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7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7)

  第 7 講

  時 間:公歷2009年8月15日,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學習內容:

  因為前面我們已經談過,這個意地啊是包括了我們現在通行所講的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上一次已經把它們幾個的所緣都談過了,從這兒開始,就談它們的作業(yè)。

  這個地方的作業(yè)啊,有點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講的作用。實際上這個作用啊,按照后來通俗的說法,每一種新詞我們先給大家交代一個梗概。就嚴格意義上講,每類心識,不管是第六第七還是第八乃至前面的五識,一般它的作用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大類。一個叫分別,也就是有點像我們今天常人所講的認識。第二個,所緣,既然有認識的作用,對認識的對象要有判斷,這是它的第二個作用。第三個作用,按照佛法講,就像地藏經上講閻浮眾生,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哦。所有的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就是你一起心、一動念、無不是業(yè)的那個業(yè)就不是作業(yè)的業(yè)啦,那個業(yè)是業(yè)力的業(yè),這個地方的業(yè)是作用的意思,那個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的業(yè)就是指我們平常講的業(yè)力。所以既然每一個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實際上你這個起心動念為核心它已經涵蓋了,你想啊,你起心動念了以后,自然這個起心動念就會去指揮語言、指揮行動。你的所有的語言和行動不會無中生有的。你之所以要講話,是因為你腦子里想要表達;你之所以要有動作,是因為你心里想好了要干事情,對吧?所以嚴格意義上講,起心動念也已經包括了身口意三方面。但是呢,由于這個意,心念力的作用更突出。因為你的語言表達,你的行為動作,是誰在真正的指揮它啊?就是這個意,心念指揮它。你想啊,你不想講話,你腦子里會有語言嗎?沒有。這個就和那個寫字一樣的,對吧?寫字啊,寫字有個口訣:意在筆先。實際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意在筆先的意,就是你的想法、思維、心理活動;“在筆先”就是你的那個筆還沒拿起來,還沒下筆的時候,想法就已經先有了,心念先有了,才會拿筆去表達。實際上嚴格講這個地方是有唯識的。上回跟他們幾個畫畫的聊天,就說近代成都有個畫家叫陳子莊,聽說現在他的畫很貴。有好幾個人來找我,說這個唯識講什么。我跟他們聊了一會,我說你們怎么對這個感興趣,他們說聽說那個陳子莊就是研究唯識的。我對這個陳子莊可能還研究的不夠,比如他的畫啊,不了解,所以不知他研究唯識到什么程度。我講這個意思是順便說的,實際上估計這個寫字畫畫的人,他是有這個認識的,就是那句:意在筆先。

  我講這個意思就是舉例子說明:我們很多的語言行為,實際上是被動的,真正支配它的是意業(yè)。而在這三個當中、身口意這三個當中,意業(yè)是主導的。所以我們平?吹夭亟浬现v也好、其它經上講也好,起心動念無不是業(yè),實際上已經涵蓋了身、口、意三方面。那么我講的這個意思是什么呢?我們這兒不是講心識的作用么,第三個作用就是造業(yè),造作業(yè)力。心識,它只要你起心動念了,就一定會有業(yè)力的形成。當然了,我們一聽說業(yè)力,哎呀,我的業(yè)障深重!這個業(yè)是不是都是壞的?不見得。佛法講,業(yè)力有善業(yè)、有惡業(yè),對吧?并且,善業(yè)里面還要再分,有有漏的,有無漏的。我們講百法的時候講過。那么有漏與無漏,是善還是惡,由誰決定?不是外在的,就是看你那個起心動念里面的動機,就是你最早那個念頭的動機是什么?盡管有些事情做得是善的,對別人都有好處,但是你有自己隱性的私人目的,就是有漏的善。無漏的善就是不但這個做的東西是好事、是可以利益大眾的,同時,內心里沒有自我的想法,這就是無漏的。當然惡的統(tǒng)統(tǒng)的就是對別人、對眾生、對大眾是有傷害的,這就是惡的。那么這些東西最終由誰決定啊,就是你那個念頭,動機很重要。那么這個念頭、動機從哪個地方來呢?就是從心識上說。當然,心所也會參與,它們兩個是一起活動的。

  我說前面這個一大堆,就是講心識還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造業(yè)。所以華嚴經上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碑斎贿@個地方的唯心啊,不是今天我們哲學上講的唯心與唯物的那個唯心。這個心呢,應該包括八識在內。當然這個造,也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制造,不是英文里面的made in China那個made in。這個造啊就是顯現的意思:顯現、組合。你比如我們這個屋子里的空間,哪個造的?我們一般人都會說工人造出來的啊。不對!不是他造的,他造不出來。怎么說呢?你看這邊一堵墻、那邊一睹墻、上面還有個頂子,這些材料、這么多東西一砌,這個空間就出來了。當然工人是產生這個空間的條件之一,但不是他制造出來的。有了這些條件組合在一起,它自然就要顯現這個空間,你想說我不要這個空間,辦得到嗎?辦不到!因為這些條件具備了,它必然就會有空間的出現。所以這個叫顯現。“一切唯心造”是指的這個。所以世間,一切東西,都沒離開過,世間的沒離開過;出世間的,菩提涅槃也好、成菩薩成羅漢也好都沒離開這個原理。一切唯心造,都是這樣。那么這個里頭啊,實際上就跟我們剛才講的有關。

  這是心識重要的作用,就是造業(yè)。所以我們平常啊,可能學了百法以后,你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個識是干什么的啊,認識的功能。我們當初給你講百法的時候只提到了這個層面,沒有提到更多的層面。最多的是談到色法的時候,那些都是心識所認識的對象,對不對?就是所緣的問題么,沒有談到第三個層面。實際上嚴格意義上來講,心識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這個第三:造業(yè)。因為你要修行么,你要從凡夫到圣人,你要從凡夫到成佛,那個認識功能很自然的。有些人常常給我說:哎呀,我腦子里又看到那個,又知道它是什么東西,意念是控制不了的,只要有東西在眼前,你肯定要看到、肯定要辨別它,只要是正常的人。關鍵問題出在哪個地方,就是當你看到眼前這些東西的時候、你認識到它的時候、那一剎那跟進來的時候,你的念頭啊對這些東西有沒有受它的牽制、是不是跟著他在跑,這個東西就是關鍵了。你跟著它跑的過程就是造業(yè)的過程,這個是最關鍵的。你說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化身的佛啊,也是從娑婆世界、從中印度,還活到80多歲,還說法49年,他還在靈鷲山、恒河到處轉悠,我的天,他沒看出那條河?他說這條河不是河,這座山不是山,我見不到,什么都沒看見?赡苊?他都看見,跟大家看的都一樣,但是他最后的境界和我們不一樣,所以他不可能沒有認識,有分別但是他沒有執(zhí)著,所以他第三步的造業(yè)就不會有惡的業(yè)、不會有染污的東西。而我們凡夫就不同了,你有分別,分別完了跟著執(zhí)著就去了,麻煩就來了。所以你明白這個,也就明白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要生其心,要有分別的,關鍵是應無所住,就是沒有執(zhí)著,那些東西對他沒有牽絆、不會左右他。所以這個佛法,你要學通啊。拿來把玩的東西你都可以弄得通,哪個經、哪個論,全部都可以匯通的。

