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從 第六篇 極樂國土 3 三輩九品
三輩九品
眾生有凡有圣,有利根鈍根,是故修因亦淺深各別,如花開早晚有異,悟道遲速不同,往生者一定是圣人,凡夫亦可得生,是故往生有品類優(yōu)劣之差殊。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jīng)》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人,可分為上中下三輩,每輩分為三品,即三輩九品。
對于九品往生說法,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以此為求生凈土之九種觀法,因其為十六觀之最后三觀;蓮宗二祖善導大師則以之為求生凈土之實踐方法,二者皆以九品為凡夫往生;圻h大師以四地至六地之菩薩為上品上生,初、二、三地之菩薩為上品中生,十住以上之菩薩為上品下生;又以小乘前三果之圣者為中品上生,見道以前之內(nèi)外二凡為中品中生,見道以前之凡夫為中品下生;而以始學大乘,未辦階位之凡夫,依過之輕重分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天臺宗則以十住以上菩薩為上品,外凡至十信為中品,凡夫為下品。
1. 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者,修行三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fā)愿心,必生極樂國土。
(一)至誠心:至是至真,誠是誠實,至誠心即誠實真心,是直心。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即眾生虔誠所起之真實心,二者利他真實,是佛發(fā)愿救度眾生所起之真實心。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穢惡污染不清凈,虛假諂偽不真實,是故我佛如來修行清凈真心,回施給一切煩惱惡業(yè)眾生,是利他之真心。
(二)深心:是指深求佛道之心,沒有猶疑不定,對佛法真實確信,對所有功德善行深信愛樂。欲得高深果,須契深理,欲得深理,須有豐厚善根,豐厚善根者是三福具足!毒S摩經(jīng).佛國品》稱:「深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本生其國。(中略)隨其直心則能發(fā)行,隨其發(fā)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diào)伏!鼓苷{(diào)伏其意,可得分佛三昧。
(三)回向發(fā)愿心: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向有二種:一、往相回向,回施自己過去及今生之功德給眾生,發(fā)愿與眾生同生凈土。二、還相回向,已生凈土后,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愚頑眾生,共向佛道。然此種可能往生凈土之功德,并非眾生之善行所能達成,須依靠阿彌陀佛之愿力方能往生,稱為往相回向。反之,已往生凈土者,為救濟眾生,普施教化,而再生此世間者,稱為還相回向。凡做善事,或讀經(jīng)念佛完畢,必須回向發(fā)愿,愿以此功德求生西方凈土!法華經(jīng).化城喻品》所載:「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够蛟敢源斯Φ,平等施一切;同發(fā)菩提心,往生安樂國;蛟干鞣絻敉林,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第一句愿生西方凈土中是因為極樂國土有凈土,亦有穢土,還有半凈半穢土,一定要發(fā)愿生到西方之凈土;第二句九品蓮華為父母,凡生西方者都從蓮華生出來,所以蓮花便是往生西方者之父母,蓮華開了才能見佛,下品下生的人要經(jīng)過十二大劫,蓮華才開,這十二大劫不見佛,不聞法也不好過,等到華開見佛才得無生法忍,才能證道,才能與菩薩一齊為伴侶。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從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為十回向心。凡所作功德善根,必須以至誠心發(fā)愿回向求生西方凈土,沒有真誠心不會有深心,沒有深心不起大悲拔苦回向心,是故三心其實是一心。
《大乘起信論》以直心、深心、大悲心為十信成就菩薩所發(fā)之三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等三心為正因,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嘆供養(yǎng)等五行為正行,是故持三心者心生極樂。
修三心之行者得上品上生外,復有三種眾生,亦當?shù)猛。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fā)愿生。
三心是一人發(fā),三種眾生是三人修三種行,或一人兼修余行,或一人同修三行,皆得上品上生。三種眾生是:
(一)慈心不殺,具諸戒行:是以無緣慈,不害物命,知性離非。沒有誠心而貪、瞋、癡三毒之虛假善,稱為雜毒善,不能調(diào)伏意識,不算至善;具諸戒行,前面三福中已述,今不重贅。
(二)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典:佛陀一代說法,分為十二部,是佛涅槃后,由眾大阿羅漢結集佛說廣大深奧、平等教義之經(jīng)典。方等經(jīng)是十二部中為大乘獨有之經(jīng)。十二部即是:(一)契經(jīng):又名長行。即佛陀一般所說之經(jīng),以散文直接記載。(二)應頌:即以偈頌重復闡釋契經(jīng)所說之教法。(三)授記:指佛陀佛眾弟子之未來所作之證言。(四)諷頌:以偈頌來記載佛陀之教說。(五)自說:佛陀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教說。(六)因緣:記載說法教化之因緣,如諸經(jīng)之序品。(七)譬喻:以譬喻宣說法義。(八)本事:記載本生譚以外之佛陀與弟子前生之行誼,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經(jīng)亦屬此。
