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rèn)為在1~2世紀(jì)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阿彌陀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阿彌陀經(jīng)要解》略注 序分
【貳】正釋經(jīng)文
【要解】
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解中判「爾時」下三十九字為別序,六方佛為流通。與古不同,故科釋之!感颉谷缡,五官具存!刚凇谷缟,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后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
蓋「序」必提一經(jīng)之綱,「流通」則法施不壅,關(guān)系非小。后人不達,見經(jīng)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安所稱「初語亦善,后語亦善」也哉?
【略注】
五重玄義已明,下面正釋經(jīng)文。
古德將一經(jīng)大分為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感蚍帧故且唤(jīng)綱要,如人之首,五官具存;「正宗分」乃一經(jīng)正所宗向,是一經(jīng)主體,如人之身,臟腑無缺;「流通分」則法施不壅,如人手足,運行不滯。此經(jīng)宗向即信愿往生也,序者序此,流通者亦流通此。三分并彰一經(jīng)妙旨,或略提其要,或廣彰其義,或流通而彰其用,語語皆善。蕅益大師基于此,故于《彌陀經(jīng)》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之分判與其他祖師不同,故引智者于《法華》之判以為佐證。
從「如是我聞」至「今現(xiàn)在說法」為序分。
從「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至「聞是說者,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生彼國土」為正宗分。
從「舍利弗,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至經(jīng)末為流通分。
細(xì)觀大師對三分正文之釋,自可領(lǐng)悟其所言「初語亦善,后語亦善」之義,則于其分判之特別用意,自可明了。
壹~一、序分
貳~一、通序
參~一、標(biāo)法會時處
【要解】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別序。
(乙)初中二:初標(biāo)法會時處,二引大眾同聞。
(丙)今初
【經(jīng)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要解】
「如是」標(biāo)信順,「我聞」標(biāo)師承,「一時」標(biāo)機感,「佛」標(biāo)教主,「舍衛(wèi)」等標(biāo)說經(jīng)處也。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凈土﹝悟此者少 ﹞,決定無非曰「是」。
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
耳根發(fā)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
「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
舍衛(wèi):此云「聞物」,中印度大國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
匿王太子名「祇陀」,此云「戰(zhàn)勝」。匿王大臣名「須達多」,此云「給孤獨」。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祇陀感嘆,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略注】
經(jīng)之序文分「通序」與「別序」,「通序」是諸經(jīng)所共有,「別序」則彰一經(jīng)之發(fā)起因緣。今首釋「通序」。
通序分六種成就: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處成就,主成就,眾成就。蕅益大師一一有說明,今簡言之:
如是:即信成就!溉缡恰辜础感彭槨沽x,即信順彌陀之本愿,信順釋迦之付囑,信順諸佛之證誠,而執(zhí)持名號。經(jīng)文最后言「歡喜信受」,即與「如是」首尾呼應(yīng)。大師順實相之理釋「如是」義,顯念佛求生,冥符實相,揭示「辨體章」之內(nèi)涵。故知,持名念佛即是實相,非離此而別有實相也。誠知:稱名為古今不變之理,為十方諸佛共說之道,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決定無非,故稱「如是」。
我聞:即聞成就。持名即得往生,是阿難尊者親聞于世尊,真實不虛。若能信此一法,亦同親聞于釋迦。能如是聞,則如是信,如是行,而持佛名號。
一時:即時成就!敢粫r」古人多附以種種義理,究其本,即「說、聽」此經(jīng),機法相應(yīng)之時。
佛:即主成就。此經(jīng)是佛親口所說,非菩薩天人說,亦為十方諸佛所證誠,顯念佛往生乃諸佛證定之言,真實不虛。此經(jīng)自始至終,唯佛一人自說。誠乃持名一法,唯佛與佛乃能知其無窮妙義,九界眾生,皆無能以其自力信解,故唯佛一人獨自發(fā)起,獨自宣說;十方諸佛為決眾疑,令生正信,故盡皆舒舌證誠。菩薩羅漢天人等,欲速疾圓滿無上菩提,唯有信受奉行而已。
祇樹給孤獨園:即處成就。
下面所言「大眾俱」:即眾成就。眾成就分「聲聞眾,菩薩眾,天人眾」。
參~二、引大眾同聞
肆~一、聲聞眾
伍~一、明類標(biāo)數(shù)
【要解】
(丙)二引大眾同聞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
