重新生起來。第一個,“性利根故”,就是自己的根性成熟了,是指的自身的條件!耙娪H朋友修福業(yè)故”,看到你周圍的人,親朋好友啊、同事啊他們都修福業(yè)、修行,能夠影響你、感染到你,你覺得他們那樣干很有好處,你也跟著干。所以過去,修行也是這樣子的,要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等于儒家里面經(jīng)常提倡的孟母三遷一樣。孟子的母親,為了把孟子培養(yǎng)成人才,她干什么?她為什么搬家呢?她選鄰居,鄰居不好的也要把他影響壞。人是有相互影響的。很簡單的嗎,你看見人哭,別人很傷心,越哭越哭,你也覺得快要哭啦,一樣的道理。我常講情緒是能感染人的,要是情緒不能感染人呢,這世間就沒有藝術家、沒有文學家。文學家為什么那么多寫的東西能夠賣給你呢?你看了他的東西,覺得說的真的好哦,用我們今天的話講,能夠有共鳴。什么叫共鳴?哪有共鳴?那就是感染啊。情緒感染。來學佛法就是用好的情緒來感染,什么叫好的情緒?就是善法,就是《百法名門論》里講的善心所。不好的情緒也能感染,就是煩惱心所,我們不說了,看語言文學家描述的東西,看了這東西時不帶任何感情的任何東西,但是他這么一寫啊,你覺得就和真的一樣。你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都在掉淚,它掉淚了么,你自己在掉淚,寄托到那花上去了,所以世間上的東西都是這樣的,會互相影響。那么這個地方就是講的善根能夠啟發(fā)。就是朋友、親友他們修善法能夠啟發(fā)你的善根重新生起來。這就是指的在同輩當中,還有高的,“詣善丈夫聞正法故”,就是親近大善知識,也能讓你的善根重新啟發(fā)起來。“因生猶豫,證決定故!边@個不太好懂,生猶豫還能讓這個善根生起來呀?不對,這個話是這樣子,你看下面的小字,“因生猶豫證決定者:謂于邪法心生猶豫為先因故,后于正法生起正見而證決定,由是因緣,還續(xù)善根! 所以續(xù)善根主要是在證決定上,那怎樣去證決定呢?因為原來不決定、心生猶豫嘛,現(xiàn)在證了這個決定啦,原來在生猶豫的時候,你那個善根被遮住了,可是這個時候在聽了正法、生起正見、證決定以后,那個覆蓋的東西等于說就揭開了,善根就重新又生起來了,所以這個話要這樣理解。不要見了八個字“因生猶豫證決定故”,想因生猶豫還能相續(xù)善根啊?主要是這個意思。

  云何死?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者:此中且說一種致死因緣,隨應當知有多差別。贍部洲人,或時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壽量不定。所余生處壽量決定。又贍部洲人十歲時壽,名為少壽。傍生一分,亦名少壽,極至十日十夜壽量可得故。非想非非想處受生有情,名為多壽,經(jīng)于八萬大劫數(shù)故。如下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二卷十頁4176)若諸如來、菩薩、阿羅漢等,于壽行中延促自在,無壽量極,名出離死。故此不說。