(九)本生:記載佛陀前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十)方廣: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十一)希法:記佛陀及諸弟子希有之事。(十二)論議:記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分別明了其義。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方等經(jīng)即大乘經(jīng)典,《大正藏》內(nèi)之阿含部及本緣部為小乘經(jīng)典,其余之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jīng)集部、密教部等所含之經(jīng)書,皆為大乘經(jīng)典。大乘經(jīng)所說之主要內(nèi)容為成佛之途徑,菩薩道之內(nèi)涵及六波羅蜜、佛性寺教義。
(三)修行六念,發(fā)愿往生彼國:
六念是(1)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2)念法: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jīng)能利益大地眾生。(3)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作良福田。(4)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眾生諸惡煩惱。(5)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眾生慳貪,肯布施之人不會貪。(6)念天:念三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凈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
天有三種,即:1.生天:謂三界之諸天。2.凈天:一切三乘之賢圣。3.第一義天:即涅槃。(大乘人僅念第一義天)。六念中之前三念是他,后三念是自。佛在三福、三心、三種往生眾生中,曾多次提及回向發(fā)愿心,顯見回向發(fā)愿之重要,念念求生凈土,是自利心;念念回入娑婆,教化眾生共向佛道,是菩薩大悲拔苦心之利他心,兩者都必生凈土。
行者以修持以上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因彼人精進勇猛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及無數(shù)化佛及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往迎接。觀世音菩薩執(zhí)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贊嘆行者,勸行精進,行者歡喜,見自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后,即生彼國。生彼國后,見佛及菩薩無比相好,在光明寶林處聽說妙法,聞后即悟無生法忍。須臾之間遍游佛國,歷事諸佛,得諸佛授記,回返極樂國土時,得永不忘失的陀羅尼法門。(陀羅尼是一種記憶術,即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義中,持一切義;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而能聯(lián)想一切之法,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能遮除各種惡法。蓋菩薩以利他為主,為教化他人,故必須得陀羅尼,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而在眾中無所畏,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是為上品上生。
諸師說:「上品上生者是四五六地菩薩」。行者甫抵極樂國,即蒙諸佛授記。末法無佛出世,除彌陀國外,如何能得諸佛授記?
贊曰:「慈心不殺持眾戒,讀誦大乘方等經(jīng);修行六念回向愿,臨終化佛悉來迎!
2.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者,亦發(fā)三心,然不能受持讀誦方等經(jīng)典,但卻能了解經(jīng)中義趣,于第一義諦,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并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行者雖未能讀誦經(jīng)典,但深信佛法,又深入研究義理,能安住其心于中道,不為二邊之所驚動,六根清凈,了達因果皆是實相,發(fā)愿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極樂國,是為深信。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在無量大眾眷屬圍繞下,來到行者前,贊嘆行者,并與一千化佛同時授手接引,行者見自身坐在大如寶華之紫金臺中,贊嘆諸佛,一念頃,即生極樂七寶池中。過了一晚蓮華即開(極樂世界的一日夜是娑婆一小劫,一晚是半劫,一小劫是娑婆無量劫。),行者紫磨金色身(紫金是帶有紫色之金色,是印度之閻浮檀金!洞阿彌陀經(jīng)》稱,阿鞞跋致菩薩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足下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朗,坐于蓮華作開合想,蓮華開時見佛滿空,說第一義諦,行者聽法畢,即下金臺禮佛,經(jīng)過七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位,即能飛至十方諸佛所,修諸三昧。經(jīng)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xiàn)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
贊曰:「不必受持方等經(jīng),解第一義明因果;紫金臺現(xiàn)命終時,自見身于臺上坐!