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
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
天人列后者,世間相故,凡圣品雜故,外護職故。
(丁)初聲聞眾又三:初明類標(biāo)數(shù),二表位嘆德,三列上首名。
(戊)今初。
【經(jīng)文】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解】
「比丘」梵語,含三義:
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
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
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見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目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伍~二、表位嘆德
【要解】
(戊)二表位嘆德。
【經(jīng)文】
皆是大阿羅漢之位,其德為,眾所知識。
【要解】
阿羅漢亦含三義:一應(yīng)供,即乞士果;二殺賊,即破惡果;三無生,即怖魔果。
復(fù)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凈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
從佛轉(zhuǎn)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
【略注】
今標(biāo)聲聞之德、位!复蟆拐闷湮,「眾所知識」彰其德。
凈土一法,純一大乘。凡信受凈土者,即非小乘,以定性聲聞不聞他方佛名故。今聲聞眾非實聲聞,乃法身大士方便示現(xiàn),以示「回小向大」之義,欲導(dǎo)一切聲聞歸于凈土,不可得少為足,自局其分。
凈土法門,別仗佛力故,以信為能入;但能生信,則無不解脫。雖為大阿羅漢,有「慧解脫、俱解脫」,然欲入凈土,亦以信為首。以阿羅漢但證小果,唯是自利,仍屬少善根少福德。若憑自力,不能得生凈土。唯依佛愿,方可得生。故蕅益大師特標(biāo)此為「無疑解脫」,顯「大」阿羅漢,皆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以此方顯其「大」。
觀大師言,知凈土法門不憑智慧解脫,唯憑佛力得度。聲聞尚依佛力而得往生,凡夫豈可執(zhí)自己的修為而不舍?凈土一法,純是彌陀大愿業(yè)力所成就,于十劫之前,即已圓滿成就一切眾生往生功德,隨意所愿,皆可得度;若不信者,則自局其分也。故蕅益大師言:
一切罪中,疑罪為最;
一切功德,信為其首。
圣道一門,以慧解脫,憑自力故;凈土一門,以信解脫,仗佛力故。然圣道一途,于今時眾生,不堪依行。一則去大圣遙遠,二則理深解微。又「唯是自力,無他力持!故枪省竷|億人修行,罕一得者!
凈土一門,理雖甚深,唯佛能知,九界難測。然行之甚易,瞥爾起信,隨口稱念,則直入寶所。所謂「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也。是故凡信受凈土、一向稱名者,順佛本愿,自得往生。故法然上人言:
圣道一門,極智慧了生死;
凈土一門,還愚癡生極樂。
生死凡夫,極智慧未能,還愚癡則易。若信憑佛愿,一向?qū)7Q,生死自可一生了辦。故古德力弘凈土,皆不在智解上下手(以法門深高,佛智難測故),唯論佛力,以令人聞「他力」可乘,而生「信心」,歸心念佛。
龍樹菩薩言: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凈者,華開則見佛。
天親菩薩言:
觀佛本愿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善導(dǎo)大師言:
彌陀智愿海,深廣無涯底,
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
法然上人言:
生死之家,以疑為所止;
涅槃之城,以信為能入。
以上諸言,一脈相承,皆深顯《大經(jīng)》之義!洞蠼(jīng)》言:
其佛本愿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zhuǎn)。
此偈即凈土總綱、源流,信此,自然一心歸命彌陀,專稱佛名。凡未專修凈土,及修而多疑者,皆由不知此義而信不具足故。若知「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之誓愿,則疑心自除,信心自生。
伍~三、列上首名
【要解】
(戊)三列上首名
【經(jīng)文】
長老舍利弗此云身子、摩訶目犍連大采菽氏、摩訶迦葉大飲光、摩訶迦旃延大文飾、摩訶拘絺羅大膝、離婆多星宿、周利盤陀伽繼道、難陀喜、阿難陀慶喜、羅睺羅覆障、憍梵波提牛(口司)、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利根、迦留陀夷黑光、摩訶劫賓那房宿、薄拘羅善容、阿少兔樓馱無貧,如是等諸大弟子。
【要解】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
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
目連尊者:神通第一。
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
文飾尊者:婆羅門種,論議第一。
大膝尊者:答問第一。
星宿尊者:無倒亂第一。
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
喜尊者:佛之親弟,儀容第一。
慶喜尊者:佛之堂弟,復(fù)為侍者,多聞第一。
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牛(口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余報,受天供養(yǎng)第一。
