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一冊 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釋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釋題
一 傳譯與弘通
『楞伽經(jīng)』之譯為華文,凡經(jīng)三譯。劉宋元嘉中,求那跋陀羅初譯,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凡四卷,總為一品,題作「一切佛語心品第一」。元魏延昌年中,菩提留支再譯,名『入楞伽經(jīng)』,凡十卷,分十八品。除第一「請佛品」,第十七「陀羅尼品」,第十八「總品」外,余十五品與宋譯相當(dāng)。唐久視年,實叉難陀第三譯,名『大乘入楞伽經(jīng)』,凡七卷,作十品;內(nèi)容與魏譯相當(dāng),僅品目開合之異。三譯中,宋譯依梵文直出,語多倒綴,不易句讀;魏譯文繁而晦;唐譯乃譯義始暢。然宋譯早出,雖質(zhì)直亦間勝于唐譯。此非比觀三譯,不足以見楞伽之真。昔明員珂編『楞伽會譯』,讀者稱便。支那內(nèi)學(xué)院刻『藏要』,以 [P150] 宋譯『楞伽』為主,考訂于魏、唐二譯及梵本,亦通『楞伽』之善書!世之弘通本經(jīng)者,以宋譯為盛,今亦從之。
本經(jīng)之弘通者,在印度,或謂龍樹門人,有弘如來藏法門者。菩提留支譯提婆菩薩破『楞伽經(jīng)』中,外道及小乘四宗論,似可證成此說。然以流支所譯『二十唯識論』,題作『楞伽經(jīng)唯識論』觀之,則『楞伽經(jīng)』之名,純系譯者意加,不足信也。西元四、五世紀(jì)間,無著師資興起于西北印,弘虛妄唯識論,于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頗多論述,然立本于生滅之妄識。其證成唯識,亦有取于『解深密』、『十地』、『阿毗達(dá)磨大乘經(jīng)』,而未及本經(jīng)。略與世親同世之堅慧,作『寶性論』(或傳為彌勒造,無著釋,或世親釋),『法界無差別論』,始專明如來藏(界)性。安慧弟子月官,弘『楞伽經(jīng)』甚力。陳那弟子護法,作『三十唯識論釋』。以護法說為主,糅諸家釋所成之『成唯識論』,亦以本經(jīng)證成唯識。其在中觀學(xué)者,則清辨廣引『楞伽』以證空義。靜命師資,則依『楞伽』以為貫攝唯識、性空二家之證。月稱則以『楞伽』為唯識見,非了義之中 [P151] 道也。
求那跋陀羅初譯本經(jīng)于南土,文澀義晦,不為南土學(xué)者所重。迨留支再譯于北魏,創(chuàng)地論宗,為『楞伽經(jīng)』作疏,由是光、寵之門,學(xué)者輩出。適菩提達(dá)磨亦于此時來北土傳禪,以四卷『楞伽經(jīng)』印心,『楞伽』乃為北地學(xué)者之要典。達(dá)磨與流支同世,宗四卷『楞伽』而不取十卷本,其思想與留支應(yīng)有抵牾。傳說達(dá)磨嘗數(shù)度受毒被迫于(留支之弟子)光統(tǒng)之門,或不盡無稽。達(dá)磨以『楞伽』印心,雖不視為名相之學(xué),而亦教禪相成。其門下于『楞伽』一經(jīng),且說且行;降及黃梅,猶擬壁繪楞伽變相。是知后代離教之禪風(fēng),不盡達(dá)磨之舊也;勰芤韵,『金剛經(jīng)』盛行,而『楞伽』微矣!『楞伽經(jīng)』在北地,雖非特宗之要典,然相州北道,以阿梨耶為凈識,義本『地論』;而南道以梨耶為妄染,則顯受『楞伽』之影響者,蓋流支作『楞伽經(jīng)疏』,即立賴耶有真妄二義。攝論宗北來,助南以拒北。地、攝兩宗,明九識義,非『地論』與『攝論』所有,實依『楞伽經(jīng)』之『八九種種識』而說。『楞伽經(jīng)』之于中國佛教,影響之深,不難想見。 [P152] 唐代,『楞伽』之行于達(dá)磨門下者,以六祖道行南土,乃隱而不行。玄奘唯識宗來,地、攝兩宗及禪之行于北地者,有合流之傾向。賢首作『入楞伽心玄義』,圭峰明教禪一致,皆其事也。則天朝,三譯『楞伽』,雖有寶臣作『義疏』,而關(guān)系于義學(xué)者殊!2麗。自爾以后,『楞伽』之流通日微。蓋以宗禪悟者,務(wù)逞機鋒,以不立文字為教外別傳。馴致達(dá)觀之流,于達(dá)磨「楞伽印心」之說,亦致疑詰。宗義學(xué)者,不以奘傳唯識學(xué)為本,即以『楞嚴(yán)』、『起信』為依。不知宗唯識,則乖于藏心為依止,無漏非剎那之說;宗『起信』,則三細(xì)六粗,大亂『楞伽』法相也。宋元豐中,張安道有得于『楞伽』,金山佛印刻板流通,蘇軾為之書,『楞伽』四卷乃又見流行。明初,宗[水助]為之注,太祖嘆為精確,使流通海內(nèi),且以此試經(jīng)得度。宋、元、明三代,本經(jīng)賴禪者而僅行于世。明、清之際,憨山作『觀楞伽經(jīng)記』,智旭作『楞伽經(jīng)義疏』,于狂禪輕教,頗致評責(zé)。近自海通以來,義學(xué)復(fù)興,乃有太虛之『楞伽義記』,歐陽漸之『楞伽疏決』,丘[日虛]明之『楞伽疏證』,論義日見精確。循此以往,其或能出『起信』、『成唯識』及禪 [P153] 者之藩籬,而直探『楞伽』之本義者乎!