3.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者,亦發(fā)三心,但于大乘法不能受持讀誦解義,但不謗大乘,深信因果,回向發(fā)愿求生極樂。此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及諸菩薩持金蓮華來迎,并與五百化佛贊嘆行者,一齊授手迎接,行者見自身坐金蓮華,華合已隨世尊后往生七寶池中,經(jīng)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眾相好,但因見思雖破,塵沙未除,故于佛身眾相心不明了。過二十一日后,塵沙侵斷,八萬相一一分明,聞眾音聲演說妙法,經(jīng)三小劫游歷十方,供佛聞法進入道種,于諸佛前聽法,登初地,得百法明門(通達百法之智慧門)!镀兴_瓔珞本業(yè)經(jīng)》載:「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語法,圓滿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及可入于初住之位!
《大阿彌陀經(jīng)》中,上輩三品是出家沙門,奉行六波羅蜜,不虧經(jīng)戒,慈心精進不瞋不怒,不近女色,齋戒清凈,心不貪慕,為眾所尊敬,至誠愿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念佛不斷,于臥夢中,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命欲終時,佛來接引往生彼國,即得阿鞞跋致不退轉菩薩位。
上三品是十住不退位菩薩,是大乘人,因行有淺深,業(yè)有強弱,故成三品!斗鹫f無量壽佛經(jīng)》中,世尊告訴彌勒菩薩,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贊曰:深信因果奉大乘,但發(fā)無上菩提意;以此功德回愿生,生已當住歡喜地。
4.中品上生
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齋外,尚修行其他戒律,不造五逆諸惡,回向發(fā)愿求生西方極樂。此人伏欲界惑,不起破戒煩惱及惡業(yè),臨命終時,得阿彌陀佛及諸圣眾放光明迎接,為說苦空無常無我法,贊嘆出家,行者心大歡喜,即見自身坐蓮華臺,為佛作禮,頭未舉起,即往生彼國,聞眾音聲,贊嘆四諦,即得羅漢道,一身獲四沙門果,得三明六通八解脫,是為中品上生。
贊曰:「受持五戒八戒齋,修行諸戒回向愿,命終生彼聞法音,應時即得阿羅漢。」
5.中品中生
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回向發(fā)愿求生極樂。此人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圣眾放光來迎,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聞空中贊嘆音聲已,即見自身坐蓮華上,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在寶池中七日花開聞法,即得須陀洹果,經(jīng)半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
佛滅度后,凡夫遇小緣授一日一夜八戒齋,或一日一夜少彌等小戒,回向發(fā)愿往生,以佛愿力,得中品中生。
贊曰:「若人至心一日夜,持戒持齋無破缺;以此功德回向愿生,七日華敷成記莂!
