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一冊(cè) 上編 壇經(jīng)
上編 壇經(jīng)
一──
一
慧能大師于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其時(shí),座下僧尼、道俗一千(1)余人,韶州刺史韋據(jù)(2),及諸官寮三十余人,儒士三十(3)余人,同請(qǐng)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二
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后代,與學(xué)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有所依(4)約,以為稟承,說此『壇經(jīng)』〔傳〕。
注【2-001】「一千」,「原本」作「一萬」,依「景德傳燈錄」等改。
注【2-002】「韋據(jù)」,「原本」作「等據(jù)」,依「宋高僧傳」等改。「明本」作「韋璩」。
注【2-003】「三十」,「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注【2-004】「依」,「原本」作「于」,今改。
二──
一
能大師言:善知識(shí)!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大師不語,自 [P415] 凈心神,良久乃言:
二
善知識(shí)!凈心(1)聽!慧能慈父,本官(2)范陽,左降遷流嶺 (3)南,作(4)新州百姓;勰苡仔,父又(5)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6)海。艱辛貧乏,于市賣(7)柴。忽有一客買柴,遂領(lǐng)慧能至于客(8)店?蛯⒉袢,慧能得錢,卻向門前。
三
忽見一客讀『金剛經(jīng)』,慧能一聞,心迷(9)便悟。乃問(10)客曰(11) :從何處來持此經(jīng)典?客答曰:我于蘄州黃梅縣(12)東憑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見今(13)在彼門人有千余眾。我于彼聽,見大師勸道俗,但持『金剛經(jīng)』一卷,即得見性,直了成佛。
四
慧能聞?wù)f,宿業(yè)有緣,便即辭親,往黃梅憑墓山,禮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問慧能曰:汝何方人,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復(fù)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嶺(14)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yuǎn)來禮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法作佛(15)。大師遂責(zé)慧能曰:汝是嶺[卍]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答曰 [P416] :人即有南北,佛性(16)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卍]有何差別?
五
大師欲更共議,見左右在傍邊,大師更不言。遂發(fā)遣慧能,令隨眾作務(wù)。時(shí)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個(gè)余月。
六
五祖忽于一日,喚門人盡來。門人集訖(17),五祖曰:吾向汝(18) 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門人終日供養(yǎng),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汝等自性 [卍]迷,福田(19)何可救汝!汝總(20)且歸房,自看有智(21)慧者,自取般若本性之智(22),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23)大意者,付汝衣法,稟為六代;鸺奔!
七
門人得處分,卻來各至自房,遞相謂言:我等不須呈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師,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24)止,請(qǐng)不用作。諸人息心,盡不敢呈偈。
八
時(shí)大師堂前有三間房廊,于此廊下,供奉(25)欲畫楞伽變相,并畫五祖大師傳授衣法,流行后代為記。畫人盧玲(26)看壁了,明日下手。 [P417]
九
上座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心偈,緣我為教授師。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見我心中見解深淺。吾將心偈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27),覓祖不善,卻同凡心奪其圣位。若不呈心,終(28)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難甚難!甚難甚難!夜至三更,不令人見,遂向南廊下中間壁上,題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一0
若五祖見偈,言此偈悟(29),若訪覓我。我宿業(yè)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難測(cè),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間壁上,秉燭題作偈,人盡不知 (30)〔附〕。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tái), 時(shí)時(shí)勤拂(31)拭, 莫使有塵埃! 神秀上座題此偈畢,歸房臥,并無人見。
一一
五祖平旦遂喚(32)盧供奉來,南廊下畫楞伽變。五祖忽見此偈語已 (33),乃謂供奉曰:弘忍與供奉錢三十千,深勞遠(yuǎn)來,不畫變相也。『金剛經(jīng)』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如留(34)此偈,令迷人誦。依此修行,不墮三惡;依此修行人,有大利益。 [P418]
一二
大師遂喚門人盡來,焚香偈前。人眾入見,皆生敬心。汝等盡誦此偈者,方得見性[卍];依[卍]此修行,即不墮落。門人盡誦,皆生敬心,喚言:善哉!