二 略釋題義
題,有經(jīng)題、品題。經(jīng)題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先依事釋之!豪阗ぁ,此云「不可往」,即今錫蘭島之別名!何饔蛴洝徽f:「國東南隅有!B雕伽山,巖谷幽峻,神鬼游舍。在昔如來于此說!B雕伽經(jīng)」。玄奘傳以楞伽為山名,與本經(jīng)「楞伽山頂」之說合。然唐譯、魏譯,并謂「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本經(jīng)云:「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二‧二)(即二章二節(jié),下例),則楞伽又似為國名。詳『羅摩耶那詩篇』,即以楞伽名島。島為海中山,而島中復(fù)有山名摩羅耶者,以楞伽為國、為城、為山,無不可也。楞伽位南印度大海中,隔?撕{,與大陸相望。在昔航海乏術(shù),為狂風(fēng)、駭浪、暗礁、洄流所障,確為難往難入之鄉(xiāng),而況傳為(夜叉或)羅剎鬼國乎?楞伽島之得名,以此!赴隙嗔_」,此云「入」;蚪庹f為「無上」,非也。佛自龍宮出,受羅剎眾之請 [P154] ,入楞伽島中,說自證境界。以佛入楞伽說法,編集者即稱此法門為「入楞伽」!笇殹,魏唐二譯無之,似譯者所加。夫楞伽城,「種種寶華以為莊嚴(yán)」(一 ‧一)。唐譯曰:「此妙楞伽城,種種寶嚴(yán)飾,墻壁非土石,羅網(wǎng)悉珍寶」。楞伽為眾寶所成,故曰「楞伽阿跋多羅寶」,猶言入楞伽寶城。又楞伽難往難入,喻佛自覺圣智所行;喻為寶城,如『法華經(jīng)』寶所之意。又寶為珍寶,以喻本經(jīng)所說之一乘圣智,亦如『法華經(jīng)』髻珠之譬!附(jīng)」于梵語為修多羅,直譯為綖,綖有「貫串?dāng)z持」之用。編集者以名句文身,集楞伽城所說大法,章段貫攝,乃得展轉(zhuǎn)傳誦,久行而不散失,故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
次約義釋。唐譯「勸請品」云:「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xiàn)法樂者之所住處」。三世諸佛,并「住楞伽城中,說自所證法」。自證,即「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圣智所行」(七‧二)。出二邊,離四句,超越根量,難解難入,故喻以楞伽難入之城,而佛入其中!缸杂X圣智所行」,為一經(jīng)眼目,然實淺深、偏圓不一,未可儱侗視之!試為之分解:一、由「無常苦空無我境界,真諦離欲寂滅息;陰入 [P155] 界共相,外不壞相如實知,心得寂止。得寂止已,禪、定、解脫、三昧、道、果、正受解脫,……是名聲聞得自覺圣智」(三‧二)。聲聞行者,不解唯心所現(xiàn),不離習(xí)氣,不離變易死,妄想以為涅槃;雖有自覺圣智之名,而于楞伽寶渚,實似入而非入。二、「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xiàn)境,異性非性」(一一‧二)。大乘行者,悟入唯心所現(xiàn),不取外境,遠(yuǎn)離能取所取,證入妄想自性空。此即「前圣所知,轉(zhuǎn)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是名自覺圣智相」(一一‧一),乃(七地以前)心量地者之所入。三、「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見、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缸∽缘萌鐚嵖辗,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xiàn)性非性見,得三解脫,如實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一五‧一)。