6.中品下生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yǎng)父母,行世仁義。此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至心信樂,即得往生。經(jīng)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菩薩說法,聞法即得須陀洹果,經(jīng)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
不遇佛法之人,雖行孝養(yǎng),但無心希求出離,直是臨終遇善知識勸令往生,此人因勸,回心即得往生,此為宿種今熟,故得往生。
諸師有評論云:「何故中品下生無寶座來迎,更無來迎圣眾?」有解釋說:「可能是翻譯者漏脫,或是略而不述。蓋因四十八大誓愿中第十九愿說若不來迎,不取正覺。況下品二生猶有化佛來迎,實無中品下生佛不來迎之理。」亦有祖師說:「佛不來迎中品下生者,非是經(jīng)文脫漏,乃是依十九愿說:『十方眾生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fā)愿,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xiàn)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此愿中是對『發(fā)菩提心修諸功德』之行者說,倘不發(fā)無上菩提心,只修功德愿欲往生,雖云往生,佛不來迎!藥師經(jīng)》中說:『八菩薩示其道路令生西方』,此即佛不來迎,佛若來迎則何須藥師佛遣八菩薩示其道路?故知佛不來迎者,非違本誓愿,是其人雖然修道,但不發(fā)大菩提心,亦未發(fā)愿欲生彼國,故佛不來迎!故胧鞘敕,惟佛知之。依《大阿彌陀經(jīng)》說往生中輩之人,雖不出家,但卻愿生彼國,無虧于經(jīng)戒,常起慈心,不瞋不怒,常行布施沙門及造塔寺,常于夢中見佛,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化現(xiàn)其前,帶領往生彼國,得智慧勇猛。
但三品人中,亦有做諸功德,然后心中生悔狐疑,不信布施能得后世福,不信有彌陀佛國,不信有往生其國,惟此人雖意志猶豫,暫信暫不信,但仍續(xù)念不絕斷,故臨終時,阿彌陀佛,化作形像,令其人見,但行者雖口不能言,但心中歡喜,心即悔過,旋即往生彼國。雖至佛國,不能前去阿彌陀佛所,只見阿彌陀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住七寶城中五百年。此七寶城廣縱各有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寶舍宅,中外內(nèi)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香圍繞,浴池上有七重寶樹,樹出五種音聲。思食時,有具足百味之自然飲食現(xiàn)前,滿足其欲。其人于城中亦快樂,在城中之享樂,可比第二忉利天上。但五百世中,其人不能出城,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圣眾,不聞經(jīng)法,不能令舍宅在虛空中隨意高大。行者愁苦不已,心自悔責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jīng),復不信極樂世界功德,故不能得近阿彌陀佛。(佛在《無量壽經(jīng)》說此七寶城是邊地疑城,又說此中生人是蓮華胞胎生,因困在城中不能見佛,如初生之人,人法未成,其性闇昧,故稱胎生。)諸師認為中三品是小乘三果,三品人退大乘心發(fā)小乘意,退大乘行修小乘業(yè),行有淺深故成中三品。
贊曰:「孝養(yǎng)父母行仁義,臨終復遇善知識;廣說彌陀大愿因,屈伸臂頃生彼國。
7. 下品上生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yè),雖無誹謗方等經(jīng)典,但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宿有善因故,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jīng)首題名字,除卻千劫極重惡業(yè)。善知識復教行者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即除五十億劫生死重罪,罪除后佛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菩薩放光來迎,行者見化佛光明遍滿室中,即歡喜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后生寶池,經(jīng)四十九日蓮華乃開,聞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說十二部經(jīng),聞已信解,即發(fā)無上道心。經(jīng)十小劫,得百法明門入于初地,是為下品上生。
《釋凈土群疑》記:「問:『因何聞十二部經(jīng)首題名字,只滅千劫重罪,念佛一聲乃滅五十億劫重罪?』釋答:『般若云:聞經(jīng)不逆,勝供養(yǎng)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也!槐私(jīng)供養(yǎng)佛是好時,然供養(yǎng)佛是有相心,供養(yǎng)功德少;持經(jīng)是惡時,作無相心,持經(jīng)功德多。今此聞經(jīng)念佛同是惡時,悉但有相。然與阿彌陀佛宿舊緣熟,惡世稱佛生信極難,佛能弘經(jīng),是以稱佛滅罪多彼聞經(jīng)也。」大意是為何聞十二部經(jīng)首題名字,只滅一千劫罪,而念佛一聲能滅五十億劫重罪?