  所以今天我們談這個意地,就是特別是第六第七第八這三類識它的作業(yè)它的作用。我先提前給大家總結來提要一下。這三類識包括前五識都具備這三個作用。我們剛才說了:分別,就有點像我們原來說的認識啊、辨別的能力啊,是吧?它能夠辨別,這是從“能”上在講,具有能夠辨別的功能,具有能夠認識的功能。比如眼前的境界:紅的、黃的、白的、藍的、紫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它都能分辨出來,對吧?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所緣,它對這些對象,這個是從“所”在講啊,它能夠認識。前面第一個是說認識,它能夠有這個功能,但是這是理論上說它具備這個功能哦,能不能認識它還要跟這個對象碰在一起產生作用才說它能不能認識,所以這是第二個作用。那么這兩個碰在一起的時候如果加入了我見、執(zhí)著,第三個(作用)造業(yè)就出來了,它就成了染污的;可是當這個認識和所緣碰到一起的時候啊,你沒有這些執(zhí)著的東西進去,那你就是清凈的。所以實際上這三個東西啊 ,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有點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互相關聯(lián)的,但這中間有側重點。前五識,就偏重于認識,它造業(yè)啊就不一定是那么厲害,但是它有輕微的。而第八識它也是這個問題,它有分別、自性分別,也有所緣,但是它造業(yè)也是微乎其微的,小。因為它是幫你們保存的,頂多就是這個家伙保存的太死了,它舍不得扔掉,是吧?但是這個第六和第七就不同了,他們除了分別,你看那個第六意識,我們前面講過分別厲害吧?五俱意識、獨頭意識。獨頭意識,你看夢位、散位,到處它都要去活動、分別,強大吧?強大。正因為強大,它認識的對象也就寬,對不對?什么東西,不在眼前,它都能夠想,這個都是第六意識的功能。正因為它的認識功能大,認識的對象寬,所以它造業(yè)才是最兇的。

  你不要覺得有能耐就是好事哦,有能耐也最危險,這個是禪宗里一直強調的。這個很重要啊,智慧要拿到日常生活里都可以用的啊。你有沒有記住哦?越有本事越危險,你名望地位越高越危險。這個就是禪宗里面過去參禪的祖師告誡徒弟的有兩個字:頂墮。那個頂啊,就是山頂的頂;墮就是墮落的墮。就像你爬山爬的最高的時候你最容易摔下去了、最痛,也最容易摔。你在地上走的時候,你挺自由的。你爬到高處往下一看,啊,恐高癥,撲通,就要掉下去,最容易。所以這就是過去祖師告誡我們的:崇高必墮落,有情決定死。爬的越高,容易墮落,這個今天我們都是容易檢驗的。比如我們今天說那個家伙好貪哦,因為有才貪嘛。說那個家伙貪得無厭,貪那么多還要要,他有機會啊。越是有機會干那種事情的時候越要把握這個東西。修行也是一樣的。為什么,你看,我們今天,一開始啊,這個學佛啊,好啊,心里開心,多舒服啊,你看這個東西讓我今天改變很多,這個時候好像進步很快;可是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哎喲,不行了,我是不是出問題了,怎么老是心境也不如從前啊、力量、自律、喜悅感啊也不如從前啊,這個時候就是要用力的時候。你這個時候不警惕,你著急也不行,違反規(guī)律你著急,你說算了吧,這個懶惰也不行,越這個時候越要把念頭提起來。你保持堅持現在的念頭,過段時間,慢慢又要上個臺階。所以它永遠好像是處在一個山頂頂上的,不停的往一個山峰一個山峰的爬。這樣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修行的路上,它也是這個樣子。所以祖師才告訴你“頂墮”。你越用功,越達到一定的高度,干擾越大,所以為什么過去祖師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沒修行的人那個魔鬼不找他,為什么,因為他和魔鬼一樣,是朋友。你越有修行的人魔鬼就要找你啦,因為魔鬼說哎呀這個家伙背叛了我們,你看電視里面演的,背叛了就要干嗎呀?就要追殺你,你就要亡命天涯。道理是一樣的。所以佛教里講和尚要出家的時候,魔鬼就要找你。他說不能讓他去,他要出家修行啊,要出離三界啊,將來我們這個集團就少了一個成員啊,那怎么行啊?不得行,要把他拉住。這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有些人很羨慕不修行的人,你羨慕吧,你和他差不多了。所以有些時候,你有點修行的時候、上路的時候,干擾更大,那么這個時候就要把念頭提起來,這個時候也最危險、容易墮,甚至比開頭不起步的人還容易墮、還危險得多,所以這些都是修行過程中一定會出現的心境。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個經驗,反正我都是經歷過,我都毫不保留的告訴你。但是很多人都在這個地方過不了關,很多都容易出問題,就這樣子出的。我記得有段時間一點勁兒都沒有了,蓬頭垢面的,這個學佛有什么鬼意思,搞了半天也沒得什么神通、也沒看看到飛得起來,也沒有覺得好像……,跟別人也差不多,都還要吃飯,沒信心了。哎,忽然我看見禪宗的東西,覺得不行,這個念頭啊它讓你中了圈套了。哎,把它一過啊,它馬上又好了。它這個過程是個螺旋形的一樣,不斷在推著自己前進。所以我希望你們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記住這些,路上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陷阱,一定要在這個時候要把住,不然的話容易出問題。所以我講,越高越危險,越是你擁有的東西多越危險,所以講富貴學道難嘛,同樣是這個道理。就包括世間上做生意都是這樣,兩個人做生意,開始窮的時候兩個人抱成一團,我們要拼命地掙錢,等到有錢的時候完了,一般都拜拜了。一般95%好像都沒有脫離這個規(guī)律,“崇高必墮落”,謹防頂墮,就這個道理。所以你不要覺得越有你就越……為什么啊,人因為啊,你看嘛,干事情都是這樣的。你比如說最近事情很多,你很緊張,當你把事情處理完的時候,哎呀我終于可以松口氣了,而這個時候恰恰就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哪有松氣的時候。所以有人老跟我講:“師父,我要退休了。”我老跟他說:“退而不休,退了不要休息!彼越裉煳医o他們講都是退職不退休。那個職位那個工作可以讓別人去干,但是我不休著、不閑著,意思就是要有事情干,沒事情干要出問題的。就是這個道理。為什么說這個,我們剛才講那個第六意識它管得寬、東西多,但是它出問題的可能也大、它造業(yè)也就最多。

  所以你看這個佛法的東西啊,拿來用、橫七豎八都可以用,天天在生活中,哪一樣你都可以用,拿來琢磨。所以我剛才講在修行的路上,為什么會出這些東西?這是必然的,你看我們講唯識里面講修行有五位,應該大家都有這個印象啰: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它幾個我們不談,我們專門說加行位。就跟我們剛才講那個在修行路上遇到那些怎么辦?加行位分四個階段:暖、頂、忍、世第一法。暖位好辦,冷得不得了,突然面前有堆火有點溫暖的,你追都追不贏,你一定往那個地方跑,要解決凍的問題。關鍵問題是在你烤火烤的你身心都溫暖的時候,這個時候挺舒服了,你就容易懈怠了、容易放逸呢,一放逸說不定大火把你燒死了你都不知道,對吧?所以到了世第一法的地方,最要緊的功夫,世第一法,因為到了這個階段,就超出了世間了,再下一步見道位就是出世間了,就成圣人了。所以你現在在凡夫這個凡位期間啊,碰到些障礙,你都處理不好,到了加行位就更難處理了。這個是要貫穿始終的一個觀念。