一三
五祖遂喚秀上座于堂內(nèi),問(35):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應(yīng)得我法(36)〔附〕。秀上座言:罪過!實(shí)是神秀作。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識(shí)大意否?五祖(37)曰:汝作此偈,見即來到,只到門前,尚未得入。凡夫依[卍]此偈修行,即不墮落。作此見解,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須入得門,見自本性[卍]。汝且去,一兩日來思惟,更作一偈來呈吾。若入得門,見自本性[卍],當(dāng)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數(shù)日作不得。
一四
有一童子于碓坊邊過,唱誦此偈。慧能一聞,知未見性[卍],即識(shí)大意。能問童子:適來誦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38)不知!大師言生死事 (39)大,欲傳衣(40)法,令門人等各作一偈來呈看,悟大意即傳衣法,稟為六代祖[卍]。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書無相偈一首,五祖令諸門人盡誦。悟此偈者,即見自性[卍];依此修行,即得出離。 [P419]
一五
慧能(41)曰:我此踏碓八個(gè)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見此偈禮拜;亦愿誦取結(jié)來生緣,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禮拜此偈。為不識(shí)字,請(qǐng)一人讀;勰苈(42)已,即識(shí)大意;勰芤嘧饕毁,又請(qǐng)得一解書人,于西間壁上題(43)著,呈自本心。不識(shí)本心,學(xué)法無益;識(shí)心見性[卍],即悟(44)大意〔附〕;勰苜试: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無臺(tái), 佛性[卍]常清(45)凈, 何處有塵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樹, 身為明鏡臺(tái), 明鏡本清凈, 何處染塵!哺健(46)! 院內(nèi)徒(47)眾,見能作此偈,盡怪;勰軈s入碓房。」
一六
五祖[卍]忽見慧能偈(48),即(49)知識(shí)大意。恐眾人知,五祖乃謂眾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至(50)三更,喚慧能于(51)堂內(nèi),說『金剛經(jīng)』;勰芤宦,言下便悟(52)。其夜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法及衣。汝為六代祖,衣將為信。稟代代相傳法,以心傳心,當(dāng)令自悟。 [P420]
一七
五祖言:慧能!自古傳法,氣如懸絲。若住此間,有人害汝,汝即須速去!能得衣法,三更發(fā)去。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驛。登船(53)時(shí),便五(54) 祖處分:汝去努力!將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難去,在后弘化,善誘迷人,若得心開,汝悟無別。辭違已了,便發(fā)向南。
一八
兩月中間,至大庾(55)嶺。不知向后有數(shù)百人來,欲擬毆(56)慧能,奪衣(57)法。來至半路,盡總卻回。唯有一僧,姓陳名慧明(58),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嶺上,來趁犯著。慧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我故遠(yuǎn)來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嶺上,便傳法慧明[卍];勖鱗卍]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慧明[卍]即卻向北化人來。
一九
慧能來依(59)此地,與諸官寮(60)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61)所傳,不是慧能自知。愿聞先圣[卍]教者,各須凈心。聞了,愿自除(62) 迷,如(63)先代悟。[下是法]
注【3-001】「心」,「原本」無,今補(bǔ)。 [P421]
注【3-002】「官」,「宋高僧傳」等作「貫」。
注【3-003】「嶺」,「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3-004】「作」,「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3-005】「又」,「原本」作「小」,依「明本」改。
注【3-006】「南」,「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3-007】「賣」,「原本」作「買」,依「明本」改。
注【3-008】「客」,「原本」作「官」,依「明本」改。
注【3-009】「迷」,「原本」作「名」,今改。
注【3-010】「問」,「原本」作「聞」,今改。
注【3-011】「曰」,「原本」作「日」,今改。
注【3-012】「縣」,「原本」作「懸」,依「明本」改。
注【3-013】「今」,「原本」作「令」,今改。
注【3-014】「嶺」,「原本」作「領(lǐng)」,依「明本」改。
注【3-015】「求法作佛」,「原本」作「求佛法作」,依「明本」改正。
注【3-016】「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3-017】「訖」,「原本」作「記」,今改。
注【3-018】「汝」,「原本」作「與」,依「明本」改。 [P422]
注【3-019】「田」,「原本」作「門」,今改。
注【3-020】「總」,「原本」作「!6殛」,今改。
注【3-02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3-022】「之智」,「原本」作「知之」,今改。「明本」作「之性」。
注【3-023】「悟」,「原本」作「吾」,依「明本」改。
注【3-024】「依」,「原本」作「于」,依「明本」改。
注【3-025】「奉」,「原本」作「養(yǎng)」,今改。
注【3-026】「玲」,「明本」作「珍」。
注【3-027】「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原本」作「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今參照「明本」意改之。
注【3-028】「終」,「原本」作「修」,依「明本」改。
注【3-029】「悟」,「原本」作「語」,今改。
注【3-030】「知」,「原本」作「和」,依「明本」改。此節(jié)與上節(jié),語意重復(fù)。疑是別本,抄錄者集于一處。
注【3-031】「拂」,「原本」作「佛」,依「明本」改。
注【3-032】「喚」,「原本」作「換」,依「明本」改。
注【3-033】「語已」,「原本」作「請(qǐng)記」,今改。 [P423]
注【3-034】「留」,「原本」作「流」,依「明本」改。
注【3-035】「問」,「原本」作「門」,今改。
注【3-036】「若是汝作,應(yīng)得我法」──二句,與下文義不合。
注【3-037】「祖」,「原本」作「褐」,今改。
注【3-038】「你」,「原本」作「作」,今改。
注【3-039】「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3-040】「衣」,「原本」作「于」,今改。
注【3-041】「能」下,「原本」有「答」字,今刪。
注【3-042】「慧能聞」,「原本」脫誤作「慧問」,今改補(bǔ)。
注【3-043】「題」,「原本」作「提」,今改。
注【3-044】「悟」,「原本」作「吾」,今改。此一段,文意不順。
注【3-045】「清」,「原本」作「青」,今改。
注【3-046】「又偈曰」一段,與上文「作一偈」不合。疑為不同寫本,抄寫者并錄于此,致成重復(fù)。
注【3-047】「徒」,「原本」作「從」,依「明本」改。
注【3-048】「偈」,「原本」作「但」,今改。
注【3-049】「即」下,「原本」有「善」字,今刪。 [P424]
注【3-050】「至」,「原本」作「知」,今改。