  下面講死,死也是不容易的,死不容易,后面那個生也更不容易。這個死還是很有點意思哦。你可看看人是怎么死的,包括那個生也是這個樣子的。你看那個生,你們注意看,學醫(yī)的應看看那個生的地方。28頁那個地方,“云何產(chǎn)處過患?”今天社會上不是到處看到治不孕不育癥嗎,這個地方早就談了,你看佛法多先進啊,有哪些地方不會,就是你這個父母緣不具備,有哪些病,你看這一段就是講的哪些情況下,你不會受孕的。你看,這些佛法幾千年前就給你講了,今天恐怕醫(yī)術上還不一定有這么先進的。當然今天這個我是給你提醒一下,還不能夠說到那個地方去。但是我們由此可以知道,這個佛法的智慧不是我們今天能夠想象的,剛才翻到的那一頁給那些學婦產(chǎn)科、治婦產(chǎn)科病的人,拿給他看,他一定不會覺得這個東西過時的,可能有一些他都還想不到的。除了這個里面談到的以外,佛教里面還有一部經(jīng),叫《佛說入胎經(jīng)》,也叫《佛說胎胞經(jīng)》,里面也都談到這些東西,你比如今天世間講的羊水,就是嬰兒在母胎里如果沒有羊水提供的話,也要胎死腹中的,其實上佛早就談到這些問題了,這段我為什么熟呢?因為我曾經(jīng)研究過一段,我還寫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實際上是很匆忙的趕出來的,嚴格意義上講,如果詳細弄那里面還有好多問題。我比較過,那個入胎經(jīng)里面講,就是投胎以后嬰兒七天一個變化,今天生理學上也是講七天一個變化,七天怎么變?我列了兩個表同時比較過,當然這里面有相同的,也有些不同的,都是大同小異的。所以你說這個佛法幾千年前沒什么顯微鏡,沒什么儀器,他怎么知道的,天眼啊,不要儀器,儀器靠不住,萬一停電了,儀器不管用了,可是你有神通,你不怕停電,你的智慧是源源不斷的。

  云何死?你想知道你是怎么死的嗎?我為什么問這個呢?我沒說你想不想死呢?不問這個,你想不想死,他都得死;你想死,不一定死得了,你不想死,干嘛呀?辦不到。你不想死,中國人幾千年來都想長生不老,哪個嘛,天天喊萬歲的,還沒活過一百歲呢?好不容易,那既然人都要死,對吧?這是規(guī)律喲。所以,佛教徒是坦然面對生死,既然都要死,把這個地方學學,看我們怎么死得好一點,怎樣體面風光的死,佛法講了生死,就是要死得風光,死得明白。世間上沒有不死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佛的色身都要壞的,生住壞滅。所以,不是死就等于沒有啊,注意啊,諸位,死不等于沒有。所以,有此文學家講:死是重新的開始,這個話是對的,死是代表這個階段結束,嚴格意義上講,生住異滅,他只是短暫的,他用另外的形式存在;沒有絕對的生死,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世界上沒有不死的,只有佛才發(fā)現(xiàn)的智慧。談生死問題,只有佛法才談得最徹底。道家不談這個,道家談就是要你練丹,長生不老;當然,我給你講,今天道家誤解,他練丹長生不老和這個色死場,也不對,道家練丹,長生不老,并不是指的這個,就是傻瓜也知道是要老的嘛;對不對?道家講長生不老,用另外一種什么無畏真人也好,那個另外一套,不是指的這個身體,這個不死不老,哪里是喲,都要老的,都知道的。儒家也不講這個,孔夫子徒弟問他,未知生焉知死,生都沒搞好,那搞什么死喲。

  佛法說:不行,這兩個東西是統(tǒng)一的,都要搞好,都要了解清楚,人都要死的,沒有不死的,諸位!所以,人家罵你老不死,沒關系嘛,老了不死是賊,為什么?都要死的嘛。過去佛在印度的時候,有一個婦女,她中年得子,有一個兒子,很聰明,很是喜歡他;突然有一天,兒子死了,她很悲傷,到處去找醫(yī)生,說:唉呀!誰有本事把我兒子救活啊,我簡直是感謝他八輩祖宗,我感恩他。問了很多醫(yī)生,人都死了還能醫(yī)活,真是,醫(yī)得活不?見過沒有?誰說沒見過,小說里多了,其實含水份很大,那是寫書的。那是表達一種愿望,實際上并不行的。有人說佛陀可能行,他有本事,有點希望,她就跑去找佛了,佛看她又那么悲傷,這沒問題,這小事,唉呀!她高興壞了,她終于找到救命的了,找到救星了;佛就講:我要給你孩子醫(yī)活,有一個條件,我要一個藥引子,這個藥引子其它地方找的要不得,要在從來沒死過人的人家找來才要得。她就去找,把門敲開過后說:我要點東西。什么東西?她說要有個條件,就是你們家死過人沒有?每家人都答應她:你神經(jīng)病,哪家沒死過人。她敲了幾天,挨家挨戶問,都死過人。她又覺得這個東西找不到了,還是垂頭喪氣又回到佛哪里去。佛說:你怎么回來了?唉呀!你說要我到?jīng)]死過人家去找,我找了幾天,全都是死過人的。佛就趁機開示,他說:既然每家每戶都死過人,說明人一定是要死的。這個時候點她一下,開悟了,成羅漢了。點早了也不行,點晚了也不行,要是早的時候,人都是要死的嗎?哪個醫(yī)得好,可能她早就走了。佛陀來個善巧,我有辦法,我能醫(yī)好,把她留在這個地方了,對不對?哪后面她去找了一圈人都要死的,這時才開示她,這要有智慧。你我都沒得這個智慧嗎?如果說人家人死了,來找你醫(yī)活;你神經(jīng)病了,人都要死的嗎,死了的還醫(yī)得活呀!她一定跑得很遠的。