  所以這八個心識里,各個的作用、側重點都不同。我們剛才說第六識的側重點是什么?它樣樣都重要!它的分別最盛、最強。第七識雖然遲遲沒離開過,但它守的地盤很小,它就天天守著第八阿賴耶識的相分、見分。這個第六意識它就參加的多、到處跑,都被它認識。第七識,它的地盤有限。第七識緣誰啊?緣阿賴耶識啊,所以它就守著那個地盤?墒沁@個第六意識,一切法都是它緣,所以它的地盤就大,所以造業(yè)就很多。側重點不一樣,但是這三個功能是必須都有的。所以我們今天在原來基礎上推進一步,不要僅僅只是停留在什么是識啊,識就是認識、是辨別,除了這個以外,它實際上還會造業(yè)。其實我最提倡對后面這個功能的重視。為什么,我們不是在學佛教心理學,不是在學佛教哲學;你是要修行的,你是要發(fā)心成佛的,那這第三步就最關鍵、最重要啰,那就區(qū)別于其它搞唯識研究的人?赡芎芏嗳诉是停留在把那個識認為是認識的層面,還認為:哎,佛法了不得啊,把認識活動分的那么細,還是不簡單,但不能只停留在這個層面。關于這個心識的作用,今天在往下面讀之前,我先給大家做這么一個提要,大家現在要反復的去思維。

  彼作業(yè)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yè)。

  那么下面,首先第一個講的就是“彼作業(yè)者, 謂能了別……”這個前半句我就不讓你來讀了,我來說。“彼作業(yè)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yè)!弊畛醯淖饔,是干什么?了別自境所緣。實際上這個里面,已經包括了剛才講的心識的兩個作用:認識和所緣,都包括在里頭了。但是關于這個認識和了別的功能呢,所以唯識一展開來,它又很復雜。光是了別、這個認識,要分的話又可以分:自性了別、隨念了別、計度了別,

  自性了別。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認識我不?你認不認識你自己?你肯定知道你自己是誰嘛。所以,你認識我是對我有認識,同時你認識你自己就是你那個自性分別,明白嗎?還有隨念分別,還有計度分別。隨念分別是什么呢?比如說我這個時候在分別這個麥克風之前,你的意識就知道它在分別。意識一轉過來,它也就轉來分別這個,這就是隨念分別。還有呢計度分別,什么叫計度分別呢?就是推理。就在這兒眼睛一閉:哎,這個東西怎么沒對呢?上次是這個樣子的,怎么這次又不這個樣子呢? 你就開始在那兒琢磨了,為什么會不這個樣子呢?你就會找出個一二三來,對吧?因為今天天氣熱了,所以開了空調了。為什么開空調呢?因為熱了。你就開始琢磨開始推理。這種就叫計度,推理認證。過去做數學題,因為什么什么,所以等于什么什么,搞的多了,還一步二步三步。這個就屬于計度,推理,一步一步的推,推到最后得出個結論來。所以你看分別搞這么復雜,我都怕把你們搞復雜了,都不想說那么多。但因為今天涉及到它們的作用了,我就順便說一下。再看所緣,所緣的境,名堂多了,一會又是性境、帶質境、獨影境啰,一會兒最后的造業(yè)又是自性善、相應善,那個名堂多了,F在不說那么寬,反正總的來說,記住三個:分別、所緣、造業(yè);就是任何一類識都有的作用,就差不多了。頂多呢你把那個分別呀、了別認識啊把我剛才說的那幾個再琢磨琢磨。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是不同的,所以你看這個佛法這個唯識佛法老細老細的,還有更細的,但是都沒超過這本《瑜伽師地論》。這本都會談到,只是我提前了給你們勾畫勾畫。 “彼作業(yè)者,謂能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yè)。”開始的作用是干嗎啊,了別所緣的境,這就包括了認識和所緣在里面!爸^能了別自境所緣者:此中自境,謂一切法。若共五識、不共五識,一切皆為意識之所緣故,得此境名!辈⑶疫@個地方更側重于講第六意識,主要是側重講第六意識的功能。你看嘛,“此中自境,謂一切法!蔽覄偛挪徽f它的地盤大么、它的所緣寬么,是哪呢?一切法!一切法的名堂多呢。如果要講第七識呢,此中自境,謂阿賴耶識,為什么?它只守這個地盤,其它的都不管。“若共五識”,就是講的五俱意識;“不共五識” 就是講的獨頭意識;“一切皆為意識之所緣故,得此境名!彼鼈儽坏诹庾R所認識,所以那個所緣,就當所認識說。 復能了別自相、共相。

  復能了別自相共相者:謂于有法了知有相,于有相中復有自相、共相差別。自相有法略有三種。一、勝義相有,二、相狀相有,三、現在相有。共相有法亦有五種。一、種類共相,二、成所作共相,三、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思所成地廣釋其相。(陵本十六卷二頁1365)由彼意識于此一切能善思擇,名能了別自相、共相。

  這個自相和共相啊,先有個印象。這個自相和共相,跟今天我們哲學上講的比,自相,相當于我們今天講的個性;共相,相當于我們今天講的共性。比如說,我們現在坐的這幾十個人,共相是什么?都是人。自相呢,老百姓講的呢:人與人不同,花兒有幾樣紅。很簡單的講,這兒有男同胞、有女同胞,這就分開了。那每一個人之間,又有明顯的區(qū)別于其它人不同的特點。我有我的特點,你一眼就看出:哦,那是誰。你有你的特點,別人一看,哦,知道那是誰。對不對 ?那個就叫做自相,每個人自身的特點,就是個性啊。今天這個世界好像很強調個性。這個很麻煩,個性太突出了也不好。今天人的個性啊,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個性。你的個性已經夠明顯的啦,鼻子比別人大,眼睛比別人圓,還搞那么多個性干嘛。所以今天講的個性實際上是自我,知道嗎?是自我。所以今天的人啊,跟歷史上很多人比啊,就是對自我的表現、就是我執(zhí)的表現比歷史上任何時期的人都突出。擁有了這個觀念,所以大家就開始我行我素,一切東西都是自以為是,以自己為中心,那就麻煩了。今天我們講我要自由么,要自由么就要有自我啊,就要有個性啦。你看今天都是這樣子,你看穿的是有個性的、吃的要有個性、搞藝術的畫畫的都要有個性,寫字的也要有個性,寫的都看不懂、不認識,是有個性,但是把我們全都蒙了。為什么呢?表現自己,那是表現自我的欲望。實際上這個很成問題。所以我們今天人的個性的背后就是自我,自我的背后就是要講自由,自由的背后是什么,自欲、私欲。就是這個樣子出來的。所以佛教,前段時間有幾個詞我給他們講:看破、放下、隨緣、自在。哎喲,今天好像到處都在用啊,可是我一聽啊,本來全都是補藥,結果全都當做瀉藥在用。全都用歪了。

  講到這兒有一個“自在”,自在和我剛才說的自我有點關,所以我給它補了幾句:“看破不等于看冷”。我們今天人的所謂看破啊,等于看冷,沒有激情了,不對的!胺畔虏坏扔诜艞墶,今天人說“我都放下了”,就是不想干事了、退休了,可以去耍了、可以提著鳥籠養(yǎng)鳥去了。這是放棄啊,哪里是放下,放下不等于放棄啊,放棄絕不是放下。你看,現在不都是這樣在用嗎?“隨緣不等于隨便”,今天的人說“哎呀,隨緣吧”,就是弄不了了,找不到了辦法啦,隨緣吧,這哪里是在隨緣啊,這是隨便啊。什么叫隨緣啊,眾生需要度,你度他,這就是隨緣。對不對?所以做不了的事情你說隨緣啊隨緣啊,這是在隨便!白栽诓坏扔谧晕摇,佛法講的自在是真正破除了所有的執(zhí)著妄想分別,一種灑脫的境界、沒有羈絆的境界,對吧?今天的人為了把自在和自由兩個混淆,于是就把這個自我主義表現的特別明顯。因此有了這個自我主義,個性就特別鮮明。你看,你出去大街上看那些人個性鮮明么?“穿別人的鞋,讓他打的去”,這個有個性吧;“走別人的路,讓他無路可走”,這些是有個性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喲。這都是走極端的辦法,都不符合佛法的精神。所以我把那八個字我重新補了一下,你們可以琢磨琢磨。不然的話,你們也要用歪的,很多人都把它用歪掉了。