注【3-051】「于」,「原本」無,今補(bǔ)。
注【3-052】「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注【3-053】「船」,「原本」缺,今補(bǔ)。
注【3-054】「五」,「原本」作「悟」,今改。
注【3-055】「庾」,「原本」作「庚」,依「明本」改。
注【3-056】「毆」,「原本」作「頭」,今改。
注【3-057】「衣」,「原本」作「依」,今改。
注【3-058】「明」,「原本」作「順」,依「明本」等改。
注【3-059】「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3-060】「寮」,「原本」作「奪」,依「明本」改。
注【3-061】「圣」,「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注【3-062】「除」,「原本」作「余」,依「明本」改。
注【3-063】「如」,「原本」作「于」,依「明本」改。
三──
一
慧能大師喚言:善知識(shí)!菩提般若之智(1),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須求大善知識(shí)示道見性;善知識(shí)!愚人智人,佛性本亦無 [P425] 差別,只緣迷悟:迷即為愚,悟即成智(2)。
二
善知識(shí)!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別。定慧體一不二,即定是慧體,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時(shí)定在慧,即定之時(shí)慧在定。
三
善知識(shí)!此義即是定(3)慧等。學(xué)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發(fā)慧,先慧發(fā)定,定慧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內(nèi)外一種(4),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諍,若諍先后,即是迷(5)人。不斷勝負(fù),卻生我法(6),不離四相。
四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時(shí)中,行、住、坐(7)、臥,常直(8)心是。『凈名經(jīng)』云:直[卍]心是道場(chǎng);直[卍]心是凈土。莫心行諂曲(9),口說法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卍]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卍]心,于一切法上無有執(zhí)著,名一行三昧。
五
迷人著法相,執(zhí)一行三昧:直[卍]心坐[卍]不動(dòng),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無情(10),卻是障道因緣。道須(11)通流,何以卻滯? [P426] 心不住(12)即通流,住即被(13)縛。若坐[卍]不動(dòng)是,維摩詰不合呵舍利弗宴坐[卍]林中!
六
善知識(shí)!又見有人教人坐[卍],看心、看凈、不動(dòng)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悟,便執(zhí)成顛,即有數(shù)百般(14),如此教道者,故知(15)大錯(cuò)。
七
善知識(shí)!定慧猶如何等?如燈光,有燈即有光,無燈即無光。燈是光之 (16)體,光是燈之用,名(17)即有二,體無兩般。此定慧法,亦復(fù)如是。
注【4-00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4-002】「愚人智人」下二十三字,「原本」作「遇悟即成智」,今依燉煌縣博物 館本改正。
注【4-003】「定」,「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4-004】「種」上,「原本」有「眾」字,今刪。
注【4-005】「迷」,「原本」所無,依「明本」補(bǔ)。
注【4-006】「我法」,「原本」作「法我」,依「明本」改。
注【4-007】「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注【4-008】「直」,「原本」作「真」,并衍一「真」字,依「明本」刪改。 [P427]
注【4-009】「曲」,「原本」作「典」,依「明本」改。
注【4-010】「情」,「原本」作「清」,依「明本」改。
注【4-011】「須」,「原本」作「順」,依「明本」改。
注【4-012】「不住」,「原本」作「住在」,依「明本」改正。
注【4-013】「被」,「原本」作「彼」,今改。
注【4-014】「般」,「原本」作「盤」,今改。
注【4-015】「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注【4-016】「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4-017】「名」,「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四──
一
善知識(shí)!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迷(1)即漸勸,悟人頓修。識(shí)自本心(2),見自(3)本性。悟即元無差別,不悟即長(zhǎng)劫輪回。
二
善知識(shí)!我此(4)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5)宗,無相為[卍] 體,無住(6)為本。何名為(7)無相?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8)念后念,念念相續(xù)(9),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南〕。念念時(shí)中,于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 [P428] 念即住,名系縛。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10)以無住為本。
三
善知識(shí)!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凈,是(11)以無相 為體。
四
于一切境(12)上不染,名為無念。于自念上離境[卍],不(13)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14),別處受生〔南〕。學(xué)道者用心,若不識(shí)(15)法意,自錯(cuò)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jīng)法。是以立無念為宗。
五
即緣迷(16)人于境[卍]上有念,念上便起(17)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于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
六
無者無何事?念者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性(18)起念,雖即見聞?dòng)X知(19),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摩經(jīng)』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nèi)于第一義而不動(dòng)。
注【5-001】「迷」,「原本」作「明」,依「明本」改。 [P429]
注【5-002】「心」,「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5-003】「自」,「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5-004】「此」,「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注【5-005】「為」,「原本」作「無」,依「明本」改。
注【5-006】「住」下,「原本」有「無」字,依「明本」刪。
注【5-007】「名為」,「原本」作「明為相」,今刪改。
注【5-008】「今」,「原本」作「念」,依「明本」改。