般若經(jīng)云:「聞經(jīng)生信,勝供養(yǎng)無量諸佛!鼓芄┓甬斎皇欠鹱∈乐正法時,是好時,但供養(yǎng)者有相心,故供養(yǎng)功德少;持經(jīng)是佛入滅后,于無佛住世之惡時,以無相心持經(jīng)功德便多,因此說持經(jīng)比供佛功德多。又因聞經(jīng)才知道念佛,聞經(jīng)念佛同在惡時,而于惡時深信念佛法門是非常難,難行功德故多,況得生佛國乃仗阿彌陀佛愿力,經(jīng)乃佛說,佛能弘經(jīng),非經(jīng)弘佛,故稱佛名號功德多。
贊曰:「若人雖不謗尊經(jīng),造眾惡業(yè)無慚愧;臨終遇勸念彌陀,生彼十劫得初地!
8.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之人,先受佛戒,受已不持而毀破,更偷常住僧物,不凈說法,無一念慚愧之心,如此罪人,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現(xiàn)在其前,當見火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十力功德,贊嘆彼佛,贊嘆戒定慧解脫如見,此人聞已即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地獄猛火即化為涼風,涼風吹來天華,華上有化佛菩薩來迎,行者即隨化佛往生七寶池蓮華中,經(jīng)六劫蓮華乃開,華開時聽觀世音大勢至菩薩為說大乘經(jīng)典,行者聞法即發(fā)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
此人前不遇善,臨終獄火來迎;后遇善,故化佛來迎,都是彌陀愿力所致。
贊曰:「若有眾生犯眾戒,盜取僧祇三寶物;臨終遇勸念彌陀,一念頃間生彼國!
9.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惡及不善罪惡,應墮惡道受無量苦。惟因舊宿緣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但此人為苦所逼,不能念佛(觀想念佛),知識又教稱念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時見如日輪大之金蓮華來迎,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行者于蓮華住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聞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即發(fā)無上菩提心,是為下品下生。
下輩人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此三品人無有佛法,沒有世俗二種善根,唯知作惡,無有慚愧之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念佛,即得阿彌陀佛遣化佛菩薩或蓮華來迎,即得往生。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遇善緣故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涂不可出。
經(jīng)云下品上生,至心稱佛,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中生聞佛功德及下品下生稱彼佛名,俱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同念一佛,為何功德不同,滅罪亦異?蓋因三品罪人,所造惡業(yè)不一,下品上生罪少,只五十億劫之罪障生西方;下二品人罪多寡不一,故所滅之罪亦不一。譬如有壯士能拿八斗米,但米只有五斗,非是壯士不能多拿,是米只有五斗。下品上生人只有五十億劫罪,故只能滅五十億劫罪;下品中生罪比前重,故說滅八十億罪;下品下生其罪最重,故令十念阿彌陀佛,方能于念念中滅八十億劫重罪。又至誠心能影響滅罪多寡,至誠則多滅,少誠則少滅,下品上生罪業(yè)輕薄,死無惡相,因業(yè)輕而恐怖心不極,故至誠念佛,能滅彼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下品中生地獄猛火一時俱至,罪人忙怖,念佛至誠,故能滅除八十億劫重罪;下品下生忙怖最重,念佛亦只能同前滅八十億劫罪,但因行者業(yè)重,命終時氣短力虛,心雖至誠,而力不足,故令其十念,滅罪方同,方得往生。譬如神劍能斬大木,如果用大力,入木即深。如不多用力,斬木便淺,不在劍之利鈍,實在人力強弱不同。佛之功德無差無別,但念佛者至誠與否則有異,可令滅罪多少不同。如一念瞋心現(xiàn)前,能燒一切善法,能障百千法門,今造重罪,能增過去惡業(yè),招感惡報,障生凈土。五逆罪感五劫受苦,而謗法罪,受苦劫數(shù)長遠。《大品經(jīng)》及《佛藏經(jīng)》說謗法人墮阿鼻地獄,此獄罪滿,更生他獄,如是輾轉經(jīng)無數(shù)劫。是故下下生者須十聲稱佛,始能滅罪,始能得生。
贊曰:「有作五逆十惡業(yè),應墮地獄受諸苦;臨終遇勸念彌陀,決定超生于彼土!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