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yīng)末世供,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
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壽命第一。
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今聞凈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凈佛土。復(fù)名當(dāng)機眾矣。
【略注】
以上十六大上首弟子等,常隨于佛,親聞法音,示作聲聞,為影響眾,助佛攝化,勸一切聲聞大眾回歸凈土。雖為影響眾,其自身亦因彌陀大愿攝受功德而成就第一義諦,故亦名當(dāng)機眾。
十六大弟子,各有所長,如舍利弗智慧第一,阿難多聞第一。大師只略述其長,今亦不繁述。
肆~二、菩薩眾
【要解】
(丁)二菩薩眾
【經(jīng)文】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此云妙德法王子、阿逸多菩薩此云無能勝,彌勒菩薩之名、干陀訶提此云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要解】
菩薩摩訶薩: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yè),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凈土法門,故居初。
彌勒當(dāng)來成佛,現(xiàn)居等覺。以究竟嚴(yán)凈佛國為要務(wù),故次列。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
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凈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yǎng)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事是大因緣,理是秘密藏,不可忽過。
【略注】
此處標(biāo)菩薩眾。文殊、彌勒等深位菩薩,皆求生凈土,速疾圓滿無上菩提。如文殊偈言:
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普賢菩薩亦有偈言:
愿我臨于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國。
文殊彌勒普賢等,皆是等覺菩薩,居因位之極,為速成正覺,尚求生凈土,況凡夫乎?
聲聞菩薩,皆為當(dāng)機眾,為影響眾,有二義:一自求往生,疾成正覺。二啟人信心,導(dǎo)歸凈土。
肆~三、天人眾
【要解】
(丁)三天人眾
【經(jīng)文】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要解】
釋提桓因:此云「能為主」,即忉利天王。
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
大眾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凈土法門所攝之機也唯廣大故微妙!竿ㄐ颉咕。
【略注】
前彰凈土上攝菩薩羅漢等圣眾,今顯凈土下攝天人,乃至人與非人等凡夫,彰凈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但稱名者,無不攝取。若論攝機之普,唯此一法,最為廣大。法界有情,統(tǒng)攝無遺。如《大經(jīng)》言:「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埂兑狻芬嗵幪幷脙敉翑z受之機廣大無邊,言:
一、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凈土法門所攝之機也。
二、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圣,令往生也。
三、極樂攝法界機。
觀此,可知凈土一法「收機最廣」矣。欲明凈土攝機之普,若旁參諸祖師之言,更易明了彌陀之廣大悲心。
法照禪師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凈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蓮池大師言:
大眾者:諸天而下,人及修羅,盡六道一切眾生也。
諸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上根。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芍^萬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
又言:
凈土法門,一切收攝。如大本云:其上輩者,舍家離俗,而作沙門;亦有不舍家離俗者。即出家五眾、在家二眾也。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緇素。
又蓮分九品,上該盛德菩薩,下即悠悠凡夫,乃至惡人等。但念佛者,亦得往生,是通利鈍。
又鬼畜地獄,雌雄牝牡,亦可均名男女。但念佛者,俱得往生,是通一切眾生也。
印光大師言:
如來大法,撫育群萌,如天普蓋,似地均擎。森羅萬象,無一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如日月麗天,普照萬國,雖生盲不見光相,亦蒙其照;如時雨普潤萬卉,大根大莖,小枝小葉,悉皆向榮,縱焦芽敗種,亦復(fù)平等沐澤;如大海普納百川,大江大河亦入,小溝小渠,乃至一勺一滴亦入。既入大海,則與大海,同一咸味,同一深廣;失彼故名,得此海號。故知:佛法鈞陶化育,了無棄物。為諸法之本源,作眾生之恃怙。如太虛之無不包容,如陽春之無不化育。
為顯彌陀超世悲愿,普攝無遺,蕅益大師又以最下之機,顯彰此義。言:
一、「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