注【5-009】「續(xù)」,「原本」作「讀」,依「明本」改。
注【5-010】「是」,「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5-011】「是」下,「原本」衍「是」字,依「明本」刪。
注【5-012】「境」,「原本」作「鏡」,依「明本」改。
注【5-013】「原本」衍一「不」字,依「明本」刪。
注【5-014】「死」,「原本」作「無」,依「明本」改。
注【5-015】「若不識(shí)」,「原本」作「莫不悉」,依「明本」改。
注【5-016】「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5-017】「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注【5-018】「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P430]
注【5-019】「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五──
一
善知(1)識(shí)!此法門中,坐(2)禪元不看(3)心,亦不看[卍]凈,亦不言不(4)動(dòng)。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無所看也。若言看凈,人性(5)本凈,為妄想故覆蓋真如,離妄念,本性[卍]凈。不見自性[卍]本凈,心起看凈,卻生凈妄;妄無處所,故知看者(6)卻是妄也。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7)自本性[卍],卻被凈縛。若不動(dòng)者,不(8)見一切人過患,自(9)性不動(dòng)。迷人自身不動(dòng),開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葱、看凈,卻是障道因緣,今說汝知(10)。
二
此法門中,何名坐[卍]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 (11)為坐[卍],見本性[卍]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12)相曰禪,內(nèi)不亂曰定。外若離(13)相,內(nèi)性[卍]不亂,本自凈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nèi)(14)不亂即定,外禪內(nèi)定,故名禪定!壕S摩經(jīng)』云:即時(shí)(15)豁然,還得本心。『菩薩戒』云:本源(16)自性[卍]清凈。 [P431]
三
善知識(shí)!見自性[卍]清凈,自修自作;自性[卍]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注【6-001】「知」,「原本」作「諸」,今改。
注【6-002】「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注【6-003】「看」,「原本」作「著」,今改。
注【6-004】「不」,「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6-005】「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6-006】「者」下,「原本」有「看」字,今刪。
注【6-007】「障」,「原本」作「章」,依「明本」改。
注【6-008】「不」,「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6-009】「自」,「原本」作「是」,今改。
注【6-010】「今說汝知」,「原本」作「今記汝是」,今改。
注【6-011】「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注【6-012】「離」,「原本」作「雜」,依「明本」改。
注【6-013】「離」,「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注【6-014】「內(nèi)」下,「原本」有「外」字,依「明本」刪。 [P432]
注【6-015】「時(shí)」,「原本」作「是」,依『維摩經(jīng)』改。
注【6-016】「源」,「原本」作「須」,依『梵網(wǎng)經(jīng)』改!该鞅尽棺鳌冈埂
六──
一
善知識(shí)!總須自體(1)與受無相戒,一時(shí)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識(shí)見自三身佛。于自色身,歸依(2)清凈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卍]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卍]當(dāng)來圓滿報(bào)身佛。[已上三唱]
二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南〕。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盡有,為迷(3) 不見,外覓三如來,不見自色身中三身(4)佛。善知識(shí)!聽汝善知識(shí)說,令善知識(shí)依[卍]自色身,見自法性有三身(5)佛,此三身佛從性上生。
三
何名清凈法(6)身佛?善知識(shí)!世人性自本凈,萬法在自性(7)。思量一切惡(8)事,即行于(9)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卍],自性[卍]常清凈。
四
日月常明(10),只為云覆蓋,上明[卍]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11)辰。忽遇惠風(fēng)吹散,卷盡云霧,萬像參羅,一時(shí)皆現(xiàn)。世人性凈,猶如青(12)天 [P433] ;廴缛,智如月,智慧常明[卍]。于外著境(13),妄念浮云覆蓋自性[卍],不能明徹(14)。遇善知識(shí),聞(15)真法,吹卻迷[卍]妄,內(nèi)外明[卍]徹,于自性[卍]中萬法皆見。一切法在自(16)性[卍],名為清凈法身。自歸依[卍]者,除不善行,是名歸依[卍]。
五
何名為千百億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變(17)化。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卍]變化甚明[卍],迷人自不知見。
六
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為報(bào)身。一念惡,報(bào)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bào)卻千年惡。滅無常已來,后念善,名為報(bào)身(18)〔附〕。
七
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bào)身。自悟自修,即名歸依[卍]也。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任(19)歸依也〔南〕。但悟三身,即識(shí)大意(20)。
注【7-001】此句,「明本」作「此事須從自性中起」。 [P434]
注【7-002】「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7-003】「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7-004】「身」,「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注【7-005】「身」,「原本」作「世」,依「明本」改。
注【7-006】「法」,「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7-007】「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7-008】「惡」,「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7-009】「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7-010】「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7-011】「星」,「原本」作「西」,依「明本」改。