此入(八地)無所有地菩薩,現(xiàn)證幻性真實,游行無所有平等法界。境智并寂,空有俱泯,即「超度一切心意意識自覺圣境」(一六‧一)之自宗通。四、入如來地,「得自覺圣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凈除二障,永離二死」(一七‧二)。出過一切虛偽,離一切根量之究竟覺, [P156] 乃為圓證自覺圣智,亦即究竟入楞伽也。
楞伽為難入之城,以喻自覺圣智所行。既難往難入,豈無方便者所能入?入之應(yīng)有其道。依『勸請品』觀之,先后次第,固宛然可見。初則本凈如來藏心,波動為生死大海,雖流轉(zhuǎn)生死,而實為涅槃之因。故曰:「如來藏者,受苦樂,與(涅槃)因俱」(一九‧四)。又佛出生死大海,而南望楞伽,即先覺之佛陀,觀時、觀處、觀機而將有所化。楞伽隨染,即不可片刻居之三界火宅,三有苦身。其中根本煩惱為(羅剎)王,相應(yīng)隨惑為(羅剎)眾,以生死海中,如來藏心之內(nèi)熏力,與值佛出世之外緣力,同生「一心共欲聞,離言自證法」之渴求。不僅思慕而已,且也殷勤供養(yǎng),以期「最勝無邊善根成熟」(二‧二)。必也善根資糧具足,如來乃從空而下,入楞伽城,為羅剎眾略說自證法。此則感應(yīng)道交,三界生死眾生,得聞自證藏心之見,而解入楞伽。于是再請大慧問佛,即勝解而起加行,趨向自覺圣智。即時頓見無量寶山,山山有佛及與大會,無邊莊嚴(yán)。大慧問佛,而佛為現(xiàn)自證圣境,此即『攝大乘論』所說:「前此法流得見諸佛」之加行位 [P157] 瑞相,行入楞伽之意。過是以往,「諸佛菩薩,皆于空中隱而不現(xiàn)」,此即一念般若現(xiàn)前,自覺唯心所現(xiàn)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證入無義所顯如如空性,是為入心量地。羅婆那羅剎王,重更思惟唯心,「愿得重見如來」。于是諸佛往會,還復(fù)現(xiàn)前。此如幻實性,一念頓證,悟無生法忍,起如幻三摩提,八地菩薩入無所有(楞伽)地也。得無生忍已,菩薩己事已辦,乃唯莊嚴(yán)佛土,成熟有情是務(wù),大慧乃問變化如來所說法非法義。據(jù)此,則入楞伽心,不可偏理撥事,置資糧于不問。
于此層層深入之圣智自覺事中,略以二事為要門:一、親近善士以得正見:「諸修行者,應(yīng)當(dāng)親近最勝知識」(二‧二)。所謂最勝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墮一切外道經(jīng)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dāng)親近多聞,所謂善義」(一八‧一)。蓋必親近善知識,乃知「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fā)歡喜故,非實圣智在于言說」(六‧一)。乃得「離惡見經(jīng)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二‧二)。乃能「善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地 [P158] 相,通達(dá)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眾生」(一八‧一)。解一切教,不為名相所罥索,了知而無所取著,庶能得意忘言,期心實義。二、覺自心現(xiàn)以修正行:「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dāng)唯心直進(jìn)」(二‧一)。「當(dāng)通達(dá)自心現(xiàn)妄想之相」(二‧二)。「當(dāng)思惟自心現(xiàn)妄想」(三‧一)。楞伽之章章節(jié)節(jié),莫非此宗!赣^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藏)禪」,即其現(xiàn)觀次第。以善義者為依止,以唯心現(xiàn)為觀行,自覺圣智乃難入而可入。