二、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三、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
大師以最下之惡人為當(dāng)機眾,舉惡攝善,舉下攝上,顯凈土一法「本為凡夫,兼為圣人」之義。彌陀「大悲為凡」之悲心,盡彰無遺。凡論凈土者,為顯彌陀悲心,為應(yīng)下凡有情,皆著眼于此。使見聞?wù)?不論何人,皆能深信自身即是彌陀所要救度的正機。
蓮池大師言:
豈獨平處普度,亦偏度彰難故。
曇鸞大師言: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道綽禪師言「一生造惡」之機:
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善導(dǎo)大師則大彰「凈土一法,本為凡夫」之義,處處顯凈土攝受之機為:一切善惡凡夫,一切造罪凡夫。言:
以佛愿力:
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又言: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善導(dǎo)大師對此義辨之甚詳,今略提其要,于后再論此義,以知凈土一法,別為五濁惡人之深意。
貳~二、別序
【要解】
(乙)二別序:發(fā)起序也。凈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fā)起。
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yīng)聞凈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fā)起。如《梵網(wǎng)》下卷自唱位號云:「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fā)起序,例可知也。
【略注】
前是「通序」,今是「別序」,敘一經(jīng)緣起。此經(jīng)別序不同他經(jīng),無有人問,而佛自發(fā)起,言:「從是西方…有佛,號阿彌陀!褂嗾叽蠖嗯写藶檎诜,唯蕅益大師判為序分,此亦是大師之獨見。
此經(jīng)無問自說,私窺其義,約有三義:
一、法門深妙難知,無人能問。如大師言:「凈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fā)起!沽家猿置环,圓收群機,圓超諸法。全體是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非九界自力所能測,故無人能問也。
二、大悲所催,欲拔眾生急出苦海,故不待人請,便自發(fā)起。如大師言:「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yīng)聞凈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fā)起!股彸卮髱熞嘌:「良由此經(jīng),救世最急,不俟請故。末世眾生,根鈍障重,解脫禪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眾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譬如有人,卒患惡瘍,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已先殞,F(xiàn)有成藥,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應(yīng)速與,尚何俟其禮聘殷勤,然后投濟?佛救眾生,意亦如是!褂盅:「現(xiàn)前眾生,樂著生死,不求出離,自能發(fā)起佛之大悲,說此經(jīng)也。」
無問自說,深顯佛之大悲。誠如《大經(jīng)》所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fù)群生,為之重?fù)?dān)。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于諸眾生,視若自己。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
蓮池大師彰佛悲心言:
佛說此經(jīng),略而計之,大悲有三:
一者:佛在世時,憐此五濁,說難信法,是為第一重大悲憫念眾生。
二者:佛滅度后,;日淺,罪障益深,故說此經(jīng),咸令未來雖不見佛,佛滅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為第二重大悲憫念眾生。
三者:如《大本》言,佛滅久遠,當(dāng)來之世,經(jīng)道滅盡,獨留此經(jīng),住世度生,最后方滅。則知滔天之際,尚作慈航;大夜方沈,尤稱法炬。是為第三重大悲憫念眾生也。
使知如來不憚劬勞,備歷艱苦,為我等故,行難中難,一至于此,聞斯難者,皆應(yīng)悲喜交集,思報佛恩。欲報佛恩,不越二事:一者自利,二者利人。
自利者:于此惡世,力行此道,因得往生,亦云為「難」。
利人者:于此惡世,復(fù)勸諸人,共行此道,同得往生,是則亦云「難中難」也。
佛之悲心,旨在救度苦惱眾生,故善導(dǎo)大師言:
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生命,急為說之。若得一人舍生死苦者,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凈土,向無上菩提。是故今時,有緣相勸,誓生凈土者,即稱諸佛本愿意也。