注【7-012】「青」,「原本」作「清」,今改。
注【7-013】「著境」,「原本」作「看敬」,依「明本」改。
注【7-014】「徹」,「原本」作「故」,今準(zhǔn)下文改。
注【7-015】「聞」,「原本」作「開」,依「明本」改。
注【7-016】「在自」,「原本」作「自在」,今改正。
注【7-017】「變」,「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注【7-018】「一念惡」以下,念惡報(bào)卻善,念善報(bào)卻惡,善惡同等,與上文 「一燈能 [P435] 除千年暗」說不合。文以「后念善,名為報(bào)身」作結(jié),與前文相同。疑此為別本異說,抄寫者附錄于此。
注【7-019】「任」,「原本」作「在」,今改。
注【7-020】「意」,「原本」作「億」,今改。
七──
一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shí)發(fā)四弘大愿。善知識(shí)!一時(shí)逐慧能道: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邊誓愿斷,法門無邊誓愿學(xué),無上佛道誓愿成。 [三唱]
二
善知識(shí)!眾生無邊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識(shí)!心中眾生,各于自身自性(1)自度。何名自性[卍]自度?自色身中邪見愚癡迷(2)妄,自有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卍]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3)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4)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三
煩惱無邊誓愿斷,自心除虛妄。法門無邊誓愿學(xué),學(xué)無上正法。無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遠(yuǎn)離迷執(zhí),覺知生般若。除卻迷妄,即自悟佛 [P436] 道成行誓愿力。
注【8-001】「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8-002】「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8-003】「來」,「原本」作「見」,依「明本」改。
注【8-004】「提」,「原本」作「薩」,依「明本」改。
八──
一
今既發(fā)四弘誓愿訖,與善知識(shí)無相懺悔三世罪障。大師言:善知識(shí)!前念后念及今念,念(1)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shí)悔(2),自性(3) 若除即是懺。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4)被矯誑(5)染,除卻從前矯誑心,永(6)斷名為自性懺。前念后念及今念(7),念念不被嫉妒(8)染,除卻從前嫉妒(9)心,自性若除即是懺。[已上三唱]
二
善知識(shí)!何名懺悔?懺(10)者終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惡業(yè)恒不離心,諸佛前口說無益。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注【9-001】「念」下,「原本」脫一「念」字,依「明本」補(bǔ)。
注【9-002】「悔」字,「原本」在下句「懺」下,今改正。 [P437]
注【9-003】「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9-004】「不」,「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注【9-005】「矯誑」,「原本」作「愚癡」,依下文改。
注【9-006】「永」,「原本」作「承」,今改。
注【9-007】「今念」,「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注【9-008】「嫉妒」,「原本」作「[病-丙+直]疾」,依「明本」改。
注【9-009】「嫉妒」,「原本」作「疾姤」,依「明本」改。
注【9-010】「懺」,「原本」脫落,今補(bǔ)。
九──
一
今既懺悔已,與善知識(shí)受無相三歸依戒。大師言:善知(1)識(shí)!歸依(2)覺,兩足尊。歸依[卍]正,離欲尊(3)。歸依[卍]凈,眾中尊。從今已后,稱佛為師,更不歸依[卍]余邪迷(4)外道,愿自三寶慈悲證明(5)。
二
善知識(shí)!慧能勸善(6)知識(shí)歸依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自心歸依覺,邪迷[卍]不生。少欲知足,離財(cái)離色,名兩足尊。自心歸正,念念無邪故即無愛著,以無愛著,名離欲尊。自心歸凈,一切塵勞妄念,雖在自性 [P438] (7),自性[卍]不染著,名眾中尊。
三
凡夫不(8)解,從日至日,受三歸依[卍]戒。若言歸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即無所歸。既無所歸,言卻是妄。善知識(shí)!各自觀察,莫錯(cuò)用意!經(jīng)中只 (9)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他佛,自性[卍]不歸,無所歸(10)處。
注【10-001】「知」,「原本」作「智」,今改。
注【10-002】「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10-003】「欲」下,「原本」脫「尊」字,依「明本」補(bǔ)。
注【10-004】「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0-005】「證明」,「原本」作「燈名」,依「明本」改。
注【10-006】「善」,「原本」作「善善」,今刪一字。
注【10-007】「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10-008】「不」,「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注【10-009】「只」下,「原本」有「即」字,今刪。
注【10-010】「歸」,「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一0──
一
今既自歸依(1)三寶,總各各至心,與善知識(shí)說摩訶般若波 [P439] 羅蜜法。善知識(shí)雖念不解,慧能與說,各各聽!摩訶般若波羅蜜者,西國梵語,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須行,不在口念(2),口念不行,如幻(3)如化。修行者,法身與佛等也。
二
何名摩訶?摩訶者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若空心坐(4),即落無記(5)?漳芎赵滦浅,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fù)如是。
三
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在自性(6)。見一切人及非人,惡之(7)與善,惡法善法,盡皆不舍,不可染著。猶(8)如虛空,名之為大,此是摩訶(9)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10)。又有迷(11)人,空心不思,名之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說,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四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12)時(shí)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13)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慧性即是。 [P440]