  佛法本來很好的,結果拿給這些用歪的人一看,說這些學佛的人好消極的。佛法你永遠記住,我跟你講,那個釋迦牟尼佛一刻都沒停止過、沒休息過,你以為他涅槃了?沒有,那都是做給你看的。他哪里涅槃?不生不滅!你說沒有了,哪里沒有?無處不在!他實際上都在三類分身息苦輪,都在度眾生。不是成佛以后就萬事大吉沒事干了,事情更多。所以一定要有這個觀念。不要覺得……今天人的觀念是:哎呀,等到我將來沒事干的時候我再來學佛。這樣的人我堅決不要。我這兒不是休閑俱樂部,我們更希望有干事的激情的人到這個地方來,才能夠去弘法利生啊。找不到事情干的好像才來學佛,你說這個經是不是念歪了。那是不是就像“看破、放下、隨緣、自在”一樣的念歪的。講到這兒,是我聯(lián)想到的。自性、個性要和今天我們說的個性區(qū)別開來。個性就是特點,但是特點,下面談到的,有勝義有、相狀有、現在有。本來自然有這些特點就夠了。我們今天所謂的個性所謂的特點是矯揉造作出來的。那麻煩了,這就讓人越來越看不清楚今天的人究竟在想什么了。我老實講,今天你看那些學周易的、算命的、看相的都少了,你看那麻衣相術都不太看的準了。為什么?它那個表現出來的都是假相。鼻子隆過了、眼睛割過了,不是她原來自然的了,所以看麻衣相術的他都沒折兒。我是跟原來看相的人開玩笑講的。他說哎喲你怎么知道,我說你想這個道理啊,因為今天這個相已經不是(原來的)他了。佛法講相貌與身體都是業(yè)力感召的,對不對?感的就是自然的?墒乾F在已經違背這個自然了。你那上面搞些麻子、穿些新衣服、穿些花衣服、畫些色彩在上面,把人都麻痹住了。所以今天相面的人都難啊。這是我想起來說的啊,你琢磨一下嘛。不然中間多沉悶啊。

  所以這個自相啊,就是個性、就是特點,這種個性和特點是原生的,也是緣生的。明白嗎?這兒兩個yuan生,一個原生是原生態(tài)的原生,不是后天那些去加工過的、到韓國去美過容的,不是。這是一個原生;二個是條件、因緣的緣生,這些都是因緣生的么。這個才是它真正的特點。共相,就是我們講的共性,這是一個法則、一個規(guī)律,那么這里面自相、共相又分了好幾種,實際上后面還會談到,這已經給你預告了!八妓傻,廣釋其相”,后面談聞思修的時候,還會講到。這兒已經提前講了幾個了!白韵喾杂腥N:勝義相有、相狀相有、現在相有”。什么叫“勝義相有”?,就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菩薩雖然沒那么多,但是也具備一定的好的相貌。他的特點,你一看,哎喲,這人不是凡人啊。是吧?不要說圣人啊,就是普通人,有點修養(yǎng)的人你看他總歸都有氣質,是吧、很高貴。不像走路騰騰空空,說話噴噴碰碰,一看那人就沒修養(yǎng)的,對吧?這是勝義相有,稍微有點氣質的人你一看都流露出讓人很能正視,讓你肅然起敬,這就叫勝義相有。最具有勝義相有的就是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沒法給你一個一個講,十天也講不完,佛的三十二相有很多。比如雙耳垂肩,所以佛像的耳朵都比較長一些,這是三十二相之一,在現實生活中,所以相面的人說耳朵大的人就有福,那是長的你不要沒事就去拉它;還有雙手過膝,就是這兩個手垂下去要過膝蓋,當然你坐著的時候隨便都可以過啊,是說站著的時候兩個手得過膝;齒白如雪,牙齒白的像雪一樣。今天都是刷冷酸靈。那不是刷出來的,是自然的;還有四十顆牙,你有多少顆啊,有四十二個,那就比佛還佛,你就是古佛啦;雙足如輪,兩個腳板心里頭有花紋、有法論的輪相。好多呢。當然,牙齒多有福,可能也是根據佛教來的。佛有四十顆牙么。今天的人一般多少顆?好像二十八顆的挺多的,三十顆的都不太多。三十顆、二十八顆、最多可能三十二顆;有三十四顆的沒有?我好像沒碰到過。三十二顆的我倒碰到過。二十八顆的多。

  這些都是特點。盡管這些相有這些特點,金剛經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边@些相是什么,都是虛妄,都不可以對它認真,所以稱為緣起法,這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原來有個人讓他照相,照片上寫的,讓他照相他就在照片上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還補了一句:明知虛妄,還要裝模做樣。你光是前頭那句,還不是佛法的二諦哦,“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勝義諦。他補得是有點名堂的,后面那句“明知虛妄,還要裝模做樣”是世俗諦,真俗圓融啊。這是第一個“勝義相有”。第二個“相狀相有”,什么意思呢?方的、長的、圓的,這個是不是相狀?方的有方的特點、長的有長的特點、橢圓形有橢圓形的特點,你一看就知道:哦,橢圓的。對吧?“現在相有”,什么意思呢,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人有一定的特點,但那些特點是不是無常的、是在變化的?再過幾天,哎喲,怎么臉上變黑了,變化是個特點,在現在這一剎那。往后還會談到。

  “共相有法亦有五種”。一、“種類共相”,種類多啊,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是說的這個。人、貓、狗,這是種類。人,就是這一群人的代號、共相,對吧?“成所作共相”,什么叫“成所作共相”?這個主要是從作用上講。裝水的,都叫什么?杯子,這是從作用上說。因為有些東西命名就是從作用上命名的,對吧?“一切行共相”,這個行,比如造作啊,是從這個上頭命名的。“一切有漏共相”就是指的世間法,世間的一切東西和出世間比,就是有漏。這個漏就是染污,就是生死,這是一個總名字。祖師的智慧都是這樣的,能有這個智慧,就是把復雜的簡單一句話就概括完了。會上,和一些人討論傳統(tǒng)文化,有個人說要讀寫基本的三字經、百家姓,談到那個百家姓有人提出來說這個姓現在不止那么多啦,還有些姓沒寫進去,再補一些。哎呀,補那么多干嘛,再多的姓,天下其實只有一個姓,什么?姓“錢”。這也是共相,你不姓錢嗎?都要姓。錢才能買吃的,錢才能買泡泡糖,錢才能買肯德基,沒錢不行,現在誰都姓錢。這就是共相。這個一切有漏的共相就有這個特點,這是跟出世間法比。出世間法總的名稱叫什么?無漏法。世間的呢?有漏法。兩大類,分完了,不搞那么復雜。就象我原來給你們講的人家叫我去看夜景,不用去,再復雜,再好看,聲光電影,除此以外沒有別的,對吧?管你哪樣好看的,不外乎就這些,除了這些聲光電影,還有什么可以看?沒有你可以看的。第五個,“一切法共相”。不管是世間、出世間,給一個名稱——法,就是所有的東西命一個名稱,就是總名稱。這也是共相。意識所緣一切法。就等于說:這兒有多少人啊?一大堆!你自己去看吧。這種人呢,比如別人問你多少人啊,你答“一大堆”,說話還有點別致啊。若問多少人啊,回答“大概二十個、大概三十個”,一聽這人可能就是書生、呆子。“大概二十個、大概三十個”,萬一估不準呢,你又說錯了,所以你要記住“一大堆”。這就是共相。所以,我們從這個里頭,要知道,不管是自相、共相,第六意識都要緣它。實際上前五識緣自相的時候多,真正對共相能夠緣能夠分別還是第六意識的功能。你比如這個人,我的眼識看到眼前這個人,這個人長的什么樣啊,這個是五識的眼識在緣,可是這個人的相貌、特征、年齡、大小,這個人看起來有氣質、沒氣質,這就是共相。這要第六意識來具體分別。這表示,這里面還是有分工的。這個自相、共相啊,它除了一些具體的事物,還有一些道理也是。自相就是個別規(guī)律,共相就是普遍規(guī)律。道理啊,自相、共相,就等于個性也好,差別也好。都是從這個里頭概括出來的。再接著讀。