品名為「一切佛語心」。宋譯唯標(biāo)「一切佛語心品」。西藏多氏『印度佛教史』,謂那爛陀寺所藏『楞伽經(jīng)』,火后僅存「如來心品」,則宋譯但作一品,猶是梵本之舊!敢磺蟹鹫Z心」者,十方三世一切佛語,雖意在一心,而「為彼種種異外眾生而說諸法」,多空拳黃葉之談。今楞伽法會,于無可說中,直示自證法門;開權(quán)顯實,令知一切佛語,同歸一心,即此一心法門!复蟪酥T度門,諸佛心第一」(一‧一)!复耸沁^去未來現(xiàn)在諸如來應(yīng)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二‧一)!革@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二‧二)。不特明示以佛心為宗 [P159] ,亦明此為一切佛語中之究竟真實!感摹怪笳Z為「肝栗大」,「如樹木堅實心,非念慮也」(一‧一)。「如樹木心,非念慮心,念慮心梵音質(zhì)多也」(二‧一)。反觀自心,探妄心而達(dá)于自心之中實,即說此為真實心。真實心在纏為「如來藏心」,出纏為「佛之知覺」,為「三藐三佛陀」。輪回之本,涅槃之城,『楞伽』之宗本,的在于此。以心為真實心,宋譯有明文。多氏傳謂唯存「如來心品」,亦即佛心之謂也。
三 文義次第
傳說『楞伽經(jīng)』有大本,凡十萬頌,雖確否難知,而現(xiàn)存『楞伽經(jīng)』,則似為殘本。大慧發(fā)一百八問,而所答不多;經(jīng)末無流通分;題「一切佛語心品第一」而無余品;多氏傳系火后之一品,皆足為殘闕不全之證。唐、魏二譯,前有羅婆那王「請佛品」,后有「陀羅尼品」、「偈頌品」,亦不足以言足本。就中唐譯「偈頌品」,非本經(jīng)制斷肉章以前所有。而魏譯作「總品」,則制斷肉章以前 [P160] 重頌,除百八句頌以外,亦全部含攝在中。此「總品」,應(yīng)為總集『楞伽』重頌而別行者。所有偈頌,應(yīng)并有長行問答。雖長行有所闕佚,而以總頌別行,猶得傳誦不失,乃附于殘本之后。唐譯見部分偈頌重出,乃刪去之,改名為偈頌。此雖無古本可勘實,以理論之,其演變當(dāng)如是。
『楞伽』一經(jīng),素稱難讀。不僅文字艱澀,其句義次第,倍覺深隱。以是,古人或判為百八句,三十九門。此三十九門,或分作四十一門等。古人多以為隨問隨答,不復(fù)深求次第。歐陽漸『楞伽疏決』云:「雅頌失所,琴瑟不調(diào),增安繁蕪,安能純繹!讀雜亂書,倍阻機穎」。是直以本經(jīng)為雜亂無敘,以是割裂全經(jīng),類為六聚。然三藏中,「修多羅次第所顯」。作者精研論典,而不能善識摩訶衍經(jīng)體例,乃竟雜亂視之。讀之而苦無條貫,是情可諒,如視為雜亂,割裂全經(jīng),則不免疑誤后學(xué)!『楞伽義記』,于三十九門,約為境行果三,果中分共與不共,是知本經(jīng)有次第可循,然據(jù)經(jīng)研核,間亦未盡。今依『楞伽經(jīng)』義,科此楞伽正宗為二:一、「總問略答直示佛心」,即百八句。二、「隨問廣答漸入自 [P161] 心」,即舊判三十九門。隨問廣答中,依楞伽義次而分為四門:一、入勝解行地;二、入心量地;三、入無所有地;四、入最勝地。經(jīng)云:「無所有何次」?勝義自證,有何次第可言?然勝義空性不礙如幻法相,其中次第因循,固歷然有序。于四門中,復(fù)為分別,(連百八句共)作二十章,列表如下:
一、總問略答直示佛心(一章)
圖片
┌心意意識(二)
┌開示性相┼諸法自性(三)
┌善辨中邊┤└二無我相(四)
┌成就勝解┤└遠(yuǎn)離增減(五)
┌─入勝解行地┤└解釋深密(六)
│└正修加行(七)
│┌正觀緣起(八)
│┌能 入 道┼善解果智(九)
[P162]
││└遠(yuǎn)離妄想(一0)
├─入 心 量地┤
││┌圣智自覺(一一)
│└所 入 地┤
│└兼通理教(一二)
二、隨問廣答漸入自心┤
│┌能 入 道(一三)
├─入無所有地┤┌身心轉(zhuǎn)依(一四)
│└所 入 地┼自覺法性(一五)
│└善通理教(一六)
│┌圓示二果(一七)
│├別論三德(一八)
└─入 最 勝地┤
├通攝四凈(一九)
└會歸一實(二0章)
依上大科,『楞伽經(jīng)』之修證次第,歷然不亂,固未嘗如或者所見之蕪雜也 [P163] 。為易于受持,繁簡適中計,就此五門、二十章,更分為五十一節(jié),注明文段,,以作解釋所依。讀者應(yīng)時憶全經(jīng)統(tǒng)系,勿為章節(jié)所拘,以免得義次而乖文段!更科列如下:
圖片
一、開宗明義門
一、直示佛心章
1.序起……………………「今世后世凈」(經(jīng)文至此,下例)