五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14)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著境(15) 生滅起(16),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永(17)長(zhǎng)流,即(18)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
六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dāng)念時(shí)有妄,有妄即非真性(19);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卍]。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識(shí)!即煩惱是菩提(20),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七
善知識(shí)!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將大智(21)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贊最上 (22) 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23),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變?nèi)緸?a href="/remen/jieding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戒定慧。善知識(shí)!我此法門,從中出(24)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25)。
八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26)無著,莫起[卍]誑(27)妄,即自是真如性[卍]。用智[卍]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卍]成佛道。 [P441]
注【11-001】「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11-002】「念」,「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11-003】「幻」,「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11-004】「若空心坐」,「原本」作「莫定心座」,依「明本」改。
注【11-005】「記」,「原本」作「既」,依「明本」改。
注【11-006】「在自性」,「原本」作「是自姓」,依「明本」改。
注【11-007】「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11-008】「猶」,「原本」作「由」,今改。
注【11-009】「訶」下,「原本」衍「行」字,今刪。
注【11-010】「行」,「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注【11-011】「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1-012】「切」,依「明本」補(bǔ)。
注【11-013】「自言」,依「明本」補(bǔ)。
注【11-014】「唐」,依「明本」補(bǔ)。
注【11-015】「境」,「原本」作「竟」,依「明本」改。
注【11-016】「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注【11-017】「永」,「原本」作「承」,依「明本」改。 [P442]
注【11-018】「即」上,「原本」有「故」字,今刪。
注【11-019】「性」,「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注【11-020】「提」下,「原本」有「捉」字,今刪。
注【11-02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11-022】「上」下,「原本」衍「最上」二字,今刪。
注【11-023】「來」下,「原本」有「往」字,今刪。
注【11-024】「中出」,「原本」無,今補(bǔ)!该鞅尽棺鳌敢话闳羯。
注【11-025】「性」,「原本」作「姓」,今改。
注【11-026】「憶」,「原本」作「億」,依「明本」改。
注【11-027】「誑」,「原本」作「誰」,依「明本」改。
一一──
一
善知識(shí)!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當(dāng)知此人功德無量,經(jīng)中分明(1)贊嘆,不能具說。
二
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小(2)根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于(3)閻浮提,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放 [P443] 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聞?wù)f『金剛經(jīng)』,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4)慧觀照,不假文字。
三
譬如其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王于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5)潤(rùn)。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fù)如是。
四
小[卍]根之人,聞?wù)f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自小[卍]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6),不能增長(zhǎng)。小[卍]根之人,亦復(fù)如是,有般若之智(7),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于日,不得風(fēng)吹,日無能現(xiàn)。
五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8)悟自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dāng)時(shí)盡悟。猶如大海納于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nèi)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zhí)心,通達(dá)無礙。 [P444]
六
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本無差別。一切經(jīng)書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經(jīng),皆因人(9)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10)。若無世(11)人,一切萬法本無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jīng)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卍]故,智為大人。迷人問(12)于智者,智人與愚人說法,令使愚者悟解心(13)開。迷人若悟心開,與大智人無別。
七
故知不悟,即(14)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15)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于自心,頓現(xiàn)真如本性(16)!『菩薩戒經(jīng)』云:戒本源(17)自性[卍]清凈。識(shí)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shí)豁然,還得本心。