  復能了別去來今世。

  復能了別去來今世者:若諸果法,已謝滅相,名過去世;有因未生相,名未來世;已生未滅相,名現在世。又諸種子不離法故,如前說法亦有三世建立差別。如下自說。(陵本三卷七頁221)

  前面是分別自相共相的空間嘛,認識的對象嘛!傲藙e去來今世者”這是從時間上的,第六意識,你過去的也能緣,但眼識不行。眼識必須要現在擺在眼前的,這是凡夫啊,圣人不是,圣人眼識可以看見現在過去未來的,他不受。。包括墻壁外的東西,他都看得見。他是六根可以互用的,圓通的,沒有障礙的。那有多大本事,有啊,《楞嚴經》中二十五圓通,就教你二十五個辦法,你把二十五個辦法學好了,你就可以看到墻那邊去。哎,這好玩,可以的不是我蒙的。所以這些時間、空間啊,還是人為把它劃分開來的。這個地方從時間上來講,第六意識能了解認識、分別。

  去就是過去,來就是未來,今世就是現在。那么他對這個過去、現在、未來啊,有一個說法,實際上,過去、現在、未來的說法,他主要依那個很重要“又諸種子不離法故,如前說法亦有三世建立差別!弊⒁獍,“過去、現在、未來亦有三世”,這個很重要,“建立差別”,這是建立的差別,有沒有真正的過去?有沒有真正的現在,有沒有真正的未來?這都是假象,這都是相對的。為什么,過去曾經也是今天,曾經也是明天。對吧,今天,它也會成為過去,但是它曾經也是明天,明天,它也將會成為今天,也將會成為過去、昨天。所以,這些東西啊,它都是人建立假分別。

  那這個分別建立從哪里?“又諸種子不離法故”,從種子的立場上來建立,怎么建立?“若諸果法,已謝滅相,名過去世”,這個種子生起現行了,現行怎么啦?已謝滅。已經消失了,我們就把它叫做什么啊?過去!坝幸蛭瓷,名未來世;”那個因是指的什么?就是種子。有了種子,還沒有產生形象,我們就把它叫做未來!耙焉礈缦,名現在世!本褪沁@個種子生起現行,還沒有消失,我們把它叫做什么?現在。所以,這個過去、未來、現在按照唯識來講,就是在種子的立場上給它分: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我現在給他們說的。這個種子處于工作狀態(tài),就叫什么?工作狀態(tài)屬于什么?現在嘛。這都弄不懂了。如果這個種子處于休息狀態(tài)呢?過去。種子處于待崗狀態(tài),未來。未來嘛,待崗嘛,我還沒上崗呢。這么去理解一下。再往下念。

  復剎那了別,或相續(xù)了別。

  復剎那了別或相續(xù)了別者:謂如意識尋求心生時,或散亂不相續(xù)起,是名剎那了別。若不散亂,決定心生,由是分別引發(fā)染凈,是名相續(xù)了別。

  這個讀作剎那了別。相(音“箱”)續(xù)不是相(音“巷”)續(xù)。這里面就有幾個概念了啊。尋求心、決定心,我們前面講五識的時候不是講過嗎?幾個?第一個是什么?率爾心,第二個呢?尋求心,第三個呢?決定心。第四個呢?染凈心,第五個呢?等流心。所以任何一念心識,雖然你看那一剎那很快,實際上,我們今天搞電影的特技鏡頭一樣,把它放慢。它都會有這五個過程。率爾心,就是你剛生起認識那一剎那,尋求心,隨著你有個尋求的階段,在琢磨,對吧。決定心,就是你這個認識已經產生了,產生了以后,有所行動,所以接著是什么?染污。要么我就非法獲得,要么我就生貪念,對吧。有了這個染的,它自然就有業(yè)力嘛,有業(yè)力就有等流心。對將來就造成影響。在這里面講,剎那了別是哪一個呢?尋求心生時,或散亂不相續(xù)起,這個念頭分別了,下個念頭又是其它的了。這就叫剎那分別,他是散亂的嘛。尋求心生時,或散亂不相續(xù)起,,因為他這里還沒生起來。剎那、剎那、剎那。但是下一個,相續(xù)了別,就是不散亂,決定心生。什么叫決定,就是有一個決定的認識,由它要引發(fā)后面的染凈和等流。所以它叫相續(xù)了別。你比如,這個決定心,下來就是染凈心、等流心,它是相續(xù)的,沒有散亂夾雜的,而前面那個呢,只是在尋求心那一剎那,后面的東西還沒有生起來,所有那個叫剎那。所以這個叫剎那分別,所以雖然這個很短暫,很短暫,包括前面的率爾心,實際上都很短暫,實際上都可以視為是剎那分別,但是這個圣人啊,有的他們有這個功夫,他就把他的心念控制在率爾心和決定心這個地方,所以那個《起信》講前念不生、后念不起是個什么東西,這個就是。他后面的什么染凈心、等流心、決定心說的是后頭這兩個,染凈心、等流心都可以給控制下來,他的念頭,雖然你看著短。它只有前頭的率爾、尋求、決定,你說這個心態(tài)怎么這么復雜,實際上,我原來和你們講過,任何一念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明白不?你看過這個鏈條嗎?這么一扣,這兩個鏈條靠起來,這兩個鏈條中間一定有銜接口,這個鏈條才是不斷的,對不對,這個心念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前念和后念之間也有個接口,那么你這一念和再前面一扣也有個接口,實際上,這三個圈圈,一定中間有兩個連接點,對吧,就等于三個念頭,一定有兩個連接點,這里講這兩個意思,實際上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個念頭,按照唯識佛法來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就是入心、住心、出心。你比如,前面,我這邊手代表一念,這邊手代表一念,這個念要滅的時候,要消失的時候,是它的出心結束了,當然馬上接著是什么啊?入心,這兩個實際上有交集。這兩個框框里頭啊,等于是住心,明白不?它要暫時停留一下,然后,馬上,到了這個邊緣的時候,它又是出心,出心又要和下面一念銜接,所以我們這個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凈心、等流心,可以放在這三個點上的,率爾心等于是入心;尋求心、決定心等于是住心;到了染凈心、等流心等于是出心了,這已經形成了。它實際上這個東西是可以。你別看它復雜,有點多,實際上,它是可以套起來的,剎那了別,很大程度上就是那個率爾心啊、決定心啊,尋求心,實際上很短,就是住于這一剎那。相續(xù)了別,因為有了決定心起來,染凈心、等流心,你想讓他不起來都不行。知道吧,它就一定是跟著的,連在一起的,只要你有決定,不管你決定是好是壞,你這個決定如果是善意的,它就是凈的,它的那等流果就是什么啊?可愛果。如果你那個決定有自我色彩,有執(zhí)著的,那么形成的就是什么?染,染過了才是等流果。就是那個不可愛果。只要到了決定階段,后面幾個就都斬不斷了,所以那個決定那一剎那很重要。就這一剎那,看你受不受執(zhí)著啊、我執(zhí)的干擾,但是我們凡夫很難,這個第七識啊,還有第六識的俱生煩惱,它時時刻刻就跟著你,它就把你看著呢,象守犯人一樣守著你,你是囚犯呢,那個守監(jiān)獄的人天天一刻也不離開,怕你跑了。所以這個第七識,它這個我執(zhí)啊也是這種,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所以佛法里面為什么給它一句“恒審思量”。恒啊,你睡覺他都沒有離開過。說夢話的時候都在說:“我的啊,你要給我啊。”是吧,誒,說夢話都離不開我。這為什么,這個就體現這個第七識的恒呢。再往下面念。