三、欲彰出世本懷,故特說此法。釋迦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初說一實大教《華嚴(yán)經(jīng)》,后隨機施教,廣演權(quán)實之法。法華會上,又會三歸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皆可成佛之義,顯出世之本懷!度A嚴(yán)》、《法華》雖開佛知見,彰一乘之法,唯上上根人,方可入一乘之道,中下無分,是以五百比丘自離法位。若不宣說凈土一法,則釋迦出世普渡眾生之本懷,仍有郁而不彰之憾。是故釋迦于諸經(jīng)中,處處指歸凈土,并特說凈土三經(jīng),彰本懷中之本懷。如《大經(jīng)》「出世本懷文」言: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今《彌陀經(jīng)》言:「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褂盅:「當(dāng)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褂盅:「如我今者,贊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勾说燃礊楸窘(jīng)彰本懷之處。皆為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令一切眾生究竟解脫。
凈土一法,旨在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其真實之利,即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此義于《大經(jīng)》與《觀經(jīng)》中互顯其益,《大經(jīng)》開一實之教一乘頓教,《觀經(jīng)》顯一實之機善惡凡夫,如此互為表里,深顯善惡凡夫,乘佛愿力,共入報土之殊勝力用。諸佛度生之本懷,藉此得以徹彰。今釋迦無問自說此《彌陀經(jīng)》,結(jié)示凈宗大義,唯在持佛名號;但稱佛名,則入佛知見,趣涅槃城。由此而顯一代時教之指歸,彰出世本懷唯在說「執(zhí)持名號」。并以慈悲哀愍,特留此法,懸收萬代有情。且引六方諸佛之證誠,以顯諸佛出世,亦皆以此為本懷也。
此義于《大經(jīng)》雖有明示,然因于《大經(jīng)》后又說《觀經(jīng)》,為實施權(quán),廣開方便之「要門」,以攝眾機歸于凈土。其文雖有隱彰「弘愿」之意,但義不明顯,若不說《彌陀經(jīng)》,則弘愿之意難以顯彰,凈宗歸宿難以明了。故今無問自說此經(jīng),廢諸要門﹝少善不生﹞,獨彰真實弘愿﹝一心持名﹞,不帶方便,唯顯真實,如花落蓮成。至此,《觀經(jīng)》幽隱之意得以顯彰,凈宗心要得以明了。釋迦悲心,大智巧設(shè)三經(jīng),收放自如,力顯凈土之殊勝。知此,則可明三經(jīng)布局,乃為圓彰彌陀本愿,圓顯彌陀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若欲詳知凈土之根源、發(fā)起之端緒,則可參閱《大經(jīng)》。
《大經(jīng)》言:
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光顏巍巍,如明鏡凈,
影暢表里,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曾睹見,殊妙如今。
阿難因睹斯奇瑞,故發(fā)問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法;
今日世雄,住佛所住;
今日世眼,住導(dǎo)師行;
今日世英,住最勝道;
今日天尊,行如來德。
去來現(xiàn)在,佛佛相念,
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因此一問,而開顯出稀有難聞的超世悲愿。一切含靈,皆因此問而得度脫。此是釋迦如來光闡道教最舒心、最暢懷之時,冥與十方諸佛心心相念、光光相照,更與彌陀威神光明融為一體,是故「諸根悅豫,姿色清凈」。大地眾生,得聞要法,慶喜得度,亦莫不為之歡喜雀躍。今《彌陀經(jīng)》別傳彌陀救度之福音:「稱我名號,決定往生。」無絲毫奇瑞,只是悲心彌加,頻頻呼喚舍利弗等:
汝等眾生:當(dāng)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jīng)。
兩經(jīng)對照,相得益彰。《大經(jīng)》顯本愿超勝,故現(xiàn)五德奇瑞;此經(jīng)顯持名簡易,故平凡無奇。然無奇尤大奇,故為極難信之法。
奇特歸于平淡,超勝顯于簡易。故此經(jīng)不言他事,唯標(biāo)稱名一行;上順佛愿,下契眾機。要而又要,徑而又徑,彰《大經(jīng)》心髓,顯凈土肝要。
【經(jīng)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
【要解】
凈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從未道破,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可見正智庸愚兩不思議。
「西方」者:橫亙直西,標(biāo)示現(xiàn)處也。
「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
答:此非善問妙答。從來答者反添戲論。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
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
「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云「安養(yǎng)、安樂、清泰」等。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
然佛土有四偽謬悉正,各分凈穢。凡圣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凈西方是同居凈以凡夫例圣故;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凈西方是方便凈以小乘回心故;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凈西方是實報凈以所證圓頓故;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jié)M證者凈西方是寂光凈以受用同佛故。