注【12-001】「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2-002】「小」,「原本」作「少」,依「明本」改。
注【12-003】「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12-004】「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12-005】「蒙」,「原本」作「像」,依「明本」改。
注【12-006】「倒」,「原本」作「到」,依「明本」改。 [P445]
注【12-007】「智」下,「原本」有「之」字,今刪。
注【12-008】「未」,「原本」作「來」,依「明本」改。
注【12-009】「人」,「原本」缺,依「明本」補(bǔ)。
注【12-010】「故能建立」,「原本」作「故故然能建立我」,「故然」即「故能」衍誤,今刪正。
注【12-011】「迷人問」,「原本」作「問迷人」,今改正。
注【12-012】「世」,「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注【12-013】「心」,「原本」作「深」,依「明本」改。
注【12-014】「即」下,「原本」有「是」字,依「明本」刪。
注【12-015】「生」下,「原本」有「不」字,依「明本」刪。
注【12-016】「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12-017】「戒本源」,「原本」作「我本愿」,依『梵網(wǎng)經(jīng)』改。
一二──
一
善知識(shí)!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1),頓見真如本性,是故與(2)教法流行后代,令(3)學(xué)道者頓悟(4)菩提。
二
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5)能自悟者,須(6)覓大善知識(shí)示 [P446] (7)道見性(8)。何名大善知識(shí)(9)?解最上乘法,直示(10)正路。是大善知識(shí)。是大因緣,所謂(11)化導(dǎo)(12)令得見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shí)能發(fā)起故。
三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jīng),(13)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14)悟,須得善知識(shí)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shí)。若取外求善知識(shí),望得解脫(15) ,無有是處。識(shí)自心內(nèi)善知識(shí),即得解脫(16)。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shí)即有教授,不得自悟(17)。汝若不得自悟,當(dāng)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自真正善知識(shí),一悟即如(18)佛也。
四
自性心地,以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19)徹,識(shí)自本心。若識(shí)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凈自性,使六賊從六門走出,于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dāng)令念絕,即是法縛(20),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 [P447] 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注【13-001】「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注【13-002】「與」,「原本」作「汝」,今改。
注【13-003】「令」,「原本」作「今」,依「明本」改。
注【13-004】「悟」,「原本」作「?jìng)W」,依「明本」改。
注【13-005】「不」,「原本」無,依「明本」補(bǔ)。
注【13-006】「須」,「原本」作「頓」,依「明本」改。
注【13-007】「示」,「原本」作「亦」,今改。
注【13-008】「性」,「原本」作「姓」,今改。
注【13-009】「知識(shí)」,「原本」作「智」,今改補(bǔ)。
注【13-010】「示」,「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13-011】「謂」,「原本」作「為」,依「明本」改。
注【13-012】「導(dǎo)」,「原本」作「道」,依「明本」改。
注【13-013】「在」上,「原本」有「云」字,今刪。
注【13-014】「自」下,「原本」有「姓」字,依「明本」刪。
注【13-015】「脫」,「原本」作「說」,依「明本」改。 [P448]
注【13-016】「原本」缺「脫」字,今補(bǔ)。
注【13-017】「不得自悟」,今補(bǔ)。
注【13-018】「如」,「原本」作「知」,今改。
注【13-019】「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3-020】「縛」,「原本」作「?jìng)鳌?依「明本」改。
一三──
一
善知識(shí)!后代得吾(1)法者,常見吾法身,不離汝左右。善知識(shí)!將此頓教法門,同見同行,發(fā)愿受持,如事(2)佛故;終身受持而不退者,定(3)入圣位。
二
然須傳(4)受時(shí),從上已來,默然而付于法。發(fā)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須分付。若不同見解,無有志愿,在在處處,勿妄宣傳;損彼前人,究竟無益。若愚(5)人不解,謾此法門,百劫萬劫千生斷佛種性。
注【14-001】「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注【14-002】「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14-003】「定」,「原本」作「欲」,依「明本」改。 [P449]
注【14-004】「?jìng)鳌?「原本」作「縛」,依「明本」改。
注【14-005】「愚」,「原本」作「遇」,依「明本」改。
一四──
一
大師言:善知識(shí)!聽吾(1)說無相頌(2),令汝迷(3)者罪滅,亦名滅罪頌。
二
頌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 謂言修福而是道(4),布施供養(yǎng)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5)。若將修福欲滅罪, 后世得福罪還在(6);若解心中除罪緣, 名自性(7)中真懺悔。若悟大乘真懺悔(8), 除邪行正即(9)無罪;學(xué)道之人能自觀, 即與悟人同一類(10)。大師今傳此頓教, 愿學(xué)之人同一體;若欲當(dāng)來覓本身, 三毒惡緣心中洗。 [P450] 努力修道莫悠悠, 忽然虛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頓教法, 虔誠合掌志心求。
三
大師說法了,韋使君、官寮、僧眾、道俗,贊言無盡,昔所未聞。
注【15-001】「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注【15-002】「頌」,「原本」作「訟」,依「明本」改。
注【15-003】「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5-004】「道」,「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注【15-005】「造」,「原本」作「在」,依「明本」改。
注【15-006】「還在」,「原本」作「無造」,依「明本」改。
注【15-007】「名自性」,「原本」作「各自世」,依「明本」改。
注【15-008】「悔」,「原本」作「!,依「明本」改。
注【15-009】「即」,「原本」作「造」,依「明本」改。
注【15-010】「類」,「原本」作「例」,依「明本」改。
一五──
一
使君禮拜白(1)言:和尚說法,實(shí)不思議!弟子尚(2)有少疑,欲問(3)和尚,望(4)和尚大慈大悲為弟子說!大師言:有疑(5)即問[卍] [P451] ,何須再三!