  復為轉、隨轉,發(fā)凈不凈一切法業(yè)。

  復為轉隨轉發(fā)凈不凈一切法業(yè)者:由彼意識有分別力,善染心所相應俱起,不同五識唯為隨轉。剎那變異,名之為轉;相似相續(xù),名為隨轉。由是總說發(fā)凈不凈一切法業(yè)。

  這個凈不凈就是染凈、善惡。就是隨轉。它產生善業(yè)和惡業(yè)有兩個渠道,一個是轉,一個是隨轉。它都會產生凈和不凈的業(yè),就是善和惡的業(yè)。這個地方理解了就好解決了,“由彼意識有分別力”,這個意識,我們剛才講了嗎,只要是識,它都有認識活動,都有分別,對吧!吧迫拘乃鄳闫稹,問題是這兒。善心所,那個染心所指的什么?煩惱心所嘛。就是說你善心所與第六意識相應,它造的業(yè)干嘛啊,善業(yè)嘛。煩惱心所與第六意識相應,造的業(yè)是惡業(yè)。就這個樣子,而這種善叫相應善和相應惡。還有一種本身自性就是善、自性就是惡的。你看,所以說又扯開了,什么叫自性善,你比如,善心所,是不是自性善,肯定是了。煩惱心所呢,自性惡,什么叫相應善、相應惡,就是第六意識。自性善的心所跟它相應,它還會造善,對吧,這叫什么?相應善。自性惡,就是煩惱心所,它與心識相應,還會造業(yè)。那造的業(yè)是什么?相應惡。以此類推,當然還有自性無記,相應無記。無記還多得很,到處都是,所以,它這個地方說啊,“由彼意識有分別力,善染心所相應俱起,”善心所與它相應,煩惱心所與它相應。“不同五識唯為隨轉。”它不跟五俱意識相應。它自己跟它兩個相應。不是跟五俱意識的同類的那個,就叫隨轉。這個實際上就是指獨頭的那個!皠x那變異,名之為轉”。就是第六意識啊,它是剎那變異,它造業(yè)也是剎那變異,雖然造的善,造的惡,但是前面造的善和后面造的善,前面造的惡和后面造的惡,一不一樣?它在變化的,都在變化的,變異名之為轉。但是盡管它不同,相似相續(xù),名為隨轉。這是說,在某一個特定的階段,你看這個人呢,實際上有時候它有階段性的。這段時間,老是善念多,你每天想干的都是那幾件事。今天、明天、后天都想干,叫相似相續(xù),有時候,煩惱心所起來,惡念一起來,它自然象上癮一樣,每天都干那幾個。相似相續(xù),跟抽煙上煙癮一樣的。它每天抽煙感覺都不一樣,但每天你看他都差不多,相似相續(xù),造業(yè)也是一樣。雖然有不同,有變異,但是這中間,有前后相似相續(xù)遞進關系,這是普通來講,但是利根人除外。有些人大惡,他馬上也可能干嘛呢,大善。反過來,大善會不會大惡呢?嗯?這里前提就是在三界以內。佛就是最善,他會不會最惡?不會。因為他的阿賴耶識里面,連惡的種子的影子都沒有了。我說的為什么要加個定語,大善有可能大惡呢?他的阿賴耶識,特別在某個階段,善和惡的力量相當的時候,一個占一半,50%對50%。凡夫啊,我們很大程度上,善的只有百分之幾的比例。10%都了不得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常規(guī),不是講特定的。所以我們有些時候講課啊,你講完,他就給你提問。你本來講常態(tài)的東西,他給你提個體的東西。牛頭不對馬嘴嘛,個別的東西不在這個之列。對吧,那這個就不是那回事。這個佛法,有些東西是有針對性地來講,有些東西是有普遍性地來講。有針對性的就不能普遍性地用。比如說開藥一樣的嘛。你看那個中藥里頭,差不多開中藥都有大黃,里頭還有什么?甘草,普遍哪里都可以開。吃不死人的。但是有的就不能亂開了。砒霜,你敢亂開嗎?所以針對性地某些人有這個病,特別需要的開一點點。你說我每個人都來搞一點點。你試試看,那就要死人的。這個佛法也是這樣的,就我剛才說的,這些都是講的常規(guī)狀態(tài)。是普遍性的,有些個別性的不在這個之列。有可能大惡的人有可能大善,一念轉念。那你也不能說,我去當個大惡人,也可能我轉得更快。關鍵問題你要碰到那個機緣。你沒有那個機緣,沒有那個善根,你也一下大善不了。所以你看,他那個從大惡到大善,好像有偶然性,實際上,他這個偶然帶有必然的。這個必然是什么?過去多生累劫積累的東西。佛法一定是這樣的,就像你吃飯一樣嘛?粗惴磐肓,筷子都擱好了,問你:“吃好了沒?”說:“吃好了!蹦悴皇沁@一下子吃飽的,你是從端著碗開始,慢慢慢慢填飽的。到最后,我吃飽了。沒有人說,“你吃好沒?”“我慢慢慢慢地吃飽了。”沒有吧,嗯?我們一般都是挑它的結果在說。對吧,而很容易忽略這個過程。所以大惡可以成大善,這個是什么?結果。而容易忽略那個過程。而我們人呢,往往容易仿效的就是別人的結果。是吧,做生意一樣嘛?吹絼e人賺錢,哎喲,大把大把的鈔票數,心里好舒服。我也要去數錢呢,要跟著去做。別人都賺完了,你跟著去做,你一定賺不到錢。錢都被他賺光了,是不是。這真正要賺錢的,要另辟渠道,從他那里得到啟發(fā),你才能賺得到。就是要去得啟發(fā),從他的過程得啟發(fā)。這個才是重要的。所以,你看佛法里到處都是智慧啦。所以我們這里講的這幾個,都是指的常規(guī)狀態(tài)。再往下念。

  壬三、能取果

  復能取愛非愛果。

  復能取愛非愛果者:此中果言,謂異熟果。有愛非愛二種差別。生人天趣,是名愛果;若生惡趣,名非愛果。由意識力,有諸欲取、或諸見取、或戒禁取、或我語取,即由諸取能生三界苦果,是名能取愛非愛果。