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凈土」,亦即橫具上三凈土也。(此論「修德」,不論「性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凈穢佛土。今約信愿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凈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凈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
【略注】
此節(jié)有二要義,一顯凈土法門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唯大智方能信受。二是蕅益大師對極樂凈土獨特的判釋:「今云極樂世界,正指同居凈土」。
凈土一法,即淺即深,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唯有大智方能直下無疑,故《大經(jīng)》以一生補處之彌勒菩薩為對告眾,此經(jīng)則以智慧第一之舍利弗為對告眾;兩經(jīng)并顯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然《觀經(jīng)》則以垢凡女質(zhì)、造罪凡夫為對告眾,大開庸愚往生之門。故知,無論智愚,但能直下無疑者,悉皆第一智慧者也。正所謂「正智庸愚,兩不思議」也。然此法門「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故無論智愚,皆以仰信佛言為信入之本,非僅憑智慧所能信解也。
三經(jīng)并參,知此法門非以行人之智愚論能信不能信,而以行人之信不信論其智愚也。信者,皆是智者,雖一文不識,亦名智者;經(jīng)言「明信佛智,蓮花化生」。疑者,皆是愚夫,雖博通經(jīng)教,亦名愚夫;經(jīng)言「疑惑佛智,生彼邊地」。
為顯凈土圓收圓超之義,蕅益大師判極樂為同居凈土,而又橫具上三凈土。其先依天臺四土之義釋通途教理,至「今云極樂世界」,即轉(zhuǎn)釋凈土,別顯凈土宗旨,彰凈土殊勝。一順?biāo)?顯自力深淺;一順自意,彰佛力圓超。
天臺所判四土為: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實報莊嚴(yán)土,四常寂光土。此四土通于十方諸佛國土,皆以自力所感。故次第分明,四土不相融;且依其修證深淺而各有凈穢之別﹝同居土有五濁輕、重之別,方便土有析空、體空之別;實報土有次第、一心之別,常寂光土有分證、究竟證之別﹞,皆與極樂凈土不同。
極樂世界有別于諸佛凈土,大師判極樂為同居凈土,顯凡夫與圣人,居同一凈土。如經(jīng)言:「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勾送觾敉,與天臺所言同居土其義不同。此同居土乃「圓凈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之清凈佛土。且全指修德,不論性德。即極樂凈土,修德圓滿,性德全彰。如大師所言:「凡夫例登補處,超盡四十一因位。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谷绱朔绞菢O樂凈土宗旨。如是利益,全仗彌陀之大愿,持名之奇勛,故使往生凈土者,受用同佛。
大師之判,顯極樂同居,最極清凈,無有四土之別而具四土之德﹝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一如經(jīng)言:「極樂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此義印光大師亦有明言:
由「同居」而頓證「寂光」,撩起便行,阿誰無分?書此愚忱,敢告同人。
成時法師言:
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是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補處。法法圓融,塵塵究竟。教海無一名相可詮諦,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極樂國土有如此不可思議功德,全由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凈也。此最極清凈土,乃十方佛土所無,唯極樂同居凈土獨具。良由彌陀大愿,超絕無比,故所成就之國土,亦超勝諸佛國土,如《大經(jīng)》言:「國土第一,而無等雙!
蕅益大師雖教宗天臺,然其論凈土則不局于通途教理,唯依凈土,判極樂國土,凡夫往生,圓凈四土,圓受諸樂。然因《要解》為引導(dǎo)方便,一往分別四土差別,故其歸宿難明。若旁參善導(dǎo)大師之判,則于極樂凈土宗旨,可通徹明了。善導(dǎo)大師判極樂國為「報佛報土」,為「無為涅槃界」。凡夫乘愿,直入報土。永絕譏嫌,等無憂惱。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兩相對比,可知蕅益大師所判亦類同于善導(dǎo)大師,只因其借通途教相明凈土別義,故易與通途義理混淆,善導(dǎo)大師所判則獨宗彌陀本愿,直接明了,不與他宗相混,一目了然。
自古以來,各宗祖師競相注釋凈土經(jīng)典,弘揚凈土一法。然對極樂凈土之判法,多依其自宗理論而判之。唯曇鸞、道綽、善導(dǎo)等相承祖師,純依凈土經(jīng)典,判極樂國為「報佛報土」。如此教判,最為精要,直顯凈宗心髓。蕅益大師未能得睹曇鸞、善導(dǎo)等祖師之著疏,故無此論。然觀大師之凈土思想,多與善導(dǎo)一系之教法有不謀而合之處,只是論述不同而已。
執(zhí)于四土之說者,當(dāng)于此「同居凈土」細(xì)加參酌,方能真正把握凈土心要,了知凈土一法超勝獨妙之所以然。大師于此略顯此義,后有詳釋,容后再論。
【要解】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
佛有三身,各論單、復(fù)。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xiàn)相好色像。