2.百八句…………………「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
二、心意意識章
3.析妄見真………………「作二見論」
4.藏識妄現(xiàn)………………「自覺之境界」
三、諸法自性章
5.離有無妄想……………「自覺之境界」
[P164]
6.凈自心現(xiàn)流……………「應(yīng)當(dāng)除滅」
7.辨真妄迷悟……………「于彼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
8.立種性差別……………「一闡提不般涅槃」
9.善五法自性……………「摩訶薩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
四、二無我相章
10.二種無我………………「摩訶薩應(yīng)當(dāng)修學(xué)」
五、遠(yuǎn)離增減章
六、解釋深密章
12.性空非實………………「莫著言說」(卷一訖)
13.藏心無我………………「心量妄想」
七、修勝解行章
14.修正行…………………「當(dāng)如是學(xué)」
[P165]
15.離妄想…………………「諸乘及諸地相」
16.依禪定…………………「隨順入如相」
17.向涅槃…………………「初地及十地」
二、入心量地門
八、正觀緣起章
18.心量離言………………「輪回三有宅」
19.幻性唯心………………「于相不妄想」
20.文句施設(shè)………………「故說離自性」
九、善解果智章
21.禪果差別………………「若覺得解脫」
22.覺智差別………………「種種識不生」
一0、遠(yuǎn)離妄想章
23.離妄想…………………「如是則為成」
一一、圣智自覺章
[P166]
24.自覺圣智………………「得佛無上身」(卷二訖)
25.得意生身………………「自在華莊嚴(yán)」
26.入無間等………………「不入無擇獄」
27.悟佛知見………………「是名佛知覺」
29.證本住法………………「悉無有差別」
30.不住二邊………………「有無二俱離」
一二、兼通理教章
31.宗通說通………………「有皆如幻夢」
三、入無所有地門
一三、行無相道章
32.境空心寂………………「我說為心量」
[P167]
33.因語入義………………「亦非無所有」
34.舍識依智………………「如來智清凈」
一四、身心轉(zhuǎn)依章
35.轉(zhuǎn)生死身………………「如干闥婆城」
36.解相續(xù)識………………「相續(xù)不觀察」
一五、自覺法性章
37.非有無…………………「心則平等見」
38.離能所…………………「是亦說邪智」
一六、善通理教章
39.善入自通………………「宗為修行者」
40.迥異世論………………「斯皆世論通」
四、入最勝地門
一七、圓示二果章
[P168]
41.大涅槃果………………「亦無有所說」(卷三訖)
42.等正覺果………………「不毀大導(dǎo)師」
一八、別論三德章
43.法身……………………「是則為大乘」
44.解脫……………………「無所有何次」
45.般若……………………「言說不可得」
一九、通攝四凈章
46.自性清凈………………「是則為成相」
47.生此境清凈……………「是則佛正覺」
48.離垢清凈………………「作剎那想」
49.得此道清凈……………「視之若真實」
二0、會歸一實章
50.開跡顯本………………「而為說常住」
[P169]
51.植因向果………………「斯由不食肉」
余嘗三講『楞伽』,聽者曾有記錄,惟以時講時輟,致文記零落,未能成書。頃檢得殘篇,乃演培法師所記!豪阗ぁ皇呛笃诖蟪苏摻(jīng),抉擇當(dāng)時內(nèi)外諸學(xué),近無著、世親之學(xué)。然經(jīng)標(biāo)「如來藏藏識」為依,與無著、世親學(xué)有所不同,蓋承『阿毗達(dá)磨大乘經(jīng)』依他「通二分」,進(jìn)而貫通如來藏與阿賴耶二大思想系者。經(jīng)云:「心量地第七,第八無所有;二地名為住,佛地名最勝」。全經(jīng)修入道次,經(jīng)中隨處宣說,固非如偏主無次第者所言。今略記經(jīng)題解說,及全經(jīng)義理次第,以存多次講說之跡。民國六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印順記。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fēng)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