  關于死的問題,這是個大問題,因為死的情況不同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死法,死是不一樣的,都要死這是規(guī)律;但死的不同,那就根據(jù)各人的業(yè)力所定,哪么怎能樣個死,這里講了很多種,為什么要死?這里講的第一個。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就是人的壽量,人的壽量有沒有限量?有,這是有一定的數(shù)量的。壽量極故,就是人活到壽量到了,他就干嗎呀?一定要死。就等于買產(chǎn)品一樣,你買任何一樣產(chǎn)品,你看都有保質(zhì)期好久,不一定嘛,有的一天、有的幾年、有些幾十年,人的保質(zhì)期是多久,人都是個產(chǎn)品,父母緣、中陰身、阿賴耶,這些條件拉到一起,制造個人出來了,但這個人出來的時候沒給貼個標簽,沒有上面貼個保質(zhì)期,要是貼也很科學的,貼一個出來,這個人只能活七十歲;但這也不好,貼個標簽出來,他活七十歲,他就不認真了,他就不認真活了,也不行。有些人給他貼個標簽出來活百二十歲,他說,咦,老子壽命這么長,慢慢活,那也不行。所以,這給人貼標簽,也是不對的,貼個保質(zhì)期就麻煩了。

  謂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者:此中且說一種致死因緣,隨應當知有多差別。就是這個致死有很多種,這里只是提到其中的一種,是哪一種?壽量極故。贍部洲人,或是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壽量不定。就是在這南贍部洲,壽命無有量,有些人長,有些人短,無有固定的。所余生處壽量決定。其它的地方是有決定的。你比如天人,有的是活八萬四千歲,有的是活五百歲,那都是定的。唯獨南贍部洲的人,我們這個地方的人,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的壽命統(tǒng)統(tǒng)都活八十歲,全部統(tǒng)統(tǒng)都死掉,而其它地方的有情眾生呢?當八十歲,統(tǒng)統(tǒng)八十歲,哪不是全死掉,全死掉對不對?不對嘛。有的八十歲還沒到點,有的八十歲已經(jīng)到點了,總的來講,平均壽命是多少?八十歲。南贍部洲不是,除了壽量極故而死以外,還有下面這個

  此復三種。謂壽盡故,福盡故,不避不平等故。

  壽盡故:剛才說了,壽命盡了。福盡故:福報沒有了,缺吃缺穿,他本來不應死,壽命還沒到,福報不夠。不避不平等故:什么叫不避不平等故呢?舉個例子,你比如明明這個電燈掉下來要把我打死,對吧?說你走嘛,我才不相信呢,掉下來就把你打死了,這個就叫不避不平等死。