法身「復(fù)」者:自性清凈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fù)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韽(fù)者:示生化身,應(yīng)現(xiàn)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雖辨「單、復(fù)」三身此論性德,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并列。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云阿彌陀佛此論修德,正指同居土中生化身以是同居土中所見故,仍復(fù)即報、即法也以佛身隨橫四土現(xiàn)故。
復(fù)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四悉檀:的標(biāo)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干城陽焰非魔,非權(quán)現(xiàn)曲示,非緣影虛妄非邪,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quán)小故非權(quán),破《華嚴(yán)合論》之訛;非邪,破末世積迷之習(xí)。此二料簡,尤大有關(guān)系。;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今現(xiàn)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對此土釋迦不久住,未來未成彌勒未生。正應(yīng)發(fā)愿往生無現(xiàn)可依,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復(fù)次,二有現(xiàn)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愿」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
復(fù)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xiàn)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此字指一體三寶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是真指南,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略注】
經(jīng)言:「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勾思磧敉痢钢阜搅⑾唷怪,顯極樂國土真實不虛,彌陀誓愿不假。既非過去已滅,亦非未來未成,正顯現(xiàn)在實有。言其「有」者,大師言有四義:(1)令欣求。(2)令專一。(3)顯極樂真實非虛;非陽焰,非緣影,非偏真涅槃。(4)令一切眾生深證無生,與佛無二。
「有世界」顯依報,「有佛」彰正報。先言依報,令欣慕;后言正報,令歸命。其依正莊嚴(yán),總攝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中 。所謂「以名召德,罄無不盡」也。亦如蓮池大師言: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經(jīng)文「別序」中總標(biāo)依報正報,為勸信勸愿,勸持名往生。信愿行成,必生凈土,見佛聞法,速成正覺。五重玄義,皆總攝于此序中,故序分雖言略而意周。蕅益大師特判此段文為別序,即總彰一經(jīng)綱要。于正宗分中,即大彰此義,顯「極樂世界」之高妙殊勝,顯「阿彌陀佛」之光明攝取。唯以佛界、佛名為所緣,不雜余事,但稱名而求往。知此,則知一部經(jīng)文前后相通,語語皆善,字字放光。如來悲心,處處流露無遺。
所謂「緣之所在,恩德洪深!挂缊笳龍,即「緣」之所在﹝自受用﹞;令歡喜信入,而深證佛果,則是「恩德」所在﹝他受用﹞。如經(jīng)言:「若人但聞安樂凈土之名,欲愿往生,亦得如愿!勾思磧敉烈婚T,以國土名字作佛事之不可思議處。故經(jīng)中處處言國土之依正莊嚴(yán),言名號之無量功德,藉此以攝有情回愿往生。末法眾生,障深慧淺,難以自證佛果;唯此一門,托佛依正,可通入路。如道綽禪師言:「凡夫智淺,多依相求,決得往生!
大師對三身闡釋,乃常識教理,知與不知,皆無大礙;且無智我等,難盡其奧,故略而不釋?勺詤⒃,及有關(guān)書籍。究其實,三身功德,全在一句名號中;能念佛往生,則三身圓彰,自然「圓見三身」。
- 護念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憶念阿彌陀佛?
- 判教起始于印度,根源于佛陀
- 學(xué)佛人怎么面對世間的事務(wù)呢?
- 專修念佛的人還要學(xué)習(xí)佛法嗎?學(xué)法和念佛的關(guān)系
- 如何安心?學(xué)法是眾生安心的根本
- 出家人要有氣質(zhì)、僧格、感召力、威德
- 出家人有幾種類型?僧人的四種分類
-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是什么意思?
- 佛的智慧從哪里來?佛為什么有神通智慧?
- 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的區(qū)別
- 戒律來自于哪里?戒律是諸宗行人通學(xué)的
- 圣道門與凈土法門的差別
- 佛為什么要制定戒律?防止貪嗔癡的心起來
- 面對是非怎么辦?不辯
- 念佛人的三件大事:念佛、勸人念佛、護持教法
- 命運、人生是怎么形成的?
- 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
- 沙彌五德是哪五德?沙彌應(yīng)具備的德行
- 凈土宗第三位祖師道綽大師的判教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誰提出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