  這個所謂“取”啊,是感得的意思。復能取愛非愛果者,愛,就是平常講的善果,非愛就是平常講的惡果,但是唯識佛法里為什么叫愛非愛果,我們原來已經講過了。在佛法里面,因有善惡,果呢,無記。它只是用愛果、可愛果?蓯酃头菒酃麃肀磉_,它本身是無記的!皬湍苋鄯菒酃:此中果言,謂異熟果”。異熟果指的我們現在這個果報,指異熟果。那么這個異熟,我們原來講過,異時而熟,異性而熟,異類而熟。異時而熟就是你造的這個業(yè)啊,它要產生果,一定要有個時間段。所以這個異時而熟,就好比你春天種下去的種子,要到秋天才能收獲,有個時間演變的過程。異性而熟,就是他的性類,因有善,有惡,果呢?無記。這叫異性而熟。還有異類而熟。什么叫異類呢?因和果之間,它就是兩個不同的嘛,不可能還是從因到因。對哇,這叫異類而熟。這個異熟果,有愛非愛二種差別。愛非愛就是愛果、非愛果。就是我們講的善果、惡果。生人天趣,是名愛果,就是好的。人天嘛是善報嘛。人天乘是善報。生人天怎么去?嗯?坐宇宙飛船?人天乘對應的就是五戒十善。十善就是到天人,嚴持五戒就是人。所以要保持人身不失要嚴持五戒。你皈依還要受五戒的呢,五戒受的時候要問的呢。能夠受持滿分、或者半分、一分。五戒可以一條一條地受的,知道吧?只要五條戒能夠受好,就能夠下次保證還能夠,干嘛呀?成人,但是能不能當成都人就不知道。所以要看各人的緣。對吧。那要奉行十善,可以做天人。所以他們說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哎呀,我說很簡單,買宇宙飛船買不起啊,沒錢啊,你就修十善啊。自己就去了,還不用一天到晚,弄個發(fā)射臺,弄個打一槍把你推出去。一念就去了,你只要奉行十善。所以人天乘。佛法就是這樣的嘛。人乘就是嚴持五戒,天乘就是奉行十善。聲聞呢?羅漢,聲聞。就是四諦。緣覺呢?十二因緣,菩薩呢?四攝六度。這都是對應的,有對應關系的。到佛呢?福德智慧,就兩足尊嘛。這是對應關系,所以這個地方說。但是,注意啊,這個異熟果僅僅只限于六道輪回,當然也包括到菩薩乘有一部分。到了真正的圣人就沒有異熟了,不存在異熟的問題,所以他這個地方講的人天、惡趣,六道。人天乘,人天趣,是名愛果。好一點,條件好一點。所以我們變人啊,你要知足啊。今天的人都不知足。其實人在這個人乘里學佛法是最好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比上呢,你沒有天人快樂,但是快樂的人,他就不修行,他就不知道聞法。比下有余,比那三惡道里頭,你還算好的。所以你要知足誒,要發(fā)得起心啊!叭羯鷲喝,名非愛果”。惡趣嘛,就是地獄啊、惡鬼啊、畜生啊,哪個愿意去啊,沒人愿意去。有人報名參軍的嘛?沒有,拉壯丁都拉不去。過去經典里描述嗎,你不是念《地藏經》嗎,八寒地獄、八熱地獄。你看中國人在那個十殿里頭。鋸子拉的,磨子推的,上刀山,所以有的人說:“你交代我的事,我上刀山下火海,都要給你干完!碧炷,我說不讓你去,那是下地獄的地方。這干嘛要上刀山下火海,這些人發(fā)愿就發(fā)得不好。上刀山下火海,那是到地獄里頭去了。呵呵,對吧,不好,那個不好玩的哎。所以這些東西啊,叫非可愛果。就是讓你感受到痛苦,當然我們今天這些人呢,對這些東西沒有警惕,為什么呢?因為現在受實證主義的影響,他講現實。惡鬼看不到,地獄看不到,但是我說畜生你總看得到嗎。他說這個畜生嗯,現在看畜生還不容易發(fā)起心來。城里頭的畜生比人都金貴,還有寵物醫(yī)院,還有打吊瓶嘛。人都治不起病,它還比你玩格呢。當然,我給他們講,這是有福報的狗。那是哦,狗里面也有有福報的,有上等嘛。他是狗里面的地主和貴族,有福報,對不對。地獄惡鬼看不到,對不對,所以古時候,它有很多畫,就畫這個地獄的畫,十殿的畫。畫了掛在那些地方,像城隍廟啊,人一看有有警戒作用嘛。哎呀,那里頭那么慘了,他就要收斂自己的行為,別干壞事。今天人嗎把那些東西都砸了,那些東西子虛烏有,我看不見得,有積極作用。我們學佛法的人要了解,地獄是為什么去的啊?嗔心太重。惡鬼呢?貪心太重,畜生呢,愚癡、沒有智慧。所以貪嗔癡呢,這是三毒,它可以感得惡趣的果。三毒大地獄,三毒哎,貪嗔癡是最大的毒素,上次,我跟搞生物科學的院士說,來我這聊天。我說你們搞生物科學的研究研究嘛,不是研究那個什么排毒養(yǎng)顏膠囊,排的那個什么毒。你研究一個排除貪嗔癡的毒的膠囊,有沒有?早就有了。佛早就給你開出來了,排貪的膠囊是什么?(布施)對了。排嗔呢?(忍辱)慈悲啊,排愚癡呢?修十二因緣觀嘛。對不對,這個是排毒養(yǎng)顏膠囊,聽到沒有。對這個惡趣,就是這些東西感得的。那么這些,他剛才講了,對于異熟果有兩種:愛、非愛。愛是指的人天趣,非愛呢?惡趣,就是三毒。那么這些愛、可愛,這些果地感得的是什么呢?由意識的,他自己造的業(yè),哪些東西造的呢?“有諸欲取、或諸見取、或戒禁取、或我語取,即由諸取能生三界苦果”,這個取啊,這個取就是執(zhí)著的意思。前頭那個能取愛非愛果的那個取就是感得的意思。這兩個取,你別看在一段里頭,意義不一樣的。后面這些:欲取、諸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這是感得非可愛果的因。這幾個就和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邪見里頭:身見、邊見、戒取見、戒禁取見。還有呢,邪見,這幾個都可以對應的啊。所以歸根結底啊,還是這個我見在作祟。還是這個我執(zhí)在作祟,也就是這個自我意識在作祟。那今天是不是說到這里,下面這些問題說不完,看大家有沒有問題,可以說。下面開始講這個余識身的問題,如果這個說一半,下次還要倒回來說。哎,今天還是說了好多這個本本上沒有的哦,你們下來要去消化哦。你們前面那些東西都琢磨過一下沒有?