二
使君問[卍]:法可不(6)是西國第一祖達(dá)磨祖師宗旨?大師言:是。弟子見說達(dá)磨大師化(7)梁武帝(8),問達(dá)磨:朕一生來(9)造寺布施供養(yǎng),有(10) 功德否?達(dá)磨答言:并無功德。武帝惆悵,遂遣達(dá)磨出境。未審此言,請(qǐng)和尚說!
三
六祖言:實(shí)無功德,使君(11)勿疑達(dá)磨大師言。武帝著邪道,不識(shí)正法。使君問:何以無功德〔附〕?
四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養(yǎng),只是修福,不可將福以為功德;功德(12)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13),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輕一切人,吾(14)我不斷,即自無功德。自性虛妄,法身無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15) 心,德即不輕,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16)即德,功德自心作,福與功德別。武帝不識(shí)正理,非祖大師有過。
注【16-001】「白」,「原本」作「自」,今改。 [P452]
注【16-002】「尚」,「原本」作「當(dāng)」,今改。
注【16-003】「問」,「原本」作「聞」,依「明本」改。
注【16-004】「望」下,「原本」有「意」字,今刪。
注【16-005】「疑」,「原本」作「議」,依「明本」改。
注【16-006】「不」下,「原本」衍「不」字,依「明本」刪。
注【16-007】「化」,「原本」作「代」,依「明本」改。
注【16-008】「帝」,「原本」作「諦」,依「明本」改。
注【16-009】「來」上,「原本」有「未」字,今刪。
注【16-010】「有」下,「原本」衍「有」字,今刪。
注【16-011】「君」下,「原本」有「朕」字,今刪。
注【16-012】「功德」,「原本」脫落,依「明本」補(bǔ)。
注【16-013】「功」下,「原本」有「德」字,依「明本」刪。
注【16-014】「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注【16-015】「直」,「原本」作「真」,今改。
注【16-016】「心」下,「原本」有「身」字,依「明本」刪。
一六──
一
使君禮拜,又問:弟子見僧眾(1)道俗,常念阿彌陀(2)佛 [P453] ,愿往生西方。請(qǐng)和尚說,得(3)生彼否?望為破疑。
二
大師言:使君聽,慧能與說。世尊在舍衛(wèi)國,說西方引化,經(jīng)文分明,去此不遠(yuǎn)。只為下根說遠(yuǎn),說近(4)只為上智。人自兩種(5),法無不同(6) 。迷(7)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凈其心,所以佛言(8):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三
使君!東方但凈心無罪,西方心不凈有愆。迷人愿生東方、西方(9) ,所在處并皆一種。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yuǎn);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除十(10)惡即行十萬,無八邪即遇八千,但行直(11)心,到如彈(12)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愿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qǐng)!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如何得達(dá)!
四
六祖言:慧能與使君移西方,剎那間目(13)前便見,使君愿見否?使君禮拜,若此得見,何須往生!愿和尚慈悲,為現(xiàn)西方,大善!大師言:唐見西方,無疑即散。大眾愕然,莫知何是。 [P454]
五
大師曰:大眾(14)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五(15)門,內(nèi)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壞。
六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16)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shì)至。能凈是釋迦,平直[卍]是彌勒。人我是須彌,邪心是大海,煩惱是波浪,毒心是惡龍,塵勞是魚!C鈺。虛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獄,愚癡即是畜生,十善即(17)是天堂。無人我(18),須彌(19)倒;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20) 大智慧光明,照曜六門清凈,照破(21)六欲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獄一時(shí)消滅。內(nèi)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座下聞(22)說,贊聲徹天,應(yīng)是迷人了(23)然便見〔南〕。
七
使君禮拜贊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眾生,聞?wù)咭粫r(shí)悟解!
注【17-001】「眾」,「原本」缺,今補(bǔ)。 [P455]
注【17-002】「陀」,「原本」作「大」,依「明本」改。
注【17-003】「得」,「原本」作「德」,依「明本」改。
注【17-004】「說遠(yuǎn)說近」,「原本」作「說近說遠(yuǎn)」,依「明本」意改正。
注【17-005】「種」,「原本」作「重」,依「明本」改。
注【17-006】「原本」無「同」字,今補(bǔ)。
注【17-007】「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7-008】「佛言」,「原本」作「言佛」,依「明本」改正。
注【17-009】「方」,「原本」作「者」,依「明本」改。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zhǎng)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zhǎng)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tái)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shí)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gè)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gè)人與社會(huì)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fēng)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tái)——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jī)單
- 佛教對(duì)「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duì)「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bào)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shí),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duì)「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shí)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shí)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shí)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cuò)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shí)念佛,重在一生堅(jiān)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lì):一個(gè)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cái)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jiān)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shí)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duì)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gè)人的福報(bào)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duì)世界的認(rèn)識(shí)——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bào)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duì)佛最好的報(bào)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mèng)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mèng)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