  當知亦是時非時死。

  是時非時就把上面兩種概括起來,一種是是時間,哪種呢?壽量盡了。非時死呢?后面兩種,是時是什么?應死的時就死。非時是什么?就是不應死時死了。

  或由善心,或不善心,或無記心。

  這些在后面要談到,有些善心死是什么?就是你臨死的時候,阿彌陀佛放光,菩薩來接你,你思維辦法,包括你臨終時心里要念。不善心死多了,死的時候惡法現(xiàn)前,拿刀的、拿槍的,有些人不是死的時候有恐怖相嗎?多了,往往這種情況多。往往安然很高興死的人少。還有無記心死的,就也不是善法,也不是惡法,就沒有痛苦哪種,一夜睡過就死了,搞不清楚,腦溢血,睡過就死了,這就是無記心。下面是具體解釋的,

  云何壽盡故死?猶如有一,隨感壽量滿盡故死,此名時死。

  云何壽盡故死:就是什么叫壽盡故死呢?猶如有一:猶如有一個眾生。隨感壽量滿盡故死。這種死很多,這種死屬于正常死亡。說這個器官壞了,不是說有些人死的時候沒病,一般今天在外面發(fā)樸告的都是:“因病醫(yī)治無效”。都是這樣子的,不對,有些因病醫(yī)治無效還太攏統(tǒng)了,嚴格意義上講:這個壽盡故,要讓發(fā)樸告:“年老體衰”。心臟衰竭,但是這個衰竭不是其它的病引發(fā)綜合癥衰竭,這個器官衰竭;就是很正常的器官衰竭。這個叫壽盡,自然老死的,按照中國人醫(yī)生就定下這個目標,要這樣子死?赡苣阏f:唉喲,簡直是善莫大焉了;要按佛法講:鴨鴨巫,這個東西都是小事,因為這很正常嘛;就跟開汽車一樣,開到后頭來,殼殼內(nèi)臟一壞,就到報廢場,汽車報廢了。這個壽盡就等于這個。

  云何福盡死故,猶如有一,資具闕故死。

  什么叫福報盡了?這個就是有的人資具闕,就是你生活的用品,生活的環(huán)境;哪個具:就是指生活的用品;哪個資:就是指生活環(huán)境;闕:就少了。等于文化大革命哪個時候,自然災害一樣,餓死的那么多,本來不該死,餓死的。這就是福報,你不要以為啊,有些人看來是天災,實際上還是與你自身相關的。所以,人這個東西,有些時候是怪不得別人的,很大程度上,為什么?他就投生那個時候了,你也投生那個時候,你也一樣,這是業(yè)力決定的。

  云何不避不平等故死?

  剛才已說過,就是講橫死的。馬踏、車傷、墻壓、雷擊、巖崩這些都算是,這個非時死的下面還舉了幾個例子。

  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

  如世尊說九因九緣未盡壽量而死者:九種差別,如下當釋。望義不同,各說有九;非由各說其事有別。何以故?即此九事,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緣義故。

  有以下幾種情況,就是不是正常死亡,不是屬于老死的。

  何等為九?謂食無度量

  食無度量者:食有四種。一、段食,二、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此中食無度量乃至不近醫(yī)藥,當知唯約段食為論。若食極少,令身饑羸;或復極多,令出入息來往艱難;如是說名食無度量。

  脹死的,餓死的都算是。食無度量:你那個胃要有一定度量,你那個胃裝多少?都有一定限定的,這里講食有四種,一個是斷食,斷食就是我們這樣生活,就是斷食。吃東西要用嘴巴嚼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食物,吃進去可以資養(yǎng)我們的色身。還有個是觸食,觸是什么呢?就是觸摸、觸覺,摸一下覺得很輕松,很愉快,讓你有精神,按摸很簡單的,就是這個玩意,對吧?還有意思食,你看地震的時候有啊,八十個小時還活著,她沒死,她想著:我不能死,我還要活著,就靠這個力量,精神力量支撐的。也能夠支撐一段時間的,這個食不僅僅指的飲食,凡是讓你能活下來的這些條件都算是食物。不僅僅是飲食,我剛剛講的,后面好個觸識,那么有些人,按摩一下;意思識:你想一下,求生的欲望,就指的這個。

  識食:那個識食主要指阿賴耶,阿賴耶識支撐你這個身體,你才能活;阿賴耶識不支撐了,你這個身體就壞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