  學員問:我有一個疑問,第六意識緣一切法,然后第七緣阿賴耶識。我想意識緣一切法,實際上,你還要阿賴耶識里面有種子才能想象得到,比如跑到天上去,就是說這個末那識。。。

  答:有些境界是不由種子生的,下回我們講《八識規(guī)矩頌》,我會給你講獨影境,獨影唯從見,性境從種生,就是由種子生的才是性境,那是八識里頭說的。有些境界,比如說獨影境,它就是個影子。臆想出來的,它沒有種子的。有些境界不是種子生的,要性境才是種子生的。這樣,下次談到《八識規(guī)矩頌》我會說的。等到涼快一點,我再講八識規(guī)矩頌啊。都寫完了,昨天晚上,我都校對到一點半。我早上五點半還是起來了。我上午搞一上午,下午還是要給你們說,我想搞完了,我要搞其它的了,所以我已經給他了,反正稿子讓他再校對一遍。所以你一定要記住啊,一切境界不一定是種子生的。因為這個境啊,它大概有三類:性境、獨影境、帶質境。這三類。性境一般就是由種子生的,獨影境就不是種子生的。所以它在第八阿賴耶識就沒有,還有,第六意識緣不緣第八,我給你提個問啊,有幾種情況:沒有轉識成智前,第六意識緣第八,它就想的,它不是直接緣,不是現量。就開始琢磨了,《成唯識論》講五教十證,就講阿賴耶識怎么樣,怎么樣,你就開始琢磨了,阿賴耶識怎么樣,到最后轉識成智以后,現量證的,才是徹底的緣,是不一樣的。所以這里緣啊,是要緣啊,情況不同的。轉識成智之前,和轉識成智之后不一樣。轉識成智以前呢,可能也是自己臆想、推理,是在道理上的緣。找過那個《成唯識論》的五教十證去看過沒?沒看。這怎么證明阿賴耶識存在,我上次不是說過嗎,五教十證,在《成唯識論》里頭啊,引用了五個經典里的話和十個道理,在《成唯識論》卷十里。

  問:再問個問題,好像到了這個羅漢啊,他就沒有這種再投胎的種子了?

  答:也不是沒有這個種子。實際上,我要告訴你,沒有永遠的羅漢。你看那個《法華經》《涅槃經》上,后來佛陀授記的好多都是羅漢,舍小轉大,明白不,實際那個羅漢,也是階段性的。他不是永久的羅漢,唯識現在講五性,五種性,但是都是相對說的,不是絕對化的。你永遠記住,佛法沒有絕對化的東西,一絕對化就不是佛法。你不要覺得,哎呀,他成了羅漢,他是不是永遠都是羅漢?不可能。為什么,很簡單,哪怕他是入定成的羅漢,他還有佛菩薩去給他說法,他還是會舍小轉大的。你比如那個第七識平等性智:如來現起他受用。他還要現身去給菩薩說法,給羅漢說法呢。這羅漢在聽法的時候,他還可以舍小發(fā)起心來,所以他沒有永遠的羅漢,你那就是說,他永遠成了羅漢,沒法投胎了怎么辦?不是,他一發(fā)心,他就有變異生死,就還要到這個世間,他還要來把這些剩余的習氣業(yè)力消完。所以,他還有個舍小轉大的。所以,你看法華會上,那些羅漢最后的表示,開始嘛,都聽不進去。哎呀,說這東西,我從來沒聽過哦,算了哦。但是最后,你看他都改變了,所以,讀經要會讀呢。要把前后連貫起來,你包括《涅槃》,我們最近大家一起來讀這個《涅槃經》,開始他講一闡提嗎,最后他告訴你這一闡提都是方便說,沒有永遠的一闡提。因為他站的立場不一樣,有些東西,是有針對性的,有特定的時空,他就必須那樣說,但是離開那個時空以外,你那就不能那樣說。還有不?

  問:師父我想問個問題。您幾乎每次課的時候都強調這個問題,修行要注重當下一念。平時在生活當中,當下一念結合三世因果,您能給我們講一講嘛?

  答:嘿嘿,我都講了好多了,每次講課都在講。它實際上是這樣的,實際上,我個人在這一點上的體會啊,在這一個我個人提法,不是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是過去祖師們都是這樣提倡的。但是我個人的體會在哪個地方呢,過去可能更多從禪宗里面講覺照提得多。對現前這一念能夠有覺照,修行的功夫就到了,而我個人在這個上面進一步有個體會,就是唯識,就是我原來講過的,遍行心所,作意、觸,因為我原來準備研究那個,遍行心所的順序,你注意,唯識的有些論里頭,遍行心所的排法是不一樣的。有些是:作意、觸、受、想、識。有些是:觸、作意、受、想、識。我資料已經收集了很多了,準備寫這篇文章,一直沒時間。但是從這里面,我就發(fā)現,我個人認為作意應該在前頭。那么觸啊,根境識這三者要和合才是觸,而那個作意啊,只是令心心所生起現行,它只是識生起現行。就是識由非工作狀態(tài)到工作狀態(tài),而那個觸是三個連在一起,問題就出在根境識三個連在一起觸的時候啊,接下來是什么,受,受肯定有好的、不好的,馬上想、思就造業(yè)了。所以根境識三個一合的時候,那就是當下一念。根,緣起的;識,緣起的;境,緣起的。所以,你看我原來講《百法》的時候,講到這里,有一個討論叫:知道煩惱的起處嗎,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所以在百法里頭,我自己提出來的那幾個問題,是我覺得最閃光的地方,你們不要僅僅是停留在那一百個法相的解釋上頭,覺得那個解釋解釋得很好,而我提的那幾個問題是最關鍵的。其中我有個問題是:你知道煩惱的起處嗎?煩惱的起處從哪來的,就是根境識這三個本身,根不是煩惱,境不是煩惱,識也不是煩惱。而恰恰三個碰到一起的時候,煩惱從哪里產生,從受想思里產生出來了。有受的地方,好的、不好的,他們這個識,一牽動到這個識里頭,這個染污的就起來了。所以根境識三個一碰到一起,你如果在這個受上面的,把握不好,一牽動到那個染污一起來,這個因就是有漏的了,那也就是生死。哎,根境識三個碰到一起的時候,識一起來,你能夠掌控受,苦受、樂受能夠很了解他,苦樂怎么來的,你比如修六波羅蜜里頭,修忍辱,忍辱不是有三個嗎,諦察法忍、安受眾苦忍、耐他怨害忍,對那些不好的,什么逼迫的,你要有智慧洞察,這是業(yè)力感的,這是自然界的規(guī)律,等等的,那你就很能夠正確地面對這些感受,那下面的受想思,那自然就是正確的了,那它造的因啊,業(yè),那自然就是解脫道、出離道。所以這里面,一念里面就含有因果呢。這一念,它既可以成為因,就是你將來的因,但是,它也是果。為什么,你這根境識三個分別之前。根有根的種子,境有境的種子,識有識的種子。所以,最下面這個,他本身就是果了,所以即是因又是果,這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所以我歷來強調,根境識三個碰在一起,內含的覺照很重要,所以我常說啊,禪宗講覺照,就是說現前一念,我通過學唯識,我更大的體會是,這一念在哪個地方,根境識碰在一起的那一剎那,你能夠覺照透根境識的真相,能夠覺照到根境識碰到一起產生的受的真相,安受眾苦忍、耐他怨害忍、諦察法忍,那么下面一系列的東西都是正確的!栋俜ā防锩,我不僅僅提了這一個問題,后面還有好幾個問題,世間的虛幻性,那個是學了色法后提的,還有那個不相應行法的人生智慧,我記得好幾個地方都提了,好幾個都提了,還包括那個異生性,流轉性,我還提了世間公平的問題、時空的問題,那些東西,雖然不是百法里頭的,是我自己的發(fā)揮,那是我的心得。實際上,我談的那些都是我時常在上課的時候都貫穿進去講的,所以我希望你們將來在溫習百法的過程中,把那一部分的東西要好好溫習。當然,體會不是說,我的體會是我的,我提供給你參考。你要注意,怎么來的,為什么要這樣提,要這樣去琢磨。好吧。好,那就這樣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